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故事(精选5篇)
成就故事范文第1篇
多样化主体来推动
当前我国的外宣工作,基本上以政府为主体进行推动。它不仅带来了外宣工作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问题,也带来了外宣工作流于形式、不接地气的弊端。政府部门的外宣工作,多立足于“高、大、上”的官方合作,缺乏对于民间生活的进入,尤其缺乏对于所在国受众层面的微观分析。因此,解决外宣工作推进主体单一的问题已经十分必要。有效的宣传,首先应该是受众分析,然后是路径分析、策略分析、成本分析与风险分析。在外宣工作中,应该注意抓大放小,简政放权,政府或可以具体国别为宣传项目,将外宣工作进行分包与发包,在坚持政府部门的统一领导、统一监管下,引入多元化的宣传主体,做到因对象而异、因路径而异。
西方国家在软实力的输出方面,对于市场机制的运用,对于NGO、宗教组织等主体的运用值得我国有关部门予以借鉴。其一,外宣工作应注重发挥市场机制。政府可以将外宣工作以外包的方式交给专门的组织来做,并应鼓励这些组织将部分外宣工作分包给当地的组织。尤其是在语言、制度、文化存在巨大差异的国家,更应该鼓励将外宣工作外包、分包或转包给当地的组织,要让当地人宣传我们而不是仅仅对着当地人宣传我们自己。其二,要借助NGO的作用来实现外宣的目的。它既可以让外宣工作“脱敏”,也可以让我们在民间层面拥有可以与西方NGO对冲的资源。其三,要注重发挥我国的宗教组织。“一带一路”涉及大量的宗教地区,尤其是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地区。目前,我国的宗教外事活动还远远不能适应“一带一路”的要求,应考虑成立相应的爱国宗教组织的基金会或是公益组织,让我国的爱国教会组织也走出去为“一带一路”架桥铺路。
重点围绕企业展开
“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地区高度复杂,以官方为主的外宣工作,难以有效覆盖。因此,借鉴日本经验,发挥企业外交的功能,将是有力落实“一带一路”外宣工作的重要路径。要让外宣工作为企业的具体需要服务,这样既可以让企业能够真心实意地拿出真金白银来支持我们的外宣工作,也可以让外宣工作更具体、更灵活、更务实。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考虑推动商会的建设,并以商会为主体展开外宣工作;另一方面,应该考虑在走出去的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中设立专门的外宣部门,让外宣工作随着企业一起走出去,不仅可以深入当地,为企业在当地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而且可以有助于相关部门了解当地的真实情况。为了解决国有大型企业外宣工作的人才困境,既可以考虑建立灵活的旋转门制度,鼓励科研机构、政府机关、智库的专家在企业兼职,也可以考虑以企业为平台,推动国内、对象国以及发达国家的公关公司共同为中国的外宣工作服务。
避免宏大叙事,注重国外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宣工作,过于侧重宏大叙事,专业性较弱、经常流于形式,效果不容乐观。对于“一带一路”的外宣工作而言,这种问题暴露的更加明显。
“一带一路”涉及不少发展中国家,许多地区交通不便,国内在国别研究上对这些国家尚缺乏深入,相关部门甚至对这些地方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应该考虑借助当地力量进行外宣,另一方面,则应该加大对国别研究的支持力度,要从长远出发,要让真金白银落到能出长效益的地方。比如要重点扶持相关的智库、高校对所在国进行针对性研究,要在搭建国际性的研究平台推动对所在国的专门研究,要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国内的研究者与所在国发生实实在在的联系,取得第一手的经验。尤为值得指出的是,在国别研究的过程中,要鼓励学者走出去,尤其要鼓励不同领域的学者组团走出去,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从各个方面收集对象国的信息,也可以在组团的过程中,形成各种研究成果的交流与碰撞,并为进一步的团队建设打下基础。我国目前的“走出去”,往往是零散的、个别的走出去,形成不了规模效应,多是个人碎片化的体验,往往难以积累成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在这种情况下,由有关部门牵头,扩大、整合“走出去”的研究团队,就显得尤为必要。美国在页岩油技术突破前夕,为了分析沙特等国的反应,在3年内,将近派出了近5000名研究人员,相比之下,我们在国别研究上投入相比太少、规模也相较太小。
注重少数民族在外宣工作中的作用
我国与“一带一路”中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跨境民族的问题。这些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与所在国的民族,在语言、文化、习俗上都较易对接,尽管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干部对于少数民族干部的使用问题还存在着一些顾虑,但是如果能够解放思想,放手使用对国家、对党的失业高度忠诚的少数民族人才,这些才完全可以成为我国“一带一路”外宣工作的重要推动力量。
通过借助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我国的一些文化交流项目可以迅速超越语言教学的初级阶段,而向职业技能培训、价值观念输入的高级阶段升级。在很多时候,这不仅更有助于让中国的软实力进入民间,而且能够真真切切地改变相当数量的当地群众的命运,从而能够有助于在所在国形成真正的中国命运共同体。
从英、法等西方国家在非洲的援助实践来看,要想输出观念,最好的办法不是办大学或是文化交流学院,而是办小学、办中学、办妇女培训学校、职业技术学校。虽然我们的汉语教学目前还不足以承担这个任务,但是如果充分发挥了跨境少数民族的积极因素,我们的外宣工作还是很有可能实现这样一个质的提升的。
重视国内的互联网治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在研究国外,国外也在关注着中国。越来越多的对象国专家、学者甚至一般民众,开始关注中国互联网上的内容,甚至在许多时刻,他们更倾向于认为互联网上的内容比官方的宣传真实性更高。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由于中文的普及率相当之高,大量的普通民众都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了解我国的动态。因此,我国外宣工作的成败与否不仅与在对象国的工作密切相关,而且往往受到我国互联网环境的密切影响。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目前的互联网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治理,许多极端民族主义甚至接近于帝国主义、沙文主义的观点还在一些论坛中大行其道,已经在对象国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因此,治理互联网环境,清理整顿互联网中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的言论已经成为我国外宣工作的当务之急。
成就故事范文第2篇
一位中国教授,在外国人开创的技术领域获得如此殊荣,还吸引欧洲医生前来学习取经,这其中,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他又是如何一路带领队伍获得国际上的肯定?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决定去拜访一下《家庭医药》的老作者、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内镜研究所所长姚礼庆教授。
说起来,姚礼庆教授与《家庭医药》渊源不浅,是本刊创刊初期第一批专家作者,为本刊撰写了不少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很多读者至今记忆犹新。
7月的一天,记者走进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在通向姚教授办公室的走廊墙上,一边陈列着五颜六色的奖杯,一边是文化展示栏,这两面墙,就像两道彩虹,给色彩单调的内镜中心抹出一道五彩的颜色,显示出这位内镜中心掌门人不一样的“五彩人生”。
上午11点,忙碌了4个小时的姚教授终于有时间接受采访。他说话很快,但不失条理,对记者侃侃而谈他的“内镜”人生。
“中国内镜一样可以走向世界”
中山医院的内镜事业始于上世纪60年代,时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的李宗明教授用德国产半曲式胃镜进行了国内第一例胃镜检查。1992年,在现任主任姚礼庆教授的努力下,内镜中心正式成立,并成为了独立的专科,2008年发展为复旦大学内镜诊疗研究所。至今,该中心已成为国内设施最先进、年内镜诊疗人数最多、内镜诊疗种类最全的医疗单位之一。2023年,内镜中心举行成立20周年庆祝活动,挂靠在该中心的“亚太地区消化内镜培训中心”及“上海内镜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揭牌。
姚教授领导的内镜中心在赢得广大患者信任的同时,也得到得到了欧美、亚太地区同行的一致认同。“过去,我们想去听课,自己掏腰包,人家还不一定请你。现在,我们去讲课,不仅坐头等舱,还要给讲课费的,都是美金。”说到这些,这位掌门人很是自豪,脸上泛着红光。
“成功很简单:做得多,技术好”
姚教授介绍,多数情况下,国内的医院都是送医生去国外学习新技术,但在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有一个红色的签名簿,上面可以看到不少国际知名的医师到这里来调研、学习。“中山医院早期也是送医生去日本学习内镜技术。回来之后,我就开始摸索,怎么创新,怎么能做得更好?”姚教授介绍,内镜中心之所以有这样的发展,离不开6个字“做得多,技术好”。
以往,消化道异物、急性重症胆管炎、急性结直肠梗阻等疾病都需开腹手术,不仅给病患造成巨大痛苦,还容易引起意外伤害。内镜治疗凭借“小操作解决大问题”的优势,开展了很多新诊疗项目和技术,治疗量急剧攀升。2023年内镜中心诊疗超过7万例,总数为世界第一。
数量的“第一”仅仅是内镜中心发展过程中的一小步,能运用内镜微创技术为患者解除病痛才是内镜中心的最终发展方向。
姚教授介绍说,“内镜中心有三方面技术是得到国际、国内公认的。第一,治疗胃、食道、结肠癌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简称ESD),日本每年做300例,我们每年做2000多例,由于目前国内开展这项技术的医院少,所以,我们的患者就多,做得多,积累的经验也越来越多。这门技术原本是向日本学的,可是现在日本却要向我们学习。”
“第二,就是对贲门失弛缓症的内镜治疗,患有这种病的患者贲门窄小,食管里面的食物进不了胃,严重的时候连水都进不了。我们最先开展poem手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姚教授向记者展示了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手术前后的照片,从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到,术前患者的食道很粗,而与胃连接的位置,即贲门位置却细得像一根线。术后,患者贲门的大小慢慢恢复了正常。
“最后一点,那就是我们的绝活,甚至可以说是全世界独有的绝活——隧道内镜技术。这是我们自己研发、并在国内率先开展的,如今,日本、欧洲、美国也纷纷向我们学习。”
姚教授向记者讲述了这项绝活,那就是开个孔,“凿”一条“隧道”,通过“隧道”取掉食管的肿瘤组织,创伤很小,患者三四天就可以出院。“这项技术看得外国学者目瞪口呆。现在,我们每年举办2届国际学习班,向世界传授这项技术。”
“要让边远地区患者享受这些医疗成果”
内镜中心已经蜚声海内外,可是,姚教授却并没有停下脚步。他说,“我们今天能有这么好的医生,这么好的技术,是因为我们背靠一个大型医院,如果没有医院的支持,没有这么好的平台,是没有机会培养出好的医生、开发好的技术。可是,我们国家一些边远地区还有很多医院没有开展这些技术,我们应该多为这些地区的人们服务。”
有次他们去新疆考察,有患者因当地没有仪器,做肠镜要到乌鲁木齐。姚教授闻讯,立马让医生坐飞机送去仪器并免费为患者做手术。他说,“看到那里的患者为做一个胃镜要走几个小时的路,真是感到心疼。”所以,姚教授决定每年都派医生去云南、新疆免费支边,“就是要帮他们把医疗水平提高,只要他们提出什么时候去,我就派医生去,宁可把其他的会诊停掉,也要去。”不仅如此,姚教授还告诫每一位医生,“你们就是去帮忙,不要收一分钱,你们要是有困难,我给你们出。”
“学医就是要不断创新”
从接触内镜开始,姚教授就没有停止思考,停止创新。姚教授曾发过大批的随访信给肠息肉患者,结果发现3%~6%大肠息肉患者有患肠癌的可能,这为早期防治大肠癌提供了理论依据。
而“隧道技术”也遇到过瓶颈。如果应用食管隧道下内镜技术切除大的肿瘤,无法从喉咙取出,或者肠道肿瘤切掉了,从取不出,怎么办?姚教授又带领内镜中心的医生们开始思考,终于找到了一个新方法——双镜治疗。拿不出来的肿瘤,就在腹部开一个洞,用腹腔镜取出来,患者一样三四天可以出院。还有,手术会留下疤痕,很难看,怎么办?他们想到尽可能做隐形疤痕,比如在肚脐眼、三角区开刀,这些都需要不断创新的思维才能获得成功。
姚教授说:“工作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开拓思路,否则死路一条。”
“管理是一门学问”
姚教授是一位很有思路,做任何事都想得很长远、细致的人,他的计划可以从3年工作计划,细到1年,甚至半年。
每年春节,他都会在家里思考未来一年科室的发展,从床位是否需要增加,到每一个医生工作多少量,他都要仔细考虑。走廊那面文化墙,也是他的心血,每年一改,绝不动摇。
在科室医生的眼里,姚教授是一位细心的领导。如果医生有科研文章发表,姚教授会第一时间打印粘贴出来,以示鼓励;如果医生有新的技术,或者新的理念、想法,姚教授也会安排时间做一个讲座。
可是,姚教授也是一位严厉的“老板”,他规定,如果有仪器坏了,必须在24小时以内报修,绝对无条件保证运转,“哪怕是半夜,该买的得买,该借的得借”。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件事——“能够为更多的患者治疗”。“这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这就是姚教授的终极追求。
成就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戏剧文学;故事;理论构成
讲故事作为一种文化行为,离不开讲什么、谁在讲、怎么讲这三个问题。相应地,我们把叙事学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故事,即情节还原后的故事本身。二是叙事者,即讲故事的人,他一般隐藏在叙事行为背后。三是话语形态,即经过叙事者调控后的文本呈现,它是叙事者叙事策略的具体体现,是具体化了的叙事策略。这三方面形成一个戏剧文学文本叙事学的理论框架。
一、情节还原,故事分析
戏剧文学文本中的“故事”,实际上是“情节”,是已经被叙事化了的故事,是一个艺术化了的文本,已经掺杂了叙事者的叙事行为,已经有了人为加工的痕迹。我们更愿意把故事与情节看作是一种“内容”与“完成内容”的关系。如果我们对情节进行“还原”,得到的就是故事。所谓“还原”,就是取消其中的叙事成份,恢复故事的本来面貌。“还原”工作的“操作平台”就是故事发生的自然顺序,任何情节都可以按照实际发生的顺序重新进行梳理排序,情节就像是故事海洋中露出水面的冰山,它毕竟只是故事的一小部分。实际上我们能够对任何一部戏剧文学文本的情节进行“还原”工作。“还原”工作就是一种“完形”活动,我们总是能够通过感知,把情节“完形”为故事。故事有时有一定的“本事”(生活的原生态)作依据,但归根到底是一种虚构,当我们开始“讲”故事时,由于使用了哪怕是最简单的语言,实际上都已经参与了一定的创造活动。对情节进行还原,可以方便我们在故事与情节的比较中,寻找其中的叙事策略和创作技巧。
那么,什么是故事呢?这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常常听到的例子是:“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这不是故事,如果改成“国王死了,王后因为忧郁也死了”才是故事。为什么说后一种情况是故事呢?首先,故事是一种状态的连续变化过程。第一个例子实际上是两个静止的状态,也就是说,它只是两个孤立的判断句,缺少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过程。如果单独说“国王死了”,它也是一种状态的变化,从生的状态向死的状态变化,但死的状态再也无法向其它状态变化,变化在这里中断了,这种变化由于缺少连续性,实际上成为一种静止状态。况且,当我们孤立地理解“国王死了”这句话时,它更多地表示一种属性和状态。这种变化过程暗示出故事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状态,否则变化就无从谈起。对一个复杂的故事来说,有些事件是功能性的,即角色面临选择,对整个故事进程起着决定性的那些事件,有些事件是非功能性的,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第二,这两种变化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具有整体的连续性。如果这两种状态在各自不同的时空中发生,各吹各打,就难以结构成一个连续性的整体,它仍然不是故事。比如说,“国王死了”与“西边的墙倒了”,这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因此,两种状态之间必须要有一定的联系性。第一例子中,我们就看不到这两种状态之间的联系性,这种联系性更多的时候表现为因果关系;第三,促成这种变化的是故事主体的行动,没有行动的作用,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就不太可能。在第二个例子中,行动就是忧郁。如果把故事看作是一个句子,那么,这个句子必定有一个谓语动词。如《西厢记》的故事,如果把张生看作是行动的主体,就可以简化为一句话:张生追求崔莺莺。第四,这种由行动而引起的状态变化必定引起我们对行动主体的价值判断,从而引起一定的情感反应。总之,过程性、联系性、行动性、情感性就是我们所说的故事四要素。
二、研究故事内外关系,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自身的表述特征
无论是实有其事的历史故事,还是经过初步虚构的故事,都有二重性,一方面,每个故事中的事物都是对现实世界中事物的转喻,另一方面,每个故事与现实世界在物质意义上完全不同,它是现实世界的隐喻。转喻和隐喻是语言学概念。雅各布逊曾经研究过“失语症”这种现象,并指出失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相似性错乱”造成的,一种是“邻近性错乱”造成的。前者无法通过联想把具有相似特征的两个概念联系起来,但他们对具有相邻关系的概念却能够理解。比如他们可能不知道“香烟”和“烟囱”之间有什么相似,却会用自己熟悉的“白色”或“高兴”来说明“香烟”,这就是修辞学上讲的“隐喻”。后者正好相反,他们无法用在句法上相邻的概念组织句子,只能用隐喻性质的词语来替换一个需要说明的概念。
如果说故事的指称与指向涉及到的是故事内容的内外关系,那么,故事的母题研究就是故事内容的表里关系。世界上的故事千千万万,从表面上看是形态各异,异彩纷呈。
参考文献:
成就故事范文第4篇
锻炼记忆力
某天晚上,然然又缠着我讲童话故事,口干舌燥的我随口说:”如果你能将妈妈讲的故事复述出来,就给你讲新故事。“然然答应了。
我挑了《农夫和蛇》,出乎我的意料,这篇近500字的故事,只听了一遍,她就将故事的8成内容说了出来。这样趁热打铁的重复记忆,记忆效果特别好,在我的引导下,现在800字以内的故事然然一般听上2~3遍就能将故事完整复述出来,然然积累的故事也越来越多,半年后,然然上幼儿园了,老师告诉我,然然在幼儿园经常给小朋友讲故事,小朋友们都特别崇拜她。
小小提醒:在给宝宝讲故事之前,要让孩子带着问题去听故事: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结果。这样,孩子会听得特别仔细,也有助于复述故事时抓住重点。重复讲一个故事的次数不要太多,一般讲2遍就要换一个新故事了,不然孩子会觉得厌烦,失去兴趣。
助长想像力
孩子在听故事时,想像力特别活跃,他们头脑中不断出现故事中的人物、情景,想像着以后的情节。孩子在复述故事时,有时忘记了故事内容,或对故事结局感到不满意,于是他们会增加新的内容或改编结局,在这过程中,孩子的想像力便得到了发展。然然在复述《野天鹅》的故事时,就把其中的一段复述成“艾丽莎将荨麻揉成了线,编成了五颜六色的漂亮衣服,她想到哥哥们穿着这样的衣服,该是多么的英俊好看,如果我们的妈妈仍然在这个世上,看到这一切,该是多么的开心,亲爱的妈妈,你到哪里?艾丽莎落泪了。”比原文更加丰富和精彩。
小小提醒:孩子讲故事时跑题是常见的事,但不能总让孩子沿着自己的思维满世界跑,不然会让“跑题”成为习惯,令孩子觉得认不认真听故事都无所谓了。
提高表达能力
孩子在讲故事时,会不知不觉地积累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会用故事中的词语来描述场景。然然从故事中学到的如“奄奄一息、如珍珠如玛瑙、不可思议、强词夺理、得意忘形、后悔莫及、恩将仇报”等,运用得也越来越贴切,表达水平得到了飞跃的进步。
小小提醒:有时孩子的表达往往“词不达意”,或乱使用成语词语,父母不要嘲笑孩子,应先表扬孩子会使用新的词语了,然后解释词语的真正意思,帮助孩子理解,并鼓励孩子继续使用新的词语进行表达。
增强识字能力
成就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影视编剧;故事创作;课程改革;编剧思维
优秀的剧本不仅要有一个优秀的故事,还要有一个优秀的讲述故事的方式,因此,编剧就成了一门探索新故事、讲述好故事的课程。作为电视编导专业的骨干课程,影视编剧与当下影视剧的创作和接受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所以该课程是一门不断探索和改革的课程。它主要以故事片创作为教学出发点,强调影视剧本写作的创新与创意。因此,本文在前期课程的基础上,对《影视编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课堂探索,进一步探索和强调其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旨在培养出可以进行一线创作的编剧人才。
一、厘清文本故事和剧本故事
在《影视编剧》教学中,文本故事和剧本故事的区别常被混淆,甚至有人提出当下热门的“IP”的概念来反驳文学故事与剧本故事之间的鸿沟。的确,文学故事和剧本故事都是讲述故事的来龙去脉,受众也都能得到一种大致形同的体验,这也是常将文本故事等同于剧本故事的原因所在。文本故事可作为剧本故事的来源,甚至剧本故事也可转变成文本故事(相关文学书籍、产品的开发),二者一定程度上能够相互转化,只是在转换的过程中,它们各自归属了自己的本质属性,即文学故事转化成剧本故事的时候,主要保留故事的叙述体,文学修辞被去除,视听修辞被加入。相反,剧本故事转化成文学故事的时候,视听修辞格也多数被删,文学修辞重新回归。
所谓文本故事,就是以文字的形式和文学的手段讲述一个故事,其叙事方式主要依靠调用文学的叙事手法和文学的修辞手法,以文字调动读者的情感,带领读者共同发现一个故事。而剧本故事则是以影像的形式和蒙太奇的手段讲述一个故事,其叙事方式主要依赖于影像蒙太奇和视听语言,以画面调动观众的感官,带领观众进入一个既定世界。前者是以文字描述为主,读者得到的讯息是虚拟的,更多是与自己的人生经验进行整合和重构,叙事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理重构过程。后者是以影像表达为主,观众得到的讯息都是既成的,人物形象也不需要去进行心理识别,叙事过程实际上就是有既定人物形象在“仿真”环境下完成规定的故事情景。
二、重视讲故事和讲故事的方式
对于影视编剧来说,重要的不仅是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还是采用了什么样的讲故事的方式。讲故事的方式有很多种,传统如小说、戏剧、戏曲等,都可以叙事,虽然讲故事的方式各有不同,却又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式讲故事的方式正在被受众所接受,其中电影电视就是一种完整的、有着自己固定方式的故事叙事形式。前者重视场景的描述,后者则重视讲述的方式,二者都重在塑造完整的故事,具有共同的属性;同时,因为载体的不同,影视剧讲故事的方式相较于小说而言更重视故事的行动线,相较于舞台剧而言具有更大的时空自由。因此,影视编剧在继承讲故事的传统上,更应重视讲故事的方式。
影视编剧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叙事,可从故事开发、故事生发和故事升华三个方面进行训练学生的故事思维。首先,故事的开发是指在没有故事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故事,其来源可能是一个灵感,一个事件,也可能是一个报道,一句谈话;其次,故事生发是在已有的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改写、续写,以及引申使用,其来源往往是已有的不完整的故事创意,其原创性小于故事开发;再次,就是故事升华,即在已有的完整的故事创意上进行完善和修改,其来源多是完整的文本故事或剧本故事,可操作性高,完整性强。
在具体教学中,开发故事要联系互联网环境下影视剧创作现状,结合当下热点问题,契合观众而非迎合受众,利用大数据精准定位受众群,进行剧本开发。生发故事的主要问题是在既有的故事框架内梳理人物关系,完善人物性格,并据此囿定故事的基本脉络。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教学中为生发故事,了解人物性格,验性地在微信朋友圈中选择合适的不同人物进行整合,由此联想、加工,以此形成鲜明的人物。升华故事是在文本故事或剧本故事未完善的基础上,丰富故事的血肉,而细节是重中之重。丰富细节的训练,主要是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行动线,主要使用情景代入法进行课堂思维碰撞。
三、学会创意思路和编剧思维
影视编剧教学最核心的内容是创造故事,具有创意的故事也是一个剧本成功的关键。因此,创意思路便显得尤为重要。考量故事的创意思路,实际是就是在思考故事的结构,符合悉德?菲尔德的“三幕剧”要求,学生需要分清故事的三幕及衔接的情节点I和情节点II,学会影视剧本故事的建置、对抗和结局的合理分布。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而完善这个过程便少不了编剧思维的参与。
编剧思维是以剧本的创作为思考模式,剧本符合影视剧拍摄的一般规范,其思维方式是用动作化和语言化的思维方式复述故事,而不是以文学描写描绘故事。“编剧”是一个动宾结构词语,“剧”是呈现出的结果,是被讲述的故事,是影视剧拍摄的蓝本和依据,而“编”则是表现手段,是讲述故事的方式,是指导如何拍摄影视剧的先期规划。编剧思维就是要根据影视剧的创作规律,选取适合的方式进行有创意的故事创作。
在具体的剧本写作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几种编剧思维:其一,善解人意的能力。编剧工作首先要考虑的是受众的感受,孤芳自赏、过分自我的故事终会死在襁褓。其二,总结生活经验的能力。编剧思维要在生活中总结经验,并将这种经验移植到剧本中去,给观众以生活指引和灵魂震颤,其本身具备真实的生活代入感。其三,给角色以生命的能力。客观的塑造角色,为角色选择最好的人生轨迹,不影响他们的行动,使之真实,为之感动。最后,判断价值取向的能力。前面多种能力会使剧本具备专业的水准,但若价值取向偏颇,极有可能前功尽弃,即使该剧能够面世,也是危害极大的。这些都是学生编剧需要重视和培养的能力。
综上所述,由于《影视编剧》课程极具实用性和实践性,纯理论讲授不足完成本课程,因此进行了上述一系列教学改革:即文本剧本及剧本故事的核心概念,故事构架的形成及组织,以及创意思维方式和能力。在核心理念正确且有效的情况下,学生们三人一组选题、策划、开题,得到全班大部分同学认可之后,再分“故事创意”“故事梗概”“故事大纲”“大纲情节点”“分场剧本”“完整剧本”几个步骤,结合剧本创作的一般格式写出一部标准长度的、可供拍摄的影视剧本。以上主要是训练学生对“厘清文本故事和剧本故事”、“重视讲故事和讲故事的方式”和“学会创意思路和编剧思维”三个方面的理解,旨在培养出具备实际剧本策划、创意和写作能力的新一代编剧人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