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故事介绍3篇
农村故事介绍1
种田向来都是重体力活,老家地处丘陵地带,现代化机械用不了,基本只能靠人工。
老人们种的红薯、玉米等产量高、水分大,田地远了,太沉的农作物就弄不回家,只能就近种种,远处的田地只好抛荒。
好好的田里长满了水草,或者长着树,都是屡见不鲜的。
现在农村最常见是景象是:老大爷在前面走,背着犁牵着牛,老大娘一手牵着小孙子一手拎着农具,还揣着水杯或者几块饼干,一起去地里干活。
四处看,田野里都是老人在干活,小孩坐在田埂上玩泥巴或是捉蚂蚱。
农历四月,是农村又割麦又插秧的抢天时。今年农忙时,我担心妈妈太劳累,就打电话说:“妈,我回去帮忙吧。”妈妈赶紧阻止我:“不用了,麦已收回来了,秧也插完了,你回来也是玩,还坐车跑来跑去的,即花钱又受罪,等过年再回来吧。”
我不相信这么快家里的庄稼活都能干完,于是请了一个星期假,买了张车票偷偷回家。
回到家天都快黑了,妈妈还没回来,左邻右舍说:“你回来的正好,**正在收麦子,你回来做饭也好,免得她忙完田地活还要回来做饭。”
我跑到田边一看,移栽田还是一汪水,秧在秧田里一点没动。“你不是说农活都干完了吗?秧插完了怎么怎么还是块大白田?”
母亲不好意思地笑笑,“我不想让你回来受罪,又热又累,我自己慢慢干就行了。”
回来的路上,田间地头上,除草剂和杀虫剂的药袋子随处可见,我问妈妈:“这些不都是有毒的吗,怎么还用得这么普遍?”妈妈解释道,年轻人都出去了,田地都是老人种。老两口种二十多亩地,靠人工拔草捉虫,白天黑夜不停也忙不过来,只有打药了。“药打轻了还治不了,得下猛药。买药不是一瓶一瓶地买,是成箱成箱地往家搬!”
村里的.一个小孩打开一瓶敌敌畏喝了两口,还举到大人面前,说“这还挺好喝,给你尝尝?”村里的一个小孩打开一瓶敌敌畏喝了两口,还举到大人面前,说“这还挺好喝,给你尝尝?”
在我们村,每年都有小孩误喝农药致死的事发生。粗心大意的家长,把农药随手乱放,小孩不认识字,以为是饮料,拿起来拧开盖子就喝。
前几年,村里的一个小孩打开一瓶敌敌畏喝了两口,还举到大人面前,说“这还挺好喝,给你尝尝?”大人一看,抱起小孩就往医院跑,可没跑几步孩子就口吐白沫了。
农村故事介绍2
回家没几天,邻镇就发生了一件惨剧。
这家只有一个两岁的孩子和爷爷,孩子的父母都出去打工了,爷爷带着孙子在田里打油菜籽。
小孙子在田边自己玩,困了,就倒在油菜杆上睡着了。爷爷打完油菜籽,就像其他人烧麦秆一样,随手就把油菜杆点着了。这样做,一来不用费力往家运,二来烧了草木灰能肥田,一举两得。
火借风势,半间屋子那么多的油菜杆烧得噼里啪啦响。
等收拾停当准备回家,爷爷才想起孙子。他发疯一样在大火里找孙子,可是孙子早已被烧得惨不忍睹了。
或许是实在无颜面对儿子儿媳,或许是过不了自己心里这一关。在儿子儿媳妇往家赶的路上,这个爷爷就喝敌敌畏**了。
农村故事介绍3
一个中午,烈日当头,我正陪妈妈在做午饭,听到村中传来阵阵鞭炮声。我问妈妈是怎么了,她叹了口气,“老汪头五十多岁,身体好好的,说死就死了。昨天中午,几个老头在村小卖部门口坐着抽烟聊天,快晌午的时候,老汪头说他该回家吃饭了,***刚迈步,就一头栽倒了。还没有送到医院,人就停止了呼吸,医生说是脑溢血。”
“阎王让你三更死,绝不留你到五更。”妈妈不断感慨着。
在我们老家,人们常年都不体检,血压多高都不知道。小病挺,大病扛,头疼脑热就吃点感冒药。只要还能动,就不叫病。直到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才会去医院检查。可那时候早就晚了。
村里人都说老汪头身体好好的,没病就死了。是因为不体检,有病也不知道吧!
农村故事介绍3篇扩展阅读
农村故事介绍3篇(扩展1)
——农村创业故事3篇
农村创业故事1
《种一亩大棚灵芝投资18万年收10万,白魁伟种灵芝致富》
文章导读:“种灵芝,投资大,风险大,回报也大。”白魁伟介绍说,种植一亩大棚灵芝,成本投入8万多元,一次种植,生长期3至4年,一年采三茬,除去成本和人力,每亩*均年收入10万元左右。
十几栋白色钢构大棚格外惹眼,棚内一朵朵戴着白色小帽子的灵芝从地里悄悄探出头来,像一个个小雨伞。6月20日上午,在市锦绣河山农业服务中心董事长白魁伟的带领下,**来到城区岗头村参观了这里的灵芝种植基地,亲眼目睹了灵芝仙草的风采。
灵芝俗称“仙草”,是我国医学库中的一种珍贵食药用菌,具有滋补强壮、固本扶正、延年益寿等功效,但灵芝对日照、气候等条件要求苛刻,养殖难度较大。“种灵芝,投资大,风险大,回报也大。”白魁伟介绍说,种植一亩大棚灵芝,成本投入8万多元,一次种植,生长期3至4年,一年采三茬,除去成本和人力,每亩*均年收入10万元左右。
锦绣河山农业服务中心是晋城市农字号企业家族中的新丁,其经营者白魁伟曾是商界有名的“销售能手”。2010年,从商20余载的他,因看中高端食用菌市场,义无反顾地转型发展现代农业,在城区西上庄办事处岗头村建起了高端食用菌生产厂。
嗅到商机,看好高端食用菌市场
日前,**走进市锦绣河山农业服务中心。从外面看,这里并没有什么特别,但一走进生产车间,便看到里面摆放着一排排铁架子,层架上的圆柱体生长着褐黄色的灵芝。这些灵芝长出时间不长,大多只有半个手掌大小,一些甚至只有耳朵大小。在另一个车间,一排排整齐的耳棒上,“盛开”着朵朵洁白的银耳。据介绍,这里生产的成熟灵芝和银耳,少部分直接销售,大部分将被进一步加工。
**还了解到,锦绣河山农业服务中心园区内设有一栋用于生产银耳、***、灵芝和蔬菜育苗的三层联动智能温室大棚,以及相应生产配套车间。
据介绍,白魁伟1997年下海创业,一直经营润滑油贸易。经过20多年发展,他的生意不断扩大,**的润滑油种类已经囊括了**外主要品牌,是晋城的“润滑油大王”。其白手起家时建立的中山资贸服务客栈也已经改制成为晋城市新中山能源贸易有限公司,并发展成为一家资产总值7000多万元,年销售额上千万元的大型贸易公司。
他和食用菌结缘是在2010年。当时,白魁伟察觉到,随着人们生活水*的提高,越来越重视养生,而银耳、灵芝等高端食用菌对神经衰弱、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多种疾病有疗效。在考察过多个项目后,他正式决定转型食用菌工厂化生产。
“我做事一定要做到底,食用菌工厂的建设虽然经历了资金、人才、技术等诸多困难,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白魁伟说。
耗费心血,做农业如同养小孩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关键点是技术。以灵芝为例,一棵灵芝从菌种到成芝,一般要4个月到半年左右的时间。刚开始因为技术不过关,种出来的灵芝卖相不好,白魁伟根本赚不到钱。
**还了解到,食用菌工厂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技术要求可不低。
首先需要引进菌种,然后自己培育改良。菌种好不好,有没有生霉菌,只有行内人才能看出来。菌种培养好了,下一步就是做菌包,也就是灵芝的“营养包”。锦绣河山农业服务中心专门有一间配料房,堆放着一大堆木糠和麦麸混合的成品,它们就是“营养包”的组成材料。
“一个‘营养包’里,只能长一棵灵芝,之后就成了废包。”白魁伟说,“营养包”做好后,要用蒸汽高温消毒,像蒸包子一样,这样才可以杀死“营养包”里的杂菌和虫子等。这个环节很重要,如果不消毒,什么菌都能长出来,一些杂菌具有传染性,可能毁掉整个种植场的灵芝。
消毒后,工人要把菌种放进“营养包”里。“在无菌的环境下,到特制的接种箱里,才能种菌种。就像医生做手术一样,工具是消过毒的镊子、接种钩等。”他说,菌种种好后,才可以放到生产车间内,让它慢慢生长。这时候也不能掉以轻心,技术人员一天要查看好几次,看菌种出不出菌、有没有杂菌长出来等。
“就和养小孩儿一样细心,要提供合适的温度、湿度,只有这几个方面都做好了,菌种才能长得好。”他说。
销路理想,已经打开周边市场
白魁伟说,夏季是灵芝销售的淡季,因为天气比较热,买的人不多。因此,他们现在销售的主打产品是银耳。“其中,我们公司推出的“伊人仙”鲜银耳,已经在晋城、长治等周边城市的各大商超上市。”
“上午已经卖出了价值1万元的银耳,下午还有人来提货,这段时间非常忙碌。”白魁伟说。他告诉**,新鲜的银耳含有的天然胶质比干银耳高得多,口感好,更有观赏性,因此效益也要比干银耳好些。
鲜银耳利润可观,市场前景好,但其弊病是不能长时间保存,常温下仅能保存2天,采摘下来放到冰箱保存也不过10多天,远远没有干银耳贮藏得久。因此鲜银耳在我市及其周边可谓是独门买卖,市场前景远大。当然,白魁伟在营销策略上也留了一手,他往往会挑选品相好鲜银耳当做鲜货出售,剩下的烘制成干品。
“未来生产稳定,技术和市场都比较成熟后,我们还将挑选一部分有兴趣的农户,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通过保底回收、农户接包零成本和免费培训帮扶等方式,带动附近村庄的群众共同致富。”白魁伟说。
农村创业故事2
《谢开举:贫困户种甘蔗葡萄,养猪走上脱贫致富路》
文章导读:68岁的谢开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手患残疾,但他身残志坚,凭着一股不怕苦、不怕累的干劲,在*精准扶贫**扶持下,种起了甘蔗、葡萄,养起了生猪,通过发展种养业,多渠道增收,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脱贫致富梦。
隆昌县龙市镇点灯村4组68岁的谢开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手患残疾,但他身残志坚,凭着一股不怕苦、不怕累的干劲,在*精准扶贫**扶持下,种起了甘蔗、葡萄,养起了生猪,通过发展种养业,多渠道增收,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脱贫致富梦。
丈夫致残妻子患病,全家失去经济来源
近日,**来到谢开举的家。站在院坝边,放眼望去,谢开举家的田地里青绿色的秧苗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精神”,院子边一群土鸡正在觅食,猪圈内的几头生猪即将出栏……
当天,室外温度有28摄氏度,谢开举刚刚从田地里回来,立马又给猪喂食,身上的'衣服已经全部湿透。虽然年纪较大,手还有残疾,但凭借多年的养殖技术,谢开举干起活来得心应手。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是谢开举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今年68岁的他,瘦弱的身体里藏着坚韧的气质,乡亲们都亲切地喊他“硬老汉”。
曾经,谢开举和妻子一个打工一个务农,经营着小家庭,日子虽不富裕,也算衣食无忧,有滋有味。但在2009年,因为不小心,谢开举把自己的右手掰伤,落下了终生残疾,不能再使力干重活。而此时,屋漏偏逢连夜雨,2013年,62岁的妻子张古琴又患**严重的腰椎病,东拼西凑凑够了动手术的3万元。目前,手术后的张古琴仍然无法务农,每月看病也要花销1000元左右,全家仅靠谢开举的儿子在外打零工谋生,原本幸福的一家陷入了贫困中。
但是,遭遇的困苦并没有磨灭谢开举对生活的希望。“我是个农民,知道不耕作就没收成,要把生活过下去,就要加倍勤奋。”谢开举告诉**。虽然右手因为致残无法劳作,但他坚决不放弃,学会用左手干活、种地、喂猪……由于缺乏发展资金以及种植技术,只能在自家田地里种植玉米、水稻,勉强能够自给自足解决温饱。
部门帮扶,贫困户走上种养脱贫路
2015年,谢开举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帮助谢开举一家摆脱贫困,2015年10月,隆昌县农林局与谢开举一家结对认亲,帮扶**们多次到他家了解情况,通过反复和他交流谈心,帮扶**们发现,谢开举脱贫愿望强烈,有脱贫的信心和斗志。
隆昌县农林局驻点灯村“第一*”潘俊江在接受****时表示,大家通过商量,结合本地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环境,发现非常适宜甘蔗生长,谢开举也表示愿意种植甘蔗。
随后,潘俊江相继带来了由市农科院提供的甘蔗苗子,以及肥料等。谢开举迫不及待地埋种了近半亩地的甘蔗,期盼来年有个好收成。
在种植甘蔗方面,谢开举缺乏技术和经验,县农林局便邀请市农科院的技术人员来为谢开举进行技术指导,让他少走了很多弯路。不仅如此,“第一*”潘俊江一有空就会到谢开举家,到田地里看看甘蔗的长势,在种植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他就请教种植方面的专业人士,然后“现学现卖”,手把手教谢开举。
“帮扶**们鼓励我好好学技术,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谢开举感激地说。第一年,谢开举赶早摸黑,辛勤耕作,在他的精心种植下,甘蔗获得了丰收。“去年的阳光和雨水都还充足,甘蔗的口感清甜,*还帮忙解决了销路,甘蔗交易价格较好,收入1000元!”说起去年甘蔗的收成,谢开举高兴得合不拢嘴。
*的帮扶让谢开举发展种植养殖的干劲更足了,利用*时种植甘蔗的空暇,谢开举在自家院子里的空地建起了猪圈。“去年,卖了8只小猪仔,收入了4000元。现在好了,一年种植甘蔗和养殖猪儿的收入有5000多元,这对我来说是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啊!”
扶贫**还为谢开举一家申请了医疗帮扶。一家人从此也不再为昂贵的医疗费用日夜叹息。说起帮扶**对自己的帮助,谢开举说:“没有**的帮扶,我们不可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拓宽增收渠道,积极发展葡萄种植
“虽然国家的**好,但也不能一辈子靠国家的扶持过日子啊,只有靠自己双手打拼,不怕苦不怕累,过上的好日子才踏实。”谢开举说,家里光是种植甘蔗、养殖生猪收入一般,离脱贫致富还有一段距离,所以他总想着找个合适项目致富。
一次偶然的机会,谢开举发现当地村民种植葡萄效益相当可观,并且葡萄还是一种收获期很长的水果,市场前景广阔,他认定了葡萄种植这条路。
县农林局得知了谢开举的想法后,于今年3月为他送来了“及时雨”——近100株葡萄苗子。同时,县农林局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到谢开举家手把手地教他施肥 、打药、搭架子。
一有空,谢开举就守在葡萄园里查看葡萄苗长势,有几次还专门坐车到内江学习专业种植葡萄户的种植经验。从栽培、施肥到病虫防治,谢开举精心地照顾葡萄苗子。
看到种下的葡萄苗子越长越好,谢开举越干越有信心。“县农林局和村里想方设法帮助我们家,我无论如何都要把种养产业搞上去,种葡萄是长远计划,3年就能挂果了,到时就能看到收益了。”谢开举坚定地说。
如今,谢开举的脱贫致富路越走越宽,下一步,他还寻思目前龙虾市场行情不错,想把自家剩下的一亩田用来养殖龙虾,多渠道增收,争取早日脱贫。
农村创业故事3
“节奏很慢,特别安逸,是我在成都的那种生活状态。”曹陈江感慨颇深地说道,“在这样的状态下,人就会缺乏斗志。而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已过而立之年,但不甘如此*淡生活的曹陈江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离开成都。他回到了老家的农村,从养殖黄粉虫开始,到养土鸡,卖土鸡蛋,卖土鸡等,不断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慢慢打造出一家集生产到销售的生态美食体验店。他骄傲地说,让城里人享受到“农村福利”是自己一直努力的事业。
告别成都慢生活,回乡创业从当农民开始
2001年曹陈江从福建农林大学毕业,期间做过快递客服,机电销售,后来做建材生意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数百万元,也因此定居成都。在孩子出生后,一方面不想过成都的慢节奏生活,另一方面希望孩子接受福建本土的文化和成长环境,曹陈江决定把生意转手后回到老家,从零开始。
回家后该做点什么呢?曹陈江一时毫无头绪,直到一次和农大教授的对话打开了他的思路,教授建议曹陈江可以从事农业,尝试“黄粉虫项目”,其衍生产品包括鸡蛋,土鸡养殖等十分广泛。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曹陈江眼前一亮,这不正是适合自己的事业吗?“打造原生态美食,让城里人享受到农村福利”这个念头开始在他的脑海里生根发芽。
在对黄粉虫的养殖难度及市场前景充分**后,曹陈江回到老家宁化县开始他的创业之路。虽然黄粉虫的衍生产品繁多,但刚起步的曹陈江决定以鸡蛋为主,求精而不求多。当时正值入冬气温骤降,黄粉虫孵化率急速降低,而这就意味着母鸡将失去食物来源。一筹莫展的曹陈江在YBC(*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outh BusinessChina)的帮助下请来了多位专家,原来黄粉虫孵化率低是因为天气寒冷,其生活的适宜温度是25度以上。找到了病根后,曹陈江对症下药,通过调剂室内温度解决了这一难题。
塑造品牌鸡蛋,建立完善的销售体系
到了来年春天,虫也足够了,母鸡也长大了,那么鸡蛋自然就源源不断了。收获鸡蛋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一个致命的打击让曹陈江喘不过气来。农场日均可以出产1000多个鸡蛋,那销路怎么办?其实曹陈江并不是没有想过销路问题,他也曾通过在社区推销,放到奶粉店销售等方式打开市场。但是一方面销量有限,另一方面销量时多时少极不稳定。如今这种不完善的销售体系完全支撑不起农场的供应量。
他陷入了反思,由于黄粉虫鸡蛋的成本高市场定价一颗鸡蛋约要3元,这样的高定价若是没有品牌,又怎么能让消费者接受呢?痛定思痛,曹陈江开始规划一条品牌鸡蛋的道路,满易鸡蛋就这样诞生了。而仅仅有品牌还不够,如何打造品牌知名度?如何打开销路?如何得到消费者认可呢?一个又一个难题接踵而至。
在那段灰暗的时光里,曹陈江消瘦了许多。没找到新销路前,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将这些鸡蛋免费送给福利院、残联等机构,这直接造成了十几万元的经济损失。真正的转机是在一个叫李青的人出现后,李青是新华都的财务总监。他们的关联要从YBC说起,曹陈江的项目成为YBC的扶持项目后,YBC给他配备了“一对一”的专业导师,而这个导师就是李青。正是在李青的帮助下,满易鸡蛋进入了新华都等几家大型超市的卖场,最好的时候月销量可以达到20多万元。此外,为了更好的塑造品牌的概念,曹陈江还开起了“满易**行”,通过店面里的展示等让消费者切实感受到黄粉虫鸡蛋的优势,进一步拓展市场。
从为酒店供应土鸡到打造一站式生态美食体验店
一次社交活动改变了曹陈江。在活动上他认识了一位从事酒店行业的朋友小A,小A在得知曹陈江的创业项目后,感慨万分地说,现在原生态的食品即使有钱也未必能买得到了。而这也正是他们酒店所需要的,他希望曹陈江可以成为他们的供应商,为他们提供土鸡等原生态食品。曹陈江盘算了一番,觉得有能力供货且有利可图就答应了。
回到宁化后他开始投资新建鸡舍,购买土鸡苗。一只土鸡的生长周期大概是8-10个月,大力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后,为酒店输送土鸡才不到两个月,因国家**的影响餐饮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低谷。接到酒店方面的订单急剧减少,而由于前期为养殖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曹陈江若是停止养殖业就要承受巨大的亏损。
此时的“满易鸡蛋”有了一定的市场知名度,曹陈江灵机一动,与其依赖酒店订单,不如在自己经营的“满易**行”出售土鸡。为了丰富品类,曹陈江还推出了宁化土特产等专柜。不过很快他就意识到,消费者对“满易鸡蛋”的认同并不能直接转换成对土鸡的认同。且小小的店面又支撑不起数量庞大的土鸡销售。“怎样可以吸引消费者”的难题摆在了曹陈江的面前。他不禁想,既然土鸡等土特产是种食品,而食品需要品尝,那为何不开一家专营土菜的餐厅,让消费者实实在在吃到美味,这样一来自然就解决了销路。
遭到“H7N9禽流感”“洗劫”,镇定自若
可能是命运有时候爱开玩笑,在历经市场调研,选址,装修后,正要开业的“满易食府”遭到了“H7N9禽流感”的“洗劫”。曹陈江颇为无奈地说,那段日子简直是不堪回首。不过在经历了前几次的种种困难坎坷,这一次,曹陈江并没有乱了阵脚,他冷静了下来,受H7N9的影响,土鸡虽然暂时不能吃,但是还可以吃农家土猪肉,可以吃山上的兔子,还有数不尽的农家菜。曹陈江一方面自建养殖基地,另一方面也通过和别的创业者合作,由他们提供一些土特产来丰富“满易食府”的食品品类。“满易食府”是曹陈江打造的生态产业链的终点,更是生态农场事业的起点。
农村故事介绍3篇(扩展2)
——农村个人创业故事3篇
农村个人创业故事1
67岁果农做做电商网上卖起冰糖橙
“*大力宣传互联网+,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看年轻人都用电脑卖橙子,我也想把我的冰糖橙放到网上去卖。学会怎么卖后,我也开始了二次创业。”
郴州永兴,最适宜橙类生长的地方,这里有上万亩无公害冰糖橙示范基地,这里有一群“新农人”,他们紧跟时代潮流,敏锐地捕捉到“互联网+农村”中的机遇,向互联网伸出了创业触角。
67岁的果农曹戊生便是其中一员,在接触到电子商务后,他就开始研究互联网,琢磨如何在网上推广自己的冰糖橙——“元气”橙,现在的他已然成了当地玩电商的名人。10月11日,三湘都市报《创周刊》**来到永兴,近距离接触了这名67岁的“新农人”电商。
从“笔耕”到“农耕”
曹戊生是永兴县便江镇碧塘村人。他的果园占地80亩,亩产约1000公斤,总产量约80000公斤。
在1973年,他曾是永兴县碧塘镇的一名小学语文民办教师;1982年“民办教师”被取消,当了9年代课教师的他离开喜爱的讲台,回家务农。
离开讲台后,曹戊生在家里承包了几亩鱼塘,开始养殖鱼苗。“每天早上就要挑着鱼苗出去卖,一天至少要走五六十里路。”曹戊生说,挑担卖鱼每天早出晚归太累人了,收入也不是很高,养了五六年鱼苗后他又开始尝试着养猪。“养猪加上养鱼一年才赚5000块钱,成本也高。”曹戊生又开始寻找另外的赚钱之道。
1995年,永兴县开始“丘冈开发”,*发动村民大规模种植冰糖橙,曹戊生抓住机遇在自家地里种**4000多棵冰糖橙。
刚开始种时,曹戊生对种植冰糖橙一无所知,于是他买来冰糖橙种植的专业书籍,一边研读一边改良种植技术。定期施肥、按时剪枝、
科学管理……曹戊生种植的冰糖橙在当地声名鹊起。自2006年永兴县首届优质冰糖橙竞选开始,他种植的冰糖橙连续两年获永兴县优质果品“二等奖”。
“育树”犹如“育人”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曹戊生说,当时种植技术还不是很完善,所以冰糖橙树苗一般要种植8年后才开始大规模挂果,“开始种植的前几年虽然也有挂果,但产量低很难回本,一直到2002年才开始略有盈利。而且当时的冰糖橙没有推广,价格也比较低,才1块多钱一斤。”
原本以为果树大规模挂果后就可以营收了,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冰灾让他的美好希望顿时破碎。2008年,我国遭遇百年不遇的冰灾,湖南、湖北、贵州、广西、江西、安徽等17个省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01亿亩,曹戊生的冰糖橙种植园也未能幸免。“当时的果树基本上全被冰雪压断,结的冰柱子都有手臂粗。”曹戊生说,50天冰灾不仅颗粒无收,果树还全部损坏。那段时间,望着满园的果树他辗转难眠。冰灾刚过,曹戊生便迫不及待地跑进了果园,开始一棵一棵地对果树进行嫁接恢复。“要把断枝剪掉,让它们再次发芽。”为了“拯救”果树,曹戊生一头扎进果园里,没日没夜的一干就是大半个月,家人曾多次抱怨过他“要树不要命”。对此,曹戊生笑着说,“育树”就要像“育人”一样,不仅要认真对待,而且还要负责任,“做一件事,就把这件事做好。”
此后,曹戊生的果树越长越好,冰糖橙的销量也剧增,“以前我卖的橙子要放在马路边上卖,等过路的车子停车买,生意不好时一天都卖不出几斤,每年的橙子至少要卖两个月才能卖完,现在还没熟就开始有人来预定了。”如今,曹戊生的果园收入每年能达10万元以上。
“元气爹爹”初遇“互联网+”
2015年,永兴县*大力宣传“互联网+”,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4月,永兴县*明确了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产业的地方配套**及优惠措施,同时还召开了该县电子商务千人培训大会。67岁的曹戊生成为了当届培训会上年龄最大的学员。也是在这个培训会上,曹戊生第一次接触到了“互联网+”。
网络运营、众筹……刚接触到“互联网+”曹戊生对这些“新鲜”名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看年轻人都用电脑卖橙子,我也想把我的橙子放到网上去卖。”
此后的每一次培训,曹戊生都会从9公里外的便江镇上赶往县里参加。一副老花镜、一支圆珠笔、一本笔记本,这是曹戊生每次参加培训的必备品,每次培训会他都会坐在最前排,认真记录,不懂就问。由于他年龄最大、学习最认真,而且每场必到,众学员们纷纷称他为“元气爹爹”。
5月,由邮政主导的永兴电商协会成立,同时引入了冰糖橙果园溯源技术。电商协会的成立吸引了多家科技公司、电商企业、当地农特企业等200余人加入。“这将是果农的新机遇,希望通过互联网能把我的冰糖橙传递出去。”曹戊生积极加入了电商协会。
网上众筹推“元气橙”
“在4月份开展的那次千**培训上,来的人都是年轻人,曹爹(曹戊生)是年龄最大的一个,但却是学得最认真的一个。他对互联网知识的渴求,和对创业创新的渴望,感染了我们,我们一定要帮他实现创业梦。”永兴县电商协会负责人龙辉对**说。9月,省邮政公司为永兴冰糖橙专业立项,曹戊生的橙子成为首批推广对象。
“当初起名时,协会问我起个什么名好,我说既然大家都叫我‘元气爹爹’那干脆就叫‘元气橙’吧。”曹戊生笑呵呵地对**介绍,他现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县*、县电商协会、邮政企业等都在为他出谋划策。“电商协会专门聘请了柑橘专家,为他的‘元气橙’把脉传经,湖南邮政还为我的‘元气橙’做了营销策划,在淘宝网上开展上线众筹,采摘打包、物流配送、品牌推广等等,连包装盒都准备好了。”
“从10月7日开始到10日,4天时间,淘宝网上的众筹资金已经有了1.9万元。”曹戊生说,他的每个橙子都有专属编码,全程种植都可以溯源。“我果园里马**装置摄像头,大家以后可以通过扫二维码来全程**橙子的生长情况。同时还引进了无损伤糖酸度选果分选线,实现9级分选,保证‘元气橙’糖酸度在13度以上,酸度误差低于0.2度,而且大小基本都一致。”经过几个月的“触网”学习,曹戊生介绍起他的产品来专业术语层出不穷。
如今,人气有了,众筹资金有了,****有了,扶持企业有了,但曹戊生每天还是要到果园里去转转,“看着果树挂果才放心”。他说:“我准备了300多天,为的就是给大家送上最甜、最精致的冰糖橙。”
“现在我这果园才80亩地,稍微小了点。”初尝电商甜头的曹戊生心里也有着自己的“小九九”,“我现在又开始在准备种油茶了,等‘元气橙’销售走上轨道后,我想把油茶也放到网上去卖。现在开始也来得及,我要二次创业。”
农村个人创业故事2
返乡大学生种植姬松茸远俏日韩
乡情档案:黎富*,1979年出生于安龙县龙广镇小场坝村;2003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农学专业,到兴义市桔山工委工作;2010年,回乡领头创办安龙县农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7月7日,天刚蒙蒙亮,安龙县龙广镇小场坝村的义龙食用菌园区的菌农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上午9点,菌农们将刚采的满筐菌子,陆续背到加工基地。
“别看这菌子小,都已销到韩国、**去了呢!”农户杨林十分自豪地把一背篼菌子放到过磅称上,“52.5斤!今天还算少的呢,多的一天有二三百斤!”
一旁记账的小会计赵廷艳说:“自6月中旬开采菌子以来,目前已收鲜菌50多吨了。”
不远处,一台崭新的食用菌清洗机正在流水作业。值班村民谭志先喜笑颜开:“每天上午7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月收入高的有3000元,和城里人上班没两样了!”
农户们所从事的与食用菌相关的产业,都源自黎富*,一名安龙县龙广镇小场坝村走出来的大学生。
黎富*利用所学知识,发挥自身优势,回归故里发展食用菌姬松茸。
短短4年,安龙县龙广镇小场坝村从贫困村迈步小康村,带动全县龙广、洒雨、*乐、普坪等乡镇180余户农户,辐射带动就业2000余人,发展大棚615个,户均纯收入4.2万元。
目前,产品除销往****、上海等地外,还出口到韩国、泰国、**等地。
农村故事介绍3篇(扩展3)
——农村创业励志故事3篇
农村创业励志故事1
这个夏天,夏长兴格外忙碌:一方面,新米即将上市,他的米业公司进入生产旺季;另一方面,他设在玉贤的加工厂正大批量生产湖北特色美食——豆丝,以及油炸兰花豆和花生米等休闲食品。“湖北人爱吃豆丝,但过去受时令限制,一般只在秋冬两季做。经过创新加工工艺,今年7月起,我们就能不受季节限制全年加工豆丝,而且还开发出杂粮、莲藕、绿豆等多种口味。”夏长兴自豪地说。
从1994年辞职下海,夏长兴在长达20余年的时间里,基本上只做了一件事:卖大米。“创业就是把一件事做精做透,自然也就成功了。”如今,他创办的**米业有限公司已经成为蔡甸米业加工的龙头企业,年产值上亿元。
“武汉好爸爸”为儿治病辞职卖大米
如果不是因为儿子,或许,夏长兴不会迈出创业第一步。
辞职下海前,夏长兴在蔡甸区***的柏林粮管所工作,当过营业员,下乡收过粮油,后来做到了业务经理。当时,虽然收入不高,但粮食系统是铁饭碗,依然有不少人羡慕。
1993年,儿子的出生,彻底改变了夏长兴的生活。儿子刚生下来就连续高烧不退,送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如不能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而当时他和妻子的月工资加在一起还不到500元,为给儿子治病,他背**十几万元的巨额债务。
为了救儿子,为了还债,夏长兴毅然辞职,用身上仅有的几百元钱买了一辆三轮车,开始了卖大米的生涯。创业之初异常艰辛,夏长兴每天清早起床,骑着三轮车到粮油店批发大米,再走街串巷叫卖,经常到晚上八九点钟,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好在,一年下来,他攒下2万多元,也有了一些固定客户。
同时,他也敏锐地意识到,要扩大经营就得有固定的场所。于是,他租下一间门面,开了家粮油门市部,批零兼营。
“*合伙人”老同事联手再创业
随后几年,夏长兴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从一家门市部发展到四五家门店。生意蒸蒸日上的同时,儿子的病经过手术治疗也痊愈了。
没有了后顾之忧,夏长兴更是一门心思扑在生意上。1999年,一个新的机遇摆在了他面前:那一年,粮食部门开始整体改制,几个昔日的同事找到他,希望他能牵头,把*的大米加工厂盘下来。最终,夏长兴拿出20万元,老同事则拿出自己买断工龄的钱,一起入股办厂。
2005年,在大米加工厂的基础上,夏长兴正式成立了**米业有限公司,注册了“金碾王”商标,推出了“晚金优”、“农家晚粳米”等系列产品。2009年,“金碾王”被评为武汉市著名商标,2012年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2013年被评为武汉名牌。**米业也被评为武汉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2年的产值超过了1亿元,产品还销往云南、广东、上海等多个省市。
尽管事业越做越大,夏长兴并不满足。他着手在蔡甸玉贤镇新开加工厂,对大米和一些当地农作物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采访中,夏长兴带**参观了他的豆丝自动化加工车间和兰花豆加工车间。其中,豆丝是把大米和绿豆混合打成浆,摊成皮切成丝,夏长兴还对这款武*喜爱的特色小吃进行了创新,推出了杂粮、莲藕、绿豆、黄豆、荞麦等多种口味。
仅需2分钟米浆就变成豆丝 1月19日,**来到万顺农产品合作社的生产厂区,这里过去曾是当地一所小学,豆丝生产线就建在改造后的教学楼里。“一楼是磨浆车间,核心设备都在二楼。”合作社负责人夏长兴大手一挥,带着**直奔位于二楼的糊化成形车间。“糊化成形”说得通俗些就是“烙豆皮”,这是整个豆丝制作的关键。车间里的两台转轮式电动烙豆皮机器,是合作社与武汉工业学院食品学院历时两年,共同研发生产的专利产品。
夏长兴说,豆皮的厚度影响豆丝口感,也影响后期晒干的时间。在烙豆皮的过程中,火候大了,豆皮容易烙糊,没“卖相”,温度低了,豆皮又不易成形。过去,村民烙豆皮用的都是圆形的*底锅,以蜂窝煤和木材做燃料,火焰温度飘忽不定,烙的豆皮既不卫生,品质也不稳定。要想大规模生产豆丝,就必须走机械化道路。用机器生产出来的豆皮,厚薄均匀,颜色亮白,口感和外观都远胜传统手工豆皮。“机器每天可烙豆皮一万斤,只需一个工人就能操作。”
生产出来的豆皮厚3毫米,宽60厘米,像玉带一样源源不断地从机器中吐出。在传送带末尾,一位工人将豆皮卷成圆筒,送入切丝车间。在切丝车间里,豆皮卷被切成一指宽的湿豆丝。随后,湿豆丝又随着传送带,送入长约20米,温度约60摄氏度的高温烘干车间。经过一次烘干的豆丝落入一楼的低温烘干车间,经过二次烘干后的豆丝就可以进入包装车间了。
从米浆到豆丝成品送入仓库,等待包装,全过程只需2分钟。而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干豆丝,仅晾晒就要花费一周以上。
豆丝产值翻番网销全国各地
2013年2月,合作社豆丝生产线正式投产,到2014年春节前,产值达到800万元。2014年春节后至今,合作社已经生产豆丝300多万斤,产值达1300万元,预计在2015年春节前能达到1600万元,产值实现翻番。
由于**购买生产资源,**收购农产品,**加工,**销售市场,社员去年人均收入1.7万元。2013年,万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被评为“湖北省省级示范合作社”。
几年时间,玉贤种植大户社员从5人发展到现在的260多人,农产品经纪人社员达到40多人。合作社与各大连锁超市和农贸批发市场都有良好的营销合作,销售额逐年递增。“豆丝产业正在发展的上升期,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过节不赶工,保证豆丝品质是关键。”“过去还有农户自家晒了豆丝拿到集市上卖,现在他们弃了老把式,从合作社批发豆丝,去市场零售。”夏长兴得意地说。去年9月,夏长兴开通了电商*台,全国人民都可以通过网络,以厂家价格购买豆丝、荷兰豆等特色农产品。“现在每天都有至少20单生意,顾客清一色的好评。”
农村创业励志故事2
和许多做农业项目的人不同,景秀大地生态农庄的“庄主”王博,是一名“任性的”90后。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本来可以靠老爸逍遥快活,他却偏偏选择了当“泥腿子”。
从一开始踏入这一行,很多人就断定他“玩”不了多久。如今,4年过去了,年轻的他脸庞上满是风霜的痕迹,给了当初质疑他的人有力的回应。
“任性”90后不承父业单干农业——
种火龙果20万学费入门买教训
春光明媚的4月,站在蔡甸玉贤镇松林村的水泥路上,满眼的蔬果和鲜花,空气中飘荡着甜甜的果香。一排排农庄规划齐整、错落有致。这是现在景秀大地生态农庄的样子。四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湖荒地,杂草丛生。
其实,王博背靠家族企业,父亲的公司还是湖北一家行业龙头企业,接父亲的班就有比普通人高很多的起点。但是,大学毕业后,他尝试走自己的路。卖过房子,做过网络,做过营销,还在*部门上过班。“后来接触到农业采摘园,觉得这一行大有潜力,于是决定从这一行入手。”对于儿子“种地”,开明的父亲选择了默许。“有些喜好是与生俱来的,做过很多事情后,我发现自己热爱土地,最喜欢农业。”王博对**说。为此,他在蔡甸拿下1500亩地,开始打造自己的农庄。
五六年前,他就发现武汉市场上火龙果卖得很好,而且与本地橘子桃子等水果相比,经济效益高很多。他了解到,正常一亩地火龙果产量可达2000公斤。于是,王博决定种火龙果。
2011年,他投入20多万元试水,从山东引进红心火龙果。“火龙果为热带、亚热带水果,我当时考虑,山东冬天的温度比武汉要低很多,在山东能生长按理在武汉也能生长。”为了给幼苗保温,王博在幼苗上覆盖了4层保温膜。但到了年末成熟之时,他发现自己花了大半年心血,却一个火龙果都没有结出来。
懊恼之余,懂行的'专家告诉他,火龙果之所以在山东能生长是因为山东冬天虽冷,但日照时间长,武汉温度略高,但一下雨就连续阴好多天,影响到植株的生长。要想在武汉种好,必须采取技术措施补充光照和控温。
这次挫败后,王博开始恶补水果种植技术,并请来农业专家坐镇。
不仅卖水果,更要卖服务卖健康——
四季采摘?旅游休闲农庄具雏形
**来,采摘游成为江城旅*业的热门项目,而农户采摘往往品种单一,较难形成集聚效应。“何不建设一个拥有多种果品蔬菜供采摘,集餐饮娱乐为一体的观光休闲农庄?”顺着这条思路,在农业专家的技术**下,2012年起,王博在自己的农庄陆续引进了近百种水果,仅葡萄就有11个品种;桃子包括油蟠桃、水蜜桃、黄桃;石榴分软籽石榴和黑籽石榴;梨有翠冠梨、圆黄梨等。并保证了每个月都有两种以上的水果供游客采摘。比如,11月草莓、冬枣成熟,到第二年的4月草莓下架后又有西瓜、桑葚、樱桃等,6月份桃子成熟、7月份葡萄成熟,10月份葡萄下架后无花果和石榴也相继成熟了。
正如他所预想的,丰富的品种聚集效应,每年为他的农庄带来几万人的客流。
2014年,除了蔬果采摘,王博开始走观光旅游休闲农庄路线,增加了多项游乐设施,以便游客来了后能够停留更久。2015年,农庄全年接待游客8万人。“目前农庄还只是一个采摘基地,未来要向景区方向发展,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的观光休闲农业采摘园是我的终极目标。”王博信心满满地说,“虽然一年接待游客几万人,被很多人夸赞我的水果好吃,但这样我依然是在卖水果,我要做的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单纯卖水果,还要卖服务、卖健康、卖品牌。”
农村故事介绍3篇(扩展4)
——幼儿故事比赛自我介绍3篇
幼儿故事比赛自我介绍1
从咿呀学语,到小嘴巴蹦出一个个词语,再到说出整句整句的话,孩子的进步一点一点的体现,到了3岁的宝宝,基本掌握了日常生活的词汇和句子,而且机械记忆能力非常强,完全具备了学习自我介绍的能力。宝宝学会自我介绍,能促进宝宝在接待客人、与老师或小同学初次见面时发挥人际交往的能力,而且如果不幸与家人走散了,还可以通过自我介绍及时得到帮助。所以,这个时期,家长应有意锻炼宝宝的自我介绍能力。
家长要教育宝宝学会自我介绍,首先要设计一些问题,用问答的方式,让宝宝记住它们。问题主要应该包括: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父母名字、父母电话号码、父母工作单位。
一开始训练的时候,家长先自问自答,回答的时候,让宝宝跟着说几遍答案。让后家长质只问问题,让宝宝自己回答,一时忘记可以稍作提醒。每3天或者更多天只是重复练习一个问题,让宝宝有足够的时间强化记忆。一个问题熟练以后,再进行下一个,每学够3个问题就全部温习一遍。
对于住址和工作单位这类有点复杂的问题可以多多重复。不妨在茶余饭后,想起来就考考他,如果他答不上来,可以分段提醒:咱们家住在哪里?是什么小区呀?几幢?要把家里的地址写下来,贴在和宝宝眼睛水*线一样的位置上,常常念上一两遍,让他耳熟能详。
等所有的问题都熟悉后,要让宝宝学会把这些问题的答案串联起来,组成完整的一段话。一开始宝宝想不起来先说什么,可以提醒一两个字,也可以设计一些手势来进行提示。不过3岁宝宝记忆力很好,只要常常练习,必定没有问题,最后不需任何提示就可以直接陈述出来了。
自我介绍除了会背诵问题外,最关键的还在于敢对陌生人说。因此如果家里来了初次见面的客人,一定要抓住机会让宝宝好好实践一下,成功与否都要给与宝宝肯定和表扬,多次练习后,宝宝就会敢于自我介绍了,宝宝的记忆能力、语言能力甚至是表演能力都会得到长足发展。此外,对自己的了解也提升了宝宝的自信心,也鼓舞了他去学习更多的东西。当他们面对陌生的人和环境的时候,可以更加从容不迫。万一在户外与大人走失,也可以尽快向身边的大人求助。
幼儿故事比赛自我介绍2
我是宝带天虹幼儿园草莓班的xxx,大家都喜欢叫我小豆。这个小名很奇怪吧?
妈妈说我生出来的时候可胖,有八斤多呢,脸是圆圆的、眼睛是圆圆的、嘴巴也是圆圆的,爸爸说我看上去就像一粒圆溜溜的豆子,就叫我“小豆”。我可喜欢这个小名啦。
我是 2003年1月8日生的,大家可要记住我的生日哦,到时候我会请你们吃蛋糕、糖果的。
我喜欢唱歌、跳舞,欢迎小朋友们到我家来作客,我想和你们一起快快乐乐地长大!谢谢大家!再见!
幼儿故事比赛自我介绍3
在镜子前跳来跳去的是谁?那就是我――蔡巧婧。我长着一双水灵灵的眼睛,有着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我还有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在额头、鼻子、下巴上各长了一颗痣,这三颗痣刚好在同一条直线上。
我是个胆小的女孩。有一次,半夜我突然醒了过来,眼前一片黑暗,我吓得全身发抖,害怕有妖**怪出现。我赶紧掀开被子,跳下床冲进爸爸妈**房间。妈妈被我吵醒了,问我怎么了,我很害怕地说:“妈妈,我怕黑,我要和你一起睡觉。”妈妈把我抱在怀里,这时候我才安心地睡着了。
我非常喜欢画画。这学期,妈妈给我报了素描兴趣班。一开始,老师就在一张桌子上摆了两个石膏体,什么也没说就让我们试着画。我竖起画板就开始认真地画起来,半个小时过去了,我拿着画板给老师检查,老师说:“画得不错。”就在我的画上打了满分,我很高兴。回到家,我马上拿起笔和画板认真地、反复地画。
这就是我,我希望我能在画画这方面表现突出。
农村故事介绍3篇(扩展5)
——伊索寓言故事及寓意介绍3篇
伊索寓言故事及寓意介绍1
寓言故事---老虎的皇冠哪去了
一天,老虎大王丢了一个价值连城的王冠,他怒火冲天,急急忙忙地找到了小兔子、狡猾的.狐狸、还有沉稳的大象,一个一个质问有没有见到王冠。
小兔子蹦蹦跳跳地进了老虎大王的办公室,问道:“***……王,有有有什么事呀?”老虎大王生气地说:“你见到我的王冠了吗?”小兔子害怕地说:“***……王……我可没有看见。”老虎说:“那你走吧!”小兔子飞一般的跑了出去。狐狸在路上的草丛里见到了一个王冠,心想:“肯定是老虎跑的时候让树枝刮掉了,却没发现,这么漂亮的王冠,我才不给你!”轮到狐狸了,他大摇大摆的走进来问:“大王,您叫我有什么事吗?”“你把我的王冠交出来,有人说你捡到了”,老虎大吼,狐狸打了一个激灵,眼睛滴溜溜一转“难道他发现了?不可能!他在诈我!”“我才没看见!不过听说大象捡着了。”狐狸答道。老虎把大象叫进来,火冒三丈地对大象说:“是你偷走我的王冠了吧?”大象扬起鼻子,拱拱嘴,露出雪白的大象牙说:“我才没有呢!”大象走了,狐狸对老虎说:“如果我帮你找到王冠,你送给我一栋别墅吧?”老虎心很急,说:“行吧!”狐狸过了两天交给了老虎,如愿以偿的得到了一栋别墅。
丰师附小 姜润晖
伊索寓言故事及寓意介绍2
森林裏住着一只爱装扮的狮子王,他常常想令自己更加威风,他要跟其他狮子媲美。 有一天, 他听说森林外有一间出名的理发店,在这间店剪过头发的动物都夸赞那店,那里的发型师手艺出色。 所以狮子王立刻放下手上的工作,跑出森林外。
「欢迎光临本店!」狮子王一到达,理发师便出来迎接。狮子王说:「你帮我做一个最新的曲发吧!」理发师立刻替狮子王电曲了头发。
「 完成了!」理发师大声地说。狮子王立刻看看自己甚麼模样,他一看,看到自己果然威风凛凛,他很高兴地离开理发店,回到森林去。当他走进森林时,大摇大摆地走,经过的动物都注视他,其中一只正在嬉戏的小狮子也停了玩耍,跑到狮子王的面前说:「狮子王,你的发型很有趣啊!」小狮子追羰ㄗ油醯耐贩⒗赐妫突然,
狮子王大喝一声:「够了,你们再玩我的头发,我就打你们。」狮子王生气地跑回家。回家后,他非常满意自己的发型,所以他不准其他动物弄他的头发,从此以后,狮子王不梳头、也不洗头了。 三个月后,狮子王开始觉得他的头痕痒难忍,他立刻跑到河边洗头,但怎麼洗,都是非常痕痒,於是他就到医院看医生。医生说:「你是头上生虱子,我没有药物可以帮你,你只有到理发师,让他替你刮光了头上的发吧!」
他就跑到理发师面前,轻轻地说:「请你我刮光了所有的头发吧!」刮光头发后,狮子王垂头丧气地回家去。一路上,小狮子们说:「狮子王,狮子王是『脱毛狮』。哈!哈!」狮子王怀着不愉快的心情回家去。 这个故事教训我们,不要只顾靓,而做出不计后果的事,要注重个人卫生及健康。
一天,一只大灰狼准备到外面找吃的,这时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绵羊路过这里,大灰狼想:“哈哈,这下有美餐吃喽!”于是,大灰狼走过去对小绵羊说:“小绵羊,你到哪儿去呀?”小绵羊说:“我去奶奶家。”大灰狼觉得机会来了,就说:“你看路上多危险呀,还是我陪你去吧!”聪明的小绵羊早就识破了大灰狼的阴谋,所以它想好了一个计策。于是,小绵羊答应了。小绵羊把大灰狼领到了悬崖边,小绵羊故意大喊到:“哎呀,一条大莽蛇爬上来了!“大灰狼走过去看时,小绵羊猛地一推,大灰狼摔下了悬崖,死了,小绵羊靠着自已的智慧救了自已一命。
农村故事介绍3篇(扩展6)
——农村创业养殖成功故事3篇
农村创业养殖成功故事1
蔡甸“米王”创新湖北豆丝加工工艺赚大钱
这个夏天,夏长兴格外忙碌:一方面,新米即将上市,他的米业公司进入生产旺季;另一方面,他设在玉贤的加工厂正大批量生产湖北特色美食——豆丝,以及油炸兰花豆和花生米等休闲食品。“湖北人爱吃豆丝,但过去受时令限制,一般只在秋冬两季做。经过创新加工工艺,今年7月起,我们就能不受季节限制全年加工豆丝,而且还开发出杂粮、莲藕、绿豆等多种口味。”夏长兴自豪地说。
从1994年辞职下海,夏长兴在长达20余年的时间里,基本上只做了一件事:卖大米。“创业就是把一件事做精做透,自然也就成功了。”如今,他创办的**米业有限公司已经成为蔡甸米业加工的龙头企业,年产值上亿元。
“武汉好爸爸”为儿治病辞职卖大米
如果不是因为儿子,或许,夏长兴不会迈出创业第一步。
辞职下海前,夏长兴在蔡甸区***的柏林粮管所工作,当过营业员,下乡收过粮油,后来做到了业务经理。当时,虽然收入不高,但粮食系统是铁饭碗,依然有不少人羡慕。
1993年,儿子的出生,彻底改变了夏长兴的生活。儿子刚生下来就连续高烧不退,送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如不能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而当时他和妻子的月工资加在一起还不到500元,为给儿子治病,他背**十几万元的巨额债务。
为了救儿子,为了还债,夏长兴毅然辞职,用身上仅有的几百元钱买了一辆三轮车,开始了卖大米的生涯。创业之初异常艰辛,夏长兴每天清早起床,骑着三轮车到粮油店批发大米,再走街串巷叫卖,经常到晚上八九点钟,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好在,一年下来,他攒下2万多元,也有了一些固定客户。
同时,他也敏锐地意识到,要扩大经营就得有固定的场所。于是,他租下一间门面,开了家粮油门市部,批零兼营。
“*合伙人”老同事联手再创业
随后几年,夏长兴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从一家门市部发展到四五家门店。生意蒸蒸日上的同时,儿子的病经过手术治疗也痊愈了。
没有了后顾之忧,夏长兴更是一门心思扑在生意上。1999年,一个新的机遇摆在了他面前:那一年,粮食部门开始整体改制,几个昔日的同事找到他,希望他能牵头,把*的大米加工厂盘下来。最终,夏长兴拿出20万元,老同事则拿出自己买断工龄的钱,一起入股办厂。
2005年,在大米加工厂的基础上,夏长兴正式成立了**米业有限公司,注册了“金碾王”商标,推出了“晚金优”、“农家晚粳米”等系列产品。2009年,“金碾王”被评为武汉市著名商标,2012年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2013年被评为武汉名牌。**米业也被评为武汉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2年的产值超过了1亿元,产品还销往云南、广东、上海等多个省市。
尽管事业越做越大,夏长兴并不满足。他着手在蔡甸玉贤镇新开加工厂,对大米和一些当地农作物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采访中,夏长兴带**参观了他的豆丝自动化加工车间和兰花豆加工车间。其中,豆丝是把大米和绿豆混合打成浆,摊成皮切成丝,夏长兴还对这款武*喜爱的特色小吃进行了创新,推出了杂粮、莲藕、绿豆、黄豆、荞麦等多种口味。
仅需2分钟米浆就变成豆丝 1月19日,**来到万顺农产品合作社的生产厂区,这里过去曾是当地一所小学,豆丝生产线就建在改造后的教学楼里。“一楼是磨浆车间,核心设备都在二楼。”合作社负责人夏长兴大手一挥,带着**直奔位于二楼的糊化成形车间。“糊化成形”说得通俗些就是“烙豆皮”,这是整个豆丝制作的关键。车间里的两台转轮式电动烙豆皮机器,是合作社与武汉工业学院食品学院历时两年,共同研发生产的专利产品。
夏长兴说,豆皮的厚度影响豆丝口感,也影响后期晒干的时间。在烙豆皮的过程中,火候大了,豆皮容易烙糊,没“卖相”,温度低了,豆皮又不易成形。过去,村民烙豆皮用的都是圆形的*底锅,以蜂窝煤和木材做燃料,火焰温度飘忽不定,烙的豆皮既不卫生,品质也不稳定。要想大规模生产豆丝,就必须走机械化道路。用机器生产出来的豆皮,厚薄均匀,颜色亮白,口感和外观都远胜传统手工豆皮。“机器每天可烙豆皮一万斤,只需一个工人就能操作。”
生产出来的豆皮厚3毫米,宽60厘米,像玉带一样源源不断地从机器中吐出。在传送带末尾,一位工人将豆皮卷成圆筒,送入切丝车间。在切丝车间里,豆皮卷被切成一指宽的湿豆丝。随后,湿豆丝又随着传送带,送入长约20米,温度约60摄氏度的高温烘干车间。经过一次烘干的豆丝落入一楼的低温烘干车间,经过二次烘干后的豆丝就可以进入包装车间了。
从米浆到豆丝成品送入仓库,等待包装,全过程只需2分钟。而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干豆丝,仅晾晒就要花费一周以上。
豆丝产值翻番网销全国各地
2013年2月,合作社豆丝生产线正式投产,到2014年春节前,产值达到800万元。2014年春节后至今,合作社已经生产豆丝300多万斤,产值达1300万元,预计在2015年春节前能达到1600万元,产值实现翻番。
由于**购买生产资源,**收购农产品,**加工,**销售市场,社员去年人均收入1.7万元。2013年,万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被评为“湖北省省级示范合作社”。
几年时间,玉贤种植大户社员从5人发展到现在的260多人,农产品经纪人社员达到40多人。合作社与各大连锁超市和农贸批发市场都有良好的营销合作,销售额逐年递增。“豆丝产业正在发展的上升期,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过节不赶工,保证豆丝品质是关键。”“过去还有农户自家晒了豆丝拿到集市上卖,现在他们弃了老把式,从合作社批发豆丝,去市场零售。”夏长兴得意地说。去年9月,夏长兴开通了电商*台,全国人民都可以通过网络,以厂家价格购买豆丝、荷兰豆等特色农产品。“现在每天都有至少20单生意,顾客清一色的好评。”
农村创业养殖成功故事2
养鸽赚钱从上当开始
核心提示:放弃年薪三万的工作回乡养鸽子,遭遇挫折不气馁,利用新技术和先进设备把养鸽事业做大做强。
致富项目:肉鸽
养殖案例地点:*顶山舞钢市
致富人物:杨明军
适合人群:喜欢养殖业的人
所需场地:固定场地?
2006年12月10号,在*顶山舞钢市武功乡的一个养鸽场里,33岁的杨明军正满面春风的和工人们一起卸货。虽然已是身家上千万的养鸽场的董事长,但他却依然习惯于和工人们一起干活。
冬天在普通的养鸽户那里,一般两三对种鸽一个月只能出一只乳鸽,而在杨明军这里,凭借这套电脑孵化设备,一对种鸽每月可以出3到4只乳鸽。目前,杨明军已经拥有将近五万对的种鸽,年产乳鸽100万只左右。按一直乳鸽十五块钱来算,杨明军的养鸽场的产值已经超过千万元了。
1992年,高考落榜的杨明军决定开始养鸽子,当时鸽子的价格高,而且还不愁销路,这让他看到了希望。
杨明军:没有听说鸽子有大批的传染病,好养、好管。
然而杨明军面临的大问题,就是技术问题。虽然自己*时比较爱看养殖类的报纸和杂志,但毕竟没有实践经验,无奈之下,他就开始跑**、上海、广东等地,去请教养殖业有名的专家。
杨明军:他们对农村出去的人有一种同情心,感觉着有这种上进心,最后可以说被感动了。
他的朴实和上进心打动了专家们,专家教会了他很多知识,有的甚至还推荐他到一些养殖基地去参观、学习。有了一定经验之后,1997年年底,杨明军东拼西凑的2万多元钱,买了180对种鸽,开始在自家的几间石棉瓦棚里试养鸽子。
杨明军:经过选育后,留下了不到三十对鸽子。
原来是种鸽场老板欺骗了他。由于种鸽品种不纯,给接下来的乳鸽繁育带来了很大困难。于是他开始狠抓鸽子的良种培育工作,经常参加各种行业展会,跟业内精英和专家交流,然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剩下的三十对种鸽中,多次选育、优中选优、提纯复壮。1998年春天,第一批成品乳鸽终于进入了市场。
杨明军妻子:有了第一笔收入吧,一万元左右。
经过认真的市场分析后,杨明军发现,乳鸽和鸽蛋的主要客户是一些较大的宾馆、酒店.,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
杨明军:他们有一道菜叫掌上明珠,就是一个鹅掌上面放一个煮熟的鸽蛋。一百多元一道。.?
于是他开始把目光盯向了大城市。然而,事情操作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的。.?
扬明军妻子:有一次往郑州发了两批货,就7000元,要了几次账,他总是推。最后他只给我1500块钱,还让我写保证以后不准再要。
长时间的打拼之后,杨明军的生意逐渐有了起色。然而这时候,意外发生了。他的几百只种鸽被偷了。
杨明军:因为价值十几万,全是精华部分,派了十多个人去寻找。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说在离当地百十公里外的一个禽类市场上,看到有一批鸽子很像他家的。
杨明军:因为脚环在(鸽子)不到十天时戴上,终生去不下来。有场名、鸽舍号、它的系谱,还有我的'名字和联系方式。
在**的帮助下,杨明军终于要回了这批种鸽。事后了解到,偷种鸽的人是附近去厂里参观学习的人,因为杨明军向他们介绍过这批种鸽最珍贵,他们当晚就把鸽子给偷走了。即使如此,杨明军对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依然敞开大门。
杨明军:通过来学这个东西,有心人会提出很多问题,普通职工不**题,对企业发展没有好处,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
杨明军把养鸽子所得的收益全部用来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了企业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如今,杨明军的新鸽场占地60亩,引进了自动调控光照系统、微型探头显示、自动饮水、人工育肥等国际先进技术程序,产量和效益成倍增长。
武功乡副乡长刘俊绍:杨明军同志是一个青年养殖能手,是一个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
杨明军取得今天的成就,在这中间他不但体会到了辛酸和失败,还总结出了很多独到的养鸽经验。
杨明军:第一是不断引种,每年都要引进新鸽种,看它的适应性,提纯抚壮、优中选优、双优结合,给它编上编号,把它的系谱信息都存留到上面,保证不会近亲繁殖。最优良的品种再杂交选育进行八次选育。
在引进设备方面,杨明军也尝到了甜头。
杨明军:这是自动饮水器,可以自动**流量,不用人提水加水。
技术员:我们过来后,种鸽出现惊悸,这种应激现象把它的表皮就蹬破了。像这种就不用管它,所以人在室内待的时间比较短,这样鸽子按它自身的生活规律最恰当的调配自己的时间。
企业规模扩大以后,重用人才是成功的关键。
杨明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传统农民那种**散漫、自以为是等很多缺点都暴露出来了,来实习的大学生我们择优选用,留作为技术储备。他们进步的过程也就是咱企业进步的过程。
农村故事介绍3篇(扩展7)
——农村养殖创业故事3篇
农村养殖创业故事1
胶州胶东街道办事处朱家寨村的孙立国夫妇,在偶然的机会发现养鸽商机,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每年10多万只鸽子销售到岛城市场。由于养殖的鸽子供不应求,每年的利润达到百万元。眼下,致富后的孙立国有了更大想法,除了扩大规模增加蛋鸽养殖数量外,还将对鸽子进行深加工,对于爱好养鸽的村民,他愿意免费传授鸽子养殖技术,带动更多人致富。
夫妻俩改行养殖鸽子
**在朱家寨村的国霞养鸽场看到,一只只白色的鸽子在笼子里悠闲地吃着饲料。据孙立国介绍,他原先从事过很多行业,开过半挂车,开过收割机,经营过饭店,养鸽子之前还贩卖辣椒。
2001年初,他到威海收购辣椒,偶然间看到有家大型规模化养鸽子企业,当时就萌发养殖鸽子的念头。刚开始父母觉得风险大并不**他的想法,但妻子却非常**他,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购回600对“**白羽王”和“泰森”种苗,由于缺乏养殖经验,养殖的鸽子生病了不少,好在及时请教专家,到了年底一算账,鸽子数量增加了不少,还小赚了一笔,让他对养鸽信心倍增。
一年出笼10万只乳鸽
“养殖鸽子有很多学问,刚开始我不懂,都是一步一步琢磨出来。”孙立国告诉**,鸽子喂原粮,只要把小麦、玉米、高粱、豌豆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比就行,不需要加工,再配以中沙、贝壳粉、骨粉、鱼粉和红土等矿物质,让种鸽多产健康蛋、促进乳鸽快速增长。他还安装了自动饮水器,全自动喂料机,既节省了人力,又减少了饲料的浪费,降低了鸽子的喂养成本。现在每月至少出栏上万只乳鸽,由于鸽子不适合长途运输,他养殖的鸽子主要销售到岛城市场和周边的高密、诸城等地,一年下来至少能出栏10多万只。
“今年的饲料比往年便宜,鸽子的利润自然增加了不少,每只鸽子的利润在7元左右。”孙立国说,自己养殖鸽子的品种是“**白羽王”,因繁殖率高,宰杀褪毛后皮色和肉色好,非常受客户的青睐,每年向他购买种鸽的养殖户也有很多,每对种鸽的售价在120元左右,每年的`利润近百万元。
“下步我打算再扩大规模,对鸽子进行深加工,通过互联网销售到全国各地。”说起今后的养殖规划,孙立国信心满满地说,争取在三至五年内,将养鸽场发展成为山东省内最大的鸽子养殖基地和种苗基地。现在他已经成立养鸽专业合作社,他愿意免费传授养殖技术,让更多的人走上致富路。
农村养殖创业故事2
在位于*明镇条河村的水貂养殖厂,一只只可爱的水貂不时探出头来或觅食或四处张望,有的洁白如雪,有的漆黑油亮,甚是惹人喜爱。“你看,这是我去年7月份刚买来的水貂,现在已经配完种,再过十来天就可以产仔了。水貂最大的经济价值就是貂皮,是制作各种高档皮草服饰的主要毛皮。虽然今年皮草市场价格有所下滑,但是由于其独特的特点,养殖前景还是比较广阔”养殖户魏海兵信心满满的说。
据了解,水貂属于食肉目鼬科动物中的的一属,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是珍贵的皮毛动物,其体形细长,体重一般能长到2~3斤,头小,眼圆,耳呈半圆形,尾细长、毛蓬松非常可爱。貂皮作为水貂的主要商品部分,具有毛性柔软,皮板坚韧富有拉力,毛绒丰厚,色泽光润的特点,是皮草服饰的高档材料,与狐狸皮、波斯糕羊皮形成世界裘皮市场的三大支柱商品。
说起与水貂结缘,那是去年3月份一次偶然的机会,魏海兵去沭阳的朋友家串门,第一次见到养殖的水貂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于是便向朋友详细打听了水貂的养殖情况以及今后的发展前景。也正是这次意外的走访,让他放弃了多年外出打工的生活,决心回家创业—养殖水貂。
对于一个25岁的年轻来说,创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魏海兵有闯劲,做事干脆利落。从朋友家归来后,一边忙着四处搜集水貂养殖信息,一边张罗土地和筹措费用。考虑到水貂喜欢安静、独居的习性,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他就在村庄的东北角协调出了一块5亩的土地,并在朋友的指导下开始新建2个养殖棚和订购相关设备。
由于初次养殖缺乏经验,加之种貂价格较高,养殖场建成后,魏海兵购进了第一批210只优良的雌性水貂品种,其中白色50只,黑色160只,另外购进雄性水貂55只,在配完种之后,将卖出一部分以便减少支出。魏海兵告诉我们,他养殖的水貂*时主要喂以鸡架、鸭架、鱼、虾、玉米面以及其它一些果实作为食物,其中鱼类是主食,每天需要消费1元钱,而有经验的养殖户每天仅需开支0.6元。
如何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减少水貂疾病发生,增加繁殖数量是关键。魏海兵以友为师,经常请教一些养殖技术方面的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掌握了一定的养殖技术与日常管理。水貂在每年的2~3月份**、配种,是一年繁育数量的关键期,在交配期要增加营养水*较高的新鲜饲料,以保持貂的体力。在配种之后则要保持安静,避免受到影响影响受孕效果,在产仔一个月内则不能有异味。水貂一胎多的可以产6~7只,通常为4只,6~7个月龄毛皮成熟。
魏海兵告诉我们,水貂既可出售幼崽,也可成年再卖,这个时候主要卖的是毛皮。只要及时做好防疫工作以及其它日常管理,避免出现意外,养殖水貂应该是稳赚不陪的。虽然当前正是水貂养殖业的低谷期,价格低、利润小,但却是扩大养殖规模的最佳时期,他相信貂皮市场价格一定会有反弹的机会,也正是看重这一机会,魏海兵表示今年将再扩建2个养殖棚,争取养殖数量扩大到400只。
农村养殖创业故事3
清涧80后夫妻回乡创业 村里办起散养肉鸡场
深秋的一个午后,在清涧县玉家河镇白**河村的一处农家院落,成群结队的散养肉鸡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在院子、沟道、山坡上觅食。这些肉鸡的主人是一对80后恩爱小夫妻,他们从2011年开始在村里创业,办起了散养肉鸡场。
1986年出生的师建华和1987年出生的韩念峰是高中同学,相似的家庭不幸让他们都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早早走入社会。06年高中毕业后,他们一起去了上海打工。师建华和韩念峰夫妻俩虽然年轻,但他们天生有着80后那种不服输的精神。在上海打工期间,每月微薄的工资只能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面对家庭、生活等压力,他们开始谋划着改变现状。
“要改变生活现状,就必须敢于挑战自我,积累经验并打拼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这句话始终激励着他们,在这期间,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寻找创业之路。夫妻二人深知,他们从小生长于农村,只有农村才是适于自己创业的沃土,所以他们看的'最多的就是**七套的致富信息。
在谈到起初创业的初衷,师建华说:“随着人民生活水*的提升和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消费者对食品更加追求生态、天然和绿色,因此,我们俩就有了回家办养殖场的念头。”在经过深思和多方市场调研之后,2011年,师建华夫妇决定回到师建华的老家创办散养肉鸡场,因为师建华老家的院落周围有荒山,周边无污染,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很适合发展立体养殖。
起初的创业资金,他们只有从上海打工攒下的一万多元现金,这是他们的全部启动资金。师建华拿着这些钱买了860只鸡苗,鸡窝都是小两口自己在院子里搭建的。为了让自己的肉鸡真正达到散养、无公害的要求,师建华夫妇看书、上网查阅资料、上培训班等多种方式学习养鸡技术和防疫流程。
几个月后,精心散养的第一批肉鸡可以上市了。师建华兴奋地骑着三轮摩托车,带着他的肉鸡在集市上卖,一天下来竟然连一只都没卖出去,甚至是无人问津。他回来后赶紧琢磨,如何才能让他的肉鸡打开市场。“只有让客户真正了解我这散养的肉鸡肉质好,才能打开销路,我就决定送货上门免费品尝。”师建华如是说。
这次,师建华骑着三轮车去了绥德、榆林等地更大的农贸市场,挨门逐户上门推销,免费让客户品尝他的肉鸡。功夫不负有心人,回来以后,就有客户给他打电话订购。时间长了,客户越来越多,他的肉鸡大都销售到了大型饭店和农家乐。
市场打开了,夫妻二人又决定扩大养殖规模。他们把一年赚下来的利润全部又投资进去,新建大鸡舍,购买渣料机,散养肉鸡的数量也逐年增加。然而,天有不则风云,2015年夏天,一场暴雨过后,他新建的彩钢房大鸡舍坍塌,5000只肉鸡仅剩下1000多只,损失近二十万元。意外的打击并没有击垮这对小夫妻,他们赶紧雇来大铲车,在院子的另一旁又*整了一块地,建起简陋的鸡舍,没有让他的养殖场停下来。
经过这几年的摸爬滚打,他们的养殖场已经有了一些知名度。逢年过节,都会有城里的客户开着车来他们家里买肉鸡。2015年10月份,师建华夫妇又在县城东沟农贸市场租了一间门面,开办了“建华活禽门市”,现杀现卖。韩念峰告诉笔者:“以前喂鸡、渣料、防疫我都很在行,就是不敢杀鸡。直到有一次我老公生病住院了,客户又急着要鸡。我就自己动手杀。刚开始五六次都杀不死一只鸡,现在已经很熟练了。”
目前,师建华夫妇的养殖基地年出栏达一万只,通过一边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一边刻苦钻研、不断摸索,他们已经从一个养殖“门外汉”变成了专家。他们的肉鸡都是直接销售给终端客户,中间没有二道贩,因此经济效益也不错,年收入在十万元以上。谈起未来的发展,夫妻俩也是充满了信心:“我们的散养肉鸡现在已经不愁卖,下一步还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让更多的人吃上我们家的天然、绿色、无公害肉鸡。”
农村故事介绍3篇(扩展8)
——农村创业的真实故事3篇
农村创业的真实故事1
2月20日,临邑县恒源街道办的乔发亮,凭着永不放弃的韧劲养殖梅花鹿,从最初不会饲养到现在养殖400头,一年收入40万。乔发亮在挫折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发展规模,最终养殖梅花鹿让他走**一条致富之路。
2004年,乔发亮本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除了种植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外,农闲时候还出去打工,生活不算富裕但也过的比较清闲。在一次与朋友聚餐时,朋友的一句话,让乔发亮萌生了养殖梅花鹿赚钱的想法。
临邑县恒源街道办乔家村乔发亮:“跟几个朋友在一块喝酒的时候,说起这个梅花鹿,这个行业特种养殖,挺好的?,从那时候就抱着试试的想法。”?
养殖梅花鹿赚钱吗?行内有句话,梅花鹿浑身上下都是宝。像鹿茸、鹿鞭、鹿胎盘等都能卖上个好价钱。当乔发亮把养殖梅花鹿赚钱的想法告诉家人时,却遭到了拒绝。?
临邑县恒源街道办乔家村乔发亮:“那时候家人也不同意,但是干别的出去打工,也挣不了多少钱,就试试。”
说干就干,乔发亮从东北引进了100头梅花鹿,这梅花鹿刚刚住进鹿圈,就遇到了麻烦。?
临邑县恒源街道办乔家村乔发亮:“一开始进鹿的时候,进鹿的那几天,长途跋涉运进来的鹿,喝水?吃**了一半。”
刚刚进了100头梅花鹿,就死了一半,这无疑给乔发亮当头一棒。
临邑县恒源街道办乔家村?乔发亮心情非常悲痛,那时候感觉干事太难了,当时想放弃,但是鹿圈已经全部建好了,那时是前进不得?后退不得,所以说硬着头皮?狠下心来,再继续养殖。?
乔发亮狠下心来,硬着头皮接着干。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的,剩下的梅花鹿在他的精心饲养下,逐渐长大。看着梅花鹿一天天长大,乔发亮也很欣慰。突然一天,乔发亮发现梅花鹿的状态不对劲,有的趴在地上不动弹,有的不愿意吃东西,有的甚至还腹泻,这下可把他急坏了。?
临邑县恒源街道办乔家村乔发亮:“找了一些当地的兽医看了一下,原来喂得食物发霉变质了,当时兽医就告诉,养殖梅花鹿喂发霉变质的食物绝对不行,所以说从那以后把食物调了一下,把发霉变质的都不能喂鹿,在*常加一些消炎的药。”
通过这些问题,乔发亮不断积累经验,他的养殖之路也逐渐步入正规。八月十五前后,梅花鹿进入了**期,这时公鹿与公鹿出现了打仗、顶撞的问题,有些公鹿甚至被活活的顶死。?
临邑县恒源街道办乔家村乔发亮:“最后通过一些内行朋友,他们给我出了一个办法,鼻子上面有一根棍,铁丝把鼻子穿透了,它顶仗的时候鼻子一疼,它就再也不会打仗了。”?
就这样,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乔发亮逐渐成了养殖梅花鹿的行家里手,现如今,他的梅花鹿及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地。而伴随着产品的热销,乔发亮的钱袋子也慢慢鼓了起来。
农村创业的真实故事2
安徽凤台县刘集乡硖山口村离县城3公里,地理位置独特,为千里淮河第一峡,上游淮水受硖山口峭石阻拦,迂回冲刷而下水流急湍。这里有种驰名中外的宝贝——淮王鱼。淮王鱼亦称淝王鱼、鮰皇鱼,鱼体粉红色、背部灰色,最大可长到20市斤,是淮水中的特有珍稀物种,是我国珍贵食用鱼类,有“水中活化石”之美誉。淮王鱼对栖息环境有着十分苛刻的要求:一是流水湍急之处,二是石头之间,三是深潭之上。
硖山口的黑龙潭由洪水冲击形成,长200米、宽100米左右,深约16米,即使淡水季节也有急流冲过。这里洪水到来时水深20多米,河床岩石上多有河藻、小河蚌等,为淮王鱼提供了丰富的饵料。这种鱼高度集群,夏季成群到处觅食,4~6月在急流中产卵,冬季则家族结伴栖息于水底层、岩洞、岸穴越冬。由于物种稀有,价格不菲,渔人多有捕捞,加上淮河的环境污染,淮王鱼几近绝迹。淮王鱼其烹饪后的鲜美远远胜过远近驰名的淮河鲤鱼,素有“淮上筵席之珍”的美誉。特别是后,其肉比豆腐还要细嫩,汤比鸡汁还要味美。这道菜已经列入了《*菜谱》,称为“奶汁淮王鱼”。
今年60岁的詹可和是20世纪80年代凤台县刘集乡硖山口村支书。他是喝淮河水长大的朴实农民。詹可和自幼生长在峡山口,对淮王鱼有很深的感情。他清晰地记得,曾经硖山口一带每到淮河汛期,成群的野生淮王鱼便戏水欢跃起来。由于淮王鱼生活在隐蔽水草和岩石缝隙中,用常规渔网很难捕到。当地人发明了一种奇特的捕鱼工具,即用铁钉将很多木板钉成木屋状,取名叫“船坞子”。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后把这种渔具沉入水下,就像一间小木屋似的,淮王鱼就会以为是处值得信赖的安身暖和之处,成群钻进里面休憩。春节前将“船坞子”收起,这时鱼儿都在里面休眠,所以捕获他们不费吹灰之力。野生淮王鱼200多元一公斤,还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许多人都把它当作佳节馈赠亲友的上等礼品。
詹可和发现随着淮河污染日趋严重,加之过度捕捞,淮王鱼的生活环境遭到巨大破坏,数量急剧下降,20世纪90年代已濒临**。詹可和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去拯救淮王鱼,“绝不能让它毁在我们这代人手中!”
拯救淮王鱼是一项大工程,面临巨大风险,弄不好会竹难篮打水一场空。当地很多村民得知老詹的壮举后都说他傻:这种无名无利的苦差事,何必出这个风头冒这个险?可詹可和坚持认为,即便倾家荡产繁育失败也问心无愧,这样也算对得起哺育祖祖辈辈的淮河母亲河了。
1995年夏天,在基层工作了20年的詹可和从村**岗位退下来。他苦口婆心说服儿子詹同连把长期从事工程施工的积蓄全部拿出来,又倾尽毕生积蓄,再四处筹资数十万元,和村里签订了承包50亩鱼塘的合同,盖了20多间厂房,购置了各种仪器设备,还聘请了几名专家。1996年春,投入上百万元的淮王鱼繁育基地与淮王鱼研究所同时宣告成立。
五载磨剑锋芒现
詹可和成了大忙人,开始了漫长的人工繁育淮王鱼之路。詹可和和儿子詹同连一道,翻阅了大量水产养殖书籍,请教了多名水产专家和近百位老渔民,了解淮王鱼的生活习性。
为了模拟淮王鱼的生长环境,詹可和先是用与淮王鱼习性相同的一种鱼苗进行研究、反复试验。试验成功后,他又天天乘着船到淮河里去寻找淮王鱼的踪迹,观察其生活环境、食性等。1996年冬天,詹可和花很大代价从凤台硖山口水域中捕获十多尾小淮王鱼。他把这些宝贝分放在几个小池子中精心照料。可第二年鱼儿不但不见长,还死了几条,詹可和百思不得其解。随后他调整了饲料配方,将池水水样送到环保检测部门查验出营养结构与有害成分比例。通过一年多的摸索饲养,他发现淮王鱼对水质要求比较高,特别适合在含氮量比较低的静态水中存活。但接来的繁殖扩大种群又面临一次次的失败……
詹可和却从没打退堂鼓。他的`坚强大义不仅打动了儿子,也感染了很多人,同时也促使*部门加大了对珍稀水生物淮王鱼的保护力度。淮南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下发**:1997年成立的位于硖山口附近的淮王鱼自然保护区全年禁渔。
詹可和经历无数次失败后,调整了方向。詹可和经多方奔走呼号,许多老专家被这个老农民倾家荡产挽救珍稀物种的执着精神所深深感染,答应提供**。随后,淮王鱼研究所陆续与上海水产大学、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权威部门建立技术依托关系。詹可和还邀请上海水产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武教授和他的学生到研究所来现场指导,破解淮王鱼等鱼类养殖繁育技术难题。
2000年春,詹可和从上海水产大学以及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水产技术推广等单位请来一批精干力量,组建成立拯救淮王鱼项目协作小组。2001年,这些资深技术人员相继攻克了淮王鱼种鱼培育、催产、孵化等技术难关,成功繁育出淮王鱼鱼苗,并研制开发出“淮王鱼”专用饲料配方,成功拯救“淮王鱼”。*水产养殖界为之沸腾!
“活化石”重现淮河
淮王鱼获救了,此时的詹可和又开始了新思考:如何使淮王鱼的养殖从实验性质走上规模化、商品化,使这一珍稀鱼类重新走**老百姓的餐桌?
詹可和再次投入巨资,模拟“淮王鱼”的自然生长环境,修建了标准种鱼苗塘、商品鱼精养塘,还相继繁育了江黄颡、凤淮鱼等特种亲鱼培养塘200多亩,成立了凤台县特种鱼养殖示范基地。2004年,基地初步形成了年产10吨淮王鱼的规模。商品淮王鱼售价400元一公斤,满足了上海、南京、徐州等大城市星级酒店对这种珍稀鱼类的需求,同时也为这种珍稀物种的延续提供了雄厚技术保障。市场消费火旺,皖北许多规模养殖场对养殖淮王鱼产生浓厚兴趣。现在詹可和的淮王鱼种苗和商品鱼非常畅销,每年获利近80万元。他不仅陆续还清了借款,并有了一定积蓄。
靠鱼发财并非詹可和走上挽救淮王鱼之路的初衷,“只有让鱼儿回归大自然并安全生存适应大自然,才是我拯救淮王鱼的最终目的!”2002年开始,随着淮河水质变好,詹可和每年都向淮河放养几千尾淮王鱼。人工繁育淮王鱼难度大、数量少,但到2012年底詹可和已累计无偿向淮河放养淮王鱼5万余尾,价值数十万元。
2013年8月,当地的一个渔民在县城附近的淮河与支流永幸河交汇处,捕到一条近2公斤重的肥硕淮王鱼。这说明淮河水质已经显著改善,更表明自然状态下的淮河硖山口保护区已经成为淮王鱼的乐园。得到这个消息,詹可和很激动。他花1000元买下这条鱼,用网箱把它养在鱼塘里。
淮王鱼放养大功告成了,现在詹可和又开始研究起了淮王鱼的历史文化。他在渔场创办了“硖石山庄”,意在将淮王鱼的历史文化和淮河文化、美食文化融入其中,供世人分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