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设计(精选5篇)
信息化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教学设计
一、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提高信息化能力和素养
充分认识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在士官院校教学双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着力构建以教学观念现代化、教学内容专业化、教学过程信息化为特点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员对教学各环节中的教学资源信息处理能力,增强士官学员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员、学员和教学管理人员要及时补充、更新信息化知识技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扩大教学信息交流的途径与范围,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和网络信息资源为学员学习提供的便捷条件;努力构建以学员学习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平台、以提高学员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为目的的信息化学习模式,强化学员的探索式学习。
二、做好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员学习方式、教员教学方式和师生交流方式的发展变化,在综合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员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做好信息化教学设计不仅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关键,也决定着信息化教学的成败。在教学设计中,要全面分析教学要素,包括单元学习目标、教学对象、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学环境、学习效果评价以及教员教学风格等,目的是树立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士官人才培养质量。
1.学习目标分析。目的是通过对整门课程各教学单元的目标分析,确定每次课堂教学的学习主题。按新的学习目标分类方法,分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类,并要求目标的描述要用可测量的行为动词表达。
2.教学对象分析。即说明本课题对学员的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方面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要求,以及学员是否已具备了本课题学习的要求。尤其是针对现阶段士官学员实际,要分析士官学员的文化基础、学习能力、认知结构;分析学员的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学习动机、意志和性格。目的是设计适合学员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学习问题,设计适合学员学习的情景与学习资源,设计适合学员个性特征的帮助与指导。
3.教学资源的设计。教学资源分为纸质、网络和媒体类型。信息化资源设计包括教学资源的编辑、选取及如何利用,是信息化教学投入时间和精力较多的方面。要积极探索有利于学员实践技能培养的信息化学习资源设计;要注意通过评估甄别,从种类繁多的信息资源中选择和收集适宜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并根据学员的基础和学习需求,对这些信息化资源作进一步的整理加工,制成网络课件、构成网络课程,通过电子教案将各教学资源链接起来;要丰富辅学习资源,满足教学需求。
4.学习情景设计。是根据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和教学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员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有助于学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尤其强调运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增强仿真效果,使学习在贴近实战和岗位实践的情景下进行,让学员产生“身临其境”感觉,以减少知识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差距,强调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避免将不同媒体教学资源简单机械地叠加利用。
5.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是为了支持和促进学员有效学习而安排学习环境中各个元素,构建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其中知识的内容特征、学员特征和教员的教学风格是决定教学活动过程选择的关键因素。设计时要考虑如何发挥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学员认知的主体作用;要充分考虑课程教学的导入、展开、总结评价三个环节。如设计以问题、案例或演练等形式通过多媒体手段导入课程。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设计要求可操作性强,讲授、示教、实验、模拟、练习、自学等方法选用要合理。鼓励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6.学习效果评价的设计。即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对学员学习效果如何进行评价的设计。要采用多元评价,重点围绕学员学习目标达成要求、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贡献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三、信息技术与教学要素融合,确保信息化教学的落实
信息技术与教学要素的融合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前提,也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集中体现;信息技术与教员教学的融合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关键,教员要掌握信息化教育技术,并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信息技术与学员学习的融合是信息化教学的重点,也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落脚点;教学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的融合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保证,可以促进教学信息化的开展。因此,要随着士官岗位任职要求、培养对象不同和学科专业发展,及时更新教学信息资源;加强教员、学员和管理人员信息化技术培养;加强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开放电子阅览室、信息检索室,为学员信息查询、学习提供便利;要扩充网络空间,延伸网络终端到学员宿舍、教员宿舍,便于教学双方在线交流,使学习资源向学习需求的流向畅通,使信息化教学落到实处,促进学员学习质量的不断提升。
信息化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学习者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其具有的社会认知、个人情感等特征都将对学习过程产生影响。因此,要取得教学设计的成功,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学习者分析主要包括学习者初始能力分析、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分析和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分析三个部分。如:本节课面向的是平面设计专业的二年级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软件使用技能,并且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都有利于开展信息化教学。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
教学目标应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来设计,参照行业资格标准,从学习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多个方面,明确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以“公益海报的设计与制作”教学项目为例,制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通过设计海报,掌握平面设计的创意方法,使学生熟悉平面广告设计的一般工作流程,增强对PS软件的应用能力;通过具体的情景模拟,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通过自己设计与制作的过程和组内合作学习及组间的交流学习,使学生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多种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成就感的形成,从而快乐地进行学习。
三、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更好地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结合起来,进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公益海报的设计与制作”教学项目的实施为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教学情境,以促进教学项目的顺利实施。
1.模拟真实工作室情境参考广告公司工作室布局,模拟布置教学环境,张贴企业现代管理标准、各个工作组的组名、成员构成以及工作理念或口号等,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设计工作室,在学习的同时体验企业的实际工作情景。
2.任务与问题情境通过图片、视频或实际广告作品展示,使学生对“公益海报的设计与制作”有直观的了解,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在“公益海报的设计与制作”教学项目中,通过PPT演示一组南方持续干旱,田地干涸龟裂,农民仰望苍天求雨的图片。接下来再选取一组让人“心痛”的熟悉场景:污水的恣意排放、洗车时水花四溅……。让学生看到我们的水资源就这样被污染、被浪费了,他们的创作热情被激发起来,教师此时可自然引入项目和任务。在任务实施过程中,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可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做中教,做中学。
3.小组合作学习情境教师可兼顾各个学生的能力基础和特长,将他们分成若干学习合作小组。划分小组,既便于组内交流和学习,也便于教师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汇总,实现信息化教学反馈。合作学习小组组长的选择十分重要。通常组织能力较强、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会被推选出来担任学习小组的组长。组长应发挥其在老师和学生间的纽带作用,接受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和要求,并组织带动组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各项任务。
四、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选择本次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在因特网、网络学习平台、QQ、博客等构成的信息化环境下利用信息资源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查找相关知识,是获中职平面设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实施取信息资源的主要途径。网络学习平台方便教师学习任务的和学生学习作品的展示、进行在线测试等。运用电子邮箱、QQ、博客可以进行师生间、生生间交流沟通、进行作业的提交等。
信息化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促进教学改革
收录日期:2023年5月15日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促交流、促学习
全国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是国家教育部领导组织的四大赛之一,引导高校在教学中培养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和开发制作能力,对教学特别是工科类实训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促进高职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工科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大赛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吸引越来越多的学校参加,规模越来越大,关键在于:大赛更多是全国各校教师进行交流学习的平台,让各个学校能展示“各校信息化应有水平能力”的巨大舞台,也为高校提供了一个交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经验平台。因此,大赛促进了高校的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进展,引领了当前先进教学手段开展和信息化教学的普及。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二、促进实践课程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训练和大赛过程中,我们广泛地了解、使用新技术、新平台,更清楚地认识到当前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我们实践教学提出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要培养跨世纪的科技人才,必须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时俱进。建立了如下三种实践教学模式:
1、软硬兼施教学。在原有硬件基础上,通过相关的软件平台进行有针对的开发设计仿真实训工作。这包括基础性实践环节,以我校自动化生产线为例。该教学设备昂贵,使用维护成本高,能有效解决我们教学当中模拟自动化生产线教学设备的不足,教学实训时数少的问题,并可减少后期教学维护费用。该课程的实训效果直接影响到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的仿真实训软件侧重于其中电气线路搭建和控制程序的编程及考核操作过程,且电气线路搭建又是高职电类专业中重要学习内容之一,利用本教学仿真实训软件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2、设计性实践环节。教学内容为机电、自动化编程、气动、电气控制技术中各单元电路的设计及小系统设计。采用积木式、模块化结构,将设计的单元电路组合成小系统电路,完成应用电路系统的设计。采用CAI课件,适当压缩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以中、大规模器件为主,引入仿真。目的是在成本不增加的情况下培养学生进行装调与测试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编程能力。
3、综合设计性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包括机电、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电气控制、气动、传感器、传输与处理等应用性较强的综合设计性实践。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自动化生产线的综合设计、装调与测试能力,强调各种设计方案的实现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鼓励创新与突破。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竞赛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1、先理论后实践的缺点。工科类课程理论较难掌握,相当一部分学生成绩较差,分析其原因,课程理论知识比较难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觉得理论知识没有用处。而参加电子设计大赛的同学学习却非常轻松。由于比赛的题目多数都是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甚至要求设计一种全新的产品,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会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实际问题的解决要靠理论知识来支撑。教师无数次地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也没有学生一次实际经历给他们的印象深刻。
2、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作用及效果。教师在先实践后理论的教学中要起主导作用。主要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指导实践过程中,教师对电路原理只做简单的讲解,告知学生如何应用相关组件,并强调在后续的理论课程学习中会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在理论课程教学中,以学生制作过的电路等为实例,结合课程内容详细讲解其工作原理,让学生懂得电路为什么能实现相应的功能。在开始的实践引导下掌握好理论知识,再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是我们的教学目的。理论后的实践是学生自主应用理论知识的过程,这时我们给学生提供的只是场所,由他们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目的明确地设计和制作小产品。
四、结语
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促进教学改革,丰富的多媒体展示功能包括文字、图像、视频、动画仿真等多种形式,更有利于加快学习者实训操作熟练过程;展示过程中,不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能根据教学需要仿真,节约实训成本和实训场地。能够使用各种仿真仪表、电器对所搭建的电路、气动回路进行实时检测和控制,通过仿真电气安全事故,能强化学生养成良好的电气安全操作习惯。同时,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得理论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学生的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有力促进了我们的教学,特别是实训教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国民,徐斌.了解自己的智商[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5.
[2](美)丹尼尔·戈尔曼.情绪智力[M].纽约:Bantam,1995.
信息化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动漫设计;信息化教学
近年来,高校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逐年提升,从2023年的慕课元年到现在的“微课热”,高校教学的信息化已从简单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发展到普遍地制信息系统化教学。“互联网+”的教 育背景让高校教师在专业课堂教学能力之余,能够快速地适应信息化发展,这种信息化不仅是日常工作接触的信息技术,还包括在信息化时代里掌握信息提取和分析以及转化的能力。在高校教学工作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已从过去的知识传递转变为相互启发和互动的关系,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即信息化教学。
1 高校动漫设计信息化教学
动漫在国内是一个新兴的行业,被称为“三次元”,是基于网络和数字应用技术的电子产物,动漫作品创作需要更多的电子技术支撑,动漫产业的三大特点之一是与科技结合紧密,对人才需求量大而质高,尤其是在人才的信息化能力方面。动漫设计是指通过现代艺术的理念传授,进行能力实践的专业学习,培养学生具备艺术美感、理性思维和创作鉴别的欣赏能力。高校动漫设计专业要求培养学生能够使用三维动画软件工具,进行三维影视动画艺术作品创作,培养影视动画领域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信息化教学的最大特征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整个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涉及组织、内容和模式、技术等一系列的因素都可以将之以信息化的形式呈现,信息化教学的主体也就是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来完成教学过程。在具体的信息化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信息化的内涵,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关系,促进师生间的平等沟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信息化教学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更注重因材施教,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的模式[1]。结合动漫设计专业的特点,发现其对信息化教学的要求比其他专业要更高。动漫设计专业的 专业核心课程是有关信息化的处理能力,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动漫技术信息化平台是教学重点,包括平台开发、2D动漫软件掌握、3D动漫软件掌握以及FLASH网页动漫软件等。动漫设计专业信 息化是适应“互联网+”时展趋势,是为动漫事业发展打基础的现代教学手段。
2 动漫设计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动漫设计专业是培养掌握动漫技术的人才,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动漫技术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动漫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能够为动漫专业教学提供良好的教育基础,不仅能创设更丰富的教育环境,提供声音、语言、视频等现代化信息教学情境,也能够让学生在信息化氛围里提升自身学习能力。但是在动漫专业的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尤其是在动漫专业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
2.1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学运用不合理
多媒体授课已经成为高校普及的授课方式之一,但是在信息化教学领域,多媒体授课还只是简单的教学信息化,如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运用,通过丰富的视频、动画和图片展示某一知识点。在动漫设计专业的课程中,“设计概论”的理论课程就可通过欣赏设计作品来加深对设计类型分类的理解,如室内设计、工业设计的区别和风格异同。但如果高校教师只是单纯地将室内设计作品和工业设计作品进行展示,而不是对两者的异同和特征进行分析,学生就难以深入理解两者的区别。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学运用可以是多方面的,而不是简单地放图片、看视频等,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学运用不合理,就会造成信息化的滥用。
2.2 信息化教学力量相对薄弱
高校信息化教学能力最直接的体现是在教学师资队伍信息化教学能力上,动漫专业的信息化教学力量相对薄弱,有关动漫技术教学需要专业的教学设备和软硬件教学条件。国内动漫产业起步就比较晚,动漫教育也很晚,在专业的教学推进上还存在推进速度过慢的问题,各方面技术都不是很成熟。因此,在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缺乏专业的动漫技术人才,更不用说专业的动漫技术信息化教学人才。但是信息化教学是各高校专业教学的改革方向,也是动漫专业信息技术的必经之路,因此加强高校动漫设计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推进高校动漫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3 高校动漫设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策略
3.1 明确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目标
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总体目标的改进,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对信息化教学方面的认识提升到更高层次,在教学技术方面让教师掌握信息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教学中信息化技术的实践和应用能力,促进教师在教育技术和专业能力的素养提升。具体的可以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目标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初步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第二层次,掌握对教学资源的制作和应用目标;第三层次,能够有效利用教学平台进行综合展示以及构建教学资源,并在平台基础上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教学;第四层次,要求要达到结合学科特点,娴熟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自建教学流程,对信息化教学有自己的研究和感悟[2]。这四个层次对 应四个不同的阶段,只有明确好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目标,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3.2 健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
根据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目标,建构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的体系,同样可以分为四个维度来进行。第一维度是以基本的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能力培养,包括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技巧以及计算机的知识基础。该阶段的教学培训可以在上岗前进行短期的培训。第二维度要求提高教师的教学资源设计开发能力,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网络教育资源的设计和开发、教学流程的再设计等,对高校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了更高要求,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有更高要求。第三维度是对教师的教学平台开发能力的要求,该阶段是一般的教师经过简单培训难以达到的一个阶段,教师要能够掌握多媒体开发工具,通过工具的应用进行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包括基于平台的协作学习和网上作业与测试等。第四个维度是最高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对课程进行改革的能力。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教学的评价体系建设,开展产学研的合作研究以及专业课程内的研究性学习等。这一阶段的培养可以通过与网络教育技术中心进行合作,开展联合培养和交流学习。这四个维度的能力要求是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的分层递进培养,形成了有效的信息化能力发展,这种金字塔的能力培养是教师作为个人的能力发展结构,也是高校作为教学人才储备和培养的有效体系。
3.3 完善长效机制,重视教师梯队发展
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不是一两次短期的培训就能取得成效的,需要长期的重视和培养,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当前高校开展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作。长效机制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不仅需要完备的教学规范,更需要严格的信息化教学要求。良好的信息化条件是基础,这是创建浓厚的信息化教学发展的物质条件。其次,在教师队伍中营造积极学习信息化、主动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氛围,调动教师自主学习信息化的积极性。从高校角度而言,教师梯队的培养也是满足教学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之一。部分青年教师或者具有计算机知识背景的教师能够快速地掌握信息化的技术要求,也具备一定的现代信息化的教学理念,可以通过成立合作小组形式完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梯队培养,充分利用青年教师和计算机背景教师的优秀信息化的条件,发挥积极的影响和辐射作用,做好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带动作用[3]。另外,常态化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分享和经验交流,也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助力项 目。
3.4 注重教师职后培训和继续教育
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一个逐渐增强的过程,而教师的职后培训和继续教育,是加快能力增长和促进教学信息化实践的保证。要注重高校教师的职后培训,加大信息化教学的培训比例,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包括校内和校外的信息化教学培训和继续教育。首先,在职后培训的内容上进行优化,增加对青年教师和新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内容,培养教师互联网思维,广泛的开展以微课、慕课、公开课等形式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培训内容可以细分为慕课制作、微课制作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师结合任教科目的教学活动,整合教学资源进行微课的设计和制作。这样的培训既能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理念,也能有效地将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促使教师更积极地投入信息化教学的学习中。
3.5 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创新教学模式
“互联网+”的背景下,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建设越来越完善,目前很多知名高校的慕课平台建设很好,有大量的免费在线共享课程,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好网络媒体上的课程资源。高 校对这些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借鉴学习,组织开发高校自己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开放式的教学平台能够有效地促进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对于高校的教学质量也是一大提升。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引进足量的微课、慕课来刺激学生对教学信息化的接受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够引导学生对更宽泛的课程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探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 结束语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有层次、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基于高校的动漫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信息化的处理能力,高校只有加大对教育信息技术工作的经费投入,全面推进高校信息技术工作的快速发展,才能提高动漫设计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推动高等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1]刘涛.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3(12):23.
信息化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基础;实施环节;优势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23)05-0055-02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中职数学教学。根据2009年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教师应更新观念,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努力推进现代信息化教学”。因此,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做好信息化教学设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效整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值得广大一线教师探索和思考。
一、中职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也称结构主义,近代代表人物有杜威、皮亚杰等,其理论目的在于探讨人类学习的实质。该理论的三大要素为:情境、协作与会话、意义建构。中职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课程整合技术等手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创设符合学习主题的学习情境,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设计新颖的教学结构,最终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二、中职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施环节
结合中职生数学基础薄弱、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我们主要运用“同课异构”、“同课多轮”进行中职数学教学设计,总结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效促进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几个“功能”。
1.对中职数学课堂运用“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进行比较性探讨,解决“要不要用”和“什么时机用”的问题。精心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必须在教学设计上多花精力,认真准备。同一课采用两种乃至多种设计,有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设计,有的只用传统媒体进行设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设计,时机和目的也不尽相同。研讨中侧重于对异构的优劣进行比较性探究。例如,在《正弦型函数图像变换》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参数变化对函数图像的影响,我们设计了两节课:一节课设计用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模式,教师通过传统的作图方式,让学生观察参数变化对图像的影响,得出结论;另一节课设计用几何画板软件,通过设置不同的数据,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感受到参数的变化对函数图像的影响,从而得出结论。异构的两节课上完后,大家普遍感受到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如下优势:第一,图像清晰,节省作图时间,有利于学生辨析和思考;第二,学生兴趣浓厚,学习主动性加强,探求问题解决的欲望高。如果只用传统方法设计则显得平淡,效果一般,而且教师作图比较费时,课堂上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太少,过于仓促。经过多次“同课异构”的研讨后,大家一致认同多媒体信息技术在中职数学教学设计中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必须将其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而运用时机则要根据课题、课型、课时及中职生特点而定。
2.对中职数学课堂运用“同课多轮”的教学设计进行连续性探讨,解决“怎样用才有效”的问题。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数学中“怎么用才有效”是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在大家都认同现代信息技术“确有优势,必须要用”之后,“怎么用才有效”成为中职数学运用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这里的“有效”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有效果,发挥了它的功能优势;二是有效率,发挥功能优势所需的代价不大。因此,要解决“有效”问题,就要探讨它在中职数学教学中能发挥哪些功能和优势,怎样用最少的代价发挥最多的功能。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运用了“同课多轮”的教学设计。“同课多轮”指一位教师在教学某一章节时,经历多轮研讨,不断修改完善,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各种功能。笔者认为,可采用四轮的设计,第一轮:执教者独立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内容,同时掌握运用时机;第二轮:执教者上演示课,课题组成员针对公开课内容进行研讨,提出意见和建议,修改设计方案,包括课件中生活实例的引入怎样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效整合、运用时机的选择等,从而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激趣功能,保证课堂的有效教学;第三轮:执教者在平行班先按修改后的方案授课,课后反思并请听课者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形成第二次修改方案;第四轮:执教者在本班按第二次修改后的方案施教,课后进行反思,由听课者进行研究性评价,形成研讨后的共识,而后整理较成功的教学设计,供推广迁移。同课多轮研讨的优势在于既发挥执教者的个人智慧,又凝聚了备课组的有益经验。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按照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适时、适当和适量”原则制作课件,既有利于推广迁移,又有利于执教者和备课组成员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专业成长。
3.“同课异构”与“同课多轮”的教学设计课交互,进行综合性探讨,解决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有效教学遵循的原则问题。通过上述两个环节的实施,教师在深入反思和研讨中开始将问题聚焦到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日益引起教师的重视,势必涉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要遵循的原则,以及发挥相应的功能。因此,“功能”与“原则”也成为中职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交替运用“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与“同课多轮”的教学设计进行综合性探讨,初步总结出中职数学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的几个“功能”:①激趣功能,即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图文声像并茂,直观形象,克服抽象,多感官刺激,调动学习积极性;②质疑功能,即提供信息,引发质疑,针对性强,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③启思功能,即启迪思维,引发思考,虚拟现实,突破视觉局限,再现事物本原;④互动功能,即师生、生生及时交互,及时反馈,益于学生参与,师生互动;⑤演示功能,即各种操作,提供示范,动态模拟过程,有效呈现重点、难点;⑥增效功能,即增大教学容量,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课堂效益。
同时,我们也总结出中职数学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①辅原则,即课件只能起辅助作用,而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②适宜、适度原则,即不要用电脑课件代替学生动手操作,不要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全替代传统教学,不要在一节课连续用多个电脑课件,不要搞课件的“豪华阵容”;③互容性原则,即电脑课件要与常规媒体和传统教育结合使用;④效益性原则,即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简单的电脑课件要高效使用,一个课件的教学设计要多次使用。如果不考虑这些,应用时就会出现偏差。
三、中职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优势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在课堂上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或把数学问题还原成生活现象,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学生就会大大提高学习兴趣,使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易懂,从“怕”数学到“爱”数学。
2.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知识面。通过信息技术挖掘生活素材,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操作、观察、猜测、交流、反思中领悟数学并学习数学,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3.提高学习水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实施“(感悟)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形成)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课堂教学设计,改变了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意识更浓、活动能力更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所提高;②喜欢质疑;③积极参与同伴间的交流,喜欢争论,愿意表述自己发现的成果;④逐步形成在生活中喜爱质疑、探索求知的心理倾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思辨能力、探索能力有所增强与提高,超出教师预期的水平,这是在教学别值得注意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