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1

  一.导语设计

  (同方案一)

  二.解题

  (同方案一)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范读—理脉—背诵”。该设计以理清脉络线索为中心,在范读中理清脉络,再根据清晰的脉络背诵全文。具体如下。

  首先范读。范读者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同学或老师。范读时必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在范读过程中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

  然后根据脉络线索试背,直至能当堂成诵。

  四.课内训练

  (同方案一)

  五课堂小结

  (同方案一)

  六.课外作业

  (同方案一)

  附:课堂板书设计

  (先同方案一)

  范读—理脉—背诵

  附:备教资料

  ·卡片

  1.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书局版)评《谏太宗十思疏》:“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德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得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诰并传。”

  2.清代吴楚材、吴调侯校勘《谏太宗十思疏》:

  《贞观政要》、《旧唐书·魏征传》于“居域中之大”下有“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十二字。于“戒奢以俭”下有“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十字。于“承天景命”下有“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十二字。于“岂取之易守之难乎”下有“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十四字。于“所宜深慎”下有“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十一字。自“文武并用”至“代百司之职役哉”作“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3.清代沈德潜选注的《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刊魏征的五言古诗《述怀》:“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沈德潜点评:“此奉使出关而作也。‘国士’句是主意。气骨高古,变从前纤靡之习,盛唐风格,发源于此。”

  ·索引

  1.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注《古文观止》,**书局版;

  2.当代阙勋吾等译注言文对照《古文观止》,岳麓书社版;

  3.宋代洪迈著《容斋随笔》,*世界语出版社。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附: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3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突出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引起同学强烈的阅读兴趣。前三句引用了臧克家《纳谏与止谤》中的原话。)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年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里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标题中“谏……疏”是古代大臣写给帝王的就某事进行劝说的奏章,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十思”是本次劝谏的内容。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以诵读为中心,通过诵读带动其他。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较,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之本;第二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三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咏。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普通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本方案主要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讲解多、诵读少,理解多、积累少”的现状而设计。)

  四.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此题因人而异,不求**)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中的字词练习。

  (书上有,此略)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身。

  六.课外作业

  1.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边)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百余字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剀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2.阅读李斯的《谏逐客书》(前三段),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土,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大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juètí(这两字都是“马”字旁,右边分别是“决”的右一半、“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1)从标题看,两文都属于什么文体?

  (都是谏文,都是就某一事情对君王进行劝谏的)

  (2)两文在形式和内容上各有何异同?请写一段一两百的文字作简要分析。

  (语言形式上,两文都运用了大量的整句,音韵**,读来琅琅上口.;整句之外,又都辅以散句,表达**,笔意酣畅雄健。两文又都运用了排比铺张,注重文采。但李斯的《谏逐客书》的排比铺张更浓重一些。

  内容上,两文都就某一事情明确表态,并都从正反两方面来说理。但李斯的《谏逐客书》开门见山,不绕弯子,首句就犀利明快,一语中的:“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而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则通过比喻、对比等反复引导,最后才讲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出其重大意义,写得****,恳切深厚。两文的劝谏风格颇为不同。另外,李斯善于用大量举例的方式来说理,而魏征则善于用一系列比喻进行劝说。)

  (设计意图:各种资料书和刊物上的“标准化”客观选择题已多如牛毛,而主观表达题却不是很多,所以这里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设计了两道主观表达题,以检测学生深层次的阅读理解、鉴赏水*。另外这是课外作业。前面的课内作业已有文言字词方面的小练习,所以课外作业就以主观表达的大题目出现。)

  附:课堂板书设计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

  (板书以简洁为好,少而精,写点指导性、方向性的话即可。)

  教学步骤·方案二

  一.导语设计

  (同方案一)

  二.解题

  (同方案一)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翻译—诵读—背诵”。该设计以翻译为中心,通过翻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快对课文的熟悉速度,最后达到当堂成诵。

  先根据课文的注释,把全文连起来翻译一遍。“连译”时要顺畅,因此翻译过程中要考虑词语间组合的协调,并且有时要另加一些字词上去。比如原句是:“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可译为:“我听说(想要)期求树木长(得高),(就)一定(要先)稳固它的树根。”再比如原句:“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可翻译为:“(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载船,(也能)翻船,(这是)应当特别谨慎的。”

  然后进行对照阅读。先读一句原文,再说一句译文;一遍结束后又倒过来,先说一句译文,再读一句原文。以此加深对原文的印象,也借以训练文言文与现代文两者的语感。

  然后略去译文,只读原文。要读得连贯流畅,有韵味。

  最后试着背诵,直至当堂背熟。

  四.课内训练

  (同方案一)

  五.课堂小结

  (同方案一)

  六.课外作业

  (同方案一)

  附:课堂板书设计

  (先同方案一)

  翻译—诵读—背诵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4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

  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

  开场白:一个新的*建立之初它面临的主要是什么问题?实行“仁政”,让百姓休养生息。当这个*巩固之后,出现了“太*盛世”,它是不是就没什么问题了呢?如果有问题,那将是哪些问题呢?让我们看看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章吧。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唐代文学家、***、史学家,初为**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

  1、注意读音

  求木之长(zhǎng)浚(jùn)源塞(sè)源载(zài)舟

  壅(yōng)蔽谬(miù)赏

  2、对照注释,朗读课文,争取比较流畅地读下来。

  3、检查朗读情况。单个读,齐读。也可范读。

  三、结合“练习”(一),了解每段段意。

  1、第一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翻译并分析第一、二段,背诵第一、二段。

  二、辨析词义,归纳义项。

  【教学步骤】

  一、检查熟读课文情况。

  二、翻译并分析第一段。

  1、论点的提出:非开门见山,而是用两个比喻引出要论述的问题。这样写可以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通俗化,易于让人接受。

  2、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先正面论述“固本”才能“木长”,“浚源”才能“流长”,“德厚”才能“国安”;再从反面论述,反之,国不能安。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可就下面的问题进行讨论:

  节俭是**民族的美德,还是一种陋习?)

  三、背诵第一段。

  四、翻译并分析第二段

  1、总结历史经验,表明自己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

  2、创业艰难,易得人心;守成容易“傲物”,使人离心离德。

  3、人民的力量是可怕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不能懈怠。

  五、背诵第二段。

  六、作业

  “练习”(二)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翻译并分析第三段。

  二、找出本课的成语,通过做课后练习,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的意思。

  三、背诵、默写全文。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一、二段的背诵。

  二、翻译并分析第三段。

  见可欲戒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奢侈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戒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骄傲江海下百川

  1、居安乐盘游戒“五戒”三驱以为度“十思”

  忧懈怠纵欲慎始而敬终解决问题

  虑壅蔽戒虚心以纳下

  惧谗邪轻人言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戒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赏罚不公无以怒而滥刑

  2、作者理想的**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三、背诵第三段。

  四、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五、从课文中找出几条成语,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之)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垂拱而治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5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5.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以诵读带动理解,以诵读加速背诵。

  2.理脉法。理清全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并带动背诵。

  **设计

  可通过电脑powerpoint系统做出系列幻灯片,一片一段。借此来强化对文章词义的理解及诵读、背诵。使用时同步出现。比如:理解词义时将一些难懂的词语用彩色标出;诵读时则将停顿、重音等容易出错的地方用斜线、着重号等标出;背诵时则可背一句出现一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扩展阅读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扩展1)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0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突出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引起同学强烈的阅读兴趣。前三句引用了臧克家《纳谏与止谤》中的原话。)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年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里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标题中“谏……疏”是古代大臣写给帝王的就某事进行劝说的奏章,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十思”是本次劝谏的内容。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以诵读为中心,通过诵读带动其他。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较,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之本;第二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三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咏。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普通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本方案主要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讲解多、诵读少,理解多、积累少”的现状而设计。)

  四.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此题因人而异,不求**)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中的字词练习。

  (书上有,此略)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身。

  六.课外作业

  1.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边)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百余字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剀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2.阅读李斯的《谏逐客书》(前三段),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土,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大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juètí(这两字都是“马”字旁,右边分别是“决”的右一半、“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1)从标题看,两文都属于什么文体?

  (都是谏文,都是就某一事情对君王进行劝谏的)

  (2)两文在形式和内容上各有何异同?请写一段一两百的文字作简要分析。

  (语言形式上,两文都运用了大量的整句,音韵**,读来琅琅上口.;整句之外,又都辅以散句,表达**,笔意酣畅雄健。两文又都运用了排比铺张,注重文采。但李斯的《谏逐客书》的排比铺张更浓重一些。

  内容上,两文都就某一事情明确表态,并都从正反两方面来说理。但李斯的《谏逐客书》开门见山,不绕弯子,首句就犀利明快,一语中的:“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而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则通过比喻、对比等反复引导,最后才讲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出其重大意义,写得****,恳切深厚。两文的劝谏风格颇为不同。另外,李斯善于用大量举例的方式来说理,而魏征则善于用一系列比喻进行劝说。)

  (设计意图:各种资料书和刊物上的“标准化”客观选择题已多如牛毛,而主观表达题却不是很多,所以这里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设计了两道主观表达题,以检测学生深层次的阅读理解、鉴赏水*。另外这是课外作业。前面的课内作业已有文言字词方面的小练习,所以课外作业就以主观表达的大题目出现。)

  附:课堂板书设计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

  (板书以简洁为好,少而精,写点指导性、方向性的话即可。)

  教学步骤·方案二

  一.导语设计

  (同方案一)

  二.解题

  (同方案一)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翻译—诵读—背诵”。该设计以翻译为中心,通过翻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快对课文的熟悉速度,最后达到当堂成诵。

  先根据课文的注释,把全文连起来翻译一遍。“连译”时要顺畅,因此翻译过程中要考虑词语间组合的协调,并且有时要另加一些字词上去。比如原句是:“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可译为:“我听说(想要)期求树木长(得高),(就)一定(要先)稳固它的树根。”再比如原句:“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可翻译为:“(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载船,(也能)翻船,(这是)应当特别谨慎的。”

  然后进行对照阅读。先读一句原文,再说一句译文;一遍结束后又倒过来,先说一句译文,再读一句原文。以此加深对原文的印象,也借以训练文言文与现代文两者的语感。

  然后略去译文,只读原文。要读得连贯流畅,有韵味。

  最后试着背诵,直至当堂背熟。

  四.课内训练

  (同方案一)

  五.课堂小结

  (同方案一)

  六.课外作业

  (同方案一)

  附:课堂板书设计

  (先同方案一)

  翻译—诵读—背诵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能力特征: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巧。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意见。

  教学要点:

  1、学习本文作者真诚而委婉的劝谏艺术。

  2、品味本文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1、问答法。

  2、探究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巩固背诵。(学生先根据内容层次试背,再齐背。)

  二、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略)

  三、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忠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四、研习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出示投影:

  (一)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下愚”,称唐太宗为“明哲”?

  (二)能否将“臣闻”改为“臣以为”?

  (三)能否删去文中“承天景命”一句?

  (四)能否将“诚能见可欲”改为“是故见可欲”?

  小结: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

  五、品味语言特色:

  1、委婉谦虚。

  2、多用比喻,生动形象。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谈谈其表达效果。

  对偶句: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排比句:

  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小结: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画线句的出处,说说引用的作用。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出自《诗经大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篇》“君则舟也,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诚能见可欲(出自《老子》上篇:“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引用了《易经》“卑以自牧”的意思。)

  垂拱而治(出自《尚书成武》“垂拱而天下治。”)

  小结:“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金”“字字有出处”“事事有依据”

  (强调积累下列成语:局安思危、戒奢以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垂拱而治、纵情傲物、载舟覆舟、长治久安、竭诚待下)

  六、延伸拓展。

  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边)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明确: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剀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七、课文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身。

  八、作业布置。

  1熟练背诵全文。

  2请结合上学期学过的《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等篇目,谈谈你对文学史中烛之武、邹忌、触龙、魏征等论辩艺术的感悟,他们的才能何在?说辩技巧何在?成功的奥妙何在?

  3古人的说辞奥妙无穷,对于处在现代社会中的现代人,对于面临现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的现代人,不断提高说话技巧,有何借鉴意义?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3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突出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引起同学强烈的阅读兴趣。前三句引用了臧克家《纳谏与止谤》中的原话。)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年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里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标题中“谏……疏”是古代大臣写给帝王的就某事进行劝说的奏章,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十思”是本次劝谏的内容。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以诵读为中心,通过诵读带动其他。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较,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之本;第二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三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咏。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普通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本方案主要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讲解多、诵读少,理解多、积累少”的现状而设计。)

  四.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此题因人而异,不求**)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中的字词练习。

  (书上有,此略)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身。

  六.课外作业

  1.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边)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百余字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剀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2.阅读李斯的《谏逐客书》(前三段),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土,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大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juètí(这两字都是“马”字旁,右边分别是“决”的右一半、“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1)从标题看,两文都属于什么文体?

  (都是谏文,都是就某一事情对君王进行劝谏的)

  (2)两文在形式和内容上各有何异同?请写一段一两百的文字作简要分析。

  (语言形式上,两文都运用了大量的整句,音韵**,读来琅琅上口.;整句之外,又都辅以散句,表达**,笔意酣畅雄健。两文又都运用了排比铺张,注重文采。但李斯的《谏逐客书》的排比铺张更浓重一些。

  内容上,两文都就某一事情明确表态,并都从正反两方面来说理。但李斯的《谏逐客书》开门见山,不绕弯子,首句就犀利明快,一语中的:“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而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则通过比喻、对比等反复引导,最后才讲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出其重大意义,写得****,恳切深厚。两文的劝谏风格颇为不同。另外,李斯善于用大量举例的方式来说理,而魏征则善于用一系列比喻进行劝说。)

  (设计意图:各种资料书和刊物上的“标准化”客观选择题已多如牛毛,而主观表达题却不是很多,所以这里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设计了两道主观表达题,以检测学生深层次的阅读理解、鉴赏水*。另外这是课外作业。前面的课内作业已有文言字词方面的小练习,所以课外作业就以主观表达的大题目出现。)

  附:课堂板书设计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

  (板书以简洁为好,少而精,写点指导性、方向性的话即可。)

  教学步骤·方案二

  一.导语设计

  (同方案一)

  二.解题

  (同方案一)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翻译—诵读—背诵”。该设计以翻译为中心,通过翻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快对课文的熟悉速度,最后达到当堂成诵。

  先根据课文的注释,把全文连起来翻译一遍。“连译”时要顺畅,因此翻译过程中要考虑词语间组合的协调,并且有时要另加一些字词上去。比如原句是:“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可译为:“我听说(想要)期求树木长(得高),(就)一定(要先)稳固它的树根。”再比如原句:“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可翻译为:“(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载船,(也能)翻船,(这是)应当特别谨慎的。”

  然后进行对照阅读。先读一句原文,再说一句译文;一遍结束后又倒过来,先说一句译文,再读一句原文。以此加深对原文的印象,也借以训练文言文与现代文两者的语感。

  然后略去译文,只读原文。要读得连贯流畅,有韵味。

  最后试着背诵,直至当堂背熟。

  四.课内训练

  (同方案一)

  五.课堂小结

  (同方案一)

  六.课外作业

  (同方案一)

  附:课堂板书设计

  (先同方案一)

  翻译—诵读—背诵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4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

  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史学家,韧为**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

  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内容。

  1.注意读音:

  求木之‘穹’留掌源窜舟\/军’蔽

  2.对照注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

  黜恶谬赏

  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质疑)

  3.同学间互相商量,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老师及时纠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问解释不当的地方,老师重点讲析。

  4.注意句子:

  ①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振,通“震”.威吓。译为: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②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东西,动词作名词。译为:如果见到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以下“九思”句式相同。

  三、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

  读熟课文,背下来最佳。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辨析词义,归纳义项

  二、分析文章,概括各段大意。

  教学步骤

  一、齐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背诵

  二、检查作业,分析课后练**。

  1.古今问义相同的有:⑧骨肉,都指亲人。

  2.古今词义有区别:⑤虚心,文中是实指,“使心虚”,现代汉语抽象化,为美德,谦虚的表现。

  3.古今词义不同的有:①根本,文中是本意,指树根,现代汉语用比喻义或引申义。

  ②纵情,文中是“放纵感情”,即“骄傲”之意,现代是“尽情”之意。

  ④以为,文中是“以之为”的省略,是两个词,现代是“认为”的意思。

  三、结合课内词义,复习以前知识,做课后练习三。可以商量,用5分钟完成,然后请同学回答,明确:

  1.安:a.安定;b.怎么;c哪里;指享受

  2.信:a.诚实;b.信任;c.信用;相信

  3.求:a.追求;b.探求;巳请求;

  4.治:a.治理;b.医治;巳惩治追求

  其中a项词义为课文中义项,其余三项是以前知识,通过归纳.掌握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课文内容我们已经了解,现在请同学们用最快的时间概括各段大意:

  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十思”,即“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

  五、各段在阐明观点时各用了什么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

  明确:第一段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用“木长、流远”,喻国运长久,只有“固本思源”,才能“长治久安”,中间用排比来加强语势。

  第二段用设问和对比的手法,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即民心重要,能“载舟覆舟”。

  第三段: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能“垂拱而治”。

  全文骈散结合,语言流畅,表现力强。

  六、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一,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四、五。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背诵全文,结合课后练习一,加深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二、体会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找出本课的成语,总结全文。

  教学步骤

  一、背诵课文

  1.个人背诵、集体背诵与部分(段落)背诵、全篇背诵结合。

  2.用课后练习一**,学生背诵回答。

  二、虚词的归纳

  1.**完成课后练习四,重在翻译。

  2.归纳虚词“以”、“哉”、“所”的用法。

  三、找成语,学典故

  要求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成语,不少于三个,并且释义,教师总结。

  明确:(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

  (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者,也可以****者。(《旬子王制》)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尚书武成》)

  (4)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论语述而》)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献书报燕惠王》)

  四、教师总结

  本文是篇奏疏,虽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文章骈散结合,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运用比喻、排比,使文章生动有力。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5

  一.导语设计

  (同方案一)

  二.解题

  (同方案一)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范读—理脉—背诵”。该设计以理清脉络线索为中心,在范读中理清脉络,再根据清晰的脉络背诵全文。具体如下。

  首先范读。范读者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同学或老师。范读时必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在范读过程中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

  然后根据脉络线索试背,直至能当堂成诵。

  四.课内训练

  (同方案一)

  五课堂小结

  (同方案一)

  六.课外作业

  (同方案一)

  附:课堂板书设计

  (先同方案一)

  范读—理脉—背诵

  附:备教资料

  ·卡片

  1.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书局版)评《谏太宗十思疏》:“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德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得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诰并传。”

  2.清代吴楚材、吴调侯校勘《谏太宗十思疏》:

  《贞观政要》、《旧唐书·魏征传》于“居域中之大”下有“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十二字。于“戒奢以俭”下有“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十字。于“承天景命”下有“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十二字。于“岂取之易守之难乎”下有“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十四字。于“所宜深慎”下有“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十一字。自“文武并用”至“代百司之职役哉”作“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3.清代沈德潜选注的《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刊魏征的五言古诗《述怀》:“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沈德潜点评:“此奉使出关而作也。‘国士’句是主意。气骨高古,变从前纤靡之习,盛唐风格,发源于此。”

  ·索引

  1.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注《古文观止》,**书局版;

  2.当代阙勋吾等译注言文对照《古文观止》,岳麓书社版;

  3.宋代洪迈著《容斋随笔》,*世界语出版社。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6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5.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以诵读带动理解,以诵读加速背诵。

  2.理脉法。理清全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并带动背诵。

  **设计

  可通过电脑powerpoint系统做出系列幻灯片,一片一段。借此来强化对文章词义的理解及诵读、背诵。使用时同步出现。比如:理解词义时将一些难懂的词语用彩色标出;诵读时则将停顿、重音等容易出错的地方用斜线、着重号等标出;背诵时则可背一句出现一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7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突出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引起同学强烈的阅读兴趣。前三句引用了臧克家《纳谏与止谤》中的原话。)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年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里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标题中“谏……疏”是古代大臣写给帝王的就某事进行劝说的奏章,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十思”是本次劝谏的内容。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以诵读为中心,通过诵读带动其他。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较,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之本;第二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三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咏。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普通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本方案主要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讲解多、诵读少,理解多、积累少”的现状而设计。)

  四.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此题因人而异,不求**)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中的字词练习。

  (书上有,此略)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身。

  六.课外作业

  1.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边)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百余字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剀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2.阅读李斯的《谏逐客书》(前三段),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土,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大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juètí(这两字都是“马”字旁,右边分别是“决”的右一半、“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1)从标题看,两文都属于什么文体?

  (都是谏文,都是就某一事情对君王进行劝谏的)

  (2)两文在形式和内容上各有何异同?请写一段一两百的文字作简要分析。

  (语言形式上,两文都运用了大量的整句,音韵**,读来琅琅上口.;整句之外,又都辅以散句,表达**,笔意酣畅雄健。两文又都运用了排比铺张,注重文采。但李斯的《谏逐客书》的排比铺张更浓重一些。

  内容上,两文都就某一事情明确表态,并都从正反两方面来说理。但李斯的《谏逐客书》开门见山,不绕弯子,首句就犀利明快,一语中的:“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而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则通过比喻、对比等反复引导,最后才讲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出其重大意义,写得****,恳切深厚。两文的劝谏风格颇为不同。另外,李斯善于用大量举例的方式来说理,而魏征则善于用一系列比喻进行劝说。)

  (设计意图:各种资料书和刊物上的“标准化”客观选择题已多如牛毛,而主观表达题却不是很多,所以这里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设计了两道主观表达题,以检测学生深层次的阅读理解、鉴赏水*。另外这是课外作业。前面的课内作业已有文言字词方面的小练习,所以课外作业就以主观表达的大题目出现。)

  附:课堂板书设计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

  (板书以简洁为好,少而精,写点指导性、方向性的话即可。)

  教学步骤·方案二

  一.导语设计

  (同方案一)

  二.解题

  (同方案一)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翻译—诵读—背诵”。该设计以翻译为中心,通过翻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快对课文的熟悉速度,最后达到当堂成诵。

  先根据课文的注释,把全文连起来翻译一遍。“连译”时要顺畅,因此翻译过程中要考虑词语间组合的协调,并且有时要另加一些字词上去。比如原句是:“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可译为:“我听说(想要)期求树木长(得高),(就)一定(要先)稳固它的树根。”再比如原句:“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可翻译为:“(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载船,(也能)翻船,(这是)应当特别谨慎的。”

  然后进行对照阅读。先读一句原文,再说一句译文;一遍结束后又倒过来,先说一句译文,再读一句原文。以此加深对原文的印象,也借以训练文言文与现代文两者的语感。

  然后略去译文,只读原文。要读得连贯流畅,有韵味。

  最后试着背诵,直至当堂背熟。

  四.课内训练

  (同方案一)

  五.课堂小结

  (同方案一)

  六.课外作业

  (同方案一)

  附:课堂板书设计

  (先同方案一)

  翻译—诵读—背诵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魏徵的高超的劝谏艺术。

  能力目标

  1、掌握作者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徵。

  教学难点

  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

  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

  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多**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课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徵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

  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徵。

  二、作者简介(多**显示)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唐代文学家、***、史学家。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未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由于他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魏徵一生先后**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己,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这足见魏徵在当时的影响。

  衔接语:魏徵是以善谏著名的,善在何处,谏有何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谏太宗十思疏》。

  三、解题

  谏:规劝 十思:十条值得思考的情况

  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

  衔接语:魏徵向太宗规劝了十条值得思考的情况,那他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呢,我们先了解一下背景。

  四、背景介绍(多**显示)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为戒,不收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徵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于是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

  五、指导诵读

  听录音,学生纠正字音、注意断句,同时体会思想感情。后找一学生试读(任挑一段),教师指点方法。

  六、疏通文意:

  衔接语:学习文言,大纲的要求是能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现象,那么同学们考虑一下,理解词句含义、积累文言现象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讨论后明确:实词、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古今异义等。

  1、师生共译第一、二段:疏通文意,重点解释实词、虚词、古今异义

  2、学生齐读第三段后以前后桌4人为一学习小组自主探究学习,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作答

  要求:①同学间互相的探讨,解答疑难。

  ②个别较难的翻译,同学间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③按类别归纳。(投影出示本文文言现象积累)。

  3、文言句子的翻译:(教师指导学生翻译,并渗透方法)

  例:①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吓,用威风怒气来吓唬

  方法:a、抓关键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b、单音词语双音替

  c、倒装语序倒过来。

  ②臣间求木之**,必固其根本。

  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衔接语:魏徵是一代名臣,他们中的**境界是什么?(学生答:文武并用,重拱**),君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做到什么(十思)

  ①投影出了十思内容,学生集体朗读。

  ②**,十思侧重于规劝**不要做到什么?对我们有无启发?

  衔接语:作者提出的十思,语语坦诚、字字惊心,太宗之所以最终能接受践行,并不仅仅是魏徵的赤胆忠心,更由于他巧妙的思路与说辞它在一、二段已为十思铺*了道路。

  ③找一学生读第一段,**:文章先以什么引出话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分析:比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衔接语:观点只是魏徵一家之言,不足以让人完全信服,那么怎样才能让其观点有据可依呢

  ④学生自读第二段,**:作者概括了一条什么普遍规律?

  分析:

  借鉴古人论述,将君与民关系比作水与舟,多方论证居安思危重要性,切中要害、令人警觉,那么如何居安思危呢?顺其自然的作者提出了十思。

  学生分析教师总结,本文思路:

  思考清晰,先说人君当思,为何要思,后谈思什么,,环环紧扣,也把魏徵高超任讽谏艺术体现的淋漓尽致。

  八、鉴赏高超的劝谏艺术:

  ①从思路上看,妙在何处?(先深入浅出分析思之重要而后投十思,易接受)

  教师分析:其实联系到我们的写作,那就是不一定要开门见山,而荡开一

  笔,打伏笔,蓄势,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从文章的用语上能否分析一下他们的高妙之所在?

  明确、下愚、明哲、臣闻(而非臣以为)

  点拔:魏徵在讲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太宗是很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文中语言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极富艺术魅力,难怪唐太宗会从善如流呢。

  ③与《忌讽齐王纳谏》对比讽谏艺术之不同?

  九、思维拓展

  当今社会,我们虽然政通人和,国富民强,但也存在一些骄傲忘本的人民的父母官们,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写下了***最不协调的音符,请同学们试举一些例子,而后根据存在问题也给他们写上几点值得思考的问题。

  十、课文总结:

  “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徵为使唐**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纪的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十一、布置作业

  ①积累本文中的文言知识。

  ②针对文中的某一哲理性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并写成文字。

  十二、板书设计:

  略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9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

  一. 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解题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第三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教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具体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检查作业

  1、文言现象

  2、完成练**——五

  3、难句的翻译(教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 分析课文

  1、提名朗读

  2、学生**朗读

  3、思考练习一

  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比喻说里,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况于明哲乎?”接着进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使国家常常治久安,就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总结历史教训,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历史现象: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时,“殷勤深”,能够“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难免得意洋洋,以致“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为行路”。心态不同,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深慎”,这是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民关系比作水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精警。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从反面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骄傲;“了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最后作者说明: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垂拱而治”。 “垂拱而治”是作者的**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

  4、联系背景说明本文的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了隋代**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就从魏征进《十思疏》的贞观十一年来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宫殿,多次巡游、打猎。老百姓为了服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大臣进谏,他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于是,魏征在这一年从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这里,魏以***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代**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良药。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体会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语言特点,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检查复习

  二、 品味语言

  1、思考:语言的特点?

  明确:本文也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宋以来就受到文选家的重视,但其文学价值往往被**价值所掩盖。作者是初唐时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古朴,散文也比较好。和同时的人比较起来,他受六朝以来浮艳文风的影响较少。

  唐人奏疏很多,传诵至今的只有魏征、狄仁杰和陆贽等几家。

  《十思疏》是一骈体文。唐代奏疏习惯上都要用骈文写,就是后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运动的韩愈也还用骈文来写奏章。然而《十思疏》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一方面它充分利用骈文对偶、排比的形式来表达真情实感,一方面又敢突破骈文的形式束缚,它一不避三排,起句就是三句组成的排比句;二不避首尾虚字,如虽、终、也、哉等;三不避散句。同时不用事、不用典,不咬文嚼字。魏征虽然是有名的史学家,但是《十思疏》中看不到他作繁复的引证,看不到典故。只用了两个浅显的比喻。这是同当时追求形式的文风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敢于冲破落后传统的束缚,不拘一格的创造精神,在骈俪风气占**地位的初唐 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

  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

  2、**朗读,体会语言之美。

  三、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四、 课堂答疑

  五、 诵读、背诵

  六、 布置作业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0

  唐太宗年间有一位忠心为国、敢于直谏的大臣,唐初“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虽与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分不开,但同时也得益于朝中群臣,包括这位重要的人物,他就是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曲城(今属河北)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少时曾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军,后降唐。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周、隋、陈、齐诸史的撰修工作。后封郑国公,任**太师。魏征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年)上给唐太宗的奏疏。“谏”,进谏;“疏”是一种文体,其要旨是陈述如何接受强隋遽亡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巩固新兴的唐帝国的**。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机,是有其背景的。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可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日渐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连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1.在阅读时,可以用一些简单醒目的符号,在字、词、句、段上勾画,把阅读中的感受、体会或疑问标记出来。这种圈点勾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阅读文章时,在文章的中间或旁边的空白处,写下文章的要点或心得体会,也可写下对文章的简析、注脚和评注性的语句。这就是评注。写评注可以促进我们养成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认真思考的习惯。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做好圈点勾画,写一些评注旁批,可以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2.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惯并参照*时通用的读书符号形成自己的圈点勾画的符号系统。作为圈点勾画的符号,应简洁醒目,意义明确,使用时不应随意变动,以便于对文章的重读与复习。

  1.作疏通性的圈点旁批

  属于应疏通的词语有:“求木之**”的“长”;“必固其根本”的“固”;“必浚其泉源”的“浚”;“承天景命”的“景”;“盖在殷忧”的“殷忧”;“纵情以傲物”的“傲”;“董之以严刑”的“董”;“振之以威怒”的“振”;“载舟覆舟”;“则思江海下百川”的“下”;“虑壅蔽”的“壅”;“则思正身以黜恶”的“黜”;“宏慈九德”的“宏”;“简能而任之”的“简”;“垂拱而治”等。

  2.作思考性的圈点评注

  学习第一段时,可指导学生思考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以比喻入题,而不开门见山,直接托出自己的观点。可指导学生对有关文句作圈点评注。

  学习第二段时,可指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证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

  学习第三段时,可指导学生仔细体味作者提出的“十思”,思考作者认为的理想的**境界到底应该是什么。这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这一段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多用对偶句式,气势雄健,可引导学生把语言表现力很强的句式、词语圈点起来,反复诵读,品味。教材所选即是年四月所上论时政之第二疏。此疏之核心内容为规劝唐太宗“十思”。《贞观政要·慎终》中魏征的评论可补充说明“十思”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一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备遐荒。考之于今,其风近坠……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城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二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三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己从人,恒若不足。顷年已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心轻当代。”四思,魏征评论:“陛下初践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达,咸思竭力,心无所隐。顷年已来,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阙廷,将陈所见,欲言则颜色不接,欲请又恩礼不加。”五思,魏征评论:“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数载之后,不能固志。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遂使盘游之娱见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六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也。”七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惟善是与。亲爱君子,疏斥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八思,魏征评论:“贞观之初,求贤若渴……近岁以来,由心好恶。……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陛下不省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九思,魏征评论:“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帝王之所以与天下为画一,不以亲疏贵贱而轻重者也。今之刑赏,未必尽然。或申屈在乎好恶,轻重由乎喜怒。……刑滥则小人道长,赏谬则君子道消。”十思,魏征评论:“顷者责罚稍多,威怒微厉,或以供给不赡,或以人不从欲,皆非**之所急,实乃骄奢之攸渐,是知贵不与骄期而骄自来,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是年太宗读魏征所上之疏后,深受触动,“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乃以手诏答魏征,表现出一位睿智帝王少见的胸襟气度。一个有着敢讲的嘴巴,一个有着善听的耳朵,一个是犯颜正谏的良臣,一个是虚怀若谷的明君。君臣之间披肝沥胆,共同演绎出一段贞观盛事。

  3.作评论性的评注旁批

  可指导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和旁边的空白处写下自己对有关文字的评注和批语。这既可以是对某个词语的补充注释,也可以是议论式的批评,对文章内容发表个人观感。

  三种方式既可交叉也可同时进行。

  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篇课文。

  2.查询资料,看看历史上有关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史实,亦可看看其他历史人物(如比干、褚遂良等)直谏的史实。

  文章既有宏观描述,又有微观解析,不论在教学实践还是在文章写作上,都考虑得较为细致周到。作者有意识地在文言文教学中倡导圈点批注的教学方法,非常值得肯定。但是文章好像尚未完全展开,结尾有些匆忙。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扩展2)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1

  一.导语设计

  (同方案一)

  二.解题

  (同方案一)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范读—理脉—背诵”。该设计以理清脉络线索为中心,在范读中理清脉络,再根据清晰的脉络背诵全文。具体如下。

  首先范读。范读者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同学或老师。范读时必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在范读过程中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

  然后根据脉络线索试背,直至能当堂成诵。

  四.课内训练

  (同方案一)

  五课堂小结

  (同方案一)

  六.课外作业

  (同方案一)

  附:课堂板书设计

  (先同方案一)

  范读—理脉—背诵

  附:备教资料

  ·卡片

  1.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书局版)评《谏太宗十思疏》:“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德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得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诰并传。”

  2.清代吴楚材、吴调侯校勘《谏太宗十思疏》:

  《贞观政要》、《旧唐书·魏征传》于“居域中之大”下有“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十二字。于“戒奢以俭”下有“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十字。于“承天景命”下有“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十二字。于“岂取之易守之难乎”下有“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十四字。于“所宜深慎”下有“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十一字。自“文武并用”至“代百司之职役哉”作“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3.清代沈德潜选注的《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刊魏征的五言古诗《述怀》:“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沈德潜点评:“此奉使出关而作也。‘国士’句是主意。气骨高古,变从前纤靡之习,盛唐风格,发源于此。”

  ·索引

  1.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注《古文观止》,**书局版;

  2.当代阙勋吾等译注言文对照《古文观止》,岳麓书社版;

  3.宋代洪迈著《容斋随笔》,*世界语出版社。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附: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3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突出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引起同学强烈的阅读兴趣。前三句引用了臧克家《纳谏与止谤》中的原话。)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年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里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标题中“谏……疏”是古代大臣写给帝王的就某事进行劝说的奏章,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十思”是本次劝谏的内容。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以诵读为中心,通过诵读带动其他。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较,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之本;第二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三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咏。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普通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本方案主要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讲解多、诵读少,理解多、积累少”的现状而设计。)

  四.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此题因人而异,不求**)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中的字词练习。

  (书上有,此略)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身。

  六.课外作业

  1.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边)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百余字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剀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2.阅读李斯的《谏逐客书》(前三段),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土,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大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juètí(这两字都是“马”字旁,右边分别是“决”的右一半、“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1)从标题看,两文都属于什么文体?

  (都是谏文,都是就某一事情对君王进行劝谏的)

  (2)两文在形式和内容上各有何异同?请写一段一两百的文字作简要分析。

  (语言形式上,两文都运用了大量的整句,音韵**,读来琅琅上口.;整句之外,又都辅以散句,表达**,笔意酣畅雄健。两文又都运用了排比铺张,注重文采。但李斯的《谏逐客书》的排比铺张更浓重一些。

  内容上,两文都就某一事情明确表态,并都从正反两方面来说理。但李斯的《谏逐客书》开门见山,不绕弯子,首句就犀利明快,一语中的:“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而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则通过比喻、对比等反复引导,最后才讲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出其重大意义,写得****,恳切深厚。两文的劝谏风格颇为不同。另外,李斯善于用大量举例的方式来说理,而魏征则善于用一系列比喻进行劝说。)

  (设计意图:各种资料书和刊物上的“标准化”客观选择题已多如牛毛,而主观表达题却不是很多,所以这里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设计了两道主观表达题,以检测学生深层次的阅读理解、鉴赏水*。另外这是课外作业。前面的课内作业已有文言字词方面的小练习,所以课外作业就以主观表达的大题目出现。)

  附:课堂板书设计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

  (板书以简洁为好,少而精,写点指导性、方向性的话即可。)

  教学步骤·方案二

  一.导语设计

  (同方案一)

  二.解题

  (同方案一)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翻译—诵读—背诵”。该设计以翻译为中心,通过翻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快对课文的熟悉速度,最后达到当堂成诵。

  先根据课文的注释,把全文连起来翻译一遍。“连译”时要顺畅,因此翻译过程中要考虑词语间组合的协调,并且有时要另加一些字词上去。比如原句是:“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可译为:“我听说(想要)期求树木长(得高),(就)一定(要先)稳固它的树根。”再比如原句:“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可翻译为:“(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载船,(也能)翻船,(这是)应当特别谨慎的。”

  然后进行对照阅读。先读一句原文,再说一句译文;一遍结束后又倒过来,先说一句译文,再读一句原文。以此加深对原文的印象,也借以训练文言文与现代文两者的语感。

  然后略去译文,只读原文。要读得连贯流畅,有韵味。

  最后试着背诵,直至当堂背熟。

  四.课内训练

  (同方案一)

  五.课堂小结

  (同方案一)

  六.课外作业

  (同方案一)

  附:课堂板书设计

  (先同方案一)

  翻译—诵读—背诵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4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

  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

  开场白:一个新的*建立之初它面临的主要是什么问题?实行“仁政”,让百姓休养生息。当这个*巩固之后,出现了“太*盛世”,它是不是就没什么问题了呢?如果有问题,那将是哪些问题呢?让我们看看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章吧。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唐代文学家、***、史学家,初为**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

  1、注意读音

  求木之长(zhǎng)浚(jùn)源塞(sè)源载(zài)舟

  壅(yōng)蔽谬(miù)赏

  2、对照注释,朗读课文,争取比较流畅地读下来。

  3、检查朗读情况。单个读,齐读。也可范读。

  三、结合“练习”(一),了解每段段意。

  1、第一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翻译并分析第一、二段,背诵第一、二段。

  二、辨析词义,归纳义项。

  【教学步骤】

  一、检查熟读课文情况。

  二、翻译并分析第一段。

  1、论点的提出:非开门见山,而是用两个比喻引出要论述的问题。这样写可以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通俗化,易于让人接受。

  2、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先正面论述“固本”才能“木长”,“浚源”才能“流长”,“德厚”才能“国安”;再从反面论述,反之,国不能安。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可就下面的问题进行讨论:

  节俭是**民族的美德,还是一种陋习?)

  三、背诵第一段。

  四、翻译并分析第二段

  1、总结历史经验,表明自己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

  2、创业艰难,易得人心;守成容易“傲物”,使人离心离德。

  3、人民的力量是可怕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不能懈怠。

  五、背诵第二段。

  六、作业

  “练习”(二)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翻译并分析第三段。

  二、找出本课的成语,通过做课后练习,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的意思。

  三、背诵、默写全文。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一、二段的背诵。

  二、翻译并分析第三段。

  见可欲戒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奢侈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戒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骄傲江海下百川

  1、居安乐盘游戒“五戒”三驱以为度“十思”

  忧懈怠纵欲慎始而敬终解决问题

  虑壅蔽戒虚心以纳下

  惧谗邪轻人言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戒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赏罚不公无以怒而滥刑

  2、作者理想的**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三、背诵第三段。

  四、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五、从课文中找出几条成语,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之)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垂拱而治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5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5.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以诵读带动理解,以诵读加速背诵。

  2.理脉法。理清全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并带动背诵。

  **设计

  可通过电脑powerpoint系统做出系列幻灯片,一片一段。借此来强化对文章词义的理解及诵读、背诵。使用时同步出现。比如:理解词义时将一些难懂的词语用彩色标出;诵读时则将停顿、重音等容易出错的地方用斜线、着重号等标出;背诵时则可背一句出现一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扩展3)

——谏太宗十思疏高中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高中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2.掌握“长”“者”“诚”“盖”“信”“安”等多义词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

  能力目标: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学习作者直言进谏的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虚心接纳别人的建议,虚怀若谷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言实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串讲法 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介绍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分析第一、二段。

  一、导入

  在封建社会,讽谏帝王往往会招致祸患,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放逐,司马迁受宫刑,便是千古明证。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谏、敢谏而名垂青史。如果说,《战国策》中记载的触龙和邹忌是委婉而讽的典型,那么,唐代著名***魏征便是直言敢谏的**。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致祸患,反被唐太宗视为一面镜子,并以其策**,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流传千古的《谏太宗十思疏》,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二、解题

  1.课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与上疏、奏书、奏章相同,属于议论文,是文体的一种。

  2.作者与作品: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巨鹿曲阳人,唐代文学家、***、史学家。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军,李密失败后投唐。初为**洗马。太宗即位时,擢为谏议大夫,常如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徵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封郑国公,任**太师,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自其手,时称良史。

  3.写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你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及停顿处。

  2、学生**朗读全文。

  四、研习第一自然段

  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段,教师与其他学生正音。

  2、教师串讲,强调重点字词:

  3、学生**翻译,然后找学生翻译,并检查重点实、虚词的掌握情况。

  4、分析回答问题:

  (1)本段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明确: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答: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3)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答: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

  答: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臣闻”的口气开头,不卑中亢,令人警醒;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依据板书尝试背诵。

  五、研习第二段

  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段,教师与其他学生正音。

  2、教师串讲,强调重点字词:

  3、学生**翻译,然后找学生翻译,并检查掌握情况。

  4、分析回答问题: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答:历代**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了对哪两种不同心态的分析论证?

  (3)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答: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总结历史)

  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发出警告)

  借对古人的论述,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4)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答:魏征对“严法**”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5、积累成语:居安思危 垂拱而治 择善而从 载舟覆舟

  六、课文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研读一二段,在夯实文言知识点的同时,更要把握文章内容的精髓,那就是懂的固本思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太宗虚心纳谏,创造历史有名的“贞观之治”。若大家也虚心纳他人建议,虚怀若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那么,魏征到底给唐太宗进谏了哪“十思”呢,我们下节课来揭开答案吧!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扩展4)

——《静夜思》教案10篇

《静夜思》教案1

  一、教材解读

  《静夜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它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在宁静的夜晚望月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拔动着作者的心弦,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同学早已背会这首诗了。但学生不一定真正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诗句所表达的感情。本节课要注意引导学生反复吟诵,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反文”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四、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谜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出个谜语大家来猜: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2、学生饶有兴趣地听,边听边猜。说出谜底月亮。

  3、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对了,是月亮。(师饱含深情地)晴朗的夜空,多么静谧,一轮明月高挂上天上。看到这样的景象色你会有什么感受,又会想些什么呢?

  4、引入新课,板书深题:6、静夜思。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看课文,听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2、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圈出不认识的生字,把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想办法记住它。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识字方法。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教师出示卡片,各小组开火车读,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读得准。

  5、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6、学生用这些生字组词或说一句话。

  7、借助生字“故”字,让学生认识反文旁。

  <三>、入情入境,美读成诵。

  1、学生**读古诗,小组讨论,交流读后的感受。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哪句诗,或有什么感受。

  3、引导学生理解“疑”的含义。

  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见过“霜”,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低头”“举头”的意思。

  4、学生**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5、配乐朗读《静夜思》,启发想象诗歌画面,创设一种意境,学生可以配上简单的动作边做边读,熟读成诵。

  6、师指导朗读,标出朗读节奏及重点词。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师:我们都知道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现在谁想扮演李白做一回诗人,背背这首诗?也可以加上动作。

  8、指名学生**背诵,其他学生点评。

  9、全班齐背。

  <四>指导写字。

  1、观察田字格中的字,指导书写。

  “耳”上横短,下横长;“头”的第五笔是“长点”。

  2、描红、临写,并提醒坐姿与执笔姿势要正确。

  3、展示学生的作业,学生评议。

  <五>、实践活动

  观察夜晚的天空,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还可以用图画来展示。

  五、教学资源

  本节课虽然没有利用多**课件,但本节课注意开发了学生资源,引导他们或识字、或朗读或书写。而且利用了卡片和录音机为教学服务。

《静夜思》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理解诗中的词语。

  2、理解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大意说出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吟诵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字理识记 5 个生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具】多**电脑

  【教学方法】字理识字(析词)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学过哪些诗?(指名答,齐背《锄禾》)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许多诗人留下了优美的诗句。其中唐朝有一个著名的大诗人叫李白,他的诗以精巧的语言、独特的感受成为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请看有关李白的动画。

  (CAI演示,师口述:冬天,李白和他的亲人们在自家庭院里喝洒吟诗。春去秋来,李白告别亲人,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外地去。秋意越来越浓,李白望着风雪,望着那轮又大又圆的月亮,思念起家乡的亲人,写下了这首诗。

  (CAI 出示不带课题的全诗,师念诗)

  二、分析字理,指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读一读,找节奏,初步感知 。

  ⑴ 自读诗文,要求: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

  ⑵ 师范读,生注意听,找出节奏。(指名答,CAI 用“ / ”画出各句节奏,如“床前/明月/光”)

  ⑶ 生按节奏练习读,要求读出抑扬顿挫及节奏。

  2、字理识字,赏析词句。

  同学们掌握了读好诗文的方法,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

  ⑴ 教学第一行诗。

  ① 教学“床”字。

  (CAI出示第一行诗)这行诗里有个生字。

  (CAI 出示田字格内的.“床”字及读音)齐读正音,怎样记“床”字?(提示:“床”是什么结构?偏旁是什么?)

  (CAI演示“床”字各部分的分解与组合,师提示字理:古时候,用广字头表示房子,广字头下面是个“木”字,表何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在床不完全用木头做,还可以用各种金属和材料制成,方便又舒适。)

  用“床”扩词(提示:“床”还可用做量词,如一床被子)

  ② 师示范解释诗意:床指木床,前指前面,明指明亮,月是月亮,光指光芒。把这几个词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这行诗的意思。

  谁来说说这行诗的意思?(提示:诗人在什么地方看见什么样的月光?)明月发出的光是怎样的?(银白色)

  小结:翻译古诗时,把大概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这行诗可以翻译成“诗人在床前看见一片银白色的月光。(CAI 出示诗意,齐读)

  ⑵ 教学第二行诗:诗人把月光当成了什么?(CAI 出示第二行诗,齐读)

  ① 教学“疑”字

  (CAI 出示田字格内的“疑”字及其读音)齐读正音,它是什么音节?什么结构?“疑”字笔划较多,怎样记住它?可把它分成四部分( CAI 演示分解的四部分及其象形)左上方是匕首,左下方是一支箭,右上方是长予,右下方是一名士兵。为了书写方便,右边实际取的是“矛”字的上半部分和“走”字的下半部分。(板书 矛 走)

  (师讲字理:古代打仗面对强敌时,是用“匕首”短兵相接,还是用“箭”远射?是举着长矛向前冲杀,还是干脆一走了之?真让人疑惑不解。所以“疑”的本义是指怀疑)( CAI演示兵往右走,四部分再合成一个疑字)在这首诗里是好比、好像的意思。

  (齐书写“疑”,师范写,生跟写一个)

  ② 学“霜”字

  “霜”也是比较难记的字(CAI出示田字格内的“霜”字及其读者音)齐读正音。谁能用记形声字的方法记“霜”字?(师提示:声旁“相”的读音和“霜”的读音是不一样的,雨字头表示霜从天上洒落下来,凡是以雨字头作偏旁的字一般都表示一种自然现象。我们还学过哪些雨字头的字?(板书 雷)什么是霜呢?在气温降到0摄氏度以下时,靠近地面的空气中含的水汽在小草、树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师范写“霜”字)写“霜”字时,雨了头要写得扁一点,宽一点,下面相字不要写得太长,注意把字写得紧凑些(生跟写一个)“霜”还可以用来比喻白色,如有的老人头上长满了白发,我们说他是一头白霜。诗人在这里把什么当成了霜?为什么会把月光当成了霜?(提示:它们什么地方相同?)

  谁能把两行诗连起来说一说?(提示:诗人看见什么,觉得怎么样?)

  ③ 小结:这两行诗写在安静的夜里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用霜比作月光,渲染出一种夜深人静的清幽境界,表达了诗人独在他乡的孤独心情。

  (板书 看 疑霜)

  ⑶ 教学第三行诗:(CAI出示第三行诗)师读。

  ① 举头是什么意思?(抬头)诗人抬头干什么?(看月亮)

  (CAI出示 举头望明月 比较 :这两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用“望”举头看明月)不用“看”?(因为“望”字上面有个月亮,月亮高高挂在天上,要看离我们很远很远的东**,用“望”字比较好)

  ② 这行诗是什么意思?(板书 明月)(指名答)

  ⑷ 教学第四行诗:这时诗人想到了什么?(CAI出示第四行诗)齐读。

  ① 教学“思”字

  “思”是本课生字。

  (CAI出示田字格内的“思”字及读音)齐读正音。它是什么结构的?为什么是心字底?“心”上面是个田字?(师:古代农民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心里想着怎样把田种好,田放在心上就是“思”。)“思”是何意?(想,思念)用“思念”说话。

  ② “故乡”指什么?(家乡)“思故乡”是什么意思?(思念家乡)谁来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③ 除了思念家乡,还会思念什么?(亲人)亲人包括哪些人?谁能把诗人思乡的感情吟诵出来?(自练,集体点评:语调要低一些,慢一些)

  ④ (CAI出示后行诗)

  小结:这两行诗写诗人触景生情,由望月想到月下的故乡,从举头到低头,触动了思乡的情怀,陷入深深的思念之中。(板书 望 思乡)

  ⑸ 这首诗的意思大家都懂了,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3、识内化,给诗取名

  ⑴ 写诗人在安静的夜里思念家乡,根据诗意,谁能给这首诗取名?(板书:6静夜思)这就是第6课,齐读。

  ⑵ 教学“静”字

  (CAI出示田字格内的“静”字及读音)它是什么结构?合起来是什么意思?(没有声音)不争吵,就安静、清静了。(扩词)师范写:“静”第五笔是竖,不要写成撇。(生跟写)

  ⑶ 扩展想象

  (CAI回到原图,包括题目)诗人看着这个又大又圆的月亮,这可能是什么节日?(中秋)小朋友们可能在与父母干什么?(吃月饼,看月亮)但诗人却一个人在外地,此时此刻,如果你是李白,一个人在外地,你会做什么?想什么?

  ⑷ 感情配乐读文

  4、课堂练习(随机)

  ⑴ 填写诗句,说出带点字的意思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⑵ 根据意思,很快说出诗句

  ① 诗人看见床前地上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

  ② 好像地上结了霜。( )

  ③ 抬头望高高挂在天空中的月亮。( )

  ④ 低下头思念起家乡。( )

  ⑶ 齐背这首诗

  【板书设计】

  6、静夜思

  (看)月光──凝霜

《静夜思》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静”“夜”等10个生字,会写“目”“耳”等4个生字。

  2.朗读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课前准备:(板书)(课件)

  床前明月光,

  夜 疑是地上霜。

  静

  思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设计思路

  从背古诗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从初读──理解──诵读──唱读,使古诗教学充满韵味。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会背这首诗的请举手!背给老师听听。(生背)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播放李白的图像,认识唐代诗人李白。师:李白可是唐代有名的大诗人哦。还会背哪些唐诗?

  2.指三四名背。(评价语:你背得真好听!你背诗的样子很可爱!等)

  过渡:

  咱班孩子的肚子里装着很多诗哦,称你们小诗人一点儿也不过分。今天咱们这些小诗人要好好地学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坐正,咱们要认真地学!请齐读这首诗。

  二、认识二类字

  过渡:这首诗里有10个字,我们一起来读。

  1.幻灯:10个带拼音的生字,齐拼读,读准字音,重点读好“静、床、光、望、乡”几个后鼻音和三拼音节的字。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幻灯效果:学生记住了哪个字,那个字即在屏幕中消失,同时配有鼓掌声,以此激励孩子。)

  3.幻灯:再出现10个不带拼音的生字,多种方式认读。

  4.只留“静”字在屏幕。师:把“静”字放在课题里看你们能不能读准,请读课题。

  三、释题-理解

  1.小朋友们,课题里的哪个字交代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夜)(师手指课题。)哪个字交代了李白当时的心情?(思)

  2.诗句中哪些地方写“夜”呢?(明月)从这个词怎么看出是写“夜”?

  3.诗句中哪些地方写“思”?(思故乡)评价:对,这是作者直接地告诉我们他在思。请大家把李白思念故乡的感情读出来。指导:你们没读出李白思念故乡的感情,应该把“望”和“思”读真切一点。(师同时在黑板上标上着重号,并示范。)再读一遍试试,这次加上动作。

  4.老师看到你们是抬头和低头,可是李白说他是举头和低头。“举” 和“抬”有什么区别?你们做“举”的动作给我看。(师:这不是举,而是伸手。再举一回,举起千斤重担来。对,这才叫“举”。)

  5.李白抬起他的头像举千斤重,举得好费力。孩子们,你们说李白的头怎么就这么重?“举头”这个词怎么读?

  6.齐读后两句。

  7.我们在诗句中找到了“夜”,找到了“思”,但我们不能明白的是,李白为什么要强调静夜、静思?在诗句中的哪些地方隐含着“静”呢?同座讨论一下。老师引导:天上只有一轮什么?(明月)地上只有一个谁?(李白)是啊,天地这样广阔,却只有“明月与李白”相对望,难怪李白强调静夜里静思,他更加地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了。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怎样的语气读这首诗呢?学生感情朗读全诗。

  过渡:

  其实古人读诗很讲究韵味,他们读出来的诗有点像唱歌一样的好听。你们听──—

  四、吟读

  1.师范读。(师边读边在黑板上画拍子:半拍、半拍、向上一拍、半拍。*声拖半拍,仄声向上拖一拍,读来饶有趣味。)

  2.生**读。

  3.指一名学生汇报读。(师打拍子指导读:你看着老师的拍子读。)

  4.集体汇报读。(师:全体起立,跟着老师的拍子读。)

  过渡:

  这样读诗才有味道。古人读诗的.时候为了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有时候是唱读的。我们一起来唱—

  五、唱读

  1.师(放《静夜思》音乐):来,我们一起唱。

  2.师:喜欢唱吗?先诵后唱,我们再唱一遍。

  六、总结

  看着你们唱诗的样子,我要悄悄地告诉你们,你们不是小诗人,而是小诗仙了!小诗仙们,下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古诗,唱读古诗。

  2.认识10个二类字。

  3.用二类字扩词,比比谁组的多。

  二、指导写字

  1.观察范字,指导书写。

  “耳”上横短,下横长;“头”的第五笔是“长点”。

  形成写字口诀:

  拼“耳”字:ěr ěr

  写“耳”字:横 竖 竖 横 横 横

  数“耳“字:“耳 耳 一 二 三 四 五 六”生边数边书空。

  2.描红、临写,提醒正确的的写字姿势。

  3.评价学生作业。

  三、实践活动

  晚上观察天空,烁烁自己看到了什么,鼓励用图画来展示。

  深圳市荔园小学赵家英,大学本科毕业,深圳市荔园小学教科**,所设计的课例《我的同学》获小学语文录像课二等奖,有多篇论文在全国及地区发表,辅导的徒弟所教课例获深圳市福田区阅读竞赛特等奖。深圳市荔园小学是深圳市的一所大校,共有三个校区,61个教学班。

《静夜思》教案4

  一、设计思路

  诗歌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在幼儿园课程中不乏诗歌教学,但孩子是否能真正理解诗歌中的内容,是否能真正体会诗歌的意境,我们不得而知。而音乐的力量是巨大的,孩子往往能够体会音乐所传达的如欢快、悲伤等情感,于是,我选择了“快乐音符幼儿音乐潜能开发课程”大班《静夜思》这样一个活动,将语言教育与音乐教育及舞台表演融合在一起,既让幼儿随着音乐吟诵了古诗词,又让幼儿通过卡农的形式进行了表演,使幼儿大胆地,富有创造性地表现了自我的认识与想像。

  二、作品分析

  《静夜思》这首歌曲是d小调4/4拍结构,人带来一种忧伤的感觉,将作者李白思念家乡的情愫娓娓道来。全曲共8小节,乐曲的音域是dq,不超过6个音,出现的节奏型是x,xx,x—,速度**在92~108的范围内,符合大班孩子能力发展水*,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行配乐吟诵、歌唱及表演。

  本曲在旋律上没有大跳,只有*滑的上行音和下行音,音程关系最大只有3~4度,连贯性较强,用来体现音乐抒情的特点。另外,旋律的起伏是按诗歌的*仄音进行的:如第一小节最后一拍到第二小节的几个音是sol~m~la,这是为“月(仄声)光(*声)”两个字特意进行的安排,s01~m是下行小三度,1a又回到了主音,正好符合仄声到*声的过渡,旋律的变化和语言的规律较为接近,孩子可以慢慢地吟诵然后自然过渡到歌唱。

  采用4/4拍也是考虑到五言诗的特点。四拍子曲子比两拍子曲子速度稍慢些,并且符合五言诗的吟诵和歌唱特点。五言诗在每一句最后一个字要稍稍停顿并拖长声音,所以音乐将每一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用一个四拍子的长音表现,既规整又能够明确乐句的`分割。

  曲尾的结束音结束在m上,而不是结束在主音la上,使得整首歌曲给人造成还没有唱完的感觉,从而令人感到思念的情绪连绵不绝。之后弦乐委婉地承接,音乐渐慢、重复、再渐慢,最后以伴奏慢慢消失来结束,增强了情绪表现的张力。

  三、重难点分析

  幼儿在体会古诗词的意境方面是最困难的,他们往往能流利地背诵出古诗词,却讲不出诗歌里面表达的是什么事情,更无法体会诗歌的意境。在进行教学前,我发现我班绝大多数的

  小朋友都能背诵这首诗歌,但他们对诗中描绘的意境及所传达的情感一无所知。于是,我首先让孩子欣赏音乐、感受音乐,体会其中的情绪;另外,通过运用图画和配乐讲故事的方式将诗词的创作背景、诗词大意表现出来,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柯达伊的音乐教学法中有一个著名的卡农练习,体现了多声部间的协调。如何让孩子能够运用卡农进行诗词吟诵是个难题,于是我降低了难度,让孩子们只重复每一句诗的后三个字,形成二声部训练的感觉。此外,我和配班老师一起给孩子们做示范,并将幼儿分为两组,带幼儿进行分组排练后,再让幼儿来做卡农练习。多声部练习可以训练孩子的听力,帮助幼儿理解声部间的关系,培养孩子***的集中、分配、持续等多方面的能力。

  综合表演是整个活动的展示环节.但**不好往往会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于是,我们采取让幼儿**分组的形式来解决:擅长绘画的孩子在道具组绘制表演时用的背景画;稳定拍打得准、有良好节奏感的孩子,在乐器组担当小老师,带着小朋友根据歌曲节奏使用乐器演奏;擅长表演的孩子.穿上古装扮演诗人李白。最后三个小组要同心协力地完成一个工作,就是把各个小组的成果表演出来。小组活动让每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不仅使孩子对所选择的活动更有兴趣,而且能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

  1.体验音乐与古诗词的意境,学习在音乐的伴奏声中有节奏地吟诵古诗词,尝试用卡农的方式表现作品;

  2.探索用动作表现音乐内容,愿意与同伴一起参与音乐活动进行表

  演;

  3.尝试根据古诗情境进行绘画、道具制作、表演、节奏配乐等活动,体

  验合作表演中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知识与能力的准备:幼儿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已经会吟诵《静夜思》这首诗歌;在美工课上幼儿练习画黑夜和月亮,并且会用纸来折帽子;给孩子播放古装片,使孩子了解古代人的着装。

  材料准备:《静夜思》图片,音乐,纸,颜料,小乐器,古代服饰、配饰,幼儿用书第15页放大的图片,幼儿用

  书,小椅子等。

  (三)活动过程

  1.在情境中创编动作,初步用动作表现诗歌《静夜思》

  谈话:如果小朋友在小的时候离开爸爸妈妈到很远的地方,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通过看图片讲故事,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背景和内容。

  教师:看了刚才的图画,你能用动作表现一下李白是怎样思念故乡的吗?

  2.按节奏吟诵《静夜思》

  (1)教师朗诵《静夜思》,同时出示图片。幼儿欣赏。

  (2)教师再次示范朗诵歌词,并以稳定拍的节奏配合拍手,幼儿跟随教师按稳定拍的节奏拍手。

  (3)引导幼儿结合稳定拍,进行歌词的朗诵,注意重拍的运用。

  (4)教师用动作提示,与幼儿进行歌词的对答,教师说前半句,幼儿对下半句。如,教师说“床前”,幼儿接“明月光”,以此类推。

  (5)幼儿完整地朗诵歌词。

  3.尝试用卡农的方式吟诵、演唱古诗词

  教师请配班老师一起给幼儿做示范.幼儿做稳定拍配合。

  A老师:“床前明月光。”

  B老师:“明月光、明月光、明月光、明月光。”(重复4遍)

  分组进行卡农式吟诵练习.两名老师各带一组幼儿分声部教学。

  尝试用卡农的方式演唱古诗词。

  4共同表演

  在活动室各角落设置绘画、道具、表演、配乐区。请幼儿自行选择到区域内根据古诗和音乐的意境进行绘画、制作和表演等活动。

  教师积极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式表现音乐与古诗词。将幼儿的画作为 背景,同时穿

  戴自己亲手制作的简单服饰、道具,进行《静夜思》的吟诵和演唱。

  评析

  ◎选择优秀的音乐文化作品,确立教学目标

  音乐作品的选择至关重要,决定着整个活动教学目标的确立以及线索的形成。优秀的音乐文化作品应该以本国传统的歌谣、古诗词以及儿童歌曲和游戏为生,同时兼顾世界民族民间音乐和创作音乐以及欧洲古典音乐,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儿童更好地获得文化的传承与良好的艺术熏陶。《静夜思》是吉诗词歌曲,采用民族音乐元素以及交响乐配器创作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有着优美的旋律及感染力。

  本节活动的教学目标是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组成,体现了幼儿园课程“以儿童发震为本”的价值追求。

  ◎以作品分析为突破口处理教材

  作品分析是处理教材过程中不可缺多的重要步骤。它是针对作品所包含的音乐基础知识的提炼,如音域节奏元素、结构、背景说明等等,既是活动目标的依据,又是确定重点和难点的依据,同时有助于增加教师的音乐知识,提高艺术素养。

  本节活动的设计能够在教师用书提示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总的概括。还有细节的元素分析,也有对儿童适应性的分析;也就是说作品分析应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每个年龄段,儿童所要发展能为和知识目标的要求,所选择的音乐作品既要符合本园的主题内容,还要符合某年龄段孩子的审美心理和接受水*。接下来再从调式、旋律、节拍以爱结束特点进行分析说明,能够由浅入深、由技法到蕴意的详细分析

  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确定也比较精准。重点、难点落在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多声部卡农练习以及综合表演上。同时也设计了解决方案,如通过运用图画和配乐讲故事.,降低了难度,让孩子们只重复每一句诗的后三个字,形成二声部训练的感觉,等等。

  ◎帮助儿童建立音乐符号体系,培养其音乐感觉

  对于幼儿来说认知音乐符号并不是必须的,但是如果没有任何的铺垫,目后这种抽象的音乐符号系统对他”来说可能是一门不熟悉的外语。为了让儿童了解“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声音”这一概念。本活动用乎仄音的标记,如“向下的线段”“一条水*线段”表示出“仄音”“*音”,并让孩子以此过渡到体会音调、音商的不同。儿童演唱和学习了这些声音及其相关的“符号”之后,就可以分成小组,并创作不同的吟诵、歌唱形式。无论儿童用哪一种方式,都能够轻易地过渡至正式音乐符号的认知。至少,儿童在创造过自己的音乐符号之后,会获得处理正式抽象符号的信心。

  ◎依据综台表演范式设计课堂结构

  综合表演范式是将多种表演形式作为实现课程综合化的方式.用歌唱、律动、节奏乐以及小音乐剧表演的。、多元角度设计课程内容与实施策略。《静夜思》这个活动可分为三大部分。感受“静夜恩”,通过用图画和故事方式把诗词的创作背景、音乐与诗词大意表现出来;表现“静夜思”,用古诗的韵律重新演绎古诗词。同时将音乐的伴奏加进去;创造夜思”,把音乐当做背景音乐,让幼凡既可以用图画、语言表演歌唱表演,也可以用打击乐、肢体动作表现,还可以用道具表现。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还可采用《静夜思》这个熟悉的曲调,游戏式地轮流填词,内容是孩子表达思念的一句话等。这些练习可启发,儿童用他们自己头脑中已经积累的音乐语言表达他们的感情和愿望。另外,教师和儿童的即兴问答练习是哭一种形式。问句和答句都要求有不同的词义和不同的旋律,他们之间不再是模仿的荚系,这就要求此童有更好的反应和对于音调句子的感觉。利用即兴的歌唱性的问答,可锻炼儿童节奏和旋律变化的能力培养儿童的创作想像力。

  总的来说,《静夜思》综合表演活动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充满美感、充满创造力的教育情境和空间。借助美妙的音乐。儿童通过积极的感受:探索;表现与创造活动,感受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气息。体会着审美与表达的快乐。在这里,古老的诗句又被注入了全新的气息,交织成一个更加鲜活的《静夜思》,每个孩子都在这里创造着自己的《静夜思》,他们有条理、有步骤地去感受音乐、解决问题、创造作品,他们收获着并快乐着,经厉了一次新颖独特盼音乐之旅。

《静夜思》教案5

  一、教材解读

  《静夜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它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在宁静的夜晚望月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拔动着作者的心弦,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同学早已背会这首诗了。但学生不一定真正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诗句所表达的感情。本节课要注意引导学生反复吟诵,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反文”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四、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谜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出个谜语大家来猜: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2、学生饶有兴趣地听,边听边猜。说出谜底月亮。

  3、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对了,是月亮。(师饱含深情地)晴朗的夜空,多么静谧,一轮明月高挂上天上。看到这样的景象色你会有什么感受,又会想些什么呢?

  4、引入新课,板书深题:

  5、静夜思。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看课文,听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2、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圈出不认识的生字,把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想办法记住它。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识字方法。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教师出示卡片,各小组开火车读,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读得准。

  5、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6、学生用这些生字组词或说一句话。

  7、借助生字“故”字,让学生认识反文旁。

  <三>、入情入境,美读成诵。

  1、学生**读古诗,小组讨论,交流读后的感受。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哪句诗,或有什么感受。

  3、引导学生理解“疑”的含义。

  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见过“霜”,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低头”“举头”的意思。

  4、学生**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5、配乐朗读《静夜思》,启发想象诗歌画面,创设一种意境,学生可以配上简单的动作边做边读,熟读成诵。

  6、师指导朗读,标出朗读节奏及重点词。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师:我们都知道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现在谁想扮演李白做一回诗人,背背这首诗?也可以加上动作。

  8、指名学生**背诵,其他学生点评。

  9、全班齐背。

  <四>指导写字。

  1、观察田字格中的字,指导书写。

  “耳”上横短,下横长;“头”的第五笔是“长点”。

  2、描红、临写,并提醒坐姿与执笔姿势要正确。

  3、展示学生的作业,学生评议。

  <五>、实践活动

  观察夜晚的天空,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还可以用图画来展示。

  五、教学资源

  本节课虽然没有利用多**课件,但本节课注意开发了学生资源,引导他们或识字、或朗读或书写。而且利用了卡片和录音机为教学服务。

《静夜思》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认识偏旁部首;朗读、背诵古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知识能力检测:请把诗句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前明______________,

  疑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举头望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低头思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教材分析:

  本课是我国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该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的拨动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情操

  教具设计:

  生字卡、多**

  教法设计: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情景探索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出课题

  小朋友们,以前在幼儿园的时候有没有学过古诗?你能够背诵几首古诗给大家听一听吗?学生交流老师激发学生背诵的热情,学生背诵。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静夜思》,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这首古诗

  二、激发阅读兴趣,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读书要求: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古诗,你有没有信心自己来读读试试?初次来读,大家不要着急,你可以放慢速度,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你可以先标出来,快点请教一下咱们的拼音朋友,如果你还是读不够准确,还有老师和其他的学习伙伴来帮助你。

  2、学生自主探索着学习古诗,老师巡视检查并指导学习困难惑需要帮助的学生,尤其重视学生的拼音识字方法的运用。

  3、多种形式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a、老师刚才听到有个小朋友把这首古诗都读下来了声音真好听、一个字也没有读错,大家想不想听听他读读?(走到学生面前)老师刚才听到你读得真好,真想再听你读一读,你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吗?(学生朗读)怎么样?(学生评价)

  b、我知道还有的小朋友读的也不错,想不想读一读?想读的小朋友一起接着往下读。看来这首古诗特别有意思很受大家的欢迎,读的真不错!还想不想再读一读?想读的小朋友一起来。(多读几遍课文,达到读通顺)

  c、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纠正说错的学习伙伴。老师巡视检查并知道每个小组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三、生字、文本紧密结合,精读儿歌、感悟儿歌

  1、交流生字。

  老师刚才看到有的小朋友一直都没有读书,可能是因为文中的生字有的不认识,在读的过程中起了**的作用,没关系,说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通过刚才的读书你都还有哪些生字没有记住呢?(学生交流:把认识的生字一个一个的进行交流。老师将这

  些生字一一写到黑板上)

  2、多种形式认识生字

  (1)集体看黑板,借助儿歌中生字头上的拼音来识记生字。

  (2)老师手中的生字卡片,集体朗读。

  (3)小组之间利用生字卡片合作学习

  3、多读多悟,理解儿歌(老师点击课件)

  (1)请看多**课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老师指导学生说完整的句子。

  (2)老师引导学生再结合古诗,说说图画中还有什么?

  (3)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这首古诗:这首古诗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他在异国他乡,到了中秋这一天,非常的想念自己的家人,所以写下了这首感人的诗句,这首古诗至今还成为了异国他乡的游子思念家乡的名句

  4、有感情的进行朗读

  (1) 老师示范朗读:

  (2) 学生跟随老师练习朗读

  (3)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自己试着朗读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试着带着动作进行朗读

  (5)集体展示自己小组的作品。大家进行评价

  四、括展延伸练习

  1、跟随音乐,大家一起进行朗读古诗。

  2、 说说看,课文中的反义词,你知道那些说给大家听一听。

  五、课堂小反馈

  我会说:看看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说给同学听一听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有趣的古诗,希望大家在学校里能够幸福的生活、快乐的成长。

  七、开放性作业

  课后,自己自学一首古诗

  八、板书设计

  6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一同开始学习写字,高兴吗?说说看你都认识那些字?学生交流,老师小结:看来大家认识的字可真不少那我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本课的生字。

  二、认识基本笔画,学习写字

  (一) 巩固生字的认识

  1、老师出示字卡,大家共同说出字卡中写的是什么?读出它们的读音。大家共同来评价。

  2、小组之间通过字卡,合作交流学习。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其他小朋友共同来评价。

  (二)合作学习生字的书写

  1、看一看。小组之间共同来认识每一个生字,说一说,你打算怎样来写这些字呢?有没有最快的记忆方法?

  2、谈一谈。学生交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共同来学习,看看谁的方法最好,就作为典范,我们共同来学习记忆。

  3、描一描,写一写。在书中描一描,注意要正确的书写生字的笔顺,尤其是注意生字的间架结构的安排。然后照着样子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老师巡视指导生字的书写。

  4、评一评。以小组为单位评一评学生的书写,好的字用你喜欢的方式画上记号,写的不是很好的字请你给他指出不足。老师适时指导。

  5、改一改。按照刚才小组的小朋友给你提出的不足,进行修改。还有不太明白的地方,再请教一下。虚心接受小朋友的合理化建议。

  6、再进行评一评。把刚才书写的生字小组内再进行评一评,争取让每一个生字都得上小红花。

  7、练习给这几个生字娃娃分别组几个词语,并会用词语说一句话。大家共同来交流,共同来学习。

  三、拓展延伸练习 (作品展示)

  今天学习写的生字,你和以往相比,有没有发觉自己有所进步呢?学生交流,老师出示收集的有关二年级学生的铅笔字作品,请同学们欣赏,看完之后再说说,你觉得这些字写得怎么样?学生交流,老师总结: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写字的习惯和热情。

  四、课堂小反馈

  我会背诵儿歌:小组之间进行评价:你真棒!继续加油!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老师发现大家都非常的用心,相信有了这份信心,你的字一定会的越来越好。

  六、实践性作业

  课后继续发现身边的拼音朋友。

  七、板书设计:

  6静夜思

  mu er tou mi guang chuang

  目 耳 头 米 光 床

《静夜思》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认识偏旁部首;朗读、背诵古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知识能力检测:请把诗句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前明______________,

  疑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举头望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低头思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教材分析:

  本课是我国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该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的拨动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情操

  教具设计:

  生字卡、多**

  教法设计: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情景探索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出课题

  小朋友们,以前在幼儿园的时候有没有学过古诗?你能够背诵几首古诗给大家听一听吗?学生交流老师激发学生背诵的热情,学生背诵。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静夜思》,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这首古诗

  二、激发阅读兴趣,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读书要求: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古诗,你有没有信心自己来读读试试?初次来读,大家不要着急,你可以放慢速度,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你可以先标出来,快点请教一下咱们的拼音朋友,如果你还是读不够准确,还有老师和其他的学习伙伴来帮助你。

  2、学生自主探索着学习古诗,老师巡视检查并指导学习困难惑需要帮助的学生,尤其重视学生的拼音识字方法的运用。

  3、多种形式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a、老师刚才听到有个小朋友把这首古诗都读下来了声音真好听、一个字也没有读错,大家想不想听听他读读?(走到学生面前)老师刚才听到你读得真好,真想再听你读一读,你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吗?(学生朗读)怎么样?(学生评价)

  b、我知道还有的小朋友读的也不错,想不想读一读?想读的小朋友一起接着往下读。看来这首古诗特别有意思很受大家的欢迎,读的真不错!还想不想再读一读?想读的小朋友一起来。(多读几遍课文,达到读通顺)

  c、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纠正说错的学习伙伴。老师巡视检查并知道每个小组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三、生字、文本紧密结合,精读儿歌、感悟儿歌

  1、交流生字。

  老师刚才看到有的小朋友一直都没有读书,可能是因为文中的生字有的不认识,在读的过程中起了**的作用,没关系,说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通过刚才的读书你都还有哪些生字没有记住呢?(学生交流:把认识的生字一个一个的进行交流。老师将这

  些生字一一写到黑板上)

  2、多种形式认识生字

  (1)集体看黑板,借助儿歌中生字头上的拼音来识记生字。

  (2)老师手中的生字卡片,集体朗读。

  (3)小组之间利用生字卡片合作学习

  3、多读多悟,理解儿歌(老师点击课件)

  (1)请看多**课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老师指导学生说完整的句子。

  (2)老师引导学生再结合古诗,说说图画中还有什么?

  (3)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这首古诗:这首古诗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他在异国他乡,到了中秋这一天,非常的想念自己的家人,所以写下了这首感人的诗句,这首古诗至今还成为了异国他乡的游子思念家乡的名句

  4、有感情的进行朗读

  (1) 老师示范朗读:

  (2) 学生跟随老师练习朗读

  (3)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自己试着朗读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试着带着动作进行朗读

  (5)集体展示自己小组的作品。大家进行评价

  四、括展延伸练习

  1、跟随音乐,大家一起进行朗读古诗。

  2、 说说看,课文中的反义词,你知道那些说给大家听一听。

  五、课堂小反馈

  我会说:看看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说给同学听一听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有趣的古诗,希望大家在学校里能够幸福的生活、快乐的成长。

  七、开放性作业

  课后,自己自学一首古诗

  八、板书设计

  6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一同开始学习写字,高兴吗?说说看你都认识那些字?学生交流,老师小结:看来大家认识的字可真不少那我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本课的生字。

  二、认识基本笔画,学习写字

  (一) 巩固生字的认识

  1、老师出示字卡,大家共同说出字卡中写的是什么?读出它们的读音。大家共同来评价。

  2、小组之间通过字卡,合作交流学习。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其他小朋友共同来评价。

  (二)合作学习生字的书写

  1、看一看。小组之间共同来认识每一个生字,说一说,你打算怎样来写这些字呢?有没有最快的记忆方法?

  2、谈一谈。学生交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共同来学习,看看谁的方法最好,就作为典范,我们共同来学习记忆。

  3、描一描,写一写。在书中描一描,注意要正确的书写生字的笔顺,尤其是注意生字的间架结构的安排。然后照着样子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老师巡视指导生字的书写。

  4、评一评。以小组为单位评一评学生的书写,好的字用你喜欢的方式画上记号,写的`不是很好的字请你给他指出不足。老师适时指导。

  5、改一改。按照刚才小组的小朋友给你提出的不足,进行修改。还有不太明白的地方,再请教一下。虚心接受小朋友的合理化建议。

  6、再进行评一评。把刚才书写的生字小组内再进行评一评,争取让每一个生字都得上小红花。

  7、练习给这几个生字娃娃分别组几个词语,并会用词语说一句话。大家共同来交流,共同来学习。

  三、拓展延伸练习 (作品展示)

  今天学习写的生字,你和以往相比,有没有发觉自己有所进步呢?学生交流,老师出示收集的有关二年级学生的铅笔字作品,请同学们欣赏,看完之后再说说,你觉得这些字写得怎么样?学生交流,老师总结: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写字的习惯和热情。

  四、课堂小反馈

  我会背诵儿歌:小组之间进行评价:你真棒!继续加油!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老师发现大家都非常的用心,相信有了这份信心,你的字一定会的越来越好。

  六、实践性作业

  课后继续发现身边的拼音朋友。

  七、板书设计:

  6静夜思

  mu er tou mi guang chuang

  目 耳 头 米 光 床

《静夜思》教案8

  教学总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并背诵。

  2、学会四个生字“目、耳、头、米”,会认“静、夜、床、光、举、头、望、低、故、乡”十个二类字。

  3、会观察夜晚的星空,把看到的说给别人听。

  4、积累收集有关思念家乡的诗句。

  学情分析:

  现今的家长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是比较重视的,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的幼儿教育或是家庭教育中,已经学会背诵多首古诗,其中又数《静夜思》最熟悉。再者,这首古诗诗句浅显,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中意境。

  教学重点:

  知景、悟情,积累语言。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正确、流利地朗诵古诗,会认读生字,会书写“目、耳”。

  2、会通过看图帮助理解诗句,体会当时的思乡意境,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3、初步学会由看到而联想到,进行想像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

  一、揭题、激发兴趣。

  1、小朋友,你们听说过这首古诗吗?(大部分都说会背)

  2、齐读。

  3、那么你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事吗?举手表示。想不想每个人都会背这首诗,会讲这首诗的故事?

  二、分层教学。

  1、提出要求:

  (1)已经会读会背的学生找学习伙伴开展竞赛,看谁读得准,背得好。

  (2)不会的同学找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包括老师)一起借助拼音合作学习。

  2、分层次交流:先让低层次的学生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再让高层次的学生与伙伴开展竞赛,学生自己评议。

  三、知景、悟情、吟诵。

  1、播放课件。

  (1)观察并说说当时诗人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

  (2)那么古诗当中哪一句是描写我们看到的环境的。联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看图理解。

  (3)诗人李白看着眼前的月光,他想起了什么?

  (4)把李白的思乡之情用诗句表达出来,就是哪一句?联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图理解。

  (5)看,诗人多了不起,用简简单单的二十个字就把自己远在异地他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深入人心。让我们一起来朗诵古诗。

  2、你们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那当时你为什么会想起他?(触景生情)

  3、当时大诗人李白远在他乡异地,低头凝视屋内银白的月光,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沉浸在深深的思念之中。播放课件,吟诵古诗。

  四、巩固练习。

  1、开火车生字卡片认读,请生观察“光、霜、乡”的拼音有什么特别?渗透古诗押韵的特点。

  2、分句认读诗句,指名四生读好拿着诗句排顺序。

  3、齐读古诗,指导读好停顿。(板书)

  4、大家学得这么好,靠的是你们认真看,认真听,认真想,对吗?下面我们就来写写我们的“目和耳”。

  (1)、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2)、说说你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学生练写。

  (3)、自己认读、认记“头和米”,师范写,生练写。

  五、总结全文,布置实践作业。

  1、观察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2、收集李白的其他古诗并摘记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可以问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也可以自己查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生字,会背诵古诗。

  2、会观察夜晚的星空,把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别人听。

  3、积累收集有关思念家乡的诗句。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中一张照片让小朋友想起了自己远在异国他乡的妈妈……大诗人李白看到皎洁的月光,也想起了自己的亲人。小朋友,让我们再来和李白一起,做一回思乡之人。朗诵古诗。

  2、拓展说话:那小朋友来看看这副夜景,(播放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让你想起了什么?(很凄凉、很伤感的感觉)

  3、看书中插图,也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让你想起了什么?(很美好、很美丽的感觉)

  小组内说――指名说。

  (从说中,孩子们学会了即使是同样的夜晚,只要景物不同,所产生的联想也是不同的。)

  二、指导书写,巩固识字。

  1、自己认读、认记“头和米”,师范写,生练写。

  2、复习四个生字,选择生字,找朋友扩词。

  三、巩固练习,强化积累。

  闯关游戏:

  第一关:我会读。(领读生字。)

  第二关:我会背。(开展背诵竞赛。)

  第三关:我知道。(拓展积累: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

  (小组内比赛,选出获胜者,再由各获胜者进行比赛。)

  四、教师拓展资料,把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会读,有能力的可以尝试背诵。

  板书:静夜思

  床前/明 月 光,

  疑是/地 上 霜。

  举头/望 明 月,

  低头/思 故 乡。

《静夜思》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9个生字,会写“思、床”等7个生字,认识新偏旁“匕”。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过程与方法:由老师引导,通过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领悟诗人对故乡深切思念之情。通过学习儿歌、做游戏掌握字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感知诗中蕴含的思乡情感,培养学生珍爱亲情、珍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节奏,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出诗题

  1、复习已学的李白的诗《古朗月行》。

  2、引出诗题———静夜思

  二、初读诗句,学习生字

  1、引导学生读诗句,背诗句。

  (1)请会读、会背的几个小朋友读给大家听,其他小朋友认真倾听,正确评价。

  (2)请会读、会背的小朋友读给同桌听。

  2、认读生字。

  请已经认识生字的小朋友当小老师领读生字,并告诉大家怎么认识的。采用“生活中识字”“熟字加偏旁”等多种方法识字。如:

  生活中识字:

  夜——黑夜

  光——灯光月光

  举——举重举手

  熟字加偏旁:

  田——思

  木——床

  古——故

  形近字比较:

  忘——望

  底——低

  凝——疑

  3、自主读读句子,认读生字。

  (1)四人组成小组,组内学习:说一说有哪几个字是自己认识的,不认识的的字借助拼音自学,并读读自制生字卡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互教互学。

  (2)指名学生一句一句读诗文。注意正音,指导读好“床、光、望、乡”的后鼻音。

  三、想象画面,了解诗意

  1、想象画面,说意思

  学生先想象画面,**说说诗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

  2、交流反馈。

  教师及时出示学生难懂的几个这的注释。如,疑:好像,举:拾,思:思念。

  3、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只要意思大致对即可。

  4、四人小组合作:说一说整首诗的大致意思。

  5、鼓励学生尝试背诵。

  四、练习书写,语境填空

  1、出示生字认读,引导学生自主发现。

  如“思”字书写时注意“田”字的竖在竖中线上,心字底略宽,卧钩是关键笔画,三个点要注意位置。“前”要写得上紧下松,下面部分的“月”的一撇要变成一竖。

  2、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讲评。

  3、填空,在语境中巩固生字。(课件出示古诗填空)

  五、板书设计

  举头望明月

  8、静夜思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教案10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所著《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就是说,教师在面对一个班级进行教学时,必须先了解学生究竟“知道了什么”。只有了解学生的实情,才能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也才能找到适合这节课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此,我尝试设计了古诗教学的备课思路,下面就以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静夜思》为例谈谈自己的初步设想。

  由于当前的一些早期教育,学生在入学前后,对于《静夜思》这样浅显易懂、妇孺皆知的经典篇章,早已烂熟于心。如果课堂上教师仍然囿于常规,从头讲到尾,大部分学生肯定会兴趣索然,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因此针对这一实际,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采取了“分层教学”法,即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高层次”的要求,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对于低层次的学生,主要采取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形式,循序渐进的提出要求,最终使生生有所得,生生有创新。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我确定《静夜思》一文的教学目标如下: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并背诵。2、学会四个生字“目、耳、头、米”,会认“静、夜、床、光、举、头、望、低、故、乡”十个二类字。3、积累收集有关思念家乡的诗句。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背诵全诗,积累语言。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释题,了解学情。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根据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在导入诗题后,我首先了解学情:小朋友们,听过这首古诗吗?(大部分学生听过)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了解呢?(学生有的知道作者、有的会读、有的已经会背)

  正是在这种了解学生“所知”的基础上,我尝试了分层教学法。

  二、循情,因材施教。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我首先提出要求:

  (1)已经会读会背的学生找学习伙伴开展竞赛,看谁读得准,背得好。

  (2)不会的同学找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包括老师)一起借助拼音合作学习。

  其次,教师巡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学生交流时也分层次进行,先让低层次的学生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再让高层次的学生与伙伴开展竞赛,学生自己评议。这期间,教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并能持之以恒,使其成为学生头脑中的一种精神积淀。

  另外,对于诗意的理解和朗读指导也不要牵强,不能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感悟,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静夜思》这首古诗的朗读教学上,我注重联系学生对生活的切实体验:“你们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具体说说当时的感受。那么大诗人李白和你们一样也是在这种心情下写了这首古诗。”可以说,情感的共鸣,独特的感受,会使学生在浓浓的思乡情中再次诵读这首古诗。

  三、指导书写,巩固识字。

  课标中要求写字写笔画简单的字,不求多,贵在精。教师应指导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本课共四个字,都是以前学过的。教师先让学生认读,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但不要做过多的字形分析。然后由教师指导书写。范写在一年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笔顺规则,但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最后让学生练写,练写上可体现弹性,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没必要提出相同的要求(至少写2个)。写完后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向学习伙伴和老师展示,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识字和写字的乐趣。四、巩固练习,强化积累。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扩展5)

——《十里长街送*》优秀教案3篇

《十里长街送*》优秀教案1

  第1学时

  一、谈话导入。

  1、回忆我们已经学习的有关*的文章,让学生谈谈:

  你觉得*上一个什么样的人?

  2.导入新课,读课题。

  3.多**展示,播放录象,渲染气氛

  4、听音乐,配课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

  让学生耳闻目睹十里长街送*的感人场景。

  5、带着深情初读课文。

  二、以语言创设情景,发展情感。

  1.指导学生理清楚层次。

  2.鉴赏词句,体会,通过语言的描述、分析、加深理解。

  3.阅读“等灵车”一段,启发:

  A、等灵车是在一个怎样的天气里?为什么要写天气?

  B、人们上以怎样的心情、神态等灵车的到来,你能具体描述一下吗?

  C、为什么只举一位老奶奶、一对青年夫妇和一群红领巾?

  重点抓住理解“焦急”、“耐心”

  三、以音乐创设情景,升华感情。

  1.讨论:人们焦急而有耐心地等待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能得到全国人民的这样真挚深沉的爱呢?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引发上思考,体会文章中的深情,积蓄情绪:在这样冷的天气了,人们怀着悲痛的心情等灵车,他们心里会怎样想?

  3.通过读,体会。

  四、复习

  1.表演当时的场景

  2.模拟第1自然段写一个场面。

  (1)通过天气描写衬托心情。

  (2)对场面进行总的描写。

  (3)中景画面的描写。

  (4)抓住不同**人物特点,表现共同的心情。

  第2学时

  一、以画面如情景。

  1、出示人们等灵车的画面就,复述等灵车的情景。

  2、导语激情:

  人们盼望着,终于灵车缓缓驶来,此时是怎样一番情景。

  (唤起形式对*的崇敬之情)

  二、以内容激情感

  1.阅读“望灵车”一段

  (1)这一段如果用画面来表现,描绘了几幅画面?

  (2)看见灵车人们心情、神态怎样,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理解“无声的指挥”

  (3)为什么人们这样悲痛,他们想到了什么?

  (4)你还能回忆起*生前为人民操劳的饿事情吗?

  2、阅读“追灵车”一段

  (1)人们为什么要追灵车?理解“牵动”

  (2)灵车远去了,人们为什么还站着,他们的心里会想些什么,你能描述一下吗?

  三、以朗读再现情感

  四、以背诵沉淀情感。

  五、拓展练习。

  阅读、评议〈一月的哀思〉

  [板书]

  8、十里长街送*

  等灵车焦急而又耐心

  ——无声的指挥

  望灵车——不约而同崇敬、爱戴、怀念

  追灵车牵动

  [知识]

  1.了解首都人民送别*灵车的感人场面,加深崇敬、爱戴、怀念*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

  3.抓住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

  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如何写出真情实感

《十里长街送*》优秀教案2

  教学要求:

  1、了解首都人民送别*灵车的感人场面,加深崇敬、爱戴和怀念*的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用“慈祥”、“不约而同”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从送别灵车的感人情景,体会人民群众寻*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文,导入课文

  1、 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二、理解“灵车来了”

  1、过渡:首都百万人民群众怀着焦急而沉痛的心情,在泪雨与哀号中等啊等,盼啊盼,一直等到夜幕降临,*的灵车终于**了。这时人们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读课文的第二段。

  (学生**轻声读课文,教师巡视。)

  2、指名读课文,说说这一段里哪一部分写人们是怎样做的?请大家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自学这一部分内容。自学之前,先请大家想想第一段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

  (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圈点批画,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3、 谁能谈谈自己重点抓了哪些词句,是怎样理解的?结合理解指导朗读。

  ①、理解 “不约而同” 、“好像有人在无声地指挥”(从中体会到全国人民同样爱戴*,同样怀念*。)

  ②、理解 “眼睁睁”(辨析 “目不转睛”)

  [体会:当时人们望着*的灵车,想着*那矫健的身躯即将化为灰烬,怎能不心急如焚呢?然而,他们又有什么办法留住敬爱的*呢?没有,丝毫没有!“眼睁睁”这个词语把人们这种难以割舍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③、理解“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这一处。[人们望*的灵车,连擦去腮边泪水的一瞬间都舍不得错过,这充分表达了对*的爱戴与怀念之情]。

  4、 播放录像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中去,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戴、怀念*的思想感情。

  5、 你们刚才看到的就是当时的真实场面。同学们,假如你就是站在为*送行队伍里的红领巾,当看到灵车载着*的遗体渐渐远去的时候,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三、小结:

  1、尽管同学们都出生在敬爱的*逝世以后,但是由于他老人家的丰功伟绩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由于我们在读议中抓住了能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词语用多种方法理解,所以大家与广大人民群众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你们对*的怀念是深切的,对*的爱戴是真挚的。谁从以上的学习中,又悟出新的学习方法?(展开想象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好方法)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

《十里长街送*》优秀教案3

  教材分析

  这篇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真实、具体地记叙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聚集***向*告别的感人情景。

  教学要求

  了解首都人民送别*灵车的感人场面,加深崇敬、爱戴和怀念*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本课6个生字,根据课后思考练习题,学习并理解“灵车、、焦急而又耐心、矫健、慈祥、泪痕满面、不约而同”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查找有关*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从送别灵车的感人情景,体会人民群众对*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查找有关*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段的内容和全篇的主要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表达的人民群众对*体会人民群众对*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在预习时简介*的生*,加强朗读训练,并通过朗读把体会到了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最后,通过查找有关*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加强学生语感训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学习过程

  一、板书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同学们,这一课讲得是*去世后,人民群众与他告别是的感人情景,你知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请同学们根据以前学过的文章回答问题。)

  3、教师简介*的生*。

  二、放送课文录音,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提出听录音的要求:

  (1)小声跟读录音。

  (2)思考:你能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几方面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2、学生讨论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聚集在***两旁迎候中*的灵车,向敬爱的*告别的感人情景。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想:课文开头第一句话交待了什么?(天气)通过写天气,你体会到了什么?(人们的悲痛心情)

  2、同位讨论:

  (1)课文哪些词句可看出十里长街送*的人非常多?(两旁、挤满、望不见头、望不见尾)引导体会:望—人们急切盼望见到灵车的心情。

  (2)这许多人的心情都一样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三个“都”写出佩戴意志、动作一致、沉痛悼念*的心情也都一样。

  3、那么,课文具体写了哪些人物?(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

  4、等灵车时,人们的神态、动作、心情是怎样的?

  (1)老奶奶:满头银发、拄着拐杖、背靠树、焦急而耐心。从这可以看出什么?(对*的热爱)

  (2)青年夫妇:抱着、领着、全家出动、挤下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

  (3)少先队员:相互扶着肩、踮着脚张望(心情也是焦急而又耐心)

  (4)教师小结:这种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是***上所有男女老少等灵车的共同心情。反映了人民群众失去*的悲痛心情和对*的热爱。

  (5)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

  4、接下来课文讲的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读课文。(灵车到来时的情景)

  (1)课文怎样写灵车的样子?给你的感觉如何?(庄重、肃穆、缓缓而行。好像*也舍不得离开人民群众远去。)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人们极其沉痛的心情?动笔画下来。并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出句子中的含义。

  a、人们的心情悲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人们目不转睛地看着灵车,盯着灵车,生怕错过了这及其短暂的时刻,因为这是人们最后一次看*,都想多看一眼,写出了人们对*的热爱、思念。)

  b、好像有谁在无声的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好像有谁在无声的指挥”说明什么?(表现非常一致)

  当时,并没有人指挥,事先也没商量,但是当灵车缓缓**时,大家都怎样?(不约而同、脱帽、站直、望、哭泣着)

  为什么“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因为每个人都想把灵车看清楚,多看上两眼,生怕擦泪水耽误了望*灵车的时间。)

  5、感情朗读表现悲痛心情的句子。

  6、再读课文,同位思考、讨论:人们望着灵车,想到了什么?作者这样写突出了什么?(更增添了今天失去*的悲痛。)

  7、默读课文,思考:灵车慢慢地过去了,人们又是怎样做到?心情怎样?

  理解:

  牵动——表面上讲人们的心随着灵车而动。实际上时说人们的心跟*紧紧地连在一起。

  (1)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引导体会:为的是什么?(多看一眼*的'灵车。)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回来。引导体会:你怎样理解“好像在等待*回来”的?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人们希望*的逝世不是事实。希望能永远同*在一起。)

  四、回读全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要求学生思考: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五、教师总结 。

  这篇课文,记叙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冒着严寒,聚集***迎候*灵车向*告别的感人情景。表现了人民无限热爱无比怀念*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人民因失去*而极度悲痛的心情。

  作业设计

  1、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给父母听。

  2、收集查找关于*的故事。

  板书设计

  12、十里长街送*

  等 焦急而又耐心

  望 眼睁睁 不约而同 *和人民心连心

  追 ……希望……希望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在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具体语言表达人们对*思念、爱戴之情,并学习和运用作者的表现手法。查找有关*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学习过程

  一、重温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灵车到来之前——灵车到来之时——灵车离去了)

  2、用自己的话,有感情地讲述在十里长街上人们送别*的情景。

  注意:让学生抓重点词语。

  3、十里长街上人们送别*的情景,反映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人们对*的思念、爱戴之情,*和人们心连心)

  4、你是怎样体会到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熟读课文,想象一下当时十里长街上的情景?

  二、出示投影,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1、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 ),向西( )。

  2、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 )地等待着。

  3、好像有谁在( ),老人、青年、小孩,都( )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 )地望着灵车,哭泣着,( )擦去腮边的泪水。

  4、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北。(句子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5、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老奶奶为什么焦急?又为什么耐心?“焦急”与“耐心”用词矛盾吗?)

  三、领会表达。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导交流,得到答案。

  1、文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人们对*的爱戴?

  2、想想这些地方的描写为什么能打动你?好在什么地方?

  3、想想文章运用了哪些内容来表达思想的?

  4、学习作者对动作的描写。(找出这样的词语来说好处)

  四、指导背诵

  1、学生默读课文。

  2、先逐段背诵,再背诵全文。

  3、根据“灵车到来之前等灵车”、“灵车来时望灵车,想*”、“灵车缓缓前进,人们不忍离去”的线索,抓住居与句的联系和重点词句,进行背诵。

  4、采用个人背诵、指名背诵、全班背诵的方法检查。

  五、教师总结全文。

  本课通过理解人们是怎样做的,体会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说明了什么,结合人们等灵车、望灵车的动作、神情来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六、课外延伸

  1、出示自己查找到的有关*的事迹。

  2、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的印象。

  3、讨论交流,体会*的优秀品质。

  作业设计

  1、回家把自己听到的有关*的事迹说给家长听。

  2、感情背诵课文,体会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

  12、十里长街送*

  灵车到来之前等灵车

  灵车来时望灵车,想*

  灵车缓缓前进,人们不忍离去

  课后小记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扩展6)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注释3篇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注释1

  原文

  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9].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yú[同“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虽董之以严刑[14],振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岂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23].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26]

  注释

  [0]长(zhǎng):生长,长成。

  [1]固:使……稳固。

  [2]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使……流得远。

  [3]浚(jùn):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据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域中,天地间。语出《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6]以:用,行。

  [7]凡百:所有的。

  [8]景:重大。

  [9]克:能够。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但,则。

  [10]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殷:深。

  [11]傲物:看不起别人。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

  [12]吴越:吴国和越国,春秋时两个敌对的诸侯国。

  [13]行路:路人,陌生人。

  [14]董:督责,**。

  [15]振:通“震”,威吓。

  [16]作:建造,兴建。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

  [17]谦冲:谦虚。冲:虚。自牧:自我约束。牧:养。这里引用了《易经》“卑以自牧”的意思。

  [18]下:居于……之下。

  [19]盘游:娱乐游逸,指从事打猎。

  [20]三驱:出自《易经》“王以三驱”,有两说:一说狩猎时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一说一年以三次田猎为度。

  [21]敬:慎。

  [22]黜:排斥。

  [23]扩大九德的修养。宏:使……光大。兹:此。九德,即指九种美好品德,出自《尚书·臯陶谟》:“宽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良善)而恭,乱(有智力的才能)而敬,扰(和顺)而毅,直(正直)而温,简(简易、宽大)而廉,刚而塞(充实),强而义。”

  [24]简:同“拣”,选拔。

  [25]信者:诚信的人。

  [26]百司:百官。

  【27】劳神苦思:劳 苦,使动用法,使……劳累,使……辛苦。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使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树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将会推崇**的高峻,永远保持永无休止的美善,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不处在深切的忧虑之中而治道显着,功德圆满之后德行就开始衰微了,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情感而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他们,(人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的)仁慈,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民众(的力量);人民能拥戴**也能**他的**,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是可以忽视的吗?如果看见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想到用三面捕杀,留一面给它们逃生(不要赶尽杀绝),以此为限度;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错误地奖赏;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愤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扩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传播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一起任用,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事情(烦心),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感化,为什么要自己劳神费思,代臣下管理职事,使自己的耳目劳损,使无为而治的方针毁坏呢?

  文言整理

  一、通假字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无”通“毋”,不要。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二、古今异义

  求木之**,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今义:认为。

  三、词类活用

  ① 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上。 心:在内心。

  ② 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 下:居于……之下。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君:做君主,**。

  ③ 形容词用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 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 大:重位。

  惧谗邪 邪:**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 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 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能:有才能的人。 善:好的意见。

  居安思危 安:安全的环境。 危:危险的可能。

  ④ 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 尽:用尽。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远:远长。

  塞源而欲流** 长:远长。

  能克终者盖寡 终:坚持到底。

  ⑤ 形容词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固:使……牢固。

  知止以安人 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 正:使……端正。

  ⑥动词用作名词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可欲:指看见想要的东西

  ⑦形容词意动用法

  乐盘游,则三思以为度 乐:以……为乐,喜欢。

  忧懈怠,则慎思而敬终 忧:以……为忧,担心。

  四、重要虚词

  之:①臣闻求木之**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结构助词,的。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代词,指代天下。

  以: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来,表目的的连词

  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来,表目的的连词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

  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气嗣之:连词,表假设。

  五、重点实词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诚: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下: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地位低下的人。

  当: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③安步当dàng车:当作。

  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

  ③项王曰:“沛*在?”: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

  ⑤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环境。

  ⑥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

  信:①信者效其忠: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④忌不自信:相信。

  求:①求木之**,必固其根本: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④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

  ⑤府史闻此变,因求假暂归:请求。

  治: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

  哉: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哉。表反问语气,呢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表反问语气,吗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反问语气,呢

  所: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所”加动词的固定结构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表被动

  克:①能克终者盖寡:能够。

  ②然操虽能克绍:战胜。

  ③公乃与克日会战:约定。

  ④克己复礼为仁:约束。

  终:①终苟免而不怀仁:最终。

  ②能克终者盖寡:坚持到底。

  六、句法

  1、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介宾短语后置

  2、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句

  3、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岂……乎”是固定句式,一般译为“难道……吗?

  4、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判断句

  七、成语

  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择善而从 善始善终 垂拱而治 戒奢以俭

  作品赏析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 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第一段

  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臣闻“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接着,进一步明确指 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第二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开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 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则竭诚待人;得志,则纵情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第三段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等;”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躁,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不要放任纵欲;”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勤勉政事,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戒,语语坦诚,字字惊心。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理想。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 彻。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起到了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注释2

  原文

  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9].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yú[同“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虽董之以严刑[14],振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岂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23].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26]

  注释

  [0]长(zhǎng):生长,长成。

  [1]固:使……稳固。

  [2]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使……流得远。

  [3]浚(jùn):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据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域中,天地间。语出《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6]以:用,行。

  [7]凡百:所有的。

  [8]景:重大。

  [9]克:能够。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但,则。

  [10]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殷:深。

  [11]傲物:看不起别人。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

  [12]吴越:吴国和越国,春秋时两个敌对的诸侯国。

  [13]行路:路人,陌生人。

  [14]董:督责,**。

  [15]振:通“震”,威吓。

  [16]作:建造,兴建。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

  [17]谦冲:谦虚。冲:虚。自牧:自我约束。牧:养。这里引用了《易经》“卑以自牧”的意思。

  [18]下:居于……之下。

  [19]盘游:娱乐游逸,指从事打猎。

  [20]三驱:出自《易经》“王以三驱”,有两说:一说狩猎时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一说一年以三次田猎为度。

  [21]敬:慎。

  [22]黜:排斥。

  [23]扩大九德的修养。宏:使……光大。兹:此。九德,即指九种美好品德,出自《尚书·臯陶谟》:“宽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良善)而恭,乱(有智力的才能)而敬,扰(和顺)而毅,直(正直)而温,简(简易、宽大)而廉,刚而塞(充实),强而义。”

  [24]简:同“拣”,选拔。

  [25]信者:诚信的人。

  [26]百司:百官。

  【27】劳神苦思:劳 苦,使动用法,使……劳累,使……辛苦。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使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树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将会推崇**的高峻,永远保持永无休止的美善,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不处在深切的忧虑之中而治道显着,功德圆满之后德行就开始衰微了,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情感而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他们,(人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的)仁慈,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民众(的力量);人民能拥戴**也能**他的**,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是可以忽视的吗?如果看见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想到用三面捕杀,留一面给它们逃生(不要赶尽杀绝),以此为限度;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错误地奖赏;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愤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扩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传播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一起任用,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事情(烦心),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感化,为什么要自己劳神费思,代臣下管理职事,使自己的耳目劳损,使无为而治的方针毁坏呢?

  文言整理

  一、通假字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无”通“毋”,不要。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二、古今异义

  求木之**,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今义:认为。

  三、词类活用

  ① 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上。 心:在内心。

  ② 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 下:居于……之下。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君:做君主,**。

  ③ 形容词用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 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 大:重位。

  惧谗邪 邪:**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 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 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能:有才能的人。 善:好的意见。

  居安思危 安:安全的环境。 危:危险的可能。

  ④ 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 尽:用尽。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远:远长。

  塞源而欲流** 长:远长。

  能克终者盖寡 终:坚持到底。

  ⑤ 形容词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固:使……牢固。

  知止以安人 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 正:使……端正。

  ⑥动词用作名词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可欲:指看见想要的东西

  ⑦形容词意动用法

  乐盘游,则三思以为度 乐:以……为乐,喜欢。

  忧懈怠,则慎思而敬终 忧:以……为忧,担心。

  四、重要虚词

  之:①臣闻求木之**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结构助词,的。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代词,指代天下。

  以: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来,表目的的连词

  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来,表目的的连词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

  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气嗣之:连词,表假设。

  五、重点实词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诚: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下: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地位低下的人。

  当: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③安步当dàng车:当作。

  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

  ③项王曰:“沛*在?”: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

  ⑤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环境。

  ⑥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

  信:①信者效其忠: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④忌不自信:相信。

  求:①求木之**,必固其根本: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④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

  ⑤府史闻此变,因求假暂归:请求。

  治: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

  哉: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哉。表反问语气,呢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表反问语气,吗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反问语气,呢

  所: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所”加动词的固定结构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表被动

  克:①能克终者盖寡:能够。

  ②然操虽能克绍:战胜。

  ③公乃与克日会战:约定。

  ④克己复礼为仁:约束。

  终:①终苟免而不怀仁:最终。

  ②能克终者盖寡:坚持到底。

  六、句法

  1、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介宾短语后置

  2、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句

  3、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岂……乎”是固定句式,一般译为“难道……吗?

  4、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判断句

  七、成语

  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择善而从 善始善终 垂拱而治 戒奢以俭

  作品赏析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 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第一段

  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臣闻“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接着,进一步明确指 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第二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开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 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则竭诚待人;得志,则纵情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第三段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等;”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躁,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不要放任纵欲;”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勤勉政事,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戒,语语坦诚,字字惊心。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理想。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 彻。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起到了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扩展7)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3篇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和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习本文任何从“**”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设计(1):同学们,我们在大自然中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

  设计(2):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士为这歌唱。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旖旎的富春江。

  设计(3):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进入文本,把握文意

  1、研究性学习: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第一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俱:都。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或“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

  了主语。

  第二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缥碧:青白色;缥,音.piǎo。

  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ān。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第三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轩邈(xuānmiǎo):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ling):形容水声的清越。

  相鸣:互相和鸣。

  戾(lì)天:到天上;戾,至。

  息心:*息热衷于功**禄的心。

  经伦(lún):筹划、治理。

  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横柯(ké)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

  见:同“现”,显现,显露。

  2、朗读成诵 ,理清课文思路。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

  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朗读成诵后,讨论文章的行

  文思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第一段:山水总印象:**异水 天下独绝

  第二段:异水: 千丈见底(清) 急湍猛浪(急)

  第三段:**: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3、描绘富春江: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四)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1、抽查

  2、集体背诵

  (二)品析课文

  1、望文生景 :出示课文景物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闭起眼睛想像,然后把

  想像到的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望景生文 :让学生展示第一课时所画风景图片并欣赏,**: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图片选择大致与“望文生景”相同)

  3、美点探究: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1)品读文章的第一幅画面,思考作者总写了什么?

  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江上放舟的**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则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游程。请问作者是怎样评价这段游程的?

  (**异水,天下独绝)

  (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异”表现在哪里?“奇”在哪里?

  ①江水清澈之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气势磅礴之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来描绘富春江的**异水?

  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5)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

  无绝。

  小结: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山泉声、鸟鸣声、蝉声、猿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这种美感更由于作者采用了对偶句式使大自然的音律美与文章的韵律美结合在一起,我们怎能不与作者产生内心的共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也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6)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树木茂密 )

  小结: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三) 探究拓展:***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自下而上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学生**发言。

  教师提示:这两句话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那些汲汲追求**、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奇峰,聆听美声,不觉心旷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

  (四)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作业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禄的自然之心。是谁在后世吟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是谁在感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用300字左右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考。

  附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异水: 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从流飘荡

  泉鸟蝉猿————(山之音) 天下独绝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五、资料宝库

  1、关于作者: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文学论集》,**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2、参考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息了自己热衷于功**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3、古诗文中的“山水”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南朝)刘义庆

  林断山更续,洲尽江复开。——(南朝)王融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南朝)陶弘景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唐)崔颢

  夕阳天外云归尽,乱见青山无数峰。——(唐)杨凝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焕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唐)杜甫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宋)苏轼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宋)苏轼

  午夜江声推月上,浪花如雪寺门前。——(元)郑元祜

  落日千帆低不度,惊涛一片雪山来。——(明)李攀龙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扩展8)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 (菁选2篇)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1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浚:必浚其泉源(疏通,深挖)

  2、当: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

  3、景:承天景命(大)

  4、董:虽董之以严刑(**)

  5、克:克终者盖寡(能够)

  6、作:将有作(建造,兴建)

  7、牧:则思谦而自牧(养)

  8、敬:则思慎始而敬终(慎)

  9、黜: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

  10、简:简能而任之(选拔)

  二、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三、一词多义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

  ③项王曰:"沛*在?"(疑问代词,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养生)

  2、信:

  ①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

  ④忌不自信(动词,相信)

  3、求:

  ①求木之**,必固其根本(动词,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动词,请求)

  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要求)

  4、治:

  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动词,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动词,治病)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动词,惩治)

  5、当:

  A、dāng 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动词,对着,面对)

  ②当场(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动词,掌握,主持)

  ④各当时而立法(动词,适应,相当)

  ⑤当高罪死(动词,判断)

  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动词,应当)

  B、dàng ①安步以当车(动词,当做)

  ②岂非用赏罪当邪(形容词,适合,得当)

  6、以:

  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来)

  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来)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

  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7、哉:

  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语气词,表反问,呢)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语气词,表反问,吗)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气词,表反问,呢)

  8、所: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

  9、盖: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

  ③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

  10、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示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示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示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示假设)

  四、词类活用

  1、固: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2、下:则思江海下百川(名作动,居……之下)

  3、宏: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五、古今异义的词

  1、根本:求木之**,必固其根本(①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②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纵情: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①古义:放纵情感。②今义:尽情)

  3、以为: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①古义:"以之为"的省略,把它当作。②今义:认为)

  4、虚心: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①古义:使心虚。②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六、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判断句)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介宾短语后置)

  七、难句翻译

  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译:开始做得好的实在太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译: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4、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责呢?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2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浚:必浚其泉源(疏通,深挖)

  2、当: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

  3、景:承天景命(大)

  4、董:虽董之以严刑(**)

  5、克:克终者盖寡(能够)

  6、作:将有作(建造,兴建)

  7、牧:则思谦而自牧(养)

  8、敬:则思慎始而敬终(慎)

  9、黜: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

  10、简:简能而任之(选拔)

  二、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三、一词多义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

  ③项王曰:"沛*在?"(疑问代词,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养生)

  2、信:

  ①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

  ④忌不自信(动词,相信)

  3、求:

  ①求木之**,必固其根本(动词,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动词,请求)

  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要求)

  4、治:

  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动词,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动词,治病)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动词,惩治)

  5、当:

  A、dāng 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动词,对着,面对)

  ②当场(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动词,掌握,主持)

  ④各当时而立法(动词,适应,相当)

  ⑤当高罪死(动词,判断)

  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动词,应当)

  B、dàng ①安步以当车(动词,当做)

  ②岂非用赏罪当邪(形容词,适合,得当)

  6、以:

  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来)

  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来)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

  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7、哉:

  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语气词,表反问,呢)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语气词,表反问,吗)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气词,表反问,呢)

  8、所: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

  9、盖: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

  ③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

  10、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示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示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示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示假设)

  四、词类活用

  1、固: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2、下:则思江海下百川(名作动,居……之下)

  3、宏: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五、古今异义的词

  1、根本:求木之**,必固其根本(①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②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纵情: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①古义:放纵情感。②今义:尽情)

  3、以为: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①古义:"以之为"的省略,把它当作。②今义:认为)

  4、虚心: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①古义:使心虚。②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六、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判断句)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介宾短语后置)

  七、难句翻译

  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译:开始做得好的实在太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译: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4、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责呢?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扩展9)

——疏雨美景作文

疏雨美景作文1

  在这个多雨的秋天,早晨,我撑着雨伞,在雨中的公园里散步。一丝凉意涌上心头,不由想起毛熙珍的《清*乐》:“粉蝶跨门槛翩翩起舞,晚帘卷帘减雨。”

  我走啊走,走到公园的一个角落,这里仿佛是天堂,美丽的人不忍破坏这宁静。这里依山傍水,我蹲下身子,双手轻轻划过水面。山泉的凉意涌入指尖,许久才消散。

  往下看,地上种着很多不知名的花,但也有我认识的月季和芙蓉。微风将芙蓉的花香带给大家。我猛地吸了一口,淡淡的花香渗入心底,让人顿时神清气爽。花朵张开花瓣,仿佛在微笑着对我说:“欢迎光临。”

  我站起身来,抬头,看到了高大的柳树。柳树的枝桠在风中摇曳,像一个优雅的少女梳理着随风飘扬的长发。鱼儿不停地跳出水面,给被雨打断的*静水面增添了涟漪,一直荡漾直到消失。我慢慢的放下了雨伞,让自己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很快,我的睫毛上沾满了雨滴,睫毛颤动着,雨滴不时落下,消失在茂密的草丛中。

  远处,只剩下一片阴霾。在大家的.眼中,连绵起伏的丘陵是一片朦胧的绿色,却格外的赏心悦目。为黄色的秋天增添一抹生机勃勃的绿色。在这朦胧的绿色中,我隐约看到一座钟楼……

  雨滴滴落,滴落到树木环绕的湖中,发出很清脆的声音——叮咚叮咚!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扩展10)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及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谏太宗十思疏

  唐代:魏征

  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也。(思国之理一作:思国之治)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想谗邪一作:惧谗邪;弘兹一作:宏兹;在君一作:君臣)

  译文

  臣闻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也。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的高峻,永远保持*的*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想谗邪一作:惧谗邪;弘兹一作:宏兹;在君一作:君臣)

  **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注释

  臣闻求木之长(zhǎng)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jùn)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yù)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shē)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也。

  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浚:疏通,挖深。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明哲:聪明睿智(的人)。当神器之重:处于**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位为“神器”。域中:指天地之间。休:美。这里指*的*和美好。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yīn)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jié)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fù)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殷忧:深忧。实:的确。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傲物:傲视别人。物,这里指人。吴越为一体:(只要彼此竭诚相待)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吴:指北方;越:指南方。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董:督责。振:通“震”,震慑。苟免而不怀仁:(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怨不在大:(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畏惟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避**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也能**他的**。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xiè)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chù)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miù)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yì)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想谗邪一作:惧谗邪;弘兹一作:宏兹;在君一作:君臣)

  见可欲: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适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将有所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作,兴作,建筑。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宁。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则思谦冲而自牧: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冲,谦虚。牧,约束。江海下而百川: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盘游:打猎取乐。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敬终:谨慎地把事情做完。虑壅蔽: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想谗邪: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谗,说人坏话,造谣中伤。邪,不正派。正身以黜恶: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黜,排斥,罢免。弘兹九德:弘扬这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简:选拔。效:献出。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轻易的天下就实现大治了。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赏析

  《旧唐书》曾赞扬魏征的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对于魏征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视,说它是“言穷切至”,使得自己“披览亡倦,每达宵分”。他还曾使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训戒**。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经常拜读这篇奏疏,用以规戒自己。由此可见它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即使到了现代,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也仍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这篇奏疏,在写作上很有其特色,它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章根据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之后,逐渐骄傲自满,生活日趋奢靡地情况,指出了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可以“竭诚以待下”,必然会使“骨肉为行路”,最后导致至亲疏远,君臣解体,离心离德,难于保守天下。奏疏不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害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对症下药,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确具体,又实用而不空泛,针对性很强。

  奏疏从头至尾,多用骈偶,或相对为文,或排比论述,辞工文畅,音律**,铿锵成韵,读来如觉连珠滚动,文章一气呵成,论述步步为营,气势雄健有力,警示振聋发聩。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谏议大夫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先以比喻开篇,通过成败得失的比较推论,归结到“可畏惟人”,指出了争取人心的重要性。在这篇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规劝唐太宗在**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写得****,剀切深厚。

  魏征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强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而全文主要阐明的是为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谏太宗十思疏》的精神,主要是规劝唐太宗在“贞观之治”取得成就以后,仍要牢记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善始”、“克终”,以“积其德义”,使国家达到到长治久安的局面。

  《古文观止》评价: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道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德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诰并传。

  魏征这篇谏疏是规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文章第—段即开宗明义,用树木、河流作比,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第二段分析“取易守难”的道理,并从“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入手,得出守成之君“所宜深慎”的结论,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具体内容。所谓“十思”,归纳起来,即戒奢安民、思危反满、宽容仁慈、慎始善终、虚心纳言、拒邪黜奸、刑赏以法。

  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臣闻”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第二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开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则竭诚待人;得志,则纵情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发人深省。

  第三段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等;“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戒躁,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不要放任自己的欲望,要持之有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勤勉政事,处置谨慎,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放低身段,多听取臣下的意见;“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自己有倾向直臣,罢黜小人;“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按国家尺度实行,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戒,语语坦诚,字字惊心。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理想。从用人,纳谏,赏罚,多方来讲、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魏征提出的“十思”能给我们哪些写作的启示呢?

  一是陈述意见的针对性。这奏疏是给**看的,是用来劝谏**的,所以“十疏”所陈述的内容无一不针对帝王的易犯病,又无一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

  二是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这“十思”的内容涉及到与帝王冶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从生活到**,从人个欲望以品德修养,凡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全都考虑到。不但指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费苦心。

  三是安排条款的序列性。“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惧谗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四是语言表达的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成齐整,气势磅礴。显然,这篇古代佳作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写作启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