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节的诗句(精选5篇)

关于教师节的诗句范文第1篇

儿童的语言向来与诗歌有着天然的共通之处,“儿童是天生的诗人”。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保存儿童的存在,尽可能多地淡化成人的存在,将诗歌的教学现场烙上深深的儿童印迹,让童性在诗歌的浸润里喷涌、撞击、回旋、升腾。

片段1:

伴着老师的讲述,一句句的叙事语句“我的爸爸一天到晚跟数学打交道,再难的题他也会算,他的学问真好。”在屏幕出现。

师:孩子们,睁大眼睛看,刚才老师讲的句子变了!(叙事型的语句渐变为诗歌的形式)看清楚了吗?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原来的句子变成一行一行的了。

生2:我还发现第一句话被分成了两行,中间还没有标点符号。

生3:不对呀,我发现最后一句话中还多了个“嗨”字。

师:既然变了,大家来比较着读一下两种句子。

片段2:

师:没想到,爸爸在“我”一年级的老师面前像个孩子,你说有意思吗?你觉得这里“意思”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学生听着来了劲,老师在课堂上不断地重复着“意思”这个词语。)

生1:可能是有趣吧。

生2:我觉得是好玩。

师:不急,让我们去看看字典老师的说法。(出示了字典中的各种解释)你们瞧瞧,这里“意思”是什么意思?

生1:原来就是有趣、好玩的意思。

片段3:

师:是呀,“意思”这个词语是有趣好玩的意思,“意思”的“思”字更有意思。(出示一幅“思”的古字)你们猜猜,古时候的“思”字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生1:我觉得就是将心放在田里。

生2:老师,“心田”本来就是一个词语,表示心里的意思。

生3:我发现那个“心”字始终在“田”的下面。

师:同学们,正如你们所说,将自己的心躺在自己的心田里,那才叫花心思呢。这个字就是这么有意思。

回到教学现场,原来我们可以如此追寻诗歌教学的童性:

一、重构

站在儿童的立场选择教学内容,我们将极富童趣的《爸爸的老师》作为教学内容;站在儿童的立场重组教学内容,我们将篇幅较长的二年级诗歌进行了必要的取舍;站在儿童的立场编排教学内容,我们将12个小节的诗歌依据教学的进程进行重新编排,使得每个部分都与教学板块一一对应。

1.增删材料。面对较长的诗歌内容,我们大可不必将所有内容都呈现给学生,在保证诗歌大体特征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删减是可行的,更有利于学生感受诗歌显著特征。反之,面对相对较少的诗歌内容,我们也不必在文字的细小处反复推敲,适当地补充相关的诗歌材料,更有利于学生体会诗歌的特质。

2.聚焦关键。教师的文本细读,对于教学预设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学预设过程中寻得聚焦点。这个聚集点,必然是能撬动整个教学流程的板块,必然是能让全体学生广泛参与的环节,必然是可以促进课堂不断提升的节点。

3.呼应教学。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与呈现顺序如何起到促进课堂教学的作用,我们可以大胆地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让呈现方式与呈现顺序紧贴着课堂教学的展开与深入进行,使教学内容更好地发挥应有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二、比较

精心组织切合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讲述”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流程,比如江苏省常州市怀德苑小学张锡伟老师就是以娓娓道来的方式引领着学生走向诗歌的。用强烈的对比组织学生学习诗歌,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将生字学习、朗读、写话等语文素养的训练与诗歌学习紧密结合,学生在课堂中学得扎实而生动。

1.发现句式的独特形态。诗歌独特的句式还是有别于一般的叙事文体的,文本的呈现方式如分行的设置、断句的讲究、段落的规则等都存在着独特性,文本的建构方式如循环的段落、重复的写法、精炼的用词等亦会给学生独特的视角。教学中多提供可发现的素材,多组织对比的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发现独特的句式形态。

2.体会诗句的独特节律。诗歌,无论古今,都有很强的节律感,与祖国的语言文字具备音律美的习性相通。押韵、对仗、强调等常见的手法,在诗歌的创作中随处可见,如此,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多个层次的朗读就是通往体会诗句独特节律的可行与必行的途径。

3.感知诗意的独特表达。朦胧的主题表达和充沛的情感流露,让诗歌的文本伫立于文化的森林之中。这份独特如何传递给学生,想象可能是较好的选择,将学生带入诗歌的境界中,实现“通感”,从而触碰到创作者的诗意。

三、推敲

诗歌、散文和小说都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但由于体裁的不同,三种文体在运用语言上各有侧重。一般说来,诗歌语言的着力点在词语,即推敲词语。语言之用,存乎一心,可谓“只可意会”,施“无讲之讲”巧妙点拨,点到为止。

1.关照生字新词。儿童诗歌教学隶属于语文教学的范畴,用词凝练无疑是诗歌在遣词构句方面的显著特质。教学过程既关注生字新词的教学落实,又突显诗歌的用词特质,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关注角色体验。“角色”在诗歌中的地位,显然不能与叙事作品相比,但要将其深刻地贯穿在整部作品中。因此,课堂预设不可将“角色意识”淡化。但凡小学阶段的诗歌,要么存在着主要人物的“角色”,要么存在着群体人物的“角色”,要么由事物担当起“角色”,无论怎样,我们的教学流程中都不能忽略学生的角色体验。

3.切合教学流程。不破坏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觉,当属诗歌教学的艺术所在。推敲词句的选择,推敲用词的精当之处,推敲诗句的独特韵味,需要教师在预设中巧妙设置,尽可能地贴着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觉而行,尽可能地融入诗歌教学的流程中,坚决摒弃“亦步亦趋”的教学状况。

四、实践

诗歌跳跃的情感给文字留下了许多有待“完形”的生长点,教师选择合宜的空白进行引导补充,不但有利于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而且便于学生在一个与作者对话的高度参与到诗歌的创作中来,难怪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1.找准话题。课堂写话的起始,应当是一扇叩开学生说话的窗,找准话题显得尤为重要。这个话题的引入,需要与学生的生活紧紧相连,让学生有话可说;与诗歌的主题息息相关,让学生有理可悟;与诗歌的特质一脉相承,让学生有法可学。

2.点拨提升。在有限的课堂时空完成诗歌的创作,对于学生而言必定会“漏洞百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其间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课堂创作进行现场的点拨,以促进学生诗歌创作能力与热情的提升。

3.反馈拓展。恰当地组织教学总是能推动各类文体教学的进行。适当的评比、恰当的作业巩固等多种反馈拓展形式,都会使我们的儿童诗歌教学向着学生喜欢的方向行进。

关于教师节的诗句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诗歌 策略研究 字音 停顿和节奏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而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对于现代诗歌的朗诵部分是绝对不能忽视的。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现代的长诗,都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了我国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但是现代诗歌应该掌握哪些方面的朗读知识呢?什么时候该停,什么时候该注意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让通过自己语调、节奏的变化体现出诗歌中的独特意境,这都需要我们教师作出细致的解析。笔者认为,在诗歌朗读的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便是学生优秀的朗读能力到底需要老师提供哪种类型的朗读学知识。怎样教书,才能让学生觉得整堂课不那么枯燥无味。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并结合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教好现代诗歌朗读。

一、现代诗歌朗读策略研究

1.注意字音。通常,现代诗词都是有一定的规律可言的,时而参差错落,时而整齐对仗,时而其实恢弘,时而宛若清汤。众所周知,汉语的音调的押韵,句式的变化以及平仄是组成诗歌旋律的基础(因为诗歌也是由基本的汉字和句式组成的),因而,笔者认为正确的朗读是朗读现代诗歌的第一部分。这就需要学生正确及熟悉的认识全诗的字词(教师可让学生首先在语言层次上通读全诗的内容)。注意:在学生练习的时候一定要准确有力,吐字有力。朗读时一定要用标准的普通话,不能掺杂一些难懂的方言等等。教师在一旁可以先泛读,然后学生在跟着老师读一遍,最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一个一个的读,同时要注意他们的发音情况,随时进行矫正。

【案例分析】在教科书的课后建议常常会出现这样的一段话““读一读,写一写”,是识字和写字,读音要准确,写字要规范,还要练习书法。”例如:“海风在怒号”,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其不断扩展,在同学面前大声的朗诵出来。因而,在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的同时,还能不断的发现学生们再哪些朗诵方面出现问题,是轻读方面还是翘舌音方面。

师(在黑板上写下海风在怒号):读完前面讲的诗,同学们是不是有种想做诗歌的冲动呢?老师在黑板上下了“海风在怒号”,同学们可不可以用十分钟的时间写一首诗,然后大声的朗诵出来?生:可以是一句话吗?师:当然可以呀。……(十分钟过后)师:同学们写完了吗?谁能给老师读一下自己写的东西呢?生:凛冽海风咆哮,渔人海上飘摇师:不错,能不能说出你这句诗里应该注意哪些读音吗?生:我觉得诗歌首先要押韵,然后具体的词,像“凛冽”中的“凛”是前鼻音。师:不错。……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就能充分掌握到诗歌的精髓,一举两得,因而笔者建议广大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当充分给予学生们自我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大胆的尝试。

2.注意停顿和节奏。常常在电视剧中或者教学磁带中听到,演员或者播音员常常抑扬顿挫的读着一段诗歌。不难发现,适时的停顿才是他们将诗读出味道的基础。停顿包括强调停顿和语法的停顿。正确的安排出停顿的时间以及停顿的位置,不但自然的调节出朗诵者的气息,还可以完美的呈现诗歌的语气,生动体现诗歌的节奏感。因而在朗诵诗歌的时候能够抢出发现段落与段落,句子与句子,各层次与各层次之间的内在关连,形象生动的表现出诗歌的主体内容。如果在朗读诗歌的时候完全没有停顿,就没有了节奏上的美感以及思索的空间。

诗歌的另一个关键的点就是朗读者必须要掌握住诗歌的节奏。节奏可以说是诗歌的灵魂所在,诗味恰从节奏中来。大学时,曾听自己的老师讲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可以有节奏比较简单的散文,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绝对不能有没有节奏的诗歌。本来诗一向就没有脱离过格律或节奏。这是没有人怀疑过的天经地义。”由此可见,节奏对已诗歌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项指标。格律诗要读出回环鲜明的节奏,而相比而言,自由诗朗读时就必须要更加的灵动停连,起伏跌宕,善于使用一些虚实、快连、推进和长停等技巧,因情用声,因境抒情。现代诗歌本身就有一些较强的节奏性,能够很好的宣泄感情发生、收结连续的情节,对学生来讲会起到很好的感召作用。学生在朗读中增强节奏性,不但能够显示现代诗的音韵之美,也能显示出诗歌优美的意境,诗味能够自然而然的显露出来。

二、结论

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说道:“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眼到口到对于培养中学生现代诗朗读能力非常重要。老师应当积极的营造朗读氛围,让学生放声的朗读,在现代诗的朗读中找到现代诗歌的真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23.

关于教师节的诗句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白板 小学 古诗 复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23)04-0108-02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它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优美的韵律赢得了大家的喜爱。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要求掌握《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怎样有效利用课堂40分钟时间,引导学生巩固复习这70首古诗呢?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互动功能,在设计过程中力求强调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复习,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下面,结合小学六年级毕业班的古诗词复习课的教学实践,谈谈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古诗词复习中的巧妙运用。

为了避免复习课的枯燥乏味,改变沉闷的教学氛围,可以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六年级下册的古诗词教学内容,通过回顾与整理小学六年所学过的、背过的古诗,使学生习有所得。教学设计将本节古诗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三方面:

重点复习教材中六年级下册的古诗,巩固学生对本学期古诗词的学习。

指导学生学会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养成自觉积累和灵活运用古诗的良好习惯。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本节古诗复习课的教学过程,安排了“猜谜导入,激发兴趣”、“复习旧知,掌握方法”、“归类复习,快乐闯关”三个环节进行。

1 教学环节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复习课所复习的内容,学生之前都已经学过,对他们来说缺少一些新鲜感。因此,复习课的导入要讲究一个“趣”字。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一下子对复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从而积极地投入到整堂复习课中。

本堂课的导入环节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在电子白板上书写一组数字:6021,让学生猜,看到这个数字,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们听了,都是一脸疑惑的样子,不知道老师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有聪明的学生举手回答说,这是今年小学毕业考试的日期6月21日。学生们有的点头表示同意,有的仍冥思苦想寻找正确答案。最后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拉功能揭示出答案:这是唐代咏物诗的数量――6021首。古人喜欢咏物,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山川河岳、花鸟虫鱼、风雨雷电……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这些事物时,又寄托了自己的感情,抒发了自己的志向――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记住了唐代咏物诗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复习咏物诗。接着,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话语进行小结: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它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优美的韵律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园,领略古诗的魅力。这样的导入设计,可以让学生一下子明确本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古诗复习中来。

2 教学环节二:复习旧知,掌握方法

苏教版语文本册共有三首咏物诗,分别是《石灰吟》、《墨梅》、《马诗》。教师采用先复后放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自主复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先一起复习《石灰吟》这首古诗。这里,教师主要利用电子白板的“探照灯”和“隐藏”功能对重点字词进行强调,如“吟”、“锤”、“击”的理解,“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一句中“留”字的书写等。利用电子白板的这些功能可以较好地提醒学生关注老师强调的这些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此时,顺势引导学生归纳出复习古诗的几个要点:会背会默古诗,理解诗句意思,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根据这几个要求自主复习《墨梅》、《马诗》这两首咏物诗。

《石灰吟》和《墨梅》这两首诗中学生容易混淆的是两个同音不同字:“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一句中“留”字和“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一句中的“流”字。这里,可以运用电子白板的“放大镜”功能,突出显示这两个易混淆的字,并让学生联系诗句意思,说说怎么才能快速区分这两个字。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留”指的是留下的意思,要留下高尚的节操在人世间;“流”指的是流动,指的是梅花的清香之气在天地之间流动。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可以牢固掌握这两个字的写法。

3 教学环节三:归类复习,快乐闯关

复习完了本册书中的古诗词后,教师又带领学生进入第三环节“归类复习,快乐闯关”。首先,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拉功能将所学的古诗进行归类,让学生明白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大致分为这几类:咏物诗、哲理诗、爱国诗、写景诗、边塞诗、送别诗、儿童诗、思乡诗等。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拉幕”功能出示这几类诗的名字。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一环节里,教师设计了“快乐闯关“的游戏环节,主要分为五个关:诗句配对、吟诗作对、慧眼识主、妙用古诗、智力抢答。

第一关“诗句配对”。检查学生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打乱的古诗句配对好。教师事先把八句诗句的顺序打乱,然后请学生上台动手操作,在最快的时间内把正确的顺序排出来。学生可以在电子白板上随意地移动诗句,把正确的诗句配好对。这一练习能够使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更加密切,其他学生也可以随时纠正上台操作同学的错误之处。

第二关“吟诗作对”。让学生快速地说一说诗句的上一句或者下一句。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淡入功能,把正确答案隐藏起来,学生答完一题,再出示正确答案。

第三关“慧眼识主”。让学生猜猜诗句的作者以及出处。教师事先把正确答案写好,待学生回答完之后再出示正确答案,然后运用电子白板的橡皮擦功能,把正确的答案显示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以上三个部分的练习主要检验学生对古诗的熟悉程度。

第四关“妙用古诗”。检测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关键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看其能否将掌握的知识学以致用。因此,此处设计了几道情境题,检测学生能不能把积累的古诗句正确地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和习作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这一练习主要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运用。如:

(1)夜深人静的夜晚,老师在灯下批改着我们的作文,这不禁让我想起两句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当你在公园里漫步,看到满池盛开的荷花,你会吟诵什么?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都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了朵朵美丽的水花。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每当过年过节时,背井离乡的游子总会特别思念自己的故乡,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正表达了这一情感。

在这里,教师运用了电子白板的多媒体模板,数轴上有八个点,分别对应八个题目,只要点击数轴上的点,相应的题目就会显示出来,这样既节省了页面空间,又达到了美观的效果。

第五关“智力抢答”。可以运用电子白板的多媒体模板,页面上有五个气球,在气球下面其实隐藏着五道题目。教师让学生上台自由选择题目,只要点击一个气球,那个气球就会爆炸,题目也就显示出来了。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在一题一题的抢答中体会成就感。这一练习也是检查学生对于诗人、古诗类别的熟悉程度。

关于教师节的诗句范文第4篇

很多中学语文教师都认为诗歌比较难教,他们在上诗歌课时往往都是走复述大意、归纳主题、概括表达方法的诗歌教学老路子,年年如此,课课如是。坦率地讲,当前诗歌教学的基本模式就是:教师费尽口舌地对一首诗全面分析讲解,但却把本来完整、优美的诗歌给肢解得支离破碎。即使是这样的分析也大多依照教参,做唯一不变的解读,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同时,学生并没有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反而对干巴巴的分析感到粗糙无味,因此逐渐丧失了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诗歌教学严重脱离诗歌本身,不进行美的赏析,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只会造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想学的局面。

二、诗歌鉴赏教学的具体策略

诗歌教学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鉴赏诗歌,并通过鉴赏来提高审美能力。因为鉴赏是审美活动,在美的氛围中学习诗歌,“与其说是知识传授,不如f是个体生命之间的心灵交流,作为审美中介的教师,其作用不过是引导学生以赤子之心融入诗歌的境界与氛围中去,理解诗人的境遇及其对天道与人道的体悟,伴随他的灵魂飞翔在自由的天国里,寻觅现实生活中所欠缺的人性人情之美。这里,人情的美读胜于苍白的说教,入境的体验胜于枯燥的传授”。对于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是:“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情感世界。”质言之,就是“披文入情”,鉴赏要走进诗歌的情感世界。

在诗歌鉴赏前,教师可大致向学生讲解一下诗歌的有关知识,像古诗的格律,新诗的流派等方面,为诗歌鉴赏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但不可做过多过细的讲解,以免造成分析有余而鉴赏不足。

诗歌鉴赏的最大诀窍在于先要找到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可以让学生很快了解诗人所想要表达的情感。本文所讲的找切入点是指通过“诗眼”切入,从语言切入,由意象切入意境三种主要方法。

(一)抓住诗眼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诗眼就是诗歌的大门,通过这扇门我们便可以了解到诗歌的内在意蕴。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眼乃神光所聚”,这表明“诗眼”是全诗神韵的集中表露。所谓“诗眼”,“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彩最关键的词句”。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诗眼,抓住诗眼,由此切入有助于了解全诗立意。诗眼有“句之眼”和“篇之眼”两种,“句之眼”通常是一个字或一个词,而这些字词又多为动词,因为动词能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斗争,最能体现诗的意境。如杜甫的《旅夜抒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垂”、“涌”这两个动词把星星、月亮、平原和大江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雄浑壮阔的“旅夜”图画,如此雄壮苍茫之景,让人体会到宇宙的浩渺无穷,人生的短暂渺小,也传达了诗人凄怆孤寂的情感。这两个字自然成为了诗眼。另外,还有不少以形容词或数词为诗眼的,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篇之眼”就是全篇最为传神的诗句。像《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不肯媚附权贵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

可见,鉴赏诗歌时抓住诗眼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好地认识了诗眼,对全诗的了解也就抓住了重点,另外诗眼多为名句琅琅上口,我们还能丛中感到审美愉悦。

(二)从语言切入,即“因文悟道”

再好的诗歌内容也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的,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就是语言的魅力。古人讲究炼字炼句,就是对诗歌语言的锤炼。英美新批评派有“构架─肌质”论:构架即作品的意义结构,肌质即诗的细节、语言的质地、具体的色泽和纹理。新批评派认为只关心构架不关心肌质的人们“只是把诗当作散文加以论断”,因而他们提倡对文本的“细读”,关注于诗的肌质即诗人对语言的组织和运用。诗的美和意义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和语言有着一种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古人提倡诗歌中“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教师在教诗时与其要求学生空洞地概括大意归纳主题,还不如先问他们喜欢哪些句子、比喻和描写,好的诗句必然会吸引或打动学生。教诗,就要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把他们的关注力集中到诗的语言本身。例如《再别康桥》为什么流传至今为多数人喜爱,不正是像“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类优美的句子打动人心。再比如郑愁予的《错误》,其中“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一句引起了多少人的喜爱和讨论。这些都说明了语言本身的魅力和耐人寻味之处,在体味到语言的魅力后,感受到诗中的情感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三)由意象切入意境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而“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是鉴赏古诗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我们要体会诗歌中的优美意境,可以通过意象的分析进入其中。

李白《将进酒》中有“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二句,就是将“青丝”、“雪”这样典型的意象拿来比作头发,使读者的感受相当清晰,更容易理解。王维的《山居秋暝》则通过“明月”、“清泉”、“浣女”、“渔舟”这一系列的意象向我们展示了诗人安详宁静的内心世界。又如《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一节形成一个结构,节与节之间彼此呼应,共同展示出天上和地下交相辉映的两组意象。我们从这些意象中可以发现诗人对康桥的无限留恋和心中的淡淡哀愁。感受到意象组合的美妙,学生就不难领会“意”与“象”的互相渗透、和谐统一了。

对诗的解读离不开对意象本身的把握,诗的创造力、想象力、一切生命力,就在意象的塑造上。引导学生从诗歌意象创造的总体氛围中去把握它所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通过意象去理解意境,这是个有一定难度的过程,教师要巧妙运用各种方法来完成。

参考文献:

[1]王升.主体参与教学策略的分层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1,3.40.

[2]方守金.遵循诗歌特性开展诗歌教学――中小学诗歌教学浅说[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1.84-88.

[3]吴艳梅.诵读 切入 联想――古诗词鉴赏教学三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6.59-63.

[4]赵玲.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谈[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37-38.

[5] 王家新.“它来到我们中间寻找骑手”――谈新理念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上)(下)[J].中学语文教学,2005,2/3.

[6]葛宇虹.意象与诗歌鉴赏[J].课程?教材?教法,2001,9.45-47.

关于教师节的诗句范文第5篇

一、节奏

古诗词的音律之“味”主要体现在节奏上。什么是节奏?节奏是音乐或诗歌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正如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所言:“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在造形艺术则为浓淡、疏密、阴阳、向背相配称,在诗、乐、舞诸时间艺术则为高低、长短、疾徐相呼应。”[1]语音的高低、断续所形成的拍子和韵律,起到传达、激发以及缓和情感的作用。

体味节奏,不可忽视平仄。什么是平仄?“至于平仄,乃中诗(笔者注:中国诗歌)独有之物;因四声亦中国文字所独具,平仄出于四声者也。”[2]平声悠扬尾音长,如击钟鼓;仄声短实重疾,如击木石。平仄是一个最自然的东西,闻一多先生如是说。从来不知诗的人,你对他讲“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二句若不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听起来很不顺耳。这种“顺耳”的感觉,正是诗歌吟味的快乐所在。

因此,吟哦讽诵,也就是有节奏、有韵调地诵读,恰恰是体会“诗味”的最为简单有效的方式,所谓“惟有吟哦殊不倦,始知文字乐无穷”。(欧阳修《戏答圣俞持烛之句》)从窦桂梅老师的诵读指导中,我们可以体味到浓浓诗趣。

师:诗要读得字正腔圆。所以我们可以像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里面有停顿。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闲”是第几声?

生:第二声。

师范读:闲――居――少(短促,有点夸张)邻――并――

师:好,下面我不说了。看看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

一学生读,读得很好笑。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很短)

僧――敲――月下门――[3]

对小学生而言,读好诗歌的平仄起伏,是很不容易的。窦老师并没有概念化地去讲授节奏和平仄,而是根据声调的基本划分,提出一个诵读的基本原则,通过示范,让学生去模仿、去体会,诗歌的意味自然地融合在吟哦中。

二、诗眼

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句非常关键的话,甚至只是一个字,对理解全篇的结构脉络或者作品的主旨,起着非常重要的昭示作用,这就是诗眼。

比如,王维《过香积寺》中有“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赵殿成在《王右丞集笺注》中评价:“‘泉声’二句,深山恒境,每每如此。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着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矣。”[4]“咽”和“冷”就是中国诗歌中所谓的“诗眼”,即让诗灵动、活泛起来的关键词。

再如,杜甫在四川夔州,感叹时事,写了《秋兴》八首,其中第四首末句“故国平居有所思”在八首中间就起到承转关锁的作用。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这样评价:“上下七首,于此维系,其源出此。”“于此维系,其源出此”这八个字,可以说是诗眼的价值概括。

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一词中的“醉”字,可以说是全词的灵魂。以下案例中,教师带领学生细细品读“醉”字中的意蕴。

师:辛弃疾生活在金兵入侵的南宋,一生主张抗击金兵,年轻的时候,曾经雄心勃勃,立志“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但是一直被投降派打击,长期得不到重用,被迫闲居在农村。到老年,“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洋洋洒洒的破敌良策,却去换邻居家种树的书!

这首词中,有一个字很值得玩味――“醉”。这个“醉”字,就连学者们对它的理解都各有不同。有人认为,这个“醉”字,可能不是指词中的翁媪醉了。你怎么看呢?

生:我觉得可能是指词人为这样的美景陶醉了。

师:你再读读词,联系诗人的经历,想一想,从这个“醉”字里,你能读明白辛弃疾的心吗?

生:他有很多志向,可没有能很好地实现,他想在陶醉中忘掉烦恼。

生:我觉得他内心并不快乐,有很多无奈。

师:是啊,也许是翁媪醉了,因为生活的宁静而沉醉;也许是词人醉了,因为眼前的情景而陶醉;也许沉醉中又带着苦涩……

不同的人,对诗眼的抓取和把握有所不同。比如王崧舟老师讲授《枫桥夜泊》,认为“愁眠”二字是诗眼;潘新和教授则认为这首诗“真正的诗眼不在愁眠,而在钟声”。当然诗无达诂,诗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一切都在读悟之间。但在古诗的启蒙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对诗眼的体悟能力的培养。

三、画意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坡对王维山水诗的评价,高度概括了诗与画交融的境界。诗是语言的艺术,写得形象,有画意,才能成为好作品。

坡对王维山水诗的评价,也道出了古诗教学的真谛,即古诗教学也应该有浓浓的画意。教师可以结合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也可以让学生想象画面,尝试在脑海中建立意象,还可以将整个诗歌的教学过程最终凝为一幅精致的画。如《江雪》一诗描绘了漫天飞雪,众鸟飞尽,老翁孤舟,寒江独钓的情景。教者就是采用了诗画相生的方法。

师:是啊,一首凝练的诗,就是一幅精致的画。刚才我们已经把《江雪》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了。我们再细细读诗,想一想,如果要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画上会有什么?

生:应该画山。画很多山。

师:为什么?

生:因为诗中说“千山”,就是说有很多山。这里并不实指一千座山。

师:这是虚指,形容山很多。这句诗里还有个“鸟”字,要不要画鸟?

生:不要,这里说“鸟飞绝”,就是鸟全都没有了。

师:“绝”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完全没有了。

师:为什么在这许许多多的山里找不到一只飞鸟的踪影?谁能在诗里面找出答案,一个字。(板书)

师:是“雪”,大雪覆盖了群山,飞鸟躲进自己温暖的窝巢。谁来读读这一句。

这样的教学,克服了古诗词串讲的问题。它不是将教学过程肢解为对某一个字或者诗句的解释,而是从整体上把握和诠释古诗,从而保持了诗的韵味。

以上所述的要素,在古诗教学中需要关注,但教学的目标不是孤立地为解节奏而解节奏,为解诗眼而解诗眼,为解画意而解画意。诗歌是“吟咏情性”之作,节奏、诗眼、画意的关注,最终是为了让学生沉浸到诗中,去感受诗人的内心。再以《江雪》为例,学习难点并非字意的理解和画面的呈现,而是对渔翁形象的认识,对诗人心境的把握。教师引导学生思索:“天地间,一片苍茫的飞雪,一位孤单的‘蓑笠翁’在一条孤零零的小船垂钓。他真的在钓鱼吗?”正是因为对诗人的情感的体味,让学生说出了“诗人是在钓一个春天”这样的妙语。“诗味”由此而来。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91.

[2]闻一多.古诗神韵[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231.

[3]窦桂梅.《游园不值》课堂实录[EB/O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