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感悟总结(精选5篇)
自我感悟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悟学式教学法 高中地理教学
1.何为悟学教学法
“悟学”在我国古代教学思想中早有论述,如“教贵引导,学贵领悟”、“学思结合”、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悟学,简单来说就是看进去,听清楚,读懂了,悟出来。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话,用自己的话来写文章”。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活学。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当是师生不断检验教学、反思教学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预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还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领悟知识。“预学、导学、悟学”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悟学”强调后课阶段的反思和领悟,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反映新课程要求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过程。师生双方在“导学”教学环节之后,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对前面学习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思考、总结和提高。学生的“悟学”——对学习活动的领悟。教学由导学阶段推向悟学阶段,实质上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用心去领悟。在悟学阶段,学生通过主动反思力图领悟知识真谛,把握知识精华,完成新旧知识的内化和重组,掌握其原理和规律,通过探究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找到揭开原理、规律的突破口。其次是教师的“悟学”——对教学活动的感悟。教师的“悟学”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回顾、思考的过程, 是对学生学习信息进行检查、归纳和反馈的过程,是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重新评价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
悟学教学法主张学习者要达到“乐学”,做到“五感”:感动、感觉、感知、感悟、感恩。这“五感”还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环提高的过程。感动是学习的动力,感觉是学习的入门,感知是学习的基础,感悟是学习的升华,感恩是学习的境界。“五感”的关键是感悟。
2. 悟学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
“悟学”环节的主要措施有阶梯训练、学生自我小结和反思、教学质疑、课外延伸拓展、教师自我教学诊断等。学生的小结和反思安排在“学案”的最后一个板块,明确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学习中有哪些不太明白的问题?我对教学的建议”等进行反思,并形成书面小结。教师在进行作业评价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反思”情况,并及时进行反馈。当然,这一过程视教学的进程可以放在课上,也可以放在课后进行。同时,我们提倡教师主动进行教后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和“教学案”,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是否有效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是否有效进行了“沟通”和“合作”,是否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等等。教师在悟学阶段要将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举”、“败笔之处”、教学机智、学生见解、再教设计等及时记载下来,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
悟学阶段的具体操作流程为:阶梯练习巩固延伸拓展迁移学生小结反思教师检查反馈教师教后反思。有效进行“悟学”的注意事项:①努力实现教学相长。“悟学”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在于通过师生双方主动、有效的反思,实现“教学相长”,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一方面,学生需要在反思中提升自己,通过再现课堂基本知识体系和总结知识内在逻辑关系,完成所学知识的个性改造;还可以把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变成信息,暂时贮存,以便与同学共同研究或与老师探讨,更好地达成自己对课堂教学的主动求知目标。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对这节课的评价,采撷学生思维的“火花”,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学案”“留白”处学生的反思信息,从中找出成功与不足,利于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同时还可以具体了解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体解惑。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学生对于某一道题解法的疑惑或是新的发现;可以是学生对于知识整理后的心得和感悟;可以是教师对某一教学环节中的自我质疑或收获,等等。②重视检查与反馈。要让师生的教学反思落到实处,必须注意检查与反馈。学生的课堂反思不仅有利于学生自己审视自我学习行为,形成主动学习的自觉性,还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教学诊断,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为学生学习提供高效的服务。教师只有注重检查,学生才会将“反思”作为重要的“课堂作业”来完成,才会认真反省自己的学习行为,才能慢慢形成习惯。教师在检查过后还有重视交流反馈。在学生的心目中,“反思”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它是一个课堂环节,还在于自己对课堂的感知在教师的心中是独特的、受尊重的,自己对教学的具体诉求教师是重视的、能满足的,这样就充分满足了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价值需要,强化了学生良好学习行为,师生双方在这一过程中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提升。③关注差异发展。差异发展是指师生个体获得的提升具有独特性。一方面,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独特情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的提升也具有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收获和发展。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地位不同于学生,教师的发展提升也有不同的要求。当然,这里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差异发展。无论是对预学的评价还是导学时的点评,都要求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个体信息,及时进行反馈处理,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独特价值;同时,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适合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的阶梯训练,把统一的训练变为不同要求的训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训练目标,充分激发各类学生的潜能,促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机会,都有提升的体验。
3. 结束语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深深体会到学生能自主悟学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学生由“我教你学”到“自主悟学”是学生学习品质的飞跃,学生不待老师教而能自己悟学是最成功的教育。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以生为本,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学以悟为根,学是为了活学。“悟学”理念成为一种反映时展、社会进步要求和学习过程内在规律性的新的学习观念。
参考文献:
1.凌申.走进高中地理新课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姚伟文.《中学生报》2023年第13期,总第1988期。
自我感悟总结范文第2篇
一、“高中语文感悟学习”的内涵
我们认为,语文中的“感悟”是指个体(学生)对载体(阅读文本)的感知(阅读)过程中,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从有所感触(感)到有所领悟(悟)的过程。这是透过事物表象发现事物本质的过程,是从“深思”到“自知”的过程,是从理解到创新再造的过程,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同时伴随着愉悦的情感体验。
所谓感悟学习,就是学习个体揭示、体认知识背后蕴涵的主观价值的一个领会过程,它是形成理性与非理性整合统一的价值情感体系的过程,是以客观知识、理性情境认识在量上的积累为基础,达到直觉认识质变的过程。
二、高中语文感悟教学的特性
感悟式教学是顺应感悟学习的内涵特征而采取的教学方法。在感悟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特点、个性特征等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通过指导和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感知经验,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反复的揣摩、思索,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创造性地理解文本,最后使得理解的以加深,想象得以展开,情感得以共鸣,才情得以展示,人格得以升华。
高中语文感悟式教学法结合高中阶段特点,更加强调学生感悟的主体性、深刻性、人文性和语文阅读、表达和高考应试能力的培养。
具体表现出5个特征:
1.非理性思维。感悟学习,是主观与客观的合一,是自我体验、自我意会性的观念。殚思竭虑的理性分析不能收到良好效果。
2.不可重复性。由于每个学习个体的经验、视野、文化积淀不同,所以感悟的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整体性。感悟学习是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多方面的整体把握,它获得的更重要的是隐含意义和非语素意义、内部语境意义和外部语境意义的总和。
4.创造性。感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感知的事物、知识在头脑中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
5.情感性。情感是感悟的动力,也是语文感悟学习的起点。文本中的语言不仅只是单个的文字符号,也是一种情感符号。在与文本情感的交融共鸣中,才能感悟到文本的内涵。
三、构建高中语文感悟教学的新模式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是以“背诵”为基本模式的,“背诵”注重的是“记忆”;解放后的语文教育是以“讲读”为基本模式的,“讲读”追求的是“理解”;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应该以“感悟”为基本模式,“感悟”更为注重学习者心灵的活动。
高中语文教学总的特点是“时间紧,任务大”,为了赶进度,老师一方面把“讲读”和“问读”作为基本的教学模式,以统一代个性、以理性的分析取代心灵的感悟,把原本适宜意会的含蓄美妙的文学意境,肢解、剥离,压缩,学生成了教师思维的被动接受者。这样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忽视了“人”,难以适应学生作为“人”的发展需要。
“讲读”为主的教学方式,也有教师的引导启发与学生的思维感悟,但教师牢牢控制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缺少深刻思维所需的时间,也缺少创新思危所需的空间,其思维时间短,空间少,步子小,浪费了学生深刻思维的时间,成为造成语文学习中“少、慢、差、费”的主要原因。
高中语文感悟教学,就是把平等、民主、和谐、高效引入语文课堂。我们的出发点是尊重语文学科的艺术性、人文性与社会性,尊重语文教学的情感渗透、自主感悟和厚积薄发的特点,以“感悟阅读”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的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感悟式教学研究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从尊重学生主体发展的角度,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文章,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有所得,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有所写,读有所创。其范围包括以“感悟”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自主阅读课、课外阅读三个方面。
高中语文感悟式教学的课堂结构为解题、感悟、交流、结题、训练五个环节,分别是阅读过程中的准备、收获、分享、完善和补充阶段。以阅读创新的感悟阶段为核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让学生的深入思考独特感悟有时间上的保证。通过这种时间相对集中的阶段性自主感悟和交流,把语文教学从讲读和问读为主的“计划经济”式的教学方式转变到“市场经济”式的自读自晤、互启互助的教学方式。
高中语文感悟式教学高度重视自主阅读课和课外阅读,认为这两个方面是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提高的重要渠道,给予高度重视。学校建立“语文阅读室”,增加“语文阅读课”,给了学生开放学习的空间;语文课中教师讲读课时由每周六节间为四节,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依据魏书生的民主教学原理,设计学生语文课外学习自主管理小组,扩展了语文学习领域。
四、高中语文感悟教学的意义
1.建立起了学生自主学习机制
解题、感悟、交流、结题、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环节,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自主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尤其是交流环节,好的学生作品异彩纷呈,充分发挥了学生个性,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
2.切实促进了语文教师思想转变
通过可行变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在学生主体参与实践、主动发展教育活动中,增强教师的改革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创造精神,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3.激发了学生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
自我感悟总结范文第3篇
一、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认识
我把学生学习效果分为“懂——会——真会”三个层次,其中:
“懂”:听得懂,说明智力可以。
“会”:能独立,一次性完成所学内容,并讲给别人。
“真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我们同学经常把“懂”叫做“会”,他们看例题,看后以为会了,他们听老师讲,听后以为会了,他们看错题,甚至看答案抄错题的解答,抄后以为会了,当我们老师把易错题放到一起组成“重组卷”考查时,当我们的测试遇到他们做过的习题时,他们才发现,其实有很多所谓的“会”只是“懂”了而已。他们缺少“懂”了后更重要的东西,第一次感悟——既达到“会”。其实只要达到“会”的层次,就足以让他们考上普通大学,甚至一本大学。
这第二次感悟,达到“真会”,应该叫举一反三的层次,是对习题本质的把握,分析出“出题者的意图”。既出题者要考查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感悟。当然,这必须在第一次感悟的基础之上。
所以我把物理的学法称之为“物穷其理”,“悟”理既要达到“物穷其理”。那么,我们如何达到上述目标呢,下面即使我的做法。
二、“物穷其理”感悟本质
(一)“感悟课”存在的必要性。
高中各学科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一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量大,系统性强。二是综合性强,各学科相互影响。三是能力要求高,大部分要自我培养。每天要上很多课,课上老师安排的讲过的内容看似会了,实际只是“懂”了,离“会”还有一定差距,需要“感悟课”来完成,每天的第一节自习课不是要完成作业,而是要感悟课上所讲,把“懂”变成“会”。具体①可以完成重点整理,形成笔记。养成课后整理笔记的习惯。②例题重做,真正掌握。例题是精华,只听不练达不到掌握知识的目的。③制定计划,严谨高效。没有计划的学习,一定达不到高效,有计划才能使所学内容尽在掌控之中。
(二)解后思考,解后小记,总结深加工。
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在“怎样解题表”中将解题过程分为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四个步骤。所谓的“回顾”,一方面是检验自己的解题过程与结果,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的思路进一步整理、归纳、引伸、发散。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融会贯通,更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现在不少学生在解题时,常常忽视了“回顾”这一环节,变成“为解题而解题”,结果是辛辛苦苦而收效甚微。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率先示范,重视“回顾”。学生要在解题过程中具体操作,做法中我觉得解后小记是比较好的,小记中可以在如下几个内容中选择或一个或全部。
①悟因果:解题后,要思考在解题过程中运用了哪些知识点、已知条件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题意或实际生活是否相符等。这样可促使我们进行大胆探索,发现规律,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
②悟规律:解题后,要注意思考所运用的方法,认真总结规律,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有利于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迁移能力。
③悟多解:解题中坚持采用多种解法,不仅可以锻炼我们思维的发散性,而且可以培养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不断创新的意识。
④悟变通:对于一道题不局限于就题论题,而要进行适当变化引申,在培养思维变通性的同时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深刻流畅。一题变多题,有利于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提高应变能力,防止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
⑤悟归类:解题后,回忆与该题同类的习题,进行对比,分析其解法,找到解这一类题的技巧和方法,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久而久之便能形成技巧,解题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
⑥悟错误:解题后,要思考题中易混易错的地方,总结教训,提高辩析错误的能力,就能不断丰富、完善自己。
(三)“隐藏写答案”把练习篇成为你自己的“错题集”,高效学习。
①“错题集”的功效。
学习中,大部分学生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许多题目讲过了、做过了、考过了,有的还不只考过一遍,最终还是错了,这些错题的背后,往往隐藏了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漏洞。那么如何弥补这些漏洞呢?凡是善于总结失败教训的人往往比别人多一些接近成功的机会,正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因而整理“错题集”不失为一剂良策。
常做错题,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知识点及概念点,可以极大地改善粗心的现象,可以迅速地提高学习成绩。
错题本是对自身错误的系统汇总。可能很多同学会说,这些错误就让它放在卷子上不也一样吗?将来看卷子就是了。其实,这是一个关于统计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统计的效用是相当重要的。当我们把错误汇总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很容易看出其中的规律性,尤其是当我们对错误进行了总结之后。找到我们错误的规律,容易出错的方面,那么,我们在这方面就需要下点功夫了!
很多学习比较浮躁的同学满足于知道自己这道题错了,但是,认识往往不是很深。有时,即使让他马上重新做一遍原来的题目,可能还是拿不到满分,其关键是步骤和过程。这时,建立“错题集”,并重新完成就显得很有检验效果了,而且很有巩固作用。
②“隐藏写答案”使练习篇成为“错题集”。
“错题本”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办法,是减轻学习负担的作业。但是高中阶段学生的科目多、题量大,从而错题也多,没办法象初中小学那样通过抄形成“错题本”,我的方法是“隐藏写答案,标记错题号,二次重做题,反馈感悟深”。既把练习篇成为“错题集”。隐藏不是目的,二次做错题且看不见答案才是目的。具体做法上可以把答案隐藏在当页的上面,边上。也可以拿个本子做题,标记清晰题目的位置、出处,本子就像考试中的答题卡。同时在练习篇上标记模糊习题和错题的符号,这样,练习篇就成为了你自己的“错题集”。这是高效整理错题的方法,可能开始有些不习惯,当你在单元考试,模拟考试前二次、三次甚至多次做题时你会体会出这种做法的效果。
自我感悟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 领悟社会支持 自我概念
社会支持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有客观的、主观的、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层次。其中个体主观体验和感受到的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更大,因此,本研究侧重分析中学生的感受和领悟到的社会支持状况对其自我概念产生的影响,为更好地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工具
本研究选取了东北三省10所中学共6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为575份,有效率为93.3%。我们运用SPSS16.0进行了数据分析。
问卷分别为:我国学者姜乾金等编译修订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有12个自评项目从“极不同意”到“极同意”7级评分;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采用的是台湾学者林邦杰修订的第三版,该量表由70个题目构成,共包括10个因子,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为1-5分,该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
二、研究结果
1 中学生领悟社会支持总体情况
结果显示,中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三个因子得分高低依次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他人支持,并且得分都远高于量表平均分,说明中学生具有较高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
2 中学生自我概念总体情况
表2结果显示,中学生自我概念各因子中,除自我批评因子外,其他九个因子得分均高于量表的平均分,说明中学生具有较积极的自我概念。
3 中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自我概念的相关情况
表3结果显示:除自我批评因子外,中学生领悟社会支持总分与自我概念总分及各因子都呈显著正相关(P
4 中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高低在自我概念上的差异情况
结果显示,领悟社会支持高分组中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高于领悟社会支持低分组,而且差异非常显著(P
5 中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自我概念的回归情况
为了进一步了解领悟社会支持与自我概念间的关系,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处理,以领悟社会支持各因子为预测变量,以自我概念总分为因变量,结果见表5。
结果显示:领悟朋友支持、家庭支持两个因子对自我概念具有显著的预测力,两者可以共同解释自我概念变异量的4.1%,其中朋友支持的预测力最高,可以单独解释3.1%,说明领悟朋友支持、家庭支持可以较好地反映自我概念水平。
三、分析与讨论
1 中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状况的分析。中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总分为64.53分,相对较高,说明中学生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较好。其中,领悟的家庭支持最高,朋友支持其次,他人支持最低。家庭永远是中学生可以依靠的坚强后盾,每个人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家庭的帮助和支持,因此得分最高;学生时代的同学、朋友是人一生的财富,尤其对于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的中学生来说,同学、朋友间的互相支持和帮助尤为重要,很多的想法、愿望只对朋友倾诉,在朋友的关心和帮助下得以实现。
自我感悟总结范文第5篇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1.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如何通过科研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素质。
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构建乐学机制,使学生从苦学变为乐学语文。
③.从大量的阅读入手,探索促进学生感悟、积累的方法并规范学生语言积累,为内化和迁移语言打下基础。
④.探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多种途径。
⑤.探索“感悟、积累、运用”的交合点及交合方式,构建有理论支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①.“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内容:
感悟,即感受领悟。“恍然大悟”、“涵咏品味,妙由心悟”是对感悟的形象描述。在教学中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积累,指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两方面。
运用,指学生能把积累的语言在生活、学习中灵活的运用
②.“感悟”、“积累”和“运用”的相互关系:
感悟语言是基础,是前提;积累语言是准备,是保证;而运用语言才是终极目的。我们只有把语言的感悟、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运用有机地融和于阅读教学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教育教学公理、《纲要》《课标》的有关论述以及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江苏李尊栋和李郭忠两位老师研究的“四读、四培养”等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
4.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对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主要目的就是要凸显语文本色,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注重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语言和知识的“积累”——厚实学生的底蕴;强化感悟积累后的“运用”——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后,语文教师开始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观念与行为,逐步认识到语文教学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离不开学生亲身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感悟语言材料中的人文内涵,积累、内化语言,从而获得提高。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能力的发展,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研究方向。
但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堂存在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无论哪种倾向,学生多难于真正感受语言的美。究其原因,可思考几方面因素:教师是否准确把握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否认识到学生必须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以及实施“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等。
从语文教育的特点看,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和实践性强,并对识字写字、思维发展等多方面形成影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转向“感悟、积累、运用”——这个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途径。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情移心动的前提下,易于他们自觉进行知识、情感积累、语言内化。有积累作为基础,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可能得到更快的提高。由此也看出,“感悟、积累、运用”具有学习的层递性,构成了语文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
课改关注教学中的三个纬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中的“感悟、积累、运用”不仅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同时也在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这一点上与三个纬度是相同的。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点滴积累,决定着能力的逐步形成:知识塔基的宽度和厚度,决定着能力金字塔的高度和强度。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华晔”(韩愈《答李翊书》)说的是同一道理。学生在对文本积累、感悟、运用的同时,文本中那鲜活的“生命形象”又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精点书面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在大量感受和积累的基础上才“开讲”。开讲,即对语言材料作些点评,旨在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在讲的过程中,还重视学生的自悟,引导他们借助吟咏,从而“披文入情,缘情语文”。现代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的背诵量达到了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教学的一条途径,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我校语文教研组因而提出了《关于“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研究》这样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研究课题。
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
1.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原为我校8个教学班,即本课题组8位执研教师所在的教学班。中途三位教师调离我校,又有一位教师参入研究,一年后,这位教师也调离我校。20*年课题组横向发展,把研究成果向全校语文教师推广,课题研究普及全校。
2.研究方法的运用
本课题定位在对“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所以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
3.变量及其操作定义的具体界定:
(1).自变量
①.在实验教师中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具体方式:每月收集一定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名言警句,并熟记在心;每月开展课题小组的学习活动;上科研研讨课;参加实验设计等。
②.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精心设计并开展各种的教学活动。具体方式:
鼓励学生进行摘抄、写读后感、做手抄报等,上用于交流展示的语文实践活动课,进行各种主题的语文竞赛等。
(2).因变量
①.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教学能力的提高。
②.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品词、品句、品读的能力;语言、生活积累;说写结合)
③.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过程
1.参加本课题实验的人员:*(副校长)、*(副教导主任、语文教研大组长)、*(副教导主任)、*(语文教研组长)、*(语文教师)。
2.实验程序
①.研究实施前期阶段(20*年9月——20*年8月)
召开课题开题,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班、观摩学习活动,转变执研教师教学观念;研究具体的研究目标,制定详细务实的实施方案;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原始资料;进行第一阶段相关内容的研究。
②.研究实施的中期阶段(20*年9月——20*年12月)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结合教师自身课堂教学活动,结合学科教研活动,结合学校举办的课堂教学研讨、展示、竞赛等活动,积累研究事例和资料,根据研究的进展,进行阶段性总结。
a.立足以人为本,构建课题管理机制。
课题组以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按照“教导处——课题组——教师”的运行体系,层层分工,责任到人,制定完善的课题实施方案。
b.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和知识。
在调查中发现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内容认识不足,为此,我们印发资料,采用组织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提升对“感悟、积累、运用”的理论认识,开拓视野,放飞思想,丰富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使课题研究深入、有机地展开。帮助教师提升科研理论水平,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性的支持。
c.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
近两年来我们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能从平时课堂教育中反思,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在课堂中带着研究的眼光,带着全新的理念走进新课程,实现由职业向专业的转变。
③.研究的总结阶段(20*年12月——20*年8月)
整理各种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迎接结题工作。
在课题研究中,多次组织教师到拉堡实验小学参观学习,吸取经验指导课题组开展研究;积极参加每一次总课题组举办的活动,活动结束之后写学习体会,或者开展“沙龙”研讨等等。
三、研究的成果
(一)、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课题实验使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在学校举办的各类赛教课中分获一、二、三等奖,*老师获柳北区青年教师赛教课二等奖,董燕老师获柳州市的赛教课二等奖。同时,实验教师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也不断丰富,撰写的十几篇论文、案例、教案分获国、省、市级一、二、三等奖。
(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
四年来,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增强,阅读方法得当,阅读面及阅读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前测中,有50%的学生阅读兴趣不大,阅读是父母逼着读,为了完成作业而读;60%的学生只阅读卡通故事、动画故事、武侠小说、战斗故事等,而且只看情节,不重文采;70%的学生一、二个星期只看一本书,也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90%的学生没有阅读方法。而后测中,100%的学生都喜欢主动阅读,阅读面广泛,几乎涵盖所有体裁的文学作品,阅读量达到每周三本以上课外书籍;而且学生都能有意识地感悟生活、感悟文学作品、感悟名家名篇的表达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通过“说真话、***事、抒真情”系列训练,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验班学生的习作质量高,每学期作文比赛都能获前三名,远远超出对比班的习作水平。20*年参加全国创新杯作文赛有四十多人获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