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论文(精选5篇)
历史学论文范文第1篇
英国史料教学的兴起,与当时“新史学”思潮的出现大有关联,或者可以说,史料教学所以被提出,直接就是“新史学”理论引导的结果。“新史学”是基于反对“传统历史”只注重“知识传统”而提出的,主张“学校历史的重心不应该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学习怎样去获取知识”;“怎样获取知识”,就是要像历史学家那样“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把史料作为证据”。因为,诚如历史学家卡尔所言:“历史研究的过程就是历史学家与他的事实之间不断的互动过程;没有史实的历史学家将失去立足点,无用武之地。”也正如史学家约翰逊最干脆的道白:“没有史料和证据就没有历史。”但是,真要“像历史学家那样”,历史知识就变成了历史塑造的结果,因此这一提法并没有一下子获得普遍的认可,而是在历史教育界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但著名的历史学者汤普森、李彼得、罗杰斯都站在了“新史学”的一边。汤普森撰写了《理解历史》一文,文中写道:“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知识。最重要的是接触和反映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其次才是涉及历史探究的结果:历史的实际情境及其发展。要达到这样,最好是由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而这种运用是广泛的、有指导的、思考性的和逐步要求的。”汤氏此言,既因应了当时教育学理论界皮亚杰、布鲁纳等人提出的新教育主张,同时也是对传统教育理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原则的精辟总结,可谓掷地有声。正是在这些学者专家的引领下,史料教学一时成为强音。[2]
2.史料教学的推广得益于各级组织的力量
史料教学成为历史教学的主要方法与手段,得力于英国“全国统一课程历史学科小组”及历史教学大纲编写组的推动。上个世纪90年代,“全国统一课程历史学科小组”提交了一份“关于中小学历史教学的最后报告”,将英国中小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归纳为十条,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是其中的核心;而怎样进行思维训练,报告也提出了具体的提议,即第七条:“向学生介绍历史学家所采用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技巧”。与此同时,关于运用史料教学来促进历史学科的能力的也被写进了最新的教学大纲,大纲不仅强调了历史教学的三大目标之一是“史料的运用”,而且对学生对史料功能的认识等具体问题做了详细的界定。可以说,报告和大纲为史料教学的推广添加了“助推剂”。
3.史料教学的落实源于教材、教法的整体推进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英国历史教育界对史料教学的广泛性、指导性、思考性、渐进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取得了共识,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和教科书结构进行了改革。比如,针对传统历史教科书,罗杰斯就批评说:“一般课本里引用的史料多半是装饰性的,通常只涉及文义说明的问题,其意义不大。”因此,新的历史教科书打破了以往按照历史学科体系编排教学内容的旧模式,而是按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历史思维发展进行设计,以显示史料在此过程中的作用,这样,新的教科书也就由过去的按时序编排变成了按主题编排,大量史料和练习就附着在主题之下,同时还具体说明了所附资料的探究方法和能力目标。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形成了模型化的史料教学程序,如史料分类、史料概述、史料转述、作者推断、史料质疑等。不仅如此,史料教学的理念也影响到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历史试题的编写,如结构型试题的提供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等。这样,史料教学不仅有了声势,而且真正地进了教材、进了课堂,甚至进了考场,史料教学即由此“深入人心”。
4.史料教学的持久力在“关注细节”
一些研究者关注到,英国史料教学研究过程中,非常关注细节,研究论文多从微观着眼。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以论文题目而言,就有“如何使学生对史料感兴趣”、“教师对原始资料认识存在的一些误区”、“通过电影学习历史”等等。关于“如何使学生对史料感兴趣”,有作者就提出两个解决办法,一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史料,一是教给学生进行史料学习的方式方法。也有研究者为学生设计出用来促进历史资料获取与浏览电子智能信息的系统,以便学生可以有效地提取也许并不清楚但确实非常有用的信息资源,以拓展视野,实现教学目标。还有的研究指出,在史料教学中,教师固然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但他更是一个支架———主要是给机会让学生提出问题,对史料进行分析、解释、说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积极地参与到历史探究中,在探究中“身临其境”。还有的研究论文专门讨论“原始资料”与“二手资料”的关系,探讨教师对原始资料认识存在的误区,提出原始资料比二手资料更可信,因此原始资料常被历史学家用来评估历史的偏见,因此原始资料既是过去的证据,也一定有助于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教师理应重视让学生通过原始资料来构建对过去的认识。
历史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精心命题是保证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命题的原则是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贯彻教学大纲,着重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命题的范围应是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与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
在命题的技巧上,笔者的主要做法是:
(一)注意命题的综合性。如“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已走向反动,而东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却表现出极大的革命性,试结合史实分别指出这种反动性与革命性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此题涉及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中六章十节的相关内容,这就帮助学生打通因教材章节所带来的知识割裂,使相关的知识体系化、网络化。
(二)加强命题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学科联系。因为历史与政治、语文及地理联系密切,命题时充分利用这种联系,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和现实生活中去,以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融合和借鉴,加大知识贮量,使之为创造性思维服务。如通过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讨论,联系到我国1958年的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借鉴教训,得到启示,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国企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等社会现象。使学生的认识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
(三)注意命题的多角度和新颖性,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种种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捕捉其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如“试分析匈牙利事件和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的性质,若苏联不出兵,你认为捷克斯洛伐克将向何处去?”讨论中,学生们对苏联若不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的前途提出了三种设想:一是改革取得较大成效,但被苏联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如南斯拉夫那样,成为不结盟国家;二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捷共领导人把握不住社会主义方向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三是捷共出现邓小平式的领袖人物,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改革获得极大成功,给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则可能避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那么整个世界历史将可能重新改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
二、师生双方的充分准备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前提
教师事先公布讨论题,提出目的和要求,布置必读的参考资料,提供某些带启发性的思考点。并事先确定3至5个主要发言人,其余为补充发言人,或按坐位每10人为一组,选出代表汇集小组意见作中心发言。学生则要根据讨论题认真钻研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人人都做发言的打算,发言要力求做到:不离题,不超时、态度认真大方,尽可能讲普通话,口齿清楚,措词得当。
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
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拨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总结时,要表扬质量较高的发言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要特别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即使有不妥之处,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误区”,变不足为圆满,变错误为正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如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有学生将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美国当年的经济危机等同起来,认为要照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此,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着力揭露美国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认清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接着,笔者在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困难之后,启发学生畅谈改革开放2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只不过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的阵痛,是局部的、暂时的,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危机呈现的“大萧条”、“大恐慌”是根本不同的。只是某些现象有相似之外,况且在程度上也轻微得多。如我国目前下岗待业人员约为1100万人,这对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算不了什么,与美国当时约有占劳动人口1/4的1500万人失业更是不可比似的。从而正确理解党中央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倡导有中国特色的“罗斯福”措施,不失为借鉴国际经济发展历史经验的明智之举,这对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很有积极意义。
开展课堂讨论,收到了如下效果:
(一)开辟了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学术气氛,学生普遍反映:“课堂讨论一道题,课外狠下十分功”。
(二)“逼”得学生带着问题去细细咀嚼教材,认真查阅资料,写好发言提纲,并积极争取发言。这样,既动了脑,又动了手,还动了口,印象自然深刻,记忆必然牢固,从而实现了基础知识的再认和深化。
(三)提高了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写发言提纲,培养了学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搜集、阅读、综合和运用的技巧。通过发言和争论,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从而较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历史学论文范文第3篇
历史学是典型文科专业,在其教学活动中存在诸多文科共性问题,如: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知识性课程较多,方法论的课程很少;教学手段单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多重科研而轻教学,教学内容陈旧等。这些包括历史学在内的文科专业所具有的通病,近些年来常常为学界所攻诘。毋庸置疑,在这种僵化陈旧的教学模式下,人才培养质量很难保证,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也极为堪忧。许多高校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不断通过推动教学改革来扭转这种局面,力图将研究型教学落到实处。总体看来,业已形成的规范性认识将“研究型教学”定位为三个主要特点:一是要有课题(专题、问题),师生共同研究、共同讨论;二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引导而学生自主钻研;三是实现知识的“内化”,通过体验,提升素质和能力。基于上述特点,很多高校围绕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两个层面展开了探索和改革,其中课堂教学改革是主要发力点。从教学氛围的培育到学习兴趣的培养;从教学主体的互动到课堂效果的评价;从教学过程的优化到教学手段的更新,探讨不可谓不全面,不可谓不细致。各高校管理者和相关研究学者,考古鉴今、兼收中西,形成了大量的极具智慧的研究和探索成果。
相较而言,对于课外实践这一环节却长期疏于关照。古语有“纸上得来终须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之说,特别是对于历史这门偏于理论和知识的学科,更是需要注重实践,否则所谓研究型教学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研究型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精神,自主钻研、自主创新,这种能力的培养只通过课堂是很难实现的,实践环节不可或缺。人的能力总是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运用所学知识,方能实现“知行合一”。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对于听到的信息能记住25%,对于听且看到的信息能记住45%,而对于听到、看到且做过的事情则能记住70%。也就是说,虽然课堂有内外之分,但却不应割裂开来,唯有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教学与实践的良性互动,方能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对于学生来讲,课外实践活动的实现形式是多元化的,比如参加甚至主持课题研究,或者自发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即便是做一些兼职也可视为实践活动的一种。但上述方式均有局限性,课题研究从目前来看对于本科生而言机会还是比较有限,而自发参与社会活动或者兼职目的性不强且随意性很大,这都难以收到实效。在这种情况下,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包括课程见习、综合实习、毕业论文等就显得尤为重要。
2历史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事实上,历史学专业的管理者和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是有清晰而明确的认知的。但是限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这种认知大都停留在理念上,以致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并没有落到实处,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按照培养大纲要求,历史学本科专业在课堂教学之余,还设置有固定时间安排的实习活动,包括课程见习和综合实习两个方面。课程见习,顾名思义是针对于特定课程所安排的实习,如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考古学通论、史学论文写作等课程,一般要安排至少两天的单科实习。综合实习,又称为综合认识实习,即提供给学生一个较长时间(一般为7天)去校外开展实践活动。无论是课程见习还是综合实习,其目的是相同的,就是通过重返历史现场、开展田野调查,将文本知识与现场实况互为映证,使枯燥乏味的文字变为立体形象的鲜活材料,从情感上和学理上更为深刻地感受历史背景、认知历史事件,进而将所学知识与身处的社会、自然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内化的体验。这样一种设置和安排,无疑是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开放性、创造性的一个平台。
这样一个平台如若搭建规范完备,就能够将合作性、问题性、实践性三个维度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有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的实习环节操作往往是流于形式,几无效果。析其原因大概有三:一是传统教学理念的惯性作用,“重理论而轻实践”,高校管理层面没有予以足够重视和支持,比如实习经费安排比较低难以有效开展活动;二是教师重科研而轻教学,“课题、论文”至上的倾向依然比较严重,不愿意投入精力于实践教学;三是院系在运作中对于师生安全顾虑过重,往往简化甚至改变实习形式,当下一种常见的做法就是将实习活动完全交由旅游公司打理,从而规避责任,但实践活动却变成了旅游观光。实践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毕业论文写作,其设置的目的在于检验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科知识、思维能力等各种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将所接受的教育和所学习的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和水平。但是近年来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声讨之声不绝于耳,有部分学者甚至提出废止这一规定,其原因就在于东拼西凑、粗制滥造的论文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伤害了本科教育的形象。教育部曾多次下达通知,要求各高校加强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各高校也纷纷采取举措,力图改变这一现状,如进一步规范论文写作流程和制作要求,严格论文的考核和评估,加强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管理等。
但从效果来看,似乎难尽如人意。就历史专业而言,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较低是有客观原因存在的。一方面专业课程设置偏重于知识体系掌握和理论观点介绍,而方法论课程设置较少,加之大学期间又鲜有机会参与科研活动、接触乃至写作科研论文,以致到大四阶段毕业论文写作时有手足无措之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严重不足,也就很难形成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另一方面,大四阶段正是学生面临择业的关键时刻,考研、找工作成为核心内容,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下,很多学生在重重压力下没有心思、也没有精力投入过多时间在毕业论文写作上,往往只是抽出几天时间就草草完成,其质量也就可见一斑了。
3研究型教学导向下历史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与展望
研究型教学的宗旨是通过教学与研究、实践的结合,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勇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在课内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搭建一座桥梁,以问题为导向,在师生平等而又积极互动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而又自由的探索空间。正如前文所述,课外实践的全面开展和落实,主体环境尚不成熟和完善,目前有效的着力点就是抓好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活动。若要做好这一方面,需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合力。其一,高校层面。高等院校要自上而下重视实践教学活动,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扶持和激励机制。在目前实习补贴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高校可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免除师生后顾之忧;面对指导教师主动性不强的现状,高校可以将实践教学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或者可以通过课题等方式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的物质奖励。针对于历史学的专业特点,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具有丰富考古经验或者田野调查经验的高水平教师充实到指导教师队伍中来,以优化师资结构。
在毕业论文工作方面,高校要采取有效举措严把质量关,还可以结合实际进行适当变通,如将时间安排至学生在校的大四第一学期全部完成。其二,教师层面。无论是校外实习活动还是毕业论文写作,都需要指导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互动,可以说实践教学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负责的敬业精神。以田野调查为例,一次大规模的田野调查活动往往需要极为耐心和周全的准备工作。事先要有具体的运作方案,包括确定调查主题、遴选合适田野点、制定详细调查计划、准备充足经费、培训人员等方面都要面面俱到。调查期间,要结合实际情况把握好计划进展的节奏,耐心细致地进行指导,保护好师生的安全,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历史学论文范文第4篇
历史图片的种类繁多,为了使教学和研究更加方便,在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种类,分别是历史地理图片、历史文物图片、数据资料图表以及历史漫画。
(一)历史地理图片
我国经过了五千年的发展,每个朝代的版图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合理运用历史地理图片可以让学生对当时历史人物的活动范围以及历史事物的分布范围有着最为直观的了解。历史地理图片主要有政区疆域图、形势路线图以及布局图等。不同的历史地理图片有着不同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历史事件作为根据,对图片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历史。
(二)历史文物图片
我国上下五千年,每一个时期的文物都有其特殊的代表性和意义,同时也是历史事件的见证和历史遗留下的痕迹。历史文物图片一般指的是遗物、遗址、遗像以及遗著等图片,例如万里长城、敦煌石窟、清明上河图等。历史文物是当时人们的生活用品,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精神风貌。因此,在观看历史图片时应该从其所处的时代入手,从而了解当时的时代,以此来窥探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生活,从而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使学生更加了解历史的真相。
(三)数据资料图表
数据资料图表的存在是为了辅助文字叙述,使其能够进一步说明某一个问题。因此,在中学历史的教材中会编入一些数据资料图表。数据图表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同时也是证实文字的有力证据。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主动对图表进行分析,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使学生充分了解到论从史出的含义,从而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
(四)历史漫画
在中学的历史教材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漫画,这些漫画主要是以讽刺为主,嘲讽当时一些反面的历史现象或者是人物,从而揭露当时的社会本质问题。中学历史教材中的漫画不但具有深刻的寓意,而且形象奇特,富有一定的时代精神,能够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历史、了解历史。
二、历史图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更加直接地传达历史信息
我们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对比图片信息和文字信息,图片信息能够让学生更加直接接受。因此,在中学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历史图片不仅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中学生正处在一个发育的阶段,这就决定了学生的感悟能力不是很强,但是对于文字的理解是需要一定的想象力和文字的感悟能力的。因此,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文字的叙述不一定会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历史,而图片就不一样了,图片可以传达更加形象、直观、直接的信息,不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例如,在对学生讲解元朝时期的地图时,即使教师将边界描绘得非常清晰,疆域面积说得非常精确,学生也不会真正理解我国元朝时期的疆域是多么辽阔。如果教师在对此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将元朝时期的疆域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观看,学生就能够很好地了解我国元朝时期的疆土到底有多么的辽阔。
(二)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讲解,将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没有一点活跃的气氛,长时间下去将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适当地使用一些历史图片,使用一些经过精心设计的语言,使课堂活跃,从而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曾经有人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青少年时期的学生都会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好奇心是学生们产生兴趣的一个起点。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选择历史图片时应该以学生的需求作为依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历史美感的教育是历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的美感有以和谐为主的优美,同时也有战争中所呈现的壮美。这些美是用文字无法表现出来的,但是图片却可以让我们直接感受到。同时,还可以在图片中感受到其他方面的美。例如,我国的国宝至尊“四羊方尊”,万里长城、乐山大佛以及一些其他的字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各种各样的美。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合理运用历史图片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证实历史问题
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有着证实历史问题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材中提到过我国商代手工业水平是非常高的,但是高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十分的抽象,没有具体的描述,很难进行想象。因此,教材中会选用一些商代的青铜器图片,例如,四羊方尊和司母戊鼎等,可以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当时手工业的技术水平,从而使文字的描述不再是枯燥无力的,同时也为史实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证据。
三、结语
历史学论文范文第5篇
以往的历史教学,一般是靠嘴巴讲,有时会挂上一些图表,以增加感性认识,但形式仍比较单一,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现在已经进入网络时代,再靠这些手段进行历史教学,就显得有些落后了。时代在前进,历史教学的手段也应该跟着发生变化。我上网时间并不长,但发现网上的资源太丰富了,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历史教学的手段会大大丰富,效果会大大增强,水平会明显提高。
首先,利用网上资源可以大大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要教好学生,首先要不断地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但经常令历史教师苦恼的是,好多书借不到,更买不起;只能靠手边的一些书来应付教学,无法达到提高和丰富自己的目的。这个问题现在容易解决了,如果上网看看,就可以发现网上的资源浩如烟海,五花八门,虽不能说应有尽有,但可以说极为丰富。我仅查了一下首都在线、搜狐、新浪、雅虎中国、网易五大网站,就发现:在首都在线中,可以查到关于历史的5个分类目录、1084个网站、92886个网页;在搜狐网中,可以查到2983个关于历史的网站或网页;在新浪中,可以查到关于历史的46个目录、1399个网点,仅社会科学栏的历史类中,就有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军事史、论坛与聊天、考古学、研究机构、史学理论、科技史、人类大屠杀史、纪事、博物馆与文物、历史人物、参考资料、通史、艺术史、哲学史、地域文化等18个大类、478个网点,其中仅现代史类就有四个网点;在雅虎中国中,可以查到关于历史的57个类目、871个网站;在网易社会与文化栏的历史类中,就可以查到关于历史的652个网站或网页,其中中国历史490个,世界历史191个。每个网站都列了详细的目录,许多网站还列了友情连接或搜索引擎,例如历史时空网站就设了“网络极速导航”,列出了210个网站的名称。从这些网站,还可以再查到别的网站,找到想看的内容。从原始资料到最新动态,都可以从网上看到。例如《历史教学》杂志,就可以在“龙源国际”或“龙源国际名刊网”上及时地看到。更为难得的是,在网上还可以看到很多没有公开出版的书籍或发表的文章,以及台湾、香港和国外的很多研究资料、动态和教学情况,使自己大开眼界。例如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办的“史学连线”,就分了中国史、世界史、专史等七个栏目,内容非常丰富。凡是网上的文章,只要有兴趣,马上就可以下载或打印出来,真是方便极了。如果不断地以网上的资源丰富自己,自己的历史知识就一定能很快地丰富起来。
其次,利用网上资源可以学到很多历史教学的方法,下载很多教学用的图片和课件。很多网站都有关于历史教育的内容,例如在雅虎中国网中,就可以查到关于历史教育的3个类目和174个网站。有些网站,是专门登载图片的,例如“中国百年史图片展”,就收集了大量的中国近现代史的图片。有的网站,则不仅有图片,还有现成的课件等内容。例如在“中学历史教学网”中,就设了教学理论、试卷交流、史学论坛、电脑学习、网页制作等栏目,其中“课件下载”栏目中就有初中历史第三册《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初中历史第四册《蒋家王朝的覆灭》、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一国两制”与祖国的统一大业》等课件。在佛山教育信息网的“中国历史教与学”网站中,也有不少历史试题和教案,还有《新中国的诞生和巩固政权的斗争》、《独立战争》等课件。看看这些网站,不仅可以学到外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看到外地的试题试卷,下载现成的课件,还可以学到制作课件和网页的技术。如果把这些课件等用到教学中来,教学效果肯定比仅仅挂几张图表好多了。我们中央党校这学期提出在主体班次要有50%以上的课应用课件,各位教师虽然是初次制作,有的课件还比较简单,但应用之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员普遍反映很好。挑??
再次,还可以利用光盘在电脑上教学。现在不仅在大学中电脑比较普及,一般的中学也都设了电教室。有了电脑,就可以用光盘进行教学,而现在已经出版的关于历史的光盘很多。例如由西北大学编写、陕西省文物考古工程协会制作、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通史》大型多媒体光盘,就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三张光盘,包含了7000张珍贵的图片,20分钟影视片断,30分钟录音解说以及虚拟动画片断,并增加了近200万字的文字教材,引人了近400万字的《中国历史文献资料数据库》,涵盖了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和著述。这套光盘,已经列入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教材体系改革》教材。如果利用这样的光盘进行教学,就会非常生动形象,引人人胜。
很多历史教师觉得上网很神秘,至于做课件和网页就更不敢想像。其实上网很容易,找懂电脑的人指点一下就可以了。做课件也不难,很容易学会。我原来也不会上网和做课件,但很快就学会了,现在已经比较熟练。当然要做网页就比较复杂,要花较多的时间去学习了。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下功夫,这些技术都可以学会的。现在网上的很多网站或网页,就是有些学校的历史教师自己做出来的。由于自己对网络不是很精通,只能谈一点想法供同行们参考。不对之处还请专家指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