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菁选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意。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屹立、横贯、恢复、奇观、浩浩荡荡、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风号浪吼、人声鼎沸、漫天卷地、齐头并进等,比较沸腾、奔腾的含义,并积累这些词语。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潮来时”这一部分。
三、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学生字、给课文分段(略)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
四、教具准备
1、电视机一台、录像机一台。
2、自制钱塘大潮录像片。
五、教学过程
(一)点拨“潮来前”,学习课文1—3节。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1)师引生答。
当教师说出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之后引导学生说出:所以吸引了许多人到这里来观潮。
(2)教师再三诱导**,让学生理解“观”在不同的词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
“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
在教师的再三**中让学生讲出“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1)读中找。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找出写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2)读中听。在一名学生朗读出“*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白蒙蒙的薄雾。”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很*静。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二)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
1、看录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
教师可提出:“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呢?”在师生的问答中,教师让学生带着“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看录像。
2、学生看完录像,回答出“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三处“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
(1)知潮声。在学生读出三处写潮声的句子之后,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
(2)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
(3)知其序。先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板书的潮之声和形的词语,并让学生回答出:从潮声与形的变化中可知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
再让学生从4—5节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4)训其说。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然后请一个学生有条理地说出以下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5)解其声。让学生从远听如“闷雷”,近闻如“山崩地裂”使人听到“千万辆**同时发动”,感觉到“大地好像颤动”这些词语中,理解钱塘大潮其震耳欲聋,声势之大动人心魄。
(6)解其形。让学生逐句分析:
先认清比喻句:“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再理解其义:“一条白线”远看潮细、长的样子;“白色城墙”说明浪高(六米),潮头直立向前推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浪刚过另一排浪紧跟,可见水势既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这不是一般的浪,罕见的浪,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见的潮。
(7)解其情。教师可先发问:“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看录像。
镜头之一:闻其声不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者是“人声鼎沸”,到处都在喊着“潮来了!”的声音。
镜头之二:闻其声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声是“人群沸腾”,比刚才的喊声更高,情绪更高涨。
镜头之三;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此时教师问为什么书中不写人的声音了呢?让学生理解水势浩大胜过人声而人闻此声见此形张口咋舌,惊而无语。
三个镜头,在形象与语言的结合中,让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8)表其情。教师先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三)自析“潮过后”学习课文第六节。
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教师让学生带着“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自学、自析。
学生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学生从“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
学生从“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学生从“依旧”一词的分析中,联系前文进一步理解了“潮前之静”——“潮来之动”——“潮过之静”的变化。
学生从*时是江水流向大海,现在是海水往江里倒灌,这一罕见的奇景中,分析出观潮人对钱塘大潮壮丽、奇观的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
(四)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1、在教师提出的.“潮过后”江水突涨,高出六米;“潮来时”声势浩大、浪高罕见都是说明大潮之奇,而“潮来前”是不是也能说奇这一问题后,让学生再读“潮来前”这一段。
学生从“八月十八”时间上找出大潮时间上与*时的潮不同,从时间比一般的潮推后三天说明“奇”。
学生从时间的“奇”中联系学过的地理知识:海上刮东南风,从东海的潮,南海的潮同时涌来说明“奇”。
学生从钱塘江出海口外宽内窄成喇叭形状说明“奇”。
学生从钱塘江底从海口到江中逐步上升十米这一特殊地形,说明“奇”。
2、教师从这些奇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潮“午后一点左右”才到,而清早观潮者已“人山人海”的描述中,让学生理解以人潮衬海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特殊的潮引人入胜。
3、在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之后,以古诗“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引导学生理解“天下”一词的意思,理解“天下无”词语的意思。
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也可以泛指全世界。
学生理解“天下无”为**之最,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独有”,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
(五)师生归纳板书。
1、从“思路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静——动——静”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观录像。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变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本文生字新词。
2、认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感其受、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事物的观察规律,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5、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潮去时的壮观景象,学习作者有次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理解一些重点词句。
教学准备:
小黑板、灯片、有关钱塘江潮的资料带。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落;学习课文1一2自然段。
第二课时:
重点理解课文3一5自然段,指导朗读背诵。感知作者边看、边听、边看的观察方法,总结深化课文。
一、导入。
1、师启发谈话:第一教时,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是按潮来前一潮来时一潮来后的.顺序来写的,并且知道潮来之前的情景:一是目之所及的景物描写,给人以*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感觉;二是写前来观潮的人之多,写出了人们焦急等待的心情。这一段从侧面渲染了钱塘江大潮的奇。那潮来时,潮来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学生质疑:可围绕文后的思考练习提出不懂的问题。
3、灯片出示学习目标。
①学习课文3一5自然段,理解重点词句;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小节;
③学习作者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学文A、学习3、4自然段。
1、整体感知
①师:文章三四小节,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潮的?b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大潮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②**朗读。
③讨论、感知、(板书:声音、样子、情绪;解决a、b)
④欣赏钱塘江潮录相。(解决c)
2、细读理解。
①默读3、4自然段,用[]标出表示声音的词、用()标出表示样子的词,用△△标出人们情绪变化的词。
②师生小结:作者听江潮的声,越来越大;见江潮的形,是越来越状。作者既留心了声音,又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形;既留心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人群情绪的变化。作者这种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③重点解决开课时先提出的有针对性的问题。·释水天相接
·第3自然段中,讲到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为什么会沸膝?·体会四自然段中的比喻句。
④作者笔下越来越近的浪潮,如此声势浩大,如此雄伟壮观,那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为什么不写人们的表现?(以此作为创造教育的切入点)
3、细品背诵
①师引:这一见,作者从三个方面写出了江潮的奇。同学们,这就是祖国山河的一个剪影,这就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带着对钱塘江潮深深之受,熟读、背诵3、4小节。
②小黑板出示背诵线索。B、学习5自然段
1、过渡:钱塘江大潮的奇,不单单表现在潮来前*静而又略显几分神秘,也不单单表现在潮来时非凡的气势。潮来后的情景,我们也能品味出它的奇。
2、指名读。
3、同桌互说:潮来后是一番什么景象?你能说说它的奇吗?·抓余波涌--持续时间长,神奇。·抓江水涨--上涨两丈、水量大、雄伟壮观。
4、小结:这一段,作者用余波和上涨的江水烘托了江潮的奇。
三、深化总结。
1、回题读12节,体会天下奇观。
2、师:潮来前,江面依然*静,给人以宁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感觉,你说奇不奇?潮来时,声音大,气势壮,奇不奇?潮来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江水上涨两丈来高,你说奇不奇?
3、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在下面的词语中选择两个造句。天下奇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水天相接、沸腾、横卧、横贯
2、写出带点字词的意思。观潮()观天下奇观()
3、读课文四小节最末句话后填空。
这段话作者是从和两个方面来写江潮的。作者把比作。着力描写了大潮涌来的动感,使人身临其境,表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意思。
2、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体会、学习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作特点的体会、学习。
教学难点:
1、对生僻文言词语的理解。
2、对课文内容的准确把握。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仪器:
多**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谁知道我国最著名的海潮是什么?今天我们就一同去感受一下钱塘涌潮的'壮观景象。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学生介绍作者情况。
周密:字公谨,南宋文学家。
2、给下面的生字注音。(投影显示)
霆 斋 艨艟 履 倏 舸 泅 鲸 绮 僦赁
三、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读后师问:
1、有哪些读音和你读得不一样?
2、听了后你对钱塘潮有什么印象呢?
四、学生朗读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有疑问的地方标注出来,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2、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五、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共同朗读第一段。
①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②这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明确: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③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明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能力:
①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③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难点:
学习作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网络探究、协作商量
(一)老师归纳出几个问题:1课文从那几个方面写潮水的特点?
2课文怎样写大潮声音,形态的变化。
3课文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的。
(二)分小组协作学习(重点为第二个问题),给出学习方法:
1、出示学习方法:
⑴读:找出描写大潮的优美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⑵看:利用校园网、互联网查看相关图片、录象、文字资料。
⑶做:小组协作制作电子作品。
(4)讲:自己来作导游按江面*静――潮水涌动――潮头**顺序描述出来。
四、汇报表演,解决问题
1、教师指导制作步骤:
㈠网络浏览查寻相关资料。
㈡复制图片摘抄文本。
㈢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演示文稿。
2、小组汇报。
五、网络阅读、拓宽知识。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设计特色】
以读为本,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
【教学要求】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笼罩、昂首、颤动、盼着、屹立、恢复、若隐若现、天水相接、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信息资料】
师生查阅有关钱塘江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带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领悟词语,理解并积累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3、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直观感受
1、引导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2、想不想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放教学录像。
师生共议:听到声音了吗大潮来了吗在哪儿指一指。
3、你的感受怎样
二、以读代讲,感悟语言
1、这样的画面,课文里也有,找一找在那个自然段(3、4自然段)。自己读读,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精彩,就努力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我们听。
2、刚才读时顺序打乱了,其实文章的描写是很有顺序的。下面请大家合**,老师读3、4段,大家把描写顺序的词语记下来,再投影反馈。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按由远及近的顺序,随位置的改变及时间的推移来描写的。
再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三、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1、3、4段词汇丰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想不想积累下来。
⑴师说意思,生说词语,如:
“人声鼎沸、风*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天崩地裂、浩浩荡荡”等。
⑵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语。
2、想一想、用一用:
出示一段不完整的话,请生用课文里的语句把这段话说得完整清楚一些。小组准备,时间1分半钟。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潮水声犹如(),渐渐消失在()。”
⑴生汇报,集体订正。
⑵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最后一段
指导朗读。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课堂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薄雾()的人群
()的潮水()的钱塘江大潮
2、按课文内容填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浩浩荡荡地________;那声音如同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小语第7册第1课《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初步谈话,理解课题;第二步,检查预习,反馈交流;第三步,观看录象,感受情景;第四步,突破重点,指导朗读;第五步,创设情境,积累语言;第六步,按课文内容填空;第七步,按潮来顺序整理句序;第八步,丰富课文,拓展思维;第九步,激情结尾,整体感悟。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感到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直观画面的出现,大潮的录象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在看画面,听声音的过程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这天下奇观的壮美,奇特的景象。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将课文中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起来。并且将这些词语分类,有表示形状的,有表示声音的,同时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词语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当堂熟读词语,积累语言。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读得不够。
2、课外资料使用的问题。
3、导语较生硬。
4、练习过多,目的不够明确。
今后,我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有较大的提高。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
【设计意图】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关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见、所闻、所感,这种实践,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的生动和优美。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动用电教**,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老师前几天让你们去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你们收集的结果怎样?
学生汇报结果。
2、师: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都会到来的。那为什么这钱塘江大潮会吸引那么多人来观看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钱塘江大堤上一睹为快。
(板书:1、观潮)
二、创设情境,体会大潮的到来
1、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刚来时的情景一: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畅谈所见、所闻。
2、出示句子: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是江面上还是风*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⑴指名朗读。
⑵说说为什么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
3、继续播放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二:
此时,你们又看到了怎样的一幅景象?
指名说。
出示句子: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重点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以及与潮水来时的关系。明白白线指的就是潮水。)
4、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三:
这时,江面上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你能用语言来表达一下吗?
指名说。
那课文中又是怎样来描写的呢?
出示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体会,注意横贯的意思。
学生**读自己感悟。
指名说感受。
5、大潮在向我们慢慢地*近,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什么?请仔细看录像。
(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四。)
指名说。
师总结。
出示句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该是多少呢?能不能拿身边的事物作一下比较。那这句话应该怎样来读呢?
指名读。
评议。
出示句子: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里把浪潮比作白色战马,有什么意义?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欣赏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
6、指导学生背诵:
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转变角色,拓展总结
1、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深深地把我们吸引住了,难怪有那么多人来观看。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物产丰富地西沙群岛;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齐读全文。)
四、作业
可以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现场解说词或者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广告语,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赏。
【板书设计】
观潮
像闷雷一条白线
长粗横贯白色城墙天下奇观
千万匹白色战马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
(齐读课题。)
教师**: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
二、放录像,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学生看录象。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学生自渎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
四、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学习第二部分“潮来时”。)
1、学生自渎:
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的语句。
2、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根据学生的交流描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3、教师小结:
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临其境。
4、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
5、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6、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课堂总结
六、放录像
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七、布置作业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遍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课文中描写潮来时的重点句子;
3、学习作者抓住多个特点,有次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体会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积累课文重点语句,想象文中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
四、教学准备:
多**课件,钱塘江大潮来潮的声音音频,钱塘江大潮视频;
五、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
横贯江面人声鼎沸人山人海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齐头并进奔腾**
风号浪吼白浪翻滚颤动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这节课我们就让我一起来感受钱塘江的奇特之处。在此之前,来回顾一下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这些词语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之时的场景,你们有信心能读好吗?请一个小组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
2.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课件出示)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学生**说)
【设计意图:播放浪潮的声音,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3.既然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去看一看钱塘江大潮的景象,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到农历八月十八日的盐官镇。
(二)细品课文,领略壮观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静人山人海)
2.谁能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人们的心情。(期待)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设计意图:体会潮来之前江面风*浪静,以及江岸上观潮人之多、盼望之切。】
3.到底是怎样神奇壮观的景象让人们如此期盼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一边读一遍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完后思考作者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奇观写具体的`。(学生**朗读)
4.请同学们互相分享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5.全班共同交流,分享心得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出示课件)
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雷声是怎样?(轰隆隆)现在江面上是怎样的情景?(风*浪静)是的,江面上毫无动静,却已经听见大潮的声音。如果你是观潮人群中的一员,未见其景先闻其声,你此时此刻心情怎样?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采访学生,并让学生表演)
你想看潮,她也想看潮,你蹦一下,她跳一下.....人群越来越激动,说话声越来越大,就像锅里煮开的水一样,这就是“人声鼎沸”,谁能这个词语来造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学生彷佛是观潮人群中的一员,更能体会人们的激动之情。】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潮水的隆隆响声变得越来越大,人群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用了一个“又”字?(因为这时候大潮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很激动)刚刚已经人声鼎沸,现在又沸腾。说明随着潮声越来越大,大潮开始出现,人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怎样?(激动不已)。等了这么久,终于看到了大潮的影子了。多高兴,多激动啊,谁愿意来读出人们的心情,读出潮声的变化。
这条白线出现在哪里?(水天相接的地方)让我们看一看水天相接是哪里(出示图片)。原来大潮离我们还很远呢,但是声音却很响。这真是“奇观”。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刚刚白线还在水天相接的远处,一瞬间白线已经向我们移过来了。这速度可真是快啊!白线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长,越来越粗,气势怎样?(滂沱)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白线比喻成什么?(一堵水墙)这堵水墙两丈多高,一丈等于3.3米,两丈等于6.6米,相当于两层楼的高度。这样高的浪潮,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气势汹汹势不可挡)
我们来看一看这是怎样的景象(播放视频)。
谁能来读出浪潮的气势汹汹?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一句写出了大潮的声音和形态,还有那位同学喜欢这一句?老师也最喜欢这一句。想来读一读?想把这句话读好可不容易,先得读好关键词语。(指导朗读“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现在老师想来读一读这句话(范读)还有谁想来尝试一下?多么富有力量的语句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你们的朗读让老师看到了白浪翻滚排山倒海而来,听到了千万匹战马咆哮嘶吼的声音。真是震撼人心啊!
同学们,如果老师把这句话改得简洁一点,你们感受一下哪一句更好。为什么?(更形象地写出了大潮的气势)
出示: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奔腾而来;那声音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删减原句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感受到优美词语对描写景物和塑造语句气势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应用好词好句。】
6.退潮的景象
钱塘江来潮时气势如此澎湃,怪不得说它是天下奇观呢!退潮之后又是怎样呢?让我们齐读第五自然段。
“霎时”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退潮之快)
谁来说说退潮后的景象?(奔腾**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钱塘江大潮来时是那样的排山倒海,可瞬间就奔腾而去,这何尝不是一种奇观呢?就算退潮后江面也依然久久不能*静,江水涨了两丈高,可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来势汹汹,真真可谓是一场“天下奇观”啊!
(三)写法总结,学以致用
1.现在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看谁能以最快速度把序号填在括号里。(出示课件)
填完以后,你发现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呢?(由远及近)
2.潮水的声音是如何变化的呢?(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潮水的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作者由远及近远仔细观察,抓住了潮水声音和形态两个方面的变化特点,运用恰当的比喻和贴切的词语,将钱塘江大潮这幅震撼人心的画面搬到了我们眼前。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自己描写的景物栩栩如生。
(四)课堂延伸
同学们,大自然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壮丽景色等着我们去发现(出示图片),请你们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抓住两三个关键特点,用上贴切的好词,有次序地写上一段介绍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有次序的观察习惯,锻炼学生锤炼语言的能力。】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9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设计特色】
以读为本,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
【教学要求】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笼罩、昂首、颤动、盼着、屹立、恢复、若隐若现、天水相接、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信息资料】
师生查阅有关钱塘江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带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领悟词语,理解并积累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3、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直观感受
1、引导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2、想不想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放教学录像。
师生共议:听到声音了吗?大潮来了吗?在哪儿?指一指。
3、你的感受怎样?
二、以读代讲,感悟语言
1、这样的画面,课文里也有,找一找在那个自然段(3、4自然段)。自己读读,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精彩,就努力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我们听。
2、刚才读时顺序打乱了,其实文章的描写是很有顺序的。下面请大家合**,老师读3、4段,大家把描写顺序的词语记下来,再投影反馈。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按由远及近的顺序,随位置的改变及时间的推移来描写的。
再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三、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1、3、4段词汇丰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想不想积累下来?
⑴ 师说意思,生说词语,如:
“人声鼎沸、风*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天崩地裂、浩浩荡荡”等。
⑵ 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语。
2、想一想、用一用:
出示一段不完整的话,请生用课文里的语句把这段话说得完整清楚一些。小组准备,时间1分半钟。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渐渐消失在( )。”
⑴ 生汇报,集体订正。
⑵ 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最后一段
指导朗读。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课堂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薄雾 ( )的人群
( )的潮水 ( )的钱塘江大潮
2、按课文内容填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浩浩荡荡地________;那声音如同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雄伟壮观
潮来时
潮过后 有声有色
〖教学反思
小语第7册第1课《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初步谈话,理解课题;第二步,检查预习,反馈交流;第三步,观看录象,感受情景;第四步,突破重点,指导朗读;第五步,创设情境,积累语言;第六步,按课文内容填空;第七步,按潮来顺序整理句序;第八步,丰富课文,拓展思维;第九步,激情结尾,整体感悟。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感到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直观画面的出现,大潮的录象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在看画面,听声音的过程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这天下奇观的壮美,奇特的景象。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将课文中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起来。并且将这些词语分类,有表示形状的,有表示声音的,同时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词语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当堂熟读词语,积累语言。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读得不够。
2、课外资料使用的问题。
3、导语较生硬。
4、练习过多,目的不够明确。
今后,我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有较大的提高。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菁选扩展阅读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菁选(扩展1)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篇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设计特色】
以读为本,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
【教学要求】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笼罩、昂首、颤动、盼着、屹立、恢复、若隐若现、天水相接、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信息资料】
师生查阅有关钱塘江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带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领悟词语,理解并积累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3、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直观感受
1、引导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2、想不想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放教学录像。
师生共议:听到声音了吗大潮来了吗在哪儿指一指。
3、你的感受怎样
二、以读代讲,感悟语言
1、这样的画面,课文里也有,找一找在那个自然段(3、4自然段)。自己读读,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精彩,就努力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我们听。
2、刚才读时顺序打乱了,其实文章的描写是很有顺序的。下面请大家合**,老师读3、4段,大家把描写顺序的词语记下来,再投影反馈。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按由远及近的顺序,随位置的改变及时间的推移来描写的。
再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三、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1、3、4段词汇丰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想不想积累下来
⑴ 师说意思,生说词语,如:
“人声鼎沸、风*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天崩地裂、浩浩荡荡”等。
⑵ 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语。
2、想一想、用一用:
出示一段不完整的话,请生用课文里的语句把这段话说得完整清楚一些。小组准备,时间1分半钟。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渐渐消失在( )。”
⑴ 生汇报,集体订正。
⑵ 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最后一段
指导朗读。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课堂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薄雾 ( )的人群
( )的潮水 ( )的钱塘江大潮
2、按课文内容填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浩浩荡荡地________;那声音如同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雄伟壮观
潮来时
潮过后 有声有色
〖教学反思
小语第7册第1课《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初步谈话,理解课题;第二步,检查预习,反馈交流;第三步,观看录象,感受情景;第四步,突破重点,指导朗读;第五步,创设情境,积累语言;第六步,按课文内容填空;第七步,按潮来顺序整理句序;第八步,丰富课文,拓展思维;第九步,激情结尾,整体感悟。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感到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直观画面的出现,大潮的录象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在看画面,听声音的过程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这天下奇观的壮美,奇特的景象。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将课文中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起来。并且将这些词语分类,有表示形状的,有表示声音的,同时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词语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当堂熟读词语,积累语言。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读得不够。
2、课外资料使用的问题。
3、导语较生硬。
4、练习过多,目的不够明确。
今后,我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有较大的提高。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在设计教学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然后提出,解决不懂的问题“要靠你们自己反复读,用心想”。使学生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这节课学习的主人,应该按照老师指出的方法主动去探索知识。,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一、教案内容
《观潮》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
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四、教学难点
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五、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
六、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读书发现——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七、教学准备
多**课件钱塘大潮录象
八、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目标教学法)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感悟发现法)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结束语
八、板书
观潮
闷雷滚动出白线
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
钱塘奇观天下传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把“想到的”写进句子使表达具体形象的方法,初步领悟“留心周围的事物”的要求。
2.背诵三、四自然段。
能力
1.能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2.能说出把“想到的”写进句子的好处。
3.有感情朗读课文。
个性品质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雄伟,激发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情感。
2.大胆表达自己对语句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重点】
领悟“留心周围的事物”的要求。
【教学难点】
能说出把“想到的”写进句子的好处,了解把“想到的”写进句子使表达具体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POWERPOINT幻灯片、钱塘潮录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读准、读通了课文,好像让作者把我们带到了浙江省杭州湾,亲眼观看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这节课,我们继续让作者带我们观赏钱塘江大潮,好吗?
一边播放录像,一边用课文的语句解说。(再一次整体感受钱塘潮的壮观,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2.学生谈观感。(**发表见解,板书:天下奇观)
作者为什么能用手中的笔把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丽的景观写下来,是怎么样写下来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学习目标。现在,就让我们一块来学习课文。
二、分层达标
(一)自读探究,感悟词句,体会大潮壮观。
1.出示学习提纲:
(1)读课文,划出描写钱塘大潮壮观景象的语句。
(2)读语句,“一边读一边想”,理解内容,体会大潮的壮观。
(3)读语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读出来。
请同学们按照学习提纲,先读读课文,把描写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的语句划下来。然后,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读这些语句,看自己从语句中理解到什么,体会到什么。最后,有感情地朗读,把你的理解、感受读出来。
2.学生按照学习提纲先个体学习,然后小组交流。
(二)汇报交流,引导精读,品味感悟。
1.汇报划出的语句。(引导注意顺序)
2.交流理解、体会,引导精读,品味感悟。(重点引导细读课后练习2的语句;在此过程当中,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引导学生达标,熟读成诵。)
(1)课后练习2语句的教学。
1)在这些语句中,你认为最能够表现钱塘大潮壮观景象的句子是哪一句?
2)学生汇报语句后,示填空,完成填空。
3)**读语句,注意填空的部分,思考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小组合作解决。
4)交流汇报。(重点引导谈出好处:想像部分能把大潮的形、声、推进的速度写形象、具体。)
5)小结归纳:作者在观察钱塘江大潮来到时,做到了留心周围的事物,不但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用脑子想,所以课文读起来,让我们有如身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我们也要像作者那样做个有心人,时时留心周围的事物,养成多看、多听、多想的好习惯。
(2)其它语句的教学。
1)江面很*静,……一层蒙蒙的薄雾。
2)午后一点左右,……闷雷滚动。
3)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
4)那条白线很快……白色城墙。
5)霎时,……两丈来高了。
三、总结归纳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文,如同亲身观赏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深深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雄伟磅礴的气势。下一节课,我们也学着作者,展开想像,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退去的顺序,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如果大家也能像作者那样,用眼、用耳、动脑,多看、多听、多想,做到留心周围的事物,做到注意积累,就同样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板书】
13 观潮
天 下 奇 观
潮来前 江面*静
闷雷滚动 风*浪静
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
潮来时 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 白色战马
退潮去
风号浪吼 余波涌来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设计特色】
以读为本,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
【教学要求】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笼罩、昂首、颤动、盼着、屹立、恢复、若隐若现、天水相接、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信息资料】
师生查阅有关钱塘江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带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领悟词语,理解并积累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3、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直观感受
1、引导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2、想不想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放教学录像。
师生共议:听到声音了吗大潮来了吗在哪儿指一指。
3、你的感受怎样
二、以读代讲,感悟语言
1、这样的画面,课文里也有,找一找在那个自然段(3、4自然段)。自己读读,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精彩,就努力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我们听。
2、刚才读时顺序打乱了,其实文章的描写是很有顺序的。下面请大家合**,老师读3、4段,大家把描写顺序的词语记下来,再投影反馈。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按由远及近的顺序,随位置的改变及时间的推移来描写的。
再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三、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1、3、4段词汇丰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想不想积累下来
⑴ 师说意思,生说词语,如:
“人声鼎沸、风*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天崩地裂、浩浩荡荡”等。
⑵ 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语。
2、想一想、用一用:
出示一段不完整的话,请生用课文里的语句把这段话说得完整清楚一些。小组准备,时间1分半钟。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渐渐消失在( )。”
⑴ 生汇报,集体订正。
⑵ 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最后一段
指导朗读。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课堂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薄雾 ( )的人群
( )的潮水 ( )的钱塘江大潮
2、按课文内容填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浩浩荡荡地________;那声音如同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雄伟壮观
潮来时
潮过后 有声有色
〖教学反思
小语第7册第1课《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初步谈话,理解课题;第二步,检查预习,反馈交流;第三步,观看录象,感受情景;第四步,突破重点,指导朗读;第五步,创设情境,积累语言;第六步,按课文内容填空;第七步,按潮来顺序整理句序;第八步,丰富课文,拓展思维;第九步,激情结尾,整体感悟。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感到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直观画面的出现,大潮的录象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在看画面,听声音的过程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这天下奇观的.壮美,奇特的景象。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将课文中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起来。并且将这些词语分类,有表示形状的,有表示声音的,同时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词语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当堂熟读词语,积累语言。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读得不够。
2、课外资料使用的问题。
3、导语较生硬。
4、练习过多,目的不够明确。
今后,我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有较大的提高。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
【设计意图 】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
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关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见、所闻、所感,这种实践,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的生动和优美。
【学习目标 】
1、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动用电教**,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
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
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课前准备 】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教学流程 】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老师前几天让你们去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你们
收集的结果怎样?
学生汇报结果。
2、师: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都会到来的。那为什么这钱塘江大潮会吸引那么多人来观看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钱塘江大堤上一睹为快。
(板书:1、观潮)
二、创设情境,体会大潮的到来
1、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刚来时的情景一: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畅谈所见、所闻。
2、出示句子: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是江面上还是风*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⑴指名朗读。
⑵说说为什么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
3、继续播放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二:
此时,你们又看到了怎样的一幅景象?
指名说。
出示句子: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重点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以及与潮水来时的关系。明白白线指的就是潮水。)
4、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三:
这时,江面上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你能用语言来表达一下吗?
指名说。
那课文中又是怎样来描写的呢?
出示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体会,注意横贯的意思。
学生**读自己感悟。
指名说感受。
5、大潮在向我们慢慢地
*近,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什么?请仔细看录像。
(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四。)
指名说。
师
总结。
出示句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该是多少呢?能不能拿身边的事物作一下比较。那这句话应该怎样来读呢?
指名读。
评议。
出示句子: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里把浪潮比作白色战马,有什么意义?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欣赏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
6、指导学生背诵:
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转变角色,拓展
总结
1、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深深地把我们吸引住了,难怪有那么多人来观看。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可以加上自己
收集的材料内容。)
3、
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物产丰富地西沙群岛;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齐读全文。)
四、作业
可以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现场解说词或者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广告语,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赏。
【板书设计 】
观潮
像闷雷一条白线
长粗横贯白色城墙天下奇观
千万匹白色战马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
课时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形象,体会大自然壮阔的美及无穷的威力。
2、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思考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根据课文表达的情境,用恰当的语音、声调表达出来,学习表情朗读课文。
一、新课导入。
作者用笔生动地描写了他第一次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情景,把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景观写得有声有色。(板书:“声”、“色”)观潮人的情绪随着大潮声和色的变化越发高涨,读了使人如临其境。
二、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1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词,字(出示卡片: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板书:宽阔*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静的?(出示卡片: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三、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浪静)
声音呢?(板书:闷雷滚动)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板书:人声鼎沸)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①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②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时所说的什么地方?(地*线)。
③观潮的人们呢?(板书:沸腾)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出示小黑板)
①说说“声”、“色”的变化。(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②拉长到什么程度:?(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板书:目瞪口呆)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屏息凝视)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四、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五、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7
【设计意图】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关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见、所闻、所感,这种实践,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的生动和优美。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动用电教**,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老师前几天让你们去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你们收集的结果怎样?
学生汇报结果。
2、师: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都会到来的。那为什么这钱塘江大潮会吸引那么多人来观看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钱塘江大堤上一睹为快。
(板书:1、观潮)
二、创设情境,体会大潮的到来
1、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刚来时的情景一: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畅谈所见、所闻。
2、出示句子: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是江面上还是风*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⑴指名朗读。
⑵说说为什么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
3、继续播放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二:
此时,你们又看到了怎样的一幅景象?
指名说。
出示句子: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重点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以及与潮水来时的关系。明白白线指的就是潮水。)
4、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三:
这时,江面上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你能用语言来表达一下吗?
指名说。
那课文中又是怎样来描写的呢?
出示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体会,注意横贯的意思。
学生**读自己感悟。
指名说感受。
5、大潮在向我们慢慢地*近,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什么?请仔细看录像。
(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四。)
指名说。
师总结。
出示句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该是多少呢?能不能拿身边的事物作一下比较。那这句话应该怎样来读呢?
指名读。
评议。
出示句子: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里把浪潮比作白色战马,有什么意义?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欣赏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
6、指导学生背诵:
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转变角色,拓展总结
1、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深深地把我们吸引住了,难怪有那么多人来观看。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物产丰富地西沙群岛;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齐读全文。)
四、作业
可以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现场解说词或者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广告语,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赏。
【板书设计】
观潮
像闷雷一条白线
长粗横贯白色城墙天下奇观
千万匹白色战马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8
【设计意图】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关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见、所闻、所感,这种实践,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的生动和优美。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动用电教**,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老师前几天让你们去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你们收集的结果怎样?
学生汇报结果。
2、师: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都会到来的。那为什么这钱塘江大潮会吸引那么多人来观看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钱塘江大堤上一睹为快。
(板书:1、观潮)
二、创设情境,体会大潮的到来
1、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刚来时的情景一: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畅谈所见、所闻。
2、出示句子: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是江面上还是风*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⑴指名朗读。
⑵说说为什么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
3、继续播放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二:
此时,你们又看到了怎样的一幅景象?
指名说。
出示句子: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重点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以及与潮水来时的关系。明白白线指的就是潮水。)
4、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三:
这时,江面上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你能用语言来表达一下吗?
指名说。
那课文中又是怎样来描写的呢?
出示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体会,注意横贯的意思。
学生**读自己感悟。
指名说感受。
5、大潮在向我们慢慢地*近,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什么?请仔细看录像。
(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四。)
指名说。
师总结。
出示句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该是多少呢?能不能拿身边的事物作一下比较。那这句话应该怎样来读呢?
指名读。
评议。
出示句子: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里把浪潮比作白色战马,有什么意义?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欣赏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
6、指导学生背诵:
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转变角色,拓展总结
1、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深深地把我们吸引住了,难怪有那么多人来观看。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物产丰富地西沙群岛;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齐读全文。)
四、作业
可以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现场解说词或者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广告语,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赏。
【板书设计】
观潮
像闷雷一条白线
长粗横贯白色城墙天下奇观
千万匹白色战马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9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意。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屹立、横贯、恢复、奇观、浩浩荡荡、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风号浪吼、人声鼎沸、漫天卷地、齐头并进等,比较沸腾、奔腾的含义,并积累这些词语。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潮来时”这一部分。
三、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学生字、给课文分段(略)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
四、教具准备
1、电视机一台、录像机一台。
2、自制钱塘大潮录像片。
五、教学过程
(一)点拨“潮来前”,学习课文1—3节。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1)师引生答。
当教师说出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之后引导学生说出:所以吸引了许多人到这里来观潮。
(2)教师再三诱导**,让学生理解“观”在不同的词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
“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
在教师的再三**中让学生讲出“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1)读中找。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找出写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2)读中听。在一名学生朗读出“*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白蒙蒙的薄雾。”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很*静。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二)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
1、看录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
教师可提出:“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呢?”在师生的问答中,教师让学生带着“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看录像。
2、学生看完录像,回答出“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三处“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
(1)知潮声。在学生读出三处写潮声的句子之后,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
(2)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
(3)知其序。先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板书的潮之声和形的词语,并让学生回答出:从潮声与形的变化中可知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
再让学生从4—5节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4)训其说。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然后请一个学生有条理地说出以下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5)解其声。让学生从远听如“闷雷”,近闻如“山崩地裂”使人听到“千万辆*同时发动”,感觉到“大地好像颤动”这些词语中,理解钱塘大潮其震耳欲聋,声势之大动人心魄。
(6)解其形。让学生逐句分析:
先认清比喻句:“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再理解其义:“一条白线”远看潮细、长的样子;“白色城墙”说明浪高(六米),潮头直立向前推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浪刚过另一排浪紧跟,可见水势既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这不是一般的浪,罕见的浪,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见的潮。
(7)解其情。教师可先发问:“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看录像。
镜头之一:闻其声不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者是“人声鼎沸”,到处都在喊着“潮来了!”的声音。
镜头之二:闻其声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声是“人群沸腾”,比刚才的喊声更高,情绪更高涨。
镜头之三;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此时教师问为什么书中不写人的声音了呢?让学生理解水势浩大胜过人声而人闻此声见此形张口咋舌,惊而无语。
三个镜头,在形象与语言的结合中,让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8)表其情。教师先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三)自析“潮过后”学习课文第六节。
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教师让学生带着“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自学、自析。
学生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学生从“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
学生从“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学生从“依旧”一词的分析中,联系前文进一步理解了“潮前之静”——“潮来之动”——“潮过之静”的变化。
学生从*时是江水流向大海,现在是海水往江里倒灌,这一罕见的奇景中,分析出观潮人对钱塘大潮壮丽、奇观的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
(四)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1、在教师提出的“潮过后”江水突涨,高出六米;“潮来时”声势浩大、浪高罕见都是说明大潮之奇,而“潮来前”是不是也能说奇这一问题后,让学生再读“潮来前”这一段。
学生从“八月十八”时间上找出大潮时间上与*时的潮不同,从时间比一般的潮推后三天说明“奇”。
学生从时间的“奇”中联系学过的地理知识:海上刮东南风,从东海的潮,南海的潮同时涌来说明“奇”。
学生从钱塘江出海口外宽内窄成喇叭形状说明“奇”。
学生从钱塘江底从海口到江中逐步上升十米这一特殊地形,说明“奇”。
2、教师从这些奇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潮“午后一点左右”才到,而清早观潮者已“人山人海”的描述中,让学生理解以人潮衬海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特殊的潮引人入胜。
3、在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之后,以古诗“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引导学生理解“天下”一词的意思,理解“天下无”词语的意思。
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也可以泛指全世界。
学生理解“天下无”为*之最,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独有”,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
(五)师生归纳板书。
1、从“思路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静——动——静”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观录像。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变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
教学目的:
1、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本文生字新词。
2、认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感其受、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事物的观察规律,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5、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潮去时”的壮观景象,学习作者有次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理解一些重点词句。
教学准备:
小黑板、灯片、有关钱塘江潮的资料带。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落;学习课文1一2自然段。
第二课时:重点理解课文3一5自然段,指导朗读背诵。感知作者边看、边听、边看的观察方法,总结深化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启发谈话:第一教时,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是按“潮来前一潮来时一潮来后”的顺序来写的,并且知道潮来之前的情景:一是目之所及的景物描写,给人以*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感觉;二是写前来观潮的人之多,写出了人们焦急等待的心情。这一段从侧面渲染了钱塘江大潮的“奇”。那潮来时,潮来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学生质疑:可围绕文后的“思考练习”提出不懂的问题。
3、灯片出示学习目标。
①学习课文3一5自然段,理解重点词句;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小节;
③学习作者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学文A、学习3、4自然段。
1、整体感知
①师:文章三四小节,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潮的?b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大潮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②**朗读。
③讨论、感知、(板书:声音、样子、情绪;解决a、b)
④欣赏钱塘江潮录相。(解决c)
2、细读理解。
①默读3、4自然段,用[ ]标出表示声音的词、用()标出表示样子的词,用“△△”标出人们情绪变化的词。
②师生小结:作者听江潮的声,越来越大;见江潮的形,是越来越状。作者既留心了声音,又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形;既留心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人群情绪的变化。作者这种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③重点解决开课时先提出的有针对性的问题。·释“水天相接” ·第3自然段中,讲到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为什么会沸膝?·体会四自然段中的比喻句。
④作者笔下越来越近的浪潮,如此声势浩大,如此雄伟壮观,那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为什么不写人们的表现?(以此作为创造教育的切入点)
3、细品背诵
①师引:这一见,作者从三个方面写出了江潮的“奇”。同学们,这就是祖国山河的一个剪影,这就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带着对钱塘江潮深深之受,熟读、背诵3、4小节。
②小黑板出示背诵线索。B、学习5自然段
1、过渡:钱塘江大潮的“奇”,不单单表现在潮来前*静而又略显几分神秘,也不单单表现在潮来时非凡的气势。潮来后的情景,我们也能品味出它的“奇”。
2、指名读。
3、同桌互说:潮来后是一番什么景象?你能说说它的“奇”吗?·抓“余波涌”——持续时间长,神奇。·抓“江水涨”——上涨两丈、水量大、雄伟壮观。
4、小结:这一段,作者用余波和上涨的江水烘托了江潮的“奇”。
三、深化总结。
1、回题读12节,体会“天下奇观”。
2、师:潮来前,江面依然*静,给人以宁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感觉,你说奇不奇?潮来时,声音大,气势壮,奇不奇?潮来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江水上涨两丈来高,你说奇不奇?
3、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在下面的词语中选择两个造句。天下奇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水天相接、沸腾、横卧、横贯
2、写出带点字词的意思。观潮()观天下奇观()
3、读课文四小节最末句话后填空。
这段话作者是从和两个方面来写江潮的。作者把比作。着力描写了大潮涌来的动感,使人身临其境,表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菁选(扩展2)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篇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设计特色】
以读为本,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
【教学要求】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笼罩、昂首、颤动、盼着、屹立、恢复、若隐若现、天水相接、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信息资料】
师生查阅有关钱塘江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带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领悟词语,理解并积累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3、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直观感受
1、引导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2、想不想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放教学录像。
师生共议:听到声音了吗大潮来了吗在哪儿指一指。
3、你的感受怎样
二、以读代讲,感悟语言
1、这样的画面,课文里也有,找一找在那个自然段(3、4自然段)。自己读读,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精彩,就努力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我们听。
2、刚才读时顺序打乱了,其实文章的描写是很有顺序的。下面请大家合**,老师读3、4段,大家把描写顺序的词语记下来,再投影反馈。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按由远及近的顺序,随位置的改变及时间的推移来描写的。
再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三、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1、3、4段词汇丰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想不想积累下来
⑴ 师说意思,生说词语,如:
“人声鼎沸、风*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天崩地裂、浩浩荡荡”等。
⑵ 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语。
2、想一想、用一用:
出示一段不完整的话,请生用课文里的语句把这段话说得完整清楚一些。小组准备,时间1分半钟。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渐渐消失在( )。”
⑴ 生汇报,集体订正。
⑵ 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最后一段
指导朗读。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课堂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薄雾 ( )的人群
( )的潮水 ( )的钱塘江大潮
2、按课文内容填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浩浩荡荡地________;那声音如同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雄伟壮观
潮来时
潮过后 有声有色
〖教学反思
小语第7册第1课《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初步谈话,理解课题;第二步,检查预习,反馈交流;第三步,观看录象,感受情景;第四步,突破重点,指导朗读;第五步,创设情境,积累语言;第六步,按课文内容填空;第七步,按潮来顺序整理句序;第八步,丰富课文,拓展思维;第九步,激情结尾,整体感悟。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感到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直观画面的出现,大潮的录象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在看画面,听声音的'过程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这天下奇观的壮美,奇特的景象。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将课文中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起来。并且将这些词语分类,有表示形状的,有表示声音的,同时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词语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当堂熟读词语,积累语言。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读得不够。
2、课外资料使用的问题。
3、导语较生硬。
4、练习过多,目的不够明确。
今后,我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有较大的提高。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意。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屹立、横贯、恢复、奇观、浩浩荡荡、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风号浪吼、人声鼎沸、漫天卷地、齐头并进等,比较沸腾、奔腾的含义,并积累这些词语。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潮来时”这一部分。
三、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学生字、给课文分段(略)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
四、教具准备
1.电视机一台、录像机一台。
2.自制钱塘大潮录像片。
五、教学过程
(一)点拨“潮来前”,学习课文1—3节。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1)师引生答。
当教师说出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之后引导学生说出:所以吸引了许多人到这里来观潮。
(2)教师再三诱导**,让学生理解“观”在不同的词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
“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
在教师的再三**中让学生讲出“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1)读中找。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找出写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2)读中听。在一名学生朗读出“*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白蒙蒙的薄雾。”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很*静。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二)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
1.看录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
教师可提出:“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呢?”在师生的问答中,教师让学生带着“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看录像。
2.学生看完录像,回答出“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三处“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
(1)知潮声。在学生读出三处写潮声的句子之后,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
(2)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
(3)知其序。先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板书的潮之声和形的词语,并让学生回答出:从潮声与形的变化中可知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
再让学生从4—5节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4)训其说。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然后请一个学生有条理地说出以下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5)解其声。让学生从远听如“闷雷”,近闻如“山崩地裂”使人听到“千万辆*同时发动”,感觉到“大地好像颤动”这些词语中,理解钱塘大潮其震耳欲聋,声势之大动人心魄。
(6)解其形。让学生逐句分析:
先认清比喻句:“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再理解其义:“一条白线”远看潮细、长的样子;“白色城墙”说明浪高(六米),潮头直立向前推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浪刚过另一排浪紧跟,可见水势既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这不是一般的浪,罕见的浪,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见的潮。
(7)解其情。教师可先发问:“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看录像。
镜头之一:闻其声不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者是“人声鼎沸”,到处都在喊着“潮来了!”的声音。
镜头之二:闻其声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声是“人群沸腾”,比刚才的喊声更高,情绪更高涨。
镜头之三;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此时教师问为什么书中不写人的声音了呢?让学生理解水势浩大胜过人声而人闻此声见此形张口咋舌,惊而无语。
三个镜头,在形象与语言的结合中,让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8)表其情。教师先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三)自析“潮过后”学习课文第六节。
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教师让学生带着“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自学、自析。
学生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学生从“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
学生从“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学生从“依旧”一词的分析中,联系前文进一步理解了“潮前之静”——“潮来之动”——“潮过之静”的变化。
学生从*时是江水流向大海,现在是海水往江里倒灌,这一罕见的奇景中,分析出观潮人对钱塘大潮壮丽、奇观的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
(四)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1.在教师提出的“潮过后”江水突涨,高出六米;“潮来时”声势浩大、浪高罕见都是说明大潮之奇,而“潮来前”是不是也能说奇这一问题后,让学生再读“潮来前”这一段。
学生从“八月十八”时间上找出大潮时间上与*时的潮不同,从时间比一般的潮推后三天说明“奇”。
学生从时间的“奇”中联系学过的地理知识:海上刮东南风,从东海的潮,南海的潮同时涌来说明“奇”。
学生从钱塘江出海口外宽内窄成喇叭形状说明“奇”。
学生从钱塘江底从海口到江中逐步上升十米这一特殊地形,说明“奇”。
2.教师从这些奇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潮“午后一点左右”才到,而清早观潮者已“人山人海”的描述中,让学生理解以人潮衬海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特殊的潮引人入胜。
3.在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之后,以古诗“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引导学生理解“天下”一词的意思,理解“天下无”词语的意思。
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也可以泛指全世界。
学生理解“天下无”为*之最,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独有”,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
(五)师生归纳板书。
1.从“思路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静——动——静”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观录像。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变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
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置境引入
1、播放录像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钱塘江大潮录像的部分内容)
2、谈话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本,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好吗?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二、联结感悟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里感受到的?默读课文,做上记号。
3、小组合作学习
⑴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⑵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⑶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适时播放课件)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⑴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⑵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⑶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⑷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些地方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感悟。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三、生成新知
1、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2、通过学习,我们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
3、再次播放录像和图片,编写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4、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能力:
①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③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难点:学习作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网络探究、协作商量
(一)老师归纳出几个问题:
1、课文从那几个方面写潮水的特点?
2、课文怎样写大潮声音,形态的变化。
3、课文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的。
(二)分小组协作学习(重点为第二个问题),给出学习方法:
1、读:找出描写大潮的优美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2、看:利用校园网、互联网查看相关图片、录象、文字资料。
3、做:小组协作制作电子作品。
4、讲:自己来作导游按江面*静潮水涌动潮头**顺序描述出来。
四、汇报表演,解决问题
1、教师指导制作步骤:网络浏览查寻相关资料。复制图片摘抄文本。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演示文稿。
2、小组汇报。
五、网络阅读、拓宽知识。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
一、教材特点分析
《观潮》这篇课文选自省编教材六年制第七册第10课。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举世文明的钱塘江大潮,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文章一开头,即以“天下奇观”四字统领全文,接着围绕“奇”字,用三个逻辑段介绍了观潮的过程,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奇”,既是文章的主线,又是文章的中心。
潮来之前,“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作者通过对江边远、近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宁静的气氛,目的在于同大潮到来时排山倒海的气势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这段,作者还通过“人山人海”的人潮,及观潮人“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的急切心情的描写为大潮的到来创设了一种特有的情境,进一步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来之时就更“奇”了。这一段作者根据细心观察,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非常具体形象地记叙了潮来之时的情景。我们可以从作者抓住描写的两个方面来体会潮水之“奇”。声这方面,作者三处写了潮声,从“闷雷滚动”到“响声越来越大”再到“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作者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声音的变化,再现了震耳欲聋的声音,这巨大的声音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潮水之大;这巨大的声音突出了什么?突出了一个“奇”字。形这方面,从“白线”移来横贯江面,到“白浪”翻滚形成城墙,再到“浪潮”飞奔而来,作者按由远而近的顺序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再“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七八米高”,足见潮势之猛,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字。
二、设计意图: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三、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第二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积累词语和句子。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潮来时的气势。
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放映观潮时“人山人海”的镜头。师述:同学们,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都要到我们浙江省海宁市的盐官镇观赏“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板书:观潮)
2、**。(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的游客?)
3、这节课我们要重点领略钱江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二)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3自然段)。
1、请同学们打开书,找一找描写潮来时景象的段落(第2、3自然段)。
2、大家打算用怎样的方法来学习这两个自然段呢?(指名学生说说方法,如果学生不会说,就用提建议的方式提出要求,如果学生能说,就引导到用“读”的方法)我有一个建议,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两个自然段,然后把自已特别喜欢的语句反复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得有气势些,再读给大家听,并且说说理由,怎么样?
3、学生自学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后再齐读。
在交流中随机抽出3个句子进行重点指导:(指名读后,让学生评价是否读得有气势,改进并提建议后再读,教师相机指导)
①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②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想象一下“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再看录像感受)
指导朗读: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4、指导背诵。
①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投影出示句子(括号内的词供参考,不出示):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投影句子(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③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④划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⑤现在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有感情的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势。(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背)
(三)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A、教师启发:刚才学的这两个自然段中很多词语用得十分精彩,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老师投影出示词义,学生知道的就***说该词语。
1、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人声鼎沸)
2、有风浪,水面很*静。(风*浪静)
3、形容声音很响。(山崩地裂)
4、面与天际会合,指地*线。(水天相接)
5、从这岸到那岸在江面上横着接通。(横贯)
6、分先后地一起前进或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7、形容水势很大。(浩浩荡荡)
B、(用投影出示一段话)请大家**读课文,然后联系整篇课文,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把它说完整,说清楚。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浪静)。潮来时(浩浩荡荡),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声鼎沸),但是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前后讨论后交流,出示答案后再把这一段话连起来说一遍。
(四)质疑,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观潮》,你有什么想法?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阅读有关课外书,进一步了解大自然。
(五)作业。课堂作业本第3题、第6题
五、板书:
从远处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
10、观潮(潮来时)再近些白浪翻滚
越来越近浩浩荡荡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菁选(扩展3)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菁选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本文生字新词。
2、认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感其受、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事物的观察规律,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5、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潮去时的壮观景象,学习作者有次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理解一些重点词句。
教学准备:
小黑板、灯片、有关钱塘江潮的资料带。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落;学习课文1一2自然段。
第二课时:
重点理解课文3一5自然段,指导朗读背诵。感知作者边看、边听、边看的观察方法,总结深化课文。
一、导入。
1、师启发谈话:第一教时,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是按潮来前一潮来时一潮来后的顺序来写的,并且知道潮来之前的情景:一是目之所及的景物描写,给人以*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感觉;二是写前来观潮的人之多,写出了人们焦急等待的心情。这一段从侧面渲染了钱塘江大潮的奇。那潮来时,潮来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学生质疑:可围绕文后的思考练习提出不懂的问题。
3、灯片出示学习目标。
①学习课文3一5自然段,理解重点词句;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小节;
③学习作者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学文A、学习3、4自然段。
1、整体感知
①师:文章三四小节,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潮的?b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大潮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②**朗读。
③讨论、感知、(板书:声音、样子、情绪;解决a、b)
④欣赏钱塘江潮录相。(解决c)
2、细读理解。
①默读3、4自然段,用[]标出表示声音的.词、用()标出表示样子的词,用△△标出人们情绪变化的词。
②师生小结:作者听江潮的声,越来越大;见江潮的形,是越来越状。作者既留心了声音,又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形;既留心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人群情绪的变化。作者这种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③重点解决开课时先提出的有针对性的问题。·释水天相接
·第3自然段中,讲到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为什么会沸膝?·体会四自然段中的比喻句。
④作者笔下越来越近的浪潮,如此声势浩大,如此雄伟壮观,那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为什么不写人们的表现?(以此作为创造教育的切入点)
3、细品背诵
①师引:这一见,作者从三个方面写出了江潮的奇。同学们,这就是祖国山河的一个剪影,这就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带着对钱塘江潮深深之受,熟读、背诵3、4小节。
②小黑板出示背诵线索。B、学习5自然段
1、过渡:钱塘江大潮的奇,不单单表现在潮来前*静而又略显几分神秘,也不单单表现在潮来时非凡的气势。潮来后的情景,我们也能品味出它的奇。
2、指名读。
3、同桌互说:潮来后是一番什么景象?你能说说它的奇吗?·抓余波涌--持续时间长,神奇。·抓江水涨--上涨两丈、水量大、雄伟壮观。
4、小结:这一段,作者用余波和上涨的江水烘托了江潮的奇。
三、深化总结。
1、回题读12节,体会天下奇观。
2、师:潮来前,江面依然*静,给人以宁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感觉,你说奇不奇?潮来时,声音大,气势壮,奇不奇?潮来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江水上涨两丈来高,你说奇不奇?
3、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在下面的词语中选择两个造句。天下奇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水天相接、沸腾、横卧、横贯
2、写出带点字词的意思。观潮()观天下奇观()
3、读课文四小节最末句话后填空。
这段话作者是从和两个方面来写江潮的。作者把比作。着力描写了大潮涌来的动感,使人身临其境,表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遍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课文中描写潮来时的重点句子;
3、学习作者抓住多个特点,有次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体会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积累课文重点语句,想象文中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
四、教学准备:
多**课件,钱塘江大潮来潮的声音音频,钱塘江大潮视频;
五、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
横贯江面人声鼎沸人山人海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齐头并进奔腾**
风号浪吼白浪翻滚颤动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这节课我们就让我一起来感受钱塘江的奇特之处。在此之前,来回顾一下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这些词语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之时的场景,你们有信心能读好吗?请一个小组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
2.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课件出示)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学生**说)
【设计意图:播放浪潮的声音,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3.既然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去看一看钱塘江大潮的景象,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到农历八月十八日的盐官镇。
(二)细品课文,领略壮观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静人山人海)
2.谁能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人们的心情。(期待)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设计意图:体会潮来之前江面风*浪静,以及江岸上观潮人之多、盼望之切。】
3.到底是怎样神奇壮观的景象让人们如此期盼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一边读一遍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完后思考作者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奇观写具体的。(学生**朗读)
4.请同学们互相分享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5.全班共同交流,分享心得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出示课件)
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雷声是怎样?(轰隆隆)现在江面上是怎样的情景?(风*浪静)是的,江面上毫无动静,却已经听见大潮的声音。如果你是观潮人群中的一员,未见其景先闻其声,你此时此刻心情怎样?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采访学生,并让学生表演)
你想看潮,她也想看潮,你蹦一下,她跳一下.....人群越来越激动,说话声越来越大,就像锅里煮开的水一样,这就是“人声鼎沸”,谁能这个词语来造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学生彷佛是观潮人群中的一员,更能体会人们的激动之情。】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潮水的隆隆响声变得越来越大,人群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用了一个“又”字?(因为这时候大潮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很激动)刚刚已经人声鼎沸,现在又沸腾。说明随着潮声越来越大,大潮开始出现,人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怎样?(激动不已)。等了这么久,终于看到了大潮的影子了。多高兴,多激动啊,谁愿意来读出人们的心情,读出潮声的变化。
这条白线出现在哪里?(水天相接的地方)让我们看一看水天相接是哪里(出示图片)。原来大潮离我们还很远呢,但是声音却很响。这真是“奇观”。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刚刚白线还在水天相接的远处,一瞬间白线已经向我们移过来了。这速度可真是快啊!白线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长,越来越粗,气势怎样?(滂沱)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白线比喻成什么?(一堵水墙)这堵水墙两丈多高,一丈等于3.3米,两丈等于6.6米,相当于两层楼的高度。这样高的浪潮,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气势汹汹势不可挡)
我们来看一看这是怎样的景象(播放视频)。
谁能来读出浪潮的`气势汹汹?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一句写出了大潮的声音和形态,还有那位同学喜欢这一句?老师也最喜欢这一句。想来读一读?想把这句话读好可不容易,先得读好关键词语。(指导朗读“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现在老师想来读一读这句话(范读)还有谁想来尝试一下?多么富有力量的语句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你们的朗读让老师看到了白浪翻滚排山倒海而来,听到了千万匹战马咆哮嘶吼的声音。真是震撼人心啊!
同学们,如果老师把这句话改得简洁一点,你们感受一下哪一句更好。为什么?(更形象地写出了大潮的气势)
出示: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奔腾而来;那声音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删减原句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感受到优美词语对描写景物和塑造语句气势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应用好词好句。】
6.退潮的景象
钱塘江来潮时气势如此澎湃,怪不得说它是天下奇观呢!退潮之后又是怎样呢?让我们齐读第五自然段。
“霎时”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退潮之快)
谁来说说退潮后的景象?(奔腾**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钱塘江大潮来时是那样的排山倒海,可瞬间就奔腾而去,这何尝不是一种奇观呢?就算退潮后江面也依然久久不能*静,江水涨了两丈高,可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来势汹汹,真真可谓是一场“天下奇观”啊!
(三)写法总结,学以致用
1.现在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看谁能以最快速度把序号填在括号里。(出示课件)
填完以后,你发现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呢?(由远及近)
2.潮水的声音是如何变化的呢?(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潮水的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作者由远及近远仔细观察,抓住了潮水声音和形态两个方面的变化特点,运用恰当的比喻和贴切的词语,将钱塘江大潮这幅震撼人心的画面搬到了我们眼前。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自己描写的景物栩栩如生。
(四)课堂延伸
同学们,大自然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壮丽景色等着我们去发现(出示图片),请你们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抓住两三个关键特点,用上贴切的好词,有次序地写上一段介绍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有次序的观察习惯,锻炼学生锤炼语言的能力。】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能力:
①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③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难点:
学习作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网络探究、协作商量
(一)老师归纳出几个问题:1课文从那几个方面写潮水的特点?
2课文怎样写大潮声音,形态的变化。
3课文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的。
(二)分小组协作学习(重点为第二个问题),给出学习方法:
1、出示学习方法:
⑴读:找出描写大潮的优美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⑵看:利用校园网、互联网查看相关图片、录象、文字资料。
⑶做:小组协作制作电子作品。
(4)讲:自己来作导游按江面*静――潮水涌动――潮头**顺序描述出来。
四、汇报表演,解决问题
1、教师指导制作步骤:
㈠网络浏览查寻相关资料。
㈡复制图片摘抄文本。
㈢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演示文稿。
2、小组汇报。
五、网络阅读、拓宽知识。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意思。
2、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体会、学习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作特点的体会、学习。
教学难点:
1、对生僻文言词语的理解。
2、对课文内容的准确把握。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仪器:
多**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谁知道我国最著名的`海潮是什么?今天我们就一同去感受一下钱塘涌潮的壮观景象。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学生介绍作者情况。
周密:字公谨,南宋文学家。
2、给下面的生字注音。(投影显示)
霆 斋 艨艟 履 倏 舸 泅 鲸 绮 僦赁
三、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读后师问:
1、有哪些读音和你读得不一样?
2、听了后你对钱塘潮有什么印象呢?
四、学生朗读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有疑问的地方标注出来,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2、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五、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共同朗读第一段。
①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②这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明确: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③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明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设计特色】
以读为本,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
【教学要求】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笼罩、昂首、颤动、盼着、屹立、恢复、若隐若现、天水相接、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信息资料】
师生查阅有关钱塘江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带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领悟词语,理解并积累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3、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直观感受
1、引导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2、想不想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放教学录像。
师生共议:听到声音了吗大潮来了吗在哪儿指一指。
3、你的感受怎样
二、以读代讲,感悟语言
1、这样的'画面,课文里也有,找一找在那个自然段(3、4自然段)。自己读读,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精彩,就努力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我们听。
2、刚才读时顺序打乱了,其实文章的描写是很有顺序的。下面请大家合**,老师读3、4段,大家把描写顺序的词语记下来,再投影反馈。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按由远及近的顺序,随位置的改变及时间的推移来描写的。
再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三、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1、3、4段词汇丰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想不想积累下来。
⑴师说意思,生说词语,如:
“人声鼎沸、风*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天崩地裂、浩浩荡荡”等。
⑵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语。
2、想一想、用一用:
出示一段不完整的话,请生用课文里的语句把这段话说得完整清楚一些。小组准备,时间1分半钟。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潮水声犹如(),渐渐消失在()。”
⑴生汇报,集体订正。
⑵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最后一段
指导朗读。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课堂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薄雾()的人群
()的潮水()的钱塘江大潮
2、按课文内容填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浩浩荡荡地________;那声音如同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小语第7册第1课《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初步谈话,理解课题;第二步,检查预习,反馈交流;第三步,观看录象,感受情景;第四步,突破重点,指导朗读;第五步,创设情境,积累语言;第六步,按课文内容填空;第七步,按潮来顺序整理句序;第八步,丰富课文,拓展思维;第九步,激情结尾,整体感悟。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感到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直观画面的出现,大潮的录象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在看画面,听声音的过程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这天下奇观的壮美,奇特的景象。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将课文中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起来。并且将这些词语分类,有表示形状的,有表示声音的,同时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词语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当堂熟读词语,积累语言。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读得不够。
2、课外资料使用的问题。
3、导语较生硬。
4、练习过多,目的不够明确。
今后,我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有较大的提高。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意。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屹立、横贯、恢复、奇观、浩浩荡荡、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风号浪吼、人声鼎沸、漫天卷地、齐头并进等,比较沸腾、奔腾的含义,并积累这些词语。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潮来时”这一部分。
三、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学生字、给课文分段(略)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
四、教具准备
1、电视机一台、录像机一台。
2、自制钱塘大潮录像片。
五、教学过程
(一)点拨“潮来前”,学习课文1—3节。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1)师引生答。
当教师说出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之后引导学生说出:所以吸引了许多人到这里来观潮。
(2)教师再三诱导**,让学生理解“观”在不同的词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
“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
在教师的再三**中让学生讲出“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1)读中找。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找出写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2)读中听。在一名学生朗读出“*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白蒙蒙的薄雾。”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很*静。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二)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
1、看录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
教师可提出:“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呢?”在师生的问答中,教师让学生带着“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看录像。
2、学生看完录像,回答出“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三处“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
(1)知潮声。在学生读出三处写潮声的句子之后,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
(2)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
(3)知其序。先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板书的潮之声和形的词语,并让学生回答出:从潮声与形的变化中可知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
再让学生从4—5节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4)训其说。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然后请一个学生有条理地说出以下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5)解其声。让学生从远听如“闷雷”,近闻如“山崩地裂”使人听到“千万辆**同时发动”,感觉到“大地好像颤动”这些词语中,理解钱塘大潮其震耳欲聋,声势之大动人心魄。
(6)解其形。让学生逐句分析:
先认清比喻句:“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再理解其义:“一条白线”远看潮细、长的样子;“白色城墙”说明浪高(六米),潮头直立向前推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浪刚过另一排浪紧跟,可见水势既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这不是一般的浪,罕见的浪,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见的潮。
(7)解其情。教师可先发问:“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看录像。
镜头之一:闻其声不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者是“人声鼎沸”,到处都在喊着“潮来了!”的声音。
镜头之二:闻其声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声是“人群沸腾”,比刚才的喊声更高,情绪更高涨。
镜头之三;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此时教师问为什么书中不写人的声音了呢?让学生理解水势浩大胜过人声而人闻此声见此形张口咋舌,惊而无语。
三个镜头,在形象与语言的结合中,让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8)表其情。教师先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三)自析“潮过后”学习课文第六节。
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教师让学生带着“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自学、自析。
学生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学生从“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
学生从“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学生从“依旧”一词的分析中,联系前文进一步理解了“潮前之静”——“潮来之动”——“潮过之静”的变化。
学生从*时是江水流向大海,现在是海水往江里倒灌,这一罕见的奇景中,分析出观潮人对钱塘大潮壮丽、奇观的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
(四)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1、在教师提出的“潮过后”江水突涨,高出六米;“潮来时”声势浩大、浪高罕见都是说明大潮之奇,而“潮来前”是不是也能说奇这一问题后,让学生再读“潮来前”这一段。
学生从“八月十八”时间上找出大潮时间上与*时的潮不同,从时间比一般的潮推后三天说明“奇”。
学生从时间的“奇”中联系学过的地理知识:海上刮东南风,从东海的潮,南海的潮同时涌来说明“奇”。
学生从钱塘江出海口外宽内窄成喇叭形状说明“奇”。
学生从钱塘江底从海口到江中逐步上升十米这一特殊地形,说明“奇”。
2、教师从这些奇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潮“午后一点左右”才到,而清早观潮者已“人山人海”的描述中,让学生理解以人潮衬海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特殊的潮引人入胜。
3、在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之后,以古诗“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引导学生理解“天下”一词的意思,理解“天下无”词语的意思。
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也可以泛指全世界。
学生理解“天下无”为**之最,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独有”,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
(五)师生归纳板书。
1、从“思路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静——动——静”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观录像。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变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
(齐读课题。)
教师**: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
二、放录像,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学生看录象。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学生自渎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
四、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学习第二部分“潮来时”。)
1、学生自渎:
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的`语句。
2、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根据学生的交流描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3、教师小结:
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临其境。
4、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
5、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6、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课堂总结
六、放录像
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七、布置作业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8
【设计意图】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关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见、所闻、所感,这种实践,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的生动和优美。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动用电教**,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老师前几天让你们去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你们收集的结果怎样?
学生汇报结果。
2、师: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都会到来的。那为什么这钱塘江大潮会吸引那么多人来观看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钱塘江大堤上一睹为快。
(板书:1、观潮)
二、创设情境,体会大潮的到来
1、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刚来时的情景一: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畅谈所见、所闻。
2、出示句子: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是江面上还是风*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⑴指名朗读。
⑵说说为什么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
3、继续播放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二:
此时,你们又看到了怎样的一幅景象?
指名说。
出示句子: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重点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以及与潮水来时的关系。明白白线指的就是潮水。)
4、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三:
这时,江面上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你能用语言来表达一下吗?
指名说。
那课文中又是怎样来描写的呢?
出示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体会,注意横贯的意思。
学生**读自己感悟。
指名说感受。
5、大潮在向我们慢慢地*近,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什么?请仔细看录像。
(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四。)
指名说。
师总结。
出示句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该是多少呢?能不能拿身边的事物作一下比较。那这句话应该怎样来读呢?
指名读。
评议。
出示句子: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里把浪潮比作白色战马,有什么意义?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欣赏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
6、指导学生背诵:
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转变角色,拓展总结
1、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深深地把我们吸引住了,难怪有那么多人来观看。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物产丰富地西沙群岛;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齐读全文。)
四、作业
可以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现场解说词或者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广告语,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赏。
【板书设计】
观潮
像闷雷一条白线
长粗横贯白色城墙天下奇观
千万匹白色战马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9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设计特色】
以读为本,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
【教学要求】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笼罩、昂首、颤动、盼着、屹立、恢复、若隐若现、天水相接、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信息资料】
师生查阅有关钱塘江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带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领悟词语,理解并积累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3、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直观感受
1、引导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2、想不想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放教学录像。
师生共议:听到声音了吗?大潮来了吗?在哪儿?指一指。
3、你的感受怎样?
二、以读代讲,感悟语言
1、这样的画面,课文里也有,找一找在那个自然段(3、4自然段)。自己读读,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精彩,就努力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我们听。
2、刚才读时顺序打乱了,其实文章的描写是很有顺序的。下面请大家合**,老师读3、4段,大家把描写顺序的词语记下来,再投影反馈。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按由远及近的顺序,随位置的改变及时间的推移来描写的'。
再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三、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1、3、4段词汇丰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想不想积累下来?
⑴ 师说意思,生说词语,如:
“人声鼎沸、风*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天崩地裂、浩浩荡荡”等。
⑵ 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语。
2、想一想、用一用:
出示一段不完整的话,请生用课文里的语句把这段话说得完整清楚一些。小组准备,时间1分半钟。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渐渐消失在( )。”
⑴ 生汇报,集体订正。
⑵ 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最后一段
指导朗读。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课堂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薄雾 ( )的人群
( )的潮水 ( )的钱塘江大潮
2、按课文内容填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浩浩荡荡地________;那声音如同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雄伟壮观
潮来时
潮过后 有声有色
〖教学反思
小语第7册第1课《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初步谈话,理解课题;第二步,检查预习,反馈交流;第三步,观看录象,感受情景;第四步,突破重点,指导朗读;第五步,创设情境,积累语言;第六步,按课文内容填空;第七步,按潮来顺序整理句序;第八步,丰富课文,拓展思维;第九步,激情结尾,整体感悟。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感到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直观画面的出现,大潮的录象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在看画面,听声音的过程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这天下奇观的壮美,奇特的景象。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将课文中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起来。并且将这些词语分类,有表示形状的,有表示声音的,同时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词语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当堂熟读词语,积累语言。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读得不够。
2、课外资料使用的问题。
3、导语较生硬。
4、练习过多,目的不够明确。
今后,我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有较大的提高。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菁选(扩展4)
——小学语文《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荷花》这篇课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
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在设计中,我主要以通过读文章、想画面的读书方法让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感悟文章描写的细腻及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并积累语言,学会运用多种形式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述能力。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理解课文用词的准确,会用"有的??有的??有的??"说几句话。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4、学习中开展小组交流,提高学生的口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理解“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等语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词语复习
(1)(学生互读互查)
荷花 清香 碧绿 莲蓬 破裂 仿佛 衣裳
舞蹈 翩翩起舞 挨挨挤挤
(2)用上一两个词说说你所了解的荷花。
2、复习第一段导入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第一段,你知道荷花有什么特点?(生:荷花是清香的)(板:闻、香)因此,闻到花香的作者赶紧——(往荷花池边
去)去干什么?(看荷花)(板书:看荷花)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一同去瞧瞧吧。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我”迫不及待地来到荷花池边,看到些什么?
(示图)学生观察图后回答。(板:叶、花)
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叶和荷花的?现在请你们**读第二自然段,然后用直线划出课文描写荷叶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课文描写荷花的句子。
(一)品荷叶美
1、请生读描写荷叶的句子。(出示句子)
2、比较句子:a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b荷叶很大很多。
师:老师把这句子作了修改,请看看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我喜欢第一句,因为第一句“挨挨挤挤”“一个个”写出了荷叶长得多、茂盛。“碧绿”写出了荷花的颜色,也说明荷叶长得茂盛。“大、圆”写出了荷花形状又大又圆的特点。作者还把荷叶当作了大圆盘呢,多生动形象。) (板书:多 绿 大 圆)
3、小结:简单的几个词、恰当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多、绿、又大、
且圆的特点。作者写得真美,我们是不是也能美美地读读?谁来试
试?(指名读)
(二)品荷花美
1、体会“冒”的用字美
过渡:荷叶多美啊!其实,荷花更美(示图)你看,这朵白荷花在
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出示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1)我知道这个“冒”有几种意思。出示几种意思让生选:①向外透,往
上升。②不顾**的环境或危险。③不加小心,鲁莽(mǎng),冲撞。④用假的充当真的。在这句中应选择哪种意思?(①向外透,往上升。)
(2)“冒”还可以换成什么字?(“长、伸、探、钻”)请把字代入句中
读读,尽管意思相近,但作者没用其它词,就用了这个“冒”字为什么?(再联系荷叶句子读读)
你认为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怎样地长出来,才叫做冒出来?
(迅速地长、争先恐后地长、使劲地长)
(3)这一朵使劲地长,那一朵也急着要长,谁也不落后,荷花“冒”出来,
似乎要干什么?(她想向人们展示她的美丽! ??)我们从中体会到荷花的一种什么心情?(高兴地、激动地、兴高采烈地)是的,同学们,作者不用“长、钻、伸”就用“冒”字,那是因为“冒”让我们体会到荷花的争先恐后、荷花的激动、荷花的兴高采烈、荷花努力向上和顽强的生命力啊。)
(4)你看作者的笔下,多美的荷花呀!大家用朗读赞美勇于向上的荷花吧!
2、体会荷花姿态美
师:荷花啊!我已经看到你美丽的姿态了。
(1)请看课文,哪些句子描写荷花的姿态?(请生读)(示句子)作者
具体写了几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三种)哪三种?(板书:才开、
全开、将开)
(2)作者用了什么词把三种不同姿态的荷花连接起来了?(“有的”)几个?(三个)
所以这句子叫——(排比句)。
(3)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欣赏荷花的姿态美吧,可加上动作。(齐读)
3、师生配合读第二自然段
师:听到你们的读书声,老师也想来读读啊,来,我们合作,老师读你们接: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白荷花—— 有的—— 有的—— 有的——
4、荷花姿态拓展
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一池荷花。(千姿百态、亭亭玉立、仪态万千、婀娜多姿)
除了以上作者介绍的三种姿势的荷花,你认为还会有哪些姿势的荷花呢?
(提示:你看,有的荷花低着头,弯着腰,好像在欣赏自己的美丽。还有哪些姿势?)
请你们发挥想象的翅膀,在小组里交流,合作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填空。看哪小组同学说得最美。
5、体会“活”画
哇!这么多的姿势,真是千姿百态呀!怪不得作者说,看看这一朵,
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1) 作者为什么会把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画是怎样的?(美)
这一池荷花呢?(也美)再回顾课文,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到荷花的美?(生从内容中感受并体会句子的语言美。)
(2)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生:叶圣陶)
师:再想想,是叶圣陶吗?叶圣陶是来欣赏荷花的,老师来告诉你吧:是神
奇的大自然。
师:正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这么美丽的画卷,是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
感受到荷花那充满向上精神的力量!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不由得你不去热爱她!不去赞颂她!让我们夸夸这位了不起的画家吧!(齐读第三段)
三、教学第四自然段
过渡: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你们也被荷花陶醉了,你们就像那一朵朵美
丽的荷花一样,绽放自己的美丽的笑脸,你们想把自己也变成一朵荷花吗?(愿意!)(板书:想 变)
1、请闭上眼睛,让我们静静地在荷花池中欣赏,你会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师范读第四段的内容,学生闭眼静听。)
2、可爱的荷花仙子们,睁开眼吧!把你看到的、或听到的、想到的跟大家交流吧,看谁说得最丰富、最奇妙?
3、如此优美的环境真让人如痴如醉。老师也变成了一朵美丽动人的荷花了,你看,蜻蜓、小鱼、等等的小动物都被我吸引来了,你们都想告诉我什么啊?蜻蜓,你好,很高兴见到你。(对话)小鱼、还有小鸟等等的小动物呢?哗,这么多的小动物都来了,这样吧,在小组里分配角色,对对话吧,注意礼貌用语啊。(小组合作)小组汇报评价
4、荷花仙子的魅力可真大啊。我怎么才记起跟作者一样自己并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啊。
四、总结全文,抒情表达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他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了出来,把我们带入一个美妙的世界,走进一幅活的画(板书:活的画)。让我们看到荷花它不仅外表美,内在也很美,怪不得我国宋代的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这样赞道:荷花(出示) “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那么纯洁,那么努力向上,让我们热爱荷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好吗?
五、作业布置
1、写一写: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种花。
2、背一背:这篇课文写得很美,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六、板书设计 闻 香
叶:多 绿 大 圆 荷花 看 活的.画 花:才开 全开 将开 想 变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菁选(扩展5)
——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追求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价值观。语文教学不仅是单纯的阅读、表达能力的培养,更注重的是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的丰富,学生阅读体验的产生,有赖于对文章语言文字及文章人文意蕴的品味,引导学生揣摩文章所蕴涵的深意,感悟作者所揭示的深刻道理,进行认识与感情的升华,尊重生命,弘扬个性,触动心灵,理解生命的真谛与生命的意义。同时,注重课内外的紧密结合,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3、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所表达的情感,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盲童的内心世界,进而体会主人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课前准备]
多**课件、故事搜集、乐曲等
[教学过程]
一、引情入境交流情感
1、运用多**展示春的美丽景象,配以《森林狂想曲》音乐,让学生再一次用自己的感官去领略春天的多姿多彩。
师:同学们,在百花盛开的春天,森林里一片**的,多美呀!
2、此时此刻,你能用最美的语言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吗?
3、学生交流情感体验。表达内心感受。
[引情入境,让学生去聆听春的旋律,通过画面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春的气息、泥土的芬芳、生命的色彩……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及与主人公形成对比,从而为激发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情感做好铺垫]
师:刚才同学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再次捕捉到了春天的美丽,同时老师也看出你们心中的那一份快乐与欣喜。然而盲童安静是怎样用她独特的方式去感受春天的气息,捕捉春天的踪影,用自己的灵性去“触摸春天”的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4、板书课题:17触摸春天
5、齐读课题
二、自读自悟走近文本
1、回顾: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主人*静是怎样一个小女孩?
她创造了哪些奇迹?
2、小组内交流。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本文写了盲童安静用手拢住一只蝴蝶并把它放飞的事情)
[回顾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整体把握阅读内容]
三、品读欣赏走进文本
1、默读课文。让学生找读、旁注,画出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教师巡视,个别指点)
2、全班交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读中感悟,说一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四、品析探究体悟文本
1、朗读课文,认真感悟,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师:这篇课文有许多含义很深的词句,读时令人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到这样的词句,并想办法进行深入的理解。
2、学生朗读后汇报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师相机大屏幕出示重点句子
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在花丛中穿梭……(没有一点磕磕绊绊)。
(1)指名朗读句子。
(2)“没有一点磕磕绊绊”说明什么?
(说明安静对那里的环境非常熟悉)
引悟:正是因为她整天在花丛中流连、穿梭,才使得她走得如此“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正因为安静对生活的热爱,对春天的憧憬,生命才赋予她神奇的灵性,才会有她下文的“极其准确”和“悄然合拢”,才会有“奇迹”的发生。
她慢慢地保(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2)想:安静伸出双手想触摸什么?此刻她的心里会想到什么?
教师相机板书:伸出伸向
(3)集体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抓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1)“合拢”什么意思?换成“拢住”好不好?读一读,说出理由。
大屏幕相机出示对比句子:
“安静的手悄然(拢住),竟然抓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2)“神奇的灵性”指的是什么?
(是小女孩身上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神奇的力量)
引悟:与其说蝴蝶被安静用手拢住了,不如说是蝴蝶被安静神奇的灵性所吸引,落入她掌心的,不如说是生命的美好被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所摄取、所捕捉。
(3)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这一句子的?(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适时总结学文方法]
生:“(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1)从安静此时的神情你想象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作者从她的这一动作中想象到什么?
(3)**读这句话,读后谈感受。
(4)“张望”一词在这句话里体现出主人*静一种怎样的心情?(对视觉的渴望,对生命的渴望。)
教师相机板书:张望
(5)如果把“张望”一词换成“张开”,这句话的含义会怎样?(显得*淡,体现不出主人公对视觉和生命的强烈渴望)
教师相机板书:张开
引悟:她仰头张望,可见她对蝴蝶的喜爱和留恋。也表现出她对飞翔的向往。她的心随着蝴蝶飞翔的轨迹,同样感受到了飞翔的快乐,生活的美好。
(6)“许久”一词表达了安静的什么心理?(既想多留蝴蝶一会儿,又不想伤害它,最后还是把它放归了大自然。)
引悟:安静自己是一个热爱生命的小女孩,同时也关爱其他生命。
师:你们谈得太好了!能不能带着你们的体会和感受来读一读这句话所在的段落呢?
(7)学生理解后感情朗读第6自然段。
“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一个盲人的世界肯定是一片黑暗,内心世界怎么会多姿多彩呢?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联系上下文从安静的一系列动作来理解,使人感到她的内心世界一定是非常丰富的)
教师相机板书:多姿多彩
引悟:安静的眼睛虽然失明,但她心灵的窗户并没有关闭,她是用她独特的方式和全部身心来感受绚丽多姿的春天,感受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感受丰富多彩的世界。在她的内心世界里,同样是一片明媚动人的景色。
“谁都有生活的**。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1)出示句子:引导学生齐读。
(2)这是作者由眼前这动人的一幕所抒发的人生感悟,也正是作者写这篇文章所告诉我们的道理。能不能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
引悟:安静虽然是个盲童,但她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春天,感受世界,她是多么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啊!从她的身上我们体会到:无论你是否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体魄,都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幸运得多,我们更应该珍爱现在的幸福生活,珍惜生命。
教师相机板书:缤纷世界热爱生活
(3)学生理解后感情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3、打开心灵之窗,伴随轻松的音乐,完整感情朗读课文。
4、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好词佳句摘录下来。
(情感是文章的生命线,通过反复朗读、思考、交流、讨论。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文中重点词、句,想象画面,并感情朗读、品味。细致咀嚼、推敲,体会文本内涵。引导学生以读悟情、以读生思,在读中品、品中读,经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体会。使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五、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1、你仔细研读了课文之后,对安静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呢?安静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她为什么能够创造出自己的缤纷世界?
(安静虽然是个盲童,无法用眼睛去捕捉多姿多彩的春天,可她热爱生命,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生活,用心去看这个世界。一个人只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就一定能够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编织出属于自己的五彩斑斓的世界。这,就是一个盲童的心灵世界)
2、学习这篇课文时,你是用什么方法获得这些收获的呢?
(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名人故事;抓住重点词语、重点句子理解课文,深入体悟……)
3、汇报课前搜集的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解读张海迪、贝多芬、邰丽华等)。
引悟:一个小盲童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春天、感受美好;张海迪能用顽强的意志同病魔搏斗获得成功;贝多芬用自己的双手奏响生命的乐章;邰丽华用美妙绝伦的舞姿征服了观众……只要拥有一颗多姿多彩、追求美、热爱生命的心,生命同样能焕发出奇光异彩!
(补充资料,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4、自学“阅读链接”,谈读后感。(海伦?凯特的故事)
师:可爱的小姑娘安静虽然无法用眼睛看见色彩斑斓的春天,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用心灵触摸到了。正如海伦?凯特所说:“世界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
5、诗朗诵:《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在对生命有了自己的感悟后,发自内心地进行朗诵,在情感上再次受到熏陶和感染,升华情感]
6、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将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合作整理出“珍爱生命”的专题墙报。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菁选(扩展6)
——跳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跳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理解事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2、理解“跳水”为什么是唯一解救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这一段告诉我们为什么?板书:放肆(果)取乐(因)。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边用不同符号分别圈出写猴、小孩、水手们动作神态的词语)
2、读后讨论:
(1)孩子们为什么哭笑不得?板书:哭笑不得。
因为①猴子把玩笑开到孩子身上,猴子的举动突然而且放肆。板书:摘、戴、爬;②水手们都笑起来,笑声使孩子显得很尴尬。板书:笑。
(2)孩子为什么脸红了?板书:脸红。
因为①猴子好像故意逗孩子生气。板书:摘、撕、逗,猴子的放肆激怒了孩子。②水手们更大声的笑,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板书:笑声更大。
(3)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怎么想?会怎么做?板书:追、爬。
3、小结:这段故事情节由水手逗猴子发展成猴子逗孩子;地点由甲板转到桅杆,事物之间的联系发展了,变化了。(板书:发展)
4、指导朗读。
三、讲读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思考课后作业1后面的(1)(2)两小题。
2、讨论:
(1)孩子怎样追猴子,猴子又是怎样戏弄孩子的?
“生气”和“气极”有什么区别?你能想象一下当时孩子的心情吗?
(2)当孩子丢开桅杆走上横杆时,甲板上的人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板书:笑→吓呆→大叫一声)
人们为什么吓呆了?(读有关句子)这两名说明了什么?(说明孩子处境十分危险)
(3)孩子原来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从哪里可以看出?(板书:不由得发抖)是突然意识到危险表现出的本能行为。说明孩子刚才只是一心要追上孩子,拿回帽子,没有意识到处境的危险。)
3、师生共同小结:(根据板书)这段围绕帽子,使故事在孩子与猴子的联系中间向前发展,由于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随时有失足摔死的危险,因而使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孩、猴之间发展成生与死之间。故事情节的发展到了**。
四、讲读第四段。
1、默读第四段,思考课后作业1中的(3)习题。
2、讨论:
(1)船长为什么要向自己的儿子瞄准,命令儿子跳到水里?
(强调情况紧急,时间不许,突出用枪逼孩子跳的明智。“跳水”是把孩子从险境中救出来的唯一办法,用枪向孩子瞄准是吓唬孩子,强迫孩子服从命令,使孩子转危为安。)
(2)结果怎样?
(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三层意思:孩子跳水;水手们抢救;孩子获救。领会①“孩子的身体像一颗炮弹似的……”这句话的意思,这句比喻句写出了孩子跳到海里时身体之沉和音响之大,反衬出孩子借以立足的横木之高,暗示出假如摔下来时后果之严重。②水手们是怎样把孩子救上船的?“已经”写出了船员动作的迅速,表现十分勇敢,也说明他们救孩子的心情十分急切。)
3、小结:这段写了在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船长急中生智,用命令儿子跳水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这就是事情的结果。(板书:结果)
五、根据板书,揭示分段规律。
讨论:我们把这篇文章分成四段,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1、根据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结果来分。
2、还可以根据地点的转换来分:甲板→桅杆→最高的横木→甲板。
3、还可以根据事物的联系和变化来分。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填上适当的关联词:因为……所以……; 因而; 由于
1、()人们拿它取乐,()猴子就更加放肆起来。
2、猴子的放肆激怒了孩子,()引得孩子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3、()孩子追猴子,使猴子更起劲地去逗孩子,把孩子引**最高的横木。
板书设计:
摘戴 爬 哭 笑不得 笑
发展 桅杆
撕 逗 脸红 追 爬 笑声更大
逗 生气 追 笑→吓呆
** 最高的
横木 挂 扭 龇 气极 丢开 笑→大叫一声
走上
结果 大海 跳水 得救 命令 跳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