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次品》优秀教学反思3篇
《找次品》优秀教学反思1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这节课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在教学内容上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通过利用天*找出5件物品中的1件次品,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基本的解决**和方法。例2的待测物品数量为9个,在实验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便于学生与例1的结果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解决该问题的一般思路。
在授此课时,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设计这一环节,联系生活实际,可以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使学生肯动脑、想参与、乐学习。
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同学们先从3瓶口香糖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学生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5瓶、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本课我让同学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27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在研究性数学学习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找次品》优秀教学反思2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中安排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首先安排了从3个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9个,继续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继续发现多种方式找出其中的1个次品。最后安排了从12个找出次品,这次提高难度要通过写一写的方式找出次品。总结以上三种情况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在数学广角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学科的特色。我在教学时渗透了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本课的开始我就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在学生众多的策略中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就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优化策略、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围绕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学习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在解决问题中展开观察、操作、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感受最优策略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中我认为还有以下方面没有做好:首先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学生还要说不同的方法,我没有给他机会,没照顾到个体差异;再者从5个待测物品中找较轻的一个中,有一学生举出了分成“2和3”的方法,面对这一生成性的资源我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均分这一概念的渗透;最后是在对从9个物品中找一个较轻的比较归纳中,总结比较仓促,使得学困生在这方面的理解上还有些困难。这些都需要努力改进和提高。
《找次品》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找次品》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1)
——《找次品》教学反思
《找次品》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找次品》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找次品》教学反思1
《找次品》是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条、试验明白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体会运用优化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本节课先分析从3瓶钙片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来分析在9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进行优化,并且延伸到10、11虫个零件怎么分。教材虽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基本教学思路,但是教学过程如何展开,优化在什么时候妥当还需要教师充分地备好课。
充分的动手操作和课件直观演示是学生分析找次品次数的基础。本节课是属于思维训练课,所以难度较大,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会有困难,特别是对学习能力中下的学生。这节课我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学具,让学生借学具模拟称一称,并小组交流方法,同学间相互帮助,让学生都能理解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为接下来符号化分析称的过程打下了基础。课堂上还有一部分同学一直很“安静”,那就是他们的思维根本就没有调动起来。本节课中教师力图渗透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始终贯穿着整节课。我觉得,如果单单让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找次品的知识似乎意义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一一认识,只有具备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地学。
《找次品》教学反思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有这样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为此,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结论。如我首先安排了从5个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8个,继续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继续发现多种方式找出其中的1个次品。最后安排了9个找出次品,这次提高难度要通过写一写的方式找出次品。总结以上三种情况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在数学广角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学科的特色。我在教学时渗透了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本课的开始我就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在学生众多的策略中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这过程中,就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优化策略、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围绕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在解决问题中展开观察、操作、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想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本节课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沈佳老师让学生借助圆片,以动手操作为**,以思维训练为目的,把5个零件和8个零件作为学生研究的起点,放手让学生操作探索,让学生通过操作、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虽然本课从整体上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是有些细节问题还是应该注意的。如:对于孩子们发言的点评还应该再有一些针对性;时间的**再合理些,如在5个中找次品的时间再压缩一些为8和9再节省出一些时间会更好。让课堂时间分配更加合理。
《找次品》教学反思3
执教《找次品》一节课时,在导入环节,我用孩子们最常见的事物——“口香糖”引入课题,既与本课内容相关,又能提高孩子们的兴趣,从而引出“次品”。
在探索新知环节中,我让孩子从易到难,从3瓶口香糖中找出一瓶次品,然后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置了一个环节:让电脑大屏滚动起来,最后停在哪个数字上,就从那个数字的口香糖中找出一瓶次品,最后电脑停在了19683瓶上,学生的兴趣陡然升高。此时老师告诉孩子们,像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利用“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来解决类似问题,作为老师,不仅要对学生“授以鱼”,更要“授以渔”,让学生学会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接着从6瓶、9瓶口香糖中找出一瓶次品,其中在从9瓶口香糖中找次品时,我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的活动,旨在让孩子自己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找次品的规律,发现规律后再从27瓶、81瓶、243瓶、729瓶、2187瓶、6561瓶、19683瓶口香糖中找次品,当学生发现从19683瓶口香糖中至少9次就能找出一瓶次品时,孩子们的情绪立即达到了**,也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接着我设计的是让学生发现问题:当待测物品数不是3的倍数时又该如何找次品?引导学生得出当待测物品数*均分成3份后余一瓶或余两瓶时如何放就不影响我们用天*找次品,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旨在让学生养成勤动脑、细观察的好习惯。最后,我设计的是让学生口述出找次品的最优化策略,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总结表达能力。
在接下来的练习环节中,通过孩子们感兴趣的闯关模式,练习由易到难,让孩子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在练习中得到升华。
执教过这一节课后,感到存在的不足是:
1、学情把握不准,准备不充分。在小组合作时,学生对待测物品分份数时,不大胆,导致老师提示过于明显。
2、对教学时间把握不好。
《找次品》教学反思4
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追求心目中的理想课堂: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尊重教师的个性创造、目标落实有效、学生持续发展。而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发现不足,从而改进教学设计。最近教研室开展了“一课同上,同课异构”活动,作为青年教师的我经历了两周的精心准备,并进行了多次的的课堂实践之后,感慨颇多,收获颇多,并对有效的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美好的预设≠理想的课堂
找次品这节课属于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先从3个零件中找一个偏重的次品,再从5瓶口香糖中找一个轻一点的次品,让学生初步掌握找次品的基本方法,接着再来分析9筐松果中找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这时进行优化,并用12个零件进行验证,最后设计的巩固练习是:有15箱饼干,***一箱是次品,轻一点。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把它找出来?该怎么分?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做一做(称的过程),然后同桌说一说(怎样称的)。看着学生们动手又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我也禁不住加入其中。精心预设后的课堂显得更加活跃,更加生机勃勃。在这时问题出现了,学生在验证时发现12个零件不用*均分成3份,*均分成4份,3个3个的也可以只用3次就找到次品。我随即问道:“有没有比*均分成3份更少的分法?”学生:“没有。”“一般情况下我们就*均分成3份去称,次数一定是最少的。”我仓促的进行了小结。40分钟的课堂就这样结束了,带着遗憾,带着疑问下了课。
二、精雕细琢,和学生一起收获着
课后我又反复解读教材,回忆着课堂上的一个个镜头,听了其他老师的点评和建议,我重新备课,又进行了第二次上课。
这次我是这样预设的,把3个零件和5瓶口香糖作为学生研究的起点,3给以最优策略的暗示,5给予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师生结合共同研究,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而9个零件是研究的主体,学生**自主研究,找出最优方案,并体会最优方案的道理。将待测物品*均分成3份这种方法,在第一次称时,能确定合格品的个数最多。无论天*是否*衡,都能一次排除三分之二的合格品。将第二次称的范围缩小到待测物品的三分之一。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发现了其中的奥妙。这次我把原来的巩固练习换成了有趣的小游戏——猜一猜,猜猜如果有27个、81个、243个待测物品,要想找出唯一的次品,用天*称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到次品?让学生运用本节课的知识实现思维的跨越,并从中发现规律,如果待测物品个数×3,那么找次品称的次数会加1。课堂上学生们积极举手发言,交流想法。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画图、推理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提高,进行优化思维的渗透。
本节课所研究的待测物品个数都比较特殊,都是3的倍数,刚好可以*均分成3份,我准备第二课时再研究其他普通的一些数如8个、10个等。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面对新的教学内容,我们习惯性的反应就是“难”,可经过这次磨练,我才发现不是教材难,而是自己太“懒”,不愿意去学习,不愿意去思索,其实方法总比困难多。有效的课堂需要精心的预设,有效的课堂需要不断反思。
《找次品》教学反思5
《找次品》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里的内容,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通过“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优化找次品的方法。
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试验明白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体会运用优化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本节课先分析从5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来分析在9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这时进行优化,并且延伸10、11个零件怎么分?教材虽然给我们提供一个基本教学思路,但是教学过程如何展开;优化在什么时候妥当;还需要教师充分地备好课。
充分的动手操作和课件直观演示是学生分析找次品次数的基础。本节课是属于思维训练课,所以难度较大,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会有困难,特别是对学习能力中下的学生。这节课我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学具,让学生借学具模拟称一称,并小组交流方法,同学间相互帮助,让学生都能理解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为接下来符号化分析称球过程打下了基础。课堂上还有一部分同学一直很“安静”,那就是他们的思维根本就没有调动起来。
本节课中教师力图渗透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始终贯穿着整节课。我觉得,如果单单让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找次品的知识似乎意义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一一认识,只有具备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学会找次品的方法乃至认识更多更广的生活世界,这也是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经常要体现的重要思想。
《找次品》教学反思6
本周四我与孩子们学习了《找次品》,《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我认为这是一节生活思维训练课。
问题导入——切近生活
“商品店有86个玩具,但是有一个是次品,而且这个次品较轻”。抛出这个问题,有的学生问什么是次品?大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畅所欲言:轻重不达标,光滑度不达标,含量不达标等等,孩子们的思维一下打开了。今天研究的玩具中的次品属于那一类?轻重不达标。(板书:找次品,轻重)
“轻重不达标,用什么工具能找出来?”学生想到两种工具:天*和秤。“大家说说你会用什么工具来找这个次品?理由是什么?”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用天*节约时间,因为天*就有两种情况:*衡和不*衡。(板书:天*,*衡不*衡)
有了生活经验做铺垫,学生学习起来思维活跃。
探究新知——退而求之
“86个玩具太多,研究起来困难,怎么办?”“从小数开始研究!”对!正如华罗庚爷爷所说: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起始,而不失去重要地步,是学好数学的决窍。即对于表面上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退步考虑,研究特殊现象,再运用分析、归纳、迁移、演绎等手法去概括一般规律,使问题获解。
我们从2个开始研究,又研究了3个。到第4个时,孩子的方法就不一样了:先分成(2,2)和(1,1,2)来秤,都是至少两次就保证找出轻的次品。5,6,7都跟4一种情况,孩子们方法还是集中在分成两份或者三份,但至少的次数是一样的。
8个,同学们的方法就多了。小组讨论集体辩论,发现开始分成三份(3,3,2)用的次数少,就能保证找出次品。
“三份怎么分?”这里联想到抽屉原理中的“尽可能*均分”,因为最多的份与最少的份相差1。
“为什么分成三份,保证找到次品的次数最少呢?”同学们又进行了深度思考。第一次,尽可能的*均分成两份,确定次品的范围为总数的二分之一;分成三份,确定次品的范围为总数的三分之一;那分成四份是不是就是确定次品的范围为总数的四分之一,以此类推呢?
孩子们又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深度思考。两份,三份,就能一次保证判断出次品在哪一份中。而分成四份,一次不能保证找出次品在哪一份中?需要两次才能确定次品在哪里?也就是两次才确定次品在总数的四分之一,那么比分成三份,一次确定次品的范围为总数的三分之一小。由此得出结论:尽可能*均分三份,是为了缩小次品的范围,而且是最小的,这样找次品用的次数就少。
拓展提升——总结规律
学生自主找9-28个物品中的次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前提:有一个次品轻或者重。保证找到次品的最少次数,规律:1-3个秤一次,4-9个秤二次,10-27个秤三次,以此类推。
本节课,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产生跳跃,体验找次品策略不断优化的过程,思维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能系统而有步骤地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并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
《找次品》教学反思7
从真正开始设想这节课到开课大概有3星期,在这二十来天的时间里,我轮回着与许冬丽导师设计教案、试教、讨论、修改这一过程。直到最后一次的修改是在开课前一晚上,改完心里似乎是有那么一点肯定的,但上完后才直到有那么多的遗憾!
首先我不得不佩服许冬丽导师的眼里,她一眼看出了我上课时的情绪低沉。真的,这节课我没有试教时的状态好,能全身心的投入,情绪亢奋,能引领学生的情绪与状态。这是第一个遗憾,也是我以后的教学生涯中必须要避免。
接着是我课堂调控能力的不足,在教2个物品里找次品的环节中,由于自己没有好好引领,导致学生被我多余的举动与语言给糊涂化了。要知道这是最简单与最开始的环节啊,在这里就弄不清楚,接下来就可想而知了,学生根本就没有那种主动性。再加上我在情绪的调控上失败,整节课给自己的感觉就是很拖很拖。
最后来说说我教学语言和机智的欠缺吧。首先是课前唱歌,本来想让学生调整状态的,没想到学生说不会唱,我在那会儿也没想到要玩个游戏什么的,也就这么突兀的就开始上课了。接着就是我在教学中语言重复不精炼不规范。有些问题如果老师问的精准就可以避免学生不必要的思维发散,从而可以节省时间,加大课堂教学密度!这个需要我在今后每一节上课中不断注意,不断改进才能慢慢达到的,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得过来的。
当然这节课也是有优点的,毕竟有许冬丽导师的大部分心血在里面。
首先是教学具的轻便,可重复利用,且直观易懂。吹塑纸,在小时候作手工的时候接触过,但不知道它叫什么,长大之后就再也没有看过了,以至于许老师说到吹塑纸的时候我还是很纳闷这个怎么用,原来只要用水就能使它贴在黑板**,非常方便。
接着就是教学环节设计的层层递进,思路非常清晰。我想如果不是自己没有好好把握,换成许冬丽导师去上的话,肯定是很精彩的。
虽然有太多的不足与遗憾留下来,但我并不泄气。我知道进步需要在不断的失败,然后不断的反思才能得到的。我也知道在教学道路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一路上又有太多太多的东西等着我去学习与探究!
《找次品》教学反思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进行《找次品》的教学时,我主要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凸显数学建模和优化思想。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材的编排是先分析从5瓶钙片中找一瓶次品的方法和次数,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来分析在9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这时进行优化,并且延伸10、11个零件怎么分?有效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我通过从3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5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9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8个玻璃球中找一个次品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3瓶中建立利用天*找次品的根,在5瓶中对找次品的方法进行建模,在9瓶中感受方法的多样性,及时进行优化:这种*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所称次数最少,最后在8个玻璃球中进一步优化方法:在利用天*找次品时,首先要把物品分成3份,能*均分时就*均分,不能*均分时就尽量*均分,这样,所称次数最少。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具的直观演示,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用天*实物进行试验,可能会出现诸多问题:学生看不太清楚,实验效果不明显;每一次称时,都需要对天*进行调节与处理,麻烦且费时。但在本节课中,又必须要借助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建模和推理。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天*模型来直观演示和操作,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同时又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后面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简洁准确的叙述推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简洁、准确的叙述操作和推理的过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我要求学生边摆边说,从而训练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学生的叙述过程中要求语言尽量简洁,如:在天*的两个托盘里各放2瓶,可以说成2,2一称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训练,学生的表述会更清楚,语言会更简洁、准确,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加的完整、快捷,从而提高了整节课的教学效率。
四、利用已知结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以往的教学中发现,本课容量大,时间紧,很不容易完成预定教学任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根的建立,方法建模时,要求学生要简洁、准确的叙述操作和推理过程,在后面教学中,就直接利用已经发现的结论,不再重复、累赘的叙述。例如:27(9,9,9)第一次9,9一称,然后再从9个里面找次品,就直接利用前面的结论。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这节课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式进行了设计,反思整节课。
接到期末考试的时间,确实有点紧,在请教有经验的老师怎样讲的前提下,直接让学生讨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学生说:“分组法最省时间。”我直接说:“好!下面讨论怎样分组最优方案。”
“我总结出来了,分成三份。”
“当待测物品的数量是3的倍数时,把待测物品*均分成三份,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找出次品。要*均分成三份哦!”
“说的很到位,谁还有补充。”
“当待测物品的数量不是3的倍数时,也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每份个数尽可能接近,使多的一份与少的1份只相差1。”
“补充的很全面,把樊静祎与刘懿贤的加起来就是找次品的规律。”
“好,下面咱们来实战一下!”
让学生把小状元拿出来,开始做!由于刚才讲的快,所以让学生说答案的时候必须说思路。
没有想到,孩子们掌握的这么好!心里窃喜。
《找次品》教学反思9
《找次品》这个内容的主要目的向学生渗透一种优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内容让我不知所措,脑中一片空白,学生该如何学?我该怎样教?于是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在认真思考以后,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明白三点:第一、当物体放在天*的两端时会出现*衡和不*衡两种情况;第二、要想通过天*的*衡与不*衡找到次品,那么天*两端的物体个数必须相同。第三:次品就是大小、形状、颜色完全相同,但质量稍重或稍轻的物品。理解了这三点以后,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接着学习4、5、6…个,让学生想象着用天*找出次品,比较不同的方法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哪种方法称的次数最少。得出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均分的要*均分,不能*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
在这节课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1、理解和把握教材不够,没有用好教材
教材设计的是让学生从8包糖果中找出质量不足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找次品的过程,体验“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均分的要*均分,不能*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这个规律,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我觉得不管是8、9、10…个次品,都离不开3、4、5…个次品的学习,只要学生弄会了如何从3、4、5…个物品中找出次品,其他数字大的物品找次品都会迎刃而解。因而我没有按教材的编排教学,而是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接着学习4、5、6…个,这个想法挺好,可实际教学中效果并不好。因为找次品的规律只有在数字达到8以上,优越性才能体现出来,我和学生一起从3个物品找次品,太占用时间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讨论从4、5、6个物品中找次品,直到快下课才讨论到8个物品,学生已经***不集中了,对教学内容也失去了兴趣。
2、在关键处点拨不到位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得出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均分的要*均分,不能*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受前面教学影响,我没有做好点拨,只是让学生浏览了课本,画出来,学生没有深刻的体验到这个规律的优越性。
《找次品》教学反思10
本单元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进一步理解随机事件,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优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并学习如何用直观的方式清晰、简洁、有条理地表示逻辑推理过程。
成功之处:
1.重视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优化思想。在例题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动脑思考怎样从3瓶钙片才能找出次品,并能用简单的过程清楚地描述出来。然后再从8个零件中找出次品,并让学生思考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探索,并将自己探索的情况填入课本中的表格里。探索情况如下:
8(1,1,1,1,1,1,1,1)分成8份至少称4次
8(4,4)分成2份至少称3次
8(2,2,2,2)分成4份至少称3次
8(3,3,2)分成3份至少称2次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当*均分成3份时,称的次数最少,这3份应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相差1。根据这一规律再让学生找出9、10、11个零件中的一个次品,至少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并感受到把待测物品要尽可能的均分成3份,进一步明确找次品的最优方法,从而体会到优化思想的重要性。
2.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找次品中的“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是什么意思,先让学生理解关键词的意义,然后教师明确“能保证”就是在运气最差的情况下也能找到才叫保证,而“至少”就是指在所有各种方法中,称量次数最少的那种方案。
不足之处:
1.在探索多种方法的过程中,用时较多,导致时间分配不均匀,练习时间少。
2.对于运气好的情况明确的不是很清楚,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待测物品无论是多少个,称一次是有可能称出来的。
3.对于不知道次品是轻或重,还需要再称一次才能得出答案也没有明确。
再教设计:
可以改用分组探索,每组探索一种,集体交流时共同总结归纳找次品的最优方案。
《找次品》教学反思11
《找次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下)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个内容的主要目的向学生渗透一种优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内容让我不知所措,连自己都看不懂的内容,学生能听懂吗?于是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在认真思考以后,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明白两点:
第一、当物体放在天*的两端时会出现*衡和不*衡两种情况;
第二、要想通过天*的*衡与不*衡找到次品,那么天*两端的物体个数必须相同。
理解了这两点以后,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并**:还有几个也能1次就能找到次品?让孩子们知道2~3个物品只需要1次就够了。接着学习4个,首先问孩子们能不能1次就找到次品,孩子们回答能够。是呀,在运气好的情况下是能够找到的但是能不能保证找到呢?这样让孩子们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要考虑运气最坏的时候也能找到才叫要保证。就4个的分法就多了:(2,2)、(1、1、2),这两种分法都需要2次才能找到。接着教学8个,9个,都只需要2次就能保证找到,到了10个就需要3次了……,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建立模型:2~3个——1次,4~9个——2次,9~27个——3次,这样就能让孩子很快的确定称的次数,然后根据次数来确定的自己的方案,这样的话,学生确定方案时就不局限于一定要按照书上的方案:能*均分成3份的就*均分成3份来称,不能*均分成3份的:2组相等,另一组与之相差1,还有很多种分法。
这样的教学我感觉学生接受起来还是比较容易,孩子们也很感兴趣。
《找次品》教学反思12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中安排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首先安排了从3个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9个,继续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继续发现多种方式找出其中的1个次品。最后安排了从12个找出次品,这次提高难度要通过写一写的方式找出次品。总结以上三种情况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在数学广角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学科的特色。我在教学时渗透了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本课的开始我就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在学生众多的策略中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就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优化策略、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围绕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 学习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在解决问题中展开观察、操作、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感受最优策略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中我认为还有以下方面没有做好:首先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学生还要说不同的方法,我没有给他机会,没照顾到个体差异;再者从5个待测物品中找较轻的一个中,有一学生举出了分成“2和3”的方法,面对这一生成性的资源我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均分这一概念的渗透;最后是在对从9个物品中找一个较轻的比较归纳中,总结比较仓促,使得学困生在这方面的理解上还有些困难。这些都需要努力改进和提高。
《找次品》教学反思13
这两天教学了“找次品”一课,它是五下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是一节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教材的编排是先分析3瓶钙片中找一瓶次品的方法和次数,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来分析在8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这时进行优化,并且延伸到9、10、11个零件中。本节课我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先从3瓶钙片中找一瓶次品入手,让学生充分感知把待测物品的个数分成能*均分成3份可以更简便。
在练习5瓶钙片时,有部分学生仍*均分成2份的方法,虽然适用于这道题,但换成例2的8个零件时,明显发现方法不够简便。所以,在从8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时,我首先让学生小组内交流都有哪些方法可以找出次品,分别用了多少次?并通过列表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在分析中渐渐发现找次品的快捷方法,并在我的引导下发现规律,同时感受*均分和不*均分对寻找次品次数的影响,在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策略:*均分成3份,如果不能*均分的话,他们之间只能相差1,这样才能使所需次数最少。
在整节课中,我通过幻灯片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分析找次品次数,但发现学生学起来还是会有困难,特别是语言表述上。所以,在练习中我让学生借助学具模拟称一称,并在小组中交流方法,同学间相互帮助,让学生都能理解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明显效果好多了。最后,我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了解课本中的补充材料,让学生进一步发现所测物品数目与至少需要次数之间的关系。
对于此类找最佳策略的题目,必须要学生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自**作中感受其规律,并能进行应用,而只通过直观演示还是不够的。
《找次品》教学反思14
找次品”的教学内容本来是在“奥数”活动中有时出现的,现在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与生活中选入,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是比较好的课。课本主要以“找次品”这一学习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渗透“优化”的教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掌握用天*找“5个零件的次品”的方法后,我让学生猜想,如果9个物品中也有一个次品,几次一定能找到?学生设想了好几种方案,我采用分组检验,看谁的速度快。通过评价巧妙地把寻找最优方案蕴涵在竞赛活动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发现了把待测物品*均分成三份的最优方案。随后我又提出8个物品中找次品由学生**设计法案,在多种方案的比较中发现,如果待测物品不能*均分成三份,则要分得尽量*均。
《找次品》教学反思15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缩小待测物品范围的优化策略。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传统设计思想的分析
传统设计一般是首先找5个零件中的次品(目标:在认识*衡与不*衡两种可能结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框图,经历逻辑推理的过程);再找9个零件(目标:找到最优称法,形成猜想);然后称8个,27个,探索规律;最后称100个、243个零件(目标:继续学习化归方法,找到零件个数与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这种设计从过程来看体现了操作 ----猜测----验证 ---- 归纳 ----应用的教学思路,它的重点放在学生优化方案的比较上。这样设计有两个弊端。问题一:按这种单刀直入式进行研究,因学生的知识和方法储备不够、跨度过大,思维难以突然从方法多样性提升到最优化策略上来,学生的思维容易断层,探究会屡屡受挫,从而造成对此类问题的探究兴趣不足,影响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问题二:在9个物品中找次品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猜想最佳策略:分三堆,每堆尽量同样多的规律,学生不容易找出来,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更难。学生探究的多样化一方面暴露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学生对最佳策略的关注。如何通过优化策略的形成,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高老师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探索适合学情的实践尝试
1、巧:游戏互动做铺垫--巧妙渗透优化思想
在学生的猜数过程中,高老师总让学生处于最不利的处境,除非他选择了最佳策略,否则猜的次数总是最多。高老师心中想的数不是固定的,是根据学生的猜在不断的变化,也就是说,一开始他心中并没有想好一个具体的数。让最不利发挥到极致时,学生就会最大限度地理解策略的重要性。通过找中间数,学生认识到运用缩小范围猜数可以提高效率 ,让学生在无意识的猜数游戏中感悟快速猜数的方法与策略。
2、趣:交流策略多样化---引出优化方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我让学生用肢体模拟天*来进行实践探究,学生非常感兴趣。高老师放手让学生探究3个、5个测品中找一个次品,体现策略多样化,引出优化的方法,分三原则。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即外显了学生的思维痕迹,又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的含义,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3、实:打破常规设悬念---激起优化需求
如果说数学思想方法是可以传授的话,那教师肯定是把其中富有思考意义的东西机械化了,这样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所以渗透优化思想一定要让学生经历了自主体验和反思顿悟的过程。本节课高老师打破常规,让学生大胆猜测:如果有2187个测品中找一个次品,你认为至少称几次保证找到这个次品?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有什么办法?(把数据变小些,并举例研究。)激起学生优化需求,学生也从中认识到以退为进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策略,为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走好了坚实的一步。
4、准:找准盲区巧点拨---形成优化策略
学生挑战在100个中找次品时,高老师及时点拨引导---------当遇到一个问题时,我们迈出第一步至关重要。结合课前游戏,借鉴缩小范围的策略。小组合作拟订第一步怎么办?的计划。当出现分2份和3份的对比分析时,我又适时**导引:是不是分的份数越多越好呢?让学生在例证中归纳出将待测物品尽量等分成三份的规律来。用准时点拨为学生扫清思维盲区,为优化策略的形成搭桥铺路。
探索实践后的启示与思考
启示一: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备这课时,高老师也考虑到用天*来操作演示,但由于现场条件的限制----没有准备现成的天*;同时又考虑到学生用天*来称在操作上也会很麻烦,以前对天*的结构、用法以及*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在此处多用时间有喧宾夺主、影响主题的嫌疑,因此他在本节课中没有把实物天*带进课堂,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肢体演示代替天*操作。只要能让学生得到发展,删繁就简是很划算的。
启示二:万丈高楼*地起。解决再难的问题,丰实基础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让学生的思维顺利由方法的多样性转向最优化,高老师在教材例1之前增设在3个中找次品的环节,目的有二:
1、走实第一步。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重温天*的结构和用法,收集*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为后续研究储备能量。
2、强化和预示方法。通过在3个中找次品的演练,引起学生思维方法的先入为主趋势,同时也顺应了学生的学习从模仿开始的习惯。要想学生的思维提升的更高,必须把思维的基础打得最牢。
思考一:经历了本堂课的预设与生成后,对于本课这样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教到怎样一个度是最合适的?
思考二:这节课中,对于最佳策略的成因还有没有更好的、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方法呢?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从高老师的数学课中,我们领悟到了这样的理念:通过数学学习,领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找次品》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2)
——《找次品》教学反思
《找次品》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找次品》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找次品》教学反思1
《找次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下)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个内容的主要目的向学生渗透一种优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内容让我不知所措,连自己都看不懂的内容,学生能听懂吗?于是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在认真思考以后,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明白两点:
第一、当物体放在天*的两端时会出现*衡和不*衡两种情况;
第二、要想通过天*的*衡与不*衡找到次品,那么天*两端的物体个数必须相同。
理解了这两点以后,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并**:还有几个也能1次就能找到次品?让孩子们知道2~3个物品只需要1次就够了。接着学习4个,首先问孩子们能不能1次就找到次品,孩子们回答能够。是呀,在运气好的情况下是能够找到的但是能不能保证找到呢?这样让孩子们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要考虑运气最坏的时候也能找到才叫要保证。就4个的分法就多了:(2,2)、(1、1、2),这两种分法都需要2次才能找到。接着教学8个,9个,都只需要2次就能保证找到,到了10个就需要3次了……,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建立模型:2~3个——1次,4~9个——2次,9~27个——3次,这样就能让孩子很快的确定称的次数,然后根据次数来确定的自己的方案,这样的话,学生确定方案时就不局限于一定要按照书上的方案:能*均分成3份的就*均分成3份来称,不能*均分成3份的:2组相等,另一组与之相差1,还有很多种分法。
这样的教学我感觉学生接受起来还是比较容易,孩子们也很感兴趣。
《找次品》教学反思2
《找次品》教学反思《找次品》一课是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我主要力求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设计意图。1.从简单问题入手,理解找次品的含义,并用直观方式清晰地表达推理过程。
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很少接触“找次品”问题,没有相关的学习与生活经验。而教材中的“次品”与日常生活中提到的“次品”有所不同:它指从外表看完全相同的零件,其中重一些或轻一些的那一个就是“次品”。首先,让学生认真读题,充分理解题意,理解“找次品”的意思,了解“正品”“次品”的含义,丰富生活经验。3个零件中有1个较重的次品,任意取2个放在天*两端,天*有可能是*衡的,也有可能是不*衡的。非常重要的一点,这里所指的天*并不是一架实物天*,而是利用天**衡原理抽象出的数学化形式的天*,借助它进行逻辑推理。说理时,引导学生尽量用规范的语言“如果天**衡……如果天*不*衡……”来表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推导的过程用直观图或流程图辅以文字说明来记录和推导,这一点尤其重要。2.充分经历“比较——猜测——验证”的探究过程,理解找次品的最优策略 “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是理解的难点,这里要让学生理解“能保证”是指每一种可能的情况都要考虑,“至少”就是指在保证一定能找出次品的各种方法中称量次数最少的那种方案。“找次品”的最优策略有两个要点: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二是尽量*均分。教学时从“8个”的情形开始,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将推理过程用直观图清晰、简洁地表示出来,然后将找次品的不同方案记录下来。从8个零件中找次品,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均分成两份(4,4),但会发现运用这种分组方法称的次数不是最少的,分成3份(3,3,2)的方法才能使称的次数最少。使学生体会到只有将次品确定在更小的范围内,称的次数才会越少。有了在8个零件中找次品的经验,接下来处理在9个零件中找次品的问题时,受天**衡原理的暗示,学生会自然想到(4,4,1)和(3,3,3)的分法。把两种方案进行对比,感受到分成三份的情况中,*均分的方法称的次数最少。如果不能*均分呢?再去研究在8个零件中找次品的最少次数,会发现尽可能*均分可以使称的次数最少。最后层层递进,逐渐感知理解找次品的最优策略。3.关注个体差异,注重“说”的训练,初步感受“化归”思想 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巩固找次品的问题,在练习中要对学生进行分层要求。在找次品的过程中,允许学生借助直观学具推理、用直观图或流程图直接推理、用口头叙述。让学生多“说过程”,通过说体会到“尽可能将待测物品*均分成三份”的最优策略,培养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有了例题的学习经验,学生在练习时就可以直接利用前面已有的结论。如“做一做”中将28瓶盐水分成三份(9,9,10),称一次后就转化为“从9个或10个物品中找次品”的已学知识。
《找次品》教学反思3
新课程数学五下教材在数学广角中安排了“找次品”这一内容的教学,其目的是通过“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基于以上认识在进行“找次品”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对教材进行了处理,以求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精选研究数量,逐步优化找次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我放弃的了教材中以3个物品、5个物品再到9个物品的研究顺序,将其改为3个物品、4个物品、8个物品、9个物品进而扩展到10个、27个物品中找次品的研究。操作过程简述如下:
1.探究3个物品中如何寻找轻的一个,利用学会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和思维能力,在体验了找次品方法的多样性后,以用天*称作为实践操作,第一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使学生得出找次品用天*称最方便。并在教师的指点下完成数字化的分析方法:
*衡1次3(1、1、1)
不*衡1次
2.利用不同的分法探究出4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在学生实践操作和数字化的分析过程后,质疑利用天*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将物品分成几分?两份还是三份?引出用较大数量来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并随机引导学生用数字化的方法去研究8个物品中的次品应如何找。当学生得出方法后,将学生的所有方法罗列在学生面前,利用观察让学生发现数据大时分两份的方法次数不是最少,第二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是学生初步得出用天*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分成三份,两份在天*上、一份在天*外。但同时有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同样分三份,有些称的次数少,有些却反而更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以9个物品为例继续研究,第三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在关注学生用数字化的形式来分析问题的同时,反馈出学生的解题方法,几关注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又为方法的优化提供可做分析的蓝本。(其中部分方法不做全面展示)
9(4、4、1)4(1、1、2)2(1、1)3次
9(3、3、3)3(1、1、1)2次
9(2、2、5)5(2、2、1)2(1、13次
9(1、1、7)7(1、1、5)5(1、1、3)2(1、1、1)4次
而后教师重点指导交流: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且称的次数最少这一结论。随机使学生产生不能*均份的数量应该怎样处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刚才8个物品找次品的方法,思考其中分三份的几个情况?从中发现“利用天*找次品,如果待测物品的数量不能*均分成3份时,我们要尽可能的使每一份的数量差不多,其中必须有两份要一样多,另一份的数量尽可能与之接近。”最终优化找次品问题的解题策略。
猜想验证,探究规律
回顾前面找次品的研究,让学生发现在3个物品中找只要1次,4个物品中找只要2次,8个、9个物品中找也只要2次。并猜想5个、6个、7个物品中找的话,要用几次才可以了?并进行分析验证,得出在4个到9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只要用天*称2次的结论。随后让学生研究10个和27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的次数,既做为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练习,又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找次品的规律,得出相应的结论。
《找次品》数学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连试教合在一起,一共**3次,但是每一节的教学任务都没有,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针对各位老师对我的评课意见和自己的想法,对这节《找次品》进行如下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在课前谈话环节,我用分过的一瓶七彩糖和没分过的七彩糖进行对比,从而引出“次品”这一概念,让学生从这两瓶中找出次品,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用天*称。这一环节,我感觉上还好。
但是在学生示范了从3个物品中,只要称1次就可以找出次品这个环节后,我不应该重复学生的示范过程,而是应该呼应此环节的开始部分,让学生思考从2个物品中只要称一次就可以找出1个次品,为什么从3个物品中也只要称一次?这个道理不应该由我来说,而是应该让学生自己想明白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接下来的从4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环节,此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的方式来表示找次品的教学过程。我采用学生边说找次品的过程,我随机板书。由于多**的黑板离学生比较远,而这节课要板书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我写的字相对很小,这些种种原因,大多数学生对我在黑板上写的数学方式,并不是十分理解,虽然对着黑板又引导学生把找次品的过程又说了一次,但亡羊补牢的效果已经不明显了。在学生说方法时,我不应该随机板书,而应该跟学生点明,由于随着物品数目的增多,找次品的过程就更加地繁琐,所以要采用一种新的表现方式,从而引出用数学方式来表示找的过程,边回想刚才学生找次品的方法,教师边随机板书,也边介绍怎么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现。
由于用数学方式来表示找次品的过程这一环节落实地很不到位,导致下面的环节的瘫痪,所以学生从8或9个物品找出次品,在小组内探索花的时间很多,集体反馈时花的时间也很多,但学生都只是还停留在口头表达层次上,并不能用数学的方式很好地表达出来。
一堂课要想上得成功,必须环环相扣,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必须落实到位。这三次的上课,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是整节课的引领人物,教学节奏的把握尤其重要,这是我今后教学应该尤其要注意的,高段教学的节奏该怎样把握呢?以后要多听听高段老师的课,多学习他们教学时节奏地把握,哪里该讲,哪里不该讲。
《找次品》教学反思4
《找次品》是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条、试验明白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体会运用优化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本节课先分析从3瓶钙片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来分析在9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进行优化,并且延伸到10、11虫个零件怎么分。教材虽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基本教学思路,但是教学过程如何展开,优化在什么时候妥当还需要教师充分地备好课。
充分的动手操作和课件直观演示是学生分析找次品次数的基础。本节课是属于思维训练课,所以难度较大,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会有困难,特别是对学习能力中下的学生。这节课我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学具,让学生借学具模拟称一称,并小组交流方法,同学间相互帮助,让学生都能理解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为接下来符号化分析称的过程打下了基础。课堂上还有一部分同学一直很“安静”,那就是他们的`思维根本就没有调动起来。本节课中教师力图渗透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始终贯穿着整节课。我觉得,如果单单让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找次品的知识似乎意义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一一认识,只有具备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地学。
《找次品》教学反思5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辩析、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提升数学素养。上完这节内容,我自认为这节课上得还算成功。
一、利用信息资源,激发探究欲望。新课的引入,选用**“挑战者”号火箭升空到火箭突然空中爆炸的视频,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个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让学生从血的教训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领悟到严格检验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想探究找次品的欲望。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二、开放学习空间,提供探究*台。整节课教师只是提供素材,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验证自己的方案,展示各种独特的想法,在观察->实践->对比->讨论中选择最优的方案,如:学生从中发现,把待检的产品分成3份,尽量*均分,若不能*均分3份,每一份的数量只能相差1,保证找到的次数是最少的,这个结论得出的不是教师给的,而学生从众多的方案中,经过比较,自悟出来的,这样不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情感态度与经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三、充分尊重学生,体现个性化学习。教师充分发挥**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在观看影片、寻找方法 、感悟策略 、提炼规律的全过程中,老师讲解的很少,只是在知识关键处引导、点拨、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不同的发展。
《找次品》教学反思6
本周四我与孩子们学习了《找次品》,《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我认为这是一节生活思维训练课。
问题导入——切近生活
“商品店有86个玩具,但是有一个是次品,而且这个次品较轻”。抛出这个问题,有的学生问什么是次品?大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畅所欲言:轻重不达标,光滑度不达标,含量不达标等等,孩子们的思维一下打开了。今天研究的玩具中的次品属于那一类?轻重不达标。(板书:找次品,轻重)
“轻重不达标,用什么工具能找出来?”学生想到两种工具:天*和秤。“大家说说你会用什么工具来找这个次品?理由是什么?”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用天*节约时间,因为天*就有两种情况:*衡和不*衡。(板书:天*,*衡不*衡)
有了生活经验做铺垫,学生学习起来思维活跃。
探究新知——退而求之
“86个玩具太多,研究起来困难,怎么办?”“从小数开始研究!”对!正如华罗庚爷爷所说: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起始,而不失去重要地步,是学好数学的决窍。即对于表面上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退步考虑,研究特殊现象,再运用分析、归纳、迁移、演绎等手法去概括一般规律,使问题获解。
我们从2个开始研究,又研究了3个。到第4个时,孩子的方法就不一样了:先分成(2,2)和(1,1,2)来秤,都是至少两次就保证找出轻的次品。5,6,7都跟4一种情况,孩子们方法还是集中在分成两份或者三份,但至少的次数是一样的。
8个,同学们的方法就多了。小组讨论集体辩论,发现开始分成三份(3,3,2)用的次数少,就能保证找出次品。
“三份怎么分?”这里联想到抽屉原理中的“尽可能*均分”,因为最多的份与最少的份相差1。
“为什么分成三份,保证找到次品的次数最少呢?”同学们又进行了深度思考。第一次,尽可能的*均分成两份,确定次品的范围为总数的二分之一;分成三份,确定次品的范围为总数的三分之一;那分成四份是不是就是确定次品的范围为总数的四分之一,以此类推呢?
孩子们又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深度思考。两份,三份,就能一次保证判断出次品在哪一份中。而分成四份,一次不能保证找出次品在哪一份中?需要两次才能确定次品在哪里?也就是两次才确定次品在总数的四分之一,那么比分成三份,一次确定次品的范围为总数的三分之一小。由此得出结论:尽可能*均分三份,是为了缩小次品的范围,而且是最小的,这样找次品用的次数就少。
拓展提升——总结规律
学生自主找9-28个物品中的次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前提:有一个次品轻或者重。保证找到次品的最少次数,规律:1-3个秤一次,4-9个秤二次,10-27个秤三次,以此类推。
本节课,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产生跳跃,体验找次品策略不断优化的过程,思维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能系统而有步骤地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并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
《找次品》教学反思7
《找次品》这个内容的主要目的向学生渗透一种优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内容让我不知所措,脑中一片空白,学生该如何学?我该怎样教?于是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在认真思考以后,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明白三点:第一、当物体放在天*的两端时会出现*衡和不*衡两种情况;第二、要想通过天*的*衡与不*衡找到次品,那么天*两端的物体个数必须相同。第三:次品就是大小、形状、颜色完全相同,但质量稍重或稍轻的物品。理解了这三点以后,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接着学习4、5、6…个,让学生想象着用天*找出次品,比较不同的方法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哪种方法称的次数最少。得出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均分的要*均分,不能*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
在这节课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1、理解和把握教材不够,没有用好教材
教材设计的是让学生从8包糖果中找出质量不足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找次品的过程,体验“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均分的要*均分,不能*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这个规律,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我觉得不管是8、9、10…个次品,都离不开3、4、5…个次品的学习,只要学生弄会了如何从3、4、5…个物品中找出次品,其他数字大的物品找次品都会迎刃而解。因而我没有按教材的编排教学,而是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接着学习4、5、6…个,这个想法挺好,可实际教学中效果并不好。因为找次品的规律只有在数字达到8以上,优越性才能体现出来,我和学生一起从3个物品找次品,太占用时间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讨论从4、5、6个物品中找次品,直到快下课才讨论到8个物品,学生已经***不集中了,对教学内容也失去了兴趣。
2、在关键处点拨不到位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得出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均分的要*均分,不能*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受前面教学影响,我没有做好点拨,只是让学生浏览了课本,画出来,学生没有深刻的体验到这个规律的优越性。
《找次品》教学反思8
这两天教学了“找次品”一课,它是五下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是一节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教材的编排是先分析3瓶钙片中找一瓶次品的方法和次数,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来分析在8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这时进行优化,并且延伸到9、10、11个零件中。本节课我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先从3瓶钙片中找一瓶次品入手,让学生充分感知把待测物品的个数分成能*均分成3份可以更简便。
在练习5瓶钙片时,有部分学生仍*均分成2份的方法,虽然适用于这道题,但换成例2的8个零件时,明显发现方法不够简便。所以,在从8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时,我首先让学生小组内交流都有哪些方法可以找出次品,分别用了多少次?并通过列表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在分析中渐渐发现找次品的快捷方法,并在我的引导下发现规律,同时感受*均分和不*均分对寻找次品次数的影响,在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策略:*均分成3份,如果不能*均分的话,他们之间只能相差1,这样才能使所需次数最少。
在整节课中,我通过幻灯片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分析找次品次数,但发现学生学起来还是会有困难,特别是语言表述上。所以,在练习中我让学生借助学具模拟称一称,并在小组中交流方法,同学间相互帮助,让学生都能理解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明显效果好多了。最后,我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了解课本中的补充材料,让学生进一步发现所测物品数目与至少需要次数之间的关系。
对于此类找最佳策略的题目,必须要学生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自**作中感受其规律,并能进行应用,而只通过直观演示还是不够的。
《找次品》教学反思9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中安排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首先安排了从3个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9个,继续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继续发现多种方式找出其中的1个次品。最后安排了从12个找出次品,这次提高难度要通过写一写的方式找出次品。总结以上三种情况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在数学广角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学科的特色。我在教学时渗透了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本课的开始我就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在学生众多的策略中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就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优化策略、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围绕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 学习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在解决问题中展开观察、操作、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感受最优策略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中我认为还有以下方面没有做好:首先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学生还要说不同的方法,我没有给他机会,没照顾到个体差异;再者从5个待测物品中找较轻的一个中,有一学生举出了分成“2和3”的方法,面对这一生成性的资源我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均分这一概念的渗透;最后是在对从9个物品中找一个较轻的比较归纳中,总结比较仓促,使得学困生在这方面的理解上还有些困难。这些都需要努力改进和提高。
《找次品》教学反思10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强调数学思维的一般过程,着力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在课中先安排了从3个物品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总结,我觉得从3个中找次品是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方面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对于后面的知识就有了更好的把握;之后安排5个待测物品,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安排9个待测物品,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对学具的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活动完成后,要求学生汇报结果,并在黑板上呈现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同一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后面寻求最优的解决策略打下了研究、分析的基础。
在**引导后,重点放在猜测、归纳、推理的过程,由此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时,引导学生从众多繁杂的方法中,简化解题的过程,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课中先让学生观察各种解决策略,引导学生发现把待测物品*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在此基础上,就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量不是3的倍数时是否也成立呢?从而可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待改进。比如,这里我把教学内容分为3的倍数和不是3的倍数来教学,这里的分析便存在了欠缺。3的倍数和不是3的倍数,在这里其实都是按照分称3份来教学的,不能*均分的待测物品那就尽量把它分得*均。其实整个思想应该是**的。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对教材的领会还不够透彻,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领悟其中的教法和思路,如果参透了教材那么就能引入更清晰、明了的方法去教授这节课,课堂内容也会变得更加充实,整个知识重点也就更易把握。
《找次品》教学反思11
找次品”的教学内容本来是在“奥数”活动中有时出现的,现在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与生活中选入,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是比较好的课。课本主要以“找次品”这一学习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渗透“优化”的教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掌握用天*找“5个零件的次品”的方法后,我让学生猜想,如果9个物品中也有一个次品,几次一定能找到?学生设想了好几种方案,我采用分组检验,看谁的速度快。通过评价巧妙地把寻找最优方案蕴涵在竞赛活动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发现了把待测物品*均分成三份的最优方案。随后我又提出8个物品中找次品由学生**设计法案,在多种方案的比较中发现,如果待测物品不能*均分成三份,则要分得尽量*均。
《找次品》教学反思12
《找次品》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里的内容,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通过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优化找次品的方法。
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试验明白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体会运用优化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本节课先分析从5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来分析在9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这时进行优化,并且延伸10、11个零件怎么分?教材虽然给我们提供一个基本教学思路,但是教学过程如何展开;优化在什么时候妥当;还需要教师充分地备好课。
充分的动手操作和课件直观演示是学生分析找次品次数的基础。本节课是属于思维训练课,所以难度较大,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会有困难,特别是对学习能力中下的学生。这节课我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学具,让学生借学具模拟称一称,并小组交流方法,同学间相互帮助,让学生都能理解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为接下来符号化分析称球过程打下了基础。课堂上还有一部分同学一直很安静,那就是他们的思维根本就没有调动起来。
本节课中教师力图渗透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始终贯穿着整节课。我觉得,如果单单让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找次品的知识似乎意义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一一认识,只有具备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学会找次品的方法乃至认识更多更广的生活世界,这也是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经常要体现的重要思想。
《找次品》教学反思13
一、尽量体现教材意图。
《找次品》是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优化时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单元主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来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推理的方法运用优化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二、尽量体现“数学味”。
数学味或者说数学化是现在数学课堂提倡的理念,是我们所追求的。那么,怎样体现出数学味呢?怎样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呢?教师在本节课作了一些努力,例如:出示5件物品,找出其中的一件次品。让学生经历多次观察、比较、分析,在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中,加强横向与纵向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找次品的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
三、尽量体现方法渗透。
本节课中教者还力图渗透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贯穿整节课。我觉得,如果单单让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找次品的知识似乎意义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一一认识,只有具备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学会找次。
《找次品》教学反思14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中安排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探究3个物品中如何寻找轻的一个,利用学会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和思维能力,在体验了找次品方法的多样性后,以用天*称作为实践操作,第一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使学生得出找次品用天*称最方便。
接着让学生利用不同的分法分别探究出4个物品和5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在学生实践操作和数字化的分析过程后,质疑利用天*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将物品分
成几分?两份还是三份?引出用较大数量来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并随机引导学生用数字化的方法去研究8个物品中的次品应如何找。当学生得出方法后,将学生的所有方法罗列在黑板上,利用观察让学生发现数据大时分两份的方法次数不是最少,第二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是学生初步得出用天*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分成三份,两份在天*上、一份在天*外。但同时有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同样分三份,有些称的次数少,有些却反而更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接下来以9个物品为例继续研究,第三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在关注学生用数字化的形式来分析问题的同时,反馈出学生的解题方法,关注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9(4、4、1)4(1、1、2)2(1、1)3次
9(3、3、3)3(1、1、1)2次
9(2、2、5)5(2、2、1)2(1、1)1次
9(1、1、7)7(1、1、5)5(1、1、3)2(1、1、1)4次
然后重点指导交流: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且称的次数最少这一结论。随机使学生产生不能*均份的数量应该怎样处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刚才8个物品找次品的方法,思考其中分三份的几个情况?从中发现“利用天*找次品,如果待测物品的数量不能*均分成3份时,我们要尽可能的使每一份的数量差不多,其中必须有两份要一样多,另一份的数量尽可能与之接近。”最终优化找次品问题的解题策略。
《找次品》教学反思15
一、教材简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这节课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在教学内容上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通过利用天*找出5件物品中的1件次品,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基本的解决**和方法。例2的待测物品数量为9个,在实验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便于学生与例1的结果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解决该问题的一般思路。
二、设计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注意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小组交流,经历找次品的过程;另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后感想:
(一) 情景的创设
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设计这一环节,还是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更加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使学生肯动脑、想参与、乐学习。
(二)难点转化, 降低教学起点
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盒木糖醇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三)层层推进,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课我让孩子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12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四)、知识拓展 ,巩固提高
当学生通过例2发现把待测物品*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后,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字更大的时候是否也成立呢?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采用文字分析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这部分在备课时我进行了调整,将以前不能*均分成三份的教学挪到了下一课时。本节重点砸实,能*均分成三份的,怎样找出次品。总结出规律后,进行了相应的练习。增加了课后“你知道吗”中一部分内容。学生充分练习后已经能很熟练的运用最优方法解决问题、发现规律。
(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 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在研究性数学学习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找次品》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3)
——《找次品》教学反思
《找次品》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找次品》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找次品》教学反思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有这样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为此,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结论。如我首先安排了从5个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8个,继续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继续发现多种方式找出其中的1个次品。最后安排了9个找出次品,这次提高难度要通过写一写的方式找出次品。总结以上三种情况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在数学广角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学科的特色。我在教学时渗透了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本课的开始我就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在学生众多的策略中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这过程中,就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优化策略、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围绕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在解决问题中展开观察、操作、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想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本节课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沈佳老师让学生借助圆片,以动手操作为**,以思维训练为目的,把5个零件和8个零件作为学生研究的起点,放手让学生操作探索,让学生通过操作、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虽然本课从整体上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是有些细节问题还是应该注意的。如:对于孩子们发言的点评还应该再有一些针对性;时间的**再合理些,如在5个中找次品的时间再压缩一些为8和9再节省出一些时间会更好。让课堂时间分配更加合理。
《找次品》教学反思2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中安排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首先安排了从3个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9个,继续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继续发现多种方式找出其中的1个次品。最后安排了从12个找出次品,这次提高难度要通过写一写的方式找出次品。总结以上三种情况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在数学广角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学科的特色。我在教学时渗透了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本课的开始我就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在学生众多的策略中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就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优化策略、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围绕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 学习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在解决问题中展开观察、操作、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感受最优策略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中我认为还有以下方面没有做好:首先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学生还要说不同的方法,我没有给他机会,没照顾到个体差异;再者从5个待测物品中找较轻的一个中,有一学生举出了分成“2和3”的方法,面对这一生成性的资源我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均分这一概念的渗透;最后是在对从9个物品中找一个较轻的比较归纳中,总结比较仓促,使得学困生在这方面的理解上还有些困难。这些都需要努力改进和提高。
《找次品》教学反思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进行《找次品》的教学时,我主要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凸显数学建模和优化思想。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材的编排是先分析从5瓶钙片中找一瓶次品的方法和次数,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来分析在9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这时进行优化,并且延伸10、11个零件怎么分?有效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我通过从3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5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9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8个玻璃球中找一个次品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3瓶中建立利用天*找次品的根,在5瓶中对找次品的方法进行建模,在9瓶中感受方法的多样性,及时进行优化:这种*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所称次数最少,最后在8个玻璃球中进一步优化方法:在利用天*找次品时,首先要把物品分成3份,能*均分时就*均分,不能*均分时就尽量*均分,这样,所称次数最少。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具的直观演示,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用天*实物进行试验,可能会出现诸多问题:学生看不太清楚,实验效果不明显;每一次称时,都需要对天*进行调节与处理,麻烦且费时。但在本节课中,又必须要借助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建模和推理。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天*模型来直观演示和操作,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同时又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后面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简洁准确的叙述推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简洁、准确的叙述操作和推理的过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我要求学生边摆边说,从而训练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学生的叙述过程中要求语言尽量简洁,如:在天*的两个托盘里各放2瓶,可以说成2,2一称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训练,学生的表述会更清楚,语言会更简洁、准确,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加的完整、快捷,从而提高了整节课的教学效率。
四、利用已知结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以往的教学中发现,本课容量大,时间紧,很不容易完成预定教学任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根的建立,方法建模时,要求学生要简洁、准确的叙述操作和推理过程,在后面教学中,就直接利用已经发现的结论,不再重复、累赘的叙述。例如:27(9,9,9)第一次9,9一称,然后再从9个里面找次品,就直接利用前面的结论。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这节课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式进行了设计,反思整节课。
接到期末考试的时间,确实有点紧,在请教有经验的老师怎样讲的前提下,直接让学生讨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学生说:“分组法最省时间。”我直接说:“好!下面讨论怎样分组最优方案。”
“我总结出来了,分成三份。”
“当待测物品的数量是3的倍数时,把待测物品*均分成三份,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找出次品。要*均分成三份哦!”
“说的很到位,谁还有补充。”
“当待测物品的数量不是3的倍数时,也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每份个数尽可能接近,使多的一份与少的1份只相差1。”
“补充的很全面,把樊静祎与刘懿贤的加起来就是找次品的规律。”
“好,下面咱们来实战一下!”
让学生把小状元拿出来,开始做!由于刚才讲的快,所以让学生说答案的时候必须说思路。
没有想到,孩子们掌握的这么好!心里窃喜。
《找次品》教学反思4
找次品”的教学内容本来是在“奥数”活动中有时出现的,现在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与生活中选入,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是比较好的课。课本主要以“找次品”这一学习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渗透“优化”的教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掌握用天*找“5个零件的次品”的方法后,我让学生猜想,如果9个物品中也有一个次品,几次一定能找到?学生设想了好几种方案,我采用分组检验,看谁的速度快。通过评价巧妙地把寻找最优方案蕴涵在竞赛活动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发现了把待测物品*均分成三份的最优方案。随后我又提出8个物品中找次品由学生**设计法案,在多种方案的比较中发现,如果待测物品不能*均分成三份,则要分得尽量*均。
《找次品》教学反思5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强调数学思维的一般过程,着力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在课中先安排了从3个物品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总结,我觉得从3个中找次品是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方面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对于后面的知识就有了更好的把握;之后安排5个待测物品,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安排9个待测物品,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对学具的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活动完成后,要求学生汇报结果,并在黑板上呈现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同一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后面寻求最优的解决策略打下了研究、分析的基础。
在**引导后,重点放在猜测、归纳、推理的过程,由此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时,引导学生从众多繁杂的方法中,简化解题的过程,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课中先让学生观察各种解决策略,引导学生发现把待测物品*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在此基础上,就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量不是3的倍数时是否也成立呢?从而可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待改进。比如,这里我把教学内容分为3的倍数和不是3的倍数来教学,这里的分析便存在了欠缺。3的倍数和不是3的倍数,在这里其实都是按照分称3份来教学的,不能*均分的待测物品那就尽量把它分得*均。其实整个思想应该是**的。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对教材的领会还不够透彻,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领悟其中的教法和思路,如果参透了教材那么就能引入更清晰、明了的方法去教授这节课,课堂内容也会变得更加充实,整个知识重点也就更易把握。
《找次品》教学反思6
《找次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下)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个内容的主要目的向学生渗透一种优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内容让我不知所措,连自己都看不懂的内容,学生能听懂吗?于是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在认真思考以后,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明白两点:
第一、当物体放在天*的两端时会出现*衡和不*衡两种情况;
第二、要想通过天*的*衡与不*衡找到次品,那么天*两端的物体个数必须相同。
理解了这两点以后,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并**:还有几个也能1次就能找到次品?让孩子们知道2~3个物品只需要1次就够了。接着学习4个,首先问孩子们能不能1次就找到次品,孩子们回答能够。是呀,在运气好的情况下是能够找到的但是能不能保证找到呢?这样让孩子们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要考虑运气最坏的时候也能找到才叫要保证。就4个的分法就多了:(2,2)、(1、1、2),这两种分法都需要2次才能找到。接着教学8个,9个,都只需要2次就能保证找到,到了10个就需要3次了……,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建立模型:2~3个——1次,4~9个——2次,9~27个——3次,这样就能让孩子很快的确定称的次数,然后根据次数来确定的自己的方案,这样的话,学生确定方案时就不局限于一定要按照书上的方案:能*均分成3份的就*均分成3份来称,不能*均分成3份的:2组相等,另一组与之相差1,还有很多种分法。
这样的教学我感觉学生接受起来还是比较容易,孩子们也很感兴趣。
《找次品》教学反思7
这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找次品”这样的内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如果期望在一节课内讲完所有的知识点,那么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学生是一知半解,并不能够真正理解找次品的过程以及对过程的优化。
首先从天*特点认识*衡与不*衡两种状态所反映的数学信息,确定找次品的方法及正确判断,方法的针对性。数学教学反思
然后动员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找不合格钙片的策略,学生都能想到要分组,缩小范围,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排除不是次品的物品个数。但到底具体分几组,有意见分歧。我没表态,顺承大多数同学意见,分不等的3组(2、2、1),在大家的商议中找到了次品。接着我让他们从6个物品中找次品,有分2组的,有分3组的,虽然最后用的次数一样,到那反映了不同的数学策略,分2组,每组3个,只能排出3个,而分3组,称量一次却能排除4个,数量多的话,更有优势用时更短,这就把分组的科学性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明白。
然后用通过其他数量比较并不是分组越多越省时间,得出3分法找次品是最佳的方法。
接下来,让学生体验不能*均分的数量怎样分,从算式上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会有其中一组与其他两组相差1,这既是分组的科学性有时分组的数学客观性。
同学们很快就知道怎样确定次品了。
最后要把方法和理论合二为一,也就是根据实践归纳推理,找出数量和检验次数之间的关系,确定大宗物品的检验次数是可以事先计算的,同学们越学越有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学有用的数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图形表示自己的实验过程,简单明了。 所以自己感觉这一堂课比较成功。
要真正的上好每一堂课,研读教材、读懂教材是很关键的第一步,我想作为一名教师,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只有真正读懂了教材,读懂了学生,每一堂课才会真正有效!
《找次品》教学反思8
本周四我与孩子们学习了《找次品》,《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我认为这是一节生活思维训练课。
问题导入——切近生活
“商品店有86个玩具,但是有一个是次品,而且这个次品较轻”。抛出这个问题,有的学生问什么是次品?大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畅所欲言:轻重不达标,光滑度不达标,含量不达标等等,孩子们的思维一下打开了。今天研究的玩具中的次品属于那一类?轻重不达标。(板书:找次品,轻重)
“轻重不达标,用什么工具能找出来?”学生想到两种工具:天*和秤。“大家说说你会用什么工具来找这个次品?理由是什么?”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用天*节约时间,因为天*就有两种情况:*衡和不*衡。(板书:天*,*衡不*衡)
有了生活经验做铺垫,学生学习起来思维活跃。
探究新知——退而求之
“86个玩具太多,研究起来困难,怎么办?”“从小数开始研究!”对!正如华罗庚爷爷所说: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起始,而不失去重要地步,是学好数学的决窍。即对于表面上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退步考虑,研究特殊现象,再运用分析、归纳、迁移、演绎等手法去概括一般规律,使问题获解。
我们从2个开始研究,又研究了3个。到第4个时,孩子的方法就不一样了:先分成(2,2)和(1,1,2)来秤,都是至少两次就保证找出轻的次品。5,6,7都跟4一种情况,孩子们方法还是集中在分成两份或者三份,但至少的次数是一样的。
8个,同学们的方法就多了。小组讨论集体辩论,发现开始分成三份(3,3,2)用的次数少,就能保证找出次品。
“三份怎么分?”这里联想到抽屉原理中的“尽可能*均分”,因为最多的份与最少的份相差1。
“为什么分成三份,保证找到次品的次数最少呢?”同学们又进行了深度思考。第一次,尽可能的*均分成两份,确定次品的范围为总数的二分之一;分成三份,确定次品的范围为总数的三分之一;那分成四份是不是就是确定次品的范围为总数的四分之一,以此类推呢?
孩子们又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深度思考。两份,三份,就能一次保证判断出次品在哪一份中。而分成四份,一次不能保证找出次品在哪一份中?需要两次才能确定次品在哪里?也就是两次才确定次品在总数的四分之一,那么比分成三份,一次确定次品的范围为总数的三分之一小。由此得出结论:尽可能*均分三份,是为了缩小次品的范围,而且是最小的,这样找次品用的次数就少。
拓展提升——总结规律
学生自主找9-28个物品中的次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前提:有一个次品轻或者重。保证找到次品的最少次数,规律:1-3个秤一次,4-9个秤二次,10-27个秤三次,以此类推。
本节课,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产生跳跃,体验找次品策略不断优化的过程,思维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能系统而有步骤地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并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
《找次品》教学反思9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缩小待测物品范围的优化策略。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传统设计思想的分析
传统设计一般是首先找5个零件中的次品(目标:在认识*衡与不*衡两种可能结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框图,经历逻辑推理的过程);再找9个零件(目标:找到最优称法,形成猜想);然后称8个,27个,探索规律;最后称100个、243个零件(目标:继续学习化归方法,找到零件个数与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这种设计从过程来看体现了操作 ----猜测----验证 ---- 归纳 ----应用的教学思路,它的重点放在学生优化方案的比较上。这样设计有两个弊端。问题一:按这种单刀直入式进行研究,因学生的知识和方法储备不够、跨度过大,思维难以突然从方法多样性提升到最优化策略上来,学生的思维容易断层,探究会屡屡受挫,从而造成对此类问题的探究兴趣不足,影响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问题二:在9个物品中找次品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猜想最佳策略:分三堆,每堆尽量同样多的规律,学生不容易找出来,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更难。学生探究的多样化一方面暴露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学生对最佳策略的关注。如何通过优化策略的形成,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高老师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探索适合学情的实践尝试
1、巧:游戏互动做铺垫--巧妙渗透优化思想
在学生的猜数过程中,高老师总让学生处于最不利的处境,除非他选择了最佳策略,否则猜的次数总是最多。高老师心中想的数不是固定的,是根据学生的猜在不断的变化,也就是说,一开始他心中并没有想好一个具体的数。让最不利发挥到极致时,学生就会最大限度地理解策略的重要性。通过找中间数,学生认识到运用缩小范围猜数可以提高效率 ,让学生在无意识的猜数游戏中感悟快速猜数的方法与策略。
2、趣:交流策略多样化---引出优化方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我让学生用肢体模拟天*来进行实践探究,学生非常感兴趣。高老师放手让学生探究3个、5个测品中找一个次品,体现策略多样化,引出优化的方法,分三原则。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即外显了学生的思维痕迹,又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的含义,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3、实:打破常规设悬念---激起优化需求
如果说数学思想方法是可以传授的话,那教师肯定是把其中富有思考意义的东西机械化了,这样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所以渗透优化思想一定要让学生经历了自主体验和反思顿悟的过程。本节课高老师打破常规,让学生大胆猜测:如果有2187个测品中找一个次品,你认为至少称几次保证找到这个次品?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有什么办法?(把数据变小些,并举例研究。)激起学生优化需求,学生也从中认识到以退为进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策略,为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走好了坚实的一步。
4、准:找准盲区巧点拨---形成优化策略
学生挑战在100个中找次品时,高老师及时点拨引导---------当遇到一个问题时,我们迈出第一步至关重要。结合课前游戏,借鉴缩小范围的策略。小组合作拟订第一步怎么办?的计划。当出现分2份和3份的对比分析时,我又适时**导引:是不是分的份数越多越好呢?让学生在例证中归纳出将待测物品尽量等分成三份的规律来。用准时点拨为学生扫清思维盲区,为优化策略的形成搭桥铺路。
探索实践后的启示与思考
启示一: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备这课时,高老师也考虑到用天*来操作演示,但由于现场条件的限制----没有准备现成的天*;同时又考虑到学生用天*来称在操作上也会很麻烦,以前对天*的结构、用法以及*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在此处多用时间有喧宾夺主、影响主题的嫌疑,因此他在本节课中没有把实物天*带进课堂,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肢体演示代替天*操作。只要能让学生得到发展,删繁就简是很划算的。
启示二:万丈高楼*地起。解决再难的问题,丰实基础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让学生的思维顺利由方法的多样性转向最优化,高老师在教材例1之前增设在3个中找次品的环节,目的有二:
1、走实第一步。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重温天*的结构和用法,收集*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为后续研究储备能量。
2、强化和预示方法。通过在3个中找次品的演练,引起学生思维方法的先入为主趋势,同时也顺应了学生的学习从模仿开始的习惯。要想学生的思维提升的更高,必须把思维的基础打得最牢。
思考一:经历了本堂课的预设与生成后,对于本课这样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教到怎样一个度是最合适的?
思考二:这节课中,对于最佳策略的成因还有没有更好的、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方法呢?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从高老师的数学课中,我们领悟到了这样的理念:通过数学学习,领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找次品》教学反思10
新教材中的“数学广角”一直是教师感叹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内容,这次“找次品”也不例外。为了让学生低起点,拾级而上,我将例1单独作为一课时来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有成功也有困惑:
一、两处成功
1. 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想快捷准确地解决此类型问题,教师可以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灌输结论性的解题方法,即每次尽量将物品*均分成3份(如不能*均分时,也应使每份的相差数不大于1),然后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强化这种方法。这样的教学虽然短时高效,但却只重结论,忽视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为此,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结论。如我首先安排了从2~8个零件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9个零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把零件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2.重视“数学化”。
用语言描述找次品过程,当遇到使用天*次数较多时,叙述起来十分麻烦。在例1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更乐意用绘制简单天*示意图的方式表示找的过程。可是随着物品个数的增加,这种方式虽然形象直观,但毕竟不方便。“繁”则思变,教材137页第5题用简单文字加箭头的方式清晰描述过程10个物品分成3份:3个、3个、4找次品。这种方式比画天*简洁得多,但有没有更简便的记录方式呢?《教参》中为我们介绍了一种树形图。这种树形图用小括号代替了“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别是几”的叙述,一目了然。同时还吸收了箭头示意图的优点,用两个分支表示称得的不同结果。但我觉得“天*两边各放3个”这类语言能否符号化,使图示更具有数学味,也更简洁。当天*两边各放3个*衡时,再将4个物
品分成3份,1、1、2,后面也应按前面格式写明“天*两边各放1个”,接着按*衡或不*衡分析,这样思维才能完整体现。经过自己的修改,我将树形图改为如下格式:
我通过在两个数字下划线的方式**“将这两堆物品分别放在天*两边”,这样既减少了文字,又方便最后统计次数。每种情况,最后只需数一数共划了多少条横线即可,既准确、又形象。
二、两点困惑
其一、找次品的题目一般都是求“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在使用树形图记录中,是否必须在最后标明谁是次品。即上图是否必须像这样写:
其二、当所分物品是偶数个(如4、6、8)时,我发现学生更亲睐于将其*均分成2份。这种分法在总数是4和6时,并不影响最少次数,但如果是8个物品时,如果*均分成2份,则至少需要3次,而如果分成3份(3、3、2),则只需要2次就可以找出次品。所以,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应尽量将物品分成3份,能够更好找出次品“找次品”教学反思显得有些牵强。在练习中,有部分学生仍旧痴迷于*均分成2份的方法,在“做一做”中就有部分学生将10分成5和5,用这种分法同样也能做出正确结果,这时教师该怎样评价?
《找次品》教学反思11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中安排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探究3个物品中如何寻找轻的一个,利用学会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和思维能力,在体验了找次品方法的多样性后,以用天*称作为实践操作,第一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使学生得出找次品用天*称最方便。
接着让学生利用不同的分法分别探究出4个物品和5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在学生实践操作和数字化的分析过程后,质疑利用天*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将物品分
成几分?两份还是三份?引出用较大数量来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并随机引导学生用数字化的方法去研究8个物品中的次品应如何找。当学生得出方法后,将学生的所有方法罗列在黑板上,利用观察让学生发现数据大时分两份的方法次数不是最少,第二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是学生初步得出用天*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分成三份,两份在天*上、一份在天*外。但同时有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同样分三份,有些称的次数少,有些却反而更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接下来以9个物品为例继续研究,第三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在关注学生用数字化的形式来分析问题的同时,反馈出学生的解题方法,关注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9(4、4、1)4(1、1、2)2(1、1)3次
9(3、3、3)3(1、1、1)2次
9(2、2、5)5(2、2、1)2(1、1)1次
9(1、1、7)7(1、1、5)5(1、1、3)2(1、1、1)4次
然后重点指导交流: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且称的次数最少这一结论。随机使学生产生不能*均份的数量应该怎样处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刚才8个物品找次品的方法,思考其中分三份的几个情况?从中发现“利用天*找次品,如果待测物品的数量不能*均分成3份时,我们要尽可能的使每一份的数量差不多,其中必须有两份要一样多,另一份的数量尽可能与之接近。”最终优化找次品问题的解题策略。
《找次品》教学反思12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找次品教学反思。这节课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式进行了设计,反思整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优点与不足。
一、优点
(1)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首先,我以讲故事**航空飞机爆炸导入,抓住学生好奇心理,(飞机的爆炸真的和一个次品有关)课一开始,发挥学生对新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主体意识。而后又加以课件来解决他们心中的某些疑问,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导学中渗透“退”也就是“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我在教学中体现了华罗庚“退”的数学思想——善于“退”足够“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也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把复杂的问题退回简单化,再从解决简单的问题中发现规律,用这个规律解决复杂的问题。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从81瓶钙中找一个次品,用天*称,至少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学生猜无论如何都要81次,有的说42次。要解决这个难题,我们首先研究2瓶,3瓶5瓶等逐渐寻找规律和方法,最后找到“*均分3份来称所需次数最少”的方法,然后用找到的方法来解决从81瓶中找次品的问题。后来经过探究后发现从81瓶中找次品只需4次即可,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数学的奇妙!从而激发了学生数学的学习欲望。
(3)展示交流中体验“猜想与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猜测与验证是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正如荷兰数学***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接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本节课就让学生经历了“实验探究——猜想——验证——归纳”的过程。首先从9瓶中找1瓶次品的几种方法的对比中,我们发现均分3份的方法所需次数最少,是否无论是多少瓶都是均分3份的方法所需的次数最少那?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就必须再用一个例子去实验,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学生通过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逐步学会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猜想验证,提高了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不足
在得出待测物品是3的倍数后,我适当将知识进行了拓展,学生经过观察后,很快地分别说出了所要称的次数。这一拓展,有效地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当然不足之处也有很多:(1)本节是思维训练课,但最终是不是所有的同学的思维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呢?现在反思一下,确实课堂上还有一部分同学一直很“安静”,那就是他们的思维根本就没有调动起来。
(2)另外所用的图示的办法,应该多做讲解,要让每一位同学能熟练的运用它。
(3)在板书中由于看到黑板是一块,本来设计的板书临时改为2列,结果出现了板书中“操作方法”占了2行。总之,这次教学优质活动给我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找到自身的不足,方可对症下药!我深信,只要我们想方设法摸清学生的学情,找到他们的现有知识起点,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使他们乐学、爱学、好学,定会为学生和自身成长辅垫出一条坚实之路!
《找次品》教学反思13
《找次品》教学反思《找次品》一课是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我主要力求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设计意图。1.从简单问题入手,理解找次品的含义,并用直观方式清晰地表达推理过程。
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很少接触“找次品”问题,没有相关的学习与生活经验。而教材中的“次品”与日常生活中提到的“次品”有所不同:它指从外表看完全相同的零件,其中重一些或轻一些的那一个就是“次品”。首先,让学生认真读题,充分理解题意,理解“找次品”的意思,了解“正品”“次品”的含义,丰富生活经验。3个零件中有1个较重的次品,任意取2个放在天*两端,天*有可能是*衡的,也有可能是不*衡的。非常重要的一点,这里所指的天*并不是一架实物天*,而是利用天**衡原理抽象出的数学化形式的天*,借助它进行逻辑推理。说理时,引导学生尽量用规范的语言“如果天**衡……如果天*不*衡……”来表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推导的过程用直观图或流程图辅以文字说明来记录和推导,这一点尤其重要。2.充分经历“比较——猜测——验证”的探究过程,理解找次品的最优策略 “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是理解的难点,这里要让学生理解“能保证”是指每一种可能的情况都要考虑,“至少”就是指在保证一定能找出次品的各种方法中称量次数最少的那种方案。“找次品”的最优策略有两个要点: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二是尽量*均分。教学时从“8个”的情形开始,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将推理过程用直观图清晰、简洁地表示出来,然后将找次品的不同方案记录下来。从8个零件中找次品,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均分成两份(4,4),但会发现运用这种分组方法称的次数不是最少的,分成3份(3,3,2)的方法才能使称的次数最少。使学生体会到只有将次品确定在更小的范围内,称的次数才会越少。有了在8个零件中找次品的经验,接下来处理在9个零件中找次品的问题时,受天**衡原理的暗示,学生会自然想到(4,4,1)和(3,3,3)的分法。把两种方案进行对比,感受到分成三份的情况中,*均分的方法称的次数最少。如果不能*均分呢?再去研究在8个零件中找次品的最少次数,会发现尽可能*均分可以使称的次数最少。最后层层递进,逐渐感知理解找次品的最优策略。3.关注个体差异,注重“说”的训练,初步感受“化归”思想 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巩固找次品的问题,在练习中要对学生进行分层要求。在找次品的过程中,允许学生借助直观学具推理、用直观图或流程图直接推理、用口头叙述。让学生多“说过程”,通过说体会到“尽可能将待测物品*均分成三份”的最优策略,培养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有了例题的学习经验,学生在练习时就可以直接利用前面已有的结论。如“做一做”中将28瓶盐水分成三份(9,9,10),称一次后就转化为“从9个或10个物品中找次品”的已学知识。
《找次品》教学反思14
《找次品》是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条、试验明白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体会运用优化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本节课先分析从3瓶钙片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来分析在9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进行优化,并且延伸到10、11虫个零件怎么分。教材虽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基本教学思路,但是教学过程如何展开,优化在什么时候妥当还需要教师充分地备好课。
充分的动手操作和课件直观演示是学生分析找次品次数的基础。本节课是属于思维训练课,所以难度较大,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会有困难,特别是对学习能力中下的学生。这节课我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学具,让学生借学具模拟称一称,并小组交流方法,同学间相互帮助,让学生都能理解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为接下来符号化分析称的过程打下了基础。课堂上还有一部分同学一直很“安静”,那就是他们的思维根本就没有调动起来。本节课中教师力图渗透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始终贯穿着整节课。我觉得,如果单单让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找次品的知识似乎意义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一一认识,只有具备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地学。
《找次品》教学反思15
在上这课之前,我已有所耳闻——《找次品》这一内容比较难上,教学完之后确有实感。我在试教时(五1班),学生们的表现比较活跃,且能跟着老师的预设完成教学目标,可是这堂课却恰恰相反,可能与五2班学生的学风有一定的关系。经过反复琢磨,反复推敲,可能是由以下几方面造成的:
(1)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较少,导致学生印象不深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使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自主探究活动少之又少。例如:在学生自主探索5个物品中找出一个次品时,学生们是在思考,可更多的是想到一种策略后,就不去思考别的方案了。即便其他同学有别的想法,也无瑕去顾忌。因此,在这样的心境下学习,效果就不佳了。
(2)形象教学还未铺垫好,逻辑思维就无法跟上。学生的思维还需要表象的**,在本堂课表现为实践操作。当学生们还未真正理解5个物品中找出一个次品的方案时,急匆匆进入下一环节——9个物品中找到一个次品,显然这一步迈得太大了些。应该先让学生总结出5个次品中找到1一上次品的一般方法,总结、提炼之后,升华到逻辑思维的层面,之后再探究9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会使课上得更全面、更有效,孩子们学起来也会变得轻松些。
(3)课堂气氛调动不够。整堂课上完之后,总感觉很压抑,无论是老师的表现还是学生的表现,这是为什么?分析之后,我认为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老师没有把持到学生的“现状”,一个知识点教学之后,学生的学情是否已经改变?是否能接受下面的知识?这些,都无从考证。只凭老师单方面的意愿进行教学,按部就班,低效乏味!
这次教学展示活动给我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找到自身的不足,方可对症下药!我深信,只要我们想方设法摸清学生的学情,找到他们的现有知识起点,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使他们乐学、爱学、好学,定会为学生和自身成长辅垫出一条坚实之路!
《找次品》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4)
——《找次品》教学反思10篇
《找次品》教学反思1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缩小待测物品范围的优化策略。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传统设计思想的分析
传统设计一般是首先找5个零件中的次品(目标:在认识*衡与不*衡两种可能结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框图,经历逻辑推理的过程);再找9个零件(目标:找到最优称法,形成猜想);然后称8个,27个,探索规律;最后称100个、243个零件(目标:继续学习化归方法,找到零件个数与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这种设计从过程来看体现了操作 ----猜测----验证 ---- 归纳 ----应用的教学思路,它的重点放在学生优化方案的比较上。这样设计有两个弊端。问题一:按这种单刀直入式进行研究,因学生的知识和方法储备不够、跨度过大,思维难以突然从方法多样性提升到最优化策略上来,学生的思维容易断层,探究会屡屡受挫,从而造成对此类问题的探究兴趣不足,影响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问题二:在9个物品中找次品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猜想最佳策略:分三堆,每堆尽量同样多的规律,学生不容易找出来,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更难。学生探究的多样化一方面暴露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学生对最佳策略的关注。如何通过优化策略的形成,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高老师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探索适合学情的实践尝试
1、巧:游戏互动做铺垫--巧妙渗透优化思想
在学生的猜数过程中,高老师总让学生处于最不利的处境,除非他选择了最佳策略,否则猜的次数总是最多。高老师心中想的数不是固定的,是根据学生的猜在不断的变化,也就是说,一开始他心中并没有想好一个具体的数。让最不利发挥到极致时,学生就会最大限度地理解策略的重要性。通过找中间数,学生认识到运用缩小范围猜数可以提高效率 ,让学生在无意识的猜数游戏中感悟快速猜数的方法与策略。
2、趣:交流策略多样化---引出优化方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我让学生用肢体模拟天*来进行实践探究,学生非常感兴趣。高老师放手让学生探究3个、5个测品中找一个次品,体现策略多样化,引出优化的方法,分三原则。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即外显了学生的思维痕迹,又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的含义,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3、实:打破常规设悬念---激起优化需求
如果说数学思想方法是可以传授的话,那教师肯定是把其中富有思考意义的东西机械化了,这样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所以渗透优化思想一定要让学生经历了自主体验和反思顿悟的过程。本节课高老师打破常规,让学生大胆猜测:如果有2187个测品中找一个次品,你认为至少称几次保证找到这个次品?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有什么办法?(把数据变小些,并举例研究。)激起学生优化需求,学生也从中认识到以退为进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策略,为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走好了坚实的一步。
4、准:找准盲区巧点拨---形成优化策略
学生挑战在100个中找次品时,高老师及时点拨引导---------当遇到一个问题时,我们迈出第一步至关重要。结合课前游戏,借鉴缩小范围的策略。小组合作拟订第一步怎么办?的计划。当出现分2份和3份的对比分析时,我又适时**导引:是不是分的份数越多越好呢?让学生在例证中归纳出将待测物品尽量等分成三份的规律来。用准时点拨为学生扫清思维盲区,为优化策略的形成搭桥铺路。
探索实践后的启示与思考
启示一: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备这课时,高老师也考虑到用天*来操作演示,但由于现场条件的限制----没有准备现成的天*;同时又考虑到学生用天*来称在操作上也会很麻烦,以前对天*的结构、用法以及*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在此处多用时间有喧宾夺主、影响主题的嫌疑,因此他在本节课中没有把实物天*带进课堂,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肢体演示代替天*操作。只要能让学生得到发展,删繁就简是很划算的。
启示二:万丈高楼*地起。解决再难的问题,丰实基础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让学生的思维顺利由方法的多样性转向最优化,高老师在教材例1之前增设在3个中找次品的环节,目的有二:
1、走实第一步。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重温天*的结构和用法,收集*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为后续研究储备能量。
2、强化和预示方法。通过在3个中找次品的演练,引起学生思维方法的`先入为主趋势,同时也顺应了学生的学习从模仿开始的习惯。要想学生的思维提升的更高,必须把思维的基础打得最牢。
思考一:经历了本堂课的预设与生成后,对于本课这样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教到怎样一个度是最合适的?
思考二:这节课中,对于最佳策略的成因还有没有更好的、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方法呢?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从高老师的数学课中,我们领悟到了这样的理念:通过数学学习,领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找次品》教学反思2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缩小待测物品范围的优化策略。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传统设计思想的分析
传统设计一般是首先找5个零件中的次品(目标:在认识*衡与不*衡两种可能结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框图,经历逻辑推理的过程);再找9个零件(目标:找到最优称法,形成猜想);然后称8个,27个,探索规律;最后称100个、243个零件(目标:继续学习化归方法,找到零件个数与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这种设计从过程来看体现了操作 ----猜测----验证 ---- 归纳 ----应用的教学思路,它的重点放在学生优化方案的比较上。这样设计有两个弊端。问题一:按这种单刀直入式进行研究,因学生的知识和方法储备不够、跨度过大,思维难以突然从方法多样性提升到最优化策略上来,学生的思维容易断层,探究会屡屡受挫,从而造成对此类问题的探究兴趣不足,影响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问题二:在9个物品中找次品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猜想最佳策略:分三堆,每堆尽量同样多的规律,学生不容易找出来,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更难。学生探究的多样化一方面暴露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学生对最佳策略的关注。如何通过优化策略的形成,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高老师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探索适合学情的实践尝试
1、巧:游戏互动做铺垫--巧妙渗透优化思想
在学生的猜数过程中,高老师总让学生处于最不利的处境,除非他选择了最佳策略,否则猜的次数总是最多。高老师心中想的数不是固定的,是根据学生的猜在不断的变化,也就是说,一开始他心中并没有想好一个具体的数。让最不利发挥到极致时,学生就会最大限度地理解策略的重要性。通过找中间数,学生认识到运用缩小范围猜数可以提高效率 ,让学生在无意识的猜数游戏中感悟快速猜数的方法与策略。
2、趣:交流策略多样化---引出优化方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我让学生用肢体模拟天*来进行实践探究,学生非常感兴趣。高老师放手让学生探究3个、5个测品中找一个次品,体现策略多样化,引出优化的方法,分三原则。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即外显了学生的思维痕迹,又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的含义,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3、实:打破常规设悬念---激起优化需求
如果说数学思想方法是可以传授的话,那教师肯定是把其中富有思考意义的东西机械化了,这样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所以渗透优化思想一定要让学生经历了自主体验和反思顿悟的过程。本节课高老师打破常规,让学生大胆猜测:如果有2187个测品中找一个次品,你认为至少称几次保证找到这个次品?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有什么办法?(把数据变小些,并举例研究。)激起学生优化需求,学生也从中认识到以退为进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策略,为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走好了坚实的一步。
4、准:找准盲区巧点拨---形成优化策略
学生挑战在100个中找次品时,高老师及时点拨引导---------当遇到一个问题时,我们迈出第一步至关重要。结合课前游戏,借鉴缩小范围的策略。小组合作拟订第一步怎么办?的计划。当出现分2份和3份的对比分析时,我又适时**导引:是不是分的份数越多越好呢?让学生在例证中归纳出将待测物品尽量等分成三份的规律来。用准时点拨为学生扫清思维盲区,为优化策略的形成搭桥铺路。
探索实践后的启示与思考
启示一: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备这课时,高老师也考虑到用天*来操作演示,但由于现场条件的限制----没有准备现成的天*;同时又考虑到学生用天*来称在操作上也会很麻烦,以前对天*的结构、用法以及*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在此处多用时间有喧宾夺主、影响主题的嫌疑,因此他在本节课中没有把实物天*带进课堂,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肢体演示代替天*操作。只要能让学生得到发展,删繁就简是很划算的。
启示二:万丈高楼*地起。解决再难的问题,丰实基础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让学生的思维顺利由方法的多样性转向最优化,高老师在教材例1之前增设在3个中找次品的环节,目的有二:
1、走实第一步。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重温天*的结构和用法,收集*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为后续研究储备能量。
2、强化和预示方法。通过在3个中找次品的演练,引起学生思维方法的先入为主趋势,同时也顺应了学生的学习从模仿开始的习惯。要想学生的思维提升的更高,必须把思维的基础打得最牢。
思考一:经历了本堂课的预设与生成后,对于本课这样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教到怎样一个度是最合适的?
思考二:这节课中,对于最佳策略的成因还有没有更好的、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方法呢?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从高老师的数学课中,我们领悟到了这样的理念:通过数学学习,领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找次品》教学反思3
《找次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个内容的主要目的向学生渗透一种优化
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上这样一课,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备课初衷我认为这一课,是在学习新课标后:从“双基”到“四基”,从“两能”到“四能”,我的新理念能得到充分的应用的一课。对基本
思想的认识,这里的
思想方法,不是前几年的教学实验“数学
思想方法”这里指的是支撑数学科学发展的
思想,核心在于数学推理、数学建模。如何让学生获得数学
思想,关键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抽象过程。而《找次品》一课恰恰能把这一理念应用得淋漓尽致。
一、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
思想方法
正如荷兰数学***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猜想、验证
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本节课我就让学生经历了“探究—猜想—验证—推理—归纳”的过程。从3瓶探究中建立找次品的基本模型,然后通过自主探究获得8、9瓶称的次数最少的
方案,进而猜测最简方法,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就必须再用一个例子去试验,然后归纳得出结论。学生通过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逐步学会了获得数学结论的
思想方法——猜想验证,提高了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推理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本节课教学中两者都有具体体现。在学生**探究、观察后发现,在找次品次数最少的这些
方案中都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于是得出结论,要使找次品次数最少,就要将待测物品分成3份。这一过程属于合情推理。而在对
总结的结论用8瓶和9瓶进行小组验证这一环节中,又恰恰运用了演绎推理。两种推理功能不同,却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学生在尝试
总结运用找次品最优策略的过程中发展了推理能力。
三、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
对学生而言,所谓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围绕特定的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学生经历了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之后,所留下的,有关数学活动的直接感受、体验和个人感悟。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本质上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直观,但必须建立在学生亲身经历和感知的基础之上。本节课中我首先让学生**动手实践、集体探究等。但由于时间关系,学生活动及讨论的时间偏少,但我和学生的心情一样愉快,因为学生有了探索的欲望和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最大的收获。
四、存在的不足
这节课也存在不足,由于是40分钟课,**学生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不够充分:如果是60分钟课,在**探究和小组验证活动中我会增加2—3分钟以便学生充分感知寻找最优策略的必要性;并且在**研究后我会用4—6分钟,让学生逐一说明10个小球、11个小球找到次品的方法,这样以学带教,从而实现“教师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目标。
总之,这次活动给我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成长的机会,使我找到了自身努力地方向!我深信,只要我们摸清学生的学情,找到他们的现有知识起点,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使他们乐学、爱学、好学,定会为学生和自身成长铺垫出一条坚实之路!
《找次品》教学反思4
《找次品》教学后记本单元的数学与生活中有一节内容是“找次品”,仔细研究教材,有些无从下手的感觉。在教研活动时,与老师们交流、商议,确定低起点、小跨度、多操作、重发现,在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课后回顾教学过程,本节课做到了自主探索、注重数学化,因此学生理解较好,兴趣也较浓。
首先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其实要想快捷准确地解决此类型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灌输结论性的解题方法:即每次尽量将物品*均分成3份(如不能*均分时,也应使每份的相差数不大于1),然后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强化这种方法。但这样的教学虽然短时高效,但却只重结论,忽视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为了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结论。首先我安排了从2~8个零件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9个零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把零件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其次重视“数学化”。学生理解了找次品的方法,但是用语言描述找次品过程,叙述起来就十分麻烦,尤其是需要需要多次称时。教材中是采用绘制简单天*示意图的方式表示找的过程。可是随着物品个数的增加,这种方式虽然形象直观,但毕竟不方便。于是,我让学生想一想:有没有更加简单的记录方式?孩子们经过探讨,想到了不同的方式:用简单文字加箭头的方式,用树形图,就像原来学习的数的组成一样,每称一次,接着向下画一次。这种树形图吸收了箭头示意图的优点,使图示更具有数学味,也更简洁既准确、又形象。
一点思考:当所分物品是偶数个(如4、6、8)时,我发现学生更亲睐于将其*均分成2份。这种分法在总数是4和6时,并不影响最少次数,但如果是8个物品时,如果*均分成2份,则至少需要3次,而如果分成3份(3、3、2),则只需要2次就可以找出次品。所以,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应尽量将物品分成3份,能够更好找出次品显得有些牵强。在练习中,有部分学生仍旧痴迷于*均分成2份的方法,在练习中就有部分学生将10分成5和5,用这种分法同样也能做出正确结果,这时教师该怎样评价呢?
《找次品》教学反思5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中安排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首先安排了从3个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9个,继续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继续发现多种方式找出其中的1个次品。最后安排了从12个找出次品,这次提高难度要通过写一写的方式找出次品。总结以上三种情况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在数学广角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学科的特色。我在教学时渗透了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本课的开始我就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在学生众多的策略中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就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优化策略、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围绕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 学习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在解决问题中展开观察、操作、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感受最优策略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中我认为还有以下方面没有做好:首先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学生还要说不同的方法,我没有给他机会,没照顾到个体差异;再者从5个待测物品中找较轻的一个中,有一学生举出了分成“2和3”的方法,面对这一生成性的资源我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均分这一概念的渗透;最后是在对从9个物品中找一个较轻的比较归纳中,总结比较仓促,使得学困生在这方面的理解上还有些困难。这些都需要努力改进和提高。
《找次品》教学反思6
新教材中的“数学广角”一直是教师感叹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内容,这次“找次品”也不例外。为了让学生低起点,拾级而上,我将例1单独作为一课时来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有成功也有困惑:
一、两处成功
1. 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想快捷准确地解决此类型问题,教师可以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灌输结论性的解题方法,即每次尽量将物品*均分成3份(如不能*均分时,也应使每份的相差数不大于1),然后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强化这种方法。这样的教学虽然短时高效,但却只重结论,忽视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为此,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结论。如我首先安排了从2~8个零件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9个零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把零件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2.重视“数学化”。
用语言描述找次品过程,当遇到使用天*次数较多时,叙述起来十分麻烦。在例1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更乐意用绘制简单天*示意图的方式表示找的过程。可是随着物品个数的增加,这种方式虽然形象直观,但毕竟不方便。“繁”则思变,教材137页第5题用简单文字加箭头的方式清晰描述过程10个物品分成3份:3个、3个、4找次品。这种方式比画天*简洁得多,但有没有更简便的记录方式呢?《教参》中为我们介绍了一种树形图。这种树形图用小括号代替了“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别是几”的叙述,一目了然。同时还吸收了箭头示意图的优点,用两个分支表示称得的不同结果。但我觉得“天*两边各放3个”这类语言能否符号化,使图示更具有数学味,也更简洁。当天*两边各放3个*衡时,再将4个物品分成3份,1、1、2,后面也应按前面格式写明“天*两边各放1个”,接着按*衡或不*衡分析,这样思维才能完整体现。经过自己的修改,我将树形图改为如下格式:
我通过在两个数字下划线的方式**“将这两堆物品分别放在天*两边”,这样既减少了文字,又方便最后统计次数。每种情况,最后只需数一数共划了多少条横线即可,既准确、又形象。
二、两点困惑
其一、找次品的题目一般都是求“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在使用树形图记录中,是否必须在最后标明谁是次品。即上图是否必须像这样写:
其二、当所分物品是偶数个(如4、6、8)时,我发现学生更亲睐于将其*均分成2份。这种分法在总数是4和6时,并不影响最少次数,但如果是8个物品时,如果*均分成2份,则至少需要3次,而如果分成3份(3、3、2),则只需要2次就可以找出次品。所以,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应尽量将物品分成3份,能够更好找出次品“找次品”显得有些牵强。在练习中,有部分学生仍旧痴迷于*均分成2份的方法,在“做一做”中就有部分学生将10分成5和5,用这种分法同样也能做出正确结果,这时教师该怎样评价?
《找次品》教学反思7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中安排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首先安排了从3个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9个,继续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继续发现多种方式找出其中的1个次品。最后安排了从12个找出次品,这次提高难度要通过写一写的方式找出次品。总结以上三种情况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在数学广角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学科的特色。我在教学时渗透了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本课的开始我就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在学生众多的策略中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就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优化策略、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围绕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学习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在解决问题中展开观察、操作、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感受最优策略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中我认为还有以下方面没有做好:首先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学生还要说不同的方法,我没有给他机会,没照顾到个体差异;再者从5个待测物品中找较轻的一个中,有一学生举出了分成“2和3”的方法,面对这一生成性的资源我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均分这一概念的渗透;最后是在对从9个物品中找一个较轻的比较归纳中,总结比较仓促,使得学困生在这方面的理解上还有些困难。这些都需要努力改进和提高。
《找次品》教学反思8
想快捷准确解决此类型问题,教师可以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灌输结论性的解题方法,即每次尽量将物品*均分成3份(如不能*均分时,也应使每份的相差数不大于1),然后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强化这种方法。这样的教学虽然短时高效,但却只重结论,忽视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学生少了发现后的欣喜与快乐,缺乏比较、综合等思维能力的锻炼。为此,我今天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了结论。这样的教学显然费时较多,练**十六第4、6、7题都没能在单元时间内完成,必须再增加一个课时练习课,但学生们学得开心,思维十分活跃。
在教学例2时,学生们发现9个物品不可能按教材所说分成4份(2,2,2,3)放在天*上称。因为将其中两个2放在天*上称过以后,剩下的2与3是不同能可时放在天*两边的,所以这种分法应该改为分成5份,即(2,2,2,2,1)。而这种方法实质与9分成4,4,1是一致的。因此,学生认为教材这种分法不合理。不知大家怎么认为?
因为9不能*均分成两份,因此学生们普遍选择了分3份。个性化解法丰富多彩,除了教材中提到的4,4,1;3,3,3外,还有2,2,5和1,1,7两种不同分法。这些分法中除*均分成3份以外的分法外,其它都至少需要称3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所以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自己发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是把待分的物品分成3 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均,能够*均分的*均分成3 份,不能*均分的,也应使多的与少的一份只差1 。
最后总结规律: “只要记住物品总数在2——3之间,需要称1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在4——9之间,需要称2次;在10——27之间,需要称3次……。”我引导学生**阅读137页的“你知道吗”。大家普遍认为这种方法好,如果是填空题可以根据表格快速填写,节省时间;如果是解决问题,可以根据表格核对自己的结果。但记不住数据怎么办?“从上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对照数据寻记忆窍门。果然,不一会儿功夫,刘思源同学就发现了隐藏的规律。“要辨别的物品数目2——3;4——9;10——27;28——81……”,这里的后一个数3,9,27,81都是不断乘3得来的。因此,只需记住第一组数据,然后将3依次乘3,即可得到每组数据的第二个数,第一个数则是前一组数据中第二个数+1得到的。
《找次品》教学反思9
新课程数学五下教材在数学广角中安排了“找次品”这一内容的教学,其目的是通过“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基于以上认识在进行“找次品”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对教材进行了处理,以求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精选研究数量,逐步优化找次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我放弃的了教材中以3个物品、5个物品再到9个物品的研究顺序,将其改为3个物品、4个物品、8个物品、9个物品进而扩展到10个、27个物品中找次品的研究。操作过程简述如下:
1.探究3个物品中如何寻找轻的一个,利用学会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和思维能力,在体验了找次品方法的多样性后,以用天*称作为实践操作,第一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使学生得出找次品用天*称最方便。并在教师的指点下完成数字化的分析方法:
*衡1次3(1、1、1)
不*衡1次
2.利用不同的分法探究出4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在学生实践操作和数字化的分析过程后,质疑利用天*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将物品分成几分?两份还是三份?引出用较大数量来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并随机引导学生用数字化的方法去研究8个物品中的次品应如何找。当学生得出方法后,将学生的所有方法罗列在学生面前,利用观察让学生发现数据大时分两份的方法次数不是最少,第二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是学生初步得出用天*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分成三份,两份在天*上、一份在天*外。但同时有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同样分三份,有些称的次数少,有些却反而更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以9个物品为例继续研究,第三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在关注学生用数字化的形式来分析问题的同时,反馈出学生的解题方法,几关注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又为方法的优化提供可做分析的蓝本。(其中部分方法不做全面展示)
9(4、4、1)4(1、1、2)2(1、1)3次
9(3、3、3)3(1、1、1)2次
9(2、2、5)5(2、2、1)2(1、13次
9(1、1、7)7(1、1、5)5(1、1、3)2(1、1、1)4次
而后教师重点指导交流: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且称的次数最少这一结论。随机使学生产生不能*均份的数量应该怎样处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刚才8个物品找次品的方法,思考其中分三份的几个情况?从中发现“利用天*找次品,如果待测物品的数量不能*均分成3份时,我们要尽可能的使每一份的数量差不多,其中必须有两份要一样多,另一份的数量尽可能与之接近。”最终优化找次品问题的解题策略。
猜想验证,探究规律
回顾前面找次品的研究,让学生发现在3个物品中找只要1次,4个物品中找只要2次,8个、9个物品中找也只要2次。并猜想5个、6个、7个物品中找的话,要用几次才可以了?并进行分析验证,得出在4个到9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只要用天*称2次的结论。随后让学生研究10个和27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的次数,既做为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练习,又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找次品的规律,得出相应的结论。
《找次品》教学反思10
《找次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下)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个内容的主要目的向学生渗透一种优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内容让我不知所措,连自己都看不懂的内容,学生能听懂吗?于是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在认真思考以后,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明白两点:
第一、当物体放在天*的两端时会出现*衡和不*衡两种情况;
第二、要想通过天*的*衡与不*衡找到次品,那么天*两端的物体个数必须相同。
理解了这两点以后,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并**:还有几个也能1次就能找到次品?让孩子们知道2~3个物品只需要1次就够了。接着学习4个,首先问孩子们能不能1次就找到次品,孩子们回答能够。是呀,在运气好的情况下是能够找到的但是能不能保证找到呢?这样让孩子们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要考虑运气最坏的时候也能找到才叫要保证。就4个的分法就多了:(2,2)、(1、1、2),这两种分法都需要2次才能找到。接着教学8个,9个,都只需要2次就能保证找到,到了10个就需要3次了……,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建立模型:2~3个——1次,4~9个——2次,9~27个——3次,这样就能让孩子很快的确定称的次数,然后根据次数来确定的自己的方案,这样的话,学生确定方案时就不局限于一定要按照书上的方案:能*均分成3份的就*均分成3份来称,不能*均分成3份的:2组相等,另一组与之相差1,还有很多种分法。
这样的教学我感觉学生接受起来还是比较容易,孩子们也很感兴趣。
《找次品》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5)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 (菁选3篇)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会用数学的知识来研究生活中的饿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一、创境激趣
1、昨天我们学习了如何找次品的方法,谁能说一说。
2、今天我们继续探讨如何去快速地找出次品的一般方法。
二、自主探究
1、解决9个零件的问题,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1)出示问题:有9个零件,***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把它找出来吗?
老师引导分析方法:你可以拿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笔在纸上进行分析,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2)自主探索。在有一定结果以后请一个学生**展示方法,老师帮助梳理方法: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3)反思自己的分法并在小组内交流。老师指导交流重点:看看我们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伐出次品?
(4)全班汇报。老师引导学生阐述:分成几份?怎么分?怎样找出次品?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边汇报边板书示意图。
(5)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梳理一遍,然后进行比较: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6)小结:把9个零件分成3部分,并且*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2、推测多个零件找次品的解决办法。
(1)提出猜测:那么,是否在所有的找次品问题中,这样*均分成3份的方法都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我们来猜一猜。
(2)学生猜想
(3)要验证猜想我们再来试一下。如果有12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按刚才我们的猜想,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一切能找出次品?(*均分成3份,即4,4,4。)迅速在草稿纸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学生汇报:3次。
(4)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还有哪些分法?(2,2,8)(3,3,6)(5,5,2)(6,6)学生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进行分析。
(5)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比较: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证找出次品?
(6)小结:这样看来利用天*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均分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三、交互反馈
P137第5题
(1)学生**完成,集体交流。
(2)让学生脱离具体的操作活动,学会用图来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题答案是至少需要称3次。
四、开放延伸
P137第6题
(1)学生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与例题不同,是另一种类型的找次品,因为不知道次品比正品重还是轻,所以问题就复杂多了。对本题而言,还是分成3份,至多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第一次天*两边各放一袋白糖,若天**衡则剩下的那袋就是次品,再称一次就能判断次品是轻还是重了;若天*不*衡,则这两袋中一定有一袋是次品,可取下轻(或重)的那袋,把剩下的那袋放上天*,若天**衡,则轻(重)的是次品,若天*不*衡,则重(轻)的是次品。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此题为起点,探索数量为4,5时如何找出次品。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
六、作业:
A级:
P136第4题
B级:
P137你知道吗?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和方法。
2.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观察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三、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三角形)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出新课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游戏,考考大家的眼力,你们愿
意吗?
生:愿意。
师:(课件出示图片)请找出下面两幅图的不同。
学生汇报
生1:第一幅图C处不同。
生2:第二幅图C处不同。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这么快就找到了两幅图中的不同之处。现在有
两瓶口香糖(课件出示),可是有一瓶被一名调皮的学生吃了两颗,这两瓶口香糖的外观都一样,你能帮帮老师怎样找出那瓶少了两颗的口香糖吗?
学生讨论,汇报
生:可以用天*称一称,少了两颗口香糖的那瓶应该略轻一些,把这
两瓶口香糖分别放在天*的左右两边,天*向上的一面就是少了两颗口香糖的那瓶。
师:你说的很好!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
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轻一些或是重一些)的物品,需要用天*把它找出来,像这一类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找次品。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找次品》(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从三瓶中找到次品
师:刚才同学们很快的从两瓶中找到了次品,如果老师这儿有三盒口
盒糖,***一盒是少了两粒的,你有什么办法帮忙将它找出来吗?
生:用天*找。
师:不错,依然用天*来帮助我们找到次品。提示:(1)你把待测物
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2)假如天**衡,次品在哪里?
(3)假如天*不*衡,次品又在哪里?
生:可以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每份有1个。假如天**衡,剩下的
就是次品,如果天*不*衡,天*上升的一侧是次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课件演示。
2.从五瓶中找到次品
师:同学们太厉害了。老师又拿来了两盒口香糖,和前面的三盒混在一起,你还能用天*将那盒吃了两粒的口香糖找出来吗?(课件出示)
同桌合作完成,汇报
生1:可以把这5瓶口香糖分成5份,每份是1瓶,分别标上1~5号,
先拿出1号和2号称,如果天*不*衡,轻的一侧就是次品;如果天**衡,称3号和4号,同样,如果天*不*衡,轻的一侧是次品;如果天**衡,那么5号是次品。
师:你说的很完整。如果按照你这样称,至少需要称几次?生1:至少需要称2次。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生2:我们把这5瓶口香糖分成3份,有两份中有两瓶,一份中有一
瓶。现在天*的左边和右边分别放上2瓶口香糖,如果天**衡,则剩下的那瓶就是次品;如果天*不*衡,看哪一面轻,把轻的这侧的两瓶口香糖再分别放入天*的两侧,轻的一侧就是次品。至少需要称2次。
3.探究从多种方法中“找次品”的最佳方案。
师:这两个同学的方法都很好,,都能在几盒口香糖里找出轻的那盒
次品来,那如果有的次品是比是重一些的,那你又能不能把它找
出来呢?请同学们一小组为单位探讨,(课件出示例2)有9个零件,***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让生自己审题,并找出重点、关键的词语,课件用点标出重点词语:次品重、至少、一定。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
师:在9个物体中,我们要找到次品就有4种方法,如果待测物体更
多,方法也就越多。我们每一次都这么找会很麻烦,有没有什么规律呢?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中的表格,看一看哪种方法我们称的最快?
生:第三种方法最快,只称了两次就找到了次品。
师:这种方法我们是分成了几份?怎么分的?
生:*均分成了3份。
师:是否所有的次品都可以*均分成3份吗?如果不是怎么办?生:不能*均分成3份的时候,要分得尽量*均。
师:很好,就像前面我们从5个产品中找次品一样,可以把它分成三
份,并且要尽量分得*均。
(三)巩固练习
1.如果零件是10个,你认为怎样分最好?学生思考后回答,10(3,3,4)如果零件是11个呢?11(4,4,3)
2.数学书136页第2题。
(四)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学了如何找次品,那找次品的最好方法是什
么?(课件出示)“同学们这节课上得不错,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多观察、多思考,从而发现更多知识。”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3
知识目标
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能力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重点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难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生产中多少会产生次品,这就需要质检员找出次品,今天就请你们来充当质检员,上岗前要对大家进行简单测试,看看你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怎么样?
出示3组图片,前两组图中有一个次品,找出来,说根据。
2.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些物品看起来完全一样,但事实上重量不同,要么重一点要么轻一点的次品,混在合格产品里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找次品”。(板书:找次品)
合作探究(二)初步认识“找次品”基本原理。
1.出示钙片提出问题:这里有3瓶钙片,***一瓶少了3粒,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师:对,我们可以用天*来帮忙找出次品。
2.让生根据讨论题同桌互相说说方法。3.学生汇报方案并**边讲边在天*演示。师据生回答板:3(1,1,1)1次
(三)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解决方法。
1.老师又拿来了两瓶钙片,和前面的三盒混在一起,你还能用天*将那盒少了两粒的钙片找出来吗?小组讨论:
(1)你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
(2)假如天**衡,次品在哪里?
(3)假如天*不*衡,次品又在哪里?
(4)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2.老师在投影上演示,边演示边讲。
(四)从多种方法中,寻找“找次品”的最佳方案。
“刚才大家都很聪明,都能在几盒钙片里找出轻的那盒次品来,那如果有的次品是比较重一些的,那你又能不能把它找出来呢?”
1、课件出示例2,有8个零件,***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2、让学生分析讨论。
(1)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然后把结果填在表中。零件个数分成的份数保证能找出次品的次数
(2)汇报交流。
总结这样看来在利用天*找次品的时的最好方法: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均。
作业布置第113页练**十七,第1题、第2题、第4题。
第114页练**十七,第5题、第6题。
板书设计数学广角
找次品最好方法:
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
二是要分得尽量*均。
《找次品》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6)
——找规律优秀教学反思 (菁选2篇)
找规律优秀教学反思1
我今天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这是找规律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会寻找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为后面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较为容易。
但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集中时间短,精神容易分散,语言表达不完整。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学习趣味性,强化语言表达训练,是本节课教学中我较为注重的学习策略。在教学环节当中,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摆一摆、涂一涂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规律、经历发现规律过程,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当然,这节课还有不少缺憾值得我反思。如:在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情境时我处理得有些仓促,在逐个呈现彩旗、彩花、灯笼、小朋友排列的队伍图时,没能清楚的引导学生在找事物规律的时候,只要找到一组是什么,在看看剩下的是不是一组一组重复的出现,如果是,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这样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对找规律的方法不能完全掌握。另外就是没有全面顾及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实施多元的评价。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一定会不断的完善自我,找出不足,及时反思,提高自己的教育水*。
找规律优秀教学反思2
找规律这节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找出规律、用语言描述规律、会用规律、创造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述能力、推理能力等,感受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欣赏规律美。
这节课上得并不完美,课后进行了反思:
一、课的开始是给出10个图形,10秒记住,男生女生比赛,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有规律的一组记得快、记得准,没有规律的一组不好记忆。
在实际教学中,虽然男生那组没有规律,但男生的速度并不慢,记得也比较准,虽然在第三个图形时有点慢,但后面的全部说出来。
课后进行了反思,发现在设计上出现问题,除了第三个图形不好记忆外,其他的图形还是有规律的,没有更好突出有规律一组好记这一特点。
二、在观察主题图时,设计的是让学生观察,找出哪些是有规律的,然后一一分析,出示彩旗规律时,重点讲解,让学生发现规律,圈出一组规律,教学用语言表述规律。
课前准备不充分,没有给学生准备彩旗图片,学生没有办法动手圈一圈,只是直观的看课件。在后面的规律中都是学生一起说,点名让学生说较少。今后课堂应多给学生说的机会。
三、在创造规律这一环节时,事先没有让学生准备彩笔,创造规律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在家完成的。这也是教学方面的一个失误。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纪律方面:个别学生的***不集中,可能是天气的原因,也可能是教学设计不吸引他的***。教学方面:课前颜色记忆大比拼设计不充分,没有突出规律的特点;课前没有给孩子准备图片,没有让学生准备彩笔,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提前准备,教师做好准备才能更好的把课上好。
《找次品》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7)
——数学《找规律》优秀教学反思 (菁选2篇)
数学《找规律》优秀教学反思1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找规律》一课的延伸,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图形排列规律复杂一些,呈现出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目标一是: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图形的排列规律,目标一基本达成,大部分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图形的排列规律,但还有一少部分学生不能用语言说出图形的排列规律。目标二是:能找出生活中循环排列的规律图形。这一目标达成效果不好,由于时间问题,只让学生欣赏了一些有规律的图片,没有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有规律的的图形。
首先,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让学生观察两排图形,发现第一排图形比较容易记住,因为第一排图形有规律,让学生复习旧知,发现规律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讲解新授课时,我通过让学生先观察聪聪家的墙面设计,先让学生找到墙面上都有什么颜色,什么图形,刚开始学生只说出了图形的形状,而没有说出颜色,后来,我就提醒同学们说。要说出生么颜色的图形,这时同学们能够说完整。然后让学生观察墙面上的图形排列有什么规律时,我直接让学生四个人一个小组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深入到学生的小组,问学生找到了那些规律,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到斜着看的规律,这是我及时提醒了他们,让他们横着看、竖着看有什么样的规律。在老师的提醒下,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到横着看和竖着看的规律,但是在小组进行汇报的时候,我发现学生用语言描述起来不较困难,让学生说的较少,针对循环规律应让学生多说。讲完墙面的规律之后,只是我应该总结出循环规律的概念,但由于课堂上比较紧张,这一点教师应该总结出循环规律的概念,结果放到了学生说出地面颜色的规律后面一块总结了。
在设计练习时,第一题和第三题学生比较感兴趣,效果也比较好。但是到第二个练习时,大部分学不能找到第四组图形该画什么,因为这一题是把最后面一个图形放在了移到了最前面,而前面在讲解墙面和地面的规律时,让学生倒着看,会发现也是把最后面一个移到了前面,如果在讲墙面和地面时给学生指出来,对于第二个练习就没有难度了。然后让学生生活中有规律欣赏图片,本来欣赏完,准备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规律,但由于时间,直接让学生设计有规律的图形了。到最后也没有时间进行展示。
数学《找规律》优秀教学反思2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中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显得复杂一些。此次找图形的规律以循环排列为主。这样,学生不仅要看清形状和颜色的组合规律,还要发现图形排序上的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综合概括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与掌握不是易事。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
众所周知,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寻找和发现周围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变化的规律构成了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发现关系和规律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探索能力的过程。因此,《标准》将“探索规律”作为数学与运算**的内容,其目的是加强这方面教学的力度,把这种“探索规律”的活动,结合其它方面内容的学习,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开阔学生的思路。因此在设计时,我根据本课探究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设计了一个找小婧房间的规律情景。用这条情感线来支撑知识线和能力线,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
大家知道,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小婧房间的图案引出规律:呈循环排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我在考虑的时候,根据目标之一,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规律,把主题图作为墙面和地面出现,请同学和老师共同来找规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墙面图案的规律,说得很全面。另外,引导学生把图形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以便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规律。
三、创设探究*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具仍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因此,在“找规律”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A、呈现问题情境,提出思考问题。
B、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秘密”,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
C、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师生共同验证。
D、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图中排列规律。这样教学,把教材中抽象的规律引发为一个过程,一个让学生参与观察、猜测、合作、验证、概括的探究学习过程。在练习中,再次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提供学生**设计图案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创造“规律”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课上下来,有成绩之处,也留下不少遗憾。
1、课上,正如课前预设,我创设了一个个美丽生动、熟悉亲切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仍有一小部分“学困生”跟不上学习进程,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他们不能**做题,或是出现较多的错误,分析原因:在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活动中,虽然重视规律的表述,但没有引导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不利于记忆,更影响运用的熟练度。
2、导入时间太长,环节太多,影响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时间。
3、教学环节要整合。第一种规律——“排头到排尾、排头到排尾”的教学展开用是太长,“墙面、地面装修”与例题中的规律类似,限于课件制作技术没有修改,在找、说规律的基础上作了一点深化——渗透周期问题,揭示“循环”概念。安排4人小组排队演规律的环节,可以安排在例题前面,在探索完所在的循环运动规律之后,既能加深体验又可帮助梳理知识,加深理解,整合以上几处教学环节,让学生进行**设计不至于“纸上谈兵”。那样,课堂会因学生的大胆创新呈现更多的精彩。
《找次品》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8)
——找规律教学反思
找规律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找规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找规律教学反思1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能力。
这节课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读懂例题的要求,并顺着思路往下想。自主解决例2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答。(画图法,列举法,计算法)同时还尝试练习了“试一试”和练一练第1题。从课堂上学生汇报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自学是有成效的,大部分学生不但自己解决了以上要求的几道题,还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思路,大胆展示不同的方法。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尽量让学生说,教师主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并指导学生进一步比较、归纳。同时教师在练习设计纸上的练习题,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动手参与的热情,学生纷纷以组为中为,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亲自动手操作,与组员合作交流,以证明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学生对学生的解法提出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当学习的小主人。
三、课堂效率高
由于课前自学中学生基本了解所学的规律,课堂上主要是汇报交流、总结归纳,帮助学困生进一步理解。因此,课堂上的练习充分,学生基本掌握,课后作业也基本上当堂完成了。
四、需要加强的地方
1、 课堂上举手发言的学生还不够多,有的学生想回答也不敢举手,怕自己说不好。说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于提高。老师**的学生面不够广。今后要多鼓励学生敢于表达,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课堂上急于安排学生当堂完成作业,对学困生的反馈、帮助做得还不够。由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时间还不够长,课堂效率是否不必强求提高。可以留一、二道题于课后完成,最后都能够让多名学生说说收获,如果能在这时引导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素质发展。
4、针对性不够突出。这节课以学生汇报自学成果为主,教学的针对性不够明确。江山野先生指出:“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化的教学,一般化的教学是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学生课前预习了,就应针对学生自学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怎样更好地了解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哪些可以在学生的交流中得到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或讲解中得到解决?这是今后教学中需要探究的重点。
找规律教学反思2
本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以及数形结合下的简单的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通过物品的有规律的排列,使学生初步感知简单的排列规律,并会根据规律找出下一个物品。体验数形结合的规律特征,能用数字表示图形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再培养学生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能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规律。通过涂色、摆一摆、画一画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规律美,以及规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性。
本课主要采用学生**思考、创造的教学方式,由浅及深,环环相扣。以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图引入,让学生充分观察并感知图中的事物,如:彩旗、小花、灯笼、人物的排列规律。同时也使学生感知颜色是有规律的排列的。教师的问题中涉及“排列”二字,让学生初步理解排列的含义并为后面的“重复排列”这个概念做铺垫。为了让学生能更亲近新知,设计了让学生上来摆一摆的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引入了本节课的难点“以某某为一组重复排列”的完整数学语言的表达。再结合学生们的作品以及利用多**技术,让学生多说一说,使学生逐渐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及能完整的表达规律的排列。通过观察同学们的作品也使学生发现,同一种物品能摆出各种各样的规律。在掌握图形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例2教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图形与数字的关系及数字的排列规律。为后面学习数字的规律做准备。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找规律的方法以及体验规律的不同变化,在此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层次分明的小游戏,如: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摆头活动、拍掌游戏,让学生充分掌握到找规律的方法以及体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可以有规律。为了使本课的学习不枯燥,让学生将生活与课堂联系起来,在教室和生活中找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练习实际的能力,也培养的学生的观察能力。最后,数学知识不能只停留在语言里,增加小卷的练习,一是为了检验本课所学知识,二是使学生动手动脑齐发展,并将知识落在实处。
不足之处在于,教师的**不够准确,学生没有听清老师的**而答非所问。教师应用简洁明了的问题,提出问题的重点使学生理解;在设计习题时没有避免矛盾,比如:在教师拍手时,这个规律可以说113,也可以说成23,在这里学生课下的反馈使我明白,习题的设计要贴切实际知识并要经过反复练习研究再确定是否可用;后面三个环节没有*稳过渡,导致课堂的纪律出现问题,也说明教师对课堂的把控及驾驭能力不够成熟;教师的语言比较生硬,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更应该使用儿童语言及语气,贴近学生,使学生有亲切感,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堂;学生的良好习惯未养成,在进行两人交流时体现出课堂**不够完善。
找规律教学反思3
“探索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的主要体现之一。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本课时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模式化”思想,发现规律其实就是发现一个模式,并能运用多种方法表示“模式”的特点。
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规律”一词其实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上,只要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但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容易分散,所以我在设计时注重了三点:
1、注重生活性
本节课课前用一些美丽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又选取了源于生活的数学题材:彩旗,彩灯,彩花等联欢会场景,以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寻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深深的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2、注重趣味性
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些情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课前的小游戏、动手涂颜色、通过动作和音乐节奏渗透规律等活动,让学生很快融入。
3、注重人文性
小小***这个数学活动的是有趣味的,并不是单调的创造规律,而是给他以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创造自己的规律。这样,既检测了所学的知识,又让学生的个性化思想得以流淌,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分享。
各位**、老师,由于本人水*有限,如有不当之处,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找规律教学反思4
“探索规律”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的主要体现之一,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我执教的这节课《找规律》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难点是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学前教育阶段就已经接触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训练,另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到大量的有规律排列的事物,这些都是学习本课的重要基础,因此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容易。但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活泼好动、***集中时间短、精神容易分散、语言表达能力不完整,所以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寓教于乐,为学生准备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游戏活动,加强直观教学,强化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充分利用多**辅助教学,加入学生喜爱的动画元素,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事后反思本节课的流程,我发现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归纳如下:
1、课堂时间的把控要更紧凑些。课堂开始,我用“猜颜色”的游戏导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随后又设计了几组学生*时喜爱的动画和食物的图片,从而让学生仔细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片中有没有规律、规律是什么。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例1的讲解做铺垫的,教师可以把时间再掌控一下就更好了。我花费的时间稍微有点长了,导致下课时,游戏环节以及课堂总结的环节没有处理完。
2、合作探究,说清规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一年级的小学生词汇量还不是很丰富,尤其是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时更是困难。有个学生在回答他发现的规律时,他的表述是:“后面跟前面是一样的。”我进一步发问:“那你说的再清楚一些吗?跟前面一样的话,那前面到底是什么样的?”我发现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整体稍显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规范化的数学语言完整地表述规律,需要在*时的课堂上多下功夫,鼓励学生多用规范化的数学语言去描述问题。
3、我们的课堂不是演戏、热闹、好看,而是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全国著名的特级数学教师吴正宪老师说过:“在数学课堂上,笑声过后,要有思考。”教师要学会放手,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不要总是担心学生的回答会不尽人意。我总是担心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语言显得不够深入先出,这真的需要在*时的课堂上花费一点一滴的功夫才能真正游刃有余。此外,我觉得教师的幽默感也很有必要,机智幽默的语言总能让我们的课堂笑声四溢。
4、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由于课堂时间没有掌控好,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的规律没有实施。但这是一个很有必要的环节。之后,我在课下问学生:“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哪些规律?”郭子瑜说:“我发现每星期都是按照7天循环出现的。”王豪鑫:“我发现每一天都是按照早上、中午、晚上重复出现的。”杨思雨说:“我发现每一年都是按照春、夏、秋、冬重复出现的。”成昊远说:“我发现分针总是从数字1走到12转一圈,然后再从数字1走到12。”学生的回答让我喜出望外。相信孩子,他们比你想象的要聪明!
找规律教学反思5
我今天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这是找规律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会寻找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为后面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较为容易。但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集中时间短,精神容易分散,语言表达不完整。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学习趣味性,强化语言表达训练,是本节课教学中我较为注重的学习策略。在教学环节当中,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摆一摆、涂一涂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规律、经历发现规律过程,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当然,这节课还有不少缺憾值得我反思。如:在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情境时我处理得有些仓促,在逐个呈现彩旗、彩花、灯笼、小朋友排列的队伍图时,没能清楚的引导学生在找事物规律的时候,只要找到一组是什么,在看看剩下的是不是一组一组重复的出现,如果是,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这样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对找规律的方法不能完全掌握。另外就是没有全面顾及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实施多元的评价。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一定会不断的完善自我,找出不足,及时反思,提高自己的教育水*。
找规律教学反思6
“寓教于乐”是自古以来倍受推重的教学之一。努力挖掘教材和课堂中的快乐因素,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为学生的精神带给源头活水。
1、游戏之乐
游戏是课堂学习的强心剂。什么样的游戏,在哪一环节设计游戏,会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呢?在本节课的开始,“剪刀、石头、布”的游戏紧扣规律开展,有效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把规律这一资料以强势效果推进学生的视界,这样的游戏有的放矢,一石二鸟。最后的数数游戏又一次让学生感悟到规律,但这儿的游戏不是简单的重复,此次的着力点重在运用规律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2、尊重之乐
人人都有被尊重的欲望。学生的这种欲望实现之后,表现得很主动。在盆花问题呈现之后,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让他们在信任与尊重中开始活动;在彩灯问题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感觉到又一次被尊重;“你来**,我来答”这一环节,学生俨然成了一名小老师,被尊重的喜悦溢于言表,用心性又一次高涨。
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尊重,思维表述被激活,在思考层面表现得“深而全”。在**环节,学生提出“从左起第17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的常规问题,又提出了“从右起第27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的反向问题。这实则是学生思维概括化和条理化的表现。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与学生思维的参与程度有关。学生的热情被激发,主体性得到发挥,参与度自然提升。
3、成功之乐
成功帮忙树立信心,成功能够持续热情。在探究学习中如何让学生体验成功之乐、探究之乐呢?在本节课上,我针对我班学生可能存在有序表述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做了适当的调整,在观察场景,感知规律的环节,我细化问题,让学生有序地分步回答,降低表述难度,更易于体验成功。另外,在处理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计算法解决问题时,让学生结合算式说想法,突出了“以几个为一组”及“最后一盆是第几组第几个”的问题,让学生有序思考,按步骤表述想法,并做好听他人说与完善己说的方法,有效地突破完整表述这一难题。
另外,教师肯定性评价,表扬性话语和奖励性的做法对学生的情感都有用心性的刺激,这种刺激能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振奋信心。
找规律教学反思7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一部分,要求学生能够“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找规律”是根据新课标理念新增加的学习资料,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我这天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这是找规律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会寻找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为后面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理解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资料较为容易。但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集中时间短,精神容易分散,语言表达不完整。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学习趣味性,强化语言表达训练,是本节课教学中我较为注重的学习策略。
我的教学意图有两个:一是让孩子透过找规律能够说出下一个是什么;二是让孩子充分感受规律的美。围绕着这两个教学意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1、情境导入2、发现规律3、体验规律4、延伸规律5、自我评价。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设计时,我首先透过“猜一猜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情境导入,充分调动小朋友的学习欲望,激发出孩子大脑中“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原有经验,然后直接揭题:像这样一个冰淇淋一个汉堡包,一个红苹果两个绿苹果,两只羊、一只狼;又两只羊、又一只狼;再两只羊、再一只狼,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就叫做“规律”,这天咱们的任务就是一块儿来找――规律。第二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是“发现规律”。这一环节,我重在强化训练孩子用较清楚、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之后的巩固练习我采用的是“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孩子**完成。之后,我在“体验规律“这一环节设计了“摆一摆、涂一涂、画一画”的教学情境。其中,“涂一涂”重在让学生会按照规律涂色,还要会说出规律。“摆一摆”创设了开放的教学情境,带给学具给学生,让学生三人合作,**设计“规律”,培养创新意识。并透过欣赏他人作品、比较辨析规律,学生进一步明了怎样摆才是有规律的排列、谁摆的规律更有创意。然后,在“延伸规律“环节我设计了“欣赏生活中的规律”和用有规律的动作来表示开心的情绪,以及欣赏规律的美这三个情境,目的在于把课堂气氛推向**。最后,我安排的“自我评价”是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课堂上,我比较注重对孩子的及时评价以及良好学**惯的养成教育。因为一年级是孩子学习的启蒙阶段,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的信心都将在这一学段定位。作为一名低年级数学老师,我明白: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习惯是终身受用的。
本节课我的教学特点是:充分使用多**辅助教学,我下载了找规律主题图和例题,再添加上一些时下孩子们比较兴趣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元素,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资料就显得生动、活泼,孩子们学起来兴趣盎然。正所谓:学中乐,乐中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快乐时刻荡漾在课堂上,,我和孩子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透过反思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在于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本节课,我透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涂一涂、找一找、做一做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规律、经历发现规律过程,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用心的情感体验。个性是让学生小组合作摆一摆、涂一涂这两环节中,我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开放了学生思维,学生设计出了与众不同、有创意的规律,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获得了用心的情感体验。
但是,我觉得也有一些遗憾:受40分钟时间和大班型的限制,很多孩子踊跃举手了,应对着一双双挥动的小手和一声声急切的“老师,请我”,老师我却无法一一满足他们渴望被**的小小愿望。另外,在各环节的过度上有些快,有两张课件中色彩的比较不太明显,小组讨论的习惯还不是太好。这些不足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善。
找规律教学反思8
1、对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思考
课程**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活动”是“活动单导学”的主题,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是“活动单导学”的根本目标。“活动单导学”模式中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把课堂的时间交给了学生。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灌”,学生“装”。而现在,却是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主要体现在,老师不再主宰课堂,学生成为自主的能动的学习主体,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意识**增强了。在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组组之间、男女生之间、优差之间,全方位、立体式互动起来,课堂真正成为了一个愉快求知的殿堂,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使用活动单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一定要要从学生的角度动脑筋设计他们感兴趣的活动,而且这个活动更要真正能为学生学习新知服务。同时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让小组学习落到实处。
2、对开放性探索材料运用的思考
由于“找规律”在前3册教材中都有出现,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惫感,丧失学习的激情,从而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了3册的规律知识后,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找规律”的能力,所以我认为应该相信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定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本节课笔者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和整合,把整节课放在一个动物王国运动会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学生在两次小组学习活动中,主动活跃地参与其中,积极动脑,开拓了思维,效果也不错。当学生感受到学习是自己的事的时候,或这件事是他们愿意做的话,学习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3、关于预设和生成的思考
成功的预设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我们的备课要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等。成功的预设需要教师对学生已有水*的正确把握,尤其是随堂课,学生每天的情况都在变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每天具体情况进行备课,这样更有助于从实际出发,使每个学生每天都进步一点点。从本节课来看,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理解是到位的。课前教师预设出现的几种规律,学生都有发现,而且有的优生能将横向和竖列的规律归纳为同一规律。
4、对如何更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的思考
因为学生的两次探究交流时间要保证,交流不充分收不到效果所以时间方面掌控的不够好。遗憾的是最能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创造规律没有时间在课上展示。怎样高效的利用时间一直是我追求的,但在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课堂上动态生成时,有时我们往往会因为时间强行将学生引入我们预定的轨道,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任其发言,又会拖延时间。那么如何把握度,如何因势利导。这些都需要我在今后多下苦功,积累更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才能做到高屋建瓴,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引导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
找规律教学反思9
5·4青年节这天,我在中心学校**一节三年级数学《找规律》。课后,县教育局教研室汪**的点评可谓是一针见血,完全看透了我设计的思路和教学的安排,点评之处有根有据,让我心服口服,受益匪浅。
专家指出本节课的突出点:
第一,整堂课完全是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一个大课堂,大空间。合作学习的设计有要求、有过程、有结果。从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到运用规律进行计算、最后进行规律的总结,整个流程一气呵成。我想,专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握了我教学的思路和流程,这是需要多么深厚的功底和阅历。
第二,能分清知识的易混点。“150×40=6000”通过这个例子向学生**“为什么乘数中一共有2个0,可是结果中却有3个0”。我觉得这就是专家细心之处和研读教材与众不同的地方。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要注意这个方面,把握知识的易混点,不要让学生混淆。
第三:课前热身活动让学生自己来主持、当小老师;活动中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说出想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思路。
第四,课堂上预留了大量的学生做练习的时间,减轻了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的确,这一点我是吸取了上次公开课拖堂的教训。
为了减轻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在达到了基本的教学目标后,预留学生做练习的时间。专家的点评很到位,有血有肉,鼓励的话让我更加自信。
再来说说专家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第一,找规律上要把握住方向、标准的一致性。听完,我有点疑惑,我让学生找规律可不是漫无目的瞎找规律,而是将每两个算式进行比较地去找的。但专家建议都应当以第一个算式5×1为标准来进行比较。我思考须臾,觉得的确是这样,没有必要将5×10和50×10进行比较,因为学生在计算5×10和50×10的时候,都是直接计算5×1的,然后在结果后面添上0就可以了。这一点值得思考,在四年级“商不变的规律”中应当要注意。
第二,在运用数学归纳法时,至少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算式,才能得出一般性的规律,不然,得出的规律就是特例,不能算规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数学就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在高中和大学里,学数学归纳法的时候,老师也是和我们说过找规律至少要三个例子。我在上这门课之前就思考过这一点,因为书上的确安排了3个算式让学生找规律。可是,我为了追求整堂课的效率和新颖性,避免重复,我还是将后面两个算式给避开了,只讲了第一个算式。殊不知这是学习任何规律中最大的忌讳,我忘了最原始的原则。这一点很值得我深思,也是我学到得最深刻的教训。
第三,在找规律和总结规律的过程中教授的太快,应当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后,教师适时给出提示性的话语进行总结。造成这种想象主要是怕一堂课的时间不够,担心学生畅所欲言后难以及时收场。
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在重难点的地方放宽时间,不要顾虑许多,让学生们大胆的说想法,说到他们无话可说为止,我才进行指导总结。专家给出的建议会让我弥补不足,羽翼丰满。
找规律教学反思10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特点,怎样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改变学习方式是关键。本节课预备给学生充分的探索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广泛交流自己的发现,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尝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物的变化。
“简单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这一节课,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画一画”这一活动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规律,进一步提高找规律的能力,同时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此外,学生通过“摆一摆”,自己创造规律这一环节,使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在小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意识。
找规律教学反思11
上个星期,我听了本校老师的几堂数学课,感觉数学课开头设计的好坏,同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能力的培养都有明显的不同。
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有一段是这样设计的:出示例题的挂图后,
师:请你们找找图上有哪些间隔排列的物体?
生:图上的兔子和蘑菇是间隔排列的物体。
师:那么它们各是多少呢?
生:兔子有8只,蘑菇有7个。
师:那么,两端的物体是什么?中间的物体是什么?
生:两端的是兔子,中间的是蘑菇。
师:在看看还有什么呢?
生:还有树桩和篱笆。
师:那么两端的物体是什么?中间的物体是什么?
生:两端的物体是树桩,中间的物体是篱笆。
师:数一数,它们各有多少个?
生:树桩有13根,篱笆有12个。
师:再找找,还有什么间隔排列的物体。
------
师:看一下,两端排列的物体和中间排列的物体在数量上有什么规律?
生: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
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请大家看黑板上的挂图,找一找,图上有那些物体是有规律排列的?
生:图上的树桩和篱笆是有规律排列的物体。
师:它们是怎么排的?
生:它们是一个树桩,一个篱笆,再一个树桩,一个篱笆有顺序的排列的。
师:说得真好,看看还有吗?
生1:兔子和蘑菇也是有规律的,它们是一只兔子,一个蘑菇。
生2:夹子和手帕是有规律排列的,它们是夹子,手帕,夹子,手帕---这样排列的。
师:那么,在这些物体中,两端的分别是什么事物,中间的又是什么事物呢?
生1:树桩和篱笆中,两端的事物是树桩,中间的事物是篱笆。
生2:------
师:那么,就请你们分别数一数,它们分别有多少个?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生1:树桩13根,篱笆12块。
生2:兔子8只,蘑菇7个。
生3:夹子10个,手帕9块。
师:小组讨论一下,看看两端事物和中间事物有什么规律?
生:两端物体总比中间物体多1。
反思:
比较前后两个教师的教学过程,我有这样的感觉:
前面一位教师在处理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这一教学过程时,过于强调了以教师为中心,一问一答的色彩浓了一些,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没有多大的思考余地,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后一位教师,在处理上就完全符合课改的理念,在课上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而且内容也没有分散,比较的集中,能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找规律教学反思12
“寓教于乐”是自古以来倍受推重的教学之一。努力挖掘教材和课堂中的快乐因素,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为学生的精神提供源头活水。
1.游戏之乐
游戏是课堂学习的强心剂。什么样的游戏,在哪一环节设计游戏,会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呢?在本节课的开始,“剪刀、石头、布”的游戏紧扣规律开展,有效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把规律这一内容以强势效果推进学生的视界,这样的游戏有的放矢,一石二鸟。最后的数数游戏又一次让学生感悟到规律,但这儿的游戏不是简单的重复,此次的着力点重在运用规律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2.尊重之乐
人人都有被尊重的欲望。学生的这种欲望实现之后,表现得很主动。在盆花问题呈现之后,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让他们在信任与尊重中开始活动;在彩灯问题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感觉到又一次被尊重;“你来**,我来答”这一环节,学生俨然成了一名小老师,被尊重的喜悦溢于言表,积极性又一次高涨。
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尊重,思维表述被激活,在思考层面表现得“深而全”。在**环节,学生提出“从左起第17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的常规问题,又提出了“从右起第27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的反向问题。这实则是学生思维概括化和条理化的表现。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与学生思维的参与程度有关。学生的热情被激发,主体性得到发挥,参与度自然提升。
3.成功之乐
成功帮助树立信心,成功可以持续热情。在探究学习中如何让学生体验成功之乐、探究之乐呢?在本节课上,我针对我班学生可能存在有序表述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做了适当的调整,在观察场景,感知规律的环节,我细化问题,让学生有序地分步回答,降低表述难度,更易于体验成功。
另外,在处理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计算法解决问题时,让学生结合算式说想法,突出了“以几个为一组”及“最后一盆是第几组第几个”的问题,让学生有序思考,按步骤表述想法,并做好听他人说与完善己说的方法,有效地突破完整表述这一难题。
另外,教师肯定性评价,表扬性话语和奖励性的做法对学生的情感都有积极性的刺激,这种刺激可以让他们体验到成功,振奋信心。
找规律教学反思13
[案例]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抓老虎”的游戏,好吗?(出示儿歌):
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不在家,
我们就捉他。
先选5个人玩(包括老师),从老师开始,同学们一起一人对应一个字地读,最后一个是谁,谁就被淘汰。
师和生一起一边读,一边依次指着5个人,当读到最后一个字“他”时,师和生手正好一起指向站着的第5个人。该同学被淘汰出局。同学们哈哈大笑。
这时,老师再请一个同学***,然后说:“我们继续玩,从我开始……”没等老师说完,同学们叫起来:“不行,不行!”师故作惊讶:“为什么不行?”一同学迫不急待地说:“因为20÷5=4,这样淘汰的总是第5个人。”刚才被淘汰的同学也有点“愤愤不*”地说:“这不公*!老师你总是第一个,占着有利的位置,不会被淘汰。”另一同学也“帮腔”说:“我看这次应该从第2个人开始数读。”许多同学附和道:“对!从××开始读。”师追问:“为什么这次要从这个同学开始读?”同学们异口同声:“把老师给淘汰!”师:“哟!你们胆子真大呀!敢把老师淘汰。”师生开心地笑起来。师高兴地说:“虽然我将被淘汰,但我很开心。因为,你们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老师。”
师继续说:“看来5个人玩的秘密已被你们识破,那我们6个人来玩。”师再请一个同学***。师*静地说:“从我开始……”没等老师说完,同学们又叫起来:“不可以!”师:“又怎么了?”那个排在第2个位置的同学有点“急”了:“我不同意!因为20÷6=3……2这样淘汰的就是我。”
师继续追问:“如果15个人玩呢?”生争先恐后地说:“第5个人不同意!”
师:“真不简单!玩出智慧来了。其实,在游戏中,谁在一开始掌握了规律,谁就能占得先机。谁在玩的过程中,边玩边思考规律,谁就会在接下来的游戏中赢得胜利。谁在玩的过程中不去找规律,你总是糊里糊涂地被淘汰。”
[反思]
“抓老虎”游戏是学生课后经常玩的游戏,教师充分挖掘游戏的教育教学价值,十分巧妙和自然地将静态的文本活化为课堂上极具吸引力的数学活动资源,为学生在自主创造的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周期”和“余数”的现实意义,建构了牢固的活动经验,为基础的认知结构提供了良好的*台。“找规律”的拓展练习演变为朗朗上口的儿歌和极富游**神、集操作性、参与性与一体的数学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和老师一起沉浸在童年的快乐情境中,达到了知识、情感、意境的完美结合。教师作为一个游戏的真实参与者表现出的尊重游戏规则、体现公*、公正的良好形象,给学生营造了**的心理氛围。事实上,学生在游戏中早就“忘乎所以”,专注投入的学生也已忘了“教师”的存在,而只是一个游戏的伙伴。所以出现了“把老师给淘汰!”的呼声。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表现出的尊重更扫除了师生之间的“最后一道屏障”,师生达到了一种其乐融融的境界,更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和**意识的萌发。
找规律教学反思14
这次公开课,我上的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找规律》这一节知识,这节课从开始上时就很轻松,课也按照我的意思往下走,这堂课上下来总的感觉还是不错的。 回顾这节课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关注新旧知识联系,促进新旧知识合理沟通。精心预设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所隐藏的数学因素,感知 “规律”,就本教学内容而言是让学生感知事物排列的“序”。
2、给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充分的时间和充裕的空间,让小组活动效果落到实处。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没有思考的合作与交流是低效与流于形式的,学生将会出现无话可说。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我做了如下的安排:在解决盆花问题时,我先让学生**思考,让他们在练习本**自己的思考过程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使学生在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的同时拓宽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而在解决彩灯问题时,我则让学生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再用自己认为比较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经历了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对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有了比较清晰地认识。这时,我将彩旗问题交给学生处理,由学生**学生回答,我则用“余数是几时,是红旗?余数是几时,是黄旗?”这一问题将这堂课的关键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总结,提高认识。
3、合理组合、挖掘教材。如规律练习的拓展,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情景,引导学生根据所掌握的找规律的知识,自己设计出一个规律,让学生深刻理解排序中的“组”和“组内事物的个数”及“组内事物的序”,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体验成功和喜悦。
4、自然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主题图――盆花、彩灯、彩旗的出示,到结束时自然界中的规律现象和生活中的规律现象的展示,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用数学知识去改造生活的欲望。
5、关注生成。如在找规律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一次次经历策略不断优化的过程,而对于学生的错误资源,我能及时捕捉,引导学生通过思辨来纠正。
6、细节决定成败。在预设中,我比较精心地设计了每一句过渡语和板书。尽量做到简明不罗嗦,突出重点,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同时在数学课上也能让学生感受我们语言文字的美。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课中,有些地方我还比较急噪,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还不够,没有为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供广泛的可能等。有遗憾,就意味着反省,意味着认识的升华,意味着进步与提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不求最好,只为更好。
找规律教学反思1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一、课初,以游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在本节课的一开始,我以“变魔术”的游戏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眼球。让孩子们猜测老师变出的花的颜色,随着变出的花的数量地增多,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准确地说出下一朵花的颜色,他们为自己的成功而欢呼,并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大家。我根据学生的发现很自然引入本节课的内容的学习。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新授内容时,我没有马上把教材中的信息窗呈现给学生。因为信息窗中给出的信息比较多,对于刚接触规律的孩子来说有点难,我自己设计了了两组比较简单的找规律的内容。利用这两组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规律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为了加深学生对规律的感性认识,我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利用课件,在有规律的每组之间划上虚线,让学生充分理解规律,从而正确学会找规律的方法。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规律之后,我利用课件把教材中的信息窗呈现给学生,此信息窗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让学生从中找到规律,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随后,我又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节课上完后,自我感觉还不错,但仔细想想,在课的最后如能让学生根据这节课的所学,利用学具袋中的图片自己**摆一个有规律的图形,效果会更好。
《找次品》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9)
——找规律教学教学反思
找规律教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找规律教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找规律教学教学反思1
【教材内容分析】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第七单元,本节学习的是例一,书本88页。本课时的内容是我们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我们教起来比较费力。在本课时的学习中我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找到规律。这样我们的教学就简单多了。
【学生学情分析】
授课的年级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是第一次接触到规律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一年级的学生虽然之前没有学习过这方面的内容,可是只要在我们的教师指导、提醒下,他们会学得很快,因为我们的学生*时就有喜欢观察的习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图片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规律是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得到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涂色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要他们学会发现看着一个图片知道下一个图片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前置学习内容】
1.通过对喜羊羊、美羊羊、灰太狼、红太狼照片排列的引入,让学生发现这规律是如何得来,其实就是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
2.了解规律对本节课重要性,学生能自己发现规律,体会规律的美。
3.同学们明白规律的得来,那么对我们的教学就简单得多了。
【教学过程】
一、揭题(时间:2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
1.根据白板对喜洋洋、美样样、灰太狼、红太狼照片排列说出排列的规律。
2.根据老师的提示进入到本节课的授课内容。
老师指导:
1.出示照片排列,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排列规律。
2.说说规律的存在性。
3.看清例题,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最后发现规律。
师小结:其实,课题就是本节课的眼睛,同学们在预习应从课题入手。
设计意图:
1.能自己发现规律的存在性。
2.教师的小结渗透学法的指导。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时间:8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自己观察图片的排列,试着自己去发现规律。
2.与老师合作看图,学生注意老师的提醒去发现规律。
3.通过观察,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
老师指导:
1.引导学生看图,让他们把观察图片的结果说出来。
2.根据学生说出图片排列的结果,然后教师进行排一排。
3.最后一起观察排列的结果是否正确。
4.教师引导学生懂得看着前一个图片,能说出下一个图片是什么,反过来也可以。
设计意图:
1.让学生有自主的学习能力;
2.明白规律是怎样得来的。
三、观察例题,发现规律(时间:15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
1.让学生先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规律;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怎样才能更容易发现规律;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了自主学习。
4.让学生把自己发现的规律画下来。
老师指导:
1.老师检查学生画下的结果,在画得不对的学生之间让他们改正。
2.教师走进学生中了解学生交流情况。
3.引导全班交流汇报,最后引导学生懂得观察看到一个图片就能说出下一个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把本节课的重难点掌握好,学会看到一个图片就能说出下一个图片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巩固知识(时间:13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观察练习,发现规律,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老师指导:教师进行评讲。
(设计意图:让学生走出书本,走进生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五、课堂小结(时间:2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规律是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得到的。
六、教学反思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新增的一个内容,它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是今后学习生活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我在执教这节课时,在遵循教材的基础上,力求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思想。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比较成功是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趣乐学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巧妙地设置和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导入新课时,创设了观察喜羊羊、美羊羊、灰太狼、红太郎图片规律的排列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的彩旗、花朵、灯笼、小朋友的队伍的规律,不仅使学生很快的融入其中,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大胆猜想激趣乐学
让每个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和提高。数学知识的掌握过程以及学习方法有时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我创设了让学生“猜”的环节,让学生意会,积累感兴经验。如猜下一面小旗是什么顔色,下一个灯笼是什么顔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等,都是让学生先自我感受再听别人意见,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的机会、尝试的机会、猜想的机会、成功的机会。
找规律教学教学反思2
本节课通过三个层次的学习使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的规律(或模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创设让每个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例题创设的情境并非来源于生活,而是来源于数学本身。因此应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问题的探索当中。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写的算式,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写算式的理由,也就是解释自己发现的规律,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识。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本节课我始终围绕学生转,挖掘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能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语言**不严密,有些地方和个别学生的理解有分歧。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并应该根据学生不同课堂表现给予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激励评价。
找规律教学教学反思3
《周庄水韵》讲过之后,我脑中的记忆好像也没有多少,回过头来再读这篇散文,觉得这么优美的文章,还应该让学生学习其好的写作方法,应该让学生在朗读中闭眼体会优美而又有诗情画意得特写镜头——文章的开头。
1、文章开头安排特写镜头,独具匠心。
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是周庄,而是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随着这搅动的木橹,我们也不知不觉走进了这个世界。原来这个世界里还有这么多丰富的东西:桥、楼、树、云、鸟,还有那美丽的似彩绸一般的水面,真是让人浮想联翩,无限向往。达到了这个目的,作者才笔锋一转,告诉你这就是周庄,而且是富有诗意的周庄,于是牵引着你不断随他的文字探索。这种独特的开头方式安排得非常巧妙,也很有吸引力,值得我们学习。
2、文中写景语言清新优美,抒情性强。
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也像周庄水乡一般让人赏心悦目,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古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小雨中,飘动的雨雾、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的古桥和屋脊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头带面纱的少女形象,朦胧、绰约、富有魅力。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则使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和视觉融合起来,很形象,仿佛水声的热闹伸手可及。而且,比喻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水声仿佛也有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用江南丝竹和万般柔情表现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这些清新可人的语言不仅将当时的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同时也告诉我们作者对这些景色是多么喜爱,因为他的感情在这些抒情性的`语言中已溢于言表。
找规律教学教学反思4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课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在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参与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通过学生的充分观察和认真思考,举出许多实例来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具体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
我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的积的变化规律,我还通过练习,让学生感知了两个乘数都在变化,积的变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教学生如何去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才是最重要的。
经历的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由于本课例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能直接算出答案,无需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这就给部分思维发散性较差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假象,以至无法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但这个问题在后面的巩固练习中及拓展应用知识时得到了解决,练习中出现了数字较大的练习,学生能较好地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这在后面拓展应用知识时表现的尤为明显,部分学生还是用以前的老方法进行计算,而不是找到规律直接写得数。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关注思维慢一些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能更积极更有目标的去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个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例如,学生在举例或总结时,经常出现叙述不完整、表达不够准确。“语言表达是学生思维的全面展现”,学生们对于新知内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语言描绘去反馈,当学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时,我想: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学是否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经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才会灵活运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找规律教学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一、表现在材料提供上。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能力的基本载体。在本课中让每个学生都准备好了若干水果图片,白纸,等。学生通过画一画,贴一贴,摆一摆等过程,切实让每一个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合作探究、交流。
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本课中,既考虑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又考虑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本节课下来,感觉到大多数时间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来。每当出现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我及时**学生相互交流,质疑、争论,直到意见**。并及时**学生相互欣赏,评价。最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事务,体验到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下课。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努力体现新理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注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面向全体,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