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曹刿论战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曹刿论战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作好政治准备。

  2、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背诵全文主。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ì)又何间焉(jiàn)鄙(bǐ)弗敢专也(fú)小惠未编(biàn)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辙(zhé)轼(shì)旗靡(mǐ)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理清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词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

  (2)又何间焉

  (3)牺牲玉帛

  (4)大小之狱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重点句子:

  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分角色朗读: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一)、第一段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二)、第2段

  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三)、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二、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三、背诵课文。

曹刿论战教案2

  教学要点:

  一、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二、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教法与学法:

  启发式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一、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的作者、出处及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一、题解: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二、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课堂练习)

  1、重点字注音:

  guìmóu jiànbózhé jié mǐ

  刿谋间帛辙竭靡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

  课堂小结: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布置作业:

  1,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检查上节课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二、小结每段所述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1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

  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

  ④刿请见的原因?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取信于民”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

  5、小结:

  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二、分析第2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

  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鄙”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决断能力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反攻和追击

  5、小结:

  讲述战争经过。

  三、分析第3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表现庄公“鄙”的句子?“公问其故”

  ②一“未可”为何?“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③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为何?“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⑤后为何又“可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⑥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⑦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机。

  5、小结:

  本段是全文重点,写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布置作业:

  1,翻译全文;

  2,背诵全文,下节课检查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总结本文写作特点,重点句式及词语。

  二、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同上

  教学过程:

  一、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论”

  2、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3、语言简练生动。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二、重点句式及词语:

  1、(课堂练习)判断句式: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夫大国,难测也。

  2、(课堂练习)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今

  间:参与隔开,不连接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案件 监狱

  可以: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三、(课堂练习)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四、课堂小结:

  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一课一练

曹刿论战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2、了解作者及《左传》的有关常识

  3、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4、了解本文 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5、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 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1、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 熟读课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古今中外,军事家纵横捭阖、层出不穷,从创作《孙子兵法》的孙武到编著《孙膑兵法》的孙膑,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曹操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从“不世出”的拿破仑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的毛泽东……这些名字,我们耳熟能详,可今天,我们要走进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百姓——曹刿,他不是国君,却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他不是军中大将,却有着主动请缨亲临沙场智慧的风范,他无愧于“平民军事家”的称号。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了解背景

  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

  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2、关于《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3、 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重点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刿 谋 间 帛 辙 竭 靡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3) 重点句式及词语:

  1、判断句式: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夫大国,难测也。

  (4)、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义 今义

  间: 参与 隔开, 不连接

  牺牲: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 案件 监狱

  可以: 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 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5)、 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4、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5、整体感知

  文章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录了曹刿与鲁庄公在战前、战中、战后有关战争问题的讨论,即:

  第一段:战前(论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战中(叙战争的过程)

  第三段:战后(论战生的原因)

  三:学生再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查找关于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 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2、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长勺之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2、主要内容

  第一段:战前(论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战中(叙战争的过程)

  第三段:战后(论战生的原因)

  二、演角色,品人物,释疑难

  师:大家已基本疏通了文意,我想由大家推荐两个同学来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将文中人物的对话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演一场课本剧。

  (学生推荐了三名女同学分别扮演同乡人、鲁庄公和曹刿。)

  师:这讲台既是鲁庄公的王宫,又是战斗时所乘的战车。这场课本剧分三个片断:请问——参战——释疑,每个片断我先说几句旁白,你们就开始演。

  (三名学生开始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这两位同学的表演。

  学生老师共同评论。

  教师设置问题提问:

  1、弱小的鲁国为什么呢取得战斗的胜利?

  (学生讨论,教师巡回)

  学生回答

  (1) 战争前做好准备

  (2) 战争中捉住时机

  2、针对学生的第(1)个答案,师问:在战前,鲁庄公针对曹刿的“何以战”提出了几个条件?

  学生回答:三个(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师问:曹刿认同哪一个条件?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从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正所谓:“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曹刿深知这点。

  板书:战前——取信于民

  师问:如果你是鲁国的子民,你会去打仗吗?

  学生回答:愿意

  师说:看来,鲁庄公的取信于民收到了效果。

  3、针对学生的第(2)个答案,师说:那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到战国战场,看一看仗是怎么打的?

  师问: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

  (学生阅读文章,从第三段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文字,并大声读了出来。)

  师:这表现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他在战中捕捉到哪两个战机?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来?

  学生: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可以看出曹刿谨慎小心,深谋远虑。

  (教师板书:战中——捕捉战机,战后——分析胜因)

  4、分析曹刿的形象

  (紧承上面分析)师说:很好,说出了曹刿是一个谨慎小心,深谋远虑的'人,除了这些,你认为曹刿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爱国,有胆有识,非凡的战略思想,卓越的军事才能。等等,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但要自圆其说。

  5、分析鲁庄公的形象

  学生甲回答:善于用人,善于纳谏,是个明君。

  学生乙回答:昏君,身为君王却不懂得打仗。

  学生丙回答:是个明君,虽不懂打仗,但他能为老百姓办实事,忠于职守。

  教师小结: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的胜利时候先寄托在实行“小惠”上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他急切迎战,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是他善于用人,善于纳谏,说明他与昏君还是有区别。

  6、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曹刿,鲁庄公,现在如果你们是左丘明,也写一篇关于长勺之战的文章,你们会怎么写?师引导。

  生:写战争场面。

  师:那本文是怎么写的?

  生;主要写论战。

  师:抓住了文题,强调论字。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生:不语。

  师:本文的主角是谁?

  生:曹刿。

  师:看黑板。曹刿有哪些特点?

  生:谨慎小心,深谋远虑等等。

  师:看来这么写是有意突出曹刿的吗/

  生:是。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请学生发挥想象,结合课文第二段,详写战斗过程。

  教学反思:

  我开的公开课是本文的第二课时。

  在这一课时里,我尝试了“学生问题教学法”。问题本应学生自己提出来,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还是保守的自己提出来,所以,课还是略显传统。但在学生回答时,例如围绕曹刿、鲁庄公的人物形象上,我对学生的质疑、回答进行了肯定,然后引导他们从文中找依据来争论,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同时又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这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面对学生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我的引导有时略显生硬。有时会将学生硬拽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的感觉。当课堂生成与教学预设不一致时,教师随机应变,相机点拨,顺势引导的功夫,我是要千锤百炼,不断提高的。

  总之,不管是成功,还是不足,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太大了,有自信,有启发,有冷静的审视,有更多的思考,它将使我在语文教学艺术的探索之路上饶有兴趣地走下去。

曹刿论战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丁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二、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教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试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概括情节,如何?

  学生明确:庄公迎战一备战一胜战一曹刿论战。

  四、研习课文,背诵课文

  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

  3.选一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多媒体显示:

  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关于肉食者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4.内容梳理

  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可以一战。

  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多媒体显示:

  5.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

  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浯。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作出牺牲 越狱逃跑

  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以情动人 忠于人民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情:实情;感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研读课文,背诵课文

  1.研渎课文第二段。

  (1)选一学生翻译第二段,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鼓,击鼓进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2)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师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2.研读课文第三段。

  (1)选一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2)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教师板书:

  (3)学生齐读第三段,背诵。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五、布置作业

  《左传》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关系。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曹刿论战教案5

  学习目标: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3

  一、课前先学:

  1、了解《左转》和写作背景。

  2.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 ) 又何间( )焉 鄙( ) 弗( )敢专也 小惠未遍( )玉帛

  小信未孚( ) 公与之乘( )辙( ) 轼( ) 旗靡( )

  3.词语解释:

  未能远谋( ) 忠之属也( )

  公问其故( ) 一鼓作气( )

  4.句子翻译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曹刿认为作战的根本是什么?

  6.在齐军败走之时,曹刿为什么反对马上乘胜追击?

  7、你认为长勺之战,弱鲁战胜强齐的原因有哪些?

  二、课堂探究

  1.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

  2、分析课文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2)曹刿的身份怎样?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5)“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

  (6)“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7)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8)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9)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第2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2)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3、分析曹刿人物形象。

  拓展延伸:

  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1.关于人物塑造

  (1)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2.关于比照映衬

  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3.关于详略

  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曹刿论战教案6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导入新课: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叙过曹刿的故事。曹刿即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出示文言,教师讲述故事大意)

  曹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智慧亦有过人之处。

  (二)诵读活动

  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

  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学生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

  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下列词语。

  曹刿 又何间焉 小信未孚 下视其辙 望其旗靡

  (四)读文欣赏

  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了解大意。

  学生活动要求:

  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译。要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对方朗读、翻译中的失误与不足。

  2.明确段中重要词语的解释。

  齐师伐我:伐,征伐、攻打。史称“春秋无义战”,这是对统治者而言的.,追究这场战争的起因,鲁庄公也是不光彩的;但当齐国大军压境,就鲁国人民而言,奋起抵抗,反侵略的爱国意义就非常清楚了。

  曹刿请见:请,请求,动词。见,拜见,动词。

  肉食者:周代礼制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平时食用羊,朔日(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时食用猪、犬,朔日才能食用羊。这是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必然结果。

  孟子说“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可见当时,一般庶人很难吃到肉。

  所以,肉食者就指有官职的人,当政的人。

  肉食者鄙:鄙,鄙陋,相当于孤陋寡闻,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用,靠。

  牺牲玉帛:这是四种祭神的供品,都是名词。牲,指牛、羊、猪。牺,指纯色的牛、羊、猪。帛,指丝织品。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动词。

  忠之属也: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与敌人打一仗。

  3.了解第1段对话的层次并背诵。

  学生活动策略:

  可以利用对话的形式,两个学生为一组,逐层练习背诵。

  先试背,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曹刿论战》教案》,

  再齐背,还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4.小结第1段。

  (五)课堂小结

  运用对话的方法,围绕着“远谋”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组材。曹刿的“远谋”表现在,他使鲁庄公明白,战争的决胜条件是民心的向背。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默第1段,熟记词语的含义及特殊用法。

  第二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请学生提问并回答重点语句的含义。

  2.背诵第1段。

  (二)诵读活动

  齐读第2、3段。

  (三)交流活动

  1.请学生自读第2、3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2.请学生明确字、词语的含义。

  公与之乘:乘,乘一辆战车。

  春秋时期,战车是方形的,大约宽3米,驾上马以后,全长也有3米左右,就是说一辆战车大约占9平方米的路面。

  车上有三个乘员。指挥战车的指挥人员(主帅或将),一个是右,也叫戎右,即车右,是保护指挥人员的;一个是御,也叫御戎,即御马驾车的人。

  每辆战车后一般跟有15名徒步的士兵。在主帅和各级将领的战车上,插旗安鼓。主帅车上插旗两面,一般将领车上只插一面,用以标志主将和各级将领所在的位置。鼓是铜制的,主帅击鼓,发出攻击的命令,各级将领闻声击响各自车上的鼓。在战鼓齐鸣的号令下,所有战车一起冲上前去,所有的徒步士兵也一起冲上去。

  公将鼓之:鼓,击鼓,动词。

  齐人三鼓:三鼓,击了三次鼓,文言中数词与名词直接连用,翻译时要将量词补充出来。

  3.探讨、交流第2、3段的内容要点。

  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并将文中内容进行概括。

  4.齐读第2、3段。

  5.背诵第2、3段。(出示背诵提示)

  学生活动策略:

  按照战斗的进程先试背,再齐背,然后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四)提高升华

  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思想和指挥才能;他认为战争胜利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战斗中要抓准战机,在“彼竭我盈”时反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这就是曹刿的战术,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的取胜之道。

  但是,为什么作者要在战前写“其乡人”对他的劝阻?

  学生活动要求:

  沉思默想,调动积累,学生间相互提示、补充、丰富。

  (五)小结全文

  学生活动要求:

  能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每一段的层次。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师辅助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及时评价。

  (六)课后作业

  背默3、4两段。

  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伐……战前,民心向背

  战……战中,抓准战机

  克……战后,有勇有谋

曹刿论战教案7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曹刿论战》,它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第一篇课文。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求

  新大纲对文言文的学习阅读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

  2、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了解古代社会,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课文的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其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此文在新教材中编入第六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从编者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历史上的经典战例,从而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本课精当剪裁,短小精悍,和第二课《陈涉世家》,第三课《出事表》相比,放在第一课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和吸收积淀古代文化。

  2、教材单独组元,意在指导学生单元集中比较,比较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今词义既有发展变化,又有继承、联系的特点。

  3、教材注意到第六册的特殊地位,作为开篇,它是对前面五册的总结,又是对前面文言文知识基础的升华与发展。对今后高中阶段语文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作为毕业班中的普通班,语文基础相对比较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因此对曹刿这个人物形象及其意义的把握应循序渐进,有浅入深,适当取舍。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文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借助工具书用自学的能力及圈点批注的方法掌握文言词语、句式。

  2、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思想观点。

  3、从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是目标1、2。课文2、3段对于表达中心来说是本文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采用投影、小黑板、地图等媒体手段。

  六、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七、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联系当今世界、国防、军事建设导入课文,同时板书“齐鲁长勺之战”,并点明战争的性质“以弱胜强”。

  (导语深入浅出,简明而有启发性,符合这篇课文的风格。)

  二)学生自学

  1、通读全文

  (1)指导学生不看课文注释,初读全文,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

  (2)对照注释,再读全文,标出不懂的地方,并写入课堂笔记。

  (3)学生各自翻检词典,自己解决课堂笔记中的问题。

  (4)学生相互质疑,释疑。

  2、点拨、交流

  (1)教师发印好的材料给学生阅读,在学生阅读材料的时候,教师出示小黑板,补充注解。

  (材料是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一是有关“肉食者”,二是有关“战车”,三是“齐鲁长勺之战示意图”。)

  (2)师生交流小黑板的注解:

  伐—请—下视其辙—下,视其辙

  战—登轼而望之—登,轼而望之

  3、朗读训练

  (1)教师领读

  (2)学生自读

  (3)集体齐读

  (4)检查朗读,师并作纠正

  4、总结本课内容

  5、作业布置

  (1)、学生填写课本上练习三、四,并对照订正,师适当检查,点拨。

  (2)熟读课文

  (以上为第一课时)

  三)深入理解

  1、提问:同学们对词语解释还有什么问题?

  (提问的目的一是自然过渡,二是复习交流巩固。)

  2、翻译理解课文:

  (1)同桌右边的同学逐句翻译第一段给左边的同学听,再请左边的同学逐句翻译后2段给右边的同学听,相互提意见,力求释词准确通畅。

  (2)老师指导一个讨论小组,然后请其中一位同学上讲台翻译。

  (这种形式从动嘴到动脑,气氛热烈,每个学生都投入了活动,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老师简述课文三段的段意。并讲述参与战争的三个主要人物,同时让

  学生去思考这三个人物中谁是英雄人物。(答案一目了然,曹刿。)

  4、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投影讨论题:

  (1)课文写他怎样成为英雄的呢?写出了他怎样的性格?

  (2)曹刿能发挥他的远谋,有所建树,似乎应该加上重要的哪一条?你对之有什么启发?

  (3)你对鲁君是怎样看的呢?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

  5、师生交流,归纳总结。

  (1)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思想和指挥才能,他认为战争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他认为战争中要抓准战机。他是一个典型的军事家。

  (2)曹刿有所建树,重要的一条是爱国精神。

  (交流、讨论能激发学生的个性兴趣,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6、齐背课文

  四)拓展训练(要求谈自己的一点体会,自己的发现。)

  小黑板揭示练习题:

  (1)从《曹刿论战》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从《曹刿论战》谈“民不可失,机不再来”。

  (3)从《曹刿论战》谈鲁庄公鄙乎。

  五)作业布置

  1、完成书后练习一、二

  2、背诵课文

  附一:有关“肉食者”(略)

  附二:有关“战车”(略)

  附三:有关“齐鲁长勺之战示意图”

  附四: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齐鲁长勺之战

  弱国战胜强国

  伐—下视其辙—下,视其辙遍偏(piān)

  战—登轼而望之—登,轼而望之孚(fú)夫(fú)

  请—

  肉食者/鄙牺牲/玉/帛可/以/一战

  遂/逐/齐师惧/有伏焉

  第二课时:

  齐鲁长勺之战

  乡人曹刿公

  爱国

  英雄

  远谋

  战略思想指挥才能

  (取信于民)(抓住战机)

  军事

曹刿论战教案8

  

  一训练重点

  1.了解词的古今义差异。

  2.背诵这篇课文。

  二创新视点

  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三教学蓝图

  1、.正读2.点读3.译读4.品读5.理读6.背读

  四·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步骤

  一:正读。(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

  1.导入。

  2.同学们朗读课文。

  3.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4.同学们再读课文。

  5.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6.同学们再读课文。

  教学步骤

  二:点读。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

  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习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5.再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三:译读。(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再请同学们质疑。

  教学步骤

  四:品读。(所谓“品读”,就是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

  1.教师介绍本文的背景。

  2.要求同学们自选角度,谈谈对课文层次、情节、人物、笔法的理解。发言者可用“……从……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3.学生准备,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

  教学步骤

  五:理读。(所谓“理读”,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文言字词的学习,用“整理”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板块。)

  1.教师解说:理读,是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清理,进行梳理,进行整理,从而形成知识板块以供积累的一种读法。这种读法的好处是有利于积累,有利于提炼,有利于高效率学习。我们学习《曹刿论战》,重点是理读课文中的文言字词。

  2.教师介绍学法。指出,理读文言字词,其方法是集聚文言字词的板块,在辨析中理解词义。其方法可以有:找出课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找出课文中(或加上课文外的)同义词组,找出课文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等等,这些都要形成一组一组的形式。另外还有一种有用而且有益的方法: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够进行印证的成语,这是一种双重意义上的积累。我们今天着重来学一学这种方法。

  3.教师示例:“齐师伐我”的“师”的意思是“军队”,能够印证此意的成语有:师出无名,师出有名。

  4.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放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教学步骤

  六:背读。(所谓“背读”,就是在课文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背读课文,背诵课文。)

  1.同学们先进行演读,也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式的朗读。

  ①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进入情境,读出语音语调。

  ②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大声演读,读出语音语调。

  ③将同学们分为两大组,老师读课文的非对话部分,学生进行演读。

  2.同学们背读。

  3.用比赛的方式组织背读。

  

  本教学设计的创意重点表现在教学中的“无提问”。

  从“提问”的角度来讲,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碎问”,时时在问,问得密度很大,可以说已经不能称之为“提问”;二是“多问”,问得比较多,“提问”的质量不高;三是“主问”,只提出几个主要的问题,提问有深度,有牵引性,学生能够充分地活动起来。再就是“不问”,而“不问”的.教学设计几乎没有。

  但“无提问设计”的课是一定可行的——既然课堂教学中有“问”,也就可以没有“问”。但课堂上如果不提问,教学过程

  不就散了吗?不会的,有组织有步骤的朗读教学能够取而代之。本设计中的“正读、点读、译读、品读、理读、背读”的教学流程就表现了这一点。读,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

  于是,由于没有课中的提问:

  就能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在教师的调控下,课文由学生读准读顺读美,课文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讲出来、析出来、品出来,这就充分有效地训练了学生认读、理解、质疑、辨析、综合、鉴赏等各种层次的阅读能力。

  这要求教师改变角色,由以讲析为主改变到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指导、艺术点拨为主,这就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在研究教材、找准线索以及考虑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尤其是自己如何精要点示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长进。

曹刿论战教案9

  

  改写就是对原文进行内容或形式的改编,是按照要求和需要把一篇文章改变成另外一篇文章的作文方法。改写实质上是以原作为题材进行再创作,改写既有助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又有助于发展思维、提高联想和想象能力。那么,我们该怎样改写《曹刿论战》一文呢?

  一、忠实原文,把握重点。

  改写此文,可以改写整个故事,也可以改写其中的一个片段,但一定要在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认真分析重点要点、人物性格、 事件的主要意义、作者的思想情感等问题,把握重点后再加以改写。 这是改写获得成功的前提。

  二、联想想象,合理拓展。

  改写时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而字字落实,也不能固守原文简单地解说,抑或把原文抛在一边,信马由缰地另起炉灶。要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张开思维的翅膀,借助联想和想象对原文进行合理拓展,比如适当补充故事情节,在情节中凸显人物性格等。这是改写获得成功的关键。

  三、细腻描绘,凸显个性。

  改写时要注意恰当地运用语言、外貌、心理、动作等描写,尤其要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这样才会 使人物性格更为突出,形象更为鲜明,思想感情更为丰富。比如曹刿与乡人交谈时的神情肯定与他和鲁庄公交谈时的神情不一样,如果 运用生动的文笔细腻描绘曹刿 的神态和曹刿的远见卓识,乡人的目光短浅便凸显出来了。当然,也可以适当地嵌入对长勺之战的场面描写,通过作战场面来渲染烘托人物。这是改写获得成功的手段。

  

  《曹刿论战》改写

  兵民是胜利之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一些有关战争的名言警句在此碰撞的时候,那耀眼的火花中呈现出了历史苍穹下的战争成败的壮阔场面!--题记

  庆功宴上的箴言

  锣鼓喧天,马嘶阵阵!人们载歌载舞,祝贺王者之师凯旋!葡萄美酒夜光杯,庆功宴渐入佳境!鲁 庄公看着眼前醉人的景象,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各位王公大臣,各位将军勇士们,下面有请曹刿先生为我们解密本次战争的奥妙!”如雷的欢呼声中,曹刿彬彬有礼地站起来,人们的眼光齐刷刷地射向了他。“此次战争胜利的秘诀,可用两个字概括--‘勇气’!”“啊,勇气?”台下 传来一片疑惑声。“对,各位一定清楚彼消我长的'道理,敌人三鼓之后,我军才一鼓出击,正是很好 地利用了它!”“妙哉,妙哉!”连庄公也在一旁大声喝彩!我们的思绪也随之飘到了几天前的那场战争。

  激战前的唇剑

  “大王,齐军进犯,来势凶猛,您肯定准备得相当充分了!”曹刿试探着问。

  “哈哈,常言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各位王公大臣 ,黎民百姓的饮食起居,哪一样不是 我的情系所在?我与他们分享美味佳肴,赏赐贵重财物,这些也都分明彰显着我的圣 贤之举!”

  “您的这种赏赐都发放得非常妥当吗?他们一定会服从您吗?”曹刿进一步追问。

  “我经常祈求神灵的庇护,向神灵忏悔,到时苍天定会睁开法眼!”庄公毫不示弱地反驳道。

  “您这只是欲盖弥彰!”曹刿一针见血地 说道。

  “那……那……那我就心系百姓冷暖,和各位大臣忠于职守,为百姓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园!”庄公最后无奈地说道。

  “好!善哉!大王胜券在握了!”曹刿激动地说道。

  沙场上的决断

  双方阵势如强龙对恶虎!

  双方将士都摩拳擦掌!

  咚咚咚,敌军率先擂响 战鼓,声震蓝天。敌军将士跃跃欲试,敌军战马前蹄腾空而起,尘土飞扬!庄公正要挥剑击鼓,曹刿及时阻拦。咚咚咚,敌军战鼓已过三遍。敌军将士这时已有所懈怠,兵器也纷纷放下。“大王,时机已到,击鼓进军!”咚咚咚,鲁军擂响战鼓,声震蓝天。鲁军将士手握兵刃,鲁军战马前蹄腾空而起,尘土飞扬!强敌在瞬间灰飞烟灭!

  

  本文改写得非常成功,不仅紧紧抓住了原文的中心,而且形式新颖。主 要体现在:一是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让人眼前一亮。三个小标题“庆功宴上的箴言”“激战前的唇剑”“沙场上的决断”结构 整齐,概括精练,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二是倒叙手法的成功运用。将庆功的场面放在文章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然后写出战争的准备和经过。另外,本文的语言富有特色。曹刿和鲁庄公的语言非常富有个性化,战争场面的描写语言简洁,但扣人心弦。

曹刿论战教案10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特色。

  教学步骤

  (体现教学内容,教学问题设计,时间安排,板书设计,学法指导,作业布置和预习等)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刿(gui4)孚(fu2) 辙(zhe2) 轼(shi4遂(sui4)盈(ying2 ) 靡(mi3) 玉帛(bo2) 鄙(bi3)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L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53年)人记载这一时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J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2.长勺之战的背景

  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庄公8年(前686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庄公9年(前685年〕无知又被人杀死。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国要杀公子纠,在乾…qian2时(地名)打败鲁军,并再次威胁鲁国,要求鲁国杀公子纠。纠被杀后,齐军就出动,在长勺与鲁军会战。当时齐强鲁弱,但最终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语音,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流畅,有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提示:凡时间,不必强记年号,也不必换算成公元纪年)

  攻打。《左传》是根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接见。

  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jian4,参与。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靠。

  有“养生”的.意思。 不。 独自专有。

  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用人。人,这里指的是一些臣子。

  指臣对君说话。 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帛,丝织品。

  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为人所信服。 动词,赐福,保佑。

  案件。 即使。

  (—一)明察,弄清楚。 实情。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人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属,类。

  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请让我跟随,跟从。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乘坐一辆战车。

  鲁国地名。

  动词,击鼓进军。

  大败。

  驱车(追赶)。

  车轮滚过地面所留下的痕迹。

  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于是,就。

  追赶,这里有追击的意思。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已经战胜。既,副词。

  原因,缘故。

  句首发语词,表示议论或说明,没有实在意义。

  振作。

  第二次。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推测,估计。

  埋伏。

  倒下。

  5.请学生全文翻译。

  6.朗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四、小结

  1.古今词语

  伐:古义:讨伐,攻打; 今义:砍伐

  间:古义:参与 ; 今义:中间

  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今义:卑鄙

  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了正义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信:古义:信实,诚实; 今义:书信

  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忠:古义:尽力做的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2.词性活用

  福:名词用为动词 赐福 神弗福也

  鼓: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进军 公将鼓之

  3.通假字

  编:同“遍”,遍及 小惠未偏

  4.一词多义

  请:1。请求 曹刿请见;2。请让我 战则请从

  从:1。跟随 战则请从;2。服从 民弗从也

  故:1。缘故、原因 公问其故;2。所以 故克之

  5.虚词

  以:1。凭 何以战;2。把 必以分人

  之:1。代词 指这件事 肉食者谋之

  2。助词 的 小大之狱

  3。代词 他,指曹刿 公与之乘

  6.句式

  1)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2)省略句:再而衰 第二次(击鼓进军X土气)衰弱了。

  3)倒装句:何以战 凭借什么作战?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曹刿论战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情感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品读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 、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

  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 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③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三、整体感知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辙(zhé)

  夫战(fú) 轼(shì) 旗靡(mǐ)

  2、重点词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①肉食者鄙

  ②又何间焉

  ③牺牲玉帛

  ④大小之狱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例如: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例如: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例如:“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3、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四、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理清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内容。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1)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全段32字,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五、分角色朗读

  六、布置作业

曹刿论战教案12

  教学目标:

  1、部分文言词语的含义,能正确翻译课文。

  2、巧妙地安排材料,有详有略地叙写。

  3、重点人物曹刿,鲁庄公的形象分析。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正确翻译课文。

  2、了解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择、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德育目标:

  1、学习曹刿为国家着想、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2、学习在岗位上“忠于职守”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

  1、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

  2、曹刿、庄公的人物形象;

  3、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

  教学难点:

  1、巧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

  2、“论”战的意义。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背景,把握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分析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大家也许会想到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险个究竟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2、解题:《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 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二、默读课文,(亦可分角色朗读)理清文意。

  1、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待交流。

  2、交流难词难句,并翻译课文。

  3、师归纳: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三、整体感知。

  1、概括故事情节:

  提示: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也可以以事件发展过程为线索概括。

  明确: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3、生复述课文(建议改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四、作业布置: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思考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试简要地分析。

  3、收集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课文,分析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生复述课文导入)

  二、 探究,交流。

  1、组织学生讨论:给课文换一个题目,并谈谈原因。

  2、生给课文换题目。

  3、分析详略安排与题目的关系。

  (与中心有关系,联系比较大的'则详写,反之则略写。)

  4、找出文中详写略写的部分。

  三、 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1、小组讨论: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2、分析人物

  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 “鄙”: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又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四、 迁移积累:

  1、理解词义,找出、理出相应的成语。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 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故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2、谈谈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试简要分析弱者取胜的原因。

  五、 作业: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整理本课的古汉语常识:字词及句式等。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左传》,进一步了解课文的背景。

曹刿论战教案13

  一、课前检查

  1、重点实词

  2、思考:

  A、文中说“肉食者鄙”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B、你如何评价曹刿、鲁庄公这两位人物形象?

  二、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2、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本文第一段写战前,第二段写战时,第三段写战后,文章层次清楚。而且,段落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第一段用“战则请从”过度到第二段的'从战;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启下,题得承接自然,一气流转,使文章浑然一体。曹刿论战教案3、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通过对话,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把战前准备、作战情况,以及胜负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对话过程中,又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出曹刿及鲁庄公的性格。而全文却只有二百多字,可谓辞约意丰,言简义明,文笔非常精练。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放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四、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教案14

  教学目标:

  1。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理解人民群众是否支持、指挥战争的策略是否得当,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两大因素。

  2。学习课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了解“之”、“其”的用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解题,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分析第一段。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中国历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2、解题:

  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作如下补充。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③课文标题为“曹

  刿论战”,曹刿是当时的奴隶主贵族,为了鲁国的利益,他主动为鲁庄公谋划。又亲临战场,协助鲁庄公指挥,为战胜齐国起了重大作用。但课文标题的中心词是“论”字,可见课文侧重要写的是曹刿对战争的看法,表现曹刿的战略思想,而不是侧重记叙长勺之战的战况。

  3、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

  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辙(zhé) 轼(shì) 旗靡(mǐ)

  4、学生参阅注释默读课文,要求:

  ①进一步给生字或容易读错的字正音,了解文句意思。

  ②课文共3段,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第1段写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能不能打,凭什么可以战胜敌人,这是战前的政治准备。第二段写曹刿协助鲁庄公指挥鲁军打败齐军,取得战争的胜利。第3段写打败齐军后,曹刿给鲁庄公总结经验。可见课文是按着战前准备,战争进行,战后总结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课文详细地记叙了战前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可不可以打,最后得出“可以一战”的结论,而对长勺之战的经过写得非常简略。所以课文详写战前讨论(论战),略写战争经过。

  5、分析课文第1段。

  ①教师领读或学生自读课文后,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理解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齐师:军队。乃入见:于是,就。衣食所安:所用来养生的东西。小惠未徧:小恩小惠。必以情:实情。忠之属也:一类、之类。可以一战:可,可以。以,凭借。一,助词,加强语气。

  ②这段文字先交代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战争的性质和形势,接着写曹刿主动请见鲁庄公,谋划迎战条件,再具体写曹刿与鲁庄公的讨论情况。可讨论如下问题:

  a、长勺之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对鲁国来说当时的形势如何?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同自己争做国君而兴师问罪,企图吞并鲁国扩张领土的侵略战争,是大欺小,强欺弱的非正义战争。而对鲁国来说则是抵御侵略,保卫国家的正义战争。这从“齐师伐我”一句可以体现出来,“伐”即齐国借口讨伐,要达到吞并他人扩张自己的目的。当时的形势对鲁国很不利,不仅鲁国弱小,军事力量对比悬殊,更因为当权者鲁庄公目光短浅,准备迎战,却不知凭什么去迎战。由于鲁国充满着危险,所以曹刿挺身而出,主动要与鲁庄公“论战”。

  b、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

  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

  c、从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可以看出鲁庄公认为迎战齐军的条件是什么,曹刿对此是怎样认识的?这体现了他怎样的军事见解?

  齐军来犯,鲁庄公认为可以迎战的条件是衣食分人不独专,对神诚实不虚夸,大小案件尽诚心。曹刿否定了前两个条件,认为“衣食分人”得到好处的不过是些近臣,这是小恩小惠,未能遍及众人,人民是不会跟你去作战的。对神诚实,也不过是小信用,还不能取得神的信任,神是不会保佑你的。而对第3个条件曹刿加以肯定,认为这是作君主的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事,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可以凭这个条件抵御齐国的侵略。曹刿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说明了他充分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对当权者来说,战争能不能打,能不能胜,最重要的一条是能否取信于民。曹刿的这种认识是难能可贵的,表明了他正确的战略思想。

  ③课文第1段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战争的性质及双方的形势,重点写了曹刿论述战前的政治准备:必须取信于民。

  6。课后练习与思考:

  ①指出下边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a。齐师伐我。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d。可以一战。

  ②参阅注释,预习课文第2、3段内容。

  ③背诵第1段。

曹刿论战教案15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塑造形象的方法,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认识长勺之战以弱胜强的原因,认识取信于民的道理,了解掌握战机的重要性,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

  2、理解曹刿、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3、学习本文对比、衬托的写法,把握巧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前听说训练:生讲历史故事。

  二、解读文题,探究设疑:

  读课文标题,你读出了哪些信息?又产生了哪些疑问?

  三、曹刿论战:

  1、生自由朗读课文,点拨:读准字音要关注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

  2、师配乐朗读课文,生整体感知文意,概括主要内容。

  3、本文运用对话的形式,扣住一个“论”字,以时间为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故事。

  思考:曹刿从哪些方面对战争进行了论述?

  (1)战前准备。

  ①文中有两处对话描写,请找出来。

  ②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朗读,可用自己的话来说,也可适当加入神态、动作或其它词语

  ③在朗读中提示文言文学习的正确方法。

  ④学生分析后明确:什么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为什么?

  (2)作战时机。

  ①曹刿主要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战”?

  ②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言语简短却暗藏玄机。表情朗读课文,补充曹刿此时心中所想而未讲明的话。(可以自己概括,也可在下文中寻找原句)

  (3)取胜原因。

  ①论取胜原因部分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②大声齐读论战部分。

  4、在个性朗读中解读文本。

  四、我论曹刿:

  1、俗话说“言为心声”,我们从曹刿的“论战”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一形象的?

  五、我论《曹刿论战》:

  史学家记录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记事,他们更希望后人能够从中得到一定的教训。读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和启示?

  六、课堂小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