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范文精选
融媒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融媒体;视频内容;生产要素;传统媒体
继语言、文字、印刷、电信技术之后,互联网成为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五次媒介革命,深刻影响并改变着每一个人[1]。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0.4%,互联网日益成为老百姓“收音”“发声”的主渠道[2]。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线下与线上、国内与国际、现实与虚拟、体制内与体制,相互的界限日趋模糊,构成了越来越复杂的舆论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全媒体新图景,导致媒体介质的泛化和消融。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面对各类新媒体的强势崛起和蚕食,传统媒体被挤出了舒适区,在时代的大潮中飘摇。截至2023年12月,仅我国短视频用户的规模就达8.73亿,占网民整体的88.3%,短视频赶超搜索引擎和网络新闻,成为仅次于即时通信的互联网应用。这意味着互联网的流量形态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从文本转向视频[3]。以“声+画”为主的有高辨识度的传统媒体,视频制作始终是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面对已经来临的风口期,电视人更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全媒体时代的互联互通,再造了观众心理习惯和行为体验,电视视频内容的生产和制作在手段和方式需要推倒和重构。以各类新媒体组合矩阵为代表的融媒体与包含电视、纸媒等在内的传统媒体,除了在媒体介质和传播技术上有所区别,非本篇探讨之列,单从视频制作方面,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选题、语境和呈现方面的差异显而易见。
一、融媒体时代内容资讯的快、准、狠
(一)快:资讯之快融媒体时代用户每时每刻都被海量资讯裹挟,在时间维度上,“快、快、快”成为融媒体时代最显著的特征。科技的进步和媒体的特性,都让各家媒介平台争夺头阵首发,各种资讯时点、迭代更新的速度之快以及用户注意力转移的速度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二)准:通达客户之准传统媒体都有特定的细分客户群,也就是说要精准达到细分客户群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资源,但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的支持下,各类大数据的算法和人工智能的预测、智能终端的普及,“千人千面”使得当下精准推送和个性化服务已成为融媒体时代的一大趋势,除了传统的“某宝”之外,以“某条”“某手”等为代表的新锐互联网公司更是将“千人千面”做到了极致。(三)狠:信息爆炸之狠相较于时间维度上的“快”,空间维度上的“狠”则让大众集体患上了“知识焦虑症”。用“铺天盖地”“疾风骤雨”形容今天的信息爆炸并不为过,“无所适从”“浅阅读”“无意识刷屏”在潜移默化中给现代人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融媒体时代视频内容生产的快、小、素、全
(一)快“快”已经成了融媒体时代所有媒体介质共同追求的第一价值,尤其是自媒体改变了信息的游戏规则,“同步即时”方显媒体英雄本色。再加上“5G+4K”等新技术的加持,内容生产的便捷和快速变得更加不可想象。(二)小“知识焦虑症”导致贪多贪快成了多数用户不自觉的行为习惯,“碎片化”阅读和观享成为绝对主流。抖音用其数秒即过、庞杂的视频内容强有力地证明了“短小精悍”的黑洞引力。(三)素“素”指原生态,特别是自媒体的介入,不加工、少加工甚至是零添加的原生态内容生产,扯掉了传统媒体的最后一点高贵和神秘的面纱,让媒介与大众同频共振。“有图有真相”是用户愿意放弃时间成本来围观和体验的重要动因。(四)全视频内容生产不再是电视媒体独家专利,媒体介质的泛化及其边界的相互侵蚀让“全员媒体”成为现实,且愈演愈烈。
三、融媒体时代电视内容生产的破旧立新
其实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构成视频内容生产要素都万变不离其宗,无外乎三大件,即内容选题、语境表达和呈现方式。面对融媒体时代舆论生态的“快、准、狠”和内容生产的“快、小、素、全”,作为传统媒体特别是视频生产“老大哥”的电视台,即不能失了“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主流颜面,还得挽回普罗大众渐行渐远的“爱慕之心”,需要的不仅仅是战略意识上的觉醒和转移,更需要在具体战术上破旧立新,将“曲高和不寡”当作融媒体时代电视内容生产的诉求和价值指向。
(一)内容选题政治性、时代性、人文性和创新性“四性”融合
作为主流媒体,电视是党的喉舌,但随着各路新媒体的崛起,泥沙俱下已成为信息常态。该不该放下身段、如何放下身段,是近年来电视人最纠结也最无解的问题。面对日益多元的思想意识、复杂的舆论环境和严峻的生存挑战,电视媒体要想抢占舆论制高点,实现传播实效最大化,电视节目必得力求实现政治性、时代性、人文性和创新性的相互融合。1.政治性:总书记强调:“始终把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就意味着,电视节目无论怎么变化,都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站位要高。也正是基于此,电视构筑了新媒体平台所不具备的专业度和权威性。人们不一定第一时间从电视上获取资讯,但是最依赖从电视上求证信息的真伪,特别是来自党和政府的发声。2.时代性:电视节目的内容选题必须具有时代烙印、反映时代特性、把握时代脉搏,敏感捕捉当下现实热点、难点抑或是痛点,够新、够鲜、够辣,才有可能“四两拨千斤”,才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脱颖而出,取得用户的关注和共鸣,实现信息的爆炸性传播。3.人文性: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毋庸置疑,无论何时何地,包含电视节目在内的所有文艺创作,主体都应该是人,传达人类共有的普世价值。只有本着人文情怀,聚焦普通人,以小见大,倾注真情实感,讲述有温度有诚意的故事,才能够引起最广泛的情感共鸣。4.创新性:这里的创新指的是内容而非手段。AR、VR技术的发展让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全方位无死角地展示在用户面前;AI、语音识别技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人物“活”起来,可以与用户进行交互,就像与历史人物在“视频通话”……技术的进步让文化创新更具活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优秀传统文化是最好的选题内容,其隐藏着一个民族的基因密码。推陈出新,族群共同的记忆是情感勾连和认同的基础。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内容都是硬核,如何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是媒体人需要掌握的灵活与刚性的原则。但无论是何种原则,传递正能量,做有深度、有温度,有党性、有人性的媒体,必然是当下电视从业者孜孜以求的实现目标。
(二)语境表达的不“端”和不“装”
毋庸讳言,一些电视新闻确实存在着标语式、口号式、说教式的语言语境,单一的传播方式导致电视在用户心目中就是一副“端”着的身架。进入融媒体时代,用户对“假、大、空”的说辞过耳不过脑,相反,新媒体语境中的不“端”和不“装”却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共鸣,用户在新媒体的内容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积极参与传播,就像病毒传播极大地提升了传播地广度,这是值得电视媒体反思和借鉴的。1.标题:“标题党”向来为主流媒体所鄙夷,但不得不承认,一个富有煽动性的标题,往往是提高点击量的关键所在。电视节目标题中规中矩,遣词造句缺乏新意和指向,难抵人心。标题不该是“我想说什么”,而是“你想听(看)什么”,主客角度不同,标题的意义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四川省新闻办就九寨沟地震答记者问”(主流媒体)和“九寨沟地震一天了,你关心的6个疑问都在这里”(新媒体)两个标题,受众心理感应完全不同[4]。2.同期声:同期声是最好的语言表达,其未加修饰的真实和生动往往会成为节目内容的点睛之笔,“感同身受”使用户情感、情绪有所依托,现场对话、环境声、叫骂声等富有烟火气息的视频往往是融媒体中传播得最好的一种内容要素。3.少言多画:有图即有真相。对用户来说,有照片或视频,了然于目,语言显得苍白和多余。在融媒体时代,画面比语言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4.去说教:说教是电视人根深蒂固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但事实上,真实陈述、平和表达、悬置评判,给用户留一定的思考空间,才是明智之举。5.讲人话:电视人常说“喜闻乐见”,却用太过高调的语言语境自说自话。如何让宣传内容特别是大政方针直达百姓心脑?电视人首先要学会讲人话、讲实话、讲真话,尤其要把高深、艰涩的政论转化成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和语境。
(三)呈现手段的机动和灵活
“原生态、即时性、碎片化、短视频是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信息的重要特征”。与传统媒体“结果报道、效果报道、等结果报道”相比,新媒体的做法则是“发生报道、即时报道、滚动报道和过程报道”。这充分说明新媒体在内容呈现手段上的机动性和灵活度。1.快速:在一切唯“快”的融媒体时代,新闻的定义正在被改写,即新闻不再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采集快,更要快,甚至采集和同步实现,新媒体的“快速”反应令传统媒体倍感压力。如何实现与其他媒体介质同步甚至是更快的信息和传播,除技术层面的突破外,采编人员必须建构即采即编即的工作思路和技能。2.原生态:电视节目追求精雕细琢,讲究慢工出细活,而融媒体时代的“快餐”文化心理,与精美的音画相比,多数用户更渴望在第一时间感受正在发生的事实场景,粗糙的、未加工的,甚至穿帮、没有专业技巧的镜头都会因“真实”让用户收获的一份体验快感。3.短小:第三方数据机构也做过一个统计,有85%的用户是对广告抱有接纳的态度的,然而可以接受45秒的只有3.8%,而接受15秒广告的用户是67%,这相差了17倍。另外,对于15秒广告正确的记忆力是也是最高的。对精于长视频剪辑的电视人来说,如何在以秒计算的短小视频里,用最快、最有意趣的方式吸引用户眼球,是在电视与新媒体竞争中必备的一项技能。4.互动:融媒体时代,互动社交已成为各媒体努力实现和追求的用户体验。经研究,社交媒体能够给用户带来了三种前所未有的美好体验:第一,用户可以及时分享所观察到的信息;第二,用户享有对信息的编辑加工能力和权利;第三,搜集信息和社交可以同时完成,可以和友人自由交流内心的观点。这种既能社交又能获取信息的美好体验,大大提升了社交媒体的传播速度和广度。而传统的电视媒体一直以来就是单向输出的方式,与用户根本无法形成互动和交流。
四、融媒体时代电视台内容生产和流程再造
2023年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8月18日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3]正是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部署推动下,打造智能化媒体平台逐渐成为传媒业新趋势,经过数年的摸索和实践,媒体融合的广度不断拓展,媒体融合的深度也取得较好成效。2023年9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首个区域总部和5G+4K+AI媒体应用实验室在上海启用,助力广播电视媒体以及相关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紧随其后,人民日报社与百度公司也对外宣布联合成立了人工智能媒体实验室,希望通过双方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构建人工智能媒体新生态;当年的11月份新华社也与蚂蚁区块链携手,正式了“媒体大脑3.0融媒中心智能化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主要是以当下区块链技术和AI技术相结合,利用阿里体系的研发能力赋能新华社“策、采、编、发”多个新闻生产环节和流程。2023年1月全国第一家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成立,该中心聚焦理论应用和技术革新的融合,可以预期这个位于湖北的融合创新中心,将成为我国广电体系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创新的重要实践基地。为响应国家号召,更为生存“突出重围”,全国各地主流媒体纷纷尝试媒体融合,特别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入爆发期,传统主流媒体都在积极尝试和探索融媒体的转型发展之路。然而,“当下,媒体融合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和弊端,制约了融合的效率和进程”[3],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出现内容采集、加工和间不配合不顺畅的状况。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大屏和小屏之间孰轻孰重,较劲的背后真正要突破的不仅仅是僵化的体制,更是电视人的自尊心理防线,先保证电视再“施舍”给新媒体的做法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换言之,对于电视台来说,融媒体信息流程的梳理和再造刻不容缓,只有厘清部门间的轻重缓急和规范化流程操作,才能与“船小好调头”的自媒体或其他媒体共存和竞争。为保证内容的即时播出、滚动播出、参与播出甚至是互动播出,应当本着先小屏后大屏、先粗粝再精剪、先留白再评论的原则,在电视台内部真正实现媒体互通互融。
五、结语
媒体融合已向纵深发展。舆论宣传是看不见硝烟的战斗,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阵地,要想在各路媒体即渗透又排挤的大势中,延续传统权威并掌握“微传播”话语权,尽力、尽快转变思路,构建视频生产新要素、创新视频制作新形态、再造视频传播新手段是不可回避的选择。显而易见,深度融合不仅仅是当下我国媒体行业生存的转变路径,也是时展的现实需要,更是新闻舆论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财经,2023-02-08.
[2]共产党员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三十讲(第十九讲)[EB/OL].共产党员网,2023-10-15.
[3]黄楚新,彭韵佳.2023年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4):9-15.
融媒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类节目;媒体产品;河南卫视;节目营销;传统文化
近年来,融合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不断增多,观众对其的关注度也日益提升,但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大多数节目的传播效果未达到预期目标。除了节目内容制作上存在问题以外,营销手段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2023年,河南广播电视台围绕“中国传统节日”制作并播出了《2023年河南省春节晚会》《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和《重阳奇妙游》等一系列节目。这些节目一经播出便席卷各大网络平台,赞誉之声四起,热度居高不下。“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播出后通过不同渠道被受众欣赏、消费、二次创作,是媒体产品功能的体现,也折射出其背后的传播机制。本文从媒体产品营销的角度对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营销思维和合理性进行分析,并对媒体产品的传播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作为媒体产品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营销效果
(一)经济、文化、社会的宏观效果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热播,从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对受众产生了影响。从经济方面来看,该系列节目的热播为节目本身、制作单位以及播出平台都带来了经济效益。大众的注意力转变为节目授权收益、广告收益、产品销售收益等,产生了各种经济行为,参与市场流通。从文化方面来看,传统文化元素在继承的基础上得以创新使用,使得社会遗产能够传承延续。该系列节目还起到了为大众提供知识和娱乐的作用,是寓教于乐的文化节目,具有新时代的教育意义。从社会方面来看,在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及河南大象融媒体技术有限公司的带领下,节目的制播整合了河南博物院、河南各地市文化建筑等资源,实现了社会资源和社会分工的协调和统一。
(二)社会群体的中观效果
不同的社会群体虽然自身角色定位存在差异,但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影响。在河南卫视连续推出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节日相关特别节目并广受关注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围绕该系列节目的出圈,召集相关单位领导、行业专家、研究学者等,在郑州举行了文化类节目创作的座谈会,分析了该系列节目的成功原因,总结了河南卫视的工作经验,并对日后文化类节目的创作提出期望和要求。除了业内的认可之外,该系列节目也受到媒体单位、网络大V的推荐和支持。“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频频被《人民日报》点赞,包括新华网、央视网在内的众多主流媒体纷纷进行转发推荐,拥有庞大粉丝数量的网络意见领袖也主动进行宣传。
(三)受众个体的微观效果
对于分散的受众个体来说,节目的播出为其带来了知识的普及、视听的欣赏和身心的陶冶。据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品牌推广部总监、“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执行策划徐娜介绍,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播出以来,屡掀浪潮,累计超300亿流量助推传统文化出圈:2023年河南省春节晚会全网点击量超50亿,接下来的系列节目的全网点击量均超25亿,其中《端午奇妙游》点击量突破60亿,《中秋奇妙游》创65亿点击量新高。除了数据增长,受众也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该系列节目的热度维系中来。河南卫视在新媒体平台涨粉迅速,截止到2023年12月,已拥有245万微博粉丝、258万抖音粉丝,其在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二、媒体产品的五个层次解读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产品是一个整体概念,其中包括核心产品、有形产品、期望产品、延伸产品、潜在产品五个层次。这里的“产品”在现代营销学中虽然指实体产品,但对于整体考察电视节目也具有参考意义。
(一)核心产品:根植本土文化,传递精神内核
核心产品是指产品最基本的效用和功能。“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根植于本土文化,在中国传统节日到来之际,为受众打造了一场场视听盛宴,从多维度传递了正能量和主流价值观,让受众由表及里地理解节目的内涵。节日、文化、场景是节目的核心元素,也是满足受众视听需求的基本条件。在传统节日的氛围下,“唐小妹”、纸扇书生、洛神等形象让本在书籍、画像、博物馆里的历史记忆生动起来,展现了中华文化之美。另外,节目背后的寓意以及价值观的传递是重要的内核部分,巧妙的立意和真切的情感是感染受众的重要因素。例如,《中秋奇妙游》中的武术节目《少林·功夫》以嵩山少林寺练功为场景,传递出不怕困难、直面挑战的精神品质。
(二)有形产品:中国元素映衬,技术手段辅助
有形产品是承载核心产品的外在形式,“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随处可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技术手段等都是对核心内容呈现的重要辅助,受众得以沉浸式地领略节目场景。每期系列节目都由多个紧扣主题的部分组成,并通过创意编排层层递进。其中,《中秋奇妙游》在60分钟的晚会时长里,共设置了10个节目,采取“剧情转场+节目表演”的方式,表现了“团圆”“祈福”“航天”等主题,展现了皮影、舞狮、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另外,《唐宫夜宴》采用“5G+VR”技术将演员与虚拟场景相结合,《龙门金刚》通过3D数字化扫描技术对洛阳龙门石窟进行舞台取景,这些方式的运用使沉积的历史画面在现代科技的辅助下鲜活起来。
(三)期望产品:切中受众偏好,文化娱乐并存
期望产品是消费者购买产品时希望拥有的产品属性。对于该系列节目来说,受众希望能够以最便捷的渠道和最小的成本接收到最有效的信息。首先,在播出内容上,“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将中原文化与当代受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相结合,创作出“文化+趣味、流行、视听”于一体的媒体产品。《清明奇妙游》中的节目《我们是一家人》将最新出土的青铜尊拟人化,用Rap说唱的形式让文物开口说话,并结合网络流行语和鬼畜手法表达了“中华一家亲”的理念。其次,在传播渠道上,该系列节目在播出前、播出时、播出后的三个阶段利用电视、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传播渠道最大范围地传播节目内容并接受受众反馈,形成了全面、交叉、立体的传播网络。
(四)延伸产品:自制巩固受众,他制拓展受众
延伸产品是核心产品的衍生部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延伸产品主要分为自制和他制两部分,自制即河南卫视或官方合作的平台(如河南博物院、剑侠情缘三游戏等)的文创或衍生产品,他制即受众自发制作的漫画、表情包等。新媒体产品是传媒集团产品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媒体的延伸①。河南广播电视台在2023年河南省春节晚会“出圈”的短时间内,迅速成立了河南唐宫文创传媒有限公司。该公司负责唐宫夜宴及系列IP的运营,在85天内便设计推出了46款产品。同时,在节目播出后,互联网也涌现出一批根据节目形象和内容自发制作表情包、漫画等延伸产品的受众,不断为节目注入活力,吸引用户关注。
(五)潜在产品:政策环境支持,主题选材丰富
潜在产品预示着该产品最终可能出现的所有增加和改变。就节目来说,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不断为节目创作提供主题的灵感来源和内容选材,这是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持续创新的重要条件。从外部环境来看,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等多个重要会议中发表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一直大力倡导各广播电视台创作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优秀节目。与此同时,“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被确定为2023年“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重点项目。这些都是该系列节目发挥潜力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媒体产品出圈的营销路径
(一)购买决策五阶段模型
菲利普·科特勒和凯文·莱恩·凯勒在《科特勒营销思维》一书指出,消费者对新产品产生购买决策行为会经历五个阶段:问题认知、信息收集、方案评价、购买决策和购后行为②。消费者的购买很大程度上不是即时发生的行为,会有认知、选择、反馈的过程。首先,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工作人员会在节目播出之前将节目亮点画面以视频、图文等视觉呈现形式在各大新媒体平台先行投放。受众能够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提前接收节目的信息,并对节目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技术手段有所了解,从而自觉将“系列节目”与“传统文化”连接在一起,形成对精美文化节目的初步认知。其次,受众在逐渐形成初步认知的过程中,也在被动地接收同时段其他节目的大量宣传,“传统文化盛宴”与“现代明星歌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反差,使受众产生了收看该系列节目的欲望。在直播结束后,受众通过视频平台、社交平台等渠道对节目做出肯定的反馈并自发产生参与宣传的行为,节目的热度得以持续并延伸。“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五个阶段的条件,为节目出圈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差异化营销
在泛娱乐化和泛流量化的节日氛围中,河南卫视以差异性的核心内容和表现形式成为舆论焦点,并成功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制作出既叫好又叫座的节目。近年来,各大省级卫视都会以节日为基础来策划节日晚会,主要节目元素以“流量明星+歌+舞”为主,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受众产生了审美疲劳。“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区别于其他卫视的泛娱乐化和明星歌舞节目,立足本土文化与主旋律创新融合,打造出不能被轻易模仿或替代的节目,由此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另外,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部分晚会割裂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无法满足受众在特定节日对中华文化的情感归属。区别于快时尚包装下的流量明星歌舞表演,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抓住了观众情感满足的痛点,通过文化、人物、地域等符号唤起了受众的记忆和共鸣。
(三)整合营销
节目团队综合运用了多种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并在传播过程中植入了交互、开放、共情等互联网传播基因,在扩大传播面的同时也提高了传播效果。该系列节目营销的主体是河南广播电视台的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由于新媒体平台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媒介使用习惯和生活方式,该中心便根据节目制播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了相应的营销宣传组合,使得传播链条不断延长,达到了全民狂欢的传播效果。另外,节目播出前,节目组通过在新媒体平台的话题互动和创意征集等制作方式,让更多受众参与进来,并利用热搜设置悬念、制造话题等,起到了预热效果。节目播出后,官方自制和受众他制的延伸产品继续刺激受众的参与热情,包括众多网络意见领袖和主流媒体的推荐,也对节目的破圈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品牌营销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成功塑造并沿用了“唐小妹”(包括漫画版、古代版、Q版等)的IP形象,成为贯穿系列节目叙事模式的主要切入点,也是观众对该系列节目的印象和记忆的具象化表征。河南唐宫文创传媒有限公司的成立也助力实现了“唐小妹”IP效益最大化,从而持续为该系列节目注入热度。“唐小妹”的出圈更是加速了河南卫视出圈,让河南卫视在全媒体矩阵的传播中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深入人心,助力河南卫视实现从注意力到影响力的转变。由此可见,“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已成为国内文化类节目创新的典范。
四、作为媒体产品的文化类节目营销建议
首先,明确五阶段战略,保证战术实施。购买决策的五阶段模型是将节目内容与受众紧密联系起来的重要前提,也指引着节目各环节的策划方向。就节目的前期策划来说,文化类节目的特质是中华文化元素,要有兼备守正与创新的媒体思维,牢牢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守正是要利用传统文化元素打造节目场景,唤起受众的文化认同和集体记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则需要面对当下和未来,融合新的流行元素,符合新时代的受众群体需求,为传统文化增添新的活力。就节目的播出与宣传而言,团队成员要具备营销思维,协调配合,利用“微传播”各平台,抓住传播链各环节进行营销,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其次,读懂消费者,达到有效差异化。差异化要求节目团队通过一系列行为,使所创作的节目明显区别于其他同类竞争者,打造有特色的节目内容和易识别的节目场景,以此占据受众心里此类型节目的优先地位。菲利普·科特勒认为,有效差异化需要满足重要性、明晰性、优越性、可沟通性、不易模仿性、可接近性和盈利性等原则。对于文化类节目来说,有效差异化要求节目团队根据受众需求和自身的资源条件,通过便捷的收看交流方式让受众获得节目竞争者难以模仿的有价值的节目内容。同时,节目组也能收获收视率、点击量或广告费等利益回报。再次,整合渠道传播,实现扩散最大化。在场景时代下,媒体产品营销环境的吸引力与媒体产品内容的吸引力同等重要。文化类节目需要维护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协调好与意见领袖等传播主体的关系,重视传播过程中的统一性和发散性。统一性即节目内容传播的统一,发散性即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最大程度地吸引潜在受众的注意力。除此之外,还应利用受众与其社群的力量进行传播。如今,社交媒体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获取、交流、信息的方式,具有瞬时指数级增长的能力。开发具有开放、共享、互动等互联网基因的衍生新媒体产品,并利用基于成员共同兴趣爱好形成的社群进行传播,能够不断激发受众参与式创作的热情,甚至反哺节目创作。最后,打造品牌IP,获取长尾效应。文化类节目品牌的生成可以根据节目定位或受众反馈,在展现文化内涵、满足受众需要的基础上,在受众头脑中形成具有辨识度的形象,最终获得受众情感的认同。运营和管理品牌是在节目品牌生成后产生更强生命力和更长生命周期的重要举措,主要包括强化、活化、联合、延伸等方式。品牌强化需要传播者利用与受众的每个接触点不断传播品牌理念,让品牌深入人心。在品牌稳定发展或有下降趋势时,需要各方面更新换代重新活化品牌。品牌联合是通过找到有共性的其他品牌共同开发新产品,通过流量共享来获得新受众。利用已经建立起的品牌开拓新产品类别,利用其影响力助力推广新产品,从而获得长尾效应。
五、结语
2023年的河南省春节晚会仍然重视弘扬传统文化,唤起受众的集体记忆,对各媒体平台进行不同效能的开发利用,激发受众的参与热情。文化类节目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未来,会有更多优质的原创文化类节目制作播出,并成为火速出圈的媒体产品,激活受众的传统文化基因,不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注释:
①黄楚新,王丹.新媒体产品的研发思路与规律[J].新闻与写作,2023(03):21-24.
融媒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广播;深度报道;必要性;优势;策略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新的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资源、宣传内容、宣传形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宣传理念。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这个过程中相互渗透影响,形成的一种符合时展要求的媒体新环境。[1]融媒体丰富了媒介的内涵,使新闻传播出现了新的规律和特点。当今,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通讯设备普及,信息传播呈现多元化。大众可从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各类新媒体中选择自己喜欢和关注的信息,其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得以满足,这给广播媒体带来了极大冲击。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广播要在与其他媒体的共同演进中获得有利地位,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握机遇,做好深度报道,重塑广播媒体的竞争优势。
一、对广播深度报道的再定义
何为深度报道?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大词典》的解释是:“它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2]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的教程在谈到新闻报道的层次时提出了“三层报道”的概念:第一层报道是事实性的报道;第二层报道是发掘表象背后实质的调查性报道;第三层报道是在事实性和调查性的基础上所做出的解释性和分析性的报道。[3]由此可见,深度报道是将反映事实和揭示深刻思想结合在一起的报道。广播深度报道是指充分发挥广播媒体音响的优势,深挖新闻事件背后的新闻,以丰富的内容、深刻的说理来揭示新闻事件所反映的社会深层次问题,引发受众思考的一种报道形式。
二、融媒体时代加强广播
深度报道的必要性尽管在互联网时代,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和接收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人们“探究新闻背后的新闻”这个需求不会改变。融媒体时代,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要参与媒体竞争,就要学会扬长避短,用好手中的“利器”,对同一新闻事件,多角度审视,多层面解读,做出全面深刻的报道,以满足受众的需求。所以,融媒体时代加强广播深度报道非常必要。
(一)更生动地体现新闻价值
新闻的价值不仅是传播新闻信息,其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对受众、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达到以正确的舆论教育人、引导人的目的。融媒体时代,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良莠不齐、让人真假难辨,受众很容易在价值判断上产生偏差。广播通过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报道,以高角度广视野冷静、理性地分析和思考,对失真信息进行矫正,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正能量。
(二)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新闻事件的原貌,激发受众参与意识
深度报道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明明日的意义”。[4]深度报道不只是让受众知道发生了哪些事,其核心主要是通过分析社会热点和难点等新闻事件,从而将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及未来发展趋势展现在受众面前,让受众从中得到启发。一篇优秀的深度报道,其反映的必是受众关心的问题,能满足受众的求知“欲望”,吸引受众主动参与其中,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引发思考、给人启迪。
(三)提升广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融媒体时代,广播媒体要想赢得一席之地,毫无疑问需要广播媒体人发挥广播媒体的优势,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新闻事件蕴含的思想内涵及其体现的新闻价值,引发受众共鸣,从而提升广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三、广播深度报道的独特优势
(一)以声传真、以声传情、以声传美
声音能够传递情感。广播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来表现深度报道,可以深入浅出地把事件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让受众在了解事件后产生共鸣,给受众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引发思考,实现深度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增强了广播的舆论引导力。广播深度报道在深层次、多角度揭示新闻事件真相时,还加入了音响的呈现,从而使广播深度报道产生了独特的魅力,呈现了不可替代的优势。音响的合理运用不仅可以起到烘托人物心理及渲染气氛的作用,还能使受众犹如身临其境,这样的报道让人觉得真实可靠,提高了新闻传播价值和广播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二)形象的说理
“形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是当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决不是雕虫小技。”[5]广播深度报道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说理,从具体事件的表象和背景中提炼信息,阐述观点,有意识地找寻典型人物和个案,将抽象的道理通过形象的素材表现出来,说服、感染和启迪受众。
(三)伴随优势,移动收听
广播被称为“伴侣媒介”,受众能随时随地收听节目。在突发事件或应急事件出现时,能够针对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迅速发声,在极短的时间内引发受众的关注和响应。广播人要把握机遇直面挑战,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恰当的传播形式,在碎片化时代做好广播深度报道,突出广播媒体的公信力。
四、做好广播新闻深度报道的策略
深度报道是对新闻进行深加工后的产品,是新闻媒体争夺受众、赢得竞争的“利器”。“深”是深度报道最大的特点。在融媒体时代,如何才能做好广播深度报道呢?
(一)精挑选题
要做好深度报道,其前提是精心挑选一个合适的题材。好题材是决定深度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随着时代的发展,受众的需求在不断变化,深度报道的可选题材也非常广泛。所以,在选题上,记者要独具慧眼。“把庞杂的事实按照理论的要求做简明的归纳”“用理论的目光分析生活中的事实,把新闻事实中所包含的‘理论油’榨出来,再把这种理论的针对性抓出来,深度报道的深度由此而来。”[6]因此,好的选题要遵循“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能够敏锐地捕捉社会热点、矛盾焦点、生活难点等受众最为关心的话题。以获评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广播专题《幸福王家“规矩多”》为例,该作品紧扣“乡村振兴、村民自治”主题,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文明村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故事,讲述了江西省横峰县姚家乡王家村这个曾经的贫困村,36年来遵守“治村规矩”,坚守“有事大家一起商量解决”的原则,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王家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文明村、幸福村。又如获评第27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广播评论《最美校园评选的背后——莫让功利心玷污了孩子》,报道了江西省高安市在一次校园评选活动中,一些学校领导滥用职权,通过微信朋友圈拉票来获得名誉的行为。这种功利心极大地玷污了孩子们纯洁的心灵,让人们产生了普遍反感。作品通过深入采访家长和学校老师,摆事实、讲道理,及时批评这种不良现象,传递正能量,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这些作品注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切口虽小,但反映了民生大问题,深受听众喜爱。
(二)巧选视角
除了选择好的题材外,深度报道还要有个好视角。以获评第27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广播评论《给水留条“回家”的路》为例,这是一篇生态题材的广播评论。2023年7月13日,湖北省委、省政府重大决定——梁子湖的子湖牛山湖破垸分洪,永久退垸还湖,以确保武汉、鄂州、大冶等重要城市的防汛安全。记者当天中午就赶赴牛山湖,在现场坚守了20多个小时,详细记录了从破堤到炸堤的全过程,并在现场和安置点采访了周边渔民。记者在整理痛失家园的渔民们的录音时,突然意识到:水其实和人一样,也有自己的家,也要有回家的路,这些翻涌的波涛就是在找自己的“家”,就是在找一条“回家”的路。我们给水留出一条“回家的路”,其实就是为我们人类自己开辟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稿件播出后,还湖区域那些需要重新安置的群众深刻认识到退垸还湖措施的重要性,他们对政府的决定表示理解和支持,愿意在政府帮助下通过劳动重建家园。稿件的视角独特,引人深思,告诉人们要通过更多的手段来实现人与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精心策划
在融媒体时代,媒介丰富,对同一新闻事实,可能有广播、电视、报纸、新媒体等多种媒体对其进行报道。广播深度报道要想取胜,在选题、制定报道方案等方面都得精心策划。有策划,新闻才会有深度,而新闻策划需要创造性思维。“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特有的形式应包括两个基本部分: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各种水平的创造性思维。”[7]广播新闻深度报道不仅要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而且要告诉受众“为什么发生”。这就要求记者在主题的确定、材料的运用、谋篇布局等一系列环节发挥创造性思维。新闻策划的成功能深化新闻主题,让深度报道更具有影响力,引起社会关注,引发受众深度思考。
(四)深入采访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深入采访是做好深度报道的基石。深度报道关注的题材,相比一般的新闻,其事件较复杂,问题产生的原因也较多。记者要做好深度报道,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现场去获取第一手真实的资料,并通过细致的采访深入挖掘新闻背景,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及其发展趋势,对新闻事件作理性分析,引发受众的思考,这样的报道才会有深度。如获评第18届江西新闻奖二等奖的《绿满田畴粮满仓——我市粮食主产区昌傅镇粮食生产见闻》,这是一篇关于樟树市粮食主产区昌傅镇粮食生产的新闻专题报道。粮食生产始终是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记者深入基层,对昌傅镇当前粮食生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了较深入细致的分析报道,介绍了在农村工价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扬、种粮比较效益相对下滑的情况下,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的樟树市,其粮食主产区昌傅镇的经验——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以规模种植户为核心,联合分散种植户,组建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提高粮农的科学化和组织化水平。昌傅镇的经验和做法引人深思、也给人启迪: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业的显著特征,也是发展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正因为记者能沉到一线做深入采访,所以写出的稿件主题鲜明,行文流畅,有深度和说服力,最终获得了第18届江西新闻奖二等奖。
(五)发挥自身和融合报道的优势
在信息传播进入网络时代以后,碎片化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种形象性描述。[8]在融媒体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众多,虚假错误的信息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受众的价值取向。因此,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受众提供真实而有价值的深度报道。同时,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广播媒体要克服线性传播的局限性,利用融媒体的优势,通过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同步推送,把广播深度报道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出来。如广播媒体在微信平台推送语音新闻,与听众进行语音互动,这样就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从而增强了亲近感;将文本、图片、视频信息等传送到微信和客户端,来丰富新闻的传送形式,从而让广播新闻传播得更深更广。
五、结语
融媒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转型;传统纸媒;融媒体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新媒体应用越来越普遍,为了适应时代要求,部分纸媒开始创办网站,以达到信息数字化的目的。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纸媒和新媒体一直是相互独立,媒体融合效果受到影响。与此同时,部分报社不同编辑部的核算和采编也相对独立,影响纸媒和新媒体的融合。
一、传媒融合理念与纸媒转型
1.传媒融合理念
新媒体与报纸融合,不仅是指报纸借助新媒体渠道进行传播,还包含运营模式、传播形式以及内容等方面的融合。在纸媒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完全脱离网络,与此同时,新媒体也不能完全脱离报纸编辑部。媒体融合并不是单纯的部门之间的合作,而是以同一核算体系为基础,对运营主体进行融合,形成新闻采编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使新媒体和纸媒真正融合。
2.纸媒转型的必要性
(1)纸媒具有较大的存在价值。在传统媒体中,纸媒具有重要地位,其拥有大量的长期读者,虽然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读者阅读报纸的频率会相应降低,但其仍然对报纸信息有较大的依赖性。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人人都可以信息,导致虚假信息泛滥,而纸媒信息具有权威性和准确性,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纸媒既包含党报,也包含部分生活类媒体。(2)纸媒的生存空间仍需拓展。虽然纸媒信息具有真实性,但其广告萎缩、发行量下降也是纸媒发展面临的问题。在媒体竞争中,为了防止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纸媒应该采取必要的转型措施,保障自身发展,使报纸发挥维护网络环境秩序、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
二、在传媒融合过程中纸媒面临的问题
1.“大而全”但兼容性较低
对比新媒体部门和纸媒部门的发展情况,当前纸媒处于较为被动的局面。通常一家地方报业集团包括党报、杂志、生活类报纸、自媒体平台、新闻APP、新闻网站等,除独立音视频,几乎涵盖所有传播形式,部分集团的新闻APP上会有专人从事音频和视频的上传工作。这种媒体结构具有“大而全”的特点,可以促进融媒体发展,但在实际应用中各部门独立性较强、兼容性较低。一方面,新闻采编工作重合度较高。由于传播形式较多,各媒体的采编人员相对独立,因此对新闻事件往往是多名记者同时播报,内容重合度较高,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新闻转载具有单一性,采编人员并没有从多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剖析,只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工作缺乏创造性。
2.纸媒人才管理存在漏洞
纸媒人力资源管理属于粗放型管理模式。记者工作主要在一线,极少参加营销、管理、法律以及新闻业务等方面的培训,其采编过程缺乏重点培养和专业指导,主要靠自身领悟,综合素质无法满足当前融媒体发展的需要。同时,传统纸媒人才流失严重,人才队伍稳定性较差。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纸媒影响力下降、版面缩减,导致从业人员收入受到影响,一些经验丰富的记者会选择其他就业方向。
3.内容生产空间被渠道挤压
纸媒与新媒体融合面临“渠道为王”和“内容为王”的选择。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渠道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社交、娱乐以及信息获取等方面,大众更偏向于渠道的选择。在此过程中,新闻从业者应有足够敏感性,明确内容是渠道的前提,如果只有渠道而没有内容,受众群体就无法获取有用信息,渠道也就失去了价值。
三、新媒体的优势和劣势
1.新媒体的优势
(1)时效性强。纸媒出刊前需要经过编辑、排版、审查、印刷等一系列流程,当天的信息往往要到第二天才能,时效性较差。而新媒体以高科技电子产品和现代先进技术为基础,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传播,具有较高的时效性。(2)信息量大。新媒体借助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运用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等渠道,可以大量信息。当新闻事件发生时,新媒体工作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在短期内获取相关信息,使读者能够完整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3)互动性强。新媒体传播者可以及时与受众进行交流,拉近两者的距离,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会由被动变为主动,通过反馈主动获取信息,效率进一步提高。
2.新媒体的劣势
(1)信息的真实性较低。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数量增多,虚假信息也随之增加。相较于纸媒的传播方式,网络信息传播限制条件少、范围广,任何人都可以信息。在此过程中,信息的真实性受到影响,部分人会利用网络制造虚假信息,使新媒体的可信度受到影响。(2)信息碎片化。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传播途径逐渐由博客、BBS变为SNS、微信、微博等。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前提下,信息的传播也逐渐向着碎片化方向发展,受众通常会用零碎的时间获取信息。信息碎片化不但会使网络信息权威性降低,还会使信息的完整性受到影响。
四、纸媒与新媒体融合的主要措施
1.实现资源和人才集约管理
地方报业集团通常会设立多个编辑部,独立实施采编和报纸发行,新媒体部门也独立于其他部门,导致传播渠道重合、采编内容相同。因此,传统纸媒应该对媒体机构进行整合。比如,有些报社创建了“中央厨房”,从各媒体部门抽调专业人才,以产业、行业以及地域为基础对部门进行划分。各部门对各自负责的领域进行采编,并以不同媒体传播形式为基础对内容进行编辑,在采访和策划过程中,部门人员确定采编目标是以视频新闻、深度新闻、消息还是简讯的形式进行传播,并根据传播形式对设备和人员等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前提下,使传播效果进一步提高。通过对人才进行集约管理,让采访资源更加集中,为开展深度报道、策划大型活动奠定基础。除此之外,在平台化的前提下,多个新媒体平台和编辑部可以共同策划大型活动,提高活动传播力。
2.增强读者和媒体之间的互动
加强与读者群体的互动是媒体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应增强读者与媒体之间的互动,让媒体从业者能够了解读者的需求,使信息的接收和传递更加高效。(1)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为读者提供交流渠道。为了进一步提高互动性,可以采取粉丝福利、线上抽奖、留言回复等方式,增加读者参与互动的兴趣。在交流过程中,要增强内容的引导性,让读者对内容进行评论,提高互动频率,通过采纳读者的建议,使新闻质量进一步提高。(2)提高受众群体新闻参与度。传媒融合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使传播效率进一步提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是社会活动的旁观者和参与者。在新闻采编过程中,不管是社会新闻、时政新闻还是民生新闻,采编工作者都应鼓励受众参与其中,使媒体信息更具贴近性。
3.媒体融合要以大数据为基础
大数据在新闻传播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媒体机构可以用户评论、转发、点击量以及报纸发行量等为基础,运用大数据对读者阅读偏好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推送新闻。在大数据运用过程中,媒体采访模式也会发生改变,可以利用大数据对信息进行及时调整,挖掘有价值的信息,确保信息内容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宋振涛.新媒体背景下做好教育深度报道的探索[J].新闻文化建设,2023(04).
融媒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智能+;智慧融媒体;内容传播
营运体系智慧融媒体概念的内在含义是将“智能+”概念与“媒体融合”有机融合,是指在新一代跨媒体“智能+”技术的支撑下,通过全面协调媒体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生产资料、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等诸多元素,完成对用户消费环境、行为和偏好的采集与分析进而向用户提供与之时空、场景和需求高度匹配的信息[1]。智慧融媒体是一种协同创新的在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其依靠技术效应正在从“感知”走向“认知”、从“内容”走向“价值”,重塑视听生态的基本范式。
一、“智能+”概念产业新赋能
“智能+”技术的核心是充分运用“数字思维”,挣脱对传统互联网平台延伸和补充定义的束缚,创建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连接、互动和数据转换,打造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智能化的多渠道传播平台,最终实现传统媒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5G”技术“智能+”变革
5G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通信技术,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的三大特性。5G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产业的多元化,扩宽了产业领域,将传媒产业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万事万物皆是媒体。从“智能+”赋能来看,5G+媒体使得传统的媒体产业更加数据化和智能化,促进了生产与传播的深度融合,同时,5G技术也为媒体融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在推进传统媒体产业链的智能化、数字化、多元化的运行中至关重要。
(二)“沉浸式”技术“智能化”变革
“沉浸式”技术是对传统用户体验的一种颠覆,其主要是通过深度融合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使用户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受的一种技术手段,这种技术主要应用了3R,即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MR)[2],而实现全感官沉浸体验是沉浸式技术努力的方向。从“智能+”赋能来看,“沉浸式“技术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如内容从平面提升到了三维立体,虚拟世界实物化给用户带来了极致的体验等。此外,传统媒体产业也在不同程度完成了科技革命,例如3R技术实现“零距离”直播互动,综艺节目中的360度全景直播等。
二、“智能+”下的智慧融媒体
“智能+”的提出对人与信息、服务以及商品之间有了新的定义,因此,本文将以新华社的“媒体大脑”为例,讨论“智能+”技术下赋能的智慧融媒体的核聚变。
(一)内容采编智能化
我国第一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深度参与了2023年“两会”期间的新闻报道,目前已经经过了三次升级改造,媒体大脑3.0版本已经实现了由简单的信息采集到高端的内容采编的综合升级,是智慧融媒体形式的全新呈现。媒体大脑3.0以AI技术作为支撑,在2023年两会报道期间实现了复杂图文可视化效果。
(二)人机共生协同化
在当下的智能化时代下,人际关系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媒体工作者的角度而言,智能化的应用显然导致了其工作智能的嬗变。媒体大脑3.0的工作原理是借助摄像头、传感器等机械设备,收集相关的素材和资料,然后对收集的素材、资料进行智能化的技术分析处理,包括图像处理、深度学习等技术,最后生成一份完整的新闻稿件。在智能化未融入媒体行业之前,这一系列的工作都是由媒体工作者独立完成,但从智能化的角度而言,媒体大脑的应用大幅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由此可见,智能化并非是将媒体工作者取而代之,而是对媒体工作者的智能进行重新的定义和赋能,将其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投入更多创新型和创造性的工作,从而实现人机共生的协同发展。
三、智慧融媒体内容传播变现效能提升路径
在“智能+”时代下,被重新定义和赋能的智慧融媒体正向多元化、多角度、多平台的方向不断地发展。未来的媒体生态领域中,智慧融媒体将在最新的技术手段加持下不断地优化和改革,以良性内容和高效传播为逻辑起点,大力推进变现效能的提升,保障智慧融媒体的良性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一)用户体验自主掌握
目前,我国已然成为了数字化消费大国,无论是从快递物流数量和网购人群数量,还是移动支付规模方面,都在世界前列。但是,在供给层面数字运营上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如,无效的广告投放、品牌知名度较低、受众人群的营销策略粗糙等问题,因此,构建完善、精准的供给体系是信息消费中重要的工作内容。在“智能+”的重新定义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前端数据进行交互、分析以及计算,重新构建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产品研发体系,从而设计和孵化出高质量的内容产品[3]。未来,传统媒体机构应当重新定义身份,更加注重对用户数据的分析和应用,而不仅仅是进行机械化的,在视听生态中实现转型升级,打造一体化的传媒服务平台。此外,传统媒体机构作为我国媒体的形象代言,更应当展示大国的使命担当和包容多元。
(二)深入探究用户体验
智慧融媒体想要实现内容传播的变现效能,最主要的路径即是要保障内容的高质量,“内容为王”一直是传媒工作者的从业准则。在5G技术的应用加持下,万事万物都可成为媒体,媒体APP也层出不穷,在这种背景下,低龄、高龄及“白纸型”的用户也纷纷成为媒介生态。因此,传统媒体机构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在保证传统化的原则和标准的同时,充分发挥智慧融媒体的智能化特性,不断扩展“原生”内容的传播范围,当然,良性和高质量的内容传播是保障智慧融媒体不断发展的核心。然而,实现用户扩容与良性内容的融合对于传统媒体机构而言也并非易事,要想转变用户与内容的关系也并不简单。以往在媒体运营中的规律大多是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搜索相应的内容,在“智能+”的赋能下,传统媒体机构通过新技术实现对数字世界的计算和分析,根据用户以往的内容数据推动相应的内容,实现“内容找用户”的升级[4]。因此,传统媒体机构要摒弃掉以往单一的思维形态,从多角度、多方位的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和渗透,探索用户真正的兴趣爱好与情感体验,摆脱智能产品的困境。
(三)交互体验重塑业务模式
在“智能+”时代,媒体网络平台的运营核心就是用户的数量,因此,传统媒体机构应当从运营维度入手,不断扩宽运营领域和业务界面,实现不同维度多个平台的用户资源共享,在用户资源交互的过程中挖掘用户的消费潜力。众所周知,腾讯前期主营社交业务,其也是以推出社交APP进入受众的视野,而在腾讯的社交用户数据达到一定的数量之后,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其后又打造了支付、视频、游戏直播等覆盖各个新媒体领域的综合性平台。而腾讯的成功也充分证明了平台的成功运营与用户数量的积累密不可分。此外,电影业务模式的创新也有效借助了用户数量,2023年导演徐峥将电影从大荧幕搬到了网络播放平台,也是对业务模式的一种创新,在满足用户体验的同时,充分利用了数据经济模式。基于此,传统媒体机构应当打破固有思维模式的壁垒,在“智能+”的赋能下采取多维度的跨界平台运营模式,不断地扩展用户数量,扩大内容传播的范围和渠道,拓宽媒体业务领域,以良心内容创新为依托,实现业务的正向增长,实现智慧融媒体的内容传播的变现效能,改变传统媒体的单一和低效。
(四)培育多场景融合
借助3R、5G等应用技术,运营平台为用户营造出一种“在场感”的体验,用户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产品,反而产生了一种参与内容产品的设计与合作的感受,这种用户体验最为突出的是“沉浸式”技术的应用。这种“在场感”的用户体验反而更能激发用户的消费潜力。同时,现如今,用户普遍习惯于移动消费模式,这种模式更具互动、高效和智能的特点,也是作为场景化服务的一种传播模式,以吃播为例,用户通过吃播中内容产品的使用将自己置身于场景内,产生身份置换的错觉感受,从而进行消费。由此可见,智慧融媒体的未来发展更趋向于抢占用户的注意力和黏合性,从内容质量入手加以精准的传播战略,深挖具有消费潜力主流受众群体的内容需求,以满足用户的社交体验为核心,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未来的传媒生态中,传统媒体机构应加快实现“新闻现场+同场报道交互+用户后台交互”的多场景融合,为用户提供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高效融合的服务体验[5]。以VR技术为例,在保障用户的沉浸式体验基础上,将场景交互作为下一步的提升方向。
四、结语
未来,我国的智慧融媒体发展将是机遇与挑战共存,而无论大的环境和技术如何变革,实现内容传播的变现效能始终离不开良性内容、用户数量、技术革新和运营创新。可以说,“智能+”技术不仅是智慧融媒体变革的推动者,同时也引导未来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传统媒体机构作为权威的信息平台,要充分抢占先机,紧抓“四全媒体”的质量,在“智能+”赋能下的新技术和新思维的运用下构建内容传播的运营体系,为传统媒体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促进视听内容消费的“内循环”。
注释:
[1]张书玉,陈锦宣.智慧融媒体内容传播变现效能提升路径[J].中国出版,2023(4):11-14.
[2]许志强.智能媒体创新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出版,2023(12):17-21.
[3]高渊.传播技术智能化下新闻传播生态的嬗变[J].出版广角,2023(17):76-78.
[4]苟凯东.移动优先的场景重构与传播创新——以央视新闻移动网为例[J].电视研究,2023(10):7-9.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