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如何评价中国统计数据的质量(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如何评价中国统计数据的质量篇一
作者:统计局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15更新时间:2023-5-30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的生命线,搞准统计数据,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一直统计部门工作的重点和孜孜追求的目标。为此各级统计部门千方百计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力度,广大统计工作者也为此付出了辛勤劳动和汗水。尽管如此,统计数据质量仍不尽如人意。面对社会公众的压力,面对变化的统计对象和统计方法制度,每个统计工作者都深感一种莫大的责任和压力。
一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原因。
1、部分企业法制意识淡薄。有些企业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统计法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企业领导重会计轻统计,一方面企业统计人员基本上是由会议人员兼职,末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只知道《统计法》的存在,具体内容并不了解;另一方面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统计人员依法统计意识淡薄,不认真执行统计制度,填报的报表随意性大,不规范,有时有迟报和瞒报统计报表的现象。
2、不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现行的考核评价体系很大程度是以统计数据为主要考核依据。考核是对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也是领导政绩的体现。考核作为指挥棒,具有很强的引导性。近年来,各级各类的工作考核,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互相攀比,二是数据失真,三是围绕考核想尽“办法”拿名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统计数据质量偏差较大。
3、乡镇统计人员任务繁重。乡镇统计人员配置不足,大部分乡镇统计人员只有一人,面对日益繁重的统计业务同时还要兼顾政府的中心工作,每月只用几天的时间来处理报表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时间和精力上对统计人员都是严峻的考验。统计上除了每年正常的统计报表以外,还有大型普查工作。多年来统计工作形式了一个倒金字塔形,这种形式下务必造成统计数据质量的失真
二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建议
1、优化统计环境。是要加大普法力度,加强统计法制建设,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加大执法力度,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我们一定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障统计环境的健康发展。强有力的法律实施机制将使得违法成本极高,从而真正杜绝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阻挠统计执法检查等统计违法行为的发生。统计部门的执法检查结果要起到一定的作用,每年要有一定针对性的统计执法检查,对违法案件进行处罚和曝光,对检查后的数据质量认定要有一个结果,这样才能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统计员的统计法律意识,统计数据质量才能得到较大提高。
2、要改善统计方法 提高统计质量。一方面当前统计制度存在着调查方法单
一、对全面报表的依赖仍然过多、指标体系不尽合理、任务繁重以及完成任务的条件脱节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快统计制度及调查方法的改革。如每年的成本费用调查表。企业现在代帐会议居多,对于会计的指标都没有我们统计上的经济指标设置的详细,资料取得全面较难。另一方面现有统计上报的时间性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出入。企业的具体经济指标还没出来时,统计部门就要上报相关指标,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指标数据质量失真,为此上级统计部门要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统计方法口径。
3、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要逐步淡化考核工作或建立一种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考核体系,以引导各级领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使统计数据不受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干扰,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要加强统计基础建设工作,提高统计人员素质。统计基础工作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石,要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就必须加强基层统计组织的建设。一是狠抓基层统计机构的设立,统计人员的配备工作;二是加强对基层统计基础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不断提高;三是抓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工作,针对部分乡镇统计力量薄弱,工作条件差,有些部门统计、行业统计工作削弱、人员精减、统计人员兼数职、统计台帐、原始记录不全的状况,必须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强化统计基础工作(贾汪区统计局朱梅)
如何评价中国统计数据的质量篇二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对统计数据质量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中国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现在,中国统计数据质量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如何与国际接轨、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等。从统计数据质量内涵、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改进办法等几个方面加以了论述。
关键词: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改进办法
背景
随着社会对统计数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公共政策和公共治理对统计数据的依赖越来越重,公众对统计数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的同时,对统计数据的质疑之声此起彼伏。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叶青指出:房价、地方gdp之和大大高出全国核算数据、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统计范围太窄、城镇登记失业率不反映真实失业率等,都让老百姓对统计数据心生迷雾。
为了加强对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研究,推动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在2023年7月份,中国统计学会召开政府统计数据质量专题研讨会。
大会征集论文内容以政府统计数据质量为主题,主要涉及统计数据质量内涵、质量评估、影响因素、改进途径、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等不同角度。大会专家学者分别从理论研究成果、工作经验介绍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等各个方面对中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进行了探讨。
文献回顾
金勇进(2023)从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估技术方法、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技术方法包括:测量误差的统计分布和检验研究,抽样误差以及非抽样误差理论研究,缺失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研究,汇总数据的误差理论研究等。
中国从1993年改用sna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及2002年加入gdds以来,中国统计数据质量标准越来越与国际接轨,但是差距也是存在的。imf的数据质量评估框架(qdaf)为统计数据质量进行定性评估提供了一种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五个维度:质量的先决条件、诚信的保证、方法的健全性、准确性与可靠性、适用性。在我国,统计数据质量除了受到统计制度、核算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外,缺少一个全面适用的统计数据的质量评估标准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常宁,2004)。
统计数据质量内涵
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鲜祖德认为,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统计数据质量主要应从准确性、适用性、可比性、及时性、衔接性、可获得性、透明度和有效性等八个方面进行评价。金勇进(2023)认为,统计数据质量就是要符合标准,首先要能够准确反映客观现象,即准确性;其次要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即适应性;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准确性、及时性、可比性、适用性、经济性、可得性和保密性等。
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
4.1 数据主观失真
(1)数据采集环节。
采集到的数据符不符合要求,准确性怎样,误差有多大,有没有主观编造等会对统计数据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这些采集到的第一手资料是进行分析的基础,它们的准确性与否直接关系到分析是否有意义。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的周献华认为,登记误差是当前影响农村调查数据质量的主要原因。而且,数据采集环节产生的数据失真是很难修复的,即使更正,也需要大量人力物力。
(2)台账、记录不全。
基层统计部门的原始记录和台账不健全也是造成统计数据失真的又一大原因。原始记录可以有效监督数据产生过程,因而一旦缺失,就无法保障记账笔数的正确性和及时性,造成数据监管不力的局面。其次,台账缺失,在进行数据汇总的时候可能造成漏记,堆记,从而影响数据质量。
(3)执法监督不力。
《统计法》宣传不到位,执法不严,对存在的违法行为不能够有效给予相应的惩罚。这一方面无法保证数据质量,另一方面又纵容了不法行为,可能造成进一步的违法。
(4)统计不独立。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各种经济行为多种多样、调查对象的配合意识日趋淡薄、采集真实数据越来越困难、即使获得了真实的数据、但由于政绩考核等因素、难以完全避免外部干扰从而使最终的统计数据面临失真的可能(金勇进,2023)。因而,统计独立性问题一直都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问题。
4.2 适应性不强
这包括统计方法、指标含义、口径不统一。
浙江省永嘉调查队胡少中认为,调查方式方法存在缺陷是引起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其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辛金国认为,采取网上直报也面临一些新问题,比如可操作性差、审核过于简单、安全性等。像房地产价格的统计数据主要由指定的房地产企业自己填报调查表,这种方法局限太多,适应面不广。指标含义的不明确也给不同统计部门带来了困难,造成口径不统一。
4.3 统计调查体系存在问题
贺建风、刘建平(2023)指出,我国统计调查体系存在很多问题:各统计调查方法独立运行,相互脱节,造成数据自相矛盾的困境;政府统计调查组织体系关系不和谐,普查中心的功能定位不明,所处地位尴尬;统计调查资源浪费与数据短缺并存,源于统计服务功能未得到强化;统计监督能力不强,数据抗干扰性差,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舆论监督体系。
4.4 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必须以完善的统计机制和制度为保障,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统计部门就无法高效运作,产生高质量的数据。
4.5 中央与地方总量数据不一致
地方gdp加总数据不等于中央统计数据,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差距保持在5%以内是正常,但是我国由于gdp与政绩挂钩,统计部门地位不独立,数据质量标准不统一,统计指标口径存在差异,导致二者的差距超过了5%。这就使二者的统计数据达不到可比性要求,运用数据时也无法确认哪种数据更可靠。
4.6 法制保障不足
在我国,统计法制保障不足,统计法制建设滞后与依法统计困难并存,《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使我国的统计工作有了法律依据,但离真正的依法统计还有较大差距。刘建平(2023)认为:一是统计法制建设滞后,《统计法》本身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依法统计困难重重,《统计法》并未引起全社会尤其是领导的足够重视,特别是政府领导违反《统计法》的事件层出不穷,但统计执法部门往往对其无力查办。三是统计执法力度有限,无论是统计执法的队伍建设还是经费投入都很不够,统计执法工作难以实现制度化、日常化。加上我国统计部门不独立,不透明操纵更是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质量。
存在问题的原因
(1)在数据采集阶段,随着统计工作中多种数据搜集手段的采用,出现了设计误差、调查误差、汇总误差等。
(2)调查体系上,统计基础工作薄弱、统计数据与利益挂钩、造成政府统计外部抗干扰能力较弱,统计数据的虚报、瞒报现象严重影响了政府统计数据的公信力。
(3)在监督和法律保障方面,我国统计法制对统计数据质量的保障力度不够,并不能对妨碍和危害统计数据质量的违法行为发挥很好的预防和惩处作用。
徐小海(2023)从统计行为分析入手,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使用者(公众、政府),生产者(统计部门),调查对象行为对统计数据质量产生的影响。主要是不同数据相关人员在追求不同利益的前提下,采取的追求利益最大化行为影响到统计数据产生过程,从而影响统计数据质量。改进办法
建立凌驾于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上的全国性协调机构,加强统计部门独立性。组建全国性的统计监督管理委员会,建立健全法制监督体系,扩大社会舆论监督范围。
在管理上,注重科学管理方法的运用。山东调查总队的刘敏认为:量化管理统计工作,依据数字、数据进行决策的管理办法,可以使统计管理可控,可测量,从而达到提升统计数据质量的目的。四川省青羊区统计局杨永红认为:应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来规范管理,可以强化过程控制,实现数据质量管理标准化,统计服务和法制工作规范化。
在统计专业队伍建设上,加强对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其次,引进年轻一辈、高素质人才,改善统计队伍结构。
如何评价中国统计数据的质量篇三
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而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基层数据的统计。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基层的统计数据质量,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统计数据。因此,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统计部门都反复强调统计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入第一线,最大限度地把握基层统计数据质量,力争“不出假数”。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强化和各种改革的逐步深化,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在基层统计工作中相继产生,不同程度地困扰着基层统计工作,严重地影响了基层统计数据质量,使统计数据质量在社会的认可度大打折扣。
统计数据质量从使用要求上看,取决于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准确性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客观真实性方面的体现,是统计数据使用者的首要要求。及时性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的时间价值上的体现,是对统计数据形成和提供的高速度、快节奏、强效率的要求。完整性是统计数据在统计信息的内容含量上的体现,就是要求统计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在内容上应该包括使用者所需的所有项目,不能残缺不全。需要强调的是,统计数据质量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别从用户、生产者和被调查者三个角度提出来的,它们之间既密切联系,又存在某种矛盾和冲突。如在准确性和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即使对同一个统计数据,不同用户也会提出不同的质量要求,有的可能偏重准确性,有的可能偏重及时性。因此,统计机构需要在统计数据质量各个方面之间不断进行权衡、选择和折中,以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来满足用户需求。这就决定了统计数据质量不是一个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概念。总之,统计数据既要符合客观实际,又要在及时性和完整性方面尽量达到用户的要求,才能发挥统计的功能。
一、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及其成因
根据我们近几年的基层调研和组织进行的统计法规执行情况大检查和部分年份的重点抽查看,当前影响统计数字质量主要存在三大障碍:一是受人为干扰有意造成的虚报、瞒报、篡改等非技术性因素;二是受基层客观环境、条件所限形成的客观因素;三是可以计算和控制的技术性因素。具体来看:
(一)受利益驱动,行政干预是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为了局部和小团体利益,对统计行政干预,凡是涉及本单位和本部门有利或与主要领导政绩有关的目标考核的主要统计指标必然受到“官顾”。指使他人或亲自出马从横向(兄弟单位)到纵向搜集相关信息,从中找准本单位有利“位子”,确定统计指标数额,授意统计单位或统计人员搞虚假统计。因统计部门和统计人员的提拔重用、财权等受到绝对制约,对待领导的授意不得不俯首听命,否则将会面临批评、甚至免职的打击。因此,统计部门和统计人员在领导的授意下,不惜将统计数据当游戏,闭门造车、胡编乱造,有时甚至随心所欲,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虚报浮夸,致使基层统计数据严重失真,数据质量大打折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弄虚作假手法上较过去更有艺术性。不管是领导者或是被领导的统计人员都明白:在统计数字上不实事求是,弄虚作假是《统计法》不允许的违法行为,为了“避嫌”,领导和统计人员从操作上都讲“策略”和“艺术”。领导要求统计人员弄虚作假,不会说要你改数字,也不会叫你报假数。而是强调数字的真实性,提出质疑,要求你调查调查再调查,让你核实核实再核实,直到他们满意为止。统计人员同样清楚自身的处境,“两头”都得罪不起,只好“菜刀打豆腐”两面取光,在操作上严格按照统计报表制度要求,从数据源头做起,从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到统计报表都极为规范,一点也看不出是闭门造假,胡编乱造的虚假报表。最后还经领导签字,单位加盖公章后上报,其真实性也无从考证,使统计数据严重失真。
(二)统计基础薄弱,人员不稳定,业务素质低是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原因。人是最关键的因素,任何工作都是由人去做,所以人的素质是做好工作的最关键因素。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行政机构改革、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和企业民营化改制的不断深入,基层统计面临统计人员裁减,专职变兼职,内行变外行和人员不稳定的境况。从目前我市的基层统计情况来看,全市111个乡镇有统计机构(包含挂牌合署办公),28个乡镇无统计机构,共有乡镇统计从业人员324人,其中专职111人,占34.3%;全市事业单位中设有专门统计机构的531个,其中单设的137个,统计从业人员1068人,其中专职85人;企业单位设有专门统计机构的837个,其中单设的235个,统计从业人员1453人,其中专职104人。一方面,企业实行民营化改制后统计基础工作普遍弱化,改制后配有专职统计的企业几乎为零,一般由财务人员兼任。这些人员工作重心往往以财务管理为主,对统计工作多于应付,一旦报表任务来临,工作责任心强的尚能做好报表按时上报,工作责任心差的,再三催报也难按时完成任务,这些人大多数对统计业务不熟,对统计指标的含义,以及统计口径,统计范围和计算方法一知半解,自行其是,上报的报表往往容易出错,极不规范,数据质量很难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乡(镇)统计属地方性综合统计,是把握统计源头质量的重要环节。统计部门所承担的各种统计调查任务必须依靠乡(镇)统计才能圆满地完成,而乡镇政府
中心工作很多,乡镇统计员必须服从政府的中心工作,这些同志又身兼多职,任务重,大部分精力不在统计工作上,对于统计工作基本上忙于催收报表,汇总报表,上报报表。根本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到基层单位核实、调查、了解其基层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很难保证基层统计单位的数据质量。再则,乡(镇)统计人员极不稳定,更换频繁,多则3-4年,少则1-2年就被更换,这种短期行为极大影响了统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再一方面,农村村级统计是保证统计数据的源头,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在农村经营体制变革后,村、组一级的统计工作完全由村委会的副主任或文书来承担,统计数据基本上依靠他们提供。工作责任心强,工作作风扎实,有一定统计素质的村干部尚能提供基本符合一个村实际的统计数据,反之,工作马虎,作风飘浮,应付报表的就很难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了。事实上,由于绝大多数村文书属兼职统计,既要完成自身的行政事务,又要从事家庭经营,既要干好份内工作,又要完成兼职任务,根本不可能拿出更多精力去做好统计基础工作,不少人就是靠应付差事,或干脆按年初计划填报数字,或坐在家里编数字,村、组一级统计数字不实、不准,直接影响到上一级统计数据的真实与准确。
(三)统计任务繁重,统计人员短缺,统计经费不足是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客观原因。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统计工作任务繁重是摆在统计部门和统计人员面前的客观事实,除各项定期报表、年报外,还有一个接一个的大型普查任务(人口普查、农业普查、经济普查和1%的人口抽样调查等等);除统计部门部署的统计调查任务外,还有地方性的其他专项调查任务,同时还有许多非法报表(未经统计部门批准和备案的报表)的存在,给统计任务繁重,统计人员短缺形成尖锐的矛盾。客观事实存在,村组一级无统计,村一级是代统计,乡(镇)一级只有兼职统计,这种现状也间接地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同时,由于财政状况不佳,经费投入不足,统计站办公室多数与其他站所挤在一起办公,统计人员的工作条件较差,繁重的统计工作量与紧张的统计调查经费之间的矛盾也十分突出,必然影响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统计技术、方法、手段落后,也是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不可忽视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由于统计指标、统计分组、调查方法、汇总方法设计不当等形成的设计误差,由于计量单位误差、计量方法误差、提问不当误差、申报误差、不回答误差、调查覆盖面误差、记录误差、抽样误差、代表性误差等形成的调查误差,由于手工汇总时记录、计算、抄写、打印产生的误差和机器在编码、录入、数据处理时产生的误差等形成的汇总误差,对统计数据质量也造成了一定影响。统计制度方法不适应客观形势变化,有的统计制度方法不完善,一些指标没有及时更新;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以及银行等业务部门核算方法不一致,造成数出多门,一门多数等现象;统计调查没有严格按国家统一规定的统计标准采集汇总数据,统计调查方法单一,统计基础工作薄弱,工作流程不合理,缺乏严格的业务规范、质量控制和检查监督;统计数据计算和传输手段落后等,都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
提供高质量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根本职责,是统计事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亦是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对统计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
(一)树立新的统计数据质量理念。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一个永恒主题。但是在不同时期对统计数据质量有不同的标准,明确新时期统计数据质量的涵义和概念,树立全新的统计数据质量理念,是指导我们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对数据质量评估判断标准的思维须从狭义转向广义,要从过去只重视搜集生产转为生产和营销并重的观念。要从过去单纯注重提高数据准确性和及时性,扩展到提高数据的时效性、科学性等多维的质量内涵,要从过去工作重点是收集上报搞准统计数据的工作思维中解脱出来,既要抓数据的准确性,又要做好解读统计数据,开发并利用统计分析研究成果。逐渐把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作为评价数据质量的标准,最大限度地发挥统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以新理念来确立新思路,制定新措施,开拓新局面。
(二)加强统计法制工作,切实做到依法统计。要解决当前基层统计数据收集比较困难的状况,必须强化基层的统计法律意识,只有运用《统计法》来规范基层统计行为,才能够促进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的顺利施行。一是统计机构必须是依照法律独立设置的,并且国家统计机构在行政上应保持其独立的地位,对于重要统计数据要有一套严格的发布政策,要使统计数据不受包括各级政府在内的各方的干扰,确保国家统计数据的公正、客观、真实,保证为国家及社会提供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信息。二是要健全统计法制建设,依法统计,尤其要严格执法。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强有力的法律实施机制将使得违法成本极高,从而真正杜绝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阻挠统计执法检查等统计违法行为的发生。三是要加大普法力度,广泛宣传《统计法》,增强社会各界的统计法制观念,特别是基层干部,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增强统计法制观念,真真实实地把基层的客观实际情况反映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依法统计,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统计数据的客观真实性。
(三)改革统计制度及方法。当前统计制度存在着调查方法单
一、对全面报表的依赖仍然过多、指标体系不尽合理、任务繁重以及任务及其必需的条件脱节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快统计制度及调查方法的改革。首先,必须明确应收集哪些资料,官方统计机构的职能除了将这些数据收集、整理及出版外,还要对这些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或将数据分析工作交给社会研究机构,这些都必须以一定的制度形式予以规定。其次,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统计指标体系,保证经确定的统计指标体系的全国统一和相对稳定,对指标的含义、统计口径、计算方法都必须做出说明和界定范围,同一指标不能有两种口径和随意变更,并且在基层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基层在调查收集这些统计指标时能顺利进行,这些也都必须以制度形式予以规定。一方面,这样可以保证数据在时间上的可比性,使它能更好地反映现象发展的数量特征;另一方面,有利于使用者根据指标的说明和按研究的需要对数据进行调整和分析,增强数据的适用性。此外应建立从实际出发的科学适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适当减少全面统计报表,推广抽样调查,注重效益、节省成本,提高时效,减少被调查者的负担。
(四)建立完整规范的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和统计数据质量监控评估中心。统计数据质量的监控与评估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可在政府统计部门内建立权威的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中心,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数据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对统计数据生产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透明度。最近国家统计部门建立了自我检查和评估制度,对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价格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的统计指标数据质量实行定期评估,它对于减少统计数据的误差,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实际上,统计数据的监控与评估可以采用自我评估、监督评估与定性评估、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法。
(五)加强统计基础建设工作,提高统计人员素质。统计基础工作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石,要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就必须加强基层统计的基础建设。
一是搞好宣传,争取基层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要想搞好基层统计,就得必须提高基层领导对统计工作的认识。因此,应广泛深入地重点对其加强统计宣传工作。同时还要通过集中学习等多种途径使其掌握统计基本知识,这样他们才能重视统计工作,支持统计人员如实反映情况。
二是健全网络,确保基层统计网络的稳定性。每个村委会都应明确配备1—2名统计员,全权负责本行政村范围内的统计工作,村级统计人员一经确定,尽量不要随便抽作他用,以保证其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建立原始资料,开展统计工作,完成统计任务,经费按计生宣传员的模式发放。
三是稳定队伍,提高素质。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适当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福利待遇,解决基层统计人员在工作环境、办公条件、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充分巩固统计队伍,增强统计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另一方面,适当开展必要的统计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使其掌握最基本的统计工作方法,知道怎样收集数据、怎样计算指标、怎样分析整理统计资料。
四是强化服务,突出精品。一是加强基层统计历史台帐的整理开发工作,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利用,把握其综合性和趋势性;二是强化统计分析的编写,不仅要有量的要求,而且要有质的突破,牢牢树立“精品”意识。
五是加大投入,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同时我国现代化建设对农村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快实现乡镇统计信息自动化,全面提高农村统计整体效率和水平,是今后统计工作发展的大势所趋。因而,乡镇必须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加大信息化基础投入,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工作方式,减轻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量,使统计工作对社会经济建设发挥更积极的重要作用。
六是引导全社会关注重视,开创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新环境。在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因统计数据质量而引发的各种问题时有发生,虚报、瞒报等弄虚作假的行为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已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统计数据的失真有其社会根源,只有全社会都来关注,对弄虚作假者以严厉打击,才能有效遏制数据失真的蔓延,才能为统计基层建设和基础建设开创一个健康的工作环境。
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永恒的主题。统计数据质量不仅受统计工作各环节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关领导、统计人员素质以及数据采集处理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统计数据质量实际上是多方面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只要我们紧紧围绕“十一·五”时期工作目标,把握机遇,同心协力,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千方百计在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上下功夫,就一定能把统计工作做好。
如何评价中国统计数据的质量篇四
人口和计划生育主要统计数据分析
做好人口计生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准确的人口统计数据是政府履行经济社会管理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依据,是人口计生科学决策、规范管理、优质服务的工作前提。为客观反映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现状,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现将2023年10月至2023年4月全区人口计生主要统计数据分析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23年4月,全区有总人口158.35万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32.79万人。2023年10月至2023年4月,全区上报出生人口5762(含往年出生未报人口1997人,漏统率为34.66%)人,其中一孩4778人,二孩919人,多孩65人,一孩率为82.92%。符合政策生育4929人,违法生育833人,符合政策生育率为85.54%。上报死亡人口3396人,死亡率
2.14‰。人口出生率为3.64‰(其中当年人口出生率为
2.3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9‰。女性初婚4771人。现孕4703人。本期施行各种计划生育手术4404例,比去看同期减少400余例,其中避孕手术3204例,取出宫内节育器501例,补救手术699例。
二、主要问题
截止2023年4月底,我区报表数据信息存在较多问题,部分乡镇基础信息缺失大,缺项多,逻辑性不强,有的完全失实,导致生成的计生统计报表不具有代表性,不能客观反映当地的人口计生工作水平,具体表现在:
(一)部分乡镇符合政策生育率虚高,当年人口出生率严重偏低。一是符合政策生育率高于90%的有5个乡镇,分别是xx镇、xx乡、xx乡、xx乡、xx乡,其中xx乡高达94.45%。二是当年人口出生率低于2‰的有21个乡镇,特别是xx乡(总人口2.63万)上报当年出生22人,当年人口出生率仅0.84‰。与我区前几年人口出生率达10‰比较,这些乡镇上报信息极不符合现行生育规律,可能存在严重的出生人口漏报。
(二)现孕漏报或虚报严重。一般情况下,现孕占当年出生的50%左右。截止4月底,一是有6个乡镇不足30%,特别是xx镇仅为1%。二是系统显示全区怀孕10月以上未生育人数达2374人,其中xx乡高达112人怀孕10月以上仍未生育。这些乡镇存在严重的现孕漏报、虚报或数据逻辑问题。
(三)初婚女性漏报严重。一般情况下,当年初婚人数与当年一孩出生人数基本持平。从目前报表数据看,有7个乡镇不足50%,最低的xx镇和xx五个月初婚人数分别为2人和1人。
(四)死亡人口漏报较为严重。截止4月底,全区死亡
率在2‰以下的乡镇有23个,特别是xx乡死亡率仅0.76‰。
(五)部分乡镇本期手术可能存在漏报。2023年10月至2023年4月,全区共落实措施4404例,其中避孕节育措施3204例,避孕率49.59%,其中16个乡镇本期避孕率低于20%,xx乡5个月来未落实一例避孕措施。
(六)系统内基础信息缺失大,缺项多,逻辑性不强。一是部分乡镇综合措施中长效措施比例不符合实际,特别是xx乡和xx乡,长效措施比例高达98%以上。二是措施逻辑错误多,30个乡镇措施逻辑错误率高于1%,特别是xx乡错误率高达8.62%。三是系统内总人口重复严重,全区总人口重复达8181人,重统率0.52%,最高的xx乡总人口重统率达2.36%。四是总人口身份证重复(乡镇对本区)量大,其中有8个乡镇身份证重复超过500人,分别是xx镇(1517人)、xx镇(1393人)、xx乡(525人)、xx乡(908人)、xx乡乡(950人)、xx乡(1398人)、xx乡(968人)、xx乡(575人)。五是综合措施比例不合理,一般情况下,综合措施占已婚育育龄妇女比例在85%至90%之间,全区7个乡镇高于91%,最高的xx乡高达94.45%。六是部分乡镇存在总人口信息中现居地、户籍地逻辑错误或为空,与户主关系为空或为“其它”的量大。
(七)基础信息资料不齐不全,管理不规范。
三、工作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各乡镇务必高度重视,认真分析,采取措施。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组级、村级起报单位,在提高报表基础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上狠下功夫,对本地主要统计数据进行清理核对,加强与当地统计、公安、民政、卫生等部门进行信息比对。要坚持每月对系统生成的统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和逻辑性进行认真审查,坚持定期解剖制度,并依据调查、解剖和预测数据进行统计质量分析、审查,凡自查发现数据真实性较差的地方,应立即组织进行修正、补报。
(一)认真考虑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实际性。从全国人口基础信息核查结果看,排除部分流出人口生育无法准时上报的情况下,全区今年人口出生率应达到8‰以上(不含往年出生纳入当年上报的),死亡率应达到6.5‰以上才符合实际规律。各乡镇要对照年初与区委政府签订的人口计生目标责任书,把工作抓紧抓细抓实,确保目标任务完成。
(二)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一般情况下,流出人口应占总人口的20%以上;育龄妇女人数应占总人口数的26-28%;女性初婚人数应占当年一孩出生的85%以上;现孕人数应占当年出生数的50%左右;无孩育妇比在4-8%之间;进入婚龄而未婚妇女占育妇比5-7%。
(三)处理好数据逻辑性问题。全区年终报表时不得有区内重复总人口出现;身份证号缺失控制在5%以内;身份证
性别、出生时间与实际不相符控制在1%以内;应落实措施逻辑错误数控制在0.1%以内;与户主关系缺失、错误控制在5%以内;现居地、户籍地及代码缺失、错误控制在1%以内。
(四)各乡镇务必在6月底前搞好今年上半年统计报表工作,为创国优,迎接省、市半年检查做好工作准备。
如何评价中国统计数据的质量篇五
浅谈统计数据质量控制
论文关键词:统计统计数据统计资料统计人员质量控制
前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失实的现象日渐严重,统计工作者应当本着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进行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以预防为主的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尽可能采用计算机处理统计资料,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工参与,加强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的培训以及加大统计执法力度等,以保证源头数据的准确性,使我们的统计工作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正文: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快速成长、扩长信息获取、识别、处理、转换、传递的准确性、效率与速度。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也将愈来愈显著。企业要能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此同时发展,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高效的信息系统,一支能提供准确数据的素质过硬的统计队伍,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因此,作为提供信息的企业统计必将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重要作用。
从总体上看,现有的统计数据基本上还是能够反映客观实际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复杂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再加上体制转化过程中经济秩序混乱,人为干扰增多,因而搞准统计数据的难度也就日益增大,统计失实的潜在危险性也就日渐严重,并将逐步暴露。对此,我们必须需要清醒的认识,要始终不渝地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摆到统计工作的首要位置,并才却综合治理措施,切实抓紧抓好,下面就统计数据质量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意义
企业统计的目的是为企业经营决策管理提供统计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决策极具风险性,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并由不确定性程度决定风险的大小,而不确定性又与信息的准确和及时程度直接相关,信息愈准确及时,不确定性愈低;反之,信息不准确及时,不确定性愈高。所以,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便于决策和管理者正确地把握形势,客观地剖析问题,从而作出科学的决策。反之,有水分的、失实的统计数
据,相互矛盾的统计数据,给决策者以错误的信号,将会误导决策和调控,对企业的发展将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统计工作者必须以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已统计数据为对象,以消除统计数据的差错为目标,千方百计搞准统计数据,达到强化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目的。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及分析 2.1数据虚假
这是最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也是危害最严重的数据质量问题。这些统计数据完全是虚构的杜撰的,毫无事实根据。造成统计数据虚假的因素多种多样,比如:有意虚报,瞒报统计数据资料,指标制度不严密,统计制度不完善,不配套等。
2.2 拼凑的数据
这种数据是把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不同性质的数据在收集、加工、传递过程中,人为地拼凑成同一时间、地点、条件和性质下的同一数据。这种东拼西凑的数据,虽然分别有事实根据,但是从整体上看数据是不符合事实的,其性质与数据虚构相同。
2.3 指标数值背离指标意愿
这是由于对指标的理解不准确,或是因为指标含义模糊,指标计算的随意性大等原因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提,表现为收集整理的统计数据不是所要求的统计内容,数据与指标原意出现走样,面目全非。
2.4 数据的逻辑性错误
这是指统计资料的排列不合逻辑,各个数据、项目之间相互矛盾。2.5 数据的非同一性
这是指同一指标在不同时期的统计范围、口径、内容、方法、单位和价格上有差别而造成的数据的不可比性。
2.6 数据不完整
这里指调查单位出现遗漏,所列项目的资料没有搜集齐全,不符合统计资料完整性的要求。数据不完整,就不可能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和正确认识现象认识现象总体特征,最终也就难以对现象变化的规律性做出明确的判断,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2.7 统计手段和统计分析落后
目前许多企业基础统计工作仍处于手工状态,很原始!即使采用计算机业仅仅是减少工作量去做一些汇总、指标计算,并没有真正引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做的统计分析也局限于事后分析,即对统计数据进行单纯的讲解说明;不能利用网络技术实行信息共享等方式进行事前分析和预测。换句话说,“统计预测”这一职能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缺乏对信息的收集、综合和系统化。
此外,常见的统计数据问题还有计算错误、笔误等。
可见,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既可能是来自于实际阶段,也可能是来自于统计资料的整理阶段。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3.1 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原则应当是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预防为主的数据质量控制
首先,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每进行一步,都要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检查、对已发生的差错及时进行纠正,做到层层把关,防止差错流入下一个工作环节,以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其次,参加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人员应当是全面的。统计工作者都要树立数据质量意识,各个主要的工作环节都要落实专人负责。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是许多工作和许多统计工作环节质量的综合反映,牵涉到统计工作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因此,提高数据质量需要依靠所有统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决不是单纯靠某一个部门或少数人所能搞得好、抓得了的。只有人人关心数据质量,大家都对数据质量高度负责,产生优质的统计数据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因而,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求把差错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做到防检结合、以防为主。这就要求有关人员在质量控制中具有超前意识,抛弃那种出现了统计数据问题才想来办法解决问题的被动局面。
实行全员性质量控制,就在把统计数据质量目标及其关键交给广大统计工作者,落实到每个工作岗位,使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工作质量标准,做到合理分工、职责明确、职责越明确,数据质量控制就越有保证。
3.2 统计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首要一切,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首先决定于这个过程,它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如果设计过程的工作质量不好,就会给统计数据质量留下许多后遗症。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需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3.2.1正确规定统计数据质量标准。数据质量标准是指根据不同的统计目的对统计数据精度所提出的要求。满足统计目的精度的统计数据就是准确的、高质量的统计数据。首先要作充分的调查,系统地收集市场和用户对统计数据的反映和实际使用效果的情况;其次要分析研究过去统计数据的主要质量问题,找准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主攻方向;最后要进行反复论证,考虑到统计工作中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平。
3.2.2 合理设计统计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方法。
统计指标设计得是否合理,也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之一。采用统计报表搜集资料,首先要实行标准化管理,制定的指标要符合统计制度的规定,范围要全,分组要准,指标涵义的解释和计算方法要精确;其次要对统计报表的设计、颁发、填制、汇总的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3.2.3 资料整理鉴别阶段的质量控制
统计资料整理鉴别阶段出现的差错是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重要方面。如果资料不准确,就会影响结论的正确。因此,要特别注意审查资料的可靠性和适用性,要弄清楚统计指标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和时期时点。对于口径不一致或不完整的资料,需要进行调整、补充;对于相互比较的资料,必须要注意有无可比性;一旦发现数据有严重的质量问题,应进行核实,避免有质量问题的资料进入汇总处理阶段。总之,对搜集到的资料,经过鉴别推敲、核实审定,使之准确无误,才能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得到保证。人为错误的质量控制
4.1尽可能采用计算机处理统计资料,同时提高统计分析水平。
计算机作为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高科技产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中的各个一切。运用计算机整理、汇总统计资料,速度快、效果好,其优越性是手工整理无可比拟的。现在国内大部分著名企业基本上实行网络化、全球化、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世界先进行业信息,采用科学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进行横向、纵向对比,找差距控潜力,努力赶超世界先进企业。要能够写出有一定深度的统计分析预测报告,系统、全面、科学地去挖掘利用网络资源和从市场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完善整个分析、预测手段方法和过程。但是,也应重视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质量问题,提高计算机数据处理的关键在于提高录入数据的可靠性。
4.2 统计工作者本身应提高自身素质
统计人员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没有跟上时代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不善于统计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就写不出有一定深度关于本企业某一方面对决策层有参考价值的统计分析报告。因此,对统计人员应该加强培训工作,企业内部应建立配套的培训机制,对每一层次统计岗位实施针对性的培训,必要时到企业外请有关专家学者授课,或到相关先进单位进行考察学习,做到取长补短。统计工作者本身也应该努力学习统计知识,钻研业务,不断提高统计业务素质和水平,杜绝因业务不熟悉而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
4.3 加强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
目前,上级部门下达计划和各类政绩考核对统计数据干扰不可低估。有些地方,以是否完成计划和各类数据的高低作为考核地方政绩的依据,导致很多下级部门所报的统计数据高于计划数或持平,这并不是计划部门的计划多么精确合理,而是说明某些统计对象或统计部门受某种利益的驱动而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当然,数据不真实、不准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统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对统计数据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每一个统计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个统计数据,如实地反映情况。
4.4 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保证源头数据的准确性。
统计部门今后应在加强统计信息工作建设的基础上从数据采集的圈子中跳出来,重点加强统计执法检查,对弄虚作假的单位要坚决严肃查处。要立法上,罚款数额应该大幅增加,以威慑统计违法者,逐步建立单位的统计诚信体系。
以上是本人对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一点肤浅的认识,旨在广大统计工作者更加重视统计数据的质量、抵制统计上弄虚作假的作为,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水平,使我们的统计工作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1.《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主编:李强副主编:王吉利 2.《统计法基础知识》主编:程子林副主编:刘恒徐晓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