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全球化论文(精选5篇)
金融全球化论文范文第1篇
(一)国外研究述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资本流动日益活跃,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国家连续爆发金融危机。当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维护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等问题被视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内容而被各国所重视。国外学者对于金融安全这一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也缺乏对此进行专门论述的著作,不过我们可以从与之相关的金融危机理论进行探索。金融危机理论是金融安全理论的基础,西方经济学界的一些学者,以经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金融危机为背景进行了广泛而多角度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金融危机理论。如明斯基提出的金融脆弱理论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缺陷出发,阐述金融系统由稳定到不稳定和产生过激债务危机的形成过程;克鲁格曼的理性投机攻击模型,揭示了开放条件下国际资本由投资到投机性质的转化过程,并且提出这种转化过程会由于政策失误和各国经济与政治上的动荡而不断加强;米什金提出的不对称信息金融危机理论,从假设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开始,描述了金融系统如何因此而产生广泛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进而发生金融危机的过程。
(二)国内研究述评
国内学者对金融安全的研究和探讨始于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但迄今为止,也没有对金融安全作出统一的定义。梁勇从国际关系学的角度提出国家金融安全的概念,认为国家金融安全是指一国能够抵御内外冲击保持金融制度和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即使受到冲击也能保持本国金融及经济不受重大损害,维护金融财富不大量流失、金融制度与金融体系基本保持正常运行与发展状态的能力,和对这种状态与维护能力的信心与主观感觉,以及这种状态和能力所获得的政治、军事与经济的安全。李怀珍等学者认为金融安全是指一国遵循一定的规律和规则,通过政府部门的主导和支持、监管当局的监督调控、金融主体的自我调节,使金融业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和防险、抗险能力,总体上处于稳定运行状态。刘锡良将金融安全概念分成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并分别从这三个层次对金融安全作了阐述。王元龙认为,金融安全是指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一国在其金融发展过程中具备抵御国内外各种威胁、侵袭的能力,及确保金融体系、金融不受侵害、使金融体系保持正常运行与发展的一种态势。
二、中国金融安全的外部挑战
(一)美国金融危机
从根本上说,美国次贷危机是世界金融体系多年来积累矛盾的爆发和深层次问题的集中反映,更是世界经济长期繁荣后的周期调整。由于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通过市场渠道、贸易渠道和资金渠道迅速传导至我国,并对我国的金融市场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次贷危机的蔓延恶化了世界金融环境,造成美元贬值、世界大宗商品价格频繁波动,国际游资四处寻找投机机会。由于中国的金融领域尚未完全开放,美国金融危机主要是通过贸易渠道对中国经济进行冲击,在市场渠道和资金渠道的冲击压力并不大。但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此次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严重冲击使得中国金融安全面临的金融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金融风险加大。另外,美国政府为救市向世界市场上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约占我国国际储备2/3的美元资产面临着严重缩水的风险。
(二)欧洲债务危机
次贷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欧洲债务危机又不期而至,使本就复杂的世界经济环境更加恶化。欧洲债务危机与次贷危机有很多不同,但二者对金融和资金供求产生的趋紧影响是一致的,且欧洲债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动荡。在全球化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中,国际金融风险向我国传染的几率愈来愈大,全球金融体系的微小变动,都会产生“蝴蝶效应”,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说明了这种情况。此次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首先是对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由于中国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基本与国际同步,因此在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剧烈波动的情况下,中国的大宗商品市场剧烈震荡,风险集聚。此外,欧洲债务危机导致的全球股市的动荡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推波助澜也不可低估。
(三)国际游资
美国经济步入复苏阶段,随之美元进入升值周期。并且美联储连续收缩QE额度,使美元的升值预期越来越强烈,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已经面临国际资本撤离的风险,中国金融系统也受到一定冲击。据统计,2023年6月~7月,中国出现了资本净外流106亿美元,巨额的外流资本不断收缩国内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导致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达到13.44%的历史最高点,隔夜回购最高成交利率竟一度达到30%。雪上加霜的是,央行一度维持人民币升值,国际热钱能够不断以最大化的收益离开中国,一旦央行出现美元短缺,不能支付外流热钱,人民币对美元则将出现断崖式暴贬,人民币甚至会丧失国际信誉。国际流动资本在当今全球化的格局下扮演着资源配置的角色,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膨胀和不确定性的增强,国家金融安全问题日益显著。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由于金融市场的缺陷很容易成为众多国际投机势力阻击的对象。近几年来,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跨国流动的巨额短期资本与实体经济越来越脱节,变化大大快于实体经济的变化,产生了严重的“虚拟化”现象,具有投机性强、流动性强、破坏性大的特点,因此存在很大的风险。“热钱”作为逐利性极强的资本,起到了诱发并加剧金融危机的作用。作为新兴市场国家,高涨的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大的存贷款利差、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等,导致我国成为国际“热钱”的理想投资市场。近年来,通货膨胀加剧、汇率波动频繁、资产价格虚涨等问题日渐突出,“热钱”大规模流入已经对我国的金融安全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中国金融安全的内部挑战
(一)影子银行问题
从根本上来说,由于我国对金融的严格控制导致正规的融资渠道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从而“影子银行”以非正规的融资方式向经济提供流动性。中国社科院的统计数据显示,即使采用最窄口径,2023年底影子银行体系规模也达到了14.6万亿元,分别占GDP和银行总资产的29%、11%。在如此高的存量规模下,一旦出现问题,将会诱发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目前来看,影子银行有逐渐阳光化的趋势。但也应当注意,2023年信托业将面临巨额的刚性兑付风险。2023年末,整个信托业的余额大概是11万亿元左右,其中30%左右是通过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的,但是信托业大量投向基础设施制造业或者房地产,而这些行业目前都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趋紧政策使很多房地产商存在资金缺口,在正规渠道无法获得融资的中小房地产商只能转向非正规的“影子银行”。从“影子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也有银行贷款需要归还,一旦中小企业从“影子银行”融入的资金难以按期归还,银行的不良资产规模增加,会大大降低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在高融资成本和房地产市场大幅降温的环境下,中小房地产商随时都会破产。更大的挑战是,如果中国经济骤然减速,经济增长严重放缓,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房地产价格剧烈下降,信心崩溃,资产被竞相抛售,个别短期、行业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将转化为长期、系统性、全局性问题。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
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救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鼓励居民消费。其中,中央政府拨款4万亿资金用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希望以此阻止经济的下滑。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长期以来,政府融资平台为地方政府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渠道,在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随着地方政府融资规模的快速膨胀,银行信贷资金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一系列风险也随之而产生。由于基建项目的公益性和税收使用的不灵活,政府融资平台的还款来源主要是土地出让金。地方通过融资平台拉动地方建设,而土地出让金又成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主要还款来源,融资平台的风险通过一系列的资金循环和信用杠杆的叠加,具备了扩散为系统性风险的可能。加之房地产市场正经历的史上最严厉调控导致土地交易市场日渐冷清,需求减少和供给增加必然会导致土地出让金大幅下降,进而引发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原有的“土地财政”模式在持续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下已经不再保持稳健性,直接反映在地方融资平台的偿债风险高增。届时商业银行将可能无法追回贷款,面临流动性困境,最终引发金融风险。值得反思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各种目的,盲目扩大融资规模,以至超出自身还款能力,最大限度地使用金融杠杆。据统计,信贷融资占政府融资总额的80%以上,这表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银行信贷的高度依赖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各种风险将通过资金循环转嫁至商业银行,尽管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证券化手段将风险分散到居民手中,但是居民对于风险的反应也必然通过其与银行已经建立的信贷关系再度反馈到银行信贷风险上。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供给主力,如果地方债务出现违约风险,首当其冲的必然是银行体系。而大型银行机构的网络遍布全国,如果某个区域发生风险,很可能会引发地区之间的连锁反应。
(三)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转嫁扩张
在特定条件下,财政风险可直接转化为金融风险。比如政府财政赤字不断增大,超出财政负担能力,致使政府债券评级下降,持有债券的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大幅增加,导致金融系统稳定性下降,欧洲债务危机正是这种模式。从政府债务规模来看,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206988.65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为29256.49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为66504.56亿,合计30.27万亿元。与去年年底相比,全国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上升8.57%。地方政府债务的资金缺口正逐步增大,即使考虑到借新还旧,2023年后将会出现绝对资金缺口。一直以来,土地出让金都是地方政府财政的重头戏,但根据相关统计,2023年全国土地出让金达41250亿,政府能够自由支配的部分约占20%,也就是说地方政府有8000亿左右的可支配资金,仅能偿还全部债务每年所产生利息的一半。根据传导路径来看,财政风险主要通过信贷资金财政化转化成金融风险。通常,财政和银行的边界并没有明显的界定,银行发挥着准财政政策的作用。当财政不足或财政收支压力较大时,一些本应由财政承担的支出就落在了银行的身上,比如促进充分就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这样,银行就同时发挥着信贷职能和财政职能,造成财政的“缺位”与银行的“越位”现象。这种现象使银行信贷资金运动实际遵循的是财政资金的运作规律,而财政拨款的基本特点是无偿性,因而“银行资金财政化”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大量的不良资产,形成严重的银行风险。
(四)政府干预风险
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过多,会导致经济运行的低效率。从根本上来说,政府一直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实质上是“政府的银行”。为维持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稳定,通常情况下,政府会凭借行政手段命令银行对不景气的企业提供贷款,对一些经济效益差的项目提供资金。由于银行与地方政府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政府财政担保的情况下,这部分贷款和银行提供资金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查和监管,银行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加上企业在兼并、改制与破产中,政府不合理的介入,使债权难以落实,容易形成许多不良资产,加重金融风险。另外,当财政出现赤字时,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也会强迫银行贷款,挤占了大量的信贷资金,而这部分银行贷款往往具有数额大、期限长的特点,且政府所借资金大多用于基建领域,偿债能力先天不足,这样无疑给银行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另外,还应当注意房地产业对金融风险的影响。房地产业一直是带动地方经济的支柱力量,与地方政府和银行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当房地产业不景气时,地方政府往往向银行施压,要求银行提供数量巨大的资金,一旦出现房地产泡沫,便形成大量银行不良资产。地方政府不合理干预的结果使得商业银行信用活动扭曲和金融秩序紊乱,潜在的金融风险增加。
四、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深化金融改革
(一)谨慎使用财政赤字政策,减少政府干预
政府对金融安全的维护是外部制度安排,包括制定维护金融安全的相关法律、构筑金融安全网等。政府应当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国企改革,不再依靠违背市场规律的行政手段和直接控制,而应当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间接控制,逐步实现国内金融的充分市场化。另外,应当完善地方政府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优化地方政府融资模式,缓和融资平台矛盾。政府在财政政策的使用上应保持谨慎态度。财政政策只能作为一种短期的需求调节工具来使用,长期来看财政政策不仅存在挤出效应,而且对一国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都是不利的。
(二)提高金融监管绩效,加强国际资本流动监管
在开放条件下,国际资本流动是影响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其中短期资本流动造成的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干扰、外债规模对货币币值的影响和外资金融机构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有了较大改善,但仍然无法适应金融全球化发展的要求。鉴于此,必须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同时,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完善外资金融机构监管法律框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外债规模、风险监测指标和改善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
(三)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增强银行竞争力
事实证明,如果危机蔓延至银行体系,势必造成危机的快速升级,危及经济健康和金融安全。可见,银行对一国的经济和金融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工、农、中、建等商业银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货币经营企业,但事实上他们的盈利性目标一直让位于国家的政策目标。这种状况如果不发生改变,尽管商业银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仍然会继续被大量的不良资产所拖累。因此,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应当逐步减持国有股份,变国家控股为国有参股。要明确商业银行职能,避免政府行政干预,实现政企分离,使商业银行成为以市场为主体的真正银行。
(四)资本项目有限有序开放
资本账户的开放能够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但随着金融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资本管制的有效性也在日益减弱,在资本账户开放过程中存在很多金融安全隐患。未来国际金融秩序的不确定性和中国金融弱国的现实,决定了我国在金融全球化的战略过渡期内,必须保持有限全球化态势。资本账户的对外开放过程,只能是渐进的,在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的融合度上,只能是有限的,即资本项目的开放应遵循由少到多、逐步放松的原则,在渐变中完成。
(五)完善中国问题银行退出路径当银行出现危机,陷入流动性困境时,政府为了维持金融稳定,避免金融系统出现大规模地动荡,一般都会以直接救助的形式使问题银行免于破产。在这种思想下,银行间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增加。为避免这种情况,应当树立有限政府理念,遵循问题银行市场化退出原则。
(六)加强国际协调合作,建立全球金融安全网络
金融全球化论文范文第2篇
中国借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卓有成效地实现了经济增长的“V”型回复。 全球化有两面刃:让大家共享荣景,也让众生共渡危机。在景气时,人们褒扬全球化之舞;在危机时,人们则转而质疑和垢病全球化。在危机后,我们对全球化应该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1.全球化有多大的推动力,就有多大的冲击力。 全球化的载体有信息流、人流、商品流和金融流(包括资金流和各种金融产品)。
信息流拥有顶级的流动性。网络化为信息流洞开了多维空间,全球涌流的信息宛如风流云散。金融流具有极好的流动性。现代金融市场为丰富的金融产品和不断创新的衍生产品开创了广泛便捷的渠道。如果说信息流是“气”态的,金融流便是“液” 态的,商品流乃是固态的,人流则是“生”态的。 全球化增加了多少“流动”性,增强了多少流动力,同时也就潜伏着多少野性和破坏力。一旦这些流动性泛滥成灾,人们就会穷于应付。全球化为世界增加了广泛而便捷的联通性,缩短了人们的时空距离。然而,全球化在顺境时具有多大的功效,在“流感”来袭时,就具有多大的传染性。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引致的世界经济衰退就是很好的佐证。
全球化使世界联成一个庞大的有机体,局域的影响会很快扩散到整体。我们在享有全球化的成果和功效时,很可能也在增加系统的应力和风险。数千亿美元的顺差,5千万吨钢材的净出口,世界市场可谓大矣!可一旦美国人囊中羞涩,减少消费,世界需求不振,中国出口立马萎缩。看似很远的寒流,眨眼就吹到面前,冷入肌骨。 2.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经济全球化始于商品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渐人人才全球化、企业全球化的佳境。全球化为每一个人带来历史的机会,敞开未来的大门;为每一个企业提供广阔的世界舞台,洞开无限的发展空间。
但是,谁能真正把握机遇,谁能在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中胜出,谁才能最终享受全球化的大餐。否则,全球化带来的只是挑战和不幸而已。 国家也是如此。全球化给你一个开放的世界,你得还之以一个开放的国度。外商会近悦远来,投资会纷至沓来,热钱会逐利而来……,可你得提供优惠政策,提供廉价的土地,容忍某种程度的排放和资源的耗散……全球化会带来产业的梯度转移,问题是你将把什么菜捡到篮里?捡菜的过程就是一个产业分化和经济结构形成的过程,就是国际分工的过程:有的国家趁势成为世界金融中心,有的国家一举成为世界工厂,有的国家借机逐鹿世界办公室……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成就之一是“中国制造”。“中国制造”制造了辉煌,也制造了不少麻烦和问题。“中国制造”必须转向中国自造,从为洋人做嫁衣裳到更多地为国人制造畅销品,把过剩产能转向农村,转向“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和配套产品。
“中国制造”必须转向中国智造。最好的转化过剩产能的途径是提升产能,剑指高端;跳出低水平重复生产、恶性竞争的红海,直挂云帆济蓝海一一开拓全新的更大的价值空间。 中国要化挑战为机遇,必须把调结构放在首位,把扩内需置于要冲。经济增长则是随之而来的因变量。因为中国处于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GDP增速一般是不会低的,完全不必再大“保”其驾。明智的做法是稳增长,常常要提防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提防通货膨胀、提防经济过热!
3.比特加速全球化的进程,金融加剧全球化的风险网络时代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当网络搜索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全球化也 如人们早晚面对的三屏(电脑屏、彩电屏、手机屏)一样变得触手可摸。如果说丰富的比特之于全球化颇具加速效应,金融杠杆之于全球化则富有放大效应。金融杠杆不仅激发并放大了全球化的能量,也积聚并放大了它的风险。 美国的住宅贵也罢,贱也罢,本与世界其它各国了无关系。可一旦它被债券化之后,从次级贷款衍生出一系列颇具创意的金融衍生品,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事态就演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次贷引发美国金融危机,迅速全球化为席卷世界的金融风暴,进而诱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国在金融领域虽然幸免于难,但出口通道却间接受到重创。 金融有多大的创造力,就有多大的破坏力。金融杠杆的魔力来自四个方面:一是金融体量大。外汇的日均交易量高达3万亿美元,股票年交易量逾百万亿美元,2008年全球债券余额达到86万亿美元,场外利率衍生品(叮C)余额达到458万亿美元。 金融体量远远大于实际经济体量。二是反应速度快。三是衍生产品多。
四是关联性和隐蔽性强。 太极生两仪。美国要去杠杆化,因为美国人把金融杠杆玩得太疯,杠杆率玩得太高,风险太大。 “两房”曾经玩到60倍,投资银行玩到30倍。中国则应杠杆化。我们的金融杠杆还未充分发挥作用,住房公积金还远未发挥乘数效应。我们应该倒过来想、倒过来汲取经验教训:金融有多大的破坏力,就有多大的创造力。中国应有健康的“两房”、“三房”,也学学美国人,玩玩金融杠杆,只是不要玩到60倍,甚至不玩到20倍,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4.全球化不同情弱者,适者生存,强者发展。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只有强者才能驾驭潮流,得心应手。商品可以攻城略地,技术可以斩关夺隘,资本可以抢滩称雄,信息和文化同样可以洗脑掠色。强国会竭力借助全球化的力量压抑甚至取消弱国的贸易壁垒,而自己在必要时总会悄悄祭起贸易保护的旗帜。技术强大自会打技术牌,资本雄厚自会打资本牌。
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看似强大,但只是处于“微笑”曲线的下方,靠加工、代工,消耗资源、能源,通过出口取得一点微薄的收益,上游的研发设计,下游的营销通路大都假手他人,肥水外流;到头来,还背上一个“高排放”、污染环境的恶名。我们用制造品去交换美国的金融品(国债),把血汗挣来的“顺差”又借给美国人消费挥霍。吃尽亏,到头来还落了一个“高储蓄”的不是;美国人享用了“中国制造”的价廉物美,反倒无理地数落人民币为什么不升值! 强国的货币流通为世界货币,强国的语言流行为世界语言。强国的文化也横行世界,拥有压倒的优势。中国要争取货币话语权、产业话语权,就必须自强不息,努力增强实力。
只有发展了,才有发言权。在全球化浪潮中,国力是基础,只能以内需为体,出口为刃,而不能本末倒置,过于依赖出口市场。 5.全球化时代呼唤全球责任。 当个人不得不进行全球化思考,当企业不得不驾驭全球化轩辕,当国家不得不顺应全球化潮流,全球责任便应运而生。 仅仅考虑气象问题是不够的。排了多少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只会造成酸雨,影响有限时空的气象。排了多少二氧化碳、多少温室气体,则是绝顶要紧的大事,事关气候问题,涉及生态大时空,关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全球化的企业必须承担全球性的社会责任。在环境层面,就是保护自然生态,节能降耗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承担气候责任。
金融全球化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 经济全球化不仅是市场规模的量的扩大和积累,更是各国经济的质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也必然带来金融全球化。仅仅从全球金融市场联为一体的角度,或者从国内金融机构走向国际、按国际惯例开展业务的角度来认识金融全球化是不全面的,金融全球化至少应包括货币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和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国际化。经济、金融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但其间又充满着激烈的矛盾和斗争。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
金融全球化是金融自由化和放宽金融管制的必然结果。它由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所主导,由跨国金融机构担任运行主角,其发展建立在金融各类市场融合的基础上,并紧密依托于多种科技化的创新。今后国际的金融体系将进一步自由化,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跨国金融机构业务综合化、网络化,金融业的竞争更趋激烈,威胁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阴影依然在全球徘徊。
20世纪最后10年国内外理论界和决策者谈论得最多的话题之一是经济、金融全球化,诸如经济、金融全球化发生的原因,对各国和整个世界经济、金融带来的影响、机遇和挑战,以及面对这一形势各国和各微观经济主体应采取的对策,等等。在此基础上,人们又进一步预计在新世纪或新千年各国经济、金融必将进一步融合,甚至一体化。以上这些无疑是正确的;然而,我们认为,对经济、金融全球化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在分析经济金融全球化本质的基础上,对全球化与民族化、全球化与自主化、全球化与跨国公司、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和国际惯例、全球化与贫困化、全球化与第三世界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分析、揭露和论证,指出西方掩盖全球化本质的主流理论在国内泛滥,我们既要积极参与利用资本主义全球化,为我所用,发展民族经济,壮大自己;又要必须坚持民族化、自主化(国产化),这应该成为经济金融工作的指导思想,我国金融机构首要任务必须要扶持技术、品牌国产化,以赢得在全球化中取胜。
不少学者只宣传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国际化等等,说全球化是一个自然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过程,而忽视在全球化的同时,还存在民族化的另一种基本趋势。不能否认,推动当代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是同资本主义发展到“全球化”最新阶段的巨大作用的结果。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世界是有众多的有主权的民族国家组成,资本所追求的全球性垄断与民族国家的主权之间,是相互尖锐对立的,它们所决定的“全球化”趋势与“民族化”趋势,是世界经济这一矛盾运动的两个方面,全球化趋势越强,民族化问题也随之越突出。因此,我们在重视研究、适应和利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同时,也必须要重视研究各国民族国家主权、民族经济金融的发展和经济金融的安全。我国是一个寻求经济金融现代化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参与经济金融全球化的目的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繁荣与富强,这是第一位的。因为,其一是任何一个大国都不会放弃对资源的控制,听任外国资本对本国资源的任意配组和利用。波兰的国有银行已被外国资本所控制,外国资本家将波兰银行筹集的资金调往国外,使波兰的企业得不到信贷扶持,这是一个令人清醒的前车之鉴。其二是在世界现实生活中,最大的福利单位仍然是民族国家,而不是全球,因为世界尚未大同。在参与世界经济金融竞争中,如果本国银行不重点扶持提高本国民族经济的竞争力,这是舍本逐末,颠倒了主次,最终会导致民族经济被淘汰出局,就不可避免地使本国人民的福利受到根本性的损害。西方发达国家大肆宣扬全球化已使民族经济范畴随着全球化时代到来而终结,这是一种脱离现实的利己主义的宣传,是企图实现他们无阻挡的控制,占领整个世界市场,攫取最大的垄断利润。
金融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和时代潮流。我国在获得金融全球化利益的同时,由于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和对全球金融利益的过度追求,势必会产生一些利益损失,坚持一定的利益原则,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如提高银行业的竞争能力,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并积极推动区域货币合作等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在全球经济中的金融利益,是我国金融全球化过程的重中之重。
虽然许多人都预测在亚洲也必然会出现货币整合,但“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亚元的出现似乎遥遥无期。亚洲货币一体化远远滞后于贸易和投资合作。显然,如果欧洲、北美完成了金融整合,而亚洲各国依然一盘散沙,那么在经济竞争中非吃亏不可。
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剧烈冲击之下,亚洲各国普遍认识到通过货币整合来增强金融市场稳定性的重要意义。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由于亚洲各国,除了日本之外,经济规模都不是很大,缺乏相互协调的机制,结果被国际金融投机集团各个击破。一个国家出现的金融危机很快就通过外溢效应蔓延到邻国,从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台湾、香港、一直冲击到东北亚的韩国和日本。在金融风暴中各国都竭尽全力应付,也曾经相互磋商,希望能够协调一致,集合地区内更大的力量来制止风暴的蔓延。但是,由于缺乏协调机制,甚至还出现了以邻为壑的做法,结果一个又一个国家在金融风暴中倒了下去。整个亚洲经济遭遇到难以估量的损失。实践证明,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之下,一个孤立的经济体很难独善其身。只有联合起来,建立某种形式的货币联盟才能增加地区的金融稳定性。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泰国外长素林提出要在“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增加“灵活干预”这一原则,希望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达成金融货币联动体系。
金融全球化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的全球流动使得各国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关键是如何实施有效监管,以达到避害趋利之目的。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金融资本全球化加深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脆弱性
1.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加深
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有效地削弱了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成本,但是金融资本全球化导致金融机构规模日益庞大,这反而使债权人很难及时了解其经营状况,也大大增加了金融机构有效筛选和监督债务人的困难,结果使原本弱化的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重新显现出来,从而加大了金融机构的脆弱性。
首先,金融资本全球化之前,金融机构一般是区域性的并且规模不大,债权人的数目相对有限并且比较集中,他们比较容易了解本地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和风险状况,所以金融机构和债权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并不很严重;但是金融资本全球化使金融机构债权人的数量大大增加,并分散在全球各地,他们要了解一家跨国金融机构的经营和风险状况是非常困难的,这加大金融机构和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根据经典的“囚徒困境”理论,如果某个意外冲击使存款的提现速度加快,那么每个理性的储户都会赶紧加入挤兑的行列。即使银行的经营是稳健的,即使所有的储户都能够认识到如果他们不进行挤兑更有利于整体的利益,挤兑行为仍然会发生。因此全融资本全球化加大了债权人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剧了金融机构脆弱性。
其次,在金融资本全球化之前,一般来说,金融机构规模不大,债务人的数量相对有限也比较集中,金融机构对债务人的筛选和监督的效率比较高,这样金融机构和债务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不十分严重。但是金融资本全球化使得金融机构的规模全球化,债务人的数量全球化,这使得金融机构对这些债务人的筛选和监督成本急剧上升,结果导致金融机构和债务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日益突出。
2.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加深
金融机构的产生本来可以降低借款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但是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发展却反而使金融机构隐藏了巨大的道德风险。
首先,在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条件下,规模巨大的跨国金融机构的破产可能对一国乃至全球经济造成冲击,因此金融机构经营者认为如果单个银行出现困难,政府可能听之任之,如果大规模的金融机构陷入困境,政府就不得不进行拯救;再加上竞争压力也迫使它们继续其进行冒险性的决策。这将导致道德风险加剧。
其次,金融资本全球化使得经营者可能面临的奖励和处罚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不对称性。经营者的某种风险性决策一旦成功,他将获得极大的奖励;如果失败其最坏结果也不过是下岗而已,所有者从错误决策中招致的损失只不过是其自有资本,所以金融机构管理者的理性行为总是倾向于作一些风险较高的决策。一旦失败,那么金融机构就面临巨大的灾难。巴林银行就是如此。
最后,由于金融资本全球化使全球金融机构之间的往来关系非常密切,因此个别金融机构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将极有可能扩散到整个金融系统。
3.发展中国家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加剧
(1)发展中国家汇率的波动性加剧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衍生工具超速增长,货币当局在面临强大的贬值或升值压力以及国际金融市场上巨额投机资金时往往无能为力,即使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其结果也必是货币汇率的大幅波动。如果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其波动将更加剧烈。
(2)发展中国家股价的波动性加剧
历史上的金融危机甚至经济萧条均与股市的剧烈波动相关,而金融资本全球化更是加剧了股市的波动性,其原因主要有:
第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和股市的波动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股市的波动。金融资本全球化使得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与发达国家证券市场间的联系紧密。当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发生波动时,即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正常,其证券市场也会相应地出现波动。另外,实体经济波动在很大程度会影响股市的波动,因此全球经济的不稳定也会加剧全球股市的波动,进而加剧发展中国家股市的波动。
第二,市场投机与操纵。随着金融资产大量涌入发展中国家的股票市场,一些大型机构投资者凭借自己的资金实力和信息优势操纵股票市场,创造虚假交易,制造交投繁荣景象,推动股价持续上涨。因此,金融资本全球化使得发展中国家股市的波动更加频繁和剧烈。
第三,外国投资突发性的大规模撤资,往往会造成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困难。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股票市场的规模十分有限,外国投资往往占有较大比例。在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下,突发性的外国撤资几乎没有任何障碍,此时,不仅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会遭受冲击,而且往往伴随货币大幅度贬值,进而导致证券市场流动性大幅萎缩。
(3)发展中国家金融资产风险的传染性加剧
由于金融资本全球化使得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比以前更加复杂,因此金融资产风险的传染性也比以前大大增加。一旦某个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价格下跌以至于其不能保证正常的流动性头寸,那么局部的金融困难就会迅速、剧烈地传播到其他金融机构,甚至演变成整体性的金融动荡。
二、发展中国家对金融资本全球流动的有效监管
1.对金融机构实施有效监管
发展中国家对外资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监管不仅要遵守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关于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的一系列协议所管提供的最低标准,还应该就本国有关对外国金融机构的专门管制或更严厉的审慎管制进行监督,综合采取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方法,检查外国金融机构经营的合规性,以作为经营性监督的补充。
第一,加强对外资金融活动监管的立法准备。通过金融立法,制定全球化条件下的金融业运行规则,并完善金融执法体系,保证规则得到执行,以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构筑全球化条件下的金融安全网。
第二,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监管。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等金融监管部门在考虑是否批准国外银行进入时,除了执行巴塞尔协议规定外,还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对国内银行业将会带来何种影响;二是本国经济对其提供的金融服务的需求程度;三是其注册资本数量和劳动质量;四是该机构母国是否有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另外,中央银行还应把握好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速度与布局。
第三,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业务的监管。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对外资银行的业务管理与对本国银行基本相同,即所谓“国民待遇”。但发展中国家还应该对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经营地域等适当进行限制,对不同的外资银行采取不同的政策。如对离岸商业银行,只应允许其开展境外业务;对限制性外资商业银行,可以允许其经营境外业务及部分境内业务。
第四,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异常动向的监管。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一要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及国际资本异常流动的跟踪监测能力,通过对外资机构业务过程的监督、测定、计量、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国际游资的动向;二要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异动的应急处理能力。中央银行应通过立法,保留在非常时期对外资金融机构特别处置的权力。
第五,加强与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发展中国家政府应该努力搞好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通过与国际清算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的交往与协作,提高中央银行的监管水平,在进一步扩大和提高金融对外开放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确保本国民族金融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对长期外债实行规模控制
发展中国家要想把握住资本自由流动的机遇,把国际债务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保障本国在负债经营中能够量力而行,借好债,用好债,还好债,既促进经济发展,又防止发生债务危机,政府应建立起一套适合本国情况的较为完整科学的外债监测指标体系,并以此来对外债进行分析和考评,发挥其指导和监督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发展中国家可以采用包括偿债率、借债率、负债率、流动外汇持有额、外债增长率、短期债务率、外资依存率等指标对外债进行监测,以保证外债的适度规模。
3.对短期游资实施有效监管
鉴于游资的不稳定性和破坏性,发展中国家应该对游资实施有效监管,以减少巨额游资兴风作浪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发展中国家对游资的有效监管应该根据本国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资本流动规模和结构,尤其是流动渠道(即短期借款、证券投资还是经常项目渗入)来决定是采取征收货币交易税、数量控制等直接控制手段,还是采取财政政策调整、浮动汇率等间接手段进行调控。
第一,对短期境外借款的有效监管。监管短期境外借款可以采取三种针对性措施:一是期限管理,如规定借款合同的最短期限,鼓励长期贷款;二是限制其流入本国股票市场、外汇市场、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以根绝短期资本获取暴利的可能性;三是业务限制,比如限制甚至禁止外资金融机构从事本币业务特别是本币借贷业务等。
第二,对证券投资的有效监管。短期游资进入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的渠道多种多样,对其有效监管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对非居民投资本国证券市场施加外汇约束;规定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对境外投资者不同的开放度;提供给居民和非居民以不同的投资工具,如a股和b股,或者规定外资对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规定非居民持有的股份限额;限制非居民投资本国未上市股份;对游资侵入本国证券市场的中间机构进行限制。在本币部分可自由兑换的条件下,无论境外资本是投资于东道国本币证券还是外币证券,无论境外资本是直接进入还是通过在岸、离岸外国机构投资者进入,都必须通过证券经纪公司。
第三,对通过经常项目渗入的游资的有效监管。对于通过贸易与非贸易渠道进入东道国的游资,可以通过完善外汇管制制度来加以控制,强调外汇买卖和资金进出必须建立在真实交易基础之上,并要求以真实单据作为外汇交易的依据。
此外,税收措施对各种游资都具有较强的监管作用。例如交易税或印花税,对投资所得依据来源地原则征收所得税,对资本利得征收所得税。
参考文献:
[1]夏振坤李建军:经济全球化的面面观[j].江汉论坛,2001
[2]郭根龙:wto框架下的中国金融服务贸易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吴兴南林善炜:全球化与未来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杨冬雪: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范爱军:经济全球化利益风险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6]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金融全球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金融国际化;会计教育;课程改革;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谢 军(1969—),男,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广东广州 510006)
一、引言
二十世纪见证了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史无前例的发展、扩张和演化。经济增长、低失业率和金融市场渐进的放松管制替代了缓慢的经济增长、高失业率、高通胀率和受管制的金融市场。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之间不断增长的私人资本流动促进了私人部门的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广泛形成(Moshirian and Szego, 2003)。金融部门的创新和放松管制加快了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进程,也推动了金融服务和会计服务的全球化。会计准则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要求会计教育必须进行以全球化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包括课程体系、教材构成和教学内容等),以培养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的会计研究和实务人才。
二、会计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1980年代期间,真正的全球金融市场开始兴起。在全球化和自由化的浪潮中,资本市场经历了一个国际金融交易巨幅增长的时代。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推动了跨国公司全球化的投资活动和融资交易,促进了资本在全球范围内低成本地流动,推动了金融系统的全球自由化(Rajan and Zin-gales, 2003)。1998年5月7日,Daimler Benz和Chrysler达成了合并协议,以股票交换(share-for-share exchange)完成了公司合并,合并后的新公司为DaimlerChrysler。1998年11月17日,DaimlerChrysler的股票(DCX)作为全球注册的股票(global registered share,GRS)同时在全球21个证券市场发起交易(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和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Daim-lerChrysler(DCX)是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股票。这种全球注册的股票方便了权益资本的全球交易和跨国公司的全球融资,同时要求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和会计披露制度以及更高效率和更具透明度的全球资本市场(Kamlyi,2003)。
在2008年,Wall Street巨头Lehman Bros的突发性破产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警醒世人关注金融监管体系的失灵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缺陷,促使各国在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不断完善金融管制机制和会计披露制度。Lehman Bros的破产暴露出了两个缺陷:(1)错误的投融资决策。公司大量投资于低信用级别的债券(sub-prime mortgage),产生了巨大的投资风险;并过度运用财务杠杆融资,极大地增加了财务风险。(2)会计报告对资产贬值的风险估计和风险披露严重不足。2007年上半年,Fannie Mae和Freddie Mac的冒险行为已经导致了次贷危机的暴发。但是Lehman Bros并没有在2007年度财务报告和2008年度的季度财务报告中有效及时地对持有的金融资产减值风险进行充分的估计和反映,违背了稳健主义的会计惯例。Lehman Bros的破产带来两点启示:(1)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性;完善的治理结构有助于提高经营效率,避免激进的投融资政策,强化风险管理机制。(2)会计信息质量(尤其是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优化和提升有助于缓解金融危机的冲击。
中国的金融改革和会计改革也同样面临着国际化的挑战。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经济将更加迅速和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化和国际化必将促使中国的金融改革和会计改革踏上不可逆转的国际化道路(曲晓辉、陈瑜,2003)。
三、会计教育改革
显然,全球性的金融改革和会计改革明确了会计教育的全球化方向,为会计教育提供丰富而富有成效的内容。由于金融改革和会计改革的国际化潮流,会计教育面向全球化已是一个必然的、不可逆的历史趋势。会计教育全球化既为金融会计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又昭示着新一轮金融会计教育改革的到来。为了迎合金融改革和会计改革的全球化趋势,我们应该积极地推进各项会计教育改革。
1.加强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的课程教学
随着金融市场的广泛发展,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已成为会计教育的基础,扎实的金融理论和熟练的金融实务是高质量会计教育的根本保障和生命线。面对不断发展的金融理论和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全面而深入的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有助于优化学生的金融和会计知识结构,提高学生适应变化中的金融环境的职业素质,有利于加强学生对金融理论和会计实务的理解和认识,并进一步强化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金融会计职业能力。
为了强化学生的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在课程设置就必需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增设一定量的金融学科(包括“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体系)的课程,如,《金融学》、《投资学和资产评估》、《金融工程和风险管理》、《期权、期货和衍生证券》、《货币、银行和资本市场经济学》、《资本市场:机构和工具》和《公司金融》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更深入地了解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这将极大地提升学生金融会计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
2.更新金融和会计教材
金融教材和会计教材是金融会计教学的基本载体。要提高金融会计教育的质量,必须更新过时的、不适用的旧有教材。鉴于金融改革和会计改革的国际化趋势(更多的是美国化倾向),应大力地、积极地引进流行的美国金融和会计教科书(译著或原版),开拓学生的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对国外优秀金融和会计教材的采用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对国内金融和会计教材的选择,应选用高质量的优秀的并不断再版更新的金融和会计教科书。总之,面对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和会计环境,应注重金融会计教材和金融会计知识的更新度。
3.完善和丰富金融会计教育内容
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的国际化带来了金融会计职业的国际竞争。为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生存能力,金融会计教学内容应该进行大范围的扩展。主要是扩充金融学科体系的教学内容(包括公司金融的专业知识),使得会计学生具备更多更新颖更充实的金融知识,这将有助于会计学生更便利地参与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管理以及金融工程的战略咨询。针对国内公司金融教材建设的严重滞后性,会计专业教师应积极选择国外(尤其是美国)通行的公司金融教科书,保障公司金融管理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Karolyi, G. Daimler-Chrysler AG: the first truly global share[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03(9): 409-430.
[2]Moshirian, F. and G. Szego.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global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3(27): 1213-1218.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