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传说故事3篇

寒食节的传说故事1

  寒食节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当时有逢季改火的习惯。春末出火,在这之前告戒人们禁止生火,要吃冷食。旧时寒食节主要吃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另外还有“桃花粥”,这是唐代汉族寒食节的食物,流行于河南洛阳地区。《广群芳谱》中说:当地民间在寒食节,采摘鲜桃花,配上好米煮成粥,味道鲜美,富于营养。这个风俗一直流行到明末。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寄扇》一出就有这样的唱词:“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下妆楼,桃花粥吃个饱。”

寒食节的传说故事2

  1、寒食节的传说故事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

  古代的人们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气节,“寒食禁火”的习俗,被后人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的纪念节日。专家表示,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

  2、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春秋初期的晋国,内乱不已,晋国公子重耳为避祸,出国逃亡19年,尝尽了人世间的艰辛。在这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介子推一直追随重耳,不离左右。有一次,他们断炊绝粮,陷入困境,介子推割下了自己腿上的肉,供重耳食用充饥。后来重耳回国,做了晋国国君,史称晋文公。接着,晋文公对一直跟随自己逃亡的臣僚论功行赏,唯独把介子推给忘了。介子推也不向晋文公邀功请赏,而且更不耻与那些挟功求禄的势利之人同朝为臣,就带着母亲隐居到今山西介休县内的绵山。晋文公知道后,追忆起介子推的忠诚,十分后悔,就亲自去请介子推下山。介子推却躲起来,坚决不肯与晋文公见面。为了逼介子推出山,晋文公就下令火焚绵山。不料介子推守志不移,宁愿被火烧死,也不肯出山,结果他与母亲双双抱树而死。文公见烧死了救命爱臣,疼痛不已,就把介之推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

  3、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期间,介子谁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于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特点

  1、节日形成早。源于春秋时,介之推被焚于介休绵山。晋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时已形成全国性法定节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早的节日。

  2、延续历史长。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间各历史时期、节日期限不等,先后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后变为一日。

  3、文化内涵深。由尊崇介之推忠君爱国,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清正廉明的**抱负,隐不违亲的孝道品德发展为聚民心、凝国魂,体现**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节日。并形成饧、青精饭等系列养生长寿的寒食食品。

  4、节日活动多。拜扫展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

  5、流传地域广。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国各地乃至**(如高昌国自唐代起将三月九日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的传说故事3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申生,申生被逼**。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出走。在**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寒食节的传说故事3篇扩展阅读


寒食节的传说故事3篇(扩展1)

——寒食节的由来与传说3篇

寒食节的由来与传说1

  缘起:寒食文化发轫于介休吗?

  相传在春秋时期,有“割股啖君”之功的介子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回国后,功不言禄,与母隐迹绵上(今山西省介休市)。晋文公求之不出,无奈之中三面放火烧山,想逼他偕母出山,但是赵衰、狐偃这两个也曾经随重耳逃亡的大臣,自知自己的功劳比不上介子推,暗中使人四面举火,终于将介子推母子烧死在绵山上。后来晋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国人在介子推被焚的那天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这一天定为“寒食禁火节”。

  寒食节为介子推而设的记载可见于《后汉书·周举传》、魏武帝(曹操)《明罚令》及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等著述中。更早一些的记载则见于两千多年前经学家桓谭的《新论》,该书中讲太原郡风俗,不仅提到了“隆冬不火食五日”,还提到这是“为介之推,故也”。

  如今清明节俗中的扫墓、插柳、踏青、含泪祭奠亲人等等都源于古代寒食节日活动的内容。寒食节是古代专为纪念介之推而设的节日。节日内容开始只是要求大家禁火吃冷食。汉魏六朝时期,寒食节被确定在寒冷的冬季,禁火冷食时间又相当长(有“一月寒食”及“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等记载),结果出现了“老弱不堪”(《魏武帝禁火令》语)、“残损民命”(《后汉书·周举传》语)的严重后果。为革除此俗,官府在这一时期曾实行过多次禁断措施。为适应生存,寒食节在南北朝时期逐渐避开寒冷的冬季,基本上固定在冬至以后的第一百零五天。这个时间正好是***节气的清明节时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曰:“去冬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曰:“煮醴而食之,名曰寒食,盖清明前一日是也。”

  寒食节尽管选择了在清明节令期间,但直到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无论从内容上或是时间上都有着明显的划界与区别。这一划界与区别主要表现在寒食节要禁火,清明节则要改火;寒食节为冷灶熄烟,清明节这天则重燃新火。这一现象,古代文人和诗人多有表叙。大文豪苏东坡被贬黄州后,关注着一年一度的清明改火,曾写出:“一别都门三改火”,“三见清明改新火”及“且将新火试新茶”,“已改煎茶火,犹**粥饧”、“贵从活火发新泉”等大量诗句。对于两个节日中的冷与热食品,诗人们则是这样描述的:南宋诗人陈允*《应天长》词曰:“又见杏浆饧饧粥,家家禁烟食”;韩淲《谒金门》词句曰:“榆火新烟还熟食”。唐代诗人杜甫也曾把清明后改为热食写作熟食。其《熟食曰示宗文宗武》诗中曰:“几年逢熟食,万里逼清明”;我国古代先民还利用清明寒食之间的改火创造出许多奇特的名堂,如为了满足朝贵们用清明新火煮新泉新茶的风俗,民间也产生出许多奇特产品。明代的《五色线》记载:龙安(今四川)有“骑火茶”之说,该茶的奇特处就在于“不在火前,不在火后,故也。清明改火,故曰骑火茶”。这种茶最贵的记载,《**岁华记》中讲,清明日“新茶从马上至。至日宫价五十金,外价二三十金不一。二日即二三金矣。”

  寒食节得益于演变到冬至后的一百五日期间,加之得益于唐代**、经济、文化等生存环境的'改善,寒食节很快成为唐代最大的民俗节日之一。寒食节日中活动内容很快又增添了斗鸡、插柳、扫墓、踏青、秋千、馈宴、赐火、品新茶、饮酴醵酒、镂鸡子、蹴球等诸多内容。其中扫墓(又曰展墓、拜扫)到唐代中期已成为皇家认可的礼节,唐明皇开元敕曰:“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渐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祭,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同拜扫礼。”经过皇家认可,寒食节扫墓当时已成为全国上下普遍看重的礼节。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在广西柳州不能回山西老家扫墓,写信给丈人许孟容说:“近世礼重拜扫,每逢寒食,看着田野士女遍满,皂隶乞丐皆上父母丘坟,劳作病死在田间的野鬼都能享受子孙祭养。可我四年过寒食不能回乡展孝,每到此刻只有北向长号,以首顿地……”唐代对朝官有关寒食拜扫“假内往来,不限日数”及“以申情礼”的敕令很多。五代时期的几任帝王则更是每逢寒食,亲自出祭烧纸钱,名曰“破散”。唐明宗次妃王淑妃直至自己临刑,口中还念念不忘让留下幼子李从益,好让其每年寒食节提一盆麦饭洒在明宗坟前。

  由于寒食节日中的活动内容增多,唐代寒食节假日也由两日增加为四日,大历年间又增加为五日。唐德宗贞元四年的寒食节帝王与近臣在麟德殿举办内鞠会,寒食节的五天假用完,击鞠活动还没有赛完,唐德宗临时赐百官假一日。贞元六年三月九日寒食节,唐德宗干脆诏令全国:寒食节连通清明节,宜照准春节元日一样,前后各再休假三日。

  按《宋史·职官志》,宋代寒食节假日亦规定为七日。因为七天假日中要过寒食与清明两个节,久而久之,从北宋开始,一些人已对寒食与清明区别与划界不那么较真了。比如经历了千余年、称谓了千余年的寒食节禁火,介休绵山这个时期的回銮寺碑文中刻写成了“每节清明,大地禁火”;经历称谓了数百年的寒食扫墓俗,南宋时的《梦梁录》《东京梦华录》等写成了“清明日”**士庶出郊朝陵或省坟。这种张冠李戴现象反过来也有之:如牡丹花中有一名品叫“满园春”,开花时间因在清明节令期间,而宋代人又给取名为“一百五千叶”、“寒食牡丹”、“火前花”等。但总体来讲,寒食俗称谓在被清明节逐渐融合和替代已成为事实。了解这一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通过以下几件事例也不难看出:寒食节在唐代有皇家祭拜祖陵的习俗,之后历代皇家袭而行之。五代时期,几朝**的这种“破散”活动文献中皆用“寒食祭拜”。辽代帝王致奠也用“寒食”。元、明、清时期基本上都使用了“每岁清明”;再看一看诗人对同一件事、同一个题目的表述。唐诗人白居易诗作《何处难忘酒》,诗中难忘酒时刻为“寒食月明前”。明代诗人周宪王也仿照白居易诗韵和作《何处难忘酒》,可诗中把难忘酒时刻变为“清明却已过”;唐诗人张籍《北邙行》诗作中有“寒食家家送纸钱”句,明代诗人张楷也照此韵作《北邙行》诗,然对韵句却成了“愁杀清明二三月”。

  再如秋千戏为古代寒食节较为普及的女子游乐项目,唐代的《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的是“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宋代为“寒食宫中也禁烟,郁金堂北画秋千”,文彦博向朝廷献成都所织锦缎也是为了“宫中寒食所需”。然而到了明代,《酌中志略》中则变为“清明则秋千节也”,明诗人朱日藩诗句说的也是“水国人家种杨柳,清明士女竞秋千。”

  元代以后,寒食节主要的节日内容即禁烟冷食开始逐渐淡化。寒食称谓也渐渐被清明所替代。然而,清明俗节的活动内容源于寒食节的事实并没有被人们淡忘,直至清代,一些诗人每到寒食节照例要吟诗抒怀(如康熙帝《过固关》作);寒食节扫墓的活动依然写入了帝王的重要敕令(如《清通礼·乾隆敕》等);一些明清时期撰修的地方志书(如西安、重庆、杭州及安徽等地区的府志中)记载当地清明节俗的活动时,无不说明这是“存寒食禁烟之意”;一些民俗专著甚至直言不讳告诉人们:“清明即寒食”(**民俗家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语)。

  时至今日,寒食节俗已基本上被国人遗忘,而清明节俗则依然为国人寻根祭祖,追魂思亲的重要传统节日。清明节扫墓俗虽然不是当年寒食节的标志节俗,但追根溯源毕竟是起自寒食,源自寒食。


寒食节的传说故事3篇(扩展2)

——寒食节的来历和故事3篇

寒食节的来历和故事1

  远古时期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春秋时代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魏晋时期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于是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寒食节的来历和故事2

  关于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古代传说源于对春秋时代晋国忠臣介子推的纪念。晋国君主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于是杀掉**申生,打算改传位于骊姬之子奚齐。

  **弟重耳为逃避灾祸,只好逃命他国,途中贫病交加,险些冻饿而死。随行的介子推偷偷割下自己大腿上一片肉,制成羹汤献给重耳,才使其得以保全生命,度过难关。

  后来,重耳归国,当上晋国国君,即为晋文公+然而,在封赏随从**的功臣时,晋文公却惟独忘掉了介子推。当晋文公得知介子推携其老母躲进绵山,过起隐居生活时,便多次派人召请其上朝受封,介子推却直意不出。

  这时,有人献计放火烧山,认为介于推是个孝子,他一定会保护老母,下山避火。不料,大火过后,人们发现介子推竟然与老母一起,抱着大树被烧死。晋文公极为愧疚痛悔,大哭之后,遂下令将介子推厚葬又将其遇难之日定为寒食节,全国严禁举火,无论何人——律不准吃热的食物,以示对介子推的悼念之意。

寒食节的来历和故事3

  民间传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相传春秋之时,晋国贵族介子推,跟随晋公子重尔逃亡十余年,曾在晋公子重尔饥饿时割下自已大腿上的肉给重尔吃。晋文公还国为君后,介子推携母亲到绵山隐居,晋文公派人寻找,为逼迫介子推出山,采取放火烧山的办法,却把介子推和他母亲烧死了。文公得知,悲愤交加,命将绵山改为介山,把阳县改为介休县。又将“环绵山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以示怀念。并于清明节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焚的日子,不许烧火,家家户户只能吃冷饭,谓之“寒食节”。


寒食节的传说故事3篇(扩展3)

——寒食节的故事分享3篇

寒食节的故事分享1

  前话。

  今日清明,主页君为何却讲起寒食节的故事?且慢听讲。寒食节本在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的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

  也就是说,清明寒食不分家。而这寒食节的来历,也确实有一段凄美悲壮的故事。

  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介子推。此人乃春秋时期晋国之贤士。因晋**乱,跟随当时的公子重耳(也是后来的晋文公)逃亡,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最终返回晋国,重耳立为晋君,介子推可谓尽了犬马之劳。

  这犬马之劳中,最可敬的'是“割股充饥”一事。

  早年重耳出亡时,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忍。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谑了一番。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当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便开始奖赏曾经追随之人;这赏赐的人中,却偏偏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倒没有对晋文公不满,也不像其他人那样主动请赏,反以认为晋文公理当为王,认为接受奖赏是一种耻辱。他的清高并没有受到认同,有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为了贪小便宜也来请赏,介子推十分气愤,进而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

  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

  火熄之后,人们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晋文公悲痛万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以后,晋文公常把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的上方,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寒食节的传说故事3篇(扩展4)

——寒食节作文10篇

寒食节作文1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望寒食已至,午睡初醒的李清照远眺山川,眼波流转,将笔沾满了墨,在纸上行云流水,笔走龙蛇,铁画银钩,鸾漂凤泊,莞尔着勾勒寒食春景与民间习俗——“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率领手下,面朝巍峨绵山,腰别利剑,俨然王者,作拱手之势,高声道:“介子推先生, 寡人思君为**者,望君出仕成卿。”深山密林中, 介子推缓缓走出,披头散发,素衣简冠,答曰:“吾甚谢君之赞赏,然小人自愿尽孝于家母,隐于山林,还望君王成全!” 晋文公为使自己曾经的恩人——介子推做官享福,只得下令放火焚烧山林,欲逼其出山。可未曾想,介子推宁可与老母共焚,也不求功**禄。晋文公颇为感伤,含泪下诏:“自今日起, 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寒食节诞生。它延续了2600 多年。随后,清明节被定义为寒食节的后曲,定在寒食的后一天。

  寒食在古代,意义非凡。

  大唐初春,一个寒食之日,不许焚火,正值寒春料峭,人们纷纷外出。白居易独倚树下,乌鹊啼鸣,伴着扫墓人之哀泣,让诗人文思泉涌,妙手偶得: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同样是唐朝的寒食,韩翃立足高原,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人间都邑,春意浓郁,笼罩全城,处处飞花。春风拂过,吹入御苑。诗人万般欣喜,提笔写下前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傍晚时分,诗人欲踏归途,却隐隐看到,皇宫内有亮光闪现。寒食禁火沿袭己久,还未天黑,皇宫内怎得走马传烛?原是正值宠臣弄权,****,诗人无尽悲凉,又提笔写下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三年了,早已转官为农。这年寒食,剧风盛雨,打落海棠。雨声连绵,辗转反侧,忧心田地,难以入眠。苏轼没有点灯,他知寒食禁火,由寒而感,命运多舛,蘸墨挥毫写下:“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寒食在古代,总予人教益,予人伤怀,予人深思,予人博爱。而今,寒食这一节日,却己销声匿迹。

  不知是寒食与清明合并,还是清明取代了寒食。清朝过后,过寒食的人愈发罕见了。长达2600多年历史的寒食节,竟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渐渐被淡忘了。终于,在20世纪的一个寒食清晨,人们失去了对这一天的记忆,脑海中,再无寒食。没有人注意它,没有人挽回它。人们只记得清明。

  就像雄鹰在空中翱翔,人们只看到了雄鹰,却忘记了背后给予它生命,养育它的母鹰!

  今年,清明的前一天,我睁开惺忪的双眼,走出自己的房间,望着客厅墙上的`日历,似是想到了什么,对母亲说:“您知道吗? 今天是寒食节。”“寒食?节?一个新节日吗?”母亲微笑着回应,说完便转身点开煤气灶,准备做早餐。淡蓝色的火焰轻轻晃动,炽热在锅底蔓延,愈加旺盛,旺盛着炙烤我的眼我的心。忽觉一阵悲凉**,为一个节日的远去陡然而生的悲凉。

  寒食节,人们习惯了点火。

寒食节作文2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告诉人们我国传统节日寒食节要来到了。

  听说寒食节是当时晋国公子重耳,曾经****。一天,重耳饿的昏了过去,他身边的大臣介子推,把自己腿的肉割了给重耳吃。几年后,重耳当上晋国的.国君,却没有封赏介子推。于是,晋文公给了他一个大官,他却拒绝。重耳一气之下用火烧死了介子推,可是重耳很后悔。于是定了寒食节纪念介子推。

  寒食节那天妈妈来带我做青团。我一脸期待看着妈妈做准备工作,先把菠菜放在开水里煮上十分钟,然后把煮烂的菠菜压出汁,汁水放在米粉里,雪白的面粉和青色的菠菜汁混合,瞬间变成青色的面粉了。面团越揉越糯,越揉越粘,慢慢地一个青色的面团就新鲜出炉了。这时,用手揉成面团搓成长条,再分成均匀的小面团。我忍不住开始插手了,抓起一个小面团,学着妈**样子揉圆、压扁,包上馅、再搓圆,看似简单的几个步骤,我却来来*好几次,终于包了一个完美的青团。包好的青团在放锅里蒸,大约十几分钟的时间,伴着蒸气青团发出阵阵香气,馋得我口水直流。又十几分钟过去了,青团出锅了,咬上一口,又香又甜。

  我国的传统节日都寄托美好情感,愿这美好的感情代代相传。

寒食节作文3

  或许很多人都知道清明节,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在清明节前一两天还有一个寒食节。关于寒食节还有一个割肉让**充饥,却又不求回报的故事。

  原本我也不知道由这个故事,后来是在书上偶然看到。看到后我便被他的气节所深深的震撼了。对于某些人来说介子推的行为想法有些许的愚昧。然而我却不这么认为,这和急功近利只为功利的人,对于做事前先考虑对自己影响的好坏的人来说,是多么的引人深思。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古代的人们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气节,“寒食禁火”的习俗,被后人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的纪念节日。

  民俗专家介绍说,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个月为期。整整一个月都吃冷食,对身体实在不利,汉代改为3天。寒食节从晋国开始后,延续了不少年代,中间也有严禁寒食习俗的,如三国时期的曹操。但时间不长,“寒食禁火”之风又在民间自发兴起。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寒食节都被当作重大的.节日。唐朝时也仍然被作为全国性的隆重节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

  专家表示,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晚唐、宋以后,禁火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消衰。到了元代,许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用此习俗。明清时期,寒食节期间已经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们寒食了。

  赵之珩说,寒食节禁火冷食的习俗,连同寒食节本身,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慢慢消失了。或者说寒食节成了清明节的一部分。但知道和了解这个节日,有助于人们挖掘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和民俗内涵,非常有意义。

寒食节作文4

  清明节是4月5日。这天,全家吃了午饭,奶奶准备好了要用的东西。我一看,准备得可真周到呀:除了天地银行的钱和金银财宝,连衣服、裤子、袜子、鞋子都考虑到了。我就和爸爸妈妈、奶奶乘**舅舅的车出发了。在车上,奶奶告诉我:“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清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奶奶便向我说起了寒食节的故事。

  我们来到了一座山上,那里树木成群,山路歪七扭八,偶尔也能听见几声清脆的鸟鸣声,因为今天早上刚刚下过毛毛细雨雨,所以地上的泥土有些变得有点泥泞了。

  我们找到了太公的墓,我便开始帮起忙来了。奶奶把准备好的清明果摆在了墓前,敬**酒,点上蜡烛。清明果形似饺子,外皮用鼠鞠草做成,鼠鞠草即清明草。清明果是在清明前后制作的一种食物,据说是用来祭奠先人的。清明前后是采摘清明草的好季节。绵软的淡粉团在手里捏揉,隐隐有清香气。

  接着,就让爸爸妈妈把清明纸递给奶奶,奶奶告诉我:“用清明纸插起来或者放在上面用石头压上,就表示这家人已经来过了。”放好了以后,奶奶拿出12支香,奶奶点燃了香,只见往上一冲,火就灭了。奶奶把12支香分别发给我们4个人每人3支,便让大家拜起来。当时,我在心中默默地说道:“太公,今天我们来看你,给你带来了好吃的、好穿的、好花的,你也要保佑我们啊!我希望全家人身体健健康康,***安,每一家人都生意兴隆,让家里的孩子都学习优秀,特别是今年就要去**的表哥,让他在**顺顺利利的完成学业。你能答应我吗,太公?我相信你一定会答应我的。给你的东西你尽管用吧!”说完,奶奶收了香,把它插在一边,让我去敬一次酒,

  还嘱咐爸爸把带来的鞭炮放起来,爸爸很听了奶奶的话,乖乖地把鞭炮放了起来。放完了鞭炮,妈妈又敬起了酒来。除了爸爸,我们就烧起了带来的东西,烧了差不多有一半了,奶奶嘴中便说道:“东西太多了,拿个带子给他们装一下吧!”说罢,便把手中的带子丢进了火堆中。干完了,奶奶把一个托盘拿了回来,其余的就放在了那儿。快要走了,我对太公说:“太公,再见了,明年的今天,也就是明年的清明节,我们还会来看你的。”

  说完,我们就离开了太公的墓,在回去的路上,我还在想着太公。“太公,您安息吧!

寒食节作文5

  清明节 每年的四月四日是传统的'清明节,清明祭扫坟墓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 现在我来讲清明节的来源。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很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在外的随从。唯独介子推拒绝封赏,带着老母亲隐居山中 ,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只能吃生冷的食物,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

  清明节扫墓,可以让我们年轻的一代了解祖先在世时的奋斗经历。 现在我来讲清明节的来源。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很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在外的随从。唯独介子推拒绝封赏,带着老母亲隐居山中 ,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初一—作文:清明节见闻记700字3篇。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只能吃生冷的食物,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 清明节扫墓,可以让我们年轻的一代了解祖先在世时的奋斗经历。

寒食节作文6

  你或许知道清明节的习俗和清明节的来历。但你却不一定知道在清明节前的一两天,还有一个名为寒食的节日。抑或许你会觉得寒食节是清明节中的一部分。然而寒食节却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了。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富有深刻意味的故事。

  寒食节有一个传说是发生在战国时期。晋献公的一个妃子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位而设计谋害死了**的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而到处流走逃亡。逃亡中唯有介子推一直跟随左右。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节。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节复清明节。晋文公将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节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节,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此后,寒食、清明节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寒食节作文7

  或许很多人都知道清明节,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在清明节前一两天还有一个寒食节。关于寒食节还有一个割肉让**充饥,却又不求回报的故事。

  原本我也不知道由这个故事,后来是在书上偶然看到。看到后我便被他的气节所深深的震撼了。对于某些人来说介子推的行为想法有些许的愚昧。然而我却不这么认为,这和急功近利只为功利的'人,对于做事前先考虑对自己影响的好坏的人来说,是多么的引人深思。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古代的人们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气节,“寒食禁火”的习俗,被后人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的纪念节日。

  民俗专家介绍说,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个月为期。整整一个月都吃冷食,对身体实在不利,汉代改为3天。寒食节从晋国开始后,延续了不少年代,中间也有严禁寒食习俗的,如三国时期的曹操。但时间不长,“寒食禁火”之风又在民间自发兴起。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寒食节都被当作重大的节日。唐朝时也仍然被作为全国性的隆重节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

  专家表示,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晚唐、宋以后,禁火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消衰。到了元代,许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用此习俗。明清时期,寒食节期间已经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们寒食了。

  赵之珩说,寒食节禁火冷食的习俗,连同寒食节本身,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慢慢消失了。或者说寒食节成了清明节的一部分。但知道和了解这个节日,有助于人们挖掘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和民俗内涵,非常有意义。

寒食节作文8

  清明节每年的四月四日是传统的清明节,清明祭扫坟墓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现在我来讲清明节的来源。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很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在外的随从。唯独介子推拒绝封赏,带着老母亲隐居山中,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只能吃生冷的食物,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

  清明节扫墓,可以让我们年轻的一代了解祖先在世时的奋斗经历。现在我来讲清明节的来源。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很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在外的随从。唯独介子推拒绝封赏,带着老母亲隐居山中,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初一—。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只能吃生冷的食物,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清明节扫墓,可以让我们年轻的一代了解祖先在世时的奋斗经历。

寒食节作文9

  寒食节快要到了,你们知道关于寒食节的故事吗?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吧: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国君重耳,在外国**十九年。有一天,重耳及大臣们来到了一个荒凉的地方,饥寒交迫的他们再也走不动了,忠臣介子推见后,便忍着剧痛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煮熟后给重耳充饥。

  重耳复国后,他奖赏了有功的大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非常伤心,他带着年迈的母亲隐居绵山。有一次,重耳突然想到了还没有奖赏割股肉给他吃的介子推。为了弥补失误,便派人挨家挨户的寻找介子推,找了很长时间,才了解到介子推隐居绵山。重耳便亲自去请介子推,可是介子推不愿出来,这可把重耳给急坏了。

  他为了让介子推出山,下令放火烧山,只给介子推留了一条小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火灭了,仍不见介子推的身影。就派人上山寻找,发现介子推身背老母,紧抱一棵大柳树,已经被烧死。重耳万分悲痛,为了悼念介子推,便下令介子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全国上下不准生火做饭。

  这就是寒食节的故事。

寒食节作文10

  在清明节前的一、两天,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寒食节。寒食禁火的习俗相传是纪念介子推的,这一习俗还有一段“火烧绵山”的故事呢。

  介子推是春秋时晋国人,在晋公子重耳避难出逃期间,介子推追随重耳十九年。重耳逃难途经卫国,饥饿难当,介子推便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汤让重耳吃。重耳感激不已,夸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当重耳回晋国**(号晋文公)后,赏赐随从人员时,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背上老母,进入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境)隐居起来。

  晋文公醒悟后,便亲自到绵山求访介子推,但介子推却不肯相见。晋文公决定举火焚林,以为这样做,孝顺的介子推为了保全老母的性命,定会出来。没想到介子推宁死不肯出山,和老母相抱烧死在一棵大树下。晋文公将他葬在绵山,并改绵山为介山。同时,传令全国,禁止在介子推忌日生火做饭,这天只准吃冷食。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

  由于寒食节正值春末,野外空气清新,景物宜人,是野游的好日子。古人是很重视这个节日的,一到这天,不论官民,家家禁火,户户寒食。现在,寒食节已不时兴,而与清明节自然合一了。


寒食节的传说故事3篇(扩展5)

——写寒食节的诗歌3篇

写寒食节的诗歌1

  1.《长安寒食》

  邵谒

  春日照九衢,春风媚罗绮。

  万骑出都门,拥在香尘里。

  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

  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

  但看*地游,亦见摧輈死。

  2.《寒食野望》

  李郢

  旧坟新陇哭多时,流世都堪几度悲。

  乌鸟乱啼人未远,野风吹散白棠梨。

  3.《寒食日曲江》

  薛能

  曲水池边青草岸,春风林下落花杯。

  都门此日是寒食,人去看多身独来。

  4.《广陵寒食夜》

  李中

  广陵寒食夜,豪贵足佳期。

  紫陌人归后,红楼月上时。

  绮罗香未歇,丝竹韵犹迟。

  明日踏青兴,输他轻薄儿。

  5.《寒食后北楼作》

  韦应物

  园林过新节,风花乱高阁。

  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

写寒食节的诗歌2

  1、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2、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 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

  3、和子由寒食

  苏轼

  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忽闻啼贝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4、途中寒食

  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5、寒食上冢

  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写寒食节的诗歌3

  1、广陵寒食夜

  李中

  广陵寒食夜,豪贵足佳期。紫陌人归后,红楼月上时。

  绮罗香未歇,丝竹韵犹迟。明日踏青兴,输他轻薄儿。

  2、潮州寒食陪太守南园宴

  梅尧臣

  寒食二月三月交,红桃破纇柳染梢。

  阴晴不定野云密,黕黕鼓声湖岸坳。

  使君千骑出南圃,歌吹前导後鸣铙。

  是时辄预车马末,倾市竞观民业抛。

  竹亭临水美可爱,嗑咂草木皆吐苞。

  游人春服靓妆出,笑踏俚歌相与嘲。

  使君白发体尤健,自晨及暮奏酒肴。

  尔辈少年翻易倦,倚席欠伸谁得教。

  公虽不责以正礼,我意未容诚斗筲。

  逡巡秉烛各分散,小人争路何呶呶。

  3、襄阳路逢寒食

  张说

  去年寒食洞庭波,今年寒食襄阳路。

  不辞著处寻山水,只畏还家落春暮。

  4、寒食游香山

  喻良能

  杖藜随所适,花柳自村村。

  野岸桃临水,人家竹映门。

  香泥飞燕子,芳草思王孙。

  著处堪沈醉,春醪正满樽。

  5、寒食

  曾巩

  一麾飘泊在天涯,寒食园林不见花。

  唯有市亭酤酒客,俚歌声到日西斜。

  6、寒食

  夏竦

  夹城烟淡草霏霏,晋俗相传禁火时。

  御苑梨繁花盛发,帝园桐嫩蕊初披。

  尘微蹴踘人将散,雨细鞦韆索半垂。

  游骑寻芳还斗酒,九门谣诵乐重熙。

  7、寒食日赠同饮者

  张耒

  春城风雨后,花落满人家。

  宿润留芳草,晴辉上晓霞。

  园林正寒食,樽酒对年华。

  一笑相逢地,功名莫叹嗟。

  8、寒食节有感·江南儿女尚多情

  汪莘

  江南儿女尚多情,为爱芳晨载酒行。

  幸自不知惆怅事,鸟啼花落是清明。

  9、窦夔州见寄寒食日忆故姬小红吹笙,因和之

  刘禹锡

  鸾声窈眇管参差,清韵初调众乐随。幽院妆成花下弄,

  高楼月好夜深吹。忽惊暮雨飘零尽,唯有朝云梦想期。

  闻道今年寒食日,东山旧路独行迟。

  10、寒食夜

  元稹

  红染桃花雪压梨,玲珑鸡子斗赢时。

  今年不是明寒食,暗地秋千别有期。


寒食节的传说故事3篇(扩展6)

——寒食节风俗作文3篇

寒食节风俗作文1

传说春秋战国时代,晋国人介之推(也叫介子推)跟随晋文公重耳****,忠心耿耿十九年,途经卫国时,重耳饥不能行,众臣采野菜煮食,重耳不思下咽,这时介之推用刀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熟让重耳吃,重耳感动不己,夸介之推有“割股奉君“之功。

重耳历尽艰辛,回国后继承王位,当**晋文公。大加封赏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有功人员,却把介之推忘了。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之推上朝受赏封官,只见大门紧闭。

介之推早己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中。晋文公察觉后,立即亲往绵山访求,介之推说啥也不肯出来。

晋文公知道介之推是大孝子,决定举火烧山,认为他为保全母命,定会背母走出林子。熟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不见介之推出来。

结果他们母子俩相抱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介之推脊梁堵着柳树树洞,洞里发现没被烧焦的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将*藏入袖中。

为悼念介之推,晋文公下令改绵山为“介山”,在山上建祠堂,定介之推被烧死之日为寒食节,禁烟火、吃寒食。这就是延续至今的寒食节。

寒食节究竟是那一天,众说不一。有的说清明节当天,有的说清明节前一天,还有的说前两天。具体的说寒食节应在冬至后第105天,寒食节供有三天,过后才是清明,记得儿时山东省胶东地区的农村很少有叫清明节的,而多数人把清明节普遍叫“寒食节”,寒食节三天不动烟火。

记得,寒食节前一天,母亲都要蒸下一锅馒头,煮好不同的菜,寒食节这天基本不动烟火,记得最深的是母亲用菠菜、凉粉、鲜红的海虾和在腿上长有一个小夹板的蝼蛄虾办的凉菜,吃着前一天蒸下的馒头,特别好吃,至今记忆犹新。

记得父亲说的,在咱们胶东地区,寒食节(清明节)如同春节和元宵灯节一样重要,学生放假三天,农民也不下地干活,就连地主都要为长工放假三天,牲畜这三天也不下地干活,而且还得多加些好饲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发展,对于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大多数人早就没有印象了。

寒食节风俗作文2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有关寒食节的习俗作文有关寒食节的习俗作文。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寒食节的传说故事3篇(扩展7)

——寒食节是几月几日3篇

寒食节是几月几日1

  从万年历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

  20xx寒食节是几月几日呢?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也就是在4月5日左右,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的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

  寒食节的由来及传说

  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因此,《*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相传,那是在很早很早,早到了春秋时代,也许是个电闪雷鸣的夜晚,也许是白天突然乌云密布,但是,一定是什么天生异象。因为晋献公死了,好歹是个霸主,是一定不能悄悄地离开的,不带走一片云彩,必定是天地为之动容。可惜,历史没有说天地之间如何大战,只记载了晋**乱,诸子争夺王位,公子重耳被赶出晋国,在外避难。先锋营首领介子推等大臣跟随重耳忠心耿耿,*****19年。最困苦的情况下,重耳**到卫国,饿不能行,众臣采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咽。忠臣介子推偷偷地进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煮成汤送给重耳。重耳接过来狼吞虎咽吃个**,这才问从哪来的肉菜汤,旁边的大臣告诉是子推从大腿割下来的,重耳听了感动的泪如雨下。

  寒食节吃"冷食"

  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之后,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寒食节终于推而广之,扩展到全国各地,在岁时节日的演变过程中,寒食静静地融入了清明。

寒食节是几月几日2

  寒食节每年的寒食节在冬至过后的105天,在清明节前后一两日。20xx年寒食节时间为,20xx年04月04日 星期三 (**年(狗年)二月十九)

  寒食节习俗

  1、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寒食节习俗2、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3、寒食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4、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寒食节踏青5、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结语:寒食节原有祭祀的习俗,到现今为止依然有些地区流传这过寒食节吃冷食的传统,但这个节日已经渐进被人们所遗忘了。有新的节日出现自然就会有就得节日被取代。

寒食节是几月几日3

  “侵阶草色连朝雨,满地梨花昨夜风。”唐代诗人来鹄的诗句,描绘出寒食节细雨连绵,草长花落的清冷景象,也表达出诗人身在羁旅的愁思满怀,在当时传为写景抒情的佳作。

  问:20xx年寒食节是几月几日?

  答:20xx年寒食节是20xx年4月4日,农历二月十九,星期三。

  20xx年的寒食节时间是20xx年4月4日。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寒食节最早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

  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

  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说法。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独介子推不愿受赏,携老母隐居于绵山。

  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汉代,山西民间每逢寒食,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但在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阶级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于是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寒食节在我国民间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命名的节日,寒食节到来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寒食节的传说故事3篇(扩展8)

——寒食节的作文3篇

寒食节的作文1

  清明节是4月5日。这天,全家吃了午饭,奶奶准备好了要用的东西。我一看,准备得可真周到呀:除了天地银行的钱和金银财宝,连衣服、裤子、袜子、鞋子都考虑到了。我就和爸爸妈妈、奶奶乘**舅舅的车出发了。在车上,奶奶告诉我:“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清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奶奶便向我说起了寒食节的故事。

  我们来到了一座山上,那里树木成群,山路歪七扭八,偶尔也能听见几声清脆的鸟鸣声,因为今天早上刚刚下过毛毛细雨雨,所以地上的泥土有些变得有点泥泞了。

  我们找到了太公的墓,我便开始帮起忙来了。奶奶把准备好的清明果摆在了墓前,敬**酒,点上蜡烛。清明果形似饺子,外皮用鼠鞠草做成,鼠鞠草即清明草。清明果是在清明前后制作的一种食物,据说是用来祭奠先人的。清明前后是采摘清明草的好季节。绵软的淡粉团在手里捏揉,隐隐有清香气。

  接着,就让爸爸妈妈把清明纸递给奶奶,奶奶告诉我:“用清明纸插起来或者放在上面用石头压上,就表示这家人已经来过了。”放好了以后,奶奶拿出12支香,奶奶点燃了香,只见往上一冲,火就灭了。奶奶把12支香分别发给我们4个人每人3支,便让大家拜起来。当时,我在心中默默地说道:“太公,今天我们来看你,给你带来了好吃的、好穿的、好花的,你也要保佑我们啊!我希望全家人身体健健康康,***安,每一家人都生意兴隆,让家里的孩子都学习优秀,特别是今年就要去**的表哥,让他在**顺顺利利的完成学业。你能答应我吗,太公?我相信你一定会答应我的。给你的东西你尽管用吧!”说完,奶奶收了香,把它插在一边,让我去敬一次酒,还嘱咐爸爸把带来的鞭炮放起来,爸爸很听了奶奶的话,乖乖地把鞭炮放了起来。放完了鞭炮,妈妈又敬起了酒来。除了爸爸,我们就烧起了带来的东西,烧了差不多有一半了,奶奶嘴中便说道:“东西太多了,拿个带子给他们装一下吧!”说罢,便把手中的带子丢进了火堆中。干完了,奶奶把一个托盘拿了回来,其余的就放在了那儿。快要走了,我对太公说:“太公,再见了,明年的今天,也就是明年的清明节,我们还会来看你的。”

  说完,我们就离开了太公的墓,在回去的路上,我还在想着太公。“太公,您安息吧!

寒食节的作文2

  或许很多人都知道清明节,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在清明节前一两天还有一个寒食节。关于寒食节还有一个割肉让**充饥,却又不求回报的故事。

  原本我也不知道由这个故事,后来是在书上偶然看到。看到后我便被他的气节所深深的震撼了。对于某些人来说介子推的行为想法有些许的愚昧。然而我却不这么认为,这和急功近利只为功利的人,对于做事前先考虑对自己影响的好坏的人来说,是多么的引人深思。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古代的'人们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气节,“寒食禁火”的习俗,被后人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的纪念节日。

  民俗专家介绍说,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个月为期。整整一个月都吃冷食,对身体实在不利,汉代改为3天。寒食节从晋国开始后,延续了不少年代,中间也有严禁寒食习俗的,如三国时期的曹操。但时间不长,“寒食禁火”之风又在民间自发兴起。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寒食节都被当作重大的节日。唐朝时也仍然被作为全国性的隆重节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

  专家表示,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晚唐、宋以后,禁火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消衰。到了元代,许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用此习俗。明清时期,寒食节期间已经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们寒食了。

  赵之珩说,寒食节禁火冷食的习俗,连同寒食节本身,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慢慢消失了。或者说寒食节成了清明节的一部分。但知道和了解这个节日,有助于人们挖掘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和民俗内涵,非常有意义。


寒食节的传说故事3篇(扩展9)

——清明寒食节的诗句 (菁选3篇)

清明寒食节的诗句1

  1、残日半开一川,花影零乱。——出处:***《瑞龙吟·德清清明竞渡》

  2、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出处: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3、丹心终不改,白发为谁新。——出处: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4、窗外数修篁,寒相倚。——出处: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5、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出处:杨万里《寒食上冢》

  6、欲将诗句慰穷愁,眼中万象皆相识。——出处:郑刚中《寒食》

  7、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出处: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8、梨花榆火催寒食。——出处:周邦彦《兰陵王·柳》

  9、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出处:王元鼎《醉太*·寒食》

  10、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出处:白居易《清明夜》

  11、漫见新柳娇眼垂,疑君逸影踏风归。——出处:《清明祭诗》

  12、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出处: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13、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出处: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14、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出处: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15、闻道山阴会,仍为火忌辰。——出处: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16、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出处:《途中寒食》

  17、西园日日扫林亭。——出处:***《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18、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出处: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19、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出处:李之仪《谢池春·残寒销尽》

  20、三年遇寒食,尽在洛阳城。——出处: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21、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出处:《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22、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出处:韦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23、晴日暖,淡烟浮。——出处:仲殊《诉衷情·寒食》

  24、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出处: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25、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出处:《闾门即事》

  26、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出处:韩偓《夜深》

  27、老慵虽省事,春诱尚多情。——出处: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28、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出处:邵谒《长安寒食》

  29、正笙箫竞渡,绮罗争路。——出处:***《扫花游·西湖寒食》

  30、五更风雨断遥岑。——出处:陈子龙《唐多令·寒食》

清明寒食节的诗句2

  1.时霎清明,载花不过西园路。——***《点绛唇·时霎清明》

  2.赏芳时节清明日,清明把酒释别愁。——《清明祭诗》

  3. 春雨杏花满清明,**犹怨水烟轻。《清明祭诗》

  4.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出处: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5.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出自于:黄庭坚《清明》

  6. 《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7. 半园新杏连绵雨,送尽清明百姓家。——《清明祭诗》

  8.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9.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张先《青门引春思》

  10. 一箭流光,又趁寒食去。——***《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11.春雨清明湿杏花,小山明灭柳烟斜。《清明祭诗》

  12.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

  13. 粉杏轻柔岸柳新,清明春雨两相侵。——《清明祭诗》

  14.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曹组《忆少年·年时酒伴》

  15.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16.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韦庄《长安清明》

清明寒食节的诗句3

  1. 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王雱《倦寻芳慢·露晞向晚》

  2. 东风惆怅欲清明,公子桥边沉醉。——张泌《满宫花·花正芳》

  3.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乔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4. 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5. 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

  6.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7.绿柳朱轮走钿车。——出自于: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8.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郊行即事》

  9. 漫见新柳娇眼垂,疑君逸影踏风归。——《清明祭诗》

  10.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纳兰性德《红窗月·燕归花谢》

  11. 啼红正恨清明雨。——出自于:赵令畤《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12.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李冠《蝶恋花·春暮》

  13.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出处: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14.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苏轼《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15.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孟浩然《清明即事》

  16.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17.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