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精选5篇)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说课;课程;建设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的说课,主要包含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学情与学习方法指导、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程序设计五个方面。通过明确的课程定位,进行科学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根据实际学生学情实施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并且通过教学程序设计为例,说明现阶段的课程建设。
1 课程标准
1.1 课程定位 :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的教学是职业技术基础课,授课对象为我系的数控专业、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以及机电一体专业。开课时间,均为大二上半学年。该课程的定位为:高职数控、机电一体化、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三个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具备高等职业技术人员所必需的电工、电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够为学习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实际工作准备一定的基础。
1.2 课程目标
该课程目标有三个,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通过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完成相应知识的学习,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理;直流电路、正弦电路、三相电路的分析计算;基本放大电路、逻辑电路的运算等知识。
现代化教学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强调的是理论实践的结合,要能够用理论知识分析电路,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能够养成良好的素养,对于学习和实验都能够细心,认真,遵守实验室制度,提高对专业课的兴趣,拥有较好的自学能力。
1.3 课程衔接
该课程作为职业技术必修基础课,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先导课程:高数和专业课概论为电工电子技术,奠定了一定知识和专业的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主要讲解了基本电路知识,让学生学会实际电路的分析计算,正确使用电工仪表完成电路的测量,简单排故。这就为后期电机与电气控制、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和维修等专业核心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课程之间经历衔接的配合。
1.4 教学内容分和课时安排
在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上,教学内容要和实验紧密结合。总课时为64课时:主要分为4个大块:电路基本定理、线性网络共24课时;正弦交流电路、三相电路共18课时;放大电路、逻辑电路 共22课时。
1.5 重难点
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戴维南定理的灵活应用、正弦电路的分析计算、放大电路的分析计算、典型逻辑电路的分析应用。
解决方案:(1)注意知识点的衔接、由浅入深简明透彻、淡化难点,重在结论的理解和应用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图文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教学资源
2.1 教学团队
我系授课教师团队高级职称占34%,初级和中级各占33%。
2.2.1 教材与教学参考:
本课程的教材依据:①时代性;②实践性;③适宜性。选择由周少平和李严主编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该书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精品规划教材。
实验指导书为校本自编教材: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指导书。
学生的学习基于课本,又要高于课本,所以,适当的教材参考书是非常必要的,对此,我们简绍了相应参考书,供不同层次学生的选择。
2.2.2 网络参考资源
多层次化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我们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精品课程,及时对课上内容进行预习复习。
2.3 实验室硬件设施
我校拥有较好完善的电工实验室,实训室,以及相关的中级工实训室、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
3 学情与学生学习方法指导
3.1 教学对象
本课程作为职业技术基础课,教学对象为:数控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3.2 学生学情
现阶段学生的学情主要为:理论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自我驱动力及学习兴趣不足;对课程的需求:能用、够用、实用。
3.3 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对于学生学习
方法指导主要有以下方法:交流学习,产生兴趣,建立自信;勤学活用,理论实践并行,敢于动手;观察生活,学以致用,创新思考。
4 教学方法和手段
4.1 讲授启发法
抽象的理想电路元件及其组合,近似地代替实际的器件,从而构成了与实际电路相对应的电路模型。就难度来讲,学习理论性的知识抽象的概念比较多。所以,在教学方法上面就要更加用心设计。由于理论知识比较多,本课程采取讲授法,使用多媒体教学,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启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学习,如图在讲电路模型的时候,可以由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电路,用代替实际元件的方法自然的引出电路模型,让学生容易接受的同时,印象深刻。
4.2 多媒体课件教学,提高课程的生动性
比如:pn节的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生动性,比如,关于pn结的形成,其内部的多子,少穴的游动,学生很不好理解,但是,通过动画,播放,学生能够通过动态效果图,加深理解,印象深刻。
4.3 实例教学法
教学特色:讲练结合。
学生预习,教师讲授,归纳总结,实际演练,结果对比,问题讨论。在教学过程中,还采用了实例教学方法,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课堂通过学生预习,老师讲授,总结方法,让学生实际演练操作运算,最后把同学验算结果进行对比,最后对于疑问的地方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加深学习。
4.4 理实结合,培养能力
将理论和实际结合,理实一体化,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4.5 学生成绩考核
考勤和课堂表现占10%,实验成绩和课堂作业占20%,期末成绩占50%。
5 教学程序设计
例如:电路的等效变换。如何将多个电源的等效电路等效为简单电路呢?
5.1 时间安排:2课时(90分钟)
5.3 重点定义原理讲解
1)支路:电路中的每一个分支。
2)节点:3条或者3条以上支路的交点。
3)回路:电路中任意一个闭合路径称为回路。
4)网孔:回路平面不含支路的回路。
5.4 核心定律,多媒体动画演示定律
5.5 学习成果
学生能够解出相关习题,并且做出相关实验。
5.6 课程不足
实验室的条件、设备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理实一体化改革,有待进一步加强。
注释: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教学;工作过程;任务;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3)05-0180-02
1 引言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我系机电一体化、供用电技术等专业都开设此课程,它不仅对本专业后续的学习很重要,也跟学生今后的工作有着直接关系,这就决定了该课程在电类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院“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目前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到存在以下问题:①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对下降;②学生普遍感觉抽象,厌学情绪严重;③教、学、做不能有机的结合,理论不能为实践服务;④对学生的社会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起不到太大的作用。这些现象不得不令我们想到:我们的课程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存在许多问题。为此,应进行基于工作系统化课程的改革。
2 课程定位
机电一体化专业被列入我院第一批课改专业,通过广泛、深入调研,确立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通过对职业岗位分析和对典型工作任务分解制定出适合该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该专业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岗位之一就是“电气设备生产线操作工”,这一岗位的实际典型工作任务有:分析电子线路图、元器件选择与检测、元器件安装与焊接、产品验收与调试、产品维修,我们把它们归纳为“电子产品制作调试维修”。
通过对“电气设备生产线操作工”这一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电子产品制作调试维修”的分析,我们将传统的“电工电子及技术基础”课程转化为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电路制作调试”课程,这门课程定位如下(见表1:课程描述)。
这样,变教师传授知识技能为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锻炼技能;变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变学生听从老师指挥的“要我学”为学生根据有兴趣的项目学习的“我要学”;变老师挖掘学生的不足点以补充授课内容为老师利用学生的优点开展活动。
3 学习情境的设计和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就是师生为完成某一具体的工作任务并注重整个工作过程而展开的教学行动,它以真实工作环境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将课程按类别分为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每个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每个单元教学都以应用该项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作业来结束,并进行下一个项目的教学。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电子产品制作调试维修”的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我院现有条件,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规律将该课程分为9个学习情境(见表2)。
为了使教学顺利开展,结合典型工作任务“电子产品制作调试维修”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每一个教学情境设计中都围绕职业岗位所需人才规格,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等给予详细的描述。表3是学习情境5――简单直流电源的制作与测试的学习情境设计。
4 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电路制作调试”课程依托载体,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但是在进行课程实施时,应结合课程性质和能力目标,合理安排,最终评价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玉军.谈电子技术基础课的教学方法[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6).
[2]丁德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专业核心课程建设[Z].院教务处下发.2023-3-13.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 电工电子技术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
电工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了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发展。中职学校为培养电工电子技术人才做出了贡献,但是随着中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突出表现在教材内容难、学生素质低与教学方法不相适应的矛盾,为了更好的适应时展对人才的要求,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一、开展互动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基础上,才能接受教学内容。笔者教授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电子技术1301班、电子技术1302班学生,共计80人,互动教学的开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加强了与学生的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互动课堂上,我对每一个环节和问题都精心备课,创设问题后,学生在自主探究基础上,小组之间进行协作、分工,共同分析、综合、推理、得出结论,使课堂价值更大的发挥出来。例如:在讲授“三相负载的连接”时,我将“Y―对称负载线路连接”的分析设置为探究题,让学生进行讨论,由教师进行评价,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二、创新教学方法的运用
1.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法
笔者积极进行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中以“任务驱动法”为主,还根据不同项目的不同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利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灵活运用于每一个学习情境的各个环节。在获取信息环节,注重发挥项目引领和任务驱动模式的作用,以提高所捕捉信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计划和决策环节,更强调项目引领作用;在实施、控制环节,则是工学交替、任务驱动、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2.行为导向教学法
中职学校《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工人员,并非电工电子技术领域的科研专家,因此笔者将重点放在实践活动中,将理论知识弱化,例如:二极管的单向导电原理、硅稳压管稳压原理、三极管的电流放大原理、振荡器工作原理、晶闸管的工作原理等等,只强调其工作特性和实际应用,节省下来的课时用来加强实训锻炼。如讲完二极管的单项导电、三极管的电流放大原理时,没有通用电工电子试验台进行插件实验来验证特性,只是我演示学生就可理解。行为导向教学,就是用有实际价值的实验代替理论验证实验。在二级管的单项导电性和稳压特性讲解时,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桥式整流滤波稳压电源制作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主动了解电烙铁的应用、元器件的基本常识,在实验过程中反复调试和排除故障,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复习了有关电容的滤波知识,提高了学习的实际效果。
三、重视实验教学
《电工技术基础》的理论比较抽象,笔者一向注重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对理论的理解能力,为学生将来就业时打下了良好的技能基础。例如:教学中的电阻测量一节,伏安法测电阻中讲述了两种接法,学生心中会存有疑惑。我的做法是让学生亲自做实验,学生在思考中实验,用实验的结果论证自己的观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见,在实验教学前,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布置相关的探究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增强实验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教师最后归纳点拨,学生会有种豁然开朗和知识升华的感觉。例如:电动机的知识有比较强的实用性,教师采取单一讲授法很难让学生深刻体会电动机的机构和转动原理。因此,我在讲课时主要采用形象化教学,利用电动机模型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一个感性、形象的认识,同时把电动机的型号和正反转控制进行演示,此时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在讲解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时,可以将熔断器、交流接触器发给学生观看,方便的话可以变演示边讲解交流接触器的工作原理,介绍寝室用的熔断器。实验教学能有效的拓展学生的思维,对理论的理解有很强的启发和深化作用。
四、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改革,必须有先进的教学手段向配合。要引进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变抽象的教学内容为形象化、生动化、直观化、动态化。我们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使用天煌牌THETDD-1型电工电子技术实训装置、多媒体电脑等设备,有效的提升了学生对电工电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的课堂上,我利用了多媒体技术在屏幕上展示了磁场慢转的模拟画面,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动态的演示增进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校的电工电子技术课堂中,学生可以利用仿真设计软件进行电路的设计和测量实训,利用新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培养了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工作打下牢固的技能基础。
五、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电工技术基础》主要为学生就业后的技术应用打下基础,笔者上课时重点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我们在常规课堂中,不是事无巨细的回答学生所有问题,而是对学生的困惑和疑问进行辩证分析,对大多数问题都引导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在研读教材和资料中探究、思考,从而自主解决问题。笔者经常提供适当的参考书目和文献,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而不是直接告诉答案。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让学生自行了解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学术观点,参与网上论坛讨论和交流,拓展视野和思维。
综上所述,我们中职学校电子专业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和教学能力,提高《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孟星.用好新教材用活新教材―中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新教材使用与创新[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23(12)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范文第4篇
一、抓好新课引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引入至关重要。一般来说,新课刚开始时,学生受好奇心的驱使,学习劲头较足,教师应抓住这种好奇心,使其转化为真正的求知欲。新课引入的方法很多,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如板书引入、实验引入、悬念引入、自然现象引入、习题引入、生活实际引入等。这些种类繁多的引入可在上课伊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学生会急于想了解各种现象发生的原因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解电容器这一节内容时,以生活中常见的汽车转向灯为切入点,提出问题:“汽车转向灯的闪烁功能是由什么元件来完成的呢?”学生就会带着这个问题开始思考,努力想找出答案,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新课内容。
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
(一)以“发现式”教学为课堂主要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对于一般的技校生来说,由于自身的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主动学习和自学的能力并不很强。针对这种技校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上课时,我采用“发现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课上尽可能掌握相关知识点,让他们在课堂上自己去“发现”。
在学习新的概念时,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将书中的定义读一遍,找出定义中的关键词有哪些?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举出实例,或用自己的语言再描述定义。如果有错,我再及时纠正。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自己“发现”新知识的真正含义。从而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更不会有开小差之类的事情发生了。比如:在讲解电流这一概念时,先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大部分学生会找到“定向移动”这个关键词,而忽略了“电荷”。其实电荷也要区分正、负电荷的移动。如果学生只粗略地知道电荷而未细化到正负电荷的话,那么对下一个概念“电流的正方向”的理解必然会出现问题。于是,我提出疑问:“金属为什么会导电,NaCl溶液又为什么会导电呢?”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很快便会得出结论,这样便自然地引出正、负电荷定向移动都能导电。从而为“电流正方向”这一概念的讲解做好铺垫。这样环环相扣,不仅学生主动参与,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听课效率。
(二)将比喻法引入教学,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中,电学概念比较抽象,初学者往往表面上理解了定义,甚至可以背出来。但在应用定义解题时却不会灵活运用了。其原因在于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的内在含义。为此,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比喻的方法将一些难以记忆的概念比喻成生活中大家熟悉的事物,从而提高记忆的效率。比如:在讲解电阻并联电路分流定理时,把支路比喻成马路,把各支路电阻比喻成马路中的车辆,把各支路电流比喻成车速。车辆越多,阻力越大,车流速度越慢;继而想到:电阻越大,各支路所分电流越小,电阻越小,各支路所分电流越大。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研究表明,眼、耳等多种器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计算机辅助教学(CIA)具有电工实验的不可替代性和模拟性。它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现象、过程的观察、分析理解和思考。如在“交变电流”的教学中,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方向的轴匀速转动,切割磁感应线产生感应电动势就是一个典型的“变量模型”,可通过动画、色彩、灯光和音响等多种技巧的运用,制成“交变电流”的课件。通过课件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头脑中对“速度矢量与磁感应线之间夹角的变化和感应电动势变化的过程”形成一个很鲜明生动的印象。另外,计算机也可以链接大量的课外读物,增加课堂教学信息的容量,放大课堂教学的“空间”,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快速化、全面化、深刻化。
三、重视课堂结尾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电子技术;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N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23)17-0071-02收稿日期:2023-05-04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23GJJG085);河北联合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Y1338-08)。
作者简介:王静波(1974―),女,河北唐山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子技术。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列入中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计划[1],是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工程师,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2][3]。华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之一,我校自动化、电信工程两专业成为实施“卓越计划”重点专业,学时少、知识结构完整,是卓越班的主要特点,课程改革是卓越班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一、电类专业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电类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以及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电类专业的一门入门基础课,课程容量大、知识梯度大,理论具有抽象性,但实践又是具体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如何开展将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也会影响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更会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传统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主要是灌输式教学,以传授知识的教学为重,忽略了学生工程素质的发展,不能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仅课程目标难以实现,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人才的目标更难以实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点。
1课程体系陈旧
现有教材过分强调每一门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重理论轻工程应用, 存在着起点低, 内容重复, 节奏慢等现象。
2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单调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手段单一,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气氛不活跃。由于原理抽象、内容繁杂,特别是应用的场合和对应学习的知识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使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知识点很难掌握,无法想象完整的情景,更无法弄清原理,许多可能出现的现象无法准确描述,使学生缺乏感性认识,较难理解和掌握,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3考核形式及内容单一
考核形式单一。课程结束时进行的期末考试决定了学生的成绩,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考试过关,忽视自身工程意识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种方式很难及时准确地评价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容易使学生的学习前松后紧。
考核内容单一。目前期末考试通常为闭卷,由主观题和客观题组成,试卷考核过于强调学生应用公式的能力和熟练程度,这造成学生的成绩不能反映其真实能力。考核内容难以涉及实践型的题目,主观性试题较少,对实践技能和设计能力等的考核难以评判,学生很难深入理解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工程素质差。
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整合方案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体系是以理论与实践并重为指导思想,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重视设计、突出综合、强化实践为教学实践目标,强化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与工程实践、工程应用以及创新创业的有机结合。采用符合工程实践要求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方法,科学地培养具有现代工程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卓越工程师。
以卓越计划为契机,将卓越计划实验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认真分析电类专业特点和课程现状,探索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制订电类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规范,寻求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策略。
我校目前有自动化、电信工程两个电类专业参与建设卓越工程师计划,其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也相对独立,虽然不同专业有不同的侧重,但其共性是远远大于差异的,所以搭建一个基础平台加强基础部分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1构建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强调基础性、综合性、整体性和素质教育;必须抛弃孤立地单纯地传授某些具体知识, 而应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把理论教学和专业相对应的实践环节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进行优化,改革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并把知识点进行优化组合、综合应用,构建一个整体框架,使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形成一个目标明确、知识紧密连接的新体系。
2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必须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 教学方式, 强调启发性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必须抛弃愈管愈细的人才培养观念,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思维空间, 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使其具有自我开拓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工程案例,修改重组课程教案,丰富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计算仿真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各类仿真功能强大的电子设计类软件工具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通过这些仿真软件既可消除人为因素对精度造成的影响,又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增强主动性,提高创新能力。通过仿真软件、EDA技术等来化解课时少内容多等矛盾,EDA可使抽象知识变得形象直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最大化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合理使用仿真软件,首先讲清电路分析思路,老师将电路分析透彻之后,使用仿真软件演示电路,让学生观察结果,可以在课堂上改变参数、条件,模拟故障结果,不仅能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同时也与实际的元器件联系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教学效果。
3改革考核形式
电子技术综合实践通过明确的“项目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设计任务安排下去后,学生2~3人自由结组,设置组长1名,负责人员的分工和协调。在经过资料查阅、方案制订、讨论、完善等步骤后,各组将最终方案提交。其间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咨询帮助,但注意应以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而不是帮学生解决具体问题。
鼓励学生参加电子竞赛、智能车竞赛等电类竞赛,学生参赛获奖可认同学分。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智能车大赛、挑战杯比赛、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等比赛都是一些创新性要求高的比赛,没有良好的实验能力,要在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是非常困难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应该服务于各类竞赛的开展,辅以良好的运行机制,使学生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和鼓励,在创新的实践中取得好的成绩。
三、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特色
卓越班的学生都是经过自愿报名、面试选的,对工程技术工作有热情和有兴趣。卓越班的许多课程是单独开班上课,包括“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程,小班授课时,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控课堂进度,对比多班上课时较难采用的问答、互动等教学手段,在小班授课时都可灵活使用,同时学生的注意力、听课效果也会有极大提高。卓越班的不利因素是课程过多。根据培养计划,三年要修完所有课程,要累计一年的实习实践环节,致使不少课程提前半年学习。课程多、压力大,因此教师授课时也要注意当堂消化,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1工程实例引入课程中
工程知识拓展引入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工程实例,选择的实例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从众多的项目中简化、提炼出蕴含概念和知识点的典型项目,使其难度和综合程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举例来说,组合逻辑电路中有“编码器”“译码器”“数码管”等内容,工程实例举的是利用这些器件构成“医院的病房呼叫系统”,患者在病房发出的呼叫信号,经编码器编码成8421BCD码,再经过显示译码器输出到护士站的数码管上,直观显示患者的病房号。学生经常问的“学这些有什么用”,通过这样一些与实际相结合的工程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的知识如何去应用,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注重 “渔”的传授,让学生收获更多的“鱼”。
2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手册
将工程中需要使用的工具书或手册引入教学中。举例来说,因为学生做数字电路设计时会使用到各种型号的集成电路,集成电路的使用手册就是非常好的学习资源,集成电路的逻辑功能、主要特点、引脚功能、参数定义等都包含在使用手册中,因此学会查阅使用手册,掌握阅读使用手册的方法都十分必要。注重实用,工程性强,是学生获得工程实践能力的基础。
3更新、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减少验证型、演示型实验学时,加大设计型、综合型、创新型实验学时,制订了“基础验证、仿真、设计、综合、创新、竞赛”六位一体,仿真与实做相结合的实验体系。要求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必须完成仿真实验,同时,将实验内容分为基础型实验、仿真实验、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自主型实验五个层次;考虑到课内学时的不足及不同专业特点,设置一定量的选做实验,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学生随时可到实验室来进行实验。
总之,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教学实践中,在不断的探索中重新定位“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特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探寻教学效果的突破手段,突出实验、实践环节的作用,注重与工程实践的联系,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做中学、练中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和学习兴趣。为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还要不断完善并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2005〕18号文件)2005.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