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调研报告

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调研报告

一、调查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生态清洁小流域调研的通知》的要求,于2023年3月15日开始积极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调研初期选点工作。

考虑到未来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将是我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点工作,局党组高度重视,成立工作专班。调研阶段与乡村振兴局、各乡镇及街道办分管领导深入各村组,听取乡镇及村民代表的情况说明,结合乡村振兴发展需要,初步选定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点。

二、现场调研情况

根据《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SL534-2023)的要求,现场对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水土流失,地块、河沟等水系,面源污染源和点源污染源的来源、数量、分布、危害程度和处置情况进行调查,现场填报技术导则调查的相关附表。

三、调研情况分析

根据现场调研及《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SL534-2023)分析,本次拟选的区域现状及问题如下。

(1)水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拟选区域内河道两侧分布多为耕地和林地,耕地段存在农田农药、化肥使用不规范现象,当地村民晾晒农家肥等现象突出,雨季受雨水冲刷,田面径流携带化肥、农药等残留有害污染物质汇入河流,对整段河流水环境和生态环境遭到不良影响,造成水质污染。

(2)沟箐现状及存在问题

拟选区域内分布有多条天然箐沟,都均为季节性沟道,汇流面积0.8~13.44km2,纵坡1.85 ~12.36%,沟宽0.2~3.0m,沟道断面多样,自然弯曲,沟道两岸主要为乔灌木、草本及耕地。箐沟两侧植被覆盖度较低,水土流失严重;部分沟箐内有枯枝落叶,沟箐的水流进入河道,污染河道水质,沟箐边堆放有生活垃圾、薪柴、有机肥料等,易随雨水冲刷进入河道,污染严重。

(3)水土流失现状及存在问题

项目内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表现形式主要为面蚀、沟蚀和重力侵蚀。流失强度以轻度为主。面蚀主要发生在项目内的坡耕地、荒山荒坡和疏林地上;沟蚀主要发生在项目内的各大冲沟以及植被覆盖极低,地表裸露的荒山荒坡上;重力侵蚀主要发生在项目内沟蚀切割较深的沟岸。项目内水土流失区域主要集中在疏幼林和坡耕地区域,疏幼林区域表现为轻度侵蚀,面积占轻度流失面积的79.9%。坡耕地面积较大,占耕地面积的71.2%,坡度主要集中在15~25°,大部分没有地埂或地埂低矮,耕地“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差,流失强度以中度为主。

(4)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根据调查,村组内主干道路基本上均为水泥硬化路面,支干道路也大部分已进行水泥硬化,房屋结构多为混凝土结构。具体现状情况介绍如下:

1)项目区村庄缺乏规划,民居建筑无序,绿化不足;村庄无垃圾收集、处理设施,雨污混流,无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无畜禽粪便收集、利用设施,尚不能达到村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盼和要求。

2)项目区现状生活垃圾收集多为敞开式,当天气炎热且垃圾未及时清运时,堆放点的垃圾容易产生恶臭,污染空气、易导致蚊虫滋生,影响村民身体健康。因此,生活垃圾若得不到有效地收集及处理,将对项目内生态环境及地表水质构成严重威胁。

3)项目区的农村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厨房洗刷废水、洗衣废水、生活废水)、畜禽养殖污水。现状各村寨内无排污系统,生活污水沿地表流淌,最终经沟渠进入农田,最终进入地表水体,造成河流污染。目前项目区内的各村寨均无统一的污水排水收集、处理系统,生活污水、牲畜养殖污水沿地表流淌,最终经自然箐沟进入地表水体。

4)根据调查,项目区的村寨以旱厕为主,粪便绝大部分以旱厕及堆肥的形式进入农田,大部分村落均以户厕为主,这些户厕散落于村内及农田附近,影响村容村貌。村庄基本为一户一厕,多用土石砖围墙而成,且无化粪池,在雨水携带排入附近沟道,既污染沟道水质,又影响村庄环境卫生及居民健康安全。

四、调研结论及采取措施

下阶段根据调研要求结合乡村振兴示范,将上述3个区域作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拟选点,符合生态清洁小流域选点要求。后续设计阶段将按照生态区、生产区和生活区三区进行措施布置,按照三大功能区设计思路,河道及水库周边为治理重点,对“污水、垃圾、厕所、环境”同步治理,在治理中,坚持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原则,在传统治理措施的基础上,结合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治理思路,结合现场调查、项目区功能划分情况与村委会等沟通和协调。

(1)生态区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针对小流域内远离村寨、耕地边界上游、人类活动较少的区域,规划对此区域采用生态修复措施,主要对区内的疏幼林地采取封山禁牧、封育保护措施,设置封禁标牌、围栏等,隔离和减少人为活动破坏森林植被,从而快速恢复植被,提高林分质量,恢复和增强其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针对项目内林地下游、村庄外围的坡耕地区域,人为活动较为频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规划采取等高耕作、休耕或免耕等保土耕作措施进行防治。

水系整治工程:河流环境恢复与保护,针对下节河,进行岸线生态治理,包括:岸线防护、绿化美化、景观提升、河道的农田面源污染控制等措施,实现下节河生态屏障的营造;在农田与河道之间营造生物隔离屏障,利用植被拦截及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地表径流并去除径流中的污染物,保护河流水质。

(2)生产区

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配套相应的机耕路等,改变耕作条件,提高耕地“保水、保土、保肥”能力,达到保持水土、农田增收的目的。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结合生态农业工程,在项目内全面开展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源头控制:通过农牧结合技术手段,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秸秆还田(减少农田固废产生,提高土壤的渗透率,减缓地表径流);休耕或免耕(减少土壤养分流失);太阳能宽谱杀虫灯(减少农药使用)。通过在实施以上技术及耕作方法,可以从源头有效减轻农业面源的污染。中途控制:修建生态拦截沟、规划在田间修建沤肥池,促进有机肥使用,通过农田固废污染控制技术(资源化利用),有效减少农田固废污染量。末端控制:通过在农田汇水出口处、河流水系两岸设置生态沟渠、人工湿地,净化和处理项目内的面源污染,保护项目水体水质。根据小流域生态区措施布局,已考虑沿河道两侧及水库周边进行植物缓冲带建设,满足末端控制防治要求。

(3)生活区

在生活区内考虑规划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村庄污水处理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道路工程和清洁型能源工程等。

①村庄庭院、空地绿化美化

以建设美丽村寨为目标,对各村小组的庭院前、道路两侧和房屋周围空地进行绿化美化工程建设,以自然、美化环境、野趣、突出民族特色为主旨,使绿化景观和村落民居及村民活动空间相互融合,满足村落村民的不同要求,创造一个富含本地村落特色及野趣的环境。

②墙面宣传画、宣传栏

为提高居民水源保护、水土保持意识,考虑对各个村组设置宣传栏、宣传画。主要宣传形式拟采用墙面壁画,为对村内墙面进行粉刷、房屋墙壁上绘制宣传漫画。

③公共厕所

现状农户厕所大多为农户自家或者邻里共同建造,由于村落缺少上、下水,大部分农户厕所均为旱厕且位于室外,卫生条件较差,影响了村庄的环境,成为了村庄发展旅游的短板。拟采取改造、拆除等方式对村寨内的户厕进行整治,修建公共厕所。

④村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程

根据现场调查,区域内现有村庄农户居住较为密集,污水收集系统不完善,无污水处理系统。污水收集统一采用截留式合流制排水体制,为使各村污水收集系统设计合理化,以原有的沟渠为基础,重新校核排水沟过流能力,重新布设村内排水系统,将生活污水及部分地表径流引入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一方面可以完全处理旱季污水,同时还能处理部分雨季的村落径流污水(初期雨水)。设计采取砖砌沟渠结构,农户与收集管网统一采取入户管方式进行收集。污水处理采用ICEAS工艺,消毒工艺采用二氧化氯消毒。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

⑥生活垃圾收集及处理

考虑结合项目涉及村组实际情况,拟在村庄空地修建垃圾收集设施进行分类收集,配备垃圾收集钩臂箱和钩臂桶。

⑥畜禽粪便污染处理

畜禽粪便大都堆放在猪圈边预留空地或村庄道路边,畜禽粪便定期清运至农田作肥料使用。村内畜禽粪便处理均为干清粪工艺,畜禽粪便清理至空地晒干后,待一定时间清运至农田使用。堆放场地均未经过防渗处理,被雨水淋后的粪便污水极易随雨水径流进入周围的环境,造成多方面的污染,如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的污染。为解决畜禽粪便污染问题,规划对道路两侧的畜禽粪便进行清理整治,设置沤肥池进行集中收集,进行堆沤发酵后进行回田处理,使农田废弃物及畜禽粪便得到资源化利用,降低化肥施用量,改善土壤肥力,同时改变农户在路边堆肥、沤肥的原有习惯,从而改善村庄卫生面貌,减少环境污染。

⑦道路工程

项目区内的道路路网较为发达,村庄内主干道路基本已硬化,次要道路暂未进行硬化,为土质路面,考虑对村寨内部的道路进行优化提升,保留现有主干道路,对次要道路进行硬化设计。

⑧能源工程

根据区域内能源使用现状,将在项目内实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主要包括:实施“农村点亮工程”,布设风光互补路灯。同时大力支持村民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电磁炉、节能灶和液化气等,减少项目内薪材使用,降低对环境污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