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春有关的故事(精选5篇)

与青春有关的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23年3月27日,2023年度《江苏省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微博用户比2023年翻了一番,每4个江苏人就有1人开通微博。同时,省文明办、省通信管理局等《江苏省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52.8%的江苏青少年拥有微博。

请再看现在的大学生一天的新媒体互动生活:早上起床,通过手机看当天的新闻早报和天气;课间,通过手机微博关注身边好友的最新动向,用微博记录和转发今天的见闻;中午休息时间,打开电脑,第一时间登录校园网、QQ、微信,和同学、好友及时保持联络;下午,去报告厅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我的青春故事会”:身边的青春榜样们亲自用自己拍摄的“青春故事微电影”和自己的同学面对面畅谈“我的大学”;晚自习后,回到宿舍,或者登录网络课堂,或者更新自己的空间,用图片、文字,将忙碌的一天留作记忆,也给不在身边但关心自己的人分享,或者和父母、好友、老师视频交流……

现在可以说是新媒体时代,例如微博,又称“围脖”, 短小,140个字,高效快捷,一秒钟的传播时间,广覆盖、低成本,平等互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且青年乐于接受;再如微信,连着手机,随时可以看到、联系到,教师可以及时有效地告知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消息。目前,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应正确引导这股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上进行更多的转型和创新。

一、构建“组织化+社会化”的有效衔接、立体交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分为组织化与社会化两方面。组织化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优势,就是说教宣讲。组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托原有的行政化的组织体系、组织力量和组织管理框架、管理手段来推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当前需要我们教育者进一步完善组织化体系,顺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变革,针对青年集聚、生活方式的变化,将组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不断延伸、健全。

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再完全依靠体制内资源、不依赖于行政命令与组织推动的方式进行,而是以情感力量、道德力量等非行政要素为主要动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新媒体正是在发挥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新媒体是当下青年最喜欢的资讯获取和沟通、聚集联络模式,为人力、物力有限的学校思想教育提供了巨大便利。所以,我们要构建“组织化+社会化”的有效衔接、立体交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构建“层级化+扁平化”的有机结合、上下贯通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层级化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频共振的基本保障。学校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层级化是其基本组织形式,工作的贯彻、部署,层级化的传达是传统工作中效率较高的组织形式。扁平化破除了上下级自上而下的垂直高耸的结构,强调系统、管理层次的简化、管理幅度的增加与分权。新媒体使得扁平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形式更利于充分激发基层的接受和创新能力,扁平化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实现单向发动向双向互动转变。新形势下,我们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设计上,要突出运用新媒体手段,从而实现扁平化的组织形式。

首先,要强化力量“引新”, 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学会熟练运用新媒体,实现从“重工具、重形式”向“重内容、重实效”的转变;其次,要强化观念“更新”,要改变僵化的话语体系,重视个性化语言对青年大学生的感染;最后,要强化组织“创新”,在活动中运用新媒体,学会传达赋有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相关方法(如微视频、微电影、微信、微博),新媒体是贴近青年学生话语体系的契机。

例如,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 “我的青春故事会”,这是一个倡导学习榜样的活动,以往经常是举办一场报告会,宣传几位英雄的事迹,这次我们对活动形式进行了创新,设计了寻“青”推选活动、“我的青春故事”主题网站和“我的青春故事”大学生成长故事会三个部分,通过网上网下、线上线下的学生互动,将大学生身边的成长故事以生动、时尚、富有感染力、乐于青年学生接受的形式在全体大学新生中进行展现,使大学生一进入大学就受到生动、鲜活的励志教育,给大学生上好“励志开学第一课”,身边这些可看、可亲、可见、可近的榜样,引导刚入学有些不知所措的大学新生懂得了如何结合自身特点,以就生活和学习在身边校园里的各种不同的优秀典型为榜样,积极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从而以实际行动创造自己成功的青春故事。

寻“青”推选活动,运用新媒体,用青年喜欢的“寻青体”,在微博上、在校园网上、在手机报上宣传发动,贴近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推选自己身边的青春榜样,边推边议,边推边学,使推荐的过程成为广大学生一个互相发现、互相学习的过程,形成“比学赶超”的校园气氛。

“我的青春故事”主题网站的建立,旨在为广大青年学子通过身边人、身边事,设计“青春体”,引导青年成长成才,促进青年全面发展。青年学生通过在网站实名注册,、交流自己的青春故事,充分发挥互联网特性,增强吸引力、可读性、亲和力,打造引导青年、教育青年、服务青年的网络中心阵地。网站设有青春故事活跃榜、青春达人秀、青春微博群、青春微电影、青春秀美图等多个栏目。

举办“我的青春故事”成长故事会。通过活泼生动的故事会,让学生与身边可学可信的优秀典型面对面提问、交流。首先,我们组成一套编创班子,在充分了解优秀典型事迹的基础上,再加工青春故事,合理组织,根据青春榜样的原型拍摄编导创作“我的青春故事微电影”,运用时尚、艺术等元素,真实、自然地再现青春故事。在新生入学初相对集中的军训时间举办多场故事会,青春榜样带着故事会走进军营、走进活动中心,通过微电影、现场访谈、个人展示等形式,优秀学子们将自己的大学成长经历与奋斗历程、自身感悟娓娓道来,主持人、观众与青春榜样对话交流,台上与台下互动,并且通过微博直播,让更多的学生看到,通过微信及时传递活动消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得到了学生的欢迎,收到了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与青春有关的故事范文第2篇

《人口文化》杂志是集学术性与时政性、文学性于一身的综合性期刊,注重人口、卫生、计生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强调研究深度,关注学术前沿,鼓励学术争鸣。

《青春期健康》杂志是面向青少年及其家长,承担青春期教育的教师、卫生、计生、心理等工作者发行的一本谱写青春故事、传播青春知识、解决青春问题、激发青春热情的杂志。也是一家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以探讨和指导孩子青春期健康成长为主旨的品牌媒体。

《人口文化》杂志主要栏目及内容设置如下:

特别人物:报道社会上有影响、有突出成就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

民俗文化:弘扬中国人口文化,介绍民间艺术、地方风俗和丧葬文化,倡导婚育新风,旨在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

婚育文化:讲述发生在两性之间的爱恨情仇、生活故事。

理论探讨:主要发表卫生计生专家的理论文章。

《青春期健康》杂志主要栏目及内容设置如下:

青春视点:刊登青少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及社会关注的青春期典型话题、热点话题。

青春人物:人物版块,主要选取积极向上的人物,以促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青春的斗志,给青少年树立良好的榜样。

青春心闻:心理版块,主要从青春期典型心理问题案例、心灵故事、心理咨询、个案分析几个方面来解决各种青春期心理问题。

青春痕迹:生理版块,主要从青春期典型生理案例、饮食、运动、青春期生理问题贴士几个方面来解析各种青春期生理现象。

咨询港湾:伦理版块,主要从国学知识、伦理道德、人际关系问题、情感故事、关注话题几个方面来引导和宣扬青春好风尚。

欢迎卫生计生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校园学生和广大热心读者踊跃投稿,积极订阅!杂志每本定价10元,全年120元!

邮局汇款:

单位名称:《青春期健康》杂志社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菜户营天伦北里7号楼

收 款 人 :卢艳雪 邮 编:100054

银行汇款:

户 名 :北京青春蓝海文化发展中心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青年湖支行

账 号 :0200214009024598119

联系方式:

与青春有关的故事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青春电影主要是指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在近些年出现的青春电影中,青少年的形象大体可以概括为浪漫的青少年形象、走向毁灭的青少年形象和颠覆性的青少年形象等几种,这些形象的出现和青少年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因素紧密相联。但是在分析青少年形象的电影文本中,中国的青春电影是非常缺乏的。

青春电影也被称为“青少年电影”、“校园电影”或“成长电影”,主要是指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由于好莱坞成熟的商业体制以及美国文化的影响力,作为一种类型电影的好莱坞青春片曾频繁地进入普通观众的视野。实际上,除了好莱坞之外,在世界范围内都曾出现过一些引起人们关注的青春电影,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青春电影更是进入了一个高产期。虽然这些青春电影讲述的故事各不相同,风格也千差万别,但作为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它们却折射出青少年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特征,成为分析青少年形象的电影文本。

浪漫的青少年形象

和大多数电影一样,爱情也是青春电影一再表现的主题。有所不同的是,青春电影中的爱情故事往往因为男女主人公初更人事而显得格外纯洁和浪漫,而男女主人公也给人留下无比浪漫的印象。在分析这一类形象时,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日本的青春电影。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擅长于拍摄青春片的日本导演岩井俊二推出了《情书》、《四月物语》、《花与爱丽斯》等一系列作品。这些影片以极其细腻的镜头语言呈现出唯美的画面让人过目难忘,而影片中那些少男少女在初恋中心灵深处最细微、最隐秘的情思,以及他们为爱情所做的一切,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情书》中的藤井树多年之后仍不忘自己中学时代的暗恋女友,直到他死后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才揭开这段尘封的往事。《四月物语》中,女主人公卯月只身来到东京武藏野大学开始新的生活,只是为了能够追随自己暗恋的高中学长。而《花与爱丽斯》中的中学女生为了能够成为心仪的男孩子的女朋友。竟然靠谎言编织起一个美好的梦。所有的这些故事,使沉浸在美好初恋中浪漫的少男少女形象呼之欲出。

这些影片把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恋爱或暗恋的故事。以及他们的心理状态刻画得纤细入微,让人们可以感觉到影片中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和主人公温馨恬淡的爱情。当然,青春电影中青少年浪漫形象的一再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这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不无关系。可以说,青春期是人生阶段中心理上发生变化最明显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中,青少年对异性的心理需要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希望和异性进行更多的交流,希望彼此能够成为朋友,对异性的外在美和行为会产生一种朦胧的好感和爱慕。应该说,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对异性朦胧的情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并且这种情感因为是初涉人世而显得更加美好和浪漫。因此,这样的一份情感故事表现青春电影中。也显得浪漫和唯美。在这一类的影片中,人们往往看不到成人世界的世俗内容,初恋被描绘成青涩却又值得记忆的故事。青少年的形象在这一类的青春片中倒向了绝对的浪漫主义。

不过,同样是表现青少年浪漫的形象,但在不同的青春电影中表现的方式却有所不同。如果说,上述的青春电影中青少年的浪漫形象因为日本民族文化以及导演的个人风格而呈现出一种浪漫而又唯美的状态,那么,在好莱坞的一些青春片中青少年的浪漫形象则由于好莱坞的商业机制而表现为另外一种特点。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好莱坞的青春电影进入了一个高产期。在这个时期,《一吻定江山》、《我恨你的十件事》、《美少女啦啦队》等一批描写高中生生活和初恋故事的影片相继问世。和日本的青春电影不同,这些影片非常注意融合高中校园文化以及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元素,因此在这些影片里青少年的形象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这些影片中。人们可以看到的年青人健康美丽的形体。可以欣赏到在年青人中受欢迎摇滚乐,可以听到高中生流行的口头语,而体育比赛、生日派对、毕业舞会这些高中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景也频频出现,再配以初恋的故事,青少年的形象在这些影片中显得浪漫而又时尚、幽默。很显然,好莱坞青春片中青少年的形象的这些特点与好莱坞的商业体制是分不开的。定位于暑期档、以青少年为主要观众的好莱坞青春电影,制作时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目标人群的欣赏口味,生产出一个个带有明显商业特征的浪漫故事。而青少年也乐于在观看这些人为的浪漫中得到青春宣泄。并从片中青少年的形象中找到镜像式的自我认同。

走向毁灭的青少年形象

在青春电影中,青少年除了有浪漫的形象出现之外。也有以颓废、暴力乃至自我毁灭的形象出现的。在表现青少年这一类形象的青春电影中,性、和暴力往往是无法逃避的话题。

英国著名的青春电影《猜火车》完全打破了以往的青春片在人们心目中构建起来的青少年的形象,使观众看到了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的青少年。在这部影片中,这些年青人给人的感觉是颓废的、毫无希望的一群年青人。

而在美国,《篮球日记》、《半熟少年》等“青春启示电影”所表现的年青人,也都流露出共同的暴力倾向和极度阴郁、黯淡的人生态度。获得了第56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的《大象》,用无逻辑的叙事、隐藏了情感态度的视听语言和纪录式的风格。把枪击校园的事件几乎变成一个真实的场景,而影片中身为中学生的冷酷杀人者形象。也在人们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促使人们思考青少年的成长问题。

这些西方影片在塑造青少年形象的时候显得真实、大胆和直接,也不乏对人性善恶问题的思考,所以,电影中的青少年形象和他们所经历的事件给人以震撼和启迪。而近些年来关注青少年问题的日本青春电影则让人们透过一个个青少年形象,对其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实际上,日本青春电影的早期作品《青春残酷物语》已经有颓废、迷惘的青少年形象出现了。而到了这个世纪,当代日本青少年仍然要面对在一个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成长所要面临的问题。《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通过一个游走在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男孩的故事,引起观众对一个高度物质化与体制化的社会中青少年成长问题的思考。同样,《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香港制造》和《十七岁的自行车》这些华语青春电影中。主人公都以走向毁灭的形象出现,原因也并不仅仅限于这些青少年自身,而是和他们背后整个庞大社会机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和大多数青春电影有所不同,巴西电影《上帝之城》的主人公并不是在以往的青春片中经常出现的中学生,而是生活在里约热内卢郊区一个叫“上帝之城”贫民窟里的一群孩子。但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这样的一群孩子在贫民窟展开了一轮又一轮残酷的黑帮屠杀。这部影片通过一群身为“黑社会”的孩子所经历的故事,引起人们对生于贫民窟的青少年生活状态的关注。《上帝之城》由一只鸡的奔命开始,又以这只鸡的奔命结束。这种宿命般的开头与结尾,不得不让人们对于青少年成长环境进行反思。总体来说,和那些浪漫的青春电影相比,青少年的形象在这一类的影片中发生了极大地改变。有研究表明,青少年阶段本身就是极不稳定一个的人生阶段,他们的人格尚未定型。思维判断力差,而且模仿能力很强。因此,社会环境、家庭教育、青少年亚文化等诸多因素中的消极方面都有可能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影响,成为导致他们走向颓废、叛逆和自我毁灭的诱因。而这些关注于此类问题的青春电影,也相应地让人们看到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所具有的另外一种形象。实际上,青春电影展现青少年颓废、暴力和毁灭的形象,也并不是从近些年才开始,从特吕弗的《四百下》。到库布里克的《发条橙子》,再到近些年出现的青春电影,这个问题早已被世界范围内众多的导演所关注,青少年的颓废、暴力和毁灭已经上升到了一个电影表现的世界性症结。

第三种形象

应该说。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最受观众欢迎的青少年形象,并不是那些浪漫得无可救药的形象,也不是走向自我毁灭的形象,而是一批和传统有所不同的青少年形象。从《美国派》中四个高中男生,到《我的野蛮女友》中的男孩女孩,从《惊声尖叫》中的恐怖杀手,到《大逃杀》中互相残杀的学生。这些新的形象出自于不同的青春片,但他们对于传统形象所表现出来的颠覆性却几乎是一致的。

《美国派》、《哥们儿,我的车在哪里?》《拯救斯沃曼》是近些年出现的以性或青春期其它事件为笑料的电影。其中要特别提到的就是《美国派》,这部影片因为它对于传统观念的颠覆和戏剧性的故事而大受人们欢迎,片中的四个高中生也受到了青少年观众的狂热追捧。有人认为,这部影片使用的猥亵的语言和以色情为基础的滑稽场面显得过于粗俗。但不管怎么样,人们不得不承认,在它之前,还没有哪个银幕形象能够把青少年的性焦虑表达得如此幽默和透彻,因此这四个高中生受到青少年观众的喜爱也是必然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青少年形象的出现也是颠覆性的,它消弭了青春电影中“浪漫”与“毁灭”两种形象之间的界限:《美国派》中的主人公撕破了浪漫青春片中异性之间温情脉脉的面纱,对于性采取了直言不讳的态度:另一方面,和反映青少年问题的电影不一样。性在《美国派》中被处理得俚俗而又清澈,丝毫没有罪恶感。

韩国影片《我的野蛮女友》那对少男少女的形象也曾得到过很多亚洲青少年的认可。但如果仔细分析这部影片就会发现,它仍然讲述的是老套的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所以,与其说这部电影的颠覆性体现在故事层面上。不如说它体现在文化层面上。这部取材于网络文学的作品,以“大女人”和“小男人”之间的故事颠覆了传统儒文化圈中男尊女卑的观念,以性别和特征错位的手法制造出两个有别于传统观念的少男少女的形象。而影片中的两个主人公自由出入于幻想时空与现实时空的情节,也包括他们所演绎的对经典电影、经典段落肆无忌惮的嘲谑的片段,契合了网络时代的青少年观众的解构性欣赏习惯与思维方式。

与青春有关的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青春;偶像;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J207.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7-0073-02

一、引 言

青春偶像剧讲述的是当代少年少女在青春的梦幻世界里以男女感情为主题的童话故事,通常选择青少年崇拜的偶像明星作为演员,故事内容充满着青春的朝气与活力,深受青年朋友的喜爱。在我国,大多数偶像崇拜者还都是年轻人,因此,青春偶像剧在我国占据了电视剧市场的半壁江山,并且近几年来远远超过了古装剧和现代剧。青春偶像剧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2007 年,一部中国大陆拍摄的青春励志偶像剧《奋斗》,在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没有当红偶像明星出场的情况下红遍了整个中国,剧中的几个男女主人公陆涛、夏琳、米莱、向南、杨晓云等也都成了青年人茶余饭后的谈点。找工作,谈恋爱,结婚,赚钱……这些都是大学刚毕业的青年朋友们都必须经历的,而这一切都集中在此剧里,因此,这部电视剧很快引起了年轻观众的共鸣。在电视剧《奋斗》里,有富人也有穷人,他们都在不停的为某个小目标努力奋斗着。下面就以电视剧《奋斗》为例分析一下我国青春偶像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我国青春偶像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青春偶像剧的创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许多作品深受观众们的喜爱。以《奋斗》为代表的一批偶像剧,在内容上满足了80后即将逝去的一丝幻想情节,可以深深的吸引观众;在主题上它以年轻人的艰苦奋斗为主旨,激励了当代年轻人去拼搏去奋斗。它使年轻人在梦幻世界里激发积极向上的活力。但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情味”太浓,脱离生活实际

提到“情”字,这是几乎所有电视剧都会涉及到的内容,可以说几乎所有电视剧的故事都是围绕“情”字展开的。“情”字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而青春偶像剧所涉及到的“情”主要是爱情。当前我国的青春偶像剧在表现男女爱情这一方面有些偏重,许多青春偶像剧中的男女主人公整天有班不上,有事不做,把自己生活的全部都投入到谈情说爱、卿卿我我、吵吵闹闹、离离合合上,甚至为了爱情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这样看来爱情好像成了年轻人唯一需要追求的东西。而实际上许多剧中表现的爱情是一种畸形的爱情,它会使年轻人对爱情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

电视剧《奋斗》中在女主人公夏琳,向男主人公陆涛提出分手之后,拥有上千万资金的陆涛情绪日益沮丧,整天情绪失落,甚至去看了心理医生都不见好转,他说如果夏琳是嫉妒自己的成功他可以把自己所有的资金全部捐献给希望工程和她过平凡的生活,而他其他的几个穷哥们们因为有爱而都生活的快快乐乐,由此可见该剧呈现给观众的观念是:爱情是生命的全部,没有爱情就什么都没有。难道一个拥有上千万资金的陆涛还会因为爱情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更有的青春偶像剧为了赚足观众的泪水,把爱情视为了高于生命的价值,这不仅远离了生活实际,而且会给年轻人在感情方面形成错误的认识。

(二)远离大众的生活

当下我们国产的青春偶像剧剧中男女主人公大都是回国留学生、歌星、时尚模特、IT精英等时髦身份或者白领阶层,他们都拥有豪华别墅,高级轿车,场景一般也都设置在繁华的大都市,他们在繁华的大城市里过着时髦奢华的都市生活。例如《奋斗》中的男主人公陆涛,大学毕业后从国外回来了个富爸爸,使他通过奋斗可以拥有上千万的资金,居有豪宅,行有名车,他是年轻人的向往,因此这样的形象是符合当代年轻人欣赏期待的,但是他似乎又离大多数年轻人非常遥远,远离了大众的生活。青春偶像剧传递给观众的应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应该更多表现年轻人拼搏奋斗的艰苦与曲折,而不是一味炫耀他们奢华的生活,否则,年轻人会不自觉的把剧中的主人公当成自己的偶像,甚至把他们当成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模仿对象来模仿剧中人物的穿着打扮,从而对年轻人产生不良的影响。目前我国青春偶像剧正处于起步阶段,应该健康发展,而不是宣扬金钱至上、美貌无价、奢华合理对年轻人起到误导作用。

(三)模仿现象严重

近几年来,日本和韩国的青春偶像剧风靡全中国,许多日韩青春偶像剧在我国都创下了超高的收视记录。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许多中国的青春偶像剧都存在着明显的模仿痕迹,并且大都停留在表面上,对剧中明星的包装上,没有深入对作品的挖掘,因此这样只能达到某种画面的绚丽效果。更有些作品直接从情节上模仿日韩的青春偶像剧,导致情节过多的雷同,缺乏创新。我国的社会背景毕竟不同于日韩,因此我国的青春偶像剧应该突出自己的独特性,不能一再的模仿日韩的风格。电视剧《奋斗》在外包装和情节设置上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它注重了我国的社会背景,挖掘了我国本土的特色,在人物语言上具有浓烈的北京味,这样不但抓住了观众的眼球,更宣传了我国的地域特色。

三、我国青春偶像剧的发展趋势

我国青春偶像剧要想不断强大,走向成功发展的道路,就必须深入关注当代大多数年轻人的心理,了解当代大多数年轻人的情感和生存状况,追求故事的可信度,而不是一味的虚构不切实际的爱情和脱离大众的奢华生活。另外,我国青春偶像剧在故事情节上还要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不能一再的模仿日韩风格,故事内容要健康积极向上,这样才能赢得观众的好评。面对我国青春偶像剧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不断深化与提升。

(一)适应大众的情感消费

大众的消费观念已经逐渐从物质影响到了文化,电视剧正是文化消费的一部分。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青春偶像剧中灰姑娘与白马王子之间童话般的爱情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情感的欲望,达到了情感消费的目的,但是它并不能使观众产生共鸣,原因就是故事中的爱情童话远离大众的生活实际。因此青春偶像剧的情感故事应该适应大多数观众的现实生活,不要把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描写的过于完美,使广大观众在现实中难以找到他们的身影。例如《奋斗》中的米莱和陆涛,在观众们的眼里他们似乎是完美无暇的灰姑娘与白马王子,他们有钱,有事业,有梦想……但是他们确都因爱情的困惑失去了自我,这样过度的侧重描写爱情似乎让观众感觉有点不切实际。而该剧中最能诠释“奋斗”的应属华子,他没有像陆涛一样的富爸爸,从发廊到蛋糕店再到台球厅再到泰国菜餐厅从头到尾都是靠自己,虽然他也被爱情伤害过,但他不为爱情的困惑,一点一滴扎扎实实的为自己的事业去努力去奋斗,他才是现实中众多年轻人的缩影。

(二)贴近大众的生活

当前我国青春偶像剧的背景一般都在有权势有地位有财富的大家族里,反映的都是成长在大家族里青年人们的生活,而很少有反映普通百姓们的生活,尤其是反映乡村年轻人生活的偶像剧更为少见,在现实中不会有这么多的大家族,因此大多数观众会感到剧中人物的生活离自己似乎非常遥远。青春偶像剧要想使大多数观众都爱看,就要从大众的观点出发,让故事的背景与现实中大多数观众的生活背景相吻合,这样才能使更多的观众容易融入到故事中去,从故事中寻找自我。在《奋斗》中陆涛和米莱是两个令人羡慕的角色,他们都出自贵族家庭,虽然他们征服了无数观众,让许多少男少女们都喜欢上了这两个角色,但是少男少女们却很难寻找到现实中的陆涛和米莱。因此,大多数观众看完了《奋斗》都质疑它的不现实,称它为是冷酷现实的迷幻剂。我国青春偶像剧目前也逐渐认识了这一点,例如赵宝刚在继《奋斗》之后导演的另一部青春偶像剧《我的青春谁做主》中女主人公钱小样从一个浮躁、空想,没有一技之长的中专生成长为一位白领,剧中展现了她不怕挫折,不怕吃苦,知错就改,热情直率,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这部电视剧播出之后观众们都称它比《奋斗》更真实,贴切。

(三)要有独特的创新精神

由于日韩青春偶像剧在我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许多国产青春偶像剧一味的追求日韩风格,甚至有人认为只有日韩模式的青春偶像剧才是真正的青春偶像剧,然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青春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有白领青春也有蓝领青春,有十七八岁的青春也有二十七八岁的青春,有城市的青春也有农村的青春……因此青春偶像剧也应该有不同领域、不同风格和不同倾向,因此青春偶像剧要融入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丰富它的类型与样式,如果一再的追求日韩风格而不具有类型与样式的创新是不会受到欢迎的。我国的青春偶像剧应在中国特色的社会背景下不断的创新发展,开发多种题材,丰富剧种,在向日韩青春偶像剧学习编制梦幻故事秘诀的同时要关注中国年轻人的生活状态,走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青春偶像剧的道路。《奋斗》播出后之所以让观众刮目相看,原因就是它不是简单的模仿日韩剧中灰姑娘与白马王子浪漫的爱情故事,而是包含了许多创新元素,以现代中国年轻人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抓住了剧中几个年轻人的心理,在他们的生活中映射出了种种社会问题,给观众留下了更大的思考空间,提升了青春偶像剧的社会价值。

四、小 结

虽然我国青春偶像剧的矫情、雷同、远离现实的缺陷常被人批评,但是强调一点,青春偶像剧的主要功能就是娱乐大众,所以它的存在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情”上点到为止,合乎人之常情;在借鉴国外作品上做到去粗取精,研究成功原因,借鉴其有益做法;有一定超越现实的理想精神,这样我国的青春偶像剧才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红菊.中国青春偶像剧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唐都学刊,2004(3).

与青春有关的故事范文第5篇

一、台湾影视产业主流趋向青春剧

近年来,每年台湾本土电影票房排名靠前的基本上都是青春片,定位在年轻的观众群,在演员的选择上多数是青春偶像,以年轻的心态作为创作素材,青春片业已成为台湾影视界的主流。严格来说,青春剧与偶像剧还是有差别的。偶像剧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也可以称之为青春剧。青春剧准确地说应该是追忆青春,而不是青春偶像。在偶像剧中随处可见的俊男靓女已被清新可亲的男孩女孩所代替,不再是灰姑娘与白马王子的爱情故事,而是极具平民生活色彩的普通故事,具有喜感的幽默场面也不再是无厘头的搞怪,而是真实发生在普通人成长过程中的私密记忆。回顾2007年,除了李安执导的《色戒》外,其他卖得叫座的电影分别是《不能说的秘密》、《练习曲》和《刺青》,后三部均是青春片。整体而言,2007年台湾影视市场还算活跃,虽然整体亏损的电影仍不少,没有完全脱离原有的框架。台湾著名电影人候孝贤在谈到台湾电影的现在与未来时,认为台湾电影工业正在消失中。他甚至曾悲观地表示,“台湾电影现在基本上是残破的,未来是不可知的。”[1]然而,从2008年开始,台湾电影突然逆势而上,有一部影片大受欢迎,取得骄人成绩,创造了台湾本土化奇迹,它就是由魏德圣导演的《海角七号》(CapeNo.7),由台湾歌手范逸臣和日本演员田中千绘主演。《海角七号》不仅“创下了上映第二周票房比首周成长121%、甚至在第三周蹿升为票房冠军并连霸八周的惊人成绩,最后以超过五亿台币(台北约为二亿三千万)的总票房,成为台湾史上最卖座的华语片”[2],后来该片还获得了第十届台北电影奖剧情长片百万首奖、剧情长片最佳摄影、剧情长片最佳音乐,以及第四届亚洲海洋电影节首奖多项殊荣。更为重要的是,《海角七号》的热映,也让一个台湾电影导演群成功登陆,出现了一批不同于以往台湾导演风格的群体。有着“台湾电影教母”称谓的著名影评人焦雄屏将他们冠之以“超过世代”这个词,这个称呼“既可以期许他们‘超过’前几个世代的沉闷,更能形容他们的声势”。[3]“超过世代”的导演指的是魏德圣、钮承泽、陈怀恩、杨雅喆、林育贤、林书宇、周美玲等,代表作分别为《漂浪青春》、《1895》、《冏男孩》、《九降风》、《停车》等。同样是在2008年,中视筹备了一部八点档大戏———台湾电视制作人王伟忠制作的眷村题材的电视剧———《光阴的故事》。说起电视剧名,不免会让人想起一部台湾同名电影(英文名inourtime),它是1982年由杨德昌、柯一正导演,李立群和张艾嘉主演的。著名歌手罗大佑为此还专门创作了一首名为《光阴的故事》的歌曲,传唱至今。或许正是制作人的精心设计,这次关于“光阴的故事”改用电视连续剧的形式来演绎,故事情节也完全不同。电视剧《光阴的故事》(英文名timestory)主要的情节是围绕生活在“自强一村”里几个典型家庭的故事展开的,时间上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政府退守台湾后,退伍的士兵和台湾本地人结合,一起紧跟台湾的社会进步而发展,充分展现台湾各种族群融合。简单地说,这是一个关于台湾眷村的故事,透过几个家庭的生活轨迹,折射出历史和文化的变化。剧中始终弥漫着浓浓的怀旧气息,很快将观众吸引到故事中来,随着剧中人物的悲喜而悲喜,而家庭中孩子们的共同成长也让现在的年轻人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更对自己父母们曾经的岁月多了几分关注和了解,让现代年轻人能借此了解自己父母的过去。这种感觉正如电视剧片头里制片人王伟忠独白的那样:“回头看看来时路,是往前的更大动力,所以我们决定为您叙述一个这样的故事,故事开始之前,请容我提醒您:不管此刻你的心里是混乱、慌张、失落还是其他,总之,先把心掏空吧。这样才能装下那些被我们不经意留在曾经里的家财万贯,再次上路。”[4]的确,生活给予我们的虽然简单,却很真实,值得研磨。说起王伟忠的眷村系列片,无论是话剧《宝岛一村》还是电视剧《光阴的故事》,都给观众带来了几许别样的惊喜,让人们可以体会到更多关于生活的温馨、乐观以及淡淡的哀愁。不过,2008年台湾影视界的风光并没有持续到2009年。这一年台湾市场上映了大约260部华语片和外语片,其中外语片超过200部。单看台湾本土电影,市场反映更是惨淡,全年上映27部作品,年度累计票房收入仅有大约5300万新台币,相当于年度总票房的1.6%左右,比起2008年的12.09%的份额有相当大程度的下滑。令人欣喜的是,2023年台湾影视界风云再起,钮承泽以影片《艋舺》席卷全台,创下2.3亿新台币票房。此片6千万的制作成本,加上近两千万的行销预算,较之《海角七号》以五百万做宣传营销,《艋舺》则是以更专业的商业化营销来保证票房的成功。当然,《艋舺》影片中同样包含了怀旧、青春、偶像等青春片成功的因素,在电影前期、后期的宣传方面,大量运用网络、电视等媒介,不断进行舆论造势,这也超过了之前所有台湾电影的宣传力度。其实,从2023年6月到9月,共有10部台湾本土电影上映。由九把刀执导的第一部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YouAreTheAppleOfMyEye》在台湾创下新台币4.1亿元票房,并在香港以6129万港币刷新华语片票房纪录。台湾岛内媒体称之为“民众集体都在追青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同样是这一类的青春题材电影。影片中的戏剧矛盾仍然集中在成长的范围内,让观众随着剧中人物一起去找寻自己年少时的影子,真诚的情感使这部影片同样获得了观众的认同,收获了票房的成功。在电视剧制作方面,2023年5月10日台视上映了60集连续剧《团团爱》(又名《饭团之家》),由叶鸿伟导演,徐誉庭编剧,王伟忠、刘丽惠监制,沈时华、刘纪纲为制作人。故事讲述的是一家人的感情就该紧紧的、黏黏的,像个台式大饭团。《团团爱》和2008年制作的《光阴的故事》有着几乎一致的表现手法,一方面是用孩子的视角讲述家庭的变化、成长的烦恼,于平凡生活中大打亲情牌,而从一个家庭的生活点滴中也可以发现普通台湾人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记忆,另一方面则将青春电影中对于年轻人成长的片断用电视剧的形式更完整、更细致地铺陈在观众眼前。

二、台湾热映青春剧的传播亮点

这类追忆成长、追忆青春的影视剧的出现和热播,与台湾社会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随着21世纪的到来,网络化、信息化成为新的时代标签,人们在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大潮中,一方面产生了对各种先进技术和信息媒介的依赖,另一方面也拉动了内心深处对永恒不变的精神的追忆,这是一种快速的“变”与沉淀的“不变”之间的悖论,暴露出人们在渴望追求科技创新的同时,内心一种微妙的恐慌和不安。在海量信息的时代,各种媒介争先抢夺人们的眼球,我们还能紧握和保留住一些什么呢?那么,青春和成长无疑成为最佳的选择。另外,对于年轻时的快乐和伤感,青春剧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观众可以通过影视剧的叙事,不断地去重温那段时光,不自觉地找寻曾经的身影,于变幻万千的世界中握紧属于自己的情感,也让那些早已消逝的记忆成为永恒。如果对这些大受欢迎的青春剧做进一步的分析,我们还会发现它们有几个共同特点:第一,导演大多很年轻,他们用自传式的笔法叙述故事,用“共同的成长记忆”与年轻观众进行互动,极易引发共鸣和热捧。这也再次用实践证明了,任何一部叫座的影视剧都来源于好剧本,这是好的影视剧的基础,而好故事又是好剧本的基础。讲好了一个观众喜欢的故事,影视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第二,整体格局并不大,事件也较松散。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叫好的影视剧都有着很多非常贴近台湾人当下生活的场景,而众多日常生活的碎片汇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无意识。近年来,台湾影视剧常常试图缩小乡土与都市的距离,关注大众的生活习惯,以此来适合平民大众的文化期待,因而形成了一种世俗化、大众化的后现代平民美学风格。第三,怀旧与商业完美结合。成功的影视剧通常是以真挚、动人的感情吸引观众的,那么,仔细去揣摩观众的心理,并运用商业逻辑来表现平淡且质朴的生活,这就会涉及到本土情感的认同层面上来。怀旧的基础是建立在本土的情感之上,是对自身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的认同。只有在此基础上进行商业化的包装和宣传,才有可能在市场上取得票房份额。第四,用真诚的态度进行原生态的拍摄。青春剧中都没有大场面的营造,也没有特技制造的视觉冲击力,更没有沉重的历史和撕心裂肺的爱恨,此类型的剧作往往于平淡中富有诗意,青涩的爱情也是时间的积淀,哪怕幼稚,却很真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