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1

  1.用法:

  ①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④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2.用法: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用法: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 用法: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 用法: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用法: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用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扩展阅读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扩展1)

——*常用文言文虚词3篇

*常用文言文虚词1

  1.莫 有三个意思。

  ①“没有任何”的意思。例如:莫大的光荣(没有什么光荣比这更大的)。莫名其妙(原意是说不出其中的奥妙。为什么说“莫名其妙”不说“莫明其妙”呢?因为这是古代汉语的习惯用法,所以没有改)。

  ②有“不”的意思。例如:爱莫能助。

  ③有“不要”的意思。例如:你老人家莫去。

  现今湖北、四川有这样的`说法,“你莫哭”,就是北方话“你别哭”的意思。

  2.勿 别,不要的意思。例如:请勿吸烟。

*常用文言文虚词2

  1.而 有三个意思。

  ①有两件事情是*行连贯的,中间用“而”字连接起来。例如:伟大而光荣。

  ②用来连接肯定和否定两方面。例如:人老而心不老。死而不朽。*****告诉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的事实出发。我们要知难而进,而不是知难而退。

  ③用来连接因果关系。例如:我们为保卫世界和*而努力。

  2.以 有四个意思。

  ①有“拿”的意思。例如:以身作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②表示一个界线。例如:三尺以上。五年以后。

  ③表示一种扩展。例如:在一县、一省以至全国范围内推广。

  ④表示因果关系。例如:生产发展非常快,以致工作有点跟不上。有些同志麻痹大意,以致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以至”和“以致”是有分别的。“以至”一般表示时间程度、范围上的递升或递降,有“直到”的意思;“以致”是表示事物发展的结果的,有“因此而造成”的意思。

  3.于(乎)有六个意思。

  ①有“在”和“到”的意思。例如:光荣归于*。

  ②有“从”的意思。例如:青出于蓝。

  ③有“对于”的意思。例如:勇于负责。有益于人。

  ④表示比较。例如:功大于过。

  ⑤表示被动。例如:**女排败于*女排。

  ⑥以“乎”代“于”。例如:出乎意料(就是出于意料之外)。合乎规律(合于规律)。这种用法是古代汉语的习惯。

  4.因 有两个意思。

  ①有“凭借”、“按照”、“依照”的意思。例如:因地制宜。

  ②有“因为”的意思。例如:因噎废食(因为吃东西噎住了,以后就不敢再吃饭了)。

  5.则 有三个意思。

  ①有“就”的意思。例如:热则涨,冷则缩。

  ②表示对比,可以翻译成“却”。例如:工人是以做工为主,学生则是以学习为主。

  ③列举原因和理由。例如:一则支援了农业,二则发展了生产。

*常用文言文虚词3

  1.然而 有“但是”的意思。例如:他们失败了多次,然而并不灰心。

  2.虽,虽然 用“虽”和“虽然”都可以。用“虽”文一点,用“虽然”白一点。古代汉语里的“虽然”是拆**讲的。“然”的意思就是“这样”,“虽然”就是“虽然这样”。现在“虽然”与“虽”等同起来了。例如:事情虽小,意义很大。他虽然工作很忙,对学习并不放松。

  有些人在句头用虽然,往往在后面用个逗号,这是错误的,应该把逗号去掉。

  3.纵,纵然,纵使,即使 意思都一样。例如:纵有千山万水,也拦不住英勇的勘探队员。纵然今天下雨,我们也要赶到工地。即使明天下雨,我们也要去。

  要注意,“纵然”和“虽然”的意思不一样。“虽然”指的是有那件事情,“纵然”指的是还没有那件事情。如“虽然今天下雨,你还是来了”,“纵然明天下雨,我还是要去”,这里如果把“虽然”和“纵然”调换一下,那就错了。

  4.如 有六个意思。

  ① 有“如果”的意思。说得白一些,有“要是”的意思。例如:如不及早准备,恐怕来不及。

  ②有“然”的意思。例如:突如其来。

  ③有“如同”的意思。例如:爱社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如鱼得水。

  ④有“比得上,比不上”的意思。例如:我不如他(我比不上他)。耳闻不如目见(耳朵听见,比不上眼睛看见)。

  ⑤有“依照”、“顺从”的意思。例如:如期完成。如意算盘。

  ⑥有“举例”的意思。例如:各种体育活动如游泳、球赛,等等。

  5.若 有两个意思。

  ①有“如果”的意思。例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②有“如同”的意思。例如:旁若无人。若无其事。

  6.倘,倘若,倘然,倘使 意思差不多。“倘”当“如果”讲。例如:倘有困难,当再设法。倘然你不相信,我带你去看。

  7.况且、何况 意思一样,在文言里单用“况”,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另外“尚且”跟“何况”常常是相互照应的。例如:上海地方大,况且你又不知道他的地址,怎么能找到他呢?当年在艰苦的岁月里,尚且坚持**,何况现在是大好形势,还怕什么呢?

  8.俾,以便 “俾”比较文,跟“以便”的意思一样,即达到某种效果。翻成白话有“好”的意思(但位置不同)。例如:特此公布,俾众周知(让大家好知道)。会议引发大量文件,以便参加会议的人参考(让参加会议的人好参考)。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扩展2)

——广东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 (菁选2篇)

广东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1

  1.作助词

  ⑴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人、物、事、时、地等。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或不译。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②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③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⑵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⑶定语后直的标志。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石之啌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用在句中表示判断,常与一“也”呼应,构成“……者……也”的判断句式,一般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作语气助词

  ⑴用于句中表提顿或判断。不必译出。

  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②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⑵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可译“的”或不译。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⑶用于陈述句末表陈述结束。 译为“的”或不译。

  ①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广东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2

  《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离骚》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固时俗之工巧兮,俪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挓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兮,余不忍为此态;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扩展3)

——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

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1

  一、常见实词

  1、值:遇到、正好、价值

  2、去:离开、距离、除去

  3、引:牵,拉、伸长

  4、执:拿着、掌管、固执

  5、走:跑

  6、益:好处、更加、增加

  7、是:这、判断动词、正确

  8、若:如果、好像、你

  9、悉:全、都

  10、佯:假装

  11、徐:慢慢地

  12、颔:下巴、点头

  13、尝:曾经

  14、危:高、危险、端正

  15、举:选拔、全、发动

  16、居:停留、处在、居住

  17、比:等到、靠近

  18、鲜:少,鲜艳

  19、诸:几个、兼词

  20、向:从前、先前

  21、已:停止、罢了、通“以”

  22、讫:完结

  23、并:一起

  24、予:给予、我

  25、负:背、违背、凭借

  26、莫:没有、不要

  27、再:两次,第二次

  28、但:只是

  29、孰:谁、哪个、通“熟”

  30、盖:大概是、原来是

  31、田:田地、通“畋”打猎、通“佃”耕种

  32、顾:看、回头看、拜访、难道

  33、斋:屋舍、祭祀前清心洁身、素食

  34、子:子女、对人尊称、你

  35、闻:听说(使、、听到)、听闻、用鼻子嗅味道

  36、既:已经(之后)、既然、既、、又

  37、谢:道歉、推辞、凋谢、感激 固:原来、坚决、巩固、顽固、固守、固然

  39、亡:逃跑、丢失、**、**、通“无“,没有

  40、及:到、等到、赶得上、以及

  41、就:靠近,接近、欣赏、完成、从事

  42、许:答应,赞同、地方、拟生词、表约数,相当于来

  43、具:器具、具有、准备、通“俱”全、都;详细

  44、胡:古代****通称、为什么

  45、徒:光,空、白白地、只是

  46、方:刚好、正好;才、当、、的时候、方圆、方正

  47、善:好、好处、擅长、善于

  48、贾:商人、买卖、通“价”价值

  49、直:与“竖”相对、只、仅仅,一直、通“值”价值

  50、因:于是、就,凭借、顺着、按照、因为、通过

  二、常见虚词

  而(六种连接关系)

  1、而:连词,表顺承;(前后关系,相当于“就”)

  2、连词,表并列;(相等关系,相当于“和”)

  3、连词,表修饰;(主次关系,相当于“地”)

  4、连词,表转折;(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却”

  5、连词,表因果;(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6、连词,表递进;(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之

  1、的(后为名词。例如:藐小之物)

  2、代词(前为动词。例如:昂首观之)

  3、用在句中,取消句子**性.(前为名词、代词;后为动词或形容词。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到(后为地名。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5、音节助词。(句末,尤其在时间词的后面。例如:久之,目似瞑)

  于

  1、在;2、到;4、疑问代词;3、比;4、从;5、比;6、被。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扩展4)

——**高考高起点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讲义 (菁选2篇)

**高考高起点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讲义1

  一、合音词

  1、“之于”的合音(即取“之”的声母、“于”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而成。“于”古音同“乎”)。“之”为指示代词,“于”为介词,所以此时“诸”只出现在句中:“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指代上文提到的人、事、物:“于”则与后面的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前面的动宾结构关涉到对象、处所、地点、内容等。例如:

  (1)用与舍属诸人。(《答李翊书》)

  (2)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答李翊书》)

  (3)更譬诸操舟……(《论毅力》)

  (4)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

  2、“之乎”的合音。“之”为指示代词,“乎”为语气词,此时“诸”只出现在句末:“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乎”用来结束句子。例如:

  (1)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子罕》)

  (2)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二、约数词

  此时“诸”作定语,表示某一范围的全体,或全体中的.每一个体,可译为“各位”、“众”等。例如: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卷。(《冯谖客孟尝君》)

  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李将军列传》)

**高考高起点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讲义2

  一、意义比较具体,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凭借、工具、方法等,可译为“用来……的……”、“凭它来……的”等。如:

  1、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谏逐客书》)

  2、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谏逐客书》)

  3、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答李翊书》)

  4、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答司马谏议书》)

  5、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知所以志也。(《张中丞传后叙》)

  二、意义比较抽象,用以引出某种结果的原因,可译为“导致……的原因”、“这就是……的原因”。如:

  1、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谏逐客书》)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五代史伶官传序》)

  3、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李将军列传》)

  三、指代缘由、原因的名词性结构,做动词宾语。如:

  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四、约数词

  此时接续在数量词后,表示大约的数量范畴。可译为“左右”、“前后”等。例如:

  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李将军列传》)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扩展5)

——狐假虎威文言文的翻译

狐假虎威文言文的翻译1

  《狐假虎威》文言文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狐假虎威》翻译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此刻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齐)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明白野兽是害怕自我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狐假虎威》的故事讲完了,是不是对你的学习帮忙呢?期望对您的学习和做人道理能够有所启发哦~多愁善感的句子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扩展6)

——猴弈的文言文翻译

猴弈的文言文翻译1

  猴弈

  【原文】

  西番有二仙,弈于山中树下,一老猴于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因得其巧。国人闻而往观,仙者遁去,猴即与人弈,遍国中莫能胜。国人奇之,献于朝。上诏征能弈者与之较,皆不敌。或言杨靖善弈——时杨靖以事系于狱,诏释出之。靖请以盘贮桃,置于猴前,猴心牵于桃,无心弈,遂败。

  【译文】

  在西面的一个番国里有两位神仙,在山中的树荫下下棋,一只老猴子每天都在树上偷看他们运用棋子的技法,于是就学到了他们的(运用棋子)技巧。人们听到这件事都前往观看,(等他们到时)神仙已经飘隐离开了,老猴和人下棋,全国上下没有人能赢(它)。人们感觉得这件事很奇怪,便把(这件事)向朝廷上告。**召集善于下棋的人和它较量,全部不是(老猴)的对手。有人说有个叫杨靖的人擅长下棋——当时杨靖因为犯法被关在**中,(**)下令**他。杨靖请求用盘子来装满桃子,放在老猴的面前,老猴的心思被桃子牵绊,没有心思下棋,于是便被(杨靖)打败。

  【赏析】

  进一步想也许猴子在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之后,也许可以把下棋的心思和对桃子的'心思分**,下棋时候忘掉桃子,也许可以两者兼得了

  可是猴子能够避免在下棋时对桃子的欲望的干扰吗?也许可以吧,猴子只要明白:桃子,是钻研棋艺的副产品,因为你有下棋的天赋和兴趣,才会给你赢得其它方面的需要

  如果猴子对下棋有着极大的热情,能够抛开桃子的一切**,那它也就得道成仙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毕竟,猴子天生是爱吃桃子的……

  由此看来真兴趣是很重要的……

  但是什么又是真兴趣呢?也许兴趣的根源也是来自于形形**的桃子/欲望的**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