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忌讳与习俗3篇

中元节的忌讳与习俗1

  风铃的声音很特别,很多人都喜欢,而贵兄弟同样喜欢这样的声音。传说如果在床头挂风铃的话,很容易招来好兄弟,而顺道的,他看到熟睡的你会做出些什么来都是情不自禁。

  2、夜游

  八字轻的人在鬼节这一天千万不要夜游,因为这一天鬼门关大开,幽魂孤鬼都出来游荡,如果让他看到了阴气沉重的你,说不定会把你误认为是同伴,将你邀请回家做客。

  3、非特定场合烧冥纸

  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在鬼节这一天大多数人们都会提前为路过的好兄弟烧些纸钱,然后等到隔天再来收拾残局。因此,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通常都会同意时间同一地点,千万不可以在非特定场合时间烧冥纸。

  4、偷吃祭品

  在鬼节这一天人们会为鬼兄弟准备一些祭品,因此这些是属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5、晚上晒衣服

  在鬼节当天晚上最好不要在外面晾衣服,因为当好兄弟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6、喊名字

  如果不得已在鬼节当天晚上还在外面的朋友要小心了,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好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7、游泳

  鬼节这一天忌下水,此时好兄弟会和你玩鬼抬脚的游戏,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8、乱看

  俗话说人不犯鬼鬼不犯人,他们难得出来一趟自然是兴奋异常的。好兄弟喜欢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侵你最好的时候。

  中元节的来历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是道教与*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中元节有哪些习俗

  1、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2、烧街衣

  这是**自开埠以来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间风俗。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3、做茄饼

  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实,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想吃的话随时可以做一盘解解馋哦。

  4、烧袱纸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5、吃濑粉

  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

  6、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潮汕的中元节习俗

  1、恤孤

  潮汕民间俗称此节为“七月半”,围绕此日为中心各地各选取不同日子、时间进行形式多样的“恤孤”活动,祭拜的对象是死前没有家属、死后没人奉祀的无主鬼魂之类群体,所以叫做“施孤”。

  在潮语土话中,称“施”音为“薛”,比如词汇“闪失”等发音就是如此,因此时至今日,民间称呼“薛孤”的发音词语其实正是指这项祭祀活动。

  2、做七样棵晶

  惠来县中元节要做七样棵晶:新妇仔、荷叶包、三角楼、六角楼、鸡规团、石榴仔和另一件普通果品。

  潮安中元节也制作多种果品,***一种叫“鲤鱼果”,用糯米皮包米馅,捏成鲤形状,皮为红色,点缀节日的拜祖物品。

  3、祭拜祖先

  潮俗在中元节,也要祭祀祖先。潮汕的施孤普渡,不限定在这一天;不过这一日是正日,比较隆重。一般的,由善堂或父母会等**善信备办三牲粿品到义冢埔去修整裸露孤骨和祭拜,隆重者举行盂兰胜会,搭孤棚(祭坛),陈列大量三牲粿品、酒饭、纸钱、纸扎衣物,请和尚、道士到来念经、主祭。

  祭品除上述食物外,还有衣帽、竹笠等等,甚至还有活猪、活羊和耕牛。祭拜之后,散发实物,或编号散发竹签牌子,让观众去抢,这就是所谓抢孤。

  4、放焰口

  在放大焰口时,要派船溯韩江至距城百余里的三河坝,赶在仪式开始前,边返航边点燃一只只用大陶钵制成的豆油灯,并把它们放下江里,意在引领八方孤魂野鬼前来受祭。

  当法师高坐祭台之上,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一帮僧众诵念经文后,便将座边一盘盘面桃子及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便称为“放焰口”。“焰口”传说是印度的一种饿鬼的名称。这种鬼喉头细如针孔,常出口喷火焰。法师诵经是使他们的喉头放开扩大,才能咽得下食物。

  5、拖死鬼

  “拖死鬼”即通过神巫请死去的人来对话。这个神巫通常是妇女,人们用布蒙上她的眼睛,点上香,周围的人念咒,使其入迷。神巫就成了人鬼对话的**,人们可以通过她同死去的人谈话。当“死鬼”拖完时,即念“日落西山是冥昏,家家处处人关门,鸡鹅鸟鸭上条了,请阮童姐回家门。”这样才能使神巫**昏迷状态,让其清醒复原。

  这种民俗显然是一种迷信活动,但民间信者不少。除了七月,其他月份也有人请神巫“拖死鬼”。

  6、游灯

  过去,潮安等地中元节此日午后,小孩子忙着赶制鲤鱼灯,他们要模仿上元(元宵)节游灯,做一个小小的游乐。有些人把家中的竹箸,竖上一个鲤鱼粿,再在粿的身上,增插各色彩旗、香枝、蜡烛,点起火来,便算是简单的小鲤鱼灯了。

  不过,七月十五给人们认为是“鬼节”,因此这一夜,大人不准孩子在附近游玩至深夜,而且要早点睡觉,这样,在游灯戏乐上,不免披上一层灰色的阴影。

  7、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于是,孩子们常喜欢悄悄跑到别家门口偷割“稻谷”,并常因此而引起家长们的争吵和动武。清乾隆《**县志》载该县中元节“至夜插香列烛于路”、“农民插竹挂纸钱于田中以祈谷”。七月半正值水稻扬花季节,此俗或许是农民祭稻谷之神,或许是祈鬼灵以助农事。

  杭州的中元节习俗

  在杭州,七月十二晚,家家必备莲蓬、藕、老菱等时鲜食品,以供祖先,说是七月**之门开放,祖宗进出自已,故每家须接之。前二日,凡新近有丧事的人家,灵前持白灯,结白彩,供上好的点心,拜佛念经称为“拜中元节”。

  七月十五日,以鸡冠花供祖宗,这日祭祖,须有素馄饨一碗,以面粉皮裹雪里荠菜及豆腐干为馅子。

  杭州各县还有七月半在家祭祖的习俗。先做好白纸封筒,内装锡箔折叠的银锭、元宝,封口后,上写某代祖宗字样,上首书“敬奉”二字,下首书祭礼者辈份名字,背后书封口的日期。

  祭祀在晚上举行。或在中庭,或在**,供桌上摆好菜肴、酒壶、酒盏和盛好的饭,然后燃烛点香,由家长领着小孩拜祭祭毕,在门外地上燃烧封筒。烧过封筒后,再从每碗菜里挟出一点菜和酒,洒在地上,好告结束。

  晚明时,杭州西湖的各大寺院这天晚上都要举行盂兰盆佛会,为信徒们诵经拜忏,以超度其祖先亡魂。所以,七月半晚上,杭州人去西湖夜游的很多。

  江南水乡的“七月半”祭祖活动中的一个特点是吃毛豆。那时毛豆刚熟,用盐水煮上一大盆,祭奠完了以后,中元节放河灯就着初凉的秋风和明亮的月色,一边吃毛豆,一边聊天。

  成都的中元节习俗

  1、家祭

  在老成都,几乎家家都有一块用红纸和木牌做的祖宗神位,以示为人不忘根本。而传统的老成都中元节从农历七月初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七月十五日。从七月初一开始,每天清晨,家中的男性成员会给祖宗神位上一炷香。而在七月十二日,或七月十四日,任选一天作为正日子,全家老小齐聚,举行家祭。重头戏是晚上的祭祖仪式。

  老成都民风比较开放包容,家中的女人们也可以帮忙操持祭祀所需的瓜果香烛等,而在我国的其他部分地区,但凡中元祭祖,是绝对不能让女人沾的。首先摆好桌椅碗筷,煞有介事地请先人“入席”。随后,由一家之长点上香烛,带领全家老少向祖宗牌位行礼,磕头作揖。接下来,也是由一家之长领头向祖先们述事。这时候,家中的长辈也免不了向族中晚辈谆谆教诲“都是有了前人的努力,才有我们的今天,不可忘本啊。”之后开始吃饭。

  2、烧袱纸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

  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3、城隍出驾

  此外,在老成都还有一项习俗,叫城隍出驾,也是中元节的风俗之一。民间认为阴曹地府的假期结束时,城隍老爷要亲自出驾巡街来收鬼魂归地府了。

  旧时成都城隍庙在今成都市金华街中段的北面,占地大约百来亩。每到七月十五城隍老爷出驾时,这里就会聚集很多人,摩肩接踵,看各种由人扮演的妖**怪招摇过市。

  4、赏孤

  除了向祖先烧祭袱子外,善良的成都人还要“赏孤”。这里的“孤”指的是无名英烈,以及客死他乡或无人祭祀的可怜人。赏孤通常在户外的田埂路边,点上香烛,将袱子分成小垛,摆上几碗饭,几杯水酒,最重要的是准备“刀头”。所谓“刀头”是指猪的肋骨和后腿之间最好的肉。

  老成都规模最大的“赏孤”赏钱活动是在东门大桥桥洞外,因当时那里有座无名*。每逢中元节,便有出川抗战的战士家属以及其他市井*民来到此地赏孤,自发地告慰先烈们的在天之灵。而原本位于华兴街的忠烈祠,则是**祭奠历代先贤之地,每到中元节就会举行大型的纪念活动。

  5、放河灯

  家祭赏孤结束后,夜也逐渐深沉,老成都的中元节也迎来最后的**——放河灯。放荷灯亦称放河灯,其含意是导引鬼魂进入极乐世界或及早托生转世。荷灯之样式,其上半部皆为彩纸叠成之莲花儿,下半部之载体各异,或西瓜或冬瓜或南瓜或倭瓜,取其半并掏空瓤肉,中插点燃之蜡烛,于夜幕初降时放入河湖。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中元节的忌讳与习俗3篇扩展阅读


中元节的忌讳与习俗3篇(扩展1)

——中元节习俗与传说3篇

中元节习俗与传说1

  中元节又称七月半 ,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 鬼节 。按照习俗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给自己已故的亲人敬上一品香然后烧烧纸钱,用以表示后人对先人的孝敬。

  离过节还差几天,大伯就提前通知我们中元节这天在他们家过节。

  今天刚好是七月十五中元节。上午我和爸爸早早地就到了大伯家,礼貌地和大家打完招呼后,爸爸就带我走进一个房间。

  一进房间就看见一张桌子,桌子上面供着爷爷、太公、太奶的肖像。相片上爷爷坐在凳子上,太公和太**发白了,看起来像是七十多岁的样子,但是面容十分慈祥。我和爸爸在香炉里**一品香,在肖像前跪了几跪,就离开了。

  午休以后没什么事,我正在菜园里摘油菜花,远远就听见大伯在喊我: 聿坤,过来帮忙,要烧贡品(纸钱)。 我赶紧过去,大伯先报把火砖垒起来。底下放好柴火,打火机一点,那些贡品不一会儿就烧起来了。


中元节的忌讳与习俗3篇(扩展2)

——中元节忌讳什么3篇

中元节忌讳什么1

  1、直呼姓名。晚上不要穿戴绣有自己姓名的衣物,以免元神被附身,另外最好避免连名带姓的直呼别人名字,否则一旦给好兄弟听到后,会趁机取走他的三魂六魄,同时若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时,也千万不要立刻回头或回应。

  2、别拍肩膀。从灵学的角度来说,人的`身上有三把火,分别在头及两个肩膀上,所以鬼月的时候最好不要随便拍别人的头及肩,以免熄掉他身上的火,让好兄弟有机可乘。

  3、不可吹口哨。经过坟地时,口中要不断默念“对不起,打扰了!”并保持肃穆不可吹口哨,以表示对好兄弟的尊重。

  4、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5、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与鬼争食,恐遭来厄运。

  6、床头不挂风铃,因风铃会招阴;也不玩碟仙。住家门口前别种容易卡阴的榕树,另外屋子内也别乱挂风铃,不玩碟仙、不上阴庙,这样可以减少阴灵上身的可能。

  7、夜晚少去荒郊野外或偏僻的地方,八字轻的人怕会撞见好兄弟。

  8、地上的零钱及红包袋,不要乱随便捡起来;不要随便捡起路边的钱,因为这些钱可能是好兄弟们的,要不然这些就是冥婚招亲用的。

  9、路经丧事场所,嘴里及心里不可有不敬的念头或言语。

中元节忌讳什么2

  1、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从梁**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2、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有—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后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

中元节忌讳什么3

  1、直呼姓名。晚上不要穿戴绣有自己姓名的衣物,以免元神被附身,另外最好避免连名带姓的直呼别人名字,否则一旦给好兄弟听到后,会趁机取走他的三魂六魄,同时若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时,也千万不要立刻回头或回应。

  2、别拍肩膀。从灵学的角度来说,人的身上有三把火,分别在头及两个肩膀上,所以鬼月的时候最好不要随便拍别人的头及肩,以免熄掉他身上的火,让好兄弟有机可乘。

  3、不可吹口哨。经过坟地时,口中要不断默念“对不起,打扰了!”并保持肃穆不可吹口哨,以表示对好兄弟的尊重。

  4、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5、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与鬼争食,恐遭来厄运。

  6、床头不挂风铃,因风铃会招阴;也不玩碟仙。住家门口前别种容易卡阴的榕树,另外屋子内也别乱挂风铃,不玩碟仙、不上阴庙,这样可以减少阴灵上身的可能。

  7、夜晚少去荒郊野外或偏僻的地方,八字轻的人怕会撞见好兄弟。

  8、地上的零钱及红包袋,不要乱随便捡起来;不要随便捡起路边的`钱,因为这些钱可能是好兄弟们的,要不然这些就是冥婚招亲用的。

  9、路经丧事场所,嘴里及心里不可有不敬的念头或言语。


中元节的忌讳与习俗3篇(扩展3)

——成都中元节的习俗

成都中元节的习俗1

  在老成都,几乎家家都有一块用红纸和木牌做的祖宗神位,以示为人不忘根本。而传统的老成都中元节从农历七月初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七月十五日。从七月初一开始,每天清晨,家中的男性成员会给祖宗神位上一炷香。而在七月十二日,或七月十四日,任选一天作为正日子,全家老小齐聚,举行家祭。重头戏是晚上的祭祖仪式。

  老成都民风比较开放包容,家中的'女人们也可以帮忙操持祭祀所需的瓜果香烛等,而在我国的其他部分地区,但凡中元祭祖,是绝对不能让女人沾的。首先摆好桌椅碗筷,煞有介事地请先人“入席”。随后,由一家之长点上香烛,带领全家老少向祖宗牌位行礼,磕头作揖。接下来,也是由一家之长领头向祖先们述事。这时候,家中的长辈也免不了向族中晚辈谆谆教诲“都是有了前人的努力,才有我们的今天,不可忘本啊。”之后开始吃饭。


中元节的忌讳与习俗3篇(扩展4)

——中元节习俗10篇

中元节习俗1

  1放河灯

  中元节不只是鬼节中元节传统习俗你都知道吗

  有中元节放河灯的习俗,很多地方都有,南京尤为重视,据《续文献通考》记载:“洪武五年正月十四日,敕近臣于秦淮河燃水灯万枝,十五日夜半竣事。”河灯也叫“荷花灯”、“水灯”,一般是纸糊的或折纸的荷花,在底座放上小蜡烛或油灯,中元夜放在河流湖泊之中,任其漂泊,为亡者照亮回家之路。

  2做茄饼

  中元节不只是鬼节中元节传统习俗你都知道吗

  据一些年长的人说,在中元节,江南一带还有个旧俗是做茄饼,有的大户人家要多做一些,送给亲眷。茄饼的主要用途,是要用来“上供”的,上供完了之后,为了不浪费,一般大人孩子们便会把它们分着吃掉。油炸的茄饼,形状类似半个月亮,表皮蓬松而脆,内馅鲜香可口,也算是道诱人的美食了。

  3祈丰收

  中元节不只是鬼节中元节传统习俗你都知道吗

  中元节临近秋收的季节,除了施祭孤魂,同时也承担祈望丰收的任务。施孤之夜,江南江北,家家户户会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4燃天灯

  中元节不只是鬼节中元节传统习俗你都知道吗

  鬼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霉运带走,带得越远越好。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5吃鸭

  中元节不只是鬼节中元节传统习俗你都知道吗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至于怎么吃,大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身为“鸭都”的南京,自不必多说,吃鸭的方式多了去了,鬼节这天,不妨“斩只鸭子”吃吃,**邪祟。

  6祭祀祖先

  中元节不只是鬼节中元节传统习俗你都知道吗

  除了以上习俗之外,当然中元节的重头戏,是祭祖。尽管如今已有很多人开始通过网络祭祖、鲜花、电子香烛等方式替代传统的祭祖方式,相信还是有很多人会通过焚香、烧纸钱、点蜡等活动祭祀祖先。

中元节习俗2

  桂林地区的人多以月十四为鬼节,整个节日应该是以七月七开始到七月十四晚上。为什么七月十四过中元节呢?据说,明朝时,吴三桂准备在七月中旬攻打五岭以南地区,当地老百姓为了不影响祭祀祖先,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提前祭祀。后来,五岭以南的湖南南方、广西、广东等地遵照自己不同习惯,各地过节的时间也就传承了下来。

  1、祭祖

  农历七月十三之前,家家户户都搞大扫除,注意言行礼节,备好供品,一是表达对祖宗的敬重,二是展现子孙的**本事;七月初八开始“接祖”,七月十二以前要把祖宗接回家,一日三餐点香供祭;七月十四、十五(有的地方是七月十三至十六),全家停止一切农事,置办丰盛的祭品,举行祭拜仪式、聚餐等。

  七月十四,第一次祭拜时,往往是半夜起床,天蒙蒙亮全家就开始聚餐了。七月十五日为“送祖”日,当晚要把所有的纸供品烧化,以示送给祖先带回去享用。七月十六日走亲戚,嫁出去的女儿,这天都要拖儿带女回娘家。

  2、泼水饭

  怀远、三岔、洛西、龙头等圩镇有外地来经商(迁居)的汉族还有七月十四晚泼水饭给野鬼的习惯,即入夜时,各家在门口烧几支香,烧几张纸钱,把水饭泼洒于地供野鬼享用,怀远外省商人多,各会馆凑集经费请鬼师打醮做道场泼水饭给野鬼。

  七月节期间(初七至十四),农村有禁止小孩到河边游水洗凉之俗,意为怕被溺水死鬼抓去做**。

  3、放柚子灯祭河神

  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两日,有一个祭河神的习俗(晚上点了柚子灯放到河里),仪式大概进行2-3小时。为了祭祀河神,黄姚人用木板木条制作一个两米长、一米多宽、一米高五色纸糊成的装饰精美的小屋。在小纸屋里面插上蜡烛香之类的东西。

  然后用绳子串连一个个柚子、排成几十米长的两串,在割*的柚子上插上蜡烛和香、纸旗让它漂在水面上。几个水性特好的年轻人一边游水,一边推送小纸屋拖动两条长长串的,每隔一尺穿一个柚子的成串柚子灯。晚上天黑下来,柚子灯从下游拉到上游,又从上游拉回下游,大约一个多小时,活动才结束。放柚子灯活动连续举行两个晚上才算结束。这项民间活动千百年来从无间断。

  4、吃鸭子

  在这个日子里,吃鸭子成了广西人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据说,广西人的祖先认为,每年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正是它们长大成熟的时期,肉肥而美。而七月半这一天,鬼门大开,许多的.鬼魂涌入阳间,为了防止孤魂饿鬼伤害生者,肥美的鸭子就成了最好的祭品。

  这个节,黄姚人还在习惯包粽子。此时,到黄姚来旅游的人还能品尝到一种美食叫做“落水狗”的灰水糍。

  5、烧包

  另外也有的“烧包”习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给孤魂野鬼烧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须要放在扁*笸箕内,意为野鬼不得抢夺。

  “七月半,鬼乱窜。”除了在家里、祖庙摆祭品祭祀祖先,广西大多人还要到外面祭祀鬼魂,在给祖先的祭品上写上祖先的名字,另附“大鬼小鬼,同名同姓,你莫(不要)来抢”等字样,还会准备一些冥币烧给孤魂野鬼。

  6、连续三天宴请宾客

  在广**宾、百色等地,除了春节,中元节就算是最盛大的节日之一。人们在祭祀之余,还把中元节作为宴请宾客、合家团圆的好日子。为了让宾客吃得更开心,不少人还会提前一个星期左右开始磨面做饼、蒸馍,做芝麻糖等。

  据悉,在广**宾,中元节宴请是一种习俗,有的家里还会连续三天宴请亲朋,宴请的人越多,家里越热闹,人们就越高兴越自豪。

中元节习俗3

  一、广西省:

  在广西,中元节一般提前一天,也就是在农历七月十四过,又叫“七月半”“七月节”。传说,以前广西老百姓也在农历七月十五过节。到宋朝末年,南方战乱,广西老百姓正准备过中元节,听闻元军大举进攻岭南,为避战乱,只好提前一天过节了。后来便一直延续下来。

  在广西,中元节是个重大节日。这一天,很多单位都会“人性化”地提前几个小时下班,让员工回家过节。在包括南宁在内的许多地方的壮家,中元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大节日,无论家境如何,都要割肉宰鸭、隆重祭拜祖宗的。

  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壮族民间传说,人死后灵魂会到天上去,由天上管着;只有到七月初七至十五,才能放假回到人间探亲。于是,每年到了七月初七,姑娘们过完乞巧节之后,家家都忙于筹办给祖宗祭拜的活动。

  中元节的过法因地而异,最具普遍性的是:农历七月十三之前,家家户户都搞大扫除,注意言行礼节,备好供品,一是表达对祖宗的敬重,二是展现子孙的**本事;七月初八开始“接祖”,七月十二以前要把祖宗接回家,一日三餐点香供祭;七月十四、十五(有的地方是七月十三至十六),全家停止一切农事,置办丰盛的祭品,举行祭拜仪式、聚餐等。

  七月十四,第一次祭拜时,往往是半夜起床,天蒙蒙亮全家就开始聚餐了。七月十五日为“送祖”日,当晚要把所有的纸供品烧化,以示送给祖先带回去享用。七月十六日走亲戚,嫁出去的女儿,这天都要拖儿带女回娘家。因此,有的民俗学家将壮族“中元节”称作壮族“团聚节”,也称“姐妹节”。

  中元节依旧。不过,人们已不信鬼神,仅以祭祀礼仪,表示对逝者的缅怀,求的大多是亲人团聚,共同祈盼的是家庭的和睦,民族的团圆。一位在埌西菜市选购五色纸鞋等祭祀贡品的刘奶奶告诉**,中元节买些贡品烧,是为了表达对亲人的思念,祈求家人健康**。一家老小也可以趁过节的机会吃顿团圆饭,这在*时是很难得的。

  二、广东省:

  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

  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我们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这是个纪念、缅怀先人的时节,存着一颗正气的心,我们不怕一切恐怖的事。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道家最主要的为修行记说中“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

  佛家盂兰盆节起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目莲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过着吃不饱的生活。

中元节习俗4

  河北

  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

  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

  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

  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_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茶淡饭。

  陕西

  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江苏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焚化。

  浙江

  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树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

  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

  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母之衣冠袍笏置于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莆仙有“家祭”、“公妈热”、“送纸”、“金粿”等习俗。

  广东

  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广西

  广西地区,其重视程度是除春节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样重要的节日。在广西省元节也称“鸭子节”,人们认为亡灵可以站在鸭子上,通过鸭子的运载在阳间和阴间**穿另外也有的“烧包”习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给孤魂野鬼烧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须要扁*笸箕内,意为野鬼不得抢夺。

中元节习俗5

  农历七月初至十六日,是中元节,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也称“鬼节”,是旧时民间祭祀祖先的节日。据传,农历七月不敢迎娶,以为中元节开了鬼门关,恐中邪招灾;晚间孩子要早入房,怕冲鬼邪。七月半最重要的习俗是“送纸”,凡是已嫁的女子,娘家父或母逝世的,必须备办祭品,十五日之前回娘家致祭。这期间,家家户户都在祭拜先祖,准备的祭品有:饭团(也可用长馒头替代),鸭子(也可猪脚等替代),茶,酒,香,烛,棋盘,斗钱,冥币等等,祭祀祖宗。

  仙游人在过去遇到“七月半”来临,就忙开了: 民谣云:“初九初十,金水滴滴;十一十二,金粿赏味;十三十四,挑来挑去。”初九日起,家家忙着做“薄荷糕”和“金粿”,金龟(金粿浆)滴滴;十三日祭祀祖先,俗称“接公妈”;持续至十六日“送公妈”始止。

  “薄荷糕”的做法是:以上等冬米舂细、过筛、拦上白白糖、压实后,置于蒸笼中蒸制而成,同时还加上少量薄荷,故名薄荷糕;“金粿”的做法是:用干旱稻草、干黄豆枝叶烧成灰,冲水过滤后,成为含碱的“金水”和糯米磨粉搅拌成浆,蒸成带金色的米粿,也有用小米磨粉拌“金水”蒸成金粿。把糯米浸水后磨成浓米浆,加适量食用碱制成,蒸成后形如圆盘,色呈金黄,故名“金粿”。金粿是莆仙民间过中元节的主要供馐。金粿质粘软,不用刀切而用线割。

  所谓“挑来挑去”,是指女子回娘家祭奠已殁的父母。七月十五日主祭日,亦称“接公妈”。这一天,不少旅居**的华人、华侨和在外省市工作、打工的亲人,赶回家乡,全家人聚集一堂,共祭祖先。这个时节,因为天气炎热,莆仙百姓俗称“公妈热”。各家祭品,一般以素菜、干果为主,避免食物霉变。所以,主祭品主要是金粿和薄荷糕。中元节晚上,莆仙一些寺庙还举行普度和孟兰会,沿海民间也有“放水灯”的风俗。所谓“放水灯”,即用白纸叠折成各种花朵、船只,在中间点上蜡烛,放飘水上。 七月十六日,各家举行“送公妈”。

中元节习俗6

  一、普度

  “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普度时家家门前都会摆设祭品於供桌,屋檐下挂纸灯,用来照明,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养他们的地方。普度活动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拜。普度活动一般带有以下三个目的:一、祭奠先祖亡魂;二、施食无主冤魂;三、超度新**鬼。

  二、烧街衣

  中元节前后两天,人们通常会在天黑后,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这个当街烧衣纸的习俗主要分布在广东珠三角,当街发善缘,把纸钱和食品供给这天的阴灵。不过烧街衣后,不要立即返回家中,要先预备柚子叶然后沾水,在入屋前洒一下。

  三、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民间就用“放河灯”的方式为它们超度,希望这些水鬼能不再受苦早日投胎,以免危害人间。

  四、上坟祭祖

  中元节在很多地方被称为"七月半",意思是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有些地方在一年中选择中元节这天上坟拜祭,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幸福。但是在中元节这天上坟的话,阴气相对于清明节更加重,所以更加忌讳在墓地里大声喧哗,谈笑风生,出言不逊或者有**举止,据传会打扰到死者的灵魂,重者更会招致怨气。上坟祭祀回去的路上也不要回头,民间传说中,如果回头会把死者的魂魄带回去。

  五、念佛回向

  中元节当天,可以念佛持咒诵经,并将功德回向给鬼道亲人,这是佛弟子最应该做的,而且最圆满、功德最大。如果做的好,甚至有可能将祖先直接从三恶道中解脱出来,这比扫墓供鲜花、供食、焚香更能利益祖先。一般可以读诵《无量寿经》、《地藏经》、《阿弥陀经》等。

中元节习俗7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节是道教与*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佛教传入后,佛教中也有一种追荐祖先的超度仪式,称为“屋兰玛纳”,也就是“孟兰盆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且佛教也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节习俗

  每逢农历七月,我国的华族必定会隆重举行"庆赞中元",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三十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幸福。

  送回时,要选择断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中元节习俗8

  中元节风俗习惯之马来西亚

  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地区中,中元节也称盂兰胜会或庆赞中元除了祭祖普渡表演各籍贯的传统习俗戏剧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当地人建立了星加坡华人相似的歌台文化,一般跟星加坡大同小异就是在庙或盂兰胜会前空地上搭建临时舞台,加上音响设备以及灯光等装饰,并在台下观众席摆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预留给“好兄弟”(鬼魂)的,有时还会放上啤酒等饮料,花生、毛豆等零食。歌台表演通常安排于夜间八点至午夜十二点,台上表演五花八门包括诙谐短剧、魔术、劲歌热舞等,而且整个农历七月都有表演。

  作为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歌台表演常因过于喧哗遭到部分周围居民的投诉而受到**警告。此外,歌台上常出现的一些桥段如爱说黄色笑话的主持人、穿着暴露的女表演者,等都让星马两地许多人对七月歌台产生误解。但这几年马来西亚庆赞中元理事会已经禁止表演歌手穿着暴露的服装以及**歌台音量以免产生误会与摩擦。

  此外在槟城大山脚伯公埕有尊北马最大纸扎大士爷,大士爷高达26尺8吋,庆赞中元已成为北马区年度盛事,每年中元节期间,就有很多游客涌入大山脚,主要是膜拜北马最大尊的大士爷。这座体积庞大的大士爷是竖立在大山脚市区的埠众盂兰胜会大士爷殿内。这尊气势非凡的大士爷金身,也吸引了不少外国游客前来参观.

  中元节风俗习惯之新加坡

  在新加坡的华人地区中,中元节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传统习俗之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当地福建人(闽南人)称之为“七月歌台”或简称“歌台”。这些歌台一般上是在空地上搭建临时舞台,加上音响设备以及灯光等装饰,并在台下观众席摆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预留给“好兄弟”(鬼魂)的。歌台表演通常安排于夜晚时分,台上表演包括诙谐短剧、魔术、劲歌热舞等,而且整个农历七月都有表演。

中元节习俗9

  “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即“鬼节”,是*汉族的民俗节。按传统习俗,这天要向已亡故的先辈亲人进行祭奠、悼念活动。萍乡一般家庭“过节”的方式是:准备一桌餐菜(晚餐,正常的熟菜)作为“祭品”,摆好后在餐桌上的“前席”点上香烛,另三席摆上餐具(饭碗、酒杯、筷子、汤勺),在桌前烧纸钱,就算是请已故亲人“吃团圆饭”,持续摆放一段时间(一般15分钟左右),意为先人们在用餐,后放鞭炮,意为先人们“吃”好了离席。这个仪式结束后,撤除桌上的香烛,家人一起就桌吃饭(吃“敬”过祖先的这桌菜)。"

  晚餐后“烧包”(包可以提前准备好),“包”是用纸做的,其大小很随意,大的如4开报纸大小,小的如16开纸大小;包内装纸钱和其它的如纸做的衣服、“金”条、元宝之类,装好后封口(如封信),亡故的先人可以一人一包,也可以一人二包以上。包上要写上“烧包人”、“烧给谁”、“何时”烧的等内容,一般按竖式书写,分三直行(类似写信封),右起第一直行写烧包人的名字及与“受领”包的先人关系(自称),格式一般为“孝男(对父辈自称)或孝孙(对祖父辈自称)某某虔备钱财(或衣钱)一包奉上”(也可以二代人名字同时写上,分别称呼,如墓碑上的写法);中间一直行写受领包的先人姓名,一般格式为“故顕考(或妣,祖,祖妣——“考”是父,“妣”是母,“祖考”、“祖妣”是祖父、祖母,其他辈分按实际类推,总之是与“烧包人”的辈分对应)某公字某某老大人(女性则写某母某氏某娘老孺人)冥中受用”,左边直行写“烧包”的日期,一般写农历,如今年就写“公元二0一0年庚寅农历七月十五日火化”;写好字后要用畜禽(猪、鸡、鸭)的鲜血涂在包上亡故先人的名字上(称为“祭包”,注意鲜血不能濺在“烧包人”即“活人”的名字上,否则会被认为不吉利、有“凶”)。

  烧包一般在野外进行,选一离住宅不远的空旷地,在地上铺上火纸(草纸),将准备好的纸包堆在草纸上,点上香烛(一般点3支香、2支蜡烛),摆上“符盘”(一般是肉、鱼、鸡、豆腐、水果等,外加酒、饭、筷子),一切就绪用散的纸钱点燃纸包,纸包全部烧化后放鞭炮,表示整个程序结束,收拾“符盘”回家。至此,中元节“过完了”。

中元节习俗10

  中元节的各地习俗

  湖北省

  麻城人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团聚过节,焚烧纸钱祭拜逝去先人。祭祀当天,先献上荤食与白酒,并“馒头”饭,竹筷*摊于饭菜之间,灯火齐明,还要诉接祭之言。各家男丁亲自在纸钱上打印制作纸钱,烧纸毕,跪拜先人。之后合家聚筵。节日可以选择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间的任一天进行。

  云南省

  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湖南省

  邵阳人于农历七月十二前后“接老客”,于农历七月十五晚焚化纸包、烧香拜祖,曰“送老客”。纸包内包有寸厚纸钱,纸包正面书祖上名讳,包好后须在背面书‘封’字。十五当晚,焚烧封包越多,火势越大,表示家族越发兴旺。

  广西省

  桂林地区的人多以月十四为鬼节,整个节日应该是以七月七开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过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过程;有的地方从七月七开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饭”(就是祭祀)。

  七月十四晚送别祖先,晚饭前祭祀后到晚上十点左右进行送祖先仪式,同时将写有祖先名讳(关于写多少代祖先各个家庭不一)的“钱包”及担夫、引路大王的“钱包”纸钱等物于路口烧去洒米水饭等仪式送别祖先;其过程繁杂严肃是当地仪式最为复杂的节日,是当地人相当重视的节日,其重视程度是除春节(当地观念中元宵节也属于春节,包括“小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样重要的节日。

  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在广西省,中元节也称“鸭子节”,人们认为亡灵可以站在鸭子上,通过鸭子的运载在阳间和阴间**穿梭。另外也有的“烧包”习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给孤魂野鬼烧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须要放在扁*笸箕内,意为野鬼不得抢夺。

  广东省

  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

  福建省

  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于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

  江西省

  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浙江省

  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大树树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四川省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江苏省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的纸灯,称为“度孤”。

  陕西省

  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山东省

  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某某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河南省

  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西省

  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北省

  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中元节怎么养生

  中元节时在农历七月,此时正值夏季,除了防暑以外,祛湿也是相当重要的,因此中元节养生的关键就在于避湿气,对此,养生专家总结出了三个要点,现在就来看一看。

  越懒越要运动

  体内湿气重的**多数都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一系列的病症。运动可以缓解压力,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避环境湿气

  人体内产生湿气,除了自身代谢的问题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环境有关。经常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就容易导致湿气入侵体内。中元节前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留心下列事项:

  1、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

  2、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

  3、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不要盖潮湿的被子,洗完澡后要充分擦干身体,吹干头发。

  4、房间内的湿气如果很重,建议多开窗透气。如果外界湿气也很重,还可以打开风扇、空调,借助这些电器保持空气的对流。

  适量进姜汤

  姜不仅是家里常用的一种调味料,还具有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中元节前后正是夏季,人们可以尝试在家里煮一碗热辣辣的姜汤,用姜汤的绝妙效用将体内的湿气逼散出来,待到全身发过汗以后,病症就会有所缓解,这个办法同样适用于淋雨后预防感冒。

  中元节上坟禁忌有哪些

  1、孕妇避免扫墓

  孕妇最好避免中元节的扫墓活动,这不仅仅是阴气重的影响。从别的方面来说,中元节时节是非常拥挤的,为了胎儿的安全,并不建议孕妇去参加,再者扫墓的气象和周边的环境均不利孕妇的健康。此外是女性有例假,也要避免此类活动。

  2、不可在墓地照相

  大家扫墓的目都是为了祭祀祖宗,而非玩乐。举头三尺有神明,大家扫墓的时候,最好心怀敬意,专心谨慎,千万不要在墓地合影,甚至随意的照相,否则引来了不好气场,就有阴阳失衡的可能,会损害个人的运势。

  3、忌穿大红大紫

  中元节是不能穿的大红大紫去上坟的,相信大家也不会穿这样的衣服去参加此类活动的。不过总有人会疏忽大意,在佩戴或是内衣上不经意使用了红色。当然本命年是例外,内衣可穿红色。

  4、外人不要参与他人的扫墓

  中元节的时候作为外人的身份去参与扫墓是比较忌讳的,容易招致不必要的麻烦。毕竟不是一家人,各自加持的气运也不同,可能会造成气场的紊乱,导致不协调而走霉运。

  5、身体不佳,时运不济者避免扫墓

  一个身体正处于生病状态,或是虚弱状态的,或者最近运气不佳,诸事不顺的人最好不要去参加扫墓活动,因为此类人正处于总体运势低迷的状态,极易招致晦气,说的难听点就是**上身,因为阴晦之物最喜气运低迷的人,这种人缺乏人气,容易侵犯。

  6、坟头长草必需修整

  坟墓上长植物的,必需要**,万万不可使其长出气候。这一点最重要不过,要知道,所谓扫墓,就是让你清扫不利于墓地的东西,坟头的草木会对家族的成员造成伤害,包括了气运和健康,都是**不利的。

  7、发不遮额忌买鞋

  事实上,中元节节也算是鬼节,当然在发型上是需要注意的,尤其头发不能遮住额头,额头是人身体的神灯所在,是不可盖住的。同时鞋子也不要在当天购买,因为鞋同邪,有点常识的朋友大多不会在这天购买鞋子的.,以免不吉利。

  8、忌嬉骂,非议先人

  扫墓完毕后,有人带着孩子去的,可能刚开始还算肃穆,一结束就开始打打闹闹,嘻嘻哈哈了。这是要注意的,要知道坟地毕竟是阴灵沉睡之所,嬉笑怒骂会滋扰阴灵,是大不敬,可能会招致报复,非议先人就更不可取了,假如你路过他人的墓地,对逝者品头论足即是亵渎的行为,届时麻烦上身就怪不得谁了。


中元节的忌讳与习俗3篇(扩展5)

——中元节的习俗10篇

中元节的习俗1

  是普度众生,更是孝道

  “*传统节日是一个完整体系,各有分工。与祖先信仰相关的节日每年就有三个。”**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萧放告诉**,相比于清明节对家族祖先的追怀,寒衣节为亡人送衣物,中元节的特点是一种超越家族的普度众生,祭奠的是所有先人,这和古代的佛道信仰有关。

  中元节的由来,可谓源远流长。传统节日的起源多半与农业时令相关,中元节适逢秋收,亦不例外,本有祈求丰年之意。后来随着佛道信仰的兴起,中元节也和一则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相结合,从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就是目连救母的故事。

  “目连之母青提是一个富有却刻薄之人,死后堕入阿鼻**。佛陀告诉目连,要救母亲于‘倒悬’,就不能只救一人,而要让所有‘倒悬’者脱离苦难,让饿鬼也有饭吃。”知名人文学者李汉秋说,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属于梵语音译,意思是“倒悬”,这是目连故事的起点,更具有浓厚的佛教意味。

  不过,目连故事也深受儒家传统孝道影响,且不同于“***孝”单纯的敬老爱亲,它融合了从“小家之爱”到“众生之爱”的丰富内涵。“应该说,孝一直都是中元节的核心,由孝亲到爱人,体现了*传统的伦理秩序。甚至到现在,受*文化影响的**还把母亲节定为七月十五这一天。”李汉秋说。

  有文化认同,还有“香火”

  随着传统文化热的盛行,端午、七夕等传统节日逐渐回归大众视野,相比之下,中元节的位置却有些尴尬。“年轻人对中元节越来越陌生,这跟中元节本身比较深厚的传统信仰、文化内涵特色有关。相比之下,年轻人关注的也许是消费性、娱乐性更强的节日。”萧放表示,和**的日渐边缘化相比,**华人对中元节反而更为重视。

  以马来西亚的华人为例,萧放说,每逢中元节,当地华人成立的“中元联合会”会**祭祀活动,以此强化自身的文化认同和社区凝聚力,促进生存状态的合理化。同时,联合会还会给华文教育筹款,延续**华人社区的文化“香火”。

  “在提倡传统文化走出去的今天,我们应该更注重中元节背后的文化内涵,而不是贴上‘封建’标签,一概抹杀。对于中元节,一面要尽量避开怪力乱神的部分,一面也要看到支撑它的孝道与博爱精神,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凝聚力。”*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部**侯仰军说。

  要活泼热闹,也要感恩

  “**的万圣节原本有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宗教内涵,但这不妨碍它成为一个有趣而形式丰富的节日,尤其是儿童特别喜欢。”萧放说,中元节其实也有不少兼具娱乐性与观赏性的仪式,譬如放河灯,就是一种能够在传承上积极创新、吸引年轻人参与的重要形式。

  除此之外,东南亚国家华人群体所举行的“庆赞中元”的节庆方式,也是很好的参照。演剧、唱歌、选秀等多姿多彩的娱乐元素在舞台上进行,更多人在热闹祥和的氛围中*、交游,体现出中元节特有的“人鬼同欢”的氛围。

  “所谓人鬼同欢,其实是人和自己精神的沟通。在对传统的归复中,我们实现了精神的寄托和调整,也获得了更加积极的人生态度。”谈及中元节深层的文化心理,萧放说。而在侯仰军看来,摒除了故弄玄虚的元素,中元节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孝的弘扬培养感恩之心,增进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与其在电脑屏幕上点个蜡烛,**逝者,不如亲临节日现场,好好过个中元节。”在侯仰军看来,回归传统、重新出发,也许才是移风易俗最好的方式。

中元节的习俗2

  中元节的传统习俗

  祭祖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这种祭祖行为是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感德祖先文化传统。时逢小秋的农作物收获,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时分举行。

  烧纸

  中元节日中,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无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

  焚香燃炮

  每到七月十四或十五晚,在门外焚香燃炮,同时“烧包”(也叫“荐包”)。

  吃鸭

  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在七月半吃鸭子,因鸭在水中游,取其河灯普渡祈祷之涵意。也有说法是“鸭”就是“压”,是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魂灵”,这说法有点牵强,因为很多地方“鸭”与“压”不同音。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

  中元节的节日意义

  道教将七月十五定为中元节,一则是因这天二气交错,元气变化比较频繁,道教徒会在当天相人们宣传天道无私,****的道理。另外这一天也是道教信徒向道教高位神灵中的中元二品地官赦罪大帝忏悔自己过错的日子。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我们也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虽然中元节与去世了的人们关系不大,但希望诸位仍能记住并怀念他们中善良的那部分。二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我们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

  中元节禁忌有哪些

  1、床头挂风铃,风铃容易招来鬼魂,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2、夜游,八字轻的人尽量不要夜游。

  3、非特定场合烧冥纸。

  4、忌偷吃祭品,这些是属於鬼魂的食物。

  5、忌乱踩冥纸,冥纸是献给鬼魂的祭品忌乱踩。

  在古时代,七月半是民间的祭祖节,是追怀先人的一个节日,并没有诸多禁忌,这些所谓禁忌是在节日发展演变中后世附会的。

中元节的习俗3

  中元节又称七月半 ,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 鬼节 。按照习俗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给自己已故的亲人敬上一品香然后烧烧纸钱,用以表示后人对先人的孝敬。

  离过节还差几天,大伯就提前通知我们中元节这天在他们家过节。

  今天刚好是七月十五中元节。上午我和爸爸早早地就到了大伯家,礼貌地和大家打完招呼后,爸爸就带我走进一个房间。

  一进房间就看见一张桌子,桌子上面供着爷爷、太公、太奶的肖像。相片上爷爷坐在凳子上,太公和太**发白了,看起来像是七十多岁的样子,但是面容十分慈祥。我和爸爸在香炉里**一品香,在肖像前跪了几跪,就离开了。

  午休以后没什么事,我正在菜园里摘油菜花,远远就听见大伯在喊我: 聿坤,过来帮忙,要烧贡品(纸钱)。 我赶紧过去,大伯先报把火砖垒起来。底下放好柴火,打火机一点,那些贡品不一会儿就烧起来了。

中元节的习俗4

  农历七月俗称「鬼月」,忌讳也特别多,您知道哪些禁忌万万不能触犯?鬼月护身秘诀大公开,让你了解各类鬼月禁忌,学会正确拜拜方式,趋吉避凶,永保安康!

  1、床头挂风铃

  风铃的声音很特别,很多人都喜欢,而贵兄弟同样喜欢这样的声音。传说如果在床头挂风铃的话,很容易招来好兄弟,而顺道的,他看到熟睡的你会做出些什么来都是情不自禁。

  2、夜游

  八字轻的人在鬼节这一天千万不要夜游,因为这一天鬼门关大开,幽魂孤鬼都出来游荡,如果让他看到了阴气沉重的你,说不定会把你误认为是同伴,将你邀请回家做客。

  3、非特定场合烧冥纸

  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在鬼节这一天大多数人们都会提前为路过的好兄弟烧些纸钱,然后等到隔天再来收拾残局。因此,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通常都会同意时间同一地点,千万不可以在非特定场合时间烧冥纸。

  4、偷吃祭品

  在鬼节这一天人们会为鬼兄弟准备一些祭品,因此这些是属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5、晚上晒衣服

  在鬼节当天晚上最好不要在外面晾衣服,因为当好兄弟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6、喊名字

  如果不得已在鬼节当天晚上还在外面的朋友要小心了,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好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7、游泳

  鬼节这一天忌下水,此时好兄弟会和你玩鬼抬脚的游戏,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8、乱看

  俗话说人不犯鬼鬼不犯人,他们难得出来一趟自然是兴奋异常的。好兄弟喜欢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侵你最好的时候。

  中元节的来历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是道教与*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中元节有哪些习俗

  1、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2、烧街衣

  这是**自开埠以来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间风俗。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3、做茄饼

  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实,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想吃的话随时可以做一盘解解馋哦。

  4、烧袱纸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5、吃濑粉

  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

  6、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中元节的习俗5

  中元节的习俗介绍

  中元节的习俗介绍由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广东省中元节习俗

  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广西省中元节习俗

  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云南省中元节习俗

  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河北省中元节习俗

  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中元节习俗

  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於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省中元节习俗

  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於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省中元节习俗

  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中元节习俗

  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江苏省中元节习俗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省中元节习俗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著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中元节习俗

  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於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省中元节习俗

  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省中元节习俗

  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

中元节的习俗6

  中元节是什么意思?

  古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了*民间最大的鬼节。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孟**《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传说地宫掌管**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之门,也是**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所以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在法事中,他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侪。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钱,主要是用作购买祭品之用。

  按佛教典故,关于“盂兰节”的起源,有着以下一个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中元节的习俗

  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幸福。

  送回时,要选择断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现在,中元节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大部分地区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开始举行祭祖仪式。祭祖仪式也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中元节的习俗7

  “中元”这个名字来源于*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据说在道教里,天上的**在一年之内要进行3次对人间善恶的**,这个时候就称作“元”,所以一年一共有“三元”。旧历的1月15日叫“上元”,7月15日叫“中元”,10月15日叫“下元”,在这三日里要举行祭神仪式。

  为什么在**“三元”只剩下“中元”一个了呢?那是因为这一天刚好和**佛教里的“盂兰盆会”(御盆)是同一天。再加上,“中元”时刚好是农作物收获的时期,为感谢祖宗的保佑有好的收成也是一个方面。在这一天里,人们为了祈求能够***安生活到下一个中元时节,纷纷祭拜祖先,并在向亲戚好友赠送米和面类的食物。

  当道教传入**的时候,*的“中元”风俗和**的“盂兰盆会”混杂在一起,因此就成了现在的互赠礼物的中元节。

  中元节是指在每年的7月上旬到7月中旬这段时间里,向给予自己照顾的人表达感谢之情的送礼习惯。人们把*时对他人的感激之情全部都包含在中元节的小礼物里,所以非常重要,正所谓“礼轻情义重”。

  ***一般会送包装精美的礼盒,内容通常是“果汁”“素面”“食用油”“洗剂”“火腿”“糕点”等等。

中元节的习俗8

  鬼节: 相传到了这一天,阎罗王就会打开**之门鬼门关,让关押的鬼类出来**活动,直至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因此,民间便盛行在这段时间对死去的亲人进行拜祭招魂,烧冥钱元宝,纸衣蜡烛,放河灯,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灾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气。

  中元节的习俗,主要有人们熟悉的招魂祭祖、做法事道场和放河灯三项

  招魂祭祖:

  这里的招魂不同于人刚死的招魂,后者是人死之后,为了使其魂魄归于尸体和墓穴,不至于游离在外成为孤魂野鬼而进行的仪式。前者的招魂则更加世俗化和具有亲切感,是对死去亲人的深情呼唤。有设祭祀酒菜、点香燃烛、烧纸钱等仪式,在祭祀完毕,全家人方可食用祭祀用过的酒菜。

  做法事道场:

  这场超度胜会是佛家普渡众生思想的具体展现,往往办得极为隆重,高僧云集,场面浩大。还往往在期间请戏班上演有关冥界神鬼故事的大戏,比如《钟馗嫁妹》、《白蛇传》等,颇得农村群众的喜爱。

  放河灯:

  大约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当时只是僧人在放生池里放河灯,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为人们表达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的美好习俗。可是现在已经很难看到放河灯的活动了。

  其他习俗:跳钟馗、发**米等。

中元节的习俗9

  1、七月半做普度

  中元节七月半做普度,主要活动虽在七月十五日,但在泉州鲤城区地界即有三十六个铺境,如果都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举行,买菜办筵席、演戏酬神、请客饮宴等等方面都十分不方便,所以经耆老绅士公议,三十六个铺境的普度,分别从七月初一至七月三十日举行,所以旧鲤城区在七月这一个月是无日不普,天天演戏酬神宴客,整个七月都在忙于做普度。经过协商安排,七月初一日由后城做普度,以后各铺境轮流。直到七月三十日为止。

  2、祭魁星

  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於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3、送羊节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吉祥之意。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4、祀先祭祖

  农历七月十五日乃是传统的中元节,也是祭祖祀先的重要节日。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中元节祭祖祀先活动一般在当天中午进行,家家备办丰盛的菜肴酒饭,在各自的厅堂中的大八仙桌上摆满24味全席,摆上七双筷子、一壶酒七个爵杯,正中又摆上果盒馔盘,果盒一般为六棱柱型坚木雕刻花饰,馔盘也用坚木雕成长方形,上方六格,格中放了香菇、木耳、松菇、黄花菜、干笋丝和红枣等六味素菜,俗称“六味斋”。前述东石玉记船行就为祭祖祀先特地打造一整套由白锡铸成的筵碗、酒瓶爵杯等等祭器,以示对祭祖祀先之虔诚、重视。筵席摆好,主人点了三条炷香,点了大红双烛、拈香跪拜如仪,请祖宗来享祭宴,并希保庇儿孙一家康健**、家景发达等等,稍停方卜杯讨得允准,才焚烧金银冥币,待金纸焚烧殆尽才可以撤筵。

  5、烧袱纸、结鬼缘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6、放河灯

  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晋西北的河曲县城,紧临黄河。河道开阔,水流*缓。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各色彩灯顺水漂移,小孩子紧盯着自家的灯能漂多远。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断祈祷。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

  7、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中元节的习俗10

  祭拜时间:祭拜亡魂,於下午14点以後,15点到17点为最佳(农历七月十五当天)。家里若有祖先牌位,同日正午11点到13点为祭拜时间。

  祭拜地点:亡魂祭拜於自宅家门前或公寓的阳台。祭拜祖先於祖先牌位前。

  准备供品:除脸盆以外,其馀供品份量以六或六的倍数为佳。(1)脸盆一个,装八分满水。及毛巾丶香皂等,供於供桌前的板凳给好兄弟清洁用。(2)煮熟的饭丶面或糕饼,共六人份(3)煮熟的鸡丶猪丶鱼等。可用罐头代替(4)碗装的汤或杯装的饮料。(5)新鲜的水果及煮好的蔬菜。

  仪式顺序:(1)供桌上筷子(2)焚香祷告,香的数目为供品总数加三(3)第一次焚香後,每炷香各插一个供品,多出来的香,主食类的饭面或糕饼,可各插两柱(4)第一次的香燃剩一半时,焚第二次香,插法如上(5)第二次的香燃剩一半时,重复上述动作(6)等香都燃尽後,将香脚收起,双手顶礼合拜,向过路好兄弟祝祷,宣告祭礼结束。


中元节的忌讳与习俗3篇(扩展6)

——大理白族中元节的习俗3篇

大理白族中元节的习俗1

  祭祀祖先

  大理白族地区的“七月十四”经过笔者**都存在家庭祭祀仪式,但是村落祭祀仪式仅龙龛村独有。龙龛村的“七月十四”,节期时间很长,从农历的七月初一一直持续到农历七月十六。家庭祭祀和村落祭祀是龙龛村“七月十四”最核心的内容。

  耍香龙

  家庭祭祀具有一整套规范的祭祀仪式体系:接祖仪式(农历七月初一)——日常祭祖仪式(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重大的家庭祭祖仪式(农历七月十四晚),仪式内容十分繁复;比较家庭祭祀,村落祭祀显得更加复杂,又包含两套祭祀系统,即“耍香龙”仪式和莲池会的“拜经”和“撒粥”。“耍香龙”是在农历七月十二、十三、十四举行的村落祭祀仪式;“莲池会”是村落中的女性妇女**,她们的村落祭祀仪式在七月十四晚上举行。无论是“耍香龙”仪式的举行,还是莲池会的祭祀活动,都有一套严格的仪式规范。

大理白族中元节的习俗2

  河北省

  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

  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省

  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省

  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

  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江苏省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省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

  嘉善县以中元节下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大树树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省

  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省

  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于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

  广东省

  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广西省

  桂林地区的人多以月十四为鬼节,整个节日应该是以七月七开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过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过程;有的地方从七月七开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饭”(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别祖先,晚饭前祭祀后到晚上十点左右进行送祖先仪式,同时将写有祖先名讳(关于写多少代祖先各个家庭不一)的“钱包”及担夫、引路大王的“钱包”纸钱等物于路口烧去洒米水饭等仪式送别祖先;其过程繁杂严肃是当地仪式最为复杂的节日,是当地人相当重视的节日,其重视程度是除春节(当地观念中元宵节也属于春节,包括“小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样重要的节日。

  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在广西省,中元节也称“鸭子节”,人们认为亡灵可以站在鸭子上,通过鸭子的运载在阳间和阴间**穿梭。另外也有的“烧包”习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给孤魂野鬼烧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须要放在扁*笸箕内,意为野鬼不得抢夺。

  云南省

  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湖南省

  邵阳人于农历七月十二前后“接老客”,于农历七月十五晚焚化纸包、烧香拜祖,曰“送老客”。纸包内包有寸厚纸钱,纸包正面书祖上名讳,包好后须在背面书‘封’字。十五当晚,焚烧封包越多,火势越大,表示家族越发兴旺。

  麻城人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团聚过节,焚烧纸钱祭拜逝去先人。祭祀当天,先献上荤食与白酒,并“馒头”饭,竹筷*摊于饭菜之间,灯火齐明,还要诉接祭之言。各家男丁亲自在纸钱上打印制作纸钱,烧纸毕,跪拜先人。之后合家聚筵。节日可以选择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间的任一天进行。


中元节的忌讳与习俗3篇(扩展7)

——家乡的中元节习俗3篇

家乡的中元节习俗1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中元节,又称鬼节,在我们家乡是上坟祭祖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和清明节、十月一不同,参加祭祀的人不受限制,祭祀的祭品也很特别。

  中元节里出嫁的女儿可以回娘家上坟,丧父的寡妇也可以上坟,所以中元节又叫“花花节”。旧俗认为上坟祭祖是男子的事情,女子在清明节和十月一是不可以上坟的,怕踩塌娘家的坟角,只有七月十五女子才可以上坟。如今想来也是男尊女卑的观念在作怪。父亲去世后,无论哪个节日,我们姐妹几个都会坚持上坟,烧钱挂纸,祭拜父亲亡灵。本家的大娘知道了就有闲话了,说了好多次,因为我们论亲疏还没有出了四服。后来她家迁坟了,这才少听她的唠叨。

  七月十五因为女人可以参加祭祀的原因吧,所以祭品也很有女人的味道。主要祭品是“花花”和“面羊”,都是用发酵的白面做的。“花花”就是在*时的普通圆馒头上加盖一朵用面做的花,然后涂上红绿颜色,红花绿叶,煞是好看。“面羊”就是面塑,是我们山西人特有的民间手工艺术。说的是面羊,其实不仅仅限于面羊,十二生肖都有,除此以外,还有面狮、面鱼、面鸟、面人等,蒸熟后涂上五颜六色,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用面羊做祭品,起初大概是取代猪牛羊三牲吧,即经济又方便。后来办丧事做三周年祭祀用的祭品也是面羊,有自己做的,也有专门请人做的,还有买现成的。供桌上第一排摆放的是面做的猪头和鱼,是专门由亲家送的,叫“吊亲家”,猪和鱼都是富贵的象征。第二排摆的是面人,大多捏成“一台戏”,就是戏文里的人物,有“西游记”人物造型,有“八仙过海”,还有“杨家将”,也有“金陵十二钗”等。民间艺人精湛的手工艺术,往往会引来人们的啧啧称道。

  中元节不仅祭祖,也要祭五谷神,我们这里又叫“场神爷”,是主管打谷场的神。因为七月十五已到夏末秋初,庄稼快成熟了,祭拜场神,祈求五谷丰登。所用祭品也是用面捏的,与面羊造型有所不同,场神爷没有腿,只是在一块长长弯弯的面团上放一个羊头,而且个头比面羊大得多,还不许涂颜色,否则对神不敬。因为场神爷这般造型,所以村里有人长得肥肥胖胖上下一般粗,人们会戏称他为“场神爷”。七月十五早上,由男子把场神供奉在天地门里(我们这里过去住的都是**,**前墙正中上方都专门建一个小**,叫天地门,窑顶上就是打谷场。),然后燃香焚烧黄纸,默默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礼毕,照例由男子把场神取下来,男子就可以吃了。小孩子和女人是不可以吃的,大概也是尊敬神灵吧,据说男子吃了场神就有力气干活收秋了。

  起初,中元节捏面羊是用于祭祀,后来就成为我们家乡的风俗。每到中元节,家家户户捏面羊,女人们忙忙活活好几天,心灵手巧的妇女就更忙活了,除了给自家捏,还要打帮别人捏。中元节就成了展示家庭主妇手艺的日子。一家人有几口,就根据属相捏几个,其中也包括女儿女婿外孙。亲朋好友之间也相互赠送,表示增福增寿。直到现在,农村里已经订婚的男女青年,在七月十五来临之前,还要相互送面羊,以示两家交好。每逢这时候,亲家们都要请村里最灵巧的女人来捏面羊。这面羊就不同于一般的面羊了,三斤面捏一个,还有五斤面捏一个的,要用特大号的蒸笼来蒸,每次只能蒸一个。大概是为了显示自己家的大方吧,所以不能小了,怕亲家笑话小气。因为是送给情人的,所以非常讲究,捏面羊的妇女要“十全”的,就是不能有残缺,要父母健在,还要儿女双全。如果离过婚,没有生过小孩,再灵巧也不用。捏的面羊都有寓意,有“蛇盘兔”的,取自“喜珠石榴蛇盘兔,荣华富贵必定富”的谚语;还有“狗咬兔”的,取自“青兔黄狗古来有,万贯家财足北斗”的寓意;还有“龙附凤”的,寓意“龙凤呈祥,吉祥如意”,如此等等,都是祝福有情人幸福美满的意思。蒸好后,由本家青年男子送到对方家。村里的`妇女都要来看热闹,一看手艺,二看大小。这白胖胖暄挞挞的面羊,同时也显示了双方的真情诚意。七月十五送面羊成为婚嫁礼仪中不可缺少的程序。

  随着时代变迁,洋快餐走进百姓生活,孩子们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很少能吃到妈妈亲手做的面羊了。**的情人节、圣诞节逐步渗入到我们的生活,很多*传统节日风俗离我们也渐行渐远。但我儿时记忆中的面羊,还是那样美丽香甜。


中元节的忌讳与习俗3篇(扩展8)

——***元节的习俗

***元节的习俗1

  也许是因为千古以来独悬**不被沾染的缘故,海南的中元节——“鬼节”,相比起内陆,更多地保留了传统习俗的“原汁原味”。在海南,“鬼节”也叫七月半,在海南人心中,仅次于春节和清明。从七月初一到十五长达半个月的时间里,人们会用烧纸钱、放天灯等各种方式祭奠祖上早去的先人,布施阴曹地府的孤魂野鬼,通过种种隆重而热烈的祭拜方式,表达对祖先的缅怀、对历史的崇敬之情。

  鬼节,海南人对此敬畏有加,他们通过种种特殊的方式,将情感**得酣畅淋漓。比如在鬼节放天灯,祈求**就是一个特例。

  在文昌、万宁、陵水等地,都流行中元放天灯祈福的习俗。年长的人在家祭祖,年轻人则纷纷出门放天灯,以此来寄托对先人的**。传说天灯是三国时诸葛亮发明的,所以又叫孔明灯或文灯。

  每逢此时,整个夜空,盏盏天灯,远远近近,闪闪烁烁,与星月交相辉映,在幽蓝的夜空中放射耀眼光芒。若问鬼在哪?鬼已随灯被送上天了,一年内它不会来骚扰我们。

  在文昌的乡村,天灯活动往往由村里年青人牵头,用五色纸手工制成。 七月十五夜幕降临时,就到了放天灯的时刻。村子里倾刻热闹起来,男女老少,倾巢而出,带着节日的欣喜,带着对来年的祈盼。盏盏天灯,远远近近,闪闪烁烁,与星月交相辉映,在幽蓝的夜空中放射耀眼光芒……

  同样是天灯,放飞的时间却不尽相同。每逢中元前夕,陵水会连续放上几晚天灯,意为秋高气爽的天空增添色彩。而老人的说法则是,为那些飘逝的魂灵带去光明。

  陵水人对升空后掉落的天灯十分畏惧,认为是不祥的预兆。天灯掉落在谁家房顶,这家人不但要重新“送灯”,还要摆酒设宴,款待亲朋好友,以“破财消灾”。而万宁等其他地方,目送天灯徐徐升空后,人们都在翘首以待,期待天灯能降落自家房顶,因为它**着上天将赐来好运。

  海南人将农历七月初一到十五合称“七月节”,或“七月半”,俗称“鬼节”。

  初七以后,各家开始准备香烛和纸钱。自家祭祖一般是初七、初十,十五晚上则留给那些素不相识、没有后代的古人。

  初月初七到七月十五“烧灰”,即是拜自已家的祖宗,如果家里面供地主神位的还要拜地主,供品是大块五花肉、五碗米饭什么的,拜完后烧些纸布匹、元宝、纸钱,有钱的人就多烧一些给自己的祖宗,这可能算是祖宗们明年的生活费用吧,烧得多一些,意味着祖宗们的生活就过得越好。

  有家可归的鬼从子孙后代那儿得到了吃和穿,而那些孤魂野鬼只能在外面游荡,但总不能饿着肚子回去呀,于是他们就会做乱。

  鬼也爱热闹,特别是孤魂野鬼。七月十五晚上十二点阎王爷就要准时关闭“鬼门关”,有亲人、有家可归的鬼会带着亲人的嘱托和礼物回到阴曹地府。而那些无人问津、两手空空的野鬼就会来到熙熙壤壤的大街上“做乱”,看看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捡或者抢。

  于是,到了农历的七月十五晚上八点钟,海南人先拜了自己家的祖先与地主,然后会在自家的房前屋后、街头巷尾插满香烛,焚烧纸钱、元宝,布匹等,买小芋头、番石榴、杨桃等青果施舍在房子的四周,施给那些在阳间没有了亲人的孤魂野鬼,谓称“施孤”。“施孤、施孤”就是无偿施舍的意思,好让那些孤魂野鬼也拎上陌生人送上的礼物,心满意足、高高兴兴地返回阴府,让他们也有过节的温暖。这样他们就可以吃得饱饱,也可以带一些吃的穿的用的回去,自然就不会做恶了。这就叫做“人鬼**”了吧。

  人们在“施孤”时,还用香烛把自家房屋围起来,让小孩子拿着香烛,绕着房屋跑。场面还是很欢乐的,所以海南人的中元“鬼节”,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期盼的节日之一。

  而对操劳一生的老人而言,中元也是他们的节日。这时候,孩子们都从各地回到身边,共同缅怀先人。望着满堂儿孙,老人看到了生命的延续,生活的希望。

  “七月半”除了放“孔明灯”之外,万泉河沿岸还有“送水灯”的习惯。“送水灯”是用彩色的宣纸做成的小船,再插上点燃的蜡烛、香火,让小船晃晃悠悠、顺水而漂,这样的做法说是给落水鬼引路。波*如镜的万泉河上,几百只河灯光芒闪烁,随波轻漂,构成一幅绝美出尘的图画。

  ***元节的习俗 [篇2]

  农历七月十五,这个日子被称“鬼节”。**岁时节令有“三元”之说,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中元节是一个全国性的节日,也叫盂兰盆节,有些地方又俗称“鬼节”,与清明、十月一合为“三鬼节”。

  也许是心灵深处潜藏的怀旧情节,**人喜欢以各种循环周转的节日符号来纪念时间之流逝: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这些节日既标识着一年内季候的变化,同时也汇集了各种民俗活动。当节日不仅仅是一种符号,它所**的浓重情感与意义,以不可**之态贯穿着千年汩汩文化之河。

  在海南人心目中,中元节的隆重仅次于春节和清明。对历史的崇敬之意,对祖先的缅怀之情,在海南**朴的情感中汹涌奔流。通过种种特殊的祭拜方式,将这种情感**得酣畅淋漓。

  这一节日的风俗就是“放天灯祈求**”,年长的人在家祭祖,年轻人则纷纷出门放天灯,以此来寄托对先人的**。传说天灯是三国时诸葛亮发明的,所以又叫孔明灯或文灯。在文昌、万宁、陵水等地,都流行中元放天灯祈福的习俗。在文昌的乡村,天灯活动往往由村里年青人牵头,用五色纸手工制成。做法一般是,先以竹蓖围扎成直径2米左右的圆环,再在圆环四边对称点拉铁线圈,以便放上“油包”,再用纸糊在外围成一盏形似“谷笼”的天灯。

  七月十五夜幕降临时,就到了放天灯的时刻。村子里倾刻热闹起来,男女老少,倾巢而出,带着节日的欣喜,带着对来年的.祈盼。几个人把天灯抬起来,用一把晒干的椰子叶点燃天灯。当烟火把灯体胀得跃跃欲飞时,就放上“油包”。这时,火热越来越旺,旁边的指挥者便发出放飞的口令。霎时,天灯腾空而起,挟带着阵阵震耳的爆竹声、人们的狂笑声,直奔茫茫苍穹。四面八方都是天灯,布满整个夜空。盏盏天灯,远远近近,闪闪烁烁,与星月交相辉映,在幽蓝的夜空中放射耀眼光芒。霎时,眼睛迷朦了,分不清哪是星星,哪是天灯……

  同样是天灯,放飞的时间却不尽相同。每逢中元前夕,陵水会连续放上几晚天灯,意为秋高气爽的天空增添色彩。而老人的说法则是,为那些飘逝的魂灵带去光明。听陵城镇上的人讲,十五前,晚晚都见到少量的天灯飘上夜空。

  陵水天灯的做法与文昌大同小异。由于天灯在空中逗留的时间与所放油料多少有关,多了天灯不能上天,太少了又容易掉落下来。为了防止不胜负荷,陵水人在天灯外层复盖上一层纱网,也有人把围天灯的纸换成份量更轻的塑料薄膜。随着天灯玩放的不断演变,人们还在灯下装上一条长长的尾巴,俗称“火鸡”,使天灯看起来像流星,又像火龙。这样,天灯升空后随时会飘落火星,给夜空增添一份诡秘的美。符有奇说,近些年人们都改用鞭炮和火焰了,升空后交叉爆炸、喷射,那场面蔚为壮观,夺人眼球。

  陵水人对升空后掉落的天灯十分畏惧,认为是不祥的预兆。天灯掉落在谁家房顶,这家人不但要重新“送灯”,还要摆酒设宴,款待亲朋好友,以“破财消灾”。而万宁等其他地方,目送天灯徐徐升空后,人们都在翘首以待,期待天灯能降落自家房顶,因为它**着上天将赐来好运。

  而琼海人、痙家人,则把灯漂在河上、海上。波*如镜的万泉河上,几百只河灯光芒闪烁,随波轻漂,构成一幅绝美出尘的图画。痙家人以海为生,长年不离船,所以他们的心愿与祈盼永远与海有关。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渔民上岸谋讨生活,这种习俗也渐渐远去。 在海南很多地方,人们常把从初一到十五合称“七月节”,或“七月半”。这半个月内,流传着许多有趣的习俗:不出远门,不买衣服和鞋子,不看病……人们说,中元是属于古人的节日,后人应将热闹与风景退让他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