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已经失去了战略防御能力,但仍有204万兵力据守长江以南,并借“和谈”烟幕,构筑长江防线,企图依托长江天堑,与人民解放军隔江对峙。中共中央早已洞悉国民党政府的意图,组织百万大军逼近长江,分东、中、西三个军团,做好了渡江准备。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开始。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文体知识 世间上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读报纸、看电视等方式来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这些内容就是“新闻”,根据你所知道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1.什么是新闻?它有什么特点?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明确:又称消息,是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与传播信息的一种文体。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2.新闻在结构上分为哪五部分? 明确:标题:引题、主题、副题。 “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副题,“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是主题;“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成功”是主题,“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致电祝贺李克强王沪宁在北京观看发射实况”是副题。 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 主体:消息的主干部分。 背景: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 结语:是新闻的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暗含在主体里,不是每一篇新闻都有。 目标导学二:理清文章结构,把握基本内容 1.读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从标题中你能够获取哪些信息?(提示:找六要素) 明确:何人:我三十万大军 明确:何事:胜利南渡长江 2.读导语: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思考:导语交代了哪些信息?和标题相比,包含的要素更多还是更少? 明确:何时:二十一日 明确:何地:长江 明确:何人: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大约三十万人 明确:何事:渡过长江 明确:标题和导语都概括了消息内容,但是标题更简洁,导语更详细。 3.读标题•读导语 找到标题和导语里表述相同内容的词语,分析标题和导语的语言特点。 明确:标题中的“何人”是“我三十万大军” 导语中的“何人”是“英勇的人民解放军 大约三十万人” 明确:标题中的“何事”是“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中的“何事”是“渡过长江” 明确: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标题的语言特点是简洁、醒目,导语的语言特点是准确。 4.读主体部分,思考 (1)主体是否有导语未交待的要素?相同要素的表述有何不同?体现了主体部分的什么特点? 明确:主体部分交代了六要素的“如何”,即事情具体的发展。 对“何时”“何地”的介绍更加详细,而且描写了战争场景。 特点:主体要素更完整,表述更详细。 (2)整篇消息缺了哪一个要素?为什么不交代这个要素? 明确:是“何故”。因为国民党政府的倒行逆施、玩弄阴谋天下人皆知。 目标导学三:赏析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感情 1.细读主体部分对战争场面的描写,结合具体用词,赏析其表达效果,分析作者的语言风格。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多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明确: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多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经营了三个多月”与“摧枯拉朽”形成强烈对比,三个成语连用写出了敌军溃退之势,反衬出我军的英勇,而且暗含讽刺。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万船”“直取”写出了我军的气势与英勇; “不到”“即已”写出了我军的进展神速和敌军的不堪一击; “突破”“占领”用词准确,“现正向”凝练有力,“进击”用词典雅、准确,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 这段话表现了作者对我军英勇善战的赞扬、胜利的喜悦和取得最终胜利的自信。 2.读结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明确:“英雄式的”“坚决地”等词语豪迈地展现人民解放军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目标,含而不露地对整个战役的走向做了预判。 3.电头有什么作用? 这则新闻“导语”前的“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称之为“点头”,电头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标注时间,体现了新闻及时性的特点。 三【课堂小结】 1.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结本课。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复习消息的六要素。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把握基本内容,赏析语言特点 1.两则消息表述的是同一件事情,比较一下标题的不同之处。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同样表述结果,为何第二篇用“横渡”,而不是直观的“南渡”? 明确:“横渡”的意思是横穿水面到达彼岸,不仅说明了客观事实,还表现了人民解放军作战的勇往直前,而且这个词读来更有气势,又表达了胜利的豪情。 2.运用第一课学到的方法,学习第二则消息,分三小组,探究下面三个问题。 第一组:找到新闻的六要素。 第二组:准确、凝练是消息语言的两个特点,找出体现这些特点的词句。 第三组:这篇新闻语言还兼具典雅与口语化的特点,你能找到相关词句吗? (1)明确:新闻六要素 “何时” 是“ 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 “何地”是“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何人”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 “何事”是“横渡长江” “何故” 无 “如何”是“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2)真实准确、凝练是消息语言的两个特点,找出体现这些特点的词句。 明确:①真实准确 “西起九江(不含)”中的“不含”,“二十四小时内即已读过三十万人”中的“二十四小时内”,“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中的“大部”,“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中的“较为”,“冲破敌阵中的”“冲破”,“突破安庆、芜湖线”中的“突破”,“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的“突破”,“歼灭及击溃、占领、控制、封锁”等词语体现了新闻语言真实准确的特点。。 ②凝练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中的“即已”(对比:就已经),“这一路现已占领”(对比:现在已经)“至发电时止”(对比: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对比:余下的部队)体现了新闻语言凝练的特点。 (3)这篇新闻语言还兼具典雅与口语化的特点,你能找到相关词句吗? 明确:①典雅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中的“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体现了新闻语言典雅的特点。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二十二日……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中的“然”“业已” ②口语化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中的“不想再打了”“都很泄气”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口语化的特点。 (4)本文有一处语句和“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有异曲同工之妙,你能找到并作赏析吗? 明确:“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又”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目标导学二:探究写作特色 1.这篇消息比《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篇幅更长,因为它详写了两部分内容,请概括本文详写的内容。 明确:(1)三路部队的作战过程。(2)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状况的原因分析。 2.再读这两部分内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2)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3)《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描写战争场面时是敌略我详,本文分析战场情况时却是敌详我略,本文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明确: (1)①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②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论; ③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2) 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军写得最详。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3)①我军之英勇通过对三路军队的展开的记述即可知,若这里再详细表述,则会重复; ②详细分析敌军失败的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原因,可以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整个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三【课堂小结】1.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结本课。 四【作业布置】A:1.完成配套练习2.听写词语 B: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每个2遍 C: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和拼音一个一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