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建筑学家黄锡璆事迹
你有没有特别想念的人,或者事物?是那种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的想念,是那种一想起来就会有些心痛的想念,是那种深入骨髓非得要去再看一眼的想念。
如果,你去问黄锡璆这个问题,他会说:“我的想念是家乡,是祖国。”
那么,黄锡璆是谁?黄锡璆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也是我国首位医疗建筑博士,曾荣获我国建筑学最高奖——“梁思成建筑奖”。
提到他,我们不得不说起两座传奇的医院——北京小汤山医院和武汉火神山医院,一个是2003年抗击“非典”的阵地,另一个是2023年与疫情搏斗的战场,而这两座医院的总设计师都是黄锡璆。
他的故事要从1941年说起。
1941年,黄锡璆出生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父母都是华人。他出生的时候,印尼的社会非常动荡,因此父亲给他取名为“锡璆”,一方面是希望他平安吉祥,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他富有才华。
可以说,黄锡璆身上被倾注了很多美好的希望。另外,父母对他还有另外一个期望——回国,回到自己的祖国,中国。
黄锡璆从小耳濡目染,受到父母的影响,早就坚定了回国的志向,也一直寻找着回国的机会。
1957年5月,16岁的黄锡璆终于等来了一艘回国的轮船,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回国的旅程。
当时,印尼政府有规定,如果华侨想要回国,就必须放弃自己的印尼国籍,并且要签字,保证自己再也不会回来。也就是说,一旦踏上回国之路,黄锡璆就再也没有退路了。
签吗?当然签!黄锡璆毫不犹豫地在文件上签上了自己的大名,登上了回国的航船。
回国后,黄锡璆在南京念了高中。1959年夏天,他参加了高考,最后考取了南京工学院的建筑系。南京工学院就是现在的东南大学,在那里,黄锡璆开始了自己的建筑生涯。
毕业后,黄锡璆被分配到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期间,黄锡璆也干过很多苦力活儿,比如在车间开机床、搬运几十吨重的货物等,这些工作,一般人根本都坚持不下来。但是,黄锡璆却觉得,那是一段珍贵的时光,因为那些苦活、累活,让他对建筑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在,黄锡璆已经在这个公司干了一辈子了,并且成为了公司的首席总建筑师。他带领团队设计过很多建筑,尤其是医疗领域的建筑,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北京的小汤山医院和武汉的火神山医院。可以说,黄锡璆绝对是医疗建筑领域的专家。
不过,黄锡璆也不是一开始,就投身到了医疗建筑领域。转机要从1984年说起,那时黄锡璆43岁了,获得了公派留学的机会,前往比利时进行深造。当时,黄锡璆并没有想好要选什么专业,仔细思考之后,他觉得与其学住宅设计,不如学建医院,因为国家始终需要医院,所以最后黄锡璆就去学了医疗建筑。
当时和黄锡璆同去的一些人,在学业完成之后,选择了前往美国、新加坡等地发展,但是黄锡璆始终很坚定,他要回国。因为,国外再好也是人家的地方,不是自己的地方。黄锡璆曾经在国外生活了十六年,没有人比他更懂家乡的意义和祖国的意义。
于是,我国首位医疗建筑博士就这样再次回到了祖国。黄锡璆想着:这下能多为祖国做点事情了吧。可是现实是残酷的,他并不能大展身手。因为国内的整体医疗水平和国外有着巨大差距,黄锡璆提出的设计理念往往不被采纳。
怎么办呢?要不就别建医院了吧,曾经有人这样劝过他。可是,黄锡璆从未气馁。不能承接大工程,那就从小工程开始呗,能做一点是一点吧。到了1992年,黄锡璆终于等来了他的机会——设计建造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当时的医院副院长亲自选中了黄锡璆,不仅仅是因为他过硬的专业,更是因为黄锡璆说过的那句话——“让病人走最短的路看完病,是我搞设计最大的原则。”到现在,黄锡璆也依然在坚持这个原则。
2003年,“非典”爆发后,政府决定建设一座专门治疗“非典”患者的小汤山医院,而设计的重担就落在了黄锡璆的身上。当时他已经62岁,眼疾也还未痊愈,但是黄锡璆依然连夜画出了一幅草图,并且成功地应用到了实践当中。可以说,小汤山医院能够建成,这其中黄锡璆功不可没。
黄锡璆说,他希望永远不要再用到小汤山设计图纸。
但十七年后新冠疫情来了,庆幸的是,我们曾经有过小汤山,我们有黄锡璆。
黄锡璆团队把小汤山医院的图纸,免费提供给了武汉方面,帮助他们设计火神山医院。于是你才能看到,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火神山医院就已经开始动工,十天之后,它就已经建成。
事实上,在小汤山医院建成之后,黄锡璆就把图纸免费提供给了,很多地方上的传染病医院。因为黄锡璆始终觉得,建医院是关乎国家的大事,在国家面前,不能只计较经济利益。
而黄锡璆本人就是一个不太看重金钱的人,曾有公司以百万年薪想要“挖”他,但黄锡璆拒绝了。他选择坚守自己的岗位,选择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因为,为国家做贡献,就是让他当初回国的理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