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层基础(精选5篇)

夯实基层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统计工作;夯实基础;及时修正;不断改善

一、加强基层统计工作,夯实统计工作基础的意义

统计工作是设计、搜集、整理、分析、研究统计数据资料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统计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工具,是各级政府和部门取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信息资料的主要手段。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事实依据,并对决策执行效果进行验证和监督,据以修正错误。统计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我们国家从中央到地方,从上而下,有国家统计局,各省市县统计局。各行业部门从上到下也都有统计处、科、室。但千头万绪,无论多复杂,统计数据都是由基层统计数据层层上报汇总得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性数据也是由省各市各县、乡、村的基础数据汇集而成。当然这些数据有的是通过大型普查得到的,有的是通过抽样调查、典型调查或日常统计报表等手段得到的。但无论如何,基层数据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基础数据的统计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层统计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基石。因此加强基层统计工作,夯实统计工作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基层统计的现状

基层统计数据的准确与否、完整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统计数据的质量。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基层统计数据的及时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基层数据如不能及时上报,就会直接影响上一级的数据汇总。在日常工作中,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上年度省社平工资是经常用的数据。由于数据的延迟性,各项工作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要做到统计数据的准确、及时、完整,必须对基层统计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我们现在的统计体系是典型的倒三角形。从国家统计局到各省市统计局,到县统计局,再到乡村统计员,人员数量、专业化程度、设备、资金经费、重视程度都是自上而下递减的状态。国家和省市层面自不必说,县级也还有县统计局,到了乡镇就只有一个统计员,而且很多都是兼职,到了村一级几乎都是由村大队会计兼职。设备经费谈不上,领导重视程度也不高。

全国有两千多个县(含县级市、旗等县级单位),他们的数据准确完整关系到整个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而县级的统计工作又和乡镇、村、各基层企事业单位密不可分。在一个县域内统计工作内容项目也很多。各种大型普查就有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工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等多项内容。另外还有日常统计报表,各行业、专业领域的调查,如固定资产投资调查、房地产调查、居民消费价格调查等等。可以说工作量大、人手少、专业性强。在一个县域内仅仅依靠县统计局的有限的力量,没有基层统计人员的配合是难以完成的。

三、基层统计工作中的不足

最基层的统计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是统计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薄弱的环节。首先是重视程度低。在乡镇和村前些年计划生育是硬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各地都重视计划生育。近些年以GDP论英雄,各地主要抓经济,热衷搞开发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近来国家狠抓环境治理,很多地方领导被约谈,各地开始注重环保。统计工作与这些工作相比,被放在次要地位。在各机关事业单位部门,上级业务部门安排的任务,政府党委安排的中心工作和本部门的日常业务才是重点,统计工作也被放在次要位置。各企业的老板经理,挣钱是硬道理,最主要的精力基本放在销售上,其次是生产和技术改造,统计也不被重视。

在统计人员的配备方面除了县统计局人员是专职统计外,各单位、各乡镇村几乎都是兼职统计。乡镇工作千头万绪,人员编制少,多数是兼职。有的是乡镇办公室人员兼职,有的是乡镇财政所人员兼职。在县直机关事业单位,有的是会计财务人员兼职,有的是业务人员兼职。在企业里有的是财务出纳兼职,有的是质检员兼职,也有办公室人员兼职的。

从统计人员专业素质上看,参差不齐。在乡镇和机关事业单位中,由财会人员兼职的,多数具有统计和相关专业知识。村一级的大队会计不在此列。其他各类人员兼职的,只有少数具备统计专业或相关专业知识。

在设备配备和经费方面也很可怜。由于经费紧张和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经费和专用设备基本没有。

基层统计人员的责任心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基层数据的准确与否是个良心买卖。有时候凭着工作经验,估计一个数也差不太多。把大量的日常数据整理出来,汇总、计算,上报一个准确的数据也可以,但工作量会大很多。这不单是教育他们增强责任心的问题,更要从制度入手,实行标准化和加强法制化。

四、改善基层统计的建议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加强基层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统一工作流程、台账、工作标准。加强统计执法力度,引起各级领导和统计人员重视,做到经费落实、人员落实、数据准确性落实。并大力加强统计人员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做好各单位联网直报和基层单位电脑数据的利用。

参考文献:

[1]冯永梅,王泽岗.事业单位统计管理目标的变革[J].管理观察,2008(09):30-31.

夯实基层基础范文第2篇

组织实施科普项目。获批准资助“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14个,获奖补资金175万元;组织申报科技致富“二传手”培训工程8个,科技扶贫项目1个,获奖补资金27万元。组织申报“科普中国·农村e站”项目30个,获资助资金36万元;“校园e站”5个,获资助资金7.5万元;“社区e站”4个,获资助资金6万元。毕节市科协资助“科技致富二传手”项目10个,补助经费10万元;资助科普项目10个,补助经费11.5万元;资助“农村e站”19个,补助经费22.8万元。

指导成立县级科协组织。批复成立金海湖新区科协、百里杜鹃管理区科协等2个县级科协,使金海湖新区和百里杜鹃管理区科普工作有了组织、阵地和人员。

指导成立高校科协组织。批复成立了毕节医专科协和毕节职院科协两所高校科协,实现毕节市高校科协全覆盖。毕节市科协对每个高校科协补助经费0.5万元。

指导成立县(区)反邪教协会和建设科技馆。通过政协提案等方式,要求各县(区)在2023年前成立反邪教协会和建成科技馆。目前已成立县(区)反邪教协会4个,在建县级科技館1个。向省反邪教协会争取到经费5万元,毕节市科协相应匹配5万元。向成立反邪教协会的县(区)每个补助1万元。

强化科普示范建设。毕节市科协对具备科普示范效应的村、社区、基地等进行命名,命名市级科普示范村13个、科普示范社区11个、科普教育基地10个、科普示范基地10个,补助创建经费54万元。

强化科普信息化建设。推进科技馆展教项目建设。按照中国科协、财政部要求,完成了科技馆免费开放资金的申报工作。对科技馆部分展品进行维修维护,购置展品20件和移动音响设施1套,支出资金232万元。

夯实基层基础范文第3篇

一、农村文化建设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是文化氛围“好”。近几年,县委在认真分析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龙游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确立了构筑“浙西中等规模的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把文化建设纳入到全县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编制了《龙游县文化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思路,加大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重点扶持有代表性的民间民俗文化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目前全县共有1个特级文化站、1个一级文化站、9个二级文化站,建有业余文艺队伍128支,5164名业务骨干。近年来,宣传、文化、社区(街道)和农办等部门以“彩色周末”、“和谐家园”等系列文化活动为依托,常年深入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文艺下乡活动,推出了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民艺精品。三年来,全县农村共举办各类文艺演出、边际文化交流和展览活动180余场次,参与活动人数达2.5万余人次,观众70多万人次。

二是整合力度“大”。近年来,龙游县抓住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工作的有利时机,整合统筹社会各方力量。一是整合文化信息资源。利用电脑网络平台,把网络由乡(镇)延伸到行政村,文化部门专门建立文化网站,指定专人负责,及时更新网页内容。编发《文化信息简报》,对外宣传介绍全县传统特色文化项目,报道各地文化活动动态,指导农村文化工作。二是整合文化阵地设施。以创建“百个特色文化村”、“文化艺术之家”,实施“东海明珠?金走廊工程”、“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等系列文化工程为抓手,结合“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双建设、双整治”、“康庄工程”等工程建设,因村、因需而宜改建、新建了一批文化场所和文体设施,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搭建了平台。三是整合文艺队伍。以文联为纽带,建立农村文化人才发现、培养机制,及时吸收有专业特长的农村文化人才进入文联各协会,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交流活动。

三是乡土气息“浓”。大力挖掘植根于民间的传统文化,培育了一批特色文化村落和文艺节目。2002年湖镇镇被评为省级民间艺术之乡。塔石镇的脱节龙、沐尘乡的三月三畲乡节、小南海镇的剪纸艺术、士元乡的貔貅舞,都极具浓郁的区域文化特色,这些传统节目还经常应邀参加省、市、县的文艺演出活动。湖镇硬头狮子、塔石脱节龙应邀参加中国第七届艺术节开幕式演出和“2004西湖狂欢节”大型踩街活动,并双双荣获金奖。文艺创作人员深入基层采风,创作了如小演唱“四老汉奔小康”、道情“乡镇干部帮贫致富”、小锣书“老土管”、“三农”颂、“老太婆逛新城”等一批充分反映当前农村新面貌、展示农民新形象为题材的作品,倡导“歌舞自己演,技能相互比,展品人人献”,以小品、快板、三句半、表演唱的形式融合方言乡音进行表演,令观众忍俊不禁,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四是活动载体“新”。以争创全省特色文化先进县为抓手,深入开展创建文化特色村活动,不断创新文化活动载体。2003年举办了全县民间舞蹈汇演,来自全县基层农村的20多支民舞表演队同场竞技,各展风采,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数万名群众争相观看,有力地促进了民间特色文化的发展。2004年组织全县农村基层的村两委和中小学教师共5000余人开展了“知龙游、爱龙游、建龙游”为主题的文化活动,通过组织参观近年来在城市、工业、旅游、交通建设中的新亮点,使群众在耳濡目染中亲身感受发展成果,在旅游娱乐的宽松氛围中接受教育。

五是取得成效“实”。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还陶冶了情操,改变了农民的不良行为和习惯。许多群众说:“大家在一起唱唱歌,跳跳舞,健康向上,既开心,又受益。”有一村民因长期迷恋不健康的娱乐活动,导致夫妻不和,家庭濒临解体,自参加村组织的座唱班后,他便整天热衷于表演,成了座唱班的骨干,改掉了不良嗜好。妻子也回心转意与丈夫和好如初,逢人便说:“文艺活动挽救了他,也挽救了我们这个家”。群众通过文艺活动,接受了新的信息、新的观念,拓展了视野,思想道德素质和民主法制观念明显提高,、封建迷信等活动逐渐减少,讲科学、讲文化、讲道德的风尚逐步形成。农村比过去更积极更健康了。

二、当前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矛盾

(1)需求日趋旺盛与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逐步提高,农民文化消费群体结构、消费观念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民对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和文化产品,如电影、电视、综艺演出、民俗文化活动等需求强烈。由于相关部门对农民的文化需求研究不够,文艺活动质量不高,县乡两级的文化产品不足和文化资源贫乏,内容炒冷饭,形式老面孔,缺乏吸引力,群众参与率不高,满足不了群众求知、求新、求乐、求变的多元化需求,供求矛盾相当突出。

(2)参与意识增强与文化阵地不足的矛盾。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群众欣赏文化的品位也在逐步提高,不再仅仅满足于自已看、自己听,自己演的欲望正越来越强烈。然而,由于有的地方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经济建设是硬任务、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软指标,文化工作提不到议事日程,必要的机构和人财物问题得不到解决。据调查,全县21个乡镇文化站中,真正能较好发挥作用的仅占72%。乡镇一级财政基本上拿不出专门的文化经费,现有的文化服务中心器材不足、设备老化,甚至停留在六七十年代的水平。目前仍有6个乡镇文化站不能正常开展活动,以致一些非常宝贵、具有传承价值的民风、民俗正渐渐消失。

(3)文化事业发展与人才不足的矛盾。长期以来,乡镇文化站工作由政府布置,经费由政府投资,人员工资由政府拨付,积极性和主动性差。基层文化干部存在不稳定倾向。在调查中,认为文化工作“符合自己兴趣,很乐意从事”的占21.57%,“服从组织安排”的占42.08%,“如果有选择,将会换其他工作”的占35.3%,“从事这项工作较长,工作缺乏耐心”的占62.79%。而且文化专干基本上身兼数职,每年真正用在文化工作的时间平均不足2个月。乡镇文化干部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9.8%,36~45岁的占66.7%,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仅占57.1%。基层文化干部存在多年只出不进的现象,造成文化站需要的专业人才进不来。年龄日益老化不可避免地带来知识老化、观念陈旧、精力不足、学习创新困难等问题。

三、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进城乡和谐发展

(1)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保持文化活动经常化。文化活动是基层文化建设的纽带,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文化活动是提高文化工作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在“三个力”上下功夫:一要在加强推动力上下功夫。实践表明,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是促进和推动基层文化活动的关键。宣传、文化职能部门要做好文化发展规划,根据形势发展和工作要求,确定活动主题,加强面上指导;乡镇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要加强工作协调和具体策划,真正发挥文化站、文化员的作用,指导和组织农村基层文化活动;村级基层组织是农村文化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要组织和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和参与文化活动,尤其要调动农村文化活动“热心人”和“带头人”的积极性,发挥其文化骨干作用。二要在增强内驱力上下功夫。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激发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兴趣,变群众被动接受文化为主动参与文化,增强农村基层文化活动的内在动力。三要着力在增强吸引力上下功夫。重视群众在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始终以群众的意愿为出发点和归宿,准确把握农民的文化需求特点、文化欣赏习惯,注重把先进性和广泛性、教育性与娱乐性、多样性和丰富性,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为群众提供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通过文化活动体验获得的享受、参与的享受、创造的享受,使人人享受文化”,让“文化陶冶人人”,最大限度地实现群众的文化权益。

(2)以城带乡、城乡联动,促进文化发展长效化。要树立“大文化”意识,坚持跳出文化看文化、抓文化,充分整合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科技等资源,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扩大文化工作辐射面,不断强化农村文化工作的渗透力。要从强化领导、健全组织、落实责任等方面入手,通过选聘一批有一技之长的离退休干部职工和文化干部担任文化村指导员等各种形式,坚持以城带乡,实行城市反哺农村,夯实农村文化工作基础。不仅要向农村送文化,更应注重在农村建文化,增强农村文化自身的“造血”功能,引导农民朋友参与到活动当中来。要着力建立科学的经济、文化一体化考核体系,把农村文化工作同农村经济工作一样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形成政策导向,探索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

(3)创新机制、增强活力,推动文化事业产业化。一是要加快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有效地实现政府对文化发展的宏观调控和依法监管,切实推进文化行政部门的职能转变,实现由政府“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既使政府集中财力、人力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又充分调动全社会创办文化产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要建立行政保障机制。要建立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把农村文化工作列入乡(镇)党委、政府议事日程,把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列入同等重要位置,定期研究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及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是要建立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积极调整文化市场准入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市场,将市场机制运用到文化投资、融资、建设、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实现对全社会文化资源市场化的有效配置,逐步形成政府、社会和自身投入相结合的多元投融资格局。

(4)注重结合、强化效果,确保活动方式多样化。要坚持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努力使文化活动内容包容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环境美化、思想教育、科技普及、艺术培训、网络咨询等;文化活动形式上涵盖歌舞音乐、说唱弹奏、琴棋书画、体育竞技等,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相互融合,满足多元化需求。要发挥农民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农民在参与中享受快乐、接受教育;在服务他人中得到满足、提高素质,增强农民的文明、创新、守信意识,逐步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5)优化资源、拓宽渠道,实现人才队伍社会化。农村文化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要自觉树立人才观念,建立农村文化人才档案,建立有利于农村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切实做好农村文化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举荐工作,充分挖掘蕴藏在广大农民中巨大的人才资源,必须充分利用好、发挥好、调动好本土人才的积极性。一要通过重点培养、重点扶持、表彰激励等方式,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文化机构工作,培育一批政治思想好、文化素质高、有文艺专长的农村文化带头人。二要保护好民间老艺人,加大整理、传承工作力度,使民间传统文化、特色文化得以继承发展,并把文艺绝活变为文化品牌。三要大力培养各类农村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经纪人才,活跃农村文化市场,发挥经营人才和经纪人才的“架构”作用,使农村文化既能“走出门”,又能在家门口欣赏“外来文化”,真正在农村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夯实基层基础范文第4篇

一、创新背景

国家、省、市高度重视人才战略,2009年,我市被确定为部级人口计生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试点市,2023年,省人口计生委实施“金人工程”。在此背景下,我市创新机制,不断推进人口计生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为人口计生事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创新做法

1. 创新保障机制,提高人员待遇。一是区划调整不减编制。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在行政区划调整时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人员编制做到“足额全保”,区划调整后,21个乡镇经合并剩下16个。按照规定,每个乡镇只能设一名计生助理。由于过去计生助理都是计生专线上业务精、能力强的公务员担任,市人口计生委建议市、乡两级党委、政府对合并后不再担任计生助理的同志继续留任,享受计生助理待遇。同时,保全乡(镇、街道)计生事业编制,对乡(镇、街道)计划生育事业编制一个不减,仍保全所有编制。遇有退休空编的,采取考试录用的办法填编,确保人口计生系统人员全、力量足。二是乡级人员财政保障。市编委在《关于同意调整乡(镇)计生(中心)服务站经费渠道的批复》中明确规定,乡镇计生服务站由原来的差额拨款单位变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由财政保障,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此外,所有临时聘用人员均按照事业编制人员标准发放、调整工资,保证计生事业有人愿意做、乐意做。 三是村级专干发放津贴。市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计生员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村级计生员除享受村正职干部80%工资报酬待遇外,多数乡(镇)又增补每人每月岗位津贴100元以上。去年起,全市统一将所有村(居)委会计生专职员纳入养老保险体系。目前,我市正在积极探索建立村级计生专干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2. 创新管理机制,改善队伍结构。一是人员准入机制。通过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录用空岗人员。对各岗各类人员制定严格的准入条件,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公开竞聘,坚持公开、公正、平等、竞争和“凡进必考”的原则,做到出口畅通,能下能出。二是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使人口计生部门领导班子年龄、文化、专业和性别结构趋向合理;全面推行了事业单位聘用制;聘用人员与聘用单位签订合同,同时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按照35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女性为主的标准公开选聘村级人口计生干部队伍。三是人才激励机制。以创建泰州市“三十佳”、市“五十佳”基层站所为载体,积极创建“双型系统”。全市人口计生系统中,新街镇计生服务站被评为“泰州市百佳基层站所”,我市3镇计生服务站被评为“市四十佳基层站所”,两镇计生服务站被评为“市作风建设先进单位”。

3. 创新培训机制,提升工作水平。一是进一步创新培训模式。树立了“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的教育培训观念,把能力培养贯穿于计生干部教育培训的全过程,以有限的投入争取最大的效益。二是进一步更新培训内容。及时将反映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充实到计生干部教育培训中来。三是进一步改变培训方法。把课堂讲授与现场教学、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增加案例式、研讨式、体验式教学方法的比重,努力提高计生干部的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市开展“一证五师”培训,举办了卫技人员学历补偿教育和科技大练兵活动。截至目前,全市人口计生系统统计人员全部取得从业资格,取得生殖健康咨询师、社工师人员数及比率均位居全泰州市第一。

夯实基层基础范文第5篇

日前,国务委员华建敏在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应急管理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和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一定要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依靠群众、立足基层、夯实基础、扎实推进,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扎实工作、狠抓落实,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广泛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在预案体系和体制、机制、法制建设等方面深入推进,应急保障能力切实加强,我国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显著提升。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应急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当前我国公共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亟待加强。

要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所有街道社区、乡镇村屯和各类企事业单位都要编制应急预案;要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奖惩严明的责任制,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要努力建设“政府统筹协调、群众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充分整合各种应急资源,形成推动应急管理工作的合力;深入开展科普宣教和应急演练活动,建立专兼结合的基层综合应急队伍;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法规政策,提高基层应急保障水平,切实提高基层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基层组织和单位作为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在应急管理工作中要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抓好隐患排查整改,做到有备无患;抓好信息传送,做到早报告、早预警;抓好先期处置,做到及时高效;抓好协调处置,做到配合有力;协助抓好恢复重建,做到井然有序;要总结经验、创新思路,不断探索开展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做好今年的应急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