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学年论文(精选5篇)

市场营销学年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营销学;营销理论框架;4P's ;述评

一、20 世纪市场营销学的起源与发展三、营销学的现状 从1979年至2003年, 24年间中国市场营销匆匆走完了西方国家用了上百年时间才走过的路。从1979年《天津日报》在全国率先恢复报纸广告。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推出“可口可乐添欢乐”的广告,到1999年世界500强汇聚上海, 共同探讨“中国, 未来50年”, 如果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中国巾场营销的变革毫不为过。24年的巾场营销演变实质上是一场的变革。中国市场营销的是与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 特别是与市场发展的脉搏一起跳动的, 中国市场营销实际上是一段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和过渡的发展史。市场营销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由各种途径引入中国, 最初仅局限于大学课堂和学术界的交流。美国西北大学菲利浦。科特勒所著的《巾场营销学原理》成为巾场营销入门的必读书, 科特勒的理论对传播营销理论和概念起到了重要的“科普”作用。如今, 国内有关巾场营销的论著、译著、教材已达240多种。经过24年的风风雨雨, 中国营销学的与实践已从单纯的理论阶段步入需要全面创新和拓展的。中国营销学的“、和发展”大体上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 引进阶段(1978 —1982年) 。主要通过翻译、考察及邀请专家的形式, 系统介绍和引进了国外的巾场营销理论。这是营销中国化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但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 参与研究者少, 研究比较局限, 对西方营销理论的认识也相对肤浅。

(二) 传播阶段(1983 —1985年) 。1984年1月, 全国高等综合性大学、财贸院校的“市场学教学研究会”成立, 大大促进了营销理论全国范围内的传播, 营销学开始得到高校教学的重视, 有关营销学的著作、教材和论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三) 应用阶段(1985 —1992年)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 市场环境的改善为应用营销原理指导自身经营创造了条件, 但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不均衡: 不同地区、行业及机制中的企业在应用营销原理的自觉性和水平上表现出较大的差距, 同时应用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四) 扩展阶段(1992 —2002年) 。在此期间, 无论是市场营销的研究队伍, 还是市场教学、研究和应用的, 都有了极大的发展。研究重点也从过去的单纯教学与研究, 改变为结合企业营销实践的研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 由于企业界缺乏对西方营销理论应用于中国实践的充分探索, 缺乏中国营销理论创新的尝试,营销学依然没有实现和中国具体国情的有效整合, 营销学最权威的指南仍然是“科特勒”、“麦卡锡”和“斯坦顿”。大多数人只不过是在介绍他们的理论与观念。实践中的营销更多的是广告、促销, 甚至不顾道德的束缚, 操纵消费者的欲望, 背离了时代特征。由于中国市场属于转型市场, 一方面, 中国本土企业的营销水平不高, 必须学习和走向国际化; 另一方面, 成熟巾场中的营销理论、策略和尽管具有指导作用, 也不能完全照搬, 因为100 多年形成的西方营销理论基本建立在相对稳定的成熟市场之上, 主要针对市场机制完善环境中的西方企业和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 因此, 如何将国际成熟的营销理论与方法和中国转型市场完成对接, 是当前摆在我国营销学界和企业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近年来, 国际学术界在现代营销理论和应用原则上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如: 对质量、价值和顾客满意度的强调; 对关系建立和顾客保持的强调; 对商业过程和整合商业职能的强调; 对全球性思考和区域性规划的强调; 对战略联合和建立的强调; 对直接(复) 和在线营销的强调; 对品牌营销和文化营销的强调; 对服务营销的强调; 对高产业营销的强调; 对符合伦理的营销行为的强调; 对4CpS 和4RpS的强调。这些新的观点经过系统化后, 也正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关系营销、整合营销、网络构建、战略联合、直复营销、在线(网络) 营销、品牌营销、文化营销、服务营销和营销伦理等, 它们构成了当今营销时代的新特征。

四、21 世纪市场营销学的展望 尽管世界著名营销学者对营销未来发展的看法显得多元化, 但网络营销无疑是21 世纪营销的焦点。营销环境和消费者行为的变化是网络营销发展的动力, 20 世纪时代创造的营销4Pps 要素将与互联网技术重新整合。

网络营销的最大特点在于以消费者为导向, 消费者的个性特点使得企业重新思考其营销战略。网络环境使得双向互动成为现实, 使得企业营销决策有的放矢, 从根本上提高了消费者满意度。网络社会的竞争优势将来自于吸引、保持顾客的能力和显著减少交易成本。网络营销在三方面对营销理论体系将产生重大的空破; (1) 强调消费者已逐渐取得交易主权; (2) 消费者需求差异日趋扩大; (3) 营销策略重在吸引消费者, 培养消费者对公司及公司产品的忠诚。

市场营销学年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市场全球化 营销本土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开发西部,人口剧增。工业受到科学技术的推动而迅速发展、经济结构逐步实现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化和作坊式手工业向工厂式规模生产的转化。大生产向市场提供大量的商品,市场逐步繁荣,商品逐步丰富,介于生产厂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中间商和各种销售媒介也随之发展起来。企业如何生产、市场如何分配和销售等一系列新问题被提出来。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管理学家借助多学科知识,调查研究和总结了美国市场的实际活动,并逐渐形成了市场营销的初期思想。再经由大学学者的理论提升和综合、企业家的实践实证,终于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市场营销学科的雏形。

美国是一个科技先进、工业发达的国家,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富裕的中产阶级,使美国成为可以吸纳各种商品的兴旺市场。它有许多历史悠久的企业,有发育健全的商业系统,各方面都注重科学的管理。它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旧文化传统的束缚较少,而开放创新的精神则比较旺盛。这些条件使它产生的市场营销在理论上有各种学派并立,相互促动发展,无论是横向拓宽、还是纵向新思想新观念的创新和延伸,总是处在领先地位。而在实践上也非常活跃,企业界富于进取,重视市场调研,重视科学管理与决策,善于改进和创新营销方式,使诞生于斯的美国市场营销一方面既反映着大工业生产和发达的市场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性、即由那些高度概括、明晰准确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所表达的内容体现了它宏观上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又因为它是从美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实践中总结提升的而带有浓烈的美国企业和市场特点与色彩。

市场营销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含义

市场营销全球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不断把市场向国外扩张,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愈来愈紧密的全球市场网络。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注目于全球市场,研究市场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营销问题。中国入世后,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国人也同样产生了研究市场营销扩及全球的紧迫感,也提出了市场营销全球化的问题。产生市场营销全球化的想法是有其原因的。人们发现,随着科技文明的进步,通讯交通的便利,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渐变模糊;教育的普及,文化的交流,使民族间的沟通障碍在弱化。许多社会现象、如政治制度、文化模式也有趋同的倾向。世界各地包括其市场可找到的共同点越来越多。在全球趋同现象产生的背景下,是否可以建立一套适用于全球的市场营销原则?

80年代,西奥多?莱维特在其论文中首次提出“全球营销”的概念。他主张那些跨国公司向全世界提供统一标准的产品,采用统一的沟通手段。这样做既有利于规模生产,又可以降低广告、分销等方面的成本。但他的这些设想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因为市场全球化虽然显示出不少社会因素的趋同,但要达到大范围、多方面的趋同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趋同之中也将同时产生新的差异。一个企业面向全球,实际上总是以特定国家或地区为对象,针对当地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所制约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来决定生产的产品和营销手段。有些产品可以采取全球统一的标准和形式(如一般性电子产品、通用机器),但由于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不同地区人群需求的多样性将使全球统一产品的推行受到限制。与之相应的,市场营销手段也必须是多样的,或者说更具当地的色彩。这样就很难有一套适用于全球的市场营销策略模式。

那么,所谓市场营销全球化是什幺含义呢?我们认为它主要是指:第一,企业应该超越国内市场的局限,树立全球市场的观念。把企业的市场营销推向全球,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和开发自己的目标市场;第二,市场营销学说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论具有普遍性,它反映了市场营销活动的一般规律,它不仅可作为国内市场营销活动开展的原则,而且也可作为全球市场营销活动开展的原则。第三,在全球市场开展营销活动,面临的是不同国家多样复杂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环境,特别是国家为维护本国利益所设置的种种关税及非关税壁垒、以及国际上的一些保护资源、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公约,这些都给全球市场营销带来比国内市场更为复杂多变的因素。这正是全球化市场营销的着力点。企业只有将其市场营销活动同这些环境因素相适应,才能赢得全球市场的竞争。而在研究全球市场的营销中,同样也必须立足于市场营销的本土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中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扬长避短,增强竞争力。美国著名的跨国公司PALMOLIVE公司总裁曾有过这样一句精辟的话,他说:“在我的头脑中没有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概念,而只有目标市场的概念,只要我发现了我产品的市场(群体),我就会努力把我的产品销售到那里去,而不管它是在哪个国家或地区。”

可见,市场全球化是一种战略思路,属于战略层面的全局规划问题,它强调的是视野的宽度和长远。想象一下我们如何利用望远镜来审视全局?

市场营销本土化

市场营销本土化是指市场营销的学说和实践在特定的国家和地区具有基于该国或该地区市场特征的独特性。本土化是一个过程,是在解决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市场营销问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市场营销一般原理与方法同特定国家或地区市场环境相适应、相融合的结果。

市场营销本土化可通过不同的侧面表现出来,包括在基本原理指导下成功地解决了本国、本地区市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企业在国内和国外市场营销中运用自己独特的组织系统和战略战术成功地开拓和稳固了市场;企业有其鲜明和实效的企业文化和营销哲学;理论界积极响应本国企业界在市场营销中提出的问题,总结他们成功的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政府建立和完善本国市场的有关立法和制度等等。

可见,营销本土化是一种策略操作,属于策略层面的局部实施问题,它强调的是实施的深度和效率。想象一下我们如何利用放大镜来注视局部?

本土化是市场营销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各国学者和企业家肩负的责任。

“全球化思考,本土化执行”(Think globally,and act locally)是全球营销的基本战略原则,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本土化执行”需要在“全球化思考”的战略思路指导下进行;而“全球化思考”则需要“本土化执行”来实现。

市场营销本土化的原因

市场营销本土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市场环境不同,企业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市场上所面临的市场问题不同,因此,解决问题的方式就不同。

既然市场营销从它一诞生起就带有诞生国的特色,那么,当它被引进其他国家、在那里成长扎根时,就当具有引入国的特点了。这种本土特点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下面几点:

区域市场环境和特征不同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面临的经济任务不同。世界上既有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国家与地区,又有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以及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甚至有尚处在农业经济阶段的国家和地区;还有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和地区。这些不同类型的国家与地区在一个时期内所面临的经济任务各不同。为了解决不同的经济问题,完成不同的经济任务,就使他们在引入和应用市场营销理论和技术时有不同的预定目标和不同的侧重点。因而在施行中有各自的追求、感受和经验。这些都会使他们再塑的市场营销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地区色彩和时代色彩。

小到一个企业,当它处在不同的区域市场时,它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不同,遇到的市场问题不同,各自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不同,因此所选择和采用的用于解决各自市场问题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当然就有很大的不同。

民族企业的历史与现状

如西方国家的大企业,都有上百年的历史,都经历过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搏斗。他们实力强大,雄居全球。他们从资源获取、产品生产到销售已形成了健全的一体化系统。他们可以用先进的营销手段开展大范围、大规模的市场拓展,迎受最激烈的竞争,创造最佳的业绩。而其它的发展中国家大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独立的,他们的民族企业相对比较脆弱,有的还受制于某些政府主管部门、或受制于外国资本。从实力上、从市场竞争的地位上看,他们更多地处于弱势和守势状态,采取灵活、迂回的战术去占据市场,赢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而,他们逐渐形成的营销风格必然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而带有本国、本民族的本土特色。

各国传统文化的差异

西方人有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的传统,着重个性自由发展;东方人有深厚的儒家思想传统,注重个人与群体的和谐融合,强调家族血缘式的团结精神;西方人注重物质性的管理与机制,东方人则重视精神的作用;西方人富于开拓、冒险、进取的精神,东方人则善于讲求辩证的张弛进退之道。东西方的这些文化思想都必然会在东西学者们的思想和理论中映像表现出来,都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各自国家的企业家的思想和行为之中,而给他们的市场营销附上不同的文化色彩。例如,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面临恢复经济的严峻任务。由于其岛国特点,国土面积小,市场局限,又是一个资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必须迅速恢复经济,并在恢复经济后迅速开拓世界市场。在这种形势下,从5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和美国占领当局大力扶持,使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国民收入不断增加,国内市场活跃、扩大了,市场营销问题引起了学术界、企业界的重视,美国市场营销理论开始传入日本,数以万计的学者和经理人员赴美学习。许多企业以美国大公司为典范,学习、吸取美国人的营销思想和方法,从学习美国的销售系统入手,进而扩大至质量管理、产品研发等各个方面。在学习过程中,把日本的传统文化、如讲求“和”、“忍”的思想、强调调动员工团结奋斗的精神同美国人的科学管理制度结合起来,创造了日本式的企业经营模式和市场营销风格。当这些大公司进军世界市场时,面对的是居于霸主地位的美国。美国凭借其在科技上的领先地位,不断以新开发的产品占据全球市场。而处于劣势的日本人则以追随者的身份出现,不急于追求盈利,而先求占有市场份额的目标,用多种灵活的手段进入外国市场,进而扩大市场。日本的丰田、索尼、日立、富士通、卡西欧等因此名噪全球。日本人已经拥有了一套具日本特色的市场营销,甚至做得比西方人还好。美国著名营销大师菲力普?科特勒在他的名著《营销管理》中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本土化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进和学习美国的市场营销。在导入初期,一些企业由于缺乏对营销理论全面正确的理解,实践上只能照搬模仿外国企业的某些做法或案例,结果成败参半。经过90年代以来的学习探讨,学术界加深消化理解西方的营销学说,开始注意西方理论同中国市场实际的结合,特别是解决中国经济体制从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问题以及其他特殊的中国国情。在企业经营思想、市场规范化、品牌战略、广告、促销策略各方面,针对国内市场的实际,提出不少有创见的观点。不少企业的营销思想也逐步以理性取代感性,从战术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以整合营销取代片面的单一营销,从国内市场扩展到国外市场。说明西方理论正逐步同中国市场的实际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已渐露端倪。

为了进一步实现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本土化,首先,学术界要不断研究吸收当代先进的营销理论成果,兼收百家,融于一炉,提高我国学术界的理论水平,不断从新的高度观察研究中国市场及其营销活动的规律性;其次,应建立一支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组成的研究队伍,通过理论研究、咨询诊断将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这将既有利于专家学者的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创新知识,也有利于企业提高自身的营销水平,促使企业营销更有特色和更有成效;再次,政府部门应根据企业界面临的实际问题、特别是中国入世后所面临的新的市场环境,依据我国国情,从保护资源、保护消费者利益、保护民族工业等方面,吸收专家学者的意见,制订符合我国市场实际的法律法规,引导企业界开展有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活动。

在中国入世这一新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更应该树立“全球化思考,本土化执行”的观念,在市场全球化这一潮流中通过自身不断增强的本土化操作能力来拓展全球市场,赢得全球范围的市场竞争。

参考资料:

1.【美】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汝和等译,《营销管理》1984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2.张桁、陈信康著,《市场营销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

市场营销学年论文范文第3篇

期间,一些理论在传入国内的过程中,或多或少被曲解,以及因为市场环境、文化的差异而出现水土不服或者南橘北枳的情况。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这些系统的理论,使得原本还停留在销售认识阶段的中国企业,得以非常有计划地开展营销,并且迅速将营销提升,融入到企业的战略层面。

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中国诞生了一大批熟悉西方经典管理、营销理论的本土实战营销人,这群人分布在咨询、策划、广告公司以及企业中,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推动力量。然而,在运用西方的经典市场营销理论征战市场的过程中,这些思路活跃的人逐渐认识到,西方的营销理论虽然研究的是市场营销的普遍规律,研究的是营销行为的共性问题,但是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经济制度、不同的市场发育状况下的个性化营销问题缺乏关注和研究,导致出现一种现象:听起来头头是道,用起来却处处碰壁。另一方面,现代营销理论已经诞生多年,而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非常有创新性的营销手法层出不穷,并且无法在经典理论中按图索骥地找到。

于是,这些实战派专家依据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知识,以及在市场一线浸淫多年后养成的敏锐市场感觉,大都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市场观和方法论。这可以说是中国本土化市场营销理论的雏形。可惜的是,这些“大无畏”的、有着创新精神的实战派专家大都理论视野不够宽广、理论研究水平不够高,立足于本土市场所做的提炼往往只是感悟和体验,没有达到非常精细的系统化、理论化程度。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所谓的理论创新,其初衷可能并不是为了理论研究,而完全是为了打造个人品牌,以获取商业上的咨询、培训、策划订单。“本土营销理论”就进一步给人以故弄玄虚、哗众取宠之感。所谓新的营销理论,概念漫天飞舞,但是真正有实战指导意义的,有思维创新性的,可谓极少极少。

实战派大都有一定的理论功底,而学院派就可以说是闭门造车了。这话说得可以有些重,但是毫无疑问,学院派本来可以依托其多年的学术训练、扎实的理论积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为中国本土营销理论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可惜的是学院派最终还是在营销理论的本土化研究中缺席了。他们的营销研究成果以及营销教育工作越来越远离实践,就我所知,很多人根本就不熟悉企业,所做的大部分工作是案头研究,在故纸堆里翻来翻去,对于市场上的最新动态却一无所知。要知道,管理、市场营销原本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美国其相关的教学都是案例式的,然而在中国,学院研究和教育却停留在自己的象牙塔里。

在我看来,这种局面的产生和当前科研体制的僵化及落后有莫大的关系。相关的例子可以随手拈来。比如,在大学里,教授们的管理、营销实践是不受关注的,受关注的是你在SCI、CSSCI上发表了多少论文,被检索引用了多少次,这几乎成为衡量教师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的全部。然而在我看来这简直荒谬透顶。自然科学有公论暂且不提,但是社会科学原本就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有的只是百花齐放式的争鸣,是思维的开放。而在中国做的研究就应该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问题,不用太关注“洋大人”的看法,去追求所谓的国际学术前沿。

在我看来,中国大学管理学系、营销学系的教授们应该全都到市场一线去,深入企业,一边做咨询、做企业战略规划,一边进行研究。要解决经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且提炼经验,形成理论观点,而不是在故纸堆里搜罗而后编造概念,完全脱离社会现实,变成一堆没有丝毫用处的文字垃圾。

纵观近年来管理、营销领域的学术研究,大都是实证分析,谈不上有何创意。但怪异的是,在国内恰恰是那些做纵向研究(国家、部委牵头)的显得高人一等,而横向研究(与企业的合作研究)好像不入流。然而,企业最需要的恰恰是贴合其问题、有借鉴意义的市场研究,最终帮助自己做出决策。中国企业渴望得到管理、营销支持,但学院恰恰将企业排斥在外。比如,商学院的教授深入研究一个企业,为什么就不能算是研究成果呢?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导向错误的问题。

好的管理、营销理论研究应该帮助企业做出决策,或者创新模式,或者开阔企业的视野,如果一条都不搭,这种研究就没有意义了。可惜的是,国内的理论研究大都还立足于原有逻辑的推演―印证而已。殊不知,一种创新恰恰是对原有逻辑的突破,从颠覆中寻找新的逻辑,从而得到新的认知。

市场营销学年论文范文第4篇

虽然此类声音在中国营销界还比较微弱,但也折射出中国营销理论发展的新态势,这就是越来越多的营销学人在思考,如何才能批判地吸收西方营销思想,进而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营销理论体系。

上海交大东方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郑文斌博士曾在企业界浸淫10多年,现为某跨国消费品集团战略规划经理,同时兼任多家咨询公司高级咨询顾问,他常年关注营销理论的本土化创新课题。在科特勒即将再次来华之际,本刊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郑文斌博士。

“科特勒被神化”是个假象

《新营销》:你认为在中国营销界,科特勒是否被神化?如果是,这种神化又是如何形成的?科特勒的营销理论对于企业营销还有用吗?

郑文斌:我个人认为科特勒在中国并没有被神化。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神化这个词跟迷信某人或某个观点有关。然而在中国营销界,人们对科特勒并没有崇拜到迷信的程度。

但是话说回来,为什么会有一小部分人认为科特勒在中国已经被神化了呢?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有人人为地制造了科特勒被神化的假象。

这跟中国营销人营销自己的策略有关。许多中国营销人,尤其是某些营销咨询人出于宣传自己个人或公司的需要,采用的是打倒权威、抬高自己以吸引眼球和树立自己地位的策略。在营销方面,什么人才是真正的大师和学术权威?那就只有科特勒先生他老人家了。所谓的科特勒被神化,其实是部分本土营销人为了把自己造成一尊营销新神而人为地树立起来的营销旧神。在一般中国营销人当中,并不真的存在着这样一种神化。

《新营销》:你怎么看待一些人对西方营销理论的质疑?

郑文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中国一些营销人在检讨科特勒营销理论的同时,也在检讨特劳特的理论和以奥美为代表的国际4A公司的市场营销理论。这是中国营销人成长的表现,也是中国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在西方,市场营销理论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的,科特勒自己也在不停地修正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显然,营销理论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它不会是个死东西,而是活的,它的发展必然会跟上实践的步伐并促进实践的改变。

基于这样一种观点,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将中国本土营销理论的提出和进步,视作整个世界营销理论发展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总之,中国人提出并修正以往的一些营销理论,一是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二是这并不代表中国人否定了以往的理论成果。但对于一味打倒别人以树立自己的风气、倾向,我们必须保持警惕。

我个人一直认为,对于中国以及其他各国的营销实践来说,不是科特勒的营销理论不行了,而是科特勒的营销理论不够用了。我们要做的工作不是给我们所尊敬的营销大师泼污水,而是要继承他老人家的光辉成就,设法弥补其缺陷。

科特勒在营销策略

实际操作层面存在三个不足

《新营销》:你认为科特勒的市场营销理论在指导中国的市场营销实践方面存在哪些不足?主要原因是什么?

郑文斌:我个人认为(我总是强调这一点),科特勒的营销理论在一般、整体的运用上并不存在太大问题。科特勒理论在中国市场以及其他国家市场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其共性营销理论在中国以及其他各国具体市场中如何个性化的问题,和具体的某个企业在具体的市场营销实践中如何实际操作的问题。

我认为,科特勒理论在这两个重要而关键的、直接影响到企业具体营销效果的问题上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我想,这可能也是一个通用的营销理论所难以避免的问题。十分不幸的是,真正影响甚至决定企业营销成败的恰恰是这些大原则、大原理、大系统之下的营销策略实际操作层面的东西。具体说,我个人认为科特勒的营销经典理论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缺陷或不足。

首先,科特勒的营销理论与当代市场营销所急切需要的市场策略创新相比,更多的是一种市场营销管理系统,这一系统是无所不包和大而全的,但对具体的市场营销策略却缺乏深入研究,不能为企业经营者提供操作性很强的实战指引。比如说,市场调研、定位、广告、价格、渠道、终端、生产、物流、促销、品牌等环节,甚至连广告中的创意,都已经成为相对独立的操作性、技巧性很强的学科。作为大一统的百科全书式的市场营销理论,科特勒的营销理论未免过于粗放了些。这些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由市场营销的分支学科来一一对应地解决,二是作为通用的市场营销理论,必须敏感地适应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的发展变化,更多地切入新的分支领域,快速总结并整合各分支学科所取得的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的通用理论。

其次,科特勒市场营销思想的实质是:寄希望于一个企业能够把其市场营销管理系统做成100分,做得很完美。科特勒理论体系的潜台词是:企业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及各要素要全面开花、均衡用力、全面推进,才能取得最佳的市场营销效果。但残酷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操作方法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对于某些企业来说是可能的,但这又会是一种可怕的高投入、高成本的笨策略。这一策略尤其不适用两类企业,一类是发展中国家许多基本条件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中的企业,一类是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环境中那些竞争资源十分有限的企业。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科特勒提出的市场营销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完美的理想的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其本质错误是忽略了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并非完美,更忽略了企业本身所能用于市场营销的资源是有限的。企业市场营销真正的挑战在于怎么运用适当的市场营销策略,以企业极其有限的资源,通过精心组织的市场营销活动,去赢得一次又一次营销战役的胜利。

最后,科特勒营销理论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帮助企业创建完整的市场营销管理系统,帮助企业按部就班地组织市场营销管理活动,其理论追求的目标是理论的全面性、完备性和正确性。但现代市场营销实践的发展十分迅猛,企业光是按照教条组建起完备的市场营销管理系统已经不能解决市场营销中存在的紧迫而现实的竞争问题。在产品、品牌甚至营销方法日益趋同化的高竞争度的市场环境中,只有高度重视市场营销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市场营销策略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现代企业在市场营销中所面对的困境。关注创新的只能是那些活跃于实战一线的营销人,在中国也好,在欧美也好,真正的创新者不可能是坐在学院里,而是活跃在市场和企业里。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理论本身就会很快失去发展和创新的活力。

超限营销理论或可作为

科特勒理论的补充

《新营销》:你认为目前比较成熟的中国本土化营销理论是什么?与科特勒的营销理论有何渊源?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郑文斌:我个人认为,中国至今尚无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本土化市场营销理论,有的只是一些零星的市场营销理论创见。

如果硬要说中国存在那么一个由本土人创立、将来在理论上能够成立的营销理论,那么我只能说只有一个,这就是超限市场营销理论。我本人也是主要倡导者之一。其理论架构借用了著名的军事著作《超限战》的框架。

譬如科特勒强调市场营销系统的完整,超限营销补充强调市场营销在现实条件下不能够过于追求完整;科特勒强调市场营销必须注重整体性,超限营销补充强调市场营销更要注重关键点和某些局部;科特勒强调市场营销的各个要素必须努力均衡地发挥作用,超限营销补充强调市场营销更应该“集中优势兵力,创造整体或局部优势”;科特勒强调市场营销系统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超限营销补充强调市场营销更应该抓住要害、重点,在不平衡的发展中实现跳跃式进步;科特勒强调企业自身资源的健康性和有限性以及充分利用,超限营销补充强调企业应该真正调动起所有可用的社会资源而不能局限于企业资源;科特勒强调企业营销活动的资源导向性,超限营销补充强调企业营销活动的目标导向性,等等。

说到超限营销理论与科特勒理论的关系,可以总结成一句话,这就是:科特勒强调市场营销的“正”,超限营销强调市场营销的“奇”。按照军事家孙子的说法,一正一奇,“以奇胜,以正合,”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新营销》:为什么超限营销理论更适合中国国情呢?

郑文斌:目前这个理论还只是处于初生阶段,还有许多内容需要更多的营销专家来一起深化、完善。我要声明的是,超限营销并非只在中国才能发挥作用,而是在各个国家各类型的企业组织都可发生威力,是一种普遍性创新理论

如果硬要说它更适合中国国情,那么,其根本原因是超限营销的思想精华正是东方智慧中以少胜多的战略智慧:中国市场是一个不均衡的广阔市场,中国企业大多是不具备全面市场营销能力的中小型企业,它们无法像国际大企业那样做到全面营销,因此,重点突破和超限发展必然成为它们赢得残酷商业竞争的最佳甚至是唯一可行的战略。

市场营销学年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 国际市场营销学

随着我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进军中国市场,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不断开拓国外市场,这就使得多家企业急需一批既有丰富的国际市场营销知识又能熟练运用英语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如何才能更好地在高校培养这种人才,本文将对一些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对“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实践的认识

积极稳妥地进行“双语教学”是国际营销及管理专业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时代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建设国际化精品专业的必由之路。在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实践中,传授营销理论知识和培养营销基本技能是最主要的目标。这区别于专业英语教学,更不是讲英语的同时翻译成中文解释一遍。英语是进行市场营销教学的媒介,当英语与市场营销教学内容相结合时,能够产生最为理想的英语学习条件,但不是单纯的语言学习,而是把英语当成重要的工具,加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英语运用,同时实现国际市场营销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获取。

二、“国际市场营销学”课程性质

“国际市场营销学”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课程,也是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选修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国际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市场营销或国际市场营销工作打下基础,国际市场课程主要是将市场营销学的理论知识放在国际背景之下,让学生了解国外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法律法规环境,并且运用国际商务的知识来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除了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要求,也要求学生能用英语进行各种国际营销活动。所以双语教学是有必要在本科开设的。

三、“国际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市场要求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随着WTO的进入,目前我国急需培养大批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在英语能力的培养上还存在欠缺。高校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培养出具有良好英语能力的专业人才参与国际竞争,尤其是对于管理营销专业的学生,需要不断吸取国外选进的管理营销专业的概念,需要第一时间掌握经济管理信息,与国外友人交流沟通的机会比较多,更需要强化英语能力,这就使得对国际市场营销学开展双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2、促进教育与国际接轨

双语教学运用的是一种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式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多元,开放,融合。在教学方式上强调灵活,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外语水平和教学艺术要求较高,在教学目标上注重培养学生用不同语言进行思维和创新的能力,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吸收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选进文化,实现“不出国门的留学”,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3、有利于学习学科前沿的理论和知识

中文版市场营销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大多原创于西方发达的英语世界国家,这些国家营销理论和实践研究时间较长,营销教育的水平较高。我国市场营销专业的基础教程大多参考国外的英语原版教材编写或直接翻译成中文出版。所以,选用优秀的原版教材进行营销专业的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学科前沿的理论和知识。另外,原版教材中大量最新的实际案例为教师进行案例教学提供了素材。

四、对“国际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思考

中国如何与国际接轨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需要?如何更便捷地获取现金科技,已成为国民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因而在高校开展和推进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日益显著。但是,面对现状,我们也有几个问题需要思考一下:

1.有限的师资力量

师资条件是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深的学术造诣,还需要剧本熟练地外语基本功,尤其需要具有较高听力和口语表发能力。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存在一个共性,外语水平高的教师只从事外语教学,而专业课的教师外语水平又很低,所以,只能鼓励外语水平高的教师多多从事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活动。另外,大力培养和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外语水平,对现有师资进行双语改造时双语教学的当务之急。

2.选择合理适时的教材

双语教学,就是为了实现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国外先进技术和内容。而国内现存中文版的营销专业教材大多是以英文教材翻译出版,历时需要较长时间,传授到学生,已不是最新的教学理念和内容,更不是学科前沿知识。所以,进行双语教学就应该让学社从外语版教材著作中,直接接触本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保证学生领略到“原汁原味”的东西。包括专业本语的使用,专业内容的表达,西方专业教学思路和对知识的认知程序,保证让学生做到“与时俱进”,走在学科的前沿,领略到最新的知识。

但是选择外语原版著作的同时,还要注意教材的本土化问题,要认真分析和对比国内同类教材,既要注重本课程所需要基础,又要对比分析教材内容,逻辑结构;通过分析,避免教材选用出现偏差,影响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环节难以实现

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国际市场营销的实践环节。在高校教学中,很难找到可以让学生模拟实训的外企营销环境,学校和老师往往都忽略这一教学环节,为了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双语教学的乐趣,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任课教师和学校可以和当地的跨国公司联系或和有出口业务的企业联系,给学生创造一些与国际企业接触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国际市场营销的问题上做一些市场调查,也能对国外企业的营销策略,企业文化等问题有一定了解。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对国际市场营销的相关内容有真切的认知。这种实践远比课堂上的对话和讨论有效得多。

结束语

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顺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校改革的步伐,在我国高校逐步地开展起来。但是,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对它的研究也尚处于探索阶段。教师和学校必须拥有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认识,并坚持不懈地对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进行改进和完善。我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进步,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会取得大的突破,会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国际化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曾伟,曾汉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研究与思考,昆明学院经济系,2007年7月.

[2]易文燕,市场营销双语教学实践探讨,《时代教育》,2009.

[3]杨佳,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双语教学初探,《考试周刊》,2023年23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