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阅读附答案3篇
《马说》阅读附答案1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2分)
(1)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________
(3)愿子还而视之。 子:____________ (4)去而顾之。 顾: _______________
2.翻译选文中划“__________”的句子。(2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上文,观察“孔子应聘”这幅漫画,用自己的话说说漫画中“?”“!”包含的意思,并用一句话概括漫画的寓意。(3分)
答案:
1(2分)(1)见,通“现”,表现。 (2)临,面对。 (3)子,你。 (4)顾,回头看。
2(1)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1分,直译、意译均可。) (2)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1分)
3(1分)多出人才,人尽其才。(意思接近即可)
4(2分)联系“伯乐”、“马”(1分),“名人效应”的利或弊(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
5示例孔子疑惑不解:自己是一个大圣人、大***,为什么会被招聘单位拒之门外呢?他又发出感叹:时代变化太快,自己跟不上形势了! 揭露了一些人才招聘单位只看**而不看实力的现实。
《马说》阅读附答案2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铲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是马也()
(2)才美不外见()
(3)执策而临之()
(4)策之不以其道()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线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1)这(2)通“现”,显现(3)靠近(4)鞭打(驱使)
2.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马说》阅读附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对下面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称也 称:扬名
B.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有时
C.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D.策之不以其道 策:鞭子
2.比较下列各组加粗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伯乐不常有 广起,夺而杀之
B.虽有千里之能 以君之力
C.策之不以其道 成,将以攻宋
D.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先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
B.第2、3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外见”的原因,作者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者比做食马者。
D.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参***:
1.D
2.B
3.D
《马说》阅读附答案3篇扩展阅读
《马说》阅读附答案3篇(扩展1)
——《马说》阅读答案10篇
《马说》阅读答案1
记毗陵驿马
(清)刘可毅
客有以善相马者言予曰:毗陵驿当孔道,羽檄急,则云阳、锡山南北三百里,吾驿枢其中,蹄声、铎声、箠声,午交衢,昼夜不绝。驿置马,故无弗良也。江阴金逸亭部卒善畜马,过武进,货之驿者一。帖耳曳尾,足涂泥,寖下矣。而曰:是尝陷于贼,沉于渊,摧于锋刃者,固百战余也。而厩故所畜者,兰筋①竖面,雄健出马上。而马又不任施羁靮,蹄啮乘者使踣。而时或风厉霜肃,林木瑟瑟下,则又仰首鸣鸣嘶,足奋掷地,绝辔腾跃,飙忽若鹰隼,追勿得。而他马则驯伏枥下。方是时,善相马者等定他马,此下之。而厩卒以马弗良,益益他马刍,他马益壮,益善走,而马亦益老。
江阴金逸亭者,从李勇毅百战蕲、黄、潜、太、舒、桐间。折西规德安随州,北解南阳围,复东下统防休宁。军畜名马,多能绝尘驰,战辄陷陈,奔突矛弹,望景不可见。若客言,马固甚凡也。
则又曰:马既老,部卒以他事再至,见马早:是惫至此耶?昔陷于贼,沉于渊,摧于锋刃,而卒以自全。复卒以惫,毋宁其死于贼渊锋刃犹有令名焉,而顾郁郁久居此耶?马似闻言悲,卒去,不食死。厩卒剖马革,则腹胁隐旋作龙鳞文,惊,报相马者。至,大言曰:予固言马之良也,而驽视以死。埋马于驿之阴。
予闻之悲,而记其语,客亦去。
【注】①兰筋:马目上的筋名。古人认为马目上兰筋竖者,可行千里。
辕马说
(清)方苞
余行塞上,乘任载之车,见马之负辕者而感焉。
古之车,独辀加衡而服两马。今则一马夹辕而驾,领局于枙,背承乎韅,靳前而靽后。其登阤也,气尽喘汗,而后能引其轮之却也。其下阤也,股蹙蹄攒,而后能抗其辕之伏也。鞭策以劝其登,棰棘以起其陷,乘危而颠,折筋绝骨,无所避之,而众马之前导而旁驱者不与焉。其渴饮于溪,脱驾而就槽枥,则常在众马之后。
噫,马之任孰有艰于此者乎!然其德与力,非试之辕下不可辨。其或所服之不称,则虽善御者不能调也。驽蹇者力不能胜,狡愤者易惧而变,有行坦途惊蹶而偾其车者矣。其登也若跛,其下也若崩,泞旋淖陷,常自顿于辕中,而众马皆为所掣。
呜呼,将车者,其慎哉。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毗陵驿当孔道 孔:大
B.善相马者等定他马 等定:定等次,评出优劣的级别。
C.而众马之前导而旁驱者不与焉 与:和,跟
D.常自顿于辕中 顿:困顿
【答案】C. 与:遇到(这种困难)。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表现良马情态的一组是
①帖耳曳尾,足涂泥 ②蹄啮乘者使踣
③战辄陷陈,奔突矛弹 ④领局于枙,背承乎韅
⑤有行坦途惊蹶而偾其车者矣 ⑥其登也若跛,其下也若崩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答案】A. ⑤⑥是写不能胜任驾辕的马的窘态的。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阴金逸亭部卒将一匹身经百战的战马卖给毗陵驿站,相马者因为它温顺,缺少桀骜不训的气质,就认为它是一匹普通的马。
B.部卒因为其他的事再到毗陵驿站的时候,见马已经老了,感慨说如果因为疲顿的样子死去,还不如壮烈战死有个美好的名声。
C.方苞认为辕马应艰辛负重,历尽艰险而不推辞,但判定马是否可以作辕马,需要让它驾辕才可以知道,力不胜者会窘态百出。
D.方苞对驾驭辕马者用车辕夹在马侧,用皮带套住马背,勒住马腹、马臀,用鞭子驱赶马登坡、从坎陷中挣脱出来的行为不满。
【答案】D.方苞只是描述辕马辛苦坚忍的情态,表现它的能力和精神,没有对驾辕者进行批评。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而厩卒以马弗良,益益他马刍,他马益壮,益善走(3分)
(2)予固言马之良也,而驽视以死。(3分)
(3)其登阤也,气尽喘汗,而后能引其轮之却也。(3分)
【答案】(1)而喂马的士卒因为它不是良马,更加增加其他马的草料,别的马更加强壮,更加善于奔跑。(第二个益、走、大意各1分。)(2)我本来说它是一匹良马,可是把它当劣马对待让它因此而死。(马之良、驽视、大意各1分)(3)它登山坡的时候,气尽力微,喘息不止,汗流浃背,之后才能把后退的轮子拉向前。(阤、引、大意各1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答案】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译文】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封德彝满面羞愧地离开。
【文言文参考译文】
记毗陵驿马
有一个擅长相马的客人对我说:毗陵驿站正处在大道上,如果碰到紧急文书快马传递,从云阳到锡山南北相距三百里,我们驿站是路途中的一个重要站点,就会听到马蹄声,铃铎声,马鞭声,交错奔走于大道上,昼夜不停。驿站里面备置的马匹,所以没有不是良马的。江阴的金逸亭手下有一个善养马的部卒,经过武进的时候,曾经出售给驿站一匹马。马耳朵耷拉着,尾巴垂拖着,脚上都是泥巴,愈发显出劣弱的样子。部卒却说:这匹马曾经陷于敌阵,沉没深渊,被刀剑所伤,本就是百战后存活下来的。而驿站马厩中以前蓄养的一些马,是千里马,雄健超出于一般马之上。这些马又不套马笼头和缰绳,常又踢又咬让骑马的人颠覆下来。有时候秋风劲起,寒霜凛冽,林中树叶瑟瑟飘零,这些马感知肃杀之气仰面嘶嘶鸣叫,脚有力地敲击地面,挣脱缰绳,飞腾飘忽的样子像天上的鹰隼,追赶也追不上。而别的马却温顺地卧在马槽边。在这种时候,擅长相马的人就会按等次评定其它马的等级,这匹马处于下等。而喂马的士卒因为它不是良马,更加增加其他马的草料,别的马更加强壮,更加善于奔跑,而这匹马也更加衰老。
江阴的金逸亭,跟从李勇毅转战于蕲、黄、潜、太、舒、桐之间,身经百战。转向西边谋划德安、随州,北边**南阳的围困,又向东统领防卫休宁。部队里蓄养的名马,多能一骑绝尘地奔驰,作战就能冲锋陷阵,奔袭冲锋在枪林弹雨之中,连想望见它的身影都不可能。像客人所说的,这匹马真的显得很是普通了。
客人又说:马老了之后,部卒因为别的事第二次来到驿站,很快就去看那匹马:竟然疲顿到这个地步?当初陷于敌阵,沉没深渊,被刀剑所伤,可最终能够自我保全,假如因为疲顿而死,哪比得上死在敌人深渊锋刃之中尚且还有一个美好的名声啊,可难道要忧郁地长久呆在这个地方吗?那匹马听到这话好像很悲伤,部卒离开以后,不再饮食而死去。喂马的士兵剥开马皮,就看到它的腹肋地方隐隐有回旋的图样,显现出龙鳞的纹理,很吃惊,报告相马的人。相马的人来了以后,大声说:我本来说它是一匹良马,可是把它当劣马对待让它因此而死。后来,把马埋在驿站的北边。
我听完这个故事后非常悲痛,就记下他说的话,客人也离去了。
辕马说
我出行到塞外,乘坐一辆承载负重的马车,看到驾辕的马,对此有一些感触啊。
古代的车子,一根横杠要加上两根横木驾两匹马。如今是一匹马夹在两辕中间,颈部被拘限于轭下,背上掮着缰绳肚带,皮带勒住胸部,套住马的后部。它登山坡的时候,气尽力微,喘息不止,汗流浃背,之后才能把后退的轮子拉向前;它下坡的时候,后腿紧绷马蹄聚拢,之后才能抵住车辕贴地。用鞭打以催促其用力向上登坡,从坎陷中挣出来,因为遇到危难而跌倒,折断筋骨,没有可以回避的地方。而那些作前导和在旁边的马,不会遇到这样的困难。它渴了就到溪边饮水,卸下辕驾到马槽边吃草,常常落在众马的后面。
唉,马的任务哪有比这更艰难的呢?然而它的品性和能力,不在车辕之下去试试却不可能分清。如果马的能力和驾辕不相称,那么即使善于御马的人也难以掌控它啊。劣弱的力量不能胜任,狡诈易怒的马容易惊惧生出变故,有时行走在*坦的路上因受惊从而弄翻车子。它们登高的时候像跛足的样子,下坡的时候力不能支,像要崩塌一样,遇到泥泞则回旋不进,陷入泥沼则不能起, 常常就困顿在车辕之中,别的马都受他牵制。
啊,驾驭马车的人要慎重啊。
《马说》阅读答案2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哪两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或用法相同?(4分)【 】【 】A.一食或尽栗一石;食不饱B.食之不能尽其材;吾欲辱之(《晏子使楚》)C.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D.策之不以其 ;可以调素琴(《陋室铭》E.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小题2】文章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千里马”被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分)
【小题3】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的作用,韩愈用伯乐、千里马比喻什么?你对二者的关系有什么看法?(2分)
答案
【小题1】AB(每对一个得2分)
【小题1】(1)策之不以其道。(2)食之不能尽其材。(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分)着力写出了“食马者”*庸、浅薄和愚妄。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其真不知马也”。(1分)
【小题1】文段的“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1分)在今天,如果你的才华不被人发现,完全可以毛遂自荐,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显露出来;而在位者也应知人善任,正确认识、选拔和使用人才。(1分)
解析
【小题1】A项中“食”都是“吃”的意思。B项中“之”都是“代词”。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方面,根据“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分析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来体会用意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对文章的理解来分析伯乐以及千里马的比喻义,然后针对两者关系来谈自己的看法即可。
《马说》阅读答案3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5—10题。(20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骥①不称②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③,然非精洁宁则**不受,介胄④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⑤,犹可二百里;褫⑥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⑦而不苟取,力裕⑧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岳飞《论马》)
【注释】①骥(jì):良马。②称:衡量。③斛(hú):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④介胄:披上战甲。⑤酉:酉时,指傍晚。⑥褫(chǐ):**,解下。⑦受大:指饮食量大。⑧力裕:力量充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故常奇之( ) ⑵比行百余里( )
⑶安求其能千里也( ) ⑷一食或尽粟一石( )
2.下面各组中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以千里称也。 ②骥不称其力。B、①其真无马邪? ②称其德也。
C、①执策而临之。 ②介胄而驰。 D、①虽有千里之能。 ②故常奇之。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⑵ 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4.⑴ 在甲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⑵ 在甲乙两文中,都提到了好马在日常生活中异于常马的一个共同特点,根据这个特点请把原文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共同特点:
甲文句子:
乙文句子:
5.甲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共同道理?
6.伯乐与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举历史或当今社会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20xx年福建省漳州市****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参***]
1.⑴对……感到好奇 ⑵等到 ⑶怎么 ⑷有时 2.C
3.⑴想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做不到)。⑵(给它)披上战甲奔驰起来,它开始好像跑得不很快。
4.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⑵共同特点:食量大。
甲文句子:一食或尽粟一石。乙文句子: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
5.要善于考察人才,发现人才,选拔人才。
6.示例1:我认为伯乐更重要。社会上的人才很多,但一开始却总是不为人所知。如果没有“伯乐”去考察发现他们,他们又如何有机会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比如周文王从渭水河边发现任用了姜子牙,从而帮助自己兴周灭纣。
示例2: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是会发光”,如果没有人才,空有伯乐也没用。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千里马”,在各个方面发挥自己的才能,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比如“毛遂自荐”,一开始并没有人发现他的才能,但真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实力,也有真有那些本事,才让他一举成名。
《马说》阅读答案4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策之不以其道(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比行百里始奋迅(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然非精洁则不受
19.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 ”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 ”“ ”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3分)
20.韩愈和岳飞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韩愈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 展开议论,岳飞则通过 阐述,他们都希望 。(4分)
参***:
17 . (么分)( 1 )鞭打,鞭策。(2 )通晓,理解。(3 )等到。(4 )流汗。(各1 分)18 . ( 4 分)( l )章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夭下没有千里马!, ' ( 2 )然而如果不是精致、洁净的就不接受(不吃不喝)。(各2 分,意思对即可)
19 . ( 3 分)一食或尽粟一石 受大而不苟取 力裕而不求逞(各l 分)
20 . ( 4 分)反面(1 分)正反对比(1 分)优秀人才能够被识别和重用(2 分)(意思对即可)三、《 55 分)
《马说》阅读答案5
阅读《马说》,回答下列问题:(13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马说》一文选自 ,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3分)
小题2: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食不饱,力不足(食:吃)B.策之不以其道(道:道路)
C.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子)D.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能)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 食之不能尽其才
小题4:《马说》一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为喻,抨击了当时的“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选文的第二段,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2分)
小题5:《马说》一文的标点是现代人加上去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2分)
参***:
小题1:《昌黎先生集.杂说》,韩愈,退之,唐,著名的文学, “文起八代之衰”。
小题1:B
小题1:翻译下列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②食之不能尽其才 译文: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小题1: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或用现代汉语表述。
小题1:此题为开放题。问而后答,一锤定音;用问号,发人深省。
《马说》阅读答案6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共12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识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赵王使*原君求救于楚①,*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②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原君。*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③,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耳,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选自《史记》)
[注释]:①“赵王”句:赵王指赵孝成王,名丹,在位二十一年。*原君赵胜是赵丹的叔父。当时(前258 年),秦将白起兵围赵国国都邯郸,情势危急,赵王让*原君去向南方大国楚国求救。后来取得楚魏两国的救援,击败了秦军。②文武备具:犹言文武全才。③ 称诵:称颂。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才美不外见 见:
(2)策之不以其道 道: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19.【甲】文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20.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 中的句子: , 。(2分)
21.【甲】甲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认为伯乐对千里马起着决定作用,而【乙】文中毛遂却向*原君自荐成功。你认为“伯乐相马”与“毛遂自荐”的观点相矛盾吗?(2分)
参***:
17. (l)同“现”,显现。(2)方法。(一个1分,意合即可。2分)
18.(1)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有才能的人处于世上,仿佛如锥子放置布囊之中,它的锥尖立刻就会透囊而出。
(文从字顺即可。每句2分,共4分)
19.表现了作者对**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意合即可。2分)
20.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1分。2分)
21.示例:我认为世界上伯乐相马和毛遂自荐缺一不可,因为千里马只等伯乐去发现,就会缩小发展空间;毛遂自荐,就等于增加了自我展示的*台。(观点1分,理由1分。2分)
《马说》阅读答案7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者*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庸浅薄的**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重点语句翻译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课文内容理解
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者;
“食马者”指愚妄无知,*庸浅薄封建的**者。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开放性试题
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时。
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3、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4、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马说》阅读答案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也。是以骥之为骥,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修其在已,听其在人。辱于**,弗顾也;死于槽奶,不惜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文公所说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选自《古文笔法百篇)岳麓书社1984年版)
【注】骥:千里马、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C )
A、不以千里称也 称: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喂养
C、才美不外见 见:看见
D、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7、下列句子中加点“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
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人不知而不愠
B、康肃笑而遣之
C 野芳发而幽香
D、乃记之而去
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
A、甲文是韩愈《杂说》中的一篇,“说”是古代用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看法的文体。
B、甲文分析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地表现了有才之士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C、乙文认为判断是不是千里马的标准是自身品德修养,不能一味依靠别人赏识。
D、甲乙两文都将千里马比作人才,重点阐述了应如何对待人才,洋溢着不*之气。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1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
《马说》阅读答案9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7—21题。(共13分)
【甲】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秦之围邯郸,赵使*原君求救,合从于楚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荐于*原君曰:“今少一人,愿君既以遂备员②而行矣。”*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诵,胜未有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③也。
……
*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④。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选自《毛遂自荐》
①合从于楚:指拟推楚为盟主,订合纵盟约以联兵抗秦。从,同“纵”。②备员:凑数,充数。③废:当作“发”,发声。④九鼎大吕:极贵重的宝物。
17、解释下列加点字或短语(2分)
(1)只辱于**人之手(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策之不以其道(4)使遂蚤得处囊中(5)胜不敢复相士。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19、对甲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地位低下的“**人”由于忌恨千里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质上亏待它。
B、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C、从千里马的**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及结局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
D、作者认为“名马”不以千里称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0、甲文乙文都谈到了“人才”的话题,请以我们熟知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要求呈现篇目、文中人物),言之有物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3分)
21、甲文的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乙文中,毛遂勇敢自荐后,才有后来以三寸之舌庭战楚王,使赵重于九鼎大吕的历史佳话。请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不少于七言)(2分)
有,方显;无,岂有。
参***:
17、受屈辱,通“饲”喂养,驱使,通“早”,鉴选人才
18、(2)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19、C
20、应该有《岳阳楼记》中滕子京那样逆境中不计较个人得失,将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素质;应该像《曹刿论战》中的曹刿那样有**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有责任感;应该像《毛遂自荐》中的毛遂那样有胆有识,文武双全,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救国于危难之中。应该像《陋室铭》中刘禹锡那样安贫乐道、志趣高雅……
21、有伯乐(慧眼),方显千里之能;无勇气(自荐),岂有自荐(历史)佳话。
《马说》阅读答案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对下面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称也 称:扬名
B.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有时
C.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D.策之不以其道 策:鞭子
2.比较下列各组加粗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伯乐不常有 广起,夺而杀之
B.虽有千里之能 以君之力
C.策之不以其道 成,将以攻宋
D.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先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
B.第2、3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外见”的原因,作者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者比做食马者。
D.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参***:
1.D
2.B
3.D
《马说》阅读附答案3篇(扩展2)
——《马说》阅读答案10篇
《马说》阅读答案1
记毗陵驿马
(清)刘可毅
客有以善相马者言予曰:毗陵驿当孔道,羽檄急,则云阳、锡山南北三百里,吾驿枢其中,蹄声、铎声、箠声,午交衢,昼夜不绝。驿置马,故无弗良也。江阴金逸亭部卒善畜马,过武进,货之驿者一。帖耳曳尾,足涂泥,寖下矣。而曰:是尝陷于贼,沉于渊,摧于锋刃者,固百战余也。而厩故所畜者,兰筋①竖面,雄健出马上。而马又不任施羁靮,蹄啮乘者使踣。而时或风厉霜肃,林木瑟瑟下,则又仰首鸣鸣嘶,足奋掷地,绝辔腾跃,飙忽若鹰隼,追勿得。而他马则驯伏枥下。方是时,善相马者等定他马,此下之。而厩卒以马弗良,益益他马刍,他马益壮,益善走,而马亦益老。
江阴金逸亭者,从李勇毅百战蕲、黄、潜、太、舒、桐间。折西规德安随州,北解南阳围,复东下统防休宁。军畜名马,多能绝尘驰,战辄陷陈,奔突矛弹,望景不可见。若客言,马固甚凡也。
则又曰:马既老,部卒以他事再至,见马早:是惫至此耶?昔陷于贼,沉于渊,摧于锋刃,而卒以自全。复卒以惫,毋宁其死于贼渊锋刃犹有令名焉,而顾郁郁久居此耶?马似闻言悲,卒去,不食死。厩卒剖马革,则腹胁隐旋作龙鳞文,惊,报相马者。至,大言曰:予固言马之良也,而驽视以死。埋马于驿之阴。
予闻之悲,而记其语,客亦去。
【注】①兰筋:马目上的筋名。古人认为马目上兰筋竖者,可行千里。
辕马说
(清)方苞
余行塞上,乘任载之车,见马之负辕者而感焉。
古之车,独辀加衡而服两马。今则一马夹辕而驾,领局于枙,背承乎韅,靳前而靽后。其登阤也,气尽喘汗,而后能引其轮之却也。其下阤也,股蹙蹄攒,而后能抗其辕之伏也。鞭策以劝其登,棰棘以起其陷,乘危而颠,折筋绝骨,无所避之,而众马之前导而旁驱者不与焉。其渴饮于溪,脱驾而就槽枥,则常在众马之后。
噫,马之任孰有艰于此者乎!然其德与力,非试之辕下不可辨。其或所服之不称,则虽善御者不能调也。驽蹇者力不能胜,狡愤者易惧而变,有行坦途惊蹶而偾其车者矣。其登也若跛,其下也若崩,泞旋淖陷,常自顿于辕中,而众马皆为所掣。
呜呼,将车者,其慎哉。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毗陵驿当孔道 孔:大
B.善相马者等定他马 等定:定等次,评出优劣的级别。
C.而众马之前导而旁驱者不与焉 与:和,跟
D.常自顿于辕中 顿:困顿
【答案】C. 与:遇到(这种困难)。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表现良马情态的一组是
①帖耳曳尾,足涂泥 ②蹄啮乘者使踣
③战辄陷陈,奔突矛弹 ④领局于枙,背承乎韅
⑤有行坦途惊蹶而偾其车者矣 ⑥其登也若跛,其下也若崩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答案】A. ⑤⑥是写不能胜任驾辕的马的窘态的。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阴金逸亭部卒将一匹身经百战的战马卖给毗陵驿站,相马者因为它温顺,缺少桀骜不训的气质,就认为它是一匹普通的马。
B.部卒因为其他的事再到毗陵驿站的时候,见马已经老了,感慨说如果因为疲顿的样子死去,还不如壮烈战死有个美好的名声。
C.方苞认为辕马应艰辛负重,历尽艰险而不推辞,但判定马是否可以作辕马,需要让它驾辕才可以知道,力不胜者会窘态百出。
D.方苞对驾驭辕马者用车辕夹在马侧,用皮带套住马背,勒住马腹、马臀,用鞭子驱赶马登坡、从坎陷中挣脱出来的行为不满。
【答案】D.方苞只是描述辕马辛苦坚忍的情态,表现它的能力和精神,没有对驾辕者进行批评。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而厩卒以马弗良,益益他马刍,他马益壮,益善走(3分)
(2)予固言马之良也,而驽视以死。(3分)
(3)其登阤也,气尽喘汗,而后能引其轮之却也。(3分)
【答案】(1)而喂马的士卒因为它不是良马,更加增加其他马的草料,别的马更加强壮,更加善于奔跑。(第二个益、走、大意各1分。)(2)我本来说它是一匹良马,可是把它当劣马对待让它因此而死。(马之良、驽视、大意各1分)(3)它登山坡的时候,气尽力微,喘息不止,汗流浃背,之后才能把后退的轮子拉向前。(阤、引、大意各1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答案】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译文】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封德彝满面羞愧地离开。
【文言文参考译文】
记毗陵驿马
有一个擅长相马的客人对我说:毗陵驿站正处在大道上,如果碰到紧急文书快马传递,从云阳到锡山南北相距三百里,我们驿站是路途中的一个重要站点,就会听到马蹄声,铃铎声,马鞭声,交错奔走于大道上,昼夜不停。驿站里面备置的马匹,所以没有不是良马的。江阴的金逸亭手下有一个善养马的部卒,经过武进的时候,曾经出售给驿站一匹马。马耳朵耷拉着,尾巴垂拖着,脚上都是泥巴,愈发显出劣弱的样子。部卒却说:这匹马曾经陷于敌阵,沉没深渊,被刀剑所伤,本就是百战后存活下来的。而驿站马厩中以前蓄养的一些马,是千里马,雄健超出于一般马之上。这些马又不套马笼头和缰绳,常又踢又咬让骑马的人颠覆下来。有时候秋风劲起,寒霜凛冽,林中树叶瑟瑟飘零,这些马感知肃杀之气仰面嘶嘶鸣叫,脚有力地敲击地面,挣脱缰绳,飞腾飘忽的样子像天上的鹰隼,追赶也追不上。而别的马却温顺地卧在马槽边。在这种时候,擅长相马的人就会按等次评定其它马的等级,这匹马处于下等。而喂马的士卒因为它不是良马,更加增加其他马的草料,别的马更加强壮,更加善于奔跑,而这匹马也更加衰老。
江阴的金逸亭,跟从李勇毅转战于蕲、黄、潜、太、舒、桐之间,身经百战。转向西边谋划德安、随州,北边**南阳的围困,又向东统领防卫休宁。部队里蓄养的名马,多能一骑绝尘地奔驰,作战就能冲锋陷阵,奔袭冲锋在枪林弹雨之中,连想望见它的身影都不可能。像客人所说的,这匹马真的显得很是普通了。
客人又说:马老了之后,部卒因为别的事第二次来到驿站,很快就去看那匹马:竟然疲顿到这个地步?当初陷于敌阵,沉没深渊,被刀剑所伤,可最终能够自我保全,假如因为疲顿而死,哪比得上死在敌人深渊锋刃之中尚且还有一个美好的名声啊,可难道要忧郁地长久呆在这个地方吗?那匹马听到这话好像很悲伤,部卒离开以后,不再饮食而死去。喂马的士兵剥开马皮,就看到它的腹肋地方隐隐有回旋的图样,显现出龙鳞的纹理,很吃惊,报告相马的人。相马的人来了以后,大声说:我本来说它是一匹良马,可是把它当劣马对待让它因此而死。后来,把马埋在驿站的北边。
我听完这个故事后非常悲痛,就记下他说的话,客人也离去了。
辕马说
我出行到塞外,乘坐一辆承载负重的马车,看到驾辕的马,对此有一些感触啊。
古代的车子,一根横杠要加上两根横木驾两匹马。如今是一匹马夹在两辕中间,颈部被拘限于轭下,背上掮着缰绳肚带,皮带勒住胸部,套住马的后部。它登山坡的时候,气尽力微,喘息不止,汗流浃背,之后才能把后退的轮子拉向前;它下坡的时候,后腿紧绷马蹄聚拢,之后才能抵住车辕贴地。用鞭打以催促其用力向上登坡,从坎陷中挣出来,因为遇到危难而跌倒,折断筋骨,没有可以回避的地方。而那些作前导和在旁边的马,不会遇到这样的困难。它渴了就到溪边饮水,卸下辕驾到马槽边吃草,常常落在众马的后面。
唉,马的任务哪有比这更艰难的呢?然而它的品性和能力,不在车辕之下去试试却不可能分清。如果马的能力和驾辕不相称,那么即使善于御马的人也难以掌控它啊。劣弱的力量不能胜任,狡诈易怒的马容易惊惧生出变故,有时行走在*坦的路上因受惊从而弄翻车子。它们登高的时候像跛足的样子,下坡的时候力不能支,像要崩塌一样,遇到泥泞则回旋不进,陷入泥沼则不能起, 常常就困顿在车辕之中,别的马都受他牵制。
啊,驾驭马车的人要慎重啊。
《马说》阅读答案2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者*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庸浅薄的**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重点语句翻译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课文内容理解
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者;
“食马者”指愚妄无知,*庸浅薄封建的**者。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开放性试题
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时。
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3、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4、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马说》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5题。(16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④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于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为马食。”淳于髡曰:“谨闻命矣。”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战国策·燕策二》)
注:①比,连续,接连。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③还,音义同“旋”,围绕,绕圈子。④旦、朝,早晨,也指一天。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苏代为燕说齐( )
(3)臣请献一朝之贾 ( ) (4)莫为臣先后者( )
1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以千里称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B.人有卖骏马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人莫之知 何陋之有
D.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 行拂乱其所为
14、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甲】文第二段交代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介绍这匹骏马“一旦而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际上这都证明了【甲】文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3分)
参***:
12、(1)等同,一样 (2)游说,劝说 (3)费用,钱财 (4)没有人
13、C(代词,代千里马;宾语前置的标志。A.用,把,拿;B.定语后置的标志;D.做。)
14、(1)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得千里马吧。(采分点:两个“其”)
(2)伯乐于是环绕着那匹马看了一番,离开之后又回头看看它,(结果)一天马的身价就涨了十倍。(采分点:去、顾)
(3)(于是)淳于髡进宫向齐王引荐了苏代,齐王接见了苏代,而且很喜欢他。(采分点:补充“见”的主语、说)
1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共12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识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赵王使*原君求救于楚①,*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②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原君。*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③,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耳,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选自《史记》)
[注释]:①“赵王”句:赵王指赵孝成王,名丹,在位二十一年。*原君赵胜是赵丹的叔父。当时(前258 年),秦将白起兵围赵国国都邯郸,情势危急,赵王让*原君去向南方大国楚国求救。后来取得楚魏两国的救援,击败了秦军。②文武备具:犹言文武全才。③ 称诵:称颂。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才美不外见 见:
(2)策之不以其道 道: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19.【甲】文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20.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 中的句子: , 。(2分)
21.【甲】甲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认为伯乐对千里马起着决定作用,而【乙】文中毛遂却向*原君自荐成功。你认为“伯乐相马”与“毛遂自荐”的观点相矛盾吗?(2分)
参***:
17. (l)同“现”,显现。(2)方法。(一个1分,意合即可。2分)
18.(1)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有才能的人处于世上,仿佛如锥子放置布囊之中,它的锥尖立刻就会透囊而出。
(文从字顺即可。每句2分,共4分)
19.表现了作者对**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意合即可。2分)
20.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1分。2分)
21.示例:我认为世界上伯乐相马和毛遂自荐缺一不可,因为千里马只等伯乐去发现,就会缩小发展空间;毛遂自荐,就等于增加了自我展示的*台。(观点1分,理由1分。2分)
《马说》阅读答案5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铲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是马也()(2)才美不外见()
(3)执策而临之()(4)策之不以其道()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3】用“∕”线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2分)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小题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
【小题1】(4分)(1)这(2)通“现”,显现(3)靠近(4)鞭打(驱使)
【小题2】(2分)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小题3】(2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一处1分)
【小题4】(2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解析【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2】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3】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
【小题4】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马说》阅读答案6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8—12题。(共17分)
【甲】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秦之围邯郸,赵使*原君求救,合从于楚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荐于*原君曰:“今少一人,愿君既以遂备员②而行矣。”*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诵,胜未有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③也。
*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④。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选自《毛遂自荐》
①合从于楚:指拟推楚为盟主,订合纵盟约以联兵抗秦。从,同“纵”。② 备员:凑数,充数。③废:当作“发”,发声。④九鼎大吕:极贵重的宝物。
8、解释下列加点字或短语(5分)
(1)只辱于**人之手 ( )(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3)策之不以其道( )(4)使遂蚤得处囊中( )(5)胜不敢复相士。(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10、对甲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地位低下的“**人”由于忌恨千里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质上亏待它。
B、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C、从千里马的**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及结局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
D、作者认为“名马”不以千里称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1、甲文乙文都谈到了“人才”的话题,请以我们熟知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要求呈现篇目、文中人物),言之有物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3分)
12、甲文的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乙文中,毛遂勇敢自荐后,才有后来以三寸之舌庭战楚王,使赵重于九鼎大吕的历史佳话。请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不少于七言)(2分)
有______________ ,方显______________ ;无_________________ ,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
8、受屈辱,通“饲”喂养,驱使,通“早”,鉴选人才
9、(2)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10、 C
11、应该有《岳阳楼记》中滕子京那样逆境中不计较个人得失,将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素质;应该像《曹刿论战》中的曹刿那样有**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有责任感;应该像《毛遂自荐》中的毛遂那样有胆有识,文武双全,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救国于危难之中。应该像《陋室铭》中刘禹锡那样安贫乐道、志趣高雅……
12、有伯乐(慧眼),方显千里之能;无勇气(自荐),岂有自荐(历史)佳话。
《马说》阅读答案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也。是以骥之为骥,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修其在已,听其在人。辱于**,弗顾也;死于槽奶,不惜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文公所说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选自《古文笔法百篇)岳麓书社1984年版)
【注】骥:千里马、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C )
A、不以千里称也 称: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喂养
C、才美不外见 见:看见
D、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7、下列句子中加点“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
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人不知而不愠
B、康肃笑而遣之
C 野芳发而幽香
D、乃记之而去
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
A、甲文是韩愈《杂说》中的一篇,“说”是古代用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看法的文体。
B、甲文分析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地表现了有才之士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C、乙文认为判断是不是千里马的标准是自身品德修养,不能一味依靠别人赏识。
D、甲乙两文都将千里马比作人才,重点阐述了应如何对待人才,洋溢着不*之气。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1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
《马说》阅读答案8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7—21题。(共13分)
【甲】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秦之围邯郸,赵使*原君求救,合从于楚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荐于*原君曰:“今少一人,愿君既以遂备员②而行矣。”*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诵,胜未有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③也。
……
*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④。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选自《毛遂自荐》
①合从于楚:指拟推楚为盟主,订合纵盟约以联兵抗秦。从,同“纵”。②备员:凑数,充数。③废:当作“发”,发声。④九鼎大吕:极贵重的宝物。
17、解释下列加点字或短语(2分)
(1)只辱于**人之手(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策之不以其道(4)使遂蚤得处囊中(5)胜不敢复相士。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19、对甲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地位低下的“**人”由于忌恨千里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质上亏待它。
B、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C、从千里马的**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及结局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
D、作者认为“名马”不以千里称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0、甲文乙文都谈到了“人才”的话题,请以我们熟知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要求呈现篇目、文中人物),言之有物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3分)
21、甲文的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乙文中,毛遂勇敢自荐后,才有后来以三寸之舌庭战楚王,使赵重于九鼎大吕的历史佳话。请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不少于七言)(2分)
有,方显;无,岂有。
参***:
17、受屈辱,通“饲”喂养,驱使,通“早”,鉴选人才
18、(2)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19、C
20、应该有《岳阳楼记》中滕子京那样逆境中不计较个人得失,将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素质;应该像《曹刿论战》中的曹刿那样有**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有责任感;应该像《毛遂自荐》中的毛遂那样有胆有识,文武双全,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救国于危难之中。应该像《陋室铭》中刘禹锡那样安贫乐道、志趣高雅……
21、有伯乐(慧眼),方显千里之能;无勇气(自荐),岂有自荐(历史)佳话。
《马说》阅读答案9
文言文阅读。阅读《马说》一文,完成下面题目。(共12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选文中划线的词。(2分)
(1)食: (2)尽:
小题2:用竖线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1分)(断两处)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小题4:文中揭示千里马不能发挥才能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
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2分)
小题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
小题1:(1)喂,现在写作“饲”(2)吃完
小题1:食 马 者 /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小题1:(1)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2)驱使他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喂饱它而使它的才能施展出来,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小题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希望**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节奏划分。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原文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小题1:从自身的怀才不遇和对**阶级的不满两个方面作答。
《马说》阅读答案10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代文学家。
2.下列句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故虽有名马,祗辱于**人之手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土地*旷,屋舍俨然
D.策之不以其道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韩愈 唐
2.B
3.(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拿着鞭子,站在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4.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
《马说》阅读附答案3篇(扩展3)
——《说虎》阅读附答案3篇
《说虎》阅读附答案1
阅读课文文言文《说虎》,回答文后问题。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1.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1)则人之食于虎也( )
(2)于人不啻倍也( )
(3)虎利其爪牙( )
(4)故人之为虎食者(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然虎之食人不恒见。
(2)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
3.“然虎之食人不恒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作者说虎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参***】
1. (1)被 (2)只 (3)以……为利 (4)吃
2.(1)然而老虎**不常见。 (2)老虎用自己的爪子和牙齿,而人用工具。
3.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
4.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
《马说》阅读附答案3篇(扩展4)
——花阅读附答案5篇
花阅读附答案1
伤高怀远(常表思念故国、家乡或远人)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被引发)千丝(古诗中常谐音“思”)乱,更东陌,飞絮(暗示暮春,则常有伤春之情)濛濛。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回忆想象的画面一般不算描绘的图景)
双鸳(暗示羡慕爱情圆满)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ráo船桨,借指船)通(暗示“船通情难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意境凄清,暗示独对清冷夜色的苦闷)帘栊。沉恨(点出怨悔之情)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花随风去如女嫁人,“嫁”暗示女人有了归宿)东风。
【补充解读】1、“离愁正引千丝乱”之“千丝”为什么不能是“发丝”而必须是“柳丝”?
①前后联系:上阕首句“伤高怀远”表明乃登高远望,此解正有下阕“梯横画阁”与其呼应。那么,“伤高怀远”所领起的后文必为“望”中之景;则“千丝”当为所“望”之物,而非自身“发肤”,而暮春所“望”之物属“丝乱”者唯“柳丝”耳。
②对举理解:后句为“更东陌,飞絮濛濛”,意思是“又(看到)东街上柳絮纷飞”。其中“更”与本句“正引”之“正”前后呼应,则前后内容必“同义对举”,故本句之“千丝”亦当与后句之“飞絮”同属自然之物,则非“柳丝”者何也?
③基于上述两点,若把“离愁正引千丝乱”理解为“离愁引动柳丝”则背情乖理,唯“离愁被柳丝勾起”可解。因古人常“折柳赠别”,“柳”与“留”谐音,故睹“柳”者常有惜别怀远之伤。由此,可反证“千丝”必为“柳丝”。
2、“不如桃杏”之“桃杏”为什么必须是“桃花杏花”而不是“桃和杏”?
古人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见,“嫁”者,“随”也。能“随”东风者,唯“桃花杏花”耳,岂可“桃和杏”乎?
8.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问法错误,应该问“诗中人物”或“抒情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5分)
【答案】词的三至五句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暮春图景:千万条柳丝随风乱拂,东街上柳絮飘飞。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春天将要逝去的伤感,被柳丝柳絮勾起的离愁和烦乱,以及对心上人的思念。(图景2分;情感3分。)
9.词的结尾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题导引】诗歌手法有很多,到底如何选择?应按以下顺序依次进行判断筛选:
1、修辞手法 2、写景手法 3、抒情手法 4、用意上的表现手法 5、结构上的表现手法。而且当两种以上手法同时出现时,要首选回答最能表现事物特征和情感主题、表现方式最特殊、最符合考试大纲的内容规定的手法。比如本词结尾突出使用了对比反衬和比拟中的拟人手法,那么哪种是首选答案呢?《考纲》规定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一则“对比”不在其中,二则本句中“嫁”字的表现方式更特殊、新颖,所以首选“拟人”手法。至于回答其他手法,都应排在修辞手法之后,不是首选。
【答案】词的结尾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桃花杏花拟人化,说它们还懂得嫁给东风。用意在于表达自己的怨悔之情。她觉得桃花杏花在青春快凋谢时还懂得嫁给东风,随风而去,有所归宿;而她的情郎远征,自己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尽青春。言外之意是怨悔未能把握自己婚姻的命运而无所归宿。(手法及其体现2分;用意1分,用意解读3句话各1分。)
【原答案】词的结尾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桃花杏花拟人化,说它们还懂得嫁给东风。细细地想想自己的身世,甚至还不如桃花杏花,它们自己青春快要凋谢的时候还懂得嫁给东风,有所归宿,自己却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尽青春。说“桃杏犹解”,言外之意是怨嗟自己未能抓住“嫁东风”的时机,以致无所归宿。
花阅读附答案2
浇花
①阳台上的双色杜鹃开花了,终日里,妖娆的红色与雅洁的白色争艳,静静的阳台显得喧嚷起来。
②妈妈提来喷壶,哼着歌儿给花浇水。她在看花儿的时候,眼里漾着笑,她相信花儿们能读懂她这份好感,她还相信花儿会在她的笑容里开的更欢她用清水、微笑和歌声来浇花。
③儿子也学着妈**样子,拎了喷壶来给花儿浇水呵呵,小小一个男孩子,竟也如此懂得怜香!
④一天,妈妈仔细端详她的花儿,发现植株的旁侧生着几株株装的杂草。她笑了,在心理对那杂草说:几天没搭理你们,偷偷长这么高了?想跟我的杜鹃抢春光,你们的资质查了点!这样想着,俯下身子,拔除了那杂草。
⑤儿子回到家来,兴冲冲的拎了喷壶,又要给花儿浇水。但他跑到阳台上,却忍不住哭叫起来:妈妈,妈妈,我的花儿哪里去了?
⑥听到哭闹,妈妈一愣,心想莫非杜鹃插翅飞走了?带她跑来,却发现杜鹃举着笑脸,开得好好的。妈妈于是说:儿子,这花儿不是在这儿吗?|
⑦儿子哭得更厉害了:呜呜那是你的花儿!我的花儿没有了!
⑧妈妈见儿子绝望的指着原先长草的地方,顿时就明白了。说:儿子,那哪儿是花呀?那时草,是妨碍花儿生长的草!妈妈把她拔掉了。
⑨不想儿子却说:我天天叫我的花儿,它都开了两朵了!呜呜
⑩妈妈疑惑地把那几株在草从垃圾桶里翻检出来,发现那蔫蔫的叫不上来的植物确实开着两朵比叶片颜色稍浅的绿色小花儿。妈妈心想:原来这样不起眼的植物在孩子心中也是花儿,我怎么们有意识到呢?她的心温柔的动了一下,俯下身子抱起孩子。
⑾对不起,妈妈不该拔掉你的花儿。儿子,你真可爱!妈妈要替这两朵小小的花儿好好谢谢你,谢谢你眼里有他们,谢谢你一直为它们浇水;妈妈还要替妈**花儿谢谢你,因为你在为你的花儿浇水的时候,妈**花儿也占了光!
⑿ 后来,妈妈惊讶的发现,这个世界上被忽略的花儿的真多!柳树把自己的花儿编成一个个结实的绿色小穗,杨树用褐色的花儿模拟虫子逗人,狗尾草的花儿就是毛茸茸的一条狗尾,连蒺藜都顶着柔软精致的小花儿于春风逗弄上帝爱他的花园,大概,他也会用清水、微笑和歌声来浇花吧?并且,他会和孩子一样,不会忽略掉哪怕是最不起眼的一株植物的一株浅笑
1、从文中提炼出妈妈对儿子的花儿的称谓分别表明了妈妈对儿子的花儿怎样的态度?
称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她在看花儿的时候,眼里漾着笑
②待她跑过来,却发现杜鹃举着笑脸,开得好好的。
3、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⑩段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4、作者在结尾借上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答案:
1、
称谓:杂草 植物 花儿
态度:否定(忽视) 认可(接受) 肯定(尊重)
2、①妈妈相信花儿能感受到自己的爱,并茁壮成长。
②映衬出妈妈看到杜鹃花还在时的愉快心情。
3、她的心被孩子触动了。她理解了孩子的做法,体会到孩子对弱小生命的呵护。她明白了孩子在照顾自己心爱的花的同时也呵护了她的花。
4、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爱心(微笑)和赞美(歌声)特别是*等尊重的意识去对待一切生命。
花阅读附答案3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花。”
我一听又没***了,也难怪,很少**人了解*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⑴下列词语中的“说”,与“说起梅花”的“说”,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 )
A 游说 B 说和 C 话说 D 学说
答案:C(本题考察对实词的理解“说起梅花“的”说“意思为提及、提到。A “游说”中“说”的意思是用话劝别人。B “说合”中“说”的意思是从中介绍,说和。C “话说”中“说”的意思是提及、提到。D “学说”中的“说”意思是**、主张)
⑵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
B 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
C 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文化的隔膜与误解。
D 在旅居**的作者看来,梅花不仅渗入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精神。
答案:D(本题考察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 选项为因果颠倒,作者虽然觉得这个名字极美,但又觉得梅这个名字太俗,闷声闷气,难以启齿,所以才给自己起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B 作者只是说这个意大利人有艺术感染力,并没有说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染力,文中并没有体现出期待。C 作者并不是“无意识”的表现。D 文章中出处提及梅花,并且梅花也象征民族精神)
⑶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墨梅”是用水墨画出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
B 由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一诗诗体推断,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年代。
C 倒数第三段中称“梅花是人间尤物”,“尤物”在这里指特别美好的事物。
D “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
答案:B(题目侧重考察文学常识。B选项林和靖是北宋时期的诗人。“众芳摇落独喧艳,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从体裁上来说是七律,所以是近体诗,近体诗是在唐以后才出现的,所以不是魏晋时期所作)
⑷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分)
答案:从作者的名字翻译切入,以外国人对梅花的好奇、不解与误解为主线来谋篇布局,对梅花的内涵的阐释由表及里,逐步深入与丰富,凸显梅花独特的美感和魅力,构思巧妙而自然。阐发了梅花所凝聚的名族精神,表现了外国人与*文化的隔膜,流露出对交流和理解的渴望。
⑸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6分)
要点一:万木萧瑟,大雪压境,凌霜傲雪的风骨
要点二:千年老梅,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
要点三:淡云晓日,薄寒细雨;小桥清溪,明窗疏篱;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超凡脱俗的品质
⑹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书香”“诗心”传达了历代文人几千年的书写绘画、题咏吟诵中赋予了梅花的精神之美和诗性之美,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梅花所凝聚的深厚文化内涵。
“书香”本义指笔墨之香,在文中指梅花的绘画作品以及梅花所蕴含的疏,瘦,清,斜之美。“诗心”本义为诗歌的情感,在文中指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咏梅佳作,呈于书本,萦绕于心,把梅花的品格深入到血液灵魂和心里。并且给了我们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陶冶人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爱梅,种梅,写梅,赏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梅花诗是**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清高孤傲精神的象征,表达作者对梅花这种品格的赞美。
花阅读附答案4
①都说,南疆多是不长眼睛的青杨,没有流泪的胡杨。我踏进沙漠的那一瞬间,就断定胡杨是坚韧顽强的化身,似乎与涟涟泪水无缘。但不久的那些天,我却真切地感觉到了令人心动的胡杨之泪。
②喀什市区有高楼霓虹,也有湖水景观,与内地不少中型城市一样的模样。但深入乡村,踏访农户,那种贫穷落后首先在住房淋漓尽致地展露。我走进去,是怀着一种悲悯,更是带着一种忧伤。用泥土和竹条砌成的居室,居然随处可见。低矮得让人心碎,破旧得又令人羞愧。我们这大都市里的人,是应有羞愧之意的,同是兄弟手足,这样的差距为何还未能消除呢!在莎车,那位大妈家,人畜几乎是同居一处,羊棚里的味儿,就像浮尘一样,径直闯入了居室。大妈五十多岁,但憔悴衰老得像七八十岁的老奶奶了。村支书介绍说,她男人早就病死了,她抚养着一位老人,还带着五个孩子,五个孩子有两个是天生的智障者,是吃低保的,能填饱全家肚子已是不错了,改善住房就几近天方夜谭了。说话间,那个十多岁的智障女孩便傻愣愣地坐在那儿,目光呆滞,目中无人。我握着大**手,告诉他,*要资助她,建一套抗震、宽敞的安居房。村支书翻译时,我看见大妈枯涩的眼睛里溢出了泪水,而那痴呆女孩的眼里,也有一种光亮喜悦地一闪,我也禁不住眼窝子一热。
③在泽普八乡三村,村民们都在清理震后的场地。阳光下,他们热汗直冒,干得很欢。乡**把他们集拢来,介绍说,上海来支援我们建设安居房的,图纸是他们帮着设计的,钱也是他们资助一部分的。话音未落,已看到村民们互相交头接耳,目光都投向了我们。虽然听不清、也听不懂他们在述说什么,但那些眸子里透出的光泽是欢欣的,有一种温暖的力量在我们之间漾动。
④巴楚县一个老汉,首先新建了一处新居室。90*方米的安居房,还有近一亩地的种植区和养畜区。听说我们来自上海,他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急切地走了上来,紧紧握住我的手,口里喃喃着,昏花的老眼里,泪水盈盈,他的儿子也不时抹着眼眶。
⑤喀什的老百姓,还有不少居住在土坯房里。稍有雨水侵袭就即刻渗水甚至倾塌,岌岌可危。一位当地建设**说过一则故事,至今撞击着我的心口,令我无法*静。前些年,伽师地震,一个村的民宅都须臾之间倒塌了,死伤无数。只有一户人家,当初因为拿了*的补助,自己又凑了点钱,把房屋改成抗震房了,一家老小无忧。**去慰问,他竟然也抱头痛哭。众人都纳闷,最后才得知,这次地震,好多村里人都临时躲进了他家,让他一下子成为村里最让人瞩目和羡慕的人物。他是喜极而泣呀!
⑥胡杨,是男子汉的象征呀,也是新疆人的象征。他们也是有泪不轻弹,但到了动情之处,就潸然泪下。
⑦看见他们激动的落泪,我们也禁不住泪花闪动。
⑧那泪水映照了民族情,兄弟谊呀!
15.请你依次概括文中所记述的“胡杨之泪”的两个场景。(每个场景用8个字回答)(4分)
场景一: 场景二:闻支援愉悦露欢欣
场景三: 场景四:帮乡邻幸福泪满面
16.结合第③段内容说说画线句子中“温暖的力量”指的是什么?(4分)
17.第①段写到“但不久的那些天,我却真切地感觉到了令人心动的胡杨之泪。”请你结合文中的任意两处场景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超过150字)(7分)
参***:
15.示例:场景一:听资助激动溢泪水 场景三:住新房感激泪盈盈 (共4分。每空2分)
16.要点:温暖的力量指的是我们给予村民们的帮助让他们感到温暖,使他们看到了幸福的未来,坚定了他们重建家园的信心;村民们在听闻援助他们的亲人就在眼前时所流露出来的感激之情以及乐观的精神让我们感动,坚定了我们帮扶他们的决心。(共4分。每个要点各2分)
17.示例:胡杨是新疆人的象征,他们坚韧顽强,有泪不轻弹。一位大妈在困苦中,对亲人不离不弃,她的坚韧与顽强常人所不及,然而面对别人给予的帮助,她却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地震中,一户拥有抗震房的村民保全了家人,帮助了乡邻,他喜极而泣。这些纯净的“胡杨之泪” 让作者感受到了新疆人的质朴与善良,深深打动了作者。(共7分。胡杨特点2分,结合文段内容谈4分,表达1分)
花阅读附答案5
花
有一年,俄(é)国作家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岛上休养。他十岁的儿子跟着妈妈来看望爸爸。儿子在爸爸住的院子里种了好些花子儿。不久,他就跟着妈妈回国了。
春天,花儿发芽、长叶,不久,花儿全开了。高尔基看着窗下怒(nù)放的鲜花,心里很高兴,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意思是这样的:
你走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好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像鲜花啦,好的思想啦,还有对你的非常好的回忆啦,那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啊!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xū)要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1.照样子,写一写。
例句:“给”永远比“拿”愉快。
________永远比________。
2.高尔基的儿子在看望爸爸时做了什么事?用“____”画出来。
3.高尔基认为儿子在岛上留下的美好的东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本文,你懂得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坚持放弃得到的多
2.儿子在爸爸住的院子里种了好些花子儿。
3.鲜花
4.要学会给予,这样生活才更愉快。
《马说》阅读附答案3篇(扩展5)
——《礼物》阅读练习附答案3篇
《礼物》阅读练习附答案1
①一个妈妈提前被病魔带走了,她临走的时候,两只眼睛还像夜空中的星星那样。她没有什么能够留给女儿,她连一本书都没有,也没有什么回忆录。她只留给女儿一个心形的*盒子,小到可以轻轻松松地握在手掌心里。“宝宝,妈妈永远的好宝宝!这是妈妈送给你的最特别的一件礼物,它可以送给你很多次、很多次,不是只有这一次。它当然值钱,但不仅仅是值钱。你一定要保护好它,就像保护你自己。亲爱的好宝宝,妈妈永远爱你!”说完这番话,她永远闭**眼睛,但小女孩觉得妈**眼睛还像夜空中的星星那样。
②不知道为什么,小女孩从一开始就没有打开过小盒子,越到后来越不想打开它。“这是妈妈留给我的最特别的礼物!”她感到这已经足够了,有这样一件小东西陪伴着自己,就已经足够了,不需要再打开盒子看里面是什么。妈妈叮嘱小女孩要像保护自己一样保护它,她相信自己办得到。
③她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一个钎子,去叮叮当当地凿一块大石头,想凿出一个安放小盒子的空洞。不过,她的力气不够大,凿得大石头火星四溅,进展却很缓慢。小女孩在妈妈走后,第一次委屈地哭了,哭得那么伤心。这时,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她的眼泪滴到小盒子上,清风一吹,变成了蜡。蜡一层层地将妈**礼物包裹起来,最后变成一枚夜明珠似的东西。这一下,小女孩破涕为笑了。可是,另一件奇怪的事情又发生了:她家的一只大母鹅突然跑过来,一口将这枚“夜明珠”吞进肚子里。小女孩惊呆了,却不能狠狠地揍大母鹅一顿,逼迫它交出她的宝贝礼物。因为这是她家唯一的一只鹅,家里的盐、米和油,包括她用的书籍、纸张都是大母鹅下的蛋换来的。既然什么也不能做,小女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母鹅,更加伤心地哭起来。今天怎么这么倒霉啊?她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④正在哭着,又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这只大母鹅就在小女孩附近的干草堆上产下了一枚鹅蛋,稍微有些奇怪的鹅蛋,一是它接近圆形,二是它泛着红光。大母鹅下蛋以后,嘎嘎地叫了两声,又过来用大扁嘴巴衔小女孩的裤脚。当小女孩捧起这枚鹅蛋,觉得它有些沉重。对着阳光仔细一看,里面竟躺着那枚夜明珠似的盒子!妈**礼物失而复得,她第二次破涕为笑,兴奋地抱起大母鹅,亲了又亲。礼物外边的蛋壳跟石头一样结实,但却是透光的,不仔细看,别人还认为是个蛋形玩具。这样的玩具也太多太普通了,谁会想着要打开它呢?就这样,妈妈送给小女孩的特别礼物,一直安然无恙地呆在她的身旁。
⑤孤单的时候,生病的时候,饥饿的时候,受伤的时候……她都会想起这件小礼物,都会握着这枚泛着红光的“大鹅蛋”看了又看,吻了又吻。每次见到它,她都觉得是妈妈送的新礼物,她喜欢得不得了的新礼物——它果然可以送了一次又一次,虽然在外人看来,它仅仅只有“一个”,只能送上一次。
⑥有一年,小女孩穷得吃不饱饭,想卖掉妈**礼物,它也许是一块金子,或是一颗钻石呢?幸好小女孩没有打开它!当想到自己可能还拥有一块金子甚至一颗钻石时,小女孩就有了勇气和力量。第二年,小女孩真的拥有了一块金子;第三年,小女孩就拥有了一颗钻石。后来,小女孩长成大女孩,大女孩又长成一个妈妈。别人都说她长得很像很像她的妈妈,她的女儿也很像很像她。
⑦小女孩曾经问过大母鹅,你知道妈**礼物是什么吗?它不说话,就那么凝视着她。突然,从它的嘴里掉下来一枚玻璃球。小女孩非常高兴,她认为这是最好的答案。
1.文章以“妈**礼物”为题目有何作用?(3分)
2.本文是一篇童话,围绕妈**礼物,发生了哪三件曲折离奇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3.请结合第⑤⑥段内容,说说妈**礼物具有怎样的神奇魔力?(3分)
4.4.小女孩为什么认为妈**礼物是玻璃球是最好的答案?文章直到结尾也没有明确交代礼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阅读答案
1.①全文的线索
②制造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2.①妈**礼物成了夜明珠似的东西.
②妈**礼物被大母鹅吞进了肚子里.
③妈**礼物被石头一样坚硬的蛋壳保护起来了。
3.①可以送了一次又一次。
②它给了小女孩无穷的勇气和力量。
③小女孩依靠它战胜了许多的挫折和困难。(共3分)
4.因为妈**礼物是什么或是否贵重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着母爱,小女孩从中得到了精神力量。(或小女孩感到妈**礼物是什么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有母爱在,就能给自己生活的信心勇气和力量。)(2分)好处是:启人深思;余味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任答一点得2分)
《马说》阅读附答案3篇(扩展6)
——《绝唱》阅读附答案3篇
《绝唱》阅读附答案1
绝唱
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 ,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②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③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它是满池桔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⑦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
1、联系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亭亭:指荷花直立挺拔美丽的样子。
2、第④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了残荷的枯萎、折断、残败的样子,第⑤⑥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残荷的精神。
3、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
(1)从修辞的角度: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赏析:句中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水露的圆润、灵动。
(2)从含义的角度: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 赏析:句中的“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团”体现了“秋风”摧残之重,“依然”“高擎”则突出了残荷(荷叶)不屈、孤傲的品格。
4、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
两者都经受摧残,外形都是残破的,精神都是不屈的。
5、文段⑦中,“留得残荷听雨声”与“风雨声中听残荷”有何不同?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留得残荷听雨声”听的重点是雨声,表现的是一种审美的情趣;“风雨声中听残荷”“雨声”是陪衬,突出的是感受残荷所表现的一种精神和力量。起点明文章中心作用。
6、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题目“绝唱”的含义。
指圆明园的残荷虽然饱受摧折,枯败残破,但它呈现给人最后的姿态依然是自信、孤傲的,绝唱是听到残荷的心声,表现的是一种绝美的精神。
1、文章以“绝唱”为题,有什么深层含义?(4分)
2、作者写“残荷”之前依次写了对荷花绿叶、红花的美的认识,这样写有何好处?(4分)
3、作者说”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他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6分)
4、结尾段作者写道:“只要精神上拥有关,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存在就是力量。”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4分)
5文章第⑥段“我却被蓦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圆明园残荷为什么会给作者强烈的“震撼”结合本段内容,概括回答。(2分)
6本文第②至⑤段文字分别表现了荷叶与荷花的美,但又对其“最美”提出质疑。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具体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写得很好,试评析其妙处。(3分)
8、文章第⑦段说“它表达着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这种“力量”
与“精神”?这些形象是如何具体表现这种“力量”与“精神”?(4分)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一波三折,作者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
B、作者借对残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坚强、**、历尽苦难而不屈的精神的赞美之情。
C、在构思上本文颇有特色,一是文眼显现,反复照应,二是说理水到渠成,卒章显志。
D、本文语言华丽,词藻丰富,且大量地运用修辞手法,呈现出一种典雅高贵的富态美。
《绝唱》参***:
1、①保有孤高和自信的残荷拥有最独特的美,是胜过色与香的荷花生命之美的最高升华;(2分)
②荷花的枯梗残叶和圆明园的断墙,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这样的存在是至美,是“绝唱”。(2分)
(每个要点2分)
2、①作者写自己否定绿叶红花为‘最美”的认识过程.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为下文写残荷的美做了铺垫;(2分)
②前后的不同描写也形成了对比,有利于突出作者对残荷之美的赞美之情。(2分)
(每个要点2分)
3、①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组成了各种神秘而美丽的图案;(2分)
②残破枯败蕴藏着自信和孤高,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远胜于红红**的俗美、迎合季节的庸美;(2分)
③残枝败叶里蕴含着生命复苏吐绿的自信与可能。(2分)(每个要点2分)
4、①绿叶红花的美随时而逝,断梗残枝在风雨时光的摧毁中“高高耸立”“高悬”“高举”,以这样的存在显示着自信、孤高,显示着力量。(2分)
②圆明园只剩断壁残垣,一段抗争的历史却无法摧毁,它持续提醒、鼓舞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向世界展示着不屈的力量。人也应该追求精神上的经过磨砺的孤高自信的美,在挫折中塑造自己壮美的精神情操。(2分)
5、①圆明园残荷即使残破也要高高挺立,即使被摧折也要守住自己的根,显示了一种不屈的精神;1分②与圆明园的断壁残垣相映衬,具有象征作用,体现了一种历史的沧桑和民族气节。1分(共2分)
6、质疑是为引出下文写残荷之美(为下文表现残荷精神与力量张本)1分,用荷花、荷叶“红红**的俗美”“迎合季节的庸美”来反衬(衬托)残荷“蕴藏于残破枯败
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精神美)”1分(共2分)
7、运用比喻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花绿叶的美1分;运用叠词,增加了音韵美1分。
8、用枯梗、枯叶、衰蓬等来表现“力量”与“精神”。1分
枯梗:只要没被折断,就毅然在空中高高的耸立着。1分
枯叶:只要没被撕破,就依然在空中高悬着,即使倒伏,也守着自己的根。1分
衰蓬:有的虽变成黑色,也依然在空中高举着,向上,不屈,自信,孤高,永远无法摧毁。 1分
莲子:隆冬过后,新芽又将破水而出。1分 (以上4点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3分)
9、B
《马说》阅读附答案3篇(扩展7)
——《观潮》阅读练习附答案3篇
《观潮》阅读练习附答案1
观潮(节选)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 ),好像( )在滚动。顿时,( )。 熟悉江潮的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 ),江面还是( ),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一会儿,响声(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人群又( )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 ),变粗,( )江面。再近些,只见( ),形成一道( )。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 ) 齐头并进,(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同时开动,发出( ) 的响声,好像大地都( )起来,令人惊心动魄。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把文章内容补充完整。
2.在以上两段文字中作者根据观察的顺序,由远及近地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 写。把描写声音的句子在文中用“____”画出来。
3.作者看到的景象,远看时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看时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近时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中把__________比做____________。
5.请解释画“_____”的词语。
6.从语段中找出“好像”一词的近义词,并任选一个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隆隆的响声 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 往东望去 风*浪静 越来越大 沸腾
逐渐拉长 横贯 白浪翻滚 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被震得颤动
2.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一条白线 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4多高的白色城墙。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浪潮 千万匹白色战马
5.浩浩荡荡:水势壮阔的样子。形容气势雄壮,规模宏大。
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
(意思对即可)
6.犹如 太阳好像个大火炉似的炙烤着大地。(答案不唯一)
《马说》阅读附答案3篇(扩展8)
——《麻雀》阅读练习附附答案3篇
《麻雀》阅读练习附附答案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8分)
麻雀(赵丽宏)
对我来说,没有一种鸟比麻雀更亲近了。它们每天都活泼在我的视野中,有时在窗外的树上扑腾,有时就飞到我的窗台上溜达,这使我有机会近距离看它们。麻雀头大脖子短,褐色羽毛,形象并不美,但很可爱。只要活着,它们似乎没有一分钟停止活动,永远成群结队地在那里蹦蹦跳跳。
幼年时看过人类围剿麻雀的景象。那时,*人把麻雀列为害鸟,全民共诛之,成千上万人对着天空呐喊,敲锣打鼓,可怜的麻雀在人们的讨伐声中惊惶乱飞,无处歇脚,最后精疲力竭,如中弹般从天空纷纷坠落,有些麻雀就撞死在墙头。我也曾敲打着面盆参与过围剿麻雀的战争,开始觉得好玩,但目睹麻雀们的**过程,幼小的心里充满了同情。还好,闹剧很快结束,麻雀们得到*,它们在人类的世界中又重获生存的**。少年时,我有过一次养麻雀的经历。将一只刚孵化出不久的小麻雀,从一个小小的粉红色肉球,喂养成一只羽毛丰满的麻雀,这是一个不简单的过程。为了给小麻雀寻找食物,我曾无数次爬到树上摘皮虫。喂食时,小麻雀仰起脑袋大张着黄口,发出急切的呼叫,我这才懂得了什么叫做“嗷嗷待哺”。在麻雀还没有真正学会飞翔时,我和它有过最美妙的相处。我将它扔到天上,它会拍打着翅膀飞回到我的手掌上。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不可思议的景象。然而等它完全掌握了飞行的本领,就再也不甘心被我豢养。一次,我将它扔上天空,它展翅远去,消失在天空中,再也没有回来。那时,我也懂得了,对于这些成群结队在人类周围飞翔活动的小鸟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上小学时,有一次正上课,有两只麻雀飞落到教室的窗台上,发出极其欢快的鸣叫,全班同学都被那兴奋婉转的鸣叫声吸引,从来没有听到麻雀这样叫过。窗台上的景象,也是以前没见过的,只见那两只麻雀拍打着翅膀交缠在一起,一会儿磨着嘴,一会儿互相攀骑,像是在打架,又像是在亲热。给我们上课的是一个年轻的女教师,她也停止了上课,看着窗外那两只麻雀,不知为什么,竟然脸色涨得通红。那两只麻雀把窗台当成了舞台和床,在几十双眼睛的注视下,它们不停地欢叫着舞蹈着,仿佛要没完没了纠缠下去。最后,是女教师走过来打开窗户,赶走了那两只麻雀。它们飞走后,就停落在旁边的屋顶上,从教室里虽然看不到它们,但它们的欢声依然随风飞扬,飘进每个人的耳朵。这一课老师讲的什么内容,已经没有一丝印象,而那两只麻雀春心荡漾的鸣叫和欢状,却清晰如昨。
前些年,搬了新家,在书房装空调时,外墙留下一个洞,装修结束时,忘了将那洞填补掉。反正那洞和房间并不相通,便没有填没它。没想到这墙洞居然成为麻雀的家。每天早晚,可以看见它们飞进飞出,在洞口欢呼雀跃,有时还会飞上窗台,俨然成为我的邻居。在书房写作时,窗外麻雀们的啁啾是我耳中美妙的音乐。那时,家里养着一只芙蓉一只绣眼,笼子就挂在阳台上。每天早晨给鸟喂食时,便有麻雀飞来。芙蓉和绣眼吃食,总会把小米弄到阳台上,这些溅落的小米,就成为麻雀的早餐。
来阳台作客的麻雀中,有一只麻雀蹦跳的动作很奇怪,节奏似乎比别的麻雀慢一点,离开时,总是最后一个起飞。仔细观察后才发现,这只麻雀,竟然只有一只脚。每天早晨,这只独脚麻雀一定会来,它在阳台上蹒跚觅食,虽然动作有点迟钝,但样子仍然活泼快乐。我不知道,它的独脚,是先天残缺,还是事故形成,拖着一只脚飞翔蹦跳觅食,是一件艰难的事情。麻雀的社会里没有残疾慈善**会照顾它,为了生存,它必须付出比别的麻雀更多的精力。我养的芙蓉和绣眼先后飞走了,阳台上挂着空笼子。而那只独脚麻雀依然每天飞来,我在阳台上撒一些小米喂它,看它用一只脚在阳台上来回蹦跳啄食,心里充满了怜悯。独脚麻雀的孤身拜访,持续的日子很短,大约四五天之后,它便消失了踪迹,阳台上的小米再无法吸引它过来。它是找到了更好的觅食地点,所以放弃了我的阳台,还是遭遇灾祸,再也无法飞翔?我永远也无法知道。
还好,书房外阳台上那个墙洞,依然是麻雀们的巢穴,我的耳畔,还是常常能听见麻雀欢快的啁啾。麻雀的鸣叫,已经成为我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它们的声音,远比城市里的人喊车啸要美妙得多。
小题1:作者通过哪些事情的记叙来表现“ 对我来说,没有一种鸟比麻雀更亲近了。”的情感的?(3分)
小题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试结合内容概括回答。(4分)
小题3:联系上下文,说说“那真是不可思议的景象”中的“不可思议”应如何理解?(3分)
小题4:那只“一只脚”的麻雀后来最有可能的去向是什么?为什么?(4分)
小题5:文章旨在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4分)
参***:
小题1:(3分)少年时饲养麻雀;小学上课时被一对婉转鸣叫吸引;前些年搬新家与麻雀为邻。(每点1分,计3分)
小题1:(4分)“我”对麻雀的喜爱之情。(2分)开篇定下“亲近”的基调,接着写幼年时目睹麻雀**过程心里充满同情,再写少年时喂养小麻雀的亲密和上课时被麻雀亲昵举动所吸引,最后写与麻雀为邻,尤其是对那只“一只脚”麻雀的优待和牵挂。(2分)
小题1:出乎意料,很难想象。
小题1:去与其它麻雀会合了,因为麻雀的特性是“永远成群结队”的。(4分,言之有理即可)
小题1:道理:人类应该与动物**相处。或:因为有了动物的存在人类的生活才丰富多彩。第二问启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每问2分,计4分)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来概括对麻雀的.情感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文章的线索。作为文章的线索可以有:人、物、情感,本篇文章就是以情感为线索的。
小题1:本题考查词语的语境义。先找到词语的具**置,然后根据前后文进行理解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来理解麻雀的去向即可。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结合文章的内容来谈理解和启示即可。
《麻雀》阅读练习附附答案2
【材料一】
人们在荒僻地和那些远离居住区的地方都从未发现过麻雀。(甲)麻雀,同鼠类一样,眷恋人类的住宅。它们在树林里,在广袤的田野里都不乐意。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城里的麻雀比乡村还多。它们乐于待在人多的地方,以便依靠人们生活。我们集散种子的各处自然成为它们喜欢出入之处。它们又多又贪,它们尽干蠢事;它们的聒噪令人心烦,它们的欢跃给人添乱;它们一文不值,它们的羽毛一无所用,它们的肉不好吃。因此,它们到处被驱赶,人们甚至不惜花很高昂的代价将它们轰走。
(节选自布封《动物素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改)
【材料二】
麻雀
[法]法布尔
麻雀属于鸟类,而不是昆虫,但是,它们与人朝夕相处,所以,我心血来潮,在观察研究昆虫的同时,又想到了它们:麻雀在哪儿搭窝筑巢呢?
每一种动物都应该具备一门生命攸关的建筑技艺,以便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可使用的场地。
在尚未有屋顶和墙壁的年代,麻雀是利用树洞来作为其栖息之所的,因为树洞较高,可以避开不速之客的骚扰,而且树洞洞口狭窄,雨水打不进来,但洞中却别有一番洞天,宽敞得很。因此,即使后来有了屋檐和旧墙,它仍旧对树洞情有独钟。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树洞,麻雀就只好不辞劳苦地一点一点地搭建自己的窝巢。
令人惊叹的是它筑巢时所使用的材料。它的那张床垫可谓形状怪异,由一堆乱七八糟的羽毛、绒毛、破棉絮、麦秸秆等组成,这就需要有一个固定而又*展的支撑物来支撑。这种困难对麻雀来说,简直是小事一桩,它会想出一个大胆的方案来:它打算在树梢上,仅用三四根小枝丫作为依托,建窝搭巢。它的这个窝巢悬于半空中,摇摇晃晃的,要想让它不掉下来,可得具有高超的建筑技艺呀!
它在几根枝丫的树杈间把所能找到的东西——碎布头、碎纸片、绒线头、羊毛絮、麦秸秆、干草根、枯树叶、干树皮、水果皮等等——全都聚拢在一起,做成了一个很大的空心球,一旁有一个小小的出入口。这个球形窝体积庞大,因为它的穹形窝顶需要有足够的厚度来抵御雨水。这个窝布置得很乱,没有一定之规,没有艺术性,但却非常结实,能够经受得住一季的风吹雨打。
我家屋前有两棵高大的梧桐树,树枝垂及屋顶。整个夏季,麻雀都飞到这儿来栖息,生息繁衍。梧桐树交相掩映的碧绿枝叶,是麻雀飞出其家屋的第一站。(乙)小麻雀在能够飞翔觅食之前,总是在这第一站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吃得肚子滚圆的麻雀从田间同来也先在此歇息;成年麻雀经常在这儿开“碰头会”,照管家中刚刚出巢的小麻雀,一边**不听话的孩子,一边鼓励胆怯的孩子;麻雀夫妇常在这儿吵嘴;还有一些麻雀常在此议论白天所发生的事情。它们从清晨一直到傍晚,络绎不绝地在梧桐树和屋顶之间飞来飞去。然而,12年中,我仅见过一次麻雀在树枝间搭窝的。一对麻雀夫妇忙碌着,辛辛苦苦地在一棵梧桐树上搭建空中巢穴,但是,它们好像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不满意,因为第二年我就没看见它们再搭了。瓦屋顶提供的庇护所既牢固又省力,何需再费心劳神地去搭建什么空中楼阁呢?看来,麻雀们更加偏爱这种省时省力而又牢固的屋檐下的窝巢。
(选自《昆虫记》,陈筱卿译,**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有删改)
【材料三】
但令四海常丰稔,不嫌人间鼠雀多
丰子恺
2015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选自《护生画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
【注释】画中诗句出自明代方孝孺的《百雀诗》:“曲巷高檐避网罗,朝来饱啄陇头禾。但令四海常丰稔,不嫌人间鼠雀多。”稔(rěn):庄稼成熟。
14.三则材料中,作者对麻雀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各出于什么原因?(6分)
▲ [15.材料二中,作者详略得当地说明了麻雀是如何利用不同场地筑巢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6分)
▲
16.甲、乙两处都用了拟人的方法,但语言各有特色,请分别举例说明。(4分)
▲
(三)(16分)
14.(6分)材料一中,作者厌恶麻雀,因为作者认为麻雀一无所用,反给人们带来干扰和损失;材料二中,作者欣赏麻雀,因为作者认为麻雀具备高超的建筑技艺,能充分利用可使用的场地;材料三中,作者宽容爱护麻雀,因为作者希望丰收,人能与麻雀共享丰
收的果实。
15.(6分)作者非常简略地说明了麻雀利用屋檐和旧墙筑巢,因为这种窝巢省力又牢固;作者较为简略地说明了麻雀利用树洞来筑巢,为了表现麻雀善于利用场地;作者详细说明了麻雀在树枝间筑巢,为了充分表现麻雀具备高超的建筑技艺。
16.(4分)甲处语言富有感**彩,如“眷恋”“不乐意”等词语,表现出麻雀对人类的依赖;乙处语言生动而富有情趣,如“一边**不听话的孩子,一边鼓励胆怯的孩子”,具体细致地描摹了麻雀的生活情态。
《麻雀》阅读练习附附答案3
麻雀·猫 布封
①先说麻雀。在荒漠或远离人群的地域内,几乎从来见不到麻雀的踪影。这些鸟同鼠类一样,总是眷恋人类的住所。它们不喜欢树林,也不愿生活在广袤的原野上。它们追寻有人群的地方生存,懒惰而且贪嘴,总是靠吃别人现成的东西生活:一切收藏或分发谷物的场所,如粮仓谷囤,鸡舍鸽楼,都是它们最喜欢光顾的地方。它们既贪得无厌又数最众多,干尽蠢事而且一钱不值,羽毛毫无用处,肉也不能作美味佳肴,叫声聒噪烦人,行为无所顾忌,十分令人讨厌。
②麻雀最招讨厌的地方不仅是它们数量多,而且在于它们诡计多端:狡狯多疑,冥顽不化,从不舍弃呆惯了的老地方。麻雀很狡猾,胆大不怕人,难以引诱它们上当;它们能轻而易举地逃避设下的陷阱,让捕捉者白费心机,磨掉耐心。麻雀窝外用干草,内铺羽毛,如果将其毁掉,一天之内它们就可以另搭一个。麻雀窝里的蛋通常是 5-6 枚,或者更多,一旦窝毁蛋打, 2 -4 天内还能再产一窝。假如它们在树上或屋槽下遭到**,便会更隐蔽地躲藏在粮仓的屋顶内。麻雀耗粮惊人,有人通过笼养的麻雀计算过,两只成年麻雀每年需要消耗约二十斤谷物。每当农民耕地撤种,开镰收割,打谷入仓时,甚至当农妇撒食喂养家禽时,它们总是紧随其后,巧取豪夺。
③麻雀也吃蜜蜂,喜欢毁灭对我们唯一有益的昆虫。正因为麻雀如此作恶多端,无法无天,缺乏教养,所有的人皆想方设法消灭它们。
④一般来说麻雀栖息在舍瓦下,屋檐内,墙洞里。有时也常在枯井内或在有百叶窗护栏的窗台上做窝。有的麻雀还把窝搭在树上。麻雀把窝搭在树梢,同样外用干草,内铺羽毛。也有个别的麻雀窝比较特殊,其顶部加一个盖,用以遮风挡雨,盖子上留有一个出入口。但如果窝是搭在洞内或已有遮挡的地方,麻雀便不去费力做这个没用的窝盖。从这一点倒也可以看出麻雀有些理性:它会比较两种不同的情况。不难发现,麻雀的习性多种多样,性情比其他鸟类更复杂完善,也许正是因为它们经常与人为伍,近似驯化却从未屈从或依赖人类。
⑤再说猫。猫是一种不忠的家畜。这种动物尽管挺可爱,尤其小的时候,但是天生就奸狡,性情虚假,本性**,而且年龄越大越糟,进行教育只能促使其掩饰。这种动物本来是窃贼,接受良好的教育之后,只会像**那样变得曲意逢迎了。猫和**都同样机灵,同样精明,都具有同样作恶的爱好,同样搞小诈骗的倾向。猫也像**,善于掩饰自己的行为,隐藏自己的意图,窥探机会,等待并选择行动的时刻,然后逃避惩罚,跑开,在远处等待人们重新呼唤它们。
⑥它们很容易养成同人交往的习惯,但是绝不接受人的习俗。它们的依恋仅仅是表面现象:从它们侧身行走的姿态、恍惚不定的眼神,就能看出这一点。猫从不正面看它所喜爱的人:不知是出于戒虑还是虚假,它总绕着弯接近人,寻求爱抚。
⑦它们喜欢窥伺,攻击、咬死弱小的动物也不在乎,像小鸟、小家兔、小野兔、老鼠、青蛙、壁虎和蛇,都是它们攻击的对象。猫不追赶已经看不见的动物,它们并不出猎,而是守候,再突然**。它们抓住小动物,耍戏好长时间,然后就咬死,即使毫无必要。它们吃得极好,根本不用吃这种猎物充饥。猫虽然住在我们家中,却不能说它们完全是家畜,甚至可以说,它们完全是**的。它们随心所欲,若是想离开一个地方,怎么也留不住,多留一会儿也不行。
⑧不过,猫的样子好看,身子轻盈敏捷,爱清洁和享乐,喜爱舒适,总选择最柔软的家具,在上面休息或者打闹。小猫活泼欢快,看着又可爱,如果爪子还不可怕的话,也非常适于逗孩子乐。猫喜欢晒太阳,总找最暖和的地方趴着,如壁炉后身,或者炉灶里面;它们也喜欢香味。猫的睡眠很轻,睡眠的时间也不像给人的印象那么多。它们走路脚步极轻,几乎总是悄无声息。它们到远处,躲藏起来排泄,并且用土盖上。它们爱洁净,皮毛总是干的,亮晶晶的。
(选自《布封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4年4月版,有改动)
1.第②段列举了“麻雀最招讨厌”的原因,概括原文内容,填写下面空缺。(3分)
第一,它们数量众多,诡计多端;第二,狡猾:胆大不怕人,不会轻易上当;
第三, ;第四, 。
2.第④段对麻雀做窝的细节描写,目的是什么?(3分)
3.第⑦段画线句的含意是 。(3分)
4.第⑧段内容对刻画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3分)
5.对本文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③段说麻雀吃蜜蜂毁灭了有益的昆虫,文中“有益”或“无用”是以人为核心的评判。
B.第⑤段说对猫“进行教育只能促使其掩饰”,与后文说猫善于曲意逢迎的特点相印证。
C.第⑥段说猫“寻求爱抚”,强调了猫内心对人的极不信任,即使接近人也只是为己所用。
D.布封本是博物学家,他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细节描写,使他的文章成了优美的文学作品。
12.本文写动物渗入鲜明情感,后人对此褒贬不一,任选下面一句话,简析并进行评价。(6分)
(1)它们既贪得无厌又数最众多,干尽蠢事而且一钱不值,羽毛毫无用处,肉也不能作美味佳肴,叫声聒噪烦人,行为无所顾忌,十分令人讨厌。(见原文第①段)
(2)猫是一种不忠的家畜。……天生就奸狡,性情虚假,本性**,而且年龄越大越糟,进行教育只能促使其掩饰。(见原文第⑤段)
答案:
1.(1)麻雀生存、繁殖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都很强;(2)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大。
2.(1)这些细节描写是为了让读者清楚地认识麻雀窝的地点、构造以及麻雀的特殊能力;(2)增添文章趣味。
3.(1)猫的食物充足,(2)但它狡诈**,将伤害弱小动物当成乐趣。
4.(1)与第⑤段说猫“挺可爱”照应;
(2)与上文的批判性评价形成对照,给人留下关于猫的全面印象,使文章结构更完整。
5.C
12.句1:作者明确表示了对麻雀的厌恶,认为麻雀不能“吃”“用”,且给人类带来麻烦,因此一钱不值。句2:作者断言猫天性狡诈**,驯养不能改变其本性,只能使其更虚伪;作者对猫的嫌恶之情溢于言表。
带有情感描写动物,能使文章妙趣横生,增强感染力
《马说》阅读附答案3篇(扩展9)
——做父亲 阅读附答案3篇
做父亲 阅读附答案1
做 父 亲(丰子恺) (14分)
(1)楼窗下的弄里远远地传来一片声音,“咿哟,咿哟”渐近渐响起来。
(2)一个孩子从作业簿中抬起头来,睁大眼睛倾听一会,“小鸡!小鸡!”叫了起来。四个孩子同时放弃手中的笔,飞奔下楼,好像路上的一群麻雀听见了行人的脚步声而飞去一般。
(3)我刚扶起他们所带倒的凳子,拾起桌子上滚下去的铅笔,听见大门口一片呐喊:“买小鸡!买小鸡!”其中又混着哭声。连忙下楼一看,原来元草因为落伍而狂奔,在庭中跌了一跤,跌痛了膝盖不能再跑,恐怕小鸡被哥哥姐姐们买完了轮不着他,所以激烈地哭着。我扶了他走出大门口,他且跳且喊:“买小鸡!买小鸡!”泪珠跟了他的一跳一跳而从脸上滴到地上。
(4)孩子们见我出来,转身包围了我。“买小鸡!买小鸡!”由命令变成了*,喊得比以前更响了。他们仿佛想把这些音蓄入我的身体中,希望由我的口上开出来。独有元草直接拉住了担子的绳而狂喊。
(5)我全无养小鸡的兴趣;而且想起了以后的种种麻烦,觉得可怕。但乡居寂寥,强迫一群孩子在看惯的几间屋子里隐居这一个星期日,似也有些残忍。我就招呼挑担的,叫他把小鸡给我们看看。
(6)他停下担子,揭开前面的一茏。“咿哟,咿哟”的声音忽然放大。但见一个细网的下面,蠕动着无数可爱的小鸡,好像许多活的雪球。五六个孩子蹲集在笼子的四周,一齐倾情地叫着“好来!好来!”许多小手伸入笼中,竞指一只纯白的小鸡,有的几乎要隔网捉住它。挑担的忙把盖子无情地冒上,许多“咿哟,咿哟”的雪球和一群“好来,好来”的孩子,便隔着咫尺天涯①了。孩子们怅望笼子的盖,依附在我的身边,有的伸手摸我的口袋。我就向挑担的人说话:
(7)“小鸡卖几钱一只?”一块洋钱四只。”“这样小的,要卖二角半钱一只?可以便宜些么?”“便宜勿得,二角半钱最少了。”
(8)他说完,挑起担子就走。大的孩子脉脉含情地目送他,小的孩子拉住了我的衣襟而连叫“要买!要买!”挑担的越走得快,他们喊得越响。我摇手止住孩子们的喊声,再向挑担的问:
(9)“一角半钱一只卖不卖?给你六角钱买四只吧!”“没有还价!”
(10)他并不停步,但略微旋转头来说了这一句话,就赶紧向前面跑。“咿哟,咿哟”的声音渐渐地远起来了。
(11)元草的喊声就变成哭声。大的孩子锁着眉头不绝地探望挑担者的背影,又注视我的脸色。我用手掩住了元草的口,再向挑担人远远地招呼:
(12)“二角大洋一只,卖了吧!”“没有还价!”
(13)他说过便昂然前行,悠长地叫出一声“卖——小——鸡!——”其背影便在弄口的转角上消失了。我这里只留着一个嚎啕大哭的孩子。
(14)我硬拉了哭着的孩子回进门来。别的孩子也懒洋洋地跟了进来。庭中柳树正在春光中摇曳柔条,堂前的燕子正在新巢上低徊软语。我们这个刁巧的挑担者和痛哭的孩子,在这一片和*美丽的春景中很不调和啊!
(15)关上大门,我一面为元草揩拭眼泪,一面对孩子们说:“你们大家说‘好来!好来!’‘要买!要买!’那人便不肯让价了!”
(16)小的孩子听不懂我的话,继续抽噎着;大的孩子听了我的话若有所思。我继续抚慰他们:“我们等一会再来买罢,隔壁大妈会喊我们的。但你们下次……”
(17)我不说下去了。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倘再进一步,就变成“看见好的嘴上应该说不好,想要的嘴上应该说不要”了。在这一片天真烂漫光明正大的春景中,向哪里容藏这样教导孩子的一个父亲呢?
【注释】①咫尺天涯:指距离虽然很近,但很难相见,就像在很远的天边一样。
小题1:文中画曲线的语句分别表现出孩子们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和不舍的心情。(2分)
小题2:孩子与小鸡之间只隔着盖子,为什么父亲却觉得是“咫尺天涯”?阅读第(6)段作答。(4分)
小题3:第(14)段画直线句描写的春景有什么特点?作者描写这春景有什么用意?(4分)
小题4:关于文章结尾处“我不说下去了”,读者有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父亲应该说下去”,第二种看法是“父亲不应该说下去”,你赞同哪一种看法?请简述理由。(4分)
我赞同第_____种看法,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小题1:(4分)①惊喜(欢喜);②急切(期望)。
小题1:(4分)因为挑担的将盖子无情地冒上的时候,父亲觉得孩子与心爱的小鸡被活生生地隔开了,这是父亲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他们的心情,表现出父亲对孩子的爱。或:因为父亲深爱着孩子,他知道孩子想买小鸡,所以当挑担的将盖子无情地冒上时,父亲觉得孩子与心爱的小鸡之间的距离是“咫尺天涯”。
小题1:(4分)第一问:和*美丽(安详、恰然)第二问:与孩子买不成小鸡之后的痛苦心情形成强烈的对比;或:衬托出孩子买不成小鸡之后痛苦的'心情。
小题1:(4分)示例1:我赞同第一种看法,作为父亲就要教孩子们学一点生活的技巧(处事的本领),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生活。示例2:我赞同第二种看法,作为父亲不能让孩子过早接触现实而变得世故,这是对孩子心灵的呵护。示例3:我赞同第二种看法,因为说下去就是教孩子撒谎,这是对孩子的伤害。
小题1:能结合具体语句,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特征,表述合理即可。
小题1: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小题1:了解环境描写及常见五种作用,其中这里有衬托人物心情、渲染一种气氛作用。
小题1: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做父亲 阅读附答案2
做父亲
丰子恺
⑴楼窗下的弄里远远地传来一片声音:咿哟,咿哟渐近渐响起来。
⑵一个孩子从作业簿中抬起头来,睁大眼睛倾听一会儿,小鸡!小鸡!叫了起来。四个孩子同时放弃手中的笔,飞奔下楼,好像路上的一群麻雀听见了行人的脚步声而飞去一般。
⑶我刚扶起他们所带倒的凳子,拾起桌子上滚下去的铅笔,听见大门口一片呐喊:买小鸡!买小鸡!其中又混着哭声。连忙下楼一看,原来元草因为落伍而狂奔,在庭中跌了一跤,跌痛了膝盖骨不能再跑,恐怕小鸡被哥哥姐姐们买完了轮不着他,所以激烈地哭着。我扶了他走出大门口,他且跳且喊:买小鸡!买小鸡!泪珠跟了他的一跳一跳而从脸上滴到地上。
⑷孩子们见我出来,转身来包围了我。买小鸡!买小鸡!由命令变成了*,喊得比以前更响亮了。他们仿佛想把这些音蓄入我的身体中,希望它们由我的口上开出来。独有元草直接拉住了担子的绳而狂喊。
⑸我全无养小鸡的兴趣;而且想起了以后的种种麻烦,觉得可怕。但乡居寂寥,强迫一群孩子在看惯的几间屋子里隐居这一个星期日,似也有些残忍。我就招呼挑担的,叫他把小鸡给我们看看。
⑹他停下担子,揭开前面的一笼。咿哟,咿哟的声音忽然放大。但见一个细网的下面,蠕动着无数可爱的小鸡,好像许多活的雪球。五六个孩子蹲集在笼子的四周,一齐倾情地叫着好来!好来!一瞬间我的心也摒绝了思虑而没入在这些小动物的姿态的美中,体会了孩子们对于小鸡的热爱的心情。许多小手伸入笼中,指着一只纯白的小鸡,有的几乎要隔网捉住它。挑担的忙把盖子无情地冒上,许多咿哟,咿哟的雪球和一群好来,好来的孩子,便隔着咫尺天涯①了。孩子们怅望笼子的盖,依附在我的身边,有的伸手摸我的口袋。我就向挑担的人说话:
⑺小鸡卖几钱一只?一块洋钱四只。这样小的,要卖二角半钱一只?可以便宜些否?便宜勿得,二角半钱最少了。
⑻他说过,挑起担子就走。大的孩子脉脉含情地目送他,小的孩子拉住了我的衣襟而连叫要买!要买!挑担的越走得快,他们喊得越响。我招手止住孩子们的喊声,再向挑担的问:
⑼一角半钱一只卖不卖?给你六角钱买四只吧!没有还价!
⑽他并不停步,但略微旋转头来说了这一句话,就赶紧向前面跑。咿哟,咿哟的声音渐渐地远起来了。
⑾元草的喊声就变成哭声。大的孩子锁着眉头不绝地探望挑担者的背影,又注视我的脸色。我用手掩住了元草的口,再向挑担人远远地招呼:
⑿二角大洋一只,卖了吧!没有还价!
⒀他说过便昂然地向前进行,悠长地叫出一声卖小鸡!其背影便在弄口的转角上消失了。我这里只留着一个号啕大哭的孩子。
⒁我硬拉了哭着的孩子回进门来。别的孩子也懒洋洋地跟了进来。庭中柳树正在春光中摇曳柔条,堂前的燕子正在新巢上低细软语。我们这个刁巧的挑担者和痛哭的孩子,在这一片和*美丽的春景中很不调和啊!
⒂关上大门,我一面为元草措拭眼泪,一面对孩子们说:你们大家说好来,好来,要买,要买,那人就不肯让价了!
⒃小的孩子听不懂我的话,继续抽噎着;大的孩子听了我的话若有所思。我继续抚慰他们:我们等一会儿再来买吧,隔壁大妈会喊我们的。但你们下次
⒄我不说下去了。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倘再进一步,就变成看见好的嘴上应该说不好,想要的嘴上应该说不要了。在这一片天真烂漫光明正大的春景中,向哪里容藏这样教导孩子的一个父亲呢?
【注释】①咫尺天涯:指距离虽然很近,但很难相见,就像在很远的天边一样。咫尺,比喻很近的距离。
1.根据文中语句揣摩孩子的心情。(4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