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散文(精选5篇)
朱自清的散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熙说:“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决不放松。”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一言以蔽之,便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择炼”的遣词用字,真正保持了既不“过分的要求自然”也不“过分的忽略艺术”的平衡。
一、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
朱自清的许多散文作品中都有这类文字,《背影》、《给亡妇》更是以这类文字为主的优秀代表。《背影》中叙事的文字,如“我们过了江、进了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等短短几言,既交代清楚所叙之事,又使读者瞬间引起共鸣,于普通中见真情,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给亡妇》用第二人称,平白如话,如泣如诉地抒发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真实感人。
二、叠词的大量运用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另一特点是叠词的大量运用。《莱茵河》中描写两岩的古堡,用“高高下下的,错错落落的,斑斑驳驳的”三个叠词将古堡的形态、分布和古老刻画得淋漓尽致。写梅雨潭的“绿”用了“闪闪的”、“汪汪”“松松地”、“滑滑地”、“清清的”,赋予梅雨潭醉人的美。朱自清笔下“脉脉的流水”(《荷塘月色》)、“油油的绿意”(《绿》)、“酽酽的歌喉”(《威尼斯》)、“涓涓的东风”(《歌声》)、“薄薄的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都是因叠词的运用而增添了几多诗意和神韵。
三、动词的精心选择
朱自清散文对于动词的精心选择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准确性。如“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拥着。”(《绿》)一个“拥”字,体现了三面围的状态。“仿佛蔚蓝的天空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绿》)一个“融”字准确生动地描绘出天与水融合为一体的画面。“(黑影)和(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的”(《荷塘月色》)一个“画”字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2.动态化。“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绿》)和“(月光)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两句中,“踞”和“泻”两个动词分别使“亭”和“月光”富于动感。3.人格化。“梅雨潭的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绿》)“招引”使梅雨潭更具人情味。《匆匆》里的“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跨过”、“飞去”、“遛走”、“闪过”把时光写成了似梦幻、转瞬即逝的精灵,表达了在飞逝的时光面前欲留不能、欲追不及的心情。
四、形容词的创造性使用
朱自清在散文中,除了将许多形容词重叠起来起修饰作用外,还善于将量词活用作形容词。如“一丝颤动”、“一带远山”、“一道波痕”、“一两点灯光”、“一团烟雾”、“一粒粒明珠”(《荷塘月色》)、“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一角的岩石”(《绿》)、“一片飞烟”(《白水漈》)等,都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和强化形象的作用。关于形容词的精心择炼和创造性使用的例子有很多,如“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歌声》)、“别致的威尼斯”、“简截不啰嗦,痛快之至”的建筑(《威尼斯》)等,这些词语既不怪诞,又不是对象固定不变的修饰语,朱自清先生将其巧妙地挪一挪位置,或赋予其某种感彩,它便又有了新的含义,而这些新含义又为其修饰对象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五、人物语言的揣摩
朱自清的散文写景抒情的多,叙事的少。而在他的叙事散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也很少。但是,作品中人物的语言都是经过精心选择提炼,最后才出现在作品中。一般来说,朱自清散文中人物的仅有的几句话,都深刻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和思想。可以说,朱自清对于人物语言的揣摩和取舍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如《给亡妇》中,朱自清只引用了亡妻的三句话:“我死了,这一群孩子可苦了。”“还不知能不能再见了?”“没有书怎么教书?况且他又爱这个玩意儿。”充分表现了她气质的淳朴、善良、无私以及对丈夫和孩子们深深的爱。另外《我所见的叶圣陶》一文中引用叶圣陶先生短短几句话,便将一个心胸宽广、反对虚伪的形式主义、具有高超的文学技艺以及独特个性的老先生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阿河》和《飘零》中他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都或多或少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朱自清散文对人物语言的揣摩艺术可见一斑。
六、丰富的文化底蕴
朱自清的《你我》一文深刻地剖析中国的称谓文化,博古通今,从口语到书面语,从中国到外国,不但列出了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称谓,更深刻地透视了这些称谓所体现的深厚文化背景。由于此文的丰富文化底蕴,只有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才能深刻理解此文的含义,那些不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朋友是很难理解的。相对而言,《欧游杂记》中的多篇散文,字里行间渗透着丰富的欧洲文化。所写的威尼斯、佛罗伦萨和罗马等都是欧洲的文化名城,在描绘和说明这此城市时,都或多或少带着某种文化的气息,而正是因为这一点,这些文章才跟所写的城市一样,充满独特的艺术魅力。《博物院》一文更是精妙。以博物院为中心,将各国文化进行一次大比拼。语言上,自是各有各的风味。另外《乞丐》、《圣诞节》等文也展示了朱自清对欧洲文化的独特理解,表现在语言上,显现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总之,朱自清散文语言的“新而不失自然”,典雅清丽、蕴藉深厚、雅而不俗、柔而不媚,与其刻意出新的口语化、叠词的大量运用、动词和形容词的精心选择、人物语言的揣摩以及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基础上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荷塘月色:阅读和写作(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版),1995.71.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 荷塘月色:语文(第一册)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0.7.
朱自清的散文范文第2篇
一、朱自清散文艺术风格的形成
与同时代的很多作家一样,朱自清的散文也带有他所处时代的深刻印记。朱自清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就是受到了当时的“”的影响。从那以后,朱自清散文的发展无一不与时代共进退,后来的的低潮、时代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以及残酷的现实,都在朱自清的散文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渐渐地,朱自清的散文日渐成熟,风格也日趋明显,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朱自清式的散文。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从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解读。本文主要是从结构、抒情、语言表达等方面来论述朱自清的散文风格。
二、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
1.结构上的艺术风格
散文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随性。人们在读散文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文中的语句总是东一句、西一句,看起来非常松散随意。但是,再随意的散文也会有一个贯穿全文的主题思想,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合格的散文,这就是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朱自清的散文也是一样,在他的散文中往往有着大量的看似毫无关联的语句,但是通篇读下来会发现,他的散文到处都充斥着精巧的构思和缜密的结构。例如在《荷塘月色》中,一会儿叙事,一会儿写景,看似毫无关联,事实上都是为了抒发作者苦闷的心情,通篇下来,就会发觉,整篇文章紧扣主旨,结构缜密,中心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也是异常地能够打动人,这就是优秀的散文所必须具备的气质之一。
2.抒情上的艺术风格
抒情也是散文的一大特色。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抒情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借景抒情,如《荷塘月色》中开篇就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为了追求片刻宁静而来到了这片宁静的荷塘月色下,为的也只是暂时的忘却,但是作者又不可能真的在这一片宁静的荷塘月色中忘却现实,于是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慨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种不宁静的心情和宁静的景色恰恰反映了作者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朱自清通过对这些景色由衷地抒情,让读者深切地体会到了他内心的复杂感受;第二类是借人抒情,如《背影》一文中写到的父亲 “从不放心茶房而决定自己来送”,以及帮助儿子“拣定座位、叮咛嘱托”,亲自去买橘子等一连串的琐碎的小事中表达出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第三类是对日常生活事物的抒情,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生活小事,却在朱自清的笔下散发出浓厚的哲学意味。抒情是每一个散文家都会运用的写作形式,然而,朱自清的抒情则更能够通彻人们的心扉,更能够触及人们的心弦,这也是朱自清散文能够打动几代人的原因之一。
3.语言表达上的艺术风格
朱自清的散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真 善 美
在我国文学界,朱自清称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散文家和诗人,他从一开始的写诗到后期的文学创作,他的散文在文学界有很好的声誉,他的散文以真实地表达感情和优美的句子为主要风格,在我国的文学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郁达夫对朱自清有着非常高的评价,曾经说朱自清的散文具有诗的韵味。可以说,他的文章之美是仅次于冰心的,因为他的散文具有真、善、美的艺术风格。
一.“真”的艺术风格
1.情感真实。朱自清的散文抒发的是自己的真实情感,只有使感情真挚,才能够打动人,不然,是不能够打动任何人的,比如,在《背影》这篇文章当中,作者通过写跟自己的父亲在月台的场景,又仿佛听到了父亲对自己的叮嘱。
2.思想真实。朱自清的文章大部分写的是日常生活当中的事情,很少涉及哲理性的东西,虽然是寥寥几笔,却能让读者看到他真诚的灵魂。像《择偶记》、《冬天》、《儿女》等,这些都是朱自清的优秀作品,都是朱自清和亲人之间生活的真实写照;像《别》也是反映作者真实生活的。这些散文,无论在写法上,还是在表现格调上,都是不一样的,或者比较欢快一些,或者比较低沉一些,或者比较朴实一些,或者比较幽默化,但不管怎样,都是反映作者真实生活的。
3.内容真实。像《择偶记》这篇文章,是叙述作者四次找对象的事情。这些事情都是作者自己的真实经历,由于当时是在封建社会的社会背景下,因此作者在十一岁的时候就开始找对象。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医学不够发达,因此第一位和第三位小姐在患上肺痨后都相继死去。经过作者的一番描述,我们可以对当时的社会情况有一些了解,这正是作者“真”的艺术风格的展现。
二.“善”的艺术风格
1.关注女性。首先是关注女性的命运。朱自清的散文《阿河》是一部关注女性命运的文章,阿河是一位封建社会下的妇女,她性格单纯、率直、活泼可爱,主动地跟着别的妇女学习,比较贤惠,作者对她特别喜爱,也希望她能够超越自我。可是在封建社会中,她是结婚的人了,并且阿河对自己的丈夫很不满意,阿河希望结束这段不幸福的婚姻,能够跟别的妇女学习新事物,然而阿河的这种愿望在当时的社会中没能够实现。最后,阿河没能够学习到新事物,没能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作者是非常喜爱阿河的,希望她能够过上好日子,可是由于作者能力有限,也没能够帮阿河实现她的愿望。最终,只能是在心里默默地为阿河祈祷,祝福阿河。作者是非常欣赏阿河的,希望她能够不断进步,然而,在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作者也只能是对女性的命运“关注”罢了!
2.关注社会。朱自清的散文涉及的题材比较多,涵盖社会的多个层面,其中,有抨击人口买卖这种制度的,在《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这篇文章中,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丑恶的一面,作者感叹生命居然是有价格,可以买卖的,表达了自己的愤慨,同时,作者对封建社会的买卖人口现象进行了批判,阐明了腐朽的封建社会贩卖人口的制度是造成小女孩可怜命运的根源,这无不表现出作者对封建社会人们命运的关注和同情。
三.“美”的艺术风格
1.美的韵味。朱自清的散文具有美的韵味,虽然他的语言显得比较平淡和朴实无华,但是韵味丰富。在《匆匆》这篇文章中,朱自清形容时间的流逝可以从水盆里和饭碗里过去,可以从身上跨过和从脚边飞去,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感慨时间的流逝,不禁会让人们想到时间是多么的宝贵,一定要珍惜时间,但是作者能够做到的,只有“匆匆罢了”,作者的哀愁就像轻轻的烟和淡淡的雾,缓缓地升起和冲散,最后阐明了“时间只要流走便不会再回来”这个道理,作者运用比较朴素和淡然的语言,耐人寻味,表达了自己对时间慢慢逝去的无限感叹。
朱自清的散文范文第4篇
朱自清先生擅长于用散文写自己的身世、自己的生活,写旅游见闻、异地风光,写休戚与共的朋友……在他的散文世界里,他写过他的他的扬州顾家,如《我是扬州人》、《扬州的夏日》;写过他眷怀的明媚的南方春色,如《绿》、《白马湖》、《看华》;写过朋友们的音容笑貌,如《怀魏握青君》、《飘零》、《我所见的叶圣 》、《教育家夏遵先生》;写过他为至爱亲朋下的哀伤,如《背景》、《给亡妇》、《白采》、《衰互生》;写过他的旅途见闻,如《威尼斯》、《罗马》、《瑞士》、《荷兰》、《莱茵河》;也写过一些面向社会现实他一一愤情感的《执政府打屠杀记》、《白种人――上帝的轿子》、《生命的价格――七毛钱》……
作为一个有有成就的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留给我们的散文只有六十余篇,太少了,但他的散文“深深地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精神。朱自清是以诗人的气质来写散文的,他的散文 满着诗意。感情的抒发,意境的烘托和文学的含蓄,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散文创作,对于创建白话散文作出过不可某灭的历史贡献,对于五四以后以及当代的散文作家几乎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般说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比较平实、朴素,但这种平安、素朴之后正显示着他的散文的思想特色;平安中潜存愤意,朴素中含有激情。正是他们如此风格,使得他在二十年代中期写下了很多思想性很强的散文。
《生命的价格-七毛钱》写的是作者亲眼目睹的一件惨事;用七毛钱买来的一个小女孩的命运。并由此生发联想,控诉了万恶的旧社会;“钱世界里的生命市场存在一日,都是我们孩子的。都是我们孩子的侮辱。您有孩子的人啊,想想年看,这是谁之罪呢?这是谁之责呢?“朱自清还把被卖的女孩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比较,认为他们没有什么不同,表现了他的革命的民主主义立场。《航船中的文明》和《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是作者在航船和电车中看到的以 即过的现象,但作者”却不轻轻放过“,一定”要看出而后已“。前者通过对航船男女分坐所谓”规矩“的剖析的一 ,展示了礼义之邦文明古国的黑暗和愚昧,对所谓”精神文明“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后者则从一个“小西洋人”脸色的变化和对子的“袭击”,分析出种族优越,民族歧视的历史和现实的根烟,发觉了“笑西洋人”脸上“缩印着一部中国外交史”,产生了“追切的国家之念”。这三篇文章都是只以“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而展示深 的生活内容。“微尘中见大千,刹那间见终古”,他的散文常是这样地由笑见大,似浅而深,通过对一 之小事的无情而又力的穿拆,在一家成都上解释生活的本质。写于1826年3月23日的《执政府大屠杀记》翔实记载了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罪行;“这回的屠杀,死伤之多,过于无 事件,而且是‘同胞的枪弹’,我们将何以问执别人之口?而且在首都的执政府之前,光天化日之下,屠杀之不足,继之以抢劫、剩尸,这种兽行段 瑞等固可行之而不 ,但我们国民有此无脸的政府,又何以自容于世界?――这正是世界的耻辱呀!”先生以证人的身份,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惨案的事实真相于其中灌注了强烈的爱憎,表现了先生在北伐战争胜利发展时期,敢于勇敢在迎接时代风暴,金刚怒目式的战斗激情。”
朱自清先生的其他酸文思想性也很强。《择偶记》写的是“我”择偶的经过,说的是择偶,其实毫无选择之自由,一切都取决于父母之命媒 之言,年轻人的终身是在“姻塌”、“牌桌”、“病床”间草草谋划,勿勿决定的。作者看似轻松、风趣,实则含有难言的酸辛。《笑的历史》写的是“哭”的辛酸的、泪史;小昭本来是个爱笑的姑娘,出家后在妇道的规范下,“仿佛上了手铐足 ”。有爱笑而不敢笑,而哭,而哭不出,以致讨厌别人笑:《儿女》通过对有儿女而不能团聚,不能享受家庭幸福的诉说,反映了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 困的处境;《给亡妇》在一片凄婉倾诉中,让人看到了一个善良的年轻妇女被生活种种苦难折磨至死的悲若而劳累的一生,作者从自己的生活实感出发,以绵密细腻的笔触,勾勒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黑暗阴影笼罩下小资产阶级家庭生活的画面,控诉了旧式婚姻,旧式家庭的黑暗和残酷,揭示了在生活重担的压榨下年轻男女的不幸遭遇,表露了他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另外,如《蒙自杂记》通过对蒙自火把节的描绘;“蒙自有个火把节四乡是在阴历二十四晚上,城里是在二十五晚上。那晚上城里人家都在门口烧着芦杆和树枝,一处处一堆堆熊熊的火光,围着些男男女女大人小孩,孩子们手里提着烂布 油的火球儿晃来晃去,跳着叫着,冷静的城顿然热闹起来。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四乡地方空阔,都用一棵棵小树浇,向象这一片茫茫的大黑暗里涌起一团团的热火,光景够雄伟的”。用火把节的熊熊火光象征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熊熊烈火。“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更寄寓了作者的信念和理想。《回来杂记》也是如此,作者通过自己的切身见闻“物价象潮水一般涨,整个北平也象在湖水中晃荡这”,揭露了反动统治的腐败;馆员爱钞。贪污行贿成风。从而“看出了时代的影子,北平是有电晃荡可”。即使是以表述作者对祖国山川热爱的散文名篇《桨声灯影里秦淮河》、《荷塘月色》等,也微妙地流露着作者的内心思绪和生活情趣。前者,在那桨声灯影里我们看到了秦淮水的自然景色,也看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本想超然物外,远离现实地表现了当时一部分看不到出路,不满现实,具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后者写于1927年7月,正是作者思想若闷、彷徨时期,于是那在朦胧淡月掩映下的荷塘月色,恰也流露了他当时当地的心绪。
郁达夫论到五四时期散文特征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纯粹的诗人的抒情散文,写道了风花雪月,也总要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以抒怀抱;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正是如此。作品格局虽小,境界不浅;镜头不大,思想却深。就在他说人生,叙家常,写风景时,便无形中表现出了他散文的思想性。这正是人们常可以从文章中看到他对现实的挪揄、讽刺 击及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原因。
朱自清散文在艺术上有高度的成就。郁达夫说:“朱自清虽自是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 满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很多抒情名篇都具有经久不襄的魅力,而如《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给亡妇》等作品,都已经和作家的名字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古今胜文,都是以情 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就是如此。它之所以 人口,就在于它以朴素、细腻的文笔,平凡而动人的琐事倾诉了一种真挚、浓厚而朴实的父子之爱,引而拨动了人们的心弦,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文中的父亲并没有用大段的言辞诉说对我的爱,但他看行李、讲价钱、送上车、拣座位、嘱咐茶房照应。买桔子这几个行动却把他们的爱子地心理、感情揭示得淋漓尽致。古人说:“诗宜 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 ;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厚之淡”,又说:“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散文也是一样。《背影》正是这样一 首具有大巧之朴,浓淡相宜,既精深又平淡的优美的诗一般的抒情散文。而钟敬文先生所说的:“他在同时人的作品中,虽没有周作人先生的 永, 平伯先生的绵密,徐志摩先生的眼里,冰心女士的飘逸,但对于这些而外,另有一种真挚清幽的神态”。这也正是对先生散文作品这一特色的受罪还评述。
《荷塘月色》是先生的另一部佳作,在这部作品里,荷塘与月色相映衬,和让是月色照射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衬托下的月色,二者交相辉映,组成了和谐的画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华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和让浮起的雾,不同于一般白色的雾,因它是在绿叶衬托和淡月的映照下显现的,所以是“青雾”;雾中月下观看荷花荷叶,即洁白柔和,又迷离朦胧,用“牛乳中洗过”、“笼着轻纱的梦”来形容,恰如其分地渲染了这种氛围,描绘出了深 的意境,真可谓艺术上的“以一当十”,也足以说明先生对中国传统艺术常用的烘托手法运用自如,妙笔生花。
借助丰富的想象是朱自清散文的又一艺术成就。如《绿》,它写的是梅雨潭瀑布。作者现实凭借丰富的想象力,从外形拨动、色泽各让面来 拟它的形态,把一潭水瀑布拟人化了,简直就象一位长裙电地,体态轻盈的美丽少女,接着又借助联想引起的对比,来勾勒梅雨潭的绿:“北京十刹海 地的绿杨,托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杭州虎跑寺近旁高 而深密的绿碧,丛叠这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就在这看似无法比拟中看透出了无限生机,那温州仙岩梅雨潭的绿,在那太浓、太淡。太明。泰安的对比和限制中,被描写得恰到好处。这是利用丰富的想象来诱导读者,使他们沿着作品所提供的对立形象地线索去进行联想,从而得出不浓不淡不明不暗的印象,象这样把一潭绿色瀑布写得r如此形象生动,色彩鲜明,如诗如画,确是令人神往;在《歌声》中,那一曲清歌竟像那向他扑来的“霏霏细雨”、“新鲜的风”、“爱人的鼻息”,又仿佛是“深存在日光的群花”,使他看到那“ 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同时又使他闻到“潮湿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以及“成荫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汽”。作者从听觉中仿佛打通了触觉、视觉、嗅觉等所有的感官,真切地表现了他听歌时“神秘心醉”的心境。在《荷塘月色》中也有类似情况:缕缕荷香竟如“渺茫的歌声”,拨动的月光却像“梵 玲上奏着名曲”。正是丰富的想象,使得作品 人口,产生了经久不衰的魅力的。
朱自清散文的另一特色是短小精悍,一般都是千余字,以极经济的篇幅去构思他的艺术品,这也有力地显现了他善于提炼题材,刻意溶裁,精研就够的艺术功力。例如《背影》一开头从徐州、扬州。南京一路写来,五次提到祖母丧失和父亲失业亏空,描写父亲的关怀时也只选取了看行李、讲价钱、送上车、拣座位、嘱咐茶房照应、买桔子等有限的镜头,全文虽只一千五百字,却首尾相应,严谨紧凑,详略得当,虚实结合,一层深似一层地表达了作者对劳累终生的父亲的情感。又如《冬天》,作者仅从三个不同的生活片段:儿时uquanjia于冬日团坐吃自煮豆腐;与友人泛舟西湖;与妻儿在山城过冬,亲切而然地写出了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妻子之情,从严寒寂冷中透出一股暖意。
朱自清的散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朱自清 白话文 现代语言
1.白话文运动的历史背景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古人口语的摘要就形成了文言文,慢慢的文言文同实际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文言文虽然是语言的经典,但不能适应社会和语言的发展。从唐宋以后,白话文书面语逐渐兴了起来,先是采用比较接近口语的“变文”、“语录”一类文体,传播佛教教义,后来随着门户的开放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出现了用当时口语来书写的明清章回小说。但直到清代末年,白话文还只是局限在通俗文学的范围之内,未能改变文言文独尊的局面而作为通用的书面语。
有识之士为了让更多的人看懂书面文字,都主张书面语同口语相一致。梁启超最先向霸占文坛的桐城派古文挑战,创制了“新文体”,用的虽还是文言,但平易畅达,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已向着白话文迈出了第一步。接着白话书报在各地涌现,日见兴盛,其中白话报纸、白话教科书开始流行,白话小说也不断涌现。可是直到辛亥革命之前,还没有人自觉地去实现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这个重大的变革。从清代末年到民国初年,接连出现了几件可以决定文体改革方向的大事:一是科举制度的废除;二是辛亥革命了封建皇帝;三是粉碎了袁世凯称帝迷梦。《新青年》发出提倡科学和民主、打倒孔家店的号召。思想的解放带来文体的解放,觉醒了的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民主主义的浪潮,为白话文运动打下了群众基础。
2.散文的口语化开创了散文新时期先河
朱自清先生是“五四”时期开始最先主张用口语写作的,他提出了文学口语的两个条件:一是自然,二是创新。他提倡“新而不失自然”的口语,反对为追求新就“扭曲了自己的语气”,他指出:“现在的诗的语言,第一是要回到朴素,回到自然”,有些人“爱用骈句,有时使文字失去了自然的风味”是不好的,用他的话具体地说“活的口语”就是用北京话,老北京话。他的口语化散文给当时的读者感觉是清新的,给读者一种雅俗共赏的效果。
例如:“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笼着一层薄烟”这段话,短短的几句就把春雨的景致描绘出来了,使我们仿佛置身于春雨之中,撑伞漫步,体验着那绵绵春雨细细飘洒于绿树、青草、房屋之上的惬意。“斜织”的春雨仿佛画家的画笔,勾勒了一幅美妙的淡彩水墨画;再如:“你为我捞什子书也费了不少神;第一回让你父亲的男佣人从家乡捎到上海去。他说了几句闲话,你气得在你父亲面前哭了。第二回是带着逃难,别人说你是傻子。你有你的想头:‘没有书怎么教书?况且他又爱这个玩意儿。’其实你不晓得,那些书丢了也并不可惜;不过教你怎么晓得,我平常从来没和你谈过这些个!总而言之,你的心是可感谢的。”这段“不欧化的口语”深刻表达了朱自清对亡妇的感激之情,让人读起来亲切感人、顺畅流利,虽然还略带有一些文言的影子,但却不觉得生涩、别扭。还有,在《荷塘月色》中,写荷花的一段描写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一句纯正的北京口语“打着朵儿”,再加上拟成的描写,给人以恬静、清畅之感。
正是朱自清先生的细腻、微妙的“口语化”散文,开创了新时期口语化散文的先河,引领了新时期的文化导向。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为后期白话文及现代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打下了良好奠基。
3.精选口语入文,体现朴素美
从“五四”开始,很长一段时间,不少作家写的作品只能是名义上的“白话文”,过长、过于欧化的句子,让人们半天弄不明白讲的是什么意思。而老一辈爱国作家为使文学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为社会服务,在文学语言现代化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先为白话文而倡导,后为大众化而争论。朱先生在这方面的贡献,可以说是卓著的。他生前的论著,如《谈通俗化》、《说话》、《论白话》等都明确提出要用“活的口语”、“以舌”写文章,认为这样的文章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春》里,他不说春天来临,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而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似的。”在《绿》里,不说梅雨潭的绿美丽纯洁,令人心醉,而以与“绿”谈心的方式说“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送你一个名字,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在《荷塘月色》里,他不说荷塘边上的林荫道在黑夜里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而说“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在《生命的价格――七毛钱》里,不说被卖的女孩子的命运难卜,凶多吉少,而说“女儿本姓‘碰’,由她去碰吧。”在《威尼斯》中他写到小船“它哪儿都去”,“只要不怕转弯抹角,哪儿都走得到,用不着下河去。”大理石小雕像“出于名手的还有味”等语句令读者感觉到作者仿佛就坐在你身旁讲述着威尼斯的迷人之处。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我们开始领略的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这时我们已过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等交代逻辑顺序的句子,并非是很古板的“首先”、“接着”,而是如娓娓动听的歌声,在我们的耳边飘荡着。在《南京》中写道“所以我劝你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雨天或月夜”,这句话就像作者在读者面前当导游,介绍南京的美丽风景……
朱自清先生为使口语入文,对口语进行了精心的挑选和提炼,并且把北京话作为挑选和提炼的标准。他生前曾说:“自己是苏北人,却赞成把北平话作为标准语。一来因为北平是文化城,二来因为北平话的词汇差不多都写得出,三是因为北平话作为标准语多年,虽然还没有‘俗成’,‘约定’总算‘约定’的了。”(《论国语教育》)他还说过“北平话一向是官话,影响最大,现在又是我国法定标准话,用来代表中国现代化,原是极恰当的。”(《中国语的特征在哪里》)在他的散文创作过程中,他始终恪守这个标准,因而他的散文语言与今天的普通话几乎一样,活跃在中国人的交际生活中。
朱自清是继冰心等人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散文家,他以“美文”的创作实绩,彻底打破了复古派认为白话文不能作“美文”的迷信,高举了对旧文学示威的大旗。与此同时,朱自清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因此他的散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读起来也朗朗上口,适应于每一个普通百姓,一直被公认为白话美文的典范。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主要是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对中国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继他之后,中国散文开启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新局面。作为语言文学的载体,他的散文对于推动白话文起了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二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