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精选5篇)
新发展理念范文第1篇
近年来,就业服务工作在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工作方针指引下,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就业体系的完善、服务功能的增加、保障制度的健全、人员素质的提高,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开创了新局面。大批的协保、失业人员走上了新工作岗位,大量的就业困难对象得到了安置,无数自谋职业者走上了创业之路,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就业服务工作又有了新的要求,总书记在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上作出了实现“新三化”的指示,即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工作目标。
“新三化”的核心观念,就是人本服务。要求我们在就业服务过程中,要正视人的存在,尊重人的权利,挖掘人的潜力,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作用,满足人的需求。在服务过程中做到胸怀爱心、待人热心、事事细心、处处贴心、将心比心,最大限度地使服务对象满意。
落实“新三化”要求,必须外树形象,内提素质。
劳动力资源管理科作为对外接待的一个窗口,是政府的代言人、百姓的知心人,服务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形象,服务对象满意了说的是共产党好、政府好。反之,就会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我们从思想认识、思想观念上解决问题后,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它包括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技能素质和服务素质等综合素质。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明确的自我提高素质的方向、目标、途径和办法,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以适应形势的需要。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落实“新三化”要求,必须贴近群众,面向社会。
就业服务必须要树立“我在群众眼里,群众在我心中”的服务观念。就业服务不能单纯地待在办公室里、坐在服务窗口服务。走近街道社区、走近用工单位、走近就业困难对象,就能获取更多的劳动力资源的供给情况,把握更多服务对象的需求信息,是提高企业用工满足率、求职人员满意率和职介成功率的有效手段。就业服务不能仅依赖劳动部门一家,必须走“大就业”的道路:依靠社会团体、依靠企事业单位、依靠求职人员本身,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多方能量,广泛动员、整体推动,是取得就业服务成功的动力和保证。
落实“新三化”要求,必须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新发展理念范文第2篇
客观地讲,在现代教育发展变革的洪流中,我市师范学校的生存 越来越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地位。从3+2过渡到五年一贯制,从五年制大专到三年制大专,从简单的挂靠发展到向独立的专科学校迈进,仅仅几年的时间,师范学校就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痛苦的变革。如何在变革中生存,如何在生存中超越,历史已经将重任摆在我们面前。
但对于师范教育来讲,问题远远不止这些。就业分配的计划型体制打破了,师范毕业生何去何从;一方面是教育厅对招生计划的强制性规范,一方面是社会对师范毕业生的市场化需求,我们应确立什么样的办学理念;教师队伍中,授课型教师居多,睿智型、创意型、学者型的教师比重较少,我们应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等等。
思想先于行动,思路决定出路。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有科学的态度,需要我们有发展的理念,需要我们有理性的思考,需要我们有创新的魄力,更需要我们有敢于面对诘问的勇气。
新的教育形势呼唤新的办学理念。
新的办学理念需要新的人才培养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教师。但在今天有威严、知识渊博、嘴皮子利落、善辩论这些标准已经远远不够了。随着知识经济、信息化的到来,对教师职业道德标准、业务素质以及知识更新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所说:“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 新时代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几年来,汾阳师范学校以培养高学历基础教育人才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加强基础课程教育,突出专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教育的思想,服务社会的意识。清晰的办学理念,大胆的改革创新,使汾阳师范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学校的办学规模由20XX人扩大为4000人,实现了学校跨越式发展,20XX年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为我校记集体三等功。
正是理想,信念与开拓的勇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师范人努力奋斗。
汾阳师范从建校以来,为吕梁乃至三晋大地输送了一批批优秀合格的小学教师,立足实际,放眼未来,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在科学发展的前进道路上,我们将一如既往,奋力开拓,创造更大的辉煌。
今天,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掀起我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新高潮,对于教育工作者,我想说得是,科学发展观赋予我们更多的不是激情,不是冲动,而是一种理性的思辩。师范学校是名师荟萃的舞台,师范学校是教师培养的摇篮,今天,当我们站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高度,去全面理解教师这一职业的时候,我们看到更多的
的不是光辉与神圣,而是它的普通与平凡。教师不是伟人,不能象伟人一样受人景仰;教师不是英雄,不能像英雄一样树碑立传;教师不是明星,不能像明星一样耀眼夺目,正如雨果所言:“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教师最优秀的品质不在于他的敬业与奉献,而在于他的平凡与谦逊,在于它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一位普通中学教师在他的演讲中这样说到:
也许从教育产生的那天起,教师就与责任紧紧连在了一起。传承文明是责任,塑造灵魂是责任,启迪未来也是责任。孔子选择了责任,就放弃了车马华服,疏食饮水,门徒三千;陶行知选择了责任,脱下长袍,挽起裤管,用生活教育的理念塑造新人;马卡连科也选择了责任,放弃了教条的教育理论,开创社会主义教育的新篇。能载上史册的毕竟是有限的,而一代又一代众多教师只是默默的担负责任,传递火种,播种希望。他们剩下的只有一肩明月,两鬓清霜。
因此,我要说得是,走下神坛的教师最光荣,走下神坛的教师最伟大。真正的教师需要的不是神圣的光环,华美的赞誉,而是它朴实中迸发的坚强,平凡中孕育的执着。请不要用奉献一词给教师套上枷锁,更不要用无私去泯灭他们生存的欲望,教师身上已肩负着神圣的责任,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让我们把教师当作普通人一样看待,解放他们的身心,给他们更多生存的自由,创造的自由,发展的自由。
今天,我以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参加演讲。我刻意地淡化了华丽的演讲技巧,努力使自己澎湃的心平静下来,我的演讲没有更多符号式的表达,也没有更多的歌颂与赞美,我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传达对科学发展观最朴素的理解,那就是,发展呼唤理性,发展需要理性。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教师,更需要理性地看待教育事业,我们要为教师的生存与发展创设更好的条件,教育不是产业,不能带来最直接的利益,但却需要更多的投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新发展理念范文第3篇
摘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指导我国“十三五”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根本遵循,为高校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动赣南师范大学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关键要推进“四大发展”,重点是紧握“三大抓手”,必要保证是强化“五种意识”。
关键词: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学校;新发展
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是我们党对发展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十三五”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要遵循,也为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五大发展理念为高校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五大发展理念,是贯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灵魂和主线,为“十三五”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明确了新要求、指明了新路径。
(一)提出了新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关于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要求“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在部署任务时强调要“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阶段,并提出了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指出,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总理要求,“十三五”时期要把教育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力争有新的突破。这些都表明,“十三五”时期,国家将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作为高等学校,如何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公平为基本要求、以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加强法治为可靠保障,以党的领导为坚强保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支撑,是五大发展理念对高校改革发展提出的重大使命和任务。
(二)明确了新要求
要认识五大发展理念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必须深刻认识我国“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任务和挑战。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什么是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可以用以下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即“中国梦”“两个一百年”“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等。高校是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和创新第一驱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作用,应当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将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落实到谋划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另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国际竞争形势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当今世界,影响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一就是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十三五”时期正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的关键时期,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将直接影响国际竞争格局,我国既面临赶超跨越的历史机遇,也面临差距进一步被拉大的风险。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不断输出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成果,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因此,高校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个核心,突出抓好“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两大任务,全力实施“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机制”“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五项举措,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三)指明了新路径
高等学校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学校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也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客观需要,更是推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二是坚持协调发展理念,科学统筹协调学校各方面的发展。不仅要统筹好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协调好教研、管理、后勤服务队伍建设的关系,还要进一步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以及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三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绿色教育生态。不仅要建设绿色生态文明校园,在师生中培养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的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更要完善学术规范,营造风清气正的绿色学术生态,使办学更加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四是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深化教育合作,实现开放发展。一方面要优化配置校内外资源,加强协同创新;另一方面要推动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推进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既要把更多的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提升办学水平,又要主动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职能。五是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既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发展深度融合,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式教育,又要推动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向全社会覆盖,努力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获得感。
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是推动学校实现发展新跨越的关键
五大发展理念,是引领学校“十三五”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实现学校发展新跨越,建设区域领先、省内前列、全国同类院校知名的有特色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关键就是要把五大发展理念贯彻到学校的具体工作中,坚定战略自信,明确目标定位,紧紧抓好学科专业、人才队伍、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这些关键,努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作出一流贡献。
(一)学校“十二五”发展是科学发展理念的成功实践
“十二五”时期是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面对高等教育竞争的严峻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教育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不断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在获批部级科研平台、部级教学奖励、部级重大项目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并首次以江西省为第一完成单位在美国《Science》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创建了西非首个孔子学院、实现了更名大学奋斗目标,为学校“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事业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学校发展升级的成功实践证明,“十二五”时期我们走出了一条与五大发展理念相适应的正确的发展道路。
(二)推进“四大发展”是引领学校实现新发展的关键
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特别强调要大力推进“四大发展”,即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这“四大发展”上接“天线”,符合五大发展理念要求,下接“地气”,适应学校发展升级的现实所求。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学校“十三五”发展,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抓好“四大发展”,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推进内涵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根本目标。推进内涵发展,要围绕学生、学者、学术、学科这“四学”来进行。学生方面,要加强人才培养;学者方面,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学术方面,要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学科方面,要打造、提升学科发展平台。推进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核心,强化办学特色是关键,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是支撑,打造一流人才队伍是保障,创新管理是动力。要适应高等教育向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转型的形势和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提高教师素质,强化办学特色,增强创新能力,打造教育品牌,提高管理水平。推进特色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路径。作为地方高校,特色是我们的生命。强特色、促发展,要作为我们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的关键和路径。一要转型: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要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转型。二要提升:扬优成势,促优成强,不断凝聚和强化原有特色优势,打牢特色发展基础、增强特色发展后劲,促进特色优势学科发展。三要拓展:在原有特色优势基础上,以强求特、以点求特、以融求特、以新求特。四要培育:例如,在基础教育研究、地方文化研究、应用经济管理、国际教育合作等方面培育形成新的特色和优势。要在转型、拓展、提升、培育的基础上,实现争创一流、重点突破。推进创新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强劲动力。在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时期,我们要有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方法,着力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办学,完善与现代大学相匹配的内部治理结构和体制机制,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构建后勤服务社会化模式,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不断推出新的举措,让创新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主旋律和主抓手,让各项改革举措更加精准地对接学校改革发展需要,契合师生员工所盼。推进和谐发展,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和谐发展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和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推进和谐发展,一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党的领导,以此作为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障。二要切实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保证校领导班子和全校的团结和谐。三要不断强化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是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最重要保障。四要坚持民主管理、依法治校,发挥教代会、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民主管理大会以及统战、群团、离退休等方面的作用,凝聚思想共识,形成发展合力。五要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服务,让广大师生员工共享学校改革发展成果。所以,在“十三五”时期,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学校改革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坚持“四大发展”并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四大发展”之间的关系,坚持以内涵发展为根本、特色发展为路径、创新发展为动力、和谐发展为保障。
(三)紧握“三大抓手”是引领学校实现新发展的重点
以成功更名大学为标志,学校的事业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学校基于对形势和校情的分析,提出了建设区域领先、省内前列、全国同类院校知名的有特色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奋斗目标,围绕实现这个目标,提出要紧握争取博士培养资格突破、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设大学科技园这“三大抓手”,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一是强化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一所大学好在哪里,一流在什么地方,归根结底要看学科,有一流学科才可能有一流大学。国家鼓励和支持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所有的高校都有建设一流学科的目标任务。按照“有重点、有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和“做强、促优、扶特”的思路,加强重点、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力争使若干学科跻身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高校前列,是地方高校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有特色高水平建设目标的关键。当前,要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层建设,整体推进”的思路,以参加第四轮学科评估、申报江西省优势学科、一流专业为牵引,综合考虑学科生态、地方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对学校的一流学科和专业建设进行总体设计,完善以教师教育为特色、文理学科为主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创新学科专业建设管理机制,集中校内外力量建设好与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服务面向相匹配的优势、特色、潜力学科和专业。力争通过强化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压缩“洼地”,多建“高峰”,破解学科建设“画地为牢”、科学研究“单打独斗”、办学特色“雾里看花”的困境,提升学科整体水平与层次,打造更多的一流专业,在几个有特色的方向上追求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有一定地位和影响,为申报江西省优势学科和一流专业、实现博士培养资格的突破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二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尤其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新引擎。要坚持“三个原则”,实现“三个转变”。“三个原则”即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的原则;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的原则。“三个转变”即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由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转变。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教育理念是根本,课程体系是基础,师资队伍是关键,创新实践是平台,政策支持是保障。学校根据这一思路,围绕构建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出台了系列文件,取得了初步成效。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牢固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要进一步创新机制,推进专业建设和转型发展,改革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进一步突出实践,不断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加强“创业学院”“创客大学”“众创空间”和“创业导师”队伍建设,鼓励学生到学校科技园创新创业,为学生提供尽可能真实的创业环境和体验,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要进一步用好政策,紧密对接政府支持鼓励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三是加强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建设大学科技园既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要求,又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学校科学利用白塔校区资源服务学校和地方发展的现实抉择。今年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将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纳入“双一流”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凸显了科技园在高校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大支持力度,坚持科学规划与分步建设、精心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共进原则,引导和支持科技园加快发展,向科技园扩大开放各类资源。要完善平台建设,优先完善公共技术和服务平台,为入园企业和项目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要积极引企入园,根据科技园“一园三基地”的功能布局和发展方向,严格遴选入园孵化的企业和项目,鼓励师生到科技园创业,打造具有自身特色和区域优势的产业链。要提升办园效益,切实提升科技园的创新和服务能力,发挥科技园在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加速学校优势科技资源的市场化利用,拓展学校优势学科的发展空间,服务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加强园区管理,探索完善科技园管理运营模式,按照市场化机制建设一支务实、管用、专业的管理与服务队伍。要争取外部支持,创新校地双方产学研利益共享机制,推进落实与赣州经开区、高新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单位的共建协议,力争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更大支持和广泛参与,建成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省级大学科技园。
三、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要有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十三五”时期是学校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推动学校适应新形势、实现新发展,为国家和区域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但是,目前学校的整体实力、核心竞争力与有特色高水平师范大学仍有较大差距。具体而言,存在着特而不优、优而不强,高水平学科不多、集群度不高、应用型学科后劲不足的问题;研究生培养结构不平衡、质量不高,人才培养理念、模式滞后、社会适应性不强的问题;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偏低,学科领军人才、协同创新团队数量不多、水平不高的问题;科研创新能力不强、转化率低,主动服务区域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的问题;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不健全,教职工的思想境界、观念视野、能力素养与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目标不相适应、不能匹配的问题;开展深度国际交流和高水平合作能力不足的问题;学校总体办学声誉不高、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不强的问题,等等。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谦逊谨慎、艰苦创业、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定力、实干、担当为己任,不断强化危机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大局意识、担当意识。
(一)要有危机意识
学校“十二五”发展成绩可圈可点,我们要倍加珍惜,坚定信心。但在“十三五”时期,我们在发展,别人也在发展,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从近年来各类高校排行榜看,虽然我们实现了诸多重大突破,实现了更名大学目标,但学校的综合排名并没有大的变化。我们既不能被排行榜“绑架”而妄自菲薄、乱了阵脚,更要从中得到启示和警醒,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强化“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危机感,以此作为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
(二)要有进取意识
应当更加清醒认识学校在全省、全国高校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和排位,优势和差距,以更加强烈的进取意识登高望远、超前布局,对标定位、比学赶超,积极从先进高校中找出应该学、值得学,同时学得起、学得会的东西,迎头赶上甚至勇敢超越,推动学校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绝不能有守陈观念,绝不能有畏难情绪,绝不能有停一停、歇一歇的想法。
(三)要有创新意识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突破学校发展的瓶颈桎梏、解决各种矛盾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要大力强化创新意识,既要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办学优势,又要借鉴先进高校的发展经验,紧密结合校情实际和本职工作进行思考,将思考所得应用在工作探索和创新实践上,做到真学习、真思考、真实践、真创新,以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开辟学校事业发展新境界。
(四)要有大局意识
砥砺前行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的新征程上,全体赣师人必须牢固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眼界、更深的思考,找准坐标、把握方向、服务中心。在制定本单位、本部门发展规划,谋划本单位、本部门工作任务,落实学校各项决策部署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与学校同心同向同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攻坚克难、发展升级的磅礴之力,争得学校在全省、全国高校竞相发展格局当中的应有地位。
(五)要有担当意识
新发展理念范文第4篇
一、关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新思想新精神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必将对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新的发展理念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樊杰研究员提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理念是对我国发展经验、发展教训、发展阶段的深刻判断与思考,体现了以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精准把握。尤其是在创新发展中增加的理论创新,是“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新亮点,也是制定各种发展规划、各种发展战略,进行各种决策过程中必须要思考的。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张占仓研究员认为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规划的灵魂,需要全面领会并深入贯彻落实。河南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王作成提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过去也分别在不同场合提出过,但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提出来,这是第一次,这是发展理念的一个创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郭军教授提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是最引人注目的,是最大的亮点。这五大理念既相对独立又密切关联,无论从整体还是个体上来认识,其内涵和外延都博大精深、意境高远。
2.新的发展原则
张占仓研究员提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六大原则是一大亮点,尤其是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放在第一位,在理论界引起高度重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基本理念。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玲杰研究员提出,六大基本原则尤其是坚持人民为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是“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最大亮点之一,体现了中央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民的核心思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袁凯声研究员特别强调发展中“共享”的深刻意义,其核心在于使广大人民群众有一种获得感。他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包含经济、社会、文化等在内的发展目标,是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这种“共享”也是全部发展成果的“共享”。
3.新的发展目标
张占仓研究员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在经济目标、生活目标、文明目标、生态目标和改革目标五大目标中,生活目标过去确实强调的不多,文明目标、生态目标第一次进入文件当中。尤其是生活目标,把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水平提高到国家战略地位的高度,体现了发展为民的核心理念和目标追求,体现的是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王玲杰研究员提出,“十三五”规划建议的一个特点,就是明确了我国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第一个就是要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还提出了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民生改善、国民素质和文明程度、生态环境、制度建设等五大方面的发展目标,更全面、更系统,体现了均衡发展、共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思想。
4.新的发展导向
樊杰研究员提出,“十三五”规划建议强调了规划的战略性,体现了规划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这将成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重要主题。同时他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础制度,是一次新跃升,各地区要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谋划发展。张占仓研究员提出,国家“十三五”规划控制的就是功能区规划,哪些地方适宜干什么,国家要通过立法的形式进行明确,不能超越自然规律,干一些前边挖沟栽树,后边费很大劲改进的事情。
5.新的发展战略
王玲杰研究员提出,“十三五”规划建议的一个亮点就是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战略,如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等,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加以研究。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王元亮助理研究员提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集中提出了十四大发展战略,其中的一些战略如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是第一次提出,也是这一次会议的新亮点,各地在谋划“十三五”发展和编制“十三五”规划过程中,要积极强化与这些新战略的对接。
二、关于对河南“十三五”发展的认识
与会专家认为,推进河南“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编制河南“十三五”规划,应突出战略性、前瞻性、深远性,着力理清发展中的一些重大现实问题和重大战略问题。
1.把握新的阶段性特征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谷建全研究员提出,当前河南面临着七大阶段性特征:一是河南经济增速由原来的高速转向中高速;二是发展模式由过去的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三是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四是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型转向服务业主导型;五是城乡关系由城乡分割转向城乡一体、城乡统筹;六是收入水平由中等收入阶段转向高收入阶段;七是资源配置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刘晓萍副研究员认为,“十三五”时期河南发展面临着五大阶段性特征:从发展速度看,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从产业结构看,新旧产业转换正处在接续关键期,产业结构逐步演变为工业和服务业并重、高成长性制造业与战略性产业并重格局;从发展动力看,要素驱动、投资驱动逐步弱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改革红利的新动力正在形成;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整体结构将由乡村型社会为主体向城市型社会为主体转变;从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看,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升,社会发展将从消除贫困向改善民生转变。
2.积极破解发展难题
王作成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河南和全国一样,仍然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从目前来看,近年来煤炭、电解铝、钢铁等一些产业特别困难,很多企业也面临着资金短缺等难题;整个投资增长后劲支撑力不强,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刚性支出增加,财政收支矛盾强化。从长远来看,制约河南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结构性问题、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等,远远没有解决,这些需要我们在谋划“十三五”发展过程中,想办法克服,找出解决的办法。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完世伟研究员提出,当前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诸多难题,如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质量不高、“三农”问题突出、开放水平低、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以及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难题,需要在谋划河南“十三五”发展和编制“十三五”规划时引起高度重视。
3.健全完善战略体系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李庚香研究员提出,河南“十三五”时期,要强化顶层设计,提升发展战略新内涵,重点是延伸丰富三大国家战略规划,推动河南自贸区建设,加快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战略,适时研究推进黄河文明复兴战略,研究黄河文明与中原经济体成长的关系,寻找新的经济战略增长点。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喻新安提出,“十三五”时期要重视谋划河南发展的重大战略,要在科教兴豫、人才强省、开放带动等已有发展战略有效整合的基础上,积极实施新的发展战略,如创新引领、转型发展、后发赶超等重大发展战略,健全完善河南发展的战略组合体系。刘晓萍副研究员提出,要积极实施创新引领战略,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切实加强观念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等,积极开展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高度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新巩固提升发展优势、引领新一轮的发展和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
4.重视动力转换问题
李庚香研究员认为,到2023年河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力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人均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领域和区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充分认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他指出,培育河南增长动力,既要持续用好传统动力,又要加快培育新兴动力、着力打造混合动力,否则经济发展就会失去平衡性。谷建全研究员提出,河南“十三五”时期,要更加重视动力转换问题,积极从创新驱动、新型城镇化、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包容性发展、“双创”等几方面着手,厚植发展优势,培育增长动力,尤其是要把创新驱动作为根本动力。完世伟研究员指出,河南“十三五”时期应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内生动力,作为决定河南命运的关键一招,一定要在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崛起,以改革助力发展目标实现。
5.着力厚植发展优势
谷建全研究员提出,在河南“十三五”规划中,要充分重视构筑新一轮区域竞争的新优势。比如,构建什么样的创新创业模式有利于激发河南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构建哪些平台和载体有利于河南高端要素的集聚,构建什么样的创新网络有利于河南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效率,构建什么样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有利于提升河南的人力资本等。王作成认为,在谋划河南“十三五”规划中,要认真分析河南有哪些比较优势,哪些优势是能够参与区域竞争的,能够培育什么样的竞争优势,参与新一轮的竞争,在新一轮竞争里立于不败之地。
6.契合国家发展战略重点
王作成认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描绘了未来五年国家的发展蓝图,给“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建议,围绕五大发展理念,也把“十三五”期间的一些重大战略工程、战略计划提了出来。例如,在创新方面,提出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共享经济、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等;在协调发展方面,提出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在绿色发展方面,提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等;在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方面也都提出一些重大的战略工程。这些重大战略工程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影响是深远的。作为河南来讲,怎样能够和这些重大战略规划、重大战略项目进行对接,把一些项目融进去、参与进去,特别是承接过来,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7.优化调整空间布局结构
樊杰研究员提出,河南“十三五”时期要高度重视主体功能区规划,合理定位区域功能,以主体功能区划来调整空间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喻新安指出,谋划河南“十三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把优化空间布局作为战略重点,以空间布局优化产生新的战斗力、释放新的生产力。同时他指出,原来河南有些县划分是有道理的,但现在已经不能适应发展新需要,比如上街区、义马市的设立都是为大型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条件,现在不行了,那怎么办呢?那就应该优化空间格局,消除要素障碍。
三、关于对河南“十三五”其他重大问题的认识
此外,与会专家就河南“十三五”发展涉及的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文化强省建设、社会事业、创业创新等问题,也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1.新型城镇化发展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建国研究员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着力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公共服务匮乏问题;二是农民进城成本偏高问题;三是城镇化主体意识缺失问题;四是城市管理有待提升问题。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生秀东研究员提出,促进河南新型城镇化,要以“三个一批人”的城镇化为重点,以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为抓手,积极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协调推进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彭俊杰助理研究员提出,促进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要重点优化城镇化的空间布局形态,要在巩固提升郑州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洛阳、南阳、商丘、安阳四大副中心城市,着力发展开封、许昌、漯河等区域性城市,开拓形成“一核四副多点”支撑发展新格局。
2.产业发展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赵西三副研究员提出,“十三五”期间推进河南工业转型升级需要转变理念:一是承接产业转移应由注重规模招商向注重招商创新和人才转变;二是产业调整应防止产业结构虚高化,不能再执着于产业间的调整,更多需要关注产业类的调整,甚至产品类的调整;三是关注互联网+工业,通过网络营销和数据分析,让消费者参与设计研发新产品。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林风霞副研究员提出,促进河南制造业转型升级,要积极发挥人才的重要作用,尤其要强化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吴海峰研究员提出,推进河南现代农业大省建设,必须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重点要抓好六个方面:一是搞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二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四是强化粮食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五是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六是健全农村人口转移就业市民化机制。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主任陈益民提出,“十三五”时期河南要高度重视金融业的发展,着力打造“金融豫军”。
3.社会事业发展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牛苏林研究员提出,如果按照我国的现行标准,河南目前有53个贫困县,6000多个贫困村,460多万的贫困人口,人口基数比较大,贫困程度比较高,“锅底人群”占了30%,贫困治理形势依然严峻。“十三五”期间要把扶贫攻坚放在重中之重,一是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制定精准扶贫脱贫规划,进一步摸清我省贫困底数,把我省贫困的基本现状、存在突出问题、重点目标和重点任务、贫困治理的主要路径和政策措施搞清楚、分析透、规划好。二是切实做到精准扶贫,确保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尽快实现稳定脱贫的目标。三是实施“四个一批”分类扶持政策,探索建立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殷辂副研究员提出,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坚持以政务诚信、司法公信力建设为突破口,以弘扬中原文化与普及诚信教育为着力点,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带动社会信用水平的提升。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崔学华助理研究员提出,要关注河南农村“三留守”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面破解“三留守”问题。
4.文化强省建设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所所长卫绍生研究员提出,“十三五”是河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也是文化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要客观分析文化强省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呈现的新趋势,选择新的发展路径,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一是瞄准大项目,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具有标志性、带动性、示范性的重大文化项目,推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有实质性进展;二是聚焦新业态,大力推动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方法创新,在数字出版、动漫制作、创意设计、网络游戏等文化新业态方面形成竞争新优势;三是打造大品牌,重点培育打造历史文化品牌、新兴文化产业品牌、文化精品品牌、知名文化企业品牌、知名文化品牌等品牌;四是做强产业园区,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双十工程”,做大做强一批基础好、优势明显、前景广阔的文化产业园区,以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推动文化强省建设。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所郭海荣助理研究员提出,促进河南文化产业发展,要顺应产业发展新趋势,有效整合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改变“内容时代”的单一业务和“渠道制胜”的集成化产品生产体系,发展成为“平台为王”的领域综合多元化经营和“生态共生”的“端到端、点对点”的全产业价值链。
5.创业创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副所长王景全研究员提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两项国家顶级战略,即“一带一路”和创新创业。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作为国家顶级战略,有望成为“十三五”时期的重头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河南作为人口大省,要想成为人才大省、创新大省,使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就必须大力推进创客运动,建设创客大省。同时他指出,河南建设创新大省、创客大省,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政策支持,积极营造优越的创业创新环境,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关于河南“十三五”规划的若干建议
综合与会领导和专家的观点与建议,经我们认真讨论,就河南“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河南“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新思想在发展理念上的集中体现和概括,也是指导“十三五”规划编制和“十三五”发展的灵魂。建议在编制河南“十三五”规划时,要深度融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五大理念对河南“十三五”规划进行谋篇布局,用五大理念来统领河南“十三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
2.合理确定发展目标
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结合河南发展基础和支撑条件,建议河南“十三五”时期的GDP和居民收入年增长率目标设定为7.5%左右。这样既能确保2023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也能确保在主要经济指标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在具体指标设置上,要增加明确反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标,增加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
3.谋划新的发展战略
建议在谋划河南“十三五”规划时,结合发展新阶段、新形势、新环境,在有效提升河南三大国家战略的前提下,有效整合和梳理科教兴豫、人才强省、开放带动等现有重大发展战略,提出新的重大发展战略,如“创新引领”“转型发展”“后发赶超”等重大战略,并把将其纳入河南“十三五”规划中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4.培育打造新的增长动力
当前,河南正处于新旧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能否因势利导培育形成引领河南未来发展的新的增长动力事关全局。因此,建议“十三五”时期河南要高度重视新增长动力的培育问题,要在巩固提升和用好传统增长动力的同时,积极培育和挖潜三大国家战略的政策动力、新型城镇化动力、“双创”动力、绿色发展动力等多种新兴动力,培育打造混合动力。
5.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建议在谋划河南“十三五”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靠拢和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格局,如“一带一路”战略、自贸区战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实现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互促互进、相互支撑,推进与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协同发展。结合河南发展优势,利用中英关系黄金时代的机遇,建议加强与英国合作,建立由国家力量协调推动的中英“一带一路”合作论坛,深入讨论中英深度合作,特别是重大项目合作,持续推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6.积极培育发展新经济
当前,新技术革命孕育兴起,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能否顺应趋势、抢抓机遇,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事关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大计,关系河南未来在国家乃至国际大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建议河南“十三五”时期,顺应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重视培育发展创新经济、服务经济、品牌经济、智慧经济、领空经济、生态经济、健康经济、养生经济、休闲经济等新经济,积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7.编制国土利用控制性空间规划
建议结合河南“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和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组织编制河南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中长期控制性规划,科学引导河南国土资源开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形成比较科学、具有长期科学价值的空间结构。
新发展理念范文第5篇
主要观点
创建文明生态村,是推进海南生态省建设的“细胞工程”,也是顺应民情民意的“民心工程”。
创建文明生态村,促进了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城镇与农村的协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生态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农民的文明程度有了明显提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原则和方法是:科学规划,健全机制,为创建活动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求真务实,因地制宜,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夯实群众基础;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强大合力。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伴随着我们党发展理念的提升,海南省委、省政府立足实际,围绕加快农村发展,在全省广泛开展和不断完善以“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中央精神与海南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20__年9月,海南省委、省政府经过广泛调研,在全省提出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这项活动的主要内容:一是整治生活环境。通过硬化道路、绿化美化、治理脏乱差,改造民房、改水改厕等项工作,改变农村落后的人居环境。二是发展生态经济。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热带高效农业,生产无公害农副产品;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引导农民种植热带果木;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鼓励农民发展养猪业,通过沼气池建设形成农村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生态链。三是培育生态文化。在广大农民中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环保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四年来,海南全省已建起4800多个文明生态村,占自然村总数的20.6。
创建文明生态村是不断创新发展实践的过程。近年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海南省委、省政府根据这些重要精神和部署,进一步完善了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内涵和机制,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聚焦“三农”问题,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从而使文明生态村建设更加切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创建文明生态村是推进生态省建设的“细胞工程”。一流的生态环境是海南最大的资本。海南省委、省政府在制定各项产业发展政策时,一直把不破坏环境和保护生态作为前提条件。1999年7月,海南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生态省的目标。海南是农业省,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决定着生态省建设的成败,因而创建文明生态村是建设生态省的“细胞工程”。其中,保护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生态环境是基础,发展生态经济是核心,建设以生态文化为特色的精神文明是保证。
创建文明生态村是顺应民情民意的“民心工程”。自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20__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26元。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农民,渴望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更好地享受现代文明成果。为顺应农民群众这一美好愿望,海南省委、省政府因势利导、适时决策,从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脏乱差问题入手,从最容易见到实效的道路硬化、推广沼气、庭院经济、民房改造等取得突破,并逐步延伸到农村的各项工作。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我们的思路更加明确,工作进展更加顺利。
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的基础性工程
农村脏乱差的生产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由于传统的生活习惯和落后的生产方式,海南相当数量的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随着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一室一场两改五化”工程(文化室、体育场、改水改厕、硬化、亮化、净化、绿化、美化)的实施和推广,一个个绿树环绕、环境整洁、村道硬化、清风扑面、具有现代文明气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出清新诱人的新气象。
生态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文明生态村建设的重点和核心是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伴随着文明生态村的创建,各地结合实际,围绕发展特色种植业和无公害的热带农产品,大力推进各具特色的农户庭院经济。有的地方把创建活动与开发乡村和民族风情休闲旅游相结合,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拓宽了增收途径。特别是在文明生态村建设中,利用海南光、雨、热的优越条件和沼气产气率高的优势,大力推广新型猪圈、厕所、燃气灶“三联通”沼气池,既带动了畜牧业发展,又可以利用有机肥沼液、沼渣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而且点灯烧饭不砍林木,保护了植被。发展生态经济,既增强了农民生态保护的意识,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农民文明程度有了明显提高。文明生态村建设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增强了农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美化环境,美化的环境又反过来美化自己的心灵。村民们对体育健身、文艺演出、学习文化和科技知识的兴趣日益浓厚;通过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营造助学助残助老助贫的村风民风,形成了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伴随着“理论下乡”、“文艺下乡”、“科技下乡”,不断富裕起来的农民对现代文明、先进文化的追求更加强烈了。
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在文明生态村的创建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身体力行,指导并参与新村规划和创建工作;出主意、想办法,为农民寻找致富门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广大农民群众从创建文明生态村给自己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中,切实感受到党员干部是真心实意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的。广大党员干部在文明生态村创建中,用自己实实 在在的行动实践着党的宗旨,实践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从中受到了教育,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在群众中的威信,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创建文明生态村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
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原则和方法
科学规划,健全机制,为文明生态村建设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海南省委、省政府把创建文明生态村列为每年为民办的实事之一,提出用5—8年的时间把全省半数以上的自然村建成文明生态村的目标,制定了文明生态村建设规划和基本要求。各市县也普遍制定了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实施方案,确保了文明生态村建设科学、规范地持续推进。同时,各级党委、政府把文明生态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把这项工作的业绩作为干部年度工作的考核内容,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的积极性。
求真务实,因地制宜,使文明生态村建设始终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在创建活动中,坚持按科学规律办事,反对盲目攀比,杜绝“形象工程”,真正办实事、求实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各地的发展水平,不搞绝对统一、绝对量化的标准;坚持求真务实,在创新中求突破、求发展。文明生态村建设从起步时的整治村容村貌、改变脏乱差的状况,到发展沼气池、特色种养业和庭院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从单一自然村的创建,到提高文化设施、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开展几个村的“连片创建”;从改变农民群众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到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文明程度,解决农村社会治安、社会稳定等综合问题;等等,都是广大干部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为文明生态村建设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创造新鲜经验。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为文明生态村建设夯实群众基础。广大农民群众既是创建文明生态村的受益者,也是文明生态村的创建主体和动力源泉。注重典型引路,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是这项活动的一大特点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创建文明生态村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创建工作典型,介绍创建经验。许多市县、乡镇自发地组织干部群众到文明生态村示范点参观学习。
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强大合力。省文明委各成员单位全力协作,广泛开展城乡共建、工农共建、军警民共建、各党政机关“包点”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加大了对创建地区的扶持力度;同时发挥海南侨乡的优势,欢迎华侨捐资建设。在资金来源上,采取政府支持一点,农民自己拿一点,外出干部、经商人员、海外华侨捐一点的“三个一点”方式,保证了建设资金的及时到位。
创建文明生态村的启示
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发展理念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化,又指导着发展实践。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认识到,尽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海南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城乡差距大、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文明生态村建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它赋予创建文明生态村的实践以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强大的生命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