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蜀道难》读后感800字5篇 读李白的蜀道难有感
李白《蜀道难》读后感800字1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李白对蜀道发自内心的描述,也是在诗歌开始对蜀道的总体概述。危乎高哉的地方,难于上青天的地方,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呢?我们就不能不去吗?不能啊!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那是我们的祖先用生命换来的壮阔景象,是让神灵也敬佩的伟大铸造的传世奇迹。到蜀道,是去寻梦,是一种追寻更是一种继承。是在“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蛮荒之所,去找寻那一种属于自己氏族本质的精神支柱。即便是在历经了千年之后,流行歌曲里仍然唱着。
“文章千古事”这事曹丕的高论,但是忠实的实践者却是李白。一篇《蜀道难》道出了千古奋进者的心声。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蜀道难》读后感800字2
一首《蜀道难》,不仅道尽了李白的全部人格力量,而且凸现了大气磅礴的崇高美,演绎了迅疾变幻的运动美,奔涌出参差错落的音韵美,真正是谱写了一首浪漫**的绝唱。
李白的人格力量是什么?勿庸置疑,那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自信,是“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的狂放。一个“狂”字,是他喷薄如日热情似火的情感的体现,也是他对自己精神家园本能的执着的选择:对“钟鼓馔玉”的嗤之以鼻,蔑视鄙弃,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抗争,毅然绝弃;对祖国壮丽山河的一往情深,无比热爱!
“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篇开头的一句绝叫,绝不是萎缩懦弱冷漠沉沦之徒所能写出的。只有李白,只有胸中激荡着狂涛巨澜的李白,才能从心底油然呼来,叫板而出!
只有李白,只有有着风卷残云般气魄的李白,才能让蜀道上连天的群峰,壁立的悬崖,汹涌的恶水,凄凉的丛林,还有那磨牙吮血的恐怖,全都渲染出大气磅礴的长轴画卷,才能凸现出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崇高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空间上难度上的.极度扩张;“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时间上的极度绵延拓展;“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五丁开山”的巨大的神勇力量;“飞湍瀑流争喧豗”的汹涌激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奇险峥嵘,这一切的一切,在诗人如椽巨笔的挥洒下,没有一个不是突破景物常态的,没有一个不是宏大壮阔的,没有一个不是粗拙奇谲的,也没有一个不是令人心动魂悸的!总观全诗内容,真正体现了一种雄健伟岸,高峻奇险,浑然天成的崇高美,一种气象不凡的壮阔美!
“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百字”,正因为情感的狂放不羁,酣畅淋漓,李白才要一唱三叹,回环跌宕;正因狂放不羁,情不由己,李白才能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上天入地,才能奇特的想象,斗胆的夸张。正因为狂放不羁,全诗才能在情感的旋律线上,在诗歌的整体气势上,在篇章的布局上,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急骤奔突;才能呈现出风驰电掣般的运动美,变幻莫测的迅疾美!才能给人以长风之出谷,雷电之惊闪,万马之奔腾的强烈的震撼力!
由于奔放不羁,豪迈恣肆,古乐府单一古板的句式,已远远适应不了李白那如长江大河般奔涌的情感了,于是,突破旧乐府的句式特点,也就成为必然。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最长的九字句,这些长短不齐,流转自如的句式,也只有这些句式,才能像“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轻重缓急地表达出诗人奔放如风,迅疾如电的豪迈情怀,才能涂抹出气象不凡的浪漫**的壮丽画卷。笔力的雄浑洒脱,龙腾蛇行;语言的参差错落,摇曳生辉,都使狂放浪漫的绝唱,*添了酣畅的流转美,起伏的参差美和动人撼人的节奏美!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当李白迷醉于自己的精神家园,陶醉在巴山蜀道上的一幅幅雄奇俊美的图画时,他的“狂放”“洒脱”,可谓发挥到了极致!
《蜀道难》,一首狂放的浪漫的绝唱,从内容到形式,无不都是诗人狂放之情主宰下的鬼斧神工般的走笔渲染,写意**!
李白《蜀道难》读后感800字3
最近我读了诗人李白所写的《蜀道难》一文,这篇文章虽然不是第一次读,但是当再次读完后又让人感慨万千,又一次被李白的那种浪漫**情怀带进了诗里,《蜀道难》凸现了大气磅礴的崇高美,演绎了迅疾变幻的运动美,奔涌出参差错落的音韵美,真正谱写了一首浪漫**的绝唱。现淡淡读了文章后的感想:
作为最伟大的浪漫**诗人,李白的诗清新飘逸,豪迈旷达,已成了*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扛鼎之作,而《蜀道难》,就是这诸多审美对象中的一个经典。
李白的人格力量是什么?勿庸置疑,那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自信,是“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的狂放。一个“狂”字,是他喷薄如日热情似火的情感的体现,也是他对自己精神家园本能的执着的选择:对“钟鼓馔玉”的嗤之以鼻,蔑视鄙弃,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抗争,毅然绝弃;对祖国壮丽山河的一往情深,无比热爱!
总观全诗内容,真正体现了一种雄健伟岸,高峻奇险,浑然天成的崇高美,一种气象不凡的壮阔美。只有李白,只有有着风卷残云般气魄的李白,才能让蜀道上连天的群峰,壁立的悬崖,汹涌的恶水,凄凉的丛林,还有那磨牙吮血的恐怖,全都渲染出大气磅礴的长轴画卷,才能凸现出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崇高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空间上难度上的极度扩张;“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时间上的极度绵延拓展;“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五丁开山”的巨大的神勇力量;“飞湍瀑流争喧豗”的汹涌激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奇险峥嵘,这一切的一切,在诗人如椽巨笔的挥洒下,没有一个不是突破景物常态的,没有一个不是宏大壮阔的,没有一个不是粗拙奇谲的,也没有一个不是令人心动魂悸的!总观全诗内容,真正体现了一种雄健伟岸,高峻奇险,浑然天成的崇高美,一种气象不凡的壮阔美!
《蜀道难》,一首狂放的浪漫的绝唱,从内容到形式,无不都是诗人狂放之情主宰下的鬼斧神工般的走笔渲染,写意**!知道李白的《蜀道难》的人,应该很多,他给人以辽阔的远景,一种地*线的宽广的感觉,又有一种崩天开地的豁然。
这是一种我们民族的本质,艰辛却坚定,不易却执著。
李白《蜀道难》读后感800字4
一首《蜀道难》,不仅道尽了李白的全部人格力量,而且凸现了大气磅礴的崇高美,演绎了迅疾变幻的运动美,奔涌出参差错落的音韵美,真正是谱写了一首浪漫**的绝唱。
李白的人格力量是什么?勿庸置疑,那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自信,是“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的狂放。一个“狂”字,是他喷薄如日热情似火的情感的体现,也是他对自己精神家园本能的执着的选择:对“钟鼓馔玉”的嗤之以鼻,蔑视鄙弃,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抗争,毅然绝弃;对祖国壮丽山河的一往情深,无比热爱!
“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篇开头的一句绝叫,绝不是萎缩懦弱冷漠沉沦之徒所能写出的。只有李白,只有胸中激荡着狂涛巨澜的李白,才能从心底油然呼来,叫板而出!
只有李白,只有有着风卷残云般气魄的李白,才能让蜀道上连天的群峰,壁立的悬崖,汹涌的恶水,凄凉的丛林,还有那磨牙吮血的恐怖,全都渲染出大气磅礴的长轴画卷,才能凸现出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崇高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空间上难度上的极度扩张;“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时间上的极度绵延拓展;“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五丁开山”的巨大的神勇力量;“飞湍瀑流争喧豗”的汹涌激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奇险峥嵘,这一切的一切,在诗人如椽巨笔的挥洒下,没有一个不是突破景物常态的,没有一个不是宏大壮阔的,没有一个不是粗拙奇谲的,也没有一个不是令人心动魂悸的!总观全诗内容,真正体现了一种雄健伟岸,高峻奇险,浑然天成的崇高美,一种气象不凡的壮阔美!
“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百字”,正因为情感的狂放不羁,酣畅淋漓,李白才要一唱三叹,回环跌宕;正因狂放不羁,情不由己,李白才能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上天入地,才能奇特的想象,斗胆的夸张。正因为狂放不羁,全诗才能在情感的旋律线上,在诗歌的整体气势上,在篇章的布局上,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急骤奔突;才能呈现出风驰电掣般的运动美,变幻莫测的迅疾美!才能给人以长风之出谷,雷电之惊闪,万马之奔腾的强烈的震撼力!
由于奔放不羁,豪迈恣肆,古乐府单一古板的句式,已远远适应不了李白那如长江大河般奔涌的情感了,于是,突破旧乐府的句式特点,也就成为必然。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最长的九字句,这些长短不齐,流转自如的句式,也只有这些句式,才能像“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轻重缓急地表达出诗人奔放如风,迅疾如电的豪迈情怀,才能涂抹出气象不凡的浪漫**的壮丽画卷。笔力的雄浑洒脱,龙腾蛇行;语言的参差错落,摇曳生辉,都使狂放浪漫的绝唱,*添了酣畅的流转美,起伏的参差美和动人撼人的节奏美!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当李白迷醉于自己的精神家园,陶醉在巴山蜀道上的一幅幅雄奇俊美的图画时,他的“狂放”“洒脱”,可谓发挥到了极致!
《蜀道难》,一首狂放的浪漫的绝唱,从内容到形式,无不都是诗人狂放之情主宰下的鬼斧神工般的走笔渲染,写意**!
李白《蜀道难》读后感800字5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李白对蜀道发自内心的描述,也是在诗歌开始对蜀道的总体概述。危乎高哉的地方,难于上青天的地方,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呢?我们就不能不去吗?不能啊!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那是我们的祖先用生命换来的壮阔景象,是让神灵也敬佩的伟大铸造的传世奇迹。到蜀道,是去寻梦,是一种追寻更是一种继承。是在“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蛮荒之所,去找寻那一种属于自己氏族本质的精神支柱。即便是在历经了千年之后,流行歌曲里仍然唱着。
“文章千古事”这事曹丕的高论,但是忠实的实践者却是李白。一篇《蜀道难》道出了千古奋进者的心声。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蜀道难》读后感800字5篇扩展阅读
李白《蜀道难》读后感800字5篇(扩展1)
——李白《蜀道难》读后感5篇
李白《蜀道难》读后感1
作为最伟大的浪漫**诗人,李白的诗清新飘逸,豪迈旷达,已成了*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扛鼎之作,而《蜀道难》,就是这诸多审美对象中的一个经典。
一首《蜀道难》,不仅道尽了李白的全部人格力量,而且凸现了大气磅礴的崇高美,演绎了迅疾变幻的运动美,奔涌出参差错落的音韵美,真正是谱写了一首浪漫**的绝唱。
李白的人格力量是什么?勿庸置疑,那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自信,是“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的狂放。一个“狂”字,是他喷薄如日热情似火的情感的体现,也是他对自己精神家园本能的执着的选择:对“钟鼓馔玉”的嗤之以鼻,蔑视鄙弃,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抗争,毅然绝弃;对祖国壮丽山河的一往情深,无比热爱!
“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篇开头的一句绝叫,绝不是萎缩懦弱冷漠沉沦之徒所能写出的。只有李白,只有胸中激荡着狂涛巨澜的李白,才能从心底油然呼来,叫板而出!
只有李白,只有有着风卷残云般气魄的李白,才能让蜀道上连天的群峰,壁立的悬崖,汹涌的恶水,凄凉的丛林,还有那磨牙吮血的恐怖,全都渲染出大气磅礴的长轴画卷,才能凸现出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崇高。
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空间上难度上的极度扩张;“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时间上的极度绵延拓展;“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五丁开山”的巨大的神勇力量;“飞湍瀑流争豗”的汹涌激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奇险峥嵘,这一切的一切,在诗人如椽巨笔的挥洒下,没有一个不是突破景物常态的,没有一个不是宏大壮阔的,没有一个不是粗拙奇谲的,也没有一个不是令人心动魂悸的!总观全诗内容,真正体现了一种雄健伟岸,高峻奇险,浑然天成的崇高美,一种气象不凡的壮阔美!
“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百字”,正因为情感的狂放不羁,酣畅淋漓,李白才要一唱三叹,回环跌宕;正因狂放不羁,情不由己,李白才能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上天入地,才能奇特的想象,斗胆的夸张。正因为狂放不羁,全诗才能在情感的旋律线上,在诗歌的整体气势上,在篇章的布局上,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急骤奔突;才能呈现出风驰电掣般的运动美,变幻莫测的迅疾美!才能给人以长风之出谷,雷电之惊闪,万马之奔腾的强烈的震撼力!
由于奔放不羁,豪迈恣肆,古乐府单一古板的句式,已远远适应不了李白那如长江大河般奔涌的情感了,于是,突破旧乐府的句式特点,也就成为必然。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最长的九字句,这些长短不齐,流转自如的句式,也只有这些句式,才能像“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轻重缓急地表达出诗人奔放如风,迅疾如电的豪迈情怀,才能涂抹出气象不凡的浪漫**的壮丽画卷。笔力的雄浑洒脱,龙腾蛇行;语言的参差错落,摇曳生辉,都使狂放浪漫的绝唱,*添了酣畅的流转美,起伏的参差美和动人撼人的节奏美!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当李白迷醉于自己的精神家园,陶醉在巴山蜀道上的一幅幅雄奇俊美的图画时,他的“狂放”“洒脱”,可谓发挥到了极致!
《蜀道难》,一首狂放的浪漫的绝唱,从内容到形式,无不都是诗人狂放之情主宰下的鬼斧神工般的走笔渲染,写意**!
李白《蜀道难》读后感2
作为最伟大的浪漫**诗人,李白的诗清新飘逸,豪迈旷达,已成了*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扛鼎之作,而《蜀道难》,就是这诸多审美对象中的一个经典。
李白借“蜀道”这一特定的审美对象,通过描写“蜀道”之“难”,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体悟与认识。而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就是《蜀道难》的魅力之所在。而今,往日的嗟叹与无奈都变成了令人欣赏的美景、奇观,“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的千年古道,也变成了宽阔的道路,行人车辆不断。
一场突如其来的人间灾难悄然而至,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地动山摇,山崩地裂,房屋倒塌,桥梁坍塌,公路被山体滑坡、泥石流阻断……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再一次出现了“蜀道难”的局面。
面对困境,有的人选择面对,有的人则躲避。而我们的*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抗震救灾的重任。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用自己的身体和困难抗争,从瓦硕下面救出一个个在**线上挣扎的生命;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从4999米严重缺氧的高空,空降地震灾区救助灾区人民,创造了世界**空降史的奇迹;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挖凿堰塞体导流明渠,排除了堰塞体溃坝湖水淹没下游绵阳市的险情,创造了世界上成功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是呀,蜀道难,但难不倒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也难不到我们英勇。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会有“蜀道难”的境遇。面对困难,我们应该怎么选择?文学家王国维曾把人生的境界分为三种: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无论何时何地,王国维想告诉我们的是,要有那份别样的豁达、顽强和坚持不懈。而刘墉先生则把这三种境界分别比作骆驼、狮子、婴儿。现在的我们就像骆驼一样为了走出沙漠,就算再苦,也必须坚持。只有走出沙漠,才有活的机会。中年的我们好像狮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为了让家人过更好的生活而拼命工作,满足自己的物质或是精神上的需要。晚年的我们却回归到婴儿时的天真,与世无争,很淡定的过完余生。无论我们像什么,我们都要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做最想做的自己。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当李白迷醉于自己的精神家园,陶醉在巴山蜀道上的一幅幅雄奇俊美的图画时,他的“狂放”“洒脱”,可谓发挥到了极致!
李白《蜀道难》读后感3
这是一首让古今文人拍案称奇的诗章。
诗歌开篇即凭空起势,骤响彻天。诗人把三个叹词相叠,两个形容词各带一个语气词并列,另用一个比喻,来突出蜀道之难,诗句气势磅礴,使读者在心目中对蜀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着按由秦入蜀的路线(长安—太白山—峨眉山—青泥岭—剑阁—成都),具体写蜀道之难。
先写蜀道开辟之难。诗歌夸张地说自蜀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后来五丁力士拽蛇导致地崩山摧身死才促成了蜀道的修建。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为蜀道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间接地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次写蜀道旅途之难。以“六龙回日”的神话和想像,用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来反衬,用悲鸟、子规作烘托,极写山的高峻奇险;以“冲波逆折”“飞湍瀑流”的直接描写,用“崖转石万壑雷”的夸张手法,极写水的湍急凶险。
继写蜀道人事之难。剑阁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不乏据险作乱的先例,诗人怀着对国事的担忧、对人民的关切之情,警告**要吸取历史教训,防止地方**据险作乱,残害人民。
文末的结语写蜀道之难导致的结果。行人望蜀兴叹,徒唤奈何,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人以鬼神莫测的笔法,纵横驰骋,时间上从四万八千年之前的混沌初开至战国而至中唐;空间上从长安跨越数座大山而至成都,从上可摩天的山巅到激流回旋奔腾的深壑;其他,从行人至鸟兽,从神话传说至当今世道……腾挪跌宕,惊心动魄,把蜀道之难渲染得淋漓尽致。
本诗为乐府诗,形式**,每句字数从三言至十一言,参差错落,且三次换韵,非常适合表达大自然的奇观和诗人热情奔放的思想感情。诗歌融神话、传说、谚语与景观、人事、心理于一炉,想像丰富奇特,夸张新颖独到,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前、中、后出现三次,反复咏叹,内容逐次加深,产生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全诗从形式到内容,充分体现了诗歌的浪漫**特色。
李白《蜀道难》读后感4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
初知李白,是在那几句朗朗上口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不知为何,那时还小小年纪的我遍一下子爱**那首诗,只浅浅明白,那首诗里,是乡思。因为《静夜思》我知道了有个诗人叫李白,字太白,被人们称为“诗仙”。记忆中,有一种酒,醇香而且回味,叫做“诗仙太白”,我不知道这酒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只觉得,李白的诗便如这酒般醇香,回味悠长。
品那一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只此一句,便贯穿了整篇文章,激昂、澎湃的感情,回味悠长的留香,豪情万丈的呐喊。我对他的认识又深了一分,我对他的喜爱增了一分。他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唯美比过他人;他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细腻赛过他人;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豪情更是胜过他人。
品那一盏“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如此一笔,勾勒出险而峻的蜀山绝壁,领世人进入那群峰之间,邀世人共观那峭壁绝岩。曾经也思考过,为什么李白的诗会如此让人沉醉入迷,他的诗既不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怀天下,也不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可是,那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瀑布水终是落在了我们心间;那一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月光终是照在了我们身上;那一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踏歌声终是响在了我们的耳畔……如此一笔,看似不留痕迹,实则带走了我们的心。
品那一壶“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仅此一句,酣畅淋漓,他带着那一声声惊天动地的声响,连同那蜀道的艰险,一同呈现在世人前。读诗,是享受美的过程。读李清照的“唯恐双锡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读出了满满愁丝;读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读出了淡淡怀恋。唯有读李白的“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读出了万丈豪情的同时,还听到了震耳的水流声,看到了争流的瀑布倾泻而下。
小时候,有人曾问我最喜欢的私人是谁,我说是李白。当时只傻傻的把他写的诗很多,流传至今的也有1000余首当做理由。也仅仅是这么个简单的理由,我才更愿意去了解,了解李白,了解李白的诗。因为了解,才更愿意去细细品读,在午后的阳光下用心去感受。也曾经,为背诵不下那一篇篇长篇阔论而苦恼,但很快就被对诗所带来的心灵震撼所替代。他的诗,如酒,悠久醇香、回味无穷;如歌,缠绵交错、余音绕梁;如画,亦真亦假,流连其中;如舞、如鼓、如天边一抹红霞……
李白《蜀道难》读后感5
小时便会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想着能写出这样诗句的人该是怎样的仙风道骨。直到初学《蜀道难》时,便又想如此谪仙般的人物怎会有这般畏叹。之后反复思索,终不得果。只觉人生路似蜀山道,坎坷叹,波折叹,不如学太白那样心破九霄,得一世肆意洒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仕途坎坷,世俗薄他。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些人不需要姿态,便是一场惊鸿。****不可耀,奸媚**最为悲。面对这满目破碎的山河,盛唐不存,世态炎凉。经历安史之乱,蒙冤牢狱之灾,便是敬亭山后再无诗仙。是这世俗薄情,待他不善,还是这仕途坎坷,比蜀道路险,亦或是……他虽反复惊叹蜀道难行,却一直再走。不寄托高堂的庄严,不艳羡官场的利禄,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千年的风吹过,蜀道依存,他宁折不弯的风骨犹在。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是阶级**,忧国忧民。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蜀道究竟有多高险,让他一叹之不足而二叹,二叹不足则再叹。这其中的反复咏叹,是叹蜀道之难,还是叹军事**,是叹锦绣繁华下的千疮百孔,阶级**,还是叹他这颗愤恨不*,忧国忧民的心。这又怎会是悲叹,仰天长啸,谁又与君知!独坐花荫下,独自痛饮酒。“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怕锦城金醉纸迷,乐不思蜀,乱了天下。他为国为民的丹心犹在。
“问君西游何时还”——是人生路坎,心破九霄。
“他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四海无乡,酒入豪肠。七分月光,酿龛世梦。余下月光啸三分剑气,绣口一吐便半个盛唐。我常于明月处想起他,思他的眉眼,思他的傲骨,思他的狂浪不羁,思他的肆意洒脱。便从中想到一个佩剑的白衣侠客,随身携着酒壶,且吟笑且徐行,慢慢消失在我的眼中,身后蜀山道上是他洒下的万千银辉。纵使人生路坎,但心破九霄。不如学太白豁达豪情,潇洒走一回。他笑看红尘的态度犹在。
子之诗词,杰力人上。大骋阙词,至于如此。
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之后便再读,亦是悲叹。不如看淡坎坷,心破九霄。
李白《蜀道难》读后感800字5篇(扩展2)
——《蜀道难》读后感
《蜀道难》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蜀道难》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蜀道难》读后感1
这是一首让古今文人拍案称奇的诗章。
诗歌开篇即凭空起势,骤响彻天。诗人把三个叹词相叠,两个形容词各带一个语气词并列,另用一个比喻,来突出蜀道之难,诗句气势磅礴,使读者在心目中对蜀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着按由秦入蜀的路线(长安—太白山—峨眉山—青泥岭—剑阁—成都),具体写蜀道之难。
先写蜀道开辟之难。诗歌夸张地说自蜀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后来五丁力士拽蛇导致地崩山摧身死才促成了蜀道的修建。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为蜀道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间接地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次写蜀道旅途之难。以“六龙回日”的神话和想像,用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来反衬,用悲鸟、子规作烘托,极写山的高峻奇险;以“冲波逆折”“飞湍瀑流”的直接描写,用“崖转石万壑雷”的夸张手法,极写水的湍急凶险。
继写蜀道人事之难。剑阁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不乏据险作乱的先例,诗人怀着对国事的担忧、对人民的关切之情,警告**要吸取历史教训,防止地方**据险作乱,残害人民。
文末的结语写蜀道之难导致的结果。行人望蜀兴叹,徒唤奈何,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人以鬼神莫测的笔法,纵横驰骋,时间上从四万八千年之前的混沌初开至战国而至中唐;空间上从长安跨越数座大山而至成都,从上可摩天的山巅到激流回旋奔腾的深壑;其他,从行人至鸟兽,从神话传说至当今世道……腾挪跌宕,惊心动魄,把蜀道之难渲染得淋漓尽致。
本诗为乐府诗,形式**,每句字数从三言至十一言,参差错落,且三次换韵,非常适合表达大自然的奇观和诗人热情奔放的思想感情。诗歌融神话、传说、谚语与景观、人事、心理于一炉,想像丰富奇特,夸张新颖独到,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前、中、后出现三次,反复咏叹,内容逐次加深,产生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全诗从形式到内容,充分体现了诗歌的浪漫**特色。
《蜀道难》读后感2
李白一生都怀有建功立业的求仕思想,性格**豪迈,入京求仕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又有“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是那样的雄健奔放,那样的充满激情,那么的感情至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一叹之不足而二叹,二叹不足而至于再叹的基调。诗中大量运用神话,用夸张的手法来写蜀道难行及战祸之烈。使蜀道风光既神奇又壮伟,令人惊奇振奋,抓住名山水特色,展示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奇险、高峻之貌。通过传神的历史,使全诗充满奇险色彩和浪漫气氛。
“六龙回日”写其高,“冲波逆折”写其险,“黄鹤南飞”“猿猴攀愁”写其峻,“飞流争喧”写其险,“扪参历井”写其危,“悲鸟、雄飞雌、子规”写其空悲。总之,作者运用大量想象和形象的夸张,把蜀道的难和伟抒发的淋漓尽致。
气象上,如从高山壁画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连绵不断的出现在面前,让人叹为观止啊!
还有,诗人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因而成为千古传颂之佳句,反复咏叹描绘了由亲人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
结尾写战祸之烈,一方面写剑阁的险要,易守而难攻,易生**,不可留;另一方面写蜀道军事**的残忍景象,抒发诗人对现实的隐忧,他看清在繁华一片的气象下**阶级的**,因而深表愤恨与不满,以奔放不羁的笔调写了**上的求仕心,也表达了对人民的热爱。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凭的李白,一切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命运大致相同,都是一直遭到排挤,一生失意,通过诗句表达对专权黑暗**的不满,但他们的失意在诗中消极的表现,如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白居易“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侵月”,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无不体现作者的感叹,蕴藉忧愤。而李白单单除外,“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岂是悲叹?是他那鲜明的浪漫。
《蜀道难》读后感3
是诗,亦是生命——读《蜀道难》有感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有校园的地方,就有李白的诗。每个*的孩童从五六岁开始就知道一位诗人——李白。
从咿呀学语开始的“床前明月光”到初中时耳熟能详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到“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以至今日所学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字一句乃至一笔一划皆溢出你的才华,现出你的智慧,透出你的`浪漫,看出你的豪放,听出你的感叹。在我活过的这十几年中,几乎每一天都有你的影子,也许这一生都被你的诗萦绕。但我愿意沉入你的诗海中,品味那甘甜的诗香!
你所作的诗数以千计,它们像你的脚步,在人生的每一片森林,每一个弯道,每一堆土丘,每一泽泥潭之中??它们便是你一生的写照。当你挥笔而下时,涌万念于心头,集千愤于笔触。殊不知,你的每一字皆影响后人,成为他们生命中的歌,生命中的印记。你的诗,也许在一刹那改变了他们的信念,使他们在迷惘的泥淖中,找到生命的出路,而后像你一样洒脱的活着!
当时空之界变得模糊,我相信你所走的路,我们也将走过。让我用你那不朽的诗歌,作为我生命的印记。因为你的诗不是随意**,而是一种执着,一个信念,一曲生命之歌。
所以,是诗,亦是生命!
致酒中诗仙——李白
飞雁十行,南来北往总是情。人家百户,烛光炊烟身心静。皓月千里,床头明月遥相寄。大地万垄,只求一醉不复醒。繁星亿枚,天涯各处皆遇你。
酒中诗仙,斗酒千篇诗亦命!
《蜀道难》读后感4
世人皆知,蜀道之难,万物不可及。摒弃书本的道理,我想重新看看你的这首诗,我也想知道,哪个才是真实的你。
我不知道,哪个才是你的真实意图。千百年来,那么多人都在追寻你的足迹。蜀道之难,究竟是十六岁的你对友人的劝告,还是初入长安的你对自己的感叹。我向来不想相信书本上所说的最贴切,一切未定之前,一切都是变数。不过,从长安直入蜀道,可见你对家的情结何其之深。或许,年少的你对友人的前行倍感不值,又或许,你对自己的前行深感痛心……我非神,也不能知晓千年前的你到底如何想。但是,蜀道之难的劝告,何尝不能用在你最后一次入长安呢?子美尚且梦中劝你不要前往,而这一首看似悲叹看似赠友的诗,那绘出的一幅幅画面,那一句句劝告,何尝不是和最终的你所吻合了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啊!你很早之前,就已经知道,知道应当还家,也知道那**如麻的豺狼四处都是。你知道那是狼窝,但你没有听你自己的劝告,最终的你终究还是去了。子美梦里的你,也去了。或许,大家都知晓,其实你就是这般。所谓蜀道之难,不过是写给旁人看看,叹叹心里的感慨。等到真正做起来,你永远不会因为磨牙吮血与**如麻而早早还家。你的锦城,你的梦,还有你的远大抱负与理想,你不会放弃。其实,你的狂傲与自负在众人眼里其实可为笑柄,明明不行,却说的自己可以一般。但是,也正是你的狂傲与自负,受着你的才华支撑,得以让众人为之倾倒!如若我是子美,我断然不会劝你回来,我会告诉你——蜀道难,却难不倒你李太白!
李白,我不知道把你前所作与你后所行联系起来是否妥当,我也不知道这迷离之中哪个才是真实的你……但是我愿意去走近你,非世俗之事故,而去体会你的感受,诗仙的角度,狂傲的路。
李白《蜀道难》读后感800字5篇(扩展3)
——李白《蜀道难》教学设计
李白《蜀道难》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
3.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走进诗歌神奇的艺术世界。
4.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讲授法:帮助学生疏通诗意。
2.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
3.合作探究:训练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4.启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5.借助教材和多**等教学设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所描写的蜀道之难及其载负的情感。
2.进一步领略李白诗歌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3.诗歌主旨的分析。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课文概述
《蜀道难》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蜀道难》是开篇,在讲解中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同时要涉及诗歌诵读技巧,为接下来几篇诗歌的讲解作铺垫;《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在描写蜀道之难的过程中,以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值得师生鉴赏其魅力。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方法一:展示有关蜀道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观察蜀道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接着共同赏析几篇描写蜀道难的诗作,看看它们的表现手法,进而引出李白的《蜀道难》。
2.方法二:可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借用李白“谪仙人”雅号的由来引出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难》。
【设计意图】主要是激发学生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课程导入部分是必须的,好的开端等于成功课堂的一半。
(二)作者生*及创作背景
1.作者生*。
注:学生虽然熟知李白,但信息是零碎的,所以教师应梳理作者信息,让学生对李白的认知成系统。
2.创作背景。
注:可结合唐代文人壮游天下以求功名为大背景,特别要注意理解李白出蜀时的精神世界,然后引入贺知章对《蜀道难》的赏识。
(三)乐府诗和乐府古题
1.乐府诗相关知识。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创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
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是收罗汉至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等12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风格。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
2.乐府古题常识。
亦称“乐府往题”,乐府诗类别名。即“拟古乐府”。汉乐府“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足以观风俗,知薄厚”(《汉书?艺文志》),为汉末魏晋以来诗人所继承。如曹操等模仿其思想和艺术风格,并沿用其旧题写了许多不再入乐的乐府诗。唐诗人更大量借用乐府旧题抒写时事,从而赋予旧题以新生命。
【设计意图】虽然必修二中学习过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乐府古题《短歌行》,但必修三有必要再介绍一下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
(四)文本解析
1.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
注: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听:字词读音、句式停顿、情感基调。
(2)学生齐读。
注:在学生齐读之前,教师应结合相关资料,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2.细读文本,梳理文句(重点)。
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按字句段的顺序进行,类似于文言文的串讲,但不等同于串讲,在把诗句分离之后,要有句段的整体观。结合注释及参考资料让学生了解基本文意,并在描写内容和写作手法及作用上要做适当的点拨,原因是《蜀道难》里的词藻比较新奇丰富,意象和技巧运用较多,学生理解有难度,也是为下文问题探究作铺垫。
3.小组合作,问题探究。
(1)从课文可知,李白对“蜀道难”一咏三叹,试概括三叹的内容。
参考要点:一叹蜀道之高险,二叹蜀道之惊险,三叹蜀道之凶险。
注:一咏三叹是本诗的行文特点,也是让学生宏观把握诗歌的线索,结合第一部分的整体感知,通过此小题检查学生的理解力和概括力。
(2)说说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参考要点:首先明确这是反复(复沓形式)的表现手法,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应结合具体文本分析,立足于形式结构和诗歌主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段出现,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3)请结合具体文本,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参考要点: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夸张扬厉的笔法,流转华美的韵律。(这是主要的艺术特色,在学生回答后,需要老师点拨和补充,学生如果体会到其他特色,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肯定)
(4)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参考:关于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A.为忧虑房琯、杜甫而作,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B.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为给李白集作分类补注的元人肖士;C.讽刺四川**章仇兼琼;D.“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和顾炎武《日知录》为**。经今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实不符,或于时间不对,都很难成立。所以我们以第四种说法为基础,认为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有关主旨的争议应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有所了解,但应提醒学生注意主旨的.理解应有理有据于文本,不可牵强附会。)
【设计意图】古典诗歌解读应以文本为本位,进行细读,在学生整体感知后,由教师引导分层分析诗句,将诗歌压缩的内容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和思考,只有理解了诗歌的字面意义,文本的深入才有了基础和前提,体会诗歌的方法精髓在于文本细读,所以在“细读文本”部分重点是梳理字句,析词解句是诗歌解读的最为基本的方法,但是它不是跳跃性地选取应试性的考点讲解,而是注重发掘诗歌的和艺术,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会读诗,读懂诗,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状态;“整体感知”到“文本细读”再到“问题探究”,三个模块重视的是基础,能力层级是提升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解诗的方法。
4.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可以欣赏不同的名家朗诵视频,帮助自己理解。
【设计意图】李白作品,浑如天成,不可节解,所以要多多诵读,进行整体观照。通过反复诵读、美读,当能更好地领会这首诗的妙处。
七、课后作业
1.《行路难》(其一)与《蜀道难》写作时间接近,请结合你对这两首诗写作目的的理解,对比分析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和情感状态。
2.读宋代石介的《蜀道自勉》,说说它与李白《蜀道难》的写作重点和思想感情各有何不同。
潮阳章烟墨,去京路八千。
吏部有大功,得罪斥守藩。
朝冲江雾行,夜枕江涛眠。
蛟蜃作怪变,时时攀船舷。
鱼龙吐火焰,往往出波间。
故为相恐怖,倏忽千万端。
道在安可劫,处之自晏然。
我乏尺寸効,月食二万钱,
自清西南来,此行非竄迁。
蜀山险可升,蜀道高可缘。
上无岚气蒸,下无波涛翻。
步觉阁道稳,身履剑门安。
惟怀史部节,不知蜀道难。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比较阅读,仍是做整体观照。
李白《蜀道难》读后感800字5篇(扩展4)
——《蜀道难》教案10篇
《蜀道难》教案1
蜀道难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基本内容及其寓意;
2.感悟并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诗的寓意
2.诗的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设想:1.由温*白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导入。
2.由背诵李白诗歌竞赛导入。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释题:
“蜀道难”,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2.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当国,**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
鄙夷世俗,蔑视**;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3.范读全诗(或师范读,或指名范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读准节奏、语气,可轻声跟读。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出气势。
读前指导示例: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嚱”是复合叹词,须一气读出,中间不得停顿。“危乎高哉”亦当一气读,“乎”有延长音。“之”“于”皆当轻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表示极短的停顿。“有”有余音。“之”轻读。)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后声断气不断。“∥”表较长停顿。)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轻读。)
4.读准字音。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yúfú)秦塞(sài)喧豗(huī)
石栈(zhàn)猿猱(náo)扪(mén)参(shēn)历井
抚膺(yīng)巉(chán)岩飞湍(tuān)崔嵬(cuīwéi)
砯(pīng)崖万壑(hè)峥嵘(zhēngróng)
吮(shǔn)血咨嗟(zījiē)
三、疏通诗意
第一段:
1.噫吁戏,危乎高哉(高)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3.西当太白有鸟道(挡)
4.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
6.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7.青泥何盘盘(多么)
第二段:
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3.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动用法,使……凋谢)
4.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5.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6.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7.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
第三段:
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把守)
2.所守或匪亲(同“非”)
3.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4.锦城虽云乐(虽然)
5.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四、整体把握。
1.整体感知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结构内容
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2.诵读成背。
我们学习诗歌的终极目标是把诗歌融入到自己文化血脉中,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前提是必须把诗歌背下来,并不断咀嚼它,直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朱熹)
大家一定都听过“滥竽充数”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东郭先生,看我们的“滥竽”能不能吹奏出美妙的乐曲,把《蜀道难》给背下来。
(1)给学生2分钟**背书。
(2)背书接力
①先叫一个同学背,当背不下去时,请其他会背的同学接着背;当全体学生都不会时,教师给以提示。
②此游戏重复3-4遍
五、重点感悟
1.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
明确:“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
2.作者写《蜀道难》,有无深刻的寓意?
明确:关于本诗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加害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二说: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按: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746)期间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没有反叛**朝廷的行经。因此说缺乏根据。
三说:为讽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此说也属臆测。
3.讨论: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对以上三说曾予批驳,且自创新说云:“……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必求一人一时之事以实之,不几失之凿乎?”对此说,你持何态度?
点拨:不妨结合此诗具体内容,尤其是第二、第三节内容加以思考。
明确:胡震亨的说法很有道理,“言其险,更著其戒”,七字尤其下得准确。如据文直解并联系安史之乱前后蜀地**频仍的情形,就可以看出诗人的用意很可能正是这样。
4.诵读全诗,感悟其思想内容。
第二课时
一、诵读全诗,突破难点
1.回顾旧知,指名表情诵读(配乐)
2.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对此,你怎样看?(讨论,交流)
明确:这段话既形象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就《蜀道难》的艺术特色而言的。
3.《蜀道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讨论,交流)
明确:章法灵活,气象宏伟。
先说章法灵活。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再说气象宏伟。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二、拓展迁移,鉴赏美点
4.这首诗中有许多精美诗句,你能就你最喜欢的诗句,作一简要的赏析吗?(讨论,交流)
点拨:仁者可见仁,智者可见智,不强求一致。
明确:①“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秦蜀之间,重山叠岭,一览无余。
地貌之雄奇,世之罕见。
②“地崩山催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想钩连”——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神力和人工的伟大由此可见!
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一幅神气而美妙的画面:六龙拉着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急流被大山所阻激起无数旋涡!极言山之高大。
④“清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言登山之难,壮山之高大。如一组镜头,从眼前闪过。这是奇特的想象,这是蒙太奇的手法。
⑤“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途中所见景物,画面如此凄清,使人感到孤寂可怕。
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画面极为惊险,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
小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三、研究性学习:
1.结合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再查阅相关资料,就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及其表现手法作一探讨。
2.李白是投江自尽的。这样一个伟大的浪漫**诗人,一个性格豪放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归宿呢?你能从他的生*和诗歌中找到答案吗?
要求:①选做一题;
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③可**完成,也可合作完成。
《蜀道难》教案2
蜀道难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基本内容及其寓意;
2.感悟并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诗的寓意
2.诗的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设想:1.由温*白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导入。
2.由背诵李白诗歌竞赛导入。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释题:
“蜀道难”,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2.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当国,**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
鄙夷世俗,蔑视**;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3.范读全诗(或师范读,或指名范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读准节奏、语气,可轻声跟读。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出气势。
读前指导示例: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嚱”是复合叹词,须一气读出,中间不得停顿。“危乎高哉”亦当一气读,“乎”有延长音。“之”“于”皆当轻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表示极短的停顿。“有”有余音。“之”轻读。)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后声断气不断。“∥”表较长停顿。)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轻读。)
4.读准字音。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yúfú)秦塞(sài)喧豗(huī)
石栈(zhàn)猿猱(náo)扪(mén)参(shēn)历井
抚膺(yīng)巉(chán)岩飞湍(tuān)崔嵬(cuīwéi)
砯(pīng)崖万壑(hè)峥嵘(zhēngróng)
吮(shǔn)血咨嗟(zījiē)
三、疏通诗意
第一段:
1.噫吁戏,危乎高哉(高)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3.西当太白有鸟道(挡)
4.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
6.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7.青泥何盘盘(多么)
第二段:
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3.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动用法,使……凋谢)
4.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5.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6.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7.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
第三段:
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把守)
2.所守或匪亲(同“非”)
3.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4.锦城虽云乐(虽然)
5.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四、整体把握。
1.整体感知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结构内容
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2.诵读成背。
我们学习诗歌的终极目标是把诗歌融入到自己文化血脉中,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前提是必须把诗歌背下来,并不断咀嚼它,直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朱熹)
大家一定都听过“滥竽充数”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东郭先生,看我们的“滥竽”能不能吹奏出美妙的乐曲,把《蜀道难》给背下来。
(1)给学生2分钟**背书。
(2)背书接力
①先叫一个同学背,当背不下去时,请其他会背的同学接着背;当全体学生都不会时,教师给以提示。
②此游戏重复3-4遍
五、重点感悟
1.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
明确:“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
2.作者写《蜀道难》,有无深刻的寓意?
明确:关于本诗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加害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二说: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按: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746)期间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没有反叛**朝廷的行经。因此说缺乏根据。
三说:为讽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此说也属臆测。
3.讨论: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对以上三说曾予批驳,且自创新说云:“……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必求一人一时之事以实之,不几失之凿乎?”对此说,你持何态度?
点拨:不妨结合此诗具体内容,尤其是第二、第三节内容加以思考。
明确:胡震亨的说法很有道理,“言其险,更著其戒”,七字尤其下得准确。如据文直解并联系安史之乱前后蜀地**频仍的情形,就可以看出诗人的用意很可能正是这样。
4.诵读全诗,感悟其思想内容。
第二课时
一、诵读全诗,突破难点
1.回顾旧知,指名表情诵读(配乐)
2.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对此,你怎样看?(讨论,交流)
明确:这段话既形象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就《蜀道难》的艺术特色而言的。
3.《蜀道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讨论,交流)
明确:章法灵活,气象宏伟。
先说章法灵活。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再说气象宏伟。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二、拓展迁移,鉴赏美点
4.这首诗中有许多精美诗句,你能就你最喜欢的诗句,作一简要的赏析吗?(讨论,交流)
点拨:仁者可见仁,智者可见智,不强求一致。
明确:①“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秦蜀之间,重山叠岭,一览无余。
地貌之雄奇,世之罕见。
②“地崩山催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想钩连”——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神力和人工的伟大由此可见!
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一幅神气而美妙的画面:六龙拉着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急流被大山所阻激起无数旋涡!极言山之高大。
④“清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言登山之难,壮山之高大。如一组镜头,从眼前闪过。这是奇特的想象,这是蒙太奇的手法。
⑤“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途中所见景物,画面如此凄清,使人感到孤寂可怕。
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画面极为惊险,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
小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三、研究性学习:
1.结合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再查阅相关资料,就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及其表现手法作一探讨。
2.李白是投江自尽的。这样一个伟大的浪漫**诗人,一个性格豪放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归宿呢?你能从他的生*和诗歌中找到答案吗?
要求:①选做一题;
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③可**完成,也可合作完成。
《蜀道难》教案3
特别注意:
《《蜀道难》教案》及本站所有转载文章**不**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学习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
教学目的:
1、理解李诗表现的思想情感,学会“知人论世”。
2、体会诗歌的浪漫**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研读、赏析。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高二时学习过《梦游天姥吟留别》,请同学说说其特点。
明确:该诗主要记述梦境中的山水,表达诗人不与**者合作的高洁品质。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象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驰骋,象原野上的奔马。在诗里,诗人一抖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同神游“蜀道”吧。
二、解题
1、简介文体知识;
2、简析内容:本诗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蜀道的艰险,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华,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的创作风格。
三、阅读课文
1、**诵读;2、提名朗读;3、齐读。
注意“其险也/如此”等句的句读及一些字音。
四、疏通字词
五、整体把握,梳理思路,把握诗歌字面基本内容
导入:泉有泉眼,文有文眼,题也有题眼。本诗题目中的题眼是什么?
明确:难。
思考:题目即讲攀登蜀道之艰难,即是说蜀道险峻雄奇,那么哪些诗句是写这方面内容?
明确: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思考:那么此前此后又分别写的是什么?
明确:前写开辟之难,后写安居之难。
小结: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
附:板书
开辟之难
难攀越之难
(nán)安居之难
六、布置作业
思考:那么本诗是不是就是写蜀道之难呢?请思考完成练习三第4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主旨,赏析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者字、号;2、本诗是近体诗吗?3、齐读课文。
二、分析主旨
1、回顾上节课内容,将上节课板书内容继续板书下来。
2、分析主旨
思考:练习三(4)。
提示:分析诗歌的方法是多样的。《重创诗歌的艺术天地》就告诉我们一些方法。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本诗写于什么背景呢?看注释1。其时正是李唐**由盛转向衰败的过渡时期。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是在告戒李唐**要防止一些野心家作难(板书“难”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应该说,诗人的预言后来是得到印证的。755年有安史之乱,761-766年又有段子章反叛等。
可见,本诗虽说是浪漫**之作,但还是反映了诗人关照现实的情结。
诗人少年时期即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章的推荐下,被玄宗**招到朝廷为官。诗人非常高兴,喜不自禁,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藁人。”以为这下可以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抱负了。然而玄宗只希望他成为一个点缀升*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于是从此漫游四方。但是诗人虽有道家出世的思想,但他仍然关注着现实社会。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参加了打着……
三、赏析
思考: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险峻高大?
明确:主要有:1、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2、侧面映衬:黄鹤……;3、夸张:扪参历井……连峰去天……4、烘托:鸟声悲凄。
小结:诗人正是这样以变换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
开辟之难
难攀越之难难
(nán)安居之难(nàn)
浪漫**的现实情结
《蜀道难》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3.了解李白的放达。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诵读要求
教学方法指导示范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以杜甫评价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谈到唐诗的地位及李白的成就。
朗读课文教师疏通文意范读课文。
二、朗读
1.个别朗读。
2.集体朗读
师生探讨朗读
师生探讨朗读
1.“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三、诗歌整体感知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四、作业布置
背诵《蜀道难》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背诵而导入新课。
朗读课文在学生朗读时,提请注意诗歌的章法、气象、基调。请朗读好的学生进行朗读。
二、鉴赏诗歌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三、鉴赏诗歌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鉴赏诗歌基调
四、小结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五、作业布置
1.找出诗歌中的典故。
2.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才气挥霍,顿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随地倾出万斛也。(《李诗纬》卷一)
二、背诵课文
1.集体背诵。
2.个别背诵。
三、**发挥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出理由。
四、拓展深化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他化用**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课堂小结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五、作业
课后完成黄皮书
附1:板书设计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蜀道难》教案5
[导学新概念]
这个单元学*白和杜甫的诗,目的是进一步领会这两位诗人的艺术风格,以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力。
风格,指的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李白和杜甫的诗,我们已经学过若干首,李白的豪放飘逸风格,杜甫的沉郁风格,我们早已有所领略。
为了实现本单元的学习目的,须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是要复习背诵以往学过的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并尝试品味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是要认真学好本单元课文,要熟读成诵,一边诵读一边品味诗中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特色作一点分析。
三要参读《语文读本》第五册所选李白和杜甫的诗。要用心去读,读得多一些,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些诗,也应力求背下来。需知:背得越多,记诵的速度越快。
《蜀道难》,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和关切。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学习中的难点是背诵。要重视理解记忆,又不偏废机械记忆。前者指的是理清诗脉,包括大致分清诗的层次、领悟诗的主旨和主要的表达方式等。后者指的是口熟,熟到可以不加思索地连贯背诵全诗。
[资料显示屏]
关于《蜀道难》的写作时间和主题思想,自唐宋以来便有许多不同说法。詹钅英先生《李白诗文系年》**众说,论证了此诗为送友人入蜀之作。诗中备言蜀道之险恶难行以寄寓求仕无成、世路坎坷的感慨。应是天宝初年受**谗毁,乃愤然弃职离京前后所作。〖HTK〗(选自《**活页文选》**版,1998年第24期)
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明·胡震亨《李诗通》)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才气挥霍,顿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随地倾出万斛也。(《李诗纬》卷一)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导语设计 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惊叹****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必然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教学设计
一、导入(见导语设计)
二、简介写作背景
方法:出示《唐摭言》第七卷有关记载,让学生练习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
三、诵读
方法:教师范读。要具体示范诵读方法和要领,**学生集体诵读,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诵读中注意:①口熟脑记;②连缀关键词句;③理清思路;④分清语调语气;⑤把握感情基调。
提示:诵读是唐诗鉴赏的重要环节。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蜀道难》袭用乐府古题,言蜀道之险,咏叹意味尤浓,因而,诵读时应把握这个基调,再现诗中的意境。
教师要结合课后练习一的要求做具体指导。目的是使学生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点韵味来,以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具体提示要求见《教参》。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试背全诗。
四、理解
方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练习归纳各段段意,并探究各段间的内在联系。可用点拨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
提示:这首诗按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讨论1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引导学生研究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
明确: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讨论2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明确: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讨论3: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引导学生体会细节的运用和夸张的写法。
明确:“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详见《教参》。
讨论4:最后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的意图是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诗的寓意。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设计B
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领会诗的艺术风格。要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一、诵读
仍采纳“设计A”的诵读设计。
二、鉴赏
方法:出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
(一)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
资料:《唐摭言》第七卷的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此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揽《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之时或在此之前。根据:(1)诗中写蜀道,先提太白山,次说青泥岭,次提剑阁,最后说到锦城即成都,这正是由长安入蜀的必经之地。(2)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果诗人当时不在长安,就不会这么说。
(二)关于这首诗的内容
资料: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
(三)关于这首诗的结构
资料:清人沈德潜的评论:“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讨论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明确: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四)关于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资料:(1)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评价李白的诗“驰走风云,鞭挞海岳”。(2)殷璠编《河岳英灵集》中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讨论后明确:(1)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2)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的激情。(3)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设计C
比较阅读
比较《蜀道难》和《剑阁赋》的异同。
拓展训练
读李白《送友人入蜀》。鉴赏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品味诗的意境,简要评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蜀道难》教案6
【教学内容分析】
《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这个*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导课的基础上,我希图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李白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学情分析】
《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
在诗歌教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设计思想】
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以两条主线贯穿全课。一条主线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另一条主线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难》的句法特点、主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探究李白对乐府旧题诗的创新和超越,进而探讨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诗风。而这两条线的交汇之处就是诗人“李白”。第一条线属于“表”,第二条线属于“里”,正是如此,让学生表里结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诗人李白之“大”。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 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2、 点拨法。
3、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4、 多**影音。
【教学过程】
一、请您欣赏
PPT展示画面,引入本文教学(PPT展示)
二、写作年代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唐摭言》第七卷中有如下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书的作者王定保是唐末进士,活了八十多岁,一生只有此作,其说当有根据。
研究者认为李白十六岁创作《蜀道难》 东方网03年9月3日消息:四川*武县学者曾维益经过十多年研究发现,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成名作《蜀道难》的时间是在其20岁之前,而且该诗作于古江油关(今*武县南坝镇)。
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
强烈的浪漫**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诗人。他驰骋想象,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感情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和不*。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皮日休说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
三、经典评论(PPT展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千古一诗人—-----杜荀鹤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四、走进新课
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注意其读音及停顿。
2、释题:
“蜀道难”,古乐府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3、听读全诗 注意读音(PPT展示,播放录音)
噫吁戏(yī xū xī) 鱼凫(yú fú) 猿猱(náo)
(mén)参(shēn)历井膺(yīng) 巉(chán)岩
飞湍(tuān) 喧豗(huī) 砯(pīng)崖 万壑(hè)
峥嵘(zhēngróng) 崔嵬(cuīwéi)吮(shǔn)血 咨嗟(zījiē)
五、讨论分析(学生听名家范读,再次朗读并思考)
1: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险要,想**惨景——叹蜀道的高峻、艰险、可畏。
2: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之要。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
3: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高峻?(PPT展示)
4:诗作是如何表现蜀道的险?
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
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5:诗歌对蜀道之要是如何表现的?
剑阁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要 所守 化为狼与豺
**如麻
这一段包括哪些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别人都说此段有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的意图,“磨牙吮血,**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凶煞,一语双关。这样理解可能有些道理,唐宝初年,太*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但我以为如果诗人真有此意的话他绝对不会如此小气,所以我认为诗人的重点就是为了表现蜀道之难的。
六、能力提升
1: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点染神话色彩,引人入胜
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
2: 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PPT展示)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作用?
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 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
结尾一句,叹蜀中之要,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七、全诗总结(PPT展示)
《蜀道难》教案7
一、导入
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这么几句,请大家一起朗读一下。
多**课件展示:(余光中《寻李白》片段)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 写的是哪位诗人?
[明确] 李白。这首诗就叫《寻李白》。
[**] 我们学过很多李白的诗歌,你对李白诗歌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几位同学来谈。
[参考] ①李白属于浪漫**诗人,他的诗中夸张成分非常多。给人感觉非常豪放,他说的东西看了以后让人过目不忘。
②李白的诗中洋溢着飘逸豪放的感情,他的诗向来直抒胸臆,狂放不羁,非常奔放,倾斜着浪漫**的激情。李白的有些诗歌在我们读来虽然不能理解它的真正含义,但李白诗歌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自己的浪漫**激情。我们欣赏李白诗歌也要带着这种感情去欣赏。
③李白主要是豪放,利用大量奇特的想象写他的诗,我们读起来会很生动、具体,印象特别深刻。
[小结] 豪放、夸张、丰富的想象,这些都是李白诗歌浪漫**风格的最具体的表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白的一首《蜀道难》。再次感受一下李白浪漫**诗歌风格的艺术魅力。
二、整体感知
多**课件展示:《蜀道难》封面。
1.[活动] 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字词的读音。另外,把你预习过程当中遇到的不能理解的字词划下来。
[**] 朗读非常的精彩,听完以后,你们有什么感觉,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感到非常的恐惧、害怕,甚至毛骨悚然。
[活动] 我们先看字词,你们在预习的过程当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
[参考] “扪身历井仰胁息”。解释为“屏住呼吸”,为什么解释为“屏住呼吸”?
[明确]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向友人说明蜀道是很艰险的、路途是险峻的。人们在这种状况下会产生恐惧的心理,所以作者说要屏住呼吸。屏住呼吸和路途的险峻有关系,是害怕。
“乒崖转石万壑雷”的“乒”字:发出很响的声音。
2.下面我问大家几个字词。
多**课件展示:
危乎高哉 危:和后面的高是反复,同义复用。李白还有诗,“危楼高白尺,手可摘星辰。”
西当太白有鸟道当:**,挡住。
以手膺坐长叹 膺:胸。成语:义愤填膺。
剑阁峥嵘而崔嵬 峥嵘:山石突兀、高峻的样子。
所守或匪亲 或:倘若,如果。表假设。
3.[**] 大家初读这首诗,感受最深的一句话,记得最牢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明确] 难于上青天。
多**课件展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句话在全诗里面反复出现了三次,可以说是贯穿全诗始终的一句主旨句。由这个主旨句我们可以基本上把握住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感叹蜀道之难是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为什么作者要感叹蜀道难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三、具体研习课文
1.赏析第一小节
(1)感悟
[活动] 首先看第一小节,先把第一小节**朗读一遍。找出第一小节中叙述的句子、描写的句子。看看它叙述了哪些内容,又描写了哪些内容。
[活动] 请一位同学找叙述的句子。
[明确] 叙述的句子: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娥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 叙述了什么内容?请一位同学概括。
[明确] 叙述了蜀道长期闭塞的状况,以及蜀道间重山叠岭的地貌和蜀道的由来。
[小结] 交代了蜀道的由来,以及秦蜀之间不通人烟,长期阻隔的情况。
[**] 描写的句子有哪些?请一位同学回答。
[明确] 描写的句子: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 描写了什么?
[明确] 描写了蜀道山势的险峻。
[小结] 这些叙述和描写都非常生动。之所以生动,是和诗人那种浪漫**激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请大家**朗读其中的句子,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句来鉴赏一下。
[参考]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 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的色彩。
③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
[小结] 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诗歌的特点。
(2)诵读
[**] 如果要通过朗读来体现他的这种浪漫**激情,该怎样表达?
[活动] 首先看看叙述的句子。怎么读比较好?请一位同学范读。(生读)
[**] 为什么这样处理?
[参考]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娥眉颠”是做叙述,就是做了一种铺垫。读得要相对*一点。“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讲了蜀道的由来,这部分是这一段最重要的句子。因为文章的第一段主要就应该是介绍了蜀道的由来。语气应该读得比较重。
[活动] 全班齐读。从“蚕丛”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下面描写的句子又应该怎么处理呢?为什么?
[参考] 下面描写的句子首先应该读得比较缓慢。因为这一段描写蜀道的高和险,让人有一种处身于蜀道之中,可攀而不可及的想法。特别是“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句更应该读得比较缓慢,让人想象出蜀道有一种盘旋情形。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的“尚”,猿猱欲度愁攀缘的“愁”应该重读。因为这两个字强调了蜀道的高和险,连黄鹤之飞都过不去。“尚”和“愁”是修饰这两句话的重点。所以当重读。
[点评] 师范读纠正。(比较读,①重点强调尚、和愁。②拉长“尚”和“愁”,到两句诗后面略慢,稍轻。)
[活动] 让学生比较哪种更好。简说原因。
[明确] 第二种。“尚”和“愁”拖长,起到强调两个字的作用。而且语速使人感觉到重点是在“不得过”和“愁攀缘”上面。完全符合要突出山势的高和险峻这个重点。
[小结] 正因为山势险峻,连黄鹤和猿猱都过不去,人当然更过不去。所以有时候要突出一个意思,不仅仅是用加重语气的方式。有的时候反而降低声调,读慢一些,更能突出这个词句的含义。
[活动] 生齐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小结、**] 这几句表现人难以攀越蜀道的无可奈何之感觉。最后剩下开头的两句话,这两句应该怎么读?
[参考] 开头两句读得应该比较有气势。因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全文出现了三次,是全文的主旨句,读得比较有气势就可以突出全文的这个重点。
[**] 怎么读才能有气势,怎么读?
[参考] 语序要缓慢一点。应该抓住重点“难”。(师范读)结构比较紧凑。(生范读)
[明确] 应该读快一点,强调“难于上青天”。再重点强调“青天”。因为上蜀道比上青还难。突出蜀道的高。前面两句直抒胸臆的话,最前面三个叹词“噫吁曦”稍微拖长读。(师范读)后面一句“危乎高哉”“呼”和“哉”要读慢一点,突出前面的“危”和“高”。
生范读。
[活动] 全体学生齐读。(从开头……难于上青天。)
[点评] 难于上青天还应该读得声音高一点。更果断一些,有力一些。充分突出这首诗的主旨。因为一开始它就奠定了这首诗的豪放的基调。我们应该通过朗读把它体现出来。
[活动] 生再齐读。
[活动] 生再齐读整个第一小节。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白浪漫**的激情。
2.赏析第二小节
[活动] ①这是第一小节,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鉴赏了一下。接下来看二小节,第二小节有两处描写的文字,请分别把它勾画出来。
②这一段的鉴赏我要交给大家,请大家先选择其中一处改写成散文并体现出这首诗歌的浪漫**风格。(不要扩展,只在原来的基础上稍做拓宽就可以了,并且要能体现出他浪漫**的风格。)
③(几分钟后),先将写的东西在四人小组里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推举出一名写得最好的同学在全班交流,
[改写参考一] 只见在那个沧桑的千年古树上,一只单薄的鸟儿站在最单薄的那根树枝上用劲啼叫,仿佛心中充满哀怨。成对的鸟儿一前一后穿梭在林子里,好不自在。一片的空山寂寥、肃静,只听见杜鹃在夜色中啼血。
[改写参考二] 连绵的山峰高大险峻,仿佛耸入云霄。一棵枯松倚挂在悬崖上,似乎即将跌进深谷。湍急的流水与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势的瀑布像是在互相较量。它们使出最大力气撞击山崖。发出雷鸣般的声音。
[改写参考三] 只见鸟儿在高高的古树上悲哀的鸣叫着,雌鸟紧跟着雄鸟在林间盘旋。又听见杜鹃在朦胧的月光下悲哀的鸣叫,似乎在为空无一人的山峰悲鸣。
[改写参考四] 接连不断的山峦直耸入天,在夜色中更显得可怖,崖边的几棵松树机警地挂在绝壁边,鬼魅而妖冶。奔腾的激流与瀑布相撞,发出雷鸣般的巨响,冲击着山崖,一块块碎石沿着几乎垂直的崖面滚入了涛涛的江水中,转眼便不见了。
其他同学评一下,哪个同学改得最好,为什么?请两位同学。]
[点评] 第一处描写营造的是让人惊恐,非常凄凉的氛围。第一段写好不自在,和原文的意境不相切合。改写不仅仅是扩展、想象就可以了,还要忠于原文。
[**] 这一段如何通过朗读体现诗人的浪漫**风格?首先看第二段,描写有两部分,这两部分描写处理是否相同,为什么?
[明确] 不相同,因为第一段是讲“悲鸟”和“子规”,体现了一种比较悲凉的气氛。应该读得稍微慢一点。显得气氛比较悲凉一些。下面一句描写的是山势的险要和情景的可怖,要读得快一点,气势要稍大。使人能体会到险要的感觉。
[活动] 生示范读。(从“但见悲鸟号古木”……“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连峰去天不盈尺”……“乒崖转石万壑雷万壑雷”。)
[点评] 第二处读得快一些。语调再加重一些更好。
[活动] 全班学生齐读这两处描写。(从“但见悲鸟号古木”……“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连峰去天不盈尺……乒崖转石万壑雷”。)
[**] 这段里面还有几个抒情的句子,应该怎么念?
[明确] 这段里的抒情句念得表示出对朋友的担心,劝告他不要去蜀地的感情要表现出来。
[活动] 齐读。把它和两个写景的句子和在一起。(从“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3.赏析第三小节
[**] 第三段的句式和前两段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前两段都是以长句为主,比如有七字句和九字句,但是第三段大多数都是短句,以四字句为主。好处:与前两段形成了一种语言上参差不齐,整散结合的特点。更加自如地表达出作者奔放热烈的感情。也反映出诗歌语言富于变化。
[小结] 由此可见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不仅仅体现在诗歌的内容上,还体现在诗歌的语言上。语言上灵活多变,句式参差不齐,自如地表达诗人的情感,这也是浪漫**风格的一种特征。
[**] 一起来看第三自然段,这一段的韵脚有什么变化?首先把压韵的字找出来。
[明确] 第一个:开、豺压ai韵。
第二个:麻、家压a韵
第三个:嗟
[小结] 前面几段,第一段和第二段韵脚的变化比较少,基本上比较一致基本上是压an韵。第三段韵脚变化一共发生了三次。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第三段主要讲的内容是感叹蜀中战祸之烈。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情感。韵脚多变也就更加灵活自如地表达出作者强烈的情感。换句话来说,就是作者强烈的情感通过韵脚的变化表现出来了。
[小结] 由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知道浪漫**的另一个特点是章法灵活多变。
[**] 第三段四字句比较多,这些四字句应该怎么读?
四字句应该读得节奏比较快一点。因为它表现出蜀地战祸比较多,他更希望朋友不要去那些地方,是他一种比较真心诚意和确实希望这样的劝戒。应该读得比较快、坚定一些。
四字句节奏短促而有力,读时两字一顿,要稍快一点。
[活动] 齐读(从“剑阁峥嵘而崔嵬”……“侧身西望长咨嗟”。)
[**] 这两段分别从什么角度来突出、咏叹蜀道之难的呢?
[明确] 第二段咏叹蜀道之险。第三段突出蜀道经常发生战乱。突出蜀地之乱。
多**课件展示:
叹蜀道之高(第一段)
蜀道难 叹蜀道之险(第二段)
叹蜀中战祸之烈(第三段)
通过一个咏叹句反复出现,使得咏叹的感情逐步加深。
多**课件展示:
前人对蜀道难的高度评价:
逼真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沈德潜《唐诗别裁》
《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也
——殷番《河岳英灵集》
首二句以叹词开其端,末二句以叹词结其尾,首尾相应,关键之缜密也。白此诗极其雄壮,而铺叙有条,起止有法,唐诗之绝唱者。
——朱谏《李诗选注》
[活动] 这些是前人对《蜀道难》的评价,我想请一部分同学对这篇课文也来评点一番。用很精简的一句话。把你阅读的感受、理解都可以写出来。其他同学也思考,在书上写一下。
[参考] ①感情豪放,笔法飘逸。
②气势雄伟,引人入胜。
③句不拘长短、声不拘高下、韵不拘同异、笔随兴至、自然真切。
④文句参差、笔意纵横。如天马星空,非太白不能为也。
[小结] 1.李白浪漫**诗歌的特色
(1)李白的诗具有非常强烈的思想感情。
(2)鲜明的个性。
(3)具有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并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奇丽惊人的幻想来描绘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抒发美好的理想愿望和强烈的感情。
(4)结构上跳跃多变。
(5)风格多样,但以雄奇、飘逸为主。语言热情奔放,而又清新自然。
2.[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鉴赏了李白的浪漫**诗风的特点。至于这首诗的内容,比如说它的主旨,他的写作的目的,甚至写作的时间历来众说纷纭,未有定论。我希望大家在下课以后能够多去翻阅一下这方面的资料,形成自己的看法。
[活动] 齐读课文。 全国优质课教学录象整理
《蜀道难》教案8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诵读感知,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
2、过程与方法:品读鉴赏,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走进诗人心灵,感受诗人赤子之心。
【学习重点和难点】
一、学习重点:
1、诵读诗歌,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
2、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难点:
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自主学习
3、小组合作探究
4、点拨法
5、多**情境教学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童声版的《望庐山瀑布》,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对李白诗歌的回忆,进入学习诗歌的氛围。
导入语:李白的诗歌传承千载,我们的童年、少年都伴随着李白的诗歌,名山大川给了漫游祖国的李白创作灵感,让他写出了很多奇文,今天我们一块学*白诗歌浪漫**风格的最具**性的诗歌《蜀道难》。
二、学习目标展示
三、活动:学生自读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做到目标明确。
三、预习检测
给加点字注音
噫吁嚱鱼凫秦塞萦岩峦
石栈猿猱扪参抚膺
巉岩飞湍喧豗砯崖
峥嵘崔嵬吮血咨嗟
活动:一学生读,读完后全体学生纠正,然后齐读巩固。扫除课文的文字障碍,积累生字词。
过渡语:唐代的诗评家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下面我们就“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四、诵读诗歌,感知风格(PPT展示)
1、活动:诗歌风格多样,“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风格,“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清新的田园风格,看视频,听名家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这首诗歌是怎样的风格?
明确:雄浑、豪放
3、活动:**诵读诗歌,读出雄浑、豪放,读出激情。找出本诗中你认为最能表现蜀道之“难”的句子并加以评析。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三句是诗歌的主旨,贯穿着全文。分别是从那几个角度表现蜀道之难的?
明确: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是从写出了蜀道的高峻。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害怕的感情,写出蜀道的险。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深沉的慨叹意,感叹蜀道的战祸之烈。
说明:通过对这三句主旨句的诵读,诗歌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4、**:蜀地真的这样的奇崛险峻吗?让我们设身处地的感受一下。
活动:通过一组真实的蜀地剑阁古栈道的图片展示,并配有十面埋伏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蜀道的奇绝、壮美。有利于把诗句形象化,便于理解诗歌的内容风格。(PPT展示)
活动:朗读诗歌,读出精彩,配乐朗诵,学生自告奋勇,诵读渐入佳境。
过渡语:《蜀道难》的雄浑豪放的风格是如何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通过名家的评论引出《蜀道难》在艺术上的成就之高“妙在起伏,其才思放肆,语次奇绝,自不待言。”(《唐诗品汇》)“倏起倏落,忽虚忽实,真如烟水杳渺,绝世奇文也。”(《增订唐诗摘抄》)(PPT展示)
五、品读诗歌,鉴赏手法
**:本诗意境阔大,气势逼人,气象宏伟,画面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作者运用怎样神奇的笔墨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体会。(PPT展示)
说明:把舞台留给学生,让学生讨论。讨论结束,学生展示,老师点拨。
明确: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的色彩
③“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⑤“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⑦“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补充:(PPT展示)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唐白居易《琵琶行》
“子规”意象:子规又叫杜鹃,是蜀地王杜宇的魂魄所化。啼叫凄切。
⑧“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补充:李白诗中用了夸张手法的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桃花潭水深千尺,黄河之水天上来,白发三千丈……
说明:根据学生所选句子进行诵读指导。
小结: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浪漫**的表现手法手法(PPT展示)李白在这首诗中,用了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瑰丽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把古老蜀道写的高俊逶迤峥嵘摄人心魄,让我们充分领略了诗仙的才情,过渡:那么激情的文字背后有什么丰富的思想?“李白《蜀道难》之作,……歌蜀地山川,即事成篇,别无他意。(顾炎武《日知录》)(PPT展示)
你同意吗?你认为李白借蜀道之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六、精读文章体会情感
[**]李白借蜀道难抒发了怎样的情感?(PPT展示)
学生**思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明确:第一种: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
第二种:警告当时的**者,谨防**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第三种: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第四种:劝朋友早回家,不要入蜀。
补充: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不久,得罪**,而被谗言毁谤,排挤出京。
天宝初年,地方节度使**膨胀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
小结:送别友人,蜀地崎岖难走;**不重用,权臣排挤,赐金放还;仕途艰难,国家时局危急,这一切都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可是仕途艰难的李白仍然不忘关心国事,赞美大好河山,把蜀道写的壮美、峥嵘、逶迤,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外表行为洒脱不羁实则有一颗赤子之心的李白,齐读余光中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是盛唐的诗魂,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你的酒明亮了盛唐的月,你的诗绽放了盛唐的花。”
结束语:全体诵读。读蜀道难,不久感受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让我们听到了倾泻而下的瀑布声,看到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而且读出了李白的万丈豪情,认识了一个飘然不群的李白。
再次朗诵诗歌,结束本课。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蜀道难》。
2、推荐李白其他名篇《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
八、板书: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险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蜀道难》教案9
特别注意:
《《蜀道难》教案》及本站所有转载文章**不**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学习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
教学目的:
1、理解李诗表现的思想情感,学会“知人论世”。
2、体会诗歌的浪漫**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研读、赏析。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高二时学习过《梦游天姥吟留别》,请同学说说其特点。
明确:该诗主要记述梦境中的山水,表达诗人不与**者合作的高洁品质。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象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驰骋,象原野上的奔马。在诗里,诗人一抖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同神游“蜀道”吧。
二、解题
1、简介文体知识;
2、简析内容:本诗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蜀道的艰险,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华,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的创作风格。
三、阅读课文
1、**诵读;
2、提名朗读;
3、齐读。
注意“其险也/如此”等句的句读及一些字音。
四、疏通字词
五、整体把握,梳理思路,把握诗歌字面基本内容
导入:泉有泉眼,文有文眼,题也有题眼。本诗题目中的题眼是什么?
明确:难。
思考:题目即讲攀登蜀道之艰难,即是说蜀道险峻雄奇,那么哪些诗句是写这方面内容?
明确: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思考:那么此前此后又分别写的是什么?
明确:前写开辟之难,后写安居之难。
小结: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
附:板书
开辟之难
难攀越之难
(nán)安居之难
六、布置作业
思考:那么本诗是不是就是写蜀道之难呢?请思考完成练习三第4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主旨,赏析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者字、号;
2、本诗是近体诗吗?
3、齐读课文。
二、分析主旨
1、回顾上节课内容,将上节课板书内容继续板书下来。
2、分析主旨
思考:练习三(4)。
提示:分析诗歌的方法是多样的。《重创诗歌的艺术天地》就告诉我们一些方法。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本诗写于什么背景呢?看注释1。其时正是李唐**由盛转向衰败的过渡时期。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是在告戒李唐**要防止一些野心家作难(板书“难”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应该说,诗人的预言后来是得到印证的。755年有安史之乱,761-766年又有段子章反叛等。
可见,本诗虽说是浪漫**之作,但还是反映了诗人关照现实的情结。
诗人少年时期即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章的推荐下,被玄宗**招到朝廷为官。诗人非常高兴,喜不自禁,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藁人。”以为这下可以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抱负了。然而玄宗只希望他成为一个点缀升*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于是从此漫游四方。但是诗人虽有道家出世的思想,但他仍然关注着现实社会。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参加了打着……
三、赏析
思考: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险峻高大?
明确:主要有:
1、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
2、侧面映衬:黄鹤……;
3、夸张:扪参历井……连峰去天……
4、烘托:鸟声悲凄。
小结:诗人正是这样以变换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
开辟之难
难攀越之难难
(nán)安居之难(nàn)
浪漫**的现实情结
《蜀道难》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生*、作品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体会诗人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诵读诗歌的技巧、背诵的要领。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思想情感目标
(1)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2)认识、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正确态度。
2、教学难点
(1)领悟诗中想想奇特、丰富,气势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深入理解浪漫**创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和**: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辅助教学。
(四)教学用具:
幻灯机、黑板、板擦、粉笔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内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标;
2、介绍作者、解题;
3、疏通文句
(1)学生阅读注解,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教师订正并讲解重点文言实词、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试译难句、难段或全文
(1)、口译
(2)、笔译
(二)预习要求:
1、作者和作品的简述,整体把握文章。
2、生字词的读音字形和意义。
3、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三)具体步骤:
1、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千年,至今仍以它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仙李白的《蜀道难》。
2、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1)作者介绍: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2)写作背景简介: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王番)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七五三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王官)、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3)基础积累:
噫吁嚱(yīxūxī) 鱼凫(fú) 秦赛(sài) 石栈(zhàn) 猿猱(náo) 萦(yíng) 扪(mén)参(shēn) 抚膺(yīng)峥嵘(zhēng róng) 崔嵬(wéi) 喧豗huī) 砯(pīng)崖
转(zhuàn)石 万壑(hè) 巉(chán)岩 吮血(shǔn xuè) 咨嗟(zī jiē)
3、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认识字音,读准词语。
(2)初步酝酿朗读时的感情,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义。
4、解题:
《蜀道难》乐府旧题,李白以旧题出新意,他所说的“蜀道难”到底有多么难行呢?作者是如何表现蜀道难行的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听一听这首诗歌的朗读录音(多**放映朗读录音,配以巴山蜀水的画面)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梳理诗歌内容,并在理解有难度的地方做上标记。(同学在梳理完之后找出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解答。)
5、课文分析、归纳以及赏析:
(1)结合课文中的注释以及要求认知词义,请学生疏通诗句的意思。
(2)学生对难以理解的诗句进行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有助于把握诗句内容。
(3)分析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蜀道难》这首诗以惊人的艺术夸张,丰富的想象和雄伟磅礴的气势,描写了蜀道的雄奇、险峻、壮丽,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当时**割据局面的深刻忧虑。
(四)小结新课: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诵读李白的作品,体会李白诗风雄奇豪迈,语言自然奔放,诗里溢着一股涵盖天地的雄浑之气。李白的眼光可以说是凌驾于寰宇之上的,它的心胸可以容纳整个宇宙,并且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和人生。这种博大壮阔的情怀可以说是唐代诗歌的基调。盛唐造就了诗人们昂扬的姿态,英雄**和浪漫**是当时社会氛围中的主旋律。
(五)布置作业:
1、课后背诵这首《蜀道难》。
2、收集李白的一些短小经典作品并背诵、分析。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2、分析《蜀道难》的雄奇险峻的具体体现。
3、分析这首诗歌的浪漫**艺术风格以及表现出来的感情基调。
(二)复习要求:
1、温习全诗的大意,注意重点词语的意思。
2、请学生背诵全文。
(三)具体步骤:
1、导入:
本文是李白最富浪漫**色彩的**作。诗中充分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情感、飞动的灵魂和广阔的胸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蜀道难》的大意,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诗歌是通过哪些诗句来具体表情达意的呢?
2、课文教学:
(1)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A文章开头用“噫吁嚱!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明确:“噫吁嚱”三个字都是惊叹词,是蜀地的方言。“噫吁嚱!危乎高哉!”连用了惊叹词,它包含着巨大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B“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句的用典有何用?
明确:这里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人们会从时间悠久的观念中,这是一种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
C“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诗该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确:秦蜀两地间本来只有鸟道而无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她们的双手拽倒了险恶的高山,才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道路,消除了秦蜀地长久隔绝的局面。诗人对于壮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壮烈**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这个神话故事的运用没有丝毫迷信色彩,而是有力的、信服的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全诗2的主旨,为什么诗人要在最后写蜀地战祸一段?这样写与诗的寓意有什么关系?
明确:从诗的内容看,此诗应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地而作的。全诗及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为友人此去路途的艰险而担忧,“问君西游何(几)时还”,人还未去却已问归期,诗人不忍故人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自现。最后一段写蜀地战祸,意在告诉友人蜀地并非久留之地。而剑阁是蜀中要塞,由“蜀中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与蜀”可见,写剑阁之险引出蜀地战祸,既是写蜀道之难的继续,也是惜别之情的升华。去蜀难,留蜀亦难,“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样的诗“讽人之义”便显的水到渠成,自然而完美。
(2)分析归纳:
《蜀道难》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是全诗叹咏基调的重要体现。统观全诗,诗人的感叹思路是:先叹蜀道之高,在叹蜀道之险,最后感叹蜀地战祸之烈。
(3)能力提升:
A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奇峰险峻的呢?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鹂不得飞度,猿猱欲度愁攀援——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收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恐——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的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的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的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的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副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B说说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这首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咏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蕴含了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能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充分领略到了气势纵横、气象阔大的雄壮美、倾泻而出、率直豪爽的形象美。读其诗有一种情感摇曳的感觉,有一种不的不伴诗人情感变化而怒的感觉,有一种净化灵魂,提升境界的感觉。这就是名篇的成功之外。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这千古名篇。
(五)布置作业:
1、课后**诵读《剑阁赋》。
2、思考并完成课后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
一叹蜀道之难
叹高 蜀道的来历 蜀道自古难行
蜀道的高峻
二叹蜀道之难
叹险 蜀道上环境凄凉 蜀道之难 蜀道难
蜀道上山水险恶
三叹蜀道之难
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早还家
惨象环生
李白《蜀道难》读后感800字5篇(扩展5)
——李白《蜀道难》赏析10篇
李白《蜀道难》赏析1
《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色彩的**作。从内容看,此诗应是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有别于其他的送别诗,此诗巧妙地运用别情,写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险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隐忧。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劝阻友人不要西游,写尽蜀道之高。
"噫吁嚱"三个感叹词连用,"危""高",同义重出,"噫吁嚱,危呼高哉!"一声惊叹,震撼人心。开篇之语,凭空起势,包含着充沛的感情力量,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诗中蜀自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太白山有鸟道,却无人路可行,概括叙述了蜀国长期与内地隔绝的状况,也寓高山阻隔之意于其中。接着引用五丁开山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表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之时,为蜀道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间接地说明了蜀道在历史上就是不可逾越的险阻。蜀山太高,连太阳神的车子都得绕行!而且天梯石栈的下面是急湍险流。健飞的黄鹤无法通过,善于攀援的猿猱之类也同样为如何通过而发愁,在此基础上,诗人又通过摹写攀登者的神情和动作,如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等,来进一步烘托山路纤曲,蜀道因其高而艰险难行。
"问君西游何时还"未登程先问归期,借惜别之情,写透蜀道之险。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这样的细节描写较好地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四句运用夸张手法,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卷;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万壑雷鸣的音响,组合起来的动感画面,这一切产生了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山势高危使人望而生畏,山川险要令人惊心动魄,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诗人觉得仍不到位,"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一句"质问",一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强化了蜀道的惊奇雄险。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地非久留之地。告诫友人之语写出诗人的**远见及内心的深深忧虑。
"蜀中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可见剑阁是蜀中军事要塞。剑阁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不乏据险作乱的先例。由自然而及人间,诗人写剑阁之险意在引出蜀地的战祸之烈。巧妙地化用**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警告**要吸取历史教训,警惕战乱的发生。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对太*景象背后潜伏的**割据局面的深深忧虑,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远见卓识以及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关注,为诗篇增添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在诗中,诗人还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反复咏叹,内容逐次加深,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推陈出新形式,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让我们领略了"诗仙"李白的才情,《蜀道难》不愧为一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浪漫**杰作。
李白《蜀道难》赏析2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三部分:
一、从开头至“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开辟之难,突出一个“难”字。
二、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写蜀道行走之难,突出一个“险”字。
三、从“剑阁峥嵘而崔嵬”至结尾,把自然环境与**形势结合起来,写国情的险恶,以引起人们的警惕,突出一个“恶”字。
划分三段的主要联系:
1、内在联系:三个部分的自然衔接和描写蜀道由难而险,由险而恶,劝告友人还家,逐步深化主题。
2、外在联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三次咏叹,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危途难行”是本诗的主题。前两部分从自然风光落笔,极尽描摹刻画之能事;第三部分转入对**形势的咏叹,深化了主题。可看作是作者的精心构思。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歌一开头,就用了惊叹词“噫吁嚱”,表示十分惊奇和感叹“噫吁嚱”是叹词的连用,可读成“噫,吁嚱”,“吁嚱”就是呜呼的意思。也有的说“噫”、“吁”,“嚱”是三个**叹词的连用,突兀而起。“危乎高哉”的“危”和“高”,都是高耸的意思,各带一个感叹词。李白有一首写峰顶的诗,第一句就是“危喽高百尺”,“危喽”即很高的样子。与“危乎高哉”是同样意思的重复,也是起强调的作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取消句子**性成为词组“蜀道难”。这里“于”是比的意思。这几句大致是:哟,啊,高啊实在高啊,蜀道难行,比上青天还难。请看,从一开始就带**强烈的主观感**彩;开篇即奇,一下子奏出激昂雄浑的基调,强烈的震撼着读者的心弦。
“蚕丛及龟凫,开国何茫然!”“蚕丛”与“龟凫”是传说中的两个蜀国的开国国君,“茫然”是茫远而难以知详的意思,说他们开创蜀国是多么遥远的事了。“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尔”作指示代词,“此”的意思,“尔来”就是自此以来,即蜀开国以来。“四万八千岁”不是确数,极言时间的久远。秦国的土地因山川多有险阻,故称为“秦塞”,“通人烟”即人员往来相通的意思。这两句说蜀地自古不跟秦地相沟通。“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当”,是遮拦、**,这里当“面临”讲。“太白”是秦岭主峰太白山。传说因它冬夏都有积雪,所以叫太白。太白山在西安的西面,所以叫“西当太白”。谚语云:“武功太白离天三百”,极言其高峻。“鸟道”是人迹难至的险峻的小道,“横绝”是横空飞越的意思,“巅”是顶峰。这两句说,西边太白山挡住去路,山上的小路人迹难至,只有鸟儿才能从那横空飞越直达峨眉山顶。“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是以神话来反映我国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蜀王派五个力士前去迎娶秦王的五个女儿,途中见一大蛇钻入山穴,力土们抓住蛇尾猛拉,结果地崩山倒。力士和秦王的女儿都被压死,山中就此裂开一条小路,把秦蜀两地沟通起来,也就是把形似天梯的陡峭山路和山崖间凿石架通的栈道联系起来。这虽是神话故事,但我们可以看出蜀地与世隔绝,蜀之道来之不易。诗人不是客观地描摹蜀道的艰难,而是从传说和想象落笔,赋予秦蜀山川以浓郁的主观感情,表现了诗人对蜀道带有鲜明个性的独特感受,融合着诗人豪迈奔放的个性。
以上是第一部分。诗人从古老的传说落笔,追溯了蜀秦隔绝的漫长历史,指出五位壮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在不通人烟的崇山峻岭中,开凿出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强调了蜀道来之不易。这里讲的是蜀道开辟之难。
第二部分写蜀道行走之难。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标”,高木作为表记其最高处叫做标,这里高标就是最高峰、顶峰。这几句极写山的高峻,上面有六龙驾着太阳神乘坐的车子,到此也不得不折回的高峰,下面有波浪汹涌盘旋的回流之水。这样上下着笔,顶天立地的山峰似乎伫立在我们眼前接着写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不得通过,敏捷轻巧的猿猴要想越过去也愁于无法攀援。这是极写山势之高峻。“青泥何盘盘”,说青泥岭多么的盘旋曲折。“百步九折萦岩峦”,“百步九折”说不在长的距离中就有多处的转折,“萦岩峦”,说这路绕着山崖。萦,萦回,绕着的意思。这两句极写山的曲折。“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是摸,“历”是经过“参”和“井”是两个星,它们相应地面上的位置,也就是古代常说的分野,分别属于蜀和秦。“仰”是仰首,“胁息”是屏住呼吸,可见心情的紧张。走在山路上星星仿佛可以摸到,或从身边擦过。仰起头来,苍穹低下胁迫,使人透不过气来。这是极写山路之高。“以手抚膺坐长叹”,膺是胸。如“义愤填膺”成语。这句说,用手摸着胸脯坐下来长久地叹息着,可见山之高让人感到害怕。“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由秦入蜀是向西行故称“西游”“畏途”,危险使人害怕的道路,“巉岩”是险峻的山岩,“畏途巉岩”,就是路险山高,所以“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但见”只看见,但,只的意思,而不是但是。悲伤的鸟儿对古树哀号,雄雌相随着在林间飞翔。“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说又听到杜鹃鸟对着夜月悲啼,愁绪笼罩着空旷的山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这里“此”是代“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凋”,凋谢,消失。“朱颜”就是红颜,“凋朱颜”就是红颜失色,非常害怕的意思。今天成语有“谈虎色变”,“凋朱颜”就是“色变”的意思。“连峰去天不盈尺”“连峰”是连绵的山峰,“去天”离天,“去”是离开的意思,“不盈尺”是不满一尺,“盈”是满的意思“枯松倒挂倚绝壁”,说古老的松树倒挂着依靠在绝壁上。“飞湍瀑流争喧豗”,“喧豗”是哄闹声,是急流瀑布发出的。说飞泻的急流和汹涌的瀑布争相轰鸣。“砯崖转石万壑雷”,“砯”,水击岩石声,这里用作动词,撞击的意思“转石”,激流翻滚着大石。讲水拍打着山崖,冲击着山石,千山万壑发出雷鸣般的响声。这几句化用了晋代张载《剑阁鸣》中的意思,“盘着飞湍走壁,沙石碰阁,汹涌而惊雷。”可见李白善于吸收前人长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其险也若此”,蜀道之高之危略作收束。“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尔”是第二人称“你”,我叹息你这远道之客为什么要到这儿来呢?
第二部分可分为两层:前八句为一层,强调山势的高峻与道路的崎岖。“问君西游何时还”以下为第二层,描绘了悲鸟、古树、夜月、空山、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动静相衬,声形兼备,以渲染山中空旷可怖的环境和惨淡悲凉的气氛,喟叹友人何苦冒险入蜀。这是写蜀道行走之难。
第三部分,主要写剑阁险要,蜀地险恶,规劝远行的友人,不可久留。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剑阁”,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北大剑山、小剑山之间。“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峻。“当”,**、守着的意思,说剑阁的形势非常险要,非常高峻,只要一个人守在这险要的关隘上,再多的人也攻不开。正因为地势险要,所以“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匪”即非,这是暗喻“所守之人”成为狼与豺。说守卫的人如果不是自己的**,就可能变成害人的豺狼,因为他们可以凭恃险恶的地形搞**,残害人民。“一夫当关”以下四句,是化用张载《剑阁鸣》中“一人荷戟,万夫趦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这里写“猛虎”、“长蛇”,用的是双关的手法,用“猛虎”“长蛇”代“所守”,并把所守的**比拟为野兽。“吮血”就是吸血。磨牙吮**喻、比拟中含有夸张成分,形象更加鲜明。把割据一方的****面目揭得淋漓尽致,从而强化了蜀地**形势的险恶。这句说,人们早晨要躲避猛虎的**晚上要逃避大蛇的侵扰。这些“野兽”都在磨牙吮血,**太多了。作者画出了他们穷凶极恶,残害生灵的面目“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锦城”指四川成都,以织锦发达而得名。杜甫有“花众锦关城”的诗句。“云”是说,讲锦城这里虽说是乐土,我劝你不如早些回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西望”承接前文“西游”说的,由长安而行,望成都,故曰“西望”,“长咨嗟”是深深的叹息。
这最后一部分,从自然环境写到社会人生,赋予“危途难行”的主题以**的内容。写蜀地形势的险要和环境的险恶,规劝友人不可久留,及早回家。这是写国情之险恶。
这首诗构思奇特,想象奇特,“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河岳英灵集》)说这诗写的很奇特,自屈原以来还没有人写出这样。
一、充满炽热奔放不可抑制的情感,主观性非常突出。
浪漫**诗人李白激情澎湃,常常不能自已。诗歌形象高度个性化,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彩。无论叙事或者写景,都融汇着诗人的豪放性格。他那极为强烈的情感,在诗中常反复咏叹出来。开头“噫吁嚱”叹词的连用和“危乎高哉”同义词的反复使用,以独特的强调手法显示内在情感的份量,造成先声夺人的气氛。接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千古传诵的慨叹,定下了全文的基调,引出了古代人民不怕**,不畏艰难险阻,征服大自然的充满神话色彩的描写,使读者不得不惊心动魄于蜀道开辟之难。
在绘声绘色叙述山行艰难可怕的时候,作者再次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喟叹,极力渲染苍凉、悲愁气氛,烘托“危途难行”的主题。末尾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双关语,由大自然之险,写到**之危,又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以“侧身西望长咨嗟”的意味深长的叹息结束全篇,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在诗中三次出现,是感情的爆发、延续和收束。第一次出现,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点出了主题:“危途难行”,并定下全诗的基调,一唱三叹,震撼人心。“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出现,还鲜明地体现了作品结构的严谨。它第一次出现,是写蜀道开辟之难;第二次出现,是写蜀道行走之险;第三次出现,是写国情之险恶。我们说,此时诗人的感情发展达到高峰,悲愤难禁,倍觉艰难。同时在结构上,也标志着由极写山之高、路之难,转向写**形势之险恶,既是前节的收结,又是后节的启导;既照应了开头,又使读者对蜀道之难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反复呼告,不仅鲜明地体现出作品结构的严谨和感情的起伏跌宕,又像乐曲的主旋律,具有回环荡漾的音乐美。由于它始终贯注全诗,这就构成了全诗的感情主干,并将全诗凝聚成一个完满的艺术整体。诗人惊叹蜀道之难,感情又是昂扬奋发充满力量的,诗人的感情仿佛是随着蜀山、蜀水迭宕起伏,读后令人心情振奋。
总之,这一中心句的三次出现,在全诗的层次结构,感情凝聚,气氛渲染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深厚的情感,还以作者对西行友人的提醒、呼唤、劝告中流露出来。“问君西游何时还?”以亲切的询问,表示对友人的关怀。而接着“畏途巉岩不可攀”一句已含有赶快回头,不可前行的意思,但友人毕竟又向前走了,历经险境而抵达剑阁。作者以熟人的口吻、困惑不解地问道:“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实际是一种担心,体现了作者对友人命运的关心,而友人终于在蜀地住下了。这是豺狼出没、蛇虎横行的地方,千万不能久留哇!于是诗人又发出深情的呼唤:“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再三叮咛和规劝中,饱含着一片深挚的友好情谊。
二、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
李白并没有到过剑阁,因此有关山行艰险的生动描写,如从鸟兽的感受来刻画蜀道之高险:六龙回日、黄鹤难飞、猿猴愁攀;从行人的感觉来具体描写蜀道之艰险:峰回路转、山势险峻,表现人走在上面的畏惧心理、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以山川幽冷深寂的悲凉气氛来衬托渲染蜀道之艰险:古木荒凉、鸟声凄切将自然界渲染**旅愁;还具体描绘了行人眼中的蜀道等等。可以说李白的想象力是惊人的,超越时空的限制不受任何约束。大家想一下,他虽有漫游天下的生活深厚根底,但如果不发挥高度的'想象,不挥洒夸张的笔墨《蜀道难》决不会如此动人心魄,成为千古不朽的浪漫**杰作。据元和略阳县志记载,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雨,行者屡逢泥淖,所以称青泥岭。李白对青泥岭的高峻难行或许有所了解,于是吟出“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的诗句,写青泥岭是那样的盘旋曲折,山路绕着山崖不停地打转。作者出于想象的精彩描写,夸张而不失真,典型地再现了山路之险和山行之难。
在抒发旅愁的时候,诗人写到:“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这里古木参天,气象森严,鸟声凄厉回荡其间。丰富的想象,精心的构思,把人们引入一个悲凉、惨淡的艺术境界。“雄飞雌从”的设计,更使羁旅者勾起思念亲人的愁绪。这样生动的艺术效果,若不是作者在驰骋他那奇幻而又细致的想象之后落笔,是很难产生的。
再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蜀道上奇险壮观的景象吧!“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在诗人如椽大笔之下,连绵的山峰,几乎顶天而立;枯老的苍松倒挂在悬崖绝壁之间,飞泄的瀑流争相吼叫,砯崖击石发出震撼千山万壑雷鸣般的声响。这里既有群峰屹立的雄伟壮阔景象,又有枯松倒挂的特写镜头,既有充满诗情画意的近景,又有令人触目惊心的动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两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不得不叹服作者的想象力和描写的本领。
李白善于夸张。他的夸张与众不同处,往往是将事物夸张到极度,并且动辙用“千”“万”等数词来形容、装饰,如“燕山雪花大如席”、“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典型的。《蜀道难》的夸张也到了无以复加、登峰造极的地步。古人常以绝对办不到的事比喻成比登天还难,而诗里却极力夸张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除此恐怕没什么更夸张的写法了。“扪参历井仰胁息”,也是绝妙的夸张之笔。“扪”“历”两个动词的连用,显出友人出没在星宿之间,那山之高就不言而自明了。“危喽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个描写与《蜀道难》有异曲同工之妙。“连峰去天不盈尺”比后世民谣“离天三尺三”的说法更具夸张性。“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也以猿鹤面对高峻的山崖无可奈何的夸张描写,反衬行路之人陷入困境。诗人还把神话传说引入诗中,给这篇浪漫**诗作增添了光怪陆离的色彩,“蚕丛及鱼凫”的传说,形容历史悠久,突出了蜀地自成一国与世隔绝的丰功伟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等诗句,活画出他们穷凶极恶,残害生灵的狰狞面目,极写环境的**。
李白《蜀道难》赏析3
一首《蜀道难》,给人的感觉不仅仅入蜀之路的艰难,更多的是人生之路的艰辛,“噫吁戏,危呼高哉!”人生旅途谁没有这样的感叹呢?特别是像李白一样具有“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远大理想、要求“济苍生”“辅社稷”“安黎元”的人,人生之路更是艰难。在《蜀道难》里,李白用他那高超的艺术手法,丰富奇特的想象,把这样艰难的人生之路表现的淋漓尽致。
首先,由“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引出古蜀国创业的艰辛,时间之长“四万八千岁”,环境之**“西当太白有鸟道”就是有了“石栈相钩连”,还是面对“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情形,处境之险恶“地崩山催壮士死”,就连黄鹤、猱猿这样会飞能爬的动物都难以越过而“愁攀援”,更何况是人呢?然而,古蜀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五丁开山”那壮美的故事也不断激励着无数的勇士不顾“青泥何盘盘”,而“百步九折萦岩峦”,尽管把人折磨的“仰肋息,坐长叹。”
人生本来就是如此,创业自然是艰辛。古蜀国如此,秦塞亦如此,人类的发展史不也就如此吗?“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多少志士创业的悲壮故事,李白用蒙太奇式的一串串电影镜头:由远及近,由静到动,由慢变快,那山峦起伏、连蜂接天的图画,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飞湍、瀑流、悬崖、转石带来的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排山倒海之势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魅力,激人进取的动力。真正的勇士怎能因此而退缩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在感叹的同时,更是一种赞叹,赞叹造物之神工,英雄之神勇,面前的这“难”字已不是简单的“困难”所概而括之的了,更多的是体现了人生的意义,若能克服之则可以达到“连峰去天不盈尽”的境界,更能观赏得到“枯松倒挂倚绝壁”的奇境,至于“飞湍瀑流争喧虺,*崖转石万壑雷”的热闹景象就更别提了。这种人生历尽艰辛,览便人间美景的感觉,又怎是普通人能体会得到的呢?难免会有人会不解地问“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在封建社会,君王主宰一切的时代,士人的远大理想,人生价值均系于君王一身,因而主动去靠近天子,尽可能地去被天子赏识,是有志之士的一大目标。能接近天子,能得到天子得宠幸,是不胜荣幸“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然而,高处不胜寒,伴君如伴虎,天子那喜怒无常的性格,今天把你捧为掌中尤物,明天又可以把你看作“狼与豺”,时刻要提防着如虎如蛇的君王,稍不注意就会流血**,人头落地。被天子宠幸的感觉不错“锦城云虽乐”,可是整天面临着“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的**环境又怎不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呢?人生理想一旦真正实现,众星仰月,“剑阁峥嵘而崔巍”又会让你觉得寂寞而孤独,还不如像村民野夫那样过的悠闲自在的生活,因而又渴望回到原来的样子“不如早还家”,然而,身在江湖已容不得你做主了,只能“侧身西望长咨嗟!”
难呐,人生!穷亦难,达亦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蜀道难》赏析4
【原作呈现】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注音】
噫吁嚱(yī xu xī)鱼凫(fú)秦塞(sài)萦绕(yíng)
石栈(zhàn)猿猱(náo)扪参(shēn)抚膺(yīng)
巉岩(chán)飞湍(tuān)咨嗟(zī jiē)喧豗(huī)
砯崖(pīng)崔嵬(wéi)吮血(shǔn)
【文言基础知识】
(一)古今异义:
⒈危乎高哉;危;古意:高;现在:危险
⒉但见悲鸟号古木;但;古意:只;现在:表转折,但是
⒊尔来四万八千岁;尔;古意那,这指开国之初;现在:你,如此
⒋连峰去天不盈尺;去:相隔;现在:到
(二)通假字
1.所守或匪亲“匪”通“非”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三)词类活用
1.调朱颜;调,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2.砯崖转石万壑雷;砯,名词用作动词,原指水冲击石壁发出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意思。转,使动用法,使……滚动。
3.猿猱欲度愁攀援;愁,为动用法,为……发愁。
4.侧身西望长咨嗟;西,名作状,向西。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四)特殊句式·倒装句
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于”和它后边“上青天”构成介词短语,介词短语后置,正确语序为“于上青天难”。
⒉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嗟:叹惋之辞,相当“唉”。胡为:为何,为什么。这是一个疑问句中倒装句式,整体可以翻译为“唉,你这远方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呢”。
【参考译文】
噫,哎呀,好高啊好高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帝王,他们开国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栈道互相钩连。上有那驾着六龙日车也要回头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激流也要倒退迴川。连高飞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
“西行人啊,你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跟着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容颜。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人,不知是为什么?”
李白《蜀道难》赏析5
李白按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在开篇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明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如同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
那么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由秦入蜀春白峰道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入飞过,太白峰在秦者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引人入胜。
从“上有……”开始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越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衣,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优丰足,又借黄鹤和猿猴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可谓虚写手法层层映衬,结下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同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摘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吧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给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写到这里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姜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悲凄心境界。那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愁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或**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烘托了蜀道之难。
逶迤午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正”开始,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而旭果“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山峰之高,杜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李白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为像事的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月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苦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些处山川的险要就要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定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长计里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地**形势的描写,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人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诗人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尧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李白之所又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中的浪漫**激情,诗人寄情山水,对自然景物热情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瑞悖流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协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状道之险阻则曰:“地……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之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色彩”。
李白《蜀道难》赏析6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基调。以下随着感情起伏和自然场景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心弦。
为什么说蜀道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前奏,具有引人入胜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人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萦回和山势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艰难情状和畏俱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步履、惶悚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彩浓厚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蜀道,还有更为奇险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惊险场景。好象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远景画面;接着*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特写;而后,跟踪而来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险要引出对**形势描写。他化用**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发生,并联系当时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磨牙吮血,**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安史之乱,证明诗人忧虑是有现实意义。
李白以变化莫测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浪漫**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灵魂和瑰伟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色彩。透过奇丽峭拔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高大形象。
唐以前《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语言风格。诗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愤懑,迄无定论。
李白《蜀道难》赏析7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李白《蜀道难》赏析8
李白是继屈原以后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诗人,他的浪漫**与同时代的诗作相比具有更广阔的内容,情感充沛,想象奇特,将古典诗歌的浪漫**创作手法推到了一个绚丽无比的顶峰。
《蜀道难》为李白浪漫****作之一,沿用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即事成篇,虽然仍在写蜀道之难之险,但内容以及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它既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又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形势和人民命运的忧虑,也抒发了他对人生道路坎坷不*的感慨。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孟棨在《本世诗·高逸》中说“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自此,李白的名声就在京城传开了。据考,李白出蜀被召京是在天宝**(742年),而贺知章告老还乡是在天宝三载(745年)。如此推算,《蜀道难》大致为李白在天宝初年所作。
这首诗大体按照由古及今,由秦入蜀的路线,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现将其分为三部分来分析一下内容大义: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极言蜀道之难。诗人开篇以蜀地方言的三个惊叹词“噫吁嚱”引出主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危乎高哉”拔地而起,与李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之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接下来诗人从古老的传说“蚕丛及龟凫”落笔,追溯了蜀秦隔绝的漫长历史,来表现开国之难,蜀道来之不易,更加突出中心词“难”。
第二部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极言蜀道之险。此部分重在写山势“险”,大胆夸张,通过六龙车到此也只得折回,冲波曲折回旋于崇山峻岭之间,善飞的黄鹤尚不得过,猿猱发愁攀援,青泥岭百步九弯,行人在高处伸手可摸星辰等景物事件的反衬,烘托了蜀道沿途的艰难。同时诗人笔锋一转,反问出新的意境,把读者带入一个荒凉的境界,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这部分“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一句与李白的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化用同样的意境:“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第三部分“剑阁峥嵘而崔嵬”到结束,极言蜀地地势险恶,不可久留。“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峻,诗人说守卫如不是自己**,就有可能变成害人的豺狼,因为他们可以凭借险恶的地形发动**,残害百姓。“一夫当关”以下四句,是化用**张载《剑阁鸣》中的句子:“一人荷戟,万夫趦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这首《蜀道难》“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但我觉得这最后一部分,写蜀地形势的险要和环境的险恶,规劝友人不可久留,及早回家;从自然环境写到社会人生,赋予“蜀道难”的主题以**的内容,是有所寓的,既是在写人生仕途路之难行,也是在写国情之险恶,百姓生活之艰难。
下面分析一下《蜀道难》的艺术特色:
一.充满强烈的主观性色彩,情感喷薄而出,一泻万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在诗中三次出现,定下全诗的基调,一唱三叹,震撼人心。不仅鲜明地体现出这首诗结构的严谨性和感情的跌宕起伏,还使诗歌有了回环反复的音乐美。
二.想象奇特,大胆夸张,超越时空的限制,不受任何约束。李白并没有到过剑阁,对青泥岭也只是有所了解,但诗人通过他那奇幻而又丰富的想象,登峰造极的夸张,使人如临其境,心随之奔腾跳跃,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绝。
三.语言不羁,风格**奔放,富有个性。《蜀道难》以七言为主,长短句交替使用,句法灵活自如。甚至运用了散文,体现出李白热情奔放不受拘束的特色,颇具创意。在李白的其他古诗中,如《将进酒》、《行路难》等也可以看出此特点。
李白的同代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这首诗“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可以说,李白不愧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诗人,《蜀道难》也不愧为伟大的浪漫**佳作。
李白《蜀道难》赏析9
《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色彩的**作.从内容看,此诗应是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有别于其他的送别诗,此诗巧妙地运用别情,写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险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隐忧.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劝阻友人不要西游,写尽蜀道之高.
"噫吁嚱"三个感叹词连用,"危""高",同义重出,"噫吁嚱,危呼高哉!"一声惊叹,震撼人心.开篇之语,凭空起势,包含着充沛的.感情力量,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诗中蜀自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太白山有鸟道,却无人路可行,概括叙述了蜀国长期与内地隔绝的状况,也寓高山阻隔之意于其中.接着引用五丁开山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表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之时,为蜀道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间接地说明了蜀道在历史上就是不可逾越的险阻.蜀山太高,连太阳神的车子都得绕行!而且天梯石栈的下面是急湍险流.健飞的黄鹤无法通过,善于攀援的猿猱之类也同样为如何通过而发愁,在此基础上,诗人又通过摹写攀登者的神情和动作,如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等,来进一步烘托山路纤曲,蜀道因其高而艰险难行.
"问君西游何时还 "未登程先问归期,借惜别之情,写透蜀道之险.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这样的细节描写较好地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四句运用夸张手法,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卷;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万壑雷鸣的音响,组合起来的动感画面,这一切产生了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山势高危使人望而生畏,山川险要令人惊心动魄,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诗人觉得仍不到位,"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一句"质问",一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强化了蜀道的惊奇雄险.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地非久留之地.告诫友人之语写出诗人的**远见及内心的深深忧虑.
"蜀中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可见剑阁是蜀中军事要塞.剑阁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不乏据险作乱的先例.由自然而及人间,诗人写剑阁之险意在引出蜀地的战祸之烈.巧妙地化用**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警告**要吸取历史教训,警惕战乱的发生.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对太*景象背后潜伏的**割据局面的深深忧虑,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远见卓识以及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关注,为诗篇增添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在诗中,诗人还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反复咏叹,内容逐次加深,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推陈出新形式,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让我们领略了"诗仙"李白的才情,《蜀道难》不愧为一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浪漫**杰作.
李白《蜀道难》赏析10
李白诗篇是继屈原辞赋之后,我国浪漫**文学又一座高峰。他兼收百家之长,表现出无与伦比才情和杰出艺术力量。
在《蜀道难》这首诗中,诗人从古老历史,高峻峰岭,崎岖山路,悲凉环境,险***形势等各个方面,淋漓尽致地描画了蜀道之艰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山水画。其中,融贯全篇则是诗人高昂浪漫**激清。在这首诗中,其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李白笔下形象往往是个性化,具有强烈主观感**彩
面对美丽大自然,他不是漠然地观看,而是极力热情地赞叹。“上有六龙回首这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洄川。黄鹤欲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里,诗人从“六龙回首”之山写到“冲波逆折”之水,描绘出山势之“高”“险”,又用黄鹤不得过、猿猴愁攀援从反面衬托。不难看出,即使诗人具体地描绘,却也虚实相间,想象与夸张结合,既突出了蜀道之难,又为下**了铺垫:面对如此险峻大山,黄鹤、猿猴都**为力,人又该如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诗人好似一个高明摄像师:开始是群山起伏、连峰接天远景,接着是一个枯松倒挂绝壁特写,紧接着是一组快镜头,急流、瀑布、悬崖、转石,从眼前飞快地闪过,耳畔是瀑布冲击岩石发出雷鸣般声音,使人魂飞魄动、目不暇接;使人忘却了现实,跟随作者徜徉于蜀道,感受蜀道奇丽风光,让自己心跟着诗人节拍一起跳动。
二、李白诗歌中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
他很少对生活过程做细致如实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空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中景物,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互相没有联系意象,构成一幅幅动人心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感情。在《蜀道难》中,诗人从古老历史谈起,插入五丁开山神话:“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兵死,然后天梯石栈钩连。”诗人根据历史传说,用夸张笔墨写出了蜀国被阻岁月之漫长和蜀道之不可逾越。接着作者又引出了五丁开山神话:“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不但突出了蜀道之艰难,而且为古第蜀道增添了神奇色彩。在这几句诗中,诗人思绪是游离、漂缈,他驰骋想象于广阔空间,穿插以历史潮流和神话传说,运用独特匠心,构成了一幅幅惊心动魄图画,虽没有具体写蜀道,但那天梯、石栈相互钩连,曲折、逶迤于高山之中远影已依稀可见。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在这一小节中,诗人选取中心意象杜鹃鸟,而其他意象古林、月、山似乎都只为它服务。这一组意象都极富感**彩,使得诗人笔下景物也带有了浓厚主观感**彩,表现出十分深远意境,渲染了蜀道上空旷、苍凉、寂寥环境氛围。再加上绝壁上倒挂“枯松”,“冲波逆折”回川,“扪参历井”青泥岭,参天古木,丛林中飞来绕去、悲鸣“不如归去”杜鹃鸟,这一切尽管为我们描绘了蜀道自然景象,却让我们如身临其境,意象审美功能被充分地开发出来,在视觉上自觉地组成画面,并且这画面来自心灵层面。让我们随着满怀激情诗人,由生活实境而转入审美情境,情绪也随之而起伏、动荡。
三、李白诗歌夸张大胆而又易于为人们接受,想象丰富奇特而又富有个性化
在诗中,诗人一开始就发出惊叹:“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噫”“吁”“嚱”本来是三个**叹词,诗人把它们连在一起使用,加强惊叹语气和感情。惊叹之余,紧接着叠用“危乎”“高哉”两个同义词语,突出蜀道之险峻。接下来,作者用一个极为通俗也极夸张比喻——“上天”,来说明攀援蜀道艰难程度。“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诗人无限感慨:青泥岭上山路是多么曲折啊!走了一百步,就跟着山峦绕了那么多弯。青泥岭是多么高啊!高得似乎一伸手就能摸到星星,人连气都喘不过来了,只有坐下来抚胸长叹,哎呀,真令人胆颤心惊哪!“连峰去天不盈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都是明显夸张,但又不失于险怪,让人易于接受。这些大胆夸张和丰富想象,有力地突出了蜀道艰险,产生了强烈艺术感染力,使人读后仿佛进入了神话世界,又好似置身于高山之巅。
四、回环反复、一唱三叹也是本诗一个特点
诗开头以“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惊叹,为这首伟大乐曲奠定了基调;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是这曲雄壮豪迈进行曲主旋律,时时回荡在听众耳畔。中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主旋律在这里第二次显现,既回应开头,又领起下文,同时也渲染了环境气氛,诗人感情也越来越激动!结尾,诗人又一次发出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在诗中三次出现,一唱三叹,使这首雄壮进行曲主旋律时时激荡在听众心田,一曲终了,余音袅袅,缭绕不绝,产生荡气回肠艺术效果,也使整首诗读来有一种节奏美。
李白《蜀道难》读后感800字5篇(扩展6)
——蜀道难原文赏析3篇
蜀道难原文赏析1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如此一作:也若此)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李白《蜀道难》读后感800字5篇怎么写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译文
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
蜀道难以攀越,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了吧,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高峻无路只有飞鸟可通行,此山可以直通峨眉山巅。
山崩地裂,埋葬了五位开山英雄壮士,这样以后高险的山路和栈道才相互勾连。
蜀中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的泥路曲曲弯弯,百步九折萦绕着山峦。
屏住呼吸仰头就可触摸参星和井星,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这蜀道的峭岩险道实在难以登攀!
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茂密树丛之间。
月夜又听到杜鹃凄凉悲啼,在空山中传响回荡,令人愁思绵绵无穷尽!
蜀道难以攀越,简直难于上青天,使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
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飞流撞击着巨石在山谷中滚动像万壑鸣雷一般。
这样危险的地方,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什么非要来这里不可呀?
剑阁所在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
驻守的**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难免要变为豺狼,据险作乱。
每日每夜都要躲避猛虎和长蛇,它们磨牙吮血,**如麻。
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
蜀道难以攀越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注释
《蜀道难》:古乐府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噫吁嚱:惊叹声,蜀方言,表示惊讶的声音。
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
何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何:多么。茫然:渺茫遥远的样子。
尔来:从那时以来。
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之漫长,夸张而大约言之。
秦塞:秦的关塞,指秦地。秦地四周有山川险阻,故称“四塞之地”。
通人烟:人员往来。
西当:西对。当:对着,向着。
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
鸟道:指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只有鸟能飞过,人迹所不能至。
横绝:横越。
峨眉巅:峨眉顶峰。
摧:倒塌。
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
石栈:栈道。
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识的最高峰。
冲波:水流冲击腾起的波浪,这里指激流。
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黄鹤:黄鹄(Hú),善飞的大鸟。
尚:尚且。
得:能。
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
青泥: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陕西略阳县北。
盘盘:曲折回旋的样子。
百步九折:百步之内拐九道弯。
萦:盘绕。
岩峦:山峰。
扪参历井:参(shēn)、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扪(mén):用手摸。历:经过。
胁息:屏气不敢呼吸。
膺:胸。
坐:徒,空。
君:入蜀的友人。
畏途:可怕的路途。巉岩:险恶陡峭的山壁。
但见:只听见。
号古木:在古树木中大声啼鸣。
从:跟随。
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
凋朱颜:红颜带忧色,如花凋谢。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去:距离。
盈:满。
飞湍(tuān):飞奔而下的急流。
喧豗(huī):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
砯(pīng)崖:水撞石之声。砯,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
转:使滚动。
壑:山谷。
嗟:感叹声。
尔:你。
胡为:为什么。
来:指入蜀。
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
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一夫:一人。
当关:守关。
莫开:不能打开。
所守:指把守关口的人。
或匪亲: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匪,同“非”。
朝:早上。吮:吸。
锦城:成都古代以产锦闻名,朝廷曾经设官于此,专收锦织品,故称锦城或锦官城。今四川成都市。
咨嗟:叹息。
赏析
对《蜀道难》的创作背景,从唐**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琯)、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一直理想去长安做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这可能是一首赠友诗。有学者认为这首诗可能是天宝**至三年(742至744年)李白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也有学者认为此诗是开**间李白初入长安无成而归时,送友人寄意之作。
整体评析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
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整体把握
这首诗大约是天宝(唐玄宗年后,742~756)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由秦入蜀,太白峰则是第一道屏障,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他化用**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此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逐段分析
第一段从开头到“相钩连”,用了四韵,为全诗定下豪放的基调,并用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蜀王本纪》中记载了一个关于蜀道的神话。据说当年秦惠王时,蜀王部下有五个大力士,称为“五丁力士”。他们力大无穷。于是秦惠王送给蜀王五个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开路,迎娶美女。在回行路上,见一条大蛇蹿入山洞,五丁力士上前拉住蛇尾,用力往外拖,忽然地动山摇,山岭崩塌,压死了五丁力士。秦国的五个美女都奔上山去,化为石人。这个神话,反映着古代有许多劳动人民,凿山开路,**了不少人,终于打开了秦蜀通道。李白运用这个神话的母题,写了第五韵二句:“地崩山摧壮士死”,也可以说是指五丁力士,也可以说是指成千累万为开山辟路而**的劳动人民。他们死了,然后从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第一段诗到此为止,用四韵八句叙述了蜀道的起源。
第二段共享九个韵,描写天梯石栈的蜀道。“六龙回日”也是一个神话故事,据说太阳之神羲和驾着六条龙每天早晨从扶桑西驰,直到若木。左思《蜀都赋》有两句描写蜀中的高山:“羲和假道于峻坂,阳乌回翼乎高标。”羲和和阳乌都是太阳的代词。文意是说:太阳也得向高山借路。而最高的山还使太阳回飞避开。“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这一句就是说:上面有连太阳都过不去的高峰。“高标”是高举、高耸之意,但作名词用,因而可以解作高峰。萧士赟注引《图经》云:高标是山名。这是后代人误读李白诗,或有意附会,硬把一座山名为高标。原诗以“高标”和“回川”对举,可知决不是专名。
这两句诗有一个不同的文本。《河岳英灵集》、《极玄集》这两个唐人的选本、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唐人写本,还有北宋初的《唐文粹》,这两句却不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而是“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下有逆折冲波之流川”。从对偶来看,后者较为工整,若论句子的气魄,则前者更为壮健。可能后者是当时流传的初稿,而前者是作者的最后改定本。故当时的选本作“横河断海”,而李阳冰编定的集本作“六龙回日”。
以下一大段又形容蜀山之高且险。黄鹤都飞不过,猿猴也怕攀缘之苦。青泥岭,在陕西略阳县,是由秦入蜀的必经之路。这条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岩上纡回盘绕,行旅极为艰苦。参和井都是二十八宿之一。蜀地属于参宿的分野,秦地属于井宿的分野。在高险的山路上,从秦入蜀,就好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着星辰前进。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着胸膛,为此而长叹。这个“坐”字,不是坐立的坐,应该讲作“因此”。
以上是第二段的前半,四韵八句,一气贯注,渲染了蜀道之难。下面忽然接一句“问君西游何时还”,这就透露了赠行的主题。作者不像作一般送行诗那样,讲些临别的话,而在描写蜀道艰难中间,插入一句“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由此反映了来去都不容易。这一句本身也成为蜀道难的描写部分了。
“畏途巉岩”以下四韵七句,仍然紧接着上文四韵写下去,不过改变了描写的对象。现在不写山高路险,而写山中的禽鸟了。诗人说:这许多不可攀登的峥嵘的山岩,真是旅人怕走的道路(畏途)。在这一路上,你能见到的只是古树上悲鸣的鸟,雌的跟着雄的在幽林中飞绕。还有蜀地著名的子规鸟,常在月下悲鸣。据说古代有一个蜀王,名叫杜宇,号为望帝。他因**而死,死后化为子规鸟,每天夜里在山中悲鸣,好像哭泣一样。
以下还有一韵二句,是第二段的结束语。先重复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接着说:使人听了这些情况,会惊骇得变了脸色。“凋朱颜”在这里只能讲作因惊骇而“色变”的意思,虽然在别处应当讲作“衰老”。
第二段以下,韵法与章法似乎有点参差。依韵法来写,分为三段。但如果从思想内容的结构来看,实在只能说是两段。从“连峰去天不盈尺”到“胡为乎来哉”是一段,即全诗的第三段。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末句是又一段,即全诗的第四段,第三段前四句仍是描写蜀道山水之险,但作者分用两个韵。“尺”、“壁”一韵,只有二句,接下去立刻就换韵,使读者到此,有气氛短促之感。在长篇歌行中忽然插入这样的短韵句法,一般都认为是缺点。尽管李白才气大,**用韵,不受拘束,但这两句韵既急促,思想又不成段落,在讲究诗法的人看来,终不是可取的。
这一段前二句形容高山绝壁上有倒挂的枯松,下二句形容山泉奔瀑,冲击崖石的猛势,如万壑雷声。最后结束一句“其险也如此”。这个“如此”,并不单指上面二句,而是总结“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下的一切描写。在山水形势方面的蜀道之险,到此结束。此下就又接一个问句:你这个远路客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这又是出人意外的句子。如果从蜀中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我们这地方,路不好走,你何必来呢?如果站在送行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如此危险的旅途,你有什么必要到那里去呢?
接下去转入第四段,忽然讲到蜀地的军事形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于固守,难于攻入。像这样的地方,如果没有**可靠的人去镇守,就非常危险了。这几句诗完全用晋代张载的《剑阁铭》中四句:“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弗居。”李白描写蜀道之难行,联系到蜀地形势所具有的**意义,事实上已越出了乐府旧题“蜀道难”的范围。巴蜀物产富饶,对三秦的经济供应,甚为重要。所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第一句就说蜀地“城阙辅三秦”,也是指出了这一点。李白作乐府诗,虽然都用旧题,却常常注入有现实意义的新意。这一段诗反映了初唐以来,蜀地因所守非亲,屡次引起吐蕃、*的入侵,导致生灵涂炭的战争,使三秦震动。
这一段诗,在李白是顺便提到,作为描写蜀道难的一部分。但却使后世读者误认为全诗的主题所在。有人以为此诗讽刺章仇兼琼,有人以为讽刺严武,有人以为讽刺一般恃险割据的官吏,都是为这一段诗所迷惑,而得出这些结论。但是,这几句诗,确是破坏了全诗的**性,写在赠友人入蜀的诗中,实在使人有主题两歧之感。然诗作本是诗人感情之流露:蜀中**盘根错节,险要的地势更成为滋生割据野心的土壤,李白害怕友人误入是非之地,命丧宵小之手,故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语。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蜀道难原文赏析2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如此一作:也若此)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译文
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
蜀道难以攀越,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了吧,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高峻无路只有飞鸟可通行,此山可以直通峨眉山巅。
山崩地裂,埋葬了五位开山英雄壮士,这样以后高险的山路和栈道才相互勾连。
蜀中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的泥路曲曲弯弯,百步九折萦绕着山峦。
屏住呼吸仰头就可触摸参星和井星,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这蜀道的峭岩险道实在难以登攀!
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茂密树丛之间。
月夜又听到杜鹃凄凉悲啼,在空山中传响回荡,令人愁思绵绵无穷尽!
蜀道难以攀越,简直难于上青天,使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
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飞流撞击着巨石在山谷中滚动像万壑鸣雷一般。
这样危险的地方,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什么非要来这里不可呀?
剑阁所在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
驻守的**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难免要变为豺狼,据险作乱。
每日每夜都要躲避猛虎和长蛇,它们磨牙吮血,**如麻。
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
蜀道难以攀越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注释
《蜀道难》:古乐府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噫吁嚱:惊叹声,蜀方言,表示惊讶的声音。
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
何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何:多么。茫然:渺茫遥远的样子。
尔来:从那时以来。
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之漫长,夸张而大约言之。
秦塞:秦的关塞,指秦地。秦地四周有山川险阻,故称“四塞之地”。
通人烟:人员往来。
西当:西对。当:对着,向着。
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
鸟道:指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只有鸟能飞过,人迹所不能至。
横绝:横越。
峨眉巅:峨眉顶峰。
摧:倒塌。
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
石栈:栈道。
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识的最高峰。
冲波:水流冲击腾起的波浪,这里指激流。
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黄鹤:黄鹄(Hú),善飞的大鸟。
尚:尚且。
得:能。
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
青泥: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陕西略阳县北。
盘盘:曲折回旋的样子。
百步九折:百步之内拐九道弯。
萦:盘绕。
岩峦:山峰。
扪参历井:参(shēn)、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扪(mén):用手摸。历:经过。
胁息:屏气不敢呼吸。
膺:胸。
坐:徒,空。
君:入蜀的友人。
畏途:可怕的路途。巉岩:险恶陡峭的山壁。
但见:只听见。
号古木:在古树木中大声啼鸣。
从:跟随。
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
凋朱颜:红颜带忧色,如花凋谢。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去:距离。
盈:满。
飞湍(tuān):飞奔而下的急流。
喧豗(huī):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
砯(pīng)崖:水撞石之声。砯,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
转:使滚动。
壑:山谷。
嗟:感叹声。
尔:你。
胡为:为什么。
来:指入蜀。
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
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一夫:一人。
当关:守关。
莫开:不能打开。
所守:指把守关口的人。
或匪亲: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匪,同“非”。
朝:早上。吮:吸。
锦城:成都古代以产锦闻名,朝廷曾经设官于此,专收锦织品,故称锦城或锦官城。今四川成都市。
咨嗟:叹息。
赏析
对《蜀道难》的创作背景,从唐**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琯)、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一直理想去长安做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这可能是一首赠友诗。有学者认为这首诗可能是天宝**至三年(742至744年)李白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也有学者认为此诗是开**间李白初入长安无成而归时,送友人寄意之作。
整体评析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
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整体把握
这首诗大约是天宝(唐玄宗年后,742~756)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由秦入蜀,太白峰则是第一道屏障,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他化用**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此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逐段分析
第一段从开头到“相钩连”,用了四韵,为全诗定下豪放的基调,并用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蜀王本纪》中记载了一个关于蜀道的神话。据说当年秦惠王时,蜀王部下有五个大力士,称为“五丁力士”。他们力大无穷。于是秦惠王送给蜀王五个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开路,迎娶美女。在回行路上,见一条大蛇蹿入山洞,五丁力士上前拉住蛇尾,用力往外拖,忽然地动山摇,山岭崩塌,压死了五丁力士。秦国的五个美女都奔上山去,化为石人。这个神话,反映着古代有许多劳动人民,凿山开路,**了不少人,终于打开了秦蜀通道。李白运用这个神话的母题,写了第五韵二句:“地崩山摧壮士死”,也可以说是指五丁力士,也可以说是指成千累万为开山辟路而**的劳动人民。他们死了,然后从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第一段诗到此为止,用四韵八句叙述了蜀道的起源。
第二段共享九个韵,描写天梯石栈的蜀道。“六龙回日”也是一个神话故事,据说太阳之神羲和驾着六条龙每天早晨从扶桑西驰,直到若木。左思《蜀都赋》有两句描写蜀中的高山:“羲和假道于峻坂,阳乌回翼乎高标。”羲和和阳乌都是太阳的代词。文意是说:太阳也得向高山借路。而最高的山还使太阳回飞避开。“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这一句就是说:上面有连太阳都过不去的高峰。“高标”是高举、高耸之意,但作名词用,因而可以解作高峰。萧士赟注引《图经》云:高标是山名。这是后代人误读李白诗,或有意附会,硬把一座山名为高标。原诗以“高标”和“回川”对举,可知决不是专名。
这两句诗有一个不同的文本。《河岳英灵集》、《极玄集》这两个唐人的选本、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唐人写本,还有北宋初的《唐文粹》,这两句却不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而是“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下有逆折冲波之流川”。从对偶来看,后者较为工整,若论句子的气魄,则前者更为壮健。可能后者是当时流传的初稿,而前者是作者的最后改定本。故当时的选本作“横河断海”,而李阳冰编定的集本作“六龙回日”。
以下一大段又形容蜀山之高且险。黄鹤都飞不过,猿猴也怕攀缘之苦。青泥岭,在陕西略阳县,是由秦入蜀的必经之路。这条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岩上纡回盘绕,行旅极为艰苦。参和井都是二十八宿之一。蜀地属于参宿的分野,秦地属于井宿的分野。在高险的山路上,从秦入蜀,就好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着星辰前进。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着胸膛,为此而长叹。这个“坐”字,不是坐立的坐,应该讲作“因此”。
以上是第二段的前半,四韵八句,一气贯注,渲染了蜀道之难。下面忽然接一句“问君西游何时还”,这就透露了赠行的主题。作者不像作一般送行诗那样,讲些临别的话,而在描写蜀道艰难中间,插入一句“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由此反映了来去都不容易。这一句本身也成为蜀道难的描写部分了。
“畏途巉岩”以下四韵七句,仍然紧接着上文四韵写下去,不过改变了描写的对象。现在不写山高路险,而写山中的禽鸟了。诗人说:这许多不可攀登的峥嵘的山岩,真是旅人怕走的道路(畏途)。在这一路上,你能见到的只是古树上悲鸣的鸟,雌的跟着雄的在幽林中飞绕。还有蜀地著名的子规鸟,常在月下悲鸣。据说古代有一个蜀王,名叫杜宇,号为望帝。他因**而死,死后化为子规鸟,每天夜里在山中悲鸣,好像哭泣一样。
以下还有一韵二句,是第二段的结束语。先重复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接着说:使人听了这些情况,会惊骇得变了脸色。“凋朱颜”在这里只能讲作因惊骇而“色变”的意思,虽然在别处应当讲作“衰老”。
第二段以下,韵法与章法似乎有点参差。依韵法来写,分为三段。但如果从思想内容的结构来看,实在只能说是两段。从“连峰去天不盈尺”到“胡为乎来哉”是一段,即全诗的第三段。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末句是又一段,即全诗的第四段,第三段前四句仍是描写蜀道山水之险,但作者分用两个韵。“尺”、“壁”一韵,只有二句,接下去立刻就换韵,使读者到此,有气氛短促之感。在长篇歌行中忽然插入这样的短韵句法,一般都认为是缺点。尽管李白才气大,**用韵,不受拘束,但这两句韵既急促,思想又不成段落,在讲究诗法的人看来,终不是可取的。
这一段前二句形容高山绝壁上有倒挂的枯松,下二句形容山泉奔瀑,冲击崖石的猛势,如万壑雷声。最后结束一句“其险也如此”。这个“如此”,并不单指上面二句,而是总结“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下的一切描写。在山水形势方面的蜀道之险,到此结束。此下就又接一个问句:你这个远路客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这又是出人意外的句子。如果从蜀中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我们这地方,路不好走,你何必来呢?如果站在送行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如此危险的旅途,你有什么必要到那里去呢?
接下去转入第四段,忽然讲到蜀地的军事形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于固守,难于攻入。像这样的地方,如果没有**可靠的人去镇守,就非常危险了。这几句诗完全用晋代张载的《剑阁铭》中四句:“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弗居。”李白描写蜀道之难行,联系到蜀地形势所具有的**意义,事实上已越出了乐府旧题“蜀道难”的范围。巴蜀物产富饶,对三秦的经济供应,甚为重要。所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第一句就说蜀地“城阙辅三秦”,也是指出了这一点。李白作乐府诗,虽然都用旧题,却常常注入有现实意义的新意。这一段诗反映了初唐以来,蜀地因所守非亲,屡次引起吐蕃、*的入侵,导致生灵涂炭的战争,使三秦震动。
这一段诗,在李白是顺便提到,作为描写蜀道难的一部分。但却使后世读者误认为全诗的主题所在。有人以为此诗讽刺章仇兼琼,有人以为讽刺严武,有人以为讽刺一般恃险割据的官吏,都是为这一段诗所迷惑,而得出这些结论。但是,这几句诗,确是破坏了全诗的**性,写在赠友人入蜀的诗中,实在使人有主题两歧之感。然诗作本是诗人感情之流露:蜀中**盘根错节,险要的地势更成为滋生割据野心的土壤,李白害怕友人误入是非之地,命丧宵小之手,故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语。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蜀道难原文赏析3
原文:
蜀道难
朝代:唐朝
作者: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唉呀呀多么危险多么高峻伟岸!
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
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
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
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眉山顶端。
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
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
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
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
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
屏住呼吸仰头过参井皆可触摸,
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
可怕的岩山栈道实在难以登攀!
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
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
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
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
蜀道真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
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
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
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
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
那去处**艰险到了这种地步;
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
为了什么而来到这险要的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
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
驻守的**若不是自己的近亲;
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
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
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
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
毒蛇猛兽**如麻即令你胆寒。
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
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
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注释(1)《蜀道难》:古乐府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2)噫吁嚱:惊叹声,蜀方言,表示惊讶的声音。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3)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何茫然:难以考证。何:多么。茫然:渺茫遥远的样子。指古史传说悠远难详,茫昧杳然。据西汉扬雄巜蜀本王纪>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
(4)尔来:从那时以来。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之漫长,夸张而大约言之。秦塞:秦的关塞,指秦地。秦地四周有山川险阻,故称"四塞之地"。通人烟:人员往来。
(5)西当:西对。当:对着,向着。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鸟道:指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只有鸟能飞过,人迹所不能至。横绝:横越。峨眉巅:峨眉顶峰。
(6)地崩山摧壮士死:《华阳国志·蜀志》:相传秦惠王想征服蜀国,知道蜀王好色,答应送给他五个美女。蜀王派五位壮士去接人。回到梓潼(今四川剑阁之南)的时候,看见一条大蛇进入穴中,一位壮士抓住了它的尾巴,其余四人也来相助,用力往外拽。不多时,山崩地裂,壮士和美女都被压死。山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这便是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故事。摧:倒塌。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石栈:栈道。
(7)六龙回日:《淮南子》注云:“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螭即龙。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识的最高峰。 冲波:水流冲击腾起的波浪,这里指激流。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8)黄鹤:黄鹄(Hú),善飞的大鸟。尚:尚且。得:能。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
(9)青泥: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陕西略阳县北。《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盘盘:曲折回旋的样子。百步九折:百步之内拐九道弯。萦:盘绕。岩峦:山峰。
(10)扪参历井:参(shēn)、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扪(mén):用手摸。历:经过。胁息:屏气不敢呼吸。膺:胸。坐:徒,空。
(11)君:入蜀的友人。畏途:可怕的路途。巉岩:险恶陡峭的山壁。
(12)但见:只听见。号古木:在古树木中大声啼鸣。从:跟随。
(13)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杜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这两句也有断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但不如此文这种断法顺。
(14)凋朱颜:红颜带忧色,如花凋谢。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15)去:距离。盈:满。
(16)飞湍(tuān):飞奔而下的急流。喧豗(huī):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砯(pīng)崖:水撞石之声。砯,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转,使滚动。 壑:山谷。
(17)嗟:感叹声。尔:你。胡为:为什么。来:指入蜀。
(18)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一夫”两句:《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一人守隘,万夫莫向”。《文选》卷五十六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趦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一夫:一人。当关:守关。莫开:不能打开。
(19)所守:指把守关口的人。或匪亲: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匪,同“非”。
(20)朝:早上。吮:吸。
(21)锦城:成都古代以产棉闻名,朝廷曾经设官于此,专收棉织品,故称锦城或锦官城。《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剑南道成都府成都县:“锦城在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今四川成都市。
(22)咨嗟:叹息。
赏析:
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琯、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明显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宝元载至天宝三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
本诗可大致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蚕丛及鱼凫”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主要写开辟道路之艰难。诗人从蚕丛、鱼凫开国的古老传说落篓,追溯了蜀秦隔绝、不相交通的漫长历史,指出由于五位壮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在不见人迹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崎岖险峻的栈道。强调了蜀道的来之不易。
第二部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主要写跋涉攀登之艰难。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前八句为一层,强调山势的`高峻与道路之崎岖。先例举了六龙、黄鹤、猿猱这些善**腾攀登的鸟兽面对蜀道尚且无可奈何的情况,以映衬人要攀越蜀道谈何容易;又特地选择了秦地突出的高山青泥岭加以夸张描绘,显示蜀道之高耸入云,无法通行。“问君西游何时还”以下为第二层,描绘了悲鸟、古树、夜月、空山、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动静相衬,声形兼备,以渲染山中空旷可怖的环境和惨淡悲凉的气氛,慨叹友人何苦要冒此风险入蜀。
第三部分,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不如早还家”,由剑阁地理形势之险要联想到当时社会形势之险恶,规劝友人不可久留蜀地,及早回归长安。这部分亦可分为两层。前五句为一层,化用**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突出剑阁关隘险要,后六句为一层,以毒蛇猛兽**如麻暗喻当地**如凭险**则将危害百姓,规劝友人早日离开险地。
全诗主要由以上三部分组成,至于在诗中三次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两句诗,则是绾连各部分的线索。它使全诗首尾呼应,回旋往复,绵连一体,难解难分。
《蜀道难》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引《乐府解题》说:“《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都是四川山名)之阻”。自梁简文帝至初唐张文琮,曾有不少人用此题目写过诗。李白此诗,虽然也沿用了乐府旧题描写蜀道艰难,但内容较前有所丰富,思想意义也比较积极。
描绘蜀道的奇崛艰险是本诗的一个主要内容,这类诗句,占据了全诗的大部分篇幅。李白对故乡四川和祖国山河非常热爱,他的许多诗篇都强烈地表现出这一情感。《蜀道难》也是如此。虽然,为了达到规劝友人的目的,他极力夸张、描绘了蜀道之艰险可怖,然而对祖国山河的真诚热爱,使他不由自主地对笔下的蜀道倾注了饱满的热情,在描绘蜀道之艰险可怖的同时也写出了它的突兀、峥嵘、强悍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显示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其次,本诗体现了作者与王炎的深情厚谊。李白很重友情,他与诗人杜甫、道士吴筠、农民汪伦的友谊向来是文学史上的美谈。他与王炎的交情也很深。王炎入蜀,他一连写了《剑阁赋》、《送友人入蜀》等诗文相送,王炎去世,他又写了《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深表哀悼。在本诗中,他于描绘蜀道之时,每每情不自禁地发出“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侧身西望长咨嗟”一类感叹,对王炎此行深表担忧,并诚恳规劝王炎及早还家,表现出对友人的真切关心和一怀深情。
如前所述,本诗当作于天宝初。当时,唐朝社会表面上尚算安定繁荣,但骨子里却矛盾重重,不无危险。一方面,是“法令弛坏”,土地兼并严重,一方面,藩镇拥兵自重,朝廷难以**。因此,李白此诗第三部分的有些诗句,尽管仍侧重于描写蜀道地势险要,但也于有意无意之间流露出他对国事危殆的忧虑,流露出了他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心。
无论从哪个艺术角度衡量,《蜀道难》都堪称是李白的**作。它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创作个性。
首先是感情强烈。开篇伊始,作者就以“噫吁贼!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奔腾直泻,抒发出他对蜀道高峻艰险所感到的惊愕、感慨,而后,在诗的中间和结尾,他又两次重复了这一咏叹,将自己的强烈感情笼罩全诗,给人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感觉,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其次是夸张极度。夸张是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然而,李白的夸张与众不多,他往往把笔下的事物夸张到极度,而且动辄用“千”;“万”等巨额数词来形容修饰。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典型的例子。就《蜀道难》而言,他的夸张也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人说登天最难;而他却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成语有云,谈虎色变,他却道“蜀道之难”,“使人听此凋朱颜!”民谣相传,“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笔下竟成了“连峰去天不盈尺”。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他说是“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说是“百步九折”;而为了显示蜀道之高耸,他甚至夸张说连为太阳驾车的六龙至此也要掉头东返……这些极度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物实际,但却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再次,想象丰富奇特。李白在这首诗中的想象力是惊人的,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约束。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从六龙回日之九重云霄到冲波逆折之百丈深渊;既有“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各种图景展现,又有“悲鸟号’、“子规啼”、“砯崖转石万壑雷”诸般音响激荡;甚而至于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切身经历、实地感受。凭借神奇的想象,作者具体描绘出了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生动渲染出了它阴森幽邃的氛围,使人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欧阳修曾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太白落笔生云烟”(《太白戏圣俞》),形象地说出了人们读《蜀道难》后所得到的艺术感受。
应该注意的是,作者还将神话、传说与他的奇特想象和恣意夸张结合在一起,使三者相辅相成,交融为一体。这是李白诗浪漫**风格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本诗艺术上的又一特色。在这首诗里,作者采撅了蚕丛开国、五丁开山、子规啼恨的古老传说及六龙回日的瑰丽神话,把它们编织在他对蜀道艰难的奇特想象和夸张描绘之中,为笔下的山岭石栈涂抹上一层古朴悲凉而又神奇迷离的色彩,使整首作品散发出浓郁的浪漫气息。需要指出,这些神话、传说,既是作者想象的内容,也是他恣意夸张的体现,三者是互为表里,难以拆分的。
最后,谈谈《蜀道难》句式的灵活多变与语言的奔放恣肆。李白生性豪放不羁,写诗也喜欢用句式**、叶韵宽松的歌行体,以便任意驰骋才气,表达胸中起伏多变的强烈感情。这首诗是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掺杂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短者仅三字,**达十一字,长短不等,错落交接,时而散漫,时而整齐,随心所欲,又舒卷自如。再从语言来看,既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匀称整饬,也有“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散漫舒展;既有“枯松倒挂倚绝壁”之精炼凝重,也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流畅轻快,“危乎高哉”一句同义反复,是故作。重笔以提起气势:“噫吁喊”三字选用虚词,乃无心弄巧却别具风致,且又以由川方言入诗……奔放恣肆,毫无规范可循,冲口而出,却又无施不宜,**容的衷达与情感的抒发起了富有成效的辅助作用。
李白《蜀道难》读后感800字5篇(扩展7)
——《蜀道难》 教学设计3篇
《蜀道难》 教学设计1
一、课文悟读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捭闽,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二、亮点探究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探究学习: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AA冰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探究学习: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探究学习: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探究学习: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寻找美点。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因为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得到的,所以,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说,同时要多肯定学生,让他们尝到鉴赏的甜头,坚定地走下去。当然在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时,教师可抛砖引玉。
5、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他化用**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三、选题设计
1、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研究方法:
(1)查阅相关的书籍,收集有关资料。
(2)整理李白诗词中最能表现其风采的诗句和盛唐历史文化方面的史料。
(3)在上面准备的基础上,分组探究,仔细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参读书目:
(1)《唐诗鉴赏辞典》。
(2)王运熙《李白研究》,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3)茆家培《*李白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
(4)林庾《诗人李白》,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5)马鞍山市李白研究会编《中日李白研究论文集》,*展望出版社。
(6)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
(7)汪静之《李白研究}。
(8)王瑶《李白》,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9)《古代文学家传记》(上),**书局出版。
2、《蜀道难》主题思想探源。
研究方法:
(1)分小组探究,然后综合。
(2)查阅资料,整理不同说法。
(3)小组讨论,确定比较合适的观点。
(4)上网查询,多方求证。
参读书目:
(1)《唐诗别裁》。
(2)《唐宋诗醇》,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3)《**活页文选》(**版),1998年第24期。
(4)顾炎武《日知录》。
3、我心中的诗仙李白。
研究方法:
(1)广泛阅读李白的作品,不仅仅限于诗歌。
(2)查阅李白的传记。
(3)在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梳理对李白的独特感悟。
参读书目:
(1)《古代文学家传记》(上),**书局出版。
(2)汪静之《李白研究》。
(3)《河岳英灵集》。
(4)《唐诗鉴赏辞典》。
(5)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
《蜀道难》 教学设计2
《蜀道难》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
3、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走进诗歌神奇的艺术世界。
4、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讲授法:帮助学生疏通诗意。
2、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
3、合作探究:训练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4、启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5、借助教材和多**等教学设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所描写的蜀道之难及其载负的情感。
2、进一步领略李白诗歌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3、诗歌主旨的分析。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课文概述
《蜀道难》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蜀道难》是开篇,在讲解中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同时要涉及诗歌诵读技巧,为接下来几篇诗歌的讲解作铺垫;《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在描写蜀道之难的过程中,以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值得师生鉴赏其魅力。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方法一:展示有关蜀道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观察蜀道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接着共同赏析几篇描写蜀道难的诗作,看看它们的表现手法,进而引出李白的《蜀道难》。
2、方法二:可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借用李白“谪仙人”雅号的由来引出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难》。
【设计意图】主要是激发学生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课程导入部分是必须的,好的开端等于成功课堂的一半。
(二)作者生*及创作背景
1、作者生*。
注:学生虽然熟知李白,但信息是零碎的,所以教师应梳理作者信息,让学生对李白的认知成系统。
2、创作背景。
注:可结合唐代文人壮游天下以求功名为大背景,特别要注意理解李白出蜀时的精神世界,然后引入贺知章对《蜀道难》的赏识。
(三)乐府诗和乐府古题
1、乐府诗相关知识。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创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
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是收罗汉至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等12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风格。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
2、乐府古题常识。
亦称“乐府往题”,乐府诗类别名。即“拟古乐府”。汉乐府“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足以观风俗,知薄厚”(《汉书?艺文志》),为汉末魏晋以来诗人所继承。如曹操等模仿其思想和艺术风格,并沿用其旧题写了许多不再入乐的乐府诗。唐诗人更大量借用乐府旧题抒写时事,从而赋予旧题以新生命。
【设计意图】虽然必修二中学习过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乐府古题《短歌行》,但必修三有必要再介绍一下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
(四)文本解析
1、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
注: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听:字词读音、句式停顿、情感基调。
(2)学生齐读。
注:在学生齐读之前,教师应结合相关资料,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2、细读文本,梳理文句(重点)。
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按字句段的顺序进行,类似于文言文的串讲,但不等同于串讲,在把诗句分离之后,要有句段的整体观。结合注释及参考资料让学生了解基本文意,并在描写内容和写作手法及作用上要做适当的点拨,原因是《蜀道难》里的词藻比较新奇丰富,意象和技巧运用较多,学生理解有难度,也是为下文问题探究作铺垫。
3、小组合作,问题探究。
(1)从课文可知,李白对“蜀道难”一咏三叹,试概括三叹的内容。
参考要点:一叹蜀道之高险,二叹蜀道之惊险,三叹蜀道之凶险。
注:一咏三叹是本诗的行文特点,也是让学生宏观把握诗歌的线索,结合第一部分的整体感知,通过此小题检查学生的理解力和概括力。
(2)说说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参考要点:首先明确这是反复(复沓形式)的'表现手法,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应结合具体文本分析,立足于形式结构和诗歌主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段出现,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3)请结合具体文本,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参考要点: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夸张扬厉的笔法,流转华美的韵律。(这是主要的艺术特色,在学生回答后,需要老师点拨和补充,学生如果体会到其他特色,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肯定)
(4)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参考:关于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A、为忧虑房琯、杜甫而作,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B、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为给李白集作分类补注的元人肖士;C、讽刺四川**章仇兼琼;D、“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和顾炎武《日知录》为**。经今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实不符,或于时间不对,都很难成立。所以我们以第四种说法为基础,认为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有关主旨的争议应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有所了解,但应提醒学生注意主旨的理解应有理有据于文本,不可牵强附会。)
【设计意图】古典诗歌解读应以文本为本位,进行细读,在学生整体感知后,由教师引导分层分析诗句,将诗歌压缩的内容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和思考,只有理解了诗歌的字面意义,文本的深入才有了基础和前提,体会诗歌的方法精髓在于文本细读,所以在“细读文本”部分重点是梳理字句,析词解句是诗歌解读的最为基本的方法,但是它不是跳跃性地选取应试性的考点讲解,而是注重发掘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会读诗,读懂诗,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状态;“整体感知”到“文本细读”再到“问题探究”,三个模块重视的是基础,能力层级是提升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解诗的方法。
4、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可以欣赏不同的名家朗诵视频,帮助自己理解。
【设计意图】李白作品,浑如天成,不可节解,所以要多多诵读,进行整体观照。通过反复诵读、美读,当能更好地领会这首诗的妙处。
七、课后作业
1、《行路难》(其一)与《蜀道难》写作时间接近,请结合你对这两首诗写作目的的理解,对比分析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和情感状态。
2、读宋代石介的《蜀道自勉》,说说它与李白《蜀道难》的写作重点和思想感情各有何不同。
潮阳章烟墨,去京路八千。
吏部有大功,得罪斥守藩。
朝冲江雾行,夜枕江涛眠。
蛟蜃作怪变,时时攀船舷。
鱼龙吐火焰,往往出波间。
故为相恐怖,倏忽千万端。
道在安可劫,处之自晏然。
我乏尺寸効,月食二万钱,
自清西南来,此行非竄迁。
蜀山险可升,蜀道高可缘。
上无岚气蒸,下无波涛翻。
步觉阁道稳,身履剑门安。
惟怀史部节,不知蜀道难。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比较阅读,仍是做整体观照。
《蜀道难》 教学设计3
一、课文悟读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捭闽,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二、亮点探究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探究学习: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AA冰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探究学习: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探究学习: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探究学习: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寻找美点。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因为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得到的,所以,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说,同时要多肯定学生,让他们尝到鉴赏的甜头,坚定地走下去。当然在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时,教师可抛砖引玉。
5、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他化用**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三、选题设计
1、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研究方法:
(1)查阅相关的书籍,收集有关资料。
(2)整理李白诗词中最能表现其风采的诗句和盛唐历史文化方面的史料。
(3)在上面准备的基础上,分组探究,仔细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参读书目:
(1)《唐诗鉴赏辞典》。
(2)王运熙《李白研究》,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3)茆家培《*李白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
(4)林庾《诗人李白》,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5)马鞍山市李白研究会编《中日李白研究论文集》,*展望出版社。
(6)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
(7)汪静之《李白研究}。
(8)王瑶《李白》,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9)《古代文学家传记》(上),**书局出版。
2、《蜀道难》主题思想探源。
研究方法:
(1)分小组探究,然后综合。
(2)查阅资料,整理不同说法。
(3)小组讨论,确定比较合适的观点。
(4)上网查询,多方求证。
参读书目:
(1)《唐诗别裁》。
(2)《唐宋诗醇》,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3)《**活页文选》(**版),1998年第24期。
(4)顾炎武《日知录》。
3、我心中的诗仙李白。
研究方法:
(1)广泛阅读李白的作品,不仅仅限于诗歌。
(2)查阅李白的传记。
(3)在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梳理对李白的独特感悟。
参读书目:
(1)《古代文学家传记》(上),**书局出版。
(2)汪静之《李白研究》。
(3)《河岳英灵集》。
(4)《唐诗鉴赏辞典》。
(5)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
李白《蜀道难》读后感800字5篇(扩展8)
——《蜀道难》教案 (荟萃20篇)
《蜀道难》教案1
【教材内容】
唐诗是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李白和杜甫各领风骚,继承了*诗歌浪漫**和现实**两大传统,在学生充分的学习解读这两首诗之后,再次让学生走进这两首诗,利用本节课的比较阅读,更加深入的从四个角度去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和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不同,并通过写作交流呈现自己的理解。
【教学目标】1、品味涵咏诗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教学重难点】1、探究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唐代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时代,其中出现了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是(学生齐声回答)李白、杜甫。韩愈在他的诗中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给予他们的诗歌以的高度赞扬,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他们的诗歌,感受他们不同的风格,不一样的情怀。
(过渡语:首先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齐读一下)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涵咏诗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二、合作探究涵咏诗歌就需要朗读,古人云“三分诗靠七分读”,包含情感的吟诵,可以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然我们再次聆听关于《蜀道难》和《蜀相》的朗诵
1、诵读品韵味(设置朗读情境)找四名同学分别跟着音乐来朗诵这两首诗。朗读结束之后同学们谈出听后的感觉总结出李白和杜甫不同的风格。
老师板书:豪放飘逸沉郁顿挫老师**:那么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区别他们的这种不同风格呢?学生思考回答出四个方面。
老师板书:意象手法情感意境老师布置任务:下面我们就分成四个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讨论。一组分析意象,二组分析手法,三组分析情感,四组分析意境。相互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
2、细读文本,多角度分析李杜诗歌风格的不同,完成表格
学生充分的讨论之后,交流讨论结果。
1、一组同**系诗句,找出意象,分析李白笔下的意象“吞吐山河,包孕日月”,体积巨大,而杜甫的诗句写了*常细微的事物。老师总结“象由心生”,意象解读对理解诗歌很重要。
2、二组同**系诗句,找出手法,分析出李白善于运用大胆地夸张和想象来表达他的情感,而杜甫却借乐景写哀情,借古伤今含蓄、迂回的传情达意。老师做出评价。
3、三组同**系诗句,分析出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赞美,热爱,对国事的担忧而杜甫则是仰慕、伤感和壮志难酬。老师做出评价“诗者,吟咏性情也”。
4、四组同学分析出李白诗歌的意境雄奇壮观,大气磅礴,而杜甫诗歌的意境却是幽静、寂寞和阴冷的。老师做出评价“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意境需心领神会。
老师总结:在充分的交流之后,我们更加明确了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老师**:你们能再回忆几首李杜的诗歌来展现他们这种不同的风格吗?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三、回顾所学,加深对李杜诗歌不同风格的理解学生回顾背诵李白、杜甫的诗歌并分析,老师指导学生依据风格去朗诵。用声音去传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大约七八人展示)过渡:从大家朗读中可以看出,李白杜甫的诗歌已深入人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李白和杜甫有了更深厚的情感和认识,下面我们就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为题写写你对他们的认识。进入下一环节四、表达感知,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为题,写写你对他们的认识。学生写作然后交流,小组推荐优秀作品展示,学生点评。老师展示作品并朗诵:在我的心中,有一个长长的影子,纵跨上下千余年,青衫长袖。持剑把酒,他,就是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我眼中的李白,一身傲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我眼中的李白,满心情谊;“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愁。”在我眼中的李白,洒脱豪放。李白,一代诗仙,盛唐狂人,用豪情作巨笔,写下了锦绣大唐。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李白杜甫诗歌风格迥异的原因,希望同学们从中也能学到一些解读诗歌的方法。六、布置作业:课下背熟这两首诗,并整理好本节课的学习笔记。
【板书设计】
亦真亦幻话诗意
豪放飘逸沉郁顿挫
《蜀道难》教案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诵读感知,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
2、过程与方法:品读鉴赏,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走进诗人心灵,感受诗人赤子之心。
【学习重点和难点】
一、学习重点:
1、诵读诗歌,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
2、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难点:
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自主学习
3、小组合作探究
4、点拨法
5、多**情境教学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童声版的《望庐山瀑布》,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对李白诗歌的回忆,进入学习诗歌的氛围。
导入语:李白的诗歌传承千载,我们的童年、少年都伴随着李白的诗歌,名山大川给了漫游祖国的李白创作灵感,让他写出了很多奇文,今天我们一块学*白诗歌浪漫**风格的最具**性的诗歌《蜀道难》。
二、学习目标展示
三、活动:学生自读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做到目标明确。
三、预习检测
给加点字注音
噫吁嚱鱼凫秦塞萦岩峦
石栈猿猱扪参抚膺
巉岩飞湍喧豗砯崖
峥嵘崔嵬吮血咨嗟
活动:一学生读,读完后全体学生纠正,然后齐读巩固。扫除课文的文字障碍,积累生字词。
过渡语:唐代的诗评家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下面我们就“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四、诵读诗歌,感知风格(PPT展示)
1、活动:诗歌风格多样,“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风格,“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清新的田园风格,看视频,听名家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这首诗歌是怎样的风格?
明确:雄浑、豪放
3、活动:**诵读诗歌,读出雄浑、豪放,读出激情。找出本诗中你认为最能表现蜀道之“难”的句子并加以评析。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三句是诗歌的主旨,贯穿着全文。分别是从那几个角度表现蜀道之难的?
明确: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是从写出了蜀道的高峻。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害怕的感情,写出蜀道的险。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深沉的慨叹意,感叹蜀道的战祸之烈。
说明:通过对这三句主旨句的诵读,诗歌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4、**:蜀地真的这样的奇崛险峻吗?让我们设身处地的感受一下。
活动:通过一组真实的蜀地剑阁古栈道的图片展示,并配有十面埋伏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蜀道的奇绝、壮美。有利于把诗句形象化,便于理解诗歌的内容风格。(PPT展示)
活动:朗读诗歌,读出精彩,配乐朗诵,学生自告奋勇,诵读渐入佳境。
过渡语:《蜀道难》的雄浑豪放的风格是如何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通过名家的评论引出《蜀道难》在艺术上的成就之高“妙在起伏,其才思放肆,语次奇绝,自不待言。”(《唐诗品汇》)“倏起倏落,忽虚忽实,真如烟水杳渺,绝世奇文也。”(《增订唐诗摘抄》)(PPT展示)
五、品读诗歌,鉴赏手法
**:本诗意境阔大,气势逼人,气象宏伟,画面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作者运用怎样神奇的笔墨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体会。(PPT展示)
说明:把舞台留给学生,让学生讨论。讨论结束,学生展示,老师点拨。
明确: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的色彩
③“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⑤“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⑦“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补充:(PPT展示)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唐白居易《琵琶行》
“子规”意象:子规又叫杜鹃,是蜀地王杜宇的魂魄所化。啼叫凄切。
⑧“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补充:李白诗中用了夸张手法的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桃花潭水深千尺,黄河之水天上来,白发三千丈……
说明:根据学生所选句子进行诵读指导。
小结: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浪漫**的表现手法手法(PPT展示)李白在这首诗中,用了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瑰丽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把古老蜀道写的高俊逶迤峥嵘摄人心魄,让我们充分领略了诗仙的才情,过渡:那么激情的文字背后有什么丰富的思想?“李白《蜀道难》之作,……歌蜀地山川,即事成篇,别无他意。(顾炎武《日知录》)(PPT展示)
你同意吗?你认为李白借蜀道之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六、精读文章体会情感
[**]李白借蜀道难抒发了怎样的情感?(PPT展示)
学生**思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明确:第一种: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
第二种:警告当时的**者,谨防**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第三种: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第四种:劝朋友早回家,不要入蜀。
补充: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不久,得罪**,而被谗言毁谤,排挤出京。
天宝初年,地方节度使**膨胀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
小结:送别友人,蜀地崎岖难走;**不重用,权臣排挤,赐金放还;仕途艰难,国家时局危急,这一切都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可是仕途艰难的李白仍然不忘关心国事,赞美大好河山,把蜀道写的壮美、峥嵘、逶迤,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外表行为洒脱不羁实则有一颗赤子之心的李白,齐读余光中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是盛唐的诗魂,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你的酒明亮了盛唐的月,你的诗绽放了盛唐的花。”
结束语:全体诵读。读蜀道难,不久感受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让我们听到了倾泻而下的瀑布声,看到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而且读出了李白的万丈豪情,认识了一个飘然不群的李白。
再次朗诵诗歌,结束本课。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蜀道难》。
2、推荐李白其他名篇《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
八、板书: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险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蜀道难》教案3
【教材内容】
唐诗是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李白和杜甫各领风骚,继承了*诗歌浪漫**和现实**两大传统,在学生充分的学习解读这两首诗之后,再次让学生走进这两首诗,利用本节课的比较阅读,更加深入的从四个角度去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和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不同,并通过写作交流呈现自己的理解。
【教学目标】1、品味涵咏诗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教学重难点】1、探究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唐代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时代,其中出现了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是(学生齐声回答)李白、杜甫。韩愈在他的诗中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给予他们的诗歌以的高度赞扬,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他们的诗歌,感受他们不同的风格,不一样的情怀。
(过渡语:首先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齐读一下)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涵咏诗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二、合作探究涵咏诗歌就需要朗读,古人云“三分诗靠七分读”,包含情感的吟诵,可以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然我们再次聆听关于《蜀道难》和《蜀相》的朗诵
1、诵读品韵味(设置朗读情境)找四名同学分别跟着音乐来朗诵这两首诗。朗读结束之后同学们谈出听后的感觉总结出李白和杜甫不同的风格。
老师板书:豪放飘逸沉郁顿挫老师**:那么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区别他们的这种不同风格呢?学生思考回答出四个方面。
老师板书:意象手法情感意境老师布置任务:下面我们就分成四个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讨论。一组分析意象,二组分析手法,三组分析情感,四组分析意境。相互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
2、细读文本,多角度分析李杜诗歌风格的不同,完成表格
学生充分的讨论之后,交流讨论结果。
1、一组同**系诗句,找出意象,分析李白笔下的意象“吞吐山河,包孕日月”,体积巨大,而杜甫的诗句写了*常细微的事物。老师总结“象由心生”,意象解读对理解诗歌很重要。
2、二组同**系诗句,找出手法,分析出李白善于运用大胆地夸张和想象来表达他的情感,而杜甫却借乐景写哀情,借古伤今含蓄、迂回的传情达意。老师做出评价。
3、三组同**系诗句,分析出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赞美,热爱,对国事的担忧而杜甫则是仰慕、伤感和壮志难酬。老师做出评价“诗者,吟咏性情也”。
4、四组同学分析出李白诗歌的意境雄奇壮观,大气磅礴,而杜甫诗歌的意境却是幽静、寂寞和阴冷的。老师做出评价“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意境需心领神会。
老师总结:在充分的交流之后,我们更加明确了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老师**:你们能再回忆几首李杜的诗歌来展现他们这种不同的风格吗?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三、回顾所学,加深对李杜诗歌不同风格的理解学生回顾背诵李白、杜甫的诗歌并分析,老师指导学生依据风格去朗诵。用声音去传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大约七八人展示)过渡:从大家朗读中可以看出,李白杜甫的诗歌已深入人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李白和杜甫有了更深厚的情感和认识,下面我们就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为题写写你对他们的认识。进入下一环节四、表达感知,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为题,写写你对他们的认识。学生写作然后交流,小组推荐优秀作品展示,学生点评。老师展示作品并朗诵:在我的心中,有一个长长的影子,纵跨上下千余年,青衫长袖。持剑把酒,他,就是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我眼中的李白,一身傲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我眼中的李白,满心情谊;“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愁。”在我眼中的李白,洒脱豪放。李白,一代诗仙,盛唐狂人,用豪情作巨笔,写下了锦绣大唐。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李白杜甫诗歌风格迥异的原因,希望同学们从中也能学到一些解读诗歌的方法。六、布置作业:课下背熟这两首诗,并整理好本节课的学习笔记。
【板书设计】
亦真亦幻话诗意
豪放飘逸沉郁顿挫
《蜀道难》教案4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世上路有千万种,有繁华的路、清新的路、芳香的路、绚烂的路甚至梦幻的路,但是同时也有崎岖的路、曲折的路、艰难的路更有险恶的路,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间的长河、跨越空间的阻隔,去用心走一走李白在遥远的时空里高声吟唱“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看看它是不是人世间最难走的路呢?
二、确定目标:
让我们在与这位伟大的诗人同行的时候,努力去品味诗人瑰丽的语言,用心跟随他有感情的诵读,体会并把握诗人从肺腑中喷薄而出的思想、情感。
板书:
1、感受语言魅力
2、体会肺腑感情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了!让我们一起来读吧!来!“蜀道难”,1、2!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全文
2、我相信大家知道本诗的主旨句是?共出现了三次,齐读: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①指导朗读。“噫吁嚱”。咏叹调。
②讲“危”。同意重出,可见蜀道的高不可测,直入青天。重音在“难”。
③第二句,重在过程,重音在“上”,因为有“听此”。
④咨嗟:长久的叹息,仰望青天、仰望蜀道。
⑤齐读。读完直觉得感情充沛、酣畅淋漓、气势磅礴,就好比熔岩从大地深处喷涌而出,李白的气势顿出。雄放基调。
3、总之,本诗主旨,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难
四、把握诗歌层次,品味语言,指导诵读,体会情感:
(一)难,难,难,从哪些角度写的“难”?试着划分层次,把握李白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①历史②自然③人事
(二)写蜀道难最精彩的是中间部分,它必有最动人之处,那就找出来你最喜欢的地方,读一读,跟你身边的同学说说喜欢它的理由吧!(**朗读讨论)
(三)写的好不好?
我们一起来说说它到底哪里好!(学生**发言)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①用神话故事,衬托手法,侧面描写,写高、险。
直写山高,且衬以回川之险,惟其水险,更见山势高峻,惟其山势高峻,愈见行路艰难。
②大家感觉到了吗?我们学语文不只是学着谈论语言,更要用语言说话,语言才是我们自己的。诗是凝练的语言,这就需要我们用丰富的联想去还原它的意境,设身处地的感受它的意境。
试着用你的语言来描绘它的高和险。
举例:这是怎样的蜀道呢,向上看那太阳神都无法逾越的高峰啊,高耸入云、上通青天,在云霄深处,有一只展翅善飞的黄鹤在那里盘旋了又盘旋;山下江水摔打峭壁,激浪排空,迂回曲折不得前行,高山险川间,峭壁之上最善攀缘的猿猱几番跳跃,几番徘徊,不时发出几声哀鸣在山川间绵延、回荡。行路之人见此等蜀道,怎不心惊胆寒,失声哀叹、脸色顿变!
这样,大家感觉到高、险了吗?
③读出它的高、它的险!
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①好,我们必须先理解他的手法、角度、具体语句。
“百步九折”数字式夸张: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
桃花潭水深千尺,千里江陵一日还,天台四万八千丈
“扪参历井”上天入地的想象:手可摘星辰。
②青泥岭啊,山道顺着山势缠绕盘旋,百步九折崎岖艰险,山势高耸,可以在山上触摸星宿,似乎是在星星之间行走,只怕哪一步的疏忽,会坠身悬崖,仰望星空,紧张的屏住呼吸,用手摸着胸口坐在地上长久的叹息,真是寸寸艰辛,步步胆寒,时时畏惧,如此路途怎能不让人视为畏途啊!
③读是唯一基本功。读读此段。
3、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
①祝┄┄早日还?不好走。不要走。
②悲——飞:山高。
③号:悲号
④雄飞雌从:互文。困于此处。鸟?人?
⑤子规:人的感受。
⑥空山:王维“空山新雨后”杜甫“隔叶黄鹂空好音”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罕有人迹。空旷、孤寂、冷清、凄凉,
⑦愁:山、鸟、人
⑧问问这西游之人啊,什么时候才能回啊,危险可怕的路途、高峭险峻的山岩不能攀缘,无路走处寸步难行,有路走处难行寸步。山高林深处,无法飞越高山的悲伤山鸟在荒凉古木间时不时传来一声哀号,在空谷间久久回荡,就象一个被困之人在一间空屋里突然发出一声哀叹,在人的心魄间惊心动魄的回荡。更听得子规鸟啼得一声“不如归去”,让远离故乡在陌生之处奔赴前程之人有无限感伤,空旷、孤寂、冷清、凄凉,畏惧,恐怖,无以复加。
⑨读出这个味道来,指导朗读。重音“不可攀”“愁空山”声音延续也可以表示重要。4、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①挂——立、站。附着一点,全身悬空,下面没有着落叫“挂”,随时有掉下来的危险。更何况是“倒挂”,更加惊险,险峭。
②争:山高水急地势险。
③万:声响巨大。
④胡为:倒装句。文言文中,疑问句、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比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之不能也”。
⑤你体会的意境是什么样的,用你的语言描述出来:山势高峻,飞瀑从天而降,水顺山势,击打山岩,争相发出雷鸣轰响,带动山石在激流中翻滚旋转,湍急之水、滚动之石猛烈撞击*山崖,一刻不停奔腾跳跃,不只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更有“**传响”的震撼,使西游之人走到此等地势险要、道路险阻之处,望而心惊,动而心寒
⑥指导朗读“挂”“争”“万”
范读全诗(配乐、配图)请大家闭上眼用心去感受高峻险峭,突兀难行的蜀道的艰难。
你也心痒痒了吧!快自己蘸上饱满的热情去读吧!好,**朗读。
五、学生**朗读,学生质疑:
安旗曾谓:“好诗如同大海,探龙宫者得骊珠,涉中流者获巨鱼,游汀洲者揽芳草,戏岸边者拾贝壳。深者见深,浅者见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均有所见,均有所得。”
1、“五丁开山”用意?开辟艰难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
四川自古即以“蜀道难”著称,。2000年来进出川陕的唯一通道--蜀道,南起梓潼石牛铺,北至广元七盘关。有山高谷深、行路艰难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悠久、文物丰富的古代文化独具风采。
2、写剑阁含义?高明所在。我们会怎样写?联想丰富。纵横古今。
3、锦城乐,长咨嗟什么?(主题探究)蜀道难行,理想难以实现,人生艰难,为朋友担心,不被重用(学生和身边的同学商量、讨论,发表见解。并用最简洁的话板书在黑板上,就象老师这样,并署名。)
六、教师问难:《蜀道难》的主题探究:
蜀道虽高、险,“难”的是什么?与其说山其高险、行路之难,不如让我们去欣赏那在险途中攀缘的身影。我们在感受蜀道峻伟形象的同时,分明的看见一个不畏艰险,勇于开拓,敢于探险的志士战斗在这壮而奇的绵绵险途上。他走在那飞鸟也难直接飞过的曲折山荆间,回想着前辈们是如何的斗千难,战万险,开辟连接两地的通道,他上看“六龙回日”的胜迹,下瞰“冲波逆折”的奇景,摸索在星斗之间,飘然在天山相接之处,赏“枯松倒挂倚绝壁”的绝妙仙景,听“飞湍瀑流争喧虺,抨崖转石万壑雷”的特有涛声。诗人好象在感叹“蜀道之难”、“不如早还家”,而我们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勇敢顽强的攀登者的李白。
“知人论世”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其出生地有两说,一为生于蜀,一为生于碎叶,但都认为唐代剑南道绵州昌明县**乡(今四川省江油县青莲乡)是他的故里。李白少年时代正当“开元之治”前期,欣欣向荣的时代影响了少年的李白。他胸怀大志,决心将其文才武艺献给大唐**,梦想*步青云,“申管晏之志,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济苍生,安社稷。当朝廷征入朝时,他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李白几入长安,志不得酬,最终以“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而浪迹天涯。虽然历尽坎坷,屡遭打击,而他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雄心壮志未曾消歇。他虽然未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但却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大批璀璨的异宝奇珍,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写了一系列宣泻志不得酬的作品,愤慨和不*,悲怒和超然,构成了一组交响曲,令人产生共鸣,受到震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催下了古今多少怀才不遇之士的悲伤泪水;“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激发了多少受挫者的奋斗之志。可以说,李白的诗,老少咸宜,不同的读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品,甚至可以找到自己情感的影子。我们通过蜀道难的学习应该明白一条:诗人内心中那种“济苍生”的鹏鸟振翮之志使他一次又一次踏上像蜀道一样的人生旅途,使他在这条充满荆棘崎岖坎坷艰险的“蜀道”上不断攀援。在天才李白面前,一切庸碌无为,一切的怨天艾人是多么的可笑,人生只有永远进取,向上。
是啊,“蜀道”虽难,总有攀缘之人,别管来途去路多么坎坷,只要我们坚持理想,积极进取,努力拼搏,那么,它与*坦大道唯一的区别就是多一些精彩罢了!所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啊,我们就在蜀道云海里扬起帆;让我们的生命之河因这高峻险阻激荡了再激荡,响亮了再响亮,璀璨了再璀璨,绚烂了再绚烂,辉煌了再辉煌,攀缘了再攀缘!
七、背诵:
【板书设计】
蜀道难
李白
学习目标
1、准确美:字词 一叹 高险 (惊讶)
2、生动美:方法 二叹 惊险 (畏惧)
3、韵味美:思想 三叹 凶险 (无奈)
《蜀道难》教案5
《蜀道难》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二、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三、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作品《蜀道难》。
二、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 《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三、课文感知。
1.教师运用多**课件(名家朗读,辅以豪放曲风的音乐,配以相应的雄奇壮丽的蜀中风光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2.学生自读。
3.**: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四、疏通文意。
1.正音:
噫吁 凫 猱 扪 膺 巉 嵬
2.关键字词:
噫吁 :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五、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归纳知识要点。
2.熟读成诵,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上节课要点回顾。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蜀道难》的文意,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来具体分析这篇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四、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1.开篇两句“噫吁 ……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4.“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中,作者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2)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五、熟读第二段,精讲分析。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
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3.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这一句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凋朱颜”。
4.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六、朗读第三段,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
第二层:(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七、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
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归纳知识要点。
2.结合课后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分析,我们对这首诗歌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它的主题、寓意,鉴赏其艺术特色。
三、本诗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
四、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五、艺术手法。
1.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
2.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手法。
3.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殷璠)
六、布置作业。
《蜀道难》教案6
【文本解读】
《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这首诗想象奇特,笔意纵横,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创作特点。诵读时,一方面要感受杂言古体诗的参差错落之美,另一方面要想象作者笔下蜀道的雄奇险峻,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
【素养目标】
1.了解李白的生*及其成就,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探究诗歌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李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贬谪到人世**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生有“大济苍生”之志,但不被重用,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多变。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其艺术特色。
2.相关背景
从诗的内容来看,此诗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在诗中,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告诫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后来的“安史之乱”足见诗人**预见的正确。
3.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蜀道,蜀地的道路。难nán,艰难。﹙进入﹚蜀地的道路艰难(难行)。
4.了解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主要是指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古体诗格律**,不拘对仗、*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表现在诗题上,有歌、行、引、吟等体裁。《蜀道难》就是一首典型的古体诗。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噫吁嚱(yīxūxī)凫(fú)栈(zhàn)猱(náo)
扪参(ménshēn)峥嵘(zhēnɡrónɡ)巉(chán)湍(tuān)
咨嗟(zījiē)豗(huī)砯(pīnɡ)崔嵬(cuīwéi)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何:多么。
②当:对着,向着。
③盘盘:曲折回旋的样子。
④扪:用手摸。
⑤膺:胸。
⑥坐:徒,空。
⑦但见:只听见。
⑧喧豗: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
⑨砯崖:水撞石之声。
⑩胡为:为什么。
9322;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9323;咨嗟:叹息。
三、文本研究
【思考1】梳理脉络
明确第一段:先总写蜀道之难,然后写蜀道的历史、地貌、来由,最后写蜀道的高危。
第二段:蜀道之险。
第三段:蜀中战祸之烈。
【思考2】主旨句是什么?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思考3】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之难(雄奇险峻)的?
明确①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②侧面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③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④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蜀道上空寂悲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
【思考4】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有鸟道”“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这表明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冲突?
明确不冲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而是慨叹,它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思考5】主旨句三次出现,所在位置和具体内容都有变化,体会这三句话的具体作用。
明确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再次强调蜀道之难行,把诗歌推向高峰。
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思考6】“蜀道难”本来是一个难以描述的心理感受,李白却描绘得非常动人。那么,你认为李白是如何把这一难述感受描绘得如此生动的呢?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示例)(1)全诗充满了浪漫**激情。诗人寄情山水,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诗中描写的事物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2)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
(3)诗歌句式灵活,形式多变。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思考7】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观点一:此诗即事成篇,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表达对友人的担忧和关心。
观点二:表面写蜀道的艰难,实则写仕途坎坷,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
观点三:写蜀道艰难,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思考8】对比与思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乱,途径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问题: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四、明晰主旨
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五、拓展阅读
李白与宇宙处于*等的地位,他是它的朋友。也可以说李白心里装着整个宇宙,并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与人生。他仿佛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觉得自己不是世间的凡人,这种感觉又因贺知章对他的称呼(谪仙人)而强化了,这种气魄和感觉,以及由此形成的境界是前人的诗里从未有过的,当屈原以其《九歌》对诸神顶礼膜拜的时候,他不过是匍匐于地上的一个微小的生灵。当曹操“东临碣石”,歌咏那吞吐日月之大海时,他不过是宇宙的礼赞者。至于南朝以山水诗著称的“二谢”,他们笔下就只有山容水态而已。隋唐以来出现了王维、孟浩然这样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但他们的境界不过是清远静谧。只有李白才开拓出一种全新的境界,即宇宙境界。
李白的宇宙境界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他往往是从大处把握对象,得其神气略其形色,李白似乎常常是站在高处鸟瞰世界,能看到大景观,得到大气象,其诗:“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就正好说明了他自己常取的视角。又如“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些诗句都是因宏观的视角而形成宏伟的境界。如果以杜甫、孟浩然与李白比较,李白的这个特点就更显然了。杜甫以体贴入微笔触细腻而见长,他能刻画别人看不到的景物内层的涟漪,表现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细微波动。孟浩然的特点是淡。他的心情是淡的,他的笔墨也是淡的,“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他的诗如一杯清茶、一缕清烟、一片月光、一丝云影。对他们我不想有所轩轾,只是想指出,孟浩然的境界是世外境界,杜甫的境界是人生境界,而李白的境界则是宇宙境界。
其次,李白处理人事的态度往往是极其洒脱的,对其所爱的人他有火一般热烈的感情,也许因为这火太旺了反而难以持久;更可能是因为他以宇宙之眼光看待人事,反而把常人看重的种种关系看得无关紧要了。家庭、妻子、儿女、父母、兄弟,在他的诗里几乎没有地位。李白看重友谊,他写过许多热情洋溢的赠友诗,***的诗句足以永远暖人心房,诸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但他的诗集里很少有两首以上同赠一人的。杜甫有十一首诗赠他或怀念他,但他只有一首调侃诗给杜甫。他比杜甫年长十一岁,杜甫近乎他的后辈,这也许有点关系,可是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那洒脱的气质。对于一个自视可与宇宙等量的人,这情形并不奇怪。
第三,最重要的是李白既然感到自己与宇宙等量,遂亦能保持自己**的人格,我就是我,既不必为某种现实的目的而取媚于人,也不必因某种外界的压力而改变自己。李白既然可与宇宙等量,当然也就可与帝王齐观,而视**如草芥了。李白虽欲跻身于庙堂,但并不肯为此而折腰。他虽曾因玄宗的幸遇而自鸣得意,也曾偶尔写过几首干谒之作,但总的看来他是坚持了“安能摧眉折腰事**”的态度。李白目无**,但对苍生百姓却是亲切的。且看《宿五松山下媪家》,“……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对五松山下这位荀老太太,李白是何等谦逊、何等体贴。而这与笑傲王侯的那个人正是同一个李白!李白的伟大与可爱于此可见,这首诗的境界看似*凡,其实是极其宏伟的。倘若没有一个宽广的胸襟,怎能写出这样的诗歌?这首诗从另一方面展现了李白的不凡境界。
(选自袁行霈著《*诗歌艺术研究》,有删节)
六、素材积累—李白名句
1.一水牵愁万里长。
2.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3.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
4.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5.**未雪,何由成名?
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8.奸臣欲窃位。树*自相群。
9.绵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10.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11.吾观自古贤达人,成功不退皆殒身。
七、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蜀道难》教案7
[导学新概念]
这个单元学*白和杜甫的诗,目的是进一步领会这两位诗人的艺术风格,以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力。
风格,指的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李白和杜甫的诗,我们已经学过若干首,李白的豪放飘逸风格,杜甫的沉郁风格,我们早已有所领略。
为了实现本单元的学习目的,须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是要复习背诵以往学过的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并尝试品味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是要认真学好本单元课文,要熟读成诵,一边诵读一边品味诗中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特色作一点分析。
三要参读《语文读本》第五册所选李白和杜甫的诗。要用心去读,读得多一些,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些诗,也应力求背下来。需知:背得越多,记诵的速度越快。
《蜀道难》,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和关切。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学习中的难点是背诵。要重视理解记忆,又不偏废机械记忆。前者指的是理清诗脉,包括大致分清诗的层次、领悟诗的主旨和主要的表达方式等。后者指的是口熟,熟到可以不加思索地连贯背诵全诗。
[资料显示屏]
关于《蜀道难》的写作时间和主题思想,自唐宋以来便有许多不同说法。詹钅英先生《李白诗文系年》**众说,论证了此诗为送友人入蜀之作。诗中备言蜀道之险恶难行以寄寓求仕无成、世路坎坷的感慨。应是天宝初年受**谗毁,乃愤然弃职离京前后所作。〖HTK〗(选自《**活页文选》**版,1998年第24期)
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明·胡震亨《李诗通》)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才气挥霍,顿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随地倾出万斛也。(《李诗纬》卷一)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导语设计 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惊叹****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必然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教学设计
一、导入(见导语设计)
二、简介写作背景
方法:出示《唐摭言》第七卷有关记载,让学生练习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
三、诵读
方法:教师范读。要具体示范诵读方法和要领,**学生集体诵读,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诵读中注意:①口熟脑记;②连缀关键词句;③理清思路;④分清语调语气;⑤把握感情基调。
提示:诵读是唐诗鉴赏的重要环节。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蜀道难》袭用乐府古题,言蜀道之险,咏叹意味尤浓,因而,诵读时应把握这个基调,再现诗中的意境。
教师要结合课后练习一的要求做具体指导。目的是使学生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点韵味来,以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具体提示要求见《教参》。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试背全诗。
四、理解
方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练习归纳各段段意,并探究各段间的内在联系。可用点拨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
提示:这首诗按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讨论1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引导学生研究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
明确: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讨论2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明确: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讨论3: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引导学生体会细节的运用和夸张的写法。
明确:“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详见《教参》。
讨论4:最后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的意图是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诗的寓意。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设计B
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领会诗的艺术风格。要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一、诵读
仍采纳“设计A”的诵读设计。
二、鉴赏
方法:出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
(一)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
资料:《唐摭言》第七卷的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此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揽《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之时或在此之前。根据:(1)诗中写蜀道,先提太白山,次说青泥岭,次提剑阁,最后说到锦城即成都,这正是由长安入蜀的必经之地。(2)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果诗人当时不在长安,就不会这么说。
(二)关于这首诗的内容
资料: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
(三)关于这首诗的结构
资料:清人沈德潜的评论:“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讨论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明确: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四)关于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资料:(1)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评价李白的诗“驰走风云,鞭挞海岳”。(2)殷璠编《河岳英灵集》中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讨论后明确:(1)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2)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的激情。(3)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设计C
比较阅读
比较《蜀道难》和《剑阁赋》的异同。
拓展训练
读李白《送友人入蜀》。鉴赏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品味诗的意境,简要评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蜀道难》教案8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风格。
教学过程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一、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诗人之一。
三、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蜀道难》主题思想探源
研究方法:
(1)分小组探究,然后综合。
(2)查阅资料,整理不同说法。
(3)小组讨论,确定比较合适的观点。
(4)上网查询,多方求证。
参读书目:
(1)《唐诗别裁》。
(2)《唐宋诗醇》,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3)《**活页文选》(**版),1998年第24期。
(4)顾炎武《日知录》。
《蜀道难》教案9
[导学新概念]
这个单元学*白和杜甫的诗,目的是进一步领会这两位诗人的艺术风格,以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力。
风格,指的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李白和杜甫的诗,我们已经学过若干首,李白的豪放飘逸风格,杜甫的沉郁风格,我们早已有所领略。
为了实现本单元的学习目的,须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是要复习背诵以往学过的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并尝试品味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是要认真学好本单元课文,要熟读成诵,一边诵读一边品味诗中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特色作一点分析。
三要参读《语文读本》第五册所选李白和杜甫的诗。要用心去读,读得多一些,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些诗,也应力求背下来。需知:背得越多,记诵的速度越快。
《蜀道难》,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和关切。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学习中的难点是背诵。要重视理解记忆,又不偏废机械记忆。前者指的是理清诗脉,包括大致分清诗的层次、领悟诗的主旨和主要的表达方式等。后者指的是口熟,熟到可以不加思索地连贯背诵全诗。
[资料显示屏]
关于《蜀道难》的写作时间和主题思想,自唐宋以来便有许多不同说法。詹钅英先生《李白诗文系年》**众说,论证了此诗为送友人入蜀之作。诗中备言蜀道之险恶难行以寄寓求仕无成、世路坎坷的感慨。应是天宝初年受**谗毁,乃愤然弃职离京前后所作。〖HTK〗(选自《**活页文选》**版,1998年第24期)
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明·胡震亨《李诗通》)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才气挥霍,顿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随地倾出万斛也。(《李诗纬》卷一)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导语设计 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惊叹****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必然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教学设计
一、导入(见导语设计)
二、简介写作背景
方法:出示《唐摭言》第七卷有关记载,让学生练习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
三、诵读
方法:教师范读。要具体示范诵读方法和要领,**学生集体诵读,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诵读中注意:①口熟脑记;②连缀关键词句;③理清思路;④分清语调语气;⑤把握感情基调。
提示:诵读是唐诗鉴赏的重要环节。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蜀道难》袭用乐府古题,言蜀道之险,咏叹意味尤浓,因而,诵读时应把握这个基调,再现诗中的意境。
教师要结合课后练习一的要求做具体指导。目的.是使学生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点韵味来,以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具体提示要求见《教参》。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试背全诗。
四、理解
方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练习归纳各段段意,并探究各段间的内在联系。可用点拨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
提示:这首诗按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讨论1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引导学生研究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
明确: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讨论2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明确: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讨论3: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引导学生体会细节的运用和夸张的写法。
明确:“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详见《教参》。
讨论4:最后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的意图是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诗的寓意。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设计B
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领会诗的艺术风格。要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一、诵读
仍采纳“设计A”的诵读设计。
二、鉴赏
方法:出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
(一)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
资料:《唐摭言》第七卷的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此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揽《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之时或在此之前。根据:(1)诗中写蜀道,先提太白山,次说青泥岭,次提剑阁,最后说到锦城即成都,这正是由长安入蜀的必经之地。(2)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果诗人当时不在长安,就不会这么说。
(二)关于这首诗的内容
资料: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
(三)关于这首诗的结构
资料:清人沈德潜的评论:“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讨论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明确: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四)关于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资料:(1)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评价李白的诗“驰走风云,鞭挞海岳”。(2)殷璠编《河岳英灵集》中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讨论后明确:(1)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2)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的激情。(3)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设计C
比较阅读
比较《蜀道难》和《剑阁赋》的异同。
拓展训练
读李白《送友人入蜀》。鉴赏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品味诗的意境,简要评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蜀道难》教案10
教学目标:
1、 了解李白的诗歌特征。
2、 赏析本诗艺术特征:a 将神话传说、想象和夸张融为一体的特征;b 章法上主旨句
重复出现,副句多变;c 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奔放恣肆。
3、 体会李白的浪漫**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语】
20世纪**旅行家泰鲁·保罗在《游历*》一书中断言:“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公元20xx年七月三日22时20分,随着一声汽笛声长鸣,钢铁巨龙穿过昆仑山,翻越唐古拉,骄傲地腾越在世界屋脊之上,青藏线的贯通,让对*人持怀疑论的洋大人们收回了他们的成见,如果历史真的有轮回,还有一位具有诗坛**力的***也会大跌眼镜。谁呢?
【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其歌词内容多写从长安往西南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现存梁简文帝、刘孝威等人作品,都写过蜀道之难,但内容单薄,艺术性不高。李白这篇则以切身体验为基础,结合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雄放的语言和穷极变化的句式、韵律创造出奇险壮观的艺术天地,把“蜀道难”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漫游十余年,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742年),李白奉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李白是屈原之后,古代诗坛上最伟大的浪漫**诗人。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他极为倾服。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二人诗风不同,而各臻绝诣。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梳理内容,指导学生背诵】
1、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豪放,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但见”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要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写蜀地军事**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蜀道难
叹蜀道之高(高险)
蜀道的来历
蜀道的高峻
蜀道自古难行
叹蜀道之险(惊险)
景物凄清
山水险恶
蜀道自古可畏(劝阻友人)
叹战祸之烈(凶险)
剑阁险要
惨象环生
早还家
(告诫友人)
【艺术赏析】
1、将神话传说、想象和艺术夸张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如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的神话传说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用人行青泥岭上扪参历井的想象写出青泥岭的困危之状。用黄鹤不得飞度、猿猱愁于攀援的夸张写出人行走难上加难。用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景物来写游蜀者的羁旅愁思。
2、章法上,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现: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尤其,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
3、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奔放恣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个性: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杂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八言,随心所欲,穷极变化。语言或匀称对偶(上、下),或散漫舒展(第一句),或精炼凝重(但见、又闻),或通俗轻快(嗟尔)。摆脱了一般诗歌中节奏**板滞的现象,造成了参差错落、变化有致的美感和韵味。
《蜀道难》教案11
特别注意:
《《蜀道难》教案》及本站所有转载文章**不**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学习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
教学目的:
1、理解李诗表现的思想情感,学会“知人论世”。
2、体会诗歌的浪漫**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研读、赏析。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高二时学习过《梦游天姥吟留别》,请同学说说其特点。
明确:该诗主要记述梦境中的山水,表达诗人不与**者合作的高洁品质。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象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驰骋,象原野上的奔马。在诗里,诗人一抖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同神游“蜀道”吧。
二、解题
1、简介文体知识;
2、简析内容:本诗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蜀道的艰险,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华,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的创作风格。
三、阅读课文
1、**诵读;2、提名朗读;3、齐读。
注意“其险也/如此”等句的句读及一些字音。
四、疏通字词
五、整体把握,梳理思路,把握诗歌字面基本内容
导入:泉有泉眼,文有文眼,题也有题眼。本诗题目中的题眼是什么?
明确:难。
思考:题目即讲攀登蜀道之艰难,即是说蜀道险峻雄奇,那么哪些诗句是写这方面内容?
明确: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思考:那么此前此后又分别写的是什么?
明确:前写开辟之难,后写安居之难。
小结: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
附:板书
开辟之难
难攀越之难
(nán)安居之难
六、布置作业
思考:那么本诗是不是就是写蜀道之难呢?请思考完成练习三第4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主旨,赏析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者字、号;2、本诗是近体诗吗?3、齐读课文。
二、分析主旨
1、回顾上节课内容,将上节课板书内容继续板书下来。
2、分析主旨
思考:练习三(4)。
提示:分析诗歌的方法是多样的。《重创诗歌的艺术天地》就告诉我们一些方法。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本诗写于什么背景呢?看注释1。其时正是李唐**由盛转向衰败的过渡时期。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是在告戒李唐**要防止一些野心家作难(板书“难”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应该说,诗人的预言后来是得到印证的。755年有安史之乱,761-766年又有段子章反叛等。
可见,本诗虽说是浪漫**之作,但还是反映了诗人关照现实的情结。
诗人少年时期即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章的推荐下,被玄宗**招到朝廷为官。诗人非常高兴,喜不自禁,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藁人。”以为这下可以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抱负了。然而玄宗只希望他成为一个点缀升*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于是从此漫游四方。但是诗人虽有道家出世的思想,但他仍然关注着现实社会。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参加了打着……
三、赏析
思考: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险峻高大?
明确:主要有:1、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2、侧面映衬:黄鹤……;3、夸张:扪参历井……连峰去天……4、烘托:鸟声悲凄。
小结:诗人正是这样以变换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四、齐读课文
读李白的蜀道难有感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
开辟之难
难攀越之难难
(nán)安居之难(nàn)
浪漫**的现实情结
《蜀道难》教案1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3.了解李白的放达。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诵读要求
教学方法指导示范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以杜甫评价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谈到唐诗的地位及李白的成就。
朗读课文教师疏通文意范读课文。
二、朗读
1.个别朗读。
2.集体朗读
师生探讨朗读
师生探讨朗读
1.“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三、诗歌整体感知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四、作业布置
背诵《蜀道难》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背诵而导入新课。
朗读课文在学生朗读时,提请注意诗歌的章法、气象、基调。请朗读好的学生进行朗读。
二、鉴赏诗歌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三、鉴赏诗歌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鉴赏诗歌基调
四、小结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五、作业布置
1.找出诗歌中的典故。
2.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才气挥霍,顿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随地倾出万斛也。(《李诗纬》卷一)
二、背诵课文
1.集体背诵。
2.个别背诵。
三、**发挥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出理由。
四、拓展深化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他化用**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课堂小结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五、作业
课后完成黄皮书
附1:板书设计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蜀道难》教案13
特别注意:
《《蜀道难》教案》及本站所有转载文章**不**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学习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
教学目的:
1、理解李诗表现的思想情感,学会“知人论世”。
2、体会诗歌的浪漫**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研读、赏析。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高二时学习过《梦游天姥吟留别》,请同学说说其特点。
明确:该诗主要记述梦境中的山水,表达诗人不与**者合作的高洁品质。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象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驰骋,象原野上的奔马。在诗里,诗人一抖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同神游“蜀道”吧。
二、解题
1、简介文体知识;
2、简析内容:本诗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蜀道的艰险,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华,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的创作风格。
三、阅读课文
1、**诵读;2、提名朗读;3、齐读。
注意“其险也/如此”等句的句读及一些字音。
四、疏通字词
五、整体把握,梳理思路,把握诗歌字面基本内容
导入:泉有泉眼,文有文眼,题也有题眼。本诗题目中的题眼是什么?
明确:难。
思考:题目即讲攀登蜀道之艰难,即是说蜀道险峻雄奇,那么哪些诗句是写这方面内容?
明确: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思考:那么此前此后又分别写的是什么?
明确:前写开辟之难,后写安居之难。
小结: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
附:板书
开辟之难
难攀越之难
(nán)安居之难
六、布置作业
思考:那么本诗是不是就是写蜀道之难呢?请思考完成练习三第4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主旨,赏析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者字、号;2、本诗是近体诗吗?3、齐读课文。
二、分析主旨
1、回顾上节课内容,将上节课板书内容继续板书下来。
2、分析主旨
思考:练习三(4)。
提示:分析诗歌的方法是多样的。《重创诗歌的艺术天地》就告诉我们一些方法。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本诗写于什么背景呢?看注释1。其时正是李唐**由盛转向衰败的过渡时期。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是在告戒李唐**要防止一些野心家作难(板书“难”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应该说,诗人的预言后来是得到印证的。755年有安史之乱,761-766年又有段子章反叛等。
可见,本诗虽说是浪漫**之作,但还是反映了诗人关照现实的情结。
诗人少年时期即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章的推荐下,被玄宗**招到朝廷为官。诗人非常高兴,喜不自禁,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藁人。”以为这下可以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抱负了。然而玄宗只希望他成为一个点缀升*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于是从此漫游四方。但是诗人虽有道家出世的思想,但他仍然关注着现实社会。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参加了打着……
三、赏析
思考: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险峻高大?
明确:主要有:1、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2、侧面映衬:黄鹤……;3、夸张:扪参历井……连峰去天……4、烘托:鸟声悲凄。
小结:诗人正是这样以变换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
开辟之难
难攀越之难难
(nán)安居之难(nàn)
浪漫**的现实情结
《蜀道难》教案14
【课标分析】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材分析】
《蜀道难》是李白借用乐府古题,展开奇伟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壮丽雄险的山川,诗中感慨丰富,诗意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诗中的描绘,既是蜀道之景,又是作者心中的意象。诗中的感慨有山川险阻之叹,又有人生坎坷、功业难成之慨。《蜀道难》一课是一篇色彩绚丽、想象奇特的盛唐诗歌。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主旨,难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分析诗歌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来鉴赏诗歌。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阅读的古体诗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由于学生对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有困难,所以,老师在讲时要注意循序渐进。
【三维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重点字音、字义、字形,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和创作。
2、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会鉴赏诗歌,并掌握一些常用的艺术手法,如夸张、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走近李白的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体味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探究诗歌的情感主旨,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感受“盛唐气象”。
2、 难点:鉴赏诗歌,体会其艺术特色,探究李白豪迈、飘逸、浪漫的诗风的形成。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多**影音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诗歌中的字音、字义以及诗歌脉络都梳理清楚了,明白了诗歌先后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以及战祸之惨烈,大家快速地在脑海中回忆一遍。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蜀道难》。(板书:课题、作者)唐代诗评家殷璠曾评价《蜀道难》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那么这首诗究竟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就从手法和意蕴这两个方面来看看这首诗到底奇在何处。
二、 过程
1、 诵读文章
师:我们先来品读揣摩诗歌的手法之奇,先来看第一节。上节课我们讲了第一节写的是蜀道之高(板书),那么这一节是如何来写蜀道之高的,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呢?现在请大家**朗诵第一节并思考这个问题。
生朗读第一节。
师:好,读完了,给大家一点时间思考一下,刚刚老师的问题是第一节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写蜀道之难。
生:夸张、想象、用典……
师:好,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现在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一节,老师先挑几句,我们一起来赏析,之后,再由大家补充。先看老师挑出来的第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有没有采用什么手法?
生:夸张,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
师:对,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极言蜀道之难。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大家可以结合课下注释看一下。
生:这句话是用典,采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师:说的很对,所以这句话呢,是用典的手法,说具体点就是用到了神话传说。那么老师要问了,第一节里还有没有其他用到神话故事的句子呢?
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也采用了神话,是六龙回日的神话,写出了蜀道之高。
师:大家觉得他补充得对吗?
生(齐):对。
师:没错,这两处都采用了神话故事。前者写出了历史上开蜀道之难,后者写蜀道之高,连太阳神见了都要绕道行驶,两者都表现出了蜀道的难。作者采用这两个神话故事,使得诗歌的意象也显得阔大雄奇。好,到这里,老师想问大家,神话故事是不是真实的呢?
生:不是。
师:那是不是诗歌中的所有描写都是不真实的呢?
生(齐):不是。
师:嗯,那同学们找一找,看看第一节中有哪些实写。
生1:“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是实写。
师:对,那么既有虚写又有实写,这是什么手法?
生(齐):虚实结合。
师:对的,虚实结合。虚实结合,使得趣味、诗韵倶存,使诗歌内涵丰富,意境也十分阔大。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
生:……
师:老师先给大家分析一下,课下注释说,黄鹤是一种善飞的大鸟,猿猱也是一种善于攀援的动物,但是这里却说黄鹤飞不过去,猿猱也“愁攀援”,这是什么手法呢?
生:夸张。
师:对,好,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还有没有用到其他的手法。诗人没有直接写山势之高,也没有直接说人行走很艰难,而是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说山之高,这是什么手法?
生:侧面烘托。
师:说的很对,用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援来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并没有直言蜀道之高以及人行走之艰难,所以是侧面烘托的手法。我们接着来看这句话:“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大家看看课下注释,上句中的“扪”是摸的意思,“历”是从中间穿过,“仰”是仰着头,“胁息”是屏住呼吸;下句中,“以手抚膺”是用手摸着胸脯,“坐长叹”,徒有长长地叹息。这整句话实际上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我们来看,“扪”、“历”、“仰”、“以手抚膺”是不是都是动作描写啊?“胁息”和“长叹”我们不能从动作上看出来,但是可以从神态上看出来,这句呢,其实是用了一种摹写神情、动作的手法,这种手法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我们说简单一点,可以叫做细节描写。诗人通过摹写包括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一系列的动作、神情,使得其困危之状犹在眼前。那么,老师想问大家,诗人能真的“扪参历井”吗?
生:不能。
师:对,很显然是不可能的,“扪参历井仰胁息”,大家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山高入天,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触摸星星,甚至要从它们中间穿过。
师:嗯,课下注释写得很清楚,我们看一下,诗人不可能“扪参历井”,但这里他却说自己在山上能够“扪参历井”。这是什么手法?
生:想象。
师:对,这是诗人奇特的想象,以表现蜀道之高。好,到这里,我们已经基本看完了第一节。大家有没有想补充的?
生:老师,“猿猱欲度愁攀援”也用到了拟人的手法。
师:对,说猿猱“愁”,嗯,补充得很对,这一点老师忽略了,大家要注意一下。好,如果没有要继续补充的,那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一节,第一节用了夸张、用典、侧面烘托、虚实结合、摹写神情、动作、想象、拟人(板书)的手法。好,看完了第一节,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第二节,我们知道第二节写的是蜀道之险(板书),那作者是怎样来写的呢?XX你给我们读一下第二节把,大家在听他读的时候要注意思考这里面的艺术手法。
生:问君西游何时还……
师:嗯,读得不错,声音洪亮,情感到位。我们一起来鉴赏一下吧。还是老师先挑几句,一会大家补充。先看老师挑的第一句:“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大家读完这句话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列了很多景物啊?大家找一找,有哪些啊?
生:悲鸟、古木、林、子规、夜月、空山。
师:对,大家数一数,一个列了六个景,诗人有什么用意呢?悲鸟、古木、林等这些景物大家都容易看明白,那么子规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吧。子规于暮春、初夏时日夜啼叫,鸣声凄悲,关于它,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它是周朝末年蜀君杜宇即望帝冤魂所化。杜宇国亡身死,魂化为鸟,思国念家,暮春啼苦,以至于口中流血,于是人们又称子规为杜宇、杜鹃。在古代诗文中,子规成了**冤屈、悲苦的象征性意象。所以,大家以后在赏析诗歌的时候看到子规这个景物或者说是意象,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吧。好,了解了子规,我们再回到刚刚大家找出来的景物,我们发现,鸟、木、月、山这些意象前都加**修饰语,那么这些修饰语有什么作用呢?
生: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师:说的很对,诗人用子规这个意象,再加上悲鸟、空山等一系列带有伤感色彩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冷色调画面。鸟的号叫,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从而营造出了一种凄清的气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蜀道艰险的慨叹。那这里用了什么手法?大家发现了吗?
生(齐):借景抒情。
师:是的,借景抒情,通过景物表达了自己对蜀道艰险的慨叹,所以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好,我们再来看看后文,“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里也列了很多景物,大家先找一下。好,有哪些景啊?
生:连峰、枯松、绝壁、飞湍、瀑流。
师:对,大家看一下这些景物,前三个跟后两个有很明显的区别,你们发现了吗?
生:前三个是静,后两个是动。
师:说得对,那有动有静,是什么手法啊?
生:动静结合。
师:对,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视觉与听觉结合,从而营造出了一种苍凉、雄浑、萧条的氛围。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连峰去天不盈尺”这句,说绵延不断的山峰距天不足一尺,这是什么手法?
生:夸张
师:对,很显然是一种夸张的手法。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大家想一想,离天不到一尺,这山峰是有多高啊!第二节里,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就不必多说了,可见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啊!对于第二节的鉴赏,大家还有什么想补充的吗?
生:……
师:那好,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二节用了借景抒情、夸张、动静结合(板书)的手法。接着我们就进入第三节,第三节写的是战祸之惨烈(板书)。现在,老师来读一遍,在老师读的过程中,请大家思考这一节是怎么来表现战祸惨烈的。“剑阁峥嵘而崔嵬……”好,大家自己先思考一下。跟第一、二节比,这一节赏析起来可能比较难,还是我们一起来看吧,大家都认真听老师讲。我们来看这里:“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在讲这句话之前呢,我们先来看这句话“一夫荷戟,万夫趑(zī)趄(jū),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意思是说一个人在此防守,千万人马都踌躇不前,地形如此的地方,不是**可千万不能派他坚守此地!这句话是**张载《剑阁铭》里的一句话,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句话其实是异曲同工的。大家知不知道用其他人的句子是什么手法啊?
生:化用名句。
师:对,这里诗人是化用了张载的句子,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我们接着来看下一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这里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磨牙吮血,**如麻”是形容谁的呢?
生:猛虎和长蛇。
师:仅仅是猛虎和长蛇吗?再思考一下。
生:我觉得也暗指当时黑暗的**。
师:对,唐天宝初年,太*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所以这句话还表达了另一层意思,就是影射当时**凶煞。好,既然表达了两层意思,那这是种什么写法呢?
生:双关。
师:是的,一语双关。好,至此,我们已经从艺术手法上把这首诗鉴赏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三节,化用名句和双关(板书)的手法。从整首诗歌来看,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等各种艺术手法,再加以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诗人浪漫**的风格特色。相信同学们从老师刚刚的讲解中也学到了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吧,希望大家掌握这些方法,以后在做题的时候能够学以致用。好,看完了全诗,现在请同学们找一下,诗歌的主旨句(板书)是什么?
生(齐):“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板书)
师:嗯,找的对,一共有几次提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啊?快速找一下。(停5秒),几次啊?
生(齐):三次。
师:没错,提到了三次,诗人为什么要多次提到这句话呢?在解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三次出现分别有什么作用。先来看第一处,第一处出现在诗歌的`开头,大家思考一下,这里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领起全文。
师:对,领起全文。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处,“凋朱颜”是什么意思啊?看课下注释。
生:吓得变了脸色。
师:对,害怕,为什么害怕啊?
生:因为周围环境很艰险。
师:那作者这里再次提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有什么作用呢?
生:突出环境之艰险,再次强调蜀道之难。
师:好,说的很对。再看第三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在结尾提到,是什么作用呢?
生:总结全文。
师:对,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更准确的说法,收束全篇。那么,还有没有别的作用呢?老师提示一下,诗歌开头提到,结尾处又提到,是什么作用?
生:照应。
师:对,与开头照应。好,分析完了每一处的作用,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多次提到这句话?老师提示一下,大家知道多次重复一句话是什么手法吗?
生:反复
师:对,确实是反复(板书),那这种手法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生1:起强调作用,强调了蜀道之难。
生2:这句话贯穿了文章始终,从第一次出现到第三次出现,使得文章的内容也层层深入,显得很有条理。
师:大家说的很对,现在我们来看看到底什么是反复。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好,从整首诗歌来看,诗人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了蜀道之难,同时也使得诗歌的格式更为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好,到这里我们品读了艺术手法之奇,接下来进入第二部分,揣摩一下意蕴之奇。课下注释里写道,这首诗是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都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大家觉得这首诗的情感是怎样的?是不是十分惆怅伤怀呢?
生:不是。
师:嗯,从我们第一节课听的朗诵音频中,我们就可以听到这首诗读起来慷慨激昂,没有一点送别的哀婉之情,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可以先讨论一下。
生:这首诗之所以壮阔是因为诗人主要写的是蜀道之难,而并不像其他送别诗那样极尽送别之哀婉。
师:那你觉得诗人极写蜀道难的目的是什么?
生:目的是为了劝友人不要去。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师:说得对,诗人确实是想劝友人不要入蜀,那么这就是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最终目的吗?我们知道,这首诗是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而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到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天宝初年,地方节度使**膨胀,藩镇割据。好,现在请大家结合我们刚刚讲的第三节来思考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还有没有其他的用意呢呢?
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
生:警告当时的**者,谨防**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师:是啊,李白是在以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一副狂态也难掩他一颗赤子之心啊!好,这节课到这里就讲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啊?
生:夸张、神话故事、想象……
师:主旨句是什么啊?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有什么样的意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劝友人不要入蜀;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切。
师:好,给大家留一个小作业,课后第四题。下课!
《蜀道难》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2、 点拨法。
3、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贺知章对李白《蜀道难》的评价——“子,谪仙人也!”引出教学文本。
二、初读文本,粗品诗意。
(一)、《蜀道难》解题:
《蜀道难》属魏晋早有的于乐府旧题。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
《乐府解题》:“备言蜀山之阻。” (PPT展示)
(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注意其读音及停顿。
(三)、朗读指导:
1、 教师指正个别易读错的字音。
2、 **学生:朗读应注意的要素。
朗读要素:节奏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PPT展示)
3、 以首段为例,教师示范并指导朗读。
“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捫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学生再读。
(四)、问题研讨:
1、《蜀道难》为乐府旧题,本为写行旅之艰难。李白作为唐人再写旧题,是简单的再重复还是另有创新之处?
李白诗歌的最高建树就是乐府旧题诗歌的创作。我们能借助于本诗的学习,以了解李白这个伟大的浪漫**诗人对乐府旧题诗的继承和创新?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让学生结合初高中以来所学过的乐府诗歌,进行比较分析。)
3.成果展示:
4、 教师总结:
第一处创新:句法的推陈出新。
乐府诗歌,尤其是初唐以来,一般都是七言古体诗,但李白善于把3、4、5、7言等各种句法混合运用,成为一种杂言体。大量使用散文化诗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奔放的语言风格。这是继承了楚辞和汉乐府的传统,加以推陈出新。句式的创新,有利于情感抒发的**和变化,也附和了李白豪放不羁,追求个性****的灵魂。(PPT展示:)
第 二 课 时
三、再读文本,浅探主旨。
(五)、学生听名家范读,再次朗读。
(六)本诗内容主旨浅探。
1、教师**:本诗题为“蜀道难”,此道到底有多难?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把蜀道之艰难表达淋漓?
诗人运用比喻和反复手法,直接抒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教师**:蜀道之难的具体体现为哪两个关键字?
高、险
3、学生小组合作,从高、险两个方面分析本诗内容。
4、教师指导总结:
一 叹蜀道之高险 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
(难行) 蜀道高峻
二 叹蜀道之惊险 景物凄清(二叹畏惧、发愁)
(可畏) 山水险恶
三 叹蜀道之凶险 剑阁险要
(申戒) **惨景(三叹无奈作罢)(PPT展示:)
5、 教师**:本诗主要写蜀道之高险,目的何在?只是单纯的以写景为目的还是另有他意?
6、 学生讨论,请个别学生谈谈看法。
7、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与学生“剥皮抽筋”读法。
让学生划出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并组成一诗。
8、 成果展示:(PPT展示:)
全诗的骨干句子集中起来:
● 噫吁戏!危乎高哉!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问君西游何时还?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侧身西望长咨嗟!
诗歌主旨:赠别友人入蜀,对友人去蜀地的忧虑和惜别之情。
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9、教师总结:
第二处创新:主题的现实意义。
本诗虽是引用乐府旧题,诗的内容依照传统的题意,但李白的文字表现着充沛的时代精神,有着针对现实的主题。
四、课后作业:
小组合作:对文本进行评注式精读和诵读式精读。找出语言要素,如炼字、修辞等,共享学习成果。以书面形式上交学习成果,由小组长**负责。
(此课后作业是针对第二课时做准备)
板书设计:
一 叹蜀道之高险 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
(难行) 蜀道高峻
二 叹蜀道之惊险 景物凄清(二叹畏惧、发愁)
(可畏) 山水险恶
三 叹蜀道之凶险 剑阁险要
(申戒) **惨景(三叹无奈作罢)
《蜀道难》教案16
教学目的
一、了解李白的生*、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二、体会作品本身所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三、品味美丽的诗歌语言及其深刻的含义。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教学设想
《蜀道难》是李白最伟大的浪漫**作品,其作品内容含量之大、艺术特色之奇妙为历代评论家所称道,然而无论对其创作目的的认识,还是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又使历代评论者仁者见仁,众说不一。对此,我们在教学中也不应该要求学生对作品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拿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切实达到提高**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的目的。具体的做法可以按照下列思路进行:课前预习(自学:通过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疏通诗歌大意,提出问题)→课上分组讨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课下自学中发现的问题,并提自己新的见解)→课上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全班提出,全班学生发言谈看法,最后解决问题)→课下总结归纳,就作品的某一方面写评论或感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作品的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以上内容分四个小组准备,每小组只准备一个问题,要全面、准确,每个问题由各小组出一名**准备课上汇报。)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通读全诗,熟读全诗,以备课上教师叫起朗读。
3.弄清全文主要内容及感情脉络的发展,准备复述(全班每个学生都准备)。
4.每个人把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写在纸上,在课前由课****收齐交给教师,以供教师备课和课上讨论使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家生*、作品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诵读全诗,了解本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脉络。
3.熟悉全诗,提出问题。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诗人,《蜀道难》是李白最杰出的浪漫**诗作。大凡杰出的作品都具有内容丰富、艺术特色多样的特点。因此,学习这样的作品,我们要**思想,不受前人成说的束缚和制约,敢于思索、敢于想像,拿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二、检查预习作业。
1.根据课前布置,由四个小组的**分别介绍作者的生*、作品创作风格、本诗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在学生介绍的同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订正和补充。有条件的学校,课前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相关内容制成投影卡片、电脑幻灯片或打印成资料发给学生。(有关内容见“方案一”。)
2.让一名学生复述全诗主要内容,并请至少两名学生补充说明。
教师明确:
本诗描述了蜀道山川的艰险,而以惊人的想像力和奔突在想像之中的浓烈情感见长。全诗分三段:第一段,以开辟之奇写蜀道之难;第二段,以奇峻荒凉的景色之令人悚惧写蜀道之险;第三段,由自然而及人间,表现对蜀中可能出现**割据的隐忧,仍然不离“难”、“险”。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朗读。
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三个自然段,每个学生朗读以后,请全班学生指出其朗读过程中的字音和音节的错误,教师应及时订正。
三、分组讨论、交流。
分组讨论、交流有两种形式(内容):一种是,教师把收集上来的学生在预习中的问题,系统整理归纳后,编上号,如果问题特别多就分散到几个小组;如果问题少,就全部发给每个小组。另一种是,教师不把收集上来的问题分给各小组讨论,而只让每个小组讨论本组成员提出的问题。
活动方式:
学生:
首先分成活动小组(小组的多少、大小应视班内人数或其他具体情况而定),每个小组应该有一名负责人,负责召集、**活动并负责做好记录,待下节课全班交流时发言(或给答案,或**题),其他同学应对每一个问题(或老师分给的题目,或本组同学提的)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达到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共同提高的目的。讨论的问题,可以涉及作品的任何角落,小到一个字的读音、解释,大到作品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
教师:
要密切注意每个小组讨论的进程,掌握讨论的时间,巡回辅导,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第一自然段,熟读第二、三自然段。
2.收集各小组讨论后仍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课下思考,准备下节课发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继续朗读练习。
二、重点鉴赏诗的主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和重要写作技巧。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我们经过课下大量地查阅资料和上一节课同学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对《蜀道难》这首诗一定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和理解,产生了不少新的看法。不过也一定还有不少想不通、弄不明白的问题,那么这节课就来个全班讨论,大家共同提高。
二、朗读背诵。
1.**个别学生,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2.全班学生齐读第二、三自然段。
三、全班讨论、交流。
根据上节课分组讨论的情况,全班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要相应变化,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每小组的**按照老师分给的题号逐一向全班同学汇报(说出答案或提出问题)。
二是全班每个学生不必拘于顺序和形式,随便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对问题的`看法。
活动方式:
学生:
按顺序或随便提出自己仍然弄不清的问题,或提出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后,全班其他学生可以随便地、不拘形式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同意或反对),并认真做好笔记。
教师:
首先要**好学生讨论、交流,注意随时调节讨论、交流的气氛,对所有问题要给出较为准确的答案或较为明确的说法。有些问题答案不是惟一的,特别是一些语句含义的理解本来就可以见仁见智,要给学生讲解明白,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应给予肯定,对答案不必要求整齐划一。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三自然段,熟悉全文内容。
2.就课上讨论、交流的问题中,找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写一篇研究性报告,不得少于700字,下节课课上交流。
参考题:
1.《蜀道难》一诗的文体特色。
2.探索李白写作《蜀道难》一诗的背景及目的。
3.从《蜀道难》一诗看李白的浪漫**诗风。
4.李白诗风与杜甫诗风比较谈。
5.诗中有几处用典,作用是什么?
6.开头连用三个叹词,其用意何在?
7.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8.主旨句在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有何作用?
9.全诗的夸张。
10.全诗感情的脉络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
11.本诗哪些情节体现了诗人奇特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
12.李白的**预见性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充分认识《蜀道难》思想内容的精深、艺术特色的绝妙。
二、继续品味《蜀道难》语言的华丽,体会作者胸怀的博大。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李白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他有许多优点,但也有许多缺点,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希望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对这一历史人物及其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二、检查全文背诵。
(检查方法如前)
三、**交流。
交流方法可以先小组交流,选出好的再全班交流;也可以直接全班交流,谁愿发言谁说。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交流。
教师:对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交流中出现的错误要及时指出。
四、布置作业。
《蜀道难》教案17
一、导入
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这么几句,请大家一起朗读一下。
多**课件展示:(余光中《寻李白》片段)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 写的是哪位诗人?
[明确] 李白。这首诗就叫《寻李白》。
[**] 我们学过很多李白的诗歌,你对李白诗歌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几位同学来谈。
[参考] ①李白属于浪漫**诗人,他的诗中夸张成分非常多。给人感觉非常豪放,他说的东西看了以后让人过目不忘。
②李白的诗中洋溢着飘逸豪放的感情,他的诗向来直抒胸臆,狂放不羁,非常奔放,倾斜着浪漫**的激情。李白的有些诗歌在我们读来虽然不能理解它的真正含义,但李白诗歌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自己的浪漫**激情。我们欣赏李白诗歌也要带着这种感情去欣赏。
③李白主要是豪放,利用大量奇特的想象写他的诗,我们读起来会很生动、具体,印象特别深刻。
[小结] 豪放、夸张、丰富的想象,这些都是李白诗歌浪漫**风格的最具体的表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白的一首《蜀道难》。再次感受一下李白浪漫**诗歌风格的艺术魅力。
二、整体感知
多**课件展示:《蜀道难》封面。
1.[活动] 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字词的读音。另外,把你预习过程当中遇到的不能理解的字词划下来。
[**] 朗读非常的精彩,听完以后,你们有什么感觉,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感到非常的恐惧、害怕,甚至毛骨悚然。
[活动] 我们先看字词,你们在预习的过程当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
[参考] “扪身历井仰胁息”。解释为“屏住呼吸”,为什么解释为“屏住呼吸”?
[明确]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向友人说明蜀道是很艰险的、路途是险峻的。人们在这种状况下会产生恐惧的心理,所以作者说要屏住呼吸。屏住呼吸和路途的险峻有关系,是害怕。
“乒崖转石万壑雷”的“乒”字:发出很响的声音。
2.下面我问大家几个字词。
多**课件展示:
危乎高哉 危:和后面的高是反复,同义复用。李白还有诗,“危楼高白尺,手可摘星辰。”
西当太白有鸟道当:**,挡住。
以手膺坐长叹 膺:胸。成语:义愤填膺。
剑阁峥嵘而崔嵬 峥嵘:山石突兀、高峻的样子。
所守或匪亲 或:倘若,如果。表假设。
3.[**] 大家初读这首诗,感受最深的一句话,记得最牢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明确] 难于上青天。
多**课件展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句话在全诗里面反复出现了三次,可以说是贯穿全诗始终的一句主旨句。由这个主旨句我们可以基本上把握住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感叹蜀道之难是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为什么作者要感叹蜀道难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三、具体研习课文
1.赏析第一小节
(1)感悟
[活动] 首先看第一小节,先把第一小节**朗读一遍。找出第一小节中叙述的句子、描写的句子。看看它叙述了哪些内容,又描写了哪些内容。
[活动] 请一位同学找叙述的句子。
[明确] 叙述的句子: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娥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 叙述了什么内容?请一位同学概括。
[明确] 叙述了蜀道长期闭塞的状况,以及蜀道间重山叠岭的地貌和蜀道的由来。
[小结] 交代了蜀道的由来,以及秦蜀之间不通人烟,长期阻隔的情况。
[**] 描写的句子有哪些?请一位同学回答。
[明确] 描写的句子: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 描写了什么?
[明确] 描写了蜀道山势的险峻。
[小结] 这些叙述和描写都非常生动。之所以生动,是和诗人那种浪漫**激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请大家**朗读其中的句子,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句来鉴赏一下。
[参考]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 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的色彩。
③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
[小结] 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诗歌的特点。
(2)诵读
[**] 如果要通过朗读来体现他的这种浪漫**激情,该怎样表达?
[活动] 首先看看叙述的句子。怎么读比较好?请一位同学范读。(生读)
[**] 为什么这样处理?
[参考]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娥眉颠”是做叙述,就是做了一种铺垫。读得要相对*一点。“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讲了蜀道的由来,这部分是这一段最重要的句子。因为文章的第一段主要就应该是介绍了蜀道的由来。语气应该读得比较重。
[活动] 全班齐读。从“蚕丛”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下面描写的句子又应该怎么处理呢?为什么?
[参考] 下面描写的句子首先应该读得比较缓慢。因为这一段描写蜀道的高和险,让人有一种处身于蜀道之中,可攀而不可及的想法。特别是“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句更应该读得比较缓慢,让人想象出蜀道有一种盘旋情形。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的“尚”,猿猱欲度愁攀缘的“愁”应该重读。因为这两个字强调了蜀道的高和险,连黄鹤之飞都过不去。“尚”和“愁”是修饰这两句话的重点。所以当重读。
[点评] 师范读纠正。(比较读,①重点强调尚、和愁。②拉长“尚”和“愁”,到两句诗后面略慢,稍轻。)
[活动] 让学生比较哪种更好。简说原因。
[明确] 第二种。“尚”和“愁”拖长,起到强调两个字的作用。而且语速使人感觉到重点是在“不得过”和“愁攀缘”上面。完全符合要突出山势的高和险峻这个重点。
[小结] 正因为山势险峻,连黄鹤和猿猱都过不去,人当然更过不去。所以有时候要突出一个意思,不仅仅是用加重语气的方式。有的时候反而降低声调,读慢一些,更能突出这个词句的含义。
[活动] 生齐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小结、**] 这几句表现人难以攀越蜀道的无可奈何之感觉。最后剩下开头的`两句话,这两句应该怎么读?
[参考] 开头两句读得应该比较有气势。因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全文出现了三次,是全文的主旨句,读得比较有气势就可以突出全文的这个重点。
[**] 怎么读才能有气势,怎么读?
[参考] 语序要缓慢一点。应该抓住重点“难”。(师范读)结构比较紧凑。(生范读)
[明确] 应该读快一点,强调“难于上青天”。再重点强调“青天”。因为上蜀道比上青还难。突出蜀道的高。前面两句直抒胸臆的话,最前面三个叹词“噫吁曦”稍微拖长读。(师范读)后面一句“危乎高哉”“呼”和“哉”要读慢一点,突出前面的“危”和“高”。
生范读。
[活动] 全体学生齐读。(从开头……难于上青天。)
[点评] 难于上青天还应该读得声音高一点。更果断一些,有力一些。充分突出这首诗的主旨。因为一开始它就奠定了这首诗的豪放的基调。我们应该通过朗读把它体现出来。
[活动] 生再齐读。
[活动] 生再齐读整个第一小节。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白浪漫**的激情。
2.赏析第二小节
[活动] ①这是第一小节,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鉴赏了一下。接下来看二小节,第二小节有两处描写的文字,请分别把它勾画出来。
②这一段的鉴赏我要交给大家,请大家先选择其中一处改写成散文并体现出这首诗歌的浪漫**风格。(不要扩展,只在原来的基础上稍做拓宽就可以了,并且要能体现出他浪漫**的风格。)
③(几分钟后),先将写的东西在四人小组里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推举出一名写得最好的同学在全班交流,
[改写参考一] 只见在那个沧桑的千年古树上,一只单薄的鸟儿站在最单薄的那根树枝上用劲啼叫,仿佛心中充满哀怨。成对的鸟儿一前一后穿梭在林子里,好不自在。一片的空山寂寥、肃静,只听见杜鹃在夜色中啼血。
[改写参考二] 连绵的山峰高大险峻,仿佛耸入云霄。一棵枯松倚挂在悬崖上,似乎即将跌进深谷。湍急的流水与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势的瀑布像是在互相较量。它们使出最大力气撞击山崖。发出雷鸣般的声音。
[改写参考三] 只见鸟儿在高高的古树上悲哀的鸣叫着,雌鸟紧跟着雄鸟在林间盘旋。又听见杜鹃在朦胧的月光下悲哀的鸣叫,似乎在为空无一人的山峰悲鸣。
[改写参考四] 接连不断的山峦直耸入天,在夜色中更显得可怖,崖边的几棵松树机警地挂在绝壁边,鬼魅而妖冶。奔腾的激流与瀑布相撞,发出雷鸣般的巨响,冲击着山崖,一块块碎石沿着几乎垂直的崖面滚入了涛涛的江水中,转眼便不见了。
其他同学评一下,哪个同学改得最好,为什么?请两位同学。]
[点评] 第一处描写营造的是让人惊恐,非常凄凉的氛围。第一段写好不自在,和原文的意境不相切合。改写不仅仅是扩展、想象就可以了,还要忠于原文。
[**] 这一段如何通过朗读体现诗人的浪漫**风格?首先看第二段,描写有两部分,这两部分描写处理是否相同,为什么?
[明确] 不相同,因为第一段是讲“悲鸟”和“子规”,体现了一种比较悲凉的气氛。应该读得稍微慢一点。显得气氛比较悲凉一些。下面一句描写的是山势的险要和情景的可怖,要读得快一点,气势要稍大。使人能体会到险要的感觉。
[活动] 生示范读。(从“但见悲鸟号古木”……“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连峰去天不盈尺”……“乒崖转石万壑雷万壑雷”。)
[点评] 第二处读得快一些。语调再加重一些更好。
[活动] 全班学生齐读这两处描写。(从“但见悲鸟号古木”……“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连峰去天不盈尺……乒崖转石万壑雷”。)
[**] 这段里面还有几个抒情的句子,应该怎么念?
[明确] 这段里的抒情句念得表示出对朋友的担心,劝告他不要去蜀地的感情要表现出来。
[活动] 齐读。把它和两个写景的句子和在一起。(从“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3.赏析第三小节
[**] 第三段的句式和前两段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前两段都是以长句为主,比如有七字句和九字句,但是第三段大多数都是短句,以四字句为主。好处:与前两段形成了一种语言上参差不齐,整散结合的特点。更加自如地表达出作者奔放热烈的感情。也反映出诗歌语言富于变化。
[小结] 由此可见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不仅仅体现在诗歌的内容上,还体现在诗歌的语言上。语言上灵活多变,句式参差不齐,自如地表达诗人的情感,这也是浪漫**风格的一种特征。
[**] 一起来看第三自然段,这一段的韵脚有什么变化?首先把压韵的字找出来。
[明确] 第一个:开、豺压ai韵。
第二个:麻、家压a韵
第三个:嗟
[小结] 前面几段,第一段和第二段韵脚的变化比较少,基本上比较一致基本上是压an韵。第三段韵脚变化一共发生了三次。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第三段主要讲的内容是感叹蜀中战祸之烈。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情感。韵脚多变也就更加灵活自如地表达出作者强烈的情感。换句话来说,就是作者强烈的情感通过韵脚的变化表现出来了。
[小结] 由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知道浪漫**的另一个特点是章法灵活多变。
[**] 第三段四字句比较多,这些四字句应该怎么读?
四字句应该读得节奏比较快一点。因为它表现出蜀地战祸比较多,他更希望朋友不要去那些地方,是他一种比较真心诚意和确实希望这样的劝戒。应该读得比较快、坚定一些。
四字句节奏短促而有力,读时两字一顿,要稍快一点。
[活动] 齐读(从“剑阁峥嵘而崔嵬”……“侧身西望长咨嗟”。)
[**] 这两段分别从什么角度来突出、咏叹蜀道之难的呢?
[明确] 第二段咏叹蜀道之险。第三段突出蜀道经常发生战乱。突出蜀地之乱。
多**课件展示:
叹蜀道之高(第一段)
蜀道难 叹蜀道之险(第二段)
叹蜀中战祸之烈(第三段)
通过一个咏叹句反复出现,使得咏叹的感情逐步加深。
多**课件展示:
前人对蜀道难的高度评价:
逼真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沈德潜《唐诗别裁》
《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也
——殷番《河岳英灵集》
首二句以叹词开其端,末二句以叹词结其尾,首尾相应,关键之缜密也。白此诗极其雄壮,而铺叙有条,起止有法,唐诗之绝唱者。
——朱谏《李诗选注》
[活动] 这些是前人对《蜀道难》的评价,我想请一部分同学对这篇课文也来评点一番。用很精简的一句话。把你阅读的感受、理解都可以写出来。其他同学也思考,在书上写一下。
[参考] ①感情豪放,笔法飘逸。
②气势雄伟,引人入胜。
③句不拘长短、声不拘高下、韵不拘同异、笔随兴至、自然真切。
④文句参差、笔意纵横。如天马星空,非太白不能为也。
[小结] 1.李白浪漫**诗歌的特色
(1)李白的诗具有非常强烈的思想感情。
(2)鲜明的个性。
(3)具有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并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奇丽惊人的幻想来描绘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抒发美好的理想愿望和强烈的感情。
(4)结构上跳跃多变。
(5)风格多样,但以雄奇、飘逸为主。语言热情奔放,而又清新自然。
2.[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鉴赏了李白的浪漫**诗风的特点。至于这首诗的内容,比如说它的主旨,他的写作的目的,甚至写作的时间历来众说纷纭,未有定论。我希望大家在下课以后能够多去翻阅一下这方面的资料,形成自己的看法。
[活动] 齐读课文。 全国优质课教学录象整理
《蜀道难》教案1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
3、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走进诗歌神奇的艺术世界。
4、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讲授法:帮助学生疏通诗意。
2、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
3、合作探究:训练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4、启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5、借助教材和多**等教学设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所描写的蜀道之难及其载负的情感。
2、进一步领略李白诗歌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3、诗歌主旨的分析。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课文概述
《蜀道难》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蜀道难》是开篇,在讲解中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同时要涉及诗歌诵读技巧,为接下来几篇诗歌的讲解作铺垫;《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在描写蜀道之难的过程中,以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值得师生鉴赏其魅力。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方法一:展示有关蜀道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观察蜀道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接着共同赏析几篇描写蜀道难的诗作,看看它们的表现手法,进而引出李白的《蜀道难》。
2、方法二:可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借用李白“谪仙人”雅号的由来引出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难》。
【设计意图】主要是激发学生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课程导入部分是必须的,好的开端等于成功课堂的一半。
(二)作者生*及创作背景
1、作者生*。
注:学生虽然熟知李白,但信息是零碎的,所以教师应梳理作者信息,让学生对李白的认知成系统。
2、创作背景。
注:可结合唐代文人壮游天下以求功名为大背景,特别要注意理解李白出蜀时的精神世界,然后引入贺知章对《蜀道难》的赏识。
(三)乐府诗和乐府古题
1、乐府诗相关知识。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创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
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是收罗汉至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等12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风格。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
2、乐府古题常识。
亦称“乐府往题”,乐府诗类别名。即“拟古乐府”。汉乐府“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足以观风俗,知薄厚”(《汉书?艺文志》),为汉末魏晋以来诗人所继承。如曹操等模仿其思想和艺术风格,并沿用其旧题写了许多不再入乐的乐府诗。唐诗人更大量借用乐府旧题抒写时事,从而赋予旧题以新生命。
【设计意图】虽然必修二中学习过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乐府古题《短歌行》,但必修三有必要再介绍一下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
(四)文本解析
1、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
注: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听:字词读音、句式停顿、情感基调。
(2)学生齐读。
注:在学生齐读之前,教师应结合相关资料,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2、细读文本,梳理文句(重点)。
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按字句段的顺序进行,类似于文言文的串讲,但不等同于串讲,在把诗句分离之后,要有句段的整体观。结合注释及参考资料让学生了解基本文意,并在描写内容和写作手法及作用上要做适当的点拨,原因是《蜀道难》里的词藻比较新奇丰富,意象和技巧运用较多,学生理解有难度,也是为下文问题探究作铺垫。
3、小组合作,问题探究。
(1)从课文可知,李白对“蜀道难”一咏三叹,试概括三叹的内容。
参考要点:一叹蜀道之高险,二叹蜀道之惊险,三叹蜀道之凶险。
注:一咏三叹是本诗的行文特点,也是让学生宏观把握诗歌的线索,结合第一部分的整体感知,通过此小题检查学生的理解力和概括力。
(2)说说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参考要点:首先明确这是反复(复沓形式)的表现手法,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应结合具体文本分析,立足于形式结构和诗歌主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段出现,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3)请结合具体文本,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参考要点: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夸张扬厉的笔法,流转华美的韵律。(这是主要的艺术特色,在学生回答后,需要老师点拨和补充,学生如果体会到其他特色,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肯定)
(4)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参考:关于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A、为忧虑房琯、杜甫而作,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B、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为给李白集作分类补注的元人肖士;C、讽刺四川**章仇兼琼;D、“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和顾炎武《日知录》为**。经今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实不符,或于时间不对,都很难成立。所以我们以第四种说法为基础,认为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有关主旨的争议应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有所了解,但应提醒学生注意主旨的理解应有理有据于文本,不可牵强附会。)
【设计意图】古典诗歌解读应以文本为本位,进行细读,在学生整体感知后,由教师引导分层分析诗句,将诗歌压缩的内容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和思考,只有理解了诗歌的字面意义,文本的深入才有了基础和前提,体会诗歌的方法精髓在于文本细读,所以在“细读文本”部分重点是梳理字句,析词解句是诗歌解读的最为基本的方法,但是它不是跳跃性地选取应试性的考点讲解,而是注重发掘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会读诗,读懂诗,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状态;“整体感知”到“文本细读”再到“问题探究”,三个模块重视的是基础,能力层级是提升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解诗的方法。
4、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可以欣赏不同的名家朗诵视频,帮助自己理解。
【设计意图】李白作品,浑如天成,不可节解,所以要多多诵读,进行整体观照。通过反复诵读、美读,当能更好地领会这首诗的妙处。
七、课后作业
1、《行路难》(其一)与《蜀道难》写作时间接近,请结合你对这两首诗写作目的的理解,对比分析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和情感状态。
2、读宋代石介的《蜀道自勉》,说说它与李白《蜀道难》的写作重点和思想感情各有何不同。
《蜀道难》教案19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诵读感知,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
2、过程与方法:品读鉴赏,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走进诗人心灵,感受诗人赤子之心。
【学习重点和难点】
一、学习重点:
1、诵读诗歌,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
2、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难点:
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自主学习
3、小组合作探究
4、点拨法
5、多**情境教学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童声版的《望庐山瀑布》,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对李白诗歌的回忆,进入学习诗歌的氛围。
导入语:李白的诗歌传承千载,我们的童年、少年都伴随着李白的诗歌,名山大川给了漫游祖国的李白创作灵感,让他写出了很多奇文,今天我们一块学*白诗歌浪漫**风格的最具**性的诗歌《蜀道难》。
二、学习目标展示
三、活动:学生自读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做到目标明确。
三、预习检测
给加点字注音
噫吁嚱鱼凫秦塞萦岩峦
石栈猿猱扪参抚膺
巉岩飞湍喧豗砯崖
峥嵘崔嵬吮血咨嗟
活动:一学生读,读完后全体学生纠正,然后齐读巩固。扫除课文的文字障碍,积累生字词。
过渡语:唐代的诗评家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下面我们就“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四、诵读诗歌,感知风格(PPT展示)
1、活动:诗歌风格多样,“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风格,“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清新的田园风格,看视频,听名家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这首诗歌是怎样的风格?
明确:雄浑、豪放
3、活动:**诵读诗歌,读出雄浑、豪放,读出激情。找出本诗中你认为最能表现蜀道之“难”的句子并加以评析。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三句是诗歌的主旨,贯穿着全文。分别是从那几个角度表现蜀道之难的?
明确: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是从写出了蜀道的高峻。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害怕的感情,写出蜀道的险。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深沉的慨叹意,感叹蜀道的战祸之烈。
说明:通过对这三句主旨句的诵读,诗歌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4、**:蜀地真的这样的奇崛险峻吗?让我们设身处地的感受一下。
活动:通过一组真实的蜀地剑阁古栈道的图片展示,并配有十面埋伏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蜀道的奇绝、壮美。有利于把诗句形象化,便于理解诗歌的内容风格。(PPT展示)
活动:朗读诗歌,读出精彩,配乐朗诵,学生自告奋勇,诵读渐入佳境。
过渡语:《蜀道难》的雄浑豪放的风格是如何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通过名家的评论引出《蜀道难》在艺术上的成就之高“妙在起伏,其才思放肆,语次奇绝,自不待言。”(《唐诗品汇》)“倏起倏落,忽虚忽实,真如烟水杳渺,绝世奇文也。”(《增订唐诗摘抄》)(PPT展示)
五、品读诗歌,鉴赏手法
**:本诗意境阔大,气势逼人,气象宏伟,画面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作者运用怎样神奇的笔墨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体会。(PPT展示)
说明:把舞台留给学生,让学生讨论。讨论结束,学生展示,老师点拨。
明确: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的色彩
③“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⑤“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⑦“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补充:(PPT展示)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唐白居易《琵琶行》
“子规”意象:子规又叫杜鹃,是蜀地王杜宇的魂魄所化。啼叫凄切。
⑧“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补充:李白诗中用了夸张手法的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桃花潭水深千尺,黄河之水天上来,白发三千丈……
说明:根据学生所选句子进行诵读指导。
小结: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浪漫**的表现手法手法(PPT展示)李白在这首诗中,用了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瑰丽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把古老蜀道写的高俊逶迤峥嵘摄人心魄,让我们充分领略了诗仙的才情,过渡:那么激情的文字背后有什么丰富的思想?“李白《蜀道难》之作,……歌蜀地山川,即事成篇,别无他意。(顾炎武《日知录》)(PPT展示)
你同意吗?你认为李白借蜀道之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六、精读文章体会情感
[**]李白借蜀道难抒发了怎样的情感?(PPT展示)
学生**思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明确:第一种: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
第二种:警告当时的**者,谨防**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第三种: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第四种:劝朋友早回家,不要入蜀。
补充: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不久,得罪**,而被谗言毁谤,排挤出京。
天宝初年,地方节度使**膨胀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
小结:送别友人,蜀地崎岖难走;**不重用,权臣排挤,赐金放还;仕途艰难,国家时局危急,这一切都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可是仕途艰难的李白仍然不忘关心国事,赞美大好河山,把蜀道写的壮美、峥嵘、逶迤,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外表行为洒脱不羁实则有一颗赤子之心的李白,齐读余光中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是盛唐的诗魂,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你的酒明亮了盛唐的月,你的诗绽放了盛唐的花。”
结束语:全体诵读。读蜀道难,不久感受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让我们听到了倾泻而下的瀑布声,看到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而且读出了李白的万丈豪情,认识了一个飘然不群的李白。
再次朗诵诗歌,结束本课。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蜀道难》。
2、推荐李白其他名篇《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
八、板书: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险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蜀道难》教案20
特别注意:
《《蜀道难》教案》及本站所有转载文章**不**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学习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
教学目的:
1、理解李诗表现的思想情感,学会“知人论世”。
2、体会诗歌的浪漫**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研读、赏析。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高二时学习过《梦游天姥吟留别》,请同学说说其特点。
明确:该诗主要记述梦境中的山水,表达诗人不与**者合作的高洁品质。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象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驰骋,象原野上的奔马。在诗里,诗人一抖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同神游“蜀道”吧。
二、解题
1、简介文体知识;
2、简析内容:本诗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蜀道的艰险,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华,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的创作风格。
三、阅读课文
1、**诵读;
2、提名朗读;
3、齐读。
注意“其险也/如此”等句的句读及一些字音。
四、疏通字词
五、整体把握,梳理思路,把握诗歌字面基本内容
导入:泉有泉眼,文有文眼,题也有题眼。本诗题目中的题眼是什么?
明确:难。
思考:题目即讲攀登蜀道之艰难,即是说蜀道险峻雄奇,那么哪些诗句是写这方面内容?
明确: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思考:那么此前此后又分别写的是什么?
明确:前写开辟之难,后写安居之难。
小结: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
附:板书
开辟之难
难攀越之难
(nán)安居之难
六、布置作业
思考:那么本诗是不是就是写蜀道之难呢?请思考完成练习三第4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主旨,赏析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者字、号;
2、本诗是近体诗吗?
3、齐读课文。
二、分析主旨
1、回顾上节课内容,将上节课板书内容继续板书下来。
2、分析主旨
思考:练习三(4)。
提示:分析诗歌的方法是多样的。《重创诗歌的艺术天地》就告诉我们一些方法。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本诗写于什么背景呢?看注释1。其时正是李唐**由盛转向衰败的过渡时期。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是在告戒李唐**要防止一些野心家作难(板书“难”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应该说,诗人的预言后来是得到印证的。755年有安史之乱,761-766年又有段子章反叛等。
可见,本诗虽说是浪漫**之作,但还是反映了诗人关照现实的情结。
诗人少年时期即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章的推荐下,被玄宗**招到朝廷为官。诗人非常高兴,喜不自禁,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藁人。”以为这下可以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抱负了。然而玄宗只希望他成为一个点缀升*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于是从此漫游四方。但是诗人虽有道家出世的思想,但他仍然关注着现实社会。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参加了打着……
三、赏析
思考: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险峻高大?
明确:主要有:
1、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
2、侧面映衬:黄鹤……;
3、夸张:扪参历井……连峰去天……
4、烘托:鸟声悲凄。
小结:诗人正是这样以变换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
开辟之难
难攀越之难难
(nán)安居之难(nàn)
浪漫**的现实情结
李白《蜀道难》读后感800字5篇(扩展9)
——李白《蜀道难》原文及鉴赏
李白《蜀道难》原文及鉴赏1
《蜀道难》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全诗二百九十四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感情强烈,一唱三叹。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气象宏伟,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评此诗:“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蜀道难》
作者:(唐)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译文:
哎呀呀,真是太高了。攀越蜀道真比登天还难!
蜀国有蚕丛和鱼凫两个君主,他们开国的时间距今十分遥远,从那时起大概有四万八千岁了吧,蜀国就不曾与秦地有什么来往。往**有座太白山,其山高峻无路可司行,唯有飞鸟可以飞过此山,直到蜀国的峨眉之巅。秦惠王之时,才有蜀王派五丁开山,传说这五位壮士因开山导致地崩山摧而仕烈**,才使得蜀道的天梯石栈连结了起来。
蜀中上有日神的六龙所驾之车所不能逾越的高山,下有回旋倒流的曲折而波涛汹涌的河流。善高飞的黄鹄想飞越而不敢过,善攀援的猿猴想攀登而发愁无处攀缘,其山之险就可想而知了。青泥岭的泥路曲曲弯弯,百步九折萦绕着山峦。行人攀至高山之顶,伸手可以摸得着天上的参星和井星,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只得坐下来抚着胸口长吁短叹。
老兄西游打算几时回来?这蜀道的峭岩险道,实在是不可登攀。山野之间,只能看到在古木中悲号的山鸟,雄飞雌从地在林间飞旋。月夜里,还可以听到子规凄凉的悲啼,在空山中传响回荡。攀越蜀道,真是比登天还难啊,此情此境,使听到的人都发愁得老了许多。
离天不满一尺的险峻高峰,枯松倒挂的悬崖峭壁,飞流瀑布撞击着巨石在山谷中滚动,发出雷鸣般的轰响。这样危险的地方,你这位远道之人为什么还非要来这里不可呀?
更不消说那峥嵘而崔嵬的剑阁了,在这里一夫当关,万夫冥开。如果在这里把守关隘的人不是朝廷的亲臣忠士,他们就会据险作乱,化为豺狠一般的匪徒。他们磨牙吮血,**如麻。人们就得像朝避猛虎、夕避长蛇那样地躲避他们的侵害。锦城那个地方虽然是个使人快乐的城市,但是依我看来,你还是赶快回家的好。攀越蜀道之难,真是比登天还难啊,我侧身西望,只好发出长长的慨叹啰。
作品鉴赏:
《蜀道难》是李白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他化用**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此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李白《蜀道难》读后感800字5篇(扩展10)
——《蜀道难》教学设计 (荟萃20篇)
《蜀道难》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和处理: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解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的不同风格,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本单元的设置意图是在必修2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依据以上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制如下:
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够知人论“诗”;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风格。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所以鉴赏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诵读。而要想透过语言表面读懂文字背后深层的意思,那就少不了问题探究,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会鉴赏诗歌,就要给他们自主鉴赏的.机会,给他们搭建展示自己文思的*台,因此,我将本课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
1.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采用诵读法、问题探究法、自主赏析法。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探究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赏析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诵读诗歌,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审美感受,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基于此,我将本课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为:
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风格。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之所以诗情勃发雄放,极具感染力,和它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而且只有把握了艺术手法,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所以我把教学重点确立为:
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风格,学习本诗的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立为:
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得到审美享受,感受诗歌的艺术性。
怎样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我以情感自我体验,唤起学生诵读兴趣,使他们爱学。开放自主协作,激发学生探讨钻研,使他们会学。联想探索实践,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善于学习。依据教学**优化组合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和**: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点拨法,借助多**辅助教学。
第一,诵读法。,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第二、讨论法。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思,甚至能够生发出自己的个性见解。
第三、启发、点拨法。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的适时的启发、点拨,就会点铁成金。
第四、借助多**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教学设想:一课时完成.
一、教学过程:
我本着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依据认知规律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幻灯片主页面展示蜀地山势巍峨峭拨的图片,加上清幽的音乐,学生马上有了追求壮美的感觉,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风格。
(二)解题(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蜀道难》是乐府旧题,了解这种题目的一般内容,为把握本诗的内容和思想作铺垫)
(三)教师范读课文(设计目的在于:1、正音;2、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和意境美)
(四)学生初读课文
我要求大家拿起笔来,在结合书下注释思考之后,还觉得有困惑的地方的,就把他勾划出来,争取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自读,圈点勾划,教师巡视辅导。(这种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问学生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五)探讨初读疑惑
学生互相交流初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设计目的在于:解决初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进一步鉴赏诗歌)
(六)吟诵诗文
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找学生吟诵诗文,并对学生提出三点诵读要求:第一,在诵读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当中;第二,读出诗歌的抑扬起伏,注意古典诗歌的节奏;第三,读出与现代文的区别来,也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设计目的在于:整体感受诗歌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七)精读课文,自主鉴赏诗歌
1、要求学生在精读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作鉴赏,然后与同学们交流。
2、对自己喜欢的部分,借助李白的诗句做一下自己的想象,在你的想象中,这样的场景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互相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给几分钟,学生思考,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主赏析,然后拿出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作补充。(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八)教师小结
同学们看看在这篇诗文当中有那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学生回答,并一一举例,谈谈自己的感受,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帮助)
1、总结本诗的艺术技巧。
(1)善用反复: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旨句三现,形成行文线索,贯穿始终,使内容层层深入。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致的技巧:
(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2、明确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其表达的要义。(设计目的在于:1、全面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以便学生写作借鉴,掌握作文的技巧。2、把握诗歌主旨,更深刻理解诗人的情感)
(九)学生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再次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和意境美。体悟浪漫**诗歌的放达。(设计目的是:再次感受诗人的浪漫**情怀,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文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十)课堂练习
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艺术手法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3、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设计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检验学生理解的程度,测试教学效果。当发现学生对某个艺术手法掌握不好时,则及时地强化)
(十一)布置作业
背诵《蜀道难》(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深刻感受诗仙李白飞扬的人生。备战高考)
本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努力体现“诵读,品析,积累,运用”等语文课堂的教学要素,在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课堂方面也作了一些尝试,尽量让他们动口动手,用心去感悟,并把感悟的内容用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课堂上分享,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他们的用武之地。我的说课结束,因水*有限,会有考虑不周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蜀道难》教学设计2
设计思想:
1、治学方法的指导、治学精神的培养是本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2、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所学诗歌融入我们的文化血脉中,“使其言皆出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
3、教学结构采用板块式,写、辨、删、改、读、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逐一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识记诗中几个难写的生字:嚱巉豗砯
2、通过材料辨析,学习文学研究的基础方法——大胆想象,小心求证。
3、运用施蜇存的“剥皮抽筋法”理解诗歌的主旨;改写诗歌,体会李白诗歌雄奇飘逸、光怪陆离的浪漫**特色。
4、学习运用朗读技巧(重音、停顿、扬抑、语气)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5、背诵诗歌。
课时安排:根据学生程度,安排1-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写——识记难字
同学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偶像吗?
他叫莫砺锋,曾经当过农民,作过临时工,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安徽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学术兼职有*韵文学会理事、*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杜甫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安徽师范大学*诗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1991年被国家教委授予“作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同学们想知道莫先生的老师是谁吗?
他就是南京大学文学院的程千帆教授,我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大师级的人物。
同学们想知道程千帆教授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吗?
莫砺锋教授回忆说,“程千帆先生别要注意科学研究中基本操作的训练。例如:应当把研究生论文当中出现了错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语法不通的句子以及引用别人的论点而不加说明的情况等,看作是自己的失职。因为这些情况的出现,正反映了自己*日对他们要求不高。训练不够,也就是对他们爱护不够。”
语文学习伴随着我们一生,语文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识字,识字量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的重要尺度,大家任何时候也不应忽视它。请同学们画出课文里你认为比较难写的字,把它们认真的写一写,记住它们。
【听写】
嚱巉豗砯
二、辨——学会研究
关于《蜀道难》的主旨主要有四种说法:
①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
②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挟制;
③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
④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1、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练习四孟棨的《本事诗》判断第二种说法是否正确?
从材料中可以知道,这首诗作于李白进长安时,而玄宗入蜀是安史之乱爆发后,所以第二种说法不正确。
2、追问:假如孟棨记录的事情不可靠呢?
教师解释: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
板书:大胆的想象,小心的求证——胡适
3、学生**判断第一种说法。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
4、教师小结:
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三、删——理解主旨
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主旨,诗词研究专家华东师大施蜇存教授有一种名字听起来有些恐怖,却简单有效的方法——“剥皮抽筋法”,即找出诗歌的主干句子,把那些光怪陆离,神豪气壮的装饰删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问君西游何时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问:《蜀道难》的主旨是什么?
为友人送行,劝其不要入蜀。詹钅英先生《李白诗文系年》论证了这一观点,为学界基本认同。
四、改——体会表达
老师把这首改写了一下,请大家对照李白的原诗加以点评。
蜀道难于上青天,
山高路陡愁攀缘,
更有藩镇如虎蛇,
问君何苦去涉险?
点拨重点:
1、语言形式
①此诗感情如大河奔涌,不可遏止,惟有采用杂言诗,方能淋漓痛快地抒发出诗人那奔腾恣肆的情感。②此诗竖排恰似群峰错落,连绵逶迤,给读者以视觉壮美的审美愉悦。
2、浪漫色彩
诗人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五、读——读出理解
朗诵诗歌不仅要读准字音,更要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运用朗读技巧(重音、停顿、扬抑、语气)表达出来。每位同学选择一两句,设计朗诵技巧,并解释这样设计的理由。
1、学生自主设计
2、师生交流
朗读指导:
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噫吁嚱”是惊叹语,面对险峻的大山,让人不由得发出惊叹,因此这三个字要读出惊叹的语气。“危乎高哉”是并列结构,“高”“危”读重音,“乎”“哉”声音延长。“蜀道之难”中“难”字读重音,“上青天”语调上扬。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里回忆古蜀国的历史,语速要慢,读出历史的苍茫感。“地崩山摧壮士死”,“崩”“摧”“死”读重音,咬字要重,声音加强,读出惊心动魄的悲壮感。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几句写山高路险,蜀道难行,“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不”“愁”“何盘盘”“百步九折”读重音。“上有”“下有”稍作停顿。“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此句写在高山行路的紧张,语调紧张,读出现场的紧迫感。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要读出关切的语气。“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意境凄清悲凉,朗诵时“悲”“号”“啼”“愁”读重音,“愁”声音延长,由强到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感情深沉,语带悲哀,因此,“凋朱颜”要读得一字一顿。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此处写蜀道的险恶环境,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朗诵时,速度要不断加快,声音由弱到强。“其险也如此”,朗诵的速度放慢。“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暗含“何苦而来”之意,应用降调来读。
6.“剑阁峥嵘而崔嵬……**如麻。”
此处极力渲染蜀地社会环境的险恶,藩镇割据,战祸惨烈,生命安全得不到任何保障,文字充斥浓重的**味。朗诵时语速要不断加快,“**”稍作停顿,“如麻”读重音。
7.“锦城虽云乐……侧身西望长咨嗟。”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要读出规劝的语气,“早还家”读重音。“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六、背——强化记忆
我们学习诗歌的终极目标是把诗歌融入到自己文化血脉中,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前提是必须把诗歌背下来,并不断复习它,咀嚼它,直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朱熹)
大家一定都听过“滥竽充数”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东郭先生,看我们的“滥竽”能不能吹奏出美妙的乐曲,把《蜀道难》给背下来。用大家的实践来验证吴老师的“重大发现”——滥竽充数效应。
1、给学生2分钟**背书。
2、背书接力
①先叫一个同学背,当背不下去时,请其他会背的同学接着背;当全体学生都不会时,教师给以提示。
②此游戏重复3-4遍
3、“滥竽充数”集体背(重复2-3次)
4、抽查背诵(注意多给学生以鼓励)
七、学法总结
1、写——识记难字
2、辨——学会研究
3、删——理解主旨
4、改——体会表达
5、读——读出理解
6、背——强化记忆
八、课后作业
课外阅读[一]
天马歌
李白
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
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
腾昆仑,历四极,四足无一蹶。
鸡鸣刷燕哺秣越,神行电迈聂慌惚。
天马呼,飞龙趋,目明长庚臆双凫,
尾如流星首渴乌,口喷红光汗沟朱。
曾陪时龙蹑天衢,羁金络月照皇都,
逸气棱棱凌九区,白璧如山谁敢沽?
回头笑紫燕,但觉尔辈愚。
天马奔,恋君轩,
駷跃惊矫浮云翻。
万里足踯躅,遥瞻阊阖门。
不逢寒风子,谁采逸景孙。
白云在青天,丘陵远崔嵬。
盐车上峻坂,****畏日晚。
伯乐翦拂中道遗,少尽其力老弃之。
愿逢田子方,恻然为我悲。
虽有玉山禾,不能疗苦饥。
严霜五月凋桂枝,伏枥衔冤摧两眉。
请君赎献穆天子,犹堪弄影舞瑶池。
课外阅读[二]
寻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余光中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母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狼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四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示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你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西哭,向东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缘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备课资料: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
2、阎绍典《<蜀道难>赏析》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
《蜀道难》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生*、作品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体会诗人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诵读诗歌的技巧、背诵的要领。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思想情感目标
(1)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2)认识、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正确态度。
2、教学难点
(1)领悟诗中想想奇特、丰富,气势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深入理解浪漫**创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和**: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辅助教学。
(四)教学用具:幻灯机、黑板、板擦、粉笔
(五)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标;
2、介绍作者、解题;
3、疏通文句
(1)学生阅读注解,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教师订正并讲解重点文言实词、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试译难句、难段或全文
(1)、口译
(2)、笔译
(二)预习要求:
1、作者和作品的简述,整体把握文章。
2、生字词的读音字形和意义。
3、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三)具体步骤:
1、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千年,至今仍以它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仙李白的《蜀道难》。
2、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1)作者介绍: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2)写作背景简介: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王番)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七五三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王官)、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3)基础积累: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fú)秦赛(sài)石栈(zhàn)猿猱(náo)萦(yíng)扪(mén)参(shēn)抚膺(yīng)峥嵘(zhēngróng)崔嵬(wéi)喧豗huī)砯(pīng)崖
转(zhuàn)石万壑(hè)巉(chán)岩吮血(shǔnxuè)咨嗟(zījiē)
《蜀道难》教学设计4
《蜀道难》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风格
教学过程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一、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诗人之一。
三、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蜀道难》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3、了解李白的放达。
【教学重点】
诵读。
【教学难点】
诵读要求。
【教学方法】
指导示范。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杜甫评价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谈到唐诗的地位及李白的成就。
朗读课文,教师疏通文意,范读课文。
二、朗读
1、个别朗读。
2、集体朗读。
3、师生探讨朗读:
⑴ “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⑵ “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⑶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⑷ “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⑸ “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⑹ “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⑺ “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三、诗歌整体感知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四、作业布置
背诵《蜀道难》。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背诵而导入新课。
朗读课文在学生朗读时,提请注意诗歌的章法、气象、基调。请朗读好的学生进行朗读。
二、鉴赏诗歌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三、鉴赏诗歌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四、鉴赏诗歌基调
五、小结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六、作业布置
1、找出诗歌中的典故。
2、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ゲ牌挥霍,顿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随地倾出万斛也。(《李诗纬》卷一)
二、背诵课文
1、集体背诵。
2、个别背诵。
三、**发挥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出理由
四、拓展深化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烘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他化用**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六、作业
课后完成黄皮书。
【板书设计】
开篇主旨句一见:叹蜀道之高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照
(可畏)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叹蜀道之险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惨景──以“早还家”结应
结尾主旨句三见:叹蜀中战祸之烈
《蜀道难》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法、串讲法、赏析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李白《蜀道难》读后感800字5篇
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诗进行赏析,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难点)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他是谁?(李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贬谪到人世**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即唐玄宗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 , 也是潦倒的一生。为了便于研究他的创作道路 , 我们将他的生*分为四个阶段来介绍。(l) 读书漫游 (42 岁以前 ,701-742)(2) 长安三年 (42-44岁,742-744)(3) 再度漫游 (44-55岁,745-755)(4) 身经战乱 (55-62岁,755-762)。
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夜宿山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望庐山瀑布》等最能**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诗歌的**作家。
3、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如课文注解(1)有人(明人胡震亨、顾炎武 )认为,李白 “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人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4、简介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乐府诗。乐府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5、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的创作特点。
6、朗读课文。
⑴教师范读课文,疏通字词读音。
⑵**朗读
⑶集体朗读
7、翻译课文。
(1)学生根据注解自行翻译,记下疑难之处。
(2)教师点拨重难点字、词、句。
8、归纳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一、 研习课文内容。
1、**: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3.**: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二、品读课文
1、李白能开篇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先声夺人,那么蜀道到底有何难呢?
读第一段,请找出具体描写“难”的诗句,说说诗人怎样把抽象的“难”展现在你我面前。(可以从:传神的词语、表现手法、写作角度等方面点评。)
(给出一个赏析范例)
如: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前一句运用绝妙的夸张,“扪”“历”两个动词的连用,显出行人出没在星宿之间,山高之状就显现出来,更让人感觉行走的艰难。后一句中通过“抚膺”“长叹”的动作表现出行人的心惊胆战,以及无法继续前行时无助的叹息之情。“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描写与此处有异曲同工之妙。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足见其与世隔绝之久;“地崩山摧壮士死”更见辟路之难;终于“天梯石栈相钩连”。世上本没有路,开辟出来了,也便有了路。路有了,可是这路好走吗?神龙至此仍要回转,善飞援之“黄鹤”“猿猱”面对奇绝之蜀道尚且不得过,就反衬人行之更难。
又以“萦岩峦”山之高危,“扪参历井”“抚膺坐长叹”人之无助的神态、动作,正面慨叹。如此行道能不难乎?这一切不仅让行人无助,让我们读者也不禁胆战心惊。
让我们在惊心动魄中再读第一自然段,再一次感受作者浓郁的情感和奇妙的笔法。熟读成诵。
(梳理出:隔绝之久--辟路之难--奇绝难行--抚膺叹难)
2、第一段中蜀道之难已至极点,诗人还能怎样写难,你对诗人下文的描写又会有怎样的惊叹呢?
请大家跟着老师读这一段(师大声读,生低声跟读)
通过读,我们初步感受了这一段的描写侧重于意境的营造,请你从语言、手法、意境等角度,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自己的赏析,然后交流。
(学生品读、鉴赏、交流)
--诗人忧君入蜀,更因深山绝境中有如此之景:一“悲”一“号”,一“啼”一“愁”,于是古木参天,气象森严,凄厉鸟声,回荡其间。丰富的想象,把人引入一个悲凉、惨淡的境界,诗人忍不住询问友人何日归还。
“连峰”“枯松”之静,“飞湍”“瀑流”之动相互映衬,雄伟壮阔的群峰,绝壁倒挂的枯松,击崖震响的水石,万壑雷鸣的音响。既充满诗情画意,又令人闻之色变。这排山倒海的力量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不由生畏。至此对蜀道之难的真切骇人的描写似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诗人不由质问--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以蜀人口吻劝阻“西游”之人不要来蜀地。
在悲凄中变色,在震响中生畏,让我们再审视这畏途,审读诗人用语之神妙,诗歌意境之奇也尽显眼前。
再读,背诵该段。
3、风光变换,险象环生,在这样惊险的氛围中,我们随诗人的思绪飞往剑阁,生读其地势险要的句子 。
这段由地势之险、战祸之烈,忧安居之难,忧朋友之行,劝诫友人早回家,忧国事之艰。
三、鉴赏本诗。
1、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他化用**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黑暗、凶煞的双关语句,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
唐天宝初年,太*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正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2、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恐--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这样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四、探讨文章的艺术风格。
1、本诗用了大量散文人的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九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
2、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3、变幻莫测,充满浪漫**气息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
五、再次诵读全诗。
六、作业:课外背诵并默写本诗。
《蜀道难》教学设计7
设计思想:
1、治学方法的指导、治学精神的培养是本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2、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所学诗歌融入我们的文化血脉中,“使其言皆出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
3、教学结构采用板块式,写、辨、删、改、读、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逐一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识记诗中几个难写的生字:嚱巉豗砯
2、通过材料辨析,学习文学研究的基础方法——大胆想象,小心求证。
3、运用施蜇存的“剥皮抽筋法”理解诗歌的主旨;改写诗歌,体会李白诗歌雄奇飘逸、光怪陆离的浪漫**特色。
4、学习运用朗读技巧(重音、停顿、扬抑、语气)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5、背诵诗歌。
课时安排:根据学生程度,安排1-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写——识记难字
同学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偶像吗?
他叫莫砺锋,曾经当过农民,作过临时工,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安徽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学术兼职有*韵文学会理事、*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杜甫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安徽师范大学*诗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1991年被国家教委授予“作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同学们想知道莫先生的老师是谁吗?
他就是南京大学文学院的程千帆教授,我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大师级的人物。
同学们想知道程千帆教授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吗?
莫砺锋教授回忆说,“程千帆先生别要注意科学研究中基本操作的训练。例如:应当把研究生论文当中出现了错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语法不通的句子以及引用别人的论点而不加说明的情况等,看作是自己的失职。因为这些情况的出现,正反映了自己*日对他们要求不高。训练不够,也就是对他们爱护不够。”
语文学习伴随着我们一生,语文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识字,识字量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的重要尺度,大家任何时候也不应忽视它。请同学们画出课文里你认为比较难写的字,把它们认真的写一写,记住它们。
【听写】
嚱巉豗砯
二、辨——学会研究
关于《蜀道难》的主旨主要有四种说法:
①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
②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挟制;
③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
④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1、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练习四孟棨的《本事诗》判断第二种说法是否正确?
从材料中可以知道,这首诗作于李白进长安时,而玄宗入蜀是安史之乱爆发后,所以第二种说法不正确。
2、追问:假如孟棨记录的事情不可靠呢?
教师解释: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
板书:大胆的想象,小心的求证——胡适
3、学生**判断第一种说法。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
4、教师小结:
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三、删——理解主旨
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主旨,诗词研究专家华东师大施蜇存教授有一种名字听起来有些恐怖,却简单有效的方法——“剥皮抽筋法”,即找出诗歌的主干句子,把那些光怪陆离,神豪气壮的装饰删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问君西游何时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问:《蜀道难》的主旨是什么?
为友人送行,劝其不要入蜀。詹钅英先生《李白诗文系年》论证了这一观点,为学界基本认同。
四、改——体会表达
老师把这首改写了一下,请大家对照李白的原诗加以点评。
蜀道难于上青天,
山高路陡愁攀缘,
更有藩镇如虎蛇,
问君何苦去涉险?
点拨重点:
1、语言形式
①此诗感情如大河奔涌,不可遏止,惟有采用杂言诗,方能淋漓痛快地抒发出诗人那奔腾恣肆的情感。②此诗竖排恰似群峰错落,连绵逶迤,给读者以视觉壮美的审美愉悦。
2、浪漫色彩
诗人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五、读——读出理解
朗诵诗歌不仅要读准字音,更要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运用朗读技巧(重音、停顿、扬抑、语气)表达出来。每位同学选择一两句,设计朗诵技巧,并解释这样设计的理由。
1、学生自主设计
2、师生交流
朗读指导:
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噫吁嚱”是惊叹语,面对险峻的大山,让人不由得发出惊叹,因此这三个字要读出惊叹的语气。“危乎高哉”是并列结构,“高”“危”读重音,“乎”“哉”声音延长。“蜀道之难”中“难”字读重音,“上青天”语调上扬。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里回忆古蜀国的历史,语速要慢,读出历史的苍茫感。“地崩山摧壮士死”,“崩”“摧”“死”读重音,咬字要重,声音加强,读出惊心动魄的悲壮感。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几句写山高路险,蜀道难行,“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不”“愁”“何盘盘”“百步九折”读重音。“上有”“下有”稍作停顿。“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此句写在高山行路的紧张,语调紧张,读出现场的紧迫感。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要读出关切的语气。“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意境凄清悲凉,朗诵时“悲”“号”“啼”“愁”读重音,“愁”声音延长,由强到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感情深沉,语带悲哀,因此,“凋朱颜”要读得一字一顿。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此处写蜀道的险恶环境,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朗诵时,速度要不断加快,声音由弱到强。“其险也如此”,朗诵的速度放慢。“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暗含“何苦而来”之意,应用降调来读。
6.“剑阁峥嵘而崔嵬……**如麻。”
此处极力渲染蜀地社会环境的险恶,藩镇割据,战祸惨烈,生命安全得不到任何保障,文字充斥浓重的**味。朗诵时语速要不断加快,“**”稍作停顿,“如麻”读重音。
7.“锦城虽云乐……侧身西望长咨嗟。”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要读出规劝的语气,“早还家”读重音。“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六、背——强化记忆
我们学习诗歌的终极目标是把诗歌融入到自己文化血脉中,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前提是必须把诗歌背下来,并不断复习它,咀嚼它,直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朱熹)
大家一定都听过“滥竽充数”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东郭先生,看我们的“滥竽”能不能吹奏出美妙的乐曲,把《蜀道难》给背下来。用大家的实践来验证吴老师的“重大发现”——滥竽充数效应。
1、给学生2分钟**背书。
2、背书接力
①先叫一个同学背,当背不下去时,请其他会背的同学接着背;当全体学生都不会时,教师给以提示。
②此游戏重复3-4遍
3、“滥竽充数”集体背(重复2-3次)
4、抽查背诵(注意多给学生以鼓励)
七、学法总结
1、写——识记难字
2、辨——学会研究
3、删——理解主旨
4、改——体会表达
5、读——读出理解
6、背——强化记忆
八、课后作业
课外阅读[一]
天马歌
李白
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
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
腾昆仑,历四极,四足无一蹶。
鸡鸣刷燕哺秣越,神行电迈聂慌惚。
天马呼,飞龙趋,目明长庚臆双凫,
尾如流星首渴乌,口喷红光汗沟朱。
曾陪时龙蹑天衢,羁金络月照皇都,
逸气棱棱凌九区,白璧如山谁敢沽?
回头笑紫燕,但觉尔辈愚。
天马奔,恋君轩,
駷跃惊矫浮云翻。
万里足踯躅,遥瞻阊阖门。
不逢寒风子,谁采逸景孙。
白云在青天,丘陵远崔嵬。
盐车上峻坂,****畏日晚。
伯乐翦拂中道遗,少尽其力老弃之。
愿逢田子方,恻然为我悲。
虽有玉山禾,不能疗苦饥。
严霜五月凋桂枝,伏枥衔冤摧两眉。
请君赎献穆天子,犹堪弄影舞瑶池。
课外阅读[二]
寻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余光中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母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狼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四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示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你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西哭,向东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缘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备课资料: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
2、阎绍典《<蜀道难>赏析》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
《蜀道难》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理解李白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2、诗人表现雄奇险峻的写法。
3、品味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惊叹****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必然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解题
1、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诗歌的**作家。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3、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的创作特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 诵读课文,消灭字词等障碍:
① **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
② 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解疑,相互讨论质疑,扫除一部分文字障碍。
③ 范读课文,注意听清字音,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诵读提示:
A、“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B、“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C、“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D、“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E、“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F、“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D、“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H、“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⑵ 进一步理清思路:
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的语句、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明确: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微愁。
按照诗人的思路和所写的情景,全诗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 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为第一层。
这是从历史上蜀道的来历、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叹高)。
②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
从蜀道度越之难;道上环境凄清,极写现实山势高险(叹险)。
③ “连峰去天不盈尺”到结尾。
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写蜀中战祸之烈(叹战祸之烈)。
(解说:采用师生共同研读法,先提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相互争议,最后教师明确。但在这种层次的划分上,不可拘泥于一种,比如传统的分法和我们课本的分法就不一样。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就应大力**。)
2、讨论题:
⑴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① 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
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②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
A、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
B、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C、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开 篇 主旨句一见
一 叹 高 蜀道来历
难 行 蜀道高峻
二 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 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三 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 戒 **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 尾 主旨句三见
⑵ 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这样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⑶ 全诗最后一段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在风光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他化用**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这既像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凶煞的双关语句,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
唐天宝初年,太*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正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3、欣赏品味:
⑴ 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
⑵ 找出文中在语言上你认为最好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
⑶ 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示例一:
“连峰去天不盈尺……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象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缓的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风光变幻,险象丛生。
示例二:
“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的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的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激
。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的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不羁的气魄,而后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也对于表现他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啸傲现实的浪漫**精神都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鉴赏要点:
⑴ 句式上:
本诗用了大量散文人的诗句,字数从碱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长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的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⑵ 结构: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⑶ 意境: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⑷ 手法上:
变幻莫测,充满浪漫**气息。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⑸ 情感基调上: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诗,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蜀道难》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白的生*、作品风格,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把握诗人奔放的感情和诗歌的寓意,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继续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1)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3、情感和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
1、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的主旨。
(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突出领读、诵读、背诵,在熟读背诵中把握情感和特色。
2、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语:
蜀道蜀道艰难险阻,自古以来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读唐代伟大的浪漫**诗人李白的**作《蜀道难》。(板书)
2、简介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诗人。被称为"诗仙",**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集团昏庸**,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潦倒的一生。为了便于研究他的创作道路,我们将他的生*分为四个阶段来介绍。(l)读书漫游(42岁以前,701-742)(2)长安三年(42-44岁,742-744)(3)再度漫游(44-55岁,745-755)(4)身经战乱(55-62岁,755-762)。
3、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有人(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人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4、解题:
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唐以前的《蜀》作品,简短单薄,一般一韵到底。李白根据这一诗题传统内容,加以创新发展,句式从三言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杂,用韵富于变化,以适应浪漫内容之需。
5、朗读课文。
⑴教师范读课文,疏通字词读音。
⑵**朗读
⑶集体朗读
附:诵读提示: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咏叹的意味尤其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咏叹的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
①“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
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④“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人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⑤“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前四句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⑥“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⑦“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⑧“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6、积累词语:
猿猱(náo):猿猴。猱,猿的一种,善攀援。
喧豗(huī):喧闹声。
峥嵘:山势陡峭。
崔嵬(wéi):山势险峻高大。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易守难攻。
咨(zī)嗟:叹息。
7、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1、整体感知:简析全诗的主要内容。
①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明确】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②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认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富、奇特。
【明确】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③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旅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④“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明确】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⑤作者在诗歌的第三节写有关“剑阁”的内容,意图是什么
【分析】本题意在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我们可以这样思考:表明“剑阁”特点的句子是哪几句这说明“剑阁”具有怎样的地理特点失去了具有这种特点的“剑阁”会怎样
【明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化为狼与豺”,搞地方割据。如果割据**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如麻”。诗人的意图是要严防野心家发难。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⑥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有鸟道”“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这表明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冲突
【分析】本题意在考察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本题的设问技巧很有讲究,它表面上问的是冲不冲突,而实际问的是:应如何理解“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广这个句子。理解这个句子,关键是看你怎样理解说话人。
【明确】不冲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广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而是慨叹,它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⑦“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句诗在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含义有什么作用
【分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是:(1)课文基本成诵;(2)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3)了解诗的大意。
【明确】三次分别极言蜀道之险,由秦人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此句重复出现三次,由此而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串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清人沈德潜的评论:“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2、简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1)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2)善用反复: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3)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的激情。(4)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5)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3、课文小结:
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从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诗人用神话传说、夸张、奇特的想象、映衬和烘托等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附:板书设计:
一叹蜀道之难——高(自古难行)
蜀道来历蜀道高峻
二叹蜀道之难——险(自古可畏—劝阻)
景物凄清山水险恶
三叹蜀道之难——惨(战祸惨烈—告诫)
剑阁险要**惨景
长路茫茫
《蜀道难》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2、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和创作。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
4、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风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二、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三、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诗人之一。
四、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1、**: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⑴ 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⑶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3、**: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4、**: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三。
2、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蜀道难》教学设计11
一. 教材分析和处理: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解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的不同风格,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本单元的设置意图是在必修2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依据以上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制如下:
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够知人论“诗”;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风格。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所以鉴赏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诵读。而要想透过语言表面读懂文字背后深层的意思,那就少不了问题探究,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会鉴赏诗歌,就要给他们自主鉴赏的机会,给他们搭建展示自己文思的*台,因此,我将本课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
1. 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采用诵读法、问题探究法、自主赏析法。
(1)诵读法 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探究法、点拨法 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赏析法 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诵读诗歌,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审美感受,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基于此,我将本课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为:
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风格。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 之所以诗情勃发雄放,极具感染力,和它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而且只有把握了艺术手法,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所以我把教学重点确立为:
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风格,学习本诗的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立为:
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得到审美享受,感受诗歌的艺术性。
怎样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我以情感自我体验,唤起学生诵读兴趣,使他们爱学。开放自主协作,激发学生探讨钻研,使他们会学。联想探索实践,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善于学习。依据教学**优化组合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和**: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点拨法,借助多**辅助教学。
第一,诵读法。,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第二、讨论法。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思,甚至能够生发出自己的个性见解。
第三、启发、点拨法。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的适时的启发、点拨,就会点铁成金。
第四、借助多**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教学设想: 一课时完成.
一、 教学过程:
我本着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依据认知规律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幻灯片主页面展示蜀地山势巍峨峭拨的图片,加上清幽的音乐,学生马上有了追求壮美的感觉,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风格。
(二)解题(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蜀道难》是乐府旧题,了解这种题目的一般内容,为把握本诗的内容和思想作铺垫)
(三)教师范读课文(设计目的在于:1、正音;2、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和意境美)
(四)学生初读课文
我要求大家拿起笔来,在结合书下注释思考之后,还觉得有困惑的地方的,就把他勾划出来,争取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自读,圈点勾划,教师巡视辅导。(这种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问学生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五)探讨初读疑惑
学生互相交流初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设计目的在于:解决初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进一步鉴赏诗歌)
(六)吟诵诗文
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找学生吟诵诗文,并对学生提出三点诵读要求:第一,在诵读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当中;第二,读出诗歌的抑扬起伏,注意古典诗歌的节奏;第三,读出与现代文的区别来,也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设计目的在于:整体感受诗歌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七)精读课文,自主鉴赏诗歌
1、要求学生在精读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作鉴赏,然后与同学们交流。
2、对自己喜欢的部分,借助李白的诗句做一下自己的想象,在你的想象中,这样的场景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互相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给几分钟,学生思考,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主赏析,然后拿出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作补充。(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八)教师小结
同学们看看在这篇诗文当中有那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学生回答,并一一举例,谈谈自己的感受,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帮助)
1、总结本诗的艺术技巧。
(1)善用反复: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旨句三现,形成行文线索,贯穿始终,使内容层层深入。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致的技巧:
(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2、明确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其表达的要义。(设计目的在于:1、全面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以便学生写作借鉴,掌握作文的技巧。2、把握诗歌主旨,更深刻理解诗人的情感)
(九)学生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再次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和意境美。体悟浪漫**诗歌的放达。(设计目的是:再次感受诗人的浪漫**情怀,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文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十)课堂练习
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艺术手法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3、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4、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5、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设计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检验学生理解的程度,测试教学效果。当发现学生对某个艺术手法掌握不好时,则及时地强化)
( 十一)布置作业
背诵《蜀道难》(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深刻感受诗仙李白飞扬的人生。备战高考)
本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努力体现“诵读,品析,积累,运用”等语文课堂的教学要素,在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课堂方面也作了一些尝试,尽量让他们动口动手,用心去感悟,并把感悟的内容用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课堂上分享,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他们的用武之地。我的说课结束,因水*有限,会有考虑不周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蜀道难》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研读,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风格
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唐代伟大的浪漫**诗人李白的**作——《蜀道难》给你们做的介绍。(板书)
(二)、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检查预习作业。
2.教师在检查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3.字词的检查,可采用让个别学生上黑板默写、上讲台讲解等形式,内容以课下注释为主。
4.《蜀道难》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介绍。
(三)、整体感知。
这部分教学内容实际上还是以检查课前的预习为主。
教师: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本诗以惊人的艺术夸张,丰富的想像力量和雄伟磅礴的气势,描绘出蜀地山川奇险壮丽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当时**割据局面的深刻忧虑。
教师: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或全文的行文脉络是什么?)
明确: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是全诗咏叹基调的重要体现。统观全诗,诗人的感叹思路是:先叹蜀道之高,再叹蜀道之险,最后感叹蜀地战祸之乱。这三叹分别渗透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的字里行间。
(四)、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1.布置讨论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最后由**总结发言,教师订正。
(1)开头用“噫吁 ,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明确:“噫吁 ”三个字都是感叹词,是蜀地方言。“噫吁 !危乎高哉!”这些感叹词的连接使用,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句的用典有何用?
明确:这里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发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有这样一个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而又长久与内地隔绝,从没有人去过的地方,那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景象呢?人们会从蜀地时间悠久的观念中,感觉到这是一个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诗该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确:秦蜀两地间本来只有鸟道而无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他们的双手搬倒了险恶的高山,杀死了凶猛的大蛇,才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通道,消除了秦蜀两地长久隔绝的局面。诗人对于壮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壮烈**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这个神话故事的运用丝毫没有迷信色彩,而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量。
(4)诗的第二自然段以对那位“君”——假定的友人劝阻“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开始,到对友人的质问‘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极言蜀道的高,而在第二自然段又极言蜀道的险。这些具体的描绘,形象、生动地画出了山川的形态。但作者仍觉得不够到位,又用“劝阻”、“质问”友人这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烘托了自然景物的惊奇雄险。
(5)本诗的主旨在于表现蜀道的惊险,但第二自然段写进“号古木”的“悲鸟”和“啼月夜”的“子规”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自然段作者尽述蜀道的高不可攀,笔锋一转,劝朋友不要西游,因为这里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月夜”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远见?
明确:诗人从蜀道的艰险想到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并由此又想到了“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可能发生的祸患。诗人对当时潜伏着的**割据严重危机的担心,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远见以及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忧虑,从而给这个歌颂雄伟奇险山川的诗篇,增添了一种发人深思的严肃的思想内容。
(五)、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这首诗有什么突出的艺术特色,由各小组负责同学归纳学生的发言分为几条,然后教师**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明确:
1.大胆的夸张。
2.奇特的想像。
3.强烈的感情。
4.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
(六)、课堂小结
《蜀道难》饱蘸着诗人豪放浪漫的激情,突出地运用了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和奇异的神话传说刻画了蜀道的高峻险要,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种种令人望而生畏、惊心动魄的画面,形成雄放飘逸的艺术风格,充满浪漫**的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可谓“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晚唐皮日休)
(七)、布置作业
背诵《蜀道难》
四、板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雄奇险峻的写法。
4.感悟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味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
共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艺术园地的瑰宝。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初唐的**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简介作者
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从二十五岁起就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上不受重视。又受**谗毁、排挤,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他粪土王侯,傲视**,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诗人,李白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有《李太白全集》。
三、写作背景
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王番)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七五三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王官)、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现在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天宝一载至天宝三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唐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四、整体感知
《蜀道难》乐府古题,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诗中想象奇特、丰富,气魄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这首诗,要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五、朗读课文、正音
1、 听录音 2、请学生注音
3、学生齐读《蜀道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欣赏诗歌的内容。
1、**: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这句话在文章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
3.赏析第一自然段:这一段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写蜀道的高峻。
第一层: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这几句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高山阻隔,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写法; “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两句叙述蜀道来由。引用了五丁开山的典故。
问: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表现人和自然间的**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第二层: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曲折盘旋,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在山上摸到星辰。
4、学习第二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湍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人们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5、学习第三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6、小结: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用意不一样:
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7.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创新P29)(表现手法)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小结: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作者表面写蜀道之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遭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8.艺术特色:
(1)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豪放飘逸。
(2)发展了乐府古题,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一。
(3)反复咏叹,一唱三吧。
《蜀道难》教学设计14
《蜀道难》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风格
教学过程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一、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诗人之一。
三、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蜀道难》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生*、作品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体会诗人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诵读诗歌的技巧、背诵的要领。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思想情感目标
(1)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2)认识、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正确态度。
2、教学难点
(1)领悟诗中想想奇特、丰富,气势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深入理解浪漫**创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和**: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辅助教学。
(四)教学用具:
幻灯机、黑板、板擦、粉笔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标;
2、介绍作者、解题;
3、疏通文句
(1)学生阅读注解,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教师订正并讲解重点文言实词、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试译难句、难段或全文
(1)、口译
(2)、笔译
(二)预习要求:
1、作者和作品的简述,整体把握文章。
2、生字词的读音字形和意义。
3、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三)具体步骤:
1、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千年,至今仍以它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仙李白的《蜀道难》。
2、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1)作者介绍: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2)写作背景简介: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王番)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七五三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王官)、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3)基础积累: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fú)秦赛(sài)石栈(zhàn)猿猱(náo)萦(yíng)扪(mén)参(shēn)抚膺(yīng)峥嵘(zhēng róng)崔嵬(wéi)喧豗huī)砯(pīng)崖
转(zhuàn)石万壑(hè)巉(chán)岩吮血(shǔn xuè)咨嗟(zī jiē)
《蜀道难》教学设计16
教学目的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李白的诗歌以他想像的丰富奇特,风格的雄健奔放,色调的瑰玮绚丽,语言的清新自然著称于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是对李白诗歌最准确的概括。学习《蜀道难》这首诗要引导学生认真疏导文句、熟读成诵,把握文章结构、章法,了解其主旨、寓意,从而深刻体会李白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疏通文句,为赏析诗歌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作品《蜀道难》。
1、唐诗的分类
古体诗:唐代人把《诗经》到汉魏六朝的诗叫做古诗,或者古体诗。
近体诗:把到唐代才定型并盛行的严格按照一定的格律写作的诗称做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
2、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称为“初唐四杰”。初唐成就最高的是陈子昂。
盛唐出现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的边塞诗人,以及王维和孟浩然为**的山水田园诗派。盛唐成就最高的是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中唐的**有“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和“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欣赏图片
初读文本,粗品诗意。
二、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诗风雄奇豪迈,感情奔放,幻想丰富,形象鲜明,与杜甫并称“李杜”(“老李杜”)。有《李太白集》,**作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三、解题。
1、感悟诗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蜀道,蜀地的道路。难nán,艰难。﹙进入﹚蜀地的道路艰难(难行)。
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代蜀中商品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的可能。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742)李白初入长安时所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词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在诗中,作者极力描绘蜀地山川的险要,预示这样的地理条件易为野心家所利用,以期唤起朝廷的注意。因而诗中寄寓着作者的隐忧,反映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怀。
2、蜀道简介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剑门关,是蜀道上最重要的关隘。这里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72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直插霄汉。连山绝险,独路如门,素有“剑门天下雄”之说。
3、背景
唐代蜀中商品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的可能。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742)李白初入长安时所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词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在诗中,作者极力描绘蜀地山川的险要,预示这样的地理条件易为野心家所利用,以期唤起朝廷的注意。因而诗中寄寓着作者的隐忧,反映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怀。
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棨《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四、课文感知。
1.教师运用多**课件(名家朗读,辅以豪放曲风的音乐,配以相应的雄奇壮丽的蜀中风光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fú萦绕yínɡrào石栈zhàn猿猱náo扪参ménshēn
峥嵘zhēnɡrónɡ抚膺tuān巉岩chán飞湍tuān长咨嗟zījiē喧豗huī
砯崖pīnɡ崔嵬cuīwéi吮血shǔn秦塞sài
3.**: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4、合作性学习
了解文意
步骤:分三步进行“整体—局部—整体”
方法:**思考—对照注释—共同讨论
2.通假举要
所守或匪亲(“匪”通“非”)
3.一词多义
(1)当西当太白有鸟道(介词,在)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动词,**,把守)
木兰当户织(介词,对着)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动词,两者相抵)
诚不足以当之(动词,承担)
(2)绝
枯松倒挂倚绝壁(形容词,极高的)
而绝秦赵之欢(动词,断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形容词,隔绝,阻绝)
而绝江河(动词,渡过)
以为妙绝(形容词,极点)
佛印绝类弥勒(副词,很,非常)
(3)坐
以手抚膺坐长叹(形容词,空,徒)
停车坐爱枫林晚(介词,因为,由于)
坐法去官(副词,因……获罪)
项王、项伯东向坐(动词,坐下,坐着)
(4)或
云霞明灭或可睹(副词,也许,或许)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代词,有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副词,有时,偶尔)
所守或匪亲(连词,倘若)
五、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归纳知识要点。
2.熟读成诵,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文章思路,领会其主旨、章法、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蜀道难》的文意,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来具体分析这篇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二、探究性学习
1.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句?为什么?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3、理清诗歌层次内容。
明确:第一段:概写蜀道之高。
一层:写蜀道之难;
二层:蜀道的历史、地貌、来由;
三层:蜀道的高危。
第二段:概写蜀道之险。
第三段:概写蜀道的祸。
4、开篇两句“噫吁……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点明主题,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5、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贯穿全文。
第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1、从历史的角度极言蜀道之难。
①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
不与秦塞通人烟
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②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引人入胜,吸引了读者。
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
(2、从山势高危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中,作者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2)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3、从行人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4、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
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怎样的气氛?
明确:“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
(5、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6、从现实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这一段包括哪些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明确: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从而引出对**形势的描写,化用张载的语句,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揭露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凶煞,一语双关。唐宝初年,太*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6、“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三次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明确:不是,是一咏三叹。
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
结尾一句,叹蜀中军事地势之险,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三、鉴赏其艺术特色。
1.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手法。
2.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
3.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殷璠)
四、本诗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
五、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深入领会李氏诗风。
附:板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17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这首诗参差错落的语言特点,在吟咏中体会蜀道的雄奇壮丽、高峻险要,感受诗的声韵美。
2.品味蜀道之“难”的典型意象,体会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感受诗的意境美。
3.鉴赏诗人状“难”之法,体悟诗人赞叹、惊惧、忧虑之情,感受诗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
立足于“读”,品味诗的意象、语言、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调动想象力及感悟力,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蜀道: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1、竞赛背诵李白诗句
2、“诗仙”由来
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啊!”此后,李白就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3、李白简介
二、倾听蜀道:初读感知,疏通文意
(一)初读
《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兴寄遥深,“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语),让我们在诵读中感知诗情,参悟画意。
1、读准字音。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yúfú)秦塞(sài)
石栈(zhàn)猿猱(náo)扪(mén)参(shēn)历井
抚膺(yīng)巉(chán)岩飞湍(tuān)喧豗(huī)
砯(pīng)崖万壑(hè)峥嵘(zhēngróng)崔嵬(cuīwéi)
吮(shǔn)血咨嗟(zījiē)
2、指名朗读。其他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3、示范朗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读准节奏、语气,可轻声跟读。
读前指导示例: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嚱”是复合叹词,须一气读出,中间不得停顿。“危乎高哉”亦当一气读,“乎”有延长音。“之”“于”皆当轻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表示极短的停顿。“有”有余音。“之”轻读。)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后声断气不断。“∥”表较长停顿。)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轻读。)
4、齐读课文。
(二)释义
第一段:
1.噫吁戏,危乎高哉(高)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3.西当太白有鸟道(挡)
4.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
6.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7.青泥何盘盘(多么)
第二段:
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3.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动用法,使……凋谢)
4.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5.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6.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7.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
第三段:
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把守)
2.所守或匪亲(同“非”)
3.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4.锦城虽云乐(虽然)
5.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三)脉络
1、整体把握。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结构内容
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2、诵读成背。
我们学习诗歌的终极目标是把诗歌融入到自己文化血脉中,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前提是必须把诗歌背下来,并不断咀嚼它,直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朱熹)
大家一定都听过“滥竽充数”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东郭先生,看我们的“滥竽”能不能吹奏出美妙的乐曲,把《蜀道难》给背下来。
(1)给学生2分钟**背书。
(2)背书接力
①先叫一个同学背,当背不下去时,请其他会背的同学接着背;当全体学生都不会时,教师给以提示。
②此游戏重复3-4遍
(3)“滥竽充数”集体背(重复2-3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诗歌中的字音、字义以及诗歌脉络都梳理清楚了,明白了诗歌先后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以及战祸之惨烈,大家快速地在脑海中回忆一遍。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蜀道难》。(板书:课题、作者)唐代诗评家殷璠曾评价《蜀道难》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那么这首诗究竟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就从手法和意蕴这两个方面来看看这首诗到底奇在何处。
二、过程
1、诵读文章
师:我们先来品读揣摩诗歌的手法之奇,先来看第一节。上节课我们讲了第一节写的是蜀道之高(板书),那么这一节是如何来写蜀道之高的,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呢?现在请大家**朗诵第一节并思考这个问题。
生朗读第一节。
师:好,读完了,给大家一点时间思考一下,刚刚老师的问题是第一节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写蜀道之难。
生:夸张、想象、用典……
师:好,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现在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一节,老师先挑几句,我们一起来赏析,之后,再由大家补充。先看老师挑出来的第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有没有采用什么手法?
生:夸张,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
师:对,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极言蜀道之难。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大家可以结合课下注释看一下。
生:这句话是用典,采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师:说的很对,所以这句话呢,是用典的手法,说具体点就是用到了神话传说。那么老师要问了,第一节里还有没有其他用到神话故事的句子呢?
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也采用了神话,是六龙回日的神话,写出了蜀道之高。
师:大家觉得他补充得对吗?
生(齐):对。
师:没错,这两处都采用了神话故事。前者写出了历史上开蜀道之难,后者写蜀道之高,连太阳神见了都要绕道行驶,两者都表现出了蜀道的难。作者采用这两个神话故事,使得诗歌的意象也显得阔大雄奇。好,到这里,老师想问大家,神话故事是不是真实的呢?
生:不是。
师:那是不是诗歌中的所有描写都是不真实的呢?
生(齐):不是。
师:嗯,那同学们找一找,看看第一节中有哪些实写。
生1:“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是实写。
师:对,那么既有虚写又有实写,这是什么手法?
生(齐):虚实结合。
师:对的,虚实结合。虚实结合,使得趣味、诗韵倶存,使诗歌内涵丰富,意境也十分阔大。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
生:……
师:老师先给大家分析一下,课下注释说,黄鹤是一种善飞的大鸟,猿猱也是一种善于攀援的动物,但是这里却说黄鹤飞不过去,猿猱也“愁攀援”,这是什么手法呢?
生:夸张。
师:对,好,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还有没有用到其他的手法。诗人没有直接写山势之高,也没有直接说人行走很艰难,而是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说山之高,这是什么手法?
生:侧面烘托。
师:说的很对,用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援来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并没有直言蜀道之高以及人行走之艰难,所以是侧面烘托的手法。我们接着来看这句话:“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大家看看课下注释,上句中的“扪”是摸的意思,“历”是从中间穿过,“仰”是仰着头,“胁息”是屏住呼吸;下句中,“以手抚膺”是用手摸着胸脯,“坐长叹”,徒有长长地叹息。这整句话实际上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我们来看,“扪”、“历”、“仰”、“以手抚膺”是不是都是动作描写啊?“胁息”和“长叹”我们不能从动作上看出来,但是可以从神态上看出来,这句呢,其实是用了一种摹写神情、动作的手法,这种手法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我们说简单一点,可以叫做细节描写。诗人通过摹写包括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一系列的动作、神情,使得其困危之状犹在眼前。那么,老师想问大家,诗人能真的“扪参历井”吗?
生:不能。
师:对,很显然是不可能的,“扪参历井仰胁息”,大家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山高入天,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触摸星星,甚至要从它们中间穿过。
师:嗯,课下注释写得很清楚,我们看一下,诗人不可能“扪参历井”,但这里他却说自己在山上能够“扪参历井”。这是什么手法?
生:想象。
师:对,这是诗人奇特的想象,以表现蜀道之高。好,到这里,我们已经基本看完了第一节。大家有没有想补充的?
生:老师,“猿猱欲度愁攀援”也用到了拟人的手法。
师:对,说猿猱“愁”,嗯,补充得很对,这一点老师忽略了,大家要注意一下。好,如果没有要继续补充的,那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一节,第一节用了夸张、用典、侧面烘托、虚实结合、摹写神情、动作、想象、拟人(板书)的手法。好,看完了第一节,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第二节,我们知道第二节写的是蜀道之险(板书),那作者是怎样来写的呢?XX你给我们读一下第二节把,大家在听他读的时候要注意思考这里面的艺术手法。
生:问君西游何时还……
师:嗯,读得不错,声音洪亮,情感到位。我们一起来鉴赏一下吧。还是老师先挑几句,一会大家补充。先看老师挑的第一句:“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大家读完这句话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列了很多景物啊?大家找一找,有哪些啊?
生:悲鸟、古木、林、子规、夜月、空山。
师:对,大家数一数,一个列了六个景,诗人有什么用意呢?悲鸟、古木、林等这些景物大家都容易看明白,那么子规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吧。子规于暮春、初夏时日夜啼叫,鸣声凄悲,关于它,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它是周朝末年蜀君杜宇即望帝冤魂所化。杜宇国亡身死,魂化为鸟,思国念家,暮春啼苦,以至于口中流血,于是人们又称子规为杜宇、杜鹃。在古代诗文中,子规成了**冤屈、悲苦的象征性意象。所以,大家以后在赏析诗歌的时候看到子规这个景物或者说是意象,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吧。好,了解了子规,我们再回到刚刚大家找出来的景物,我们发现,鸟、木、月、山这些意象前都加**修饰语,那么这些修饰语有什么作用呢?
生: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师:说的很对,诗人用子规这个意象,再加上悲鸟、空山等一系列带有伤感色彩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冷色调画面。鸟的号叫,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从而营造出了一种凄清的气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蜀道艰险的慨叹。那这里用了什么手法?大家发现了吗?
生(齐):借景抒情。
师:是的,借景抒情,通过景物表达了自己对蜀道艰险的慨叹,所以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好,我们再来看看后文,“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里也列了很多景物,大家先找一下。好,有哪些景啊?
生:连峰、枯松、绝壁、飞湍、瀑流。
师:对,大家看一下这些景物,前三个跟后两个有很明显的区别,你们发现了吗?
生:前三个是静,后两个是动。
师:说得对,那有动有静,是什么手法啊?
生:动静结合。
师:对,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视觉与听觉结合,从而营造出了一种苍凉、雄浑、萧条的氛围。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连峰去天不盈尺”这句,说绵延不断的山峰距天不足一尺,这是什么手法?
生:夸张
师:对,很显然是一种夸张的手法。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大家想一想,离天不到一尺,这山峰是有多高啊!第二节里,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就不必多说了,可见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啊!对于第二节的鉴赏,大家还有什么想补充的吗?
生:……
师:那好,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二节用了借景抒情、夸张、动静结合(板书)的手法。接着我们就进入第三节,第三节写的是战祸之惨烈(板书)。现在,老师来读一遍,在老师读的过程中,请大家思考这一节是怎么来表现战祸惨烈的。“剑阁峥嵘而崔嵬……”好,大家自己先思考一下。跟第一、二节比,这一节赏析起来可能比较难,还是我们一起来看吧,大家都认真听老师讲。我们来看这里:“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在讲这句话之前呢,我们先来看这句话“一夫荷戟,万夫趑(zī)趄(jū),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意思是说一个人在此防守,千万人马都踌躇不前,地形如此的地方,不是**可千万不能派他坚守此地!这句话是**张载《剑阁铭》里的一句话,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句话其实是异曲同工的。大家知不知道用其他人的句子是什么手法啊?
生:化用名句。
师:对,这里诗人是化用了张载的句子,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我们接着来看下一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这里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磨牙吮血,**如麻”是形容谁的呢?
生:猛虎和长蛇。
师:仅仅是猛虎和长蛇吗?再思考一下。
生:我觉得也暗指当时黑暗的**。
师:对,唐天宝初年,太*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所以这句话还表达了另一层意思,就是影射当时**凶煞。好,既然表达了两层意思,那这是种什么写法呢?
生:双关。
师:是的,一语双关。好,至此,我们已经从艺术手法上把这首诗鉴赏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三节,化用名句和双关(板书)的手法。从整首诗歌来看,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等各种艺术手法,再加以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诗人浪漫**的风格特色。相信同学们从老师刚刚的讲解中也学到了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吧,希望大家掌握这些方法,以后在做题的时候能够学以致用。
好,现在请同学们找一下,诗歌的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共几次提到?
生(齐):三次。
师:没错,提到了三次,诗人为什么要多次提到这句话呢?在解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三次出现分别有什么作用。先来看第一处,第一处出现在诗歌的开头,大家思考一下,这里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领起全文。
师:对,领起全文。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处,“凋朱颜”是什么意思啊?看课下注释。
生:吓得变了脸色。
师:对,害怕,为什么害怕啊?
生:因为周围环境很艰险。
师:那作者这里再次提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有什么作用呢?
生:突出环境之艰险,再次强调蜀道之难。
师:好,说的很对。再看第三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在结尾提到,是什么作用呢?
生:总结全文。
师:对,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更准确的说法,收束全篇。那么,还有没有别的作用呢?老师提示一下,诗歌开头提到,结尾处又提到,是什么作用?
生:照应。
师:对,与开头照应。好,分析完了每一处的作用,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多次提到这句话?老师提示一下,大家知道多次重复一句话是什么手法吗?
生:反复
师:对,确实是反复(板书),那这种手法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生1:起强调作用,强调了蜀道之难。
生2:这句话贯穿了文章始终,从第一次出现到第三次出现,使得文章的内容也层层深入,显得很有条理。
师:大家说的很对,现在我们来看看到底什么是反复。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好,从整首诗歌来看,诗人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了蜀道之难,同时也使得诗歌的格式更为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好,到这里我们品读了艺术手法之奇,接下来进入第二部分,揣摩一下意蕴之奇。课下注释里写道,这首诗是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都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大家觉得这首诗的情感是怎样的?是不是十分惆怅伤怀呢?
生:不是。
师:嗯,从我们第一节课听的朗诵音频中,我们就可以听到这首诗读起来慷慨激昂,没有一点送别的哀婉之情,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可以先讨论一下。
生:这首诗之所以壮阔是因为诗人主要写的是蜀道之难,而并不像其他送别诗那样极尽送别之哀婉。
师:那你觉得诗人极写蜀道难的目的是什么?
生:目的是为了劝友人不要去。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师:说得对,诗人确实是想劝友人不要入蜀,那么这就是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最终目的吗?我们知道,这首诗是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而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到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天宝初年,地方节度使**膨胀,藩镇割据。好,现在请大家结合我们刚刚讲的第三节来思考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还有没有其他的用意呢呢?
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
生:警告当时的**者,谨防**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师:是啊,李白是在以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一副狂态也难掩他一颗赤子之心啊!好,这节课到这里就讲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啊?
生:夸张、神话故事、想象……
师:主旨句是什么啊?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有什么样的意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劝友人不要入蜀;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切。
师:好,给大家留一个小作业(结合该诗给李白拟一个颁奖词)。下课!
【板书设计】
蜀道难
李白
手法第一节:蜀道之高(夸张、用典、侧面烘托、虚实结合、摹写神情、动作、想象、拟人)
第二节:蜀道之险(借景抒情、夸张、动静结合)
第三节:战祸之惨烈(化用名句、双关)
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复)
意蕴1、劝友人不要入蜀
2、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
3、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切。
《蜀道难》教学设计18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2、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和创作。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
4、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风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二、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三、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诗人之一。
四、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1、**: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
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⑴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⑵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⑶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3、**: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4、**: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三。
2、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蜀道难》教学设计1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研读,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风格
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唐代伟大的浪漫**诗人李白的**作——《蜀道难》给你们做的介绍。(板书)
(二)、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检查预习作业。
2.教师在检查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3.字词的检查,可采用让个别学生上黑板默写、上讲台讲解等形式,内容以课下注释为主。
4.《蜀道难》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介绍。
(三)、整体感知。
这部分教学内容实际上还是以检查课前的预习为主。
教师: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本诗以惊人的艺术夸张,丰富的想像力量和雄伟磅礴的气势,描绘出蜀地山川奇险壮丽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当时**割据局面的深刻忧虑。
教师: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或全文的行文脉络是什么?)
明确: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是全诗咏叹基调的重要体现。统观全诗,诗人的感叹思路是:先叹蜀道之高,再叹蜀道之险,最后感叹蜀地战祸之乱。这三叹分别渗透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的字里行间。
(四)、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1.布置讨论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最后由**总结发言,教师订正。
(1)开头用“噫吁,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明确:“噫吁”三个字都是感叹词,是蜀地方言。“噫吁!危乎高哉!”这些感叹词的连接使用,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句的用典有何用?
明确:这里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发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有这样一个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而又长久与内地隔绝,从没有人去过的地方,那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景象呢?人们会从蜀地时间悠久的观念中,感觉到这是一个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诗该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确:秦蜀两地间本来只有鸟道而无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他们的双手搬倒了险恶的高山,杀死了凶猛的大蛇,才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通道,消除了秦蜀两地长久隔绝的局面。诗人对于壮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壮烈**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这个神话故事的运用丝毫没有迷信色彩,而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量。
(4)诗的第二自然段以对那位“君”——假定的友人劝阻“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开始,到对友人的质问‘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极言蜀道的高,而在第二自然段又极言蜀道的险。这些具体的描绘,形象、生动地画出了山川的形态。但作者仍觉得不够到位,又用“劝阻”、“质问”友人这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烘托了自然景物的惊奇雄险。
(5)本诗的主旨在于表现蜀道的惊险,但第二自然段写进“号古木”的“悲鸟”和“啼月夜”的“子规”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自然段作者尽述蜀道的高不可攀,笔锋一转,劝朋友不要西游,因为这里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月夜”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远见?
明确:诗人从蜀道的艰险想到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并由此又想到了“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可能发生的祸患。诗人对当时潜伏着的**割据严重危机的担心,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远见以及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忧虑,从而给这个歌颂雄伟奇险山川的诗篇,增添了一种发人深思的严肃的思想内容。
(五)、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这首诗有什么突出的艺术特色,由各小组负责同学归纳学生的发言分为几条,然后教师**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明确:
1.大胆的夸张。
2.奇特的想像。
3.强烈的感情。
4.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
(六)、课堂小结
《蜀道难》饱蘸着诗人豪放浪漫的激情,突出地运用了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和奇异的神话传说刻画了蜀道的高峻险要,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种种令人望而生畏、惊心动魄的画面,形成雄放飘逸的艺术风格,充满浪漫**的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可谓“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晚唐皮日休)
(七)、布置作业
背诵《蜀道难》
四、板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2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把握诵读要领,背诵全诗,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感受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
2、研读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赏析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诗人的浪漫激情,增强对祖国壮丽河的热爱。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了解李白诗风
教学难点
诗歌的寓意。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方式的诵读,引领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感受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初步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1 、通过预习或课上学生的自学,解题、疏通文句、理清文章思路,扫清阅读障碍,为诵读和赏析诗歌打好基础。
2 、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诗意,熟读称诵。结合练习第一、三题,体味这首诗的韵律美。
导入要创造情境,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境界。或由余光中《寻李白》诗句引出诗人及称号来历;或让学生回忆以往学过的李白的诗歌,温故知新,带领学生进入李白的诗歌世界;或用蜀地的神话传说引入该课,并可随机展示相关图片等。
诵读是赏析诗歌时必不可少的感性认识阶段。 20xx年河北的一节优质课以响读(**地大声地读,疏通文字,纠正错音)、味读(教师和学生一起理解性地读,如集体复式跟读)和啸读(配乐的个性化的诵读)引领学生走近诗歌,值得借鉴。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了解李白诗风。
教学难点
诗歌的寓意。
一、课后练**:与李白同时代的诗家殷璠称本诗‘奇之又奇‘',说说诗人展开了哪些艺术想象,奇在何处?”
或‘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的如此动人?举例说明李白诗歌的浪漫**表现在哪里?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夸张大胆:
师:有人以“咯血”打比方,借以说明李白、杜甫和李商隐的诗风。杜甫咯血吐出的是血痂(因为杜甫心中承载的是忧国忧民的情怀)。李商隐咯血,应该用白色的绢接着,洇开的是意象(借以说明李商隐的朦胧),而李白咯血,逆风也会腥膻十万里。李白是*古代最伟大的浪漫**诗人,而夸张与想象又是他诗歌的最重要的元素,请同学们细读细品。
①与青天比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与岁月比长:“尔来四万八千岁”;
③有鸟道,无人道:“西当太白有鸟道”;
④手可摘星:“扪参历井仰胁息”;
⑤惨烈蛮荒:“磨牙吮血,**如麻”;
⑥神秘瑰丽:“蚕丛”“鱼凫”“子规”“壮士”“六龙”;
⑦蜀道高危:“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夸张与想象,使得《蜀道难》直通《离骚》,又完成了鲜明的有个性的超越。
2、想象奇特:借助神话传说
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
师:神话其实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深沉最瑰丽的童年大梦,《蜀道难》的灵魂飘渺、靓丽,来自永远的神话,请同学们找出并鉴赏。
答案提示:杜宇化鹃:在古蜀国,在巍巍而危危的蜀道,杜宇化成的子规声,凄美迷转;蜀道的艰险,色彩的绚烂,跃然纸上。
六龙回日:太阳神的六龙车给蜀道增添了几多瑰丽与神奇,蓝蓝的天,金色的太阳,使蜀道有了大的背景,而象征光明、**、希望的太阳神骄傲的六龙车更成了蜀道最靓丽的风景。
五丁开山:“地崩山摧壮士死”,五壮士开山而死的神话使蜀道在瑰丽的神奇的色彩中又多了一分凝重、庄严、悲壮、浑厚。
……
3、感情强烈奔放:主旋律句一唱三叹。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此句在文中反复出现,激荡心弦。)
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作用?
反复出现,给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感。
①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
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
A、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
B、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C、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一叹蜀道之难——高险
二叹蜀道之难——惊险
三叹蜀道之难——凶险
4、手法多样
对比衬托:黄鹤不得飞度、猿猱愁于攀援——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细节描写(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
情紧张,艰难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
渲染了旅人的悲凉孤独和蜀道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5、语言多变、章法灵活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不羁的气魄,而后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也对于表现他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啸傲现实的浪漫**精神都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二、用一句话评价李白。
1、你们能用一句话来表达你对李白诗歌风格的认识吗?
学生:气象恢宏、气势磅礴、豪放飘逸……
2、示范展示名家评价(多**展示)
子,谪仙人也!——贺知章
神气高朗,轩轩然若举。 ——唐玄宗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杜甫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
三、程度好一些的班级和学校可以探讨诗歌的寓意、主旨,进行个性化解读。
1、教师展示本诗寓意的各种说法:
根据相关记载,这首诗应该是在天宝**李白初到长安时的作品,写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关于这首诗的**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说:忧杜说。剑南节度使严武加害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二说:刺琼说。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按: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746)期间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李白写此诗是用来警戒朝廷防范章仇兼琼有反叛之心。
三说:讽喻说。 “问君西游何时还”句,认为文中的“君”是指唐玄宗,唐玄宗在安史之乱时逃难到蜀地,李白写此诗地目的是劝谏唐玄宗不要久留蜀地,而应心怀国家安危,回到长安。(为讽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
四说。劝谏说。此说出自《唐诗鉴赏词典》,从诗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出发,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认为李白当时已经看到太*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写作此诗是劝谏唐玄宗预防割据者发动**,并以十年后的安史之乱加以佐证,认为李白的预见是正确的。
五说:送别说。从诗中“问君西游何时还”和李白后来的诗作《剑阁赋》、《送友人入蜀》推测,李白极言蜀道艰险难行,表现诗人对友人王炎入蜀安危的关切,希望友人早日归来。
六说:仕途说。此说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的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的漫游中屡遭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七说:歌颂说。此说认为全诗反复咏叹“蜀道之难”,实则是在极力歌颂历代蜀道开拓者的那种大无畏的崇高**精神,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
八说:咏蜀说。此说出自明胡震亨《李诗通》,认为此诗自为“咏蜀耳,言其险”“风人之义远矣”。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亦持此说,认为这首诗只是歌咏蜀地罢了,“别无寓意” 。
2 、讨论: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解说纷纭,你同意哪一种?理由是什么?
四、作业(任选)
1 、补充读本中杜甫《饮中八仙歌》,进一步了解李白的个性特点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它像一幅素描,把李白狂放不羁、不阿**的性格,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2 、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3 、《蜀道难》主题思想探源
4 、以“我心中的诗仙李白”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5 、赏析选修教材中的《将进酒》、《行路难》两首诗,分析诗人的浪漫**艺术风格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