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的生活(精选5篇)
大熊猫的生活范文第1篇
大熊猫这种人见人爱的世间精灵,“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魔力,能改变和打动所有看见它的人”。
卧龙:拥有10%野生大熊猫
目前,卧龙野生大熊猫的数量达150只,占到全国野生大熊猫数量的10%。它们主要分布在卧龙山上的牛头山系、正河水系、西河水系三大产区。
卧龙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也是中国最早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卧龙部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总面积为20万公顷,是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和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享有“熊猫王国”之美称。
卧龙在四川盆地西缘,邛崃山脉东坡,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卧龙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大面积的大熊猫主食竹,区内的环境、水热等气候条件完全适应大熊猫的生活习性需要,为邛崃山系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是大熊猫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保存完好的大熊猫重要原始栖息地。
卧龙东边的木江坪最低,海拔高度为1200米;西北边缘的四姑娘山为最高点,海拔高度为6250米。此外还有巴朗山、牛头山、钱粮山等主要山岭。群山环抱,溪水长流,卧龙有从亚热带到寒带山地垂直植物带谱,有发育着的现代冰川和古冰川遗迹,高山草甸、原始森林、流泉飞瀑、奇花异草让人留连。核桃坪有大熊猫饲养繁殖场和全世界唯一的大熊猫研究中心,拥有6个实验室,是观赏、了解大熊猫的好地方,有世界著名的“五一棚”大熊猫野外观测站,还有英雄沟、银厂沟等游览点,景色秀丽,偶尔还可见到野生大熊猫。
最大的大熊猫圈养种群
到了卧龙有一个地方是必须去的,这就是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的部分圈舍和半散放饲养场对外开放。在这里可以近距离观赏大熊猫,进行拍照等。
按国际经验,大熊猫保护采取就地保护与易地保护结合进行的策略。卧龙部级自然保护区的一个重大使命即是攻克三大难题,通过人工繁育扩大大熊猫移地种群数量,经野化训练和适应性过渡阶段后,最终放归大自然,以扩大和复壮野生种群,维持和提高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从而达到延续该物种,让其与人类共存的目的。
1990年,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由大熊猫野外救护转向以大熊猫生理生化、野外生态、饲养繁殖等方面的研究为重点的关键时刻,通过专家集体的努力,终于攻克了大熊猫繁殖领域里的“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成活难”三大难关。
从1991年至今,共人工繁殖大熊猫61胎90仔,成活77仔,成活率已连续6年达到了100%。2005年又成功繁殖大熊猫13胎18仔,且全部成活,再创历史新高,使圈养种群迅速增长至103只,占世界圈养大熊猫种群总数的55%。
目前,研究中心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急剧增加,已经发展到拥有近80个成员的世界上最大的圈养种群,为大熊猫的人工繁殖与科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探索拯救处于濒危状态的大熊猫种群做出了杰出贡献。
大熊猫的幸福生活
卧龙对大熊猫实行半散养式人工圈养。修建了露天式围栏,在围栏里修建木台、斜坡和埋下高低不等的树桩,帮助大熊猫进行锻炼,大熊猫在这里每天有“体育课”。
卧龙中心的亚成体大熊猫基本都是群养的,一起进食一起玩耍。饲养人员每天在固定时间引导亚成体大熊猫抱着皮球玩耍,或者爬坡寻找食物,或者通过爬树桩来训练爬树等。成年大熊猫基本都是一栏一只,除了水泥馆舍外,外面还有一个面积约五六十平方米的人工修建的活动场所,里面有深沟、水池、树桩等。
圈养大熊猫的“性生活”也很特别。研究中心主任张和民透露,对于性成熟的雄性大熊猫,他们一般会安排它观看录像,学习其它大熊猫的“”,一旦发现雌性大熊猫进入期,他们会安排两只大熊猫,但为了受孕成功,常常是自然受孕与人工授精相结合。
“雄性大熊猫选择配偶的要求很高,它也愿意寻找漂亮的。”张和民举例说,一只19岁的雌性老年大熊猫,但没有雄性大熊猫对它表示兴趣,相反一只名叫“莎莎”的雌性年轻大熊猫却赢得很多雄性的青睐。工作人员晚上将老年大熊猫放进“莎莎”的笼舍冒充“莎莎”,大熊猫的视力很差,而且时是倒立行走,所以最终“偷梁换柱”成功。
卧龙有著名的16只明星宝宝。2006年2月17日,大熊猫研究中心举行16只宝宝断奶及入园仪式,2005年卧龙本部出生的16只小宝宝正式断奶,在养父母们的护送下进入幼儿园,开始它们另一阶段的生活。而现在宝宝们都已长大,最大的英英双胞胎宝宝已经半岁,近20公斤重。而最小的则是海龟美女华美的双胞胎宝宝,仅仅4个月大。
如果是有充分的野外生活经验,或者已经生过宝宝,雌性大熊猫都会自己带幼子,基本不需要饲养人员操心。但是也有很多雌性大熊猫第一次产仔,或者是生了双胞胎都需要人工喂养。有些大熊猫根本不会做妈妈,或是无力照顾两只幼仔。饲养人员只好将幼仔抱进育婴室,用配方奶喂养幼仔。有时饲养人员找来一只玩具熊,让根本不会做妈妈的大熊猫抱着,每天看录像,学习照顾喂养幼仔的方式。有的“母亲”要学两年才能学会。
在卧龙,大熊猫有一种神秘食物。这种黄色圆饼状物,每个据称都有两三公斤重。它是高纤维饲料,包含有动物蛋白和骨粉等,大熊猫最爱吃这种饲料,有“大熊猫点心”之称。
大熊猫并不只吃竹子。张和民说:“大熊猫是一种杂食动物,即使是吃竹子,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年龄,大熊猫也会选择不同地点、种类的竹子,以及选择竹子的不同部位来吃。除了竹子,我们还会增加高纤维饲料、胡萝卜等饲料喂养。”在这里一只成年大熊猫一天要吃20公斤左右特地种植的竹子和5公斤左右的高纤维饲料,而怀孕和哺乳的雌性大熊猫食物更加丰盛。至于亚成体大熊猫,每天都还有定量的牛奶喝。圈养的大熊猫并不像野外的大熊猫那样不停地进食,它们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玩耍与睡觉,这显然得益于食谱的改进。
“祥祥”放归自然
对于大熊猫而言,最大的幸福应该是在崇山峻岭的竹林之中过着不受人类打扰的生活。“大熊猫在野外长期生存”应该是我们拯救大熊猫根本的目标和原则。保护的真正目标是通过保护栖息地维持基因多样性,挽救物种在其野生环境中的生存。饲养繁殖只有在有助于达成上述目标时,才对物种保护有价值。因此我们必须设法使饲养的熊猫回归自然,才算完成了这一使命。
为从根本上拯救大熊猫等濒危物种,恢复壮大野生种群,我国政府在重视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工作的同时,也同样重视发展圈养种群,以便在圈养种群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将人工繁育的个体放归野外以补充野生种群数量。
卧龙的研究方向也朝着圈养大熊猫的野外放归方向继续发展。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进行圈养大熊猫的最终目的,是使大多数圈养的大熊猫和其后代返回野外,以壮大濒临灭绝的大熊猫野生种群,使大熊猫永远繁衍下去。希望到2023年至少5只大熊猫能回归大自然。
卧龙的科技工作者们把放归当作大熊猫保护事业的高潮。2006年4月28日,国家林业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卧龙自然保护区正式启动“圈养大熊猫野外放归工作”,第一次正式放归由人工圈养繁育的、通过野外生活培训的大熊猫。这只大熊猫名叫“祥祥”。
为此次放归的大熊猫“祥祥”,从2003年7月8日起,在卧龙自然保护区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野外圈养场野化培训了近三年时间,作为野外放归工作的前期实验。人工食物的停止供应使它进一步适应野外生存环境,从食物寻找采集到巢穴的确定都显示出它的野性在日趋显露,对科研人员的驱逐则表明了他领地意识的初现。这只当初人工哺育成长大的动物,如今对人没有半点依恋和亲热,取而代之的是凶神恶煞地驱逐。中央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曾经想也近距离跟踪拍摄祥祥,但是最终被祥祥发现,很快将他们赶出了它的地盘。最终“祥祥”适应真正的野外生活。
对于这个独立成人了的“祥祥”,卧龙的人们“像任何父母对儿女的长大一般百感交集”。但是他们却说:庆幸祥祥不再可爱,他不是供人玩乐的哈巴狗,而是千百年来历史延续的奇迹。
大熊猫“祥祥”的野外放归,不仅标志着我国大熊猫保护工作开始从加强野外救护、强化人工圈养阶段向野化放归的新阶段迈进,还被称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历史性转变”。
大熊猫的生活范文第2篇
“春节将至,赵半狄和他的熊猫们冒着严寒一早来到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河东村,在镇领导的陪同下,对当地敬老院进行慰问,为孤寡老人们带去节日的问候和祝福,并送上彩电、现金及其他节日礼物。”
这是一段引自“熊猫人”赵半狄的博客。动辄“以熊猫说事”的赵半狄再一次凭“熊猫元素”挑动了社会大众的神经。毋庸置疑,大众之所以关注此次行为艺术,并非因为赵半狄本人,而是因为国人对国宝熊猫的至爱。
不但是国人喜欢大熊猫,放眼全世界,恐怕也绝少有一种动物能够像大熊猫一样,经久不衰地打动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人民的心。
作为广大华人至爱的大熊猫,能够得到大众真心的喜爱,不仅是因为作为珍稀动物本身,更因为在大熊猫憨厚可爱外形的背后,是一种平和、知足、非攻的生活态度。以及由这种生活态度衍生出的,带有明显中国式智慧的“和平、发展、合作”务实的外交政策。
道家形象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张和民,有“熊猫爸爸”之称的他对本刊记者谈起大熊猫显得格外开心,“我早晚都跟大熊猫在一起,我们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现在是全国最大的大熊猫保护基地,我们大熊猫种群数占到全国圈养大熊猫的60%左右,全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共200只左右,我们就占了118只。”
张和民对一般人认为大熊猫“憨厚”、“笨拙”持反对意见,他认那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上,大熊猫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憨态,只是大熊猫在‘装憨’,是‘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表现。用静若处子,动如脱兔来形容大熊猫一点都不为过,熊猫真正奔跑起来,速度超过一般人,灵活程度超过一般的小孩。两周岁左右的熊猫,可以在树上倒立、翻滚、玩耍的功夫甚至赛过猴子,可以在很高很细的树枝上睡觉。”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老子《道德经》里的这番话,用来对大熊猫性情进行解读,可以说恰到好处。
大熊猫性情温顺,野生大熊猫常年生活在大片竹林之中,所以有“隐士”之称,但同时大熊猫又具有丰富的情感,大熊猫初次见人时往往会“怕羞”:用前掌蒙面,或是低头。大熊猫是个“智者”,因为智者乐水,大熊猫特别喜爱泉水,有“醉水”的习惯,口渴难忍时见到清泉,常常会痛饮至走不动路,就像一个醉汉躺在水边。大熊猫同时秉承墨子“非攻”哲学,一般只要你不侵犯它,它也不会攻击你,真正是做到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道教使中国人处于游戏状态,儒教使中国人处于工作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中国人在成功时是儒家,而失败时则变成道家的原因。道家的自然主义,正是用来慰藉中国人受伤心灵的止痛药膏。”这是一代大师林语堂在《中国人》对中国人内里描述精辟的一段话,评述有所偏颇,但对中国人内在精神的描述基本准确。
如果我们刻意寻找特属于我们民族的,与林语堂文章中“中国人”内在精神相合拍的动物,可能只有大熊猫。如果我们勉强用激昂腾飞的龙来象征中国人百折不回的精神(即儒家的进取精神),那么用大熊猫来映衬处于另一种状态的中国人则更为妥当,那就是处于生活状态的中国人(即道家的自然主义)。
务实外交
选择大熊猫作为具有象征意义的“外交官”,不但因为其数量稀少显得珍贵,更重要的是,在某种程度上,其憨厚可爱的外形暗合了中国一以贯之“和平、发展、合作”的外交政策,可以承担中国务实外交“另类传播者”的使命。
研究解放至今大熊猫的“出访”线路,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大熊猫“出访”的背后,都是一次破冰式的外交事件,并且均暗合了一段重大的时代背景。
20世纪50年代,大熊猫作为外交使节“出访”苏联、朝鲜,那时候中国、苏联、朝鲜同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亲密战友,中苏、中朝友谊非同一般。
大熊猫的生活范文第3篇
大熊猫是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的旗舰物种、中国的国宝,因其黑白分明的色彩、憨态可掬的长相、与世无争的生活习性和稀有性,历来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笔者多年从事大熊猫公众教育与文化推广工作,有比常人更多的接近这个物种的机会,并且喜欢用镜头去探索这个物种的神秘世界,在拍摄大熊猫上也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和体会。
目前野生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交界的区域,以四川最多,由于大熊猫生活在茂密的竹林下,嗅觉灵敏,你还没有接近它,它就远远地躲开了,因此很难拍到大熊猫在野外的踪迹。拍摄人工圈养的大熊猫相对容易得多,目前世界各地都有分布,最主要的有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陕西秦岭大熊猫繁育基地、北京动物园四家单位。其中以卧龙最大,但由于遭受“5?12”地震破坏,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大部分大熊猫,在震后已经转移到了雅安碧峰峡熊猫基地安置。
拍摄动物跟拍摄静物或人物不同,基本上不能摆拍,特别是大熊猫属于保护动物,拍摄时要尽量减少对它们的影响。你必须要熟悉大熊猫的日常生活习性,一台具有连拍功能的相机和摄影师的预判能力是很重要的。
介于普通人跟熊猫之间的距离较远以及拍摄环境的光线,最好能准备一只200〜400毫米的长焦大光圈镜头。要拍摄好动物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守候,这是许多动物摄影师共同的经验。先要仔细观察拍摄对象的习性与行为习惯,找到合适的拍摄点,大脑里面先完成构图,然后就是耐心的等待,一旦那个决定性瞬间出现时,毫不犹豫地按下快门吧。当你回家后从一堆连贯动作的片子中选出最经典的那一张,这一刻,寂寞、蚊虫叮咬和按快门次数……统统都成了“浮云”。
《三叶草里的童年》展示了一只熊猫幼仔在草地里玩耍的一个瞬间。我站在一个在长着非常茂盛的三叶草草地旁的斜坡上等候,有两只熊猫幼仔玩得非常兴奋,满场追逐,其中一只朝着镜头跑了过来,然后直接从斜坡上滑了下去,掉到厚厚的三叶草丛里,摔了个四仰八叉,绿油油的画面非常清新,熊猫的姿态充满童趣。
拍摄大熊猫的时间一般最好选在早晨或下午,这个时间段色温较低,也是熊猫们最活跃的时候,运气好时往往能够捕捉到一些精彩的动态瞬间。不要被熊猫臃肿的体态所迷惑,其实它们动作非常敏捷,熊猫半岁左右就能熟练地掌握爬树技能了,上树的时候肥大的屁股一扭一扭的,有时候还会在细细的树枝上玩出一些惊险动作,一旦这种机会出现就千万不要错过了。从年龄来看,幼年和亚成体大熊猫比成年的大熊猫更活泼,拍摄这个年龄段的熊猫往往更容易遇到精彩的场面。
拍摄处于动态的熊猫快门速度最好保持在250/秒以上,这样能清晰地定格每一个有趣的姿态。有条件的情况下拍摄地点最好选择自然一些的环境,比如树上、林间、流水边、竹林下等,这些地方符合大熊猫的日常生活习性,在这些环境里拍出来的熊猫显得自然、有生气,相反如果在那些城市动物园里,在全是钢筋混凝土等人造痕迹的环境背景里拍出来的熊猫往往呆板、缺乏味道。那些有半野放场而且本身就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大熊猫饲养机构是最好的选择,比如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山林的呼唤》里面一只大熊猫爬到木架顶端正在向远处眺望的,这只人工繁殖的大熊猫似乎已经感受到了山林对它的召唤,那里才是它未来的家。
由于大熊猫标志性的黑白体毛颜色反差较大,在拍摄中往往会给曝光带来难度,一不小心就容易出现死黑或死白,丢失画面细节,因此在设置曝光参数的时候一定要多试几次,做到万无一失。并且要寻找合适的光线,建议不要在中午阳光直射下拍摄,最好选择早晚或多云的天气,环境中的漫反射光线可以让画面显得柔和、安静。雨后的空气中杂质很少,通透性很高,拍出来的片子非常清晰。雪天也是拍摄熊猫的好时机。大熊猫厚厚的皮毛使它们养成了喜冷怕热的习性,天气热的时候一般都喜欢找个阴凉地方躲着睡觉,而天气越冷它们越兴奋,厚厚的雪地不仅能给熊猫们提供嬉戏的场所,而且还能帮助画面减去很多杂乱的东西,使画面干净、主题突出。如果将熊猫身体的白毛设定为中灰,雪地也能保留很多细节。在逆光或侧逆光下,熊猫轮廓清晰,体毛根根立显,雪地反射的光线刚好能够给熊猫脸部和眼睛补光,降低明暗反差度。
要想拍到一张生动、传神的熊猫片子,对眼睛的抓取非常重要,眼睛能够让读者走进熊猫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它们的情绪。拍摄时最好让镜头和熊猫的眼睛平行甚至更低,有利于表现熊猫的眼神和表情变化,这样的片子显得更有亲和力。而且低位拍摄能够减少居高临下给熊猫造成的紧张感,使熊猫表情、姿态更自然。我拍过一只三个月左右大的正在学习走路的熊猫,当时它大概练习得有点累了,正靠在木头的栏杆上休息,窗外的阳光透过栏杆照在它的脸上,那一瞬间幼仔露出了羞涩的表情,似乎急切地希望能够拥抱眼前这个生机勃勃的世界,非常可爱。
每只熊猫都有各不相同的脾气性格,有的喜欢爬树、有的性格孤僻、有的喜欢打闹也有的人来疯,只要认真观察,它们每一个动作都能反映出不一样的习性。有时候,它们的一个简单动作就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戏剧化效果。成年之前的大熊猫们多数是群居生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许多动作也充满情趣。熊猫们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熊猫幼儿园的运动场被一道竹子做的围墙分成了两边,有一次饲养员将门扣死了,有几只熊猫就总想翻到另一边去,靠单打独斗的话围墙太高根本过不去,它们最后找到了可行的办法,两只熊猫采用叠罗汉的方式,一只站到另一只的背上,顺利地爬上了围墙,然后从围墙上拉开另一面的门扣把门打开,最后成功实现了集体“越狱”。跟踪拍摄熊猫玩耍的情景,往往容易得到生动而有趣味的画面。《悄悄话》拍摄了一只熊猫正趴在另一只熊猫的耳边,仿佛在说着悄悄话,让人看了忍俊不禁。
有些场景是普通人无法接触到的,比如大熊猫配种和产仔。在大熊猫生产的季节,由于工作需要,笔者常常要去拍摄熊猫幼仔出生的过程,但要确保让怀孕的大熊猫不会感到紧张,进入产房前要更换工作服、消除身体异味,拍摄时要保持安静并尽量减少走动。当然,最重要的是在幼仔出生的瞬间一定要记得按下快门,不能因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而激动得分心了。幼仔出生后如果在地板上时间太久,就会因为体温下降而死亡,必须要迅速地将幼仔放在母亲的怀里保持体温。有经验的熊猫妈妈叼仔的动作非常娴熟、力量拿捏准确,而且会很警惕地关注着四周有没有危险,爱子之情尽显无遗。
初生的熊猫幼仔浑身呈肉红色,体重大多在100多克,像个小老鼠,非常脆弱,往往会被妈妈抱在怀里,捂得严严实实,不太容易拍到。如果是双胞胎熊猫幼仔,其中一个就会被送到育幼室进行人工辅助育幼,在这里能够拍到幼仔的生长发育过程,特别是皮肤逐渐变成标志性黑白色的过程,非常奇妙。刚出生的幼仔眼睛是紧闭着的,在光线弱的室内可以用闪光灯补光,当幼仔长到40天左右的时候,眼睛就开始一点点地睁开了,这个时期眼睛对光线非常敏感,为了保护小仔就不能使用闪光灯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里面拍摄了一只刚刚出生的熊猫幼仔在育幼箱里,初生的幼仔一般每天除了喝奶、排便就是躲在被窝下睡觉,拍摄时这个幼仔刚好从毯子下面探出头来伸了个懒腰,似乎迫不及待想看到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于是就有了这个难得一见的瞬间。
有时候拍一拍工作人员与熊猫互动的一些场景也不错,无数人正在为保护这个物种而做出各种努力,这种场景能让人感受到力量、充满温馨,展现出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目前有许多大熊猫都是通过人工育幼的方式存活下来的。例如在人工育幼室,工作人员会帮助幼仔喂食、排便、称重、按摩以及测量体尺,这些都是很有趣的工作。而这些地方的窗户一般都是向公众开放的,拍摄的季节一般在七月初至来年的一二月份。
大熊猫的生活范文第4篇
大家都知道大熊猫是我国所独有的国宝级动物。它们的天然栖息地主要在我国的四川 、 陕西和甘肃。大熊猫的姿态憨态可掬、 惹人喜爱。前不久,我读了一本《动物大百科》,从中了解到了更多有关大熊猫的知识。下面,我就来给大家讲一讲可爱的大熊猫们吧!
大熊猫经过训练以后,还会做很多高难度的动作和事情。比如说大熊猫会坐木马摇摇椅,坐在木桌边吃美味的西餐,在自己的小窝里整理东西;有时,还会拿着扫帚把脏东西从自己的窝里扫出去,大熊猫还会骑自行车,拾积木……等。下面我再给大家介绍大熊猫的生命周期和习性吧!野生的大熊猫一般来说能活20年左右,大熊猫出生时,身体是肉色的,体重大约在100~200克;大约20天左右长出毛来;在3个月左右毛就能长齐全了;熊猫宝宝在半岁时就可以开始觅食了;长到6、7岁时就有生育能力了。大熊猫的耳朵很大,它的听力比视力要好很多。大熊猫的毛又长又粗,非常保暖;脚上有5个趾,脚板上长着浓密的粗毛,在潮湿和光滑的岩壁陡坡间行走时,也不会滑到。大熊猫前面长有3对门牙,吃竹子是靠后面的大牙,吃食时用前爪抓握住竹叶。野生大熊猫生活在山高竹子生长密集的地方,活动范围很小,会游泳、上树,它们以竹子为主要食物,最喜欢吃的就是竹子和竹笋,偶尔也吃些肉。除了求偶季节,它们都独自生活。
以前,我看见大熊猫长的胖胖的、笨重的样子,心里想过大熊猫那麽胖,能像我们人类一样做些动作和事情吗?直到我看了《动物大百科》这本书才知道,大熊猫并不是我看到和想象的那样,它们可以在马戏团表演高难度的节目,做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事情,它们很可爱很逗人喜欢,我以前可真是小看它了。
我读到这些关于大熊猫的知识时,觉得大熊猫非常可爱。我还在其他的书上看到,大熊猫先后到过日本、美国、法国定居生活呢!在这同时,大熊猫也担当了中国人民的友好大使,带去了我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我真喜欢大熊猫,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亲眼去看一看可爱的国宝大熊猫。
作 者 :张 子 荷
学 校: 花 园 小 学
大熊猫的生活范文第5篇
大熊猫在秦岭的分布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熊猫小种和巴氏亚种的化石在陕西省蓝田县和洋县的倪家沟、金水河口相继发现,其历史可追溯到更新世初期,距今已有70万年左右。直到最近数千年的历史记载,都表明秦岭南北坡普遍有大熊猫分布。在民间传说和地方志中,早就知道秦岭地区有“花熊”(即大熊猫)的存在。但是,直到1932年法国神父索尔比考察太白山后,根据当地猎人的描述,于1937年才推论秦岭山中有大熊猫分布。1964年北京师范大学郑光美教授根据1958年在佛坪县岳坝乡(今佛坪保护区范围)考察中获得的大熊猫皮张、头骨标本撰文确证秦岭南坡有大熊猫的存在。秦岭大熊猫的正式发现被称为中国兽类学的一个里程碑。
大熊猫最奇特和最有趣的地方,要算它的食性了。它几乎完全靠竹子为生,可是,它又保留着食肉动物所具有的简单的消化道。它没有专门储留食物的复杂的胃或巨大盲肠,其中也没有共生细菌或纤毛虫可以把竹子中大量的纤维素发酵成能够吸收的营养物质。它的觅食对策是“快吃快拉”,只有靠吃进大量的竹子,吸收竹子中的浸提物和半纤维素来获取所需的能量。1只体重100公斤的大熊猫,在春天每天可以食入50公斤以上的新鲜竹笋,排出60多公斤的粪便,秋冬季节每天可以食入15公斤以上的竹叶或竹茎。采食如此大量的食物,大熊猫每天需要花费12小时~14小时的时间,才能填饱肚子,勉强维持其新陈代谢的平衡。
大熊猫在秦岭地区所采食的竹子主要有3种:巴山木竹、秦岭箭竹(松花竹)和龙头竹。巴山木竹生长在海拔800米~1900米,秦岭箭竹生长在1800米~3000米,龙头竹则呈块状与前2种竹林相壤分布在局部地区。前两种竹子都是秦岭地区的优势种。秦岭大熊猫在一年中,从当年10月至次年5月前的8个月内,绝大多数在低海拔的巴山木竹林中觅食。6月便向亚高山迁移。7月~9月,所有大熊猫都在高海拔地区的秦岭箭竹林觅食新笋和竹茎。9月底以后,气候转冷时,再返回巴山木竹林中。如此循环,年复一年。
每年3月中旬~4月中旬,当南方飞来的候鸟高居树梢竞相鸣唱,美丽的杜鹃花在满山遍野绽开时,那些成年的大熊猫一改往日互相回避的冷漠关系,开始在山野间大声疾呼,寻找配偶了。它们常在山脊或沟谷的交汇处,利用树干的基部磨擦,将附近分泌的肛周腺涂抹在树干上。期的肛周腺中含有一种动情激素,会发出特殊的气味,能够随风飘散直线半径约1公里。的雌性大熊猫就是利用这种化学通讯的方式将自己求爱的信息传递给雄性大熊猫。附近的雄性大熊猫闻讯便向雌性大熊猫身边靠拢,几只雄性之间为争夺权,便展开爱情淘汰赛,厮打在一起,进行决斗,最后的冠军将首先获得权。大熊猫的脸部缺乏表情,主要靠声音表达细微的情绪变化,求偶时雄性常发出似羊叫的声音,雌性则发出单声的应答。如果成功,妊娠期为5个月,在每年的八九月间,怀孕的大熊猫便在海拔1500米~1900米的中山区针阔叶混交林中寻找树洞或石穴产下可爱的小宝宝。
大熊猫的新生幼仔十分娇弱,1只约100公斤的大熊猫,产下的幼仔仅只有100多克重。它们初生时闭目塞耳,皮肤上仅有稀疏的胎毛,发育很差,几乎不能动弹,但发出的叫声却十分响亮。大熊猫一胎常生2仔,但它通常只从地上拿起一只抱在怀里,而对另一只却置之不理。这种奇特的行为可能是对高寒山区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因为对于必须不停行走觅食的母熊猫来说,只保护一只幼仔要比轮流保护两只更能保证幼仔的成活。但是也有例外,在佛坪保护区和四川卧龙保护区的野外均有过双胞胎幼仔成活长大的发现,因此,在大熊猫妈妈中也有少数“英雄母亲”。
关于秦岭大熊猫种群,最值得骄傲的是1985年3月26日,科学工作者在佛坪自然保护区海拔1200米的大古坪悬马沟口发现并抢救成活了一只棕白色大熊猫“丹丹”,这是科学记载中的第一只棕白色熊猫。在过去30年中曾有过在这一地区看到棕白色大熊猫的传说,终于得到了证实。“丹丹”那独特的毛色使之成为宝中之宝。然而更使人震惊的是在“丹丹”被送往西安动物园饲养之后,1991年7月佛坪保护区的科研人员在海拔2600米的光头山石垭子,意外地发现一只黑白色的成年熊猫带着一只体重约40公斤的棕白色熊猫幼仔,并幸运地拍摄了照片。1992年春天北京大学大熊猫研究组人员,在今陕西长青保护区的白杨坪幸运地捕到一只棕白色的雌性成体熊猫,戴上颈圈后放归野外进行科学研究。2000年4月26日,正在三官庙村种植地膜玉米的10多名村民,发现一只体重100多公斤的棕白色大熊猫正坐在河边竹林中取食巴山木竹竹笋,村民们大饱了眼福。2002年9月又传来振奋人心的喜讯,佛坪自然保护区的科研人员在西河付家湾一石穴中见到一只棕白色大熊猫正在给其刚产下不久的幼仔哺乳。2009年11月保护区巡护人员再次在三官庙倒流水沟见到了正在哺乳期的棕色大熊猫幼仔。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丹丹”并非形单影只,秦岭南坡还有与它穿着同样棕色“衣服”的伙伴。到底还有多少只棕色大熊猫生活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还有待于科学工作者进一步考察。科学家对棕白色大熊猫的色型开展研究,认为这是一种返祖现象,可能它们的祖先就是棕白色的,因此,它们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了其“二型性”,也表明秦岭大熊猫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也有人认为这是进化过程中发生了遗传变异。总之,至今还没有定论,它仍然是一个有待科学家进一步揭示的奥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