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理论论文(精选5篇)
批判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学派,曾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过全面而深刻的理论批判,内容涉及多方面内容,在西方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其中,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其批判理论中最富特色的主题之一,也是其影响最为深广的内容之一。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诞生于法西斯德国。当时,法兰克福学派对法西斯利用大众文化操纵民众意识有痛切的感受与极端的反感。他们发现,纳粹主义利用的是经过艺术和审美化的文化包装后的东西来控制和操纵人们的思想,而并不是一种裸的意识形态。随着德国工人阶级运动的失败以及纳粹地位的提升,法兰克福学派对民众的信任度逐渐降低。马尔库塞描述道:“该时代是一个充满集权恐怖的时代:纳粹统治的力量登峰造极,德军的铁蹄践踏着法兰西,西方文明的价值和标准,不是与法西斯制度的现实同流合污,就是被法西斯制度的现实取而代之。”
二战期间,法兰克福研究所迁往纽约,在这很长时间内,法兰克福学派对美国式的大众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批判。这主要是因为,法兰克福学派深受欧洲古典文化的影响,本能的反感美国的大众文化;同时,美国大众文化的危机与人的生存困境客观存在。大众文化沦为赚钱的手段和工具,其本身也不再服从于自由的创造本性和审美的精神需求,而走向迎合民众的需要和口味,走向平庸和媚俗。由于科学的实用价值被推至极端,物质需要的满足成为最重要的价值尺度,人的精神家园日益被人们所淡忘,人成为消费社会、大众文化的被控制物。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就是形成于法西斯德国和消费主义的美国这两种典型的社会环境之中。但是它又遵循着一种历史的社会的逻辑,继承并发扬了西方早期人文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文化精神和工业文明理念的批判,也对近代文化启蒙精神的反思。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特征
马尔库塞和霍克海默把大众文化概括为“肯定的文化”即“这种文化的特征是通过为人们提供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幻想的精神世界而平息社会的内在反对性和反叛欲望,通过使人们在幻想中得到满足而美化和证明现存秩序,为现存辩护。”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把大众文化概括为“文化工业”,他们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中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用于指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商品化了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在推销文化商品的同时操纵了大众意识。凭借现代技术和大众传媒,以独特的大众传播媒介,如电影、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操纵了非自发性的、物化的、虚假的文化,成为束缚大众意识的工具,并通过娱乐来欺骗大众,行使统治功能。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评理论对西方文化价值危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体现了一种对晚期资本主义文明的强烈批判精神,但是总体上说,他们对大众文化持有的还是否定的、消极的批判态度。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商业性。法兰克福学派大多主张大众文化的商业性质是其众多属性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在工业社会中,一切以经济为基础,以效益为目标,因此大众文化的过程更本质地表现为一种经济过程,一种商业行为,大众文化的生产彻底贯彻了商业性原则。也正是大众文化的商业化特征,导致了大众文化生产的批量性、复制性和标准化。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指出:“在垄断下的所有的群众文化都是一致的,它们的结构都是由工厂生产出来的框架结构,这一点已开始明显表现出来”。大众文化的这种工业化生产性质,可以同时把同一文化产品投人到市场,给每一个人受众以相同的感观享受。文化工业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大量复制具有较强商业价值的各种产品,利用传媒使这些产品在文化市场上周而复始地出现。
2.标准化。文化生产和文化产品越来越趋于一律。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制造者更多的是为了消费而进行生产,从而使这种生产完全是标准化的类似于工厂生产出来,被大众购买。这就使得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呈现出非个性化的倾向。阿多尔诺认为,流行音乐结构简单、旋律反复、机械敲打,像刻板的教条一样,使听众不由自主地产生机械反应。这样下来艺术的个性、自主性与创造性被扼杀了,艺术欣赏的自主性也被瓦解了。
3.强制性。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文化工业的真正意义在于为现实进行辩护。大众文化推销顾客必须消费的产品,从而维持现存的生产制度和体制,这就要求文化工业改变和控制大众心理。文化工业的典型做法是“不断重复”、“整齐划一”,也就使顾客的文化需要本身是受生产者制约的,其消费带有一种强迫的性质。在广告工业和文化工业的广告效应下,人们在心理上逐渐形成一种趋同倾向,流行成了大多数人认可的唯一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这种支配性的力量使“闲暇的人不得不接受文化制作人提供给他的东西”。在现代社会正是通过不计其数的生产大众文化产品的机构,把因袭守旧的行为模式当作自然、合理的模式强加给个人,履行着操纵意识的职能“文化工业”决定着娱乐商品的生产,控制和规范着文化消费者一的需求,成了一种支配人的闲暇时间与幸福的力量。
4.欺骗性。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具有很大的欺骗性。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用了许多篇幅来描述大众文化的欺骗性,他们认为大众文化的欺骗性表现在各种艺术活动中。大众文化通过提供娱乐消遣、生产娱乐产品等方式迎合着机械劳动中的人们的文化需要,使工作一天后身心疲惫的人们在娱乐和享乐中得到放松和安慰。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就曾指出“享乐意味着全身心的放松,头脑中什么也不思念,忘记了一切痛苦和优伤。这种享乐是以无能为力为基础的。实际上,享乐是一种逃避,但是不像人们所主张的逃避恶劣的现实,而是逃避对现实的恶劣思想进行反抗。娱乐消遣作品所许诺的解放,是摆脱思想的解放,而不是摆脱消极东西的解放。”因此,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大众文化垄断下,人们往往表现出逃避现实的特征,并且慢慢失去思想。他们认识到,在发达工业社会中,无论是大众文化的制作者,还是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和消费者,都表现出“逃避现实”的特征。
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文化批判为手段,对晚期资本主义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奠定了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它对大众文化的全盘否定,相继受到了一些大众文化理论研究者的批判,但其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不可泯灭的。至今,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阿多尔诺等人对大众文化的批判,许多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20世纪的大众媒体如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广告业及电视业等,仍然在无止尽地复制着商品世界。正如詹姆逊所说,“从阿多尔诺和法兰克福学派到所有现代批评家都在强烈谴责这类整个堕落下去的文化产业,包括廉价低劣的文艺作品、肥皂剧、广告、好莱坞影片以及一切所谓的亚文学等,昔日的大众社会的种种弊端,现在可以说不但是原封不动,而且是变本加厉地长人了今天的消费社会、媒介社会、信息社会和电子社会。”
如今,大众文化的中心,大众传媒己与意识权力互相渗透,大众传媒具有了新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化媒体正在制造当今世界新的话语—全球化话语。资本主义的全球文化扩张己成为一种蔓延之势,形成了全球资本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扩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了“霸权文化”向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文化输出,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大众文化日益深人日常生活,它通过电脑、电视、报刊、杂志等途径将成千上万信息强加人大众的大脑。根据大众需要调制出来的娱乐性、实用性的大众文化快餐,使大众在不费脑筋的乐与笑中,放弃了理性批判和重建世界的态度,也放逐了大众对生活世界的反省。
批判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以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为研究视角,从文化精英主义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三个阶段,对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进路进行梳理和评析,以期对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
目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大众文化研究都已经成为理论界的一门显学。大众文化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复杂的新兴文化现象,随着时代的变迁必将呈现出新的特征。纵观国内外对大众文化的研究,无非是从批判理论的视角、符号学研究的视角和文化研究的视角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从文化精英主义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三个阶段对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的进路进行归纳梳理,力图从宏观上把握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的整体发展脉络,以期对当前大众文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文化精英主义批判理论
大众文化研究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英国马修·阿诺德在1869年出版的《文化与无政府状态》,阿诺德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思想和言论”、“是对美好的追求”,在社会中肩负着主导、引领文化发展的作用,这些文化仅仅掌握在少数“有教养的知识分子”手中,而广大的工人阶级被认为是“没有受过教育、缺乏教养”的人,大众文化就是这些“没有受过教育没有修养的民众发展壮大的文化”,是一种离散的“无政府主义”的文化,它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处于一种对立的态势。阿诺德的这种观点流露出明显的精英主义色彩。艾略特继承了阿诺德这种文化观,认为文化只能为社会中的文化精英所理解,并对工业文明和大众文化抱严厉的批评态度。1930年利维斯出版了著作《大众文明与少数人文化》,在书中他把当时流行的电影、流行小说、广告等文化现象统称为“大众文化”,他认为这是一种没有受过教育的大多数人消费的商业文化,已经大规模地充斥于社会文化领域,它对传统的精英文化构成巨大的威胁,使传统价值受到挑战,少数文化精英的地位日益式微。他号召“精英们”武装起来,以抵制大众文化。
德怀特·麦克唐纳也是一个文化精英主义者,在他的视野中“大众”(mass)是没有个性的、彼此之间失去精神联系的群氓…。1944年他撰写《大众文化理论》,他通过对民间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比较后认为,民间文化是来自下层、直接反映民众生存经验、不受高雅文化的恩惠、与统治阶级的阴谋没有关系的文化。而大众文化则是从上面下达的文化,是面向市场成批制作出来的,包括广播、电影、电视、卡通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等。大众文化并非大众主动生产或接受的文化,是统治阶级赚取高额利润维护其统治而开发的,是文化商人花钱雇佣技术人员制作出来的文化。它的观众是被动的消费者,它破坏了高雅文化的生命力,它是一种寄生文化,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和庸俗作家们赚钱的工具。“大众文化是上面强加的,是商人雇佣技术人员创造的,它的观众是被动的消费者,他们的参与仅限于在买与不买之间选择。简言之,庸俗作家们利用大众文化需求来赚钱,或者为了维护他们的阶级统治……民间艺术是人民自己的风俗,是他们的私人小花园,与统治者的高雅文化深墙壁垒的大公园格格不人。但大众文化拆掉了这堵墙,把大众纳入了一种庸俗化了的高雅文化,从而成为政治统治的一个工具。”可见,在阿诺德、利维斯、怀特·麦克唐纳等人的视野中,文化是完美的思想和言论,是理想的人性和谐发展的状态,是人们谋求实现完美的智慧和道德的过程,是对完美思想的传播;文化只能为少数人所拥有,而一般社会大众是反文化的,是粗俗的群氓,他们根本不可能拥有真理,必须要靠文化精英来引导。由于这些文化精英主义批判观对大众文化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西方社会称之为大众文化研究中的“利维斯精英主义”。文化精英主义以一种“文化贵族”的身份,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极力的排除日常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大众文化,认为只有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批评才能达到改造人性、以使人达到“高贵化”目的,其内心渗透着“文化中心主义”的偏见。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
“文化工业”这一概念的提出,首次出现在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中,在西方学术界对“文化工业”进行全面批判,是从法兰克福学派开始的。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成员,本雅明先是默默无闻,死后因阿多尔诺等人介绍而名震天下。杰姆逊说:“从今天的眼光看来,本雅明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最渊博的文学批评家之一”。尽管本雅明没有明确地提出过“大众文化”一词,但本雅明的美学思想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雅明认识到在机械复制的时代对艺术品“韵味”的强烈冲击。他说:“即使是艺术作品中最完美的复制品,也会缺少一些成分,即它的时空存在,它在其偶然问世的地点的唯一无二性的存在。艺术作品的这种唯一无二的存在决定了它的历史,在它存在的全部时间里是历史的主旋律。”但总的来说,本雅明对大众文化基本持肯定的态度。他认为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艺术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导致了艺术的进步和发展,机械复制理论作为一种艺术生产力将推动艺术的进步。但诚如德国学者布罗德森所言:“本雅明对于他对机械复制为大众带来了理解和领悟艺术作品的新的可能性这一估计是过于乐观了”。
在本雅明之后的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对大众文化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他们认为,大众文化是指借助大众传播媒介(电影、电视、广播、报刊、广告、杂志等)而流行于大众中的通俗文化,如通俗小说、流行音乐、艺术广告等批量生产的艺术品等。阿多诺在《文化工业再思考》中直接把这些“大众文化”称为“文化工业”。他解释说:文化工业别有用心地自上而下整合它的消费者,它把分离了数千年的高雅艺术与低俗艺术的领域强行聚合在一块,结果使双方都深受其害。纵观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1.大众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阿多尔诺在《启蒙辩证法》中说道:“艺术今天明确地承认自己完全具有商品的性质,这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但是艺术发誓否认自己的独立自主性,反以自己变为消费品而自豪,这却是令人惊奇的现象”。的确,艺术向商业屈服甚至献媚,是艺术最大的堕落!一方面,意味着文化艺术成为获取利润的手段,意味着文化艺术必须服从市场机制和商品价值规律,服从于经济规则,这样艺术必然受制于他者,不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纯粹个人的精神领域,不再履行着批判与否定的职责,而是屈从于现实法则以证实自己的社会效用,结果艺术也就将自己终结了。另一方面,由于大众化的商业化文化,使文化丧失了真正的文化的本质规定性,即丧失了艺术品的创造性,呈现出商品化的趋势和商品拜物教的特征。这些商业化特征导致的恶果是使“大众文化成了一种可怜而贫困的美学产品”,丧失了艺术品的创造性。正如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所言:在文化工业中,普遍存在着“个性的虚假”无论在文化艺术创作中,还是在艺术欣赏中,创造性的个性都不复存在。
2.大众文化具有很大的欺骗性。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认为大众文化主要是迎合在机械劳动中疲惫的人们的需求,它通过提供越来越多的承诺和越来越好的无限的娱乐消遣来消解人们内在的超越维度和反抗维度,使人们失去思想和深度,从而在平面化的文化模式中逃避现实,沉溺于无思想的享乐。这样在大众文化“虚假幻觉”的笼罩下,人们习惯于无思想的平面生存模式,艺术家很少能创作出具有个性和思想深度的作品,而且,人们也不愿欣赏严肃的艺术品,而满足于和习惯于平庸的无个性的大众文化消费品。
3.大众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认为,大众文化表面上满足了大众的精神需求,而实际上却是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服务的,是通过文化上的麻醉来使大众接受资本主义秩序,大众文化具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功能。按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的说法,文化工业给大众提供感性的满足,但实质上只是以不断的许愿来欺骗大众。“文化工业”不仅说服消费者,相信它的欺骗就是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而且它要求消费者,不管怎样都应该对它所提的东西心满意足。“它(文化工业)刻意地由上而下,藉着一种意识形态将消费者收编进去,让人以顺从替代主体意识,压根儿不允许人脱离规范而存在,文化工业整体效果是违反启蒙原则的,它是一种桎梏意识的手段”。阿多诺进一步指出“意识形态纯粹是谎言,这种谎言不是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的,而是用诱惑的方式和锤炼的方式——大众文化表达出来的”。
作为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马尔库塞继承和发展了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他认为:
1.大众文化缺乏否定性和批判性。马尔库塞将文化的发展历程划分出两个阶段,即前技术时代和后技术时代。他认为前技术时代的文化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文化,“它的合法性得自于一个因技术社会的出现而不再存在、也无法恢复的世界的经验”。到了技术时代,文化与社会的“间距”已经消弭,文化不仅是“韵味”消逝殆尽,而且文化丧失了批判性的立场,沦落成为“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这样“艺术的异在效应在艺术中的消亡使今日艺术的革命性大为失色”。
2.大众文化压抑人的自由,以虚假性、幻象性来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马尔库塞认为人类社会不是根据劳动建立而是根据需要的个体满足建立的。他认为:“真正的自由仅存在理念中。因此解放乃是一个精神的事件。”¨刮但大众文化以“假的”幻象性来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所谓“‘假的’需要是这样一些需要,它们是通过社会对各人的压抑的特殊影响附加到他头上去的,这种需要使得劳苦、侵略性、困境及非正义永恒存在。”大众文化以广告、购物指南等形式向大众灌输消费意识造成了人的精神需要是不自由的,导致了人的需要的异化。
3.大众文化是以快乐为原则的“工业化”文化商品。马尔库塞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到发达工业社会阶段。高层文化沦落成为“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资产阶级的艺术品都是商品,它们也许甚至是作为上市销售的商品而被创造出来的。”它们的特点是以快乐为原则的。快乐原则与物质享受结合起来,“它被结合到了厨房、咖啡馆、商场,它为工作提供松弛与快乐……快乐原则同化了现实原则。”人们沉浸于物质享乐中,接纳了这种文化,“它创造了这样一种形象,这些形象与既定现实原则不可调和,但作为文化典型形象,它们就变得可以容忍”。
20世纪7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阿尔都塞对现代文化工业也持激烈批判态度。他认为:“文化工业的每一个产品,都是经济机器上巨大机器的一个标本,所有的人从一开始起,在工作时,在休息时,只要他还进行呼吸,他就离不开这些产品,没有一个人能不看有声电影,没有一个人能不收听无线电广播。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受文化工业品的影响”。大众文化成为已成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商品拜物教。“文化工业通过娱乐活动进行公开的欺骗,这些文娱活动,就像宗教界经常说的,心理学的影响和妇女连载小说所喋喋不休地谈论的,进行装腔作势的空谈,以便能更牢靠地在生活中支配人们的活动。”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导人哈贝马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建立起了以否定辩证法为基础的否定主义大众文化观。一方面他充分肯定霍克海默等人的文化批判理论;另一方面修正了本雅明对于大众文化的乐观主义立场。哈贝马斯认为,大众文化的突出贡献在于创造了一个理想型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这个“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的功能,在这个公共领域所培养出来的公众是具有批判意识的大众,文化在他们那里不仅仅是消遣或愉悦的对象,更是一种批判的武器。哈贝马斯认为,由于市场规律在文化商品领域的广泛蔓延,文化的内在规则遭到了彻底破坏,市场最终成为了文化创造的内在法则,在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文化由作为批判的武器落入到交换关系的魔爪,异化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它迎合的是教育水平很低的消费群体的娱乐需求和消闲需求,追求的再也不是知识或社会责任,而是剩余价值。文化不是被导向大众,而是屈从于大众;在市场规律渗透和支配下,批判意识逐渐转换成了消费观念,在拜物教潮流的支配下,“大众传媒塑造起来的世界所具有的仅仅是公共领域的假象。即便是它对消费者保障的完整的私人领地,也同样是幻象”。文化工业造就了缺乏个体认同和集体认同的消费公众,他们不再是批判意识的知识分子,而只是丧失了交往方式和文化共识的消费大众。
三、后现代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后现代”是一个极为模糊的术语,它既是一种文化景观的描述,也是一种文化批判的视角,更是一种理论的思维方式。在西方许多理论家都对后现代文化进行过探讨,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是其中重要的代表。研究西方大众文化的批判性研究进路,我们不能回避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批判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马尔库塞的文化批判理论,其旨在揭示这种外在性的现存的资本主义文化使人和社会失去了否定力、批判力和创造力的事实。在我国向 工业 化推进的过程中,了解一下这种振聋发绩的分析和批判是有益处的。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20-30年代形成和创立的,在西欧和北美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一种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这一学派经历了不同的 发展 阶段,成员很多,思想丰富。马尔库塞是该学派最富有代性的理论家。他以当代资本主义的发达工业社会为背景,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压抑人性、摧残自由,使人和社会失去了批判力和否定力等现象的分析,而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批判理论。
一、文化批判理论提出的逻辑思路
1.文化批判理论的立论根据为了弄清“压抑”的问题,马尔库塞把压抑分为“基本压抑”和“剩余压抑”两种。“基本压抑,是为了使人类在文明中永久生存下去而对本能所作的必要‘变更”’。在他看来,这种压抑最初出于 经济 的匾乏,由于它能使本能的力量指向外部世界,推动文明的进步,故有一定的合理性;“额外(剩余)压抑”是为了维护社会统治而强加于个人的控制。它是对人的本能压抑之外的附加于入的压抑,给人带来紧张和负担,不利于社会的继续发展。
马尔库塞分析了压抑类型之后,又在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本我努力获得快乐)和“现实原则”(对本能和欲望进行监督和约束,使其受到节制,以适应外界实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行为原则”的术语,认为“行为原则”是现实原则的特定 历史 形式,它表达了“额外压抑”的时代特征。通过对“剩余压抑”和“行为原则”的分析,企图说明在 科学 技术高度发达物质丰裕的 现代 社会,压抑则更多地表现为“剩余压抑”。比如,现代社会使力比多转移到对社会有用的行为上,不再是为了谋求快乐,而是为了需要的满足,驱使人们去进行一种痛苦的劳动,可以说在行为原则的统治下,人的身心都成了异化劳动的工具。并以此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非人道本质,从而为文化批判理论提供了立论根据。
2.爱欲压抑与文化批判马尔库塞认为,爱欲是性欲的升华:在对象上,爱欲已超出性客体范围而广涉非生殖性活动,如文化创造、审美过程等,并从中得到满足;在作用上,爱欲已从生物内驱力变为文化内驱力,不仅生育肉体,而且生育精神,成为文化的建设力量;在目标上,从追求局部快乐,推广到社会各领域,要求实现消除苦役、改造环境、征服疾病和衰老、建立安逸生活。总之,他把爱欲扩展为创造文明、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的力量。可是,在发达工业社会这种爱欲不可能充分实现,是受到压抑的。“行为原则”就是对爱欲进行压抑的特定历史形式。
他指出,“所谓文化,就是有条不紊地牺牲力比多,并把它强行转移到对社会有用的活动和表现上去。’,川(导言pas)力比多本身固有着表现文化而又不受外部压抑性变化的趋势。即文化是受压抑的性本能升华的产物,是力比多向有利于社会活动的转移,从根本上文化应该具有对现实的批判性和否定性,应该有否定现实、超越现实的价值理想。但是现有文化是对爱欲和人性的压抑,是摧残自由的,完全丧失了批判的和否定的向度,而变成了单向度的维护现存秩序的肯定性文化。为了消除对人的爱欲压抑,必须对这种文化进行批判。他的逻辑思路表示为:
这便是他以深厚的情怀关心着工业文明中的人的种种压抑,从爱欲解放的独特视角而提出的关于文化批判的理论。
二、文化批判理论的内容:
1.对肯定文化的批判什么是肯定的文化?马尔库塞解释说:“所谓肯定的文化,是指资产阶级时代文化……,它的根本特征就是维护一个普通强制的、永远更为美好和有价值的、必须无条件肯定的世界:这是一个根本不同于日常生存竞争的实际世界的世界,但可由每一个追寻自我的个人从‘内心’而无需改造现实状态加以实现的世界。其基本社会功能是提供一种辩护,充当现实的装饰品,美化和证明现存秩序,引导人们同现实相调和,又可使人们在幻想中得到满足,平息反叛的欲望。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指出,这是一种使人丧失了批判和否定能力的单向度文化。他从意识形态、科学技术和大众文化三个方面进行了批判。
(1)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之所以对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是因为意识形态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压抑人、操纵人的功能空前增强,形成了一股严重威胁社会解放的阻遏力量。具有操纵、欺骗和辩护性质的意识形态,都是其制订者们为巩固和扩大自身的阶级利益而杜撰、虚构出来的,以满足狭隘的阶级利益为准则,压抑着人们的需要,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决定着社会的生活。它的任务不是确证事实,而是给行动以指示;它的命题是绝对僵化的公式,却要求人们无条件的、强制的服从。因而,这种虚假的意识形态只是“大众的欺骗”、“公开的谎言”。
(2)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在当代工业社会的肯定性文化中,科学技术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对现存秩序的维护和对大众意识的操纵,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技术的合理性变成 政治 的合理性和技术变成控制的新形式而实现的。
马尔库塞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审视了科学技术,一方面,它产生了对人的负面效应,觉察到在西方工业化进程中产生了人类主体与他所创造的客体之间角色颠倒的异化,人类面临生存威胁,抗议人失去人性而变成自动机器的现象;另一方面,又觉察到科学技术已被统治阶级作为统治工具来利用的局面,技术的进步及其合理性的扩张,已成了巩固现存秩序的政治手段,使技术的合理性变成了政治的合理性。例如:工人和老板能够享受同样的电视节目、领略同样的风光,打字员和雇主的女儿可以打扮得一样漂亮等等。这虽不意味着阶级的消灭,但至少也表明无论何种人都分享着现制度的好处,这样,维持和改善现存制度成了大家共同关心的事情。
随着技术合理性变成政治合理性,技术也就成了一种控制的新形式,即一种新的意识形态。首先,它能使肯定性文化通过先进的文化传媒:广播、电视等,去占领人们的内心世界,占领人们的闲暇时间,向人们灌输美化现实生活的种种虚假意识。其次,技术的进步,使“当代工业社会的力量(智力的和物质的)比以往大得无可估量—这意味着社会对人统治的范围比以往大得无可估量”。最后,这是一种更令人愉快的形式。因为它对人的压抑主要是通过它所创造的富裕社会来实现的,让人们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满足于眼前的舒适生活,却放弃对超越性理想的追求,付出了自由的代价。所以“一种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流行,这是技术进步的标志。
总之,他对 科学 技术的批判,实质上是对科学异化、理性异化的批判。科学与理性作为人摆脱 自然 强制性的工具,转化为统治人的工具,这是科学技术的悲剧、理性的悲剧。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物欲横流、文化 工业 对人心的控制日益增强的西方社会里,他高扬人的主体性,倡导保持人的独立意识和对现实的批判精神,这是非常可贵的,对今天
(3)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所谓大众文化是指借助大众传媒而流行于大众中的通俗文化。它溶合了 艺术 、商业、 政治 、宗教和 哲学 ,在闲暇时间内操纵广大群众的思想和心理,培植支持统治和维护现状的顺从意识,故被称为巩固现行秩序的“社会水泥”。
他的批判,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第一,大众文化呈现商品化趋势。在当代工业社会中,文化成果已变成文化商品,文化的产生已变成文化的生产,在完成大众文化的生产中,一切成果都是预先计划好了的,以便经得起市场的竞争。正如马尔库塞所说:“资产阶级的艺术品都是商品,它们也许甚至是作为上市销售的商品而被创造出来的。第二,大众文化生产的标准化、齐一化,导致扼杀个性。由于文化消费者的顺从听命和文化供应者的厚颜无耻,使文化生产和消费呈现出伪个性化和非个性化倾向,剥夺了个人的创造能力。第三,文化是一种支配力量,具有强制性。履行着操纵意识的控制功能,文化中心成了市政中心的适当场所,文化成了肯定现制度的一种意识形态,而失去了对现存制度的批判力量。从他的深刻批判中,可以引发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体制建立过程中出现的“文化泛化”和“文化商化”等现象的反思。
2.对实证主义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只有彻底否定以唯科学主义与肯定主义为核心的实证主义,才能建立以人本主义和否定主义为核心的批判的社会理论,才能以人为对象,运用辩证的方法,关心人和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价值判断。
在《单向度人》出版之前,法兰克福学派对实证主义的批判还停留在纯理论领域。把以实证主义为主体的各种资产阶级理论,称为“传统的理论”,认为这种理论是在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形成的,运用经验和实证的方法,以攻击封建秩序为目的的理论。在《单向度人》出版以后,马尔库塞把实证主义与当达工业社会的实际状况紧密结合起来,对实证主义运用传统概念和判断结构,得出同现存社会秩序相调和的顺从主义结论进行了研究,指出这种理论是维护现存社会体制、扼杀革命意识、阻遏社会变革的单面思维、单面哲学。“因为它把语言的意义同经验事实和具体操作等同起来,并把既定事实无批判地接受下来,从而把多向度的语言清洗成单向度的语言。
总起来说,马尔库塞等人主要指责了实证主义思潮盲目崇拜单个事实、经验、语言形式,轻视总体、理论和理性原则;只承认事实判断和自然科学知识,排斥价值判断和伦理、美学等知识形式;肯定目前存在的事物和顺从既定的秩序和社会现实,缺乏否定思维和批判意识;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或语言分析,忽视对事物本质以及对人和社会的探究,等等。这一切无疑击中了实证主义思潮的要害,使其批判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3,对传统美学的批判马尔库塞对传统美学进行批判,主要基于这样一个基本思想:艺术即现实的“异在”。“艺术表现了一切革命的最终目标:个人的自由和幸福”。美被抬高到“自由的决定性因素”和“自由社会基本的质”的高度,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第一,艺术是否受生产关系的制约?马尔库塞质问道:希腊悲剧和中世纪史诗尽管分别出自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但何以到今天仍然被感受为“伟大的”、“真正的”文学,原因在于艺术的“自主性”或“自律性”。即艺术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和内在 规律 ,并非完全由生产关系决定。第二,艺术的价值是否决定于阶级性?马尔库塞认为,一件作品表现了无产阶级或资产阶级的利益或观点,并不能使它成为真正的艺术品,因为它还不具有艺术的普遍感染力。在他看来,“艺术的普遍化不能以一个特定阶级的世界和世界观为基础,因为艺术预想着一个具体的全称命题,即人性,这是任何阶级,即使是马克思称之为‘普遍阶级’的无产阶级也不能体现的”。第三,在艺术与政治的关系上,他认为艺术与政治有一定的联系,但反对正统美学把艺术与政治等同,以政治代替艺术的倾向。第四,在艺术形式上,主张多种表现形式,反对正统观念把现实主义作为唯一创作原则的“僵硬图式”。
三、结论
批判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欺骗性
一、大众文化的基本内涵
“肯定文化”、“文化工业”、“大众文化”这三个核心关键词一直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批判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此三个词语虽内涵不尽相同,但却殊途同归。首先,“肯定文化”源于资产阶级特殊的时代背景,是资产阶级特有的特殊文化,其一方面通过构造一个区别于现实世界的精神世界,而精神世界的本质又具有虚假性,通过欺骗的手段平息社会中的否定与反叛欲望,另一方面则是不断证明和美化现实秩序的合理性,而证明的方法则是通过幻想世界对于人精神的满足;“文化工业”则是法兰克福学派强调在信息化背景下技术手段的复制性与毁灭创造的特征。霍克海默、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即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的复制、传播商品化了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大众文化则是:“是指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如电影、电视、广播、报刊、广告、杂志等流行于大众中的通俗文化,如通俗小说、流行音乐、艺术广告、批量生产的艺术品等。它融合了艺术、商业、政治、宗教与哲学,在闲暇时间内操纵广大群众的思想与心理,培植支持统治和维护现状的顺从意识,行使社会欺骗的功能”。需要说明的是,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的界定是结合时代背景的深层定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大众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其本质上源于发达的工业社会。统治阶级通过意识形态的功能对工业社会中的人们进行非暴力的思想控制,而这种思想控制的途径即是大众文化。综上所述,法兰克福学派所讲的大众文化是指借助与现代科技手段成规模的模仿与复制,潜移默化消解人的超越维度的具有商品化、齐一化特征的统治者的操控工具。
二、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内容
(一)大众批判理论的基础:否定与批判
“否定”与“批判”二词是法兰客服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基础,也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基本观点,霍克海默认为:“传统理论的实证主义从既定事实出发,把自己置于现存社会据以再生产自身的专门化劳动中,得出同现存社会秩序相调和的顺从主义结论;而批判理论则认为自己的主要目的是破坏一切既定性、事实性的东西,证明它们是不真实的”,“在目前这样的历史时期中,真正的理论是批判性的,而不是肯定性的,人类的未来依赖于现存的批判态度。”法兰克福学派中最早关注大众文化的人,阿多诺在其《否定的辩证法》中也表达了“否定”与“批判”,他写到“辩证法的根本特征是否定性,否定在辩证运动中具有核心作用,否定就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任何肯定的否定。”
(二)批判理论的四个维度
1.商品化:效益而非创造。几乎法兰克福学派的所有成员对于这一问的都持有相同的观念,他们认为在过分强调商品与技术的时代,通俗化大众化的文化已经不再是被创造出来的文化,而是具有商品拜物教性质的商品,这类商品是为了满足需求、为了满足消费而被生产出来的,因而不再具备艺术品本身的创造性。马尔库塞在剖析这一问题时说道“文化用灵魂去抗议物化,但最终只好向物化投降”。马克库塞客观的分析出大众文化商品化的现象单纯靠艺术本身是不能够改变的,当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组织起来的时候,在个体发展转化为经济竞争的世界,肯定的文化必然带有商品化特征。阿多诺在讨论音乐问题时也提出了音乐商品化现象,他认为今天的音乐不再具有创造性,因为大众音乐的创造者所关心不再是艺术本身而是经济效益。对于商品化的问题在《启蒙的辩证法》中阿多诺与霍克海默明确地指出:“由于出现了大量的廉价的系列产品,再加上普遍进行的欺诈,所以艺术本身更加具有商品性质了。”
2.齐一化:模仿而非个性。对于大众文化商品性前文已作了阐述,商品性的存在就决定了工业社会中对于大众文化的供求关系,即现存社会的人对于大众文化消费的需求,人们依赖于大众文化带给自己的虚假满足,导致需求量的不断上升,但却使得大众文化的生产者无法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产品,但基于技术之发展,以及对利益的驱使下,大众文化的生产者开始通过模仿、复制的手段,不断对大众文化进行批量的生产,从而不断满足消费的需求,从而产生了模仿下的齐一化的大众文化。这种模仿下产生的齐一化使得大众文化不再是真正的艺术品,因为其不再具备艺术品中的个性即不可替代的创造性。霍克海默与大多诺形象的描述了这一现象:“现在一切文化都是相似的。……从宏观和微观上所表现出来的统一性,说明了人民所代表的文化新模式:即普遍的东西与特殊的东西之间虚假的一致性。它们的结构是由共产生产出来的框架结构。”
3.欺骗性:单向度的人。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娱乐性与消遣性是大众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也是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在机械化大生产中工作的劳动者疲惫不堪与现实的劳动,因而开始沉溺于无思想的享乐之中,而大众文化恰恰能够带给他们这样一种需求,通过大众文化中的娱乐与消遣使之忘却现实工作中的疲惫,从而将追求不断寄托于大众文化之中,消解现实社会中的不满,消解了内心超越的维度,不批判、不否定、(下转51页)(上接49页)不改变即成为了单向度的人。霍克海默就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文化,是工业社会下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批量生产出来的,使人们丧失创造力与理解力,他认为在大众文化的洗礼下“家庭逐渐瓦解,个人生活转变成为闲暇,闲暇转变成为连最细微的细节也受到管理的常规程序、转变成为棒球和电影、畅销书和收音机所带来的,这一切导致了内心生活的丧失。”
“异化”一词也成了工业社会大众的特征,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这种“异化”的本质即是大众的“意识虚假”,而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的虚假意识或是心甘情愿的形成的,或是不知不觉接受欺骗下形成的,或是被愚弄的条件下形成的,总之大众虚假意识的形成源于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非显学。
4.操控性:大众文化的本质。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技术时代的大众文化是一种新的统治形式,而这种统治形式具有非强制性与潜移默化等特点。如前文所述,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及齐一化的特征消解了文化艺术对于个性的追求;而大众文化的消遣娱乐特征,又使得人们不断满足于虚假意识之中,消解了人们对于现实的不满,消解了其内心的超越维度,成为了单向度的人。这使得统治者不断利用大众文化来操控人们的内心,控制人们的心灵。阿多诺认为:“大众媒介……既不存在一个首先关心大众的问题,也不存在一个传播技术的问题,它存在的只是一个使大众自我膨胀的精神的问题,一个他们的主人的声音的问题。”这里的“主人”显然就是发达工业社会的服务于统治者的阶级,即那些掌握社会的政治权力,管理社会经济结构,操控社会思想文化的阶级,追逐利益服从统治者是这一阶级的最根本的追求。因而大众媒介存于社会的价值即是服从于统治者而非聆听大众的声音。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特征进行了四点概括,但本质特征即是真的工具性,使用工具的即是统治者,大众文化是统治者整合与奴役大众的工具,是操控现实社会的人的工具,是意识形态控制的工具。在科学技术不断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将经济利益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通过大众文化整合与凝结社会中的现实社会的人,形成了文化工业下的完全的统一,并打着自由、民主的旗号完成政治上的集合统一,达到统治者的最高利益。如果说商品性是大众文化自然特征,那么欺骗性则是大众文化操控的手段,但操控性则是大众文化的根本。
参考文献:
[1]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2]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3]阿多诺,文化工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批判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大众文化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中心话题,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把矛头指向大众文化,对其展开了激烈的批判和否定。法兰克福学派深刻的分析和批判有其合理之处,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要辩证地分析这些批判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借鉴作用。
大众文化批判是发达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中随着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市场商品领域而产生的新的文化现象。它借助于市场化,技术化,全球化这三大推动力量,以不可抵挡之势全面渗入了我们的生活。在西方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在其理论视野中,大众文化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化现象,而且是经济、政治统治现象。从文化视角切入进行政治经济批判是包括法兰克福学派在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的主要差异和分歧所在。
(一)剥夺人的情感,巩固陈旧的社会秩序
大众文化是一种媒体文化,它把特定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标准通过潜移默化的宣传强力加给民众。在德国,“传播机器每日通过报纸、电台将民族主义、沙文主义和自由主义、道德论等按时按量硬塞给公民。”马尔库塞则以“单向度思想”(它是由政策制定者及新闻信息的提供者系统的推进的)来阐释人在大众传媒的包围下思想和情感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丧失。
(二)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和齐一化,剥夺了个性和创造性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缺乏个性的文化工业进行了深刻的描绘:“现在一切文化都是相似的。电视、收音机、书刊杂志等是一个系统,每一个领域都是独立的,但所有的联系又都是相互联系的,甚至政治上的对手,他们的美学活动也同样颂扬铁的韵律。"z大众文化按照标准化,齐一化大军生产出来的文化复制品,它不仅扼杀了艺术的独创个性和生命,而且抑制了文化消费的想象和主观创造能力。
(三)大众文化的欺骗性促使人们对现实的认同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通过提供越来越好的无限的娱乐消费,消解了人们内在的超越维度和反抗维度,使人们失去了思想的深度和反思生活的能力,在平面画的文化模式中逃避现实,沉溺于无思想的享乐,与平庸、痛苦的现实相认同。正如马尔库塞所描述的那样,这种欺骗性还显示了其温柔的一面,即“一种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而有民主的不自由的发达的工业文明中流行。”
(四)大众文化堕落成为维护现实统治的意识形态的工具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己经消解了文化原有的批判和否定的向度。它通过“不断重复,整齐划一”,使所有的人从工作到休闲都受到影响。大众文化由于长期受到这种丧失了否定性、超越性文化商品的催眠和灌输,也就习惯了对现实采取顺从和批判的态度。同时,大众文化还是统治阶级权力意志时‘传声筒”,表达的话语是统治阶级的权力意志和权力话语。
二、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的局限性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具有乌托邦式地艺术观和对大众文化的片面否定及浓厚的悲观主义文化情绪。
(一)艺术观的空想性
从理论本身来讲,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文化乃至艺术所做的是一种政治道德的价值判断,而不是一种审美判断。这就使得他们的文化批判理论已与文化艺术有着较大的疏离。他们认为真正的艺术具有自由超越的特征,以“完美’标准来要求艺术。最终,在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排挤下,他们的现实领地越来越小。
(二)价值霸权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故意抬高精英文化而打击和蔑视大众文化。他们以精英文化自居,以精英文化的价值标准为唯一标准,一厢情愿的认为文化应该是什么,然后指责大众文化不是什么,挑剔的结果是大众文化一无是处,丑陋不堪。在法兰克福学派眼中与自己倡导文化不同的文化,便是落后的文化,应将被淘汰的,很显然这是一种画地为牢,价值一元的做法。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霸权主义,这无疑是不妥的。
(三)民众观的消极性
法兰克福学派对民众有着深深的失望和不信任感。在他们的批判理论中,处处体现了对民众主观能动性的低估,以及对民众被动性和受控性的夸大。他们把民众看成是一群原子状态的,被‘魔弹”一击倒地不起的靶子,看成是倦怠、麻木、简单、肤浅、盲从、无独立性、无品味并追求感官刺激的“单向度的人’,。这种偏见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理论在政治上的有效性。
(四)大众文化的历史现实发展和历史作用的忽视
法兰克福学派一味的否定大众文化,这是未真正估计到大众文化的历史作用,大众文化兴盛并遍及全世界,这充分说明了大众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一味否定,是与文化艺术时展相背离,具有某种阻滞艺术生产发展的功能。并且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只从一个角度—文艺美学的角度,抑或是从意识形态、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是有失片面的。
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联系到中国实际,我们认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特别是90年代初,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重新启动,市场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突然间汹涌澎湃的商品潮和拜金潮,对人们的思想和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大众文化、商品文化的平庸性,精神和价值的失落,引起了不少文化人的反思和忧虑。有些人突然发现,在现代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自己的处境和心态似乎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一样,他们感到一种“资本主义式的而非从前那种斯大林模式的压迫。”他们发现,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可以用来做抗拒和批判现实的武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