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蜀道难》的原文及赏析
李白《蜀道难》的原文及赏析1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攀援一作: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如此一作:也若此)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蜀道难》的原文及赏析扩展阅读
李白《蜀道难》的原文及赏析(扩展1)
——《蜀道难》原文及赏析3篇
《蜀道难》原文及赏析1
《蜀道难》本为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李白此诗是对传统题材的再发挥。此诗的主题思想众说纷纭,见解不一,我认为它与**现实还是有一定联系的。诗歌创作于天宝初年,即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时候,当时表面繁荣的唐朝隐伏和酝酿着衰败、变乱的危机。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诗末抒发的感慨,当是针对时局而发,寄寓着诗人的隐忧,诗歌借助神话传说和民谚,驰骋丰富奇特的想像,运用夸张手法,近乎完美地描写出蜀道的奇和险。唐代殷?称赞此诗“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后,鲜有此体调”。相传贺知章读罢《蜀道难》,“称赞者数四,号为‘谪仙’”。
这是一首让古今文人拍案称奇的诗章。
诗歌开篇即凭空起势,骤响彻天。诗人把三个叹词相叠,两个形容词各带一个语气词并列,另用一个比喻,来突出蜀道之难,诗句气势磅礴,使读者在心目中对蜀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着按由秦入蜀的路线(长安──太白山──峨眉山──青泥岭──剑阁──成都),具体写蜀道之难。
先写蜀道开辟之难。诗歌夸张地说自蜀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然后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后来五丁力士拽蛇导致地崩山摧身死才促成了蜀道的修建。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为蜀道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间接地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次写蜀道旅途之难。以“六龙回日”的神话和想像,用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来反衬,用悲鸟、子规作烘托,极写山的高峻奇险;以“冲波逆折”“飞湍瀑流”的直接描写,用“崖转石万壑雷”的夸张手法,极写水的湍急凶险。
继写蜀道人事之难。剑阁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不乏据险作乱的先例,然后诗人怀着对国事的担忧、对人民的关切之情,警告**要吸取历史教训,防止地方**据险作乱,残害人民。
文末的结语写蜀道之难导致的结果。行人望蜀兴叹,徒唤奈何,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人以鬼神莫测的笔法,纵横驰骋,时间上从四万八千年之前的混沌初开至战国而至中唐;空间上从长安跨越数座大山而至成都,从上可摩天的山巅到激流回旋奔腾的深壑;其他,从行人至鸟兽,从神话传说至当今世道……腾挪跌宕,惊心动魄,把蜀道之难渲染得淋漓尽致。
本诗为乐府诗,形式**,每句字数从三言至十一言,然后参差错落,且三次换韵,非常适合表达大自然的奇观和诗人热情奔放的思想感情。诗歌融神话、传说、谚语与景观、人事、心理于一炉,想像丰富奇特,夸张新颖独到,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前、中、后出现三次,反复咏叹,内容逐次加深,产生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全诗从形式到内容,充分体现了诗歌的浪漫**特色。
《蜀道难》原文及赏析2
蜀道难
唐代: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攀援 一作: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如此 一作:也若此)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译文
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
蜀道难以攀越,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了吧,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高峻无路只有飞鸟可通行,此山可以直通峨眉山巅。
山崩地裂,埋葬了五位开山英雄壮士,这样以后高险的山路和栈道才相互勾连。
蜀中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的泥路曲曲弯弯,百步九折萦绕着山峦。
屏住呼吸仰头就可触摸参星和井星,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只得坐下来抚着胸口长吁短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这蜀道的峭岩险道实在难以登攀!
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茂密树丛之间。
月夜又听到杜鹃凄凉悲啼,在空山中传响回荡,令人愁思绵绵无穷尽!
蜀道难以攀越,简直难于上青天,使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
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飞流撞击着巨石在山谷中滚动像万壑鸣雷一般。
这样危险的地方,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什么非要来这里不可呀?
剑阁所在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
驻守的**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据险作乱。
每日每夜都要躲避猛虎和长蛇,它们磨牙吮血,**如麻。
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
蜀道难以攀越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注释
《蜀道难》:古乐府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噫吁嚱:惊叹声,蜀方言,表示惊讶的声音。
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
何茫然:难以考证。何:多么。茫然:渺茫遥远的样子。指古史传说悠远难详,茫昧杳然。
尔来:从那时以来。
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之漫长,夸张而大约言之。
秦塞:秦的关塞,指秦地。秦地四周有山川险阻,故称“四塞之地”。
通人烟:人员往来。
西当:西对。当:对着,向着。
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
鸟道:指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只有鸟能飞过,人迹所不能至。
横绝:横越。
峨眉巅:峨眉顶峰。
摧:倒塌。
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
石栈:栈道。
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识的最高峰。
冲波:水流冲击腾起的波浪,这里指激流。
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黄鹤:黄鹄(Hú),善飞的大鸟。
尚:尚且。
得:能。
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
青泥: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陕西略阳县北。
盘盘:曲折回旋的样子。
百步九折:百步之内拐九道弯。
萦:盘绕。
岩峦:山峰。
扪参历井:参(shēn)、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扪(mén):用手摸。历:经过。
胁息:屏气不敢呼吸。
膺:胸。
坐:徒,空。
君:入蜀的友人。
畏途:可怕的路途。巉岩:险恶陡峭的山壁。
但见:只听见。
号古木:在古树木中大声啼鸣。
从:跟随。
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
凋朱颜:红颜带忧色,如花凋谢。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去:距离。
盈:满。
飞湍(tuān):飞奔而下的急流。
喧豗(huī):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
砯(pīng)崖:水撞石之声。砯,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
转:使滚动。
壑:山谷。
嗟:感叹声。
尔:你。
胡为:为什么。
来:指入蜀。
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
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一夫:一人。
当关:守关。
莫开:不能打开。
所守:指把守关口的人。
或匪亲: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匪,同“非”。
朝:早上。吮:吸。
锦城:成都古代以产棉闻名,朝廷曾经设官于此,专收棉织品,故称锦城或锦官城。今四川成都市。
咨嗟:叹息。
创作背景
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宝元载至天宝三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也有学者认为此诗是开**间李白初入长安无成而归时,送友人寄意之作。
赏析
整体评析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
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整体把握
这首诗大约是天宝(唐玄宗年后,742~756)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他化用**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此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67
逐段分析
第一段从开头到“相钩连”,用了四韵,为全诗定下豪放的基调,并用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蜀王本纪》中记载了一个关于蜀道的神话。据说当年秦惠王时,蜀王部下有五个大力士,称为“五丁力士”。他们力大无穷。于是秦惠王送给蜀王五个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开路,迎娶美女。在回行路上,见一条大蛇蹿入山洞,五丁力士上前拉住蛇尾,用力往外拖,忽然地动山摇,山岭崩塌,压死了五丁力士。秦国的五个美女都奔上山去,化为石人。这个神话,反映着古代有许多劳动人民,凿山开路,**了不少人,终于打开了秦蜀通道。李白运用这个神话的母题,写了第五韵二句:“地崩山摧壮士死”,也可以说是指五丁力士,也可以说是指成千累万为开山辟路而**的劳动人民。他们死了,然后从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第一段诗到此为止,用四韵八句叙述了蜀道的起源。
第二段共享九个韵,描写天梯石栈的蜀道。“六龙回日”也是一个神话故事,据说太阳之神羲和驾着六条龙每天早晨从扶桑西驰,直到若木。左思《蜀都赋》有两句描写蜀中的高山:“羲和假道于峻坂,阳乌回翼乎高标。”羲和和阳乌都是太阳的代词。文意是说:太阳也得向高山借路。而最高的山还使太阳回飞避开。“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这一句就是说:上面有连太阳都过不去的高峰。“高标”是高举、高耸之意,但作名词用,因而可以解作高峰。萧士赟注引《图经》云:高标是山名。这是后代人误读李白诗,或有意附会,硬把一座山名为高标。原诗以“高标”和“回川”对举,可知决不是专名。
这两句诗有一个不同的文本。《河岳英灵集》、《极玄集》这两个唐人的选本、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唐人写本,还有北宋初的《唐文粹》,这两句却不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而是“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下有逆折冲波之流川”。从对偶来看,后者较为工整,若论句子的气魄,则前者更为壮健。可能后者是当时流传的初稿,而前者是作者的最后改定本。故当时的选本作“横河断海”,而李阳冰编定的集本作“六龙回日”。
以下一大段又形容蜀山之高且险。黄鹤都飞不过,猿猴也怕攀缘之苦。青泥岭,在陕西略阳县,是由秦入蜀的必经之路。这条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岩上纡回盘绕,行旅极为艰苦。参和井都是二十八宿之一。蜀地属于参宿的分野,秦地属于井宿的分野。在高险的山路上,从秦入蜀,就好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着星辰前进。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着胸膛,为此而长叹。这个“坐”字,不是坐立的坐,应该讲作“因此”。
以上是第二段的前半,四韵八句,一气贯注,渲染了蜀道之难。下面忽然接一句“问君西游何时还”,这就透露了赠行的主题。作者不像作一般送行诗那样,讲些临别的话,而在描写蜀道艰难中间,插入一句“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由此反映了来去都不容易。这一句本身也成为蜀道难的描写部分了。
“畏途巉岩”以下四韵七句,仍然紧接着上文四韵写下去,不过改变了描写的对象。现在不写山高路险,而写山中的禽鸟了。诗人说:这许多不可攀登的峥嵘的山岩,真是旅人怕走的道路(畏途)。在这一路上,你能见到的只是古树上悲鸣的鸟,雌的跟着雄的在幽林中飞绕。还有蜀地著名的子规鸟,常在月下悲鸣。据说古代有一个蜀王,名叫杜宇,号为望帝。他因**而死,死后化为子规鸟,每天夜里在山中悲鸣,好像哭泣一样。
以下还有一韵二句,是第二段的结束语。先重复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接着说:使人听了这些情况,会惊骇得变了脸色。“凋朱颜”在这里只能讲作因惊骇而“色变”的意思,虽然在别处应当讲作“衰老”。
第二段以下,韵法与章法似乎有点参差。依韵法来写,分为三段。但如果从思想内容的结构来看,实在只能说是两段。从“连峰去天不盈尺”到“胡为乎来哉”是一段,即全诗的第三段。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末句是又一段,即全诗的第四段,第三段前四句仍是描写蜀道山水之险,但作者分用两个韵。“尺”、“壁”一韵,只有二句,接下去立刻就换韵,使读者到此,有气氛短促之感。在长篇歌行中忽然插入这样的短韵句法,一般都认为是缺点。尽管李白才气大,**用韵,不受拘束,但这两句韵既急促,思想又不成段落,在讲究诗法的人看来,终不是可取的。
这一段前二句形容高山绝壁上有倒挂的枯松,下二句形容山泉奔瀑,冲击崖石的猛势,如万壑雷声。最后结束一句“其险也如此”。这个“如此”,并不单指上面二句,而是总结“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下的一切描写。在山水形势方面的蜀道之险,到此结束。此下就又接一个问句:你这个远路客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这又是出人意外的句子。如果从蜀中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我们这地方,路不好走,你何必来呢?如果站在送行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如此危险的旅途,你有什么必要到那里去呢?
接下去转入第四段,忽然讲到蜀地的军事形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于固守,难于攻入。像这样的地方,如果没有**可靠的人去镇守,就非常危险了。这几句诗完全用晋代张载的《剑阁铭》中四句:“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弗居。”李白描写蜀道之难行,联系到蜀地形势所具有的**意义,事实上已越出了乐府旧题“蜀道难”的范围。巴蜀物产富饶,对三秦的经济供应,甚为重要。所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第一句就说蜀地“城阙辅三秦”,也是指出了这一点。李白作乐府诗,虽然都用旧题,却常常注入有现实意义的新意。这一段诗反映了初唐以来,蜀地因所守非亲,屡次引起吐蕃、*的入侵,导致生灵涂炭的战争,使三秦震动。
这一段诗,在李白是顺便提到,作为描写蜀道难的一部分。但却使后世读者误认为全诗的主题所在。有人以为此诗讽刺章仇兼琼,有人以为讽刺严武,有人以为讽刺一般恃险割据的官吏,都是为这一段诗所迷惑,而得出这些结论。但是,这几句诗,确是破坏了全诗的**性,写在赠友人入蜀的诗中,实在使人有主题两歧之感。然诗作本是诗人感情之流露:蜀中**盘根错节,险要的地势更成为滋生割据野心的土壤,李白害怕友人误入是非之地,命丧宵小之手,故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语。
《蜀道难》原文及赏析3
噫吁?危呼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石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作品赏析】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人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他化用**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李白《蜀道难》的原文及赏析(扩展2)
——李白《蜀道难》原文及鉴赏
李白《蜀道难》原文及鉴赏1
《蜀道难》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全诗二百九十四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感情强烈,一唱三叹。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气象宏伟,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评此诗:“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蜀道难》
作者:(唐)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译文:
哎呀呀,真是太高了。攀越蜀道真比登天还难!
蜀国有蚕丛和鱼凫两个君主,他们开国的时间距今十分遥远,从那时起大概有四万八千岁了吧,蜀国就不曾与秦地有什么来往。往**有座太白山,其山高峻无路可司行,唯有飞鸟可以飞过此山,直到蜀国的峨眉之巅。秦惠王之时,才有蜀王派五丁开山,传说这五位壮士因开山导致地崩山摧而仕烈**,才使得蜀道的天梯石栈连结了起来。
蜀中上有日神的六龙所驾之车所不能逾越的高山,下有回旋倒流的曲折而波涛汹涌的河流。善高飞的黄鹄想飞越而不敢过,善攀援的猿猴想攀登而发愁无处攀缘,其山之险就可想而知了。青泥岭的泥路曲曲弯弯,百步九折萦绕着山峦。行人攀至高山之顶,伸手可以摸得着天上的参星和井星,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只得坐下来抚着胸口长吁短叹。
老兄西游打算几时回来?这蜀道的峭岩险道,实在是不可登攀。山野之间,只能看到在古木中悲号的山鸟,雄飞雌从地在林间飞旋。月夜里,还可以听到子规凄凉的悲啼,在空山中传响回荡。攀越蜀道,真是比登天还难啊,此情此境,使听到的人都发愁得老了许多。
离天不满一尺的险峻高峰,枯松倒挂的悬崖峭壁,飞流瀑布撞击着巨石在山谷中滚动,发出雷鸣般的轰响。这样危险的地方,你这位远道之人为什么还非要来这里不可呀?
更不消说那峥嵘而崔嵬的剑阁了,在这里一夫当关,万夫冥开。如果在这里把守关隘的人不是朝廷的亲臣忠士,他们就会据险作乱,化为豺狠一般的匪徒。他们磨牙吮血,**如麻。人们就得像朝避猛虎、夕避长蛇那样地躲避他们的侵害。锦城那个地方虽然是个使人快乐的城市,但是依我看来,你还是赶快回家的好。攀越蜀道之难,真是比登天还难啊,我侧身西望,只好发出长长的慨叹啰。
作品鉴赏:
《蜀道难》是李白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他化用**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此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李白《蜀道难》的原文及赏析(扩展3)
——李白蜀道难原文及赏析
李白蜀道难原文及赏析1
噫吁?危呼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石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作品赏析】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人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他化用**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李白《蜀道难》的原文及赏析(扩展4)
——《蜀道难》教案10篇
《蜀道难》教案1
【教学内容分析】
《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这个*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导课的基础上,我希图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李白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学情分析】
《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
在诗歌教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设计思想】
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以两条主线贯穿全课。一条主线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另一条主线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难》的句法特点、主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探究李白对乐府旧题诗的创新和超越,进而探讨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诗风。而这两条线的交汇之处就是诗人“李白”。第一条线属于“表”,第二条线属于“里”,正是如此,让学生表里结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诗人李白之“大”。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4、多**影音。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两课时内容简介】
本公开课为第一课时,主要立足于引导学生学会朗诵,进一步熟悉其乐府旧题诗歌的特点
,体会李白诗风的豪迈飘逸,。在内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于“剥皮抽筋”手法,掌握本诗的情感主旨。
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鉴赏和品味本诗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李白浪漫**诗风的形成。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导入:
以贺知章对李白《蜀道难》的评价——“子,谪仙人也!”引出教学文本。
教学过程:
一、初读文本,粗品诗意。
(一)、《蜀道难》解题:
《蜀道难》属魏晋早有的于乐府旧题。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
《乐府解题》:“备言蜀山之阻。” (PPT展示)
(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注意其读音及停顿。
(三)、朗读指导:
1、教师指正个别易读错的字音。
2、**学生:朗读应注意的要素。
朗读要素:节奏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PPT展示)
3、以首段为例,教师示范并指导朗读。
“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捫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学生再读。
(四)、问题研讨:
1、《蜀道难》为乐府旧题,本为写行旅之艰难。李白作为唐人再写旧题,是简单的再重复还是另有创新之处?
李白诗歌的最高建树就是乐府旧题诗歌的创作。我们能借助于本诗的学习,以了解李白这个伟大的浪漫**诗人对乐府旧题诗的继承和创新?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让学生结合初高中以来所学过的乐府诗歌,进行比较分析。)
3.成果展示:
4、教师总结:
第一处创新:句法的推陈出新。
乐府诗歌,尤其是初唐以来,一般都是七言古体诗,但李白善于把3、4、5、7言等各种句法混合运用,成为一种杂言体。大量使用散文化诗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奔放的语言风格。这是继承了楚辞和汉乐府的传统,加以推陈出新。句式的创新,有利于情感抒发的**和变化,也附和了李白豪放不羁,追求个性****的灵魂。(PPT展示:)
二、再读文本,浅探主旨。
(五)、学生听名家范读,再次朗读。
(六)本诗内容主旨浅探。
1、教师**:本诗题为“蜀道难”,此道到底有多难?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把蜀道之艰难表达淋漓?
诗人运用比喻和反复手法,直接抒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PPT展示)
2、教师**:蜀道之难的具体体现为哪两个关键字?
"高、险"(PPT展示)
3、学生小组合作,从"高、险"两个方面分析本诗内容。
4、教师指导总结:
一 叹蜀道之高险 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
(难行) 蜀道高峻
二 叹蜀道之惊险 景物凄清(二叹畏惧、发愁)
(可畏) 山水险恶
三 叹蜀道之凶险 剑阁险要
(申戒) **惨景(三叹无奈作罢)(PPT展示:)
5、教师**:本诗主要写蜀道之高险,目的何在?只是单纯的以写景为目的还是另有他意?
6、学生讨论,请个别学生谈谈看法。
7、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与学生“剥皮抽筋”读法。
让学生划出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并组成一诗。
8、成果展示:(PPT展示:)
全诗的骨干句子集中起来:
v 噫吁戏!危乎高哉!
v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v 问君西游何时还?
v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v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v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v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v 侧身西望长咨嗟!
诗歌主旨:赠别友人入蜀,对友人去蜀地的忧虑和惜别之情。
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PPT展示)
9、教师总结:
第二处创新:主题的现实意义。
本诗虽是引用乐府旧题,诗的内容依照传统的题意,但李白的文字表现着充沛的时代精神,有着针对现实的主题。
10、课后作业:
小组合作:对文本进行评注式精读和诵读式精读。找出语言要素,如炼字、修辞等,共享学习成果。以书面形式上交学习成果,由小组长**负责。
(此课后作业是针对第二课时做准备)
【板书设计】
一 叹蜀道之高险 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
(难行) 蜀道高峻
二 叹蜀道之惊险 景物凄清(二叹畏惧、发愁)
(可畏) 山水险恶
三 叹蜀道之凶险 剑阁险要
(申戒) **惨景(三叹无奈作罢)
《蜀道难》教案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诗的寓意,《蜀道难》教案(多**教学)。
2.了解李白的放达。
3.感知鉴赏艺术手法。(难点)
教学步骤
一、范读——点读——齐读。
二、简介。
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
三、重点词语。
词类活用:猿猱欲度愁攀援/使人听此凋朱颜/砯崖转石万壑雷/侧身西望长咨嗟通假字:所守或匪亲文言句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四、导读。
1、教材根据什么把这首诗分为三段?有哪些标志性的语句?——“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可见是送友人入蜀而作,为友人担忧。也有其他说法。)
2、三段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各出现一次,各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之“难”?各用一个字概括。——高、险、祸。
3、第一段怎样写“高”?——开篇点题,主旨句一现,用感叹、重复、夸张强调山高,奠定雄放的基调。——侧面烘托: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寓高山阻隔之意;再以五丁开山的传说说明蜀道的来由,渲染神幻雄奇的色彩;——再具体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先用想象和夸张写山之高,水之险;又用“黄鹤”“猿猱”来衬托山势的高危惊险;然后以山道曲折难行表现山高山险;最后又用想象,人在高危的蜀道上行走,可以用手触摸到星星!
4、第二段怎样写“险”?——一问一叹,表达对友人的担忧,烘托蜀道之险;——“但见”几句渲染凄凉气氛,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教案《《蜀道难》教案(多**教学)》。——“连峰”几句渲染惊险气氛,运用夸张:“连峰”“枯松”“飞湍”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急流之猛,渲染惊险的气氛。
5、第三段怎样写“祸”?——从写景转而言志,从剑阁的险要地势引出对**形势的描写。——先写蜀中剑阁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易发生战祸;——再夸张地想象战乱惨景;呼唤友人,表明为友人的安全担忧,更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五、总结。
这首诗运用侧面烘托、想象、夸张、反复等手法,以雄奇的笔调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险峻的山川景色,展现了蜀道高峻、崎岖的面貌。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暗喻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六、补充。
关于这首诗的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欲加害于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一说:为讽刺章仇而作。按:章仇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746)期间曾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一说:为讽谏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认为这首诗中“问君西游”的“君”指的是唐玄宗。
七、作业。
背诵全篇。
《蜀道难》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生*、作品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体会诗人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诵读诗歌的技巧、背诵的要领。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思想情感目标
(1)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2)认识、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正确态度。
2、教学难点
(1)领悟诗中想想奇特、丰富,气势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深入理解浪漫**创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和**: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辅助教学。
(四)教学用具:
幻灯机、黑板、板擦、粉笔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内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标;
2、介绍作者、解题;
3、疏通文句
(1)学生阅读注解,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教师订正并讲解重点文言实词、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试译难句、难段或全文
(1)、口译
(2)、笔译
(二)预习要求:
1、作者和作品的简述,整体把握文章。
2、生字词的读音字形和意义。
3、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三)具体步骤:
1、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千年,至今仍以它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仙李白的《蜀道难》。
2、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1)作者介绍: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2)写作背景简介: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王番)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七五三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王官)、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3)基础积累:
噫吁嚱(yīxūxī) 鱼凫(fú) 秦赛(sài) 石栈(zhàn) 猿猱(náo) 萦(yíng) 扪(mén)参(shēn) 抚膺(yīng)峥嵘(zhēng róng) 崔嵬(wéi) 喧豗huī) 砯(pīng)崖
转(zhuàn)石 万壑(hè) 巉(chán)岩 吮血(shǔn xuè) 咨嗟(zī jiē)
3、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认识字音,读准词语。
(2)初步酝酿朗读时的感情,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义。
4、解题:
《蜀道难》乐府旧题,李白以旧题出新意,他所说的“蜀道难”到底有多么难行呢?作者是如何表现蜀道难行的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听一听这首诗歌的朗读录音(多**放映朗读录音,配以巴山蜀水的画面)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梳理诗歌内容,并在理解有难度的地方做上标记。(同学在梳理完之后找出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解答。)
5、课文分析、归纳以及赏析:
(1)结合课文中的注释以及要求认知词义,请学生疏通诗句的意思。
(2)学生对难以理解的诗句进行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有助于把握诗句内容。
(3)分析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蜀道难》这首诗以惊人的艺术夸张,丰富的想象和雄伟磅礴的气势,描写了蜀道的雄奇、险峻、壮丽,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当时**割据局面的深刻忧虑。
(四)小结新课: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诵读李白的作品,体会李白诗风雄奇豪迈,语言自然奔放,诗里溢着一股涵盖天地的雄浑之气。李白的眼光可以说是凌驾于寰宇之上的,它的心胸可以容纳整个宇宙,并且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和人生。这种博大壮阔的情怀可以说是唐代诗歌的基调。盛唐造就了诗人们昂扬的姿态,英雄**和浪漫**是当时社会氛围中的主旋律。
(五)布置作业:
1、课后背诵这首《蜀道难》。
2、收集李白的一些短小经典作品并背诵、分析。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2、分析《蜀道难》的雄奇险峻的具体体现。
3、分析这首诗歌的浪漫**艺术风格以及表现出来的感情基调。
(二)复习要求:
1、温习全诗的大意,注意重点词语的意思。
2、请学生背诵全文。
(三)具体步骤:
1、导入:
本文是李白最富浪漫**色彩的**作。诗中充分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情感、飞动的灵魂和广阔的胸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蜀道难》的大意,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诗歌是通过哪些诗句来具体表情达意的呢?
2、课文教学:
(1)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A文章开头用“噫吁嚱!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明确:“噫吁嚱”三个字都是惊叹词,是蜀地的方言。“噫吁嚱!危乎高哉!”连用了惊叹词,它包含着巨大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B“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句的用典有何用?
明确:这里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人们会从时间悠久的观念中,这是一种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
C“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诗该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确:秦蜀两地间本来只有鸟道而无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她们的双手拽倒了险恶的高山,才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道路,消除了秦蜀地长久隔绝的局面。诗人对于壮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壮烈**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这个神话故事的运用没有丝毫迷信色彩,而是有力的、信服的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全诗2的主旨,为什么诗人要在最后写蜀地战祸一段?这样写与诗的寓意有什么关系?
明确:从诗的内容看,此诗应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地而作的。全诗及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为友人此去路途的艰险而担忧,“问君西游何(几)时还”,人还未去却已问归期,诗人不忍故人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自现。最后一段写蜀地战祸,意在告诉友人蜀地并非久留之地。而剑阁是蜀中要塞,由“蜀中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与蜀”可见,写剑阁之险引出蜀地战祸,既是写蜀道之难的继续,也是惜别之情的升华。去蜀难,留蜀亦难,“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样的诗“讽人之义”便显的水到渠成,自然而完美。
(2)分析归纳:
《蜀道难》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是全诗叹咏基调的重要体现。统观全诗,诗人的感叹思路是:先叹蜀道之高,在叹蜀道之险,最后感叹蜀地战祸之烈。
(3)能力提升:
A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奇峰险峻的呢?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鹂不得飞度,猿猱欲度愁攀援——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收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恐——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的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的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的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的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副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B说说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这首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咏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蕴含了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能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充分领略到了气势纵横、气象阔大的雄壮美、倾泻而出、率直豪爽的形象美。读其诗有一种情感摇曳的感觉,有一种不的不伴诗人情感变化而怒的感觉,有一种净化灵魂,提升境界的感觉。这就是名篇的成功之外。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这千古名篇。
(五)布置作业:
1、课后**诵读《剑阁赋》。
2、思考并完成课后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
一叹蜀道之难
叹高 蜀道的来历 蜀道自古难行
蜀道的高峻
二叹蜀道之难
叹险 蜀道上环境凄凉 蜀道之难 蜀道难
蜀道上山水险恶
三叹蜀道之难
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早还家
惨象环生
《蜀道难》教案4
《蜀道难》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
3.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走进诗歌神奇的艺术世界。
4.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讲授法:帮助学生疏通诗意。
2.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
3.合作探究:训练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4.启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5.借助教材和多**等教学设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所描写的蜀道之难及其载负的情感。
2.进一步领略李白诗歌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3.诗歌主旨的分析。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课文概述
《蜀道难》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蜀道难》是开篇,在讲解中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同时要涉及诗歌诵读技巧,为接下来几篇诗歌的讲解作铺垫;《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在描写蜀道之难的过程中,以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值得师生鉴赏其魅力。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方法一:展示有关蜀道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观察蜀道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接着共同赏析几篇描写蜀道难的诗作,看看它们的表现手法,进而引出李白的《蜀道难》。
2.方法二:可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借用李白“谪仙人”雅号的由来引出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难》。
【设计意图】主要是激发学生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课程导入部分是必须的,好的开端等于成功课堂的一半。
(二)作者生*及创作背景
1.作者生*。
注:学生虽然熟知李白,但信息是零碎的,所以教师应梳理作者信息,让学生对李白的认知成系统。
2.创作背景。
注:可结合唐代文人壮游天下以求功名为大背景,特别要注意理解李白出蜀时的精神世界,然后引入贺知章对《蜀道难》的赏识。
(三)乐府诗和乐府古题
1.乐府诗相关知识。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创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
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是收罗汉至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等12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风格。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
2.乐府古题常识。
亦称“乐府往题”,乐府诗类别名。即“拟古乐府”。汉乐府“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足以观风俗,知薄厚”(《汉书?艺文志》),为汉末魏晋以来诗人所继承。如曹操等模仿其思想和艺术风格,并沿用其旧题写了许多不再入乐的乐府诗。唐诗人更大量借用乐府旧题抒写时事,从而赋予旧题以新生命。
【设计意图】虽然必修二中学习过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乐府古题《短歌行》,但必修三有必要再介绍一下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
(四)文本解析
1.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
注: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听:字词读音、句式停顿、情感基调。
(2)学生齐读。
注:在学生齐读之前,教师应结合相关资料,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2.细读文本,梳理文句(重点)。
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按字句段的顺序进行,类似于文言文的串讲,但不等同于串讲,在把诗句分离之后,要有句段的整体观。结合注释及参考资料让学生了解基本文意,并在描写内容和写作手法及作用上要做适当的点拨,原因是《蜀道难》里的词藻比较新奇丰富,意象和技巧运用较多,学生理解有难度,也是为下文问题探究作铺垫。
3.小组合作,问题探究。
(1)从课文可知,李白对“蜀道难”一咏三叹,试概括三叹的内容。
参考要点:一叹蜀道之高险,二叹蜀道之惊险,三叹蜀道之凶险。
注:一咏三叹是本诗的行文特点,也是让学生宏观把握诗歌的线索,结合第一部分的整体感知,通过此小题检查学生的理解力和概括力。
(2)说说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参考要点:首先明确这是反复(复沓形式)的表现手法,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应结合具体文本分析,立足于形式结构和诗歌主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段出现,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3)请结合具体文本,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参考要点: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夸张扬厉的笔法,流转华美的韵律。(这是主要的艺术特色,在学生回答后,需要老师点拨和补充,学生如果体会到其他特色,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肯定)
(4)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参考:关于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A.为忧虑房琯、杜甫而作,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B.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为给李白集作分类补注的元人肖士;C.讽刺四川**章仇兼琼;D.“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和顾炎武《日知录》为**。经今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实不符,或于时间不对,都很难成立。所以我们以第四种说法为基础,认为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有关主旨的争议应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有所了解,但应提醒学生注意主旨的理解应有理有据于文本,不可牵强附会。)
【设计意图】古典诗歌解读应以文本为本位,进行细读,在学生整体感知后,由教师引导分层分析诗句,将诗歌压缩的内容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和思考,只有理解了诗歌的字面意义,文本的深入才有了基础和前提,体会诗歌的方法精髓在于文本细读,所以在“细读文本”部分重点是梳理字句,析词解句是诗歌解读的最为基本的方法,但是它不是跳跃性地选取应试性的考点讲解,而是注重发掘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会读诗,读懂诗,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状态;“整体感知”到“文本细读”再到“问题探究”,三个模块重视的是基础,能力层级是提升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解诗的方法。
4.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可以欣赏不同的名家朗诵视频,帮助自己理解。
【设计意图】李白作品,浑如天成,不可节解,所以要多多诵读,进行整体观照。通过反复诵读、美读,当能更好地领会这首诗的妙处。
七、课后作业
1.《行路难》(其一)与《蜀道难》写作时间接近,请结合你对这两首诗写作目的的理解,对比分析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和情感状态。
2.读宋代石介的《蜀道自勉》,说说它与李白《蜀道难》的写作重点和思想感情各有何不同。
潮阳章烟墨,去京路八千。
吏部有大功,得罪斥守藩。
朝冲江雾行,夜枕江涛眠。
蛟蜃作怪变,时时攀船舷。
鱼龙吐火焰,往往出波间。
故为相恐怖,倏忽千万端。
道在安可劫,处之自晏然。
我乏尺寸効,月食二万钱,
自清西南来,此行非竄迁。
蜀山险可升,蜀道高可缘。
上无岚气蒸,下无波涛翻。
步觉阁道稳,身履剑门安。
惟怀史部节,不知蜀道难。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比较阅读,仍是做整体观照。
《蜀道难》教案5
《蜀道难》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不妨看看人教版高一上《蜀道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诵读要求。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 导语设计:
提起李白,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床前明月光”了,那里有真挚的感情,有清丽的词句,但我们也许只感到它的优美,并不觉得有什么出奇,因为同样意境的语句,在其他人的诗里同样可以读到。再后来,读的诗越来越多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纶送我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体浓”… …也许从这里我们开始惊诧于他才思的绮丽,那些打破常规而有无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来的?他的字里行间,果然带有一股飘忽飞逸的神仙气息。大家还记不记得高二时我们学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哪有通篇记述梦境的?人间哪有这般的山水?而李白所用的哪里是人间的言语!他的句子没有任何格律的束缚,有的是《诗经》似的端雅,有的是《山鬼》的激越。他逸兴递飞,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飞八极,**驰骋,像原野的奔马。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里,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尘土,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穿碧落下黄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时空毫无拘束地*。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二 解题
1、简介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诗歌的**作家。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如课文注释①等,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3、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的创作特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诵读课文,消灭生字词等障碍。
①学生**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
②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相互讨论质疑,教师巡回答疑。
③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2)内容与形式的*。
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的语句,理清思路,完成课后练**。
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微愁。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按照诗人的思路和所写的情景,全诗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第一层。这是从历史上秦蜀阻塞的角度,极写蜀道隔绝之久与开辟之难。
“上有六龙会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为第二层,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蜀道度越之难。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各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又与开头的“噫吁巇,危乎高哉“一句照应,显得意味深长。主旨句的第三次出现结束了全诗,将“蜀道难”的内容概括无余,使读者兴无穷之叹。
由此可知,主旨句的反复出现,不仅在诗的结构上起着统摄、钩连、总括的作用,而且对全诗的咏叹基调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3)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了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出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凤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在风光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他化用**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这既像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凶煞的双关语句,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
3、欣赏品味。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1)善用反复:
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至的技巧:(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 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4赏析诗句:
(1)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2)“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5、课堂训练。
(1)阅读课文,经**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三。
(2)背诵这首诗。
6、 课堂小结: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诗,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
开篇: 主旨句一见
一叹 高 蜀道来历
难行 蜀道高峻
二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叹 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戒 **惨景——以“早还家”结
《蜀道难》教案6
《蜀道难》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
3.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走进诗歌神奇的艺术世界。
4.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讲授法:帮助学生疏通诗意。
2.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
3.合作探究:训练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4.启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5.借助教材和多**等教学设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所描写的蜀道之难及其载负的情感。
2.进一步领略李白诗歌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3.诗歌主旨的分析。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课文概述
《蜀道难》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蜀道难》是开篇,在讲解中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同时要涉及诗歌诵读技巧,为接下来几篇诗歌的讲解作铺垫;《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在描写蜀道之难的过程中,以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值得师生鉴赏其魅力。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方法一:展示有关蜀道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观察蜀道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接着共同赏析几篇描写蜀道难的诗作,看看它们的表现手法,进而引出李白的《蜀道难》。
2.方法二:可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借用李白“谪仙人”雅号的由来引出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难》。
【设计意图】主要是激发学生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课程导入部分是必须的,好的开端等于成功课堂的一半。
(二)作者生*及创作背景
1.作者生*。
注:学生虽然熟知李白,但信息是零碎的,所以教师应梳理作者信息,让学生对李白的认知成系统。
2.创作背景。
注:可结合唐代文人壮游天下以求功名为大背景,特别要注意理解李白出蜀时的精神世界,然后引入贺知章对《蜀道难》的赏识。
(三)乐府诗和乐府古题
1.乐府诗相关知识。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创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
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是收罗汉至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等12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风格。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
2.乐府古题常识。
亦称“乐府往题”,乐府诗类别名。即“拟古乐府”。汉乐府“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足以观风俗,知薄厚”(《汉书?艺文志》),为汉末魏晋以来诗人所继承。如曹操等模仿其思想和艺术风格,并沿用其旧题写了许多不再入乐的乐府诗。唐诗人更大量借用乐府旧题抒写时事,从而赋予旧题以新生命。
【设计意图】虽然必修二中学习过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乐府古题《短歌行》,但必修三有必要再介绍一下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
(四)文本解析
1.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
注: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听:字词读音、句式停顿、情感基调。
(2)学生齐读。
注:在学生齐读之前,教师应结合相关资料,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2.细读文本,梳理文句(重点)。
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按字句段的顺序进行,类似于文言文的串讲,但不等同于串讲,在把诗句分离之后,要有句段的整体观。结合注释及参考资料让学生了解基本文意,并在描写内容和写作手法及作用上要做适当的点拨,原因是《蜀道难》里的词藻比较新奇丰富,意象和技巧运用较多,学生理解有难度,也是为下文问题探究作铺垫。
3.小组合作,问题探究。
(1)从课文可知,李白对“蜀道难”一咏三叹,试概括三叹的内容。
参考要点:一叹蜀道之高险,二叹蜀道之惊险,三叹蜀道之凶险。
注:一咏三叹是本诗的行文特点,也是让学生宏观把握诗歌的线索,结合第一部分的整体感知,通过此小题检查学生的理解力和概括力。
(2)说说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参考要点:首先明确这是反复(复沓形式)的表现手法,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应结合具体文本分析,立足于形式结构和诗歌主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段出现,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3)请结合具体文本,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参考要点: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夸张扬厉的笔法,流转华美的韵律。(这是主要的艺术特色,在学生回答后,需要老师点拨和补充,学生如果体会到其他特色,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肯定)
(4)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参考:关于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A.为忧虑房琯、杜甫而作,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B.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为给李白集作分类补注的元人肖士;C.讽刺四川**章仇兼琼;D.“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和顾炎武《日知录》为**。经今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实不符,或于时间不对,都很难成立。所以我们以第四种说法为基础,认为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有关主旨的争议应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有所了解,但应提醒学生注意主旨的理解应有理有据于文本,不可牵强附会。)
【设计意图】古典诗歌解读应以文本为本位,进行细读,在学生整体感知后,由教师引导分层分析诗句,将诗歌压缩的内容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和思考,只有理解了诗歌的字面意义,文本的深入才有了基础和前提,体会诗歌的方法精髓在于文本细读,所以在“细读文本”部分重点是梳理字句,析词解句是诗歌解读的最为基本的方法,但是它不是跳跃性地选取应试性的考点讲解,而是注重发掘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会读诗,读懂诗,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状态;“整体感知”到“文本细读”再到“问题探究”,三个模块重视的是基础,能力层级是提升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解诗的方法。
4.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可以欣赏不同的名家朗诵视频,帮助自己理解。
【设计意图】李白作品,浑如天成,不可节解,所以要多多诵读,进行整体观照。通过反复诵读、美读,当能更好地领会这首诗的妙处。
七、课后作业
1.《行路难》(其一)与《蜀道难》写作时间接近,请结合你对这两首诗写作目的的理解,对比分析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和情感状态。
2.读宋代石介的《蜀道自勉》,说说它与李白《蜀道难》的写作重点和思想感情各有何不同。
潮阳章烟墨,去京路八千。
吏部有大功,得罪斥守藩。
朝冲江雾行,夜枕江涛眠。
蛟蜃作怪变,时时攀船舷。
鱼龙吐火焰,往往出波间。
故为相恐怖,倏忽千万端。
道在安可劫,处之自晏然。
我乏尺寸効,月食二万钱,
自清西南来,此行非竄迁。
蜀山险可升,蜀道高可缘。
上无岚气蒸,下无波涛翻。
步觉阁道稳,身履剑门安。
惟怀史部节,不知蜀道难。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比较阅读,仍是做整体观照。
《蜀道难》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诗进行赏析,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难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串讲法、赏析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诗歌的**作家。
②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的创作特点。
2、教师范读这首诗,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把握诗中比较生僻的读音和本诗的句读
噫吁嚱(yixūxi) 鱼凫(fú) 秦塞(sai) 萦绕(yíng)
石栈(zhàn) 猿猱(náo) 参(shēn) 峥嵘(zhēngróng)
抚膺(yīng) 巉岩(chán) 飞湍(tuan) 咨嗟(zījiē)
喧豗(huī) 砯崖(png) 崔嵬(wéi) 吮血(shǔn)
2、在教师范读学生听读的基础,有学生齐声朗读本诗,教师检查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读音和句读,在学生有失误的地方予以纠正。在学生朗读的基础,教师对本诗中比较重要的字词予以解释,疏通文意。
噫吁 :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3、①在教师串讲重要字词,学生已经能够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结构。
开篇: 主旨句一见
一 叹 高 蜀道来历
难 行 蜀道高峻
二 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 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三 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 戒 **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②在总体把握文章的过程中,以把握文章结构为线索,鉴赏本诗。
(1)、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这样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4、在学生已经能够掌握全诗结构和对文章有一定赏析的基础上,探讨文章的艺术风格。
本诗用了大量散文人的诗句,字数从碱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长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的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变幻莫测,充满浪漫**气息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5、在学生已经深入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再次诵读全诗。
作业:背诵全诗
《蜀道难》教案8
教学目的
一、了解李白的生*、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二、体会作品本身所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三、品味美丽的诗歌语言及其深刻的含义。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教学设想
《蜀道难》是李白最伟大的浪漫**作品,其作品内容含量之大、艺术特色之奇妙为历代评论家所称道,然而无论对其创作目的的认识,还是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又使历代评论者仁者见仁,众说不一。对此,我们在教学中也不应该要求学生对作品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拿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切实达到提高**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的目的。具体的做法可以按照下列思路进行:课前预习(自学:通过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疏通诗歌大意,提出问题)→课上分组讨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课下自学中发现的问题,并提自己新的见解)→课上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全班提出,全班学生发言谈看法,最后解决问题)→课下总结归纳,就作品的某一方面写评论或感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作品的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以上内容分四个小组准备,每小组只准备一个问题,要全面、准确,每个问题由各小组出一名**准备课上汇报。)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通读全诗,熟读全诗,以备课上教师叫起朗读。
3.弄清全文主要内容及感情脉络的发展,准备复述(全班每个学生都准备)。
4.每个人把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写在纸上,在课前由课****收齐交给教师,以供教师备课和课上讨论使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家生*、作品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诵读全诗,了解本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脉络。
3.熟悉全诗,提出问题。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诗人,《蜀道难》是李白最杰出的浪漫**诗作。大凡杰出的作品都具有内容丰富、艺术特色多样的特点。因此,学习这样的作品,我们要**思想,不受前人成说的束缚和制约,敢于思索、敢于想像,拿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二、检查预习作业。
1.根据课前布置,由四个小组的**分别介绍作者的生*、作品创作风格、本诗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在学生介绍的同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订正和补充。有条件的学校,课前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相关内容制成投影卡片、电脑幻灯片或打印成资料发给学生。(有关内容见“方案一”。)
2.让一名学生复述全诗主要内容,并请至少两名学生补充说明。
教师明确:
本诗描述了蜀道山川的艰险,而以惊人的想像力和奔突在想像之中的浓烈情感见长。全诗分三段:第一段,以开辟之奇写蜀道之难;第二段,以奇峻荒凉的景色之令人悚惧写蜀道之险;第三段,由自然而及人间,表现对蜀中可能出现**割据的隐忧,仍然不离“难”、“险”。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朗读。
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三个自然段,每个学生朗读以后,请全班学生指出其朗读过程中的字音和音节的错误,教师应及时订正。
三、分组讨论、交流。
分组讨论、交流有两种形式(内容):一种是,教师把收集上来的学生在预习中的问题,系统整理归纳后,编上号,如果问题特别多就分散到几个小组;如果问题少,就全部发给每个小组。另一种是,教师不把收集上来的问题分给各小组讨论,而只让每个小组讨论本组成员提出的问题。
活动方式:
学生:
首先分成活动小组(小组的多少、大小应视班内人数或其他具体情况而定),每个小组应该有一名负责人,负责召集、**活动并负责做好记录,待下节课全班交流时发言(或给答案,或**题),其他同学应对每一个问题(或老师分给的题目,或本组同学提的)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达到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共同提高的目的。讨论的问题,可以涉及作品的任何角落,小到一个字的读音、解释,大到作品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
教师:
要密切注意每个小组讨论的进程,掌握讨论的时间,巡回辅导,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第一自然段,熟读第二、三自然段。
2.收集各小组讨论后仍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课下思考,准备下节课发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继续朗读练习。
二、重点鉴赏诗的主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和重要写作技巧。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我们经过课下大量地查阅资料和上一节课同学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对《蜀道难》这首诗一定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和理解,产生了不少新的看法。不过也一定还有不少想不通、弄不明白的问题,那么这节课就来个全班讨论,大家共同提高。
二、朗读背诵。
1.**个别学生,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2.全班学生齐读第二、三自然段。
三、全班讨论、交流。
根据上节课分组讨论的情况,全班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要相应变化,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每小组的**按照老师分给的题号逐一向全班同学汇报(说出答案或提出问题)。
二是全班每个学生不必拘于顺序和形式,随便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对问题的看法。
活动方式:
学生:
按顺序或随便提出自己仍然弄不清的问题,或提出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后,全班其他学生可以随便地、不拘形式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同意或反对),并认真做好笔记。
教师:
首先要**好学生讨论、交流,注意随时调节讨论、交流的气氛,对所有问题要给出较为准确的答案或较为明确的说法。有些问题答案不是惟一的,特别是一些语句含义的理解本来就可以见仁见智,要给学生讲解明白,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应给予肯定,对答案不必要求整齐划一。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三自然段,熟悉全文内容。
2.就课上讨论、交流的问题中,找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写一篇研究性报告,不得少于700字,下节课课上交流。
参考题:
1.《蜀道难》一诗的文体特色。
2.探索李白写作《蜀道难》一诗的背景及目的。
3.从《蜀道难》一诗看李白的浪漫**诗风。
4.李白诗风与杜甫诗风比较谈。
5.诗中有几处用典,作用是什么?
6.开头连用三个叹词,其用意何在?
7.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8.主旨句在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有何作用?
9.全诗的夸张。
10.全诗感情的脉络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
11.本诗哪些情节体现了诗人奇特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
12.李白的**预见性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充分认识《蜀道难》思想内容的精深、艺术特色的绝妙。
二、继续品味《蜀道难》语言的华丽,体会作者胸怀的博大。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李白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他有许多优点,但也有许多缺点,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希望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对这一历史人物及其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二、检查全文背诵。
(检查方法如前)
三、**交流。
交流方法可以先小组交流,选出好的再全班交流;也可以直接全班交流,谁愿发言谁说。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交流。
教师:对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交流中出现的错误要及时指出。
四、布置作业。
《蜀道难》教案9
教学目的
一、了解李白的生*、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二、体会作品本身所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三、品味美丽的`诗歌语言及其深刻的含义。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教学设想
《蜀道难》是李白最伟大的浪漫**作品,其作品内容含量之大、艺术特色之奇妙为历代评论家所称道,然而无论对其创作目的的认识,还是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又使历代评论者仁者见仁,众说不一。对此,我们在教学中也不应该要求学生对作品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拿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切实达到提高**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的目的。具体的做法可以按照下列思路进行:课前预习(自学:通过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疏通诗歌大意,提出问题)→课上分组讨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课下自学中发现的问题,并提自己新的见解)→课上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全班提出,全班学生发言谈看法,最后解决问题)→课下总结归纳,就作品的某一方面写评论或感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作品的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以上内容分四个小组准备,每小组只准备一个问题,要全面、准确,每个问题由各小组出一名**准备课上汇报。)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通读全诗,熟读全诗,以备课上教师叫起朗读。
3.弄清全文主要内容及感情脉络的发展,准备复述(全班每个学生都准备)。
4.每个人把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写在纸上,在课前由课****收齐交给教师,以供教师备课和课上讨论使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家生*、作品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诵读全诗,了解本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脉络。
3.熟悉全诗,提出问题。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诗人,《蜀道难》是李白最杰出的浪漫**诗作。大凡杰出的作品都具有内容丰富、艺术特色多样的特点。因此,学习这样的作品,我们要**思想,不受前人成说的束缚和制约,敢于思索、敢于想像,拿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二、检查预习作业。
1.根据课前布置,由四个小组的**分别介绍作者的生*、作品创作风格、本诗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在学生介绍的同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订正和补充。有条件的学校,课前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相关内容制成投影卡片、电脑幻灯片或打印成资料发给学生。(有关内容见“方案一”。)
2.让一名学生复述全诗主要内容,并请至少两名学生补充说明。
教师明确:
本诗描述了蜀道山川的艰险,而以惊人的想像力和奔突在想像之中的浓烈情感见长。全诗分三段:第一段,以开辟之奇写蜀道之难;第二段,以奇峻荒凉的景色之令人悚惧写蜀道之险;第三段,由自然而及人间,表现对蜀中可能出现**割据的隐忧,仍然不离“难”、“险”。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朗读。
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三个自然段,每个学生朗读以后,请全班学生指出其朗读过程中的字音和音节的错误,教师应及时订正。
三、分组讨论、交流。
分组讨论、交流有两种形式(内容):一种是,教师把收集上来的学生在预习中的问题,系统整理归纳后,编上号,如果问题特别多就分散到几个小组;如果问题少,就全部发给每个小组。另一种是,教师不把收集上来的问题分给各小组讨论,而只让每个小组讨论本组成员提出的问题。
活动方式:
学生:
首先分成活动小组(小组的多少、大小应视班内人数或其他具体情况而定),每个小组应该有一名负责人,负责召集、**活动并负责做好记录,待下节课全班交流时发言(或给答案,或**题),其他同学应对每一个问题(或老师分给的题目,或本组同学提的)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达到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共同提高的目的。讨论的问题,可以涉及作品的任何角落,小到一个字的读音、解释,大到作品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
教师:
要密切注意每个小组讨论的进程,掌握讨论的时间,巡回辅导,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第一自然段,熟读第二、三自然段。
2.收集各小组讨论后仍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课下思考,准备下节课发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继续朗读练习。
二、重点鉴赏诗的主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和重要写作技巧。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我们经过课下大量地查阅资料和上一节课同学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对《蜀道难》这首诗一定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和理解,产生了不少新的看法。不过也一定还有不少想不通、弄不明白的问题,那么这节课就来个全班讨论,大家共同提高。
二、朗读背诵。
1.**个别学生,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2.全班学生齐读第二、三自然段。
三、全班讨论、交流。
根据上节课分组讨论的情况,全班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要相应变化,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每小组的**按照老师分给的题号逐一向全班同学汇报(说出答案或提出问题)。
二是全班每个学生不必拘于顺序和形式,随便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对问题的看法。
活动方式:
学生:
按顺序或随便提出自己仍然弄不清的问题,或提出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后,全班其他学生可以随便地、不拘形式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同意或反对),并认真做好笔记。
教师:
首先要**好学生讨论、交流,注意随时调节讨论、交流的气氛,对所有问题要给出较为准确的答案或较为明确的说法。有些问题答案不是惟一的,特别是一些语句含义的理解本来就可以见仁见智,要给学生讲解明白,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应给予肯定,对答案不必要求整齐划一。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三自然段,熟悉全文内容。
2.就课上讨论、交流的问题中,找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写一篇研究性报告,不得少于700字,下节课课上交流。
参考题:
1.《蜀道难》一诗的文体特色。
2.探索李白写作《蜀道难》一诗的背景及目的。
3.从《蜀道难》一诗看李白的浪漫**诗风。
4.李白诗风与杜甫诗风比较谈。
5.诗中有几处用典,作用是什么?
6.开头连用三个叹词,其用意何在?
7.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8.主旨句在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有何作用?
9.全诗的夸张。
10.全诗感情的脉络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
11.本诗哪些情节体现了诗人奇特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
12.李白的**预见性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充分认识《蜀道难》思想内容的精深、艺术特色的绝妙。
二、继续品味《蜀道难》语言的华丽,体会作者胸怀的博大。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李白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他有许多优点,但也有许多缺点,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希望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对这一历史人物及其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二、检查全文背诵。
(检查方法如前)
三、**交流。
交流方法可以先小组交流,选出好的再全班交流;也可以直接全班交流,谁愿发言谁说。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交流。
教师:对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交流中出现的错误要及时指出。
四、布置作业。
《蜀道难》教案10
【教学内容分析】
《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这个*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导课的基础上,我希图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李白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学情分析】
《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
在诗歌教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设计思想】
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以两条主线贯穿全课。一条主线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另一条主线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难》的句法特点、主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探究李白对乐府旧题诗的创新和超越,进而探讨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诗风。而这两条线的交汇之处就是诗人“李白”。第一条线属于“表”,第二条线属于“里”,正是如此,让学生表里结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诗人李白之“大”。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4、多**影音。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两课时内容简介】
本公开课为第一课时,主要立足于引导学生学会朗诵,进一步熟悉其乐府旧题诗歌的特点
,体会李白诗风的豪迈飘逸,。在内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于“剥皮抽筋”手法,掌握本诗的情感主旨。
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鉴赏和品味本诗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李白浪漫**诗风的形成。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导入:
以贺知章对李白《蜀道难》的评价——“子,谪仙人也!”引出教学文本。
教学过程:
一、初读文本,粗品诗意。
(一)、《蜀道难》解题:
《蜀道难》属魏晋早有的于乐府旧题。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
《乐府解题》:“备言蜀山之阻。” (PPT展示)
(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注意其读音及停顿。
(三)、朗读指导:
1、教师指正个别易读错的字音。
2、**学生:朗读应注意的要素。
朗读要素:节奏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PPT展示)
3、以首段为例,教师示范并指导朗读。
“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捫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学生再读。
(四)、问题研讨:
1、《蜀道难》为乐府旧题,本为写行旅之艰难。李白作为唐人再写旧题,是简单的再重复还是另有创新之处?
李白诗歌的最高建树就是乐府旧题诗歌的创作。我们能借助于本诗的学习,以了解李白这个伟大的浪漫**诗人对乐府旧题诗的继承和创新?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让学生结合初高中以来所学过的乐府诗歌,进行比较分析。)
3.成果展示:
4、教师总结:
第一处创新:句法的推陈出新。
乐府诗歌,尤其是初唐以来,一般都是七言古体诗,但李白善于把3、4、5、7言等各种句法混合运用,成为一种杂言体。大量使用散文化诗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奔放的语言风格。这是继承了楚辞和汉乐府的传统,加以推陈出新。句式的创新,有利于情感抒发的**和变化,也附和了李白豪放不羁,追求个性****的灵魂。(PPT展示:)
二、再读文本,浅探主旨。
(五)、学生听名家范读,再次朗读。
(六)本诗内容主旨浅探。
1、教师**:本诗题为“蜀道难”,此道到底有多难?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把蜀道之艰难表达淋漓?
诗人运用比喻和反复手法,直接抒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PPT展示)
2、教师**:蜀道之难的具体体现为哪两个关键字?
"高、险"(PPT展示)
3、学生小组合作,从"高、险"两个方面分析本诗内容。
4、教师指导总结:
一 叹蜀道之高险 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
(难行) 蜀道高峻
二 叹蜀道之惊险 景物凄清(二叹畏惧、发愁)
(可畏) 山水险恶
三 叹蜀道之凶险 剑阁险要
(申戒) **惨景(三叹无奈作罢)(PPT展示:)
5、教师**:本诗主要写蜀道之高险,目的何在?只是单纯的以写景为目的还是另有他意?
6、学生讨论,请个别学生谈谈看法。
7、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与学生“剥皮抽筋”读法。
让学生划出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并组成一诗。
8、成果展示:(PPT展示:)
全诗的骨干句子集中起来:
v 噫吁戏!危乎高哉!
v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v 问君西游何时还?
v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v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v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v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v 侧身西望长咨嗟!
诗歌主旨:赠别友人入蜀,对友人去蜀地的忧虑和惜别之情。
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PPT展示)
9、教师总结:
第二处创新:主题的现实意义。
本诗虽是引用乐府旧题,诗的内容依照传统的题意,但李白的文字表现着充沛的时代精神,有着针对现实的主题。
10、课后作业:
小组合作:对文本进行评注式精读和诵读式精读。找出语言要素,如炼字、修辞等,共享学习成果。以书面形式上交学习成果,由小组长**负责。
(此课后作业是针对第二课时做准备)
【板书设计】
一 叹蜀道之高险 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
(难行) 蜀道高峻
二 叹蜀道之惊险 景物凄清(二叹畏惧、发愁)
(可畏) 山水险恶
三 叹蜀道之凶险 剑阁险要
(申戒) **惨景(三叹无奈作罢)
李白《蜀道难》的原文及赏析(扩展5)
——《蜀道难》教案10篇
《蜀道难》教案1
蜀道难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基本内容及其寓意;
2.感悟并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诗的寓意
2.诗的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设想:1.由温*白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导入。
2.由背诵李白诗歌竞赛导入。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释题:
“蜀道难”,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2.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当国,**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
鄙夷世俗,蔑视**;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3.范读全诗(或师范读,或指名范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读准节奏、语气,可轻声跟读。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出气势。
读前指导示例: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嚱”是复合叹词,须一气读出,中间不得停顿。“危乎高哉”亦当一气读,“乎”有延长音。“之”“于”皆当轻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表示极短的停顿。“有”有余音。“之”轻读。)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后声断气不断。“∥”表较长停顿。)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轻读。)
4.读准字音。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yúfú)秦塞(sài)喧豗(huī)
石栈(zhàn)猿猱(náo)扪(mén)参(shēn)历井
抚膺(yīng)巉(chán)岩飞湍(tuān)崔嵬(cuīwéi)
砯(pīng)崖万壑(hè)峥嵘(zhēngróng)
吮(shǔn)血咨嗟(zījiē)
三、疏通诗意
第一段:
1.噫吁戏,危乎高哉(高)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3.西当太白有鸟道(挡)
4.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
6.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7.青泥何盘盘(多么)
第二段:
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3.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动用法,使……凋谢)
4.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5.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6.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7.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
第三段:
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把守)
2.所守或匪亲(同“非”)
3.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4.锦城虽云乐(虽然)
5.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四、整体把握。
1.整体感知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结构内容
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2.诵读成背。
我们学习诗歌的终极目标是把诗歌融入到自己文化血脉中,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前提是必须把诗歌背下来,并不断咀嚼它,直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朱熹)
大家一定都听过“滥竽充数”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东郭先生,看我们的“滥竽”能不能吹奏出美妙的乐曲,把《蜀道难》给背下来。
(1)给学生2分钟**背书。
(2)背书接力
①先叫一个同学背,当背不下去时,请其他会背的同学接着背;当全体学生都不会时,教师给以提示。
②此游戏重复3-4遍
五、重点感悟
1.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
明确:“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
2.作者写《蜀道难》,有无深刻的寓意?
明确:关于本诗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加害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二说: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按: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746)期间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没有反叛**朝廷的行经。因此说缺乏根据。
三说:为讽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此说也属臆测。
3.讨论: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对以上三说曾予批驳,且自创新说云:“……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必求一人一时之事以实之,不几失之凿乎?”对此说,你持何态度?
点拨:不妨结合此诗具体内容,尤其是第二、第三节内容加以思考。
明确:胡震亨的说法很有道理,“言其险,更著其戒”,七字尤其下得准确。如据文直解并联系安史之乱前后蜀地**频仍的情形,就可以看出诗人的用意很可能正是这样。
4.诵读全诗,感悟其思想内容。
第二课时
一、诵读全诗,突破难点
1.回顾旧知,指名表情诵读(配乐)
2.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对此,你怎样看?(讨论,交流)
明确:这段话既形象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就《蜀道难》的艺术特色而言的。
3.《蜀道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讨论,交流)
明确:章法灵活,气象宏伟。
先说章法灵活。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再说气象宏伟。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二、拓展迁移,鉴赏美点
4.这首诗中有许多精美诗句,你能就你最喜欢的诗句,作一简要的赏析吗?(讨论,交流)
点拨:仁者可见仁,智者可见智,不强求一致。
明确:①“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秦蜀之间,重山叠岭,一览无余。
地貌之雄奇,世之罕见。
②“地崩山催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想钩连”——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神力和人工的伟大由此可见!
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一幅神气而美妙的画面:六龙拉着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急流被大山所阻激起无数旋涡!极言山之高大。
④“清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言登山之难,壮山之高大。如一组镜头,从眼前闪过。这是奇特的想象,这是蒙太奇的手法。
⑤“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途中所见景物,画面如此凄清,使人感到孤寂可怕。
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画面极为惊险,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
小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三、研究性学习:
1.结合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再查阅相关资料,就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及其表现手法作一探讨。
2.李白是投江自尽的。这样一个伟大的浪漫**诗人,一个性格豪放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归宿呢?你能从他的生*和诗歌中找到答案吗?
要求:①选做一题;
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③可**完成,也可合作完成。
《蜀道难》教案2
蜀道难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基本内容及其寓意;
2.感悟并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诗的寓意
2.诗的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设想:1.由温*白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导入。
2.由背诵李白诗歌竞赛导入。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释题:
“蜀道难”,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2.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当国,**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
鄙夷世俗,蔑视**;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3.范读全诗(或师范读,或指名范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读准节奏、语气,可轻声跟读。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出气势。
读前指导示例: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嚱”是复合叹词,须一气读出,中间不得停顿。“危乎高哉”亦当一气读,“乎”有延长音。“之”“于”皆当轻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表示极短的停顿。“有”有余音。“之”轻读。)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后声断气不断。“∥”表较长停顿。)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轻读。)
4.读准字音。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yúfú)秦塞(sài)喧豗(huī)
石栈(zhàn)猿猱(náo)扪(mén)参(shēn)历井
抚膺(yīng)巉(chán)岩飞湍(tuān)崔嵬(cuīwéi)
砯(pīng)崖万壑(hè)峥嵘(zhēngróng)
吮(shǔn)血咨嗟(zījiē)
三、疏通诗意
第一段:
1.噫吁戏,危乎高哉(高)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3.西当太白有鸟道(挡)
4.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
6.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7.青泥何盘盘(多么)
第二段:
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3.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动用法,使……凋谢)
4.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5.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6.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7.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
第三段:
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把守)
2.所守或匪亲(同“非”)
3.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4.锦城虽云乐(虽然)
5.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四、整体把握。
1.整体感知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结构内容
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2.诵读成背。
我们学习诗歌的终极目标是把诗歌融入到自己文化血脉中,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前提是必须把诗歌背下来,并不断咀嚼它,直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朱熹)
大家一定都听过“滥竽充数”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东郭先生,看我们的“滥竽”能不能吹奏出美妙的乐曲,把《蜀道难》给背下来。
(1)给学生2分钟**背书。
(2)背书接力
①先叫一个同学背,当背不下去时,请其他会背的同学接着背;当全体学生都不会时,教师给以提示。
②此游戏重复3-4遍
五、重点感悟
1.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
明确:“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
2.作者写《蜀道难》,有无深刻的寓意?
明确:关于本诗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加害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二说: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按: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746)期间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没有反叛**朝廷的行经。因此说缺乏根据。
三说:为讽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此说也属臆测。
3.讨论: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对以上三说曾予批驳,且自创新说云:“……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必求一人一时之事以实之,不几失之凿乎?”对此说,你持何态度?
点拨:不妨结合此诗具体内容,尤其是第二、第三节内容加以思考。
明确:胡震亨的说法很有道理,“言其险,更著其戒”,七字尤其下得准确。如据文直解并联系安史之乱前后蜀地**频仍的情形,就可以看出诗人的用意很可能正是这样。
4.诵读全诗,感悟其思想内容。
第二课时
一、诵读全诗,突破难点
1.回顾旧知,指名表情诵读(配乐)
2.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对此,你怎样看?(讨论,交流)
明确:这段话既形象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就《蜀道难》的艺术特色而言的。
3.《蜀道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讨论,交流)
明确:章法灵活,气象宏伟。
先说章法灵活。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再说气象宏伟。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二、拓展迁移,鉴赏美点
4.这首诗中有许多精美诗句,你能就你最喜欢的诗句,作一简要的赏析吗?(讨论,交流)
点拨:仁者可见仁,智者可见智,不强求一致。
明确:①“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秦蜀之间,重山叠岭,一览无余。
地貌之雄奇,世之罕见。
②“地崩山催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想钩连”——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神力和人工的伟大由此可见!
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一幅神气而美妙的画面:六龙拉着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急流被大山所阻激起无数旋涡!极言山之高大。
④“清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言登山之难,壮山之高大。如一组镜头,从眼前闪过。这是奇特的想象,这是蒙太奇的手法。
⑤“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途中所见景物,画面如此凄清,使人感到孤寂可怕。
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画面极为惊险,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
小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三、研究性学习:
1.结合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再查阅相关资料,就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及其表现手法作一探讨。
2.李白是投江自尽的。这样一个伟大的浪漫**诗人,一个性格豪放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归宿呢?你能从他的生*和诗歌中找到答案吗?
要求:①选做一题;
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③可**完成,也可合作完成。
《蜀道难》教案3
特别注意:
《《蜀道难》教案》及本站所有转载文章**不**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学习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
教学目的:
1、理解李诗表现的思想情感,学会“知人论世”。
2、体会诗歌的浪漫**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研读、赏析。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高二时学习过《梦游天姥吟留别》,请同学说说其特点。
明确:该诗主要记述梦境中的山水,表达诗人不与**者合作的高洁品质。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象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驰骋,象原野上的奔马。在诗里,诗人一抖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同神游“蜀道”吧。
二、解题
1、简介文体知识;
2、简析内容:本诗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蜀道的艰险,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华,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的创作风格。
三、阅读课文
1、**诵读;2、提名朗读;3、齐读。
注意“其险也/如此”等句的句读及一些字音。
四、疏通字词
五、整体把握,梳理思路,把握诗歌字面基本内容
导入:泉有泉眼,文有文眼,题也有题眼。本诗题目中的题眼是什么?
明确:难。
思考:题目即讲攀登蜀道之艰难,即是说蜀道险峻雄奇,那么哪些诗句是写这方面内容?
明确: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思考:那么此前此后又分别写的是什么?
明确:前写开辟之难,后写安居之难。
小结: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
附:板书
开辟之难
难攀越之难
(nán)安居之难
六、布置作业
思考:那么本诗是不是就是写蜀道之难呢?请思考完成练习三第4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主旨,赏析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者字、号;2、本诗是近体诗吗?3、齐读课文。
二、分析主旨
1、回顾上节课内容,将上节课板书内容继续板书下来。
2、分析主旨
思考:练习三(4)。
提示:分析诗歌的方法是多样的。《重创诗歌的艺术天地》就告诉我们一些方法。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本诗写于什么背景呢?看注释1。其时正是李唐**由盛转向衰败的过渡时期。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是在告戒李唐**要防止一些野心家作难(板书“难”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应该说,诗人的预言后来是得到印证的。755年有安史之乱,761-766年又有段子章反叛等。
可见,本诗虽说是浪漫**之作,但还是反映了诗人关照现实的情结。
诗人少年时期即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章的推荐下,被玄宗**招到朝廷为官。诗人非常高兴,喜不自禁,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藁人。”以为这下可以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抱负了。然而玄宗只希望他成为一个点缀升*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于是从此漫游四方。但是诗人虽有道家出世的思想,但他仍然关注着现实社会。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参加了打着……
三、赏析
思考: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险峻高大?
明确:主要有:1、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2、侧面映衬:黄鹤……;3、夸张:扪参历井……连峰去天……4、烘托:鸟声悲凄。
小结:诗人正是这样以变换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
开辟之难
难攀越之难难
(nán)安居之难(nàn)
浪漫**的现实情结
《蜀道难》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3.了解李白的放达。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诵读要求
教学方法指导示范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以杜甫评价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谈到唐诗的地位及李白的成就。
朗读课文教师疏通文意范读课文。
二、朗读
1.个别朗读。
2.集体朗读
师生探讨朗读
师生探讨朗读
1.“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三、诗歌整体感知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四、作业布置
背诵《蜀道难》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背诵而导入新课。
朗读课文在学生朗读时,提请注意诗歌的章法、气象、基调。请朗读好的学生进行朗读。
二、鉴赏诗歌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三、鉴赏诗歌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鉴赏诗歌基调
四、小结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五、作业布置
1.找出诗歌中的典故。
2.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才气挥霍,顿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随地倾出万斛也。(《李诗纬》卷一)
二、背诵课文
1.集体背诵。
2.个别背诵。
三、**发挥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出理由。
四、拓展深化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他化用**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课堂小结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五、作业
课后完成黄皮书
附1:板书设计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蜀道难》教案5
[导学新概念]
这个单元学*白和杜甫的诗,目的是进一步领会这两位诗人的艺术风格,以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力。
风格,指的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李白和杜甫的诗,我们已经学过若干首,李白的豪放飘逸风格,杜甫的沉郁风格,我们早已有所领略。
为了实现本单元的学习目的,须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是要复习背诵以往学过的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并尝试品味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是要认真学好本单元课文,要熟读成诵,一边诵读一边品味诗中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特色作一点分析。
三要参读《语文读本》第五册所选李白和杜甫的诗。要用心去读,读得多一些,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些诗,也应力求背下来。需知:背得越多,记诵的速度越快。
《蜀道难》,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和关切。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学习中的难点是背诵。要重视理解记忆,又不偏废机械记忆。前者指的是理清诗脉,包括大致分清诗的层次、领悟诗的主旨和主要的表达方式等。后者指的是口熟,熟到可以不加思索地连贯背诵全诗。
[资料显示屏]
关于《蜀道难》的写作时间和主题思想,自唐宋以来便有许多不同说法。詹钅英先生《李白诗文系年》**众说,论证了此诗为送友人入蜀之作。诗中备言蜀道之险恶难行以寄寓求仕无成、世路坎坷的感慨。应是天宝初年受**谗毁,乃愤然弃职离京前后所作。〖HTK〗(选自《**活页文选》**版,1998年第24期)
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明·胡震亨《李诗通》)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才气挥霍,顿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随地倾出万斛也。(《李诗纬》卷一)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导语设计 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惊叹****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必然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教学设计
一、导入(见导语设计)
二、简介写作背景
方法:出示《唐摭言》第七卷有关记载,让学生练习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
三、诵读
方法:教师范读。要具体示范诵读方法和要领,**学生集体诵读,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诵读中注意:①口熟脑记;②连缀关键词句;③理清思路;④分清语调语气;⑤把握感情基调。
提示:诵读是唐诗鉴赏的重要环节。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蜀道难》袭用乐府古题,言蜀道之险,咏叹意味尤浓,因而,诵读时应把握这个基调,再现诗中的意境。
教师要结合课后练习一的要求做具体指导。目的是使学生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点韵味来,以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具体提示要求见《教参》。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试背全诗。
四、理解
方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练习归纳各段段意,并探究各段间的内在联系。可用点拨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
提示:这首诗按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讨论1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引导学生研究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
明确: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讨论2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明确: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讨论3: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引导学生体会细节的运用和夸张的写法。
明确:“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详见《教参》。
讨论4:最后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的意图是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诗的寓意。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设计B
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领会诗的艺术风格。要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一、诵读
仍采纳“设计A”的诵读设计。
二、鉴赏
方法:出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
(一)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
资料:《唐摭言》第七卷的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此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揽《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之时或在此之前。根据:(1)诗中写蜀道,先提太白山,次说青泥岭,次提剑阁,最后说到锦城即成都,这正是由长安入蜀的必经之地。(2)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果诗人当时不在长安,就不会这么说。
(二)关于这首诗的内容
资料: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
(三)关于这首诗的结构
资料:清人沈德潜的评论:“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讨论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明确: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四)关于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资料:(1)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评价李白的诗“驰走风云,鞭挞海岳”。(2)殷璠编《河岳英灵集》中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讨论后明确:(1)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2)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的激情。(3)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设计C
比较阅读
比较《蜀道难》和《剑阁赋》的异同。
拓展训练
读李白《送友人入蜀》。鉴赏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品味诗的意境,简要评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蜀道难》教案6
【教学内容分析】
《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这个*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导课的基础上,我希图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李白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学情分析】
《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
在诗歌教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设计思想】
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以两条主线贯穿全课。一条主线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另一条主线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难》的句法特点、主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探究李白对乐府旧题诗的创新和超越,进而探讨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诗风。而这两条线的交汇之处就是诗人“李白”。第一条线属于“表”,第二条线属于“里”,正是如此,让学生表里结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诗人李白之“大”。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 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2、 点拨法。
3、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4、 多**影音。
【教学过程】
一、请您欣赏
PPT展示画面,引入本文教学(PPT展示)
二、写作年代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唐摭言》第七卷中有如下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书的作者王定保是唐末进士,活了八十多岁,一生只有此作,其说当有根据。
研究者认为李白十六岁创作《蜀道难》 东方网03年9月3日消息:四川*武县学者曾维益经过十多年研究发现,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成名作《蜀道难》的时间是在其20岁之前,而且该诗作于古江油关(今*武县南坝镇)。
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
强烈的浪漫**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诗人。他驰骋想象,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感情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和不*。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皮日休说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
三、经典评论(PPT展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千古一诗人—-----杜荀鹤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四、走进新课
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注意其读音及停顿。
2、释题:
“蜀道难”,古乐府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3、听读全诗 注意读音(PPT展示,播放录音)
噫吁戏(yī xū xī) 鱼凫(yú fú) 猿猱(náo)
(mén)参(shēn)历井膺(yīng) 巉(chán)岩
飞湍(tuān) 喧豗(huī) 砯(pīng)崖 万壑(hè)
峥嵘(zhēngróng) 崔嵬(cuīwéi)吮(shǔn)血 咨嗟(zījiē)
五、讨论分析(学生听名家范读,再次朗读并思考)
1: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险要,想**惨景——叹蜀道的高峻、艰险、可畏。
2: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之要。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
3: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高峻?(PPT展示)
4:诗作是如何表现蜀道的险?
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
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5:诗歌对蜀道之要是如何表现的?
剑阁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要 所守 化为狼与豺
**如麻
这一段包括哪些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别人都说此段有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的意图,“磨牙吮血,**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凶煞,一语双关。这样理解可能有些道理,唐宝初年,太*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但我以为如果诗人真有此意的话他绝对不会如此小气,所以我认为诗人的重点就是为了表现蜀道之难的。
六、能力提升
1: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点染神话色彩,引人入胜
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
2: 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PPT展示)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作用?
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 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
结尾一句,叹蜀中之要,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七、全诗总结(PPT展示)
《蜀道难》教案7
一、导入
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这么几句,请大家一起朗读一下。
多**课件展示:(余光中《寻李白》片段)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 写的是哪位诗人?
[明确] 李白。这首诗就叫《寻李白》。
[**] 我们学过很多李白的诗歌,你对李白诗歌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几位同学来谈。
[参考] ①李白属于浪漫**诗人,他的诗中夸张成分非常多。给人感觉非常豪放,他说的东西看了以后让人过目不忘。
②李白的诗中洋溢着飘逸豪放的感情,他的诗向来直抒胸臆,狂放不羁,非常奔放,倾斜着浪漫**的激情。李白的有些诗歌在我们读来虽然不能理解它的真正含义,但李白诗歌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自己的浪漫**激情。我们欣赏李白诗歌也要带着这种感情去欣赏。
③李白主要是豪放,利用大量奇特的想象写他的诗,我们读起来会很生动、具体,印象特别深刻。
[小结] 豪放、夸张、丰富的想象,这些都是李白诗歌浪漫**风格的最具体的表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白的一首《蜀道难》。再次感受一下李白浪漫**诗歌风格的艺术魅力。
二、整体感知
多**课件展示:《蜀道难》封面。
1.[活动] 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字词的读音。另外,把你预习过程当中遇到的不能理解的字词划下来。
[**] 朗读非常的精彩,听完以后,你们有什么感觉,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感到非常的恐惧、害怕,甚至毛骨悚然。
[活动] 我们先看字词,你们在预习的过程当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
[参考] “扪身历井仰胁息”。解释为“屏住呼吸”,为什么解释为“屏住呼吸”?
[明确]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向友人说明蜀道是很艰险的、路途是险峻的。人们在这种状况下会产生恐惧的心理,所以作者说要屏住呼吸。屏住呼吸和路途的险峻有关系,是害怕。
“乒崖转石万壑雷”的“乒”字:发出很响的声音。
2.下面我问大家几个字词。
多**课件展示:
危乎高哉 危:和后面的高是反复,同义复用。李白还有诗,“危楼高白尺,手可摘星辰。”
西当太白有鸟道当:**,挡住。
以手膺坐长叹 膺:胸。成语:义愤填膺。
剑阁峥嵘而崔嵬 峥嵘:山石突兀、高峻的样子。
所守或匪亲 或:倘若,如果。表假设。
3.[**] 大家初读这首诗,感受最深的一句话,记得最牢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明确] 难于上青天。
多**课件展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句话在全诗里面反复出现了三次,可以说是贯穿全诗始终的一句主旨句。由这个主旨句我们可以基本上把握住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感叹蜀道之难是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为什么作者要感叹蜀道难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三、具体研习课文
1.赏析第一小节
(1)感悟
[活动] 首先看第一小节,先把第一小节**朗读一遍。找出第一小节中叙述的句子、描写的句子。看看它叙述了哪些内容,又描写了哪些内容。
[活动] 请一位同学找叙述的句子。
[明确] 叙述的句子: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娥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 叙述了什么内容?请一位同学概括。
[明确] 叙述了蜀道长期闭塞的状况,以及蜀道间重山叠岭的地貌和蜀道的由来。
[小结] 交代了蜀道的由来,以及秦蜀之间不通人烟,长期阻隔的情况。
[**] 描写的句子有哪些?请一位同学回答。
[明确] 描写的句子: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 描写了什么?
[明确] 描写了蜀道山势的险峻。
[小结] 这些叙述和描写都非常生动。之所以生动,是和诗人那种浪漫**激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请大家**朗读其中的句子,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句来鉴赏一下。
[参考]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 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的色彩。
③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
[小结] 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诗歌的特点。
(2)诵读
[**] 如果要通过朗读来体现他的这种浪漫**激情,该怎样表达?
[活动] 首先看看叙述的句子。怎么读比较好?请一位同学范读。(生读)
[**] 为什么这样处理?
[参考]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娥眉颠”是做叙述,就是做了一种铺垫。读得要相对*一点。“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讲了蜀道的由来,这部分是这一段最重要的句子。因为文章的第一段主要就应该是介绍了蜀道的由来。语气应该读得比较重。
[活动] 全班齐读。从“蚕丛”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下面描写的句子又应该怎么处理呢?为什么?
[参考] 下面描写的句子首先应该读得比较缓慢。因为这一段描写蜀道的高和险,让人有一种处身于蜀道之中,可攀而不可及的想法。特别是“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句更应该读得比较缓慢,让人想象出蜀道有一种盘旋情形。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的“尚”,猿猱欲度愁攀缘的“愁”应该重读。因为这两个字强调了蜀道的高和险,连黄鹤之飞都过不去。“尚”和“愁”是修饰这两句话的重点。所以当重读。
[点评] 师范读纠正。(比较读,①重点强调尚、和愁。②拉长“尚”和“愁”,到两句诗后面略慢,稍轻。)
[活动] 让学生比较哪种更好。简说原因。
[明确] 第二种。“尚”和“愁”拖长,起到强调两个字的作用。而且语速使人感觉到重点是在“不得过”和“愁攀缘”上面。完全符合要突出山势的高和险峻这个重点。
[小结] 正因为山势险峻,连黄鹤和猿猱都过不去,人当然更过不去。所以有时候要突出一个意思,不仅仅是用加重语气的方式。有的时候反而降低声调,读慢一些,更能突出这个词句的含义。
[活动] 生齐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小结、**] 这几句表现人难以攀越蜀道的无可奈何之感觉。最后剩下开头的两句话,这两句应该怎么读?
[参考] 开头两句读得应该比较有气势。因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全文出现了三次,是全文的主旨句,读得比较有气势就可以突出全文的这个重点。
[**] 怎么读才能有气势,怎么读?
[参考] 语序要缓慢一点。应该抓住重点“难”。(师范读)结构比较紧凑。(生范读)
[明确] 应该读快一点,强调“难于上青天”。再重点强调“青天”。因为上蜀道比上青还难。突出蜀道的高。前面两句直抒胸臆的话,最前面三个叹词“噫吁曦”稍微拖长读。(师范读)后面一句“危乎高哉”“呼”和“哉”要读慢一点,突出前面的“危”和“高”。
生范读。
[活动] 全体学生齐读。(从开头……难于上青天。)
[点评] 难于上青天还应该读得声音高一点。更果断一些,有力一些。充分突出这首诗的主旨。因为一开始它就奠定了这首诗的豪放的基调。我们应该通过朗读把它体现出来。
[活动] 生再齐读。
[活动] 生再齐读整个第一小节。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白浪漫**的激情。
2.赏析第二小节
[活动] ①这是第一小节,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鉴赏了一下。接下来看二小节,第二小节有两处描写的文字,请分别把它勾画出来。
②这一段的鉴赏我要交给大家,请大家先选择其中一处改写成散文并体现出这首诗歌的浪漫**风格。(不要扩展,只在原来的基础上稍做拓宽就可以了,并且要能体现出他浪漫**的风格。)
③(几分钟后),先将写的东西在四人小组里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推举出一名写得最好的同学在全班交流,
[改写参考一] 只见在那个沧桑的千年古树上,一只单薄的鸟儿站在最单薄的那根树枝上用劲啼叫,仿佛心中充满哀怨。成对的鸟儿一前一后穿梭在林子里,好不自在。一片的空山寂寥、肃静,只听见杜鹃在夜色中啼血。
[改写参考二] 连绵的山峰高大险峻,仿佛耸入云霄。一棵枯松倚挂在悬崖上,似乎即将跌进深谷。湍急的流水与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势的瀑布像是在互相较量。它们使出最大力气撞击山崖。发出雷鸣般的声音。
[改写参考三] 只见鸟儿在高高的古树上悲哀的鸣叫着,雌鸟紧跟着雄鸟在林间盘旋。又听见杜鹃在朦胧的月光下悲哀的鸣叫,似乎在为空无一人的山峰悲鸣。
[改写参考四] 接连不断的山峦直耸入天,在夜色中更显得可怖,崖边的几棵松树机警地挂在绝壁边,鬼魅而妖冶。奔腾的激流与瀑布相撞,发出雷鸣般的巨响,冲击着山崖,一块块碎石沿着几乎垂直的崖面滚入了涛涛的江水中,转眼便不见了。
其他同学评一下,哪个同学改得最好,为什么?请两位同学。]
[点评] 第一处描写营造的是让人惊恐,非常凄凉的氛围。第一段写好不自在,和原文的意境不相切合。改写不仅仅是扩展、想象就可以了,还要忠于原文。
[**] 这一段如何通过朗读体现诗人的浪漫**风格?首先看第二段,描写有两部分,这两部分描写处理是否相同,为什么?
[明确] 不相同,因为第一段是讲“悲鸟”和“子规”,体现了一种比较悲凉的气氛。应该读得稍微慢一点。显得气氛比较悲凉一些。下面一句描写的是山势的险要和情景的可怖,要读得快一点,气势要稍大。使人能体会到险要的感觉。
[活动] 生示范读。(从“但见悲鸟号古木”……“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连峰去天不盈尺”……“乒崖转石万壑雷万壑雷”。)
[点评] 第二处读得快一些。语调再加重一些更好。
[活动] 全班学生齐读这两处描写。(从“但见悲鸟号古木”……“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连峰去天不盈尺……乒崖转石万壑雷”。)
[**] 这段里面还有几个抒情的句子,应该怎么念?
[明确] 这段里的抒情句念得表示出对朋友的担心,劝告他不要去蜀地的感情要表现出来。
[活动] 齐读。把它和两个写景的句子和在一起。(从“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3.赏析第三小节
[**] 第三段的句式和前两段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前两段都是以长句为主,比如有七字句和九字句,但是第三段大多数都是短句,以四字句为主。好处:与前两段形成了一种语言上参差不齐,整散结合的特点。更加自如地表达出作者奔放热烈的感情。也反映出诗歌语言富于变化。
[小结] 由此可见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不仅仅体现在诗歌的内容上,还体现在诗歌的语言上。语言上灵活多变,句式参差不齐,自如地表达诗人的情感,这也是浪漫**风格的一种特征。
[**] 一起来看第三自然段,这一段的韵脚有什么变化?首先把压韵的字找出来。
[明确] 第一个:开、豺压ai韵。
第二个:麻、家压a韵
第三个:嗟
[小结] 前面几段,第一段和第二段韵脚的变化比较少,基本上比较一致基本上是压an韵。第三段韵脚变化一共发生了三次。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第三段主要讲的内容是感叹蜀中战祸之烈。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情感。韵脚多变也就更加灵活自如地表达出作者强烈的情感。换句话来说,就是作者强烈的情感通过韵脚的变化表现出来了。
[小结] 由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知道浪漫**的另一个特点是章法灵活多变。
[**] 第三段四字句比较多,这些四字句应该怎么读?
四字句应该读得节奏比较快一点。因为它表现出蜀地战祸比较多,他更希望朋友不要去那些地方,是他一种比较真心诚意和确实希望这样的劝戒。应该读得比较快、坚定一些。
四字句节奏短促而有力,读时两字一顿,要稍快一点。
[活动] 齐读(从“剑阁峥嵘而崔嵬”……“侧身西望长咨嗟”。)
[**] 这两段分别从什么角度来突出、咏叹蜀道之难的呢?
[明确] 第二段咏叹蜀道之险。第三段突出蜀道经常发生战乱。突出蜀地之乱。
多**课件展示:
叹蜀道之高(第一段)
蜀道难 叹蜀道之险(第二段)
叹蜀中战祸之烈(第三段)
通过一个咏叹句反复出现,使得咏叹的感情逐步加深。
多**课件展示:
前人对蜀道难的高度评价:
逼真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沈德潜《唐诗别裁》
《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也
——殷番《河岳英灵集》
首二句以叹词开其端,末二句以叹词结其尾,首尾相应,关键之缜密也。白此诗极其雄壮,而铺叙有条,起止有法,唐诗之绝唱者。
——朱谏《李诗选注》
[活动] 这些是前人对《蜀道难》的评价,我想请一部分同学对这篇课文也来评点一番。用很精简的一句话。把你阅读的感受、理解都可以写出来。其他同学也思考,在书上写一下。
[参考] ①感情豪放,笔法飘逸。
②气势雄伟,引人入胜。
③句不拘长短、声不拘高下、韵不拘同异、笔随兴至、自然真切。
④文句参差、笔意纵横。如天马星空,非太白不能为也。
[小结] 1.李白浪漫**诗歌的特色
(1)李白的诗具有非常强烈的思想感情。
(2)鲜明的个性。
(3)具有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并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奇丽惊人的幻想来描绘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抒发美好的理想愿望和强烈的感情。
(4)结构上跳跃多变。
(5)风格多样,但以雄奇、飘逸为主。语言热情奔放,而又清新自然。
2.[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鉴赏了李白的浪漫**诗风的特点。至于这首诗的内容,比如说它的主旨,他的写作的目的,甚至写作的时间历来众说纷纭,未有定论。我希望大家在下课以后能够多去翻阅一下这方面的资料,形成自己的看法。
[活动] 齐读课文。 全国优质课教学录象整理
《蜀道难》教案8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诵读感知,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
2、过程与方法:品读鉴赏,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走进诗人心灵,感受诗人赤子之心。
【学习重点和难点】
一、学习重点:
1、诵读诗歌,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
2、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难点:
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自主学习
3、小组合作探究
4、点拨法
5、多**情境教学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童声版的《望庐山瀑布》,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对李白诗歌的回忆,进入学习诗歌的氛围。
导入语:李白的诗歌传承千载,我们的童年、少年都伴随着李白的诗歌,名山大川给了漫游祖国的李白创作灵感,让他写出了很多奇文,今天我们一块学*白诗歌浪漫**风格的最具**性的诗歌《蜀道难》。
二、学习目标展示
三、活动:学生自读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做到目标明确。
三、预习检测
给加点字注音
噫吁嚱鱼凫秦塞萦岩峦
石栈猿猱扪参抚膺
巉岩飞湍喧豗砯崖
峥嵘崔嵬吮血咨嗟
活动:一学生读,读完后全体学生纠正,然后齐读巩固。扫除课文的文字障碍,积累生字词。
过渡语:唐代的诗评家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下面我们就“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四、诵读诗歌,感知风格(PPT展示)
1、活动:诗歌风格多样,“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风格,“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清新的田园风格,看视频,听名家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这首诗歌是怎样的风格?
明确:雄浑、豪放
3、活动:**诵读诗歌,读出雄浑、豪放,读出激情。找出本诗中你认为最能表现蜀道之“难”的句子并加以评析。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三句是诗歌的主旨,贯穿着全文。分别是从那几个角度表现蜀道之难的?
明确: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是从写出了蜀道的高峻。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害怕的感情,写出蜀道的险。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深沉的慨叹意,感叹蜀道的战祸之烈。
说明:通过对这三句主旨句的诵读,诗歌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4、**:蜀地真的这样的奇崛险峻吗?让我们设身处地的感受一下。
活动:通过一组真实的蜀地剑阁古栈道的图片展示,并配有十面埋伏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蜀道的奇绝、壮美。有利于把诗句形象化,便于理解诗歌的内容风格。(PPT展示)
活动:朗读诗歌,读出精彩,配乐朗诵,学生自告奋勇,诵读渐入佳境。
过渡语:《蜀道难》的雄浑豪放的风格是如何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通过名家的评论引出《蜀道难》在艺术上的成就之高“妙在起伏,其才思放肆,语次奇绝,自不待言。”(《唐诗品汇》)“倏起倏落,忽虚忽实,真如烟水杳渺,绝世奇文也。”(《增订唐诗摘抄》)(PPT展示)
五、品读诗歌,鉴赏手法
**:本诗意境阔大,气势逼人,气象宏伟,画面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作者运用怎样神奇的笔墨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体会。(PPT展示)
说明:把舞台留给学生,让学生讨论。讨论结束,学生展示,老师点拨。
明确: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的色彩
③“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⑤“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⑦“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补充:(PPT展示)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唐白居易《琵琶行》
“子规”意象:子规又叫杜鹃,是蜀地王杜宇的魂魄所化。啼叫凄切。
⑧“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补充:李白诗中用了夸张手法的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桃花潭水深千尺,黄河之水天上来,白发三千丈……
说明:根据学生所选句子进行诵读指导。
小结: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浪漫**的表现手法手法(PPT展示)李白在这首诗中,用了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瑰丽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把古老蜀道写的高俊逶迤峥嵘摄人心魄,让我们充分领略了诗仙的才情,过渡:那么激情的文字背后有什么丰富的思想?“李白《蜀道难》之作,……歌蜀地山川,即事成篇,别无他意。(顾炎武《日知录》)(PPT展示)
你同意吗?你认为李白借蜀道之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六、精读文章体会情感
[**]李白借蜀道难抒发了怎样的情感?(PPT展示)
学生**思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明确:第一种: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
第二种:警告当时的**者,谨防**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第三种: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第四种:劝朋友早回家,不要入蜀。
补充: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不久,得罪**,而被谗言毁谤,排挤出京。
天宝初年,地方节度使**膨胀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
小结:送别友人,蜀地崎岖难走;**不重用,权臣排挤,赐金放还;仕途艰难,国家时局危急,这一切都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可是仕途艰难的李白仍然不忘关心国事,赞美大好河山,把蜀道写的壮美、峥嵘、逶迤,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外表行为洒脱不羁实则有一颗赤子之心的李白,齐读余光中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是盛唐的诗魂,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你的酒明亮了盛唐的月,你的诗绽放了盛唐的花。”
结束语:全体诵读。读蜀道难,不久感受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让我们听到了倾泻而下的瀑布声,看到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而且读出了李白的万丈豪情,认识了一个飘然不群的李白。
再次朗诵诗歌,结束本课。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蜀道难》。
2、推荐李白其他名篇《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
八、板书: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险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蜀道难》教案9
特别注意:
《《蜀道难》教案》及本站所有转载文章**不**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学习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
教学目的:
1、理解李诗表现的思想情感,学会“知人论世”。
2、体会诗歌的浪漫**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研读、赏析。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高二时学习过《梦游天姥吟留别》,请同学说说其特点。
明确:该诗主要记述梦境中的山水,表达诗人不与**者合作的高洁品质。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象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驰骋,象原野上的奔马。在诗里,诗人一抖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同神游“蜀道”吧。
二、解题
1、简介文体知识;
2、简析内容:本诗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蜀道的艰险,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华,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的创作风格。
三、阅读课文
1、**诵读;
2、提名朗读;
3、齐读。
注意“其险也/如此”等句的句读及一些字音。
四、疏通字词
五、整体把握,梳理思路,把握诗歌字面基本内容
导入:泉有泉眼,文有文眼,题也有题眼。本诗题目中的题眼是什么?
明确:难。
思考:题目即讲攀登蜀道之艰难,即是说蜀道险峻雄奇,那么哪些诗句是写这方面内容?
明确: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思考:那么此前此后又分别写的是什么?
明确:前写开辟之难,后写安居之难。
小结: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
附:板书
开辟之难
难攀越之难
(nán)安居之难
六、布置作业
思考:那么本诗是不是就是写蜀道之难呢?请思考完成练习三第4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主旨,赏析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者字、号;
2、本诗是近体诗吗?
3、齐读课文。
二、分析主旨
1、回顾上节课内容,将上节课板书内容继续板书下来。
2、分析主旨
思考:练习三(4)。
提示:分析诗歌的方法是多样的。《重创诗歌的艺术天地》就告诉我们一些方法。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本诗写于什么背景呢?看注释1。其时正是李唐**由盛转向衰败的过渡时期。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是在告戒李唐**要防止一些野心家作难(板书“难”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应该说,诗人的预言后来是得到印证的。755年有安史之乱,761-766年又有段子章反叛等。
可见,本诗虽说是浪漫**之作,但还是反映了诗人关照现实的情结。
诗人少年时期即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章的推荐下,被玄宗**招到朝廷为官。诗人非常高兴,喜不自禁,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藁人。”以为这下可以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抱负了。然而玄宗只希望他成为一个点缀升*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于是从此漫游四方。但是诗人虽有道家出世的思想,但他仍然关注着现实社会。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参加了打着……
三、赏析
思考: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险峻高大?
明确:主要有:
1、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
2、侧面映衬:黄鹤……;
3、夸张:扪参历井……连峰去天……
4、烘托:鸟声悲凄。
小结:诗人正是这样以变换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
开辟之难
难攀越之难难
(nán)安居之难(nàn)
浪漫**的现实情结
《蜀道难》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生*、作品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体会诗人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诵读诗歌的技巧、背诵的要领。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思想情感目标
(1)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2)认识、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正确态度。
2、教学难点
(1)领悟诗中想想奇特、丰富,气势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深入理解浪漫**创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和**: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辅助教学。
(四)教学用具:
幻灯机、黑板、板擦、粉笔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内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标;
2、介绍作者、解题;
3、疏通文句
(1)学生阅读注解,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教师订正并讲解重点文言实词、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试译难句、难段或全文
(1)、口译
(2)、笔译
(二)预习要求:
1、作者和作品的简述,整体把握文章。
2、生字词的读音字形和意义。
3、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三)具体步骤:
1、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千年,至今仍以它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仙李白的《蜀道难》。
2、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1)作者介绍: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2)写作背景简介: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王番)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七五三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王官)、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3)基础积累:
噫吁嚱(yīxūxī) 鱼凫(fú) 秦赛(sài) 石栈(zhàn) 猿猱(náo) 萦(yíng) 扪(mén)参(shēn) 抚膺(yīng)峥嵘(zhēng róng) 崔嵬(wéi) 喧豗huī) 砯(pīng)崖
转(zhuàn)石 万壑(hè) 巉(chán)岩 吮血(shǔn xuè) 咨嗟(zī jiē)
3、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认识字音,读准词语。
(2)初步酝酿朗读时的感情,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义。
4、解题:
《蜀道难》乐府旧题,李白以旧题出新意,他所说的“蜀道难”到底有多么难行呢?作者是如何表现蜀道难行的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听一听这首诗歌的朗读录音(多**放映朗读录音,配以巴山蜀水的画面)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梳理诗歌内容,并在理解有难度的地方做上标记。(同学在梳理完之后找出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解答。)
5、课文分析、归纳以及赏析:
(1)结合课文中的注释以及要求认知词义,请学生疏通诗句的意思。
(2)学生对难以理解的诗句进行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有助于把握诗句内容。
(3)分析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蜀道难》这首诗以惊人的艺术夸张,丰富的想象和雄伟磅礴的气势,描写了蜀道的雄奇、险峻、壮丽,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当时**割据局面的深刻忧虑。
(四)小结新课: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诵读李白的作品,体会李白诗风雄奇豪迈,语言自然奔放,诗里溢着一股涵盖天地的雄浑之气。李白的眼光可以说是凌驾于寰宇之上的,它的心胸可以容纳整个宇宙,并且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和人生。这种博大壮阔的情怀可以说是唐代诗歌的基调。盛唐造就了诗人们昂扬的姿态,英雄**和浪漫**是当时社会氛围中的主旋律。
(五)布置作业:
1、课后背诵这首《蜀道难》。
2、收集李白的一些短小经典作品并背诵、分析。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2、分析《蜀道难》的雄奇险峻的具体体现。
3、分析这首诗歌的浪漫**艺术风格以及表现出来的感情基调。
(二)复习要求:
1、温习全诗的大意,注意重点词语的意思。
2、请学生背诵全文。
(三)具体步骤:
1、导入:
本文是李白最富浪漫**色彩的**作。诗中充分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情感、飞动的灵魂和广阔的胸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蜀道难》的大意,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诗歌是通过哪些诗句来具体表情达意的呢?
2、课文教学:
(1)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A文章开头用“噫吁嚱!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明确:“噫吁嚱”三个字都是惊叹词,是蜀地的方言。“噫吁嚱!危乎高哉!”连用了惊叹词,它包含着巨大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B“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句的用典有何用?
明确:这里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人们会从时间悠久的观念中,这是一种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
C“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诗该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确:秦蜀两地间本来只有鸟道而无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她们的双手拽倒了险恶的高山,才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道路,消除了秦蜀地长久隔绝的局面。诗人对于壮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壮烈**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这个神话故事的运用没有丝毫迷信色彩,而是有力的、信服的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全诗2的主旨,为什么诗人要在最后写蜀地战祸一段?这样写与诗的寓意有什么关系?
明确:从诗的内容看,此诗应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地而作的。全诗及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为友人此去路途的艰险而担忧,“问君西游何(几)时还”,人还未去却已问归期,诗人不忍故人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自现。最后一段写蜀地战祸,意在告诉友人蜀地并非久留之地。而剑阁是蜀中要塞,由“蜀中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与蜀”可见,写剑阁之险引出蜀地战祸,既是写蜀道之难的继续,也是惜别之情的升华。去蜀难,留蜀亦难,“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样的诗“讽人之义”便显的水到渠成,自然而完美。
(2)分析归纳:
《蜀道难》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是全诗叹咏基调的重要体现。统观全诗,诗人的感叹思路是:先叹蜀道之高,在叹蜀道之险,最后感叹蜀地战祸之烈。
(3)能力提升:
A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奇峰险峻的呢?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鹂不得飞度,猿猱欲度愁攀援——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收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恐——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的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的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的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的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副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B说说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这首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咏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蕴含了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能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充分领略到了气势纵横、气象阔大的雄壮美、倾泻而出、率直豪爽的形象美。读其诗有一种情感摇曳的感觉,有一种不的不伴诗人情感变化而怒的感觉,有一种净化灵魂,提升境界的感觉。这就是名篇的成功之外。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这千古名篇。
(五)布置作业:
1、课后**诵读《剑阁赋》。
2、思考并完成课后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
一叹蜀道之难
叹高 蜀道的来历 蜀道自古难行
蜀道的高峻
二叹蜀道之难
叹险 蜀道上环境凄凉 蜀道之难 蜀道难
蜀道上山水险恶
三叹蜀道之难
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早还家
惨象环生
李白《蜀道难》的原文及赏析(扩展6)
——《蜀道难》全文翻译3篇
《蜀道难》全文翻译1
啊!多么险峻,多么高!蜀道难走,比上天还难。
蚕丛和鱼凫两个蜀王,开国的事情多么渺茫不清。
从那以后经过四万八千年,才和秦地的人有交通。
西边挡着太白山,只有鸟道,高飞的鸟才可以横渡峨嵋山顶。
直到地崩山塌壮士都被压死,然后才有了天梯与石栈相互连接。
上面有即使是拉车的六龙也要绕弯的最高峰,下面有冲激高溅的波浪逆折的漩涡。
高飞的黄鹤尚且飞不过去,猿猴想过去,发愁没有地方可以攀援。
青泥山迂回曲折,很短的路程内要转很多弯,盘绕着山峰。
屏住呼吸伸手可以摸到星星,用手摸着胸口空叹息。
问你西游什么时侯回来?可怕的路途,陡峭的山岩难以攀登。
只见鸟儿叫声凄厉,在古树上悲鸣,雌的和雄的在林间环绕飞翔。
又听见杜鹃在月夜里啼叫,哀愁充满空山。
蜀道难走啊,比上天还难,让人听了这话红颜衰谢。
连绵的山峰离天不到一尺,枯松靠着陡直的绝壁倒挂着。
急流瀑布争着喧嚣而下,撞击山崖使石头翻滚发出雷鸣般声响。
就是这么危险,你这远道的人,
为什么来到这里?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
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守关的如果不可靠,就会变成当道的豺狼。
早晨要躲避猛虎,晚上要提防长蛇,
磨着牙齿吸人血,杀的人数不清。
锦城虽然是个安乐的地方,还是不如回家好。
蜀道难走啊,比上天还难,侧过身向西望着,长长地叹息!
《蜀道难》全文翻译2
原文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7,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7,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7。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译文
哎呀呀,真是太高了。攀越蜀道真比登天还难!
蜀国有蚕丛和鱼凫两个君主,他们开国的时间距今十分遥远,从那时起大概有四万八千岁了吧,蜀国就不曾与秦地有什么来往。往**有座太白山,其山高峻无路可司行,唯有飞鸟可以飞过此山,直到蜀国的峨眉之巅。秦惠王之时,才有蜀王派五丁开山,传说这五位壮士因开山导致地崩山摧而仕烈**,才使得蜀道的天梯石栈连结了起来。
蜀中上有日神的六龙所驾之车所不能逾越的高山,下有回旋倒流的曲折而波涛汹涌的河流。善高飞的黄鹄想飞越而不敢过,善攀援的猿猴想攀登而发愁无处攀缘,其山之险就可想而知了。青泥岭的泥路曲曲弯弯,百步九折萦绕着山峦。行人攀至高山之顶,伸手可以摸得着天上的参星和井星,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只得坐下来抚着胸口长吁短叹。
老兄西游打算几时回来?这蜀道的峭岩险道,实在是不可登攀。山野之间,只能看到在古木中悲号的山鸟,雄飞雌从地在林间飞旋。月夜里,还可以听到子规凄凉的悲啼,在空山中传响回荡。攀越蜀道,真是比登天还难啊,此情此境,使听到的人都发愁得老了许多。
离天不满一尺的险峻高峰,枯松倒挂的悬崖峭壁,飞流瀑布撞击着巨石在山谷中滚动,发出雷鸣般的轰响。这样危险的地方,你这位远道之人为什么还非要来这里不可呀?
更不消说那峥嵘而崔嵬的剑阁了,在这里一夫当关,万夫冥开。如果在这里把守关隘的人不是朝廷的亲臣忠士,他们就会据险作乱,化为豺狠一般的匪徒。他们磨牙吮血,**如麻。人们就得像朝避猛虎、夕避长蛇那样地躲避他们的侵害。锦城那个地方虽然是个使人快乐的城市,但是依我看来,你还是赶快回家的好。攀越蜀道之难,真是比登天还难啊,我侧身西望,只好发出长长的慨叹啰。
整体赏析
《蜀道难》是李白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作者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作者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作者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作者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入蜀要道。作者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作者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作者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作者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作者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他化用**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作者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激情。作者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作者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作者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作者“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作者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此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作者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李白《蜀道难》的原文及赏析(扩展7)
——《蜀道难》读后感
《蜀道难》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蜀道难》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蜀道难》读后感1
这是一首让古今文人拍案称奇的诗章。
诗歌开篇即凭空起势,骤响彻天。诗人把三个叹词相叠,两个形容词各带一个语气词并列,另用一个比喻,来突出蜀道之难,诗句气势磅礴,使读者在心目中对蜀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着按由秦入蜀的路线(长安—太白山—峨眉山—青泥岭—剑阁—成都),具体写蜀道之难。
先写蜀道开辟之难。诗歌夸张地说自蜀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后来五丁力士拽蛇导致地崩山摧身死才促成了蜀道的修建。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为蜀道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间接地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次写蜀道旅途之难。以“六龙回日”的神话和想像,用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来反衬,用悲鸟、子规作烘托,极写山的高峻奇险;以“冲波逆折”“飞湍瀑流”的直接描写,用“崖转石万壑雷”的夸张手法,极写水的湍急凶险。
继写蜀道人事之难。剑阁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不乏据险作乱的先例,诗人怀着对国事的担忧、对人民的关切之情,警告**要吸取历史教训,防止地方**据险作乱,残害人民。
文末的结语写蜀道之难导致的结果。行人望蜀兴叹,徒唤奈何,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人以鬼神莫测的笔法,纵横驰骋,时间上从四万八千年之前的混沌初开至战国而至中唐;空间上从长安跨越数座大山而至成都,从上可摩天的山巅到激流回旋奔腾的深壑;其他,从行人至鸟兽,从神话传说至当今世道……腾挪跌宕,惊心动魄,把蜀道之难渲染得淋漓尽致。
本诗为乐府诗,形式**,每句字数从三言至十一言,参差错落,且三次换韵,非常适合表达大自然的奇观和诗人热情奔放的思想感情。诗歌融神话、传说、谚语与景观、人事、心理于一炉,想像丰富奇特,夸张新颖独到,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前、中、后出现三次,反复咏叹,内容逐次加深,产生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全诗从形式到内容,充分体现了诗歌的浪漫**特色。
《蜀道难》读后感2
李白一生都怀有建功立业的求仕思想,性格**豪迈,入京求仕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又有“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是那样的雄健奔放,那样的充满激情,那么的感情至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一叹之不足而二叹,二叹不足而至于再叹的基调。诗中大量运用神话,用夸张的手法来写蜀道难行及战祸之烈。使蜀道风光既神奇又壮伟,令人惊奇振奋,抓住名山水特色,展示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奇险、高峻之貌。通过传神的历史,使全诗充满奇险色彩和浪漫气氛。
“六龙回日”写其高,“冲波逆折”写其险,“黄鹤南飞”“猿猴攀愁”写其峻,“飞流争喧”写其险,“扪参历井”写其危,“悲鸟、雄飞雌、子规”写其空悲。总之,作者运用大量想象和形象的夸张,把蜀道的难和伟抒发的淋漓尽致。
气象上,如从高山壁画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连绵不断的出现在面前,让人叹为观止啊!
还有,诗人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因而成为千古传颂之佳句,反复咏叹描绘了由亲人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
结尾写战祸之烈,一方面写剑阁的险要,易守而难攻,易生**,不可留;另一方面写蜀道军事**的残忍景象,抒发诗人对现实的隐忧,他看清在繁华一片的气象下**阶级的**,因而深表愤恨与不满,以奔放不羁的笔调写了**上的求仕心,也表达了对人民的热爱。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凭的李白,一切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命运大致相同,都是一直遭到排挤,一生失意,通过诗句表达对专权黑暗**的不满,但他们的失意在诗中消极的表现,如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白居易“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侵月”,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无不体现作者的感叹,蕴藉忧愤。而李白单单除外,“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岂是悲叹?是他那鲜明的浪漫。
《蜀道难》读后感3
是诗,亦是生命——读《蜀道难》有感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有校园的地方,就有李白的诗。每个*的孩童从五六岁开始就知道一位诗人——李白。
从咿呀学语开始的“床前明月光”到初中时耳熟能详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到“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以至今日所学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字一句乃至一笔一划皆溢出你的才华,现出你的智慧,透出你的`浪漫,看出你的豪放,听出你的感叹。在我活过的这十几年中,几乎每一天都有你的影子,也许这一生都被你的诗萦绕。但我愿意沉入你的诗海中,品味那甘甜的诗香!
你所作的诗数以千计,它们像你的脚步,在人生的每一片森林,每一个弯道,每一堆土丘,每一泽泥潭之中??它们便是你一生的写照。当你挥笔而下时,涌万念于心头,集千愤于笔触。殊不知,你的每一字皆影响后人,成为他们生命中的歌,生命中的印记。你的诗,也许在一刹那改变了他们的信念,使他们在迷惘的泥淖中,找到生命的出路,而后像你一样洒脱的活着!
当时空之界变得模糊,我相信你所走的路,我们也将走过。让我用你那不朽的诗歌,作为我生命的印记。因为你的诗不是随意**,而是一种执着,一个信念,一曲生命之歌。
所以,是诗,亦是生命!
致酒中诗仙——李白
飞雁十行,南来北往总是情。人家百户,烛光炊烟身心静。皓月千里,床头明月遥相寄。大地万垄,只求一醉不复醒。繁星亿枚,天涯各处皆遇你。
酒中诗仙,斗酒千篇诗亦命!
《蜀道难》读后感4
世人皆知,蜀道之难,万物不可及。摒弃书本的道理,我想重新看看你的这首诗,我也想知道,哪个才是真实的你。
我不知道,哪个才是你的真实意图。千百年来,那么多人都在追寻你的足迹。蜀道之难,究竟是十六岁的你对友人的劝告,还是初入长安的你对自己的感叹。我向来不想相信书本上所说的最贴切,一切未定之前,一切都是变数。不过,从长安直入蜀道,可见你对家的情结何其之深。或许,年少的你对友人的前行倍感不值,又或许,你对自己的前行深感痛心……我非神,也不能知晓千年前的你到底如何想。但是,蜀道之难的劝告,何尝不能用在你最后一次入长安呢?子美尚且梦中劝你不要前往,而这一首看似悲叹看似赠友的诗,那绘出的一幅幅画面,那一句句劝告,何尝不是和最终的你所吻合了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啊!你很早之前,就已经知道,知道应当还家,也知道那**如麻的豺狼四处都是。你知道那是狼窝,但你没有听你自己的劝告,最终的你终究还是去了。子美梦里的你,也去了。或许,大家都知晓,其实你就是这般。所谓蜀道之难,不过是写给旁人看看,叹叹心里的感慨。等到真正做起来,你永远不会因为磨牙吮血与**如麻而早早还家。你的锦城,你的梦,还有你的远大抱负与理想,你不会放弃。其实,你的狂傲与自负在众人眼里其实可为笑柄,明明不行,却说的自己可以一般。但是,也正是你的狂傲与自负,受着你的才华支撑,得以让众人为之倾倒!如若我是子美,我断然不会劝你回来,我会告诉你——蜀道难,却难不倒你李太白!
李白,我不知道把你前所作与你后所行联系起来是否妥当,我也不知道这迷离之中哪个才是真实的你……但是我愿意去走近你,非世俗之事故,而去体会你的感受,诗仙的角度,狂傲的路。
李白《蜀道难》的原文及赏析(扩展8)
——李白为什么要写《蜀道难》
李白为什么要写《蜀道难》1
李白为什么要写《蜀道难》?历来颇有争议:
(1)写于安史之乱时,是为奉劝唐玄宗滞留蜀地而写的。
(2)是为房琯、杜甫担忧。因此时房、杜均在剑南节度使严武手下办事,严武为人粗暴,是为劝说他们小心从事的。以上两种说法,都是安史之乱后的事,而《蜀道难》作于天宝初年,故二说不能成立。
(3)有人认为李白在长安期间,曾写过《剑阁赋》,在题自下自注说“送友人王炎入蜀”,内容与《蜀道难》相似。故可推断《蜀道难》是为王炎入蜀而作。这几种说法比较下来,第三种说法比较合理。不管哪种,有一点可以肯定,《蜀道难》是以蜀道难行,危途难行为主题的。它是用乐府旧题,即事成篇,为送友人入蜀而作;它既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又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形势和人民命运的忧虑,也抒发了他对人生道路坎坷不*的感慨。
《蜀道难》属乐府古题,即(相和歌辞·瑟调曲)。在乐府古题乐解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铜梁、玉垒都是蜀中山名。李白袭用了这个古题,仍然写蜀道之艰险。但无论在内容、形式上都有新意。由此可见李白不仅善于吸收,更善于创新,他是在继承中有革新、有创造的。
蜀道难 李白
噫(yī)吁(xū)嚱(xī)⑴!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fú)⑵,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⑶,
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⑷,
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⑸,
然后 天梯石栈(zhàn)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⑹,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⑺。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⑻。
青泥何盘盘⑼!
百步九折萦(yíng)岩峦。
扪(mén)参(shēn)历井仰胁(xié)息⑽,
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⑾。
问君西游何(几)时还,
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háo)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⑿,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huī)⒀,
砯(pīng)崖转(zhuàn)石万壑(hè)雷。
其险也若此,
嗟(jiē)尔远道之人胡为(wèi)乎来哉⒁?
剑阁⒂峥(zhēng)嵘(róng)而崔嵬(wéi),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⒃。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shǔn)血(xuè),**如麻。
锦城虽云乐⒄,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zī)嗟(jiē)⒅。
李白《蜀道难》的原文及赏析(扩展9)
——蜀道难 赏析
蜀道难 赏析1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