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问候语(精选5篇)
英语问候语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汉语言;问候语;差异
问候语作为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的语言表达,在各国文化中都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通过问候语的使用,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二者之间的亲疏关系被突出出来并加以确定。它们也是一种常规用语,构成了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同一语言内部,其成员对问候语的使用表现为一种无意识的社会习惯;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在使用问候语时经常会产生一些交际失误。本文将从语言学不同角度对英汉招呼语进行了系统对比分析,通过内容、意义、结构、称谓、合作原则等方面的对比,指出不同语言的问候语在表达形式和实际使用方面的差异。
英汉问候语的功能和使用是相似的,但其在内容、语义、句型结构等方面却是大有区别的。接下来本文就将逐一从五个方面对英汉问候语的差异进行对比。
1
内容差别
中英文招呼语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问候语内容的差异。从古至今,中国人不仅把食物作为人的第一需求,而且还将其作为聊天的中心,所以人们一见面通常使用“吃了吗?”作为问候语。在英语国家,人们通常将谈论天气作为问候语,如,“Lovely day.isn’t it?”(天气挺好,是吧!),“It’s s0 cold today,isn’t it?”(今天真冷,对吧?),“It’s extremely windy today,isn’t it?”(风真大。不是吗?)。这种语言现象主要归因于英国多变的天气。由于英语和汉语一些习惯性的问候语在内容方面存在差别,所以在使用时应考虑文化差异,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尴尬。例如。在英语中“你吃了吗?”并不是一种问候语,而是男士向女士发出的邀请。
中文问候语的内容可以根据说话双方的关系、场合、心理状态等进行变化。汉文化中习惯使用诸如“你在忙什么?”或“你去哪?”等传统的问候语。这类问候语的目的不是询问,而是表达说话人的关心。听话人可以用一些模糊的字眼如,“瞎忙”、“出去”、“有事”,作为回答。在英语文化中,一些个人信息被视作隐私,只有和非常亲密的朋友在一起时才会说起。而且英语问候语的内容也有很大的约束性。汉语中的“你在忙什么?”或“你去哪?”在英语文化中就会被作为一种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曾经有一位外籍教师向学校领导抱怨经常会有人询问他要去哪里,要做什么,甚至陌生人也会这样发问。他认为他在中国没有人身自由。直到外事人员给他做出解释才罢休。由此可见一种语言中的问候语在其他语言中可能并不适合。
2 意义差别
英汉问候语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表达意义上的差别。汉语和英语有时使用相同的问候语,但是由于语义场的不同,两者表达的意义也有所不同。
English
Chinese
Good morning!
早上好!
Good afternoon!
下午好!
Good evening!
晚上好!
从以上两者的对比可以看出,英语中的一些表达在汉语中都能找到对应。但是汉语的“早上”指的是8点以前,而英语的早上指的是从太阳升起到中午的这段时间。所以英语的“Goodmorning”比汉语的“早上好!”在一天内可使用的时间范围要长。而“Good afternoom”则是中午到下午6点之间一个较为正式的问候语;“Good evening”也是用于下午6点以后的一个较为正式的问候语。这两者在汉语的日常会话中都找不到对应项,除了在电视电台广播节目,或是正式的演说中出现。相同的例子还有英语中的“Hi!”是一个中性问候语,在汉语中也没有对应,只能根据发音用“嘿!”替代。事实上,“Hi!”同汉语中的“你好”意义相近,只是在意思上表露的不甚明确。
3 结构差别
英汉问候语在句子结构上也存在差异。例如,汉语也有将天气作为问候语的时候,但是汉语通常使用感叹句,如:“天气真好!”或“天气真糟糕!”来表达对好天气的欣喜和对坏天气的不满;而英语通常使用反意疑问句来表达他们的感情,如,“Lovelyday,isn’t jI?”,“Il’s extremely windy today,isn’t it?”,这在汉语中却是极为少见的。类似的差异还有在汉语中有很多可以用“是”或者“否”来回答的问候语,如。“上学去啊!”,“出去呀?”,“洗衣服啊?”但是英语中就没有类似的问候语。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汉语的问候语在一些场合趋于简化。熟人在路上见面的话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多以“嘿!”或“改天我再找你!”,“哪天我给你打电话!”。
英语问候语形式较为固定,回复也较为正式。如,
——How ale you?
——Fine,thanks./I’m fine,thanks,and you?
汉语问候的形式就较为灵活,并随着现代生活的步伐增添了新的内容。如,双休日打算去哪?,上网了吗?,你们单位效益怎么样?/现在在哪儿干呢?
4 称谓差别
英汉问候语的差异在称谓上也有所体现。首先,汉语的人称代词比英语要丰富。仅仅第二人称汉语就有“你”和“您”,而英语只有“you”,而且单复数均可用。一般而言,“您”是和较高的社会身份相联系的。地位低的人称呼地位高的人为“您”。而地位高的人称呼其下属为“你”。汉语中还有很多用于称呼对方的敬语和称呼自己的谦卑语。例如,称呼别人用“君”、“公”、“先生”、“足下”、“阁下”等,称呼自己用“鄙人”、“在下”、“弟子”等。尽管汉语的代词比英语要丰富的多,但是汉语问候语中的代词的使用却远不如英语的频繁。通过下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差异。
(1)How ale you?最近怎么样?
(2)How is your work?工作怎么样?
(3)How is your family?家里都好吧?
“老”是汉语中常用的称谓前缀,用在姓氏前表示对被称呼人的尊敬。人们在称呼地位较高或者年龄较长的人时,多用“老”。如,“张老”,“李老”等。但是在英语中相应的翻译就变成了“Old Zhang”,“Old Li”,失去了尊敬的意味。因为在国外称呼对方“老”是很不礼貌的。在使用问候语时,直接称呼对方“先生”、“小姐”或“女士”即可。
其次,在中国,一个人的职业或头衔可以直接被用来当作称谓,如。赵经理、李校长、王工程师、张老师等。但是我们很少听到英语中有这样的称呼“Bureau Director Smith”,“Manager Black”, “Principal Brown”,等。在英语中,只有少数职业名称可以作为称谓使用,像“Doctor”,“Governor”,“Mayor”,“Professor”等,但后面均不加姓氏。
汉语的一大特色就是有一套复杂的亲属称谓体系。根据血缘关系以及年龄大小衍生出了不同的名称。例如,英文中的aunt在中文中就有若干对应词:姑姑(大姑、二姑),婶婶,姨妈,等等。中国人不仅用这些亲属称谓词称呼和自己有关系的人,还用于称呼非亲属关系的人或者是陌生人,以此来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如称呼老人用“爷爷、奶奶”,称呼中年人用“伯伯、叔叔、大婶、阿姨”等。而在英语中,只有称呼亲属才会使用这些词汇,对于非亲属关系的人一般使用“先生”、“小姐”或“女士”。
5 合作差别
1967年,美国哲学家格莱斯提出了会话交际的合作原则。格莱斯认为,为了保证会话参与者能够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际,要求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整个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这就是会话的“合作原则”。
大多数英语问候语都遵循“合作原则”,即被问候人都尽可能回答问候人的询问。例如:
A:How ale you?
B:Just fine.How’s your mother?I heard she WEkcJn’t well.
A:She’0 got a headache.but she i8 much better now.
B:Glad to hear that.
A:Thank you!
以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为标准,汉语的问候语大多违反了这个原则。汉语问候语的回答较为模糊、笼统。
A:你家孩子出国的事情怎么样了?
B:估计还得几个月!
A:要好好培养啊,孩子学习好吧?
B:凑合吧!
在上面的例子中,A询问事情的进展是否顺利,而B只是告诉对方一个时间,并没有直接回答。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更是模糊,或许只是为了表示谦虚。
汉语中的问候语还可以用一些和问候人所说话题不相关的问题来回答。比如:
A:您老要去提水啊?
B:你这是要去哪儿?
英语问候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问候语;问候称谓;问候内容;问候句式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23)16-0283-02
0 引言
问候语作为人们日常会话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各国文化中都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不论第一次见面还是熟人打招呼,通常要彼此之间打招呼,问候的目的则是保持社会接触。本文从问候称谓、问候内容以及问候句式三个方面比较了英汉问候语的异同,并探讨了导致其差异的原因。
1 英汉问候语的差异
1.1 英汉问候称谓的差异
人们见面交谈,一般都会先称谓对方。英汉问候称谓语有着极大的差异。首先,汉语的人称代词比英语要丰富、复杂。例如,汉语中第二人称就有“你”、“您”、“你们”“您们”之分,而英语中只有一个“you”,而且单复数均可用。一般说来,“您”是用来称谓比自己较高社会身份地位的人的,而地位较高的人称谓比自己地位较低的人为“你”就可以了。“您们”是“您”的复数,“你们”是“你”的复数。此外,汉语中还有很多用于称谓对方的敬语和称呼自己的谦语。例如,称谓别人用“先生”、“阁下”、“足下”、“君”等,称谓自己用“在下”、“鄙人”、“弟子”等。尽管汉语的代词比英语要丰富的多,但是却远远不如英语的频繁。通过下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差异。
(1) How are you? 最近怎么样?
(2) How do you do? 您好!
(3) How is your work? 工作怎么样?
(4) How is your family? 家里都好吧?
另外,“老”是汉语中常用的称谓前缀,用在姓氏前面表示对被称呼人的尊敬。人们在称呼地位较高或者年龄较长的人时,多用“老”,如“刘老”、“张老”、“王老”等。但是在英语称谓中,就不能用old,因为“老”在西方文化中是“不中用的”意思,所以英美人特别忌讳别人称自己“老”。在称谓时可以直接称呼对方“Mr.”、“Miss”、“Mrs”、或“Madam”。
其次,汉语中,我们经常用“姓氏+职业或头衔”来称谓别人,如刘老师、赵经理、张校长、陈工程师等。但是,在英语中,我们不能说“Teacher Mary”、“Manager Black”、“Principal Brown”、“Engineer Smith”。
汉语中有一套极为复杂的称谓体系。根据血缘关系以及年龄大小,有着不同的亲属称谓语。例如,英文中的cousin在汉语中就有许多对应词: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等等。此外,汉语中还用这些亲属称谓语来称谓与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人或者陌生人,以此来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如称谓老人为“爷爷”、“奶奶”,称呼中年人为“伯伯、叔叔、阿姨、大妈、大婶”等。而在英语中,只有称呼亲属时才会使用这些词汇,对于非亲属关系的人一般使用“先生”、“小姐”或“女士”。
1.2 英汉问候内容的差异
英汉问候语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问候内容的差异。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人们不仅把食物作为其第一需求,而且还将其作为聊天的中心。所以,中国人见面了通常会问“吃了吗”,“到哪里去啊”等。而英国是个岛国,天气经常多变,因而更关注天气状况,见面了他们会经常以谈论天气作为问候语。例如,“Lovely day, isn’t it?”(天气不错,是吧!),“It’s so hot today,isn’t it?”(今天可真冷,对吧?)。
其次,汉语问候语的内容可以根据交谈双方的关系、说话场合等进行变化。中国人见面说“吃了吗”,“到哪里去啊”,“最近忙些什么啊”等传统的问候语,其目的并不是真正为了询问,而是对对方表示关心。听话人可以使用一些模糊的字眼来回答,如“出去走走”、“出去”、“有事”、“瞎忙”等。西方人清晨碰见习惯互道“Good morning!”或者简单地招呼一声“Hi!”,“Hello!”。如果问候英美人“吃了吗 ?”或“去哪儿”,不大了解中国国情、风俗的西方人,他会认为,“难道我没有足够的钱吃饭吗?”或 “你要请我吃饭”,“至于我去哪里,与你有何相干?你的鼻子怎么伸得这么长呢”,“去哪里?”本来是一句礼节性问候语,可有的外国朋友说不定会把礼节性的问候视为干涉其神圣不可侵犯的隐私的无礼行为。
汉文化中习惯使用诸如“你在忙什么?”或“你去哪?”等传统的问候语。这类问候语的目的不是询问,而是表达说话人的关心。听话人可以用一些模糊的字眼如,“瞎忙”、“出去”、“有事”,作为回答。在英语文化中,诸如年龄、收入、个人动向、、婚姻状况等信息被视为个人隐私,询问这些隐私就是侵犯别人,会给别人带来不悦,导致交际的失败。
1.3 英汉问候句式的差异
英汉问候语在句子结构上也存在差异。例如,汉语也有将天气作为问候语的时候,但是汉语通常使用感叹句,如:“天气可真不错啊!”或“天气太糟糕了!”来表达对好天气的欣喜和对坏天气的不满;而英语通常使用反意疑问句来表达他们的感情,如,“Lovely day,isn’t it?”,“It’s extremely windy today,isn’t it?”,这在汉语中却是极为少见的。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汉语的问候语在一些场合趋于简化。熟人在路上见面的话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多以“嘿!”或“改天我再找你!”,“哪天找你玩!”。
英语问候语形式较为固定,回复也较为正式。如:
――How are you?
――Fine,thanks./I’m fine,thanks,and you?
――How do you do?
――How do you do?
汉语问候的形式就较为灵活,如人们见面了问“周末准备去哪儿玩”、“上网了吗”、“现在哪儿高就啊”、“工作忙吗”等等。
2 导致英汉问候语差异的原因
2.1 地理环境不同
英美国家大部分都是属于岛国,以英国为例,英国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属于温带海洋气候。由于是岛国和受来自大西洋暖湿气候的影,语言上也就有了与大海和西风相关的特定性。所以英国人最常问候的就是天气,人们见面寒暄、打招呼、应酬一般都是先讨论天气。
中国横跨亚欧板块,四季更替,于是俗话说“看天吃饭”,而且在中国都以民生为主,穿衣吃饭是最关心的问题,古时候由于天灾等因素,人民常常吃不好穿不暖,所以见面第一句习惯性的会以类似“吃了吗”此类的寒暄,而实际上,他不是在问你是不是真的吃的,只是见面打招呼而已。特别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后期,“你吃了吧”这句问候语最盛行,人们见面就是习惯问候对方“你吃了吧”。这种传统的问候方式,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并且深入人心,其实也暴露了在这块土地上千百年来人们对缺吃少食的恐慌心。
2.2 文化背景不同
中西方文化中,对社会评价的注意焦点不同,导致了中西方问候语在对象和内容场合上的差异。在问候的场合中,中国社会对于刻意的称赞以及褒奖,尤其是对女性的外貌、穿着打扮、发型等方面的问候。所以,人品、才能、智慧是中国社会在交际时的中心内容,由于中国社会受“男女有别”的封建思想影响,在许多交际场合,男性对女性外貌的言语是不合适的。这方面的言语多局限于女性之间。中国人经常对对方的外貌变化予以忽视,即使注意到了对方身上的变化,也往往用一些中性的言辞来称赞。
而西方人更偏爱于对外貌、服饰、发型或所有物等方面的内容,对这些方面的言词最为突出。西方社会崇尚“新”。在日常生活中,凡是新的东西,如新车、新衣服、新的发型等都是更容易引起别人的称赞。虽然这种新,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稍作修改或改变,但重要的是,谈话的人已经注意到了这一变化,并认为这是值得称赞的。
2.3 价值观取向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的,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其基本特点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以现世性的人伦关系为核心,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肯定;“中庸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观念,主张对已要“克己复礼,不喜形于色”,处世则“不偏不倚、公正和谐”。在一些俗语和民谚中反映了这一民族观念,如“吃亏是福、与人为善”、“出头的椽子先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
参考文献
英语问候语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中英问候语中语言和文化差异,并对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出相关策略。
问候语是日常会话交际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问候别人时,首先考虑的就是礼貌问题。那么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互相交际时所赋予这些准则的重要性是否会有差异?因为跨文化交际在很大程度上与交际者对这些准则和策略的恰当选择有关brown和levinson(19871认为,在社会交往中,人们用语言所体现出来的礼貌是有原则的,也是有差异的。这些原则要求交谈者符合总的礼貌行为;同时,由于人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对礼貌的衡量和评估标准也不尽相同,而这些不同的衡量标准也会影响交际者在谈话策略上的选择。为了解释英汉两种不同文化对于礼貌原则选择的差异,以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本论文以leech(1983)的礼貌原则和顾日国(1992)的礼貌准则为基础,对英汉问候语进行调查和研究。
一、中英相同的问候语结构、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中英文化中的问候活动通常是先开始接触,然后互致某些问候客套,表示欢迎或乐意会面,再作寒暄。因此,问候语的结构一般包括以下组成部分:招呼、问候、欢迎辞语、表示高兴、寒暄。但是在许多情况下,随着问候情景的不同,问候活动中许多成分会随时发生变化,某些成分被省略。一般见面时常用以下问候用语:“go0dmorning(早安)!”、“goodevening(晚安)!”、“howdoyoudo(你好)!”、“howareyou(身体好吗)?”“what’sgoingonwithyourecendy(最近如何)?”、“how’severythinggoing(一切都顺利吗)?”、“longtimenosee.howareyou(好久不见了,你好吗?)”、“iseverythingallifghtiwththechildren(孩子们都好吗)?”、“haveyoubeenonholiday(最近休假去了吗)?”
二、中英问候语的礼貌原则对比
结合顾日国的礼貌准则与leech关于礼貌的论述对英汉问候语语料进行比较,对问候语的研究结果证明了顾日国的观点——贬己尊人是中国特有的礼貌准则,并且是中国现代礼貌观念的核心。与leech的礼貌原则中谈话双方要保持吃亏和受益相平衡的“得体准则”不同,中国的礼貌尤其表现在“贬己尊人”。保持平衡是不符合中国道德观的。问题在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很难理解中国“谦虚”的文化内涵,因为它与leech的“谦逊准则”中的“谦逊”概念是不尽相同的。在汉语问候语中可以任意评论对方的生活、工作、健康状况等各方面的情况。如对方住院了,一定要问问详细的病情;对方遇到困难,一定要多宽慰几句。见面寒暄时,双方的年龄、职业、婚姻、家庭、身体等方方面而的情况,都可以涉及,几乎没有什么。
由此可见,汉语问候语中,关切大于礼貌。这种关切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亲如一家的情感。中国式的谦虚是一种自我修养的美德,贬己和尊人同样重要:英语文化中的谦虚则是尽量少赞誉自己的礼貌策略。这种对于“谦虚”的不同理解就会造成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无法理解中国人出于谦虚而贬低自己的评论。
三、英汉问候语在礼貌策略的选择上不同
首先,在问候过程中,汉文化更注重交际过程的整体感觉,而不是某些词语或句子的表面意义。人们希望交际伙伴能够根据社会文化环境和情景推导出问候者的真实意图,体会其中的关切问候之情。其次,汉语问候语强调客套超过事实,这与汉文化把保持人际关系和谐作为语言交际的主要功能是相符的。相比之下,英语问候语则体现平等亲切,并表现出弱交际环境文化的直接明了。所以,汉语问候语是随机应变的,甚至是看见什么问什么、明知故问。例如,“出去呀?”,“洗衣服呢?”,“今天休息了?”彼此从这一问一答中体会的仅仅是其中亲切友好的感情。而这些对于西方人来说都是真实的问题,他们不明白这是打招呼,更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使用这种不和逻辑的方式。他们无法按照会话含义准确推导出发话人的真实意图,更无法体会其中的关切问候之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英语问候语内容是中性题目,例如谈论天气或其他不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
四、英汉问候语在内容选择上不同
虽然汉英文化中的问候语结构类似,但是二者的问候内容却相去甚远。中国人一般高度重视社会关系亲热,在相互问候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所以,我们中国人见面时,往往关心地问对方:“吃了吗?”或客气地询问:“你到哪里去?”、“你在忙什么?”大家都习以为常,因为“民以食为天”嘛!而且彼此心里也}苛楚,“去哪里”只是友人在路上相遇时说的一句客套话。但英语国家不用这些话,甚至习惯上认为这样说不礼貌。西方人清晨碰见习惯互道“goodmorning!”或者简单地招呼一声“hi!”,“hello!”倘若用汉语习惯用语的英译版“haveyoueatenornot(吃了吗)?”或“whereareyougoing(去哪儿)?”问候不大了解中国国情、风俗的西方人,他(她)可能会纳闷“难道我没有足够的钱吃饭吗?”或许误以为“你要请我吃饭”,“至于我去哪里,与你有何相干?你的鼻子怎么伸得这么长呢”,“去哪里?”本来是一句礼节性问候语,可有的外国朋友说不定会把礼节性的问候视为干涉其神圣不可侵犯的隐私的无礼行为。所以,问候语的内容或表面信息差异表明,在一种语言中被认为有礼貌的话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不一定有礼貌。
五、跨文化交际策略的培养
由于汉英语言的负面迁移和跨文化理解、交际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综合考虑语言语用和背后深层的文化差异,选择恰当的跨文化交际策略。因此为了达到交际目的,中国的英语教师必须教学生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与英语文化的人士交往问候时,应视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文化信息转换,改用英语日常问候用语,而且,中外人士互相了解彼此的风俗习惯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使交往得以继续。
英语问候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语 日常用语 应用策略 文化透视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国家发展与世界接轨的需要,英语的学习和应用对我国人民来说越来越显得重要了。英语日常用语在增加了日常语言知识的同时,又透视出了西方文化的特点特色,这对于我国的发展及人们的进步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因而了解并掌握好英语日常用语的应用方式,不单单可以增强与外国人士交流的能力,还可以更多了解到外国的历史文化,是提升自身全面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英语日常用语的应用方式
1.注意情景的合理结合。同所有语言的日常应用一样,英语日常用语的应用也要讲究结合情景,特别是结合当下对话的时机和环境。唯有在正确了解到当下环境和状态的情况下,才可以正确使用日常用语,进行合乎逻辑的正常交流。
例如,到外国朋友家里去做客,需要了解到互相交流的基础和谈话进展的掌握。进门打招呼时,不可像中国常用语言模式一样直接就问:“Did you have lunch?”这种问法是不太合理也不太礼貌的。应该转变成和主人简单的打招呼,然后问:“May I come in?”待主人热情邀请进入房间后,再展开深入的交流。
2.平时注意词汇量的积累。英语日常用语的使用,不仅建立在对情景把控和有效结合这一方面,还要对词汇量有充分的积累,运用起来才会合理。也就是说,不能每次对话都固定使用几句粗浅的语句,这样会显得词穷,致使别人认为其没有想要交流下去。这种情况会导致交流无法顺利进行下去,最终以尴尬收尾。而只有具备充足的英语词汇量以及词句组合的能力,才可以丰富日常用语,丰富交流的内容,使得英语日常用语的应用切实有效。
例如,偶遇外国友人,一般会说:“How do you do!”这虽然是标准的问候方式,但是却太简单,太课文化,有时候就会显得太敷衍。那么,在此处就可以用其他句子替换,就可以显得更加具有感彩,比如换成:“How you doing?”就很不错。这样的话,话题就可以有效展开,交流也可以更顺利柔和。
二、英语日常用语的文化透视
1.日常用语是价值观的体现。在很多时候,日常用语都显现着人们的价值观,英语的日常用语更是如此,这其中就包含了问候语。见面打招呼,这是一种习惯,是人类发展的产物,见面时互相的问候是一项基本的礼仪。而在不同的过度,有着不同的文化底蕴,其常用问候语和问候方式也有所不同,这一点特别体现在中文和英语当中。
最后才知道,其实是因为两国的文化差异,导致这场误会的产生。对美国人来说,通常见面时会说:“How are things going?”或者是说:“How you doing?”来以示问候寒暄,这代表了美国人一般比较重视工作进展或者说成就这方面。然而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候对方吃饭了没有或者是问“准备去哪里啊”这种话,这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习俗。这两者在价值观上完全不同,以至于学生问Nicole要去哪里时,学生是以中国式习俗问候,而美国人不太喜欢别人问及隐私问题,所以Nicole会不太高兴,也就出现了这样的尴尬场面。
2.日常用语是文化风俗的体现。在跨地域的文化交流中,需要做到入乡随俗,才可以是日常用语应用到得心应手的地步,也就是英语中的“do in Rome as the Romes do”。英语日常用语在很多地方都显示着西方欧美国家的一些文化风俗及习惯。
3.日常用语是礼貌教养的体现。对于西方人来说,见面打招呼说hello是习以为常的事,同时其也常常把thank you挂在嘴边。西方人在很多情况下都会说到thank you,哪怕是任何一个小忙,一点小事,而且,不仅仅是在接受帮助后会感谢,在受到赞美时也会表示感谢。反之,中国人受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一直以来都是比较谦虚的,虽然也喜欢被别人赞美,但一般不会正面接受,所以也就不会在这种时候表示感谢。另一点,在用“sorry”这个词的时候也是有很大差异的,中国人认为做错了事才会说对不起以示道歉,而西方人会在听到别人表达出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后也会说“sorry”,这一点是很值得注意的。
三、结束语
英语的日常用语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其合理的应用是当下学生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同时,英语日常用语也与众多语言一样透视着其文化特色,而对这些文化特色的了解和掌握正是为了更好地使用英语日常用语。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论述,可以对英语日常用语的应用和文化透视提供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红玲.英语日常用语应用浅析及其文化透视[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23,08:133-134.
英语问候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注意英汉文化 差异
英语是世界语言中的一种重要语言。全世界使用英语的国家很多,随着中国加入WTO,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进行的各种交往越来越多。对英语的使用愈来愈重要。我们中国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占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的交流,我们不得不与外国人打交道。当今,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世界各民族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比如一个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要想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和高超的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情况,使该产品在包装及使用性能等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因此,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在进行英语教学中,应根据这个实际,注意英汉文化差异,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以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交际能力又是语言能力的具体体现.发展交际能力才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英语教学中,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学生造出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固然重要,然而学生选出符合语言环境和交际对象的句子,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使学生知道佧么场合说什么话、怎么说,这才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因此教育学生在交际场合中,注意英汉文化差异极为重要。
一般交际场合的常用语主要包括称呼语、问候语、辞别语、应答语、致谢语、电话用语及其它一些社交用语。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及风土人情,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都有所不同。这里笔者只初略的谈谈英汉文化差异的几个方面,望读者同行朋友不吝赐教。
1、称呼语之差异:我们中国人的人名称呼,多以出生日、出生地、自然现象及动植物等作为名,而英语国家人名称呼,多以与宗教有关的词,与植物有关的词,与武器有关的词,或与知识和权利有关的饲来作人名,如“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而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sir和madam,如果我们与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m相称,人家会感到莫明其妙,不知所云。我们汉语中,年轻人对长辈称呼“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呼“哥弟”姐妹”,在英语国家中,对这种以亲属称谓来称呼,对方听了反而会觉得不顺耳。如果我们对英语国家长辈称“Uncle Smith”“Aunt Browm”人家反而不高兴,因在英语中以亲属称谓是不广泛用于社交的。又如英语中的teacher在汉语中的意为“老师”,学生就相应地把张教师”用英语称为teacher Zhang,其实,英语国家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中“老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也是对从事这种职业的人的一种尊称。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这就是英汉文化中称呼用语之差异。
2、问候语之差异:我们中国人与人打招呼,常常习惯于问候“你吃饭了吗?”“你好吗?”用英语问候:Have you had your dinner?Are you well?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问候,他会认为你是想请他吃饭,你在说你自己好,他不好。甚至产生误会。英语国家的人与人打招呼是不这样问候的,他们通常是以交通、天气、体育、健康和兴趣爱好为话题进行问候。我们中国人初初见面,总要问及别人的年龄、婚姻、收入等,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的人提及这些却很反感,因为这是他们的个人隐私,不必外露。中国人见面后为表示关心别人而问候:“你去哪儿?“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问候:Where are you going?What are you doing?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你就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3、答谢语之差异:我们中国人习惯于别人问什么答什么。别人是关切的问候就客气的答谢。如当别人问及你是否要吃点什么或喝点什么时。通常习惯地客气地说:“谢谢,不用了,不麻烦你了”等,在英语中,当问及你是否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de something t0 eat/drink?)英语国家习惯,着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就说声“No,thanks”,直接了当地表示出来。一般说来,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中不用或很少用“谢谢”之类的答谢语,用了,反而觉得不舒服,反会觉得拉开了相互关系的距离。然而,在英语国家象“Thank you”这样的答谢语,适用于所有场合,所有人之间,包括父母子女兄妹等。送上一杯饮料,端上一杯茶,或在公共场合,别人帮做的任何事,都要习惯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一种礼节。因此,中国人答谢语的使用较含蓄,而英语国家坦率直爽,这就是英汉文化中的答谢语之不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