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散文(精选5篇)

毕淑敏散文范文第1篇

好的书让人受益匪浅,有可能终生受益。读散文集,更是能让你的情操在相应的时间里得到陶冶。在众多的散文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毕淑敏了。她的作品,一扫20世纪80年代末文坛琐碎平庸的文风,被人称赞为是“对当代小说的一种拯救”。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毕淑敏散文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毕淑敏散文读书心得1有读过一些毕淑敏的著作,也一直满喜欢她的。而这次她的新书《星光下的灵魂(长江文艺出版社20--年11月),让我感受到了她关怀的精力已触及到了人的灵魂深处,把人世间的各种世俗烦乐,世间的奇闻异事也看的很通透。

很喜欢书的封面,好像是西藏的阿里天空的颜色,看似宁静却复杂多变,而书的风格也神秘而柔和。上网查了一下,原来这本《星光下的灵魂》,集合了毕淑敏近些年来未出版的所有散文。书中,毕淑敏以11次的灵魂拷问、44篇的心灵美文、30个问答的形式,探讨了她内心深处对自由、苦难、幸福、坚守的领悟。让人感触深刻的是序言记录的那一段西藏阿里的旧事。她仰望360度的天空,并心生感叹,也正好点题。而在她的叙事中,不经意间,你就会发现,那躲闪不及的灵魂撞击,从而找到灵魂的归宿。

这些耐人寻味的故事往往都是周边人的映射,也照射出我们人类内心的真实案例。毕淑敏指出,现在人的在激烈的竞争中,往往找不到灵魂的归属,虽然就像大房子,但灵魂的居所却住着疲惫的心灵。

她认为中国人现在最大的心里危机是分裂。“中国是全世界最需要心理医生的地方。”

她直言说,中国人说的,想的,做的,都不一样,在人的面前和背地里也不一样,到处弥漫着喧嚣的氛围。长期后就形成了分裂。而分裂是非常耗人心灵能量的一个过程,医学称为“精神分裂症”。我也觉得她说的真的很对,所以,挽救中国人的心理危机势在必行也必须马上执行。

毕淑敏那细腻、优美的文笔让人深有感触,而且书中有些很经典的句子,字体还加了粗,便于品味。她是在用心写这本书。也许,在我们读她的书时,也在抚慰我们那颗躁动的心吧!

毕淑敏散文读书心得2假期时间读了毕淑敏老师的一本新的散文。

我们首先来聊一聊作者毕淑敏。对于毕淑敏这位作家估计您一定很陌生,那么电视剧《红处方》、《血玲珑》您一定不陌生吧,原著就是她。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建议您有时间的时候买来看一看获得另一种人生体验。

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位当代作家,我喜欢她的经历,她的职业。她曾在海拔5000于米的西藏高原阿里当兵,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而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得过面瘫,考过博士,当过医生,现在是一位心理学医生和作家。我更敬佩她没有被生活打败不断随着生活收获着。王蒙老师这样评价她:她还是那么样的正常、善良,即使是写小说也没有忘记他的医生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众生的宏远,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有一种把对人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集道德文学科学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

现在我们来聊聊这本书,比起她的小说,这本散文是不好抓到重点的,还是偏向心理学。定力不佳或许看不进去呢,若不是常看她的书定会觉得洋洋洒洒其实不然,她的的笔触很细腻流畅与。这本书也是一样,这里有她作为心理医生治愈病人的感触,这里有旅游时的随笔,还有心理学名家的理解与思考。

如果您想拜读这本书我建议您看“美”“爱”“快感”“苦难”这四章。我喜欢““苦难”里面女乒们在高原上用黄连做的一个试验。(具体的过程请您亲自去书中寻觅吧。)生活如黄连般苦,可它竟是治病的良药,多么矛盾的事实,可是生活就是这样当它给你一味苦药的时候既定治好你的痛,看来苦能治痛。毕老师告诉我们世间苦有千万种,千万不要碾碎再细细品味,撇帚自珍地长久回味。这个社会有太多的人,习惯珍藏苦难,甚至以此自傲自虐。这种对苦难的持久迷恋和品尝会毒化你的感官,会损伤你对美好生活的精细体察,还会让你其实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这些就是苦难的副作用。我还就真是那种把黄连细细碾碎慢慢回味的自虐患者,并且以此自居,还作为一种人生经历而骄傲着这么多年,想想真的不该但毕竟我年轻有炫耀的就不错了如今了解这道题定会努力改正。

“美”的开篇即“相由心生”,我同意!好似琳琳姐每次夸我漂亮的时候都会捎带着一句因为恋爱了。无论男女谁不想美丽呢谁不爱美丽呢?!以貌取人在当今这个社会还是很普遍的,脸还是重要的呢!好声音火起来噱头还不是不看脸了。怎么来都是脸。可美也分为很多种,我们这种天生不美的脸就得靠笑容来补充了。可是有些人也靠着假笑改变了容颜,比如《喜洋洋和灰太狼》一集中,大家看到美羊羊的笑容如花开,于是懒羊羊看到好处于是努力练习,结果用途却是吓跑灰太狼……多夹生的事情。若还纠结于自己的脸,那么请你再看黄渤、王宝强两位同志,不言而喻了吧!

这书带给我的都睡正能量,那么请你看看吧,不吃亏。

毕淑敏散文读书心得3捧读了毕淑敏的散文集子——《北极光的微笑》。很久了,我都没静下心来,读一会书,觉得脑子里面,慢慢空旷了。

作为从医学转过来的专业作家,毕淑敏的文字我了解的不多。但是读了她的文章之后,我感到了一种生命的态度。那就是对生命悲观敬畏,对生活乐观前行。

她写的柳枝骨折,我是第一次看到,但是最后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大概意思是,去山里砍柴,最难砍的地方就是树枝愈合的那道伤疤。也许是为了愈合付出了更多的养分,也许是因为有伤,掺杂了太多的盘根错节。其实树是这样,人也这样。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失恋难忘、很多人怀旧恋旧的原因吧。

她关于友谊的论述相当精准,精准到像是在用手术刀解剖一条狗或者是一只青蛙。友谊是无法转让、无法传承、无法回头的旅程,友谊是那么贪婪,需要人一生去呵护。有人炫耀朋友很多,但毕淑敏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的友谊汁液不是渗出,而是稀释。简单说,就好比心灵的容积是一定的,你装的人越多,分享到这种心灵之交的份额就越小。

对此我深信不疑,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不必为没有那么多前呼后应而落落寡欢,而是要想,只要我说喝酒,他就不会说打麻将,哪怕他说,他有了婚外情,我也不会第一时间上升到道德高度,首要做的,是怎么办才能处理好。狐朋狗友,有时也是很可爱的词儿。

她写到了机遇:从某种程度上讲,机遇就是一种位置。长在深山里的树木,有一派仙风道骨;长在人行道上的树,会呼吸到浓烈的烟雾。树无力选择生长的地点,树只有努力扎根生长。很像在说一次投胎,投胎也是技术活。也许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一落地,就比我苦巴巴地奋斗十多年还牛。那咋办呢?不过了么?不还是得痛快笑着么?

我用了大概三个小时看完了这本书,抽了两次烟,觉得这本书读的值得。没有矫情的呻吟,没有严肃的说教,说的都是大实话,但又那么中听,那么朴实。

也许就跟武林高手一样吧:一般顶级高手都是招数平实,内力深厚。比如风清扬。

也许就跟打篮球一样吧:一般顶级高手都是把常规武器开发成变态大招,比如杜兰特的投篮,准到令人发指。

毕淑敏散文读书心得4记不清最早接触毕淑敏的作品是什么时候了,只记得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她,以及王安忆、池莉,是我最为留意的几个女作家,她们的作品,但凡能见到的,也都是慷慨解囊,必得占为己有而后快。毫无疑问,王安忆和池莉笔下的知青生活给我打开了通往我出生前后那一个历史时期的一扇宽广的门。

或许,《北极光的微笑》在内容的选编上是毫无章法的,既不遵循时间的脉络,也不局限于内容的限制,它就那么随意地,从西藏到北京,从少年到中年,从医生到作家,从自然到人生,娓娓道来,不急不缓,用纯净的文字和博大的胸怀让你看到作家本人不寻常的人生,不一样的思考,让你在无声的阅读中偶尔会心一笑,收获属于你自己的一份感悟。这样的文字,不娇柔,不做作,却自有一种启人心智的力量。

毕淑敏散文读书心得5最近在看毕淑敏的《北极光的微笑》,是本散文集,真的很喜欢。不知怎么的,最近偏爱散文,这在我之前20--年的生活里是不曾有过的。也许因为是女作家写的书吧,总感觉像是个和我谈心的大姐姐,生活中的琐事,竟也能引起我的共鸣。和之前读外国名著的感受很不一样,外国名著再好,我也无法身临其境,不了解时代背景,即使书中再怎么介绍也无济于事。读中国作家写的就明显好读多了,虽说我历史学的不好,但是大的时代背景还是了解的。

《北极光的微笑》一书中都是写的各种生活的小事,从小事中足以窥见作者的性情。她一定是一位贤惠的妻子,称职的母亲,还有最值得去交心的朋友。是不是她心理学家的身份,使得她写的文章深谙大众的心理?

毕淑敏散文范文第2篇

语境是人们在语言现象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客观环境因素。[3]它可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语言性语境通常指的是语言现象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它既包括书面语中的上下文,也包括口语中的前后语;非语言性语境指的是语言现象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话题、心理背景、文化背景、内容所涉及的对象以及与各种话语结构同时出现的非语词符号等。王希杰先生在《修辞学新论》中把语言环境分为三类:(1)小语境(context),包括话题、前提和上下文;(2)中语境(situation),包括说写者和听读者之间的关系,时间,空间,事件;(3)大语境(backgroud)包括社会文化背景和民族传统。[4]

语言环境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得体性的多层次性。得体性可以分为小语境得体性和大语境得体性。小语境得体性是微观得体性,静态得体性指的是语言或话语本身,这是传统修辞学最重视的;大语境得体性是宏观得体性,动态得体性,指的是话语同大语境的关系,也就是对大语境的适应度。下面我将从适应语境的角度对毕淑敏散文中比喻的得体性进行探讨。

一、语言语境

语言语境是指上下文语境,即一个句子在更大的语言段落中所处的位置,这是对语境的最狭义的理解。“微观得体性,就是在小语境中,在特定上下文中,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同其他相关词语和句子的搭配要得当,同整个话语协调一致,和谐统一,形成有机组合。”[2]因此,我们应该在上下文中去理解某一个词语、某一句话,去分析它的得体性。

例(1) 更讲究的花砖像是一部有头有尾的小说呢。……(《腰线》)“花砖”和“小说”是两个不存在任何相似点的不同事物,表面上不存在任何相似点,如果单看这个比喻,会让人觉得无法理解。但是如果看完下文,“一款叫做‘爱情鸟’的瓷砖,花砖就有几种格局。一块是来年感只水鸟相依为命,耳鬓厮磨的。这好理解,新婚燕尔啊。再一块就是三只鸟左顾右盼呼朋引类的。这多出来的鸟,可不是什么非法闯入者,而是大鸟们辛辛苦苦孵出的小鸟”,就会恍然大悟:花砖在装饰家庭的同时还显露了主人的文化内涵。

例(2) 幸福是个哑巴。(《哑幸福》)“幸福”是人们的自我感受,而“哑巴”却是有生理缺陷的个体,两者毫无相似点。如果单从这句话来看,无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如果联系它的上一段“幸福很矜持。遭逢的时候,它不会夸张地和我们提前打招呼。离开的时候,也不会为自己说明和申辩。”并认真看了全文就会明白:一个人的幸福要靠自己追求和把握。

例(3) 我才明白,节日就像一个国度,是有特定的领海和领空的。(《三月,是我们的节日》)乍看之下,“节日”和“国度”之间毫无联系,但是通过后面的说明,“特定的领海和领空”,联系作者正在谈论的话题“三八妇女节”这一女性专有的节日,就很好明白这一比喻了。

二、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指的是交际活动的大背景,包括社会生活、民俗习惯、民族心理、民族历史等。文化贯穿于语言的始终,因此,文化语境不仅对语言活动起到整体制约作用,对语义也有不可替代的解释和说明功能。例如:

例(4)上午借,下午还。临到考试,便连书也借不到了。我有时顿感滑稽,觉得自己有点像高玉宝。(《铁马冰河入梦来》);例(5)婚后的男人,太累太累。好像追赶太阳的夸父,一头担着事业,一头担着家庭。(《关于女人和男人的吉光片羽》);例(6)电话像七仙女下凡时的难香,点燃起来,七八个数码拨完,女友的声音,就像施了魔法的精灵,飘然来到。(《午夜的声音》);例(7)处方像一条阿拉伯魔毯。它雪片似的飞着,覆盖住病痛的荒野,托举来康复的远景。(《医生提笔》);例(8)处方像观音菩萨的净瓶,撒出甘露,收伏病魔。有句俗话叫“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处方就是剥茧抽丝的能手,把病渐渐地融化了。(《医生提笔》);例(9)我把许多真实的故事砸烂,像捣药的兔子一样,操作不停。我最后制出一颗药丸,它和所有的草药茎叶都不同,但毫无疑义,它是它们的儿子。(《炼蜜为丸》)

在这几个比喻句中,喻体分别是“高玉宝”、“追赶太阳的夸父”、“七仙女下凡时燃起的难香”、“阿拉伯魔毯”、“观音菩萨的净瓶”、“捣药的兔子”,它们有的来自神话传说,有的来自文学作品,如果没有这些文化素养作基础,是无法理解这些精彩比喻的内涵的。

三、背景语境

背景语境指背景知识、社会常识、专业知识等构成的语境,它不像文化语境那样一定与民族性相关,但它构成了理解语言的一种重要语境。比喻是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这两种概念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或者说语言使用者在这两种概念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关联。对于语言接受者来说,他要寻找这种关联,要通过喻体来理解本体,在很多情况下,对于整个比喻的把握依赖于喻体部分涉及到的背景知识或社会常识。例如:

例(10)教养必须要有酵母,在潜移默化和条件反射之共同烘烤下,假以足够时日,都能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香气。教养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一张X片子。(《教养的证据》)作者认为教养的形成如同做成香喷喷的面包,要有“酵母”发酵过程、适当的“烘烤”过程等才能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揭示了教养是通过教育而养成的优良品质和习惯这一道理;同时教养是一张X片,通过它看到的不是皮肤而是骨骼,因此教养不是外表,靠化装可繁花似锦,它是内在素质的表现。

例(11)真诚是爱的风向标,当一对相爱的人,不再坦诚相向直抒胸臆,爱的台风就亮起来了。(《爱最怕什么》)“风向标”是用来观察风向、预测天气的,在这里,用来形容“爱”,形容“真诚”,如果相爱的人“不再坦诚相向直抒胸臆”,那么“真诚”这一“风向标”就发挥它的作用,“台风”(这

里比喻矛盾、隔阂)即将来临。 四、主观语境

在很多情况下,一些比喻的确切意义与语言使用者的意图直接相关,这种主观意图就属于主观语境。对语言接受者来说,比喻的准确理解必须符合语言使用者的主观意图。当然,主观语境不仅仅包括语言使用者的主观意图,还包括语言使用者的信仰、感情状况、当时的心境等。信仰、主观目的、甚至当时的情感状况不同,同一个事物在语言使用者的心目中会有不同的意义。例如同是海洋,可以是“咆哮的大海”、“狂怒的大海”、“跳跃的大海”、“傲慢的大海”、“荒凉的大海”等等。仍是那个大海,但因主观因素的影响,大海的比喻意义却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如果对主观语境不能很好地把握,就难以准确理解一些相关的比喻。例如:

例(12) 草原在午后阳光灼热的呼吸,波光粼粼,犹如晃动着的九天而下的玄紫色纱幕。脚旁的小草,像无数神奇的吸管,把苍黄大地的水分,变成了绿色油漆,不慌不忙地涂抹在自己向阳的叶面上。野花英勇地高举着花茎,把小小的花盘,骄傲地迸裂到近乎水平的角度,竭力把自己最美丽的一面展示出来。好似一个细胳膊的小伙子,一往情深地仰着脸,向蓝天求爱。(《大雁落脚的地方》)这段话语,作者不仅向读者展现了午后草原的美丽景色,而且通过“晃动着的九天而下的玄紫色纱幕” 、“无数神奇的吸管”、“绿色油漆”、“细胳膊的小伙子”这些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草原的深切感情。

毕淑敏散文范文第3篇

有时不得不作如此想,读书的品类难道真与年龄有关系?或许真是这样,诚如我早已对言情类小说淡了心思。书籍是我与这个世界相拥的主要方式之一,扪心而讲,言情小说并不能达到这一功能,反而容易使人沉溺于虚幻,禁锢了思想。青葱时光热衷于言情,轻熟岁月品味散文,或许才叫相得益彰吧。

散文之好在于其意之精,短小精悍,不必特意留出大段的时光来,也不必忍受读之未尽的心痒,可随手捧读,也可随手搁下。若是精妙之文,其回味无穷,丝毫不担心时间的间隔贻误了文义的领略。就我个人读书感受而言,比起毕淑敏的小说作品,我更喜欢她的散文、游记类文章。除了以前在图书馆借读的数本外,家中也囤了不少她的散文类作品集。读她的文字,总喜欢用一个被我篡改的词来形容:兰心蕙笔。

我想,没多少人真心喜欢被别人倚老卖老地教导吧?尤其是意气风发的年少时光,表面上对长辈的谆谆教诲唯唯诺诺,心里其实一直不停地翻着白眼吧?要我看,散文最容易被写成讲大道理的文章,这样的文章恐怕也最易受人排斥。幸好,人生经历丰富的毕淑敏不是个爱讲大道理的人。

但就我猜测,仍会有人不喜欢她的文章。或许是基于医者的理性和道德,她的笔锋总是冷静而温柔,平和而清澈,文中倾尽她对人的关怀和悲悯,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悟和热爱,真诚而质朴,行文有条不紊到有些循规蹈矩。这种不特立独行、不搞怪辟奇的行文方式,与当下某种求奇心态似乎相距甚远。对于某些追求与众不同、天马行空的人群来说,这也许是老套了。但谁又能说,生活的原味和幸福的底色,不就是由这样的祥和平静和温暖质朴构筑而成的呢?

摩挲着《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厚实的纸页,欣赏着书中一幅幅精美的插图,品析那贴心的字字句句,是一种别样舒服的阅读享受。文字本身是冰冷而无感的,却可以由一支温暖的笔组成这样温暖的怀抱,予己予人。

链接

《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简介

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是毕淑敏的一部作品,书中有很多对于生活的思考。把心放平一点,脚步放慢一点,你会发现很多简单美好的小事,都是世界温柔的馈赠。

书中首次发表不丹首都廷布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异域见闻,探讨国民幸福观与生死观,特别收录第六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毕淑敏散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女性尊严 毕淑敏小说 女性权利 理性

如今,大多数女性走出家庭开始扮演着和男性一样的双重角色: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她们虽然在社会获得了一些经济和政治地位,但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意识和道德观念影响下的世俗心理对女性的偏见仍未消除,女性在社会流言蜚语的约束下举步维艰,这就使女性对自身尊严的追求显得格外重要。

走出家庭参与社分工的典型女性代表在毕淑敏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女工》中浦小提代表着思想尚未解放却要走出家庭在社会上谋得生存的传统女性;《女人之约》中精明干练但姿色平庸的女厂长代表着在社会上赢得一定地位的女强人;艳丽妖冶但作风不正的郁容秋代表着遭人们议论的的女人;职业体面的兰医生代表着遵循社会道德规范的女性知识分子。这些典型的女性形象反映了新时期女性不同阶段的尊严状况。

新时期初期成长的女性在家庭中受到老一辈旧思想的灌输,在社会上又被世俗的道德观念约束,更重要的是她们内心对自我压迫的传统女性身份的默认。基于这一认识,女性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漫长的物的朦胧期, 惨痛的人的觉醒期和追求女性尊严的成长期。如此才能获得人格精神上的真正独立。

以《女工》中浦小提的一生为例,当无赖泼皮的白二宝热情追求美丽善良的浦小提时,他善于利用舆论制造假象,又抓住传统社会要求未婚女子保持贞洁的心理来威胁她。在社会舆论的支配下,浦小提被迫草率地与他结了婚。结婚后的浦小提虽然在社会上获得一份工作但仍被束缚在家庭中,她始终没有摆脱女性为物的地位,丈夫白二宝却认为:“娶个女人不就是洗衣做饭带孩子嘛①”,婆婆更是因浦小提生了女孩而不再过问她的状况,他们全然把她看做生育和劳动的工具。她对歧视她的丈夫和婆婆一味地忍让和付出,在婚姻中,女人一旦只为了丈夫、家庭而活着时,她的美与尊严就会丧失殆尽。浦小提这种自我物化的意识必然换来无情丈夫的抛弃。离婚后的浦小提懂得了忍受孤独,并开始真正独立地面对生活。浦小提在找工作时遭到了无数次拒绝和卖酒老板对她的人格侮辱,这无疑给她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她像过电影一样回顾了她屈辱的前半生,长期压抑的自尊被痛苦的泪水彻底地激发唤醒,经历了惨痛的觉醒期,她的理性意识和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她要享受并行使她应有的权利!浦小提开始进入追求女性尊严的成长期。

此时的浦小提再面对白二宝的欺辱时敢于反抗,并且她开始理直气壮地向白二宝索要女儿的教育费,不再独自一人承担。当浦小提和高海群一对相爱却因误会没在一起的恋人在多年后的同学聚会上再次相见时,尘封的爱情被迅速地从心底唤醒,可是此时的浦小提渐渐理性和成熟了,她拒绝了早已有妻室的高海,最终选择了让自己最美好的那个少女形象永远留在爱人心中。她终于获得了人格精神的独立。

进入社会,女性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漂亮的女人干事业处境艰难,甚至会受到更多的威胁和诱惑,男性把她看做事业合作伙伴的同时,也觊觎她的美色。《女人之约》中的女厂长并不漂亮,“皱纹像一把精致的折扇,铺满脸庞” ①,多年在社会上拼搏的经验告诉她:“漂亮几乎是女人事业上的大敌”②。正是因为女厂长不漂亮,男性才会以一种相对平等的态度与她合作,她凭着自己努力获得的成功才不会被大家质疑。女性除了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还受到比男性更加强烈的内心干扰。随着时间的流逝、容貌的衰老以及因忙于事业未来得及考虑的婚姻问题都会使她的内心产生恐慌和担忧。对于这一现象,波伏娃在《第二性》中阐述得更为深刻,“即便她选择独立,她仍然在生活中腾出一个位置给予男人和爱情。如果她全身心投入某项事业,她往往担心会错过自己女人的命运。②”

毫无疑问,两性以不同的生理结构、心理结构存在着。女性在个头和力量上与男性相比处于弱势,这就会使女性由生理上的弱势转而形成心理上的自卑。这种生理、心理上无法消除的自卑情结使她们在工作上变得更加敏感和小心翼翼。越是在社会上拼搏的女性,越看得到男性拥有社会特权。在事业上,女厂长经常碰到这种性别上的歧视。女性的社会地位往往是不稳定的,它受到各种因素的威胁。尽管女厂长是一个事业成功的女强人,但为了使工人们尊重并乐于听从她,她必须时时警惕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维护厂长身份的权威。事实上她被工人们的舆论束缚得更紧,女厂长的威严会因为向声名败坏的郁容秋鞠一个躬遭到工人们的纷纷议论而随之贬低。在《第二性》中,男人可以将任何女子,不论是女仆还是,带到他的床上而不会降低他的身份和地位,但是女子如果选择了比自己身份地位低的人结婚或私奔,就被认为是一种堕落。女厂长孤独地在男人的世界里拼搏,为了立住脚,她总是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西装的打扮留给工人们一个像男人一样威严的形象。女人如果“想要让男人接受,就必须像他们一样思考和行动”③。为了保持作为厂长的价值,她不得不失信于郁容秋。

毕淑敏除了关注社会地位较高的女性的尊严外,更关注那些城市社会底层的女性的生存境遇。她用大量的笔墨刻画了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毫无尊严的女性形象。《女人之约》中的郁容秋是与女厂长相对立的一个人物。郁容秋说:“我是普通人家的女儿,偏巧又生得心比天高。我想做个出类拔萃的女人,可我没有这个机会②”。 《红楼梦》中的晴雯和郁容秋有着相似的境遇,“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③”。作为封建大家族里一个卑微低贱的丫鬟,晴雯没有改变自身命运的能力和机会。同样,处在社会底层的郁容秋不惜以自己的身体为代价来获得人们对她的尊重,最后死在追求尊严的道路上。封建制度下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戕害了古代社会中无数个想摆脱自身命运的美丽女子,而如今,传统的道德伦理以大众言说的形式包裹在威力巨大的社会舆论之下,成为女性追求自由和尊严的又一大杀手。

毕淑敏在《两性》中曾经说过,“男人和女人都做事业,男人是为了改造这个世界,女人是为了向世界证明自己。” ④郁荣秋抱着“决一死战的气概”不惜损害自己的身体去替工人们讨债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一次次的陪酒耗尽了郁容秋玫瑰般美丽的生命。但是郁容秋的悲惨命运是不可避免的,她的尊严基石是敌不过时间的“美貌”②,“令男人神魂颠倒的手段”②,以及自以为是的“聪明”。她的自尊自信完完全全建立在别人身上,她通^性征服了有地位的男人,以为就征服了男人统治的世界;她请求女厂长为她鞠一个躬,以为这样就提高了她做人的价值。女人的尊严像一只易碎的玻璃杯,一旦打破了就难以复原。

兰医生作为一个旁观者看这场女人与女人之间独特的约定。她既同情郁容秋,但她又非常理解女厂长处境的艰难,默许女厂长失信的行为。她想‘女人能够干的事业,除了从医之外,实在是很有限的……②’”在两者中间,她更体会出女性走出家庭到社会上求得尊严的艰难。

与两者相比,兰医生的为人处世则体现着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她中规中矩地过着市民生活而不会遭到大众的猜忌和议论。我们可以从文中隐约看到兰医生的生活轨迹:上班工作,下班买菜,回家做饭洗衣。她是一个成功的家庭妇女,最重要的是她有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这就决定了她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地位。她严格地遵守着由传统意识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对女性的社会规范,其生存尊严才在世俗中得到了保障。

女性天生敏感而又自尊,她们为了维护脆弱的自尊:有的像郁容秋一样往往显得天真幼稚,借别人的评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有的像女厂长一样压抑着最真实的自己,表现出一副不可亲近的模样;有的像兰医生一样中规中矩地过着低调单一的生活,不违常规;有的像浦小提一样经历过血泪的教训,才开始理性的觉醒……

女性尊严的获得和提高需要社会和个人双方共同努力。社会除了赋予女性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外,在舆论上也应该给予女性平等的对待。从个人出发女性要懂得自我肯定和理性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权利。女性只有在经济、政治、人格完全独立的情况下,她们才能对自身尊严有着理性的认识与判断,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做人的尊严,从而追求更高意义上的性别尊严。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在分析新时期毕淑敏小说中女性不同阶级的尊严状况和女性追求尊严的严峻性和迫切性时,我们并没有过分地贬低男性,男性和女性本是互补的一个整体,一味地宣扬女权主义或一味地鼓吹男权主义都不利于两性的平等对话。两性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舆论应该模糊两性的性别差异,以法律和道德为标准平等对待每一种行为,而不是过分放纵男性或是过分约束女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两性的和谐发展。

注释

① 毕淑敏.女人之约[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23.

② 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

③ 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④ 毕淑敏.两性[A]//毕淑敏心灵独白[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3.

参考文献

[1] 毕淑敏.女工[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23.

[2] 毕淑敏.一厘米[A]//毕淑敏小说[Z].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3] 毕淑敏.女人之约[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23.

[4] 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

[5] 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6] 毕淑敏.女心理师[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23.

[7] 毕淑敏.两性[A]//毕淑敏心灵独白[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3.

[8] 毕淑敏.尊严[A]//毕淑敏心灵独白[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3.

[9] 毕淑敏.毕淑敏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23.

毕淑敏散文范文第5篇

在我眼里,毕淑敏一直就是个普通人,但她比较有毅力。相识那年,我21岁,她20岁。她在西藏阿里军分区当医生。我在另外一支部队司令部当机要参谋。阿里的气候非常寒冷,海拔5000米,生活条件也非常艰苦,一年有半年时间大雪封山。在认识她之前,我甚至不知道那里还有女兵。

1972年10月,我从边防团下来,利用到医院看病的机会,与她第一次见面。在见面之前,互相通过几封信,见面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考虑是否建立恋爱关系。

我第一眼看到毕淑敏时的印象,既不是她的容貌,也不是她的才气,吸引我的是她的神情,那样一种不属于年轻女孩的镇定和平静。我后来问过她,你是如何变成这样的?她说,可能是在西藏太寂寞了太枯燥了,天天看着单调的雪山和一动也不动的云,人就呆若木鸡了。

第一次相见,她给我的印象是,身上的军装很整洁,军帽戴得端正,发式也是她之后多少年一贯保持的那种短发,脸上很平静,没有一丝紧张和不安。我想这可能和她在阿里高寒缺氧,脑子比较迟钝有关吧?没想到谈起话来,她知识面很广,闹得我心里很有压力,心想以后要是和这样的女兵谈朋友,自己也要多读书,才能显得比较般配。后来双方互相留了地址,我一看,好家伙,她的字也写得很漂亮,比我的字要好。我当时常常给首长写报告,字也写得不错。

认识毕淑敏之后,我有意识地多读书,并开始练字,战友们不知道为什么我变得如此勤奋,如此用功好学,其实那动力很简单,就是别让毕淑敏把我给比下去。我曾经问过毕淑敏,你的字写得挺好的,是不是在雪山上闲着没事,天天练字啊?她想了想说,没有。也许我每天给病人看病写处方,积少成多也算是锻炼吧。我也问过她,说第一次见面时候,我看你很镇定,是不是在我之前谈过别的男朋友啊?她说和我是第一次谈恋爱,当时她脸上的表情,看起来很平静。不过,想想也正常,因为整个阿里高原,只有几个女兵,成天面对的是成百上千的男兵,她可能已练出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定力了。

经过长达5年的恋爱,我和她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

她很敬业,是好医生,也是好主妇

她是对家庭很负责很敬业的那种主妇。别笑我用了“敬业”这个词。因为我觉得有些女人对主妇这个角色不够热爱,有点敷衍了事。毕淑敏不是这样。我家周围有好几家超市,毕淑敏需要采买的时候,总要轮番去逛。我说搞那么复杂干什么?认准一家就是了,价钱上差不了多少。毕淑敏很认真地说,不仅仅是价钱,还有不同的品牌和产地,不同的超市进货渠道不一样,当然要“广种薄收”“博采众长”了。

晚上散步的时候,毕淑敏常常拉着我往远处的商店走。她说这样一举两得,既锻炼了腿脚,也充实了菜篮子。我说,你是不是三天不购物就手心痒痒啊?她说:“你要上班,孩子要上学,老母亲有病需要补养,我当然要把后勤搞好。”到了商场门口,她对我说:“你不愿意进去,就在附近溜达一圈,我买了东西很快就会出来。”这一点,毕淑敏说到做到。

她从来不会漫无目的地乱逛,也不会被打折和减价所诱惑,总是直奔主题“速战速决”。不过她买东西也有缺点,就是几乎不会还价。在自由市场,人家说多少就是多少,买了就走。我说:“你这是不是有点傻?”她回答:“是有点傻,但我耗费不起那时间。讨价还价也许要用去10分钟,有这10分钟,我能看几页书呢。”

毕淑敏对工作也很敬业。一谈起她的工作,我就觉得她始终是个医生。我认识她的时候,她就是医生。2002年8月,她和她的一帮学心理学的博士同学开办了一家心理咨询中心。除了当作家,她依然是医生,只不过过去她是内科主治医生,现在是心理医生而已。前几天,我和她从云南回来,下了飞机天都黑了,冷风刺骨。从机场坐上出租车,我对司机说开回家,毕淑敏说不能回家,因为她要直接去心理咨询中心工作,已经预约了来访者。那天她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夜里12点了。

有一次,毕淑敏和她母亲到河南去,那里有不少她在部队时的战友。一下车,她就被战友们围起来,很多人都请她到自己家里吃饭,说自己的病是毕淑敏治好的,现在要表表心意。连她母亲都吃惊,对她说:“当年你的医术就那么好,那么神?”毕淑敏倒是挺清醒的,说:“我的医术算不上特别好,只是比较仔细热心罢了。”毕淑敏认为:“其实,人真正得了治不了的大病,谁也没有办法。如果是小病,只要诊断对了,方法和药物都差不多,医生的态度就很重要。病人叙说他们的病痛,我能耐心地多听一会儿,多问几句,真心实意地陪伴着他们,仅此而已。”

她的写作属率性而为,都是肺腑之言,我被她的辛苦打动

毕淑敏的写作,我觉得是率性而为,写的都是肺腑之言,不会跟风,也不会为了得个什么奖而刻意为之。1986年她写处女作《昆仑殇》的时候,已经34岁了,在一家工厂卫生所当所长。她决定写小说,别说他人,连我都想不通。一个拖着孩子的中年妇女,早已不是文学青年头脑发热的年纪,何必要自讨苦吃呢!再说,我们在文学界举目无亲,贸然投稿,不是明摆着死路一条吗!我把这些顾虑都对毕淑敏说了,她又是那种很镇定的神气,说:“我都想过了,因为我心里有话要说,我喜欢写作,我才拿起笔。我又不是想出名趁早的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一个星期后,当她把厚厚的一叠稿纸放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才确信,她真的下定决心要用笔来说话了。

毕淑敏的处女作是我骑着自行车送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我曾对她说:“咱们发动群众,和亲戚朋友通通气,就不信找不到认识的编辑,那样会稳妥一点,人家才能给你认真看看。”她说:“那不就是走后门吗?不必。写作是我喜欢的事情,我要是为了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先掺进去自己不喜欢的事,就没意思了。”结果我们是什么人也没托,就这样素昧平生地把稿子送到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编辑非常及时的审完稿子,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后来,她的处女作《昆仑殇》就发表了。

一谈起这段经历,她就说,她很感谢责任编辑,也很感谢我,是我帮她把稿子送到了编辑部。我说,嗨!当时也没想那么多,看你点灯熬油地平生第一次写了那么长的文章,要是邮寄丢了,你还不得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里面的保尔,悔得几乎自杀,为了让你安心,就帮你一把。谁让你那么憷窝子呢!

毕淑敏写作的习惯很正常。她几乎从不熬夜,也不睡懒觉,也没有什么特殊嗜好。我常和她开玩笑说,你怎么像个老农似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家大作家都是有些怪癖,比如专用什么工具,或必须穿什么衣服,或喝什么酒才能写出好文章来。毕淑敏还是那种很安静的神态,说:“我不是为了当什么作家才写作的,我是心里有话要说。一个人真有话要说的时候,别的就都是次要的了。如果有一天,我的话说完了,我就停笔,绝不没话找话。”说到这里,她难得地有些忧虑地说:“一个人不停地写下去,有时可能会成为惯性。到了那个时候,你可记得要提醒我啊。”

对她的作品,我最喜欢的是她的处女作《昆仑殇》。因为我亲眼看到了她怎样白手起家,踏出了第一步。对一个作家的家人来说,评价作品也许和读者和评论家有所不同。我看到她付出了太多的辛苦和努力。我已经跳不出来自己对她的看法,所以就难以客观地去看她的作品了。

我从没觉得她是名人,在某种程度上,她还是个悲观主义者

我从没觉得她是名人,所以也不觉得当她的丈夫有太特别的地方。我们一起外出,她常常被人认出来,照相或签名时,我就站在一旁,也觉得很自然。夫妻吗,只要是真的相亲相爱,没有什么名声和金钱的差异会阻碍情感。我们已经携手走过了20多年,已经慢慢地变老了,我们还会继续携着手,继续变老。

在我们家里,凡事基本上都是商量着办。遇到有争论的问题,毕淑敏的基本策略是把自己的意见说清楚,然后就听别人的意见。至于怎么决定,就要看这件事和谁的关系最密切,谁就最后做主。举个例子,比如决定要买一张电脑桌,她说这样的好,我说那样的好。她说电脑桌谁用,谁就有决定权,问题就解决了。比如孩子找工作或者找对象,她就说,当然是和孩子本人关系最密切,所以本人的意见最要紧,别人的意见只是参考。

要说我们夫妻间最大的矛盾,我还真有点为难。我们之间从没有大的矛盾,大的方向都是一致的,剩下小的风波就转瞬即忘了。如果一定要找,我觉得她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有一种很深在的悲凉之感。她对自己对他人都比较严格。她也许不说,也会很宽容地理解你,但我知道,在她内心,是镜子一般的清楚。

我不知道别的作家是怎样写作的,要是从我看到的毕淑敏的写作状态来说,我觉得写作不是一件神秘的事情,但是很辛苦。她会有很长时间的准备,你不知道她在想什么。她会读很多书,可以这样说,从我认识她那一天起,没有一天她不读书。就是在刚刚生完孩子的日子,她也在读书。孩子奶奶,就是我母亲看到了,很是担忧,对我说,你告诉淑敏子,月子里不能看书,要不以后会落下眼病的。我赶快把这话转告毕淑敏。她说:“谢谢你妈妈了。我是医生,会保护眼睛的。”但是她依然不倦地读书。她在床头堆着高高的一摞书,我有时开玩笑说:“如果半夜里地震了,你留神被倒塌下来的书砸破头。”

在长久的准备之后,毕淑敏会很从容地开始写作。日复一日,很有韧性地坚持下去。我几乎没见过她通宵达旦地突击或是眼睛熬得红红的连轴转,她的做法是平稳地推进。我打趣地说:“人家写一个长篇小说似乎要脱一层皮,你怎么也不见瘦啊?”她说:“写长篇是跑马拉松,不能用短跑冲刺的方式,悠着劲,慢慢来吧。”

她朋友很多,对母亲特别孝顺,对孩子特别开明

毕淑敏有很多朋友,从她上幼儿园的朋友到在北师大读心理学博士课程的朋友。她和他们都常常联系。这其中还有她读小学和读中学的朋友,当兵时的战友,学医的同学,工厂的同事,当然,还有作家……我有时会纳闷,这么多朋友,会不会交往起来很辛苦?毕淑敏说,不辛苦,很快乐。

2001年,她母亲得了重病。毕淑敏是个十分孝顺的女儿,老人患病后,我们就把她母亲从石家庄接到北京。老人所吃的药,她都要先吃一遍。我看着心疼,说你也没有这种病,跟着吃药干什么?万一出了问题,老少都赔进去了。毕淑敏说:“有一些药毒性很大,又没有经过充分的验证,我不放心。我当过医生,对药物的敏感性高,我先吃,如果没问题,妈妈再吃,保险系数就大了。”我劝阻不住,只得看着她不停地吃药。也许正是这种心愿聚集起力量,老人的病经过三年调养,一天好过一天。我是个不相信奇迹的人,但也被她深深感动。

对儿子,我觉得毕淑敏是一个开明的母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