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我们是第一书记电影观后感1000字最新范文(精选2篇)
《我们是第一书记》是国内首次以新闻素材依托电影方式进行融合创作的大银幕作品,通过真实的影像素材,将生命、奉献、亲情等话题串联起来。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3我们是第一书记电影观后感1500字最新,大家快一起来看看吧!
2023我们是第一书记电影观后感1000字最新篇1
下班之余,计划着周末的休闲活动,我随意翻看着最近上映的电影。看到《我们是第一书记》宣传海报的的瞬间,“我们是第一书记”七个大字涌入眼帘,其上一行小字写着“近一亿人的命运由此改变,超1800人为之牺牲奉献”,画面正中一轮硕大的红日从连绵的大地群山尽头升起。瞬间感觉自己被击中,那是源于我与电影的主角们,第一书记,干着同样扎根基层土壤的工作。但作为选调生的我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愣头青”,第一书记是经验更为丰富的前辈,看电影的过程与其说是一场观影,不如说是一场观摩学习。
学习勇于开拓,做群众的致富领路人。影片开幕就展现了青藏高原的壮美景色,但非彩色而是压抑的黑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这片壮美的背后是贫瘠。这里是平均海拔高达4400米的喜马拉雅山北麓,严酷险峻的自然条件导致村民一度因为贫困无法维持正常生活。面对这里的酷寒环境和部分村民的不信任,旺青罗布书记苦思出路,谋划方案,劝说村民,兴办养殖合作社;又亲自带领村民建设养殖圈舍,谈判草料价格,防守狼群袭扰,联系销路卖家......如此奋战两年多,旺青罗布书记带领全村如期脱贫,在贫瘠的高原上开拓出一条致富的康庄大道。
学习关怀备至,做群众的暖心劝学人。“村里家家户户都认识他,他也了解家家户户的情况”,胡小明书记对村情知根知底,和群众们心贴心,对工作鞠躬尽粹,“仅仅2个月时间,他就徒步近200里,入户150余次,走访群众600多人”。如此,他清醒的认识到只有兴教育、练内功,阻断贫困的代际传达,才能让这个曾经一度只有两个初中毕业生的彝族山村拔穷根、挪穷窝,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他积极拉动200万元帮扶资金建设 “一村一幼”工程,在2023年春季实现全乡幼儿入学全覆盖。影片中还记录下胡小明书记直面辍学初中生,用理劝说,用爱感化,从校园、家庭多方开展工作,力争全村没有一个适龄失学儿童。
学习栉风沐雨,做群众的家园建设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这是属于黔西南大山深处坡头村的真实写照。易地搬迁,成为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刘恭利作为第一书记,全面负责本村此项工作。然而,世代居住在此的村民安土重迁,“恨是恨这个地方,但是你无法走出去,生在哪里,就死在哪里。”说出口的是对故土的眷恋与不舍,藏在心里的则是对搬迁的未知与不安。刘恭利书记意识到,走进村民的心里,是搬迁工作的第一步,从此“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的贵州大地上多了一个栉风沐雨的身影。刘恭利书记带队走遍全村,晓以利害劝说,逐一解决困难,还带着村民们去看新居,直观地了解搬迁的好处。在她的努力和带领下,坡头村的村民们终于搬出了大山,住上了新家。
观影结束,回味良久,自己又去搜索了影片中出现的一名名第一书记:王秋婷、曾红梅、王路、黄文秀、冯永成、文伟红、刘恭利、曾翙翔、胡小明、王新杰、龙俊......一一学习他们的事迹。现在写下这篇文字,无意中再看到电影宣传海报,才发现其中的内涵是如此丰富:连绵的大地群山上有人推着板车走在陡峭的山路上,帮助群众异地搬迁;有人倾力扶起成片倒伏的作物,为了人民和国家的丰收奋战在一线;有人在大山深处建立校园,在孩子的敬礼注视中升起五星红旗;有人在高原悬壁放牧羊群,眺望未来幸福的致富生活......正是这片充满奉献与牺牲的大地,才托举起了那轮冉冉升起的红日。红日慷慨的挥洒自己的光芒,温暖这大地上的人们,也为大地尽头连绵的坟茔披上金辉,那一座座墓碑,好似一座座丰碑!向奋战在扶贫一线的数百万名村镇干部致敬!向奋战在扶贫一线的三百多万名驻村干部致敬!向牺牲在扶贫一线的一千八百余名的驻村干部致敬!
2023我们是第一书记电影观后感1000字最新篇2
“文艺是时代的镜子,是历史的回响。”伟大时代的“主旋律”,都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我和我的时代”同频共振的互动,“我和我的祖国”血肉相连的信任,这份在全社会涌动的向心力凝聚力,是创造奇迹的基础,也是中国发展的根基。
近日,新闻纪录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开启全国公映。没有炫酷的特效,没有花哨的包装,没有所谓流量明星参演,但这部全程聚焦“第一书记”的现实主义作品,却以有血有肉的人物和真挚真切的情感,吸引了众多“自来水”,被誉为“年度最催泪电影”。
《我们是第一书记》为什么火,一位观众的留言很有代表性:“这里面的故事令我感同身受,和我平时看到的一样,特别真实。”事实上,正是这份深度亲历感,让脱贫攻坚主题作品频频成为爆款。讲述西海固移民搬迁故事的《山海情》,以个体的成长和经历再现“干沙滩”如何变身“金沙滩”;着眼村支书带领碗米溪村摘帽的《江山如此多娇》,以细腻笔触描绘农村产业脱贫的曲折不易;聚焦青年共产党员响应国家号召“走基层”的《最美的乡村》,以心路历程刻画主人公从抵触落后农村到积极投身改变的复杂情感……拍摄风格各具特色,结构情节各有千秋,但求真求实却是它们的共同底色。大家身边的真实故事、鲜活人物、现实问题,让观众们对这些影视作品产生强烈共情。
“文艺是时代的镜子,是历史的回响。”面对贫困这个人类社会的顽疾,几十年间,中国人披荆斩棘、栉风沐雨,不仅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书写了世界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锻造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饶的素材。而那些山川换颜、百姓致富的故事背后,又有太多俯身一线、不计回报的奋斗身影。为让大山里的孩子接受更多教育,刚毕业的大学生坚守村小数十年;为帮靠天吃饭的村民掌握一技之长,技术专家钻菇棚、掏腰包、挨拳头;为促村民加入养殖合作社,驻村书记行万里路、进万户家……舍小家、顾大家,肯奉献、敢担当,正是一个个这样的“人”,选择了一条叫做“没有退路”的路,才成就了中国式扶贫的壮丽传奇。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见证了无数人的奋起和改变,浸透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也自然成就了一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伟大作品。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事实说明,伟大时代的“主旋律”,都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新中国的成长史,本身就是一座座“干”字丰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是这样干出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就是在这样的实干中呈现出历史性新面貌。“国家需要什么就奉献什么,哪里需要自己就去到哪里”,如果说,一代代共和国的脊梁们以自己对“大我”与“小我”的抉择,引领国家前行的脚步,书写了这个日新月异的伟大时代,那么他们的奋斗,则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精神血脉,成为文艺创作最深厚的精神滋养。有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奋斗者,有什么样的奋斗者就有什么样的文艺作品,这份内在的价值关联,正是“主旋律”作品纷纷成为爆款的动因所在。
这些年,“主旋律”作品渐成顶流,创造了一系列现象级的文化景观,这固然有作品本身硬核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切身经历让大家对“那年、那事、那人”有了发自内心的认同。说白了,真正的“爆款”建立在人民心里。脱贫路上的“一个都不能少”,灾难当前的使命担当,面向世界的开放包容,桩桩件件清晰可感,也丰富着国人对家国的体认。作为亲历者、见证者,中国人对自己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也对主流价值和家国大事有了更多了解的热忱。“我和我的时代”同频共振的互动,“我和我的祖国”血肉相连的信任,这份在全社会涌动的向心力凝聚力,是创造奇迹的基础,也是中国发展的根基。
在观影团现场,有人问之前主要操刀商业影片的制片人,为什么会担任《我们是第一书记》这样一部电影的制片人?他并未直接回答,而是问了现场刚刚看完影片的观众一个问题,中国应不应该有像《我们是第一书记》这样的电影?答案毋庸置疑。
中国的事得中国人自己干,中国故事更得中国人自己讲。脚下的热土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这些都是文艺作品取之不尽的题材富矿,也开启了文艺创作的“黄金时代”。激扬精神、感召奋斗,期待更多优秀作品不负时代,讲述更精彩的中国故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