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将军列传原文翻译 (菁选2篇)

李将军列传原文翻译1

  广既从大将军青①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②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 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得一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 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幕府,曰:“急诣部,如书。”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③,遇前 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鞴醪④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幕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李将军列传》

  注释:①大将军青:即卫青,西汉武帝时的大司马大将军;②右将军:主爵赵食其时为右将军;③南绝幕:绝,横渡;幕,通“漠”,沙漠。 ④糒醪:糒(bèi),干饭;醪(láo),酒浆。

李将军列传原文翻译2

  李广不久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出边塞以后,卫青捉到敌兵,知道了单于住的地方,就自己带领精兵去追逐单于,而命令李广和右将军的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东路有些迂回绕远,而且大军走在水草缺少的地方,势必不能并队行进。李广就亲自请求说:"我的职务是前将军,如今大将军却命令我改从东路**,况且我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到今天才得到一次与单于对敌的机会,我愿做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大将军卫青曾暗中受到**的警告,认为***老,命运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对敌,恐怕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那时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任中将军,随从大将军出征,大将军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故意把前将军李广调开。李广当时也知道内情,所以坚决要求大将军收回调令。大将军不答应他的请求,命令长史写文书发到李广的幕府,并对他说:"赶快到右将军部队中去,照文书上写的办。"李广不向大将军告辞就起程了,心中非常恼怒地前往军部,领兵与右将军赵食(yì,义)其(jī,基)合兵后从东路出发。**没有向导,有时迷失道路,结果落在大将军之后。大将军与单于交战,单于逃跑了,卫青没有战果只好回兵。大将军向南行渡过沙漠,遇到了前将军和右将军。李广谒见大将军之后,回到自己军中。大将军派长史带着干粮和酒送给李广,顺便向李广和赵食其询问迷失道路的情况,卫青要给天子**报告详细的军情。李广没有回答。大将军派长史急切责令李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受审对质。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

  到了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广军中的所有将士都为之痛哭。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认识的不认识的,也不论老的少的都为李广落泪。

  太史公说:《论语》里说:"在**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自身行为不正,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这就是说的李将军吧!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讲话,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呀!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


李将军列传原文翻译 (菁选2篇)扩展阅读


李将军列传原文翻译 (菁选2篇)(扩展1)

——《李将军列传》教案3篇

《李将军列传》教案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梳理李广的生*并能简要地概括。

  3、根据自己的理解,评点李广的人生经历。

  4、理解司马迁对李广的评价和他对传记人物评价的倾向。

  教学重点:

  1、概括李广的生*。

  2、评点人物。

  3、理解司马迁对李广的评价。

  教学难点:

  1、分析李广的命运悲剧。

  2、司马迁对传记人物评价的倾向。

  教学方法:

  朗读、点拨、研习、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

  以大屏幕代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独臂将军去似飞,弯弓百步虏无遗”,这说的就是李将军。我们今天就一起欣赏李将军的风采。

  二、概括李将军的生*

  请学生回忆内容,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李广的人生经历。围绕他的人生经历中主要发生的事件概括。

  教师提示:李广的一生都在做什么?抗击匈奴。用他的话说就是,“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整个人生都与抗击匈奴有关。曾经为抗击匈奴得到**的赏识,也曾经因为抗击匈奴获罪,更是因为抗击匈奴被捉,最后也是因为抗击匈奴而自刭。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一生都在抗击匈奴的战场。

  三、司马迁传记人物

  司马迁为什么会给他立传,他在李广身上看到了什么?李广对于司马迁来讲,有什么传记价值?

  请同学们思考作答。

  预想:1、李广的卓越才干。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他在抗击匈奴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作战才能。

  2、李广的正直品行。结尾评价里反复说他身正、诚恳、忠诚。

  四、人物评点

  司马迁如何展示人物风采的?

  学生活动:安排学生**组合评点人物的风采。提示先寻找有关人物风采的内容,然后运用评点法点评。

  教师提示评点范例:

  如: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通过文帝的感叹,可以看出李广的作战才能。“万户侯”就是对他的肯定。课本上第51页。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引用孔子的话,赞扬李广为人正派,以身作则。课本第56页。

  卓越才能可以从骑射、机智、胆量三个方面评点。

  正直品行可以从身正、廉洁、爱士三个方面评点。

  五、人物命运悲剧

  以上是李广的名将风采,但这样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将军为什么最后却引刀自刭?

  学生依据内容思考。首先是自刭,面对刀笔之吏他**了,这就说明与他有关,表现了他的正直,有宁死不屈的气节。另外就是卫青的原因,他让李广去和别的部队合并,而根据当时的情况就没有合并行军的条件;而在行军路上向导逃亡,最后延误了会师的时间。

  归纳以上的原因,既有个人的,也有别人的,既有人为的也有客观的。如果我们纵观李广的生*,发现他的一生并不*坦。连写《滕王阁序》的王勃都对他有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在这篇传记里文帝感叹他生不逢时;自己曾被活捉;也曾经被贬为*民;他能射杀老虎也能被老虎伤害;为抵挡单于*不许;一生作战七十余次,在六十多岁的时候面对刀笔之吏。统观这些经历,我们会逐渐明白造成他命运悲剧的原因。

  那李广命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请同学们思考作答。

  预想:1、朝廷不用。

  “天子以为老”、“毋令当单于”、“令广并于右将军军”。朝廷不用的背后是对人不信任,迷信思想在作祟,用人唯亲的原因。

  2、性格局限。

  如他抗击匈奴,极具作战才能的他却被活捉?他能射杀老虎的时候能被老虎伤害?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他有个作战特点,他善骑射的特点是“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这个能反映出他的什么性格特点?自恃其能并且思想保守,甚至有些顽固。

  后来明知卫青和公孙敖的关系,但还对大将军做出请求。不与大将军辞别;对大将军的问话不做解释。可以看出他讷口少言,不谙世故,性情冲动。

  那么这两个原因,哪个是主要的?性格局限。其实刚才我们在梳理他一生经历的时候,就可以发现,大多数的不如意与自身有关。所以李广的命运悲剧也可以定性为性格悲剧。这与项羽类似,这种悲剧更让人显得悲叹惋惜。

  六、司马迁的评价倾向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司马迁为李将军列传,既有对他卓越才能的赞赏,也有对他正直品行的颂扬,还有对他命运悲剧的同情。那么这三点哪个是最为重要的,是最被司马迁重视的?

  是他的正直品行。依据一是他结尾对李广的评价,引用《论语》的`话赞扬他的为人正直,直接评价“李将军恂恂如鄙人”,说他的“忠实心”,引用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扬他的为人。二是司马迁对多个传记人物的评价都注重的是他为人的品行。如评价孔子“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评价屈原“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等。三是只有肯定了传记人物的为人,才可以推崇他的才能,因为具有这样的为人的才能才可以发挥出社会效用,如果没有为人,只有才能,那样他对社会的作用是极其狭小的。也只有在肯定了为人之后,才会为他的悲剧命运产生同情和怜悯,借此感同身受地抒发心中的愤懑,而这也正暗合了“发愤著书”的传统。这在《报任安书》中提到的“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样就在肯定为人的同时,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愤懑。所以司马迁特别看重传记人物的为人。

  所以我们不妨这样说:如果说《诗经》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诗,那屈原则用《离骚》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诗人,而司马迁则用《史记》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人。

  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七、作业

  解释“不虚美、不隐恶”这个观点,并用《李将军列传》来说明。

《李将军列传》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的研读,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

  2、通过文本的研读,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

  3、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4、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教学重点:

  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1、师生共同揣摩文本,弄清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特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

  2、 总结积累文本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特别是p54页“词类活用(二)”要认真完成。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1—2节的文意

  二:进一步研读探讨生活在文景帝时的李广有什么人生遭际?他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提示:名将之后,出身“世世受射”的家庭,有一身高强的射技。但生不逢时。通过追击射雕者、射白马将(李广解鞍惑胡骑),表现了他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有勇有谋的名将品质。

  三: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3—7节的文意

  四:进一步研读探讨,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作为边将的李广有哪些活动和遭际?司马迁在这部分中是如何展示这位名将的风采的?

  提示:活动—出雁门击匈奴,伤重被俘、孤身射骑脱险和为右北*太守的经历。

  遭际—不顺。如“当斩,赎为庶人”,“家居数岁”,“将兵数困辱”,暗含他悲剧性的人生。

  风采:

  1、突出写了娴熟、高超的射技。如受伤被俘后夺马逃脱途中“射杀追骑”;家居蓝田“射猎”;打猎中,“射石”,“射虎”,“射猛兽”;*时“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一直到死。还用“光占腾”飞身跃上胡儿马,匈奴称之“飞将军”,“虎腾伤广”,“射阔狭以饮”,这些细节生动展示其名将风采。

  3、写李广治军简易,体恤士兵,不爱钱财,是颇受官兵爱戴的将领。

  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尤其是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士兵们都甘愿在他的麾下。

  五:看51页,探讨“斩霸陵尉”,此事件对塑造李广形象有何作用?司马迁“实录”这一事实,说明什么?

  提示:斩霸陵尉,说明了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特点。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但他还是有缺点的。司马迁尽管用一唱三叹的情感载体在写李广,但仍然高度尊重客观史实;他不仅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捏造历史,甚至也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掩盖李广的弱点缺点。由此看出司马迁感情上的爱憎与史实的叙述是极有分寸的。体现这种爱不虚美,恶不毁功的“实录”精神。

  六:作业,总结1——7段文言现象。(略)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8—11节的文意

  二:进一步研读探讨这部分写了晚年李广什么样的人生遭际?造成李广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人生遭际:

  写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

  (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李广多次请求参战,汉武帝先是“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说明出战就不顺。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他本为前将军,卫青却要他出东道,又是不顺。而东道回远,失道被责,更是不顺。接二连三的不顺,卫青又逼其对簿,李广乃自刎。)

  悲剧原因:

  汉武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进行排挤。这是人为的悲剧,暴露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摧残,也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同情。所以,明代茅坤说:“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悲咽可涕。”(《史记钞》)

  三:最后一节,司马迁的是如何评价李广的?

  提示:用叙述和比喻评赞李广,表达了对李广的无限景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孔子的话赞扬李广为人能以身作则,强调正人先正己的重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古代广为流传的谚语高度评价李广的品格,赞美他诚实朴直,事事以身先行,因而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崇敬,“至今犹忆李将军”。

  四:总结。

  1、人物形象:是司马迁笔下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形象。李广有如下优点:其一,射技高超,打仗勇敢。其二,仁爱士卒,不贪钱财。其三,为人简易,号令不烦。生前他受到士卒爱戴;死后,受到天下人的志哀。但实事求是的说,李广还是有缺点的,如杀霸陵尉,暴露了他心胸狭窄的特点。司马迁同情李广,但他只是把这种感情抒发在对李广不公*的遭遇上:痛其立功不得封侯;惜其有才不得施展;悲其年老**于刀笔之吏。

  2、艺术手法:(1)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通过着力描写一些生动的故事及细节,突出人物形象。如只选择两次有**性的战斗:一次是遭遇战,二是脱险战,在敌众我寡、紧张惊险的战斗描写中表现了李广惊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略。如对射杀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退敌人的追骑,误以石为虎而力射没簇,甚至*时还常以射箭与将士赌赛饮酒等这些细节的精心描写,表现李广的善射,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名将的风采。

  (2)用克制、含蓄的叙事笔法,表达深沉、强烈的爱憎感情和自己的主观认识。

  如,在“匈奴大入萧关”时,汉文帝可惜李广的生不“遇时”,很有意味,引用其语也包孕对汉文帝时期用人**的委婉批评。在文章结尾李广“引刀自刭”后,写道:“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这里没有议论,没有抒情,而作者对李广的赞扬、同情、以至悲愤和辛酸,都蕴涵于叙述之中。

  (3)用对比烘托方法揭示人物命运,丰富人物形象。

  全文在处处写李将军事迹的同时,也记录了他所遭遇的不公*待遇,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为了使李广形象富有立体感,文中引用汉文帝的赞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又引用匈奴人所赋予的“飞将军”称号,从侧面烘托表现李广的才干。

  (4)语言通俗,极富文采。

  通俗是《史记》的语言特点之一。本文写“太史公曰”就引用当时流行的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扬李广,说明他的厚重木讷般的忠实心肠感动了天下人。含义深刻,用语贴切,富有生活气息。又如,写李广与匈奴的遭遇战,因寡不敌众,全军震恐。这时李广镇定自若,号令全军向匈奴军逼近,以示壮胆。“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十六个字,分为四句,两个“前”字,意义不一。第一个“前”字,写口令,概括了李广如雷霆之声的命令,表示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在气势上压倒敌军,争取死里求生。第二个“前”字写进行,表示全军整齐前进的豪壮气势。一个“止”字,显示全军岿然不动的意志。十六个字,长短四句话,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汉军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精神,勾画了一场两军交兵的大场面,真是精妙。

《李将军列传》教案3

  【学习目标】

  1、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

  2、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特色。

  3、理解司马迁在李广身上寄寓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走近李将军

  《太史公自序》云:“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作《李将军列传》。”

  作者司马迁以赞颂的激情、错综变化的笔法,多层次地描绘了李广传奇的、悲剧的一生,塑造出古代英雄的高大形象,卓立千古,彪炳万世。

  二、唐人咏李广

  1、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2、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3、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

  5、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王维《老将行》

  6、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维《滕王阁序》

  三、课前热身操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1)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 )

  (2)吏当广所失亡多( )

  (3)辄分其麾下( )

  (4)广讷口少言( )

  (5)以为李广老,数奇( )

  (6)意甚愠怒而就部(

  (7)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 )

  8)遂引刀自刭( )

  (9)悛悛如鄙人( )

  (10)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2、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再试找文中其他通假字。

  (1)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同

  (2)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同

  (3)行十余里,广详死 同

  (4)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同

  3、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词。

  (1)广家世世受射 (2)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3)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4)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5)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6)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_____

  (7)专以射为戏,竟死 (8)广数自请行

  (9)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 (10)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

  (11)南绝幕,遇前将军、 (12)使长史持糒醪遗广

  (13)因问广、食其失道状 (14)遂引刀自刭

  (15)其李将军之谓也 (16)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四、课堂进行时

  1、 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各部分内容)

  (1)第一部分(从开始到“故弗从”)

  (2)第二部分(从“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到“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3)第三部分(从“后二岁”到“当死,赎为庶人”)

  (4)第四部分(从“太史公曰”到文末)

  2、主人公形象(用三个八字句概括李广优点,并举例证明之)

  3、课堂讨论

  对李广的悲剧,历来有“李广数奇”之说,即认为这是他命中注定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4、深入理解

  司马迁在李广身上寄寓了什么感情?作为一个史官,是否应该在写史过程中倾注情感;从本文可以看出司马迁什么修史精神?结合本文,联系《太史公自序》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史记》的认识。


李将军列传原文翻译 (菁选2篇)(扩展2)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将军列传》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1

  文帝十四年,一位满腔热血的青年参军抗击匈奴,他的心里秉承着无数人们从古自今的梦想—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可造化弄人,世事无常。汉文帝的一次评价"可惜你生不逢时,如果在汉高祖时期,万户侯岂在话下!”这无意之语就如同魔咒一样伴随了李广的一生。但历史同样给了我们一个活灵活现的李广,一个兼并传奇与悲剧的人生。

  他有勇有谋,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沉着应对,准确地揣摩到了敌人的心思,慑退敌人。辗转于各边郡间,任太守一职,守卫大汉**边境长达四十余年,作战勇猛,连匈奴都不敢来侵犯。花甲之年,仍能飞身夺胡儿马匹与弓箭,真是令人敬佩!

  他体恤将士,深受将士爱戴。赏赐通通分给部下,士兵不全喝到水,他就不喝。士兵没全吃到饭,他就不吃。他对将士宽厚和气不苛刻,让许多将士乐于效命。

  他箭术高超,生于射箭世家,自幼学箭,臂长如猿,*日以射箭为消遣。世皆惊叹—李广为将,才气无双。世世受射,射无不当。射箭有射虎之威,入石之效。

  但他也心胸狭隘,酒醉过陵亭,路有都尉阻,扣留陵亭下。天子招李广,任其为太守,都尉随其去,谁知招杀手。

  他性情高傲,置身于沙场中,对朝廷于不闻不顾。这也是李广难封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期李蔡、卫青、乃至霍去病都渐渐得赏地封侯,可他,过错没人保,苦功不相成。

  终究李广是一个不完美的人,但不完美方显真实。四十余年的光阴逝去了,曾今意气风发的青年也变成壮志未酬的老年人。四十余年让百姓免遭涂炭,四十余年使国土免遭践踏,难哉!难哉!他这一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可**者却不理不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他逝去了,百姓和将士们的泪水方能体现他的功勋卓著,只有人民才能给予最公正的评价。

  历史是公*的,只有时间才能丈量李广的伟大。后代的帝王们有的奉他为先祖,有的为他修寺庙等等。至今他的形象仍活跃于文字上,他的英姿浮也仍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2

  今我读了《史记》李将军列传,感受颇深。

  古人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就是说桃子和李子都不会说自己有多么好吃,但人们却都来采摘食用,在树下踩出一条路来。此言虽小,却可以谕大也。

  李广,世代为将,其祖先李信是秦时追获燕国**丹的大将。**世代授受弓法,精于射箭。李广更是善于骑马射箭,在战场上以力战闻名,被匈奴称为“飞将军”。只要他出现在敌人军阵前,敌人便闻风丧胆、抱头鼠窜。汉文帝感叹地说:“可惜啊,你没有遇上时机,如果你赶上高**的时代,封为万户候,那还用说吗?”他带兵打仗,对待士兵宽厚温和而不刻,与士兵共患难、同享乐。李广死后,全国上下老百姓都为他流泪。

  太史公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就是说:本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本身行为不端正,虽然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李广就是此言所说的前者,他为人忠实诚信,打仗沉着勇敢。他虽然诚恳质朴像个乡下人,又不善言辞,但士兵们都愿意随他行军打仗,乐于听他的指挥。李广“其身正,不令而行”。

  西楚霸王项羽他脾气暴躁,不纳忠言,后来他在阴陵迷了路,向一耕田老者问路,大声喊着:“老头,路往哪走?”老者见他没礼貌,骗他说,往左走。项羽便率领残余的骑兵向左骑去,后陷入了沼泽地,被汉王派来的大军团团包围,项羽终因寡不敌众,兵败**。此乃“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

  我们学习历史,要像嚼泡泡糖似的,读懂《史记》,要像李广那样做一个“其身正,不令而行”的.人。谚语日: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即:能实际去做的人未必能高谈阔论,能高谈阔论的人未必能实际去做。此言非虚言李将军列传读后感也,人要有真才实料,不要枉有虚言。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3

  读了《李将军列传》,第一感觉肯定是觉得李广武艺高超、作战勇敢、智勇双全、仁爱士卒,德才兼备,更为他可惜,为他打抱不*,他那样优秀的一个人,竟没能封侯,始终不被朝廷重用。我们都觉得这是当权者的错,然而李广若是将帅之材,没有理由不封侯,这就说明除了生活的时代对他来说不好,他自身也是有问题的。

  性格决定命运,使李广命运如此悲惨的最主要原因,我认为就是他的性格。****的汉武帝时代,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与**的关系、与**的关系,显得比其他任何时候都重要,这对于李广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一是不善言辞、性情冲动。李广不但*时少言,关键时刻更加无话,不但无话,还有脾气,又倔又横,喜欢这样**的上司不会很多。二是没有**见解。汉景帝时代,在*定“七国之乱”的战役中,李广本应以杀敌夺旗的赫赫战功得到应有的奖赏,却因私受梁孝王赏赐的将军印,而无意间得罪了景帝,结果不但没有被追加奖赏,还埋下了他最终悲剧结局的祸根。李广的头脑简单,从不考虑**,看不出当政者之间的微妙关系,没有**上的见识,在****下,性格太直,不会稍微变通一下,肯定对自己是有坏处的,这也是耽误李广前程的一部分原因。三是做事不计后果,甚至有些逞能,如传中所记李广因中贵人而射杀匈奴“射雕者”,以“百骑”而对匈奴千骑,除了勇敢之外,是否还有蛮干的成分?四是滥杀无辜,报复心重。如有一次他被贬为了*民,带人晚上骑马外出到了霸陵亭,被霸陵尉拦住,李广的从人说:“这是过去的李将军”,霸陵尉喝醉了,不放行,说:“在任的将军都不能夜行,何况过去的”。没过多久,匈奴又来了,李广又当了将军,指名要霸陵尉同行,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显得太小心眼儿了。

  李广的性格注定了他在当时没有太大的建术,然而他的大多数性格如果不放在官场上来说就是值得人敬佩学习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他的原因。李广,也确实值得人们喜爱。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4

  《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的一篇力作,体现了他刻画人物的高超才能。在本文中,他抓住李广一些最突出的特征,通过一些生动、简短的故事和细节,是人物形象极为鲜明。

  文章开门见山般在一开始就向世人展示了李广将军的魅力:典属国公孙昆邪在李广戍守边疆期间竟哭着请***其召回,唯恐李广阵亡,大汉失去一员良将。这也吸引着读者迫不及待的去一睹这位良将的风采。果然,他没令人失望。

  面对匈奴数千骑兵,他仅有百人,竟**逃脱。这体现了他的智慧,这智慧是生活在塞外,身经百战的积淀,从生活中总结教训,是我们应学习的。

  这篇文章读完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广将军对部下的真挚。抗击匈奴时,他不纸上谈兵,而是冲向最前方去战斗;他在水丰草茂的地方驻营,简化各种文书簿册,处处体现他对将士的体恤;遇上断水缺粮的困境,他绝不会比士兵多喝一口水,多吃一口饭。他可是大将军啊!幸而,他的好并不为世人忽略。他因刚强的性格而拔刀自刎,竟如同国丧!举国哀痛却也无法慰籍那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丈夫因壮志烈血未能挥洒而伤痕累累的心。这名良将终于陨于自己的刚强,高傲。

  人无完人,李广也不例外。他曾在家闲居多年,期间常外出打猎。一次,外出饮酒,归时经霸陵亭,霸陵尉刚巧喝醉,对这位爆脾气的前任将军出言不逊,在李广心中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

  当李广受封为右北*太守时,出人意料的邀霸陵尉一同赴任,就在大家都感叹于他的不计前嫌时,他却于军中将其杀之。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曾于一天之内杀掉曾妄想反叛但已投降的八百多羌人。他是凶狠如虎狼,但这才是他成功的原因不是吗?

  他死了,死于自己的高傲,他或许有错,但不至深重,可他的孙子李陵却使曾为李氏门下宾客的人以此为耻,使李氏衰微没落,或许是上天仍在祭奠那八百具魂灵。或许这世界,本不许人犯错。


李将军列传原文翻译 (菁选2篇)(扩展3)

——史记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史记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史记李将军列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史记李将军列传读后感1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里面的故事样样精彩,而且每个故事都有深刻的含义在里面,把各国的兴衰都展现出来,让我知道古代的一些方方面面的事情。不仅这样,里面的人物刻画看得栩栩如生,让我知道每个人的谋略,每个人的性格。

  短命的秦**,没看之前觉得秦朝不是很强大吗?它把另外几个国家全都**了呀。**不够大吗?看完后我知道了,这个秦王赢政小时候因他爸爸成了赵国的**,所以在赵国尝尽了人间的苦难,他的城府渐深养成了不好的性格疑心。记仇。暴躁。在还未**六国时他有励精图治的目标,可是**后不久,秦始皇就开始放纵自己了,不再像原来那样努力而是甩了手,原来百姓们还算幸福的,可是由于他用大量的金钱去建自己想要的王宫,百姓生活开始艰难起来了,可是正在享乐的秦始皇并没有意识到危险地来临依旧如此,并且脾气非常暴躁,一不顺心就残杀百姓。看到这里我真想大声告诉秦始皇“您就不能像以前一样发奋图强吗?要想让自己国家长久,一定要爱戴自己的臣民呀!”

  鸿门宴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熟悉。刘邦为人很好很宽厚,喜欢结交好朋友,不管别人犯了什么错,都会以礼相待。而项羽呢?恰恰相反,很辣毒不爱交朋友,很阴险脾气也挺暴躁。不接受别人的建议因而丧失了绝好的机会,因而王位就跟他失之交臂。你在看看刘邦由于他的性格和举止赢得了别人的爱戴,大家都追随着他。用现代话说“人缘好”。从这就可以看出来,你对别人好,别人不会忘恩负义的。

  刘邦建立了汉朝之后,他的妻子吕后心狠手辣,**渐渐没有喜欢她了,夫妻之情有些疏远了,刘邦像把戚夫人的儿子立为**,吕后并没让戚夫人得到利益,还是让自己的儿子当****,自己的儿子当上**已经该心满意足了吧,可吕后并没有放过母子俩,并用最残忍的方式报复,用毒酒害死如意。砍掉戚夫人的四肢,挖掉她的双耳双眼,放在坛子里丢在猪圈里,这简直就太狠毒了。妒忌别人,今后也得不到好,心太狠会有报应的。

  史记这本书使我受益无穷,对待别人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善待朋友,不要妒忌别人等等。

史记李将军列传读后感2

  他,魁梧高大的身材,百步穿杨的箭法。行走于苍茫大漠,驰骋于天地之间,如太湖水一般深邃的是他的眼眸,如太行山一样凝重的是她的背影。那就是李广,听,他来了——

  “我一生戎马,立下多少大功!不想,如今不仅丢了身家性命,连封赏也轮不**。”眼前的这个人,饱经岁月的沧桑,一脸的茫然与无奈。我与李将军同坐于他曾拥有的山河之间,听他肆意倾诉他对大漠的爱与凄凉。他说他的梦想就是有一天可以击溃匈奴,这片纯净的天地,包含了它太多的爱,太多的辛酸。李光捧起一把沙土,嗅着那阳光的芬芳。李将军的情,又多么深,他是眷恋这山河的呀!

  可是,竟落了个功过相抵。“我可打过这匈奴七十场了呀!”是啊,此刻的'他,应想着那战场上,风在耳边呼啸,自己的飒爽英姿了吧!“事过境迁呀,我爱过这大漠,可最终还是葬身于此了。”这世道大概恨透了这个“飞将军”了吧!一生戎马,可一点功名也没有得到啊,李将军不爱功名,可他也爱这大漠阿!只因秦王的一句话,一生功绩,就此灰飞烟灭。历史对李广太薄,在次征战七十余次,竟迷失了生的道路,这也许就是李广的命吧!

  “老天也毕竟待我不差,青史留名呀!哎——”大漠圆圆落日的映衬下,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长。这也许使我永远难以忘记的千年一叹吧!

  卫将军青,卫子夫弟弟,同为*阳公主家奴,卫子夫幸于汉武帝,得皇子,卫青同时受重用。元光五年,就是马邑之围后四年,汉同出四路大军袭匈奴,独卫青袭龙城得胜而回。元朔**,卫青出雁门俘虏匈奴千人,明年,得黄河南地,现在的鄂尔多斯草原,建立朔方郡。元朔五年出朔方郡击溃右贤王,俘虏五千人,拜为大将军,其三子皆封候,元朔六年卫青出定襄,无功,霍去病八百骑,深入敌后数百里,斩首二千二十八级,封千户候。同年,汉武帝新宠王夫人寿,卫青以五百金为礼。三年后,元狩二年霍去病出北地,功祁连山,得酋涂王,降者二千五百人,斩首三万二百级,获五王,五王母,单于阙氏,增封候过万,贵比卫青。元绶四年,去病卫青各五万骑,卫青会战于单于,斩首万九千级,单于失踪。去病五万骑袭王庭,封狼居胥山,单于姑衍,登临瀚海,斩首七万四百四十三骑。去病增封五千户,自此去病贵于卫青。卫青礼带士兵,同甘苦,去病为人少而不泄,有气敢任,曾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武帝待之甚厚,从军时数十太官伺候伙食,经常丢弃剩余的酒肉,而士兵有饥饿不饱者。

史记李将军列传读后感3

  西汉时,有吴楚之乱,有匈奴侵扰,出了很多有名的武将,李广就是其中之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司马迁对他的评语,认为他老实木讷,不善于为自己宣传,但他忠义还是得到了人的尊重,就像桃、李都不会说话,然而摘的人很多,还是在树下形成了路。然而我读过《史记-李将军列传》之后,对他却也不那么佩服。

  李广虽然有名,但没什么大的军功,最有名的事迹就是一次追敌太深而身犯险境,他让军士们有意摆出有恃无恐的样子,敌兵反怯,于是得而脱险。再有就是射箭入石了,这倒很令人怀疑真伪。另外他的箭法不错,他的名气一大半与箭法有关,但光是武艺高强并不能算好将领。他自己认为屡站而没有军功不能封候是因为没有机会、命运不好,他去问“望气”**,就是观天象、卜吉凶的**,**是相信报应的。

  李广虽然廉,并且爱护手下,但也曾睚眦**。他曾因为损兵太多而又一度被匈奴捉住而被判罪,最终免官成了*民。有一次带人晚上骑马外出到了霸陵亭,被霸陵尉拦住,李广的从人说:“这是过去的李将军”,霸陵尉喝醉了不知深浅,偏不放行,说:“在任的将军都不能夜行,何况过去的”。没过多久,匈奴又来了,**又让李广当了将军,李广指名要霸陵尉同行,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这比起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李广显得太小心眼儿了。

  不过李广虽不让人很佩服,但作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还颇令人同情。**人得善终的也少。李广本人六十多岁还主动请兵,跟着卫青,卫青不给李广正面对敌的机会,最后还责怪李广误了军期、致使匈奴跑掉,李广要被处分,他自刎而不去再面对“刀笔吏”。李广的堂弟李蔡已经当了丞相了,却因为侵占景帝陵前通道附近的地方而被问罪,不愿上公堂,**了。李广的儿子李敢,因为父亲的缘故怨恨卫青,打伤了卫青,被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射杀了。李广的孙子李陵也去打匈奴,寡不敌众,被捉,却没有像他爷爷那样逃脱,最终降了匈奴,并当了单于的女婿,这样留在汉的老母、妻子和儿子就都被杀了。**至此彻底败落。说是三代培养一个贵族,其实富贵也不过三代。

史记李将军列传读后感4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创始之作。全书共有五十余万字,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他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揭示了历史变化的规律。

  在本书中。我有一个最喜欢的人物,那就是蔺相如。他的机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深明大义令我折服。

  战国时期,和氏璧流落赵国,并归赵王所有。不久,秦王在给赵王的信中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这下,赵王可犯了难:换吧,怕这秦国耍赖不给城池;要是不换吧,怕也不成。如果秦国以此事作为把柄与赵国交手,那后者定不是强秦的对手。于是,赵王就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此事。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缪贤推荐了他的门客蔺相如。蔺相如到达秦国后,秦王在章台接见了他,可秦王一得到和氏璧嘴就咧到了耳根,却一点都不记得他的许诺。蔺相如看到此情此景,计上心来。他谎称玉有瑕疵,于是就拿回了和氏璧假装要指给秦王看。

  谁知,蔺相如一拿回和氏璧就说:“大王根本没有交换的诚意,所以我要收回这块玉,如过您要硬抢,那我的头和玉就先撞碎在柱子上!”

  秦王担心玉,便把地图上的十五座城池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又道:“我们赵王为了表示对玉的诚意,特意斋戒了五日,那么您也该表示诚意斋戒五日。”秦王答应后,蔺相如就命人秘密地把玉送走了。

  五天后,蔺相如说明玉已回赵国,并对秦王说:“请您派人向赵王要回和氏璧,赵王定是依您。那您先将城池交出来吧!”秦国当然不依,只好就罢。

  为了表彰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赵王封他为上大夫。为此,大将军廉颇很不服气,他想:“老夫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才博得此名号。他蔺相如就是个鼠辈,**他那三寸不烂之舌,能赢得了我吗”这件事传进了蔺相如耳里,不知为何,他听后总是避着廉颇。廉颇得意极了。可之后,他又得知蔺相如不是怕他,而是因为他们不能互相矛盾。秦国对赵国之所以有所顾忌,是因为有他们两个在。他们两个要是互相矛盾,那么秦国就能趁虚而入,赵国也就不保了。廉颇为了向蔺相如请罪,于是就赤着上身,绑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谁知,蔺相如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和他成为了知心朋友。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都是关于蔺相的故事,在《史记》中还有很多与他一样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古人云:“以人为鉴,能够明得失;以古为鉴,能够知兴替。”我喜欢这本《史记》,更喜欢学习书里面的故事。


李将军列传原文翻译 (菁选2篇)(扩展4)

——裴将军宅芦管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选2篇)

裴将军宅芦管歌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辽东九月芦叶断,辽东小儿采芦管。

  可怜新管清且悲,一曲风飘海头满。

  海树萧索天雨霜,管声寥亮月苍苍。

  白狼河北堪愁恨,玄兔城南皆断肠。

  辽东将军长安宅,美人芦管会佳客。

  弄调啾飕胜洞箫,发声窈窕欺横笛。

  夜半高堂客未回,祗将芦管送君杯。

  巧能陌上惊杨柳,复向园中误落梅。

  诸客爱之听未足,高卷珠帘列红烛。

  将军醉舞不肯休,更使美人吹一曲。

  译文

  辽东一带九月时节芦叶将断,辽东地方小孩儿们采制芦管。

  新制芦管声音清悲多么动听,一支曲于随着风儿飘满海边。

  海边一带树木凋零天已下霜,吹起芦管声音嘹亮月色苍苍;

  白狠河北戍边士卒更添愁恨,玄兔城南离乡人儿都要断肠。

  辽东将军长安宅中宾客云集,让那美女手持芦管吹起乐曲,

  欢奏芦管调儿啾飕胜过洞箫,曲子声卢多么幽远赛过横笛。

  半夜时分大堂之上宾客来说,只将芦管声声吹起把酒相劝,

  声音精巧惊动路旁丝丝杨柳,又似梅花朵朵飘下落向后园。

  座上客人爱听管瞥不愿离去,高卷珠帘遍插红烛再整酒席;

  辽东将军乘醉起舞不肯罢休,吩咐美女捧起芦管再吹一曲。

  注释

  ⑴裴将军:指镇守辽东的裴姓将军。芦管:北方****管乐器,截芦苇管制成,类于筚篥。

  ⑵辽东:辽水之东。今辽宁南部辽河以东地区。芦叶断:芦叶垂条,长势正旺,已到了可摘芦管之时。

  ⑶可怜:可爱。

  ⑷海头:辽东近海,故有此称。

  ⑸海树:海边树木。萧索:萧条。雨:动词,降下。

  ⑹苍苍:指月色苍茫。

  ⑺白狼:白狼河,今辽宁大凌河。

  ⑻玄兔:又玄菟,东汉有玄菟郡,在今沈阳市东。

  ⑼辽东将军:指裴将军。

  ⑽弄调:调拨、演奏。啾飕(jiū sōu):象声词,指芦管之声。洞箫:即排箫,又名参差,由长短不一的竹管编排而成。

  ⑾窈窕:本指女子姿态之美,此处用以形容芦管之声优美动听。欺:压,胜。

  ⑿杨柳、落梅:这里均含双关义,既指现实的杨柳、梅花,又指《折杨柳》《落梅花》这两文古乐曲。《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有《折杨柳》《落梅花》,皆笛中曲子,常用以抒写伤春悲离之情。

  ⒀珠帘:嵌有珠子的帘子。

  赏析:

  诗的开头四句写芦管的产地及其声音特色。前两句在点明芦管来历的同时,勾划出九月深秋、芦叶遍地、辽东小儿采芦管的风俗画;后两句则写芦管声的清悲,并以“风飘海头满”来加以渲染;芦管的清悲,透露出边地的凄清和悲凉,以苍凉气氛引起全诗。诗的次四句承开头继续写芦管声音的.凄清悲凉。前两句用萧索的海树、下霜的天空和苍苍的月色构成凄凉的边地景象来衬托芦管声调的凄清悲凉,后两句则又以远离乡土、久戍边地的士卒们的心情来陪衬芦管声调的凄清悲凉。以上八句通过边地景物的烘托,人物心情的陪衬来写芦管声调“清且悲”的特色。

  以下十二句写裴将军宅中酒宴之间吹奏芦管。前四句先点出“辽东将军长安宅”这一地点及高堂美女、佳宾满座的环境,然后以“啾飕”、“窈窕”形容芦管声调之美妙,井与洞箫、横笛比较来突出其美妙。宴中之人只觉其动听,而不觉其清悲,与上文比较,已另是一副笔调。次四句接上文仍以时间为线索,进一步描绘芦管声调之巧:不仅使《折杨柳》、《落梅花》等名曲为之逊色,而且使陌上杨柳、园中梅花为之惊动,诗人巧妙地运用双关手法,把对曲调的描写与对景物的想象结合起来,既构成优美的意境,又突出了芦管曲调的无与伦比。诗的最后四句仍以时间为线索,写更阑人静,而宾主都没满足,在人们的这种反映中进一步突出芦管音调之动人。芦管在无休无止地吹下去,诗歌也就在这种无休无止的芦管声调中结束。

  这首诗写芦管,分两方面来写。前幅八句与的是海树萧条、严霜满天、月色苍苍那样一个边地环境中的芦管声,其声凄清悲凉,传达的是戍边战士的忧愁;后幅十二句写的是珠帘高卷、红烛罗列、佳宾满座那样一个将军宅地中的芦管声,其声美妙精巧,传达的是将军*们的欢娱。辽东戍边是无止无休的,宅中酒宴也是无止无体的,二者通过“芦管”贯穿起来而又在客观上形成鲜明对照。辽东将军而于长安宅中作乐,洞箫、横笛听得腻了,边地的芦管便成了他们最为新巧别致的助酒之物,讽刺之意是富于笔端的。这首诗前半写芦管声,而以边地景物来烘托,以言其“清且悲”;后半写芦管声,而以“会佳客”、“客未回”、“听未足”为线索,以芦管与箫、笛之类乐器,与《折杨柳》、《落梅花》之类乐曲比较并以对景物的想象来渲染,以言其“窈窕”精巧,手法是很高明的。全诗深宏阔大,波澜起伏,意境深远苍凉与清幽婉秀叠用交错。

裴将军宅芦管歌原文翻译及赏析2

  裴将军宅芦管歌

  辽东九月芦叶断,辽东小儿采芦管。

  可怜新管清且悲,一曲风飘海头满。

  海树萧索天雨霜,管声寥亮月苍苍。

  白狼河北堪愁恨,玄兔城南皆断肠。

  辽东将军长安宅,美人芦管会佳客。

  弄调啾飕胜洞箫,发声窈窕欺横笛。

  夜半高堂客未回,祗将芦管送君杯。

  巧能陌上惊杨柳,复向园中误落梅。

  诸客爱之听未足,高卷珠帘列红烛。

  将军醉舞不肯休,更使美人吹一曲。

  译文

  辽东一带九月时节芦叶将断,辽东地方小孩儿们采制芦管。

  新制芦管声音清悲多么动听,一支曲于随着风儿飘满海边。

  海边一带树木凋零天已下霜,吹起芦管声音嘹亮月色苍苍;

  白狠河北戍边士卒更添愁恨,玄兔城南离乡人儿都要断肠。

  辽东将军长安宅中宾客云集,让那美女手持芦管吹起乐曲,

  欢奏芦管调儿啾飕胜过洞箫,曲子声卢多么幽远赛过横笛。

  半夜时分大堂之上宾客来说,只将芦管声声吹起把酒相劝,

  声音精巧惊动路旁丝丝杨柳,又似梅花朵朵飘下落向后园。

  座上客人爱听管瞥不愿离去,高卷珠帘遍插红烛再整酒席;

  辽东将军乘醉起舞不肯罢休,吩咐美女捧起芦管再吹一曲。

  注释

  ⑴裴将军:指镇守辽东的裴姓将军。芦管:北方****管乐器,截芦苇管制成,类于筚篥。

  ⑵辽东:辽水之东。今辽宁南部辽河以东地区。芦叶断:芦叶垂条,长势正旺,已到了可摘芦管之时。

  ⑶可怜:可爱。

  ⑷海头:辽东近海,故有此称。

  ⑸海树:海边树木。萧索:萧条。雨:动词,降下。

  ⑹苍苍:指月色苍茫。

  ⑺白狼:白狼河,今辽宁大凌河。

  ⑻玄兔:又玄菟,东汉有玄菟郡,在今沈阳市东。

  ⑼辽东将军:指裴将军。

  ⑽弄调:调拨、演奏。啾飕(jiū sōu):象声词,指芦管之声。洞箫:即排箫,又名参差,由长短不一的竹管编排而成。

  ⑾窈窕:本指女子姿态之美,此处用以形容芦管之声优美动听。欺:压,胜。

  ⑿杨柳、落梅:这里均含双关义,既指现实的杨柳、梅花,又指《折杨柳》《落梅花》这两文古乐曲。《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有《折杨柳》《落梅花》,皆笛中曲子,常用以抒写伤春悲离之情。

  ⒀珠帘:嵌有珠子的帘子。

  赏析

  据《岑诗系年》,这首诗作于乾**间(765~766),时岑参任右补阙。一日参加一裴姓将军的酒筵,欣赏了芦管演奏而作此诗。

  创作背景:诗的开头四句写芦管的产地及其声音特色。前两句在点明芦管来历的同时,勾划出九月深秋、芦叶遍地、辽东小儿采芦管的风俗画;后两句则写芦管声的清悲,并以“风飘海头满”来加以渲染;芦管的清悲,透露出边地的凄清和悲凉,以苍凉气氛引起全诗。诗的次四句承开头继续写芦管声音的凄清悲凉。前两句用萧索的海树、下霜的天空和苍苍的月色构成凄凉的边地景象来衬托芦管声调的凄清悲凉,后两句则又以远离乡土、久戍边地的士卒们的心情来陪衬芦管声调的凄清悲凉。以上八句通过边地景物的烘托,人物心情的陪衬来写芦管声调“清且悲”的特色。

  以下十二句写裴将军宅中酒宴之间吹奏芦管。前四句先点出“辽东将军长安宅”这一地点及高堂美女、佳宾满座的环境,然后以“啾飕”、“窈窕”形容芦管声调之美妙,井与洞箫、横笛比较来突出其美妙。宴中之人只觉其动听,而不觉其清悲,与上文比较,已另是一副笔调。次四句接上文仍以时间为线索,进一步描绘芦管声调之巧:不仅使《折杨柳》、《落梅花》等名曲为之逊色,而且使陌上杨柳、园中梅花为之惊动,诗人巧妙地运用双关手法,把对曲调的描写与对景物的想象结合起来,既构成优美的意境,又突出了芦管曲调的无与伦比。诗的最后四句仍以时间为线索,写更阑人静,而宾主都没满足,在人们的这种反映中进一步突出芦管音调之动人。芦管在无休无止地吹下去,诗歌也就在这种无休无止的芦管声调中结束。

  这首诗写芦管,分两方面来写。前幅八句与的是海树萧条、严霜满天、月色苍苍那样一个边地环境中的芦管声,其声凄清悲凉,传达的`是戍边战士的忧愁;后幅十二句写的是珠帘高卷、红烛罗列、佳宾满座那样一个将军宅地中的芦管声,其声美妙精巧,传达的是将军*们的欢娱。辽东戍边是无止无休的,宅中酒宴也是无止无体的,二者通过“芦管”贯穿起来而又在客观上形成鲜明对照。辽东将军而于长安宅中作乐,洞箫、横笛听得腻了,边地的芦管便成了他们最为新巧别致的助酒之物,讽刺之意是富于笔端的。这首诗前半写芦管声,而以边地景物来烘托,以言其“清且悲”;后半写芦管声,而以“会佳客”、“客未回”、“听未足”为线索,以芦管与箫、笛之类乐器,与《折杨柳》、《落梅花》之类乐曲比较并以对景物的想象来渲染,以言其“窈窕”精巧,手法是很高明的。全诗深宏阔大,波澜起伏,意境深远苍凉与清幽婉秀叠用交错。

  岑参: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李将军列传原文翻译 (菁选2篇)(扩展5)

——江南逢李龟年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南逢李龟年原文翻译及赏析1

  江南逢李龟年

  唐代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注释

  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因为受到**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君:指李龟年。

  创作背景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赏析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他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的唐**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原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读者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犹如要拉长回味的时间。

  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覆地的大**,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显得蕴藉之极。清代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诗人这种“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是不难领会的;对于后世善于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像《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所唱的“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等等,尽管反复唱叹,意思并不比杜诗更多,倒很像是剧作家从杜甫的诗中抽绎出来的一样。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如同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历史评价

  这首七言绝句脍炙人口,是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唱,历代好评众多,如清代邵长蘅评价说:“子美七绝,此为压卷。”《唐宋诗醇》也说,这首诗“言情在笔墨之外,悄然数语,可抵白氏(白居易)一篇《琵琶行》矣。……此千秋绝调也。”清代黄生《杜诗说》评论说:“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即使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操笔,亦无以过。乃知公于此体,非不能为**,直不屑耳。有目公七言绝句为别调者,亦可持此解嘲矣。”


李将军列传原文翻译 (菁选2篇)(扩展6)

——田间列传文言文翻译

田间列传文言文翻译1

  田单这人,齐王田氏宗室的远房亲属(齐原为姜姓诸侯国,战国初年齐相田和正式夺取*)。闵王时代,田单为临淄(齐国都城)管理市场的辅助人员,不被人知晓。等到燕国派乐毅攻败齐国,后来不久退守莒城。燕***迅速地长途进军(指没有遇到抵抗)*定齐国绝大部分地区,而田单逃奔安*(城邑名),让同一家族的人把轴两头的尖端部分锯断,再用铁箍包住。待到燕***攻打安*,城墙倒塌,齐人奔逃,抢路逃跑,由于车轴头被撞断,车子也就毁坏了,被燕军所俘虏。惟有田单宗族之人由于铁帽包住了车轴的缘故,得以逃脱。往东逃到即墨,据城坚守。燕军已经使齐国其他城邑全都投降了,只有莒城和即墨没有攻下。

  燕军听说齐王在莒,合兵攻打它。淖齿(楚国派将军淖齿救齐,他却乘机杀掉闵王,与燕人分占齐国**和珍宝)已杀闵王于莒城,因为坚守抵抗燕军,数年没被攻下。燕国率军向东围困即墨。即墨的长官出城与燕军作战,战败而死。城*同推举田单,说:“安*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以保全,熟悉兵法。”拥戴他做将军,凭即墨来抵抗燕军。

  过了不久,燕昭王死了。惠王即位,与乐毅有隔阂。田单听说它,对燕国施用反间计,扬言说:“齐王已死,城邑没有攻下的城只有两座了。乐毅害怕被杀而不敢回去,不过用继续攻打齐国做**,实际是想联合即墨和莒的守军,自己来做齐王。齐人没有归附,所以暂且缓攻即墨以等待王齐之事。齐人所害怕的,是只怕别的将领来了,那样即墨城就毁灭了。燕王以为这是对的,使骑劫代替乐毅。

  乐毅被夺兵权,不敢回燕国,于是回到故国赵国,骑劫代乐毅,燕人士卒多不服,愤愤不*。于是田单命令城里百姓每家吃饭的时候必须在庭院中摆出饭菜来祭祀他们的祖先,飞鸟都吸引得在城内上空盘旋,并飞下来啄食物。燕人对此感到奇怪,田单因此扬言说:“这是有神人下来教导我。”于是命令城中人说:“会有神人来做我的老师。”有一名士兵说:“我可以当老师吗?”于是回身就跑。田单于是就起身,把那个士兵拉回来,请他面朝东坐著,以对待老师的态度来侍奉他。士兵说:“我欺骗您,实在没有能力。”田单说:“你不要说破了。”于是以他为师。每当发布约束军民的命令,一定**是神师的旨意。于是扬言说:“我只害怕燕军将所俘虏的齐国士兵割掉鼻子,并把他们放在燕军前面的.行列来同齐军作战,即墨(会因此而)被攻下了。”燕人听说了它,按照田单散布的话去做。城中的人看见齐国那些投降燕军的人都被割掉鼻子,都愤怒,坚守害怕被活捉。田单施用反间计说:“我害怕燕军挖掘我们城外的坟墓,侮辱我们的祖先,当会为此感到痛心。”燕军挖掘全部的坟墓,焚烧死尸。即墨人从城上望见,都流泪哭泣,都想出战,怒气自然比原来大了十倍。

  田单知道士兵激起了斗志,可以用于作战了,就亲身拿著筑板和铁锹参加修建防御工事,和士兵分担辛劳。把妻妾编在**里服役,要他们把饮食全都拿来犒劳将士。令披甲的士兵埋伏,使老弱妇幼登城,派遣使者向燕约定投降,燕军都高呼**。田单又收集百姓的黄金得到千镒,命令即墨的富豪赠给骑劫,说:“即墨立刻投降,希望不要掳掠我同族的妻妾,令他们安居。”骑劫非常高兴,答应他。燕军由此而更加松懈。

  田单于是在城内收集到一千多头牛,叫人做了深红色绸衣给牛穿上,上面画著五颜六色的龙形花纹,把锋利的尖刀绑在牛角上,把淋了油脂的芦苇扎在牛尾上,再给芦苇梢点火燃烧。在城墙上挖数十个洞,夜晚放开牛,壮士五千人跟随在牛的后面。牛尾灼热,愤怒地冲向燕军。牛尾上有火把,明亮耀眼,燕军看见狂奔的火牛全身都是龙纹,被它冲撞的不是死就是伤。五千人因含著枚攻击燕军,而城中擂鼓呐喊追击燕军,老弱都击打家中各种铜制器具制造声响,声音震天动地。燕军非常惊惧,失败逃走。齐人接著诛杀对方的将领骑劫。燕军混乱奔走,齐人追杀逃跑败北的人,都脱离燕国的**,复归齐国。

  田单的兵力一天比一天更加多了,乘著胜利的威势,燕军天天败逃,终于退到了黄河北岸燕国的境内(河上:指齐国的西北界),而齐国的七十多座城邑又成为齐国**。于是迎接襄王(闵王子,名法章)到莒城,进入临淄处理政事。襄王封赏田单,号称安*君。

  太史公说:“战争是用正面的**同敌人交战,用出敌不意的奇兵取胜。会用兵的人能出奇谋而变化无穷;奇正相互转化,就像玉环一样,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用兵开始时要像柔弱安静的少女,使敌人轻慢疏忽,大开营门(不作防备)(适:通“敌”);后来敌人中计,自己就要像狡兔脱逃那样快速进击,使敌人来不及抵挡(距:通“拒”),这是田单所说的啊! [4]

  当初,在淖齿杀死齐湣王的时候,莒城人访求齐湣王的儿子法章,在太史嬓(jiǎo皎)的家里找到了他,他正在替人家种地浇田。太史嬓的女儿喜欢他并对他很好。后来法章就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她,她就和法章私通了。等到莒城人共同拥立法章为齐王,以莒城抗击燕军,太史嬓的女儿就被立为王后,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君王后”。

  燕军在开始攻入齐国的时候,听说画邑人王蠋有才有德,就命令**说:“在画邑周围三十里之内不许进入。”这是因为王蠋是画邑人的缘故。不久,燕国又派人对王蠋说:“齐国有许多人都称颂您的高尚品德,我们要任用您为将军,还封赏给您一万户的食邑。”王蠋坚决推辞,不肯接受。燕国人说:“您若不肯接受的话,我们就要带领大军,屠*画邑!”王蠋说:“尽忠的臣子不能侍奉两个君主,贞烈的女子不能再嫁第二个丈夫。齐王不听从我的劝谏,所以我才隐居在乡间种田。齐国已经破亡,我不能使它复存,现在你们又用武力劫持我当你们的将领,我若是答应了,就是帮助坏人干坏事。与其活着干这不义之事,还不如受烹刑死了更好!”然后他就把自己的脖子吊在树枝上,奋力挣扎,扭断脖子死去。齐国那些四散奔逃的**们听到这件事,说:“王蠋只是一个*民百姓,尚且能坚守节操,不向燕人屈服称臣,更何况我们这些享受国家俸禄的在职**了!”于是他们就聚集在一起,赶赴莒城,寻求齐湣王的儿子,拥立他为齐襄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