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传播特点和趋势
微博的传播特点和趋势
微博既是信息传播的中介,又是社会动员的网络,借助公共平台进行的信息发布使“自媒体”成为可能。同时,微博的网状结构和病毒式扩散方式,是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传播优势。
微博正在逐渐改变着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报道流程和营销方式。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和趋势包括:
1.传统媒体的专业把关能力仍然是核心竞争力
首先,与快相对,微博上信息的准确性值得打个问号。发布新闻的人可能怀有特定目的:不管是打击自己的竞争对手还是获得更多的粉丝关注。即使排除这些因素,不具备辨析、鉴别信息真伪的精力和能力,容易发布或帮助扩散一些虚假的信息。对于微博上的信息,大多数人都存在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因此,专业处理信息的新闻媒体,仍然承担着验证信息真假的把关职能。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不能被快速淹没,这两方面的要求是相辅相成的。大事发生,人们还是期待传统媒体发出权威的声音,这种经过审查和核实的'新闻才是人们能够消解不确定性的新闻。社会的要求在于对新闻真实性的期待,信息有一种覆水难收的特性,一旦传递出去,很难匡正。微博上爆出的假新闻传播力量大,危害性也大,我们也看到常有专门的人士来纠正说法,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先前接触到错误信息的人都能得到纠正的信息。
2.信任是传媒的关键词,公信力是成功的基石
微博是即时的发布平台,而媒体或媒体人的页面又是一个“简历”。透过这些“简历”,受众选择自己的把关人。受众选择媒体,乃至选择媒体的记者,都建立在相信媒体可以提供反映世界的真实场景的基础上。不论什么技术条件下,公信力仍然是新闻传播的大前提。在微博的世界中,信任链更加清晰,体现在转发数、粉丝数之中。建立自身的可信形象,维护公信力,无论对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是发展的基石。
3.微博传播有其局限,受外部环境的制约
任何媒体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发挥功效的,微博的动员功能还需传统媒体接力和有关部门介入才能延续。社会、政治、经济对于新闻报道都是有要求的:经济方面,虽然发出信息的人并不需要经济上的回馈,不存在二次销售而被经济权力掌控的局面,但是,微博运营商作为运营主体,必须考虑经济上的保障;而与此相应的,就是政治上的正确和审慎,因为这是在中国乃至任何国家进行商业活动的根本要求。新浪庞大的编辑队伍负责审查微博上的言论。一些敏感的话题会被删除,这是任何媒体的显见界限。网上的舆论力量对现实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但也不是没有界限。目前中国使用微博的用户数量还是有限的,其社会影响力也是有边界的。
在具体的新闻操作中,微博上线人无处不在,爆料随时随地,正成为传统媒体日趋重要的信息来源。追随微博上的热点成为基本新闻操作,传统媒体在时效性上退居二线,梳理信息、加以辨析,强化深度、注重解读,处理好新闻的第二落点将成为主要应对策略。
此外,有学者指出,在中国,微博在当下应对管制的突破意义和社会参与的抗争意义值得关注。事实上,作为边缘突破的传播利器,微博的全民参与和即时发布特点,使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信息管制,引发公众围观,进而扩大舆论空间。重大的新闻事件在微博上一经传播,引发的舆论压力会逼迫事件当事人出来澄清,原本由于种种压力无法报道的新闻有可能最终见诸报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