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精选5篇)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一)学科思维的含义。
学科思维,指的是学生对于某个指定学科课程的全方位思考能力。外国人对于中国的教育有一个特定印象,就是在中国教育之下,我们培养的是一个个只会考试的学生,而不是会读书的学生。这句话合理分析了当前我国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缺少了读书能力。这种读书能力,恰恰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学科思维。关于一门学科的知识点,随着时代的进步是不断有新的内容出现,可能我们穷尽一生,所了解的也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不是要求我们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必须充分掌握,而是要求我们至少有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科思维。
(二)如何培养学科思维。
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遇到各种新问题,都可以用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一个分析,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对于老师来说,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上,老师除了扮演一个传教者的身份,也要扮演一个同龄人的身份,跟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展开自己的讨论。
二、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意义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顾名思义,就是在秉承当代教育理念的前提下,对信息技术课程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一个系统科学的规划和划分。科学的课程设计有利于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推动课堂教育教学优化,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环境,更好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合理的课程设计能够使学生直接获取老师在教学上所要传达的信息,解决自身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可以将自己遇到的问题直接反馈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这样,双方在教学上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促进教学工作的健全和发展。
三、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具体方面
(一)为学生量身打造。
老师作为一种职业,它所服务的对象和群体就是学生。这就要求老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置出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安排。老师应该在深入了解学生学生态度和学习方法以后,不断去思考和解决诸如“学生想要什么”“学生应该要什么”“学生可以要什么”的问题,根据学生需求,确定不同的教学设计安排。教育改革,随之改变的是,教学内容也更加趋向细致化和多样化,这就要求老师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融入新因素,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育人为本,是教育教学的基本方针,老师也应该时刻秉承“育人为本”的方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设计,以求达到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以教材为主,多方面拓展。
教材作为一种工具,它起到的作用是双方面的,即对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学点的讲解起到一种规划安排作用,又对学生在听讲过程中对老师的讲课起到一种辅助理解的作用。教材内容使我们明确在整一个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学习和掌握哪些东西。教材很多语言和内容,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所以,老师其实就是教材的第一个阅读者。老师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将教材的内容进行一个消化和整合,对教材中符合教学目标的内容进行甄选和提取,在体系框架下将知识点进行一个规划,合理的安排到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整个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程设计。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实践性课程,除了要求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也在强调学生的实操能力。所以在整个课程设计中,同时也要兼顾对实操能力的培养。老师作为课程设计的设计师,应该权衡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多方,合理安排课程设计,以教材为主,多方面拓展。
(三)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1 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新课标》明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信息技术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信息技术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在《新课标》和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整体设计教学, 在操作中遵循以下指导思想:
1.1 理论与方法系统化。教学设计时应把教学过程视为一个由诸要素构成的系统, 需要用系统思想和方法对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做出分析、判断和调控。具体是指教学从"教什么"入手,对学习需要、内容及学习者进行分析;其次确定教学方法、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选用恰当实用的媒体,具体、直观地表达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教学绩效做出评价,并根据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设计各环节,确保教学与学习获得成功。
1.2 以学生为主体。现代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学生不同特征的分析,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它强调充分挖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将教师放于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的地位。
1.3 最优化原则。现代教学设计强调为达到特定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各种要素进行最优的选择与组合。教学设计是针对学习者、学习资源和一定的环境而进行的运筹,因此,不同的学习需要不同的条件,实施分类教学。教学过程要依据学习过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步骤要有助于推动学习过程的展开与预期学习结果的达成,注重教学结果的高质量,追求教学效果、教学效率、教学吸引力的统一。
2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设计的具体操作
2.1 备教材。教材是教学工作的基础,中学信息技术新教材的使用冲击了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观念,结合了话题、结构、功能等特点,使学生能在语言实践中学到语言文化知识,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研究教材,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效果。
2.1.1 明确教学目标。一个好的教案须有一个在特定范围、时间内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基础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主要步骤如何设计等。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尽量体现知识教育、智能教育和思想教育3个方面,落实到学生"学会、学懂、会用、会学"上。
2.1.2 体现重点难点。《新课标》打破了传统的套路,特别是对中学信息技术的一些重点、难点和疑点作了详尽的说明和解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应紧扣现行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参照教材要求,强调基础知识的培养,突出剖析重点和难点,力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浅入深,难易适度,指导和帮助学生举一反三,高效率地掌握中学信息技术。
2.1.3 在教材中挖掘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让课堂教学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特征,以丰富、生动且有逻辑性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关注度,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2.1.4 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根据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内容特点,教学设计时可以教材内容为核心,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贴近时代气息的丰富的课程资源。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资源,拓宽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的学习与运用信息技术的渠道。
2.2 设计教学过程。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全程教学计划,设计详尽的教案。除了最基本的新课引入、讲课、学生练习以外,笔者认为还应在以下方面细化。
2.2.1 教学语言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全英文授课,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教师语言的表达直接影响到授课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教学语言不规范、语病颇多与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相关,暴露了教师在课前准备不充分的缺点。教师在课前应认真梳理课堂用语,力求语言表达正确、地道、生动,让学生无形中养成正确的表达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学得知识。同时,教学语言不应一成不变,丰富的词汇与表达方式将给学生做出良好的表率。
2.2.2 设计板书。首先,对黑板的整体版面设计。可将黑板分成三部功能区,分别用来书写新教授的词汇、短语,长难句分析,以及临时使用、补充词汇或已知旧词汇。其次,板书须工整规范,令人赏心悦目,切忌胡书乱写、见缝插针、毫无章法。
2.2.3 设计结课方式。正如戏剧、电影的高潮后精彩的结尾给人无穷回味一样,一堂课有个好的结尾也会给予学生美好的遐想、有益的启示。好课不仅要有好的开头,也需要有一个好的结束,正所谓"善始""善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3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设计教法是指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课标》指出:"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要符合新课程的需要。课堂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善于从现代教学流派中汲取营养,发挥自己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选择和设计出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形成个人教学方法的特点和风格, 在教法的选用上要勇于实践,精益求精。
3 与时俱进的备课方式
传统的备课方式已不适应时展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资源,尝试新的备课方式。
3.1 体备课。集体备课就是集中多个教师的智慧对教学进行设计。它可以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形成相互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可以充分开发现有教育资源,通过资源共享,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艺术;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9-0238-02
前不久,受铜仁市教科所领导的邀请,我负责铜仁市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评委工作,专门听取了10多节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由于行政关系,也经常被学校安排担任其他学科优质课评委,特别是经常和我校语文组成勇组长在我们住宅区的“楼顶花园”常聊课堂教学艺术,感受很深。一堂好课虽然因学科不同有诸多差别,但有一个重要的共性——好课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艺术的规划设计。
1课堂前奏艺术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那么怎样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高昂、振奋的内心状态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通过几个实例谈点体会。
精心创设情景设疑造悬导入。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望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
刚开始上课的前几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此时求知欲好奇心最为强烈,教师应抓好这一有利时机,使用恰当的设疑、激情、增趣的方法能很快把听众的心抓住,对课程的顺利推进意义重大。
2023年铜仁市首届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第一名,石阡中学秦波的《IP地址及其管理》理论比较强,可操作的地方不多,学起来有点枯燥,学生不易掌握。针对这些问题,他便这样来导入:
播放一段公安机关破案的视频文件,然后提问:以上这一段视频中公安机关主要是根据什么来破案的?
生:网络地址
师:网络地址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IP地址(引入课题),它是我们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必需掌握的基础知识,理论性非常强,很枯燥,为不让同学去死记硬背,今天我来教大家玩一个我自己开发的小游戏,只要同学们将这个游戏玩“透”了,我相信这节课的知识同学也就掌握了。
教师介绍玩法,学生开始“玩”,直接连接报错。
生:输入服务器地址。
师:刚才说要玩“透”,在玩之前首先就得明白一个问题:什么是IP地址?
……
在把握教材的同时,还应了解学情,明确学生的认知和学识水平,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在课堂上出现冷场情况。秦老师从课程认识入手,透彻的分析课程特点和指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特别是寻找合适的情景或活动亮点。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创设问题与游戏情境。这样的例子不少,我校一个物理青年教师查应波的一堂课(铜中网站有课堂实录),专门带玩具飞机让学生在课堂上“玩”,把老师“玩”得个第一名。我们如果能从心理上抓住学生,使学生具备充分而饱满的学习热情,活跃的课堂气氛就自然形成。倘若为了活动而活动,明显超出了学生的思考程度,只会使的课堂出现表面上的热闹,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却不高,造成空有其“形”而无其“神”的结果。
用自然朴实的导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导语犹如一本书的序言,一扇门的钥匙,对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提高授课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上海一位语文教学专家来我校授课,课文是坡的《定风波》,讲课前他出示一张铜仁市导游图,然后说:“昨晚在铜仁宾馆宿舍里偶尔翻看“旅游指南”才知道坡也曾经路过铜仁……”(是真是假我现在也无法考证),这种信手拈来的东西加上自己亲切自然的话语,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
我很佩服那些市场营销训练师的演讲技巧。以前铜仁有一位很有名的营销训练师,我听过他的一次演讲,其开场白是:“昨晚,我很晚才回家,在路过一处平房时,偶然听到两口子不知道为什么在争吵,只是隐隐约约的听到——我们为什么这么穷?我不想再过这种苦日子了,孩子以后怎么办…… ,听了这些话,我心理很是伤感,因为我以前也很穷……,同志们,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过穷日子!为什么不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变得富有……”当然,这段开场白很可能只是演讲者杜撰的故事而已,但听起来确很像真实,演讲者巧妙的把自己放在故事中,用亲切、自然而又饱含激情的话语很快就抓住了听众的心,把大家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在他的演讲中,我不得不佩服这种“抓心艺术”。我想,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也能用这种自然朴实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情那该多好。功夫在课外,处处有智慧。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当学生的兴趣从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那么他们整堂课都会兴奋,思维也会比较活跃,不但能够很好地配合老师讲课,还能够积极思考,把心思全部放在课堂中,积极地探索知识。
开门见山,一语中的。把最重要的信息首先传递给受众,满足受众渴望获得信息的需要。
记得很久以前我上《认识VB的代码》时,我预先设计制作了两个外观一模一样的按钮,然后让学生去单击这两个按钮,却得出了不同的输出结果。在学生为此感到好奇的时候,我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相同的按钮单击时会得到不同的输出结果呢?学生各抒己见却不得要领。这时我就直接抛出这节课的课题——《认识VB的代码》。这样既让学生提前进入情境的“预演”机制,又开门见山地亮出了主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魏书生说过:“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启迪,催人奋进。”我们不能小看导语设计,虽然导语只有两三句话,有时候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提问,但是如果你能在这上面花一点心思,精心设计一下,就会发现新颖的导语会发挥令人惊奇的效果。
2课堂驾驭艺术
一节课上的好坏,教学效果显著不显著,最根本的是教师要有积极的、恰当的可以使学生精力集中的引导艺术!从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将自己摆在组织者的角度,而不是讲说者。许多老师存在的困惑是:将课堂放手给学生,课堂就难以驾驭。而“牵”着学生,心里就是觉得塌实,虽然讲的很辛苦,还是能让自己有成功的满足感。其实,我认为真正的自主课堂,看似学生在热闹的讨论学习,实际的控制权还是在教师手里。所以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应是学习的主动者,拥有课堂的学习权,却不可以具有对课堂的控制权。
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学艺术的集中表现,主要包括:教学组织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板书艺术和教师的动姿艺术等等。
2.1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信息技术从她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超高速地发展。信息技术进课堂,各种新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化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这就要求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我们应该不断充电,不断用新知识来武装自己,从而得心应手的驾驭课堂。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屹立在信息技术的教学最前沿,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2巧妙设计任务,优化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本课教学内容尽量多搜集一些相关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得科学、合理,将各个知识点都巧妙的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模块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例如,参加市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的文程樟老师的《因特网信息的查找》教学设计就体现得比较充分,它是由一系列的小任务驱动实现课程进度的。他巧妙地设计了几个让学生很感兴趣的小任务:张三同学近来对英语学习很感兴趣,听老师说,听英文歌有助于英语学习,他想听一些励志的或者爱情的英文歌曲,但是他却不喜欢摇滚音乐,试一试,是否可以帮助他找到一种高效的方法?……围绕这些小任务,学生饶有兴趣地在网上搜索查找,然后分组汇报,老师进行点评归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又优化了教学过程,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就充分彰显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的“大教育”合作观。
2.3注入快乐元素。著名哲学家尼采说:“艺术是出场者的态度,艺术,是对生命的刺激”。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天性以及发展的规律。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联,这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运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他们学以致用,这是两个非常好的突破点。也是维持课堂纪律最长久最有效的方法。我曾听过成勇老师的一节语文示范课——《归园田居》。在课堂上,他教学生演唱费翔的一首歌——《故乡的云》,“在归来吧!归来呦”的歌声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心灵回归的感受,运用音乐、朗诵、图片等手段从听觉、视觉多维度激活学生的思维,遥感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从而构建自己的生命观、价值观。整个课堂,学生既饱满激情又充满快乐。
2.4用心琢磨和恰当地应用课堂教学语言。教师在叙述信息技术概念或讲述操作方法时,一定要认真推敲语言的准确性、规范性和艺术性,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疑问或误解,甚至会犯下科学性错误。例如:“存储器”不能说成“储存器”;鼠标操作中的“单击”不能说成“点击”。因为“存储器”、“单击”都是计算机中的常用术语,而“储存器”、“点击”等词语都是生活化的语言,虽然学生能够理解,但不规范。再如,“选定”和“选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经常被混为一谈。两者的区别在于:“选定”是做标记,而“选择”则是指执行一个命令。如在 Word 中,“选定一段文字”不能说成“选择一段文字”;“选择复制命令”不能说成“选定复制命令”等。为了在短暂的一堂课中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的语言还要严谨、精练。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反复地推敲,词语要经过慎重的选择,力求做到中心突出、条理分明,具有鲜明的逻辑结构。讲授时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言简意赅;要能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吐词要清晰,读句应分明等。
另外,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感情充沛、富有激励性和感染力,并结合自己的眼神、手势和嗓音等体态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田,感染学生的情绪,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理于情,情理相融”。教师慷慨陈词,会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语言最能开启人的智慧,但要做到生动有度、活泼有格,避免为追求生动形象而流于庸俗、低级;精练、简洁、明快、干净利落富于节奏的语言,能给学生以较强的刺激,从而起到明显的教学艺术效果。
2.5掌握“应激”的艺术。应激即指教师对课堂始料未及的偶发事件的处理。 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管理计算机中的文件》这一课时,刚开始导入新课,有些学生就不耐烦了,“老师,我知道这节课讲什么了。”我反问“是吗?我问问你,讲什么?”“这节课不就是讲文件或文件夹的复制、移动、删除!”“老师,这节课让我们自由学习吧。”这时我没有粗暴地责备学生,而是想到: “这部分内容有的学生掌握了,有的没有学过(绝大多数学校学生信息素养参差不齐),不妨让学过的学生当小老师。”于是我说“虽然有的同学已经会本课的内容了,但是,还有部分同学没有学过,我们就请会的同学给大家讲讲如何管理计算机中的文件好吗?”那个嚷得声音最大的学生被我请上教师机。他有模有样地学着老师平时上课的样子,一边操作一边解说,其他同学都聚精会神地听他讲课,课堂安静极了。讲解完,我大声说“讲得真好!”同学们热烈地鼓起了掌。我留意到他选取对象的时候都是相邻的文件,于是我提了个问题:“要对不相邻的几个文件或文件夹进行操作,如何选取呢?”同学们开始翻阅书本,讨论交流,他们的学习热情很高,教学效果很好。面对“意外”,冷静分析,“顺水推舟”,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能够在出现的“意外”中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力。 教师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适,注重生成策略的运用,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从而让“预设”与“生成”演绎出精彩课堂。
为了保持教学的流畅性,要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在设计作品时先进行思考和计划,例如主题、结构、方法等。若非必要,尽量少用课件,用真实的软件环境配合适当的板书进行教学。遇到学生机器故障时,若短时间无法修好,应果断让他(她)跟别的同学合作,以免浪费时间。
对课堂始料未及的偶发事件常用的处理方法有:
①冷处理:即教师对学生的恶作剧等偶发事件,可先采取冷落的方式,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发散、换元、转向的教育机智进行处理;
②温处理:即教师对于因为自己疏忽、不慎而造成的不利影响,如小黑板掉落、扳书别字、发音错误等所引起的学生哄笑、骚动等,应态度温和地承认失误,并顺其自然地过渡到原教学进程的轨道上来。
③热处理:即教师对一些偶发事件,乘热打铁,或正面教育或严肃批评。但要注意不要为此花费太多时间,以免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在对个别学生进行严肃批评时,要防止“顶牛”现象发生。
及时、巧妙、灵活地处理教学中事先未意料到的偶发事件。是教师一切创造中最复杂的创造之一,是一切教学智慧和机智的艺术结晶。它限时、限地、限情境地要求撞击教师创造性灵感的火花。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艺术修养,还要具备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3课堂结束艺术
课堂教学不仅要求开始引人入胜,而且也要求结尾更为精彩,余味无穷,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激起对下一次教学的强烈渴望。
例如,我在讲授完《图像的获取与加工》第一课时后总结到:“今天我们学的图像的简单合成是有缺陷的,很多同学也发现了图像中的人物是通过选框工具选定的区域,不能单独选取人物本身,即沿着其轮廓选取图像,影响了图像的融合性和和谐自然感。那么,有没有其他工具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呢?这个就是我将在下节课给同学介绍的PhotoShop的抠像技术,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去尝试一下其操作。”通过这样的质疑收尾处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想马上实践探究的迫切需要,为下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结课的的常用方法有:
①总结法:即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把整个课主要内容加以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起到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作用。(常用方法)
②发散法:即把教学过程得出的结论、命题、定律等进一步进行发散性思考,以拓宽知识的覆盖面和适用面,并加深对已讲知识的掌握。(如一题多解、一法多用)
③假想法:指对课文作各种假想,让学生依据假想推断另外的结局,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可使学生的学习意犹未尽,余想不断)
④回味法:即在一堂课结束时,注意增添浓郁的色彩、艺术的含蓄,使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课后引起咀嚼回味,展开丰富的想象。
结课的艺术表现方法远不止上述四种。
结束的最佳方法是在一节课的末尾,将问题的论点、要点等简明地交待给学生,使学生能掌握问题的实质。它的过程大体分为:简单回忆提示要点巩固应用拓展延伸四个阶段。
总之,上出“具有课堂教学艺术的课”,实属不易,让自己上的课都能,哪怕是绝大多数的课能够称得上“具有课堂教学艺术的课”更为难得。而正是在这样一个不懈追求的过程中,才有了我们的专业成长,也才能够真正享受到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参考文献
[1]王跃进:从有法与无法谈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课程教育研究》[J],2023.2.
[2] 黄新辉: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国教育信息化》[J],2007.8.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23)05-0162-01
当前我国高中学校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学校师资力量的不足。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老师,或是信息技术老师的教学能力不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二,高中学校教学资金的不足。缺乏相应的教学设备,无法有效的开展信息技术教学。造成上述不足的原有很多,其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教学设计存在的缺陷是影响信息技术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本文首先分析了教学设计与反思的重要性,然后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的阐述。期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让读者对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1 教学设计与反思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设计与反思一般都是由教师自己进行编写,教学的设计与反思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设计一般在教学实践活动之前进行,反思工作一般在教学活动之后进行。教师根据对教材主题、典型事例等方面的分析,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与反思,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以及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接受度等教学经验记录下来,强化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为其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也可以将这份工作经验与其他同事进行交流、分享,彼此之间取长补短,以此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2 教学设计与反思的内容
2.1对课例进行具体的描述
教师首先要对即将教学的内容进行明确的分析。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都是比较基础性的知识,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都可能会用到的计算机知识。Office办公软件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是比较重要的课题之一,该项教学对提升学生运用office办公软件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Office办公软件是当前各个行业在开展工作时,都会涉及到的基础性软件。掌握这门技术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以office办公软件教学中的《制作电子报》这一课例,来阐述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对教学课例进行仔细的描述才能抓住教学的重点。
2.2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
《制作电子报》这一课题对提升学生在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巩固学生对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教学目标可分为两点:
2.2.1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在该课题的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通过对课题的学习,了解和掌握该课题的核心知识。
2.2.2过程与方法的掌握
首先是学习方法的掌握,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沟通,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掌握知识学习的方法;其次是操作过程的掌握,信息技术课教学重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在完成学习目标的操作过程中是否会出现错误,并鼓励学生多思考、多交流、多讨论。
2.3突出教学难点和重点
每一课题都有其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在《制作电子报》的课题中,教学的重点是要求学生体现出电子报的设计思想,教学的难点是对电子报进行评价。
2.4课堂教学的准备要充足
教学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展《制作电子报》的课题教学时,老师要充分利用局域网将与电子报制作相关的图片、资料、主题文字等进行共享,并让学生自行取用。要是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自主上网搜集资料。
2.5具体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4个步骤:首先,将协作学习的任务布置到不同学习小组中;其次,设定优秀作品的评定标准,并将要点告知每位学生;第三,指导学生收集文字、图片等资料的方法;最后,鼓励各个小组成员积极讨论,并完成电子报制作的任务。
2.6设计思路解析
在上文的教学设计中,其设计思路强调的是对学生小组协作学习能力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协作学习能够加强学生的交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3 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总结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可对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反思和总结。(1)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应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只是起到辅导和监督的作用。本文中的小组协作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以计算机为依托的课程教学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在教学设计中,要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的教学设计已明确了这一点。(3)当学生完成作品以后,老师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进行评点和鉴赏,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知识要点,对作品中的优秀成分进行肯定,以此增加学生的自信心。(4)目前很多学校的信息教学设施都存在着缺陷,有的学校教学设施不完善,有的学校教学设施的质量差,这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影响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主要问题。本文之所以开展小组教学,其一是因为小组教学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其二是受到学校教学设施的限制,无法满足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的要求。因此,我国高中学校必须要重视信息技术教学设施的完善,以此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顾志方.VB选择结构的教学与反思――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教学案例分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3,(14):25,27.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字:绩效技术;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3)21-0088-03
一、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化工具,合理设计教学环境,实现教育投入与产出的最优化,成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键。正如美国教育技术领域著名学者Barbara B.Seels和Rita C.Richey所指出的,未来教学设计与技术的实践领域将聚焦于绩效的提高,强调“结果导向”的设计,而不是传统的教学设计。可见,绩效技术将逐渐成为教学设计关注的重点,绩效技术思想的引入将会给教学设计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
二、绩效技术
绩效技术(Performance Technology,简称PT)又称人类绩效技术(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简称HPT),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程序教学运动,之后随着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展,逐渐摆脱了教育领域的束缚,在商业领域应用中取得了成功。关于绩效技术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梁林梅博士通过对中外专家学者不同定义的比较、分析,认为“绩效技术是一种整体性、系统化问题解决的工具、手段、程序、方法。它以组织的总体目标为导向,在分析绩效差距的基础上,制定最佳成本―效益的综合性问题解决方案,以此指导和推动组织的变革与发展,并对变革的结果进行评价,以便最大限度地改进个体、团体、组织的绩效。它不仅适用于商业和企业组织,而且同样适用于教育组织”。 [1]这与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在2004年将教学设计与技术定义[2](通过创建、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与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的研究与实践)不谋而合。
三、绩效技术与信息化教学设计
1.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教学设计研究领域的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所关注。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3]的过程。尽管教育专家对信息化教学设计满怀希望,但是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效果却不佳。随着国家对教育信息化投入的不断加大,学校的信息化设施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资源滥用和资源闲置不用等问题,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融入新的思想和技术,才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学。
2.绩效技术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启迪
首先,绩效技术使教学设计者更加注重绩效观念。
绩效是绩效技术关注的核心内容。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成本―效益的最优化,已不仅仅是企业所追求的目标,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同样需要注重绩效。大至整个教育系统的运作,小到一堂课的讲授,都需要考虑成本―效益问题,决不能为了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一味地加大教育投入,却不考虑这巨大投入带来了多少效益。因此,树立绩效观念并将其加以融化、吸收,是信息化教学设计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绩效技术使教学设计者更重视问题解决方案的选择和设计。
问题解决方案是基于绩效分析和原因分析精心设计和开发的,以改进绩效为目的的策略方法。[4]其具有结果导向、讲求成本―效益、能够整体性地解决问题、系统性[5]等特征。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引发教学问题的原因是多元而且复杂的,这就意味着需要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多种干预措施共同进行解决。在实践中,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可能有无数种,因为任何因素(组织的、环境的、人为的因素等)都有可能对教师的教学或者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教学问题解决方案的选择和设计的过程中,选择最合适的问题解决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绩效技术使教学设计者更重视教学评价。
评价是绩效技术中的重要环节,并贯穿于绩效技术的整个过程,其目的在于判断是否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企业效益的最优化。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评价同样是整个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评价仅限于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缺乏对教学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评价。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和学生都面临多样化的教学媒介、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由多媒体构建的复杂的教学环境,如何使教师花费最少的时间、精力,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教学能力,掌握教学方法;如何使学生花费最少的时间、精力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都是教学评价应该关注的问题。
四、基于绩效技术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型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型的构建有助于指导教师实现复杂环境下教学过程的设计。笔者以绩效技术的思想为指导,借鉴国际绩效技术促进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简称ISPI)1992年的绩效技术模型,[7]构建了基于绩效技术的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模型。如下图所示。
1.绩效分析
绩效分析是绩效技术的基础,其目的是找出组织的绩效需求,明确组织绩效问题或绩效差距,确定绩效改进的方向。在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中,绩效分析是第一步,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正如张祖忻教授指出的那样:“教学系统设计研究越是深入,则越需要重视分析,其评价手段也越完善。对需要分析的意识和评价技术的科学化促使教学设计者首先关心:绩效方面是否存在差距?问题有多大?”[8]可见,在教学系统设计过程中,通过绩效分析,确定绩效差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传统的教学设计,也进行教学分析,但其关注的重点是由对学习者的现状与将要达到的状态的比较而得出的学习需要分析,更加注重如何教、如何学。而以绩效技术思想为指导的教学分析,更加关注如何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
在基于绩效技术的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模型中的绩效分析部分,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即期望的绩效状态,然后进行教学分析,从学习环境(包括国家及学校各部门对教学的政策、教学资源以及现有的支持教学的工具)、学习者特征(包括学习者的一般特征、认知风格、起点能力)、教学情境(包括定向情境、教学情境、迁移情境)以及教学任务、学习需要等方面进行分析,确定当前的绩效状态,进而找出教学问题。
2.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是寻找并确定引起绩效差距的根本原因,为后期干预方案的设计与开发奠定基础。绩效技术的思想使教学设计者从更宏观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当前绩效比预期的绩效差时,要对组织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寻找制约问题的真正原因,而不是直接归因于不善教学。影响组织绩效的原因有很多,或是缺乏有力的激励系统,或是缺少及时的反馈,或是受环境的影响等,只有对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
在该模型中,我们从教学系统中所包含的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教学方面的原因,也包括非教学方面的原因。就学校方面而言,引起教学差距的原因可能是教学政策指导不利,也可能是缺少对教学资源的配置,或是教师工作的激励机制、奖赏机制不健全。从教师和学生角度分析,教师和学生知识、技能与认知态度,都是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内部原因,同时学校的奖罚制度,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成效,构成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外部原因。
3.干预方案的选择与设计
干预方案是在明确了绩效差距以及导致该绩效差距的根本原因的基础上形成的。导致绩效问题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干预措施也不只一种,包括教学和非教学手段。一套好的干预方案不仅能够解决现有的问题,而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发展性,可以促进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得教学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丰富的教学资源、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先进的教学理念。这些均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最突出的就是教学多媒体的滥用以及网络课程的过多开发。因此,针对具体的问题,选择成本―效益比最佳的干预方案,成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在该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模型中,可选择的方案包括: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完善学校对教和学的竞争和奖罚机制等。教师要针对产生绩效差距的根本原因,选择设计成本―效益比最佳的方案,而不是一味追求新技术的使用,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4.方案实施
经过了绩效分析、原因分析、干预方案的选择与设计,接下来就是方案的实施阶段。在此阶段应该选择成本―效益比较小的方案,以实现绩效最优化。目前一些地方的信息化教学系统,是不顾一切代价来提高教学效果,结果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教学效果也没有明显提高。因此在该模型中,我们首先强调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改变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改变教学理念,只有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改革在才能有效果。
5.结果评价
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中。通过评价分析,确定干预措施的成功与否,及时发现新的问题,对绩效过程进行调整。评价可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者的行为反应、成本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价。在该模型中,元评价实现了对整个评价过程的监督,使得无论是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还是总结性评价都具有有效性。
五、绩效技术用于信息化教学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绩效技术不仅是起源于教学设计,而且是对教学设计实践领域的扩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教学设计在商业领域的成熟发展。但由于二者长期以来实践和应用情境的不同,导致两者研究与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所以在绩效技术应用于信息化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绩效”只是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的因素,而不是首要因素。绩效技术以追求企业成本―效益为目的,把“绩效”作为一切问题解决的指南。而教育系统的社会公益性,即教育行为的难以量化性,决定了教学设计难以进行成本―效益的评价操作。因此,绩效观念只能作为教学过程设计中应该考虑的因素,而不是首要因素。
其次,绩效技术只是对教学系统设计的一个有益补充,决不能代替教学设计,指导教学。教学设计强调通过对教与学过程的设计,来达到教学目的,关注的是教学过程,重点在于教学型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开发。而绩效技术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关注的是结果,其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教学型和非教学型,通常将教学方案作为最后的选择。因此,非教学型问题解决方案,只是教学设计的有益补充,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开发才是教学设计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刘美凤,方圆媛.绩效改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
[2]Reiser R, Dempsey J V. Trends and Issu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M].2nd.New Jersey: Mertill Prentice Hall,2007.
[3]黎加厚.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系统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0).
[4]李龙.教育技术人才的专业能力结构:五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5(7).
[5]张祖忻.从教学设计到绩效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00(7).
[6]梁林梅.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绩效技术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