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模板(通用9篇)

教 学 设 计 模 板(通用9篇)

教 学 设 计 模 板 篇1

  模板(一)

  此模板适合当前班级集体授课形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但要考虑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更要注重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体现,使他们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

  基于“教”的课堂教学设计表由4张基本表格组成(见5~8页),在填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章节名称

  按照教科书上的章、节(或课)的顺序和名称填写。

  在一般情况下,是以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如果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在实际教学时需要两堂以上的课(我们把它称为学时)才能完成,那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既可以统一设计、分段教学;也可以按学时分别设计、各成体系。

  如《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原子,统一设计时章节名称可填写为:§2.2 原子;分别设计时则为:§2.2 原子(第一学时)和§2.2 原子(第二学时)两个设计表。

  2.计划学时

  按照设计的授课实际需要填写。如上述统一设计,需要两堂课来完成“原子”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计划学时”栏中应填写“2”;若按照第二种分学时的设计方案,则在对应的“计划学时”栏中填写“1”。

  3.教学目标

  应根据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包括了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3方面的内容。尤其是情感目标,应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挖掘、提炼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因势利导、自然贴切。若本节课(尤其是理科的一些章节)和思想、情感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则不必挖空心思搞形式主义。

  教学目标的叙述应简洁、准确、精炼,概括性强,包括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个要素。它和表下方的各知识点学习目标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又不是所有学习目标的简单相加。

  另外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涉及的范围要和上面“章节名称”栏中所确定的范围相符合。如果是一节(课)的统一设计,教学目标也应是整节(课)的;若是按学时分别设计的,则教学目标应是对应该学时教学内容的那一部分,而不是该节(课)的全部。

  4.学习目标描述

  学习目标描述的内容分3个部分:

  (1)知识点编号 指该知识点的代号,它在本课程中具有惟一性。知识点编号由两部分组成:前边为章、节(或课)的代号,后边为该知识点在本节(课)中的顺序号,中间用短横线相连。如:

  2.6—1 代表第二章第六节的第一个知识点;

  3.2—3 代表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三个知识点;

  2 8—4 代表第28课的第四个知识点;

  1.3.4—2 代表第一编第三章第四节的第二个知识点。

  (2)学习目标 指每个知识点所具有的学习目标层次。

  (3)具体描述语句 指对学习目标各个层次的具体描述。

  在课堂教学的条件下,教学对象特指授课班级的学生,在目标描述中可以省略而不致引起误解;教学条件一般都在教室、实验室等教学场所进行,如非必要也可以省略;评价标准除了特指以外,都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或本知识点的学习目标层次为依据,因此也不必再重复说明。对于学习目标的具体描述,只要用动宾短语来说明与学习目标相对应的学习行为就可以了。如:

  知道电路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和基本作用。

  能画出常见电路元件的符号和简单的电路图。

  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了解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

  5.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构成本课程的知识能力体系中最重要和最本质的学习内容。

  教学难点主要指由于知识的深度和知识的模糊性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在填写此栏时,除应简明地说明重点、难点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突出和强化教学重点、突破和化解教学难点。在填写“解决措施”栏时,应把考虑的具体内容简要地进行说明。

  6.教学媒体的选择

  (1)知识点编号 同前。

  (2)学习目标 同前。

  (3)媒体类型 指选用的教学媒体的物理形态。一般常用的有:图表、照片、标本、模型、幻灯、投影、电影、录音(cd)、录像(vcd)、课件(视频、音频、动画)、网络等。除此之外还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如演示、示范、实验、上网等。

  (4)媒体内容要点 指选用的教学媒体的主要内容,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一般情况下,媒体的名称(题目)大多可以反映它的内容要点。

  (5)教学作用 指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它已在表中列出,选用时,只要把相应的代号a、b、……等填入栏内即可。

  (6)使用方式 指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它也在表中列出,只要把相应的代号a、b、……等填入栏内即可。

  (7)所得结论 指媒体使用后预期的结果。如阿基米德实验预期的结果是学生将认识到: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系。

  (8)占用时间 指媒体使用过程需要的时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估计到实际教学过程进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计划好媒体使用的时间。这样有利于教学进度及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合理掌握。

  (9)媒体来源 包括自制、购入、库存、资源库、网上下载等。

  7.板书设计

  板书是指教师讲课时在黑板(白板)上所写的文字、公式符号和所画的图表等内容。它是整个教学思路和内容的浓缩,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

  板书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从表面上要求做到美观、整齐,充分合理地利用板面,更重要的在于板书可以使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按一定的形式有条理地呈现在黑板上,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要求板书设计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内容完整,系统性、逻辑性强,符合视觉心理,便于学生的学习。

  板书设计一栏,整体可做为一幅板面,也可分为4幅板面,或者作为8幅投影片(只限板书内容)使用。如果需要在板面上书写的内容较多,可以只用符号代替板书内容即可,不必把字符一一写出。

  我们通常所用的板书,多为逻辑式的:

  一、× × × × × × ×

  1.× × × × ×

  (1)× × × ×

  (2)× × × × × × ×

  其实,板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精心设计,学生得到的将不仅仅是学习的内容,而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和审美情趣的陶冶。

  8.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

  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前面所进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工作,都将在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中得到体现。

  为了便于教学和交流,我们规定在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中统一使用下列图形符号:

  内填写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活动内容;

  内填写媒体的类型和媒体的内容要点;

  内填写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活动内容;

  内填写教师进行逻辑判断的内容;

  为课堂教学过程开始和结束的符号。

  9.形成性练习

  它是按照教学目标编制的一组练习题,用以考核学生对本节课(或本知识单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形成性练习题的编制,应按如下要求进行:

  (1)将每个知识点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练习题与之对应;

  (2)将每个知识点上每个层次的学习目标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练习题与之对应;

  (3)将所有的练习题由简单到复杂顺序排列;

  (4)在满足上述3项要求的前提下,练习题要尽量精简,要求做到题量少但满足检测的需要。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深入钻研、精心设计。

  10.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对每节课(或知识单元)教学情况的评价,在本栏中应填写以下内容:

  (1)形成性练习题的检测结果;

  (2)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信息;

  (3)批改作业中发现的问题;

  (4)遇到有测验和考试时,记录其评价结果。

  本栏目应在课后及时填写。对上述反馈信息中发现的问题,应在后续教学中及时解决,以保证教学效果最优化。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表

  学科 教师姓名 学校名称 授课班级

  章节名称

  计划学时

  教学目标

  学

  习

  目

  标

  描

  述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

  目标

  具 体 描 述 语 句

  项 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第 1 页

  教

  学

  媒

  体

  的

  选

  择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 得 结 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其它.

  第 2 页

  板

  书

  设

  计

  第 3 页

  教师进行逻辑判断

  学生的

  活 动

  媒体的

  应 用

  教学内容和

  教师的活动

  教

  学

  过

  程

  结

  构

  的

  设

  计

  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结构:

  形

  成

  性

  练

  习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

  目标

  练 习 题 目 内 容

  第 4 页

  形

  成

  性

  评

  价

  模板(二)

  模板1 专题课程学习模式

  专题课程的标题

  一、学科领域

  介绍本教学设计方案所适用的学科领域,并突出主要学科。

  二、适用年级

  介绍本教学设计方案所适用的学生年级。

  三、教学/学习内容概述

  在此处对学习内容进行简要的概述,如果涉及到角色扮演等,还应在此处设置情境。

  四、学习目标/学习成果

  先要用一两句话概述学生通过此次学习将会获得或学到什么,然后清晰明了地描述学习者行为的最终结果将是什么。这些最终结果可以是:

  ·学到了一系列知识;

  ·解答了一系列问题;

  ·培养了高级思维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总结了所创建的事物的特征;

  ·阐明了自己的立场并进行了说明;

  ·进行了具有创意的工作;

  ·……

  五、学习过程

  介绍学习者完成任务时应遵循的步骤。这一部分是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一定要使这些步骤简明清晰。你还可以在此处为学生提供一些建议,以帮助他们组织所收集到的信息或发展高级思维能力。“建议”可以采用由复选框组成的问卷形式,其中的问题旨在分析信息或提请对要考虑的事物的注意。如果有必要,可以在此处考虑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个别化教学问题。

  (1)第一步

  (2)第二步

  (3)……

  六、所需材料及资源

  利用这一部分介绍学习者可以用于完成任务的材料或参考网址(建议在每个网址后写上一句话,简要介绍通过该网址可以获得的信息)。

  七、评价方法或工具

  创建量规、自我评价表或其他评价工具,以便使学生可以知道将如何评价他们。

  模板2 基于网络的探究型学习(webquest)模式

  探究型学习(webquest)的主题

  一、介绍

  在此处向学生们简要介绍这个webquest的有关情况。如果在此webquest中包括角色扮演或闯关游戏(如“你现在是一个鉴别神秘诗人的间谍”),则应在此处设置情境。也可以使用这部分做先期的组织或概述工作。

  二、任务

  清晰明了地描述学习者行为的最终结果将是什么。任务可以是:

  ·一系列必须解答的问题;

  ·对所创建事物进行总结;

  ·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

  ·阐明自己的立场并对此进行说明;

  ·一项具有创意的工作;

  ·任何需要学习者对自己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和转化的事情。

  三、资源

  利用这一部分指明学习者可以用于完成任务的网址。在每一个链接中嵌入对此资源的描述,以便学习者可能在点击前知道自己将通过访问该网址获得什么。

  四、过程描述

  介绍学习者完成任务应遵循的步骤。这一部分是探究学习的关键所在。一定要使这些步骤简明清晰。

  (1)第一步

  (2)第二步

  (3)……

  五、学习建议

  在此处,你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建议,以帮助他们组织所收集的信息。“建议”可以包括使用的流程图、总结表、概念地图或其他组织结构,“建议”也可以采用由复选框组成的问卷形式,问题旨在分析信息或提请对要考虑的事物的注意。

  如果将“学习建议”部分嵌入到“过程描述”中,可能效果会更好。不过如果你提供了大量的建议,或者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不是几步就可以完成的事情,那么还是将这两个部分分开的好。

  六、评价

  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如何被评价。另外,你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七、总结

  用一两句话概述学生通过完成此webquest将会获得或学到什么。

  模板3 基于问题的研究型学习模式

  研究型学习的主题

  一、确定问题或提出更多的问题

  向学生们展示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此部分的目的在于确定一个可以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问题。确定较高层次问题的关键,是要保证解决这个问题时需要学生做出选择。

  在这里,学生们要分析即将解决的主要问题,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列表,这些问题将指导他们在资料收集过程中选择恰当的信息。教师可能有必要确定问题或帮助学生们提出他们的指导性问题。

  二、组织分工

  小组成员要一起确定所应承担的责任,决定谁将做什么工作,以及他们将如何合作。他们还将决定利用什么资源,以及如何收集信息。成员们需要一定的合作技巧。

  三、收集信息

  小组成员收集有助于回答或解决主要问题的相关信息。如何收集事实是一个需要传授的技巧。小组工作时应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并能很好地合作。

  四、整理分析信息

  当小组成员们认为他们已经收集到足以回答或解决问题的信息时,他们将在一起把所收集到的信息分类。

  为了分析所收集的信息,小组成员需要明确回答以下问题:

  (1)所收集的信息是否有助于回答主要问题?

  (2)信息是否充足?是否需要收集更多的信息?

  (3)所收集的信息是否足以做出决定或解决问题?

  在这一步骤,小组成员需要更为深入地研究所收集到的信息。学生们(或在教师的帮助下)将利用以问题形式组成的标准列表来分析事实。他们要根据这个标准来研究所收集到的事实,这将有助于他们筛选有用的信息,以便获得最终的答案和解决方案。

  五、创建答案/解决方案

  在这一步骤,小组成员们要思考下面一些问题:怎样才能利用已有的观点和所收集的资料创建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最终结果(产品)将是怎样的?这段时间将是富有创意的,但小组成员们必须记住这一切要基于他们根据已收集并分析的信息所产生的答案或解决方案。

  六、评价与展示作品

  小组之间共享他们所创建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评价他们在这个项目上的表现。评价需要关注研究过程的每一步骤。在项目结束的时候,多花一些时间确定一个新项目的目标,这点很重要,因为学生们希望按这样的研究步骤在下一次的研究中提高自己的表现!

教 学 设 计 模 板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能力目标

  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法建议

  1.加强实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实验。可补充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Na2O2漂白织物的实验,以说明Na2O2的强氧化性。

  Na2O2 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实验来引入。

  2.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可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

  4.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或参考有关我国纯碱工业发展的史料,宣扬侯德榜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侯氏制碱法讲座。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钠的化合物

  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过程

  [提问]钠与非金属反应,如Cl2、S、O2等分别生成什么物质?而引入新课

  1.钠的氧化物

  (1)展示Na2O、Na2O2样品,让学生观察后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

  (2)演示课本第32页[实验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体的两只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气体(图2-6)。

  演示[实验 2-6]用棉花包住约0.2g 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水(图2-7)。观察发生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出钠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①Na2O、Na2O2与水反应

  2Na2O2+2H2O=4NaOH + O2↑(放出氧气)

  Na2O+H2O=2NaOH(不放出氧气)

  ②Na2O2、Na2O与CO2作用

  2Na2O2+2CO2=2Na2CO3 + O2↑(放出氧气)

  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气)

  [讨论]

  ①Na2O2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②Na2O2是否是强氧化剂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Na2O2与水作用除生成NaOH还有氧气生成,与二氧化碳反应除生成Na2CO3外也还有氧气,所以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由于与某些物质作用产生氧气,所以是强氧化剂。

  [补充实验]Na2O2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织物的漂白实验,有色织物褪色。

  ②将酚酞试液滴入该溶液,酚酞开始变红,又很快褪色。

  [结论]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本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Na2O2的用途

  授课过程中始终要求对比的形式进行比较氧化物的联系与区别

  2.钠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①展示Na2CO3 、NaHCO3样品,做溶解性实验。

  演示实验第32页[实验2-7][实验2-8]

  a.Na2CO3 、NaHCO3与盐酸反应,比较反应速率快慢

  b.Na2CO3 、NaHCO3、CO的热稳定性实验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将二者的性质总结列表。

  ②让学生回忆将过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的反应现象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CO2+CaCO3+H2O= Ca(HCO3)2

  [提问]: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外因条件变化时,二者可否相互转化?

  提示Na2CO3也具有和CaCO3相似的性质:

  Na2CO3+CO2+H2O= 2NaHCO3

  碳酸氢钠也具有Ca(HCO3)2相似的性质:

  ③“侯氏制碱法”及碳酸钠、碳酸氢钠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学生阅读课文后总结得出。

  总结、扩展:

  (1)总结

  通过列表对比学习:钠的氧化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以及连线法表示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可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及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扩展

  根据Na2O2的性质可知Na2O2与CO2 、H2O反应,则可增加可燃烧气体(如CH4、 H2、 CO……)与Na2O2共存于密闭容器,电火花点燃时反应以及酸式碳酸盐与Na2O2共热时的反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根据Na2CO3和NaHCO3的相互转化,不仅可掌握碳酸盐、碳酸氢盐相互转化的一般规律,同时要指出Na2CO3和NaHCO3在固态时和溶液中要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在固态时,可用加热法,在溶液中则需选用BaCl2溶液和CaCl2溶液,而决不能用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

  布置作业:

  1.补充作业

  (1)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过量的CO2的现象及原因是什么?

  (2)有一部分被氧化的钠块(氧化部分生成Na2O和Na2O2)5g,与水完全反应,生成气体1.12L(标准状况),将这些气体引燃后冷却到标准状况,剩余气体为0.0336L,求钠块中单质钠、氧化钠、过氧化钠各多少克?

  (3)由Na2CO3·nH2O与NaHCO3组成的混合物28.2g,放入坩埚中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变时,将残留固体用足量的盐酸溶解可产生标准状况的气体3.36L;若将28.2g原混合物与盐酸反应则放出标准状况下气体4.48L,由此计算:①残留固体质量,②n值,③NaHCO3质量

  (4)今向100g 8%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生成的盐的质量为13.7g时,通入多少克CO2?

  (5)200℃时,11.6g CO2和H2O的混合气体与足量Na2O2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3.6g,求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

  2.教材有关习题

  参考答案:

  (1)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原因:①溶解度:Na2CO3 > NaHCO3

  ②溶质的质量:2NaHCO3>Na2CO3 (168>106)

  Na2CO3+CO2+H2O=2NaHCO3

  ③溶剂:反应消耗水,使溶剂减少

教 学 设 计 模 板 篇3

  §3.2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

  2、理解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连接对称点的线段经过对称点并被对称中心平分。

  3、能较熟练地画出一个图形关于某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生活的例证,加深对中心对称的认识,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材通过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以及已有的轴对称和旋转对称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揭示了事物之间、事物内部的另一种对称美。

  2、中心对称与人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能识别中心对称图形和探索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基本性质。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有意义。

  2、难点:

  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展图形的分析能力。学生对本节渗透的旋转变换的数学思想比较生疏,不易接受,教学时采用结合图形实例来突破这一难点。

  三、设计思路

  通过具体的中心对称实例,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析等数学活动,从而让学生认识中心对称,知道中心对称的性质,最后通过画图操作,进一步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同时掌握利用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作图的技能。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评

  一、情境引入

  利用课本提供的两个实物图,引导学生观察、探索:他们的形状、大小是否相同?如果将其中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能与另一个重合吗?

  二、新课讲授

  ⒈ 引出概念:

  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后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说一说:观察你生活的周围各处,指出几个中心对称的现象,并加以数学描述。

  ⒉ 探索活动

  活动一 用一张透明纸覆盖在图3-5上,描出四边形ABCD。用大头针钉在点O处,将四边形ABCD绕点O旋转180度

  问题一: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B'C'D'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吗?

  问题二:在图3-5中,分别连接关于点O的对称点A和A'、B和B'、C和C'、D和D'。你发现了什么?

  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活动二 中心对称与轴对称进行类比

  轴对称中心对称

  有一条对称轴——直线有一个对称中心——点

  图形沿对称轴对折(翻转180度)后重合图形绕对称中心旋转180度后重合

  对称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称点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练一练 课本78页练习1

  活动三 利用中心对称基本性质作图

  操作1 作点关于点的对称点

  操作2 作线段关于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操作3 作三角形关于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活动四 课本78页练习2

  试试看 把课本78页练习2稍改一下:其他条件不变,把点D放到ΔABC内部。

  三、课堂小结

  ⒈ 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通过具体实例认识中心对称,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

  ⒉ 经历利用中心对称基本性质作图的过程,掌握作图的技能。

  四、作业布置

  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图形:线段、正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等腰梯形。

  ⑴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

  ⑵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 ;

  ⑶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

  2、在纸上写下这5个大写的英文字母,观察它们:A C F H N

  ⑴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

  ⑵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 ;

  ⑶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

  3、游戏:大家将如图所示的四张纸牌旋转180°后,看哪一张跟原来不一样?

  学生思考并讨论

  学生思考口答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学生总结通过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通过对生活中的中心对称现象的描述,加深了对中心对称的理解,锻练了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让学生在操作与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具有(一般地)旋转的一切性质,且具有特殊的性质——对称点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中心对称与轴对称都是指两个图形按某种规则运动能互相重合的特殊位置关系,教学中,将他们进行类比,进一步加深对中心对称的理解.

  学习概念后,把概念直接运用到题目中,这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也是数学学习的一大特点。本题是中心对称性质的直接运用。

  这两个操作活动,是在第1个操作活动基础上的逐步加深。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学生看过与简单做过的基础上,加深对作图技能的掌握

  拓展与提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更高的发展。

  小结新知,加深记忆。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

  加强练习,巩固新知

  课后反思:

教 学 设 计 模 板 篇4

  一、教材简说:

  下雪啦!兔妈妈堆了一个漂亮的雪孩子。可爱的雪孩子陪小白兔玩,给小白兔带来了欢乐。小白兔的家着火了,勇敢的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成了一朵白云。白云很美很美,就像雪孩子很美很美的心灵。

  读着这个动人的童话故事,每个人都会感触到雪孩子善良的心地。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借助图画阅读的能力。

  本篇为首次出现不注拼音的课文,让学生尝试着自己阅读,激发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三、学习目标:

  1 . 认识10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1个偏旁“孑”。

  2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生字中,注意读准“让、往、烧、知”四个字的读音。课文不注拼音,除十个生字外,还有“累、息、柴、救、却”五个字没有学过,外加多音字“着”。教学时,要鼓励学生自己读通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图画、结合上下文猜读,或查查生字表,问问同学,实在有困难的做上记号问老师。教师检查时要注意正音。

  随生字“孩”,认识偏旁“孑”。十个生字中,“起、玩、往、觉、知、化”,都可以利用学过的熟字来识记。其他的字可通过多读,整体识记。

  巩固识字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如,编句子。

  知道:我知道了。

  孩子、睡觉:孩子上床睡觉了。

  2.写字。

  写好“瓜、衣、来”的关键是撇与捺对称。在学生看范字的基础上,重点指导两个字。

  瓜:上撇平短,左撇竖长,与捺对称。

  衣:点居中,不与“横”相连。第三笔自“横”中间起笔,向左下撇出。“竖提”从“撇”的中上部起笔,最后“捺”起笔低于长撇并与撇相接,向右伸展与撇对称。

  (二)朗读感悟

  1.本课因不注拼音,朗读中除强调读准字音外,还要正确处理轻声,如,“房子”的“子”、“休息”的“息”。“着”是多音字,也要提醒学生读准。教学中可作适当提示或听录音范读。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图文对照逐段练读,要读出雪地、云朵的美丽,小白兔的快乐与伤心。

  (1)引导学生看图,教师边描述,边范读。

  (2)分段接力读。

  (3)自由读,要求读得流利、有感情。

  (4)朗读比赛。选择最喜欢的句段读。

  (三)课后练习

  课后“读读说说”是让学生感知“又”字连用可以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左边一栏说的是动作,右边一栏说的是特点。练习时不必受此限制,先放开说,只要前后不矛盾即可。说的过程中要注意纠正运用不当的词语。

  (四)实践活动

  1.讲故事:将课文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续编故事:《雪孩子又回来了》。想象小白兔与雪孩子见了面会做什么,说什么。

  第二课时

  (一)看图自读课文

  要求:仔细看图,想想每幅图上画了什么。再图文对照,练读图旁的句子,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二)合作学习,认记生字

  1.提出初读时遇到的困难。

  2.利用自己喜欢的猜读、查生字表、问同学等多种识字方法,再读生字和课文。

  3.交流识字方法。

  (三)检查自读情况,读后正音

  (四)朗读感悟

  1.课件展示最后一幅图,想想说说:小白兔望着白云会说些什么?你想对雪孩子说什么?

  2.想一想:雪孩子还会回来吗?

  (五)字词练习

  1.读句子识记生字:孩子,你要知道,玩火可不好。万一火烧起来,往往会带来可怕的结果。

  2.完成课后“读读说说”。

  (六)指导写字

  (七)实践活动

  1.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续编故事《雪孩子又回来了》。

  3.阅读儿歌《堆雪人》。

教 学 设 计 模 板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感受到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欢乐,为小白兔解除灾祸,最后自己变成了云朵的品质。

  2、认识10个生字,会写“瓜、衣、来”3个字,认识1个偏旁“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不同方式的学习,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10个生字,知道雪会变成云。

  教具准备:

  雪与云相互变化的课件。

  学前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读通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认识10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10个生字,知道雪会变成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用甜美的声音、盈盈的笑意、形象的图片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小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呀?”(雪孩子、雪人、雪娃娃……)将此图片贴在黑板上,随即板书课题:雪孩子。再问学生:“谁认识这个字(孩)?”“你是怎么认识的?”同学们畅所欲言,最后归纳出低年级孩子识字的方法:可以问老师、问同学、问爸爸、问妈妈、查语文书后面的生字表,还可以进行猜读,如果以后学会了查字典,还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等。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写了雪孩子的什么事呢?”然后播放动画片:大雪无边,快乐无限!听,雪孩子和小白兔在唱歌,看,他们玩得多快乐!

  2、翻开书,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雪孩子什么事情?

  三、看图自读课文

  1、仔细看图,想想每幅图上画了什么?出示文中八张图片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幅图?为什么?

  2、读读图旁的句子,画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位。

  3、标画课文的自然段。

  四、检查自读情况,读后正音

  1、指名接读课文,互相评价。

  2、正音后同位互相接读课文。

  五、阅读新课,理解课文

  1、阅读理解第一自然段。

  ⑴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老师再范读、再指名读。引导学生尽情地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领略雪的风采!提问读了这个自然段里,你知道什么?

  (读懂了雪下得非常大!)

  ⑵“从哪儿能看出雪下得大呢?”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录问题的答案,然后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一天一夜、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等词语都是说雪下得非常大。

  ⑶指导学生读出雪大的感觉。

  2、阅读理解第二三自然段。

  请同学们讲这幅图的主要意思,再结合相应的课文内容,体会小白兔玩得开心的心情,抓高兴一词体会。

  3、阅读理解四到八自然段,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

  ⑴这几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雪孩子哪里去了?”“雪孩子还会回来了吗?”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带着“你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就研究哪个问题”来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⑵议论。

  雪孩子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变成了什么?先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后自己化了变成水。)

  雪孩子是怎样飞到天上的?还会回来吗?

  (让学生看课件,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云变成雨和云变成雪的过程。)

  ⑶朗读训练,伴着优美的音乐(雪绒花)、看着动画片,体会“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体会雪孩子崇高的品质,体会小白兔的快乐与忧伤。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请小朋友自由读第八段,想一想,你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

  六、总结全文,提示主题

  再放动画片,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雪孩子听到小兔子的呼喊,不顾一切地冲进火海。由于烟熏火燎,雪孩子的身躯开始融化,雪水慢慢地流下来。他站不稳了,身子摇晃起来。当他看到房梁已经掉下来,小兔子还在火海中,他又不顾一切地冲进火海,抱起小兔子往外走。他身上、头上的雪水哗哗地流下来,落到小兔子的身上。他坚持着奋力跳上窗台,破窗而出。一步,两步,三步……他再也走不动了,脚下已经淌了一大片融化的雪水。他的眼睛掉下来了,他跪倒了,这时他才把小兔子慢慢地放到地上,他也慢慢地化成一汪纯净的雪水。我们的雪孩子不见了。

  他明明知道自己遇到火会融化,甚至连烤火都不敢,但他还是几次冲进火海中救小兔子,危急时刻,用自己的生命救出了小兔子,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七、朗读课文,加深感悟

  同学们可以采取任何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课文。如看动画片读、个人读、小组读、自由读、默读、和喜欢的小朋友们一起读、演课本剧等等,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板书设计:

  舍己救人

  小结:一个多么可爱的雪孩子啊,他纯洁善良,助人为乐,舍己救人。危急时刻用自己的生命救出了小兔子,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正确书写3个生字。

  3、指导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回答课后练习题:雪孩子还会回来吗?

  二、分小组自学生字

  1、认字。

  注意读准“让、往、烧、知”4个字的字音。

  “起、玩、往、觉、知、化”都可以利用熟字变化来记忆。

  可以进行同音字比较“化-画,到-到,只-知,还-孩”

  2、写字。

  写好“瓜、衣、来”的关键是撇与捺对称。

  瓜:上撇平短,左撇竖长,“竖提”起笔对准撇中部,点较小,捺起笔低于“竖提”。

  衣:点居中,不与“横”相连,第三笔处“横”中间看起笔,最后“捺”低于右撇并相接向右伸展。

  三、复习巩固

  1、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⑴理解题意,“又”字连用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左边一栏说的是动作,右边一栏说的是特点。

  ⑵学习练习可说老师纠正。

  2、布置作业。

  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四、讲评小结

教 学 设 计 模 板 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会用“屹立”和“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认识并欣赏黄山松的奇特,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欣赏黄山松的奇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四、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并借助多媒体,认识黄山奇松的美。

  五、教学对象分析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由于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登过黄山,所以他们无从领略黄山的秀美,当然就更不知道黄山在哪里。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已初知黄山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黄山有四绝,黄山有三大名松。至于松怎样奇,课前学生头脑中只是有个简单的概况。因此,第二课时老师根据学生的需要进一步给予指导与帮助,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看课件演示,真切地感受黄山松的“奇”。

  六、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我先借助电脑播放vcd,巧妙地把课文配套光盘中的有关内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欣赏黄山的自然风光,从而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喜爱;再通过朗读课文,反复细看黄山松的图片、资料,体会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名字的由来以及它们奇特的姿态,使黄山奇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促使学生喜欢这些奇特的黄山松;最后,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看黄山其他三绝,限于光盘中内存这方面资料不够多,课前我发动学生找来很多关于黄山其他三绝的彩色风景画,通过实物投影把这些美景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普遍反映:我们真是大饱眼福,如临其境。这样的教学安排,着实让学生感受到黄山真不愧为“天下第一奇山”的美誉,进而激发学生爱黄山、爱大自然、爱祖国的真情实感。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课件演示,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

  1、放vcd 图片,让学生看黄山风光;

  2、看完后,请学生谈谈有什么感受。

  (媒体运用策略:这时让学生看黄山风光,能充分调动学生视觉感官,让他们直观感受黄山的美:黄山有四绝,黄山有三大名松。学生看完后总有很多感想要说。这时让学生谈看完感受显得恰到好处,学生也能言之有物。这样,学生又将看到的美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首次互动。)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说)

  3、联系上下文“情有独钟”是什么意思?(同桌说后指名说)

  板书:山顶上、陡崖边

  4、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名2—3人读)。

  过渡:黄山到处都有松树潇洒、挺秀的身影,黄山最妙的观松处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在楼前,我们可以欣赏到三大奇松!你们想欣赏吗?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看图片(光盘中),练说

  (1)出示迎客松图片

  你看它长得怎么样?为什么叫迎客松?(引导学生从松的枝干姿态说起)(指名说说)

  (2)出示陪客松、送客松图片

  学生在小组内选择一种说说,再推荐一名同学说。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找出你喜欢的松。

  3、练读描写松的有关语句,学生自己寻找伙伴练读并互提建议

  (评价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我这样的教案设计正是遵循新课标的思想。)

  4、指名读、评议、再指名说

  5、创设情境,让学生练说

  让学生当小导游,向别人介绍黄山奇松,

  可用上体态语。学生先自己练说后,再选人在小组内练说,最后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介绍。

  谋体运用策略:学生通过反复看课件观察、欣赏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对黄山松那奇特的姿态有了非常直观的印象,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6、游客向小导游质疑,小导游即兴解答

  7、学生练背,试背课文第二自然段

  (评价:这里安排学生当小导游,大大激发了学生读课文、练说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的实践机会,给学生一个感受体验的舞台。向导游质疑这一环节,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看vcd松的画面,注意它们的姿态;

  2、老师总结并引读第三自然段;

  3、学生自由读,齐读第三自然段。

  五、总结板书

  黄山奇松

  山顶上 千姿百态

  陡崖边

  六、拓展

  过渡:奇松是黄山的四松之一,黄山还有“怪石”、“云海”、“温泉”等闻名于世的景点。请欣赏黄山的“怪石”、“云海”(播放vcd)。

  老师边看边解说:

  1、怪石

  (1)猴面石,这儿像猴子的脸部;

  (2)观音石,亭亭玉立,仿佛刚从云中降落下来,要普渡重生了;

  (3)书童背箱,背着一大箱子的书,可能是陪着主人去赶考了;

  ……

  2、云海

  (1)注意它的色彩变化;

  (2)像海,但它比海宁静;

  (3)像雾,它比雾纯洁;

  (4)像雪,它比雪轻盈。

  3、学生选择怪石或云海作描述(课内小练笔)

  4、指名读并评议

  (评价:学生欣赏了黄山的四绝,都发出由衷的赞叹,黄山真美啊,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师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

教 学 设 计 模 板 篇7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

  微课名称百分数的认识

  知识点来源□学科:数学

  □年级:六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北师大版

  □所属章节:第四单元

  录制工具和方法PPT Camtasia Studio动画+教师解说

  设计思路本节微课是“百分数的认识”,主要是让学生在解决“派谁去罚点球”的问题中,体会到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引入课题“百分数”后,介绍了它的读、写法,并重点讲解了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设计

  内容

  教学目的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及意义;

  2.会区分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

  3.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我们壆岗小学是以足球为特色的,在一次足球比赛中,猛虎队获得了一次宝贵的罚点球机会,应该派哪名球员去罚点球?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入球员的罚球总数与进球数,借机引出百分数。

  罚球总数/个进球数/个

  淘气20xx

  奇思107

  不马虎2521

  二、深度学习,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及读写法

  教师解说,引导学生认识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通过结合生活中常见物品上的百分数进行解释说明。

  1, 18÷20= =

  7÷10= =

  21÷25= =

  重点议一议 , , 的含义。它们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2,揭示百分数的意义及教学读写法。

  像 , , 分母是100,并且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作百分数,但是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教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18÷20= = =90%,读作:百分之九十

  7 ÷10= =

  21÷25= =

  小结:

  像55%,48%…这样的数叫作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3,根据百分数的数学意义,再结合生活实际情境,谈谈自己对百分数的理解。

  三、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师解说,通过解说与举例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只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比,

  百分数的后面是不可以带单位名称的。

  分数:1.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2.能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分数后面可

  以带单位名称,也可以不带单位名称。

  四、小结

  1.百分数的意义

  2.百分数的读法与写法

  3.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教 学 设 计 模 板 篇8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熟练朗读课文,学习部分生字新词。

  2. 初步感知课文大意,知道动物过冬有着自己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师:小朋友会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三个谜语,请你们猜一猜,听:

  (1)小姑娘,穿黑衣,秋天飞走春天回,带着一把小剪刀,在春风里飞呀飞。(燕子)

  师:小燕子到处飞,见识广。我们可以亲切地称它为——燕子姐姐!

  师:我们可以请热情地称他为燕子姐姐。谁来读一读。评:多亲切,热情?

  (2)人夸游泳小健将,穿着一身绿衣裳,长大换上新绿袍,爱捉害虫人人夸。(青蛙)

  师:喜欢小青蛙吗?它是怎么叫的?  生:呱呱!

  师:多响亮啊!就像个男孩子,让我们一起来跟它打招呼,读——青蛙哥哥!

  (3)小小虫,飞呀飞,采花粉,酿花蜜。(蜜蜂)学生回答。

  小蜜蜂的胆子还有点小,这“蜜蜂”的两个字都含有小小的虫字旁,让我们一起来大声的热情地呼唤它!生:蜜蜂妹妹!师:蜜蜂妹妹听见了。

  2、师:刚才我们才的谜语都是动物,这些动物又小又可爱,我们可以称它们为小动物。(板书)学习生字:物,找朋友,分析字形,在田字格里指导书写。

  3、揭题:今天我们就和这三个小动物一起为学习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板书:过冬,读课题。

  二、新授

  过渡: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呢?答案就藏在书中,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读课文2遍,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读书情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你读到了几个自然段?评:真好!一边读一边标自然段,这是个读书理顺课文的好办法。知道吗?这三个小动物还是很好的朋友,它们在一起生活得可开心啦!出示第一小节,指名读,评价。谁也来分享这份快乐?再指名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好朋友在一起,日子就是过得这样快乐!转眼秋天就到了,师吹风声(呼呼声)出示图:你看到了什么?

  相机出示生字“刮”。师:这秋风刮得还挺大呢,学习“刮”:出示,读。风会刮,你还见过谁刮什么?怪不得右边是个立刀旁呢。把刮放入句子你一定能读得更正确了,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师:秋风刮起来了,天气越来越凉了,三个小动物想,我们该怎样过冬呢?于是它们就——(引读句子)

  师:【出示图片:小燕子、小蜜蜂、小青蛙】

  看,这三个小动物在黑板上,你能演示一下什么叫“聚到一起”吗?

  师:瞧!小燕子扑棱着翅膀来了,小青蛙一蹦一跳也来了,小蜜蜂当然也少不了。这就叫做——生:聚到一起

  【出示生字卡片:商量】

  师:分开读什么?  生:量。

  师:这是一个多音字。平时我们读liàng,在这里它读liáng。你来读一读。

  师:这个字在这里头读——生齐:liáng

  师:这两个字合起来,你还会读吗?再看看拼音。

  师:跟老师读:shāng liang 连读两遍。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很好,在这里要读作轻声。三个小动物要在一起商量,我们来看,商量还有一个口,意思是要说话,一个人怎么商量啊?要许多人在一起商量,所以商量商量的下面还有一个八。闭上眼睛想一想,商量的商里面有什么?八和口。记住了吗?

  说话练习:三个小动物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小朋友,平时你会和谁聚到一起商量什么事情吗?

  (3)学习3-7自然段

  过渡:三个小动物到底是怎么商量的呢?课文第3-7自然段写了,请你快速地读一读,想一想:他们是怎样过冬天的呢?

  ①燕子的过冬方式

  师:谁先说话了?生:燕子。指名读第三段。

  师:燕子是怎样过冬的呢?

  生:是飞到南方去。

  师:它为什么要飞到南方去呢?

  生:因为南方很暖和,还有很多虫子。

  【出示暖和】

  师:谁会读这个词语?好,请你读。  生读。

  师:轻声,请你读。  生读。

  师:学着他的样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暖和。

  师:太阳照在我们的身上,我们就会感到怎么样?  生:很暖和。

  师:你们看,这个“暖”字是什么旁?  生:日字旁。

  师:和太阳公公有关。暖的右半部分特别难写。让我们一起来记一记——上面是一个爪子头,接下来是一短横,下面是一个朋友的友。

  师:我们一起来写。暖字这样写——(数空)学生跟着老师数空。

  师:刚才我们写的就是暖字。就要冷了,小燕子要到南方去过冬,这个办法可真不错。哪只小燕子要来读一读?

  师评:小燕子说得可真生动,又正确又通顺。你要到什么时候才回来啊?

  生:春暖花开的时候。

  师:春暖花开?小朋友,你们知道春暖花开是什么意思吗?

  生:春天暖和了,花儿都开了,这就是春暖花开。

  师:看着字一个一个理解真是一个好方法。看图:瞧,温暖的春天来到了,美丽的花儿竞相开放,这就是——春暖花开。看着,读着,你的小脑瓜里它还出现了哪些成语(说成语)?

  师评:小朋友积累的词语可真多呀!

  ②青蛙的过冬方式

  师:小燕子说完,和谁商量了呢?(小青蛙)

  老师想邀请一个小朋友和我一起来读读这两段话,谁愿意?

  那我们先商量商量,我是女生,当燕子姐姐,你是男生,当青蛙哥哥,好不好?

  师生合作读。正音。评:读正确,读通顺

  还有谁也想和老师合作?师生再次合作读。

  小青蛙的过冬方式是什么?(贴卡)出示:“钻”,指名读,怎么钻呀,我们也来做一做动作。你还见过有谁这样钻过呢?怎么记住它?(板书)“占”的偏旁好朋友可多啦,你还知道——点、站、战、沾、粘。

  小青蛙过冬的方式原来是钻到泥土里去睡大觉,我们把这种方式叫做——冬眠。男孩子都来当青蛙哥哥,一起读一读。

  ③蜜蜂的过冬方式

  师:小燕子接下来和谁商量?(小蜜蜂)

  老师想请同桌两个小朋友来读读它们的对话,谁想读?读之前,你们先商量商量谁当燕子姐姐,谁当蜜蜂妹妹。——情境对话。

  同桌读。评价。

  师:小蜜蜂真勤劳,提早就做好了准备。我们就请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大声地给我们再介绍一下。 生读。

  师:小蜜蜂,你把蜂蜜藏在哪里呢?蜂巢【出示图片】

  师:瞧,着就是蜜蜂的蜂巢。你们看,每一个蜂巢都是六角形的。想不到吧?蜜蜂不光勤劳,还是个了不起的建筑家呢!让我们一起来记忆,这个了不起的神奇的建筑叫什么?

  ④分角色读  

  师:瞧,小动物各有各的过冬方法。看来,遇到事情多商量还是挺有用的。现在,我再请三个小朋友,最会关心别人的小燕子,最神奇的小青蛙,最勤劳的小蜜蜂来商量商量。 生读

  (4)学习第八自然段

  师:他们约好了,第二年的春天再相聚。出示第,你怎么记住它?

  师:我们要用旧字记新字,就要找一个最恰当的旧字。“第二年”这个词你懂吗?这篇课文中还有一个和第二年意思一样的词,你能找到吗?

  生:第二年  生:明年  生:来年

  三、了解课文大意

  师:故事学完了,你能根据故事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吗?

  投影出示填空题

  冬天快要到了,___、___和___聚在一起商量_______。燕子飞到___过冬,青蛙钻到____过冬,蜜蜂藏在____过冬。

  四、学习生字

  过渡:遇到事情多商量真是个好办法呀!下面我们也来商量一下把这几个生字宝宝送回家吧!

  学习生字“商 量 暖 第”

  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评价。

教 学 设 计 模 板 篇9

  教学主题

  文言文教学

  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与好友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后写下的佳作,描写了承天寺美丽的夜景,抒发了胸怀愤懑又自嘲自解的心态.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1课时,45分钟.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同学们经过了两年多的文言文学习后,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还不错,但对把握文章的主题能力还不够,好在学生和老师较为熟悉,能很好的进行互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朗读并背诵课文,(读通)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读懂)

  赏析凝练含蓄的语言,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读透)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

  使用自己制作的幻灯片,投放本节课的讲课思路,及重点问题和练习题,节省时间,丰富课堂,加大容量。

  六、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一、导入

  时近中秋,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咏月怀人的诗句

  举出曾经学过的有关月亮的诗句

  教师补充并导入:苏轼《水调歌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人的浓厚情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幸福了多少游子的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去领略月夜美景,去感悟别样的心境.

  投放苏轼的《水调歌头》。

  二、有关作者

  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

  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讨论所了解的关于苏轼的故事或传说.

  出示幻灯片,简介苏轼资料.

  三、整体感知.

  1、播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以练习的方式,检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

  a、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

  ⑴月色入户窗户

  ⑵欣然起行高兴地

  ⑶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

  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⑸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⑹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

  ⑺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⑻盖竹柏影也原来

  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1、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2、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3、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

  投放练习题

  四、精读课文

  1、文章开头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2、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赏析一下。适当指导学生诵读技巧。

  3、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5、补充说明文章的写作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黄州贬所所作,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1、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2、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明确: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明确:(1)、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2)、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问题投放

  五、拓展延伸.

  作者在描绘“承天寺”月夜下的景色时,写得十分出色.相信在你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月夜美景.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精彩的瞬间。

  学生用3分钟左右进展开讨论,然后在书面上起草,6、7分钟以后,小组推荐一些写得比较好的同学在班上宣读,进行美文共赏.

  六、背诵课文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赏了美文,观了美景,体会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让我们深情诵读,再次感受作者的别样情怀。

  诵读课文

  七、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

  2、翻译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次交横,盖竹薄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耳两人者耳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采取“双主”教学法

  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在了解作者环节,学生讨论苏轼的故事和传说,补充了教师幻灯片资料的不足,也体现了学生的互动交流;在整体感知环节,学生们根据注解和小组合作探究,更清楚的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翻译,通过朗读这一手段,加深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2、运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加工的认知工具。在第四环节的设计,就充分发挥了资源的作用,通过这些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问题的提出和同学们讨论集思广益,同学们在问题中学,在讨论中深入,在总结中提高.进而对本文有更高更好的赏析水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