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精选5篇)
武术文化范文第1篇
作者:次春雷 单位:吉林体育学院武术系
中国自古代开始就认为解决大众百姓的温饱问题,就可以获得“天下太平”,这对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国家来说,确实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最低生存保障条件。“太平盛世”可以体现中国人对“养”价值的终极追求。中国人眼中的“养”文化大都表现在“养护身体”、“养家糊口”、“修身养性”等价值观念上,这些内容都与武术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人们通过习武可以使自己身体变得更加强壮,满足生命的需要,体现出“养护身体”的价值功效;习武者在武德的教化下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陶冶情操,改变了自己的性情与性格,满足了人们“修身养性”的需要;人们还通过习武获得了谋生手段,保证了自己和家人的长期生存资格,体现出“养家糊口”的作用。“养”是建立在“生”的基础上,同时又是一种对“生”的现实价值和意义的超越与升华。“养”是为了使人更好的“生”(即存在),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生命观”的深刻认识,表现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尊重以及对人自身的终极关怀。前些年有学者曾提出,“武术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体育”,国内学者对此观点颇有争议。笔者认为武术运动具备了体育的健身、娱乐、竞技等方面价值,但还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养生价值,这个内容成为武术区别于西方体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西方体育的观点是“生命在于运动”,以“身体运动文化”为核心的思想;而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运动文化是武术,而武术所体现出的内涵则是以“运动养生文化”为核心的思想内容,集中反映出中国儒、释、道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处世原则,还表现出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东西方文化的焦点也在于对“和”文化的追求及“和而不同”思想探讨。武术本身所反映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其核心思想就是儒家文化中的“尚和中庸”、“和为贵”、“和谐”的思想以及对“和平”的不懈追求,而武术本身则具备“争斗”、“攻击”的性质,但这些内容不能代表武术文化思想内涵的全部。武术的自身功能特点与“和”文化的追求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但二者又具备了相互制约,对立统一,协调发展等特点。人类私欲的膨胀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导致了战争的出现,而动用武力则是平息战争和稳定社会不和谐的重要手段,武力是解决文治以外最有效的方法,以武力的征服建立一个有秩序的新世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就是“以和为贵”,把“和”视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成为自古以来人们为人处事的重要准则和信条。佛家也有句名言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道家的主张则是“不争”、“无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思想。墨家所倡导的是“非攻”、“兼爱”。兵家的至上境界也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说武术文化在中国主流文化儒、释、道、墨、兵家中无论是提倡入世还是主张出世的思想都是期望天下太平而无争,愿世界和平。“和平”体现了武术与奥运,中西文化的共同追求,从奥运的“神圣休战”到武术的“止戈为武”的无处不体现出人类对“和平”的渴望,人类的渴望赋予了奥运与武术共同的神圣追求。中国追求和平文弱的民族性格,导致了不尚征伐,而尚和中庸的民族个性,所追寻的是在和平中求发展、谋进步、倡和谐。因此,中国历史重大战争都是出现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性格同时决定了武术的价值取向,所体现出的是追求人类和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秩序文化。西方的民族性格主张尚力、尚强,西方人视竞争为生存之本,在竞争中谋发展、求生存。这些内容集中体现了中西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文化意境。武术对“合”的追想中国武术中“合”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对“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形神合一”、“阴阳合一”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融入与思考。“天人合一”的思想起初所表现的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认为自然的力量是不可抗逆的,人要生存就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渴望达到人与自然的调和。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古代人具有较强的现实感,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是造物主并主宰着万物,是宇宙并拥有强大的力量。“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类一种恒古不变的精神追求。后来随着人们对大自然和事物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刻,“天人合一”逐渐变成了人类通过自身实践活动对自然规律的探寻,希望可以使“天道”为“人道”服务的一种追求。天人的追求决定了武术的和谐发展。“知行合一”反映出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认知观点,在武术传承与实践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知行合一”的含义是“知”代表知识、认知;“行”代表行为、实践;知行合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知易行难”、“知难行易”的矛盾。古代武术谚语有云:“既学艺,必试敌”,体现出古代习武之人对学习认知与实践价值的重视程度,反映了中国古人重视实用价值的观念与思维方式,形成了武术传承中“学以致用”的思想特点。“知行合一”的价值对武术传承质量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为武术的传承与实践提供了思想保障。“形神合一”是构成武术文化的基本要素。“形”指的是人的外部形态,也可以说是由外部形态变化而构成的武术动作与姿态;“神”指的是人的精神、思想,也可以看作是人内涵的反映。“形神合一”是形体与精神在武术行为中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通过武术行为反映出武术文化内涵的外延,举手投足间无不表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具有东方特色的武术文化。“阴阳合一”是武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学说之一。“阴阳”可以说是古代哲学理论的代名词,用来说明一切事物内部不同属性的相互对立统一与转化的过程。因为阴有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等特点。“阴阳合一”辨证之道和对立统一的思想在武术演练与技击对抗中应用广泛,如武术中经常出现虚实、动静、攻防、刚柔、奇正等变换,无不体现出阴阳调和、多变的意识形态,丰富了武术文化理论体系。同时为武术流派的产生,如:阴阳八卦掌、阴阳五行拳、太极拳等拳种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参考。这些内容也反映出了中国武术的人文追求,集中体现出的是对“和合”文化的追求,其中“和”指的是和平、和谐,“合”相合、融合。在“和合”中求进步,谋发展,这也是中国武术文化的思想本源。
传统文化的内涵所反映出的则是“以人为本”的终极追求。而武术的追求并非局限在对“养”、“生”、“和”、“合”等文化方面的追求,我们可以以此侧面了解到武术的价值追求本身始终都是围绕着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从满足人类需要开始到完善人类需要而结束,不断为人的和谐发展与满足需要而提供服务,其主要价值功能就是为人类服务。通过武术运动使人自身以及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达到和谐完善的目的。武术运动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成为奥运特设项目只能看作是武术未来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奥运会后的发展才是武术运动所要面临的新课题。若想进一步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就必须要深度挖掘武术的文化内涵,使更多的人通过武术去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在继承和发扬武术文化的同时从中受益,以保证武术运动能够始终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不断发展。
武术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武术电影;武术文化;影响;精髓
武术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仅是一种技击技术,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集娱乐休闲、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等功能于一体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上世纪二十年代,电影《车中盗》第一次将武术这种技术搬上了电影的荧幕,从此拉开了武术电影的大幕。随后,享誉世界的《李小龙》、《黄飞鸿》等武术电影相继走红。时至今日,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以及几代电影人的不懈努力,武术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并逐渐在世界上掀起一阵阵关注中国武术的狂风。很多外国人习惯上称中国的“武术”为“功夫”,外国就有口口相传的“中国功夫”的说法。
武术电影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武术的传播与发展。一方面,它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熟悉并喜欢上了武术,继而迷恋和学习武术;另一方面,也让更多的外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武术。中国武术又称“国术”或者“武艺”,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等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徒手的或者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套路和单势练习。[1]
中国武术源于中国,但是属于世界。武术的影响不仅存在于中国,对于世界也有很重要的存在价值。在世界的范围内,人们都知道中国功夫,很多人都知道李小龙、成龙等优秀的武术电影人。
一、武术电影的精神影响
《天龙八部》、《黄飞鸿》、《少林寺》等武术电影里那些习武之人的铁骨铮铮总会让人萌发一种发自内心的钦佩之情,他们的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完美展现他们的精气神。影片中那些习武之人的精气神就是一种对于武术文化、武术精神的有力的宣传。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电影,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远大于电影本身,中国功夫就是其中之一。上世纪七十年代,李小龙一身漂亮的拳脚让世界为中国功夫发出了第一声惊叫,而到了八十年代,一个名叫成龙的男子改变了传统中国功夫电影硬朗的表现形式,让世界为中国功夫发出了再一次的尖叫。可以说,李小龙、李连杰和成龙等为代表的中国功夫巨星把中国武术电影乃至中国武术精神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武术不仅仅是一种体育,可以锻炼人的身体,武术还可以是一种精神,激发人类的内心灵魂。武术是我国的瑰宝,以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格斗这种形式来展现人的身体美。随着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广为传播,武术借助这种媒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武术电影的核心是武术,电影中所要表达的也是武术精神。武术是武术电影标志性的符号,武术精神是武术电影的内涵。司马迁曾经这么说过:“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2]武术精神的精髓需要我们世人细细体味。
中国武术文化是一种朴素的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武术电影在极为丰富多彩的理论和技术中反应出较为深刻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国武术文化,体现了质朴的中国文明。例如看成龙的武术电影,观众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英雄气节。所以,中国武术电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在冥冥之中就已注定。
武术电影传达的精神时时在社会上传递着正能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影响了很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影响很普遍。毫不夸张的说,武术电影的精神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指引的作用。每一部正义的武术电影,都能启发一部分人,都有一种精神注入到观众心里。
二、武术文化的认识
中国武术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有着极其深厚群众基础的传统体育项目,发展武术运动,对发扬祖国文化遗产,增强人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武术文化具有兼容并包、道德至上、宗教中心、务实精神和恒久意识、崇尚权威、追求中和等得文化特征。
武术文化中的兼容并包:武术有几百种武术,有很多派别。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武术技术,各种拳法,腿法都兼容到武术的概念中。
武术文化中的道德至上:很多人都在武术文化中提到“道德”。不曾习武,先习德。每一个习武之人都对武德有着深刻的理解。中国武术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突出了“道德”修养作用,以传统的“美善统一”来协调习武者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以确立“德”与“艺”的统一,这既体现出对社会总体价值系统的继承,又能表现出根据自身的特殊“技击”行为特点,对传统的道德体系不断补充,以便于形成中国传统的无数道德理论的内涵,影响着习武者精神范畴中的特定的行为规范,即以德修身,以德养艺的价值观念。
武术文化中的宗教中心:几乎所有的习武之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武艺只传给自己的弟子,从不外传。这就是他们的家族观念,传习限制。
武术文化中的务实精神和恒久艺术:每一个习武之人都是从小踏踏实实学习武艺,扎扎实实的练习。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他们提倡“艺无止境”,总是在不断地努力、刻苦的练习。希望自己的武艺能在不断地练习中得以提升。
武术文化中的崇尚权威:从各种武术电影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每一个派别都有自己的掌门人,创始人等。每一个成员都很尊重自己的掌门人或者创始人。他们骨子里有一种很明显的、很突出的门第情谊。
武术文化中的追求中和:武术的内涵离不开儒家、道家、佛家的精髓。是这三家的思想主导着武术的精神。
另外,武术本身是一项体育运动,武术锻炼应该与人的身体健康相吻合,要想提高武术锻炼的效果,习武之人就更应该注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身体的统一和谐。哲学中所谓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指人要与自然和谐统一,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人的行为和内心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其实反映的就是讲述道、理和自然的意思。在武术电影中经常出现“知行合一”的哲学观,“知行合一”其实是武术界最推崇的,是武术的认识基础,也是武术发展的必要机制。只有习武之人知其行为,晓其结果,武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武术文化也与哲学理念相辅相成。
三、武术电影与武术文化的精髓
中国的武术电影或者是武术文化的精髓都体现为“侠”。武术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入了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侠”文化,这种“侠”文化让武术文化保持着非常独特的个性,也成了武术电影长青不老的灵丹妙药,给中国武术电影爱好者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精神震撼。武术是武术电影中的核心,也是电影要表达的主要对象,离开了武术,武术电影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但武术电影如果没有了“侠”文化,那也就失去了灵魂,也就失去了中国武术的独特魅力,也就不能吸引全世界人民关注中国的武术了。
“武”和“侠”本是武术电影里的最独特的东西,对于武术电影来说,“武”就是电影的本质,“侠”是电影的内涵。电影通过“武”来表现“侠”。电影里的“侠客”就承担了这种“武”和“侠”的表现体,侠客使用武术动作把“侠”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喜欢武术电影的中国人心中都有那么几个侠客深深地感染自己,如李小龙、黄飞鸿等等。武术电影的核心是武术,离开了武术也就没有了武术电影,而武术电影里没有了侠义,武术电影也就失去了其灵魂,中国的武术电影也就失去了东方的独特魅力,武术文化也就缺失了很重要的一方面。所以,侠义也是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四、结语
我们应该知道,中国武术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荧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中国的武术,应发于防身,立于健身,博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中国的武者通过电影形式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发扬中国的武术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武术精湛的技艺,武术有的武术精神、武术文化都是我们中国甚至可以说是世界的一笔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武术文化范文第3篇
文化包罗万象,有器械方面的、有体制方面的,有举止方面的,还有理念与心灵方面的。之中,表面文化例如生产用具等穿透力稍强,方便传扬;而深层次的文化例如思考模式、文化底蕴、潜意识等穿透力稍弱,不易传扬。武术的深化层面的文化传达了武术哲学理念、武术思考模式以及武术的价值理念,它是隶属思想层面的东西,需要依靠思考模式与传统文化学识才能有感而发,所以通常是难以理解的。尤其是其回味悠长的历史文化韵味、精深的理念,需要花费很多精力才能明白。因此,武术文化的穿透力稍弱,这就是武术文化传扬的障碍的一种。众所周知,我国武术兼备了道学、儒学、兵法等方面的理论的精髓,并将之作为自身的举止标准。然而,尽管我国传统道法对武术的帮助甚大,但是家喻户晓的文化就应用易懂的方式表现出来。到目前为止,我国武术文化过分笼统,不但国外研究人员感觉摸不着头脑,就连我国的武术修习者有时也是一头雾水。而上世纪70年代的功夫巨星李小龙掀起的武术修习狂潮却是一个例外。李小龙功夫片所传达出的意韵在当时的时代有其特殊性,也符合世界范畴内的审美理念。易于理解的文化表现模式,使世界认识了李小龙,并认识了中国,使电影观众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了李小龙和其背后的中华文化。中国武术文化传播必须是偏重叙述、看重体悟、贴近生活、朴实无华的,同时贯彻了我国的文化传播方略。而我国深厚的历史底蕴使得武术文化传播变得墨守成规,这样,只能堵塞传播路径,使民族文化传播成为空谈。只有当文化传播不再固步自封,并展现出通熟易懂的一面,武术文化的穿透力障碍才能解除。
2、过渡重视自我修习的武术观———武术文化的渗透力障碍
软实力竞争的最关键的方式就是针对外邦的文化传播和文化沟通。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比的就是传播技能。做到这一点,本国的历史文化就能漂洋过海,达到传扬的目的。新时代以来,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文化的传播途径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化的。我国武术由于遭受传统修习理念的约束,使得源远流长的武术文化在信息化时代的“攻势”下大败亏输,并且已远离了生活的主流。大众普遍以为,武术只能自己修习,武术运动则只是用来强身健体的娱乐活动。而实际情况是:传统武术的修习周期很长,修习十年或几十年的人不在少数。它也逐渐演变成满足人们精神层面需求的一类功法。尤其是一部分上了年纪的武师以提升自我的修习技能并达成“天人合一”的意境为终身目标,他们觉得武术的最高意境是“谐和”,是一种均衡。大众回味着武术以往的成就,然而却无法很好地继承中华文化。目前武术的功效与价值都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多元化的健身形式、娱乐形式,使我国大众开始喜新厌旧,并对武术文化生出了一丝厌烦情绪。当各种武术道场开始遍布大街小巷时,中国传统武术正在被边缘化。以往的亿人修习的传统武术正在没落,而大众不得不借别国的武术来体会竞赛精神。而细心观察我国武术传播的过程不难发现:武术的世界范畴内的传播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武术要发展,就应让其适应市场,不能再沿袭以往的武术文化传播制度,应使武术适应市场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不能再让我国武术在夹缝中求生存。因此,过度重视自我修习的武术观,是我国武术文化传播的第二个障碍。
3、重仪典、轻细节———武术文化形象力障碍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主张用传统礼节和制度来管理社会,在该类伦理理念的引导下,中国武术被看作培育人仪典和礼节的代表,它倡导无序竞争和谦和的君子作风,让所做事情有回旋空间。然而作为一类民族文化,不能让其传播流于表面。中国武术中的抱拳是进行武术切磋或武术比赛的礼节,没有硬性规定让武术比赛者要做到赛前抱拳,这只是文化惯性使然。武术切磋前的抱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谦和、尊重等都是其表现形式。然而,大家在武术竞赛中,仍然可以发现很多不受约束、不利于民族形象塑造的一部分不良习惯出现,例如:武术标志、武术着装、武术仪典都不符合标准等等。到目前为止,武术体系中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形象要求,各界武术人士正在为此不懈努力。中国武术的各类仪典都应标准化,例如:武术竞赛的宣扬观念、武术竞赛中的音乐、武术竞赛的开闭幕式都应注意一致性。而受到儒学文化熏陶的日本和韩国,在其传统的武术竞技项目中(通常指柔道和跆拳道)都有较为严苛的仪典标准。日本、韩国两国的武术项目在其热烈的竞争中都能保持礼貌,这一点是值得称道的。武术的礼节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但是在竞赛中大众仍然能够发现不遵守武术道德的情况出现,也会看到参赛选手不遵守武术礼仪的现象,而武术准则中也未进行明文规定。在武术竞赛的规划过程中,武术比赛服饰的规划、场地周围广告的规划、武术竞赛中的歌曲播放等等,其民族元素还少之又少。尽管这只是细节,但却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武术文化底蕴,它对人的修养身心与道德归化有着显著的影响,也是提升武术软实力的前提和基础。举一个例子:大家在看世界杯时,自然而然地就会知晓哪队是巴西,哪队是英格兰等等,颜色标识已经显示出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武术怎样在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大环境下吸取养分,让受众感受到我国武术文化的魅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4、结语
武术文化范文第4篇
侠是指有武艺、见义勇为、肯舍己助人的人或行为。侠的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文武分途后所形成的武士阶层有关。顾颉刚在《武士与文士之蜕化》中认为:“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侠这一称谓最早出现于韩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自古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就出现过侠士、侠女、游侠、侠客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身怀绝技、武艺高强,游离于社会的边缘,为解决社会的不公展示自身的力量。由于侠所体现的高尚的道德力量,使侠义精神深深烙印在追求公道、正义的中国人们思想观念中,并内化为一种民族的文化性格,对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在古代社会中,由于中国武术独特的对人的教化功能,使中国武术体现出浓郁的侠义精神,这也是中国民间社会中最为推崇的一种人文精神。因此,中国武术与侠士有着不解之缘,使中国武术成为侠士的化身。见义勇为、除暴安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造福一方、为国为民等思想,成为中国武术文化中侠义精神的典型特征。它凝聚着人民对公正、自由、美好生活的愿望,闪耀着理想社会的熠熠光辉。尤其是在当今中国,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2 武术文化中侠义精神产生的基础
2.1 武术文化中侠义精神产生的社会基础
侠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直被看作是伸张正义、维持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侠的产生与特定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之间战乱不断,为侠士提供了生存的空间。这个时期的侠士备受统治阶层的青睐,很多政客豢养了一大批侠士,并对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荆轲刺秦王,信陵君在窃符救赵中,朱亥就帮助他击杀晋鄙。还有一些贵族利用侠士为之报仇,例如智伯死后,豫让为其报仇,虽身死却不后悔,公子光就请求专诸帮他刺杀吴王僚”等。这个时期的侠士表现出重义轻利、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救人于危难之际等道德品质。而且,侠士大多武艺高强,侠士之间常常聚集在一起相互切磋武艺,以武会友。如《史记》中记载到“,荆轲曾经在游历天下时候,在榆次地方与盖聂相遇,两人在剑术武艺方面产生分歧,甚至是相互怒目而视”。特殊的社会背景为侠士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的土壤。侠士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并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另外,由于侠士需要具有较高的武艺。因此,侠士具有的“仁、义、礼、智、信、勇”等精神便与武术融合在一起,并成为习武之人的道德规范。武术文化中也把侠义精神作为重要精神加以发扬。然而,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侠士的生存空间得到挤压,尤其是侠士重视义气而置王法而不顾,受到统治阶级的打压。秦汉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使中国社会整体呈现出重文轻武的趋向,侠士精神日渐衰落,影响了侠士精神的发展。然而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由于国贫民弱,国家陷于危难之中。出于救亡图存的需要,广大仁人志士大声疾呼尚武精神,呼吁国民强身健体、报效国家。中国武术中蕴含的侠义精神得到提倡,并引导国民通过练习武术,以此达到“强身、强种、强国”的目的。因此,在 20 世纪初期,中国武术蕴含的民族精神得到彰显,霍元甲、王子平、孙禄堂、韩幕侠、程廷华等一大批武术家,以自身高超的武艺,在抗击国外人挑战中,彰显了不屈不挠、敢于面对挑战的尚武精神,提升了国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以自身的行为,践行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对民族精神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不同社会环境,武术文化中的侠义精神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不同社会对侠士的需求,也促使了中国武术文化侠义精神的发展和弘扬。
2.2 武术文化中侠义精神产生的文化基础
在中国武术文化中,侠义精神之所以能够产生,与中国社会对公道、正义的追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一个社会中“公道是社会道德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其余就会崩溃。因此,在整个法律系统中,常被称为公道系统”。而侠士精神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义勇为、锄强扶弱等思想,恰恰满足了人们追求社会公道、正义的社会公德。因此,在中国社会中,侠义精神在民间文化中得到人们的推崇,并把侠义精神作为一种公道的化身加以继承和发扬,这就是侠义崇拜的社会化心理基础。而武术是以技击格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身体运动。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武术历来提倡尚武精神,并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非常重视对习武之人的道德教化作用。而侠义精神与中国武术的武德教育不谋而合,使中国武术的习练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者侠士精神的熏陶,并把这种侠义精神践行于日常行为中。另外,对英雄的崇拜,也是武术文化中侠义精神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在每个人的意识心灵中,都各有其阴邪面,其中含有邪恶、有害和破坏性的成分。而在人格成长的过程中,自我必然会跟阴邪面发生一些意识的冲突。与黑色的禽兽搏斗。在人从原始到意识的奋斗历程里,这种冲突,就常有原型英雄跟宇宙邪恶力量互相争抗来表现。所以,在个体的意识发展中,英雄意象即是显示自我征服意识心灵的象征”。而侠义精神恰能体现出英雄的情怀。英雄救美、除恶扬善、伸张正义、抱打不平等行为被看做是英雄的行为。对于中国武术习练者而言,由于通过练习能够提升自身的抗击打能力、格斗能力,从而在心理上能提升习练者的自信心。进而在行为处世方面,处于对英雄情怀的追求。习武之人希望通过自身高超的武艺,为别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因此,在武术文化中,往往在门规戒律、武德中,要求习武之人能够见义勇为、伸张正义,以自身的能力造福一方,从而彰显武术文化的侠义精神。
3 弘扬武术文化中侠义精神的现代意义
3.1 现代社会亟需侠义精神的回归
金庸先生在深圳一次演讲中,当被问及“当代人最需要继承和提高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说“:现在最缺乏的就是‘侠义’二字。诚然,在当今社会中,中国的经济、科技已经高度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元、丰衣足食,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侠义精神的缺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最近在媒体报道中,经常见到老人倒地急需帮助时无人敢扶,众人在小偷抢劫时无动于衷,面对弱势群体被流氓欺负时,围观者竟无一人敢于站出来制止,甚至公交车上为了让座,竟出现大打出手的场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中缺乏侠义精神的培养。对今天的人们而言,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遇到歹徒时,要善于保护自己,及时拨打 110,寻求警察的保护。而好心人们扶起倒地老人后,反而被讹诈的现象经常见诸报端。从而也使社会形成了“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这种见义勇为、助人为善的行为的缺失,正是侠义精神不复存在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今天的社会而言,我们更需要人们之间相互帮助,需要人们能够敢于面对困难,敢于与黑恶势力做斗争的勇气,需要在我们的教育中重新唤起侠义精神。
3.2 武术教育能够培养人的侠义精神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武术文化中就从不缺乏侠义精神。武术的习练能够培养人们的侠义精神,使人们养成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伸张正义,主持公道、勇敢果断、崇尚武德的侠义精神。因为“,侠都必须具有的牺牲精神,无牺牲精神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侠,抑或者说牺牲精神是衡量侠之所以成为侠的一个重要尺度”。“墨子所提倡的牺牲自己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精神,似乎是比较早的侠义精神的体现”。而在中国武术是一种技艺很强的格斗技术,能够培养人们勇敢果断、敢于与坏人、坏事做斗争的勇气。中国文化中自古就有尚武的精神。在面临对手时,要有超越生死的精神,敢打敢拼。“一胆、二力、三功夫”,讲的就是要有敢于拼搏的胆量。因此,经常习练中国武术,能够培养人们勇敢、果断、吃苦耐劳精神,并使习练者具有很强的抗暴意识。而习武之人具有的抗暴意识、敢于牺牲自己帮助他人的精神,正是侠义精神的体现。另外,中国武术能够培养人伸张正义、主持公道的精神。对中国武术而言,正直、重视义气是武德的基本要求。练武之人首先要求品德高尚、品行端正。“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就是对习武者道德要求的体现。武术各大拳种流派,都尤其严格的门规戒律,要求门徒树立良好的道德,并能够伸张正义。如少林寺门规要求弟子要“助人为乐”。另外,中国武术练习要求也处处体现出对人正义品格的培养。如“太极拳在身法上要求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体现着做人的原则”。因此,中国武术无论从道德要求、技术练习等方面,都培养着人正义、公道的侠义精神,并促使练武之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践行着侠义的情怀。
3.3 弘扬武术文化中的侠义精神应符合时代的潮流
自古以来,中国武术文化与侠义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习武之人也在不同时期,以独特的方式行侠仗义、抱打不平。然而,侠义精神是一把双人剑。封建社会中的侠义精神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但是,在法治不断健全的现代社会中,古代侠义精神的某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弘扬武术文化中侠义精神的时候,一定要符合现代社会的潮流。如武术文化中为江湖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精神,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应该向培养人的正直、诚信等方面转变。通过练习中国武术,培养一个正直的、诚信的、一诺千金的人。传统社会中打家劫舍、劫富济贫的违法行为,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要加以摒弃。而武术中见义勇为的行为、助人为乐、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勇气,应该大力提倡,重塑社会公德。
4 结语
武术文化范文第5篇
第一,情,演员的表演以戏剧情节的变化而变化武丑的表演以丑的灵,巧,快,夸张的特点来展现人物的个性。当刘利华在打探对方来历擦桌子时,眼观对方神态,心里猜想对方来历,手擦桌子,三个动作同时进术,表现了丑的灵巧及他的智慧,当对方发现他的举动时他速度的擦灯来掩饰,体现了丑的动作方面的快,此时的表演都是以怀疑,猜疑的心态表现,从而也表现出人物的内心心理,每一个动作表情及眼神都表现了丑的机智。当夜幕降临刘利华夜访时,来到门前对四周查探,无人时先听房中有无声音,发现无有声音动手夜袭,手拿刀轻轻小心翼翼地拨动门栓,脸上表现出惊恐,担心,又全力以赴的表情,突出了丑的巧和夸张的表情,也有丑的细腻的一面。
第二,表演,用武术特有的特性表现人物,塑造人物。在戏曲术旦中武术的唱腔和念白是很少的,它的人物塑造是武术特有表现方式那就是形体表现和专业技巧在(--忿口》中,当刘利华夜袭人房间里,完全以表演的形态开始,房间内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就以听觉来判断对方的位置,两个人手挣陕刀互相寻找着对方。两个演员此时在灯光炫丽的舞台上展现出黑夜的感觉来,如果演员有一丝丝的不投入那就会使得其反,倒像是两个傻子在闹着玩,所以在无声的亮堂的舞台上表演漆黑夜晚的偷袭是何等难的表演,这就是检验一个演员在表演上是否具备表演的素质,是否达到一个合格的好演员的标准,刚开始时我怎么也找不到瞪着眼睛表现看不到东西的感觉,在一片光明的环境里无法让自己专注与一切视为无有的感觉,最后不得已只好拿个眼罩来帮忙,在一遍一遍的刻苦练习中使我有点感觉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在不懈的努力下得到了同事的夸赞。
跳门槛是这个折子戏中最引起观众喜欢的动作,每次演出中只要到这个情节观众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也是我最为满足的时刻,跳门槛展现了演员的表演和技巧,一只手拉着一只脚而另一只脚从空隙中跳进跳出,反复地跳以至跳的次数出突破几十个,检验了演员扎实的基本功还有体力。空手对双刀,空手对打,当双方赤手在激烈的扭打动作中,为表现刘利华迫切的求胜心情,两人同时表现过人的高难技巧,从桌子上进术云中翻下桌子,再有跺子抢背砸跺子叉一连串的技巧动作展现给观众,此动作的合理性在于它来源与生活当中的搏斗,又艺术化地高于生活的技巧的发挥,使观众赞不绝得到101观众和同事的肯定。一切的成绩都是在练功房里和同事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练习,一遍一遍地磨合,严格要求自己,以打造精湛的作品的信念来标杆自己,这也是武术的信念,所以在团里演出中只要有折子戏就必有《三忿口》,这也是做为一名演员的荣誉。《挡马》这一剧目中饰演了焦光普。这个人物上场时的单独表演和遇到杨家小姐的表演的表情,是两种意愿转变不同的表情,先是查探身上是否有腰牌,确定后寻机盗腰牌,身手何等的敏捷,又要镇定自如,当到单独表演的时候他是怀着愁闷的心理向观众表现出他的不幸遭遇,这时充分利用武术的特有表演来表达内心世界。念白时随词表意,时悲、时怒、时愤、时恨,恰到好处地运作于表演中,让观众清楚地领悟到人物的意境,当他看到来店的小将身上的腰牌时欣喜若狂,后叉发现此小将是位女性时又表现出惊讶,通过与小将也就是杨八姐的打斗中发现此人是杨家八姐,又表现出欣喜与敬重,在此番打斗中运用了凳子做为道具,做出了各种的动作技巧,杨八姐举剑横砍焦光普时,焦利用凳子助跑踩凳脚带凳子轱辘毛起,一连串的动作,如果做不好就会使演员受伤,凳子是特治的道具,有一定的重量,还有杨八姐用剑砍焦时焦跳起直躺在凳子背上,此动作也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稍有不慎就会使演员的腰部受到伤害,所以在打斗中焦的惊、嗔、怨、无可奈何的表情,我都要根据情节的变化而变化,根据动作的表演随之表现,最后怀着对杨家的敬仰与杨八姐一同出关。《借扇》是根据京剧移植过来的豫剧折子戏,我饰演了孙悟空,在这段折子戏里动作设计新颖,加人了现代的一些表现手法,在铁扇公司喝茶时悟空乘机变作小飞虫钻到铁扇公主的肚子里,折腾的公主死去活来。此时悟空的表演就在旁边,我就运用戏曲专有的动作表演外还加入了武术的拳法和民族舞蹈的一些动作相结合,表现出悟空的活泼,机智,灵巧爱动的特点,当公主答应借它扇子时,它又表现出不好意思来,充分体现了悟空的爱心,在塑造悟空这个角色时也是我的一个突破,在丑的基础上容人动物的特性表演,也丰富了我的表演形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