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精选5篇)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范文第1篇
由民族风俗习惯造成的文化差异。风俗习惯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习惯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一个民族的语言反映该民族的风俗习惯,而习语与民族的风俗习惯是紧密相连的,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比较典型的是对一些动物的态度上。比如,狗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意义相差甚远。西方人很喜欢狗,他们不仅把它当作看家护院的动物,还把它当作忠实可靠的朋友。然而在中国,人们讨厌鄙视狗,狗在汉语习语中常常含有贬义,被用来比喻坏人坏事。如“走狗”“、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等。
由造成的文化差异。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语言行为等方面。在许多西方国家,人们信仰基督教,因此,也产生了很多和宗教相关的习语。例如: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CastPearlsbeforeSwine(对牛弹琴);nottoknowamanfromAdam(素不相识);Gotohel(l去下地狱吧);HellandTommy(彻底毁灭);abirdofillomen(指不吉利的人,常常带来不幸消息的人)等。所以就有了这些习语:topdog(最重要的人物);toleadadog’slife(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Youarealucky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doghasits(his)day(.人总有得意时);Everydoghasitsday(.人皆有得意之时)。而在中国,长期以来,佛、道、儒三教一直统治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汉语习语中有许多是和宗教相关的。例如“:借花献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这些耳熟能祥的习语。
由历史典故造成的文化差异。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好比一面镜子,能最明显地反映出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特色。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富含较浓厚的民族色彩。英汉典故产生来源大体相似,主要来源于历史事件、宗教以及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民间习俗和文学作品等。英语大多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习语来源于“荷马史诗”、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及经典名著。例如:sourgrapes(酸葡萄);likeaTrojan(英勇顽强);Achill’sheel(致命弱点);IamnotHemlet.(我绝不犹豫);Homersometimesnods(.智者千虑,必有一失);washone’shandsofathing(洗手不干)等。而汉语的典故多出自浩瀚如烟海的古书、文学作品、神话传说等。例如:“毛遂自荐”、“叶公好龙”、“初出茅庐”、“悬梁刺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
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造成的文化差异。中西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国家最早的社会制度是君主制,人民长期遭受教皇和国王的统治,因而很多习语都表达了人们对国王和教皇的愤怒和厌恶。例如:pope’snose(熟煮的鸡屁股);Thekingandpope,thelionandwolf.(国王教皇,狮子豺狼);Kingshavelonghands(.勿与帝王争)等。但是,中国人民长期遭受封建社会帝王将相残酷统治的压迫,受贪官污吏、地主奸商剥削,所以也就出现了很多让人们津津乐道的习语。例如“:官官相护”、“”、“无官不贪,无商不奸”、“富家一席酒,穷人半年粮”等。翻译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分析英汉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是为了在做英汉习语翻译时,译者能够更全面准确地进行文化转换。谭载喜教授曾经说过:“翻译的难与易,好与劣,与其说与语言有关,毋宁说主要与文化有关。”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背景下,我们既要找到英汉习语的差别,更要积极探索跨文化习语翻译的合理方法。
习语翻译的方法
1.直译法。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意思和表达形式进行对译。季羡林先生认为“:所谓‘直译’是指:原文有的,不能删掉;原文没有的,不能增加。直译的译文不仅要传达原文的内容,还要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修辞风格及组句形式。采用直译法要文从字顺,符合遣词造句规则,这样不仅让读者体会到了英语习语的风采,也起到了丰富汉语语言的作用。例如:thelastsupper(最后的晚餐);Healthisabovewealth(.健康胜于财富);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Ignoranceisthemotherofimpudence(.无知是之母);Distantwatercan’tquenchyourpresentthirst(.远水解不了近渴);Bloodisthickerthanwater(.血浓于水)等。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直译法能充分地表达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又不会引起误解,而且还有助于汉语不断地从其他语言中引进一些新鲜、生动的词语、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使汉语日益丰富、完善、精密。但是直译不是生搬硬套的死译、硬译,也不是“字对字”的翻译。在直译时,译者应切忌望文生义,警惕“翻译腔”,而要发挥语言优势,兼顾“信”与“顺”。
2.意译法。意译是指在翻译时,译文主要传达原文的内容和信息,不注重与原文形式的对应。意译要求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前提下,译文可以摆脱原文语言结构的束缚,能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使译文符合语言的规范。例如:awetblanket(令人扫兴的人);cat’spaws(上当);tobreaktheice(打破沉寂);Everymanhasafoolinhissleeve.(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notstopuntilonereachesone’sgoal(不到黄河心不死);talkofthedevilandhewillappea(r说曹操,曹操到)等。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意译既适用于短语翻译,也适用于句子翻译。在习语翻译中,意译要兼顾两种语言的文化独特性,把各自的文化特性以形象鲜明的方式表达出来,达成了文意的共通,易于人们理解和接受,并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译者在意译时也要注意:意译不是随意胡译、乱译。译者要在紧密联系习语的文化背景、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调整原文结构,用规范的汉语加以表达,这样才能将原文内容灵活处理,使原文的意义更通顺流畅,更为读者喜闻乐见。
3.附加注释法。英语中有些习语带有浓厚的民族地域色彩或具有典故性,有些习语是原语语言特有的文化现象,像这些习语必须加注释才能清楚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和意思,才可以将其深层次意义揭示出来,以免使读者产生困惑和误解。例如:Pouroilontroubledwaters.平息风波,息事宁人(注:传说航海遇到风浪时,若把油倒进海里,可起到使海浪平息的作用。);Goodwineneedsnobush.酒好客自来(注:英国从前流行一种风俗,人们常在商店的门口外挂某种东西作为该店经营某种商品的标志,挂常春藤ivybush标志的常为酒店);CarrycoalstoNewcastle.运煤到新堡,多此一举(注:新堡是一个地名,当地盛产煤矿,运煤到一个产煤的地方,实属徒劳无益);ThetouchofMidas.点物成金术(注:此语源自希腊神话。据说神给一个叫Midas的人一种特殊的力量,任何东西只要被他的手一碰就会变成黄金。后来,Midastouch便用来喻指“有发财的运气或技能”);aJudaskiss.犹大之吻(注:此习语出自《圣经》,据记载,希律王决心灭掉神子耶稣,便以重金招示,捉拿耶稣。在耶稣的12个门徒中有个叫犹大的(Judas),在重金诱惑之下出卖了老师。由于希律王派来的法利赛人说不认识耶稣,所以犹大就献计说,“当我走近一个人并与他接吻时,他便是耶稣”。现在用AJudaskiss来指“出卖朋友,阴险的背叛”等。)附加注释法给译者充足的空间来交代原语中字里行间含义,也让读者更加清楚明确地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这样的译文不但有利于读者直接体会原文所表达的字面意思,更有利于读者了解蕴涵在文字里面的异国文化传统,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学习。但是附加注译法不宜用得过多过滥,否则使人读起来索然无味。
4.套译法。有的英语习语和汉语同义习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合,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并且有相同的和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如直译出来就会颇为费解,或原文的形象会引起另一种联想,从而影响到原文意思的准确传达,这时就可以采用套用译法,直接套用汉语与之对应的习语。例如:Strikewhiletheironishot(趁热打铁);Dragonborndragon,chickenbornchicken.(龙生龙,凤生凤);tokilltwobirdswithonestone(一箭双雕);morehaste,lessspeed(欲速则不达);thecheapbuyertakesbadmea(t便宜没好货);toaddfueltothefire(火上浇油);adropintheocean(沧海一粟);atsixesandsevens(乱七八糟);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等。套译法是最为简单、便捷的方式,它能将异方文化本土化,较完美地体现习语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比喻色彩,摆脱翻译中的诸多问题。套译法虽然舍弃了原文习语的喻体,却用意义相同的汉语习语如实地再现了其喻义,这样一方面为译文增添色彩,另一方面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但是套译法的使用非常有限,只有当译者对中西方的习语都非常了解时才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 差异 教学 交际 能力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的任务里有这样的描述: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事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
但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我就初中英语教学中涉及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了分类,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比较教学。
1.称呼语
人教社JEFC教材Book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就会感到莫名其妙。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上课时的问候语往往是“Good morning, teacher!”也就相应地把“李老师”称为Teacher Li。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李老师=Teacher Li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别扭。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 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现在这种习惯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接受。)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 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和英语国家人的不同风格。
3.赞美及回答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现等。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而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往往谦虚地说:“没有,没有。”,“哪里,哪里。”不敢喜形于色,以防被人说骄傲。
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国家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打招呼
[1][2]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介绍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就会觉得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7.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体现,如JEFC Book 2 Unit 3 Mid-autumn Day和Book 3 Unit13 Merry Christmas!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除了课堂上进行比较教学外,我还利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设英语讲座,给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的补充。通过对这些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和比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了解世界的热情,增强了学英语的兴趣,更提高了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教育文化的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本文就是从多个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将其应用于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得到更加全备的知识。
一、社会礼仪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人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等。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Good night(晚安)!”
二、服饰礼仪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国际社交场合,服装大致分为礼服和便装。正式的、隆重的、严肃的场合着深色礼服滩尾服或西装),一般场合则可着便装。
我国服装无礼服、便服的严格划分。一般地讲,在正式场合,男同志着上下同质同色的中山装,或着上下同质同色的深色西服并系领带,配穿同服装颜色相宜的皮鞋;非正式场合(如参观、游览等),可穿各式便装、民族服装、两用衫,配额色相宜的皮鞋或布质鞋。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四、中西方教育形式的差异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我们也意识到: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在美国,年轻人大多很有主见,这种独立意识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范文第4篇
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因为每种文化都会随着其所处地域、气候环境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而作为独特文化基因的习语更是将这种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充分予以融入。换言之,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会使得文化在形成和应用中也具有了差异性,可以说,特定的地理环境是造就特定文化的基础,这就使得该种文化中的语言会通过不同的习语来进行表达。一方面,由于英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岛屿国家,其经济发展中势必会注重渔业、造船业、海运业,因此,英语习语中自然会有很多有关海上的事物。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陆地国家,自古以来农业在其生产和发展中都占有着重要地位,因此,汉语习语自然会与陆地关系密切。例如,英语习语中的“spendmoneylikewater(花钱如流水)”是用来比喻花钱浪费和大手大脚的,而汉语习语中却是用成语“挥金如土”来表达此种含义的;英语习语中的“betweenthedevilandthedeepsea(在恶魔与深海之间)”是表达汉语习语中的“进退维谷”的意思的;英语习语中的“haveanoarineveryman'sboat(把桨放到每个人的船里)”是用来表示汉语汇习语中的“爱管闲事”的意思的。类似的有关船和水的英语习语还有:“tokeepsb’sheadabovewater(奋力图存)”,“misstheboat(失去机会)”,“rocktheboat(捣乱)”,“allatsea(不知所措)”,“tofeelatsea(迷茫)”,“inthesameboat(处境相同)”,等等。此外,英汉习语也反映了中西方天气气候的差异。此外,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英语中的“西风”(westwind)相当于汉语的东风,正如英语著名诗人雪莱在其“西风颂”诗篇中歌颂西风一样,在英语中西风具有温暖、和煦的含义,而在汉语中西风却是萧瑟、凄凉的“寒风”。
二、基于生活习俗的差异性
生活习俗的差异性往往也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不同国家具有英各自的民族风俗、习惯的差异性,在对待很多事物的态度和观点上也是具有极大差异性的。西方文明具有向外探寻以及强烈的战胜欲和征服欲的特点,这就形成了英美人重开创、求进取以及大胆冒险的人生观,这就会在诸如“Knowledgeispower(知识就是力量)”的习语中得以体现。而英语习语中的“Breadisthestaffoflife.(面包是基础)”就体现其实用主义的生活观,“Moneytalks(钱是一切”则体现了其追求物质利益和功利主义的特点。而在汉语习语中,往往是要强调“集体主义”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与英语国家人的不同之处。再以对待动物的态度上为例,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往往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就会出现很多有关“狗”的英语习语,例如:“aluckydog(幸运儿)”、“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时)”、“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raincatsanddogs(下倾盆大雨)”、“thedogdaysofsummer(三伏天)”、“worklikeadog(努力工作)”,等等。然而,在中国文化中,由于“狗”常常当成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其在汉语习语中就会常常被赋予贬义,例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口里吐不出象牙”、“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丧家之犬”,等等。在中国习语中往往会发现诸如“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样赞美兔子聪明和敏捷的例子,然而,在英语习语中兔子成为了胆小的代名词,因此,“astimidasahare(像兔子一样胆小)”就会用来表达汉语中的“胆小如鼠”的意义。再如,英语习语“Sixofoneandhalfadozenoftheother”是用“打”来的概念来表达汉语中的“半斤八两”之意的,这些都是英语和汉语的生活习俗差异性所造成的。
三、基于的差异性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范文第5篇
摘要: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中西方对待文字的不同理解及其不同的发展轨迹,都说明这一问题。本文对中西方的内在文化差异,中西方两种文字的不同构成作简单介绍,以便了解中西方文字设计背后的文化。最后将分析汉字构成的特点及表象含义,将汉字和中国平面设计融入和体现的中国人的“创意”和“创形”思维融入当代平面设计语言中提供探索思路。
关键词:文字;中西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3)09-0111-01
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无论何种文字,都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化而来,它浸润着文化发展的基因。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其意思是说,传统并不是固定性的东西,而是会产生变化的。因此,文字最易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它的发展兴衰可以看作一部社会发展史的缩影。以下将就中西方文字发展差异背后的文化做初步探究,以便更好的理解这两种不同文字背后的文化。
一、中西方文字发展背后的文化差异
古代以来,人类一直在寻找能够用视觉符号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寻找能够把信息的传达程序化和简单化的方法。文字的产生、传统图案的发展,都代表了这种努力的成果。中西方社会形态及文化意识的不同,也使得中西方文字发展的轨迹有所不同。世界文字在历经悠久的历史长河之后,逐步形成代表当今世界文字体系的两大板块即:代表华夏文化的汉字体系和象征西方文明的拉丁字母文字体系。
(一)社会形态的不同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形态和主导思想的影响,中西方社会形态不经相同。而这种不同,直接导致了文字的传播及印刷发展的不同。
1、地理环境:
中国文明起源于大河文明,即两河文明(长江黄河)土地辽阔,人口较多,不搞专制国家难以统一。所以就形成了以中央为主的许多地方机构,统一由中央发号使令,形成了中央集权。而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海洋文化,其四周环海,小国寡民,易于管理,需要参议的事物比较多,于是西方形成了比较民主的制度。
2、经济形态:
中国地大物博,大部分生活必需品都能够自给自足,于是形成了两千多年的小农经济。中央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一直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使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缓慢。重农抑商的政策和小农经济直接导致人口流动性小,物质交换相对局限,于是使专制统治更加稳固同时也限制了文化的传播。西方的封建制度比中国晚将近千年,封建制度相对于中国不够完善和稳固。土地资源相对贫乏,导致商业的发展,人口流动及物品交换频繁的同时也带动了文化的传播。
3、主导思想:
中国传统社会自秦始皇后都尊崇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所倡导额便是“忠君爱国”,正是要求“忠”所以要“各安其位”。后来佛学的传入,倡导的因果说,也教导老百姓要“顺应”自身的命运。中国传统社会,“敬鬼神而远之”的训言将唯一可以与世俗皇权对抗的力量抛在了社会的结构范围之外,虽然宗教在各种社会中都存在,但其地位和作用却大相径庭,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宗教虽然存在,但只是皇权的附庸和点缀,不能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反而为其助力,用来巩固其权力,皇权渗透到中国传统社会的各个角落和各个领域,皇权密切地管制和监视一切社会活动,如果要形成一定限度的自治,无异于天方夜谭。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切事物都由官员包办,包括案件和纠纷的处理和判决。但不管什么人都是有私情的,这样很难形成人们对法律的真正信仰,最多只是畏惧而已。所以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而非法治社会。还有一个与西方不同的地方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在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之下,一切知识分子都被纳入到皇帝的周围,变成了皇帝的私人奴仆,为皇帝打点江山,统治天下,所以没有形成一个与皇权保持一定距离的公共知识分子群体。这些原因使得中国长期处于君主专制的政治形态下,文字的印刷和文字识别是少数知识分子和权贵掌握的文化。普通老百姓不识字,于是具有强烈表象性的具有传统图案穿插的文字反而广为流传,如:福、禄、寿、喜等穿插吉祥图案代表美好寓意的文字深入人心。
而在西方,神在西方的传统社会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到中世纪神权甚至可以和君权相抗衡。所以在西方传统社会中实际上并存这两种权利,即君权和神权,这两种权利此消彼涨,相互博弈,这客观上限制了君权对人的权利和利益的侵犯和剥夺,教会客观上起到一个反对君权的堡垒作用。这就为市民社会的生长提供了一个条件。神是公平明智不徇私情的,一切案件有神来裁判,人是最放心的,法官秉神意,所以法官是公平明智不徇私情的。这样法治才有可能。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传统社会中最优秀的人不是去做官,而是去做教士,有这样一群有知识的人站在君主的另一面就为公共知识分子的成长提供了最好的人员力量和智力保证,而公共知识分子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征服中亚,基督教国家基本团结起来集中力量,开始了漫长的所谓“收复圣地”的十字军东征。为了宣传基督教义,教皇全力促进宗教书籍抄本出版,由于宗教的原因,书籍的发行在这个时期达到高潮,文字也普及于平常老百姓。
(二)对待语言文化表意的不同: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对待语言这个问题上也有其本质意义的差别。西方哲学从来就有语言崇拜的传统,西方人声称“语言之外无思维”、“语言是思想的边际”对于崇尚理性的西方人来说,具有抽象、概括的语言有其绝对的权威地位,人类运用语言进行命名,从而把事物转化为对象的存在,这才有了认识,进而获得知识和智慧。离开语言,人类的一切认识都不复存在,所以他们进一步认为“哲学的问题其本质是语言的问题”,“语言即世界”。
然而在中国,人们对待“语言”则与西方大不相同。庄子说“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在庄子看来,语言是表象,是手段,而不是终极。当真正“得意”,语言是可以弃之一旁的,所以真理不在语言本身,而在语言背后,智慧的最高境界是“忘言”。禅宗则说“不立字,直指人心。”为什么不立文字?因为禅宗认为,文字所代表的语言不但不能通达真理,反而会迷惑我们的“真心”。庄子更明白无误地指出:“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而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在庄子看来,语言之所以尊贵,是因为它所指的“意”,“语义”可以释,真“意”不能追,世人因贵言而贵书,当“言”被确定根本不能达“意”的时,书自然也就不值得珍贵了。西方文化重理性,讲科学,而中国文化重感性,讲体悟。于是表情达意的文字就有所区别了。
二、中西方文字构成的不同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社会发展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文字发展的差异。中国文字是象形、会意和仿音结合的文字体系,它的特点在于据有一格单字本身构造的特点,每个字自成体系,本身有完整的架构,类似图画,或象征图案。而它最大的问题就在难于掌握。当文字不能简单容易地为大多数人掌握和使用时,便会阻碍文字的发展。
而在西方,字母的发明和使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书面传达的方式,大幅度地提高了人们掌握文字的速度,缩短了掌握文字的时间。字母的出现影响了平面设计发展的途径和方式,产生了独立的、西方式的平面设计方式。
西方文字全是拼音字母,因此活字的种类并不多,印刷的改革也就比中国汉字改革容易得多。所以欧洲虽然掌握造纸和印刷技术比中国晚了整整上千年,但一旦掌握了这两种技术,其发展的速度和技术的完善、运用的普遍大大超过了中国水平。而印刷在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极少数文化人和权贵的工具,绝大部分中国人仍旧是文盲,所以普通老百姓最为熟悉的视觉传达符号莫过于传统图案了,其表意的功能在中国传统社会甚至超过文字的功能。
现代文字设计最重要的是对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而不是对文字符号图形化的简单拼凑。探索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找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字设计的碰撞点,才能找到适合于本民族的字体设计思路,才能形成本民族独特的的文字设计风格,这也正是本文探索文字差异背后的文化之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左民安著.细说汉字.九州出版社,2005.
[2][瑞典]林西莉著.汉字王国.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
[3][英]路易斯?布莱克威尔著.西方字体设计一百年 (修订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4]洪再新著.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5]张法著.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6]郭芳著.中国古代设计哲学研究.万方数据,武汉理工大学,2004.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