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0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

  1、借助朗读,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利用范读及例句比较等方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范写、临摹写“块、常”等7个生字。

  2、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读懂前四个自然段中相同相异的部分,利用表格,提取整合导致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主要信息,进行简单推断,并通过此过程理解“掰、扛”等动词的意思。

  3、仿照课文形式,说说小猴子如果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并适当运用所学动词。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语境中识字写字。

  三、教学难点:

  从反复的结构中,能推断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1、爬杆上树是高手,爱吃香蕉和桃子,家里没有山上有。

  (1)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2)舌前舌后音要读标准,认识猴子的猴,侯爵的候,时候的候。反犬旁还有哪些字?猪·狗·猫等,和动物有关。

  (二)朗读课文,识字。

  (1)范读课文,请认真听准每个音。

  (2)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生字。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

  (3)出示字卡,粘贴到白板上。

  ①带拼音读三遍。

  ②去掉拼音读三遍。

  第一句中的“空”是《要下雨了》一课中的,读knɡ,猜一猜,第二句中的“空”是什么读音?

  ①玉米结(jiē)得又大又多。

  ②小猴子下山来,最后的结(jié)果是空手而归。

  这两句话中的“结”读音不同,想想课文中的“结”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这样的句子吗?

  (4)仔细看课后第3题的插图,先读准字音,再做一做动作。

  (5)认读其他生字,组词巩固。男女生读词,开火车读词。

  (三)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同桌带动作朗读课文,了解动词意思,体会小猴子的情感变化。

  2、图文结合,朗读汇报,再结合课后第3题的插图,说说这些动作都与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关,哪个动作是这几次中都有的。

  3、结合课文最后一幅插图,比较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为什么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4、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

  (四)情境创设,信息整合,简单推断。

  小猴子知错就改,以后会怎么样呢?

  (五)生字书写。

  重点指导“空”字和“常”字的中心对称。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情境延伸: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他会做什么,想些什么?画一画,写一写,如果能用上几个刚刚学过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就更好了。

  五、教后反思。

  1、通过朗读,识字释词示意。

  学习朗读是通过朗读可以识字学词,可以理解内容,也可以学习语用。所以,本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朗读的学习来完成。学生初读,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范读,不但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及反复的结构。通过朗读理解内容,体会结构特点。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程度。加上表情和动作,使学生自主完成对人物心情的体会、对动词意思的理解。正是通过多次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多次感受相似的做法和相似的心情。也正是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生字多次“复现”,建立了音、形、义三者的联系。多音字的学习,在语境中据意辨音,使得朗读的学习和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有机结合。

  2、调整视角,使推断有迹可循。

  呼应单元语文要素,本课要整合信息,作简单推断。在小猴子下山空手而归的结果已然明确的前提下,推断就要由果溯因。所以,将课后第2题调整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会想到些什么?

  3、借助插图,情境延伸,思维和语言相互促进。

  语言的学习、思维的发展都要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而且要注意学用结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说图的能力,课文的每幅插图又情趣盎然,因此课始就让学生看图按“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怎么样”的句式,大体说一说图的内容;结合单元课文,试着再运用“要是……就……”的句式,建立结果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表格中重点词语、动作词语的选择填空;情境延伸出小猴子第二天又下山了,他会怎样做,怎样想。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使学练结合,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和提升。

  因为本课要承担“信息整合,简单推断”训练,所以,在朗读课文、内容理解上,教师引导得相对较多。实际教学时,面对不同的学情,可采用不同的策略,减少教的成分,增加学的分量,使教学更有效。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 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 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习,让识字规律可循。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了解故事内容。

  4、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灵的、调皮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读后交流:

  (1)玉米地

  (2)桃树下

  (3)瓜地里

  (4)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精读,学习1、2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又()又()。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小三角”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

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

评价。

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

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朗读,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利用范读及例句比较等方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范写、临摹写“块、常”等7个生字。

  2、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读懂前四个自然段中相同相异的部分,利用表格,提取整合导致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主要信息,进行简单推断,并通过此过程理解“掰、扛”等动词的意思。

  3、仿照课文形式,说说小猴子如果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并适当运用所学动词。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语境中识字写字。

  三、教学难点:

  从反复的结构中,能推断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1、爬杆上树是高手,爱吃香蕉和桃子,家里没有山上有。

  (1)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2)舌前舌后音要读标准,认识猴子的猴,侯爵的候,时候的候。反犬旁还有哪些字?猪·狗·猫等,和动物有关。

  (二)朗读课文,识字。

  (1)范读课文,请认真听准每个音。

  (2)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生字。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

  (3)出示字卡,粘贴到白板上。

  ①带拼音读三遍。

  ②去掉拼音读三遍。

  第一句中的“空”是《要下雨了》一课中的,读knɡ,猜一猜,第二句中的“空”是什么读音?

  ①玉米结(jiē)得又大又多。

  ②小猴子下山来,最后的结(jié)果是空手而归。

  这两句话中的“结”读音不同,想想课文中的“结”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这样的句子吗?

  (4)仔细看课后第3题的插图,先读准字音,再做一做动作。

  (5)认读其他生字,组词巩固。男女生读词,开火车读词。

  (三)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同桌带动作朗读课文,了解动词意思,体会小猴子的情感变化。

  2、图文结合,朗读汇报,再结合课后第3题的插图,说说这些动作都与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关,哪个动作是这几次中都有的。

  3、结合课文最后一幅插图,比较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为什么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4、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

  (四)情境创设,信息整合,简单推断。

  小猴子知错就改,以后会怎么样呢?

  (五)生字书写。

  重点指导“空”字和“常”字的中心对称。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情境延伸: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他会做什么,想些什么?画一画,写一写,如果能用上几个刚刚学过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就更好了。

  五、教后反思。

  1、通过朗读,识字释词示意。

  学习朗读是通过朗读可以识字学词,可以理解内容,也可以学习语用。所以,本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朗读的学习来完成。学生初读,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范读,不但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及反复的结构。通过朗读理解内容,体会结构特点。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程度。加上表情和动作,使学生自主完成对人物心情的体会、对动词意思的理解。正是通过多次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多次感受相似的做法和相似的心情。也正是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生字多次“复现”,建立了音、形、义三者的联系。多音字的学习,在语境中据意辨音,使得朗读的学习和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有机结合。

  2、调整视角,使推断有迹可循。

  呼应单元语文要素,本课要整合信息,作简单推断。在小猴子下山空手而归的结果已然明确的前提下,推断就要由果溯因。所以,将课后第2题调整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会想到些什么?

  3、借助插图,情境延伸,思维和语言相互促进。

  语言的学习,思维的发展都要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而且要注意学用结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说图的能力,课文的每幅插图又情趣盎然,因此课始就让学生看图按“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怎么样”的句式,大体说一说图的内容;结合单元课文,试着再运用“要是……就……”的句式,建立结果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表格中重点词语、动作词语的选择填空;情境延伸出小猴子第二天又下山了,他会怎样做,怎样想。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使学练结合,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和提升。

  因为本课要承担“信息整合,简单推断”训练,所以,在朗读课文、内容理解上,教师引导得相对较多。实际教学时,面对不同的学情,可采用不同的策略,减少教的成分,增加学的分量,使教学更有效。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习,让识字规律可循。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了解故事内容。

  4、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灵的、调皮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读后交流:

  (1)玉米地

  (2)桃树下

  (3)瓜地里

  (4)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精读,学习1、2自然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又()又()。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小三角”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0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习,让识字规律可循。

  二、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 了解故事内容。

  4、 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 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 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 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 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 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灵的、调皮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 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 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 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 (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 读后交流:

  (1) 玉米地

  (2) 桃树下

  (3) 瓜地里

  (4) 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 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 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 精读,学习1、2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 )又( )又( )。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 小三角 ”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 用“小猴子走到……看见…… 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0篇扩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0篇(扩展1)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0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 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3

  一、激趣入课。

  1、同学们,喜欢小猴子吗?

  2、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小猴子?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小猴子的家常常安在山上的树林里,可是,时间一长啊,小猴子就觉得树上的野果吃腻了,山上也不好玩了,它想下山去好好玩玩,顺便找点好吃的东西。

  4、齐读课题:

  (1)老师非常想知道课文写的是谁,怎么读?

  (2)老师非常想知道课文写的是小猴子干什么,怎么读?

  (3)再来一次,读出你独特的感受吧。

  5、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注意:每个小朋友只能提一个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想想,你最想问什么?想好再问。

  6、归纳问题并简单板书。(为什么要下山?到了哪些地方?干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二、看图练说。

  1、单幅图观察。

  我会看一幅图一幅图地出示:要求:

  A、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猜一猜:之前小猴子还到过哪里?)

  B、用一句话说说图上的小猴子在干什么?

  C、我会说看图说词比赛:图上的内容真丰富,仔细观察图画,你能照这样说出多少个漂亮的词儿来?

  出示:又又的(什么)(什么样)的(什么)

  2、把四幅图连起来观察:你又看出了些什么?(比比谁最聪明。)

  (1)小猴子开始很高兴的样子,最后垂头丧气的。

  (2)今天天气真好!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小猴子心情一定很好。

  (2)小猴子空着手下山,最后仍然空着手回去。

  三、阅读课文。

  这么有趣的故事,作者叔叔是怎么写的呢?

  1、**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抽读自然段,评选段落朗读擂主。

  3、阅读第一自然段:

  (1)问一问:根据老师的**读出段中的`句子;注意老师都提了哪些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2)议一议: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会怎么想?会怎么说?

  (3)读一读:又大又多非常掰扛——板书

  (4)演一演:表演读。(重点:动作夸张——掰扛)

  (5)

总结四步读书法。

  4、阅读第二自然段:

  (1)谁来做小老师,学着老师问一问?

  (2)小猴子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又会怎么想?会怎么说?

  (3)哪个朗读大王可以

为大家读一读?

  (4)小演员**演一演。

  5、同桌**选学三四自然段。

  (1)同方商量选学哪段。

  (2)按照问一问——议一议——读一读——演一演的方法学习选定的段落。(一问一读——共议——一起读——一读一演。)

  (3)迅速

导读两段。补充板书。

  6、共同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2)讨论:小猴子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好东西,为什么最后却是空着手回家呢?

  (3)练习用板书说话:

  (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它又接着它,然后它,最后,。)

  (4)拓展:

  A、这只小猴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练说:这是一只的小猴子,因为)

  B、想象: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会对猴妈妈说些什么?猴妈妈又会说些什么?

  C、你想对它说点什么?

  D、想象:又是一年过去了,夏天又到了,玉米、桃子、西瓜又成熟了,小猴子又下山来了,猜一猜,结果会怎么样?

  四、表演朗读。

  抽三人**演,五个学生分读五段。其他人边听边看:谁读得好?谁的动作设计得好而且演得好?

  五、积累空间

  1、故事学完了,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2、老师把这么长的课文变成了一首儿歌,想读一读吗?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

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

评价。

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

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 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习,让识字规律可循。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了解故事内容。

  4、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灵的、调皮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读后交流:

  (1)玉米地

  (2)桃树下

  (3)瓜地里

  (4)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精读,学习1、2自然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又()又()。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小三角”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会认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朗读课文,看懂图意,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12个会认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的多**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首先借助幻灯片,出现一个可爱的小猴子下山的情景,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然后问:这是谁?你们喜欢吗?谁来描述一下?最后教师小: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描述得好,可是你们知道吗?这只小猴子下山时,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8课《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

  过渡语:昨天大家预习了这篇课文,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预习的怎么样?

  1、出示课后会认的生字(共12个)。

  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

  2、指名读,读的对的同学带领同学们读两遍,注意标声调。

  3、开火车读。

  4、去掉拼音后,随机点同学读。

  师:下面我们请同学帮猴子摘一摘它最喜欢吃的桃子,看你能摘多少。(摘桃子游戏)

  5、分享识字方法。

  师:同学们真厉害,老师特别想知道你们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有什么窍门能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吗?大家先和同桌说一说你记住了哪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的。

  分组分享——全班分享。

  6、学生再次齐读生字。

  (三)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过渡:我们认识了课文中这么多生字,下面老师要看看同学们读这篇课文读得怎么样?

  1、首先听课文录音,老师提要求:请生评价读的情况。字音准不准、有没有添字漏字?

  2、学生读课文。老师.出示要求。

  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不添字不漏字,将容易读错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通为止。

  3、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1)昨天大家预习了课文,给课文分了段,请同学说本文共有几段。(5段)

  (2)请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余同学评价。老师进行补充。

  (四)、初知课文,理清思路

  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哪些地方,请大家结合图片在课文中找出来,用铅笔打上横线。

  2、学生汇报。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

  (五).学习第1自然段。

  过渡:首先小猴子来到了一片玉米地里,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评价读的情况。

  (2)学生自己读文段,并用序号标出本段共有几句话。

  这段共有两句话。

  指名读第一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4)指名读第二句话,从这句话中你知道玉米怎么样?小猴子心情怎样?小猴子做了什么?理解“又大又多”“非常高兴”“扛着”。从“又大又多”一词看出这里的玉米,长得不但大,而且很多(结合图片理解又大又多)。补充几个和“又大又多”类似的词语。“非常高兴”(看图说说小猴子脸上什么表情?裂开嘴笑了,眼睛都眯成了一道缝。)说明小猴子非常喜欢这又大又多的玉米,“扛着”(结合图片理解扛的意思把东西担在肩膀上)一词又一次说明了玉米很大,大得要扛着走。让学生表演扛的动作。

  这句话告诉我们,小猴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5)指导朗读第二句话:“又大又多”、“非常高兴”,“扛着”这些词语要重读,读出小猴子非常喜爱玉米的语气,“扛着走”读出小猴子充满欢乐,天真活泼的语气。

  ①让学生自己体会试着读一读。

  ②指名读,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其余学生进行评价。

  =3*GB3③师生合作读: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课堂小结

  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那下面他又会来到什么地方,发生什么事情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

  作业

  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了解并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

  2、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摘、扛、捧、抱、扔”等动词并学会运用。

  3、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重点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做出推断

  教法

  **法、借助图片、谈话法、

  学法

  图文对照、朗读法、表演法、积累运用

  教具

  课文插图、制作ppt

  **应用

  智能黑板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设计意图、**应用)

  一、复习导入。(用时:5分钟)

  认读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猴子、结满、掰开、扛起、扔掉、捧起、蹦跳、采摘、追跑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拼音仍是一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读准字音,特别是正确区分前鼻音与后鼻音是学生朗读上的易错点。】

  二、沿路线学习,悟故事道理。(用时:25分钟)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

  (1)学生认真倾听,用笔勾画相应的信息点。

  (2)指名汇报,生把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路线图里。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的朗读,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分段播放课文视频(第一段),**思考:来到玉米地里,小猴子看见了什么?做

  了什么?

  (**应用:课件出示:他看见玉米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播放视频(第一段),便于学生形象直观地读懂课文内容;红色显示“又大又多”“掰”“扛”)

  (1)、随机学习:掰、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动作表示这两个动词。

  (2)、课文中还有一些像“掰、扛”这样一些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你能找出它们吗?

  (3)、学生根据偏旁对这几个字进行分类,课件出示不同动作的插图和课后习题第三题,

  学生读一读,演一演,师引导学生看着图画选几个词语各说一句话。

  思 想 到 位 迈 新 步 教 学 到 位 创 佳 绩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设计意图、**应用)

  (**应用:对应的符号通过动作设计在不同时段对应出现动作与对应的字,便于学生直观感受不同动作的含义。)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读做结合,将抽象的词义化为具体可感的动作,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加深对这些词的准确理解。】

  3、辅助贴图练说:

  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 )玉米地,再走到一( )桃树下,接着走过一( )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 )小兔子。

  (多**应用:“动作设计”随学生的回答按顺序进行显示)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既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又同时练习了“量词”的使用。】

  4、合作学习,逐层深入。

  (1)播放第二、三、四自然段的视频,学生观看。

  (2)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走过的地方

  (小猴子)看到了什么?

  做了什么?

  结果怎样?

  玉米地

  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掰、扛

  桃树下

  西瓜地

  往回走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一说小猴子最后带了什么回家?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表达,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结合课文插图,借助“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么样?做了什么?”学习讲故事。

  6、说说“为什么小猴子最后两手空空回了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又能发展思维能力。】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用时:10分钟)

  1、口语训练。

  小猴子,我想对你说:“ 。”

  2、谈谈自己的收获:提示:明白了什么道理?积累了哪些词语?

  3、师小结: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些错,做些傻事。我们千万不能像小猴子这样做事三心二意,应该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

  【设计意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0

  一、激趣入课。

  1、同学们,喜欢小猴子吗?

  2、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小猴子?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小猴子的家常常安在山上的树林里,可是,时间一长啊,小猴子就觉得树上的野果吃腻了,山上也不好玩了,它想下山去好好玩玩,顺便找点好吃的东西。

  4、齐读课题:

  (1) 老师非常想知道课文写的是谁,怎么读?

  (2) 老师非常想知道课文写的是小猴子干什么,怎么读?

  (3) 再来一次,读出你独特的感受吧。

  5、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注意:每个小朋友只能提一个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想想,你最想问什么?想好再问。

  6、归纳问题并简单板书。(为什么要下山?到了哪些地方?干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二、看图练说。

  1、单幅图观察。

  我会看 一幅图一幅图地出示:要求:

  A、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猜一猜:之前小猴子还到过哪里?)

  B、用一句话说说图上的小猴子在干什么?

  C、我会说 看图说词比赛:图上的内容真丰富,仔细观察图画,你能照这样说出多少个漂亮的词儿来?

  出示: 又 又 的(什么) (什么样)的(什么)

  2、把四幅图连起来观察:你又看出了些什么?(比比谁最聪明。)

  (1)小猴子开始很高兴的样子,最后垂头丧气的。

  (2)今天天气真好!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小猴子心情一定很好。

  (2)小猴子空着手下山,最后仍然空着手回去。

  三、阅读课文。

  这么有趣的故事,作者叔叔是怎么写的呢?

  1、**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抽读自然段,评选段落朗读擂主。

  3、阅读第一自然段:

  (1)问一问:根据老师的**读出段中的句子;注意老师都提了哪些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2)议一议: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会怎么想?会怎么说?

  (3)读一读:又大又多 非常 掰 扛——板书

  (4)演一演:表演读。(重点:动作夸张——掰 扛)

  (5)总结四步读书法。

  4、阅读第二自然段:

  (1)谁来做小老师,学着老师问一问?

  (2)小猴子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又会怎么想?会怎么说?

  (3)哪个朗读大王可以为大家读一读?

  (4)小演员**演一演。

  5、同桌**选学三四自然段。

  (1)同方商量选学哪段。

  (2)按照问一问——议一议——读一读——演一演的方法学习选定的段落。(一问一读——共议——一起读——一读一演。)

  (3)迅速导读两段。补充板书。

  6、共同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2)讨论:小猴子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好东西,为什么最后却是空着手回家呢?

  (3)练习用板书说话:

  (小猴子下山来,它先 ,它又 接着它 ,然后它 ,最后, 。)

  (4)拓展:

  A、这只小猴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练说:这是一只 的小猴子,因为 )

  B、想象: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会对猴妈妈说些什么?猴妈妈又会说些什么?

  C、你想对它说点什么?

  D、想象:又是一年过去了,夏天又到了,玉米、桃子、西瓜又成熟了,小猴子又下山来了,猜一猜,结果会怎么样?

  四、表演朗读。

  抽三人**演,五个学生分读五段。其他人边听边看:谁读得好?谁的动作设计得好而且演得好?

  五、积累空间

  1、故事学完了,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2、老师把这么长的课文变成了一首儿歌,想读一读吗?

  小猴小猴真高兴。

  跑下山来找东西。

  扔了玉米摘桃子,

  扔了桃子摘西瓜,

  扔了西瓜追兔子。

  空手回家有原因,

  要问原因是什么,

  小猴小猴太贪心!

  板书:

  玉米地 又大又多 掰 扛

  桃树下 又大又红 扔 摘 空手回家

  瓜地里 又大又圆 扔 摘

  树林边 蹦蹦跳跳 扔 追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0篇(扩展2)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猴、结、掰”等生字,会写“块、非、常”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插图讲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等动词。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以图导言,激趣导入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教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学生**发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在文中画出小猴子都去了哪里。

  3.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给下列汉字注音。

  ()掰()扔()摘

  ()捧()蹦()追

  三、学习第1自然段(掰玉米)

  1.小猴子下山来了,他首先来到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他做了什么呢?(板书:玉米地)

  课件出示: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2.理解“掰、扛”两个动词。

  (1)指名**做“掰、扛”的动作。

  (2)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用“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

  3.指导表情朗读。

  (1)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毫不犹豫地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甭提有多高兴了!现在请同学们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有表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指名**表演读。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猴子来到了,看到的玉米。

  3.小猴子非常高兴。“非常”一词可以用来替换。(填序号)

  A.时常

  B.十分

  C.经常四、回顾所学,小结学法

  1.刚刚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小猴下山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教师板书:掰玉米又大又多掰、扛)

  2.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

  (1)小猴子来到哪里,做了什么?

  (2)理解小猴子的动作。

  (3)有表情地朗读课文。4.照样子,说一说。

  (又大又多的)玉米

  ()苹果

  ()葡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课文第1~4自然段结构类似,下面,四人小组选择第2~4自然段中你们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尝试用老师刚才使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二、利用学法学习第2~4自然段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选择一段学习。

  多**出示小组合作学习向导:

  ①读一读:把课文读通顺,争取读明白。

  ②想一想: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小猴子是怎样做的?

  ③议一议:找出文中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学着做一做。

  ④演一演:有感情地朗读并表演。

  2.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板书。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猴子后来去了和。摘到了和。桃树下(扔摘捧)

  西瓜地里(扔摘抱)

  回家路上(扔追)

  三、学习第5自然段

  同学们,小猴子下山来,它掰到过又大又多的玉米,摘到过又大又红的桃子,摘到过又大又圆的西瓜,追过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他这次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却空着手回家。这是为什么呢?

  1.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出示:喜新厌旧)

  喜新厌旧导致的结果是什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一无所获)

  2.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说说自己有没有做过像小猴子一样的事情呢。如果有,今后你准备怎样做?6.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

  四、复习生字、学习词语

  1.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2.学习量词。

  (1)出示课件,让学生找出课本中的量词填入括号里。

  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2)指名学生读句子,学习量词的使用。

  3.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

  (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2)出示图片,让学生将上面“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三个词语贴在对应的图片处。

  (3)拓展运用。

  ①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又()又()”的词语。

  ②老师提示: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

  ③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4.说话练习。用今天所学的动词说一句话。

  5.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量词。

  一()玉米地

  一()玉米

  一()桃树

  一()瓜地

  一()小兔子

  6.选择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掰扛扔摘捧抱

  [教学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又大又多——掰扛扔

  桃子——又大又红——摘捧扔

  西瓜——又大又圆——摘抱扔

  小兔子——蹦蹦跳跳——追空着手回家

  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

  [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文章。全文配有五幅图,形象生动,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执教这一课时,我首先示范讲解一个自然段,教学生总结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支配课堂,学生的自学积极性很高。

  在学生自主学习,读懂课文后,我抓住文本特点,让学生自主积累课本中的好词,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起到良好效果。在字词教学上不但要善于发现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从识记到运用的落实。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朗读,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利用范读及例句比较等方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范写、临摹写“块、常”等7个生字。

  2、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读懂前四个自然段中相同相异的部分,利用表格,提取整合导致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主要信息,进行简单推断,并通过此过程理解“掰、扛”等动词的意思。

  3、仿照课文形式,说说小猴子如果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并适当运用所学动词。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语境中识字写字。

  三、教学难点:

  从反复的结构中,能推断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1、爬杆上树是高手,爱吃香蕉和桃子,家里没有山上有。

  (1)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2)舌前舌后音要读标准,认识猴子的猴,侯爵的候,时候的候。反犬旁还有哪些字?猪·狗·猫等,和动物有关。

  (二)朗读课文,识字。

  (1)范读课文,请认真听准每个音。

  (2)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生字。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

  (3)出示字卡,粘贴到白板上。

  ①带拼音读三遍。

  ②去掉拼音读三遍。

  第一句中的“空”是《要下雨了》一课中的,读knɡ,猜一猜,第二句中的“空”是什么读音?

  ①玉米结(jiē)得又大又多。

  ②小猴子下山来,最后的结(jié)果是空手而归。

  这两句话中的“结”读音不同,想想课文中的“结”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这样的句子吗?

  (4)仔细看课后第3题的插图,先读准字音,再做一做动作。

  (5)认读其他生字,组词巩固。男女生读词,开火车读词。

  (三)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同桌带动作朗读课文,了解动词意思,体会小猴子的情感变化。

  2、图文结合,朗读汇报,再结合课后第3题的插图,说说这些动作都与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关,哪个动作是这几次中都有的。

  3、结合课文最后一幅插图,比较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为什么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4、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

  (四)情境创设,信息整合,简单推断。

  小猴子知错就改,以后会怎么样呢?

  (五)生字书写。

  重点指导“空”字和“常”字的中心对称。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情境延伸: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他会做什么,想些什么?画一画,写一写,如果能用上几个刚刚学过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就更好了。

  五、教后反思。

  1、通过朗读,识字释词示意。

  学习朗读是通过朗读可以识字学词,可以理解内容,也可以学习语用。所以,本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朗读的学习来完成。学生初读,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范读,不但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及反复的结构。通过朗读理解内容,体会结构特点。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程度。加上表情和动作,使学生自主完成对人物心情的体会、对动词意思的理解。正是通过多次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多次感受相似的做法和相似的心情。也正是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生字多次“复现”,建立了音、形、义三者的联系。多音字的学习,在语境中据意辨音,使得朗读的学习和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有机结合。

  2、调整视角,使推断有迹可循。

  呼应单元语文要素,本课要整合信息,作简单推断。在小猴子下山空手而归的结果已然明确的前提下,推断就要由果溯因。所以,将课后第2题调整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会想到些什么?

  3、借助插图,情境延伸,思维和语言相互促进。

  语言的学习、思维的发展都要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而且要注意学用结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说图的能力,课文的每幅插图又情趣盎然,因此课始就让学生看图按“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怎么样”的句式,大体说一说图的内容;结合单元课文,试着再运用“要是……就……”的句式,建立结果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表格中重点词语、动作词语的选择填空;情境延伸出小猴子第二天又下山了,他会怎样做,怎样想。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使学练结合,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和提升。

  因为本课要承担“信息整合,简单推断”训练,所以,在朗读课文、内容理解上,教师引导得相对较多。实际教学时,面对不同的学情,可采用不同的策略,减少教的成分,增加学的分量,使教学更有效。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习,让识字规律可循。

  二、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 了解故事内容。

  4、 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 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 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 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 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 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灵的、调皮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 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 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 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 (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 读后交流:

  (1) 玉米地

  (2) 桃树下

  (3) 瓜地里

  (4) 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 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 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 精读,学习1、2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 )又( )又( )。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 小三角 ”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 用“小猴子走到......看见...... 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这也是一篇动物故事,通过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的经历和结果,说明一个道理:目标不明确,做事不专心,是不会有收获的。课文语言通俗浅显,故事情节单纯明白。易于被少儿读懂。但应假设对立的情况, 使 学生明白:只有巩固成果,才能不虚此行的道理。

  本课计划两课时

  二、学习目标 :

  1、熟记和认识本课词语,注意动词的运用,积累语言;

  2、朗读理解,从故事中体会道理

  3、假设相反情况,拓展课文寓意

  三、重难点:

  重点:熟识词语,朗读课文

  难点:拓展认识,巩固理解

  四、学情分析 :

  动物故事贴近儿童心理,内容又贴近生活实际,启发假设,对比课文,可益智怡情。

  五、教学策略:

  在朗读中感知内容,在假设中对照课文,交流成果,同步提高

  六、教学资 源:

  录像碟片、ppt

  七、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2、熟记词语,学会运用

  重点 :熟记词语,学会**

  难点 :学习运用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5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我们就来学习第13《小猴子下山》。

  二、新:、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页,教师范读文。学生想:这篇文主要讲了一什么事?

  2、学生**朗读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

  4、分段指名朗读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分段学习

  、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

  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学文的2、3、4自然段。、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

  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

  4、填空练习。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学生检查自己*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7、表演文内容。

  8、想象扩展: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

  9、续编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下一节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四、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又大又多掰扛

  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空着手

  西瓜地又大又圆扔摘回家去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 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做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简笔画猜课题。

  2.生读课题回答问题(读懂什么?还想懂什么?)。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音乐起,师朗诵第一,第二自然段,接着问:小猴子扛着玉米会去哪?会干什么呢?然后用手势提示学生读课文。

  2.问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师根据生的回答贴出挂图)

  三、学第一自然段

  1.读课文。

  2.品“又大又多”。

  3.品“非常”。

  4.品“掰”字。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跟小猴子去玉米地的时候,我们先是通读课文知道小猴子在玉米地里干什么?接着想象小猴子见到的玉米是怎样的?然后模仿小猴子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它当时的心情;最后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法:通读—想象—模仿—朗读)

  五、自学

  请同学们用刚才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跟小猴子继续往前走,**组成学习小组自学余下的课文。自学完后可以用表演的形式,朗读的形式或讲故事的形式来汇报学习情况。

  六、悟课文寓意

  小猴子这次下山一无所获,空着手回家啦!你知道它为什么只能空着手回家吗?

  七、巩固

  学生根据这一课的内容演课本剧。

  八、拓展思维

  1.如果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它会去哪,会怎样做?(同桌讨论,再指名说)

  2.请大家把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发生的事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3.指名读自己写的小故事。

  九、小结下课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2个生字。

  2·正确流利读课文。通过动作演示等方法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

  教学重难点:了解表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许多老师们和大家一起学习,给老师们打个招呼吧!四班的孩子们都非常懂礼貌,老师把大拇哥送给你们。

  一、导入

  大家看这个字读什么?老师把可爱的小猴子请到我们的课堂上来了,大家一起叫叫他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金手指,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轻轻地打开语文书94页,我们的要求是快、静。请大家静静地听故事,(要求小手点着认真听,听清字音)。

  2·我想邀请坐姿端正的同学跟我读课文。(左手按书,右手点读。)(注意读准字音)(强调结,常,摘,追)

  3·请大家自己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三、识字

  1·现在请大家一起走进汉字王国,和字宝宝们交个朋友吧!自己拼读一遍!

  2·我请坐姿端正,张大嘴巴认真读的来当小老师领读。

  钟时间把不认识的字再拼读几遍。

  4·拼音宝宝藏起来了你还认识他们吗?我们开火车试一试。(看来词语是难不倒你们了,加大难度)

  5·生字宝宝的好朋友也藏起来了。你还认识他们吗?同桌互相拼读一遍吧!

  6·***结字中藏着一个小秘密,谁发现了你真是一个善于积累的孩子·7·在这么多字宝宝中,老师发现“掰”字可不好记了,我邀请小老师XXX来帮大家认识这个字。小老师帮通过字意帮我们来识字,我们还可以通过图片来识字呢!(出示扛玉米图片)我们刚刚学过的一个字就藏在图片里,谁能把他找出来?小猴子把玉米放在哪儿了?让我们学着小猴子扛起玉米吧

  8·小猴子想吃又大又红的桃子,它用双手把桃子捧到了胸口。捧,我们把捧送回句子中在读一读吧!

  9·你们看看这个大西瓜又大又圆,好沉啊,我们来抱抱它吧!原来我们还能通过动作来识字呢

  10·你还有什么办法帮我们认识这些字?(我们能通过组词的方法认识满字,满意,满足)

  11·小猴子要带我们去摘苹果,谁想去小火车开起来,大家真厉害,收获了满满一篮子生字苹果。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12·下面我们来一段生字律动操。全体起立,请大家跟着视频动起来吧。

  四、回文读

  1·大家扫除了生字障碍,相信课文读得就更美了,那让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文中,自己再读一遍吧。

  2·大家读得真认真,老师想听你们开火车展示美美的朗读,小火车开起来,其他同学思考小猴子都去了哪些地方,用横线画出来。

  五、写字

  块往

  观察块:

  1·什么结构?哪边窄哪边宽,那边高哪边低。2·关键笔?

  (1)穿插笔画:长长的竖撇,从竖中线起笔穿插到提土旁提的下面。

  (2)横:横穿插到提的下面,左低右高压横中线

  3·金手指,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写

  4·笔画歌

  5·生描黑并在后面再写2个,师巡视。

  往:1·什么结构?哪边窄哪边宽。2·关键笔?

  (1)穿插笔画:长长的横穿插到撇的下方。

  (2)主:三横间的距离要相等,中间最短,下面最长。

  3·金手指,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写

  4·笔画歌

  5·生描黑并在后面再写2个,师巡视。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0篇(扩展3)

——教学设计《小猴子下山》

教学设计《小猴子下山》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小猴子下山》,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设计《小猴子下山》1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2个生字。

  2·正确流利读课文。通过动作演示等方法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

  教学重难点:了解表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许多老师们和大家一起学习,给老师们打个招呼吧!四班的孩子们都非常懂礼貌,老师把大拇哥送给你们。

  一、导入

  大家看这个字读什么?老师把可爱的小猴子请到我们的课堂上来了,大家一起叫叫他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金手指,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轻轻地打开语文书94页,我们的要求是快、静。请大家静静地听故事,(要求小手点着认真听,听清字音)。

  2·我想邀请坐姿端正的同学跟我读课文。(左手按书,右手点读。)(注意读准字音)(强调结,常,摘,追)

  3·请大家自己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三、识字

  1·现在请大家一起走进汉字王国,和字宝宝们交个朋友吧!自己拼读一遍!

  2·我请坐姿端正,张大嘴巴认真读的来当小老师领读。

  钟时间把不认识的字再拼读几遍。

  4·拼音宝宝藏起来了你还认识他们吗?我们开火车试一试。(看来词语是难不倒你们了,加大难度)

  5·生字宝宝的好朋友也藏起来了。你还认识他们吗?同桌互相拼读一遍吧!

  6·***结字中藏着一个小秘密,谁发现了你真是一个善于积累的孩子·7·在这么多字宝宝中,老师发现“掰”字可不好记了,我邀请小老师XXX来帮大家认识这个字。小老师帮通过字意帮我们来识字,我们还可以通过图片来识字呢!(出示扛玉米图片)我们刚刚学过的一个字就藏在图片里,谁能把他找出来?小猴子把玉米放在哪儿了?让我们学着小猴子扛起玉米吧

  8·小猴子想吃又大又红的桃子,它用双手把桃子捧到了胸口。捧,我们把捧送回句子中在读一读吧!

  9·你们看看这个大西瓜又大又圆,好沉啊,我们来抱抱它吧!原来我们还能通过动作来识字呢

  10·你还有什么办法帮我们认识这些字?(我们能通过组词的方法认识满字,满意,满足)

  11·小猴子要带我们去摘苹果,谁想去小火车开起来,大家真厉害,收获了满满一篮子生字苹果。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12·下面我们来一段生字律动操。全体起立,请大家跟着视频动起来吧。

  四、回文读

  1·大家扫除了生字障碍,相信课文读得就更美了,那让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文中,自己再读一遍吧。

  2·大家读得真认真,老师想听你们开火车展示美美的朗读,小火车开起来,其他同学思考小猴子都去了哪些地方,用横线画出来。

  五、写字

  块往

  观察块:

  1·什么结构?哪边窄哪边宽,那边高哪边低。2·关键笔?

  (1)穿插笔画:长长的竖撇,从竖中线起笔穿插到提土旁提的下面。

  (2)横:横穿插到提的下面,左低右高压横中线

  3·金手指,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写

  4·笔画歌

  5·生描黑并在后面再写2个,师巡视。

  往:1·什么结构?哪边窄哪边宽。2·关键笔?

  (1)穿插笔画:长长的横穿插到撇的下方。

  (2)主:三横间的距离要相等,中间最短,下面最长。

  3·金手指,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写

  4·笔画歌

  5·生描黑并在后面再写2个,师巡视。

教学设计《小猴子下山》2

  教学要求

  一、从小猴子下山一事无成的故事里,教育学生做事必须一心一意。

  二、认识生字:猴、块、非、扛、棵、桃、扔、捧、圆、可、林,会用“又……又……”“蹦蹦跳跳”,并初步学会运用量词“一只、一块、一个、一棵”。

  三、能流利地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能复述。

  课前准备:

  放大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讲故事、学生字,初读课文。

  第二课时:表情朗读课文,复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一个故事,题目叫《小猴子下山》。

  △教学:猴。提示:猴是野兽,所以是“”。注意“侯”少了一竖。例如“喉”也是没有一竖的。

  小猴子下山,到了哪些地方,请看看图,自己拼读生字。学生自学后,结合学生回答,教学下列图旁出现的生字。

  一块(kuài)玉米地里一棵桃(táo)树下

  结着又大又圆(yuán)的西瓜地里树林子

  △教学:块。

  学生看图识字,引导引用数量词。

  “一块糖”,“一块饼干”。这种东西一般有个*面。“一块黑板”、“一块玻璃”、

  △教学:棵。

  一棵树,还有什么也说“一棵”?

  “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苗”;“一棵瓜秧”。

  指点:细而长的,而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长的用“一棵”。

  △教学:圆(kē)。

  “圆”,西瓜圆的。注意前鼻音发准。

  “圆圆的月亮”、“圆圆的太阳”、“圆圆的大汽球”。

  不仅圆还大,就说“又圆又大”。引导记住“圆”的字形。

  △教学:林。

  许多树长成一片,就是树林。这“林”叫“双木林”。

  三、初读课文。

  学了些生字,知道小猴子先到“玉米地”,接着来到“桃树下”,而后又来到“西瓜地”,最后追到“小树林边”。

  还有生字没教,你们一边读,一边自己学。

  四、检查自学效果。

  结合引导学生弄清课文主要内容。

  小猴子下山拿过哪些东西?

  利用前面图旁的板书:

  △教学桃(táo)。

  桃子是结在树上的,是“木”字旁。指点“兆”的笔划笔顺,可复习“跳”。并指点“瓜”的里面是“L”。

  最后又去追什么?(小兔子)

  小猴子下山结果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得到。)

  五、再教生字(出示小黑板)

  △掰(bāi);用手把东西分开叫“掰”。(动作演示)

  △扛:用手把东西放在肩上叫“扛”。(动作演示)

  △捧(pěn):用两手把东西放在胸前叫“捧”。(动作演示)

  △扔(rēng):玉米它不要了,西瓜也不要了,东西不要了,把它丢掉叫“扔”。

  (教学以上生字均以手的动作演示,以帮助理解字义。)

  扛、捧、扔都是表示手的动作,都是“”,重点指导写“棒”的右下“丰”。“扔”的右半边,“乃”笔划为横折折折钩。

  复习巩固生字,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出示小卡片::工、奉、乃。

  拼字游戏:给“”找朋友。

  1、先将“”分别与“工”、“奉”、“乃”组合,让学生念。

  2、请学生读出字音,“捧”、“扛”、“扔”。

  二、阅读课文。

  1、要求一字一字读正确。

  2、指导读流利。

  出示第三节课文,学会读出节奏。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指导学生看词儿,读出句子的节奏。

  各自读全篇;再指名轮读全篇。

  3、述课文。

  1)、不看书说,记不清了再看书。(各自练习)

  2)、指名复述。

  四、指导表情朗读。

  1、第一节,语气像讲故事一样、

  2、指导读“又……又……”

  玉米又大又多

  桃子又大又红

  西瓜又大又圆

  结合进行说话训练。

  a、太阳____。苹果。

  (提供主语)

  b、**用“又……又……”说话。

  又……又……。

  3、继续指导朗读。(第二节一第六节。)

  △“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表现出很得意的样子。(示范)

  △“猴子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你们有没有想到它会把玉米扔了?(觉得猴子可笑的口气)(指导)

  △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读出觉得猴子更可笑的口气,语气加重)

  谁来试试,指名读。

  △“它看见一只兔子蹦蹦跳跳,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觉得猴子真不像话,用批评小猴子的口气读)。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要读出猴子灰溜溜的、失望的神情。)

  指名读、齐读、练习有表情地朗读。

  五、创造性复述。

  想象小猴子回家后,和妈**一段对话。

  提示:①老猴子会怎么问?②小猴子可能怎么回答?③听完了小猴子的话,老猴子又可能怎样教育小猴子。④小猴子又会怎么回答。⑤小猴子又下山了,这一次它可能是怎样吸取教训的。

  连贯复述。

  板书设计

  结合字词教学,指导朗读等活动,组成下列板书:

  玉米又大又多掰扛扔

  桃树又大又红摘捧扔

  西瓜又大又圆摘抱扔

  小兔子蹦蹦跳跳追空着手

教学设计《小猴子下山》3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习,让识字规律可循。

  二、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 了解故事内容。

  4、 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 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 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 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 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 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灵的、调皮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 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 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 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 (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 读后交流:

  (1) 玉米地

  (2) 桃树下

  (3) 瓜地里

  (4) 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 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 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 精读,学习1、2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 )又( )又( )。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 小三角 ”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 用“小猴子走到......看见...... 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小猴子下山》4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做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简笔画猜课题。

  2.生读课题回答问题(读懂什么?还想懂什么?)。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音乐起,师朗诵第一,第二自然段,接着问:小猴子扛着玉米会去哪?会干什么呢?然后用手势提示学生读课文。

  2.问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师根据生的回答贴出挂图)

  三、学第一自然段

  1.读课文。

  2.品“又大又多”。

  3.品“非常”。

  4.品“掰”字。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跟小猴子去玉米地的时候,我们先是通读课文知道小猴子在玉米地里干什么?接着想象小猴子见到的玉米是怎样的?然后模仿小猴子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它当时的心情;最后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法:通读—想象—模仿—朗读)

  五、自学

  请同学们用刚才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跟小猴子继续往前走,**组成学习小组自学余下的课文。自学完后可以用表演的形式,朗读的形式或讲故事的形式来汇报学习情况。

  六、悟课文寓意

  小猴子这次下山一无所获,空着手回家啦!你知道它为什么只能空着手回家吗?

  七、巩固

  学生根据这一课的内容演课本剧。

  八、拓展思维

  1.如果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它会去哪,会怎样做?(同桌讨论,再指名说)

  2.请大家把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发生的事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3.指名读自己写的小故事。

  九、小结下课

教学设计《小猴子下山》5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我们就来学习第13《小猴子下山》。

  二、新:、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页,教师范读文。学生想:这篇文主要讲了一什么事?

  2、学生**朗读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

  4、分段指名朗读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分段学习

  、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

  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学文的2、3、4自然段。、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

  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

  4、填空练习。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学生检查自己*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7、表演文内容。

  8、想象扩展: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

  9、续编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下一节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四、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又大又多掰扛

  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空着手

  西瓜地又大又圆扔摘回家去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

教学设计《小猴子下山》6

  一、教材分析:

  这也是一篇动物故事,通过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的经历和结果,说明一个道理:目标不明确,做事不专心,是不会有收获的。课文语言通俗浅显,故事情节单纯明白。易于被少儿读懂。但应假设对立的情况, 使 学生明白:只有巩固成果,才能不虚此行的道理。

  本课计划两课时

  二、学习目标 :

  1、熟记和认识本课词语,注意动词的运用,积累语言;

  2、朗读理解,从故事中体会道理

  3、假设相反情况,拓展课文寓意

  三、重难点:

  重点:熟识词语,朗读课文

  难点:拓展认识,巩固理解

  四、学情分析 :

  动物故事贴近儿童心理,内容又贴近生活实际,启发假设,对比课文,可益智怡情。

  五、教学策略:

  在朗读中感知内容,在假设中对照课文,交流成果,同步提高

  六、教学资 源:

  录像碟片、ppt

  七、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2、熟记词语,学会运用

  重点 :熟记词语,学会**

  难点 :学习运用

教学设计《小猴子下山》7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朗读,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利用范读及例句比较等方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范写、临摹写“块、常”等7个生字。

  2、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读懂前四个自然段中相同相异的部分,利用表格,提取整合导致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主要信息,进行简单推断,并通过此过程理解“掰、扛”等动词的意思。

  3、仿照课文形式,说说小猴子如果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并适当运用所学动词。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语境中识字写字。

  三、教学难点:

  从反复的结构中,能推断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1、爬杆上树是高手,爱吃香蕉和桃子,家里没有山上有。

  (1)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2)舌前舌后音要读标准,认识猴子的猴,侯爵的候,时候的候。反犬旁还有哪些字?猪·狗·猫等,和动物有关。

  (二)朗读课文,识字。

  (1)范读课文,请认真听准每个音。

  (2)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生字。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

  (3)出示字卡,粘贴到白板上。

  ①带拼音读三遍。

  ②去掉拼音读三遍。

  第一句中的“空”是《要下雨了》一课中的,读knɡ,猜一猜,第二句中的“空”是什么读音?

  ①玉米结(jiē)得又大又多。

  ②小猴子下山来,最后的结(jié)果是空手而归。

  这两句话中的“结”读音不同,想想课文中的“结”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这样的句子吗?

  (4)仔细看课后第3题的插图,先读准字音,再做一做动作。

  (5)认读其他生字,组词巩固。男女生读词,开火车读词。

  (三)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同桌带动作朗读课文,了解动词意思,体会小猴子的情感变化。

  2、图文结合,朗读汇报,再结合课后第3题的插图,说说这些动作都与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关,哪个动作是这几次中都有的。

  3、结合课文最后一幅插图,比较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为什么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4、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

  (四)情境创设,信息整合,简单推断。

  小猴子知错就改,以后会怎么样呢?

  (五)生字书写。

  重点指导“空”字和“常”字的中心对称。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情境延伸: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他会做什么,想些什么?画一画,写一写,如果能用上几个刚刚学过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就更好了。

  五、教后反思。

  1、通过朗读,识字释词示意。

  学习朗读是通过朗读可以识字学词,可以理解内容,也可以学习语用。所以,本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朗读的学习来完成。学生初读,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范读,不但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及反复的结构。通过朗读理解内容,体会结构特点。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程度。加上表情和动作,使学生自主完成对人物心情的体会、对动词意思的理解。正是通过多次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多次感受相似的做法和相似的心情。也正是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生字多次“复现”,建立了音、形、义三者的联系。多音字的学习,在语境中据意辨音,使得朗读的学习和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有机结合。

  2、调整视角,使推断有迹可循。

  呼应单元语文要素,本课要整合信息,作简单推断。在小猴子下山空手而归的结果已然明确的前提下,推断就要由果溯因。所以,将课后第2题调整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会想到些什么?

  3、借助插图,情境延伸,思维和语言相互促进。

  语言的学习、思维的发展都要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而且要注意学用结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说图的能力,课文的每幅插图又情趣盎然,因此课始就让学生看图按“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怎么样”的句式,大体说一说图的内容;结合单元课文,试着再运用“要是……就……”的句式,建立结果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表格中重点词语、动作词语的选择填空;情境延伸出小猴子第二天又下山了,他会怎样做,怎样想。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使学练结合,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和提升。

  因为本课要承担“信息整合,简单推断”训练,所以,在朗读课文、内容理解上,教师引导得相对较多。实际教学时,面对不同的学情,可采用不同的策略,减少教的成分,增加学的分量,使教学更有效。

教学设计《小猴子下山》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猴、结、掰”等生字,会写“块、非、常”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插图讲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等动词。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以图导言,激趣导入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教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学生**发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在文中画出小猴子都去了哪里。

  3.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给下列汉字注音。

  ()掰()扔()摘

  ()捧()蹦()追

  三、学习第1自然段(掰玉米)

  1.小猴子下山来了,他首先来到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他做了什么呢?(板书:玉米地)

  课件出示: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2.理解“掰、扛”两个动词。

  (1)指名**做“掰、扛”的动作。

  (2)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用“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

  3.指导表情朗读。

  (1)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毫不犹豫地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甭提有多高兴了!现在请同学们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有表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指名**表演读。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猴子来到了,看到的玉米。

  3.小猴子非常高兴。“非常”一词可以用来替换。(填序号)

  A.时常

  B.十分

  C.经常四、回顾所学,小结学法

  1.刚刚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小猴下山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教师板书:掰玉米又大又多掰、扛)

  2.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

  (1)小猴子来到哪里,做了什么?

  (2)理解小猴子的动作。

  (3)有表情地朗读课文。4.照样子,说一说。

  (又大又多的)玉米

  ()苹果

  ()葡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课文第1~4自然段结构类似,下面,四人小组选择第2~4自然段中你们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尝试用老师刚才使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二、利用学法学习第2~4自然段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选择一段学习。

  多**出示小组合作学习向导:

  ①读一读:把课文读通顺,争取读明白。

  ②想一想: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小猴子是怎样做的?

  ③议一议:找出文中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学着做一做。

  ④演一演:有感情地朗读并表演。

  2.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板书。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猴子后来去了和。摘到了和。桃树下(扔摘捧)

  西瓜地里(扔摘抱)

  回家路上(扔追)

  三、学习第5自然段

  同学们,小猴子下山来,它掰到过又大又多的玉米,摘到过又大又红的桃子,摘到过又大又圆的西瓜,追过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他这次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却空着手回家。这是为什么呢?

  1.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出示:喜新厌旧)

  喜新厌旧导致的结果是什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一无所获)

  2.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说说自己有没有做过像小猴子一样的事情呢。如果有,今后你准备怎样做?6.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

  四、复习生字、学习词语

  1.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2.学习量词。

  (1)出示课件,让学生找出课本中的量词填入括号里。

  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2)指名学生读句子,学习量词的使用。

  3.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

  (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2)出示图片,让学生将上面“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三个词语贴在对应的图片处。

  (3)拓展运用。

  ①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又()又()”的词语。

  ②老师提示: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

  ③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4.说话练习。用今天所学的动词说一句话。

  5.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量词。

  一()玉米地

  一()玉米

  一()桃树

  一()瓜地

  一()小兔子

  6.选择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掰扛扔摘捧抱

  [教学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又大又多——掰扛扔

  桃子——又大又红——摘捧扔

  西瓜——又大又圆——摘抱扔

  小兔子——蹦蹦跳跳——追空着手回家

  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

  [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文章。全文配有五幅图,形象生动,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执教这一课时,我首先示范讲解一个自然段,教学生总结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支配课堂,学生的自学积极性很高。

  在学生自主学习,读懂课文后,我抓住文本特点,让学生自主积累课本中的好词,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起到良好效果。在字词教学上不但要善于发现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从识记到运用的落实。

教学设计《小猴子下山》9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 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0篇(扩展4)

——教学设计《小猴子下山》

教学设计《小猴子下山》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小猴子下山》,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计《小猴子下山》1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2个生字。

  2·正确流利读课文。通过动作演示等方法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

  教学重难点:了解表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许多老师们和大家一起学习,给老师们打个招呼吧!四班的孩子们都非常懂礼貌,老师把大拇哥送给你们。

  一、导入

  大家看这个字读什么?老师把可爱的小猴子请到我们的课堂上来了,大家一起叫叫他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金手指,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轻轻地打开语文书94页,我们的要求是快、静。请大家静静地听故事,(要求小手点着认真听,听清字音)。

  2·我想邀请坐姿端正的同学跟我读课文。(左手按书,右手点读。)(注意读准字音)(强调结,常,摘,追)

  3·请大家自己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三、识字

  1·现在请大家一起走进汉字王国,和字宝宝们交个朋友吧!自己拼读一遍!

  2·我请坐姿端正,张大嘴巴认真读的来当小老师领读。

  钟时间把不认识的字再拼读几遍。

  4·拼音宝宝藏起来了你还认识他们吗?我们开火车试一试。(看来词语是难不倒你们了,加大难度)

  5·生字宝宝的好朋友也藏起来了。你还认识他们吗?同桌互相拼读一遍吧!

  6·***结字中藏着一个小秘密,谁发现了你真是一个善于积累的孩子·7·在这么多字宝宝中,老师发现“掰”字可不好记了,我邀请小老师XXX来帮大家认识这个字。小老师帮通过字意帮我们来识字,我们还可以通过图片来识字呢!(出示扛玉米图片)我们刚刚学过的一个字就藏在图片里,谁能把他找出来?小猴子把玉米放在哪儿了?让我们学着小猴子扛起玉米吧

  8·小猴子想吃又大又红的桃子,它用双手把桃子捧到了胸口。捧,我们把捧送回句子中在读一读吧!

  9·你们看看这个大西瓜又大又圆,好沉啊,我们来抱抱它吧!原来我们还能通过动作来识字呢

  10·你还有什么办法帮我们认识这些字?(我们能通过组词的方法认识满字,满意,满足)

  11·小猴子要带我们去摘苹果,谁想去小火车开起来,大家真厉害,收获了满满一篮子生字苹果。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12·下面我们来一段生字律动操。全体起立,请大家跟着视频动起来吧。

  四、回文读

  1·大家扫除了生字障碍,相信课文读得就更美了,那让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文中,自己再读一遍吧。

  2·大家读得真认真,老师想听你们开火车展示美美的朗读,小火车开起来,其他同学思考小猴子都去了哪些地方,用横线画出来。

  五、写字

  块往

  观察块:

  1·什么结构?哪边窄哪边宽,那边高哪边低。2·关键笔?

  (1)穿插笔画:长长的竖撇,从竖中线起笔穿插到提土旁提的下面。

  (2)横:横穿插到提的下面,左低右高压横中线

  3·金手指,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写

  4·笔画歌

  5·生描黑并在后面再写2个,师巡视。

  往:1·什么结构?哪边窄哪边宽。2·关键笔?

  (1)穿插笔画:长长的横穿插到撇的下方。

  (2)主:三横间的距离要相等,中间最短,下面最长。

  3·金手指,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写

  4·笔画歌

  5·生描黑并在后面再写2个,师巡视。

教学设计《小猴子下山》2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习,让识字规律可循。

  二、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 了解故事内容。

  4、 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 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 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 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 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 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灵的、调皮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 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 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 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 (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 读后交流:

  (1) 玉米地

  (2) 桃树下

  (3) 瓜地里

  (4) 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 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 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 精读,学习1、2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 )又( )又( )。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 小三角 ”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 用“小猴子走到......看见...... 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小猴子下山》3

  教学要求

  一、从小猴子下山一事无成的故事里,教育学生做事必须一心一意。

  二、认识生字:猴、块、非、扛、棵、桃、扔、捧、圆、可、林,会用“又……又……”“蹦蹦跳跳”,并初步学会运用量词“一只、一块、一个、一棵”。

  三、能流利地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能复述。

  课前准备:

  放大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讲故事、学生字,初读课文。

  第二课时:表情朗读课文,复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一个故事,题目叫《小猴子下山》。

  △教学:猴。提示:猴是野兽,所以是“”。注意“侯”少了一竖。例如“喉”也是没有一竖的。

  小猴子下山,到了哪些地方,请看看图,自己拼读生字。学生自学后,结合学生回答,教学下列图旁出现的生字。

  一块(kuài)玉米地里一棵桃(táo)树下

  结着又大又圆(yuán)的西瓜地里树林子

  △教学:块。

  学生看图识字,引导引用数量词。

  “一块糖”,“一块饼干”。这种东西一般有个*面。“一块黑板”、“一块玻璃”、

  △教学:棵。

  一棵树,还有什么也说“一棵”?

  “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苗”;“一棵瓜秧”。

  指点:细而长的,而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长的用“一棵”。

  △教学:圆(kē)。

  “圆”,西瓜圆的。注意前鼻音发准。

  “圆圆的月亮”、“圆圆的太阳”、“圆圆的大汽球”。

  不仅圆还大,就说“又圆又大”。引导记住“圆”的字形。

  △教学:林。

  许多树长成一片,就是树林。这“林”叫“双木林”。

  三、初读课文。

  学了些生字,知道小猴子先到“玉米地”,接着来到“桃树下”,而后又来到“西瓜地”,最后追到“小树林边”。

  还有生字没教,你们一边读,一边自己学。

  四、检查自学效果。

  结合引导学生弄清课文主要内容。

  小猴子下山拿过哪些东西?

  利用前面图旁的板书:

  △教学桃(táo)。

  桃子是结在树上的',是“木”字旁。指点“兆”的笔划笔顺,可复习“跳”。并指点“瓜”的里面是“L”。

  最后又去追什么?(小兔子)

  小猴子下山结果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得到。)

  五、再教生字(出示小黑板)

  △掰(bāi);用手把东西分开叫“掰”。(动作演示)

  △扛:用手把东西放在肩上叫“扛”。(动作演示)

  △捧(pěn):用两手把东西放在胸前叫“捧”。(动作演示)

  △扔(rēng):玉米它不要了,西瓜也不要了,东西不要了,把它丢掉叫“扔”。

  (教学以上生字均以手的动作演示,以帮助理解字义。)

  扛、捧、扔都是表示手的动作,都是“”,重点指导写“棒”的右下“丰”。“扔”的右半边,“乃”笔划为横折折折钩。

  复习巩固生字,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出示小卡片::工、奉、乃。

  拼字游戏:给“”找朋友。

  1、先将“”分别与“工”、“奉”、“乃”组合,让学生念。

  2、请学生读出字音,“捧”、“扛”、“扔”。

  二、阅读课文。

  1、要求一字一字读正确。

  2、指导读流利。

  出示第三节课文,学会读出节奏。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指导学生看词儿,读出句子的节奏。

  各自读全篇;再指名轮读全篇。

  3、述课文。

  1)、不看书说,记不清了再看书。(各自练习)

  2)、指名复述。

  四、指导表情朗读。

  1、第一节,语气像讲故事一样、

  2、指导读“又……又……”

  玉米又大又多

  桃子又大又红

  西瓜又大又圆

  结合进行说话训练。

  a、太阳____。苹果。

  (提供主语)

  b、**用“又……又……”说话。

  又……又……。

  3、继续指导朗读。(第二节一第六节。)

  △“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表现出很得意的样子。(示范)

  △“猴子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你们有没有想到它会把玉米扔了?(觉得猴子可笑的口气)(指导)

  △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读出觉得猴子更可笑的口气,语气加重)

  谁来试试,指名读。

  △“它看见一只兔子蹦蹦跳跳,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觉得猴子真不像话,用批评小猴子的口气读)。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要读出猴子灰溜溜的、失望的神情。)

  指名读、齐读、练习有表情地朗读。

  五、创造性复述。

  想象小猴子回家后,和妈**一段对话。

  提示:①老猴子会怎么问?②小猴子可能怎么回答?③听完了小猴子的话,老猴子又可能怎样教育小猴子。④小猴子又会怎么回答。⑤小猴子又下山了,这一次它可能是怎样吸取教训的。

  连贯复述。

  板书设计

  结合字词教学,指导朗读等活动,组成下列板书:

  玉米又大又多掰扛扔

  桃树又大又红摘捧扔

  西瓜又大又圆摘抱扔

  小兔子蹦蹦跳跳追空着手

教学设计《小猴子下山》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猴、结、掰”等生字,会写“块、非、常”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插图讲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等动词。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以图导言,激趣导入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教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学生**发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在文中画出小猴子都去了哪里。

  3.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给下列汉字注音。

  ()掰()扔()摘

  ()捧()蹦()追

  三、学习第1自然段(掰玉米)

  1.小猴子下山来了,他首先来到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他做了什么呢?(板书:玉米地)

  课件出示: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2.理解“掰、扛”两个动词。

  (1)指名**做“掰、扛”的动作。

  (2)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用“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

  3.指导表情朗读。

  (1)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毫不犹豫地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甭提有多高兴了!现在请同学们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有表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指名**表演读。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猴子来到了,看到的玉米。

  3.小猴子非常高兴。“非常”一词可以用来替换。(填序号)

  A.时常

  B.十分

  C.经常四、回顾所学,小结学法

  1.刚刚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小猴下山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教师板书:掰玉米又大又多掰、扛)

  2.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

  (1)小猴子来到哪里,做了什么?

  (2)理解小猴子的动作。

  (3)有表情地朗读课文。4.照样子,说一说。

  (又大又多的)玉米

  ()苹果

  ()葡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课文第1~4自然段结构类似,下面,四人小组选择第2~4自然段中你们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尝试用老师刚才使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二、利用学法学习第2~4自然段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选择一段学习。

  多**出示小组合作学习向导:

  ①读一读:把课文读通顺,争取读明白。

  ②想一想: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小猴子是怎样做的?

  ③议一议:找出文中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学着做一做。

  ④演一演:有感情地朗读并表演。

  2.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板书。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猴子后来去了和。摘到了和。桃树下(扔摘捧)

  西瓜地里(扔摘抱)

  回家路上(扔追)

  三、学习第5自然段

  同学们,小猴子下山来,它掰到过又大又多的玉米,摘到过又大又红的桃子,摘到过又大又圆的西瓜,追过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他这次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却空着手回家。这是为什么呢?

  1.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出示:喜新厌旧)

  喜新厌旧导致的结果是什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一无所获)

  2.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说说自己有没有做过像小猴子一样的事情呢。如果有,今后你准备怎样做?6.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

  四、复习生字、学习词语

  1.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2.学习量词。

  (1)出示课件,让学生找出课本中的量词填入括号里。

  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2)指名学生读句子,学习量词的使用。

  3.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

  (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2)出示图片,让学生将上面“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三个词语贴在对应的图片处。

  (3)拓展运用。

  ①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又()又()”的词语。

  ②老师提示: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

  ③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4.说话练习。用今天所学的动词说一句话。

  5.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量词。

  一()玉米地

  一()玉米

  一()桃树

  一()瓜地

  一()小兔子

  6.选择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掰扛扔摘捧抱

  [教学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又大又多——掰扛扔

  桃子——又大又红——摘捧扔

  西瓜——又大又圆——摘抱扔

  小兔子——蹦蹦跳跳——追空着手回家

  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

  [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文章。全文配有五幅图,形象生动,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执教这一课时,我首先示范讲解一个自然段,教学生总结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支配课堂,学生的自学积极性很高。

  在学生自主学习,读懂课文后,我抓住文本特点,让学生自主积累课本中的好词,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起到良好效果。在字词教学上不但要善于发现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从识记到运用的落实。

教学设计《小猴子下山》5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朗读,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利用范读及例句比较等方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范写、临摹写“块、常”等7个生字。

  2、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读懂前四个自然段中相同相异的部分,利用表格,提取整合导致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主要信息,进行简单推断,并通过此过程理解“掰、扛”等动词的意思。

  3、仿照课文形式,说说小猴子如果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并适当运用所学动词。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语境中识字写字。

  三、教学难点:

  从反复的结构中,能推断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1、爬杆上树是高手,爱吃香蕉和桃子,家里没有山上有。

  (1)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2)舌前舌后音要读标准,认识猴子的猴,侯爵的候,时候的候。反犬旁还有哪些字?猪·狗·猫等,和动物有关。

  (二)朗读课文,识字。

  (1)范读课文,请认真听准每个音。

  (2)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生字。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

  (3)出示字卡,粘贴到白板上。

  ①带拼音读三遍。

  ②去掉拼音读三遍。

  第一句中的“空”是《要下雨了》一课中的,读knɡ,猜一猜,第二句中的“空”是什么读音?

  ①玉米结(jiē)得又大又多。

  ②小猴子下山来,最后的结(jié)果是空手而归。

  这两句话中的“结”读音不同,想想课文中的“结”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这样的句子吗?

  (4)仔细看课后第3题的插图,先读准字音,再做一做动作。

  (5)认读其他生字,组词巩固。男女生读词,开火车读词。

  (三)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同桌带动作朗读课文,了解动词意思,体会小猴子的情感变化。

  2、图文结合,朗读汇报,再结合课后第3题的插图,说说这些动作都与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关,哪个动作是这几次中都有的。

  3、结合课文最后一幅插图,比较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为什么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4、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

  (四)情境创设,信息整合,简单推断。

  小猴子知错就改,以后会怎么样呢?

  (五)生字书写。

  重点指导“空”字和“常”字的中心对称。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情境延伸: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他会做什么,想些什么?画一画,写一写,如果能用上几个刚刚学过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就更好了。

  五、教后反思。

  1、通过朗读,识字释词示意。

  学习朗读是通过朗读可以识字学词,可以理解内容,也可以学习语用。所以,本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朗读的学习来完成。学生初读,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范读,不但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及反复的结构。通过朗读理解内容,体会结构特点。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程度。加上表情和动作,使学生自主完成对人物心情的体会、对动词意思的理解。正是通过多次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多次感受相似的做法和相似的心情。也正是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生字多次“复现”,建立了音、形、义三者的联系。多音字的学习,在语境中据意辨音,使得朗读的学习和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有机结合。

  2、调整视角,使推断有迹可循。

  呼应单元语文要素,本课要整合信息,作简单推断。在小猴子下山空手而归的结果已然明确的前提下,推断就要由果溯因。所以,将课后第2题调整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会想到些什么?

  3、借助插图,情境延伸,思维和语言相互促进。

  语言的学习、思维的发展都要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而且要注意学用结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说图的能力,课文的每幅插图又情趣盎然,因此课始就让学生看图按“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怎么样”的句式,大体说一说图的内容;结合单元课文,试着再运用“要是……就……”的句式,建立结果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表格中重点词语、动作词语的选择填空;情境延伸出小猴子第二天又下山了,他会怎样做,怎样想。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使学练结合,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和提升。

  因为本课要承担“信息整合,简单推断”训练,所以,在朗读课文、内容理解上,教师引导得相对较多。实际教学时,面对不同的学情,可采用不同的策略,减少教的成分,增加学的分量,使教学更有效。

教学设计《小猴子下山》6

  一、教材分析:

  这也是一篇动物故事,通过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的经历和结果,说明一个道理:目标不明确,做事不专心,是不会有收获的。课文语言通俗浅显,故事情节单纯明白。易于被少儿读懂。但应假设对立的情况, 使 学生明白:只有巩固成果,才能不虚此行的道理。

  本课计划两课时

  二、学习目标 :

  1、熟记和认识本课词语,注意动词的运用,积累语言;

  2、朗读理解,从故事中体会道理

  3、假设相反情况,拓展课文寓意

  三、重难点:

  重点:熟识词语,朗读课文

  难点:拓展认识,巩固理解

  四、学情分析 :

  动物故事贴近儿童心理,内容又贴近生活实际,启发假设,对比课文,可益智怡情。

  五、教学策略:

  在朗读中感知内容,在假设中对照课文,交流成果,同步提高

  六、教学资 源:

  录像碟片、ppt

  七、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2、熟记词语,学会运用

  重点 :熟记词语,学会**

  难点 :学习运用

教学设计《小猴子下山》7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做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简笔画猜课题。

  2.生读课题回答问题(读懂什么?还想懂什么?)。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音乐起,师朗诵第一,第二自然段,接着问:小猴子扛着玉米会去哪?会干什么呢?然后用手势提示学生读课文。

  2.问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师根据生的回答贴出挂图)

  三、学第一自然段

  1.读课文。

  2.品“又大又多”。

  3.品“非常”。

  4.品“掰”字。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跟小猴子去玉米地的时候,我们先是通读课文知道小猴子在玉米地里干什么?接着想象小猴子见到的玉米是怎样的?然后模仿小猴子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它当时的心情;最后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法:通读—想象—模仿—朗读)

  五、自学

  请同学们用刚才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跟小猴子继续往前走,**组成学习小组自学余下的课文。自学完后可以用表演的形式,朗读的形式或讲故事的形式来汇报学习情况。

  六、悟课文寓意

  小猴子这次下山一无所获,空着手回家啦!你知道它为什么只能空着手回家吗?

  七、巩固

  学生根据这一课的内容演课本剧。

  八、拓展思维

  1.如果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它会去哪,会怎样做?(同桌讨论,再指名说)

  2.请大家把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发生的事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3.指名读自己写的小故事。

  九、小结下课

教学设计《小猴子下山》8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我们就来学习第13《小猴子下山》。

  二、新:、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页,教师范读文。学生想:这篇文主要讲了一什么事?

  2、学生**朗读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

  4、分段指名朗读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分段学习

  、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

  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学文的2、3、4自然段。、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

  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

  4、填空练习。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学生检查自己*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7、表演文内容。

  8、想象扩展: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

  9、续编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下一节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四、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又大又多掰扛

  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空着手

  西瓜地又大又圆扔摘回家去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

教学设计《小猴子下山》9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 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0篇(扩展5)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反思3篇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反思1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故事。文章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并更多地拓展语用点。所以,我将本课时的目标设置为:

  1、会认“猴、结、掰、扛”等12个生字,会写“非、常”两个生字。

  2、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理解故事内容,能看着插图基本完整地说出故事框架。

  在备课的过程中,让我最纠结的莫过于对于识字环节。识字环节主要有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加随文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其中“掰、扛”随文)。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十分乐于表演。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试教的时候,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在本课中,我设置了以下环节:

  1、读文,扫清字词障碍。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习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去障碍游戏、边做动作边读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

  2、读准多音字。我把孩子*时容易读错的“结”和“空”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读字、读词语中孩子的认字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活动,孩子们都乐于参与。3.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再说一说。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么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

  在评课的过程,在与同伴、导师交流过后,我发现自己在指导朗读方面还有所欠缺。在精读第一自然的教学中,“请你读出小猴子非常高兴的语气”,这个要求比较生硬,不能带动起孩子们的真实感受。除了指导朗读外,我认为我的识字环节也可以更加灵活一些,不需要集中识字,直接进入随文识字,孩子们更快地接触到课文,更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课堂效率更高。

  我们一定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积累,经历就是财富,经历就是收获。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反思2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符合儿童年龄及心理特点。通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孩子们能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能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积累过的词语对简单的段式进行仿说仿写练习。鉴于孩子的学情特点,我将字词训练、词语运用、仿说仿写做为读文基础上的重点目标。

  在初读课文环节中,我结合本班孩子实际,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读文,扫清字词障碍。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习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捉迷藏游戏、给字分组、做动作猜字举卡片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六个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

  2.读准多音字,读通长句子。我把孩子*时容易读错的“结”和“空”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读字、读词语、读好长句子的训练中孩子的认字读句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使孩子乐于参与。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孩子们通过读一读、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学习生字。在细读环节中,我充分抓住课文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

  1.在二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以给句式填空的方式训练孩子的表达、总结能力。通过同桌互动,每个孩子都进行了语言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抓住文章中准确的动词,进行动词和名词的搭配练习。通过举例子,学习动词的使用,感受用词的准确。并将动词的运用迁移到日常中常见的事物上,培养孩子词语运用能力。本环节是刚才学习生字的一个有效的延伸。

  3.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中,感受到课文中运用不同的词语写出事物的可爱。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样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课堂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找出把事物写可爱的词语,并通过反复的读,体会用词,练习有感情朗读。

  4.我从小猴子的三次“扔”入手,引导孩子总结小猴子三心二意的特点,并在孩子劝说小猴子的过程中,明白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只有坚持才能成功的道理。孩子在劝说的过程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仿写,又将本节课的字词句训练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分析句式后,我要求孩子能用上本节课积累的量词、表示可爱的`词和动词,进行段式的仿写练习。为了降低难度,我以填空的方式呈现,又给孩子图片,为孩子提供仿写的环境。由于日常我重视对孩子读写结合的训练,孩子们能根据句式进行仿写,用上积累的词语。孩子结合以往的知识经验和课堂中的收获,写出小猴子来到草莓地、苹果树、小河边、松树林、樱桃树下等不同的地方,大部分同学能用上积累过的词语。

  总之,本节课教师能够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的特点扎实地进行字词句的各项训练,在训练中关注孩子的语言发展,符合孩子认知水*与发展的需要。也能通过课件,生动有趣的辅助教学,激发孩子兴趣。在孩子读的环节中,形式的多样性还应该凸显,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读中,做到每次训练后都应以读收尾,以读促讲,让孩子通过反复的有梯度的读书,巩固词句训练的效果,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从文本中来,回文本中去,在文本的解读中学习、积累、运用。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反思3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一、由扶到放,培养自学能力

  课文前4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在教学中,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通过由指导到扶再到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第一自然段中重点教学“又()又()”的词语,通过朗读“又大又多的玉米”和“玉米又大又大”让学生体会词语的灵活运用。通过做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通过朗读,边演小猴子的动作、神态,体会小猴子高兴的心情。这样由细节到整体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为学生学**至四自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迁移运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本课的课文语言结构相似,这为语言训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点。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很重要。通过“小猴子走到(),他看见(),非常高兴,就()。”的句式反复让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来说完整,从而为他们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做铺垫。在学习中,还不断总结、提醒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迁移运用,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三、续编故事,培养表达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年级小学生内心充满想像,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在教学结束的时候,抛出一个问题:“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故事。学生表现出异样的兴奋,小手举得高高的,都想把自己编的故事分享给大家。这样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又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评价语言过于*淡,缺乏针对性,教学机智缺乏。今后我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0篇(扩展6)

——《小猴子下山》教案

《小猴子下山》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猴子下山》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猴子下山》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读为主线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同时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2、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4、学会看图根据句式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1、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同时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

  1、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2、学会看图根据句式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喜欢猜谜语么?今天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吧?一物像人又像狗,爬杆上树是能手,爱吃香蕉爱吃桃,家里没有山里有。——(打一动物)(猴子)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呢?没错,就是小猴子,一起来叫叫它吧。(猴子轻声读好),板书“小猴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叫——《小猴子下山》,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说明要求。

  1、第一遍大声读,标出自然段,遇到难读的地方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第二遍,读给你的同桌听。边读边想: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用“——”划出来,小猴子看见了什么,用“~~”划出来。

  3、读完课文,接下来,咱玩个游戏,老师这里准备了很多好东西,想请小朋友来选一选,哪些是小猴子下山的时候看到的好东西,如果这个好东西有,请把两只手向上举√,如果这个好东西没有,请小朋友举个×,会吗?

  (出示多种植物,让学生选择小猴子所见到的好东西)

  4、(出示各段课文),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得好的进行表扬,读的不够好的进行纠正。

  三、学习课文。

  1、课文的主角就是猴子,(出示西瓜,猴子,兔子,玉米)这些就是猴子下山看到的好东西。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再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呢?再次读一读课文,回答问题。

  2、指名回答问题

  玉米地→一棵桃树底下

  →一片瓜地

  →跑进树林里

  3、四段分四个组读课文

  4、小组合作讨论:这些东西都长得怎么样呢?从哪些词语里面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确实是好东西?找出词语。

  反馈:玉米结得又大又多,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

  5、又()又()训练。

  (1)、这些东西用这些词语一读就知道是好东西,不信来读读看: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兔子也可以用又()又()来说。【其他东西还可以用又()又()怎么说?】

  (2)、请把这些词语写到书上的插图边上。

  6、理解区分“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看到这么多好东西,小猴子心情怎么样?那他就看一看?小猴子是怎么做的?

  首先,走到一块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长得又大又多,是怎么做的?

  (掰扛)这些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接下来看到的东西又是怎么做的呢,和同桌相互商量用圆圈圈出来。【反馈】

  桃子:摘捧扔西瓜:摘抱扔兔子:追

  这些动词可以换过来说吗?为什么?说说理由

  四、复述课文

  这就是我们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我们看着投影就能把这个故事讲出来,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这个故事吧。(师生共同复述课文)

  五、课外延伸

  有时候,我们小朋友就像小猴子一样,总是有了这个就丢了那个,做一件事情不喜欢了,就放弃了,这样子,我们就会像小猴子一样,什么也得不到,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一,有始有终。

  但是,第二天,太阳照样会升起来,小猴子又下山来了,第二天,小猴子下山,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小朋友下课以后可以讨论讨论。

  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

  又大又多

  桃子

  又大又红

  西瓜

  又大又圆

  兔子

  蹦蹦跳跳

《小猴子下山》教案2

  教学目标:

  1、巩固已学过的10以内数的减法。

  2、正确解答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的减法问题,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体会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解答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的算式。

  教学难点:

  通过借助学具操作,算出得数,体会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的道理。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师准备投影片。

  师生双边活动:

  一、导入:

  在花果山上有一群猴子,有一天他们下山来,看见一棵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一只顽皮的小猴子就提着篮子来摘桃,你想知道小猴子摘桃子的结果吗?请看投影片。

  二、出示“小猴子下山”的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

  谈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自说说,然后小组内交流。

  三、引导学生看图,根据图意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同桌悄悄说说。同桌互相合作学具解答自己刚才发现的问题。

  四、全班交流自己是怎样解决发现的问题。

  生说算式,师板书。

  五、操作学具

  通过学具操作,着重让学生理解从一个数里减去0的含义,体会一个数减去0得数还是原数的道理。

  六、扩展练习

  1、同桌互相说说40页第1题的图意,并列出算式解答。

  2、谁能又准又快地计算41页的第2题。

  3、小组讨论第3题,根据图意如何列4个不同的加减算式。

  4、看图能正确流利地讲一个有关的数学故事。(小组合作探讨)

  七、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猴、结、掰”等生字,会写“块、非、常”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插图讲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等动词。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图导言,激趣导入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教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学生**发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在文中画出小猴子都去了哪里。

  3.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1.给下列汉字注音。

  ()掰()扔()摘

  ()捧()蹦()追

  三、学习第1自然段(掰玉米)

  1.小猴子下山来了,他首先来到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他做了什么呢?(板书:玉米地)

  课件出示: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2.理解“掰、扛”两个动词。

  (1)指名**做“掰、扛”的动作。

  (2)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用“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

  3.指导表情朗读。

  (1)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毫不犹豫地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甭提有多高兴了!现在请同学们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有表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指名**表演读。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猴子来到了,看到的玉米。

  3.小猴子非常高兴。“非常”一词可以用来替换。(填序号)

  A.时常

  B.十分

  C.经常四、回顾所学,小结学法

  1.刚刚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小猴下山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教师板书:掰玉米又大又多掰、扛)

  2.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

  (1)小猴子来到哪里,做了什么?

  (2)理解小猴子的动作。

  (3)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4.照样子,说一说。

  (又大又多的)玉米

  ()苹果

  ()葡萄

《小猴子下山》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会写“块、非”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重难点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从故事中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词语卡片、多**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猴、结”等7个生字,会写“块、非、常”3个字,读准多音字“结”的字音。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交流。

  师:动物王国里有很多小动物,今天我们就请来一位动物朋友,它聪明、伶俐、会爬树、爱吃香蕉,你们猜猜它是谁?

  生:小猴子。

  师:没错,就是聪明调皮的小猴子。你听过哪些和小猴子有关的故事?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猴子捞月》《十二生肖》《孙悟空大闹天宫》……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和小猴子有关的故事。

  2.导入新课。

  (1)导语:小猴子在参加完动物王国的大会以后呀,觉得动物王国有点无聊,所以呢,他就想下山玩玩。下山后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

  (2)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猴”)

  (3)“猴子”的“猴”是反犬旁,注意观察右边的“侯”里面没有一竖。很多小动物的名字,都是反犬旁,比如狗、狼、猫……

  (4)齐读课题。

  板块二明确脉络,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梳理文段。

  (1)**朗读,出示要求。

  课件出示:

  l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l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5个自然段。(都标对了吗?标错的看黑板改一改)

  2.图文结合,初步感知。

  (1)小猴子下山后去了哪些地方玩呀?

  (2)请同学们再次轻声地读一读课文,并用“”画出小猴子下山后经过了哪些地方。

  (3)你看见小猴子去了哪儿呢?指名说。(一块玉米地、一棵桃树下、一片瓜地里、树林里)

  课件出示:

  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

  板块三分段读文,随文识字

  1.学习第1自然段。

  (1)现在,让我们赶紧跟随着小猴子的脚步去玉米地看看吧。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指名读,学生点评)

  (2)教学“块”字。(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块”)

  你还会换什么偏旁?指导书写。我们还可以说一块什么呢?(课件出示:豆腐、蛋糕的图片)

  (3)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看!这些就是又大又多的玉米!注意“结”在这里念第一声,它是多音字,表示植物长果实。你能举例吗?例如:这棵树上结满了苹果。

  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小猴子的心里——非常高兴。(引读)

  ①(非常)谁再来读一读?全班一起读。你能给“非常”找一个近义词吗?(十分、特别)

  ②谁来用“非常”说一句话?

  (4)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会读书的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句话中有几个表示动作的词,找到了吗?(指名说)

  (5)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掰”)

  (6)这个字谁会读?(bāi)你掰过什么东西?怎么掰的?谁来做做这个动作?做得真形象,左边一只手,右边一只手,中间一个分,两手一分就是“掰”。

  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扛”)

  一起读好这个字。与手有关,所以是提手旁。

  (7)走,我们也去掰掰玉米!读读第1自然段,谁来试试?指名读。(这只小猴子的声音真响亮!你把字音都读准了,了不起!)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2.学习第2自然段。

  (1)过渡: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啊走啊,来到了——(一棵桃树下)。同桌互相读,读一读第2自然段。

  (2)小猴子看到的这棵桃树上有什么?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满”)

  (满树的桃子)表示树上的桃子很多。如果表示天上的星星很多,我们可以说——满天的星星……

  (3)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扔”)

  这个字不仅是后鼻音,还是翘舌音,谁再来读一读?一起读。谁来做一个扔的动作?(往低的地方扔)

  (4)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摘”)

  这个字谁认识?你的翘舌音读得很准。谁再来读一读?一起读。你还会摘什么?(摘星星、摘桃子、摘西瓜)

  生字宝宝回到句子里,谁还愿意读?(指名2人读)一起读!

  (5)男生们,让我们一边做动作,一边读好这一自然段吧!女孩子认真听,学会倾听在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板块四认真观察,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交流要点。

  (1)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块、非、常”)

  (2)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2.明确要点,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要点。

  ①块: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右边的横折往左收,一撇先直再弯穿插到提下方,一捺较舒展。

  ②非:注意笔画顺序,先写左竖与三横,再写右竖与三横。两竖有长短,左竖稍短。横画之间距离匀称,稍有长短之别。左边三横间距稍密,右边三横间距稍疏。

  ③常:小字头要收紧,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位于横中线上方。“巾”字略宽于“口”,上下重心要对正。

  (2)教师示范写,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展示评价。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捧、瓜”等5个生字,会写“往、瓜、进、空”4个字,读准多音字“只、空”的字音。

  2.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的道理。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分类复习,小组练习

  1.巩固识字。

  (1)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掰、扛、扔、摘”)

  课件出示:

  仔细观察上面的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都是表示动作的词)

  (2)读一读,演一演这几个动作。

  2.小组练习,用“掰、扛、扔、摘”各说一句话。

  板块二分组合作,自主学文

  1.回顾前文,总结方法。

  课件出示:

  一块玉米地又大又多掰扛

  一棵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

  总结: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文章的结构有何相似之处?都是先说地点,然后描述小猴子看到的东西,接着写小猴子的动作和结果。你能照着上面的样子把文中第3~5自然段的关键词语找出来吗?

  2.分组学习,交流展示。

  (1)学生交流展示。

  课件出示:

  一片瓜地里又大又圆扔摘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

  树林里不见了空着手

  (2)每组派一个**用上面的词语复述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3)课件出示:课文插图3、插图4、插图5。

  课件出示:

  学生分组学习,分组演一演小猴子在这三幅图中的动作和情态。

  3.方法指导,聚焦识字。

  (1)出示课件。(课件出示:又大又圆)

  像这样的词语文中有几个?请找出来。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语?说一说。

  (2)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捧、瓜”)

  学生口头练习组词。小组练习小猴子“捧桃子、抱西瓜”的动作。

  (3)认识兔子,唱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抱、蹦、追”)

  让学生做动作,记住这3个字

  板块三指导朗读,探究原因

  1.揣摩心情,指导朗读。

  (1)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

  思考: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圆的西瓜心情如何?——非常高兴。带着这种高兴的心情读好第3自然段。指名读,其他学生评价。

  (2)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

  当小猴子看见小兔子时,它的心情又如何?——兴奋。你能读出这种心情吗?同桌相互读。

  (3)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只、空”)强调这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此时的小猴子心情又如何呢?——后悔,沮丧。你能安慰一下小猴子吗?

  2.明确原因,拓展延伸。

  (1)想一想:小猴子为什么最后只好空着手回家呢?小组讨论,说说理由。

  总结:认准目标,做任何事都不要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坚持下去才能满载而归,半途而废只能空手而归。

  (2)想象一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情境呢?

  (3)交流展示,互相评价。

  板块四集中写字,练习提高

  1.出示生字,观察结构。

  (1)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往、瓜、进、空”)

  (2)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及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明确要点,指导书写。

  (1)往:左窄右宽。第四笔起笔与左边第一撇同高,三横距离均匀,长短不一,最后一横要舒展,高于左边双人旁。

  (2)瓜:第一、二笔均为撇,两撇方向不相同。竖提的收笔高于撇的收笔,一捺起笔在竖提的下方,不与撇相连。

  (3)进:“井”字位置稍靠右,第二笔横位于横中线,第三笔撇靠近竖中线。走之第二笔要写得短小,横中线起笔。最后一笔*捺要舒展。

  (4)空:上下宽窄、长短较一致。第一笔点与第七笔竖都位于竖中线,使整个字中心对正。

  (5)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展示评价。

《小猴子下山》教案5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小猴子下山》。

  二、新课: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4、分段指名朗读课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分段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

  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学课文的2、3、4自然段。

  出示学习向导,指名向导。学习向导:

  1、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

  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

  课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

  4、填空练习。(出示投影)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5、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课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学生检查自己*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7、表演课文内容。

  8、想象扩展: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

  9、续编课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下一节课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四、板书:

  13、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

  又大又多

  掰

  扛

  桃树下

  又大又红

  扔

  摘

  空着手

  西瓜地

  又大又圆

  扔

  摘

  回家去

  往回走

  蹦蹦跳跳

  扔

  追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二,小猴子下山,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猴子下山》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二、重点难点

  重点:会认会写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小猴子下山》,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4页。

  (二)、初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

  2、学生**朗读课文,画出生字,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生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分段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学生自学课文的2、3、4自然段。

  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

  议一议:小组讨论小猴子是怎么做的?生汇报讨论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

  (四)、拓展练习

  1、填空练习。出示投影,填空量词。

  2、学习并运用“又()又()”形式词语。

  3、词语大闯关。

  4、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课文内容排图片顺序。

  5、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学生检查自己*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6、续编课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下一节课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五)、板书:

  小猴子下山玉米地

  又大又多

  掰扛桃树下

  又大又红

  扔摘西瓜地

  又大又圆

  扔摘往回走

  蹦蹦跳跳

  扔追空着手回家去

  四、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小学语文第二册里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课文趣味性很强,全文配有四幅画,讲的是一只小猴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后又看见桃子、西瓜、小兔,见一个爱一个,扔下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的故事。下面谈以下三点感受:

  1、积累词语

  采用“又()又()”的词语教学,首先出示“又大又多”,给学生一个示范,然后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同类词语,在同学们积极的学习态度下进行了拓展训练;学习动词的使用。通过表演体会,让学生们能够区别“摘、扛、捧、抱、追”等词语的正确使用。

  2、图文结合

  紧密结合图文,使学生了解小猴子活动的顺序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

  3、以生为本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正确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语文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仍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改进。

《小猴子下山》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教学过程: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2.游戏中复习回顾。出现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旨在复习故事中的要点。

  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带“子”的轻声。

  二、整体读文,明确路线

  1.接读全文。

  师:小猴子下山来(板画:山),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板画:路线)咱们请几位小朋友来接读这个故事吧?(接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师:听完故事,你能把这些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吗?

  3.练说量词。

  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三、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

  1.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师: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故事告诉我们啊,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那么其它的呢?你能说说吗?

  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2.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哦!

  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画眼睛),就是那么的吸引小猴子了!像这些好吃的,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也许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甜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

  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四、以“小猴子所做”为线索,积累并学会精确地使用动词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读并理解:掰、扛。

  1.**读第一自然段。

  师: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这部分没有配插图,我想请小朋友帮我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猴子呢?别急哦!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怎么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随机学习:掰、扛。(指导书写:掰)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写这三部分的课文吧!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2.回馈。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讨论要点:

  (1)区别:捧、抱,(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应该扔了三样东西。老师把这些动作都贴到了。(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趁机将另一只垂头丧气的猴子贴图贴上去)

  五、体会小猴子当前所感,并能积极展望未来

  1.复述故事。

  2.所有的好东西都被扔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看着小猴子两手空空、垂头丧气的样子,我想他心里一定装满了后悔和难过。其实啊,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些错,做些傻事。经历过一次次的教训,我们才会变得聪明能干起来啊!

  3.课件中出示配乐动画:今天,太阳下山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可太阳下山还会升起,瞧,新的一天又来了!今天的小猴子下山,又会发生怎么的故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编一编吧!(课件定格在: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4.回家编一本题为《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图画书。

《小猴子下山》教案8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创建语言训练*台。借助本文内容,**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2.游戏中复习回顾。课件出示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运用多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故事中出现的事物,在有趣的游戏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很好地了解学情,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全文。

  (1)教师引言:小猴子下山,他先后走了哪些地方?(师画一座山,并板画路线。)指学生接读课文。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1)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相关事物的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2)师生交流订正。

  3.练说量词。

  (1)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2)量词训练。

  ①教学:块。

  学生看图识字,引导引用数量词。“一块糖”“一块饼干”,这种东西一般有个*面,“一块黑板”“一块玻璃”。指导书写:一看,二写,三对照,明确左小右大;书写笔顺。

  ②教学:棵。一棵树,还有什么也说“一棵”?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苗”“一棵瓜秧”。指点:细而长的,而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长的用“一棵”。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运用排列图片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主要内容,降低概括的难度,再给句子填充量词,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生字,积累语言。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字”。

  教师导学:知道了小猴子先到“玉米地”,接着来到“桃树下”,而后又来到“西瓜地”,最后追到“小树林边”。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需要我们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教师出示字卡,集体学习生字。

  (1)结:多**出示图片,学习“结玉米”“领结”“*结”“张灯结彩”等词语。

  (2)学习“掰”。 用手把东西分开叫“掰”。(动作演示)

  (3)扛:用手把东西放在肩上叫“扛”。(动作演示)

  (4)“捧”和“抱”:用两手把东西放在胸前叫“捧”。(动作演示)张开双臂拥入怀中为“抱”。(对比做动作)

  (5)扔:东西不要了,把它丢掉叫“扔”。(教学以上生字均以手的动作演示,以帮助理解字义。)

  (6)扛、捧、扔都表示手的动作,都是提手旁。

  (7)追:出示小猴子追兔子的图片,用“追”字说话。

  (8)蹦:

  12334下一页左右结构。编字歌:“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

  2.指导会写的字。

  (1)教师引学:观察写字表中的汉字,你最喜欢哪个字?说说这个字是怎么写的。

  (2)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学习。

  ①学习“瓜”。注意第三笔是竖提,第四笔是点,一起描一描,写一写。

  ②学习“常”。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学生描字,再写字。

  ③学习“空”。多音字,一声“天空”,四声“填空”;先书写部首“”,再书写整个字。

  ④学习“非”。把握两竖,一短一长;明确笔顺,口诀记忆“竖、三横、竖、三横”。

  ⑤学习“往”。扩词:来往、往东、往事、南来北往。

  ⑥学习“进”。最后写部首“辶”。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前提和重点,因此,本环节依据本文会认字和会写字,采取多种识字与写字的方法,如:结合图片法、动作演示法、口诀记忆法,调动学生感官与身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汉字,扫清阅读障碍。

  四、熟读课文,巩固生字

  1.字卡巩固生字。

  (1)同桌游戏,互考字卡并组词。

  (2)全班开火车游戏巩固生字。教师口令:火车火车哪里开?学生对口令:火车火车这里开!

  2.多种形式熟读课文。

  (1)小组推荐**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价,评选“最佳**”,奖励小红旗。

  (2)指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朗读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者和引导者。因此,在认识生字之后,为学生创建自主读文与巩固识字的*台,使学生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中得以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树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总体感知

  1.复习生字,出示小卡片:工、奉、乃。拼字游戏:给提手旁找朋友。

  (1)先将提手旁分别与“工”“奉”“乃”组合,学生念字组词。

  (2)请学生边表演动作边读字:“捧”“扛”“扔”。

  2.学生活动:请你边贴词卡,边讲故事。(指一名学生把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按顺序贴在黑板上,并说出小猴子先后去了哪些地方,最后得到了什么。)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边——一无所有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的提手旁生字,同时从整体上理清故事情节,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二、围绕“所见”,积累词语

  1.**读课文,找出“又~又~”式词语。

  (1)教师引学: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

  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

  (2)你也能用“又~又~”式的词语来说一说吗?(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

  (3)进行说话训练。太阳____________、苹果____________;(提供主语)**用“又~又~”式词语说话。

  2.教师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

  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板画:眼睛),就那么吸引小猴子了!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式词语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式词语来连接的。)

  设计意图:低年级教学中,词语训练是重点也是难点,此环节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词语训练,使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认识“又~又~”式词语,并能拓展组词,学会恰当应用,巧妙地突破了词语训练的难点。

  三、围绕“所做”,体会动词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掰、扛。

  1.**读第一自然段。

  教师导学: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地这部分没有配插图,请小朋友们帮忙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什么样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随机学习:掰、扛。(指导书写:掰。)

  3.齐读第一自然段。 |

  (二)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教师导学: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地,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写这部分的课文吧!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2.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讨论要点:

  (1)区别:捧、抱。(指两名学生表演“捧”和“抱”。)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应该扔了三样东西。老师把这些动作都拿掉了。(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趁机将另一只垂头丧气的猴子贴图贴上去。)

  4.指导朗读。

  (1)“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示范:表现出很得意的样子)

  (2)“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你们有没有想到他会把玉米扔了?(指导:觉得猴子可笑的口气。)

  (3)“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读出觉得猴子更可笑的口气,语气加重。)

  谁来试试,指名读。

  (4)“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觉得小猴子真不像话,用批评小猴子的语气读。)

  (5)“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要读出小猴子灰溜溜的、失望的神情。)

  (6)指名读、齐读、练习有表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联想和朗读,感悟小猴子见异思迁的特点。此环节积累了关于小猴子的动作的词语,同时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了对小猴子性格特点的理解。

  四、想象创造,续编故事

  1.想象小猴子回家后,和妈**一段对话。

  提示:①猴妈妈会怎么问?②小猴子可能怎么回答?③听完了小猴子的话,猴妈妈又可能怎样教育小猴子?④小猴子又会怎么回答?⑤小猴子又下山了,这一次他可能是怎样吸取教训的?

  2.同桌复述;连贯复述;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因此,在学习完故事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为故事续编一个结尾,并用自己的话完整复述故事,从而培养学生想象与创造的能力,启发学生从小猴子身上懂得做事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拓展复述

  1.搜集其他提手旁的汉字,做一做这样的动作。

  2.根据故事先后顺序,把故事完整地复述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积累、阅读的好习惯;通过给家人复述课文的内容,深化所学的故事情节,升华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板书设计

  玉米地又大又多掰 扛

  桃树下又大又红扔 摘 空着手

  西瓜地又大又圆扔 摘 回家去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 追

  教学反思

  本课,以识字与写字教学为重点,依托童话故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进行阅读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基础知识的夯实与基本能力的提高。

  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教学时为了将学生引入情境,把握顺序,紧紧抓住本文关键词,随文识字的同时,理清文章脉络。如,围绕故事情节按顺序贴图片,再讲故事;围绕小猴子所见,积累“又~又~”式的词语;围绕小猴子所做,体会动词妙用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将随文识字与积累语言巧妙结合,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小猴子下山》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道故事内容,能复述这个故事。

  2、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4、能续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教学重点:

  能用“走到……看见……”的句式复述故事。

  知道做事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

  1、示图,小朋友看,这是谁啊?喊喊它的名字吧。(猴子、小猴子)

  2、听过有关猴子的故事吗?谁能看图,猜出这个故事名。

  猴子捞月,狐狸和猴子

  3、今天,这两个故事我们都不讲,讲一个比这个更有趣的故事。看老师补充题目:小猴子下山

  4、自己把课题读一读。

  二、初知课文,理清思路

  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些地方,你能不能看图就直接叫出这些地方的名字。

  2、示图

  玉米地、桃树下、瓜地、树林

  3、能不用上“一()玉米地”这样的方法来说说小猴子下山的时候,它来到了()来到了()来到()最后回到山上去了。刚才我们知道小猴子下山去的路线。

  4、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5、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

  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

  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

  追兔子

  6、理解动词的特点

  (1)质疑不会读的字。

  (2)谁能用上动作,来读一读

  (3)指生演一演“掰”的动作。

  (4)师生合作边演边读。

  7、练习:看老师做动作,你们来说动作,看谁厉害。

  三、研读重点段

  1、接下来,我们就去玉米看看吧。

  2、你看见了什么?

  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小猴子心里很高兴。

  小猴子就掰了一个。

  小猴子扛着往前走。

  3、谁得把这四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出示合并后的句子,大家赶快来读一读吧。

  4、练习:把四句话合并在一句话。

  **按时起床。

  **洗脸刷牙。

  **吃完早餐。

  **高高兴兴去上学。

  谁也能把这四句话合并为一句话。

  出示句子:**按时起床,洗脸刷牙,吃完早餐,高高兴兴去上学。学生读。

  5、师生合作读:刚才我们看见了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十分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6、引: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了一块桃树下。(出示第2自然段)自己读读看,你又看见了什么?

  (引领学生说出桃树又大又红,这次非常高兴是因为找到了最爱,读出扔玉米的毫不犹豫。)

  7、能不能看图用上“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看见(),就()。”

  8、(出示第三幅图)谁能编故事?(出示:小猴子捧着桃子,走到(),看见(),就()。)

  9、(出示第四自然段),看看你们填的对不对呢?学生读。

  10、(出示第五自然段),小猴子抱着个大西瓜往回走,大西瓜能回到山上吗?它的什么**病又犯了?(三心二意的**病)结果?(出示句子,学生读:兔子跑进森林不见了,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去了。)

  四、提升主题

  1、小猴子下山,本来是想干什么?(找吃的)结果呢?(两手空空)是吃的没有吗?(不是)为什么会空手而回?(小猴子做事不专心,三心二意,想一出是一出,见义思迁)

  2、经过了这次,小猴子一定得到了教训。过了几天,它又准备下山。下山之前,我觉得我们得跟小猴子说几句话,不然,它又两手空空回来了。你怎么跟他说?说什么?(学生**发言)

《小猴子下山》教案10

  教学目标:

  1.课文,教育学生把道理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①课堂作业本。

  ②按课文内容填空。

  (二)朗读课文

  (1)找出课文中带“一”的词语,指“一”的变调:

  一天一只一块一斤一片

  (2)指名朗读:小猴子看见好东西时,“非常高兴”,应满脸带笑地读,动作词要读清楚,最后一节要读出小猴子懊丧。伤心的心情。

  (指名读--小组轮读一一齐读)

  (三)讨论

  为什么小猴子下山,最后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四)联系实际

  在*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做过像小猴子这样的事吗?以后打算怎么做?(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

  :在我们的学习生括中,不要喜欢一样就丢掉另一样,一定要做好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做到有始有终,有明确目的。这样才能把事做好,有所收获。

  (五)课堂练习

  (1)(课堂作业)①,照样子把句子说完整。

  (2)练习用“又......又......”说话。

《小猴子下山》教案11

  教学目标:(主要依据单元目标和课后题设计)

  一、日积月累(教学重点)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

  2.字理识字:

  比一比:扔—奶扛—打结—洁

  加一加:掰抱

  3.易读错字:“掰”在本文读“bāi”,不读“bān”。

  翘舌音:摘zhāi追zhuī

  4.多音字:结:jié结果结冰结伴;jiē结巴结实结果

  5.应会写字:块、常、瓜、空、非、往、进

  (1)写正确:常、空

  (2)写美观:左右结构的字:块、非、往、

  独体字:瓜

  ①指导书写的字:非、瓜

  ②指导要点:“非”:fēi,学生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非。也可以用儿歌帮助记忆: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组词:非常、是非。

  “瓜“:guā,很多学生都认识“爪”字,“爪”的第三笔“竖”改写成“竖提、点”就是“瓜”字。儿歌记忆:一蔓生三叉,当中结个歪把子瓜。组词:西瓜、瓜子。

  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又大又多、又大又圆、

  (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理解运用:

  1、有感情朗读课文。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

  2、朗读课文。讨论: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了?。

  重点问题:

  1.课后题

  2.学生课前预习中质疑提出的问题。

  3.学会看图根据句式复述故事。

  三、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并能从中得到启示。

  教学准备

  一、教师:

  (一)设计预习提纲(或学案)

  二、学生:

  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预习提纲

  学校:班级:姓名:

  一、字词初探

  (一)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小组评价:

  (二)生字:识记、书写本课生字,做到正确美观,并能正确听写。

  1.易读错的字(注上拼音):摘( )追( )掰( )

  2.典型多音字(注音、组词):结{

  3 .识字方法

  (1)常规识字:连一连

  减一减加一加比一比换一换组词法

  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

  (2)趣味识字:

  把两手分开( )

  水草两相聚( )

  4、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根据田字格上方的笔顺练写生字。试着给每一个生字组一个词语。

  (二)词语

  1.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下列字词的意思:非常、掰、扛、扔、摘、捧、抱。并试着说一句话。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语值得积累,请在课文中用“xxxx”标出,多读几遍。

  二、文本细读

  1.读课文,用“xxxxxx”画出描写小猴子动作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试着和小组内同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学生讨论回答:结合课文插图,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

  三、拓展延伸:

  1.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仿写句段:

  原文: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

  仿写:

  3.想想说说:

  如果你是小猴子,你下山后会怎么做?

  教学时间

  1课时

  栏目设计预习提纲点拨指导

  导入

  导入新课:

  1、猜谜语:

  一物像人又像狗,爬杆上树是能手,

  爱吃香蕉爱吃桃,家里没有山里有。

  ——(打一动物:小猴子)。

  2、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有一天,小猴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小猴子下山》。

  3.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题。

  一、小组合作交流

  1、课文初读交流:

  小组分段落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小组成员互评。

  2、识字交流:

  先认读生字,再进行识字方法交流。

  交流易读错字,多音字。

  常规识字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

  趣味识字:猜字谜等

  交流易写错字(说一说那些字容易写错,怎样才能书写正确。)

  3、词语交流

  先找出文中字词(非常、掰、扛、扔、摘、捧、抱),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说一说你的理解。

  4、课文朗读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交流,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

  一、字词初探

  (一)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生字:识记、书写本课生字,做到正确美观,并能正确听写。

  1.易读错的字(注上拼音):摘( )追( )掰( )

  2.典型多音字(注音、组词):结{

  3 .识字方法

  (1)常规识字:连一连

  减一减加一加比一比换一换组词法

  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

  (2)趣味识字:

  把两手分开( )

  水草两相聚( )

  4、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根据田字格上方的笔顺练写生字。试着给每一个生字组一个词语。

  (二)词语

  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语值得积累,请在课文中用“xxxx”标出,多读几遍。

  1.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下列字词的意思:非常、掰、扛、扔、摘、捧、抱。并试着说一句话。

  二、文本细读

  1.读课文,用“xxxxxx”画出描写小猴子动作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试着和小组内同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学生讨论回答:结合课文插图,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

  三、拓展延伸:

  1.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仿写句段:

  原文: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

  仿写:

  3.想想说说:

  如果你是小猴子,你下山后会怎么做?

  一、字词初探

  1. 1.初读展示。

  (1)小组展示朗读。

  (采用个人展示读、分角色读以及开火车等方式来读。)

  (2)学生展示标出的翘舌音(全不全,画法对不对)

  (3)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4)教师巡视,了解

  学生的读书情况和易读错的字词。(注意纠正翘舌音:摘、追等字)

  (5)指生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2.指导识字。

  (一)指导书写

  ①指名说说“非、瓜”在田字格里的占格。

  ②说一说每个字的笔顺,并进行书空练习。

  ③教师边讲解边范写:同学们这两个字非常简单,是要求我们必须会写,你认识它们吗?(指名读、齐读)

  A这两个字笔画都比较少,你们自己先仔细观察一

  下,它们都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发现的同学举手。

  B你们观察的真仔细,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非。

  “非”:fēi,学生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非。也可以用儿歌帮助记忆: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组词:非常、是非。

  “瓜“:guā,很多学生都认识“爪”字,“爪”的第三笔“竖”改写成“竖提、点”就是“瓜”字。儿歌记忆:一蔓生三叉,当中结个歪把子瓜。组词:西瓜、瓜子。

  (2)、师先范写。

  (3)、自己练习写。先描红,然后**练写。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边巡视指导

  共同评议,表扬书写姿势,并顺手奖励小贴画。)

  B我们再齐读一遍“非瓜”,这两个生字。

  (二)交流识字方法。

  (1)学生展示识记情况:多种形式认读生词和本文的多音字。

  多音字:结:jié结果结冰结伴;jiē结巴结实结果

  (2)学生试着说识记方法:

  例如:我用“减一减”的方法记住了“瓜”字:“呱’减掉“口”就是瓜。请大家跟我组词:瓜,西瓜,南瓜,黄瓜。

  比一比:扔—奶扛—打结—洁

  加一加:掰

  做动作:掰、扛、扔、摘、捧、抱、蹦

  组词:猴:猴子、追:追赶、瓜:西瓜

  偏旁识字:结、扛、满、扔、摘、捧、抱、蹦、追

  (3)难记的字。你觉得哪个字记起来比较困难?(如:掰)互助识字(组词:掰玉米)。

  (4)教师指导学习生字条上面出现的部首(提手旁、反犬旁),帮助识字。

  (二)展示交流词语

  (1)学生展示:指名学生读出自己画出的词语。词语画出不全的完善一下。

  (2)教师课件出示本课生词:

  猴子、结果、掰开、扛着、满地、抱着、扔下、追赶、摘下、捧着、蹦跳、西瓜

  摘苹果比赛读、排火车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练读。

  (3)出示词语,学生看看谁读的最快。

  (4)齐读12个词语,每个两遍。

  (5)指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理解“非常、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看到这么多好东西,小猴子心情怎么样?那他就看一看?小猴子是怎么做的?

  首先,走到一块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长得又大又多,是怎么做的?

  (掰扛)这些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接下来看到的东西又是怎么做的呢,和同桌相互商量用圆圈圈出来。

  桃子:摘捧扔

  西瓜:摘抱扔兔子:追

  这些动词可以换过来说吗?为什么?说说理由

  ②试着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6)巩固检测:打乱顺序抢读生词。

  二、文本细读

  1、课文的主角就是猴子,(出示西瓜,猴子,兔子,玉米)这些就是猴子下山看到的好东西。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再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呢?读课文,用“xxxxxx”画出描写小猴子动作的句子,多读几遍。

  2、小组交流汇报

  玉米地→一棵桃树底下→一片瓜地→跑进树林里。

  3、四段分四个组读课文

  4、小组合作讨论:学生讨论回答:结合课文插图,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

  小组长汇报,其他同学补充:玉米结得又大又多,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

  三、拓展延伸:(一)选择性阅读、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1.读背积累第4自然段。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试着背下来。

  3.小组赛背,男女生比赛背诵。

  (二)仿写句段:

  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

  仿写:

  1、鼓励学生大胆**展示。

  2、评价:(句子是否通顺,用词是否恰当,书写是否美观)。

  (三)如果你是小猴子,你下山后会怎么做?

  1、小组选**发言。

  2、教师总结:人不能喜新厌旧,做事情要专一

  板书设计

  5、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

  桃树下又()又()

  瓜地做事要专心

  小兔子

《小猴子下山》教案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意,初步感知作者用词的准确和汉语言的丰富性。

  3.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要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否则结果只能是空手而归的道理。

  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做任何事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要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否则结果只能是空手而归的道理。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揭示课题

  (一)今天,我们请来一位好朋友,它是——(孙悟空)。大家来说说孙悟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一只小猴子身上的故事《小猴子下山》。

  (二)教师板写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三)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写生字。

  (一)朗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要求。

  (1)大声朗读,标出自然段,遇到难读的地方借助拼音多读几遍。(2)边读边想: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小猴子看见了什么,做了那些事情?用“——”划出来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认读字词,(二)学习文中表示动作的生字。(1)指导认读。

  (课件出示生字:扛、捧、掰、摘、扔、抱、蹦、追)指名读一读。

  (2)通过分组,了解生字意思。

  教师提示:提手旁的字一般表示手部的动作,足字旁和走之旁都可以表示脚的动作。(3)跟老师一起读。

  (三)学习文中“会写字”。(1)初识生字(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块、非、常、往、瓜、空、进)。

  (2)认读,找朋友(组词)。(3)指导书写,简单评价。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分段读课文,提出听读要求:小猴子下山到过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做了哪些事?

  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空手而归 2.汇报,教师适度评价,强调文中量词与动词的运用。

  四、课堂小结

  小猴子高高兴兴下山来,到过很多地方,做了很多事情,最后却空手而归,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替小猴子想一下,我们下节课一起来探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总体感知

  1.复习生字,出示小卡片:工、奉、乃。拼字游戏:给提手旁找朋友。

  (1)先将提手旁分别与“工”“奉”“乃”组合,学生念字组词。(2)请学生边表演动作边读字:“捧”“扛”“扔”。

  2.学生活动:请你边贴词卡,边讲故事。(指一名学生把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按顺序贴在黑板上,并说出小猴子先后去了哪些地方,最后得到了什么。)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边——一无所有

  二、围绕“所见”,积累词语

  1.**读课文,找出 “又~又~”式词语。

  (1)教师引学: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2)你也能用“又~又~”式的词语来说一说吗?(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3)进行说话训练。太阳____________、苹果____________;(提供主语)**用“又~又~”式词语说话。

  2.教师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板画:眼睛),就那么吸引小猴子了!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式词语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式词语来连接的。)

  三、围绕“所做”,体会动词(一)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掰、扛。1.**读第一自然段。

  教师导学: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地这部分没有配插图,请小朋友们帮忙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什么样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1.**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教师导学: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地,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写这部分的课文吧!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2.学生评价,并谈理解。讨论要点:

  (1)区别:捧、抱。(指两名学生表演“捧”和“抱”。)(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应该扔了三样东西。老师把这些动作都拿掉了。(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4.指导朗读。

  (1)“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示范:表现出很得意的样子)(2)“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你们有没有想到他会把玉米扔了?(指导:觉得猴子可笑的口气。)(3)“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读出觉得猴子更可笑的口气,语气加重。)谁来试试,指名读。

  (4)“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觉得小猴子真不像话,用批评小猴子的语气读。)(5)“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要读出小猴子灰溜溜的、失望的神情。)(6)指名读、齐读、练习有表情地朗读。

  四、想象创造,续编故事

  1.想象小猴子回家后,和妈**一段对话。

  提示:①猴妈妈会怎么问?②小猴子可能怎么回答?③听完了小猴子的话,猴妈妈又可能怎样教育小猴子?④小猴子又会怎么回答?⑤小猴子又下山了,这一次他可能是怎样吸取教训的? 2.同桌复述;连贯复述;全班展示。

  五、布置作业,拓展复述 1.搜集其他提手旁的汉字,做一做这样的动作。2.根据故事先后顺序,把故事完整地复述给爸爸妈妈听。板书设计

  掰玉米

  又大又多

  掰 扛 摘桃子

  又大又红

  扔 摘 空着手 摘西瓜

  又大又圆

  扔 摘 回家去 追兔子

  蹦蹦跳跳

  扔 追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以识字与写字教学为重点,依托童话故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进行阅读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基础知识的夯实与基本能力的提高。

  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教学时为了将学生引入情境,把握顺序,紧紧抓住本文关键词,随文识字的同时,理清文章脉络。如,围绕故事情节按顺序贴图片,再讲故事;围绕小猴子所见,积累“又~又~”式的词语;围绕小猴子所做,体会动词妙用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将随文识字与积累语言巧妙结合,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小猴子下山》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会写“块、非”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3.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什么事都应该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图导言,激趣导入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

  1.谈话: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学生**发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

  2.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

  3.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在文中画出小猴子都去了哪里。

  3.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引导学生齐读课文,启发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喜欢这只猴子吗?

  2.**同桌互相说一说。

  3.**全班交流。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教师边范写边强调书写要点。

  3.**学生描红、临写。

  4.**全班展示。

《小猴子下山》教案14

  【教学目标】

  1、会认“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12个二类字。会写“块、非、常、往、瓜、进、空”7个生字。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重点难点】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

  示图,小朋友看,这是谁啊?喊喊它的名字吧。(猴子、小猴子)以前你听过哪些有关猴子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一个更有趣的故事-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

  二、初知课文,理清思路

  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些地方,你能不能看图就直接叫出这些地方的名字。

  2、示图

  玉米地、桃树下、瓜地、3、能不用上“一()玉米地”这样的方法来说说小猴子下山的时候,它来到了()来到了()来到()最后回到山上去了。刚才我们知道小猴子下山去的路线。

  4、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5、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

  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

  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

  追兔子

  三、研读重点段

  1、接下来,我们就去玉米看看吧。

  2、你看见了什么?

  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小猴子心里很高兴。

  小猴子就掰了一个。

  小猴子扛着往前走。

  3、谁得把这四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出示合并后的句子,大家赶快来读一读吧。

  4、师生合作读:刚才我们看见了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十分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5、引: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了一块桃树下。(出示第2自然段)自己读读看,你又看见了什么?

  (引领学生说出桃树又大又红,这次非常高兴是因为找到了最爱,读出扔玉米的毫不犹豫。)

  6、能不能看图用上“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看见(),就()。”

  7、(出示第三幅图)谁能编故事?(出示:小猴子捧着桃子,走到(),看见(),就()。)

  8、(出示第四自然段),看看你们填的对不对呢?学生读。

  9、(出示第五自然段),小猴子抱着个大西瓜往回走,大西瓜能回到山上吗?它的什么**病又犯了?(三心二意的**病)结果?(出示句子,学生读:兔子跑进森林不见了,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去了。)

  四、提升主题

  1、小猴子下山,本来是想干什么?(找吃的)结果呢?(两手空空)是吃的没有吗?(不是)为什么会空手而回?(小猴子做事不专心,三心二意,想一出是一出,见义思迁)

  2、经过了这次,小猴子一定得到了教训。过了几天,它又准备下山。下山之前,我觉得我们得跟小猴子说几句话,不然,它又两手空空回来了。你怎么跟他说?说什么?(学生**发言)

《小猴子下山》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掰”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会写“块、非、常”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动词,并能选几个动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4.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掰、扛”等动词的含义,并学习运用。

  难点: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图导言,激趣导入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教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学生**发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

  (1)圈出生字,生字读3次。

  (2)标自然段,读通句子。

  2.教师**小组认读生字。

  (1)小组认读生字,成员互相检查。

  (2)教师去拼音检查认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在文中画出小猴子都去了哪些地方。

  3.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小猴子下山来了,他首先来到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他做了什么呢?(板书:玉米地)

  课件出示: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5.理解“掰、扛”两个动词。

  (1)指名**做“掰、扛”的动作。

  (2)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用“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特点。

  6.指导表情朗读。

  (1)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毫不犹豫地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别提有多高兴了!现在请同学们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有表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指名**表演读。

  四、回顾所学,小结学法

  1.刚刚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小猴子下山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教师板书:掰玉米又大又多掰、扛)

  2.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

  (1)小猴子来到哪里,做了什么?

  (2)理解小猴子的动作。

  (3)借助“又大又多”,读出小猴子初见玉米时的欣喜之情。

  五、快乐学写字“块”“非”“常”

  1.展示汉字,学生观察结构、占格。

  2.教师讲解范写。(“非”横分布,“非”的笔顺:)

  3.学生口述、书空。

  4.小组比赛谁在书本上写得又快又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课文第1~4自然段的结构类似,下面,请四人一组选择第2~4自然段中你们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尝试用老师刚才使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二、利用学法学习第2~4自然段

  1.教师引导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学习:

  (1)读一读:把课文读通顺,争取读明白。

  (2)想一想: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小猴子是怎样做的?

  (3)议一议:找出文中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学着做一做。

  (4)演一演:有感情地朗读并表演。

  2.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指导,梳理文章内容。

  三、学习第5自然段

  同学们,小猴子下山来,他掰过又大又多的玉米,摘过又大又红的桃子和又大又圆的西瓜,追过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他这次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却空着手回家。这是为什么呢?

  1.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出示:三心二意)

  三心二意导致的结果是什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一无所获)

  2.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说说自己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如果有,今后你准备怎样做。7.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

  四、复习生字、学习词语

  1.出示生字“往、瓜、进、空”,指导书写。

  (1)“瓜”是独体字。

  (2)“往”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注意笔顺。

  (3)“空”是上下结构的字,注意上下两部分要中心对正、宽窄合适。

  2.学习量词。

  (1)出示课件,让学生找出课本中的量词填入括号里。

  (2)指名读句子,学习量词的使用。

  3.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

  (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2)出示图片,让学生将上面“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三个词语贴在对应的图片处。

  4.说话练习。用今天所学的动词说一句话。

  [教学板书]

  18小猴子下山

  玉米——又大又多——掰、扛、扔

  桃子——又大又红——摘、捧、扔

  西瓜——又大又圆——摘、抱、扔

  小兔子——蹦蹦跳跳——追空着手回家

  做事情要有明确目标,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文章。全文配有五幅图,形象生动,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执教这一课时,我首先示范讲解一个自然段,教学生总结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支配课堂,学生的自学积极性很高。

  在学生自主学习,读懂课文后,我抓住文本特点,让学生自主积累课本中的好词,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字词教学上不但要善于发现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从识记到运用的落实。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0篇(扩展7)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菁选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1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朗读,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利用范读及例句比较等方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范写、临摹写“块、常”等7个生字。

  2、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读懂前四个自然段中相同相异的部分,利用表格,提取整合导致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主要信息,进行简单推断,并通过此过程理解“掰、扛”等动词的意思。

  3、仿照课文形式,说说小猴子如果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并适当运用所学动词。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语境中识字写字。

  三、教学难点:

  从反复的结构中,能推断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1、爬杆上树是高手,爱吃香蕉和桃子,家里没有山上有。

  (1)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2)舌前舌后音要读标准,认识猴子的猴,侯爵的候,时候的候。反犬旁还有哪些字?猪·狗·猫等,和动物有关。

  (二)朗读课文,识字。

  (1)范读课文,请认真听准每个音。

  (2)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生字。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

  (3)出示字卡,粘贴到白板上。

  ①带拼音读三遍。

  ②去掉拼音读三遍。

  第一句中的“空”是《要下雨了》一课中的,读knɡ,猜一猜,第二句中的“空”是什么读音?

  ①玉米结(jiē)得又大又多。

  ②小猴子下山来,最后的结(jié)果是空手而归。

  这两句话中的“结”读音不同,想想课文中的“结”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这样的句子吗?

  (4)仔细看课后第3题的插图,先读准字音,再做一做动作。

  (5)认读其他生字,组词巩固。男女生读词,开火车读词。

  (三)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同桌带动作朗读课文,了解动词意思,体会小猴子的情感变化。

  2、图文结合,朗读汇报,再结合课后第3题的插图,说说这些动作都与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关,哪个动作是这几次中都有的。

  3、结合课文最后一幅插图,比较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为什么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4、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

  (四)情境创设,信息整合,简单推断。

  小猴子知错就改,以后会怎么样呢?

  (五)生字书写。

  重点指导“空”字和“常”字的中心对称。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情境延伸: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他会做什么,想些什么?画一画,写一写,如果能用上几个刚刚学过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就更好了。

  五、教后反思。

  1、通过朗读,识字释词示意。

  学习朗读是通过朗读可以识字学词,可以理解内容,也可以学习语用。所以,本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朗读的学习来完成。学生初读,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范读,不但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及反复的结构。通过朗读理解内容,体会结构特点。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程度。加上表情和动作,使学生自主完成对人物心情的体会、对动词意思的理解。正是通过多次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多次感受相似的做法和相似的心情。也正是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生字多次“复现”,建立了音、形、义三者的联系。多音字的学习,在语境中据意辨音,使得朗读的学习和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有机结合。

  2、调整视角,使推断有迹可循。

  呼应单元语文要素,本课要整合信息,作简单推断。在小猴子下山空手而归的结果已然明确的前提下,推断就要由果溯因。所以,将课后第2题调整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会想到些什么?

  3、借助插图,情境延伸,思维和语言相互促进。

  语言的学习、思维的发展都要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而且要注意学用结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说图的能力,课文的每幅插图又情趣盎然,因此课始就让学生看图按“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怎么样”的句式,大体说一说图的内容;结合单元课文,试着再运用“要是……就……”的句式,建立结果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表格中重点词语、动作词语的选择填空;情境延伸出小猴子第二天又下山了,他会怎样做,怎样想。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使学练结合,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和提升。

  因为本课要承担“信息整合,简单推断”训练,所以,在朗读课文、内容理解上,教师引导得相对较多。实际教学时,面对不同的学情,可采用不同的策略,减少教的成分,增加学的分量,使教学更有效。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2

  通过几天紧张的准备,我终于讲完了小猴子下山一课.

  可是自我感觉很糟糕,甚至比试讲的时候还要糟.我总结原因如下:

  1、第一次讲优质课很紧张,虽然只有几个老师听课,可是还是紧张到忘记写题目。

  2、准备不充分。有很多的环节需要再三斟酌,再三思量,需要找到多种方式来呈现,甚至需要实验很多次来验证哪个效果更好,可惜没有太多的时间。

  3、教材把握不是很到位。由于这片课文是课外阅读课文,可参考的教案和资料比较少,在加上自己的经验较浅薄,思考的深度不够,所以课堂的'深度挖的也不是很够。

  3、课堂教学环节过度、语言的衔接不成熟,很象常态课而不象优质课。语言的锤炼、环节的衔接还需要更加的磨练。总体感觉比较粗糙。

  4、朗读指导不到位,没有找到多种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热情,调动孩子阅读朗读积极性上我还要多下功夫。

  总之通过准备这节课我学到了很多,在师傅的帮助下算是完成了虽然自己完成的不是很出色,我的课堂还要多锤炼,我的思考还要更深入,我的教学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3

  决定要上这课时,我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我希望教给学生什么知识,什么能力?

  经过再三思量,我决定以学生能复述故事为突破口,课堂上为学生搭桥铺路。

  一、内容上的理解

  为了学生能尽快厘清思路,我利用看图猜地点的'形式,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了解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几个地方。同时,进行量词的巩固训练。再让学生用上量词,串讲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第二步再让学生读课文,厘清每一个地方,小猴子都干了些什么。通过板书让学生知道,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先来到玉米地,掰玉米,扛玉米,来到桃树下,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来到西瓜地,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来到树林,扔西瓜,追兔子。

  二、用词精彩的解析

  文章用词也是呈现结构**式。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我主要学生采取动作演绎的方式和用图理解的方式进行,而后,请学生将理解融入到朗读中去。

  三、句子结构的训练

  文章每个自然段都是采用“走到……看见……就……”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4

  《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七组课文中的一篇,本组课文包含《文具的家》、《一分钟》、《动物王国开大会》和《小猴子下山》,除对生字词的学习要求外,本组课文注重学生学**惯的培养,教会学生怎样爱护文具、珍惜时间等。

  《小猴子下山》又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孩子们已经在课内课外多次听过这个故事,因此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对故事内容进行梳理。在做《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时,我将重难点放在字词的学习和对小猴子形象的分析上。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我将读故事、理解故事放在生字学习前面。本班学生拼音基础较好,有自学生字的能力,大部分孩子阅读兴趣浓厚,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这样的安排也是可行的,学生在阅读中不会有太多的障碍。

  在课堂教学中,我将读故事的任务交还给孩子们,让他们**地朗读,然后告诉我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小朋友很快帮我完成了路线图"摘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空手回家"。孩子们在完成这个任务时思路是清晰的,孩子们对这些事件发生的逻辑关系是理解的,这些事情的发展顺序, 明白不能颠倒顺序。这些事正是说明小猴子见一物,爱一物,喜新厌旧,做事不专一的证据。在孩子们的'带领下,我灵机一动,给孩子们做了个小小的心理测试。

  假如黑板是一片很大很大的花海,有四个小朋友正在参加摘花比赛,规则是这样的:在这片花海里你可以边看边比较,选择你认为最漂亮的那一朵花,但是 每位小朋友只能摘一朵花,不能走回头路,你会选择在哪里摘?

  我在黑板上标记了五个位置,让孩子们选,他们兴趣很高,纷纷举手说:"我要在1号摘,我要在2号摘……"最多的还是5号。我告诉孩子们,每个地方所表示的意思:"选择1号的小朋友特别容易满足,他一开始就选好了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花,做决定非常果断,但是呢,有时候会比较冲动,片面;选择2、5、3号的小朋友呢做决定比较谨慎,会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比较以后再下决定,选择5号的小朋友呢有些强迫,因为那是正中间的位置;选择4号的小朋友呢,做决定非常的犹豫,有些追求完美,总是要到最后才能下定决心,但是这样的话你可能像小猴子一样什么也得不到,但是呢也有可能得到最好的,要懂得满足。当然,答案没有好坏,没有对错。"

  小测试后,我带领孩子们细读文本,主要抓住小猴子的动作理解其形象,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边说边做。从"掰、扛、扔、摘、捧、扔、摘、抱、扔、追"这些动作中,孩子们体会到这是一只"顽皮的"小猴子。在文本细读中我发现孩子们"扛"和"捧"的发音不准,及时进行指导,但我没有注重培养孩子们比较阅读的能力。比如"扔"和"放"可以作比较,这两个可以体现小猴子不同的形象,放下了是还会拿起来的,扔掉就是不要了,这样的比较应该更能帮助孩子们理解小猴子喜新厌旧的品质。

  在本课教学中最让我欣喜的是孩子们对小猴子形象的认识。我提的问题是:

  "小猴子下山是去干什么的?"

  答:"找吃的"。

  "那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为什么?"

  黄民懿最先举手说:"挑食。"

  我问:"你为什么觉得他挑食呢?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摇头。

  "那老师来帮你说说,你听我说的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

  点头。

  "小猴子最开始掰了一个玉米,可是看到它更喜欢的桃子,它就不要玉米了;后来,它又看到了更喜欢的西瓜,就不要桃子了,所以它有点儿挑食?"

  点头说:"是的。"

  第二个学生李兆康继续举手说:"它是一只贪玩的小猴子。"

  我有点儿奇怪,问:"为什么?"

  很流利的回答说:"小兔子不能吃,它去追小兔子就是为了好玩,所以是一只贪玩的小猴子。"思路多清晰,理由多充分!不禁要为他点赞。

  孩子们的思路慢慢打开了,举手的同学也越来越多。

  刘可焓说:"这是一只乱扔东西的小猴子。"

  黄梓怡说:"这是一只浪费粮食的小猴子。"

  黄浩宇说:"这是一只没有好习惯的小猴子。"

  我问:"没有什么好习惯呢?你能说的具体点儿吗?"

  思考。

  我引导说:"没有礼貌不是好习惯,做得不端正也不是好习惯,那你说的小猴子没有好习惯是哪一点呢?"

  再思考,说:"顽皮。"

  说了这么多,举手的小朋友渐渐少了,正当我准备总结时,李晟举手了。

  我请他说。

  他***说:"这是一只不爱护环境的小猴子。"

  说得多好!这又是一个令我惊喜的答案。乱扔东西,浪费粮食不就是不爱护环境吗?看来我们*时的环保教育还是做的不错的。虽然没有我心中"三心二意"这个标准答案,我依然很开心听孩子们畅所欲言,他们的好多想法都令我耳目一新,我想我也没有必要一定要引导孩子们说出那所谓的标准答案,他们对小猴子形象的认识已经非常全面了,我也相信,他们一定知道做事要专心,三心二意不是个好习惯。教无定法,我想让孩子们有**、积极思考的能力比说出一个标准答案更重要。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5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符合儿童年龄及心理特点。通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孩子们能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能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积累过的词语对简单的段式进行仿说仿写练习。鉴于孩子的学情特点,我将字词训练、词语运用、仿说仿写做为读文基础上的重点目标。

  在初读课文环节中,我结合本班孩子实际,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读文,扫清字词障碍。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习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捉迷藏游戏、给字分组、做动作猜字举卡片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六个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

  2.读准多音字,读通长句子。我把孩子*时容易读错的“结”和“空”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读字、读词语、读好长句子的训练中孩子的认字读句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使孩子乐于参与。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孩子们通过读一读、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学习生字。在细读环节中,我充分抓住课文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

  1.在二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以给句式填空的方式训练孩子的表达、总结能力。通过同桌互动,每个孩子都进行了语言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抓住文章中准确的动词,进行动词和名词的搭配练习。通过举例子,学习动词的使用,感受用词的准确。并将动词的运用迁移到日常中常见的事物上,培养孩子词语运用能力。本环节是刚才学习生字的一个有效的延伸。

  3.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中,感受到课文中运用不同的词语写出事物的可爱。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样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课堂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找出把事物写可爱的词语,并通过反复的读,体会用词,练习有感情朗读。

  4.我从小猴子的三次“扔”入手,引导孩子总结小猴子三心二意的特点,并在孩子劝说小猴子的过程中,明白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只有坚持才能成功的道理。孩子在劝说的过程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仿写,又将本节课的字词句训练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分析句式后,我要求孩子能用上本节课积累的量词、表示可爱的词和动词,进行段式的仿写练习。为了降低难度,我以填空的方式呈现,又给孩子图片,为孩子提供仿写的环境。由于日常我重视对孩子读写结合的训练,孩子们能根据句式进行仿写,用上积累的词语。孩子结合以往的知识经验和课堂中的`收获,写出小猴子来到草莓地、苹果树、小河边、松树林、樱桃树下等不同的地方,大部分同学能用上积累过的词语。

  总之,本节课教师能够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的特点扎实地进行字词句的各项训练,在训练中关注孩子的语言发展,符合孩子认知水*与发展的需要。也能通过课件,生动有趣的辅助教学,激发孩子兴趣。在孩子读的环节中,形式的多样性还应该凸显,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读中,做到每次训练后都应以读收尾,以读促讲,让孩子通过反复的有梯度的读书,巩固词句训练的效果,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从文本中来,回文本中去,在文本的解读中学习、积累、运用。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6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直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像小猴子那样,要一心一意才行。

  本节课我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教学时为了将学生引入情境,把握顺紧紧抓住本文关键词,随文识字的同时,理清文章脉络。如,围绕故事情节按顺序贴图片;围绕小猴子所见,积累“又~又~”式的词语,同时又出现很多图片让学生练习说一说“又~又~”的短语;围绕小猴子所做,通过做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体会动词妙用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将随文识字与积累语言巧妙结合,有效地提高语文由扶到放,培养自学能力教学的实效性。课文前4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在教学中,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然后出示一张课文内容的表格,要求学生合作学习,老师执笔完成相关内容,通过由指导到扶再到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评价语言过于*淡,对学生的评价与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缺乏针对性;设计表格的.这一环节在课堂生成上对于本班学生来说稍有难度,说明课前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到位。学生在进行说话训练时,没有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这也暴露了我教学中的一个问题。

  今后我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7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故事。文章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并更多地拓展语用点。所以,我将本课时的目标设置为:

  1、会认“猴、结、掰、扛”等12个生字,会写“非、常”两个生字。

  2、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理解故事内容,能看着插图基本完整地说出故事框架。

  在备课的过程中,让我最纠结的莫过于对于识字环节。识字环节主要有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加随文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其中“掰、扛”随文)。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十分乐于表演。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试教的时候,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在本课中,我设置了以下环节:

  1、读文,扫清字词障碍。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习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去障碍游戏、边做动作边读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

  2、读准多音字。我把孩子*时容易读错的“结”和“空”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读字、读词语中孩子的认字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活动,孩子们都乐于参与。3.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再说一说。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么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

  在评课的过程,在与同伴、导师交流过后,我发现自己在指导朗读方面还有所欠缺。在精读第一自然的教学中,“请你读出小猴子非常高兴的语气”,这个要求比较生硬,不能带动起孩子们的真实感受。除了指导朗读外,我认为我的识字环节也可以更加灵活一些,不需要集中识字,直接进入随文识字,孩子们更快地接触到课文,更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课堂效率更高。

  我们一定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积累,经历就是财富,经历就是收获。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8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

  一、内容上的理解

  为了学生能尽快理清思路,我利用看图猜地点的形式,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了解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几个地方。同时,进行量词的巩固训练。再让学生用上量词,串讲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第二步再让学生读课文,厘清每一个地方,小猴子都干了些什么。通过板书让学生知道,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先来到玉米地,掰玉米,扛玉米,来到桃树下,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来到西瓜地,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来到树林,扔西瓜,追兔子。

  二、用词精彩的解析

  文章用词也是呈现结构**式。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我主要学生采取动作演绎的方式和用图理解的方式进行,而后,请学生将理解融入到朗读中去。果然,学生在手舞足蹈中参与到了课堂。虽然学生的`动作还是有点拘谨。本人认为,让孩子通过动作演绎的形式,能很快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参与面广,同时,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可谓一举多得。

  三、句子结构的训练

  文章每个自然段都是采用“走到……看见……就……”这也是课文故事结构的一个亮点,很适合学生学习运用,最终学生自己能编故事。因此,在课堂上,我故意加红这两个自然段的这些字。学生一眼就找出来了,难得的是说出这些词在表达上的重要作用。虽然学生表达得不是很清晰,但这种表达方法,学生已然能意会一些。在学生总结方法之后,我立即出示了“小猴子来到瓜地”的图片,让学生大胆运用这几个词编故事。学生能立即编出来,遗憾的是,学生编的故事和课文一模一样,而没有进行再创造,而本人也没有就这点立即加以引导。

  总而言之,这堂课我利用词、句的结构特点,千方百计地使学生能发现遣词造句的规律,做到能复述故事,编故事。不足的是,在教学形式上,依然缺乏创新,在教学之道上,未能关注到全体学生,在教学方法上,缺乏课堂智慧。须进一步提高才是!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9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识字,这样一篇课文,孩子们能在短短的时间里读下来吗?如果我这节课只完成识字、读通课文这个目标行吗?左思右想,又加上初步感受小猴子见新扔旧是不好的,做什么事都要专一的道理。

  对于生字的认读,主要有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走到过道上表演了。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课文以后,我直接出示了小猴子空手回家的图片,以问题引入对课文的学习:“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呢?”在小猴子扔玉米摘桃子这一段,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小猴子,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猴子,你为什么要把玉米扔掉呢?”有的孩子就说:“小猴子本来就喜欢吃桃子,不爱吃玉米,”我顺势又问:“既然小猴子爱吃桃子,那么小猴子最后把桃子带回家了吗?”其实,小猴子扔掉手中的东西,不是因为爱吃不爱吃,而是因为见一样喜欢一样。可惜的是,自己历练不够,没能引领孩子深入到文本中去。小猴子懊恼地空着手回家,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呢?从课堂孩子们的表现来看,我设计的这个问题有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改成我的陈述,“小猴子空着手回到家,把事情的经过向妈妈说了,猴妈妈对小猴说:‘孩子,你见一样扔一样,怎么能把东西带回来呢?做什么事都要专一,只有这样你才不会空手回家。’小猴子听了妈**话,说明天自己再一次下山。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呢?”孩子们口头续编故事,也许会更好一些。

  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积累,经历就是财富,经历就是收获。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10

  注重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在一篇课文中,我们要设计有效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多**的演示,形象直观的展示了“苹果、蛋糕、人物”等的图片,用以呈现“又()又()”的短语,学生通过看到图片就能想到“又大又红”、“又香又甜”、“又高又帅”这种形式的词语

  2-做动作来感知生字“摘、扔、捧、抱、拍”的音、形、义,这样在做动作中认识生字,也就是在生活中认识生字,算是一种有效的实习方法,同样在想象中、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板书培养学生的`思维。将课文内容以猴子下山形式,配上每一次下山的地点和对应的重点词语成现在学生面前,整个内容整体呈现出来,利用这样的板书,培养学生练习复述课文的能力,也就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开启。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11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一、由扶到放,培养自学能力

  课文前4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在教学中,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通过由指导到扶再到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第一自然段中重点教学“又( )又( )”的词语,通过朗读“又大又多的玉米”和“玉米又大又大”让学生体会词语的灵活运用。通过做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通过朗读,边演小猴子的动作、神态,体会小猴子高兴的心情。这样由细节到整体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为学生学**至四自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迁移运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本课的`课文语言结构相似,这为语言训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点。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很重要。通过“小猴子走到( ),他看见( ),非常高兴,就( )。”的句式反复让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来说完整,从而为他们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做铺垫。在学习中,还不断总结、提醒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迁移运用,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三、续编故事,培养表达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年级小学生内心充满想像,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在教学结束的时候,抛出一个问题:“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故事。学生表现出异样的兴奋,小手举得高高的,都想把自己编的故事分享给大家。这样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又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评价语言过于*淡,缺乏针对性,教学机智缺乏。今后我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12

  《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课文,共有无幅画,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后来有看见了桃子、西瓜、兔子,见一个,就扔下这个去抓另一个,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如果三心二意,就将会一事无成了。

  本课的生字很有特点,大部分都是动作,在教学时,我把课文和生字结合在一起教学。重点在抱、扛、扔、捧、追等字上。

  片段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追兔子

  理解动词的特点:

  (1)质疑不会读的字。

  (2)谁能用上动作,来读一读

  (3)指生演一演“掰”的动作。

  (4)师生合作边演边读。

  (5)练习:看老师做动作,你们来说动作,看谁厉害。

  这些动作可以换过来说吗?为什么?说说理由。

  通过音、形、义等方式的学习和朗读,孩子们基本可以理解生字的意思,最后问动作是否可以换过来,让他们把这几个生字理清楚,认明白。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在游戏中做一做、读一读学习生字。

  在细读课文的环节,我抓住课文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词句的训练。如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多”这一词语。“又大又多”从图上看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在教学中我问孩子: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非常高兴”就是(生:特别高兴)你们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中,感受事物的可爱。同样的,又大又红说明桃子长得好,又大又圆说明西瓜长得非常好。在理解了这几个词语后,我又问:小猴子把曾经喜欢的`桃子、西瓜都扔掉了,这说明了什么呢?其实小猴子的心里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看见一个就喜欢一个,而原来的那个就直接被扔掉了。

  本节课,我依托文本,结合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关注语言的发展,让学生能在有趣的课堂中学以致用。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13

  十分感谢学校**给我们三个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为期一周的时间,培训虽短,但从中学到的知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而最可贵的是通过学习别人的思路模式,把最精华的方法以讲课的形式呈现给大家。

  在这次讲课磨课过程中,首先要感谢二年组的老师们积极地配合,才使得讲课顺利完成。然后最要感谢的就是敖姐,敖姐每天都要听我们三个讲三节课。讲完课还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评课。而且敖姐的工作很忙,但就在这繁重的工作中抽出时间一遍一遍的给我们修改,如此往复的'坚持了5天,听了将近20节重复的课,可见敖姐内心被我们折磨的估计也快崩溃了。

  从导课,到课件的修改,再到亲身示范朗读,纠正评价性的语言以及最后对我们的鼓励这些细节问题,终于把我的课修改成形了,特别感动,再次谢谢敖姐,在这次磨课讲课中增强了自我的教育教学能力,使我认清了自身不足,就此我对《小猴子下山》这节课谈谈体会:

  《小猴子下山》是一则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动作的词,其细微的区别,孩子们很难掌握。于是我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和接受能力,通过以动作示词义,再适时提出质疑:“为什么桃子不能用扛呢?”“玉米不能用摘?”等问题。孩子们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比划出来的动作,对词义理解得透彻一些。

  评价语言过于*淡,好的评价语言应该是针对学生所做出的最有效的评价,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好”、“你真棒”。在评价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更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质量和语言规范,引导他们说好语文,用好语文。

  在课堂中不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上我太急于求成,忽视了大多数孩子的想法。在课堂上,我们觉得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表达他们的想法,给他们更多**思考的时间,而不是牵着他们走。

  总之,透过这次学习和讲课,我收获了知识、经验与感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都有了提高,明确了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结合培训所得,使自身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结合自己班级实际情况,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踏踏实实地教学。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14

  一、巧用示范,体会积累好词

  采用“又( )又( )”的词语教学,利用卡片进行情境引导,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最后以进行扩展训练进行收尾。

  首先告诉学生小猴子在下山途中遇到了很多好吃好玩的东西,这些好东西都用了很多好的词语来描写,出示“又大又多”,给学生一个示范,然后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其他的好词。然后学生开始以小猴子的心态去细读课文,找到这些好词,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接着让学生交流找到的卡片,学生说教师贴,并进行朗读指导,这样的学习让学生们的积极性甚高,最后在同学们积极的学习态度下进行了拓展训练,并抄写“又( )又( )”的词语在课本相应的插图上 ,以此来结束“又( )又( )”的词语教学。

  二、遵循规律,归类识字更高效

  学习动词的使用,让学生们能够区别“摘、扛、捧、抱、追”等词语的正确使用。这是这堂课的教学难点所在。在课堂上是这样进行处理的

  师:为什么要用“扛”

  生:(因为玉米很大很重)原来是这样啊!

  师:孩子们,能得到这么大的玉米,小猴子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高兴。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吧!

  师:小猴子看见玉米,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小朋友,像掰和扛这样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啊课文里还有很多呢!找到了用笔圈一圈。

  师:唉呀,小朋友说得那么快,我都不知道把动词贴在哪里了,看看吧,这些动作的位置我贴得对吗?

  师:摘可以和桃子搭配,可以和西瓜搭配吗?和玉米呢?怎样的东西要扛着走?

  生:桃子小拿来抱会掉了,应该用捧;西瓜大用来抱。

  师:“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师:小猴子应该扔了三样东西,老师把这个“扔”写在中间。

  在教学中,我抓住文本特点,从表示动作的字词入手,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动作的词,将动词卡片随意地贴在黑板上。经过整理,孩子们知道了“捧、抱、扔、摘”是左右结构、都是提手旁,捧、扔、抱、摘跟手的动作有关。”学到这里,孩子们圈了生字,观察了生字的特点,他们从字形上熟悉了“捧、抱、扔、摘”。这时,我又让孩子们分别做做这几个动作,从字义上进一步巩固理解这几个字的'意思。在热烈的气氛中,孩子们开开心心地学着、做着,这样归类识字既有规律可循又生动有趣,孩子们比较喜欢。

  三、注重运用,回归文本更扎实。

  在字词教学上不但要善于发现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从识记到运用的落实。在通过不同途径理解了动词的意思后,我让学生把动词卡片放到相应的图片旁。此时,学生思维火花闪现,我又恰如其分地小结有些动词可放在共同的地方(如“摘”可以用以“摘桃子”,也可以用以“摘西瓜”)。

  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