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4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篇一

曾强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主任

解放军总医院亚健康研究所副所长

关键词:医院,体检中心,发展趋势 我国的健康体检现况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广大民众的健康意识普遍增强,伴随着国家提出的“关卡前移、重心下移”、以预防为主的医疗方针的贯彻,目前我国各类体检中心数量激增,呈“火山爆发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各类体检中心5000余家。其形式是多种体检机构并存:专业体检机构,包括独资和合资的体检企业;医院体检中心,是以医院为依托建立的,这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体检机构,占我国体检机构数量的90%以上;有些地区还存在流动体检队。

目前体检市场很热,但管理相对置后。据相关专家预测,健康体检及相关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然而,体检普及率并不高,即使在象北京和上海这样的经济发达的超大型城市,参加体检的比率也仅有20%和15%左右。同时,体检行业利润空间较大,一般体检中心的利润可达30-40%,高端健康体检(含健康管理)的利润则达到100%。体检行业利润超过了一般行业的平均利润。由于市场潜力大、利润高,因此引发了大量风险投资资本的涌入、使得分食“蛋糕”者增加。体检中心数量剧增。伴随“体检过热”现象,出现了所谓的体检中心的“广告战、价格战、服务战、品牌战”,甚至有违规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出现。如:不依法执业、自杀性降价、虚假报告、安全隐患、虚假广告等等。对这些不正当现象,国家相关部门也已经认识到体检行业亟待管理。由国家卫生部委托中 国 医师协会草拟了“体检服务管理办法”及相关文件,有望年内颁发,这必将对规范体检市场起到很大作用。机遇与挑战

面对空前激烈的竞争,体检中心特别是医院体检中心,在机遇与挑战面前,要想处于不败之地,实现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完成以下三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

由单健康纯体检向健康管理转变。

首先,这个转变是完善医院功能延伸和做好检后服务的需要。目前国家提出的“关卡前移,重心下移”的号召就是要以预防为主、从源头堵住疾病的发生、降低医疗费用的举措。医院办体检中心就是相应国家的号召从以治病为中心向防病为中心转变。现在,单纯的健康体检造成的局面是,一方面体检中心检出患有疾病病没人管;而另一方面,医院又存在病员不足和流失的现象。所以,完成单纯健康体检向健康管理的转变可以解决以上矛盾。

其次,完成单纯健康体检向健康管理转变,是体检中心摆脱经济压力的出路之一。毋庸讳言,医院体检中心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很多医院认识到,健康体检中心是医院创收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甚至已经有人提出在不久的将来,医疗、药械和健康体检将成为医院三足鼎立的收入来源。在我国南方经济发达省份有些医院的健康体检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20%左右。在我国的健康体检中心激增的现状下,体检中心要完成经济指标是一件很艰巨的任务。出路何在?采取涨价、单纯增加体检人数、降低人力和试剂成本的做法都不可取。唯一的出路就是提高附加值,完善服务,实现体检全程收益。让我们借鉴一些企业的成功经验:中国移动数字业务是去年增长最快的业务版块,在通话费下调的情况下,整个行业的利润为什么能实现持续高速的增长?原因是以短信、彩信以及无线上网等附加服务产生了巨大效益。一个完整的体检过程包括检前、检中、检后三部分,这三个部分的组合也就是健康管理过程,这三个部分的共同完成,才能实现体检过程的全程收益。因此,医院体检中心不仅应该开展以健康教育为核心的检前服务,还可以开展大量检后服务工作,包括:检出病后门诊治疗、预约跟踪服务、定期观察复检、绿色通道入院等等。

健康管理的服务内容当中,“慢病管理”是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中国的慢性病的人群有多大?又如何进行慢病管理?是我国目前医疗健康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和重要的问题。让我们看2006年来自cdc的报告:2000年以前的十年间,肺癌、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6种慢病占总死亡人数的35.7%;高血压、冠心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而高血压的知晓率仅30%、治疗达标率不足10%;糖尿病在6年内大城市的患病率上升了40%;成人超重、肥胖逐年上升,其中肥胖10年内上升97.2%,专家预测肥胖对健康的危害不久将超过烟草。慢病造成的生活质量恶化、直接间接经济负担、生命年损失严重威胁着中国居民的健康。可见,对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任重道远,开展对慢病的管理大有可为。

第二个转变:是由单纯经营型向学科建设型转变。

前几年,在医院中,体检中心是一个不受重视的科室。医生也往往不愿去体检中心工作。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学术地位。医院把体检中心仅仅当作一个单纯给医院创收的“摇钱树”,而对从业人员的学术发展不够重视。结果是造成我们体检中心的工作人员“既流汗,又流泪”!“流汗”是我们指体检中心的工作人员平时体检工作非常辛苦,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医院创造了丰厚的效益。然而,这些人员的专业发展和学术地位从来也没有人关心。至使到了调级和晋升职称的时候,我们体检中心的工作人员既没有课题也没有文章,只有暗自“流泪”。有此可见,完成好这个转变,是从根本提升从业人员的学术地位,从根本上解决职称、课题、文章等硬件考核指标;从而稳定从业队伍,提高从业人员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步骤。

那么,那些科研工作适合在体检中心开展呢?1.开展流行病学的相关调查。体检中心拥有大量的受检人员,开展流行病学大样本调查研究是体检中心的强项,特别对于特种行业、特殊人群的体检结果还能够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课题研究前一定要征求流行病专家的意见,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数据收集的完整性。2.开展分子遗传病研究。根据体检中心受检人员的特点,在体检中心开展多基因病的研究较为合适。例如:高血压病是多种微效基因共同作用所致。对高血压易感基因的多态性的研究就很容易开展。3.为国家重大课题提供基础人群。拥有大样本人群是体检中心进行科研的优势之一。很多体检中心的主任也很想凭此优势自己申请课题,而对参加别人的课题有的人就不太感兴趣。我们说想自己独立申请课题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每个人的科研水平和基础不同。同时,在我们也必须了解国家所有的科研基金都是“锦上添花”,从来不会“雪中送炭”。也就是说,你如果没有任何的研究工作基础,谁都不会资助你的。试想,如果你是一个连课题都没有参加过的人,你凭什么让国家相信你能够完成课题?所以,参加和为国家重大课题提供基础人群是体检中心开始科研工作的很好切入点。4.开展亚健康的研究。在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客人中,亚健康人群占了很大的比例,而医院中的亚健康评估仪器也大都集中在体检中心。所以,在体检中心开展亚健康的评估和干预研究有很大的优势。

第三个转变 是由单纯疾病检查向健康评估转变。

在第一个转变中,我们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在体检中心开展健康管理。然而,健康管理一般是由四个步骤组成。第一步,健康状况的信息采集,即发现健康危险因素的过程。第二步,健康状况评价和预测,即认识健康危险因素的过程。第三步,健康促进行为干预及咨询指导,即解决健康危险因素的过程。第四步,健康管理服务,是上述的三个步骤不断循环,解决存在的健康危险因素,实现走上健康之路的目的。由此可见健康状况信息的采集是健康管理的基础。信息采集的是否全面准确是健康管理是否成功的基础。

那么,我们目前的普通医学体检项目能满足健康管理信息采集的要求吗?我想谈一下我们在体检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困惑”与“尴尬”。有不少体检客人花了数千元甚至上万元进行体检,结果一出来,医生说他没有病,而病人则抱怨说,没有病我为什么不舒服?这就出现了体检者主述不适,医生诊断未见实质性病变――体检者和医生各执一词的情形。问题就出在传统医疗中医生关注的是“disease”即“疾病”,而体检者关注的是“illness”即“不适”。同时,在医院中各种诊断仪器的采用和诊断标准的制定都是区别正常人和病人的,没达到诊断标准或仪器没有检测出来,医生就说你没有病。但是,我们健康管理管的是人,而不仅仅是管病。这就引出了“传统医学检查在是否存在缺陷”以及“亚健康检测”的思考。

“亚健康”是指人的健康状况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第三种状态,即身体没有病却感到不舒服。在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客人有一大部分属于亚健康人群。这部分客人用传统的诊断仪器和疾病判定标准是无法检出“疾病”的,也就无法回答体检客人为什么不舒服的问题。有此可见,在健康体检中开展以评价健康为目的的健康评估和亚检康检测是十分必要的。其实,对于“未病”的防治,我们祖先早有论述。不仅有《黄帝内经》中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更有“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这与现代的“防病胜于治病;预防第一,治疗第二”的理念一致。

在体检过程中开展亚健康检查过程中必需注意一下几点:第一、应当明确自身定位,处理好和传统医疗诊疗手段的关系:亚健康诊断不是定性,也不是定量,而是定“向”,可以对某一系统或器官的失衡和功能下降做出提示。第二,亚健康测定仪器和传统诊疗仪器之间是“互补”关系,不是竞争关系,永远不要试图用亚健康仪器代替传统诊断设备。因为,绝大多数亚健康仪器不能做诊断,只能做评估。第三,对亚健康状态我们采取“干预”而不是“治疗”。就是说不是靠药片和手术刀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对运动、饮食、心理等生活方式的指导改善其健康状况。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健康和亚健康的评估提供了众多可以选择的手段。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有自主神经测定仪、红外热呈像系统、“鹰眼”疾病早期诊断系统、超倍生物显微系统、食物不耐受检测、脉搏波检测(pwv)、量子共振检测、经络能量健康评估系统、心脏负荷测定系统(ai)、基因检测等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使我们对人体的健康状况从生理到心理的全面评估和疾病的早期预警成为可能。

展望

我国健康体检已经经历了萌芽期和成长期,目前开始已经逐步进入了成熟期。医院体检中心作为我国体检行业主体,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整体优势,在行业发展中应该起主导作用。眼界决定境界:我们体检中心的负责人应该加强学习,积极吸取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和经验,与时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定位决定地位:作为体检中心的主任,如果你把自己的体检中心定位成单纯为医院创造经济效益的“摇钱树”。那你在医院永远不会有地位。一定要发展学术,开展课题研究,让学术和科技为体检中心的发展和自身地位的提升奠定基础;思路决定出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体检市场上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一定要有创新的思维,不断地根据市场的变化锐意改革不断进取;细节决定成败:体检服务区别于普通医疗行为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更多地强调了服务的重要性。然而,抓好服务的核心就是细节管理。所以,体检中心必需加强细节管理;脑袋决定口袋:体检中心的领导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实现上述三个转变,这样你们体检中心就一定能够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篇二

2009年光网络发展趋势展望

(2009-01-06 14:59:47)

过去的2008年,对通信界来说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诸如南方雪灾、“5·12”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以及最近的电信业的重组等事件,对光通信行业来说既充满机遇又充满着挑战。通信网络建设需要有更丰富的光纤路由、完善的光网络结构,同时确保光网络能提供足够大的容量,这些都给光网络技术发展不断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2009年,光网络技术将在各种需求中继续向前发展,诸如大容量传输、分组传送、智能化光网络、pon技术等,本文将就以下几点预测一下2009年光网络发展趋势。

40gbit/s技术由成熟走向应用

光通信最大的优势之一是能提供大容量、高速率的信息传输,它一直依靠此优势延续到21世纪。光传输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622mbit/s到2.5gbit/s,由2.5gbit/s到10gbit/s大规模应用仅用了几年时间,但由10gbit/s到

40gbit/s发展相对滞后,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波分技术发展迅速,通过扩展大量的10gbit/s波长就可以实现大容量传输;二是40gbit/s传输性能对光器件要求更高,存在较大的难题。

40gbit/s网络传输具有较大的优势,主要表现为频谱效率高、设备成本低、网元简单、组网效率高等特点。40gbit/s网络存在的技术难题突出反映在色度色散补偿、偏振模色散补偿、高光信噪比、调制格式选择、封装技术、交换机和路由器接口技术等。

经过业内人士不断努力,通过前几年的实验和测试,2008年40gbit/swdm技术取得较大进展,主要表现在:在不同场景下可以灵活采用多种调制技术(如dqpsk、dp-qpsk、drz、dpsk、odb等)。各种超级带外fec编码的净增益已经达到10db左右,为实际系统的设计提供了足够的功率预算。经中国电信测试,我国京广线以东地区敷设的多数光缆的pmd性能基本能够满足40gbit/s的传输要求。40gbit/s彩光口主要适用于城域网领域且已经成熟可用,而40gbit/s白光口主要适用于长途网领域,目前已经趋近成熟。

2008年上半年北电网络率先推出40gbit/s光网络传输设备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并提出有助于运营商保护现有网络投资的便捷升级方案。此后不久,华为、中兴、烽火等国内厂商也相继推出了40gbit/s商用系统。

2009年将是40gbit/s光网络逐步由成熟走向应用的一年,特别是以p2p为代表新的互联网大量应用,对带宽消耗不断加大,各大运营商主干传输网络上将

大规模采用40gbit/swdm系统承载ip业务。

分组传送技术成为网络建设主流技术

在电信业务ip化趋势推动下,传输网承载业务从以tdm为主向以ip为主转变,面向tdm业务设计的sdh传输网技术已不能很好地支撑数据ip业务的传送需求,主要的问题表现在:基于固定的vc容器作为传送单位,粒度大、种类少,适配分组业务的效率低,难以动态共享;基于电路连接传送业务,配置复杂,实现数据业务所要求的全互联成本昂贵并难以维护;业务种类简单,难以满足新型动态数据业务的要求。

随着电信分组业务需求加剧,近年来业内提出了电信级oam和保护的分组传送技术,其核心意图是建立面向连接、多业务的分组传送网络。目前分组传送网络技术主要代表为pbt和t-mpls。pbt技术允许对流量工程进行配置,以及采用有效的点到点的业务保护策略,可以在标准的pbbn上直接添加路由配置,在关闭mac地址学习功能的同时,能够对广播功能进行管理,也可以避免mac泛洪效应。同时,pbt具有macinmac特性,不仅可以支持接入以太网、城域以太网范围内的各种业务,而且因为再次封装,也可以支持基于mpls的各种vpn业务。t-mpls选择了mpls体系中有利于数据业务传送的一些特征,抛弃了ietf为mpls定义的繁复的控制协议族,简化了数据平面,去掉了不必要的转发处理,并增加了itu-t传送风格的保护倒换和oam功能。t-mpls将具有和传统传送网络相似的oam&p能力,端到端的维护,保护和性能监测,能够融合任何l2和l3的协议,构建于统一的数据传送平面,能够利用通用的控制平面gmpls以及现有的传送层面(波长和/或tdm),capex和opex将低于mpls。

目前来看,两种技术各有优缺点,并且存在争议,都需要不断完善。2009年,随着电信网络分组业务比重加大,运营商将采用成熟的分组传送技术建设新一代传送网络,逐步取代现有的sdh网络。2009年分组传输网络将首先在城域网络中得到应用,特别是用来独立承载以ip为主的分组业务优势明显,将分组业务承载逐步从传统的sdh网络中解脱出来。

基于otn的智能光网络建设加快

传统sdh传输网业务调度颗粒小,传送容量有限,对于大颗粒宽带业务的传送需求显得力不从心。传统wdm只解决了传输容量,没有解决节点业务调度的问题;同时,作为点到点扩展容量和距离的工具,wdm组网及业务的保护功能较弱,无法满足大颗粒宽带业务高效、可靠、灵活、动态的传送需要。为了逃离这一困境,新一代基于otn的智能光网络(otn-basedason)应运而生。

智能光网络的提出已经有很多年,从最初的基于sdh的智能光网络开始,由于技术限制,加之sdh调度颗粒相对较小等劣势,始终没有发展起来。近年来,随着智能控制平面技术日益成熟,同时wdm网络大规模应用,基于otn的智能光网络技术发展应用成为可能。它可以结合otn技术综合sdh以及wdm的优点,即可在光层及电层实现波长及子波长业务的交叉调度,实现业务的接入、封装、映射、复用、级联、保护与恢复、管理及维护,形成一个以大颗粒宽带业务传送为

特征的大容量传送网络;同时又具有智能光网络的优势,即动态分配和灵活控制带宽资源、快速生成业务、根据客户需求(sla)提供不同保护与恢复方式、提供网络动态扩容能力、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提供更便捷的网络维护,加强网络安全可靠性和弹性。

2009年,随着干线光网络的颗粒加大、光缆路由丰富、网络安全灵活性要求的提高,各运营商将会加快智能控制平面的建设,在省际、省内、城域骨干上采用基于otn的智能光网络技术建设力度也将加大。

pon网络建设形式多样化

目前pon网络主要指无源光接入网,主要采用epon和gpon网络技术。epon/gepon是ieee提出的基于以太网的pon技术,已形成标准802.3ah,该标准主要由设备商推动完成。epon技术优点是对以太网业务支持较好,产品标准和设备成熟度较高,缺点是对实时性业务支撑能力差,传输效率低,接入带宽相对较小等。gpon是itu-t提出的基于atm和gfp的pon技术,该标准主要由运营商推动,因此具有更周到的运营利益考虑,速率更高,可达2.5gbit/s。gpon技术优点为接入带宽高、全业务支持能力强,缺点为硬件成本高、产品成熟度相对稍弱。

光接入网由于采用无源接入设备、功耗低、光纤材料成本低、接入业务种类多、接入带宽大等优势,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尽管pon网络前景光明,但受到建设成本、业务需求、现有网络基础等限制,一直发展缓慢。直到2008年,epon技术才经过深入测试,并开始应用,pon网络建设开始提速。

为了满足客户接入带宽需求,同时考虑网络建设成本,2009年pon网络建设将各式各样,表现为建设模式多元化,主要有ftth、fttn+dsl、fttb+lan等。pon网络技术将存在epon和gpon相互竞争的局面,技术选择根据运营商的业务特点和发展情况而定,技术其实本身没有孰能孰劣之分,只有结合现有网络特点、客户需求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pon技术。

各大运营商对光网络建设需求分析

2008年5月电信行业进行了新一轮的企业重组,国内大型全国性基础电信运营商由原来的6家变为3家,重组后各大运营商都面临着组织架构重组、网络融合及调整网络发展策略的问题。由于三大运营商重组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对于组织架构的重组和网络的融合也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新联通和中国移动的重组基本上只停留在了组织架构层面,二者在网络层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基本保持现有网络架构不动的策略。而中国电信的重组由于仅仅是接收了原联通公司的cdma网络资产和小部分原联通员工,组织架构层面重组的工作量较少,因此其在网络融合方面的动作在三大运营商中最大。下面将详细阐述企业重组对各大运营商在2008年的网络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展望他们在2009年网络建设方面的发展策略来预测一下三大运营商在2009年光网络建设方面的需求。

首先是企业重组对中国移动网络发展的影响。在重组以后,中国移动集团曾

经就今后网络融合的事项召开专门会议,会议的主要精神是在铁通保持独立核算期间,要充分发挥各自网络资源优势,尽可能推动网络资源共享,但原则上不进行无偿的跨公司资产调拨,基本维持现状并本着谁“谁使用、谁立项、谁建设”的原则进行网络建设。因此,企业重组对中国移动和铁通原有网络影响不大,但是重组后的中国移动将面临全业务运营的挑战,发展固定宽带接入业务已经成为中国移动的必然选择。由于过去中国移动各本地网传输与接入网的建设基本上是以基站接入为目的,因此,其传输与接入网的网络整体布局尚不能够满足固定数据业务发展的需要。预计2009年中国移动各本地网将会先后启动城域传输网的优化和调整工作,依托原有城域传输网架构,新建一定数量的汇聚层光缆,再采用城域波分和mstp设备组网,使得其城域传输网的布局适合未来固定宽带业务的发展。同时,在城域接入层面,中国移动各本地网的建设重点仍为基站接入,包括td-scdma基站和gsm基站的接入,同时考虑一些固定宽带业务接入的需求,统筹建设一定数量的接入主干光缆。在接入传输设备的配置上,基站提供接入将以mstp设备为主,固定宽带用户的接入将以pon设备为主,但需求的数量将十分有限。

对于中国电信来说,2009年其光网络的建设仍将延续2008年的策略,建设的重点也将集中在接入网层面,主要策略应当是继续大力推进“光进铜退”,实施接入网光纤化战略。新建区域实现“光纤到楼、光纤到村”,加强城市已有区域的改造。“光进铜退”以fttb为主,宽带接入技术将以pon接入为主,ag接入设备作为辅助,主要用于原有固定电话设备退网改造区域以及窄带用户需求较多的新建场景。在部分数据业务量较大的城市,城域波分系统可能会在2009年得到规模应用。但是,2009年中国电信光网络建设也将会出现一个与以往不同的建设内容,即cdma基站传输的建设。2008年中国电信接手cdma网络以后,对cdma网络的整体架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首先是将各本地网cdma手机与电信固话用户的话务路由由原来的关口局调整为直接由中国电信各本地网的软交换汇接局tg进行疏通,同时对cdma的基站布局进行了调整并开始了新一轮的无线网优工作。在中国电信各地的网络规划中,2009年将建设大量的cdma基站,这些基站的建设将导致大量基站传输网络的建设需求,这将成为2009年中国电信光网络建设的最大特点。

对于新联通来说,由于原来的网通和联通实力旗鼓相当,企业重组与整合的难度最大,因此2008年企业重组的主要工作放在了新的组织架构的搭建上,并于年底出台了各省公司的组织架构。根据新的组织架构,北方各省分公司将设置独立的“主体公司”和“移动网络公司”,其中“移动网络公司”的定位是为主体公司提供移动网络建设、运维的高效服务,并实行公司化运作。这也就意味着原先的网通和联通公司的现有网络总体架构基本上维持不变,但同时北方10省各省公司的网络发展策略也明确了“移动网络公司“的所有传输网络资源的需求将由原网通公司提供,包括基站和中继传输。为此,对于2009年联通公司的光网络建设需求需要分为南方公司和北方公司两部分来论述。对于北方公司,其光网络建设特点与中国电信类似,建设的重点将放在接入网层面,主要任务也是推进“光进铜退”,实施接入网光纤化战略,但是由于网通集团推行“光进铜退”的策略略晚于电信,其推进力度会大于电信。同时,对于接入设备的选择,原网通各省公司的策略也不尽一致,有的以fttb为主,也有部分省份会以ag接入方式

为主。另外,由于新联通北方各省公司要承担其“移动网络公司”传输网络的建设任务,gsm和3g基站接入传输网络的建设将会成为新联通北方公司光网络建设的一大特点。对于新联通的南方各省公司来说,其光网络建设的重点仍将集中在gsm和3g基站接入传输方面,同时也会兼顾一些固定宽带接入业务发展的需要,所采用的传输设备将会以mstp设备为主。

从骨干传输网层面来说,经过多年的建设,三大运营商的一干和二干长途传输网的网络架构已经趋于成熟,2009年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大的动作,主要建设需求可能会集中在网络的进一步扩容和一些新技术的引入上,如40gbit/s系统、分组传送技术、otn以及ason等,但是由于技术成熟度等各方面原因,这些新技术的引入多会以试验的形式出现,规模不会太大。

总之,2009年,在国家电信业重组、3g业务开展、通信基础网络建设等大背景下,各大运营商必须采用高速率、分组化、智能化、宽带接入的光网络技术才能顺应未来通信发展趋势,为用户提供更好的通信服务。

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篇三

2023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发布时间:2023-02-16

2023年,世界经济呈现新兴经济体复苏较快、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但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分化走势,国内经济出现经济增速同比下降但物价涨幅同比上升的复杂局面。我国抓住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将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推动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物价上涨势头初步得到控制,经济增长减速平稳。2023年,受发达国家债务危机拖累,世界经济延续缓慢复苏、低速增长走势,国内外因素要求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进一步增大,我国应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将进一步激发自主增长活力。2023年,预计gdp增长8.5%左右,cpi上涨3.5%左右。

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

——2023年,“十二五”规划第二年进入投资项目集中建设阶段,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投资及经济增长。从“六五”到“十一五”的经验看,一个五年规划中各年的平均投资增速分别为17.3%、24.1%、28.5%、18.8%、19.8%,受投资建设周期影响,五年规划第二年往往是建设项目进入投资高峰期。在重大规划项目建设的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规划陆续出台给经济增长增添新的动力。在202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基础上,2023年7月2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此外,《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环境服务业“十二五”规划》也将陆续出台。未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储蓄资源丰富、学习追赶型科技后发优势和国内企业建设国际竞争新优势积极性高涨等一系列有利条件,以优惠政策动员国内更多战略资源投向产业结构升级,传统产业将加速固定设备更新换代,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将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将在产业结构向上调整中获得新的增长动力。

——在区域协调发展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作用下,中西部不断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逐步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随着区域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实施,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西藏、新疆、青海省藏区的指导意见,兴边富民行动规划,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逐步贯彻,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提高,对经济增长将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扩大居民消费政策的不断完善将进一步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2023年出台了一系列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十二五”内贸规划即将出台,也将有力促进国内贸易和完善流通体系;央行关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新规定以及银联推出的无卡支付平台等政策都将为网络消费和银行卡消费等新兴消费模式提供良好环境。此外,随着个税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央针对中低收入者的补贴力度不断加大、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收入也将稳步提高,消费购买力较强的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政策因素和人口结构因素等将有利于我国消费需求保持稳步加快的增长态势。

国内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

其一:房地产投资和销售的调整将使得社会总需求扩张速度放缓。2023年控制物价总水平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假设2023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4%,对2023年的翘尾因素影响约为1.7个百分点,如果要将全年物价总水平控制在3.5%左右,则要求新涨价因素要比2023年的2.8个百分点低1个百分点。考虑到逐步消化巨额货币存量的需要,货币政策有必要继续保持总体“稳健”,灵活操作的取向,针对外汇占款渠道投放基础货币的新变化,保持社会融资总量合理增长。2023年不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房地产调控政策在2023年仍将延续,受资金和市场预期等因素影响,房地产及相关行业投资将可能出现明显减速,进而带动投资增速放缓。

其二:地方财政债务压力和土地市场交易趋冷对地方投资融资能力形成制约。根据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尽管总体可控,但部分地区短期流动性风险正在不断聚集和暴露,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将进一步严格规范。此外,土地收入方面也不容乐观,2023年以来地方政府加大了供地力度,但由于受到房地产调控政策及资金链问题影响,土地市场交易数量却在降低,大部分成交土地为底价成交。因此,地方政府融资能力相对于庞大的投资建设任务将更显不足,这将对投资以及经济增长形成抑制。

其三:节能减排等对经济增长的质量提出新要求,将制约粗放型增长。2023年,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和投资增速较快,使得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2023年9月7日,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方案明确了未来5年节能减排的目标,要求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方面,均较“十一五”有显著下降,并且对各地方、各行业节能减排下达了任务分解目标,这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两高一资”产业的增长形成一定制约。

其四:资源、劳动力成本上升抬高了经济增长的成本。资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是我国经济运行将要长期面对的问题,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投资和生产经营的成本提高。在物价上涨初期,由于需求动力仍然稳定,以名义价值量计算的增加额可能还会上升,然而随着物价上涨时间进一步持续,将对需求形成抑制,进而使经济增长的实际量和名义量同时下降。

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篇四

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新趋势

21世纪是一个“文明大转换”的世纪。21世纪的中国社会在变革:社会成分日益复杂,社会结构再度调整,社会利益重新分配,社会生活急剧变化。在社会职能不断转变与完善的过程中,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里涉及到在包括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的生活、医疗、教育、服务、调节等广泛领域中去实现人与社会和谐一致,促进社会进步的专业与实践。社会工作研究与实践者,面对社会变革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必须去了解、去适应、去解决。

中国社会工作政策研究上的新发展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产生之日起,各国的社会制度如社会保障制度等都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掌握专门知识的人去具体实施,并使社会福利等朝着社会工作研究指引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作为活动的准则、作为调动和约束人们行为规范的社会工作相关政策,有了长足进展。政策理论研究,亦结合各国的实际正逐步深入。中国的社会工作开展尤其是政策的研究,自20世纪初,中国的欧美留学志士,就对社会工作开展及政策作了探索。但牵涉面是局部的,发展是缓慢的。新中国成立尤其是80年代以来,在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保障、教育、保健、服务、行政等社会工作政策上,一方面注重对个性的政策规定,另一方面更重视诸多方面的政策理论研究。发展意味着在现实基础上的提升。随着社会各层面的深度改革,稳定、和平、公平、效率等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弱势人群追求,这促使社会稳定机制的必然完善,更意味着作为有效机制的社会工作新政策、新制度的必然安排。根据社会工作的鲜明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针对我国社会工作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客观需求的事实,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模式和政策研究水平,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在政策上必将有一新发展。

一是根据不同内容,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工作保障体系。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23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社会保障体系“在?九五?期间,要加快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初步形成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今后15年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城乡差别的社会救济制度将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21世纪,社会互助政策、法规将臻于完善,工作机构和运用体系趋于完整,形成规范化的社会互助制度。加强社会工作考量及服务评估制度。确立社会工作者应有的职业定位,在法律(制度)保证下开展工作,制定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规划规则等等。

二是鉴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现实,采用灵活的政策制定形式。从东部到西部,从城市到海岛、到农村、到山区,我国社会工作的开展与发展是很不平衡的。而我国各项政策面向法制化,是21世纪一个发展趋势。在利用现有的政策资源,在引进、消化、本土化的过程中,社会工作政策可以制定比较规范的法律、法规,以国家行政机关颁布的形式固定并实施。社会工作政策也可以针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存在的差异性,以全国性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实施范围相对限制的相关政策。社会工作政策还可以注重专项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如结合社会工作资源与特点,民间群众团体制定一些适用于团体内部的条例、规定、指示,具化为符合社会工作对象特点,操作性强的要求、方法与措施,并在实践中完善。如中

国志愿者活动,经过几年的发展与运作,就很有必要将之制度化,健全机制,有明确的章程制度、志愿服务站、扶贫接力、社会招募等志愿服务项目完整的运行规则和制度。

三是提高社会工作政策的实施能力。改变多头管理的现状,向统一管理机构发展。改变政策制度的实施机制与监督制度较为薄弱的现状,执行与监督分设,加强法制责任制度。改变当前政策实施范围大部分局限于城市的倾向,面向广阔的农村新天地,扩大政策有效覆盖面。在实施过程中,时刻接受社会工作实践的评判与检验,及时作原有政策修订、补充与丰富。及时注意与社会各项政策的配套与衔接。

中国社会工作地域研究上的新扩大

一是城市社会工作新生长点、新领域、新天地研究。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却未达到工业化初期水平。调整社会结构已是当务之急,亦是趋势。国家也要加大力度,采用适当的政策加快城镇建设。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强,个体心灵封闭日益加深,心灵对可以产生共鸣的空间需求日益强烈。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不能保留原来的自我,他们增加“人”与“人”之间的认同,增加“人”与“域”之间的契合,这对社会工作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作为城市基本细胞之社区,随着其功能的完善,人们对社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无论采取诸如“新老楼区结合”、“现代化小区”、“高层建筑”、“企业封闭小区”等模式,社区都离不开地域条件,因地理环境(自然的、文化的、经济的)、人员结构的差异而各不相同,社区工作要正常化、健康化、持久化。这是社会工作新的生长点、新领域、新天地。

二是农村(包括海岛、山区、水乡)区域社会工作新生长点、新领域、新天地研究。在侧重都市社会工作研究同时,另一个现今常被研究者所忽视的社工领域占地球版图相当大比例的城市之外的农村,包括海岛、山区、水乡等区域社会工作研究,在21世纪,将成为社会工作研究的重要领域。各个社区将要根据不同的区情、县情、乡情来确定自己的特色定位,探索建立具有海岛特色、山区特色、水乡特色的社会工作新路子。同时,为大多数人谋求利益的社会活动必须在各地方得以实践,像健全农村保障制度的建立,切实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者的合法权益,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等农村区域社会工作模式的探究等,都将是社会研究的重要内容。

中国社会工作社会化研究新趋势

一是加强社会工作对象社会化研究。人的社会化,是人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与周围他人的联系与互动,不断反映并调适与他人关系,形成人的社会属性,促其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21世纪人的社会化的内容形式将更为广泛。从20世纪的“单位人”转向“社会人”乃至更高层次的社会活动家,21世纪人的社会化,突出表现首先是融入市场,在更为激烈、更为成熟的市场竞争中,具备更深蕴意;其次是走向社会,21世纪将改变20世纪以来的个体在社会上有单位行政领导,在家庭中依靠家长亲友的状况,跳出行政与家庭亲属网络的社会支持体系,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实现文化的融合、心理的归依,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新的和谐。社会工作一个突出功能是整合新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网络,协调关系,摆脱困境。因此,在人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工作针对上述特点,针对人们在教

育、生活、就业、成才、社交等方面的需求,应使“多数人为少数人服务”与“少数人为多数人服务”相结合,遵循个人目标与组织相一致的原则。如社区工作的开展采取联合体、联络站、联谊会等多种形式,不仅仅从管理性、保护性上服务,更从发展性服务着手。

二是强调社会工作的社会化工作程度。社会工作主动参与性与社会化工作程度有待提高。如作为21世纪文明标志的环保问题,其关键是建立公众参与的社会环境与社会机制。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不仅是一种有效的社会监督,更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与社会教育。社会工作的社会化理论,重要一个方面是意欲寻找社会工作的主动参与的准确契合点,以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三是探索社会工作的社会化工作模式。这是近年来形成的创新思路。针对人们的衣、食、住、游、购、娱生活领域的无限拓展,社会工作模式值得探讨。如今后社会工作中,政府突出作用相对减弱,但其作用发挥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并持续,因此,要发展社会化的、具有一定独立资金与资源的民间机构并探索新型的工作机制。如社会保障体系,要逐步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又如社区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要增加感召力、号召力与影响力,建立社区工作社会化、自治化的工作模式,形成行政化向自治化发展的态势。

中国社会工作“网上社区”研究新动向

21世纪,更加丰富多彩的internet吸收越来越多的各阶层人士尤其是青少年成为“网友”,使他们沉湎于“网上世界”。他们为了过网瘾毫不吝惜地加大投资电脑硬、软件。“网上一代”在网络中获得知识、交流思想、参与活动。一个“虚拟”的社会大群体现实地存在着。面对由此形成的更机械的、冷漠的和功能的人际,如何建构“网上社区”结构、机制和功能,把“网上一代”引向高雅而不粗俗、通俗而不庸俗的方向发展?

社会工作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和“网上社区”的特殊性,突破行政管理区域,通过建立“网上社区”,发挥其正面效应。社会工作介于以法律、法规、行政力量等对个人与社会实行强制性干预和以舆论宣传、思想信仰、伦理道德等力量对个人与社会产生导向性干预这两者之间,而网络,其涉及领域宽广,很难用完全一致的法令法规去约束网民的行动,何况,“网民”更具有匿名性、间接性等特点。社会工作“网上社区”社区工作的开展由此更具挑战性。“网上社区”社会工作因此更应注意强化对策性研究,找问题、摆原因,更要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缓解矛盾。“网上社区”的工作思路要突破传统在封闭环境中建立的说教式的意识形态,结合传统的工作方式与思维模式,采取灵动活泼的形式,融入“网民”生活,激活“网民”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不断放大、增加认同感与归属感,并可探索在新领域建立相应专业化的“网上社区”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广东深圳市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架设在互联网络上的“深圳青少年网”,面向青少年,面向全社会,通过开放各种学习培训、法律辅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婚恋家庭、健康生活等信息网点,设立“网上文学社”、“网上学院”、“网上义工站”,将这纳入大范围的、普及的社会工作渠道。浙江湖州团市委推出的“湖州之窗”、“读书网”等,亦发挥强大先发优势、领域优势,“寓教育于服务”,做好引导青年、教育青年与服务青年的工作。

“网上社区”的社会工作必须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提高其响应速度、服务效率。将计算机管理、信息网络技术、中介服务、城市救助、再就业等内容引进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以最快捷方式,最大程度满足成员要求,使信息资源、服务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中国社会工作者专业化与职业化研究新态势

目前,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社会工作实践者对社会工作的认识是有距离的。政府部门多从社会工作管理层面来考察,专家学者多从学术、理论高度进行分析,社会工作实践者多从教育、服务细节入手。如何使这三方面有机糅合,使理论研究、实际操作与对策性研究相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统一状态?根据国情,应经常组织由党、政、团、院、所等人员参加研讨座谈会;组织省、市、区社会工作的经验会、理论会、观摩会等,使中国的社会工作者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培养造就既具有科学理论,又具有实践经验的成功职业工作者。

社会性工作必然以人为本,以前述的社会化为基础,以法制化为保障,以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为方向,全面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人才效益。

一是院校的专业建设。建立并扩展专门从事社会工作教育的院校,安排实用可行的系列训练课程,加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在学科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培育学术环境、气氛与条件,为人才的成长与学术的成熟做一些实质性的工作。目前,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尚处于恢复发展初期,专业教育的现状远未达到现实对专业的需求(如浙江省)。在高等院校中,应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拓展学科领域,扩大招生对象,广泛吸引有志于社会工作的青年学生,使之真正地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用社工的方法和价值观去应对实际问题,从而走专业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二是专门机构建设。建立有专门从属的社会工作团体及下属从事各类福利服务的机构。既让专业教育的社会工作者有专门的实践部门,又为社会工作者提供职业岗位,壮大专门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的骨干队伍,并为社会上热心于社会工作的义务者,创造他们投身于社会的大服务中去的有利环境,使之在参与和体会中得以成熟。

三是专业制度建设。建立公认的职业守则和保证守则被执行的审核与证照制度。建立保证工作顺利进行的工作程序和必要的职业权利保障。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者的录用与聘任制度,建立激励机制与制约机制等等。唯有如此,社会工作者才能不是单凭爱好、兴趣而业余的、义务的,亦使社会工作的开展与发展有切合实际的政策依据、法律依据,更让政府行政机构依法管理、监督如社区等的工作与对象。在历史发展潮流中,社会工作者以其专业化、职业身份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使社会工作不只是专业化的解困救难手段,更为保障良好的社会秩序与社会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专业功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