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意识心得体会(精选5篇)

团队意识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团队 团队意识 培养

作为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学科,体育课程在我国已开展了数十载,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一直广受关注。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公司而言,良好的团队观念和赢得现代社会竞争的必须条件,是获得成本的重要素质。将团队意识的培养纳入到体育教学内容之中,既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也是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方式,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团队与团队意识的概念

团队,是指多人按照一定的规则组成的组织,团队成员之间在团队规则的协调组织下,共同努力完成团队目标。团队意识,则是每位团队成员在共同的团队目标和使命驱使下,相互协作配合,为完成团队共同目标而具备的责任感和集体观念。团队效率受到团队意识的直接影响。

二、导致大学生团队意识缺乏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主义盛行,个人利益至上。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影响,8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受到的各种关心和物质投入明显增多。在平时生活中,独生子女享受了更多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导致大多人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缺少了兄弟姐妹的谦让和合作生活习惯,也就降低了独生子女人际交往能力,在平时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处处表现出唯利益至上,个人中心观念强烈,凡事都先为自己着想,过于自私自利。

(二)社会关系日益功利化,不和谐因素增多。大学校园是学校与社会的中间地带,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已不再单纯简单,而是日益表现出浓厚的物质色彩,许多学生讲功利主义思想带到了社交活动中,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缺乏诚信、信用、无私奉献精神,“唯利是图”思想盛行,人际关系逐渐社会化。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容易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

(三)在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大学生团队意识淡薄。不少人认为,在面对竞争时,采取团队协作的办法会促使人际关系恶化,产生内耗,削弱团队竞争力;同时,个人成就容易被团队淹没,没法更好的体现出个人的作用和价值。在许多大学生看来,竞争就自己一个人的事,是个人独立完成的过程。严重缺乏团队合作观念和意识,甚至抗拒参与团队活动。

三、体育教学中团队意识的培养

(一)强化“我们”意识

用最简单的方式解读团队的“心理共性”的话,那即是对“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严格区分。要将团队视为“我们”的而不是“他们”的,要实现“我们”的团队目标团结合作,为赢得团队荣誉而骄傲。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要根据教学大纲计划,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通过设置团队目标,使学生加强团队合作意识。

(二)强化成员的“角色”意识

团队是全体团员组成的组织,每位团队个人的角色对对应着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处于团队当中的个人,不仅要用于担当团队赋予个人的责任和使命,还要严格遵守团组织规范。团队对个人的约束和监督,主要是采取制度规范的手段来实现。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角色意识,制定合理的激励方法,有效激发团员们的主动奉献精神,使得每一位团队成员能够高度自觉的完成团组织分配的任务。对于个人的失败行为,要加以鼓励而避免过度批评。

(三)培养学生遵守“规范”的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团队与个人之见经常会出现个人意愿与团队任务不一致的情况,要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利用制度的规范性来约束个人行为和意志。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看,团队规范属于社会规范的一种,它具有社会规范的诸多共性,又有其独特的特性。后者主要具有突出的团队特性和服从压力。可以认为,体育教学过程中,就是对学生思维和行为的“规范”的过程。在各种体育竞赛项目中,体育竞技规则对参赛者具有强烈的约束作用,这就是规范,要强化学生的纪律观念,必须要提高学生的“规范”观念教育。因此,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遵守体育竞赛规则,树立良好的体育精神。

(四)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

缺乏目标引导的团队是涣散毫无斗志的。但是许多学者通常将团队目标理解为终极目标,将目标作为追求欲望的工具而已。对体育教学工作而言,圆满完成教学计划就是目的,对于目的而言,目标就是一种实现工具。因此,要强化学生追求目标的动力和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小团队设计合适的团队目标,并激励其努力实现,要确保团队目标切合实际,具有较大的完成概率,是目标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鼓励大家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 陶学忠.创新能力培育[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

团队意识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在总结创新团队组织行为的基础上,从知识管理角度分析了创新团队的隐性知识共享特点,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重点研究了影响创新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结构性要素和相关问题,最后针对这些结构性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因应对策。

创新团队是所有知识创新体系的微观组织单元,知识管理对创新团队的知识创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KM Re—view2001年的调查,在知识管理面临的1O大挑战中,知识共享排在第二位。知识共享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内容建构、技术建构、人际建构。而以往关于知识共享问题的研究中:内容构建的研究多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辨识和如何相互转化为主;技术构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知识管理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上;而人际构建在有关隐性知识共享的文献中还没有给以充分的重视。创新团队的知识创新工作是在全体团队成员的分工协作下完成的,研究创新团队的知识共享问题就不能回避团队成员之间的人际互动,而研究组织成员之问的结构性互动关系正是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专长。

1创新团队的内涵

Drueker认为团队的本质在于:团队的重心是共同奉献;成功的团队将成员的共同目标映射为具体的工作要求;成员的具体目标与整体的团队目标是密切联系的。一些学者认为团队是指某些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他们承诺于共同的行为目标,并且保持相互负责的工作关系,任何团队的核心是由其成员为他们共同绩效而分享的一种约定’本文认为创新团队有别于传统团队:团队的成员组织可能比较松散,但汇聚在一系列研发项目或任务之下,从事的主要是知识创新工作,有其鲜明的团队特征。结合上述学者的分析可以得出:所谓创新团队,就是以技术项目研发为主要工作内容,由具有共同任务目标的少数技能互补的专业技术人员所组成的研究协作型群体。

创新团队的存在有其组织行为方面的基础。社会凝聚力理论认为,个人的集合是否能形成团队,在某种程度上要看他们在结合后的需求是否得到相互满足。个体的需求被满足,则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相互的人际吸引(凝聚力),这使得团队得以形成并维持下去。凝聚力是一个可以不断发育和增长的心理因素。团队内的凝聚力主要包括自愿互动合作、他人的接受、身份一致性、相似性与兼容性等。另一方面,从心理契约的角度来看,合适的心理契约将通过无形的约束来最大限度地协调团队和团队成员各方的利益冲突,将个人的发展充分整合到团队的发展之中,从而创造出充满活力的团队组织。

就创新团队而言,高效的知识创新绩效(研发任务的圆满完成)无疑是该类团队最重要的目标,而团队内部知识分享的力度和创新协作能力的完善无疑决定了创新团队的使命能否有效完成。从知识管理的层面来看:一个高效的研发团队其人际交往以技能协作为主要内容,以知识交流为内在本质,以团队任务完成后的货币报酬为现实收益,以个体研究能力在团队协作中得以提升为心理收益,并最终达致成员和团队之间心理契约的可持续缔结;这使得以有价值的知识分享活动和以研发目标为导向的成员间信息互惠行为成为每个创新团队成员提升其内外价值的客观表现。所以,知识共享和团队内成员关系的特点以及整个团队的协作组织状况密不可分,有必要寻找一条人际建构的分析途径。

2创新团队的隐性知识共享

早在1945年Hayek就提出了两类组织知识:系统性知识和非系统性知识。前者可由成员培训和文档建立,后者则要经过成员之间长期形成的默契才能发掘出来。个人拥有的隐性知识是整个团队创新的源泉,成员间的人际互动和协作关系规定了创新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主要特点:隐性知识(技能)附着于专业人员,如果隐性知识不能通过人际交流得以传承就会失去其部分乃至全部价值;隐性知识与个人的观念、洞察力和经验等蕴含交融,难以通过正式的信息渠道传播,团队成员只能通过亲身参与或_任实际应用中通过“干中学”、“用中学”才能共享隐性知识;以灵感、观念和想法为代表的一类隐性知识貌似简单实际上内涵比较复杂,专业人员只有通过相互切磋,在不断明晰这些认知的过程中才可能产生某些不可预见的新知,从而达成隐性知识的升华和转化。可见,创新团队内隐性知识的生成、共享和发挥效能都离不开组织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从结构上讲,这与团队成员间的互动模式、相互关系和在知识传播网络中的相对位置有关。

3隐性知识共享的社会网络分析

把知识活动纳人到社会网络中进行观察的重要依据是经济主体行为嵌人在一个具体、实时的社会联系系统中。随着社会网络理论的小断成熟,研究者开始关注从组织关系结构的角度来考察知识管理问题。Krackhardt(1993)指出人们对组织中的规范与行为方式的认知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人际网络发挥着个人之间分享观点,互卡“影响、妥协以至达成共识的作用”。Nahapiet和Ghoshal(1998)认为组织的优势来源于组织生产分享知识的能力,社会网络状况会影响到组织知识的产生和分享。Hansen(1999)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知识管理实践中两种不同的策略:编码化策略和个性化策略。前者将知识编撰到知识数据库中以便于员工使用;后者的重点是促进成员之间通过直接接触来分享知识。Roy(2000)则指出社会网络对隐性知识的共享具有显著影响。

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是主体获取信息、资源、社会支持以识别与利用机会的结构”,它由联结行动者(Actor)或节点(Node)的一系列社会关系(SocialTies)组成,其中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构成了社会结构(SocialStructure)。社会网络理论就是研究行动者彼此问的关系结构,以描述嵌入在网络中的行动者的行为和刻画网络整体特征,并以此为分析框架来解释其他社会经济问题。社会网络分析(SocialNetworkAnaly—sis,SNA)方法则为社会网络研究提供了定量化可视化手段,通过对关系矩阵的运算,可以得到相关测量指标体系(见表1)。

SNA一般研究过程如图1所示。通过调查访谈问卷等形式依研究者所设定的调查问题可以得到特定网络关系数据然后录入数据整理成关系矩阵R(如图1A),就可以通过SNA技术得到网络图形(如图1B)和相关数量指标进一步研究分析之用。如在图1B中,经由SNA可以很直观地发现该群体中存在两个小团体,并存在一个孤立点和两个桥接点(阴影小圆圈)。

创新团队是一类经由研发课题聚合在一起的自组织型组织,不能将团队知识看成是成员个人知识的简单输入,而应将整个团队的知识创新看成一种包含社会结构的过程。个人在团队中的位置与他人连带关系的强弱、整个团队关系网络的结构特点都会影响整个闭队的创新绩效。同时这种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知识传播过程也为人际关系的结构性变动而不断得到更新和演化。

3.1强弱关系——影响和触发隐性知识共享

由于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团队成员不可能有更多的能量去拓展和维系自己在团队中的交往关系,这在网络规模较大的情形下更为明显。知i只传播需要具有粘性的网络,但也不能过于稠密。网络黏性和网络成员中强弱关系的分布特点有关。强关系(StrongTies)是指主体问情感密切、互动频繁、双方互惠所形成的联系;弱关系(WeakTies)是指主体之间比较松散的联系。在认知的过程中,由于强关系包含着某种信任、合作与稳定,因此能传递高质量的、复杂的或隐性的知识。强关系的存在表明创新团队成员之问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并具备知识共享的意愿:(1)强关系可表现为成员之间对彼此价值观、思维方式的深入了解,这增加了感情认同;(2)成员之间表现出较强的帮助和支持意愿,并在对方寻求帮助时能及时提供帮助;(3)强关系有利于成员之间深入了解对方的知识背景、研究兴趣和寻找知识互补领域;(4)强关系使得成员保持着频繁的交流与合作,能带来隐性知识的潜移默化;(5)一旦强关系建立起来就能得到不断地强化,这更加有利于隐性知识的持续交流。

强关系必定是一种对称性的交往关系,但是如果存在非对称关系或者其他障碍因素(较弱的团队凝聚力和不完善的团队心理契约)会阻碍强关系在整刨新团从中的发酵。过于封闭的强关系又会产生排他性形成小团体(clique),这将有意无意地抵触小团体的外部知识并使局限在小圈子中的成员产生知识同质化倾向。这样看来,弱关系在隐性知识共享中也能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因为弱关系联结的是两个人际互动较弱的个体(绝非不联系),它们可能会拥有异质的信息源。弱联系有可能是创新信息的来源,而且可以作为思想及技术建议扩散的工具。创新团队中由于分工的不同,特别在一些较大的团队中,某些不同子课题成员间的联系就类似一种弱关系。弱关系的持点决定了其更有利于传递较简单的信息,促进事实知识的分享:一个在弱关系中生成的简单信息或知识有可能触发新的认知,这对组织隐性知识的进化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

3.2洞与桥——知识的垄断与流通

隐性知识的共享还和成员在团队中所处的位置有关。Burt在1992年提出了结构洞的慨念:如果网络中的一个行动者所联结的另外两个行动者之问没有直接联系时,该行动者所处的位置就是结构洞,他可以据此位置控制资源的流动进而获利。结构洞标志着一种网络位置利益:当创新团队中某个成员在与其合作哲建立的人际关系上处于结构洞位置时,则意味着该成员有机会接触到两类异质的信息流,跨越结构洞所荻取的信息冗余度很低,从而形成信息优势。

结构洞和不同关系阿络的耦合会对创新团队内隐性知识的共享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该结构洞成员嵌入在一般的咨询网络中,那么由于这种网络缺乏信任互惠关系不足以抵消结构洞给该成员带来的信息优势,则该成员极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其表现就是“我知道谁能帮助你,但我不告诉你”或“我知道你的知识能帮助淮.但我不会说”。则该类结构洞就会成为隐性知识在团体中共享的瓶颌。按照Burr的观点,结构洞过多的人际关系网络当中一定会出现小团体。如果该成员嵌入的足互惠关系网络,那么该成员就会在没有强关系的其他两方之问传递信息,这样该成员的角色就转变成为“桥”:一个可以刺激知识流通、知识共享的位置。在大型创新团队中,桥这种位置不町或缺,比如大型创新团队中不同子课题的一些关继成员就扮演着桥的角色,通过侨可以使团队下属的一些课题组获得交叉性的知识,肯利于隐知识的分享而推动创新。

3.3网络集中性——权力影响知识共享

另一个重要的网络结构指标体系是集中性(也称中心性),依所关注对象可分为两大类:节点集中度(Centrali—ty)、全网集中势(NetworkCentralization)。节点集中度可指示个体在网络中所占据的战略位置,全网集中趋势代表的是整体网络的集中程度。当某个成员的节点集中度很高时,标志着其必定拥有整个团队赖以生存的核心资源(比如重要的创新观点、核心技术等),这样团队内的其它成员就会对其产生较高的依赖性,因而该核心成员就会取得网络资源的配置权力。类似的,全网集中势过高则表明团队中的人际关系的分配状况是很不均匀的:几个关键人物的互动就囊括了整个团队的互动——调动信息资源的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团队过于依赖这些核心人物使得知识分享主要发生在少数个人的交流中,必然导致知识源的萎缩和低下的知识分享效率。但过低的全网集中势也不一定就能保证团队内隐性知识分享顺利进行:隐性知识分享网络的全网集中势太低,意味着团队过于分散——聚合并分发知识的人很少出现,并不利于团队的知识整合,会导致成员知识创造能力的下降,同样也不利于隐性知识的产生和分享。

3.4小团体的存在——知识共享的双刃剑

上文关于小团体出现的结构性原因已经介绍过:一是过于封闭的强关系,二是结构洞的存在。除了结构性因素,小团体的出现其实还与团队的组织文化和成员个人的知识背景有关,具有相近知识背景和研究兴趣的成员容易成为团队内的小团体。小团体的存在使得其共享隐性知识存在两面性:一方面小团体成员之间可以保持强关系从而强化隐性知识的共享,能激发小团体内部的知识创新。在一个大型创新团队中承担不同子课题的成员就极易形成小团体,这有利于集中有限力量、分头并进,提高创新团队的阶段性绩效。但如果一个小团体过于自闭,那么团体外的知识无法输入,团体内的知识不愿对外共享,这样,隐性知识在整个团队内的知识螺旋就无法完成,从长远看对整个团队是不利的。最差的一个情况就是:在一个缺少共同愿景的创新团队中,每个团队成员都在各自为战,仅仅是为了某个研发课题而聚集在一起,连分工和协作都不能完全实现,更无法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从而促进整个团队的知识积累。

4因应对策

4.1提升成员主动沟通的意识

创新团队的内部冲突往往是由于沟通不足或不当,而这又是由于相关人员缺乏正确的沟通理念和主动沟通意识所造成的。根据勒德洛和潘顿的沟通模型,任何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这就要深刻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提高沟通的主动意识和改善沟通方式方法。良好的沟通需要有几个基本要素:真诚、表里如一、彼此信任和相互理解。要通过制定相关激励措施和不断的组织学习任团队内部培养这些沟通文化。

4.2健全团队知识分享的交流机制

(1)健全知识转移机制,提高成员互动频率。有必要在研发团队内建立一个可以广泛联系到每个成员的信息沟通和知识转移平台,比如:电子信息联接(Email、SMS)、团队内部论坛、相关议题的博客等,鼓励不同课题组之间的成员交流。(2)找出刚队的核心人物,弱化小团体的劣势。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川队内部作一个隐性知以分享网络的凋查,以此朱确认网络中的核心人物,识别其掌握的知识技能和与其互动的其他刚络成员的举奉情况。针时该核心成员,尽可能将其拥有的知识显I+LfL,避免斟为其脱离团队造成组织知识资本的损失和隐性知识交流的中断。(3)关注团队中的洞(桥)。如果团队中不可避免仔在小卜玎体,要重点关注处于陔结构位置的成员。困人制宜,对该成员采用一定的激励措施,推动涧向桥或者较强关系的转变。

团队意识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团队精神;德育;校风;班风

现代教育观视德育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不断自我构建的过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结合学生的实际,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有效地将学科教学与班级管理融合起来,上下一致,相互支持,密切合作,无私奉献的群体精神在学生团队内部逐步形成。

一、通过对初中生团队意识现状的客观分析,提高师生对团队意识在初中生培养中重要性的认识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初中生团队意识的现状是初中生对团队精神的认知与实践有差距,对团队精神重要性的认知尚可,但实践较差,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是由于学生团队精神实践较差、培养途径单一、对团队精神认知不够深入造成的。要想缩小学生团队精神的认知与实践的差距,还得让学生深入认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亲和力。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团队,能使每个团队成员显示高涨的士气,有利于激发成员工作的主动性,由此而形成集体意识。有共同的价值观、高涨的士气、团结友爱,团队成员才能自愿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团队,同时也使自己得到更全面的发展,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也会受益,最重要的是能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素质。

二、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有目的地创设良好情境,给学生品德以积极的陶冶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这一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聆听音乐和小故事给学生美的感受,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从中获得启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如,在教学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八课中“团队精神”这一知识点时,可选用《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歌曲做背景音乐并精选一个小故事:荒草丛中,数百头牛羚在悠闲地啃草,突然蹿出两头狮子,牛羚群顿时一哄而散,各自逃命,落在后面的牛羚就成了狮子捕食的对象,一头狮子抓住机会,避开牛羚锋利的犄角,一口咬住了牛羚的喉咙,另一只狮子则紧紧咬住牛羚的后腿,前后夹击,密切配合,牛羚在耗尽体力之后,轰然倒地,成了狮子的美味。在学生听完之后,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与启发学生,提出几个小问题:(1)从牛羚与狮子本能行为的鲜明对比中,我们获得了什么启示?(2)在竞争中合作需要什么精神?其核心是什么?(3)背景音乐中的哪些词句可以体现这种精神?学生通过思考各抒己见,发挥自主性、创造性,自觉地吸收情境中的有益影响,培养自身的团队意识、良好品德和作风,促进学生健康

成长。

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针对思想品德的学科教学特点,利用教材中现成的内容有目的地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如,在教学“网络交往新空间”一课时,可以辩论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辩论赛前确定好辩题:网络的利与弊。组建好辩论赛的正方团队和反方团队,正反方各由四人组成,各自形成主辩和二、三、四辩,由各方主辩先组织本团队的自主活动,明确团队奋斗目标,搜集相关信息,向团队成员提出任务与各项要求。辩论中各团队成员内部应形成上下一致、相互支持、密切合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大家合作共享、乐于奉献,使个人利益服从团队利益。辩论后团队成员一起总结本次活动的优与劣,提出改进的建议。通过活动,学生感受到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集体,离不开团队,团队精神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可靠保障。

四、通过学科教学与班级管理相融合,进一步缩小团队意识与实践的差距

传统学科教学重纪律教育和约束性管理,很少真正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挖掘初中生的心理需求,关注学生的互助合作。一旦所教班级管理混乱,很容易简单地归结于班主任的不负责任和能力不高。其实,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深入认识团队精神对班集体的建设作用,这一局面是有望得到改变的。只要教师不遗余力地、有效地组织这些活动,使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班级活动中,互助合作,对周围的学生充满爱心和责任心,有助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同时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培养了自己的团队精神,具备较强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适应了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

综合上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团队意识培养应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来实施才是行之有效的。

团队意识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字: 大学生团队精神 缺失 重要意义 培养途径

一、团队精神的基本概述

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团队精神并不要求团队成员有自我牺牲精神,相反,在一个团队中,成员才能真正发挥自我特长,实现自我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双丰收。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不容忽视的人才,要想他们能为社会作出尽可能多的贡献,必须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二、目前大学生团队精神普遍缺失的原因

1.受自我中心意识的影响。

目前的大学生多为“80后”或“90后”,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来自家庭、祖辈较多的关爱,甚至是溺爱。没有兄弟姐妹之间的纷争,无法体会同伴之间的合作、谦让与包容,自我意识心理较强,缺乏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磨合,更缺乏人与人团结协作的主动性。

另外,当代大学生在高中时代多为老师心中的“好好学生”,学习成绩优异,深受家长、老师、同学的关注,导致自我膨胀。

2.学校教育对团队精神的力度不够。

尽管目前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在中国教育的大环境下,老师和家长往往要求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部分素质教育的目标被大大弱化,团队精神的培养便在素质教育的目标之列。学生自幼儿园、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对团队精神的了解和学习都很少,部分学生对团队精神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甚至是错误的,认为培养团队精神便是牺牲个人利益。上了大学之后,由于专业教育定位的偏差,学生本人、学校和社会一直比较看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历练学生的合作精神。而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突出,更是加剧了这种倾向性,使学生在功利主义的就业导向下忽视团结合作的力量。

3.受市场经济下竞争压力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竞争与合作已成为现代人际关系的普遍现象,每个人在自己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竞争与挑战,在学校,面临高考的竞争,评优、评奖的竞争,当选学生干部的竞争等;走入社会,面临就业的竞争,升职、加薪的竞争。在此情况下,人们往往过于强调和倚重竞争,轻视合作的重要性。

三、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重要意义

1.团队精神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弘扬人的个性、提倡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将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大学生作为21世纪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需要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塑造。大学是一个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真正进入社会前的“准社会”,在任何时候都面临竞争与团结。在许多课程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团队协作就可以冲破个人力量来解决问题。大学生毕业后就会踏入竞争残酷、步履艰难的社会大家庭中,所以现在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2.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素质教育是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有的人书念得很好,考分很高,但是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缺乏与人交往、团结合作的能力,这类学生不能认为是全面发展的学生。只有在团结协作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为社会这个大团体作出最大的贡献。

四、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途径

1.灌输团队理论,增强团队凝聚力。

人是出生后才归属于社会中大大小小的集体的,因此,团队精神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培养获得的。在大学生学习生涯中,要重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有意识地培养团队意识。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处于集体或是团队中,从一个国家、社会、学校、学院、专业、班级、小组到寝室,每个人都处于一个团队中,要时刻想到自己的努力或许将是自己团队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而自己的成绩也将是这个团队的荣誉。那么,更应该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以获得个人与集体的最大利益。

没有团队,就没有团队精神,更没有团队凝聚力,反之亦然。因此,要充分协调好成员的核心价值观,增强成员的集体归属感,进而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达到培养团队精神的目的。

2.选好团队领导,营造和谐环境。

调查显示,对于一个班级而言,班长的性格决定一个班的性格。因此,团队的领导便是一个团队的核心。选用和培养团队领导,激励团队领导充分发挥核心的潜能,带动全体团队成员从整体上去考虑问题,结成牢固的共同体,对于团队精神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团队精神的培养与环境密切相关,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要努力营造一个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团队,使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团队之间的关系,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开展创新性的学习、工作,运用团队的智慧,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

3.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增强团队成员间的信任感。

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及检验自身理论知识应用的有效途径,可以弥补单一的课堂教学带来的不足,即理论与实践脱节,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同时,社会实践也是检验成员间能否进行良好合作及培养团队精神的良好契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沟通和了解,在无形中促进团队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可以利用社会实践等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接触较少的场所进行团队精神的培养,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够帮助他们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更能够促使他们在有形的实践中提升对于团队精神的认识。

五、结语

总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团队的协作。无论是学校的教学工作,还是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高校都应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发展协作能力为导向。同时还要加入家庭教育与合作,使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和家庭环境中体验、领会、理解“团队精神”的真实内涵,进而培养专业素质高、团结协作强、人格健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4]李海峰等.《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应坚持集体主义原则》.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

[2]李会娟.浅析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1).

团队意识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团队精神

当今世界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导致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孤立、冷漠、自私等问题的产生。高校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创造者和服务者,由于环境影响也逐渐表现出个性鲜明、自我主义、交往隔膜、待人冷漠等,缺少了相互间互助、互爱、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优良作风。这种缺乏团结与合作意识和精神的行为终将成为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屏障,也终将阻碍未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体育教学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学科,它具有理论与实践同课堂实施的特殊性,在体育教学中采取的加强同学们团队意识、合理安排团队合作等教学方法,是培养高职学生团队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的良好方法,也是保证体育课堂教学更大效果发挥的必要途径。然而当今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更多地强调体育技能的培养,却很少涉及对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等人文素质培养,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针对当代学生所出现的消极问题,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采取积极的解决方法。

一、团队精神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

1.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体育教学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和重要手段,为培养社会高级专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而努力,在体育教学中应摆脱以技能教授为主的传统方式,加强理论教学环节并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以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为基础,以协同合作为核心,以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最高境界,达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并保证团队组织的高效运转。注重高职学生团队精神培养,有助于他们在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逻辑思维与决策能力、团队合作与集体主义精神等方面的锻炼与提高。高职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基层的高级技能人才,必须加强团队意识培养,善于与他人通力合作,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好成绩的取得和更高价值的创造。21世纪的人才需要具备优秀全面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在道德文化和专业技能素质方面应要突出。在道德文化素质方面,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发展有助于道德文明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在专业技能素质方面,团队精神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为培养更多的专业技能人才做出贡献。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团队精神文化建设,对高职学生成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2.提升体育教学效果的需要

一个好的体育教学效果的产生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即学生对体育课堂知识技能学习的积极参与和对课堂参与气氛的积极活跃。体育教学是以身体实践运动为基础进行技能学习的一门学科,它有着理论与实践同课堂教授的特殊性,同学们作为教授对象都有着不同的个体特点,在学习知识技能方面做到相互帮助,在集体项目之中做到相互团结、协调配合,只有这样才会创造出积极活跃、共同受益的课堂环境。这种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精神就是团队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对知识学习、技能掌握、班级凝聚以及道德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团队精神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应当备受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团队精神的有效路径

1.体育教学中积极注入团队精神文化

(1)树立正确的团队观

在体育教学中,使同学们首先明确团队精神的含义是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和作风。团队精神是良好道德素养的体现,在体育技能学习中团队精神促使我们相互帮助、互通有无、相互探讨、共同进步。我们应当主动摆脱关于团队合作的旧思维意识,积极全面地认识团队精神的实用范围和价值体现。众所周知,在体育项目中排球、篮球、足球、野外拓展等集体项目需要团体成员的密切配合才能成功完成,因此,团队精神、团队合作意识显得十分重要。只有积极的团队配合才能取得该项目的成功和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体育舞蹈等个体项目亦需要团队人员的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只有这样才有更高技术的创造。

(2)以优秀的团队文化为标榜

在体育教学中,经典例证的展示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标榜自我,在现实社会中树立积极的榜样,激励他们发扬风格,培养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如微软、雅虎、海尔等优秀的企业,他们的成功都是凭借着团队协作的力量慢慢发展起来的。又如我国体育文化史中的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项目,队员们也都是在相互激励、相互奋进、相互帮助的优秀团队中不断地创造佳绩。优秀团队文化的熏陶,能够在感情上感染并激励学生对团队协作的憧憬和期望,在此基础上加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积极促使学生建立以本班同学为集体团队的观念,为同学间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相互关爱创造环境,提供平台。

(3)增强团队归属感

团队归属感是团队个体与所属团队间的划定、认同与维系的心理表现。在体育课教学中,使同学个体充分感受到团队群体的归属感,是体育教学价值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个体作为团队集体的一员,应积极融入团队集体中,善于与团队集体互动、互助,全心地归于团队,只有这样才会有稳定团体的组成,同时稳定的团体又有利于团队成员情感的依托和心灵的归属,只有团队个体充分体会到身居团队的幸福感和优越感,才会更加激发个体积极参与并积极维护团队利益的行为。

2.体育教学中围绕团队精神进行教学模式设计

在体育教学实践模块,应该主动以团队精神为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创造积极的条件。

在体育技术学习方面主要设计方法有:一是分小组进行技能竞赛。体育教师可以将班级合理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小组技能考察,这种形式能在技能练习阶段很好的督促每个小组成员相互努力、互相帮助,促进小组团结意识,更好地提高班级各组成员对技术的掌握。二是优秀学生以快带慢进行技能督促和指导。体育教师可以集中掌握技术优秀的学生,通过优秀学生充当技术指导,将他们分散到班级各个小组,对其他同学进行体育技能指导。

体育教师对体育课堂内容的进一步设计方法有:一是榜样团队的设立。在体育教学分组中经过同学们对技能练习、纠正、发展的过程,设立榜样团队。榜样团队不一定是整个班级中技能最好的,但肯定是在学习过程中最团结、最进取的。通过榜样团队标准的设立,明确团队方向,树立正确的团队意识,为集体团队创造积极的环境。二是团队沟通模块设置。无论是在体育技能和文化的学习中,还是在体育技术练习中,班级作为一个大的集体,同学们要养成相互沟通的习惯。在体育教学中经常安排一些团队经验交流机会,鼓励同学们围绕文化、技能和团队竞争力畅所欲言,不但有助于同学们相互间感情的加深,更有助于技能的增长和优异心理素质的培养。三是团队联合与资源共享。体育教学中班级各小组间也要相互联合,特别是优秀小组、优秀人员间相互联合,自主建立一只更强更大的小组团队,其实也就映射着社会企业中的强强联合。这样更加有助于团队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壮大团队实力,发挥团队精神。总之,无论是分小组竞争式的技能练习,还是进一步进行小组间各种形式的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练习,都是为促使同学们增长团队意识、创造团队环境、培养团队合作习惯做基础,其所有的教学内容设计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体育文化和技能,培养团队和集体主义精神。

3.效果评价中积极突显团队精神价值意义

体育团队经典范例证实集体力量远远超出个人,《淮南子?兵略训》有“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表明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个人能力要得到突显和提高,必须依靠整个团队的力量。在体育教学总结中,通过对团队团结协作过程和效果的理性评判,对表现优秀的团队给予肯定和表扬,并同时向本班全体成员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意义,鼓励同学们相互配合,善于合作,并倡导同学们不仅仅在体育运动中发扬团队合作精神,也要在未来的社会工作和生活中都要培养团队意识,发扬团队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社会价值的体现,达到人生的成功和辉煌。

此外,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作为老师也要积极融入班级当中,共同参与同学们的技能学习、指导和组织等,并不断地学习关于团队精神培养的文化知识,不断丰富课程理论、完善教学策略,为班级团队精神培养提供科学的途径和方法。

三、结 语

综上所述,团队精神作为高职学生未来成人、成才的一项重要素质,需要我们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给予重视。在体育教学中对高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不仅有助于体育教学效果的更好发挥,而且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团队精神文化内涵的课堂注入,对班级分组竞争和以快带慢指导的技能学习,对榜样团队设立、团队沟通、联合和资源共享等方法的设计,以便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团队精神培养。只有积极合理的开发团队精神培养模式才将有助于同学们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和形成。在现代社会中,团队精神的培养不仅有助于高职学生共同努力全面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并能增进师生感情,培养集体主义荣誉,还有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只有技能、道德等素质的共同发展才是真正全面素养的具备。积极的团队精神将大大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并将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傅如良,伍贤锋.当前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几点思考[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2] 王磊.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J].职业技术,2006,(12).

[3] 吕二庆.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探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23,(5).

[4] 张富洪.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2).

[5] 黄天民,陶大伟.高职院校学生团队精神训练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12).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