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3篇
《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1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是唐代著名诗人。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后来他的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县)。21岁的时候中进士,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42),任右拾遗等职。安史叛军攻陷长安时曾授伪职,乱*后降为**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此称王右丞。晚年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王维诗歌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田园山水诗的创作上。他融合并发展了陶潜、大小谢田园山水诗的特点,清新自然,词秀调雅,独树一帜。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他的诗佳句颇多,有浓厚的诗情画意,苏轼曾赞美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注释]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yì):湿。
客舍:旅店。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译诗、诗意]
渭城早晨的细雨,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尘,
客舍旁边一片青翠,嫩柳色绿清新。
劝您再喝完一杯酒,
向西出了阳关,再也没老朋友了。
《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3篇扩展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3篇(扩展1)
——送元二使安西作文3篇
送元二使安西作文1
今天的天气很好,晨雨湿润了土地,树叶抽出了新枝,王维在他的书房里看书,一切都那么*静。
王维放下了书,想起了原来和元二的一些事情:王维和元二是十分要好的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不是王维去元二家就是元二去王维家。他们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突然,一只信鸽飞了进来,信上写着,**有旨命我出使安西,明日启程。元二。王维手中的信一下滑落了,他知道皇命不可违,便想自己亲自为元二饯行,他在家里做好了饭菜,拿出了陈酿的美酒,准备连夜送过去,王维马不停蹄的赶到了元二家时,已经是清晨了。元二刚要上马出使安西,看见王维十分惊奇叫到:“王维,你怎么来了?”王维说:“元二,我是来为你饯行的,咱们找个地方单独谈谈吧!”元二把王维带到屋里,王维拿出自己做的饭菜说:“今日一别不知何时能在相见,请你喝了这杯酒吧!”元二说:“我喝不了这些酒啊,我没有这个量!不行不行!”王维说:“不为别的,就为我们的友谊,请你一定要喝下这杯酒。”元二:“好,就为我们的友情干杯。”元二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辞别王维向安**了,临走时,说:“有好诗一定要给我邮过来啊。”王维含泪吟出了《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作文2
在一个早晨,渭城下着蒙蒙的细雨。
此时,“诗佛”_——王维的心也是如此。因为他的朋友元二马上要出使安西,去那个怪石遍布,人烟荒凉的不毛之地了。外面,蒙蒙的细雨湿润了地上的泥土,还使柳树焕然一新。
这时,一个身影摇摇晃晃地从旅店中走出来。噢,是元二,是即将出使安西的元二!王维的心十分忧伤。
就在元二的嘴里马上要吐出:“朋友,再见在我不在的日子里,你多保重!”的时候,王维说:“朋友,请跟我再进旅店,再喝完最后一杯醇香的美酒吧!”元二听了,便答应了。
他们进了旅店,王维便点了一杯最美,最好的酒。与元二干了一杯。饮完酒后,王维便祝福元二:“你这一行,凶吉知多少,望你能逢凶化吉,在安西建功立业,将来凯旋而归!”说完,元二就骑马走了。
王维看着元二的远影,惆怅之情油然而升,便写下了,《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作文3
清晨,细密如银毫的'雨丝撒在了渭城,雨滴顺着柳叶汇聚成珠,滑落而下。
在这境界中,却有一对好友要分别,就是我和元兄。远处传来了一阵马蹄声和歌声。我知道,元兄来了。
我让元兄坐下。可我俩却半晌不言,就互相看着对方。此时,我的眼里,已有淡淡的泪珠,鼻头发红。最后还是元兄先开口,他安慰我说:“王兄啊!以后我们可以有缘再见啊!”我没有回答,因为喉咙早已哽咽,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过了一会儿,我才憋出一句:“元兄,为何走得甚早,不多留几日?”“王兄说笑了,**下旨,我等何敢不从?”“是,只恐你走后,无人与我共赏明月,吟诗作赋了。”我苦笑着,叹了一口气,摇摇头。元兄搭着我的肩头,说:“王兄此为何话?以王兄的才能,怎么会无另其好友呢?
一旁的窗外,大雨倾盆,似乎在和我一起哭泣。我默不作声,只是向元二敬了杯酒,一饮而尽。“元兄,此次路途遥远,到了记得报信。莫心急,先安顿好。”我鼻头一酸,“你这一走,不知几时能回啊!”元兄点点头:“一定,一定。”“来,为我们兄弟俩再干一杯!”元兄接过,与我一饮而尽。旁边古道显得凄凉,柳树飘飘,使人发凉。
元兄说:“王兄,我该走了。”我什么都没说,倒了两杯酒,双手紧握酒杯把手,双手发抖,我把一杯递给元兄。元兄推手,刚要拒绝,我立刻说:“元兄,喝下吧,你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元兄听了这话,把酒喝下了。元兄径直向前走去。我跟着元兄后面走,元兄对我说:“王兄,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请留步。”元兄便摘下一根柳树,送给我,我也摘下一地柳枝送给他。我站在原地,望着元兄渐渐远去的背影和手中的柳枝,默默哭泣。
我望着阳关三叠的细雨与青青草地,便大声吟诗一首: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敌人。
**笑着,低声细语:“唉,真不知何时才能与王兄再相见呢,是永久吗?”
《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3篇(扩展2)
——《送元二使安西》的说课稿3篇
《送元二使安西》的说课稿1
说教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着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说过程:
大纲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为了变课堂上教师教为学生自主的学习,让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上的双主体,我的课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下面我就从知作者、读古诗、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拓诗篇这六个环节来谈谈对这节课的教学安排。
一、知作者
导入新课后,孩子们回忆学习古诗五步法,然后自主学习。
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
二、读古诗
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 舍 更 尽。
三、解诗意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几个注解,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湿润的意思,更尽就是再饮完的意思,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继而全班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的机会。
四、悟诗情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在悟诗情这个环节我们将解决该问题,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难点,我想从如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1、 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
先请学生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学生自读。
古诗后进行交流。可以从以下依据得到证实:
(1)、元二,这个名字叫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
(2)、从“故人”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知己。
(3)、“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4)、“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此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引向这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
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在安西生活如意。这还是一杯……的酒,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一遍一遍,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这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教师可以请学生再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2)、柳,如果没有学生提起,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2、 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当时阳关离渭城路途遥远,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那么安西离渭城到底有多远呢?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 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在整个悟诗情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完全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
五、入诗境
在学生对古诗体会的基础上,教师可配上古曲《阳关三叠》,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六、拓诗篇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可以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
如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千古名篇。
《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3篇(扩展3)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3篇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1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安西,安西都护府。治所故址在今新疆**县。
本诗为赠别而作,后由乐人谱曲。其曲名为《阳关》,又名《渭城》;作为送别曲,流传很广。
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诗文多得不可胜计。南朝江淹专门写了一篇《别赋》,赋的一开头就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送别曲也很多,汉横吹曲有《折杨柳》、《小折杨柳》,相和大曲有《折杨柳行》,南朝清商曲有《月节折杨柳》等。
诗开头“渭城”一语点出诗人饯别元二的地方。“客舍”自然是渭城中的一个所在,是饯别的具体地点。并说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天下了一阵小雨。首句的“朝雨”因次句“柳色新’三字而知为春雨,这种写法叫做互文见义。这可以使语言更精炼。
写离情别绪。诗人笔下的景物也往往成为有情之物。代人伤心,为人垂泪。本诗写春朝两,下“襄轻尘”三字,表明两不大,只是沾湿了地皮。接着又说,环绕客舍四周刚刚放叶的柳树。经春雨洗过,益发显得青翠嫩绿。这里描绘的是一个空气清新。盎然生意的春天的早晨。此种写法。似与“送行”的气氛不十分谐调。然而。诗人心甲已先装着一个“别”字。虽有良辰胜景。也无心流连。别意正是以潜意识的形式笼罩景物、环境的。由此可以看到,主观情感在一篇抒情诗中的决定性作用。
其中的关键词语是“柳色”。古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汉代长安城东郊有一条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桥名“灞桥”,人们在这座桥上送别亲友,要折下桥头的柳枝送给行人,这就是所谓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离别之意。这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因此,作为文化标志的一事一物写入诗中,就使诗具有十分丰厚的情感意蕴。“柳色新”三字在诗中有双重含义:既是写时令节候,也是离情别绪的心理映现。“柳色新”三字是前二句和后二句的关节。
后二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这类常情写在此处,读来特别朴实深厚,紧相呼应的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使这杯酒具有极重的分量。那是故人的一片心肠。唐代由于国力强盛,对外的交流往来也空前频繁,因此经常有人“西出阳关”,或出使,或经商。出阳关向西,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而且要涉足杳无人烟的大漠,所以将出阳关的入,内心无限凄凉。前来送客的亲友自然也怀有同样的心情。本诗中的元二的心情,当不胜故国他分之感。此时的故人之情,较之寻常情况下,弥足珍贵。“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可谓笔力千钧。
白居易《对酒》诗:“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可见此诗打动人心的力量。正因为这首诗说出每个出关、送行人的内心感情,得到许多人的强烈共鸣,成为广泛传唱的出塞曲。
《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3篇(扩展4)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5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
教学目标
1.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
2.安西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
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看课题,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
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估计: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师: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师:谁还想读?
指名美读。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7.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二)了解**的背景,明白**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尔**区。
2.师: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时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
──《母亲和我们》.韩天航
这是我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韩天航描写他小时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可能会经过……(师拖长声音引学生说出重重山,万条河)还可能要经受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气候、路上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等等……是啊!出使西域,张骞用了十三多年,苏武用了十五年……。这酒中能不盛满了一份思念吗?
是呀!西出阳关荒漠绝域,安知千里外,不有风兼雨。朋友保重啊!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种语言,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师问: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这么艰辛、危险,你为什么还要去安西?估计:**下的命令谁敢不从?
4.师讲解: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5.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副板书: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计:诗人在劝元二)师:只是王唯在劝吗?先放到这,让我们来想一下,诗人可能在和元二说些什么?师引导学生说课前准备的话。(指名叫五位学生,当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师: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师拿道具酒杯。)
(1)难忘当初,我们一起饮酒赋诗,纵吗驰骋,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可这一切美好的快乐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怎不让人有种落花流水的伤感呢?罢罢罢,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
(2)元二啊,你到了异地他乡,言语 不通,水土不服,想念故土又身不由己,那时的孤单又谁和你一起承担呢?人生难得一知己,可我又不能随君远去,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
(3)元二啊,你这一走,我们再难相见,送君钱里终须一别,就此分手吧,愿我们美好的情感温暖你的旅程,祝愿你在安西那遥远的边疆建功立业,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
师范读全诗,师有感情朗读。
语已多,情未了!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
3.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4.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读。
5.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离人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再读这一句。
6.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7.师:这两句中有一个生字:君。(师板书)谁能组词?(多组几个。)
三、音乐渲染,品味诗境,情读古诗
1.让我们在静静的读古诗,体会一下诗的意境。
师放音乐生默读古诗。
2.学生展示读古诗。
四、走出文本,回归现实,练习写话
1.这首诗是描写友情的极品,当时曾被人们编成乐曲,这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师板书)广为传唱。尤其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也可以用这两句。
2.生:……
3.师:对,学过的好诗、好句、好词要学会运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为你的文章添色。
4.师:此时,可能你也有些话想对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和你分开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笔和纸,把它写出来。
(提醒学生用上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名句为文章添色。一句两句即可。)
5.音乐。学生写,师巡视。
6.示读。
五、总结升华
师: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2
设计理念:
古诗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其一,教会学生一首诗,读通读懂,会背会写,此为初级目标。其二,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会意、入境、悟情,此为中级目标。而更重要的应该是通过古诗教学来构建一种“场”,一种弥漫在整个课堂之中的“文化场”,此为其三。这种被称之为“场”的东西,它一定是基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它一定是体现着精神的厚重和情感的力量。在氤氲着这种文化气息的“场”中实现对古诗教学终极目标的达成。
基于以上认识,本设计立足文本,从语言文字入手,前两句诗实现“入境”:想象一幅“画”,感悟“诗中有画”;抓住一个“柳”,感知诗歌意象。后两句诗突出“悟情”:以“情”为主线,以“读”为根本,引领学生反复涵泳,反复品味,一唱三叹,获得情感共振。加之音、诗、画、声多管齐下,让学生在情境诵读中入情,在切己体悟中融情,在吟唱歌咏中激情,最后在送别组诗的拓展和毕业话题的延伸中升华情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就这样在一次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彰显,也润物无声似地浸润、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
教学目标:
1 借助教材注释,自主读懂古诗。
2 学习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 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初步感知诗歌意象。
4 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由曲入诗
1 师生谈话,欣赏音乐。(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
这是用我国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古琴演奏的,这首古琴曲叫做《阳关三叠》。从《阳关三叠》的琴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 引出课题,了解题意。
(1)《阳关三叠》是唐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它之所以流行,不仅因为它的旋律古朴优雅,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的诗作谱曲而成的。(出示古诗)
(古琴曲《阳关三叠》是唐人根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谱曲而成的。课始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一方面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色彩,并由曲入诗,为古诗的赏读奠定情感基调;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
(2)读诗先读题。指名读题。从这个题目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3)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再来读题,你认为应该怎样读?
(4)指名读,齐读诗题。
二、自主读诗,读准读通,粗知大意
1 自读。出示自读要求:
(1)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借助教材上的注解试着解读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讨论解决。
2 交流。
(1)指名读,重在读准字音。如“客舍”的“舍”读第四声。
(2)解读诗意。这首诗讲了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解读一下诗句的意思?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
(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作为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一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达成这一基本的学习目标。)
三、赏读诗句,感悟意象,渐入诗境
1 想象画面,体悟“诗中有画”。
(1)学习“品诗”。读诗如品茶,一口为喝,二口为饮,三口才叫品。读诗不仅要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把诗的韵味和感觉读出来。这就叫品诗。王维的诗应该怎么品呢?宋代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王维的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诗中有画”,所以读他的诗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出诗情画意。
(2)想象画面。指名读诗的前两句,你的头脑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交流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朝雨客舍柳色)
(4)品味画面。如烟如雾的蒙蒙细雨,瓦楞青青的旅舍,清新嫩绿的杨柳。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最直接的感受是怎样的?怎样读出它的美?指名读。**练读。
(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品诗。这一环节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渐入诗境,体悟情感。)
2 回文质疑,感知“柳”之意象。
(1)诗读到这里,再请你联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既然是送别,为何写景如此清新美丽?)
(2)从这画面中你还品出了别的滋味吗?你是如何体会的?
是啊,其实细雨也好,客舍也罢,总能勾起离人心中淡淡的愁绪,特别是这依依杨柳更是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究竟是什么滋味呢?
(3)拓展“折柳赠别”组诗。出示三首诗,**朗读,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歌》李白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送别》王之涣
湘水已在朦胧中,家在德山东更东。
此去谁与君共到?一程柳絮一程风。
――《赠友人》
(4)说发现,悟意象。这三首诗里出现了相同的景物――柳树,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离别。为什么作者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柳来表达离别之情呢?
(5)折柳赠别古来有之。最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样的诗句。后来人们就常常借柳来表达挽留、不舍的意思,因为随风舞动的杨柳最容易勾起人们千丝万缕的离愁,而且“柳”与“留”谐音,柳就成了离别的象征。
(6)出示第三首诗《赠友人》的作者――帅晓梅,并简介诗的来历:这是去年春天我的一位同窗好友调往外地工作时,我特意写下赠送给他的。其中“一程柳絮一程风”表达了我对好友的惜别之情。可见古往今来,无论是大诗人还是常人对朋友的情谊都是相通的。诗人王维也正是在借柳惜别、借景抒情。(板书:景情)
(7)明白了诗人笔下暗藏着的如此深意,再来读一读一、二句,试着把离情融进这美景中。
(诗歌是靠意象说话的,如“月”之于思乡、“柳”之于赠别,都是古诗特有的表现手法。如何让学生感悟到这首诗中“柳”的意象呢?通过拓展一组“折柳赠别”诗,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三首诗的共通之处,从而感悟古诗意象的妙处,体会诗情画意中蕴含的离愁别绪。而出示教师本人的一首赠别诗意在强化柳的意象在今人诗作中的作用,并淡化作诗的神秘色彩,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品读诗句,以读悟情,强化情感
1 知路遥,叹艰辛。
(1)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清晨,诗人王维却要送别自己最好的朋友到安**。
(2)知道安西在哪儿吗?从渭城到 阳关、出阳关到安西数千公里的路程,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由于交通极其不便,即使乘坐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一马车也要足足走上半年多的时间!所以诗人说――(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板书:更尽酒无故人)
2 一“无”一“有”,对比品读。
(1)西出阳关无故人,见不到的只是“故人”吗?还见不到什么?
(2)又只是见不到吗?还听不到什么?或者还尝不到什么?
(3)所有的一切都浓缩在一个“无”字当中。那么,西出阳关之后“有”的又是什么呢?
(这一环节紧紧扣住“无故人“的“无”字做文章,通过这一“无”一“有”的对比品读,让学生对元二出使安西后的孤独寂寞感同身受,强化诗句的情感色彩。)
3 情境诵读,入境悟情。
(1)(出示“荒漠绝域图”,配埙曲)西出阳关,满目荒凉,元二不仅要历经跋涉的艰辛,还要饱尝旅途的孤独。而千里之外的安西,终年黄沙蔽日,荒无人烟。风沙茫茫,长路漫漫,这一去何日是归期?
(2)此时此刻,如果你是王维,你有什么话想对元二说吗?
(3)是呀,说不完的离愁别绪,道不完的深情厚谊,千言万语汇成一句(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所有的关切与牵挂汇成一句(再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是一杯怎样的酒?这样的酒喝过多少杯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出来的?把你的这种感受融到你的朗读中。指名读。
(6)是呀,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只知道相见时难别亦难;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只知道举杯消愁愁更愁;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只知道天色已经不早,朋友即将启程。来,举起酒杯,把所有的情意融进这酒中,再送元二一程吧。(三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五、一唱三叹,情感共振
1 几年以后,王维去世,这首诗也就成了王维送别元二的千古绝唱。(播放合唱版《阳关三叠》片断)
2 师范唱歌曲《阳关三叠》片断,生伴随音乐轻轻哼唱。
3 因为这首歌传达了人们共同的心声,所以千古传唱,流传至今。正如歌中唱道:“阳关三叠唱无休。一句离歌一度愁。南去北来无了期,离思赢得恨悠悠。”(齐读)
(怎样读出后两句诗中令人荡气回肠的离情别意?音乐、画面的烘托,歌词的渲染以及教师深情的语言描述为课堂营造了一种令人不能不为之心动的“场”,这一唱三叹的涵泳吟唱令学生和听课的老师纷纷泪下。)
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 拓展送别组诗。
(1)古人说:人生自古伤离别。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离别都如此感伤。你们还读过哪些送别诗?你能背背其**象最深的诗句吗?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力量?
(2)生背诵课内外积累的送别诗。
2 小结送别主题。其实古往今来,无论是感伤还是劝慰,也无论是鼓励还是祝福,所有的送别诗里浸透的其实是同一个字,那就是对朋友深深的“情”。
(不同的送别诗表达着不同的情感色彩。课到此处,通过一组送别诗的拓展及时把学生从伤感的情绪中拉出来,既达到了拓宽学习内容、积累诗句的目的,又让学生了解了送别诗不同的情感类型。)
3 联系实际,升华主题。
(李叔同之《送别》音乐响起)再过几个月我们就要毕业了,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当这首熟悉的骊歌再度响起时,你的心头是否也会涌起一股或浓或淡的离愁?
人生聚散无常,我们真的应该常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好好珍惜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感谢命运让你们结缘,让你们相遇相知,让你们相互见证彼此的生命历程。如果你常常这样心存感激,那么无论将来你身在何方,你都会感受到爱的温暖与力量。(出示王勃诗句)最后让我们再互道一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体起立,再次齐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后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是煞费苦心的。一方面联系学生实际将话题转到毕业送别上,让学生的内心再一次掀起情感波澜;另一方面将送别的小主题升华到人生的大主题,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学会珍惜。最后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作结,师生的情感再次达到**。)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3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课件激**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含*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和着《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
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元二谁?他与王维的关系?教学故人。
3、元二出使至哪儿?(安西)解读安西。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
(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具**置:
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地图明确地点。
3、课件同时出示标有三地名的地图:
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
(渭城──阳关──安西。)
4、路程,体会离情:
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若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
(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
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
2、客舍:
客中送客。
(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
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
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吟诵。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后之咏别者,众有千言万语,贻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跟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据说,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课件出示:
王维兄:展信问安!记得去年今日
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这封信已残缺不全,聪明的你,能根据今天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4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古歌,背诵古诗。
2 、认识 2 个生字,会写 1 个生字。
3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4 、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学生分析:
学生以前学过王维的诗,对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能比较流利地读出古诗,借助老师的视角能知道这首诗是先写景,后抒情,但对诗中蕴含的情感理解得不到位,诗的韵味与情感没有朗读出来,教学中需要教师的引导
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 对古诗。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从咿呀学语时,爸爸妈妈就喜欢教你们背古诗,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古诗。今天老师就考考你们,我背上句,看你们能否接上下句。有信心吗?
(师生对古诗)
2. 板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看老师板书题目。
板: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领读课题)
3. 解诗题。
“元二”是指一个人,姓元,猜猜看,他在家排行老几?(师生互动)所以称其为元二。想想看,“使”怎么讲?(师生互动)出使,古时候,朝廷给有识之士委以重任,去一个地方完成任务,为出使。安西,是一个地方,唐朝安西都护府,是今天新疆*尔**区**县一带。谁来说说“送送元二使安西”什么意思?(师生互动)就是王维从长安来到送别城渭城来送别他的朋友元二出使安西。想想王维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 . 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古诗,借助拼音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读古诗)
2 . 指明读诗,检查字音,指导读准多音字。
板:朝 舍
这有两个多音字,谁会读?(出示“朝 舍”指名读)
它们在这首古诗中怎么读?(指名读后齐读)
3. 指导写“舍”字。
4. 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我们读古诗不但要把古诗字音读准,还要读出古诗的节奏和味道。谁来说说怎么读出古诗的节奏与古诗的味道?
(指名回答:诗的字词间要有停顿,字音要有轻重长短)对,你如果这样读了,就读得抑扬顿挫,字正腔圆了,就有了诗的味道了!
(课件出示节奏划分线)请看大屏幕,听老师读一读。(教师范读)
谁来试一试?(指名读)
评价后(齐读古诗)
过渡,小结学法 :我们刚才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诗文,(板:读诗文)这是我们学校古诗的初级目标,我们还要理解古诗的意思。(板:解诗意)
三. 深入理解,感悟诗情
1. 整体感知,入诗境。
(1) 学生自读自悟。
请同学们低声吟诵古诗三遍,你从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还可以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看一看,想一想。(学生自解诗意,教师巡视辅导)
还可在古诗旁把你仿佛看到的内容歇一歇。(学生继续自学)
(2) 小组交流。
同桌先交流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小组交流对古诗的理解与感受)
2. 分部解读,悟诗情。
(1) 想象画面悟诗情。
解读一二行诗:
出示一二行古诗(指名读)
这是什么时候的一场雨?(指名回答引出“朝雨”)
你从这两行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 )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象讲诗意)
评价后(把我们带入了诗的意境!)(板:入诗境)
请你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行诗。(指名读)
解读三四行诗:
前两行诗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清新的美景。再看后两行诗,诗人笔锋一转,在写什么?(生回答:人)请你读读者两行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目的要达到:学生能说出感受到王维与元二两人感情深)(在学生说画面的时候,顺势板:劝酒)
评价后(板:悟诗情)
请你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行诗。(指名读)
(2) 从“酒”入手悟诗情。
透过你们的声音,老师不禁浮想联翩:“酒逢知己千杯少”是一种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是一种祝福的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一种浇愁的酒。在元二即将远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又是怎样的一杯酒呢?
(指名回答)(送别的酒 挽留的酒 不舍得酒......)
可是此时,分别就在眼前,元二这次可不是一般的远行啊!请看——(课件出示唐朝疆域地图)从渭城到安西相隔6000多里啊!古人远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上半年啊!
安西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课件出示安西风貌图)请你说。渭城呢?(渭城风貌图)(指名看图说)
面对此情此景,王维对元二的这份离别之情怎能不强烈,怎能不深挚呢!如果此时你是王维,象对元二说些什么呢?(指多名学生说)
教师评价后齐读——(屏幕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感情齐读诗句)
(3) 再现情景情更深。
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啊!
(课件再现劝酒送别的情景)(音乐画面)
是那些景物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学生看视屏后指名回答)(雨 柳)
板:朝雨 柳新
理解“柳”的古义:“柳”与“留”谐音,柳树自古以来就是离别的象征。古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以表示挽留之意。所以,飘洒的绵绵细雨,满目的青青杨柳,怎能不让人伤感离别呢!
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诗(音乐起)再次去感受诗人那依依不舍的情吧!
板:依依不舍情
(生配乐齐诵古诗)
3. 总结学法,升诗情。
这节课,我们用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学习了这首古诗。我们通过对描写景物的体会,对诗句语言的品味,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领悟了诗人那难舍难分,依依不舍的情感!
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来背诵这首古诗吧!(配乐齐背)
四 、课堂拓展
王维的这首送别诗,不单道出了他的情,更道出了天下人离别时的情感,被推为送别诗之首。课后,同学们可以搜集一下其它的送别诗,按今天的方法去体会诗人的情感。
附板书 :
送元二使安西 读诗文
[ 唐 ] 王维 解诗意
朝雨 柳新 劝酒 入诗境
依依不舍 悟诗情
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5
设计理念:
古诗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其一,教会学生一首诗,读通读懂,会背会写,此为初级目标。其二,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会意、入境、悟情,此为中级目标。而更重要的应该是通过古诗教学来构建一种“场”,一种弥漫在整个课堂之中的“文化场”,此为其三。这种被称之为“场”的东西,它一定是基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它一定是体现着精神的厚重和情感的力量。在氤氲着这种文化气息的“场”中实现对古诗教学终极目标的达成。
基于以上认识,本设计立足文本,从语言文字入手,前两句诗实现“入境”:想象一幅“画”,感悟“诗中有画”;抓住一个“柳”,感知诗歌意象。后两句诗突出“悟情”:以“情”为主线,以“读”为根本,引领学生反复涵泳,反复品味,一唱三叹,获得情感共振。加之音、诗、画、声多管齐下,让学生在情境诵读中入情,在切己体悟中融情,在吟唱歌咏中激情,最后在送别组诗的拓展和毕业话题的延伸中升华情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就这样在一次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彰显,也润物无声似地浸润、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
教学目标:
1 借助教材注释,自主读懂古诗。
2 学习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 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初步感知诗歌意象。
4 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由曲入诗
1 师生谈话,欣赏音乐。(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
这是用我国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古琴演奏的,这首古琴曲叫做《阳关三叠》。从《阳关三叠》的琴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 引出课题,了解题意。
(1)《阳关三叠》是唐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它之所以流行,不仅因为它的旋律古朴优雅,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的诗作谱曲而成的。(出示古诗)
(古琴曲《阳关三叠》是唐人根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谱曲而成的。课始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一方面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色彩,并由曲入诗,为古诗的赏读奠定情感基调;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
(2)读诗先读题。指名读题。从这个题目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3)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再来读题,你认为应该怎样读?
(4)指名读,齐读诗题。
二、自主读诗,读准读通,粗知大意
1 自读。出示自读要求:
(1)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借助教材上的注解试着解读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讨论解决。
2 交流。
(1)指名读,重在读准字音。如“客舍”的“舍”读第四声。
(2)解读诗意。这首诗讲了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解读一下诗句的意思?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
(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作为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一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达成这一基本的学习目标。)
三、赏读诗句,感悟意象,渐入诗境
1 想象画面,体悟“诗中有画”。
(1)学习“品诗”。读诗如品茶,一口为喝,二口为饮,三口才叫品。读诗不仅要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把诗的韵味和感觉读出来。这就叫品诗。王维的诗应该怎么品呢?宋代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王维的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诗中有画”,所以读他的诗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出诗情画意。
(2)想象画面。指名读诗的前两句,你的头脑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交流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朝雨客舍柳色)
(4)品味画面。如烟如雾的蒙蒙细雨,瓦楞青青的旅舍,清新嫩绿的杨柳。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最直接的感受是怎样的?怎样读出它的美?指名读。**练读。
(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品诗。这一环节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渐入诗境,体悟情感。)
2 回文质疑,感知“柳”之意象。
(1)诗读到这里,再请你联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既然是送别,为何写景如此清新美丽?)
(2)从这画面中你还品出了别的滋味吗?你是如何体会的?
是啊,其实细雨也好,客舍也罢,总能勾起离人心中淡淡的愁绪,特别是这依依杨柳更是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究竟是什么滋味呢?
(3)拓展“折柳赠别”组诗。出示三首诗,**朗读,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歌》李白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送别》王之涣
湘水已在朦胧中,家在德山东更东。
此去谁与君共到?一程柳絮一程风。
――《赠友人》
(4)说发现,悟意象。这三首诗里出现了相同的景物――柳树,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离别。为什么作者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柳来表达离别之情呢?
(5)折柳赠别古来有之。最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样的诗句。后来人们就常常借柳来表达挽留、不舍的意思,因为随风舞动的杨柳最容易勾起人们千丝万缕的离愁,而且“柳”与“留”谐音,柳就成了离别的象征。
(6)出示第三首诗《赠友人》的作者――帅晓梅,并简介诗的来历:这是去年春天我的一位同窗好友调往外地工作时,我特意写下赠送给他的。其中“一程柳絮一程风”表达了我对好友的惜别之情。可见古往今来,无论是大诗人还是常人对朋友的情谊都是相通的。诗人王维也正是在借柳惜别、借景抒情。(板书:景情)
(7)明白了诗人笔下暗藏着的如此深意,再来读一读一、二句,试着把离情融进这美景中。
(诗歌是靠意象说话的,如“月”之于思乡、“柳”之于赠别,都是古诗特有的表现手法。如何让学生感悟到这首诗中“柳”的意象呢?通过拓展一组“折柳赠别”诗,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三首诗的共通之处,从而感悟古诗意象的妙处,体会诗情画意中蕴含的离愁别绪。而出示教师本人的一首赠别诗意在强化柳的意象在今人诗作中的作用,并淡化作诗的神秘色彩,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品读诗句,以读悟情,强化情感
1 知路遥,叹艰辛。
(1)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清晨,诗人王维却要送别自己最好的朋友到安**。
(2)知道安西在哪儿吗?从渭城到 阳关、出阳关到安西数千公里的路程,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由于交通极其不便,即使乘坐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一马车也要足足走上半年多的时间!所以诗人说――(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板书:更尽酒无故人)
2 一“无”一“有”,对比品读。
(1)西出阳关无故人,见不到的只是“故人”吗?还见不到什么?
(2)又只是见不到吗?还听不到什么?或者还尝不到什么?
(3)所有的一切都浓缩在一个“无”字当中。那么,西出阳关之后“有”的又是什么呢?
(这一环节紧紧扣住“无故人“的“无”字做文章,通过这一“无”一“有”的对比品读,让学生对元二出使安西后的孤独寂寞感同身受,强化诗句的情感色彩。)
3 情境诵读,入境悟情。
(1)(出示“荒漠绝域图”,配埙曲)西出阳关,满目荒凉,元二不仅要历经跋涉的艰辛,还要饱尝旅途的孤独。而千里之外的安西,终年黄沙蔽日,荒无人烟。风沙茫茫,长路漫漫,这一去何日是归期?
(2)此时此刻,如果你是王维,你有什么话想对元二说吗?
(3)是呀,说不完的离愁别绪,道不完的深情厚谊,千言万语汇成一句(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所有的关切与牵挂汇成一句(再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是一杯怎样的酒?这样的酒喝过多少杯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出来的?把你的这种感受融到你的朗读中。指名读。
(6)是呀,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只知道相见时难别亦难;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只知道举杯消愁愁更愁;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只知道天色已经不早,朋友即将启程。来,举起酒杯,把所有的情意融进这酒中,再送元二一程吧。(三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五、一唱三叹,情感共振
1 几年以后,王维去世,这首诗也就成了王维送别元二的千古绝唱。(播放合唱版《阳关三叠》片断)
2 师范唱歌曲《阳关三叠》片断,生伴随音乐轻轻哼唱。
3 因为这首歌传达了人们共同的心声,所以千古传唱,流传至今。正如歌中唱道:“阳关三叠唱无休。一句离歌一度愁。南去北来无了期,离思赢得恨悠悠。”(齐读)
(怎样读出后两句诗中令人荡气回肠的离情别意?音乐、画面的烘托,歌词的渲染以及教师深情的语言描述为课堂营造了一种令人不能不为之心动的“场”,这一唱三叹的涵泳吟唱令学生和听课的老师纷纷泪下。)
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 拓展送别组诗。
(1)古人说:人生自古伤离别。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离别都如此感伤。你们还读过哪些送别诗?你能背背其**象最深的诗句吗?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力量?
(2)生背诵课内外积累的送别诗。
2 小结送别主题。其实古往今来,无论是感伤还是劝慰,也无论是鼓励还是祝福,所有的送别诗里浸透的其实是同一个字,那就是对朋友深深的“情”。
(不同的送别诗表达着不同的情感色彩。课到此处,通过一组送别诗的拓展及时把学生从伤感的情绪中拉出来,既达到了拓宽学习内容、积累诗句的目的,又让学生了解了送别诗不同的情感类型。)
3 联系实际,升华主题。
(李叔同之《送别》音乐响起)再过几个月我们就要毕业了,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当这首熟悉的骊歌再度响起时,你的心头是否也会涌起一股或浓或淡的离愁?
人生聚散无常,我们真的应该常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好好珍惜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感谢命运让你们结缘,让你们相遇相知,让你们相互见证彼此的生命历程。如果你常常这样心存感激,那么无论将来你身在何方,你都会感受到爱的温暖与力量。(出示王勃诗句)最后让我们再互道一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体起立,再次齐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后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是煞费苦心的。一方面联系学生实际将话题转到毕业送别上,让学生的内心再一次掀起情感波澜;另一方面将送别的小主题升华到人生的大主题,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学会珍惜。最后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作结,师生的情感再次达到**。)
《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3篇(扩展5)
——《送元二使安西》扩写3篇
《送元二使安西》扩写1
在春天里的一个早晨,元二对王维说:朝廷叫我去安西当官,我必须得走了,再见了朋友。”
王维听了,泪流满面,眼睛里那晶莹的泪珠如同大雨瓢泼而下。他的鼻子忽大忽小,在不停地啜泣,悲伤地说:“那你何时再回来呀?”“可能再也不回来了!”元二低着头,闭着眼睛,绝望地说。
这时,一阵微风吹了过来,柳枝随风摆动,地上尘土飞扬,都似乎在向元二不停地招收,像是在挽留元二,依依不舍。
忽然,大风吹了过来,没一会儿,雷声大作,下起了倾盆大雨,把柳枝冲得更加伤心了。把尘土冲得一干二净,仿佛东海龙王也为王维和元二朋友之间永久分离而痛苦流涕,仰天长啸。
王维双手紧紧握着酒杯,哀伤地说:“好吧,我敬你一杯,祝你顺利到达安西,路上顺风顺水。”元二也双手端起酒杯,用力一干,一仰头,把酒喝了下去。王维心想:“像以前我们一直形影不离,但是今天我们一定得分开了,希望未来还可以见到元二。”
这时,王维突然看见了自己的马和元二的马也不想分离,似乎也在说话。
过了一会,元二对王维说:“那我先走了,以后保重,王维!”“你出了阳光,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朋友了!”王维低着头说。元二坐上马车,奔驰而去,在飞扬的尘土中越行越远。
王维挥舞着双手,喊道:“后会有期!”
《送元二使安西》扩写2
有一天,渭城的早上下了一场如酥的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一棵棵柳树,被小雨冲洗后更加苍翠欲滴了。
这时,王维的一位非常好的老朋友元二就要走了,王维来送元二。你真的要走了我的老朋友。王维说。是的,我有一点事情,所以要出去一下,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元二回答。你就要走了就让我们吃完这一顿饭,你再走吧。王维对自己的老朋友说。
吃饭的时候,王维拿起杯子来对元二说:我的老朋友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吃饭,请你喝下这一杯醇香的美酒吧。元二也拿起杯子来,他们喝了很多的酒。王维对自己的朋友元二说:等你西出了阳关之后,你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一起和你饮酒作乐了。船来了,元二**船就要走了,王维很依依不舍,就写出了这首诗《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扩写3
渭水之畔,水波微漾,幽幽古城,杏花烟雨,一场朝雨拂去一夜的倦怠,路面上的轻尘是谁的留恋泛滥在整座城,湿润在这雨雾中?撑一把油纸伞,踏雨行走在青石路上,满腹不舍,满心嘱咐,却又相对无言,无从开口,就让那无言的关怀化在这风里,吹入你心间。古亭旁,清风吹起青翠的柳条,柳叶上的雨珠是为谁的离别而洒落?友人啊,你多喝一杯故乡这醇香的酒吧,记住故人熟悉的乡音。故乡的酒是一支幽远的歌,越久越缠绵醉人;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身在他乡,当你觉得孤寂时,就看看这轮飘过了故乡土地的月亮,它永远带着乡土气息,安抚你漂泊的心。用手心的祝福为你奏一支“渭城曲”,那透明的琴弦在修长的十指下震颤,震落了脸上的霜华,是谁的眼泪这样甘如泉?面对古道瘦马袅袅炊烟,是谁的叹息这样惆怅如幕?为你折一枝柳放在沉重的行囊里,陪你西出阳关,让你跋山涉水的足迹里有故乡的痕迹,待到春风又绿渭城湖畔时,让这一轮明月,一枝柳条指引你归来的路。“还顾望故乡,长路漫浩浩”,马蹄奔驰,尘土纷飞,你的背影渐行渐远,有人却在绿柳桥畔望着你的背影,迟迟不肯转身……祝福与惜别如蒙蒙细雨浸透悠悠岁月,飘落几段感怀,几丝思念。风吹起异乡的风尘,洗不净那因思念而爬满脸庞的沧桑,道不尽那近乡而怯的情怀!远处的钟声响起,往事纷然如昨,握着一枝清新绿柳——你在那头,我在这头——呢喃!
《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3篇(扩展6)
——《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3篇
《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1
《送元二使安西》是《积累、运用五》第一题读读背背局部的内容。教材的要求是会背诵古诗,至于誊写和大致理解诗意也不在要求之列。这首诗我以前已经带领同学背过,所以,再指导背诵这首诗已经不是我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学这首诗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检查同学**识字的能力。
就我班同学背诵古诗的数量而言,假如他们能把诗中的生字全达到会认,那么,多数同学不但小学阶段的字应该已经全部会认,中学阶段也应该认了不少。所以,在复习古诗的同时,检查他们的识字能力,应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2、理解诗意。
背诗的目的是感受诗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学习运用。因此,要求小朋友在会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意,成了我教学的又一重点。
3、复习拓展。
小朋友们背诵王维的诗已经不少。如何在学习本诗的同时巩固加深对其他诗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应该考虑的。
4、理解王维写景诗的意思,初步感受体会王维诗的风格。
在归类理解诗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概括诗风的环节。虽然不够详细、全面,但通过学习,让同学初步感受王诗的风格,必将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诗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考虑,我带领同学对王维的诗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一、导入。
王维的诗,我们已经背过几篇了。下面我写几个他诗中的.字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吗?(渭、悒)。局部学困生不认识)。因此,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必需要认识生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背诵。
二、复习《送元二使安西》。
让同学朗读后试着说诗的意思。(经过局部同学一个词一个词的理解,加上老师对“元二”、“安西”、“渭城”、“悒”、“阳关”等词的解释,同学们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
三、回顾背过的王维的诗。
1、指名同学领背王维的诗。一个同学领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八首。
2、选择王维写景的诗背诵。
同学们背出了《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五首。
3、理解前四首诗的诗意。
同桌先一首诗一首诗的交流诗的意思,然后分别指名试说。(多叫几个同学)
四、感受王诗的风格。
1、合上眼睛,边背诵王维五首写景的诗,边想象画面。背完后谈自身的感受。
2、通过老师指导,得出王诗的风格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作业:诗配画。
任选王维五首写景诗中的一首,根据自身对诗的理解,回家画一幅画,并在反面用铅笔题诗。明天课前同桌根据画的内容,猜想所画的诗,并点评是否画出了诗意,不当之后加以纠正。
教材要求的内容不多,我竟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有些老师可能会说,为了《积累、运用》上的一首诗,何必浪费那么多时间?对此,我有不同的观点。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同学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小朋友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同学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同学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2
合理运用多**,帮助学生了解当时阳关以西、安西的状况。处于河西走廊尽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从而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
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让学生披文入境,再现故事情景,感悟人物内心世界,与诗人达到情感共鸣。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教师情满胸腔地采用了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最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由于前面的铺垫,感情朗读自然会很到位。学生读出诗人王维与朋友话别时的伤感和心境。
此外,我认为在教学中还有一些方面需要改进:
1、评价语过于单一。若能及时、多样、合理的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评价,则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作为教者,应该时时处处关注孩子的动作、语言甚至每一个眼神,及时调控课堂。
《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3
一堂课下来,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教学中的朗读方式应多样,多让孩子尝试。如教这首古诗时,先让学生尝试读读,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比老师大多了,这也是他们年龄的特点,再听老师读,语言的设计是“你们读得比我小学时候好多了,想听老师朗读吗”,这样问,既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让孩子明白“怎样才能读好古诗,不妨像老师学习一下”。教学水到渠成。像这样多样化的评价,才能启迪学生读书的欲望和思维方式,“原来生活中、学习中许许多多的问题也像朗读评价一样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去解答”。
二、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一部分学困生的兴趣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使课堂成了部分学生展示的舞台,今后应多给学困生表达的机会,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小组讨论交流,没有给足学生说的时间,小组合作有些走过场。另外,当学生读不好时,要再给他机会和指导,让他自信地坐下,这一点今后教学中也要注意
四、语文教学,只阅读一些教育类书籍和杂志,面太窄了,视野太有限了,难于登上大雅之堂,如果改变一下,结局就不同了。如历史、地理、数学等等,比如教这首古诗,运用地理知识,能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运用数字,使学生心中知道实际距离竟这样遥远;运用历史知识,把远距离的事件拉近,再拉近,仿佛如刚刚发生的一样。……因此,老师*日的阅读应该广博而宏富,对教语文是有益的。也就是*时我们常说的“要给孩子一碗水,自己首先应有一桶水”也就是这个理。
《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3篇(扩展7)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菁选2篇)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赏析1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2.使:出使。
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附近。
4.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5.朝雨:早晨下的雨。
6.浥(y):湿。
7.客舍:旅店。
8.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赏析】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的大道上,*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赏析2
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原文: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一作:客舍依依杨柳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注释
(1)渭城曲:另题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2)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浥(yì):润湿。
(3)客舍:旅馆。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4)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此诗以“渭城曲”为题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的大道上,*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3篇(扩展8)
——送元二使安西课后反思 (菁选2篇)
送元二使安西课后反思1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因此,诗歌中常留下空白之处,给人想象的时空。
想象并非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做到品读诗句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一、强调景物的想象。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二、注重情感的想象。
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
在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达到了**,有几个孩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想象诗中之画,感悟酒中之情。设计总是比实践更趋于完美。课上下来,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遗憾。如何把诗的写景部分与后面写情的部分更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何合理地处理朗读的时机与次数,使朗读与感悟融合得浑然一体?……太多的遗憾和困惑将成为我继续前进的动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继续上路……
三、注重创设情境。
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感触到学习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我多次创设学习情境,时而让学生回到旧知识、时而引领学生观赏“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伤感景色,时而让学生变成作者,时而听乐、时而摇头吟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参与学习,溶入课堂、溶入文本、溶入作者的情怀,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得以成功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佳句,学生就象是喝了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一堂课下来,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教学中的朗读方式应多样,多让孩子尝试。如教这首古诗时,先让学生尝试读读,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比老师大多了,这也是他们年龄的特点,再听老师读,语言的设计是“你们读得比我小学时候好多了,想听老师朗读吗”,这样问,既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让孩子明白“怎样才能读好古诗,不妨像老师学习一下”。教学水到渠成。像这样多样化的评价,才能启迪学生读书的欲望和思维方式,“原来生活中、学习中许许多多的问题也像朗读评价一样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去解答”。
二、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一部分学困生的兴趣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使课堂成了部分学生展示的舞台,今后应多给学困生表达的机会,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小组讨论交流,没有给足学生说的时间,小组合作有些走过场。另外,当学生读不好时,要再给他机会和指导,让他自信地坐下,这一点今后教学中也要注意
四、语文教学,只阅读一些教育类书籍和杂志,面太窄了,视野太有限了,难于登上大雅之堂,如果改变一下,结局就不同了。如历史、地理、数学等等,比如教这首古诗,运用地理知识,能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运用数字,使学生心中知道实际距离竟这样遥远;运用历史知识,把远距离的事件拉近,再拉近,仿佛如刚刚发生的一样。……因此,老师*日的阅读应该广博而宏富,对教语文是有益的。也就是*时我们常说的“要给孩子一碗水,自己首先应有一桶水”也就是这个理。
送元二使安西课后反思2
我在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理解诗题。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谈到了相关的内容。如,“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称他元二。“使”:出使,身带使命,不得不去。“安西”:长安以西,西北边疆地区,俗称西域;其次学生通过收集送别诗,已经体会到了每首诗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不同表现,所以加上生动的课件画面,学生的学习情感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
2、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看到了诗中的哪些画面。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3、学法指导与情感的熏陶也做得比较成功,主要体现在多**播放《阳关三叠》和课件播放《送元二使安西》,以及拓展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离别经历所播放的歌曲《祝福》,无论是从视觉还是听觉上都让学生们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熏陶。
此外同事们一致认为在本课教学中,优美的过渡语也起到了良好的熏陶作用,让我意识到良好的教学环节过渡同样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当然,本节课教学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时铺垫做得不足,以致学生对两人离别的情感体会*面化了,并没有立体起来。渭城和安西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一个充满生机,一个满目荒凉;一个春意盎然,一个却黄沙满天;一个随处都可听到浓浓的故乡话,见到可亲的'亲人,一个却举目无亲。可是课堂中我虽然做了一些对安西资料的补充,但是仍然没有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学生不能体会出元二与王维的离别其实是一种生离死别,王维对友人的情感是留恋、牵挂、担忧、祝福的复杂情绪。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入情入境地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从而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是我们大家共同探讨的热点话题,不知同行的您有和妙招吗?
《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3篇(扩展9)
——送元二使安西课后教学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课后教学反思1
《送元二使安西》是《积累、运用五》第一题读读背背局部的内容。教材的要求是会背诵古诗,至于誊写和大致理解诗意也不在要求之列。这首诗我以前已经带领同学背过,所以,再指导背诵这首诗已经不是我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学这首诗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检查同学**识字的能力。
就我班同学背诵古诗的数量而言,假如他们能把诗中的生字全达到会认,那么,多数同学不但小学阶段的字应该已经全部会认,中学阶段也应该认了不少。所以,在复习古诗的同时,检查他们的识字能力,应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2、理解诗意。
背诗的目的是感受诗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学习运用。因此,要求小朋友在会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意,成了我教学的又一重点。
3、复习拓展。
小朋友们背诵王维的诗已经不少。如何在学习本诗的同时巩固加深对其他诗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应该考虑的.。
4、理解王维写景诗的意思,初步感受体会王维诗的风格。
在归类理解诗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概括诗风的环节。虽然不够详细、全面,但通过学习,让同学初步感受王诗的风格,必将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诗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考虑,我带领同学对王维的诗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一、导入。
王维的诗,我们已经背过几篇了。下面我写几个他诗中的字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吗?(渭、悒)。局部学困生不认识)。因此,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必需要认识生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背诵。
二、复习《送元二使安西》。
让同学朗读后试着说诗的意思。(经过局部同学一个词一个词的理解,加上老师对“元二”、“安西”、“渭城”、“悒”、“阳关”等词的解释,同学们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
三、回顾背过的王维的诗。
1、指名同学领背王维的诗。一个同学领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八首。
2、选择王维写景的诗背诵。
同学们背出了《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五首。
3、理解前四首诗的诗意。
同桌先一首诗一首诗的交流诗的意思,然后分别指名试说。(多叫几个同学)
四、感受王诗的风格。
1、合上眼睛,边背诵王维五首写景的诗,边想象画面。背完后谈自身的感受。
2、通过老师指导,得出王诗的风格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作业:诗配画。
任选王维五首写景诗中的一首,根据自身对诗的理解,回家画一幅画,并在反面用铅笔题诗。明天课前同桌根据画的内容,猜想所画的诗,并点评是否画出了诗意,不当之后加以纠正。
教材要求的内容不多,我竟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有些老师可能会说,为了《积累、运用》上的一首诗,何必浪费那么多时间?对此,我有不同的观点。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同学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小朋友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同学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同学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3篇(扩展10)
——送元二使安西改写作文 (荟萃20篇)
送元二使安西改写作文1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今天早晨,柳树随风飘动,被桃花的香味映着,这些景色,我却没有驻足观赏,因为我要去驿站送别我的友人—元二。
到达了驿站,穿过柳林,刚刚下过的雨仿佛知道有人要离开,用她那雨露湿润了充满灰尘的泥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对夫妇,相拥着,充满着离别之情。走到旁边的客舍,我看到了元二。
绿色柳叶的影子印在地上,风一吹就沙沙地响起来,晶莹的雨滴落下来,仿佛我那颗离别的心。
元二折着柳枝,我发现他已经衰老了许多,脸上的皱纹像一条条河流,流入我的心坎里。太阳在灿烂中西沉,我看着那元二,一道晶莹的.水滴从我脸庞划过。
太阳逐渐西沉,望着空空的酒杯,我感到我的心也在逐渐下沉,在那凛冽的西风中,我感到,我竟静静的驻足在夕阳中……
送元二使安西改写作文2
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刚刚下完小雨,雨水从垂柳的枝叶上“滴答滴答”地落下来,像一颗颗晶莹的`泪珠,在雨水的冲洗过后,柳叶更加发青发绿,忙碌的早晨,客舍中的人来来往往,步履匆匆,又有谁会在意我与元君的离别之痛呢?我的好友元君今日即将启程前往安西,安史之乱后大唐再无往日的繁华与兴盛,更何况是边陲安西呢。而且我知道虽然那里战事未起,可周边小国曾多次扰我边境,大战一触即发。虽然昨夜彻夜未眠,但我还是早早来到酒舍为元君践行。
刚刚坐下没多久便听到了急促的马蹄声,一声马匹的嘶鸣声后我知道元君来了,果然一身劲装铠甲的元君出现在门口。我招呼元君坐下,却半晌无言。还是元二打破了沉默,他宽慰我道:“摩诘,我只是到安西几年,以我大唐盛威料那些荒蛮小国也兴不起什么风浪。”我没有回答,并不是我无情无义,而是我的喉咙早已哽咽,我的动作迟缓,因为我舍不得元二离开,抬眼望向元二,元二的脸上似乎有一片水雾“元君……”我刚要张口,可话未说完,便被外面的随从打断了,随从大声说道:“元大人,时间要到了,快出发吧!”我知道随从无意冒犯,只是再不出发真的要耽误行程了。
我送元二来到驿道边,我折下一枝带着露水的青柳递给他,说:“元君,此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见。今日我将此青柳赠与你,望你**得到达安西。”元君似乎要说什么,可终究只是张了张嘴,竟无语凝噎,我们不约而同地端起了桌上的酒,元君,不知此次一别何时再见,就让这杯酒为你践行。元二翻身上马,铠甲明晃晃的闪得人睁不开眼睛。本是柔风细雨的春光,怎晃得人眼睛直流泪呢?
我望着元君离去的方向,直到再也看不到他们,我恋恋不舍地目送元君离开,春日的阳光竟如此刺眼,青草与泥土的味道是那么刺鼻……
送元二使安西改写作文3
又是新的一天。打开窗户,迎面扑来泥土的清香。
下雨了。
走出屋子,旅店的青砖绿瓦上的灰尘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股股流淌着的雨水。雨雾中,道路两旁的柳树枝正在风雨中翩翩起舞,柳叶也变成了青翠欲滴的颜色。
抵不过内心的那丝忧伤,景色再美又有何用!
满腹悲恸的跨上马,飞奔到约定的地点,见一人身着长袍,腰间佩着一把剑,牵着正低头吃草的枣红马在四周不停的张望、寻找着什么。我的心猛地一揪——是元兄。他的身形我太熟悉了,熟悉到随便漫不经心的一瞥就能认出来。他转过身,看见愣在原地的我,便松开了缰绳,迎面向我走来。
“贤弟,今朝这一别,何日才能重逢!”我笑了。可元兄一定知道,在我的笑容之下,隐藏着怎样的哀伤之情。
“元兄,时日不早了,再喝一口离别的酒吧。若你我之缘可入木三分,那么来日我们定能再见!”
入口的酒辛辣无比,正好掩盖住内心的悲伤。扔掉酒瓶,元兄翻身跨**马
最后留给了我一个满含悲意的眼神和一个疲惫的笑容,便转身掉头策马向远方,扬长而去。
我在马上看着元兄离去的背影渐行渐小,心头又涌**那种难以表述的情感。元兄的背影淡淡的,带着一股无言的落寞心情。在逐渐明亮的光线下,散发着空灵的悲伤。草地上的脚印透出了厚重的'心情,斑驳的草痕在我心中刻下了永恒的记忆。
今日之别,何日再见?
今日之别,何日再见?
今日之别,何日再见?
今日之别,有缘,再见……
送元二使安西改写作文4
渭城的早晨,绵绵春雨过后,街上几乎没有一丝尘土,不时有一丝丝凉风向我吹来。
如果在以前,我准会邀上好友元二兄一起吟诗。可是,就今天,我的好友就要离开我,去安西走马**了。
几只小鸟从头顶飞过,望着客栈旁翩翩起舞的柳枝,看看如水一般明净的碧蓝的天空,我心里掠过一丝隐隐的忧伤。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多年的知已就要分隔两地,我的眉头紧皱着。
走进客栈,我看见元二兄已经起床,只见他呆呆地望着窗外,似乎有满腹的心事。我想,元二兄在回忆往事吧!我静静地坐在了他身旁,他转过身来,一把握住了我的手,紧紧地不肯放开。他伤心地说:“贤弟,我要走了,真舍不得你!”我叹了口气,安慰他说:“我也舍不得你啊!当你在外面不开心的时候,多想一下以前,特别是那次,我俩在亭子里边喝酒边赏景边作诗,没想到,我们喝得太多了,被马驮到了森林里。后来,我们在野外睡着了。我们醒来后马不见了,在林子里转了半天,因为我的身子比较弱,还是你把我背回来的呢!哈哈,可是,这样的事,以后只怕不会再有了。”元二脸上现出难得的笑容,说:“朋友之间,这点帮助何足挂齿?只是以后只能成为回忆了!”说着,他倒了两杯酒,给我了一杯,说:“还不知以后还能不能相见呐!”他一扬头,喝了一大口。
我俩的手始终不肯放开。“大人,时候不早了,该上路了。”书童进来催了。“我们喝得太多了,走吧!”元二用深情的目光望着我,我举起酒杯对元二说:“喝了这杯离别的酒吧!过了阳关,就再也没有这样知心的朋友了!”元二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客栈外,元二兄翻身上马。
马蹄得得,我站在石板路上,我目送着他的背影越来越远。
送元二使安西改写作文5
在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里,著名诗人王维要送他的好朋友元二出使安西。
“滴答”“滴答”,什么声音?噢,原来是早晨的一场蒙蒙细雨下在了渭城。这场雨让渭城变得朦朦胧胧的,许多旅店在雨中若隐若现。雨点儿像一个个调皮的娃娃,嬉戏着落了下来,湿润了路两旁轻轻的尘土。在旅店旁,青青的柳树一下一下地梳着自己的长头发,仿佛要参加一个盛大的聚会。调皮的雨娃娃也来帮忙,“唰”、“唰”,柳树被冲洗得干干净净,青翠欲滴。此时此刻,王维与元二正在旅店里相互敬酒,喝了一杯又一杯。正当元二准备起身告辞时,王维又倒了一杯酒,说:“朋友啊,请你再饮完这杯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见不到我这知己知彼的老朋友啦!”元二见了,急忙接过酒杯,微笑着说:“嗯,嗯,老朋友,再来一杯!”一眨眼的工夫,两人的酒杯就见底了。元二顺手折下一朵开得正艳的花儿,双手赠给王维:“朋友,这是我赠你的花儿,我祝我们友谊像这朵花儿天长地久,永远绽放!”王维连忙接过花朵,挥笔写下了这首诗,递给元二:“好,让我们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元二收下诗,起身告辞:“朋友,我差不多该走了,再见了,我相信,我们来年一定再会!”说完,骑上快马,西行而去。
王维呢,还站在旅店门口,看着那个黑点慢慢远去,依依不舍地挥手,直到消失,还站在那儿,迟迟不肯回家。
送元二使安西改写作文6
好友元二兄常常与我一起吟诗,渭城的早晨,绵绵春雨过后,街上几乎没有一丝尘土,不时有一丝丝凉风向我吹来。
如果在以前,我准会邀上好友元二兄一起吟诗。可是,就今天,我的好友就要离开我,去安西走马**了。
几只小鸟从头顶飞过,望着客栈旁翩翩起舞的柳枝,看看如水一般明净的碧蓝的天空,我心里掠过一丝隐隐的忧伤。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多年的知已就要分隔两地,我的眉头紧皱着。
走进客栈,我看见元二兄已经起床,只见他呆呆地望着窗外,似乎有满腹的心事。我想,元二兄在回忆往事吧!我静静地坐在了他身旁,他转过身来,一把握住了我的手,紧紧地不肯放开。他伤心地说:“贤弟,我要走了,真舍不得你!”我叹了口气,安慰他说:“我也舍不得你啊!当你在外面不开心的时候,多想一下以前,特别是那次,我俩在亭子里边喝酒边赏景边作诗,没想到,我们喝得太多了,被马驮到了森林里。后来,我们在野外睡着了。我们醒来后马不见了,在林子里转了半天,因为我的身子比较弱,还是你把我背回来的呢!哈哈,可是,这样的事,以后只怕不会再有了。”元二脸上现出难得的笑容,说:“朋友之间,这点帮助何足挂齿?只是以后只能成为回忆了!”说着,他倒了两杯酒,给我了一杯,说:“还不知以后还能不能相见呐!”他一扬头,喝了一大口。
我俩的手始终不肯放开。 “大人,时候不早了,该上路了。”书童进来催了。“我们喝得太多了,走吧!”元二用深情的目光望着我,我举起酒杯对元二说:“喝了这杯离别的酒吧!过了阳关,就再也没有这样知心的朋友了!”元二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客栈外,元二兄翻身上马。
马蹄得得,我站在石板路上,我目送着他的背影越来越远……
送元二使安西改写作文7
今天是元兄离开的日子。一大早,外面就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轻轻的飘洒在地上,条条细雨仿佛一根根柔软的手指,在河面上弹拨出一首离别之歌;往日尘土飞扬的驿道,经过雨水的冲刷,尘土落下了,驿道也变得干净无比。下了雨后,柳树的柳叶也变得十分清新,把驿道边的客舍也衬得青翠。点点的绿意仿佛亿万个轻柔美丽的少女,在驿道旁演绎着凄婉的送别之舞。这无声的雨啊,这宁静的绿啊,似乎是上苍专门的元君所做的精心安排。我走出家门,来到客舍中,为元兄准备离别的宴席。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元兄什么时候才能来呢?我站在窗边,向外眺望,心想:元兄这一去,也许就再也见不到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忽然,一阵马蹄声传入了我的耳中,元兄来了!我走出客舍,迎接元兄。只见元兄身穿白袍,从马背上下来,我们一起走进客舍。
我们一边喝着酒,一边聊着天。忽然,一只孤雁从天空中飞过,这也许是我和元兄最后一次喝酒了,一定要喝个痛快。在我的相劝下,元兄喝了一杯有一杯,当他再也喝不下了,我说:“再喝最后一杯,出了这里我们就要分离了。”元兄喝了最后一杯之后,便骑上马离我而去了……
元兄走后,我一个人在客舍里饮酒,便作了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改写作文8
渭城的地面灰尘遍地课可见,“哗”一场大雨忽然洒向地面,清晨的朝雨清洗了地面的尘土,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王维独自走在渭城的街上,丝丝凉风轻轻地吹拂着他的衣衫。抬头仰望那如水般明镜碧蓝的高空,王维的心里掠过一丝淡淡的忧伤。“唉,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相交多年的好友元儿就要出使安西了,此去相隔千山万水,不知何时才能再次相聚。”想到这里,王维不禁眉头紧锁。
远远的,王维看见元二站在客栈门口,柳条轻轻垂挂下来,细长的柳条,遮掩住了元二的背影,增添了几分美。王维想:元二啊,我可算是见到你了!他加快脚步来到元二身边,紧紧握住他的手,动情地说:“元二,我舍不得你走……”元二轻轻叹了口气,说:“老朋友,我也不舍得你!可皇命不敢为啊!””元二啊,到了那里,可别生病了,多多给我报个**。‘’王维说。
王维和元二走进客栈,点了几样小菜,温了一壶酒。王维举起酒杯,恭恭敬敬地说:“老朋友,为了我们的友谊干杯!”“干杯”两人举杯一饮而尽。他们一边喝着酒,一边回忆着往事·……春天踏青赏花,夏天冒雨垂钓,秋天夜半吟诗,冬天踏雪寻梅……王维盛满一碗酒,握住了元二的手,说:“兄弟,多喝几杯,第一杯敬我们的友谊!”说完,仰起头,顿时,酒在嘴里荡漾,喉咙一硬,下肚了!
马夫在客栈外喊道:“大人,该启程了!”元二起身准备离去,王维举起酒杯对元二说:“请再喝这最后一杯吧!等你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向我们这样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元儿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他辞别王维,乘着黑马车去西安了!望着元二渐渐远去的背影,他不禁叹了一口气。
王维站在客栈门口,依依不舍地看着元二渐渐远去的背影,心里充满了依依不舍之情。泪水十字相称,似乎怎么也流不尽。一丝风拂过,泪水仍映在脸上,王维心里一颤,嘴里不由自主的吟出一首送别友人的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跟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谁也不知道,这一去会不会是永久的离别。两人的命运会是怎样的。
送元二使安西改写作文9
清晨,细密如银毫的雨丝撒在了渭城,雨滴顺着柳叶汇聚成珠,滑落而下。
在这境界中,却有一对好友要分别,就是我和元兄。远处传来了一阵马蹄声和歌声。我知道,元兄来了。
我让元兄坐下。可我俩却半晌不言,就互相看着对方。此时,我的眼里,已有淡淡的泪珠,鼻头发红。最后还是元兄先开口,他安慰我说:“王兄啊!以后我们可以有缘再见啊!”我没有回答,因为喉咙早已哽咽,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过了一会儿,我才憋出一句:“元兄,为何走得甚早,不多留几日?”“王兄说笑了,**下旨,我等何敢不从?”“是,只恐你走后,无人与我共赏明月,吟诗作赋了。”我苦笑着,叹了一口气,摇摇头。元兄搭着我的肩头,说:“王兄此为何话?以王兄的才能,怎么会无另其好友呢?
一旁的窗外,大雨倾盆,似乎在和我一起哭泣。我默不作声,只是向元二敬了杯酒,一饮而尽。“元兄,此次路途遥远,到了记得报信。莫心急,先安顿好。”我鼻头一酸,“你这一走,不知几时能回啊!”元兄点点头:“一定,一定。”“来,为我们兄弟俩再干一杯!”元兄接过,与我一饮而尽。旁边古道显得凄凉,柳树飘飘,使人发凉。
元兄说:“王兄,我该走了。”我什么都没说,倒了两杯酒,双手紧握酒杯把手,双手发抖,我把一杯递给元兄。元兄推手,刚要拒绝,我立刻说:“元兄,喝下吧,你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元兄听了这话,把酒喝下了。元兄径直向前走去。我跟着元兄后面走,元兄对我说:“王兄,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请留步。”元兄便摘下一根柳树,送给我,我也摘下一地柳枝送给他。我站在原地,望着元兄渐渐远去的背影和手中的柳枝,默默哭泣。
我望着阳关三叠的细雨与青青草地,便大声吟诗一首: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敌人。
**笑着,低声细语:“唉,真不知何时才能与王兄再相见呢,是永久吗?”
送元二使安西改写作文10
清晨,下起了一场蒙蒙细雨,小雨湿润着道路上的尘埃,使空气更加清新。整个咸阳城笼罩在这场细雨当中,如梦如幻,像是披**一层薄纱。一家旅店的两旁栽满了柳树,柳枝上缀满绿色的叶子,一片片叶子像起伏的扁舟,一阵微风拂过,枝条轻轻摆动。一片片叶子在枝头轻舞,像一叶叶扁舟在荡漾。
可是,此时的王维却无法打起精神欣赏窗外的美景,因为他得知好朋友——元二即将出使安西都护府。旅店中,他俩相对而坐,真的是百般滋味在心头。王维端起酒杯,眼眶微微发红,深情地说:“元兄啊,你此去安西,路途遥远,边关寒苦,你可要多珍重呀。”
“王兄,你不必担心,到达安西后,我必定给你写信报**,你也要多多珍重。”元二安慰道。
不知不觉,来接元二的马车到了。在离别之际,王维举起手中的酒杯对元二说:“来,我们干完这一杯美酒吧!出了阳关西行,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元二喝光了这杯离别酒后,依依不舍地登**马车。
王维看着马车渐行渐远,不禁吟诵出送别友人的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改写作文11
清晨,客舍的窗外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渭城客舍旁,一条驿道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种着青翠的柳树。*日里,道路上尘土飞扬,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清新、明朗的本色,从长安**的大道上,车马交驰,偶有清风拂过,吹散了聚拢的柳枝,也吹飞了路边的灰尘,令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客舍里,坐着神情有些悲伤的王维、元常二人。元常将军即将前往西域守护边疆,他们这对故人怕是再也不能相见了。因此,王维便在这里设宴饯别,宴席上,二人频频举杯喝酒,似乎这酒能够划去他们此时心中的悲伤似的。时间过得快极了,转眼间,元常该离去了,可两人谁也没有提及,似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可是,离别的时刻终是来到,两人站在马前,手捧着最后一杯酒,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王维仰天长叹一声:“唉!朋友,请再干了这杯酒吧!待你西出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知心的朋友陪伴你饮酒了!待你将来凯旋而归的时候,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惟有这,渭城的细雨,青青的客舍,以及随风而舞的扬柳,还会像今天一样,在此恭侯着!”两人相识一望,举起手中酒杯,相互碰撞后一饮而尽!元常不再做停留,骑上战马,策马远去。
王维望着他的背影,挥起手中大笔:“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改写作文12
天还未亮,窗外还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而此刻躺在床上的我却难以入眠,起身向窗户走去,看着那细细的雨丝,就仿佛是一根根手指,拨动我心中的琴弦,使我久久不能*静。
渐渐的雨停了,天也亮了。远处还有被雨水冲刷了一夜的驿道,那柳树上的柳枝又好似为我跳着凄婉的舞蹈。就连空气中的泥土味也仿佛有了一丝忧愁。家家户户房檐上的水珠,又像为我流的一串串眼泪。
我走到户外,摆放着酒桌,等候将与我离别千里的元兄。只听不远处传来尘土飞扬,还有一阵阵马蹄声。哦,是元兄!我赶忙起身走去,元兄猛的一拉勒绳,只见那马前蹄抬起,随后传来一声长嘶。元兄跳下了马,伸出双手迎我走来。我和他一起走向宴桌,我们一同举起酒杯,虽然都面带着微笑,但心中却有说不出的滋味。这时天空中发出“欧欧”的声音,原来是一只孤雁。元兄不禁顺着脸颊流出两股热泪,又赶忙用袖口擦去了泪水。虽然我们彼此都依依不舍,但终究还是要分开。这时,元兄沉稳又伤感地握着我的手,说:“时辰不早了,王兄那我走了。”随后便骑**马背,顺着驿道远去了。而这时,我便用声大喊着:“元兄,有缘再见!”元兄对着我狠狠地点头。渐渐地,元兄的背影消失在我的视线中。不远处的一支花朵云慢慢飘走,而我和元兄不知何时才能再见……
送元二使安西改写作文13
又是一年春来到,细雨如丝,我看着天上的明月,想起了老友元二。
在元二走的前一天晚上,我把他带到了一家胡人开的酒馆,要来烧酒和牛肉。和他痛痛快快的喝了一场,喝到酒馆要打烊。一想到以后可能就再也无法相见了,不禁有些心酸。外面的一切都是那么凉。春寒的料峭冰冷入骨,让人瑟瑟发抖。我俩对着月亮,和着冷风,一杯酒接着一杯酒的灌下去,仿佛这样可以减轻分别的痛楚。东边的天泛起了鱼肚白,我们就这样喝了一夜,聊了一夜。
外面还留着昨天的潮气,并且下着小雨。大地复苏,旁边的柳树弯下腰,她那翠绿的头发微微抖动着,好像在与元二告别。太阳缓缓升起,人们也都拿着农具、赶着牛从房子里走了出来。我和元二静静的站在那里,接元二的人终于来了。一切都是那么悲凉。
只见元二缓缓的从口中说出来一句:“我走了。”我呆愣在那。正打他要起步时,我跟他说了一句话:“再喝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就见不到故友了!”
我俩举杯一饮而尽,喝完仰天大笑。他终于走了,我看着他的背影发呆。
一直到拐弯处,我看不到他的背影。保重,我的好朋友——元二!
月亮渐渐露出半边脸,我心中感怀,不知道我的好友元二在安西过可好?可看见这只露半边脸的月亮?我提笔赋诗一首:
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改写作文14
哔哔哔!哔哔哔!一阵凉意涌上我的心头,一想到就要离开的元二兄,又不禁地感慨了起来。
在渭城早上的小雨中,我缓缓走向了那家小酒馆。想起当年我们初见时的情形。
可惜呀!可惜!这样的一位知音好友就要离去。在这时元二走了进来。他依旧如往常一样风尘仆仆。但是心中一定有什么心事。
在清新的微风下,被春雨清洗过的嫩绿的柳枝。好像也不舍元二走,正在不停用自己的柳枝让他回来,天上的鸟儿也不停地唱着“送别曲”。但是我也无心去听。因为这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我们必须抓紧每一分钟。
客栈的蓝瓦干净铮亮,每一片都闪烁发光。这都是朝早的功劳。它们把每一个尘埃都带走了。直到现在还保持着那份洁净。
我们俩坐在小客栈内闲聊。从****到家中小事,无不提及。一点都没有送别的感觉。正在聊得欢时,车夫说“元大人,您马上要赶路了,请上马车”。
我听到后感慨之情不禁涌上心头“元兄啊,我们再饮了这杯酒吧”。
元兄走后,我在想在西域里肯定再无这样的知音好友了吧。此时,我的眼眶湿润……
送元二使安西改写作文15
这是一个万象更新的春天早晨,天刚下过微微的细雨,空气是那么新鲜,那么湿润。客舍旁边的柳树上新生的稚嫩的枝叶芽儿,在那雨雾的滋润下显得更加青翠了,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朋友元二即将奉命出使遥远的安西,杜甫设宴在渭城的一个小客舍为他饯别。就在这一个****的季节,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象。而在这么美好的季节,知心的朋友却要从此各分东西了。在这时送别友人,心中有无限的留恋和伤感啊!
筵席上,饮着一杯一杯又一杯的美酒,酒入愁肠愁更愁啊!杜甫心中不时回想着两人往日种种:相邀畅游名山,冬夜煮茶论诗,月下对酒当歌……前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望着窗外那依依杨柳,不免在心中产生依依惜别之情。两人想到:只要在此一分手,从此便参商两相隔,天各一方呀!于是二人更是对酒当歌,开怀畅饮,喝干了一杯又一杯的告别的酒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啊!千里送君终有一别,杜甫强忍内心的不舍,举起手中斟了满满一杯的香醇美酒动情地说:“元二君,请您再干一杯吧!”元二满怀醉意地推辞说:“杜甫兄,不,不,不能再喝了。我该走了。此去关山阻隔,相见不知何年啊!”望着老友,杜甫高举酒杯深情赋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令元二热泪盈眶,元二怎能推辞这番盛情呢?他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带着老朋友的深情厚谊,骑上老马绝尘而去,杜甫心中满怀惆怅,孤独地站在柳树下,望着老友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天边。
送元二使安西改写作文16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元二就要远离王维,到安**出使,王维实在舍不得的元二,元二也很难过,这两个好朋友不愿分别,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元二明早就要走,所以他们在客舍住下了,客舍门口有一棵青柳树,在微风中挺立着。
王维和元二就会在这棵柳树下面饮饮酒,聊聊天,一次又一次,王维的眼睛是多么不听话,就知道滴下那晶莹的“露珠”,王维也一次又一次把它擦干;元二低着头,似乎也在哭,说话有着哭腔:“王维兄,我就要走了啊……”王维也伤心地回答:“元二弟啊,我再陪你喝几杯酒吧。”
晚上,王维拿出他一般用来激发作诗、吟诗的灵感的酒壶,元二也拿出酒壶,一口饮尽,王维和元二又摇摇晃晃地走去装酒,王维突然说:“元二弟啊,眼看着早晨就要到了,来陪我和那最后一杯送别酒吧!”那声音是微弱的,舍不得的,元二又再次拿起酒壶,跟王维碰了一下杯,依旧是一口酒就完了。
王维往窗外望,看到了一丝亮光,*静地说:“早晨到了。“是啊,要走了。”元二也*静地说,王维又说,但这次是带着悲伤的了:“我听到了马蹄声,你的马车来了。”“嗯,该走了。”元二也有许些伤心,王维好像在自言自语:“小心啊,元二弟,往西边走,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好兄弟了。”泪水在王维眼眶打转,而元二的泪水早已经湿透了衣裳:“行行行,王维兄,我走了。”声音越来越微弱,元二走了。
就在渭城的这一天早晨,下起了毛毛的细雨,把地上的尘土湿润了。天空也在哭。
送元二使安西改写作文17
细密如银毫的雨丝笼罩着天地,远山黛影身姿卓越。雨露拂吹着初生的杨柳,雨滴顺着尖尖的柳叶汇聚成珠,滑落而下,像断线的项链一般,敲打在青石板路上。远处寺庙的钟声传来,配上雨的合唱,编织成了大自然的赞歌。
食如画,酒如泉,耳边听着楼下角儿咿咿呀呀地唱着曲儿“……出了城,过了关,但只见山上樵夫把柴担……。”看向对面的元二,不由有些出神,想起*在早朝时派他去西域时的情景。我和元二均乃三品官衔,他手中持珪,面西而拜,一张老脸涨得通红,想必也是激动得,可偏偏要装正经,我不禁觉得有几分好笑。蓦然瞥到元二眼角的皱纹,也不禁有些感叹:也是,这么久已经过去了。还记得当年,我和元二不过是初入京城的毛头小子,天天嚷嚷着要干一番大事业。细细数来,我们在这京城,已待了数十年有余。如今,元二得以出使西域,获*器重,真好,真好!
我看着手中的瓷杯,哑白色的杯壁衬着琥珀色的酒。杯中的酒散发出醉人的香气,我不知道该讲些什么,只是把酒一端,露出一抹笑:“元二,路途遥远,让我们再品上一杯酒,出了阳关,再见到我就不易啦。”
在即将出发的此时,他的眼里仿佛有天上的星河,是那样的光彩夺目,有人说过,脸上刻画的,是我们走过的路,而心里,装着迈向未来的地图。元二的脸算不上俊美,甚至鬓角还生出了白发,但那上面的一道道皱纹,写满了多年的艰辛。而在元二的心里呢?我知道,他的心里必定明亮璀璨,满怀荣耀。
他的手里攥着我送的一枝新柳,上面还沾着清晨的露珠,他跃然上马,背后,是雨中朦胧的渭城,而前面,是荒无人烟的漠漠黄沙,但我明白,在他心里,眼前,是使命,更是责任。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愿你前程似锦,荣耀归来。
送元二使安西改写作文18
在秦时咸阳城渭城的天刚刚破晓的时候,我便来到了这儿,送元二去安西。天上飘着细细密密的毛毛,整个城像被蒙**一层轻纱。原来、繁华的大街也似乎冷清了许多,小雨将地上的泥土浸湿了,踩在上面软软的,粘粘的,它似乎是想把我留下。我来到元二居住的客栈,里面窗明几净,可总感觉有一些单调,我在能看到窗外的桌子边坐下。这时,元二也从客房内走了出来,他穿得简陋但干净,头发用一根蓝发丝盘起,白的脸上有一双捉摸不透的黑,但那眼里分明流露出一丝悲伤。
他在我对面轻轻坐下,客栈老板**一壶酒,我为元二倒酒,他望着窗外,客栈门前的杨柳被雨染得焕然一新。那青青的绿色本应该眼前一亮,可在,这个将要送别元二的里,却让我有种莫名的,元二满杯深情地看着我,将杯子一举:老,让我们干一杯吧!我也不推辞,将装满酒的杯子举到空中,与元二用力一碰,各自一饮而尽,我俩干了一杯又一杯,行了一次又一次礼,喝了一杯又一杯的无名酒,却总是觉得不够,直到元二的马车师傅来催元二时,我俩仍不忍分离。酒已喝了三壶了,可悲伤不但没减加剧得更厉害了,马车师傅一催再催,我也只好忍痛送别了。用手把朦胧的双眼一抹,硬喊道:元二啊!啊!千万要照顾好自己啊!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因操劳事物而消瘦了啊!你再多看几眼这渭城的景色吧!恐怕你以后就再也看不到了啊!让我们互敬最后一杯酒,祝你**!我俩把这一杯酒一饮而尽,将杯子猛地一摔,哗一只杯子就这样变成了碎片,就如同与元二,再也很难相见了。
我走了!元二强忍着泪说,我拿出一只最爱的毛笔。元二,你收下吧他默默接过这只笔,来到马车旁,一跃而上,马夫将马的肚用力一夹,马就向奔去了
送元二使安西改写作文19
渭城的晨雨,湿润了地上的沙土,小燕子在空中唧唧喳喳的叫着,刚刚抽出新芽的柳枝垂入湖水里轻轻飘荡,这么美丽的景色,并没有使王维与元二高兴起来。
在渭城的一间酒店里,王维与元二这二位要好的朋友将要依依惜别。
王维说:“你我二人即将分别,这是我又想起了以前的事情。以前我们一起生火做饭,一起砍柴,一起写诗作画,以后可能再也不能了!”
元二说:“老朋友,不要太伤心难过了,以后有机会就又相见了!”
王维劝元二再喝一杯酒,出了阳关就很难见到我这位好朋友了,元二、王维他们又坐下喝了一杯酒,又看了看周围美丽的景色:鸟儿们在空中**飞翔,蝴蝶在花丛中飞了飞去,蜜蜂吸着甜甜的花蜜,柳枝被风一会儿吹到湖水给她洗一洗她的辫子。有时又把辫子吹到地上给她晾一晾头发……
王维把元二送到十里长亭,元二骑着驴要走了,元二对王维说“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请你回去吧!王维说:“请你到安西、早日寄信回来。”元二骑着驴走了,王维看着元二的身影渐渐消失了……
送元二使安西改写作文20
清晨,蒙蒙细雨,刚湿润尘土就停了,从渭城**的道路上,*日里尘土纷飞,今天因为早上下起的细雨,道路一下子变得干净清爽,这细雨仿佛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了一条不扬轻尘的道路。
不见尽头的街道边的客栈旁种着许多柳树,绿柳被细雨冲刷后格外清新明朗,青砖绿瓦的客栈配上这周围的绿柳,仿佛就像进入了优美的画卷一般。
我坐在客栈楼上的包箱里等待着元二的到来。忽然,一声清脆的脚步声响起,只见一个身穿蓝衣,腰间系着佩剑,脚穿黑色鞋子的人走进来,“元二,我可算把你等来了!小二!小二!来两壶洒!”小二道:“来咯!”说完便拿着两壶酒跑了过来,“元二,快坐,来喝酒!”说完,我便往碗里斟了两碗。不知喝了多少碗后,元二终于喝不下去了,说:“不喝了,不喝了,喝不下了!”“来,继续喝,再喝一杯吧!你离开了阳关之后,就见不到老朋友了!”元二惆怅着说:“好!好!我们今天一醉方休!”
该走的,还是得走的,我看着元二坐车远去的背影,怅然若失,悠悠的唱道:“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