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案 (菁选3篇)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案1

  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教学过程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我们这节课来一起复习一下有关原电池的相关内容。

  【板书】4.1 原电池

  一、原电池实验探究

  讲:铜片、锌片、硫酸都是同学们很熟悉的物质,利用这三种物质我们再现了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留给我们的历史闪光点!

  【实验探究】(铜锌原电池)

  实 验 步 骤现 象

  1、锌片插入稀硫酸

  2、铜片插入稀硫酸

  3、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在一起插入稀硫酸

  【问题探究】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讲:我们发现检流计指针偏转,说明产生了电流,这样的装置架起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桥梁,这就是生活中提供电能的所有电池的开山鼻祖----原电池。

  【板书】(1)原电池概念: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问:在原电池装置中只能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

  学生: Zn+2H+=Zn2++H2↑

  讲:为什么会产生电流呢?

  答:其实锌和稀硫酸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但氧化剂和还原剂热运动相遇发生有效碰撞电子转移时,由于分子热运动无一定的方向,因此电子转移不会形成电流,而通常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激烈的时候还伴随有光、声等其他的形式的能量。显然从理论上讲,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能设法使氧化与还原分开进行,让电子的不规则转移变成定向移动,便能形成电流。所以原电池的实质就是将氧化还原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实质:将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形式**。

  问:那么这个过程是怎样实现的呢?我们来看原电池原理的工作原理。

  (3)原理:(负氧正还)

  问:在锌铜原电池中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学生:活泼金属锌失电子,氢离子得到电子

  问:导线上有电流产生,即有电子的定向移动,那么电子从锌流向铜,还是铜流向锌?

  学生:锌流向铜

  讲:当铜上有电子富集时,又是谁得到了电子?

  学生:溶液中的氢离子

  讲:整个放电过程是:锌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铜流回原电池,形成电流,同时氢离子在正极上得到电子放出氢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铜片上产生了气泡的原因。

  讲:我们知道电流的方向和电子运动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电流的方向是从铜到锌,在电学上我们知道电流是从正极流向负极的,所以,锌铜原电池中,**极分别是什么?

  学生:负极(Zn) 正极(Cu)

  实验:我们用干电池验证一下我们分析的**极是否正确!

  讲:我们一般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原电池**极的工作原理,又叫电极方程式或电极反应。一般先写负极,所以可表示为:

  负极(Zn):Zn-2e=Zn2+ (氧化)

  正极(Cu):2H++2e=H2↑(还原)

  讲:其中负极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正极上发生的是还原反应,即负氧正还。

  注意:电极方程式要①注明**极和电极材料 ②满足所有守衡

  总反应是:Zn+2H+=Zn2++H2↑

  讲:原来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一定的装置让氧化剂和还原剂不规则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就形成了原电池。

  转折: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原电池包括**两个电极和电解质溶液,及导线。那么铜锌原电池中的**极和硫酸电解质能否换成其他的物质呢?

  学生:当然能,生活中有形形**的电池。

  过渡:也就是构成原电池要具备怎样的条件?

  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活泼性不同的两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且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

  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条件)

  思考:锌铜原电池的**极可换成哪些物质?保证锌铜原电池原理不变,**极可换成哪些物质?( C、Fe、 Sn、 Pb、 Ag、 Pt、 Au等)

  问:锌铜原电池中硫酸能换成硫酸钠吗?

  判断是否构成原电池,是的写出原电池原理。

  (1)镁铝/硫酸;铝碳/氢氧化钠;锌碳/硝酸银 ;铁铜在硫酸中短路;锌铜/水;锌铁/乙醇;硅碳/氢氧化钠

  (2)[锌铜/硫酸(无导线);碳碳/氢氧化钠] 若一个碳棒产生气体11.2升,另一个产生气体5.6升,判断原电池**极并求锌片溶解了多少克?设原硫酸的浓度是1l/L,体积为3L,求此时氢离子浓度。

  (3)银圈和铁圈用细线连在一起悬在水中,滴入硫酸铜,问是否*衡?(银圈下沉)

  (4)Zn/ZnSO4//Cu/CuSO4盐桥(充满用饱和氯化钠浸泡的琼脂)

  (5)铁和铜一起用导线相连插入浓硝酸中

  镁和铝一起用导线相连插入氢氧化钠中

  思考:如何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来设计原电池呢?

  请将氧化还原反应 Zn + Cu2+ = Cu + Zn2+设计成电池:

  此电池的优点: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

  其中,用到了盐桥

  什么是盐桥?

  盐桥中装有饱和的Cl溶液和琼脂制成的胶冻,胶冻的作用是防止管中溶液流出。

  盐桥的作用是什么?

  可使由它连接的两溶液保持电中性,否则锌盐溶液会由于锌溶解成为Zn2+而带上正电,铜盐溶液会由于铜的析出减少了Cu2+而带**负电。

  盐桥保障了电子通过外电路从锌到铜的不断转移,使锌的溶解和铜的析出过程得以继续进行。

  导线的作用是传递电子,沟通外电路。而盐桥的作用则是沟通内电路。

  三、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正极反应:得到电子 (还原反应)

  负极反应:失去电子 (氧化反应)

  总反应:正极反应+负极反应

  想一想:如何书写复杂反应的电极反应式?

  较繁电极反应式=总反应式-简单电极反应式

  例: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高的放电效率,因而受到重视,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物作电解质,CO为负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为正极助燃气,已制得在6500C下工作的燃料电池,试完成有关的电极反应式:

  负极反应式为:2CO+2CO32--4e-=4CO2

  正极反应式为:2CO2+O2+4e-=2CO32-

  电池总反应式:2CO+O2=2CO2

  四、原电池中的几个判断

  1.正极负极的判断:

  正极:活泼的一极 负极:不活泼的一极

  思考:这方法一定正确吗?

  2.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向的判断

  电流方向:正→负 电子流向:负→正

  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运动方向的判断

  阳离子:向正极区移动 阴离子:向负极区移动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复习掌握原电池、电解、电镀、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原理。

  能力培养:根据知识点的复习培养总结、归纳的能力,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想:应用电化学的知识综合、归纳,理论联系实际。

  科学方法:应用实验研究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 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一、电化学知识点的复习

  【设问】

  电化学中有哪些知识点是重点要掌握的呢?

  学生活动

  回答:

  原电池与电解池的不同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电解池的工作原理;两极反应的判断和书写;电化学的应用。

  很好,我们可以将电化学的知识归纳在网络图中,哪一个同学能够写出?

  【投影】知识点的归纳,网络图

  学生打出投影:

  1.常见的电池

  【设问】

  ①构成原电池的材料是什么呢?

  ②原电池的原理是什么呢?

  ③它的原理与电解池有什么不同?

  ④常见的电池的类型?

  看录像或投影:

  回答:

  ①原电池是由金属与金属或非金属,电解质溶液构成的。

  ②原电池是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③它的原理与电解池不同,因为电解池是由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④常见的电池有:干电池;蓄电池。

  几种电池示意图:

  【设问】

  根据示意图你能说明电池的种类吗?

  回答:

  锌锰电池(干电池)、铅蓄电池、燃烧电池(氢氧燃烧电池、甲烷燃烧电池)等。

  【设问】

  ①电池的两极各发生了什么反应?

  ②电池正、负两极应该如何确定?

  它的两极与电解池的两极有什么不同点?

  ③在可逆电池中,充电、放电过程是应用了原电池的原理还是电解池的原理?

  回答:

  ①活泼的金属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不活泼的金属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②原电池与电解池的两极不相同,表现在:原电池活泼金属是负极,而电解池与电源负极相互联结的就是负极(阴极)。

  原电池两极金属的金属活动性必须不同,而电解池两极可以是惰性电极,也可以是金属电极。

  ③放电的过程是应用了原电池的原理,而充电过程应用了电解池的原理。

  【讲解】

  电池可以分为可逆电池和不可逆电池,比如:干电池、燃烧电池等都是不可逆电池,它们在发生反应时有气体或生成的物质无法在相同的条件下返回,所以,称为不可逆电池。

  【设问1】

  请举例说明不可逆电池(展示学生解剖的干电池)?

  干电池的两极材料是什么?

  电解质溶液是什么?

  两极反应式如何书写?

  总反应如何书写?

  回答1:

  如:锌-锰电池

  两极材料是Zn、MnO2

  电解质溶液是:NH4Cl

  负极:Zn-2e=Zn2+

  总反应:Zn+2NH4=Zn2++2NH3↑+2H2↑

  【评价】纠正学生的错误,写出正确的反应。

  【设问2】

  还有什么实例呢?

  两极材料是什么呢?

  电解质溶液是什么呢?

  回答2:

  再如:锌-铜电池,负极-Zn,正极-Cu。

  负极:Zn-2e=Zn2+,电解质溶液——稀硫酸。

  正极:2H++2e=2H=H2

  总反应:2H++Zn=H2↑+Zn2+

  什么是可逆电池呢?(看前面的图)

  谁能写出两极反应式?

  总反应式又如何书写呢?

  (教师指导学生书写)

  铅蓄电池是可逆电池

  两极反应式:

  负极:Pb-2e=Pb2+

  总反应:

  【练习】

  书写两极反应式。

  若有:

  (1)铜、锌、稀硫酸

  (2)铜、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的腐蚀

  (3)锌、铁放在食盐水中

  (4)氢、氧燃烧电池(电池的产物负极为H2O,正极则有大量的氢氧根生成)

  (5)甲烷燃烧电池(电池负极甲烷燃烧失去电子,在碱性条件下

  根据信息写出(4)、(5)的电池总反应式。

  板演:

  (1)负极:Zn-2e=Zn2+

  正极:2H++2e=2H=H2

  (2)负极:2Fe-4e=2Fe2+

  正极:O2+4e+2H2O=4OH-

  (3)负极:2Zn-4e=2Zn2+

  正极:O2+4e+2H2O=4OH-

  (4)负极:2H2+4OH--4e=4H2O

  正极:O2+4e+2H2O=4OH-

  总反应:2H2+O2=2H2O

  正极:2O2+8e+4H2O=8OH-

  【设问】

  谁能够将燃烧电池小结一下呢?

  回答:

  在燃烧电池反应中确定哪一极发生的是什么反应的关键是:

  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

  总反应式为:两极反应的加合;

  书写反应时,还应该注意得失电子数目应该守恒。

  【评价】回答的很好。

  燃烧电池反应中确定哪一极发生的是什么反应的关键是:

  负极: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2.分析电解应用的主要方法和思路

  【设问】

  电解质在通电前、通电后的关键点是什么呢?

  在电解时离子的放电规律是什么呢?

  电解的结果:溶液的浓度、酸碱性有无变化?

  回答:

  通电前:电解质溶液的电离(它包括了电解质的电离也包括了水的电离)。

  通电后:离子才有定向的移动(阴离子移向阳极,阳离子移向阴极)。

  放电规律:

  阳极:

  金属阳极>S2->I->Cl->OH->含氧酸根

  阴极:

  Ag+>Cu2+>Pb2+>Fe2+>Zn2+>H+>Mg2+

  溶液的离子浓度可能发生变化如:电解氯化铜、盐酸等离子浓度发生了变化。

  因为溶液中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放电,所以酸碱性可能发生改变。

  请同学们看下列的归纳表格。

  3.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判断规律

  (1)若无外接电源,可能是原电池,依据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判断,主要有“三看”。

  【设问】看什么呢?

  回答:

  看电极;看溶液;看回路。

  【投影】

  先看电极:两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有一个先发生化学反应。

  再看溶液: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设问】

  这样就可以形成电池了吗?

  回答:

  不能。

  对,还应该看回路:形成闭合回路或者两极板相接触。

  【设问】

  若有外接电源,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并有回路,可能是什么池?

  回答:

  是电解池。

  【评价】不完全正确。(纠正后看投影)

  (2)若有外接电源,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可能是电解池或者是电镀池。

  【设问】为什么呢?

  回答:

  当阳极金属与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相同时,则为电镀池,其余的情况是电解池。

  【评价】很好,根据电解液、根据阳极的电极材料,确定电解或电镀。

  二、电化学的应用

  1.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设问】

  请同学们根据已经复习的知识回答原电池原理的应用及依据?

  回答:

  应用到实际中有:

  (1)由电极反应现象确定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用来判断电极金属活动性强弱。

  (2)分析判断金属腐蚀的快慢程度。

  (3)由电池反应分析判断新的化学能源的变化,判断放电、充电。

  【投影】

  【评价】学生总结的很好,看以下归纳。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原电池原理的三个应用和依据:

  (1)电极反应现象判断正极和负极,以确定金属的活动性。其依据是:原电池的正极上现象是:有气体产生,电极质量不变或增加;负极上的现象是:电极不断溶解,质量减少。

  (2)分析判断金属腐蚀的速率,分析判断的依据,对某一个指定金属其腐蚀快慢顺序是:

  作电解池的阳极>作原电池的负极>非电池中的该金属>作原电池的正极>作电解池的阴极。

  判断依据:

  (1)根据反应现象原电池中溶解的一方为负极,金属活动性强。

  (2)根据反应的速度判断强弱。

  (3)根据反应的条件判断强弱。

  (3)由电池反应分析判断新的化学能源的变化,分析的思路是先分析电池反应有关物质化合价的变化,确定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然后根据两极的变化分析其它指定物质的变化。

  【练习】

  1.下列五个烧杯中均有天然水

  铁被腐蚀由快到慢的顺序是:______。

  回答:

  从图和复习归纳的方法可以分析,有外接电源时铁放在电源的正极,铁被腐蚀的最快;若放在负极腐蚀的最慢;原电池中,两极的金属活动性差别越大,反应越快,但若有活动性强于铁的金属存在则铁不被腐蚀(保护了铁),所以此题的答案是:

  (4)、(2)、(1)、(3)、(5)。

  2.电解规律的应用

  【设问】

  电解规律的应用有什么内容?

  回答:

  主要应用是:依据电解的基本原理分析判断电解质溶液。

  【设问】

  如何恢复电解液的浓度呢?(举例说明)

  回答:

  电解液应先看pH的变化,再看电极产物。欲使电解液恢复一般是:

  电解出什么物质就应该加入什么,如:电解饱和食盐水在溶液中减少的是氯气和氢气,所以应该加入的是氯化氢。

  【设问】

  如果电解硫酸铜时,要恢复原来的浓度应该加入什么呢?

  回答:

  因为电解硫酸铜时,生成的是铜和氧气,所以应该向溶液中加入氧化铜。

  【设问】

  电解在应用中还应该注意什么呢?

  回答:

  在分析应用问题中还应该注意:

  一要:不仅考虑阴极、阳极放电的先后顺序,还应该注意电极材料(特别是阳极)的影响;二要:熟悉用惰性电极电解各类电解质溶液的规律。

  【练习】

  用石墨电极电解1mol/L的下列溶液,溶液的pH不变的是______。

  (1)HCl (2)NaOH

  (3)Na2SO4 (4)NaCl

  回答:

  盐酸溶液电解产生氯气和氢气,溶液的pH升高。

  氢氧化钠溶液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溶液的pH升高。

  硫酸钠溶液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溶液的pH不变。

  氯化钠溶液电解产生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溶液的pH升高。

  所以(1)、(2)、(4)溶液的pH都增大。

  答案:pH不变的是(3)。

  以上的四种溶液电解后,如何使其浓度恢复到原来的浓度呢?

  回答:

  在(1)中应该加入氯化氢。

  在(2)中应该加入一定量的水。

  在(3)中应该加入一定量的水。

  在(4)中应该加入一定量的氯化氢。

  3.综合利用——实用电池与可逆电池

  常见的电池应用是:

  ①干电池(Zn-Mn电池)

  日常生活和照明。

  ②铅蓄电池

  应用于国防、科技、交通、化学电源等。

  ③锂电池

  密度小,寿命长应用于电脑、手表、心脏起搏器、火箭、导弹的电源。

  ④燃烧电池

  污染小、能量转化高,应用于高科技研究。

  ⑤其它电池

  铝电池:能量高、不污染环境应用于照明、野营作业。

  回答:

  应用在手电、心脏起搏器、海洋照明、航标电源。

  今后我们还可以根据原理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实用电池。

  三、典型习题分析

  【投影】

  例题1如图2-17,E为沾有Na2SO4溶液的滤纸,并加入几滴酚酞。A,B分别为Pt片,压在滤纸两端,R、S为电池的电极。M、N是用多微孔的Ni的电极材料,它在碱溶液中可以视为惰性电极。G为电流计,K为开关。C、D和电解池中都充满浓KOH溶液。若在滤纸**点上一滴紫色的KMnO4溶液,K打开,接通电源一段时间后,C、D中有气体产生。

  (1)外电源的正、负极分别是R为____,S为_____。

  (2)A附近溶液的现象是_______,B附近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

  (3)滤纸上的紫色点向哪方移动____。

  (4)当C、D里的气体产生到一定量时,切断外电源并接通开关K,经过一段时间,C、D中气体逐渐减少,主要因为____,有关的反应式为_____。

  根据图分析回答:

  (1)C、D产生气体的体积是不相同的,由此可以判断C端的气体是氢气,D端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所以确定R为负极而S端是正极。

  (2)A附近的变化是变为红色,因为D端放氧气,N端为阳极,而A端为阴极,吸引阳离子,阳离子放电2H+-2e=H2。因为,电解破坏了水的电离*衡,所以,此处OH-浓度增大,溶液显红色。而在B端发生OH-放电,其反应为:4OH--4e=2H2O+O2。

  (4)氢气和氧气在碱的环境下发生的是电池反应,(类似燃烧电池),消耗了氢气和氧气。

  (-)2H2+4OH--4e=4H2O

  (+)O2+2H2O+4e=4OH-

  【评价】此题是一道比较综合的题,它考察了电化学知识的大部分内容。

  此题的突破点是,示意图中的两种气体的体积,由此确定电源的正、负极,使题中所有问题迎刃而解。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我们应该认真的读题,抓住题中的突破口。

  【投影】

  例题2 用石墨电极电解100mLH2SO4和CuSO4混合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极各出现气体2.24L(标准状况),求原来溶液中CuSO4的浓度。

  请同学们分析后给出答案。

  回答:

  阳极产生的氧气为2.24L,阴极产生的氢气为2.24L。

  由CuSO4电解时放出的氧气为0.05mol,计算是:

  2Cu2+~O2

  2/y=1/0.05 y=0.1mol

  c(Cu2+)=0.1/0.1=(mol/L)

  【评价】

  此题的突破口是根据题意分析出两极各产生的气体为2.24L;根据得失电子守恒。

  同学们的分析是非常正确的'。

  【投影】

  例题3 人工生成铝表面的氧化铝保护膜的方法是将表面光洁的铝制品作为阳极放入盛18%H2SO4溶液的电解槽。通电一定时间,设阳极氧气全部与铝反应。

  思考后回答:

  通过的电量为1A×3600s=3600C(库仑)。由3600C/96500C/mol等于0.037mol的电子。

  今有表面积约1.0dm2的铝制品,放入电解槽,通入1A的电流1h(小时),已知氧化铝膜的密度为2.67g/cm3,则生成均匀的氧化膜的厚度是多少?

  请同学们分析:

  在从2molAl与1.5mol氧气反应产生氧化铝可知,得失电子为6mol。根据此反应计算出氧化铝的物质的量,再根据氧化铝的密度和表面求出氧化膜的厚度。

  此题的答案是:24μm(微米)。

  【评价】

  同学们分析的比较清楚,在作此题时应该抓住时间、表面积、电量、物质的量的相互关系,应用数学方法得到正确的答案。

  请同学们通过练习巩固复习的知识,提高解题的能力,以适合生活、生产、科技的需要。

  精选题

  一、选择题

  1.银锌电池广泛应用各种电子仪器的电源,它的充电和放电过程可以表示为:

  反应的物质是 [ ]

  A.Ag

  B.Zn(OH)2

  C.Ag2O

  D.Zn

  2.应用惰性电极插入500mLAgNO3溶液中,通电电解,当电解溶液的pH从6变为3时(设阴极没有H2析出,电解前后的溶液体积不变),电极上析出银的质量是 [ ]

  A.27mg

  B.54mg

  C.108mg

  D.216mg

  二、非选择题

  离子组成符合下列情况的电解质,进行电解(各离子只能使用一次)。

  (1)以碳棒为电极进行电解,电解质的含量减少,水量保持不变,两极都有气体生成,气体体积相同,则该电解质的化学式为____,电解的电极反应____,电解的总方程式是____。

  (2)以铂丝为电极进行电解,水量减少,电解质的含量保持不变,两极都有气体生成,气体体积为2∶1,则该电解质的化学式为____,电极反应式为____。

  (3)惰性电解,电解质的含量减少,水的含量也减少,pH下降,则电解质的化学式为____,电解总的方程式____。

  4.正在研究应用锌顶替铅的电池,它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容量又很大,其电池反应为2Zn+O2=ZnO,其原料为锌和电解质溶液、空气。请写出:

  (1)电极反应____,____。

  (2)估计该电解质溶液应该用____(强的酸或强的碱)。

  5.定温下,将一定量饱和Na2SO4溶液用铂电极通电电解。当阳极逸出amol气体时,同时从溶液中析出mgNa2SO410H2O晶体,则原来饱和Na2SO4溶液的质量分数是____。

  6.某学生试图用电解法根据电极上析出物质的质量来验证阿伏加德罗常数值,其实验方案的要点为:

  ①用直流电电解氯化铜溶液,所用仪器如图2-18。

  ②在电流强度为IA,通电时间为ts后,精确测得某电极上析出的铜的质量为mg。试回答:

  (1)连接这些仪器的正确顺序为(用图中标注仪器接线柱的英文字母表示。下同)E接____,C接____,接F____。

  实验电路中的电流方向为____→____→____→C→____→____。

  (2)写出B电极上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G试管中淀粉KI溶液变化的现象为______,相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3)为精确测定电极上析出铜的质量,所必需的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是______。

  ①称量电解前电极质量

  ②刮下电解后电极上的铜并**

  ③用蒸馏水清洗电解后电极

  ④低温烘干电极后称量

  ⑤低温烘干刮下的铜后称量

  ⑥再次低温烘干后称量至恒重

  (4)已知电子电量为1.6×10-19C,试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表达式:N=______。

  答 案

  一、选择题

  1.D 2.B

  二、非选择题

  3.(1)HCl 阳极:2Cl-—2e→Cl2↑阴极:2H++2e→H2↑

  总反应式:2HCl H2↑+Cl2↑

  (2)KOH 阳极:4OH--4e→2H2O+O2↑阴极:4H++4e→2H2↑

  (3)CuSO4总反应式:2CuSO4+2H2O 2Cu+2H2SO4+O2↑

  4.(1)负极:Zn—2e→Zn2+正极:O2+4e+2H2O→4OH-

  (2)强碱

  6.(1)D、A、B F→B→A→C→D→E

  (2)2Cl-—2e=Cl2,变蓝色,2I-+Cl2=I2+2Cl-

  (3)①③④⑥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案3

  一、 学习目标

  1、 掌握原电池实质,原电池装置的特点,形成条件,工作原理

  2、 了解干电池、铅蓄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

  3、 了解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二、 知识重点、难点

  原电池原理、装置特点、形成条件、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三、教学过程

  引入: 你知道哪些可利用的能源?电池做为能源的一种,你知道

  是怎么回事吗?它利用了哪些原理?你知道金属是如何生

  锈的吗?

  新授: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实验:4-15:①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②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③将与铁锌铜片相互接触或用导线连接起来插入稀硫酸中报

  告实验现象。

  ④在③中把锌片和铜片之间连上电流计,观察其指针的变化。

  结论:①锌片能和稀硫酸迅速反应放出H2

  ②铜片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③铜片上有气体生成

  ④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在两金属片间有电流产生

  结论:什么是原电池?(结论方式给出)它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原电池定义: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形成条件: ①两个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电路

  讨论:1、Zn|H2SO4|Cu形成装置后有电流产生,锌片上发生了什么

  反应?铜片上发生了什么反应?(可以取锌片周围的溶液

  用NaOH溶液鉴别;取铜片上生成的气体检验。)

  结论:在锌片周围有锌离子生成;铜片上生成的是H2

  讨论:可能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俩金属片上的反应式的书写。

  结论:在Zn上:Zn – 2e- = Zn2+

  在Cu上:2H++2e-= H2

  Zn失去电子流出电子通过导线--Cu--电解质中的离子获得电子

  我们把: 流出电子的一电极叫负极;

  电子流入的一极叫做正极

  两极反应的本质:还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是分别在两极进行了。

  负极失电子 被氧化 ,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得电子 被还原 发生还原反应

  实验:分别用两个铜片和两个锌片做上述实验④。

  结论:两种情况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说明线路中无电流生成,铜

  片上无气体生成。即两电极必须是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与金属

  或金属与非金属(能导电)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案 (菁选3篇)扩展阅读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案 (菁选3篇)(扩展1)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重点 (菁选2篇)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重点1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重要规律: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衡

  (1)化学*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衡,达到*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衡。

  (3)判断化学*衡状态的标志:

  ①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zC,x+y≠z)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重点2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 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4.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5.向含有C1-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案 (菁选3篇)(扩展2)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菁选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1

  一、对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的分析

  教材是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引出电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

  ①离子键;

  ②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认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对立**规律认识问题;

  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

  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①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运用实验演绎法,归纳总结法,**引导法来实施教学。

  我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总结,板书演绎,习题巩固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设计的程序

  提出问题→实验(钠和氯气的反应)→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实质→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实例→反思与评价程序进行教学。

  七、具体教学设计:

  1、新课引入:

  引入问题,请同学思考:

  ①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多于元素的种类?

  ②分子、原子、离子是怎么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

  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2、新课教学: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我会给学生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①这个反应的微观过程是怎么样的?②产物NaCl是怎么形成的?通过实验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接着由我来引导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释NaCl的形成,并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分析其成键本质,相互作用等。

  由于离子键的概念比较抽象,用电脑演示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并设计成动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形成及概念。

  3、**讨论

  从产物NaCl和其他常见的离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构成离子键的物质。之后,由小组派**发表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由我来评价总结。通过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互相沟通、增进友谊、交流观点、合作性学习,而且其归纳总结能力也将得以锻炼。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过渡并设问引出电子式:

  在了解完离子键的概念之后,我将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①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②如何用较为形象直观的方法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来引出电子式并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好奇心。

  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了解原子,阴、阳离子的表示方法。尽量用较为形象的记忆方法进行讲解。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是

  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重要形式,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是老师点拔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会设置思考题判断电子式的正确性,采取**的方法让学生订正,巩固新学的知识点。 从错误中归纳总结出书写原子和阴阳离子的要点,同时,因为电子似的书写,尤其是阴离子的书写学生较容易犯错,故以习题巩固归纳其要点加深学生印象。

  5、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这是本节的课重难点,在学习中,学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为了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认识,课堂上我会先用电子式表示出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说出书写重点,然后让学生根据出写出一些常见的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之后再指出错误所在,得出书写时的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听起课来十分专心,印象也深。

  八、课堂小结:

  我会带着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列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并留给学生的思考问题: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非金属单质及化合物之间存在什么作用?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2

  一、学习目标分析

  (一) 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 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二)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三)学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五、教学方法、学习指导策略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七、课堂评价建议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小组成员:

  小组分工:

  评价的内容 评价细目 结果 备注

  A B C

  主题选择

  1、为什么选择此设计思路?

  2、对能否完成好此设计思路是否进行论证?

  活动过程评价

  1、学生的参与意识

  2、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

  3、收集资料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理解是否有恰当的帮助?

  资料收集与整理

  1、小组成员能否分工?通过多种**收集相关资料?

  2、能否对收集资料进行有序的分类整理?

  3、收集的资料是否充分并能围绕设计思路?

  交流与表达

  1、能否对所选设计思路作准确、有条理的表达?

  2、能否对他人观点做准确、恰当的补充?

  3、能否对他人的观点提出合理的质疑并能正确回答他**疑?

  整体评价

  1、参与意识

  2、合作意识

  3、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交流表达能力

  5、查阅和整理资料能力

  6、处理现场**的应变能力

  整体表现评价结果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培养学生科学抽象、概括整理、归纳总结,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规律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

  难点: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工具

  多**翻页笔白板笔白板刷

  教学过程

  [引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物质形态多样而丰富。如此之多的东西,如果不进行分类,那对于科学研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比如到图书馆借书,如果书目没有进行分类,要找一本书简直是大海捞针。所以说分类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必备的**,物质进行分类后,同一类物质由于具有相似的性质,故更方便对比。

  [投影]图书馆中陈列的图书、超市中的商品摆放。

  [导入]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物质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在初中的基础上来进行研究。

  [板书]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一)

  [引入]我们知道分类如果从不同角度入手就会有很多不同方法,例如,人类按照年龄分可以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按性别分分为男性和女性;按职业分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等。同样的道理,化学物质从不同角度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思考与交流]请尝试对HCl、SO2、CaO、KOH、Na2SO4、H2SO3进行分类。

  (氧化物:SO2、CaO 酸:HCl、H2SO3 碱 :KOH 盐:Na2SO4 )

  (固体:CaO、KOH、Na2SO4 气体:HCl 、SO2 液体:H2SO3 )

  [讲]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问]对于Na2CO3,如果从其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 从阳离子来看,属于钠盐,从阴离子来看,属于碳酸盐。)

  [讲]由于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较少,因此,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往往采取多种分类方法,比如交叉分类法,就像我们刚才举的Na2CO3的例子。

  [讲]交叉分类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那么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板书] 2、树状分类法

  [问]如果我们再继续分类的话,还可以怎么分?

  (单质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可以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酸可以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碱可以分为强碱和弱碱,盐可以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氧化物还可以分成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还可以分成含氧酸和无氧酸。)

  (碱可以分成可溶性碱和不溶性碱。)

  (盐可以分成含氧酸盐和无氧酸盐……)

  [问]很好,那我们发现树状分类法有什么优点吗?

  (树状分类法可以清楚地表示物质间的从属关系。)

  [小结]学习了分类的方法以后,大家应学会对以前和将要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学会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通过对各类物质的**物质的研究来了解这类物质的性质,从而提高我们化学学习的效率。

  [点击试题]

  下列物质中:①Na2SO4 ②Ba(OH)2 ③NaHCO3 ④NaBr ⑤Fe3O4 ⑥H2O ⑦HNO3 ⑧AgNO3 ⑨H2SO4中,

  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属于碱的是;属于酸的是;属于盐的是.

  [过]化学物质世界中,与生活接触最密切的是混合物,象空气、溶液、合金等等。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接触更多的混合物。今天要与我们见面的是什么样的混合物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25最后一段。理解分散系的概念。

  [板书]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

  (1) 分散系:将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和分散剂: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讲]对溶液来说,溶质是分散质,溶剂是分散剂;对悬浊液和乳浊液来说,其中的固体小颗粒或小液滴是分散质,所用的溶剂是分散剂。

  [思考与交流]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他们之间可以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例。

  [投影]分散系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聚集状态不同分类,有9种类型。:

  [问]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

  [讲]如果分散介质是液态的,叫液态分散体系,在化学反应中此类分散体系最为常见和重要,水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都属液态分散体系。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近似其直径大小)来分类。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的为胶体。在分散体系中,分散相的颗粒大小有所不同,分散体系的性质也随之改变,溶液、胶体和浊液各具有不同的特性。

  [板书] (3)、分类:

  常见的分散系有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等。

  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的为胶体。

  [小结]那么不同的分散系有什么区别呢?胶体又有些什么性质呢?欲之这些问题,请等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课后小结

  见教学过程。

  课后习题

  1.农药波尔多液不能用铁或铝的容器贮存,是因为铁或铝能跟该农药中的硫酸铜发生化学反应,该反应属无机物反应基本类型中的 ( )

  A.置换反应 B.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 D.复分解反应

  2.下列物质是化合物的是 ( )

  A.分析纯盐酸 B.氧气 C.黑火药 D.干冰

  3.只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氢元素,这类化合物称为氢化物。下列物质不属于氢化物的是 ( )

  A.H2O B.NH3 C.NaH D.H2SO4

  4.组成中有氢氧根的盐叫做碱式盐,酸根中含有氢元素的盐叫做酸式盐(现阶段认为正确)。下列盐中,既不是碱式盐,又不是酸式盐的是 ( )

  A.KHSO4 B.Cu2(OH)2CO3 C.Ca(H2PO4)2 D.NH4NO3

  5.Na2CO3俗名纯碱,下面是对纯碱采用不同分类法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 )

  A.Na2CO3是碱B.Na2CO3是盐 C.Na2CO3是钠盐D.Na2CO3是碳酸盐

  6. 下列物质:①H2O ②NaCl ③H2SO4 ④Ca(OH)2 ⑤Fe2O3 ⑥FeSO4·7H2O ⑦HNO3 ⑧AgNO3 ⑨NaHCO3中,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属于碱的是 ;属于酸的是 ;属于盐的是。(填写各物质的序号)

  7.胆矾(CuSO4·5H2O)是一种蓝色晶体,用它进行以下几个实验:①取少量胆矾晶体,用研钵研碎后,放入硬质玻璃管中,加热,可以看到固体颜色逐渐变成白色,同时试管口有水珠生成;②冷却后,取试管内白色粉末少许,用蒸馏水溶解后得到蓝色溶液,将此溶液分置于两支试管中;③向第一支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后,可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④将一枚洁净的铁钉放入第二支试管中,过一会,取出铁钉,观察到铁钉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物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变化,并指出所发生的反应的类型。

  ⑴加热胆矾晶体: ,( );

  ⑵生成蓝色沉淀: ,( );

  ⑶生成红色物质: ,( )。

  【答案】1.A 2.D 3.D 4. D 5. A 6.①⑤ ④ ③⑦ ②⑥⑧⑨

  7.CuSO4·5H2O CuSO4+5H2O↑ 分解反应

  CuSO4+2NaOH=Cu(OH)2↓+Na2SO4 复分解反应

  CuSO4+Fe=Cu+FeSO4 置换反应

  板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2、树状分类法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

  (1) 分散系:将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和分散剂: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3)分类:

  常见的分散系有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等。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4

  一、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引入物质的量的必要性

  2、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3、阿伏伽德罗常数及其应用。

  4、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两个基本公式的应用。

  课时安排:约15~20分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认识到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

  2、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培养逻辑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讲解今天的内容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请问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啊?

  学生答: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

  嗯,是这样的!物质就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

  那么这些粒子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

  学生答:都很小,都在不停地运动…

  对!它们都很小!

  我们知道,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分子、原子或离子之间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但是这些微粒都太小,显然我们是不能一个一个将它们取出来进行反应吧!

  那大家告诉我,在实验室里我们是怎样取用物质来进行化学反应的啊?

  学生答:天*称固体的质量,量筒量液体的体积。

  嗯,虽然我们说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微利之间按一定比例进行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是称取一定质量(g)或者量取一定体积(mL)的化学物质来进行我们需要的化学反应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微观粒子的数目和物质宏观的质量或者体积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

  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探讨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

  板书课题:物质的量

  嗯,老师现在遇到了一个小麻烦,现在老师的粉笔用完了,所以呢,只有再买一些。可是粉笔好小啊,一支支的数好麻烦啊!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学生答:买一盒、买一箱、、、、、

  看来同学们都很留心生活啊!如果我们用盒子把粉笔装起来,那就方便多了。

  我们之前说我们不能取用分子、原子等微粒来进行化学反应是因为它们都太小了!那我们可不可以也用一个“盒子”将它们按一定数目的集合体的形式“装”起来呢?

  其实早就有人想到这个“盒子”了!国际科学界是用“物质的量”来“装”这些微粒的。

  物质的量它是一个物理量,就像同为物理量的质量一样,它也是有符号和单位的。

  回忆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紧跟思路,渐渐进入课题

  紧跟课堂节奏,思考老师的问题,兴趣提升

  意识到微观粒子时需要集团概念的

  通过对物质组成,分子等微观粒子共性的回顾,让学生懂的在研究微观粒子时“集团意识”的重要性。

  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分组达到了使问题简化的目的。

  过渡到物质的量的概念

  板书:

  一、基本概念

  1、物质的量

  (1)是一个物理量;(2)符号:n;(3)单位:摩尔(mol)(4)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5)注意:

  “物质的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不能把它理解为“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数量”。

  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这一单位只适用于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等),不适用于宏观物质。

  [问]能否说1mol小麦约含有6.02×1023个麦粒?

  物质的量描述的对象是粒子的集体,但没有限定是何种粒子集体,因此,我们在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要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例:1molNa+或n(Na+)=1mol

  [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1摩尔氧

  (B)1.5摩尔O2

  (D)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E)0.5摩大米

  那这个“盒子”里到底装了多少个微观粒子呢?

  国际上规定,1mol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个。

  并且也给这个数值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阿伏伽德罗常数

  板书:2、阿伏伽德罗常数

  定义: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符号:NA;单位:mol-1。约为6.02×1023mol-1

  跟进老师的.节奏,结合预习开始学习物质的量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相关知识;

  正式过渡,让学生以良好的状态进入课题;

  通过上面的学习,相信大家对物质的量及阿伏伽德罗常数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老师又有问题了,请问1molFe含有多少个铁原子?那2molFe呢?

  请问你们是怎样得到2molFe中铁原子的个数的呢?

  很好!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物质的量n、阿伏伽德罗常数NA与粒子数(N)之间的关系了:

  N=n×NA即:n=N/NA

  板书:二、基本公式

  N=n×NAn=N/N

  强化练习:

  1、1molH2所含氢气分子的个数6.02×1023;

  2、2molO2含1.204×1024个氧分子;

  好,来给大家简单说说NA≈6.02×1023mol-1的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

  将1分硬币排列成1mol,可来回地球与太阳之间400亿次。

  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在我们有了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以后,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和规律。

  思考并回答:1molFe含有6.02×1023个铁原子;2molFe含1.204×1024个铁原子。

  回答:2×6.02×1023就得到2molFe中铁原子的个数

  跟进思路,思考问题,强化记忆

  通过实际练习得出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易于接受、记忆深刻;

  通过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通过实例使学生印象深刻,对阿伏伽德罗常数有一定的认识

  请同学们看教材12页,

  1molH2O的质量是18g,约含有6.02×1023个水分子;

  0.5molH2O的质量是9g,约含有3.01×1023个水分子;

  1molAl的质量是27g,约含有6.02×1023个铝原子;

  2molAl的质量是54g,约含有1.204×1024个铝原子;

  数学是很奇妙的,数据中常常会体现出一些规律!那么在这些数据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提示:当它们的物质的量都为1mol时它们的粒子数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当它们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1mol的粒子的质量与他们的相对原子质量或者相对分子质量在数值上又有什么关系呢?

  总结:

  1、1mol任何粒子集合体都含有6.02×1023个粒子;

  2、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其数值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者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在这里科学界又达成了共识!将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者是相对分子质量。

  板书:3、摩尔质量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M;单位:g/mol(g.mol-1)

  练习:

  Mg的摩尔质量是24g/mol;

  CO2的摩尔质量是44g/mol;

  H2SO4的摩尔质量是98g/mol;

  那么:我们接着探讨上面数据中的规律,表中显示1mol的Al质量为27g,2molAl的质量是54g,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Al的摩尔质量是27g/mol。我们从这里就得到了物质的量(n)、质量(m)和摩尔质量(M)之间的关系:

  m=n×M也即:n=m/M

  板书:n=m/Mn=m/M

  我们说:学以致用!

  那么我们能用今天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怎样的问题呢?现在老师这里刚好有一瓶“380mL的农夫山泉”我们怎样才能通过计算知道里面有多少个水分子呢?

  知道了它的体积,我们可以通过密度求得它的质量为300g,那么物质的质量和它所含的微粒个数之间是通过什么纽带来联系的呢?(通过公式,提示学生运用物质的量)

  解:m=ρ×V=1g/mL×380mL=380g

  M=18g/mol

  n=m/M=380g÷18g/mol=21.1mol

  N=n×NA=21.1mol×6.02×1023mol-1=1.27×1025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以算出一瓶水里面含有多少水分子,假如现在老师手里的是一瓶纯净的气体呢?我们有怎样求算其中的微粒数目呢?下次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课后积极地预习和思考。

  紧跟课堂节奏,认真分析,教材12页的材料,得出结论;紧跟老师的**得到摩尔质量的概念;

  认真听讲,分析题目,得出答案;

  认真分析,得出答案;分析规律;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回忆课堂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教材实例,让学生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通过题目使学生对摩尔质量的概念有一定的掌握;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得出结论,加深记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联系生活,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回顾课堂,达到加深学生记忆的效果

  六、板书设计

  一、基本概念二、基本公式

  含义

  符号

  1、N=n×NA

  单位(符号)

  1、物质的量

  含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n

  2、n=m/M

  摩尔(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

  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

  NA

  mol-1

  3、摩尔质量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M

  g/mol(g.mol-1)

  七、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5

  【教材内容分析】

  在必修2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等知识。本节内容是在介绍了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等知识的基础上,再介绍金属晶体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对于晶体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也可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的知识的认识。教材从介绍金属键和电子气理论入手,对金属的通性作出了解释,并在金属键的基础上,简单的介绍了金属晶体的几种常见的堆积模型,让学生对金属晶体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理解金属键的概念和电子气理论

  2、初步学会用电子气理论解释金属的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金属键和电子气理论

  【教学重点】金属具有共同物理性质的解释。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大家都知道晶体有固定的几何外形、有确定的熔点,水、干冰等都属于分子晶体,靠范德华力结合在一起,金刚石、金刚砂等都是原子晶体,靠共价键相互结合,那么我们所熟悉的铁、铝等金属是不是晶体呢?它们又是靠什么作用结合在一起的呢?

  【板书】

  一、金属键

  金属晶体中原子之间的化学作用力叫做金属键。

  【讲解】金属原子的电离能低,容易失去电子而形成阳离子和**电子,阳离子整体共同整体吸引**电子而结合在一起。这种金属离子与**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就叫做金属键。金属键可看成是由许多原子共用许多电子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共价键,这种键既没有方向性也没有饱和性,金属键的特征是成键电子可以在金属中**流动,使得金属呈现出特有的属性在金属单质的晶体中,原子之间以金属键相互结合。金属键是一种遍布整个晶体的`离域化学键。

  【强调】金属晶体是以金属键为基本作用力的晶体。

  【板书】

  二、电子气理论及其对金属通性的解释

  1.电子气理论

  【讲解】经典的金属键理论叫做“电子气理论”。它把金属键形象地描绘成从金属原子上“脱落”下来的大量**电子形成可与气体相比拟的带负电的“电子气”,金属原子则“浸泡”在“电子气”的“海洋”之中。

  2.金属通性的解释

  【展示金属实物】展示的金属实物有金属导线(铜或铝)、铁丝、镀铜金属片等,并将铁丝随意弯曲,引导观察铜的金属光泽。叙述应用部分包括电工架设金属高压电线,家用铁锅炒菜,锻压机把钢锭压成钢板等。

  【教师引导】从上述金属的应用来看,金属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呢?

  【学生分组讨论】请一位同学归纳,其他同学补充。

  【板书】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

  容易导电、导热、有延展性、有金属光泽等。

  ⑴金属导电性的解释

  在金属晶体中,充满着带负电的“电子气”,这些电子气的运动是没有一定方向的,但在外加电场的条件下电子气就会发生定向移动,因而形成电流,所以金属容易导电。

  【设问】导热是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它必然是物质运动的结果,那么金属晶体导热过程中电子气中的**电子担当什么角色?

  ⑵金属导热性的解释

  金属容易导热,是由于电子气中的**电子在热的作用下与金属原子频繁碰撞从而把能量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从而使整块金属达到相同的温度。 ⑶金属延展性的解释

  当金属受到外力作用时,晶体中的各原子层就会发生相对滑动,但不会改变原来的排列方式,弥漫在金属原子间的电子气可以起到类似轴承中滚珠之间润滑剂的作用,所以在各原子层之间发生相对滑动以后,仍可保持这种相互作用,因而即使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也不易断裂。因此,金属都有良好的延展性。

  【练习】

  1.金属晶体的形成是因为晶体中存在 ;A、金属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B、金属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C、金属离子与**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D、金属原子与**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2.金属能导电的原因是;

  A、金属晶体中金属阳离子与**电子间的相互作用较弱 ;B、金属晶体中的**电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发生定向移动 ;C、金属晶体中的金属阳离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发生定向移动; D、金属晶体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失去电子。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对Na2O和Na2O2性质的探究,掌握Na2O2的重要化学性质及用途。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用途;初步学会实验探究过程中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对比的方法,学会从同类化合物找出性质的差异性、相似性,形成规律性的知识的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验对比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与探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运用对比教学,培养学生对比研究的思维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培养善于合作的科学品质,树立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Na2O2与H2O,Na2O2与CO2的反应及碳酸钠、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

  【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同学们,俗话说“水火不相容”。水可以用来灭火,那水可不可以用来生火呢?今天,我给大家做一个小魔术,叫“滴水生火”,大家看好了

  【实验演示】滴水生火

  【**】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讨论】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引入】奥妙是什么?——过氧化钠,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钠的重要化合物。首先学习钠的氧化物

  【**】(1)钠有哪些氧化物?

  (2)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颜色、状态以及化合价是怎样的?

  (3)氧化钠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书写氧化钠与水、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过渡】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种钠的氧化物,接下来继续学习钠的另一种氧化物——过氧化钠

  【问题引导】过氧化钠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实验3-5:探究Na2O2和水反应

  操作+现象

  初步结论

  把水滴入少量的Na2O2中,现象_____________;

  有O2产生

  带火星的火柴伸入试管内,现象:__________;

  有O2产生

  手触摸试管外壁,现象:_____________

  反应放热

  加1-2滴酚酞溶液,

  现象:______________;

  生成碱(NaOH)

  【问题引导】请说明从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原因。

  【学生活动】书写Na2O2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该反应的反应类型,并用双线桥进行分析。

  【分析推理】通过对比氧化钠与水、过氧化钠与水,推测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问题引导】结合Na2O2的化学性质,Na2O2可能有那些用途呢?

  【问题引导】展示食用纯碱、食用小苏打商品图片,提出探究问题

  Na2CO3

  NaHCO3

  (1)在2支小试管里分别加入0.5g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观察二者外观上的细小差别,记录它们的颜色和状态。

  白色粉末

  白色细小晶体

  (2)向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5滴水,振荡试管,观察现象。并用手摸一摸试管底部,有什么感觉?

  加水结块成

  晶体,放热

  加水部分溶解,感受不到热量变化

  (3)继续向两支试管内加4mL的水,用力振荡,有什么现象?

  振荡长时间后可溶解

  振荡长时间后仍有固体剩余

  (4)向试管内滴入1~2滴酚酞溶液,各有什么现象?

  溶液变红

  (较深)

  溶液变

  微红色

  初步结论

  两者都易溶于水,其中Na2CO3更易溶于水;

  碳酸钠溶液碱性比碳酸氢钠强。

  【问题引导】请说明从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原因。

  【提出问题】通过小苏打的用途介绍,引出热稳定性的探究

  实验装置图

  Na2CO3

  NaHCO3

  澄清石灰水

  不变浑浊

  澄清石灰

  水变浑浊

  结论

  受热不分解

  具有热稳定性

  受热易分解

  热稳定性差

  【问题引导】请说明从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原因。

  【提出问题】通过碳酸氢钠药片的适用症,推出碳酸氢钠可以和盐酸反应,

  写出碳酸钠和碳酸钠反应的方程式。

  【小结】

  【布置作业】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不仅为形成化学基本观念提供感性基础,也为了解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密切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本节的主要内容有硅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二氧化硅的性质、硅酸盐的性质、硅及化合物的用途。在教学中可采用碳和硅(同一主族相邻的两种元素)进行对比,突出它们的相似性与不同性。另外多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教学,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彩图、实物照片等形式,增强教学的直观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硅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硅及其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2、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对比的方法,联系碳、二氧化碳大等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介绍硅、二氧化硅等新知识。

  2、运用日常生活中事例进行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硅及其化合物的广泛哟鸥鸟国土,体会化学的创造性与实用性,并关注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2、利用实物、模型及学生自己手机的有关实物或照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3、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二氧化硅的性质

  教学难点:

  硅酸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教学方法:

  对比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二氧化硅、硅酸

  第二课时:硅酸盐、单质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的硅谷——位于**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旧金山南郊,圣克拉拉县和圣胡安两城之间的一条长48公里,宽16公里的长条形地带上。由于它集中了全世界90%以上的著名半导体公司(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而半导体的基本元件是硅片,所以该地区被称为“硅谷”。该地区客观上成为**高新技术的摇篮,

  现在硅谷已成为世界各国半导体工业聚集区的代名词。也是高新科技的象征。

  [师]既然硅这么重要,那么他是如何存在,有些什么性质呢?

  [板书]§4-1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师]主角,我们足以看出硅的'地位。我们看课本P46图3-1,硅在地壳中的含量居第二,仅次与氧。

  硅的氧化物及硅酸盐构成了地壳中大部分的岩石、沙子和土壤、约占地壳总量的90%以上。

  [学生活动]看图4-1

  [师]大家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硅,并且写出硅和碳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活动]

  C Si

  [师]它们最外层均为四个电子,既不容易得到也不容易失去,性质稳定。但他们却是不可以忽视的:碳--**了有机界:碳是构成有机物的主要元素;硅—**了无机矿物界:硅是构成岩石与许多矿物的基本元素。

  下面我们的学习就围绕着碳和硅的相似性进行学习。

  [学生活动]回顾碳的相关知识

  存在酸性氧化物弱酸

  性质

  [师]阅读课本P74-76页内容,从碳的性质总结硅、二氧化硅、硅酸的性质。

  [学生活动]

  [资料卡片]在25℃和101kPa的条件下,由单质生成1molCO2时放热393、5kJ;而在同样条件下,生成1molSiO2时放热910、9kJ、放热越多,其生成物通常越稳定,可见SiO2比CO2更容易生成,而且更稳定。

  [思考]比较碳、硅亲合氧的能力及硅在自然存在形式?

  [归纳] ①硅的亲氧性强于碳的亲氧性。

  ②因此硅元素在氧化气氛包围的地球上,硅主要以SiO2及硅酸盐形式存在。

  [板书]1、二氧化硅SiO2

  [师]从课本P74-75的内容,大家对二氧化硅进行树型分类?

  [学生思考、书写]

  [展示]二氧化硅的结构模型

  [师]二氧化硅晶体,基本结构单元是正四面体,每个Si结合4个O,每个O结合2个Si,形成空间网状结构。

  正是这种结构,决定了其具有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思考与交流]请根据SiO2的存在和应用思考:

  二氧化硅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化学稳定性如何?你的根据是什么?SiO2的这些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活动]

  [归纳、总结、板书]

  ①物理性质:熔点高、硬度大

  ②用途:建筑材料、饰品、工艺品

  ③化学性质:稳定性好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SiO2的化学性质,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硅酸盐,我们通过其性质,来看SiO2的性质。

  [师]我们可以用玻璃瓶来装试剂:酸、碱、盐,这可以看出其化学性质稳定,不能够跟一般的酸发生反应,除HF外。

  [板书]a、不与酸反应,***除外

  SiO2+4HF=SiF4↑+2H2O

  用途:可以在玻璃上雕刻花纹等

  [师]因为HF酸可以和SiO2反应,所以HF的保存就不能使用玻璃瓶,而用塑料或橡胶瓶,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在玻璃上雕刻花纹,量器上雕刻刻度等。

  [展示]装有NaOH的试剂瓶

  [思考]一般的试剂瓶都使用玻璃瓶塞,而这个试剂瓶使用的是橡胶塞,为什么?

  [思考、讨论]

  [总结]我们开始将CO2和SiO2比较,CO2是酸性氧化物,SiO2也是酸性氧化物,所以其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即能与碱、碱性氧化物反应。

  [板书]b、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C、与碱反应

  SiO2+2NaOH=Na2SiO3+H2O

  [师]正是因为其能与NaOH发生反应,所以其瓶塞使用的是橡胶塞。

  [过渡]CO2溶于水生成H2CO3,SiO2我们知道它是不能溶于水的,它有没有对应的酸呢?如何制取呢?

  [思考]碳酸的制取,使用的是强酸制弱酸的方法,那么硅酸是不是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获得呢?

  [探究实验4-1]试管中取3ml Na2SiO3溶液,滴入2滴酚酞,逐滴加入稀HCl,边加边振荡,至红色变浅并接近消失时停止。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

  [总结、归纳、板书]2、硅酸

  实验过程:

  现象:红色消失,生成白色凝胶

  结论:硅酸钠转化为硅酸

  反应: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师]硅酸凝胶经干燥脱水后的到多空的硅酸干凝胶,称为“硅胶”。硅胶多空,吸附水的能力强,常用作实验室和袋装食品、瓶装药品的干燥剂,也可以作催化剂的载体。

  [课堂练习] 1、下列各组物质有关性质关系的比较,正确的是()

  A、溶解性:CO2H2CO3

  C、熔点:SiO2>CO2(干冰)D、硬度:SiO2

  2、要除去SiO2中的CaO杂质,最适宜的试剂是()

  A、纯碱溶液B、盐酸

  C、硫酸D、氢氧化钠溶液

  [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二氧化硅的存在、用途、性质和硅酸的制取、用途。需要重点掌握二氧化硅的性质和硅酸的制取。

  板书设计:

  §4-1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1、二氧化硅SiO2

  ①物理性质:熔点高、硬度大

  ②用途:建筑材料、饰品、工艺品

  ③化学性质:稳定性好

  a、不与酸反应,***除外

  SiO2+4HF=SiF4↑+2H2O

  用途:可以在玻璃上雕刻花纹等

  b、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C、与碱反应

  SiO2+2NaOH=Na2SiO3+H2O

  2、硅酸

  实验过程:

  现象:红色消失,生成白色凝胶

  结论:硅酸钠转化为硅酸

  反应: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硅的性质和用途和硅酸的制取用途。

  对照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写出相应的方程式。

  [学生活动]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创设情境]在农田的施肥中,如何才能使,K+更大程度的吸收呢?联系胶体的性质进行思考。

  [学生活动]阅读P77,科学视野。

  [师]硅酸盐岩石长期在水和大气中二氧化碳侵蚀下,风化为黏土,并且形成土壤胶体。土壤胶体带负电,与,K+等营养离子相结合,使土壤具有保肥作用。

  土壤、岩石中都含有大量硅酸盐,硅酸盐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其结构复杂,大多数不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

  [展示]Na2SiO3溶液

  [师]SiO2与NaOH反应生成的Na2SiO3就一种最简单的硅酸盐,其能够溶于水,水溶液俗称为水玻璃,是制备硅胶和木材防火剂的主要原料。

  [实验4-2]取两个滤纸片,分别浸在水和水玻璃中,取出,放在酒精灯外焰上。

  [学生活动]观察、填表。

  放入蒸馏水放入Na2SiO3饱和溶液

  现象

  结论

  [师]浸泡在Na2SiO3饱和溶液的滤纸不能燃烧,所以其可以作木材的防火剂。

  [师]看图4-8应用广泛的硅酸盐产品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78-79内容,填写下表

  [板书]

  原料生产设备主要成分

  水泥

  玻璃

  陶瓷

  [师]以上我们介绍的是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现在非金属材料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

  介绍SiC、硅钢、硅橡胶、新型陶瓷等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79,单质硅,完成下列问题。

  [板书] (1)硅单质的存在形式:有xxxxxxxxxx和xxxxxxxx两种。

  (2)物理性质: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3)化学性质:常温下xxxxxxxxxxx。

  (4)硅的用途:高纯硅是良好的xxxxxxx材料,于制造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等。

  [师]指导学生完成,并介绍相关内容

  [课堂练习]

  1、熔融烧碱应选用的器皿是()

  A、石英坩埚

  B、普通玻璃坩埚

  C、铁制坩埚

  D、陶瓷坩埚

  2、生产水泥、普通玻璃都要用到的主要原料是()

  A、黏土

  B、石灰石

  C、纯碱

  D、石英

  3、下列所列各物质的用途中,不正确的是

  A、石英砂:制玻璃、制单晶硅

  B、硅胶:干燥剂、吸附剂、催化剂载体

  C、碳化硅:砂纸、砂轮

  D、硅酸:粘合剂、耐火材料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硅酸盐和单质硅的相关知识。需要重点掌握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水泥、玻璃、陶瓷的原料,生产过程和主要成分,以及硅做半导体的特性的用途。

  板书设计:

  3、硅酸盐

  原料生产设备主要成分

  水泥

  玻璃

  陶瓷

  4、硅单质

  (1)硅单质的存在形式:有xxxxxxxxxx和xxxxxxxx两种。

  (2)物理性质: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3)化学性质:常温下xxxxxxxxxxx。

  (4)硅的用途:高纯硅是良好的xxxxxxx材料,于制造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等。

  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8

  【课标内容】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4.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6.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7.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课标解读】

从不同角度研究物质的分类和转化,是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又可以让学生从分子层次上对化学物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本单元教材以“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化学物质的一般属性为主线进行编写的。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的变化;物质的量是将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相联系的基本物理量,帮助实现物质转化过程中的定量研究;物质聚集状态的变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间相互作用的变化和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同时很自然地引出了“气体摩尔体积”的基本概念;物质的分散系也涉及分子等微观粒子。所以本单元内容实质上是在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使学生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这样编写一方面可以与初中化学进行合理衔接,另一方面又为高中化学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反应,知道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物质转化的一些实例,但初中化学中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没有对这些物质的转化反应进行整理总结。本单元中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还可以为后阶段学习钠、镁、氯、氮和硫等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规律打下必要基础。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气体物质、固体沉淀、溶液、浊液等具体实例,本单元中有关“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内容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对化学物质的认识,同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重要的基础。

  从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来看,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胶体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科学研究中,是学生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物质的类别、转化关系、聚集状态等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将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有序的整理,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了解化学学科、学习研究物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它们出现在第一专题的第一单元中,凸显了其在化学学科领域的重要性和对学生后续学习奠定的基础性。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角度分析,本单元内容和编排为教学留下了自主发挥的余地。另外,在教材的编写中,还为教师开发利用其他教学资源留下通道,许多地方需要教师发挥能动性自主开发教学资源,根据不同教师的不同理解、不同经历,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地开发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补充不同的实例、增加不同的实验,来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3.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4.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6.能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概念解释一些实际的问题。

  7.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8.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9.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计思想】

本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引导学生用化学的眼光去认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物质,就是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化学学科已经为改善人类的生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并还将起着更大的作用。从而在高中化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就能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培养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教学目标的协调和**,力求达到最佳的整体效果。

  【课时安排】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1课时

  物质的量2课时

  物质的聚集状态1课时

  物质的分散系1课时

  【教学方法】以化学多**实验室为主要授课地点,以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性学习及多**、网络的应用等适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和**为主要授课方法,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习、体验和应用化学科学。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以纸笔测试评价和*时活动表现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纸笔测试和*时活动表现各占50%。

  【教学设计】

  【课题】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3、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4、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本节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正确的唯物**物质观

  【新课标】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重点】

  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

  【教学难点】

  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

  【教具准备】

  多**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一年的化学,对化学有怎样的理解?**化学会前会长曾这样形容化学,说它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化学的发展史。现在每年新合成的化学物质已达到了100多万种。

  【过渡】如此繁多的化学物质,我们怎样更好的认识它们呢?由于同一类物质在组成及性能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就需要将众多物质进行分类,一类一类去研究

  【板书】一、物质的分类

  【**】p3(交流与讨论)

  【板书】物质混合物非均匀混合物

  均匀混合物

  纯净物单质非金属单质

  金属单质

  化合物有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氧化物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

  酸

  碱

  盐

  …

  【**】课本p3(问题解决)

  相信大家对物质的分类已经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但仅仅是物质进行分类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物质类型之间的转化规律。

  【板书】二.物质的转化

  【过渡】初中我们就学习过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转化规律,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遍

  【板书】

  【例】根据这张关系表,我们来看P5钙与其化合物的转化图,写出化学反应

  【**】请把这些反应按初中所学的四种反应类型分类

  这些反应中那些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过渡】我们把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比如,钙和氧气的反应就是一个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其中钙的化合价升高作还原剂,氧气的化合价降低作氧化剂

  这里我们又找到一个划分化学反应的方法

  【板书】关于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

  【过渡】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将在专题2中进一步的介绍

  【化学史话】

  【思考】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液态氧,汽水,洁净的空气,纯净的盐酸,冰水混合物,干冰,铁矿石,金刚石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B.化合反应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C.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D.凡是氧化还原反应,都不可能是复分解反应

  【小结】

  【作业】

  信息博览

  1.反应规律

  在熟记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和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以下两种重要反应类型的规律与条件。

  (1)置换反应的规律与条件

  规律反应条件

  H2+金属氧化物→金属+水(1)加热;(2)K、Ca、Na、Mg、Al等的金属氧化物除外

  碳+金属氧化物→金属+CO2(1)高**热;(2)K、Ca、Na、Mg、Al等的金属氧化物除外

  金属+酸→盐+氢气(1)因浓硫酸、硝酸具有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能生成氢气;(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之前的金属,才能置换酸中的氢

  金属+盐→新盐+新金属(1)盐可溶;(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后面的金属;(3)钾、钙、钠很活泼,在盐溶液中不能置换出金属

  (2)复分解反应的规律与条件

  规律反应条件

  酸+碱→盐+水中和反应,有水生成,一般能发生

  酸+盐→另一种盐+另一种酸(1)盐中不溶于酸的BaSO4、AgCl等除外;(2)生成物中要有沉淀、气体或水

  碱+盐→另一种碱+另一种盐(1)反应物都可溶于水;(2)生成物中要有沉淀

  盐+盐→另两种新盐(1)反应物都可溶于水;(2)生成物中要有沉淀

  2.两类反应的条件:

  (1)复分解反应:沉淀、气体、水生成。

  (2)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活动性强的金属置换出活动性弱的金属。

  问题解决:

  [问题1]经分析,某种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此物质………………………()

  A.一定是一种单质B.一定是纯净物

  C.一定是混合物D.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分析:只含一种元素,一定是单质而不是化合物,但可能是一种单质,如H2,为纯净物;也可能不是一种单质,而是两种单质的混合物,如金刚石和石墨,或O2和O3等。

  答案:D

  [问题2]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作出树状分类图。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O2、Cu、H2SO4、Ba(OH)2、KNO3、CO2、空气、含镁60%的MgO

  [问题3]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1)硫在氧气里燃烧(2)红磷在氧气里燃烧

  (3)铁丝在氧气里燃烧(4)铝箔在氧气里燃烧

  (5)蜡烛在氧气里燃烧

  学生**讨论:对上述5个化学反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可能的分类有这样几种:

  A.是不是化合反应:化学反应(1)、(2)、(3)、(4)为一类,都是化合反应;

  B.反应物的特点:化学反应(1)、(2)为一类,都是非金属与氧气反应,化学反应(3)、(4)为另一类,都是金属与氧气反应;

  C.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1)、(2)、(3)、(4)、(5)为一类,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9

  第二节 离子反应1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解质的概念;

  2、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的定义;

  2、通过**思考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

  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

  【教学重点】

  电解质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探究碱与盐的定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已经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通过观察与思考,我们可以得出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推进新课〗

  老师**:“酸、碱、盐的水溶液为什么能够导电?”

  学生思考、讨论。

  〖小结〗

  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在水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了**移动的离子。 金属导电是因为**移动的电子,而电解质溶液导电则是因为**移动的离子。

  而电解质离解成**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就叫做电离。

  〖板书〗

  1、电离:电解质离解成**移动离子的过程。

  〖例题剖析〗

  【例题一】下列物质哪些属于电解质?

  ①nacl②naoh③h2so4④h2o⑤盐酸溶液 ⑥小苏打 ⑦fe⑧ca(oh)2

  〖学生回答〗略

  〖教师精讲〗

  电解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判断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定义来分析,作出正确的结论。 首先,电解质是化合物,不是单质,所以⑦错误;电解质也不是混合物,所以⑤也是错

  误的,小苏打是俗名,是纯净物,小苏打(nahco3)是电解质,因此,最后的正确答案为:①②③④⑥⑧。

  〖小结〗我们接触的物质中,哪些属于电解质?

  〖结论〗酸、碱、盐和水都是电解质

  〖板书〗

  2、类型:酸、碱、盐和水

  〖推进新课〗

  我们还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用化学符号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了**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的式子,叫做电离方程式。 〖板书〗

  3、电离方程式

  〖老师**〗

  请同学写出硫酸、氢氧化钠和硫酸钠的电离方程式。

  〖学生书写〗

  h+2-

  2so4=2h+so4

  naoh=na++oh-

  na2so4=2na++so2-4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p27第一段。

  〖学生回答〗

  课本介绍了酸的定义,即在水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教师**〗

  请同学们讨论得出碱和盐的定义。

  〖答案〗

  碱:在水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板书〗

  4、酸、碱、盐的定义

  【布置作业】

  p29 1、2、3、6 做在书上。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1、电离:电解质离解成**移动离子的过程。

  2、类型:酸、碱、盐和水

  3、电离方程式

  4、酸、碱、盐的定义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2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和原理;

  2、了解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离子反应的本质,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1、 在学习离子反应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获取信息,

  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

  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

  【教学重点】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具准备】

  cuso4溶液、bacl2溶液、nacl溶液、naoh溶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电解质和电离的概念。

  〖过渡〗

  有上述知识作基础,下面我们学习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电解质在溶液里的反应

  必定有离子的参加,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就叫做离子反应。离子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呢?反应的本质又是什么?

  〖板书〗

  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课堂实验〗

  1、5 ml cuso4+5 ml nacl 现象:无明显现象

  2、5 ml cuso4+5 ml bacl2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

  〖分析〗

  cuso4+bacl2=cucl2+baso4↓

  cuso4和bacl2在溶液中分别发生了电离:

  cuso4=cu2++so42-

  bacl2=ba2++2cl-

  当cuso4溶液和bacl2溶液混合时,cu2+和cl-之间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而ba2+和

  2-so4之间则发生了化学反应,所以该反应的实质是:

  ba+so4=baso4↓

  〖板书〗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推进新课〗

  离子方程式书写的一般步骤为:写——改——删——查

  3 2+2-

  〖举例〗ba(oh)2+h2so4—

  〖答案〗略

  〖板书〗

  (1)、书写的步骤:写——改——删——查

  〖小结〗

  从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步骤中可以得出:我们要对初中学习过的溶解性表熟记。 〖黑板演练〗按10%的葡萄糖溶液,振荡、水浴加热。

  有红色沉淀生成。

  【多**】:cuso4 + 2naoh ==== cu(oh)2↓+ na2so4

  △

  ch2oh(choh)4cho+2cu(oh)22oh(choh)4cooh + cu2o↓+ 2h2o

  [板书]生理氧化:c6h12o6(s)+6o2(g)错误!未找到引用源。6co2(g)+6h2o(l)

  【动手探究】:怎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淀粉可以遇碘变蓝色呢?

  生:(设计方案,当堂验证)

  1.把碘酒滴到土豆片上;

  2.把碘酒滴到面包片上;

  3.用淀粉水溶液在白纸写字,然后晾干,制成化学密信等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得到的结论是:在常温下,淀粉遇碘变蓝色。那么,蛋白质有什么特征反应呢?

  [演示]取一小块鸡皮,置于蒸发皿中,滴加3-5滴浓硝酸,在酒精灯上微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也可以取用鸡蛋白溶液,加入3-5滴浓硝酸,在酒精灯上微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这个反应称为蛋白质的颜色反应,常用来鉴别部分蛋白质。

  【链接生活】视频材料:李奶奶上街买毛线,无法区分晴纶线和纯毛线,你能帮助她吗?

  【视频】纯毛毛线的灼烧(学生观察后自己动手实验,观察现象)

  师:蛋白质在灼烧时,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常用来鉴别蛋白质。

  【过渡】:刚才认识了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它们还有什么共同的'性质呢?

  【板书】:2.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师:糖类、油脂和蛋白质都能够发生水解反应。下面先以糖类中的二糖**物蔗糖为例,观察

  现象。

  用心 爱心 专心 2

  【演示】:实验3-6,如图连接实验装置,验证蔗糖的水解反应。

  1.取1ml20%的蔗糖溶液,加入3-5滴稀硫酸,水浴加热5分钟后取少量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溶液的ph至碱性,再加入少量新制备的氢氧化铜,加热3-5分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2. 取1ml20%的蔗糖溶液,加入少量新制备的氢氧化铜,加热3-5分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多**】c12h22o11+h2o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6h12o6+c6h12o6

  蔗糖葡萄糖果糖

  生:淀粉和纤维素等多糖能否水解呢?

  师:可以,不过它们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

  【多**】:

  【多**】肥皂工业制法生产流程

  师:在这个过程中,肥皂就是硬脂酸甘油酯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也称为皂化反应。 师:请大家回忆以前初中生物上学习的蛋白质消化过程,在酶等作用下,蛋白质最终水解的产

  物是什么呢?

  生:氨基酸。 师: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我们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可见其重要性。

  【例题剖析】

  例1、 (20xx·理综)在啤酒生产过程中,发酵是重要环节。生产过程大致如下:将经过灭菌的麦芽汁充氧,接入啤酒酵母菌菌种后输入发酵罐。初期,酵母菌迅速繁殖,糖度下降,产生白色泡沫,溶解氧渐渐耗尽。随后,酵母菌繁殖速度迅速下降,糖度加速降低,酒精浓度渐渐上升,泡沫不断增多。当糖浓度下降一定程度后,结束发酵。最后分别输出有形物质和鲜啤酒。

  根据以上过程,回答下述问题:

  (1)该过程表明啤酒酵母菌异化作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期,酵母菌迅速繁殖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

  (3)经测定酵母菌消耗的糖中,98.5%形成了酒精和发酵产物,其余1.5%则是用于________。

  (4)请写出由麦芽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葡萄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酒精的反应方程式。

  (5)如果酵母菌消耗的糖(设为麦芽糖,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42)有98.5%(质量分数)形成了酒精(相对分子质量为46.0)和其他发酵产物。设有500 t麦芽汁,其中麦芽糖的质量分数为8.00%,发酵后最多能生产酒精浓度3.20%(质量分数)的啤酒多少吨?

  师:本题是一道化学和生物联系的理科综合试题,前三问是生物问题,后两问涉及化学知识,如何解决呢?

  生:前三问是生物问题,考查了呼吸作用和生殖方式知识。后两问涉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知识

  和简单计算,容易得到结论。

  例2.现有五种有机物:①甲苯 ②乙酸 ③葡萄糖 ④淀粉 ⑤蛋白质。其中除甲苯外其余均为水溶液。可分别用五种试剂加以检验。试将选用的试剂、对应现象的代号和结论填入表格

  用心 爱心 专心

  课堂小结:由于课时有限,内容较多,设计的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组成

  特点,知道他们共同的性质,并能简单地加以鉴别即可。教学中应以学生的活动和讨论为主。 布置作业:p76t5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探究实验:如何证明淀粉已开始水解?如何证明淀粉已水解完全?注意检测时溶液酸碱性的调节。

  2. 有关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小论文评选和专题演讲。

  3. 可放油脂水解的录像,或实验室中制取肥皂的录像;也可以将制取肥皂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在课外进行。

  用心 爱心 专心 4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10

  知识与技能:

  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化学能与热能的探究性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思考的能力

  2、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完成科学探究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本节教学重点:

  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本节教学难点:

  1、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2、学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定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首先让学生观看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录像、图片等,或提出一个有关能源的社会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进入实际应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所**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意义。

  [板书]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学生实验]课本实验2-1

  [思考]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片?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止铝片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进行。

  [分组探究]实验中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热量变化,那我们应换什么方法去了解热量变化呢?

  [学生思考]讨论出多种方案,同时纪录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 眼睛看到的现象 用手触摸的感觉 用温度计测量的数据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 6mol/L的盐酸溶液

  向含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

  结 论

  [演示实验]课本实验2-2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1、为什么要将八水氢氧化钡晶体磨成粉末?

  2、为什么混合后要立即用玻璃棒搅拌?

  3、反应后有什么气体产生,应如何处理?

  [学生探究]根据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将晶体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 有NH3气生成

  用手触摸烧杯下部 感觉烧杯变凉 反应吸热

  用手拿起烧杯 烧杯下面的带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粘到了烧杯底部 反应吸收热量使体系温度降低,使水结成冰

  将粘有玻璃片的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一会儿再拿起 玻璃片脱离上面烧杯底部 冰融化

  反应完后移走烧杯上的多孔塑料片,观察反应物 混合物成糊状 有水生成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演示实验]实验2-3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要点]通过三组强酸和强碱之间的反应对比实验,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热”概念。在实验中要注意:

  (1)三组实验所处条件要相同,如使用的仪器、外界环境中温度和压强要相同;

  (2)三组实验酸和碱的用量要相同,以保证生成水的量相同;

  (3)**相同的反应时间。

  [学生活动]汇总实验现象和数据并列表比较。

  反应物

  及用量 酸 HNO3 50 mL 1 mol/L HCl 50 mL 1 mol/L HCl 50 mL 1mol/L

  碱 NaOH 50 mL 1 mol/L NaOH 50 mL 1 mol/L KOH 50 mL 1mol/L

  混合前温度 室温 室温 室温

  混合后温度 t1 t2 t3

  结 论 HNO3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HCl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HCl与K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对实验进行

  归纳和概括 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时放出热量

  [学生探究]对实验进行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强酸与强碱发生反应时都会放出热量?

  [本质分析]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HNO3+NaOH=NaNO3+H2O,H+ + OH- = H2O

  HCl+NaOH=NaCl+H2O,H+ + OH- = H2O

  HCl+KOH=KCl+H2O,H+ + OH- = H2O

  由此可见,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是它们的反应本质相同,都是H+与OH-离子反应生成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其离子方程式都是:H+ + OH- = H2O。所以,可提出推测,即中和反应都放热。由于三个反应中H+和OH-离子的量都相等,则生成水的量也相等,故放出的热量也相等(在上述三个实验中,温度上升的幅度接近)。

  [概念引入]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所**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课堂小结]

  热量变化是化学反应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为向环境放出热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出向环境吸热。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化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学生如果对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化学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化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能力。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教育。

  教学重点: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方法:

  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反应。

  教学过程: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下列物质中哪些能导电?为什么能导电?

  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2SO4溶液、Cu、NaOH溶液、盐酸。

  [小结]①石墨、铜能导电,因为*****移动的电子存在。

  ②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能导电,因为它们的溶液中有**移动的离子存在。

  [追问]在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里的**移动的离子是怎样产生的?可通过什么方法证明溶液中存在离子?

  [小结]①电离产生,其过程可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

  ②可通过溶液导电性来检验。

  [思考]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呢?

  [板书]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讲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讨论]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

  Cu、NaCl固体、NaOH固体、K2SO4溶液、C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

  [小结]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电解质应是化合物。而Cu则是单质,K2SO4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而CO2能导电是因C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CO3,H2CO3能够电离而非CO2本身电离。所以CO2不是电解质。

  ③酸、碱、盐、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为非电解质。

  注意点:

  ⑴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

  ⑵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

  ⑶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观察:五种电解质HCl、NaOH、NaCl、CH3COOH、NH3、H2O溶液的导电性是否相同?并分析结果。

  (结果: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不相同)

  [讲述]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溶液中**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而当溶液体积、浓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移动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的**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的**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比较以上五种溶液,显然,在CH3COOH、NH3·H2O溶液中的**移动离子数目较少。[设问]溶液中**移动的离子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

  [板书]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阅读]

  [图示]NaCl、CH3COOH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情况。

  [板书]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aCl、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H3·H2O、CH3COOH等。

  3、强弱电解质的区别。

  [讨论]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CH3COOH易溶,是否属强电

  解质?

  [小结]BaSO4、CaCO3、AgCl虽然难溶,但溶解的极少部分却是完全电离,所以它们为强电解质H3COOH体易溶于水,但它却不能完全电离,所以属弱电解质。因此,电解质的强弱跟其溶解度无必然联系,本质区别在于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

  [思考]利用溶液导电性装置进行实验,向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加以解释,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

  [分析]随着Ba(OH)2溶液的逐滴加入,灯泡将会由亮渐暗渐亮反应为:Ba(OH)2+H2SO4=====BaSO4↓+2H2O,随着反应的进行,离子浓度将会怎样变化呢?

  [板书设计]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一课时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aCl、NaOH等。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H3·H2O、CH3COOH等。

  3、强弱电解质的区别。

  [探讨]弱电解质溶于水的电离方程式如何表示?

  【总结】

  强电解质:

  强酸:如HCl、H2SO4、HNO3

  强碱:如KOH、NaOH、Ba(OH)2

  大多数盐:如:NaCl、AgNO3

  弱电解质:

  弱酸:如H2S、H2SO3、CH3COOH

  弱碱:如NH3H2O、Cu(OH)2

  水:H2O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12

  一、指导思想

  在认真学习《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明确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的方向,深刻理解课程**的理念,全面推进课程**的进行。

  在教学中贯彻基础教育课程**: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过去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课程观。

  二、教材分析

  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化学2》有三个一级主题: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对应的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包括四章,分别是:

  第一章: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2.《化学2》在《化学1的基础上突出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作用,强调化学变化与能量的关系,同时通过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来进一步认识化学结构和反应的'关系。最终将化学与可持续发展这一大背景相联系,更加显现化学对于现实社会的重要性。

  3.《化学2的主要特点是突出化学理论: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以元素知识为基础,将其应用于理论:化学反应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知识、化学与社会等。

  4.《化学2》在整个高中化学教材中起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是指《化学1》所学的元素知识在《化学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中、在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中又遇到,《化学2》的学习是对前面知识的一种复习和拓展。如在《化学1》中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学习了Na、Al、Mg、Cu的性质,在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学习了Cl、S、N等元素。在《化学2》的物质结构周期律中有碱金属主要是Na,有卤素,主要有Cl,而在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中Na、Al、Mg、Cu、Fe、Cl、Br、I等都有。

  而启后是指通过对《化学2》的学习,为学习后面选修模块的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化学2》所学的知识在选修模块中都要继续学习。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对应了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与能量对应了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合物对应了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对应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

  三、学情分析

  经过对《化学1》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和一定的化学理论知识(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实验的技能,结合本学期课程设置的特点和本届学生(共十六个班,分三个层次)的实际学习情况,做如下调整:

  基于普通班和尖子班、重点班的学生水*差距较大,,所以要区别对待。

  尖子班、重点班的同学在课上要多一些自主学习,在其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讨论,自己归纳、总结。自己动手探究等多种方法。同时,对优生强化学习,进行提优,对差生同样要做好补差工作。

  对普通班的学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知识点尽量简单化,力求学生能够理解。同时降低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也能适当放进一些学生活动以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工作措施:

  1. 备课方式

  我们教研组采取每周教材解读的的形式进行集体备课。每章节的教材解读由中心发言人重点发言,其他人员补充,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探讨教学中重点、难点及亮点的处理,研究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群体优势。

  2. 教学方式

  在学校80分钟课堂模式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渗透探究性学习,。我们一定要努力构建一个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实践和探究为主的开放的教学过程,对重点知识,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探索欲望,从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思维去解决问题。

  3.给予学生学法的指导

  我们准备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使学生对知识有系统的了解。

  比如在学生学习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可先给学生介绍学习方法:结构决定性质。

  具体到重点元素包括原子结构、原子半径、得失电子能力、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在具体的学习过程和总结时同时融入具体的学法指导。如研究元素的一般方法、个性的比较及共性的归纳等。

  到了有机化合物就要强调官能团来决定物质的性质了。

  4. 强调化学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针对人们的误解以及学生对学习化学知识的无用性的认识误区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化学学科知识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帮助的观念渗透。

  例如:(1)《化学反应与能量》灌输化学反应对人类所使用能量的贡献

  (2)《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利用化学反应

  (3)《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可以帮助人类更好认识物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5. 加强实验

  实验教学功能,应由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向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转换。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实验的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鼓励学生设计和创新实验。比如在设计化学能与电能实验时,可以联系设计生活电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案 (菁选3篇)(扩展3)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菁选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1

  一、对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的分析

  教材是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引出电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

  ①离子键;

  ②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认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对立**规律认识问题;

  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

  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①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运用实验演绎法,归纳总结法,**引导法来实施教学。

  我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总结,板书演绎,习题巩固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设计的程序

  提出问题→实验(钠和氯气的反应)→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实质→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实例→反思与评价程序进行教学。

  七、具体教学设计:

  1、新课引入:

  引入问题,请同学思考:

  ①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多于元素的种类?

  ②分子、原子、离子是怎么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

  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2、新课教学: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我会给学生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①这个反应的微观过程是怎么样的?②产物NaCl是怎么形成的?通过实验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接着由我来引导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释NaCl的形成,并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分析其成键本质,相互作用等。

  由于离子键的概念比较抽象,用电脑演示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并设计成动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形成及概念。

  3、**讨论

  从产物NaCl和其他常见的离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构成离子键的物质。之后,由小组派**发表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由我来评价总结。通过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互相沟通、增进友谊、交流观点、合作性学习,而且其归纳总结能力也将得以锻炼。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过渡并设问引出电子式:

  在了解完离子键的概念之后,我将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①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②如何用较为形象直观的方法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来引出电子式并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好奇心。

  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了解原子,阴、阳离子的表示方法。尽量用较为形象的记忆方法进行讲解。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是

  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重要形式,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是老师点拔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会设置思考题判断电子式的正确性,采取**的方法让学生订正,巩固新学的知识点。 从错误中归纳总结出书写原子和阴阳离子的要点,同时,因为电子似的书写,尤其是阴离子的书写学生较容易犯错,故以习题巩固归纳其要点加深学生印象。

  5、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这是本节的课重难点,在学习中,学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为了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认识,课堂上我会先用电子式表示出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说出书写重点,然后让学生根据出写出一些常见的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之后再指出错误所在,得出书写时的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听起课来十分专心,印象也深。

  八、课堂小结:

  我会带着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列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并留给学生的思考问题: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非金属单质及化合物之间存在什么作用?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2

  一、学习目标分析

  (一) 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 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二)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三)学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五、教学方法、学习指导策略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七、课堂评价建议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小组成员:

  小组分工:

  评价的内容 评价细目 结果 备注

  A B C

  主题选择

  1、为什么选择此设计思路?

  2、对能否完成好此设计思路是否进行论证?

  活动过程评价

  1、学生的参与意识

  2、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

  3、收集资料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理解是否有恰当的帮助?

  资料收集与整理

  1、小组成员能否分工?通过多种**收集相关资料?

  2、能否对收集资料进行有序的分类整理?

  3、收集的资料是否充分并能围绕设计思路?

  交流与表达

  1、能否对所选设计思路作准确、有条理的表达?

  2、能否对他人观点做准确、恰当的补充?

  3、能否对他人的观点提出合理的质疑并能正确回答他**疑?

  整体评价

  1、参与意识

  2、合作意识

  3、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交流表达能力

  5、查阅和整理资料能力

  6、处理现场**的应变能力

  整体表现评价结果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培养学生科学抽象、概括整理、归纳总结,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规律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

  难点: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工具

  多**翻页笔白板笔白板刷

  教学过程

  [引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物质形态多样而丰富。如此之多的东西,如果不进行分类,那对于科学研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比如到图书馆借书,如果书目没有进行分类,要找一本书简直是大海捞针。所以说分类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必备的**,物质进行分类后,同一类物质由于具有相似的性质,故更方便对比。

  [投影]图书馆中陈列的图书、超市中的商品摆放。

  [导入]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物质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在初中的基础上来进行研究。

  [板书]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一)

  [引入]我们知道分类如果从不同角度入手就会有很多不同方法,例如,人类按照年龄分可以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按性别分分为男性和女性;按职业分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等。同样的道理,化学物质从不同角度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思考与交流]请尝试对HCl、SO2、CaO、KOH、Na2SO4、H2SO3进行分类。

  (氧化物:SO2、CaO 酸:HCl、H2SO3 碱 :KOH 盐:Na2SO4 )

  (固体:CaO、KOH、Na2SO4 气体:HCl 、SO2 液体:H2SO3 )

  [讲]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问]对于Na2CO3,如果从其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 从阳离子来看,属于钠盐,从阴离子来看,属于碳酸盐。)

  [讲]由于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较少,因此,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往往采取多种分类方法,比如交叉分类法,就像我们刚才举的Na2CO3的例子。

  [讲]交叉分类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那么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板书] 2、树状分类法

  [问]如果我们再继续分类的话,还可以怎么分?

  (单质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可以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酸可以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碱可以分为强碱和弱碱,盐可以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氧化物还可以分成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还可以分成含氧酸和无氧酸。)

  (碱可以分成可溶性碱和不溶性碱。)

  (盐可以分成含氧酸盐和无氧酸盐……)

  [问]很好,那我们发现树状分类法有什么优点吗?

  (树状分类法可以清楚地表示物质间的从属关系。)

  [小结]学习了分类的方法以后,大家应学会对以前和将要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学会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通过对各类物质的**物质的研究来了解这类物质的性质,从而提高我们化学学习的效率。

  [点击试题]

  下列物质中:①Na2SO4 ②Ba(OH)2 ③NaHCO3 ④NaBr ⑤Fe3O4 ⑥H2O ⑦HNO3 ⑧AgNO3 ⑨H2SO4中,

  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属于碱的是;属于酸的是;属于盐的是.

  [过]化学物质世界中,与生活接触最密切的是混合物,象空气、溶液、合金等等。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接触更多的混合物。今天要与我们见面的是什么样的混合物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25最后一段。理解分散系的概念。

  [板书]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

  (1) 分散系:将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和分散剂: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讲]对溶液来说,溶质是分散质,溶剂是分散剂;对悬浊液和乳浊液来说,其中的固体小颗粒或小液滴是分散质,所用的溶剂是分散剂。

  [思考与交流]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他们之间可以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例。

  [投影]分散系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聚集状态不同分类,有9种类型。:

  [问]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

  [讲]如果分散介质是液态的,叫液态分散体系,在化学反应中此类分散体系最为常见和重要,水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都属液态分散体系。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近似其直径大小)来分类。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的为胶体。在分散体系中,分散相的颗粒大小有所不同,分散体系的性质也随之改变,溶液、胶体和浊液各具有不同的特性。

  [板书] (3)、分类:

  常见的分散系有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等。

  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的为胶体。

  [小结]那么不同的分散系有什么区别呢?胶体又有些什么性质呢?欲之这些问题,请等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课后小结

  见教学过程。

  课后习题

  1.农药波尔多液不能用铁或铝的容器贮存,是因为铁或铝能跟该农药中的硫酸铜发生化学反应,该反应属无机物反应基本类型中的 ( )

  A.置换反应 B.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 D.复分解反应

  2.下列物质是化合物的是 ( )

  A.分析纯盐酸 B.氧气 C.黑火药 D.干冰

  3.只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氢元素,这类化合物称为氢化物。下列物质不属于氢化物的是 ( )

  A.H2O B.NH3 C.NaH D.H2SO4

  4.组成中有氢氧根的盐叫做碱式盐,酸根中含有氢元素的盐叫做酸式盐(现阶段认为正确)。下列盐中,既不是碱式盐,又不是酸式盐的是 ( )

  A.KHSO4 B.Cu2(OH)2CO3 C.Ca(H2PO4)2 D.NH4NO3

  5.Na2CO3俗名纯碱,下面是对纯碱采用不同分类法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 )

  A.Na2CO3是碱B.Na2CO3是盐 C.Na2CO3是钠盐D.Na2CO3是碳酸盐

  6. 下列物质:①H2O ②NaCl ③H2SO4 ④Ca(OH)2 ⑤Fe2O3 ⑥FeSO4·7H2O ⑦HNO3 ⑧AgNO3 ⑨NaHCO3中,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属于碱的是 ;属于酸的是 ;属于盐的是。(填写各物质的序号)

  7.胆矾(CuSO4·5H2O)是一种蓝色晶体,用它进行以下几个实验:①取少量胆矾晶体,用研钵研碎后,放入硬质玻璃管中,加热,可以看到固体颜色逐渐变成白色,同时试管口有水珠生成;②冷却后,取试管内白色粉末少许,用蒸馏水溶解后得到蓝色溶液,将此溶液分置于两支试管中;③向第一支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后,可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④将一枚洁净的铁钉放入第二支试管中,过一会,取出铁钉,观察到铁钉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物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变化,并指出所发生的反应的类型。

  ⑴加热胆矾晶体: ,( );

  ⑵生成蓝色沉淀: ,( );

  ⑶生成红色物质: ,( )。

  【答案】1.A 2.D 3.D 4. D 5. A 6.①⑤ ④ ③⑦ ②⑥⑧⑨

  7.CuSO4·5H2O CuSO4+5H2O↑ 分解反应

  CuSO4+2NaOH=Cu(OH)2↓+Na2SO4 复分解反应

  CuSO4+Fe=Cu+FeSO4 置换反应

  板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2、树状分类法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

  (1) 分散系:将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和分散剂: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3)分类:

  常见的分散系有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等。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4

  一、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引入物质的量的必要性

  2、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3、阿伏伽德罗常数及其应用。

  4、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两个基本公式的应用。

  课时安排:约15~20分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认识到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

  2、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培养逻辑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讲解今天的内容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请问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啊?

  学生答: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

  嗯,是这样的!物质就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

  那么这些粒子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

  学生答:都很小,都在不停地运动…

  对!它们都很小!

  我们知道,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分子、原子或离子之间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但是这些微粒都太小,显然我们是不能一个一个将它们取出来进行反应吧!

  那大家告诉我,在实验室里我们是怎样取用物质来进行化学反应的啊?

  学生答:天*称固体的质量,量筒量液体的体积。

  嗯,虽然我们说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微利之间按一定比例进行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是称取一定质量(g)或者量取一定体积(mL)的化学物质来进行我们需要的化学反应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微观粒子的数目和物质宏观的质量或者体积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

  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探讨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

  板书课题:物质的量

  嗯,老师现在遇到了一个小麻烦,现在老师的粉笔用完了,所以呢,只有再买一些。可是粉笔好小啊,一支支的数好麻烦啊!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学生答:买一盒、买一箱、、、、、

  看来同学们都很留心生活啊!如果我们用盒子把粉笔装起来,那就方便多了。

  我们之前说我们不能取用分子、原子等微粒来进行化学反应是因为它们都太小了!那我们可不可以也用一个“盒子”将它们按一定数目的集合体的形式“装”起来呢?

  其实早就有人想到这个“盒子”了!国际科学界是用“物质的量”来“装”这些微粒的。

  物质的量它是一个物理量,就像同为物理量的质量一样,它也是有符号和单位的。

  回忆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紧跟思路,渐渐进入课题

  紧跟课堂节奏,思考老师的问题,兴趣提升

  意识到微观粒子时需要集团概念的

  通过对物质组成,分子等微观粒子共性的回顾,让学生懂的在研究微观粒子时“集团意识”的重要性。

  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分组达到了使问题简化的目的。

  过渡到物质的量的概念

  板书:

  一、基本概念

  1、物质的量

  (1)是一个物理量;(2)符号:n;(3)单位:摩尔(mol)(4)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5)注意:

  “物质的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不能把它理解为“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数量”。

  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这一单位只适用于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等),不适用于宏观物质。

  [问]能否说1mol小麦约含有6.02×1023个麦粒?

  物质的量描述的对象是粒子的集体,但没有限定是何种粒子集体,因此,我们在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要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例:1molNa+或n(Na+)=1mol

  [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1摩尔氧

  (B)1.5摩尔O2

  (D)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E)0.5摩大米

  那这个“盒子”里到底装了多少个微观粒子呢?

  国际上规定,1mol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个。

  并且也给这个数值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阿伏伽德罗常数

  板书:2、阿伏伽德罗常数

  定义: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符号:NA;单位:mol-1。约为6.02×1023mol-1

  跟进老师的.节奏,结合预习开始学习物质的量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相关知识;

  正式过渡,让学生以良好的状态进入课题;

  通过上面的学习,相信大家对物质的量及阿伏伽德罗常数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老师又有问题了,请问1molFe含有多少个铁原子?那2molFe呢?

  请问你们是怎样得到2molFe中铁原子的个数的呢?

  很好!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物质的量n、阿伏伽德罗常数NA与粒子数(N)之间的关系了:

  N=n×NA即:n=N/NA

  板书:二、基本公式

  N=n×NAn=N/N

  强化练习:

  1、1molH2所含氢气分子的个数6.02×1023;

  2、2molO2含1.204×1024个氧分子;

  好,来给大家简单说说NA≈6.02×1023mol-1的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

  将1分硬币排列成1mol,可来回地球与太阳之间400亿次。

  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在我们有了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以后,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和规律。

  思考并回答:1molFe含有6.02×1023个铁原子;2molFe含1.204×1024个铁原子。

  回答:2×6.02×1023就得到2molFe中铁原子的个数

  跟进思路,思考问题,强化记忆

  通过实际练习得出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易于接受、记忆深刻;

  通过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通过实例使学生印象深刻,对阿伏伽德罗常数有一定的认识

  请同学们看教材12页,

  1molH2O的质量是18g,约含有6.02×1023个水分子;

  0.5molH2O的质量是9g,约含有3.01×1023个水分子;

  1molAl的质量是27g,约含有6.02×1023个铝原子;

  2molAl的质量是54g,约含有1.204×1024个铝原子;

  数学是很奇妙的,数据中常常会体现出一些规律!那么在这些数据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提示:当它们的物质的量都为1mol时它们的粒子数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当它们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1mol的粒子的质量与他们的相对原子质量或者相对分子质量在数值上又有什么关系呢?

  总结:

  1、1mol任何粒子集合体都含有6.02×1023个粒子;

  2、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其数值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者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在这里科学界又达成了共识!将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者是相对分子质量。

  板书:3、摩尔质量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M;单位:g/mol(g.mol-1)

  练习:

  Mg的摩尔质量是24g/mol;

  CO2的摩尔质量是44g/mol;

  H2SO4的摩尔质量是98g/mol;

  那么:我们接着探讨上面数据中的规律,表中显示1mol的Al质量为27g,2molAl的质量是54g,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Al的摩尔质量是27g/mol。我们从这里就得到了物质的量(n)、质量(m)和摩尔质量(M)之间的关系:

  m=n×M也即:n=m/M

  板书:n=m/Mn=m/M

  我们说:学以致用!

  那么我们能用今天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怎样的问题呢?现在老师这里刚好有一瓶“380mL的农夫山泉”我们怎样才能通过计算知道里面有多少个水分子呢?

  知道了它的体积,我们可以通过密度求得它的质量为300g,那么物质的质量和它所含的微粒个数之间是通过什么纽带来联系的呢?(通过公式,提示学生运用物质的量)

  解:m=ρ×V=1g/mL×380mL=380g

  M=18g/mol

  n=m/M=380g÷18g/mol=21.1mol

  N=n×NA=21.1mol×6.02×1023mol-1=1.27×1025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以算出一瓶水里面含有多少水分子,假如现在老师手里的是一瓶纯净的气体呢?我们有怎样求算其中的微粒数目呢?下次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课后积极地预习和思考。

  紧跟课堂节奏,认真分析,教材12页的材料,得出结论;紧跟老师的**得到摩尔质量的概念;

  认真听讲,分析题目,得出答案;

  认真分析,得出答案;分析规律;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回忆课堂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教材实例,让学生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通过题目使学生对摩尔质量的概念有一定的掌握;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得出结论,加深记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联系生活,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回顾课堂,达到加深学生记忆的效果

  六、板书设计

  一、基本概念二、基本公式

  含义

  符号

  1、N=n×NA

  单位(符号)

  1、物质的量

  含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n

  2、n=m/M

  摩尔(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

  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

  NA

  mol-1

  3、摩尔质量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M

  g/mol(g.mol-1)

  七、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5

  【教材内容分析】

  在必修2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等知识。本节内容是在介绍了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等知识的基础上,再介绍金属晶体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对于晶体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也可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的知识的认识。教材从介绍金属键和电子气理论入手,对金属的通性作出了解释,并在金属键的基础上,简单的介绍了金属晶体的几种常见的堆积模型,让学生对金属晶体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理解金属键的概念和电子气理论

  2、初步学会用电子气理论解释金属的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金属键和电子气理论

  【教学重点】金属具有共同物理性质的解释。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大家都知道晶体有固定的几何外形、有确定的熔点,水、干冰等都属于分子晶体,靠范德华力结合在一起,金刚石、金刚砂等都是原子晶体,靠共价键相互结合,那么我们所熟悉的铁、铝等金属是不是晶体呢?它们又是靠什么作用结合在一起的呢?

  【板书】

  一、金属键

  金属晶体中原子之间的化学作用力叫做金属键。

  【讲解】金属原子的电离能低,容易失去电子而形成阳离子和**电子,阳离子整体共同整体吸引**电子而结合在一起。这种金属离子与**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就叫做金属键。金属键可看成是由许多原子共用许多电子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共价键,这种键既没有方向性也没有饱和性,金属键的特征是成键电子可以在金属中**流动,使得金属呈现出特有的属性在金属单质的晶体中,原子之间以金属键相互结合。金属键是一种遍布整个晶体的`离域化学键。

  【强调】金属晶体是以金属键为基本作用力的晶体。

  【板书】

  二、电子气理论及其对金属通性的解释

  1.电子气理论

  【讲解】经典的金属键理论叫做“电子气理论”。它把金属键形象地描绘成从金属原子上“脱落”下来的大量**电子形成可与气体相比拟的带负电的“电子气”,金属原子则“浸泡”在“电子气”的“海洋”之中。

  2.金属通性的解释

  【展示金属实物】展示的金属实物有金属导线(铜或铝)、铁丝、镀铜金属片等,并将铁丝随意弯曲,引导观察铜的金属光泽。叙述应用部分包括电工架设金属高压电线,家用铁锅炒菜,锻压机把钢锭压成钢板等。

  【教师引导】从上述金属的应用来看,金属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呢?

  【学生分组讨论】请一位同学归纳,其他同学补充。

  【板书】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

  容易导电、导热、有延展性、有金属光泽等。

  ⑴金属导电性的解释

  在金属晶体中,充满着带负电的“电子气”,这些电子气的运动是没有一定方向的,但在外加电场的条件下电子气就会发生定向移动,因而形成电流,所以金属容易导电。

  【设问】导热是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它必然是物质运动的结果,那么金属晶体导热过程中电子气中的**电子担当什么角色?

  ⑵金属导热性的解释

  金属容易导热,是由于电子气中的**电子在热的作用下与金属原子频繁碰撞从而把能量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从而使整块金属达到相同的温度。 ⑶金属延展性的解释

  当金属受到外力作用时,晶体中的各原子层就会发生相对滑动,但不会改变原来的排列方式,弥漫在金属原子间的电子气可以起到类似轴承中滚珠之间润滑剂的作用,所以在各原子层之间发生相对滑动以后,仍可保持这种相互作用,因而即使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也不易断裂。因此,金属都有良好的延展性。

  【练习】

  1.金属晶体的形成是因为晶体中存在 ;A、金属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B、金属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C、金属离子与**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D、金属原子与**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2.金属能导电的原因是;

  A、金属晶体中金属阳离子与**电子间的相互作用较弱 ;B、金属晶体中的**电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发生定向移动 ;C、金属晶体中的金属阳离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发生定向移动; D、金属晶体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失去电子。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对Na2O和Na2O2性质的探究,掌握Na2O2的重要化学性质及用途。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用途;初步学会实验探究过程中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对比的方法,学会从同类化合物找出性质的差异性、相似性,形成规律性的知识的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验对比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与探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运用对比教学,培养学生对比研究的思维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培养善于合作的科学品质,树立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Na2O2与H2O,Na2O2与CO2的反应及碳酸钠、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

  【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同学们,俗话说“水火不相容”。水可以用来灭火,那水可不可以用来生火呢?今天,我给大家做一个小魔术,叫“滴水生火”,大家看好了

  【实验演示】滴水生火

  【**】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讨论】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引入】奥妙是什么?——过氧化钠,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钠的重要化合物。首先学习钠的氧化物

  【**】(1)钠有哪些氧化物?

  (2)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颜色、状态以及化合价是怎样的?

  (3)氧化钠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书写氧化钠与水、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过渡】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种钠的氧化物,接下来继续学习钠的另一种氧化物——过氧化钠

  【问题引导】过氧化钠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实验3-5:探究Na2O2和水反应

  操作+现象

  初步结论

  把水滴入少量的Na2O2中,现象_____________;

  有O2产生

  带火星的火柴伸入试管内,现象:__________;

  有O2产生

  手触摸试管外壁,现象:_____________

  反应放热

  加1-2滴酚酞溶液,

  现象:______________;

  生成碱(NaOH)

  【问题引导】请说明从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原因。

  【学生活动】书写Na2O2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该反应的反应类型,并用双线桥进行分析。

  【分析推理】通过对比氧化钠与水、过氧化钠与水,推测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问题引导】结合Na2O2的化学性质,Na2O2可能有那些用途呢?

  【问题引导】展示食用纯碱、食用小苏打商品图片,提出探究问题

  Na2CO3

  NaHCO3

  (1)在2支小试管里分别加入0.5g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观察二者外观上的细小差别,记录它们的颜色和状态。

  白色粉末

  白色细小晶体

  (2)向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5滴水,振荡试管,观察现象。并用手摸一摸试管底部,有什么感觉?

  加水结块成

  晶体,放热

  加水部分溶解,感受不到热量变化

  (3)继续向两支试管内加4mL的水,用力振荡,有什么现象?

  振荡长时间后可溶解

  振荡长时间后仍有固体剩余

  (4)向试管内滴入1~2滴酚酞溶液,各有什么现象?

  溶液变红

  (较深)

  溶液变

  微红色

  初步结论

  两者都易溶于水,其中Na2CO3更易溶于水;

  碳酸钠溶液碱性比碳酸氢钠强。

  【问题引导】请说明从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原因。

  【提出问题】通过小苏打的用途介绍,引出热稳定性的探究

  实验装置图

  Na2CO3

  NaHCO3

  澄清石灰水

  不变浑浊

  澄清石灰

  水变浑浊

  结论

  受热不分解

  具有热稳定性

  受热易分解

  热稳定性差

  【问题引导】请说明从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原因。

  【提出问题】通过碳酸氢钠药片的适用症,推出碳酸氢钠可以和盐酸反应,

  写出碳酸钠和碳酸钠反应的方程式。

  【小结】

  【布置作业】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不仅为形成化学基本观念提供感性基础,也为了解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密切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本节的主要内容有硅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二氧化硅的性质、硅酸盐的性质、硅及化合物的用途。在教学中可采用碳和硅(同一主族相邻的两种元素)进行对比,突出它们的相似性与不同性。另外多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教学,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彩图、实物照片等形式,增强教学的直观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硅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硅及其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2、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对比的方法,联系碳、二氧化碳大等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介绍硅、二氧化硅等新知识。

  2、运用日常生活中事例进行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硅及其化合物的广泛哟鸥鸟国土,体会化学的创造性与实用性,并关注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2、利用实物、模型及学生自己手机的有关实物或照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3、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二氧化硅的性质

  教学难点:

  硅酸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教学方法:

  对比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二氧化硅、硅酸

  第二课时:硅酸盐、单质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的硅谷——位于**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旧金山南郊,圣克拉拉县和圣胡安两城之间的一条长48公里,宽16公里的长条形地带上。由于它集中了全世界90%以上的著名半导体公司(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而半导体的基本元件是硅片,所以该地区被称为“硅谷”。该地区客观上成为**高新技术的摇篮,

  现在硅谷已成为世界各国半导体工业聚集区的代名词。也是高新科技的象征。

  [师]既然硅这么重要,那么他是如何存在,有些什么性质呢?

  [板书]§4-1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师]主角,我们足以看出硅的'地位。我们看课本P46图3-1,硅在地壳中的含量居第二,仅次与氧。

  硅的氧化物及硅酸盐构成了地壳中大部分的岩石、沙子和土壤、约占地壳总量的90%以上。

  [学生活动]看图4-1

  [师]大家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硅,并且写出硅和碳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活动]

  C Si

  [师]它们最外层均为四个电子,既不容易得到也不容易失去,性质稳定。但他们却是不可以忽视的:碳--**了有机界:碳是构成有机物的主要元素;硅—**了无机矿物界:硅是构成岩石与许多矿物的基本元素。

  下面我们的学习就围绕着碳和硅的相似性进行学习。

  [学生活动]回顾碳的相关知识

  存在酸性氧化物弱酸

  性质

  [师]阅读课本P74-76页内容,从碳的性质总结硅、二氧化硅、硅酸的性质。

  [学生活动]

  [资料卡片]在25℃和101kPa的条件下,由单质生成1molCO2时放热393、5kJ;而在同样条件下,生成1molSiO2时放热910、9kJ、放热越多,其生成物通常越稳定,可见SiO2比CO2更容易生成,而且更稳定。

  [思考]比较碳、硅亲合氧的能力及硅在自然存在形式?

  [归纳] ①硅的亲氧性强于碳的亲氧性。

  ②因此硅元素在氧化气氛包围的地球上,硅主要以SiO2及硅酸盐形式存在。

  [板书]1、二氧化硅SiO2

  [师]从课本P74-75的内容,大家对二氧化硅进行树型分类?

  [学生思考、书写]

  [展示]二氧化硅的结构模型

  [师]二氧化硅晶体,基本结构单元是正四面体,每个Si结合4个O,每个O结合2个Si,形成空间网状结构。

  正是这种结构,决定了其具有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思考与交流]请根据SiO2的存在和应用思考:

  二氧化硅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化学稳定性如何?你的根据是什么?SiO2的这些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活动]

  [归纳、总结、板书]

  ①物理性质:熔点高、硬度大

  ②用途:建筑材料、饰品、工艺品

  ③化学性质:稳定性好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SiO2的化学性质,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硅酸盐,我们通过其性质,来看SiO2的性质。

  [师]我们可以用玻璃瓶来装试剂:酸、碱、盐,这可以看出其化学性质稳定,不能够跟一般的酸发生反应,除HF外。

  [板书]a、不与酸反应,***除外

  SiO2+4HF=SiF4↑+2H2O

  用途:可以在玻璃上雕刻花纹等

  [师]因为HF酸可以和SiO2反应,所以HF的保存就不能使用玻璃瓶,而用塑料或橡胶瓶,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在玻璃上雕刻花纹,量器上雕刻刻度等。

  [展示]装有NaOH的试剂瓶

  [思考]一般的试剂瓶都使用玻璃瓶塞,而这个试剂瓶使用的是橡胶塞,为什么?

  [思考、讨论]

  [总结]我们开始将CO2和SiO2比较,CO2是酸性氧化物,SiO2也是酸性氧化物,所以其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即能与碱、碱性氧化物反应。

  [板书]b、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C、与碱反应

  SiO2+2NaOH=Na2SiO3+H2O

  [师]正是因为其能与NaOH发生反应,所以其瓶塞使用的是橡胶塞。

  [过渡]CO2溶于水生成H2CO3,SiO2我们知道它是不能溶于水的,它有没有对应的酸呢?如何制取呢?

  [思考]碳酸的制取,使用的是强酸制弱酸的方法,那么硅酸是不是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获得呢?

  [探究实验4-1]试管中取3ml Na2SiO3溶液,滴入2滴酚酞,逐滴加入稀HCl,边加边振荡,至红色变浅并接近消失时停止。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

  [总结、归纳、板书]2、硅酸

  实验过程:

  现象:红色消失,生成白色凝胶

  结论:硅酸钠转化为硅酸

  反应: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师]硅酸凝胶经干燥脱水后的到多空的硅酸干凝胶,称为“硅胶”。硅胶多空,吸附水的能力强,常用作实验室和袋装食品、瓶装药品的干燥剂,也可以作催化剂的载体。

  [课堂练习] 1、下列各组物质有关性质关系的比较,正确的是()

  A、溶解性:CO2H2CO3

  C、熔点:SiO2>CO2(干冰)D、硬度:SiO2

  2、要除去SiO2中的CaO杂质,最适宜的试剂是()

  A、纯碱溶液B、盐酸

  C、硫酸D、氢氧化钠溶液

  [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二氧化硅的存在、用途、性质和硅酸的制取、用途。需要重点掌握二氧化硅的性质和硅酸的制取。

  板书设计:

  §4-1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1、二氧化硅SiO2

  ①物理性质:熔点高、硬度大

  ②用途:建筑材料、饰品、工艺品

  ③化学性质:稳定性好

  a、不与酸反应,***除外

  SiO2+4HF=SiF4↑+2H2O

  用途:可以在玻璃上雕刻花纹等

  b、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C、与碱反应

  SiO2+2NaOH=Na2SiO3+H2O

  2、硅酸

  实验过程:

  现象:红色消失,生成白色凝胶

  结论:硅酸钠转化为硅酸

  反应: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硅的性质和用途和硅酸的制取用途。

  对照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写出相应的方程式。

  [学生活动]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创设情境]在农田的施肥中,如何才能使,K+更大程度的吸收呢?联系胶体的性质进行思考。

  [学生活动]阅读P77,科学视野。

  [师]硅酸盐岩石长期在水和大气中二氧化碳侵蚀下,风化为黏土,并且形成土壤胶体。土壤胶体带负电,与,K+等营养离子相结合,使土壤具有保肥作用。

  土壤、岩石中都含有大量硅酸盐,硅酸盐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其结构复杂,大多数不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

  [展示]Na2SiO3溶液

  [师]SiO2与NaOH反应生成的Na2SiO3就一种最简单的硅酸盐,其能够溶于水,水溶液俗称为水玻璃,是制备硅胶和木材防火剂的主要原料。

  [实验4-2]取两个滤纸片,分别浸在水和水玻璃中,取出,放在酒精灯外焰上。

  [学生活动]观察、填表。

  放入蒸馏水放入Na2SiO3饱和溶液

  现象

  结论

  [师]浸泡在Na2SiO3饱和溶液的滤纸不能燃烧,所以其可以作木材的防火剂。

  [师]看图4-8应用广泛的硅酸盐产品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78-79内容,填写下表

  [板书]

  原料生产设备主要成分

  水泥

  玻璃

  陶瓷

  [师]以上我们介绍的是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现在非金属材料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

  介绍SiC、硅钢、硅橡胶、新型陶瓷等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79,单质硅,完成下列问题。

  [板书] (1)硅单质的存在形式:有xxxxxxxxxx和xxxxxxxx两种。

  (2)物理性质: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3)化学性质:常温下xxxxxxxxxxx。

  (4)硅的用途:高纯硅是良好的xxxxxxx材料,于制造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等。

  [师]指导学生完成,并介绍相关内容

  [课堂练习]

  1、熔融烧碱应选用的器皿是()

  A、石英坩埚

  B、普通玻璃坩埚

  C、铁制坩埚

  D、陶瓷坩埚

  2、生产水泥、普通玻璃都要用到的主要原料是()

  A、黏土

  B、石灰石

  C、纯碱

  D、石英

  3、下列所列各物质的用途中,不正确的是

  A、石英砂:制玻璃、制单晶硅

  B、硅胶:干燥剂、吸附剂、催化剂载体

  C、碳化硅:砂纸、砂轮

  D、硅酸:粘合剂、耐火材料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硅酸盐和单质硅的相关知识。需要重点掌握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水泥、玻璃、陶瓷的原料,生产过程和主要成分,以及硅做半导体的特性的用途。

  板书设计:

  3、硅酸盐

  原料生产设备主要成分

  水泥

  玻璃

  陶瓷

  4、硅单质

  (1)硅单质的存在形式:有xxxxxxxxxx和xxxxxxxx两种。

  (2)物理性质: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3)化学性质:常温下xxxxxxxxxxx。

  (4)硅的用途:高纯硅是良好的xxxxxxx材料,于制造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等。

  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8

  【课标内容】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4.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6.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7.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课标解读】

从不同角度研究物质的分类和转化,是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又可以让学生从分子层次上对化学物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本单元教材以“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化学物质的一般属性为主线进行编写的。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的变化;物质的量是将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相联系的基本物理量,帮助实现物质转化过程中的定量研究;物质聚集状态的变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间相互作用的变化和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同时很自然地引出了“气体摩尔体积”的基本概念;物质的分散系也涉及分子等微观粒子。所以本单元内容实质上是在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使学生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这样编写一方面可以与初中化学进行合理衔接,另一方面又为高中化学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反应,知道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物质转化的一些实例,但初中化学中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没有对这些物质的转化反应进行整理总结。本单元中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还可以为后阶段学习钠、镁、氯、氮和硫等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规律打下必要基础。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气体物质、固体沉淀、溶液、浊液等具体实例,本单元中有关“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内容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对化学物质的认识,同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重要的基础。

  从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来看,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胶体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科学研究中,是学生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物质的类别、转化关系、聚集状态等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将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有序的整理,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了解化学学科、学习研究物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它们出现在第一专题的第一单元中,凸显了其在化学学科领域的重要性和对学生后续学习奠定的基础性。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角度分析,本单元内容和编排为教学留下了自主发挥的余地。另外,在教材的编写中,还为教师开发利用其他教学资源留下通道,许多地方需要教师发挥能动性自主开发教学资源,根据不同教师的不同理解、不同经历,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地开发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补充不同的实例、增加不同的实验,来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3.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4.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6.能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概念解释一些实际的问题。

  7.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8.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9.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计思想】

本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引导学生用化学的眼光去认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物质,就是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化学学科已经为改善人类的生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并还将起着更大的作用。从而在高中化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就能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培养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教学目标的协调和**,力求达到最佳的整体效果。

  【课时安排】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1课时

  物质的量2课时

  物质的聚集状态1课时

  物质的分散系1课时

  【教学方法】以化学多**实验室为主要授课地点,以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性学习及多**、网络的应用等适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和**为主要授课方法,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习、体验和应用化学科学。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以纸笔测试评价和*时活动表现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纸笔测试和*时活动表现各占50%。

  【教学设计】

  【课题】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3、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4、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本节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正确的唯物**物质观

  【新课标】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重点】

  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

  【教学难点】

  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

  【教具准备】

  多**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一年的化学,对化学有怎样的理解?**化学会前会长曾这样形容化学,说它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化学的发展史。现在每年新合成的化学物质已达到了100多万种。

  【过渡】如此繁多的化学物质,我们怎样更好的认识它们呢?由于同一类物质在组成及性能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就需要将众多物质进行分类,一类一类去研究

  【板书】一、物质的分类

  【**】p3(交流与讨论)

  【板书】物质混合物非均匀混合物

  均匀混合物

  纯净物单质非金属单质

  金属单质

  化合物有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氧化物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

  酸

  碱

  盐

  …

  【**】课本p3(问题解决)

  相信大家对物质的分类已经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但仅仅是物质进行分类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物质类型之间的转化规律。

  【板书】二.物质的转化

  【过渡】初中我们就学习过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转化规律,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遍

  【板书】

  【例】根据这张关系表,我们来看P5钙与其化合物的转化图,写出化学反应

  【**】请把这些反应按初中所学的四种反应类型分类

  这些反应中那些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过渡】我们把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比如,钙和氧气的反应就是一个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其中钙的化合价升高作还原剂,氧气的化合价降低作氧化剂

  这里我们又找到一个划分化学反应的方法

  【板书】关于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

  【过渡】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将在专题2中进一步的介绍

  【化学史话】

  【思考】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液态氧,汽水,洁净的空气,纯净的盐酸,冰水混合物,干冰,铁矿石,金刚石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B.化合反应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C.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D.凡是氧化还原反应,都不可能是复分解反应

  【小结】

  【作业】

  信息博览

  1.反应规律

  在熟记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和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以下两种重要反应类型的规律与条件。

  (1)置换反应的规律与条件

  规律反应条件

  H2+金属氧化物→金属+水(1)加热;(2)K、Ca、Na、Mg、Al等的金属氧化物除外

  碳+金属氧化物→金属+CO2(1)高**热;(2)K、Ca、Na、Mg、Al等的金属氧化物除外

  金属+酸→盐+氢气(1)因浓硫酸、硝酸具有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能生成氢气;(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之前的金属,才能置换酸中的氢

  金属+盐→新盐+新金属(1)盐可溶;(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后面的金属;(3)钾、钙、钠很活泼,在盐溶液中不能置换出金属

  (2)复分解反应的规律与条件

  规律反应条件

  酸+碱→盐+水中和反应,有水生成,一般能发生

  酸+盐→另一种盐+另一种酸(1)盐中不溶于酸的BaSO4、AgCl等除外;(2)生成物中要有沉淀、气体或水

  碱+盐→另一种碱+另一种盐(1)反应物都可溶于水;(2)生成物中要有沉淀

  盐+盐→另两种新盐(1)反应物都可溶于水;(2)生成物中要有沉淀

  2.两类反应的条件:

  (1)复分解反应:沉淀、气体、水生成。

  (2)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活动性强的金属置换出活动性弱的金属。

  问题解决:

  [问题1]经分析,某种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此物质………………………()

  A.一定是一种单质B.一定是纯净物

  C.一定是混合物D.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分析:只含一种元素,一定是单质而不是化合物,但可能是一种单质,如H2,为纯净物;也可能不是一种单质,而是两种单质的混合物,如金刚石和石墨,或O2和O3等。

  答案:D

  [问题2]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作出树状分类图。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O2、Cu、H2SO4、Ba(OH)2、KNO3、CO2、空气、含镁60%的MgO

  [问题3]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1)硫在氧气里燃烧(2)红磷在氧气里燃烧

  (3)铁丝在氧气里燃烧(4)铝箔在氧气里燃烧

  (5)蜡烛在氧气里燃烧

  学生**讨论:对上述5个化学反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可能的分类有这样几种:

  A.是不是化合反应:化学反应(1)、(2)、(3)、(4)为一类,都是化合反应;

  B.反应物的特点:化学反应(1)、(2)为一类,都是非金属与氧气反应,化学反应(3)、(4)为另一类,都是金属与氧气反应;

  C.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1)、(2)、(3)、(4)、(5)为一类,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9

  第二节 离子反应1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解质的概念;

  2、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的定义;

  2、通过**思考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

  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

  【教学重点】

  电解质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探究碱与盐的定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已经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通过观察与思考,我们可以得出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推进新课〗

  老师**:“酸、碱、盐的水溶液为什么能够导电?”

  学生思考、讨论。

  〖小结〗

  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在水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了**移动的离子。 金属导电是因为**移动的电子,而电解质溶液导电则是因为**移动的离子。

  而电解质离解成**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就叫做电离。

  〖板书〗

  1、电离:电解质离解成**移动离子的过程。

  〖例题剖析〗

  【例题一】下列物质哪些属于电解质?

  ①nacl②naoh③h2so4④h2o⑤盐酸溶液 ⑥小苏打 ⑦fe⑧ca(oh)2

  〖学生回答〗略

  〖教师精讲〗

  电解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判断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定义来分析,作出正确的结论。 首先,电解质是化合物,不是单质,所以⑦错误;电解质也不是混合物,所以⑤也是错

  误的,小苏打是俗名,是纯净物,小苏打(nahco3)是电解质,因此,最后的正确答案为:①②③④⑥⑧。

  〖小结〗我们接触的物质中,哪些属于电解质?

  〖结论〗酸、碱、盐和水都是电解质

  〖板书〗

  2、类型:酸、碱、盐和水

  〖推进新课〗

  我们还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用化学符号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了**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的式子,叫做电离方程式。 〖板书〗

  3、电离方程式

  〖老师**〗

  请同学写出硫酸、氢氧化钠和硫酸钠的电离方程式。

  〖学生书写〗

  h+2-

  2so4=2h+so4

  naoh=na++oh-

  na2so4=2na++so2-4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p27第一段。

  〖学生回答〗

  课本介绍了酸的定义,即在水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教师**〗

  请同学们讨论得出碱和盐的定义。

  〖答案〗

  碱:在水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板书〗

  4、酸、碱、盐的定义

  【布置作业】

  p29 1、2、3、6 做在书上。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1、电离:电解质离解成**移动离子的过程。

  2、类型:酸、碱、盐和水

  3、电离方程式

  4、酸、碱、盐的定义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2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和原理;

  2、了解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离子反应的本质,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1、 在学习离子反应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获取信息,

  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

  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

  【教学重点】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具准备】

  cuso4溶液、bacl2溶液、nacl溶液、naoh溶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电解质和电离的概念。

  〖过渡〗

  有上述知识作基础,下面我们学习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电解质在溶液里的反应

  必定有离子的参加,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就叫做离子反应。离子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呢?反应的本质又是什么?

  〖板书〗

  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课堂实验〗

  1、5 ml cuso4+5 ml nacl 现象:无明显现象

  2、5 ml cuso4+5 ml bacl2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

  〖分析〗

  cuso4+bacl2=cucl2+baso4↓

  cuso4和bacl2在溶液中分别发生了电离:

  cuso4=cu2++so42-

  bacl2=ba2++2cl-

  当cuso4溶液和bacl2溶液混合时,cu2+和cl-之间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而ba2+和

  2-so4之间则发生了化学反应,所以该反应的实质是:

  ba+so4=baso4↓

  〖板书〗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推进新课〗

  离子方程式书写的一般步骤为:写——改——删——查

  3 2+2-

  〖举例〗ba(oh)2+h2so4—

  〖答案〗略

  〖板书〗

  (1)、书写的步骤:写——改——删——查

  〖小结〗

  从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步骤中可以得出:我们要对初中学习过的溶解性表熟记。 〖黑板演练〗按10%的葡萄糖溶液,振荡、水浴加热。

  有红色沉淀生成。

  【多**】:cuso4 + 2naoh ==== cu(oh)2↓+ na2so4

  △

  ch2oh(choh)4cho+2cu(oh)22oh(choh)4cooh + cu2o↓+ 2h2o

  [板书]生理氧化:c6h12o6(s)+6o2(g)错误!未找到引用源。6co2(g)+6h2o(l)

  【动手探究】:怎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淀粉可以遇碘变蓝色呢?

  生:(设计方案,当堂验证)

  1.把碘酒滴到土豆片上;

  2.把碘酒滴到面包片上;

  3.用淀粉水溶液在白纸写字,然后晾干,制成化学密信等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得到的结论是:在常温下,淀粉遇碘变蓝色。那么,蛋白质有什么特征反应呢?

  [演示]取一小块鸡皮,置于蒸发皿中,滴加3-5滴浓硝酸,在酒精灯上微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也可以取用鸡蛋白溶液,加入3-5滴浓硝酸,在酒精灯上微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这个反应称为蛋白质的颜色反应,常用来鉴别部分蛋白质。

  【链接生活】视频材料:李奶奶上街买毛线,无法区分晴纶线和纯毛线,你能帮助她吗?

  【视频】纯毛毛线的灼烧(学生观察后自己动手实验,观察现象)

  师:蛋白质在灼烧时,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常用来鉴别蛋白质。

  【过渡】:刚才认识了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它们还有什么共同的'性质呢?

  【板书】:2.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师:糖类、油脂和蛋白质都能够发生水解反应。下面先以糖类中的二糖**物蔗糖为例,观察

  现象。

  用心 爱心 专心 2

  【演示】:实验3-6,如图连接实验装置,验证蔗糖的水解反应。

  1.取1ml20%的蔗糖溶液,加入3-5滴稀硫酸,水浴加热5分钟后取少量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溶液的ph至碱性,再加入少量新制备的氢氧化铜,加热3-5分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2. 取1ml20%的蔗糖溶液,加入少量新制备的氢氧化铜,加热3-5分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多**】c12h22o11+h2o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6h12o6+c6h12o6

  蔗糖葡萄糖果糖

  生:淀粉和纤维素等多糖能否水解呢?

  师:可以,不过它们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

  【多**】:

  【多**】肥皂工业制法生产流程

  师:在这个过程中,肥皂就是硬脂酸甘油酯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也称为皂化反应。 师:请大家回忆以前初中生物上学习的蛋白质消化过程,在酶等作用下,蛋白质最终水解的产

  物是什么呢?

  生:氨基酸。 师: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我们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可见其重要性。

  【例题剖析】

  例1、 (20xx·理综)在啤酒生产过程中,发酵是重要环节。生产过程大致如下:将经过灭菌的麦芽汁充氧,接入啤酒酵母菌菌种后输入发酵罐。初期,酵母菌迅速繁殖,糖度下降,产生白色泡沫,溶解氧渐渐耗尽。随后,酵母菌繁殖速度迅速下降,糖度加速降低,酒精浓度渐渐上升,泡沫不断增多。当糖浓度下降一定程度后,结束发酵。最后分别输出有形物质和鲜啤酒。

  根据以上过程,回答下述问题:

  (1)该过程表明啤酒酵母菌异化作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期,酵母菌迅速繁殖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

  (3)经测定酵母菌消耗的糖中,98.5%形成了酒精和发酵产物,其余1.5%则是用于________。

  (4)请写出由麦芽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葡萄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酒精的反应方程式。

  (5)如果酵母菌消耗的糖(设为麦芽糖,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42)有98.5%(质量分数)形成了酒精(相对分子质量为46.0)和其他发酵产物。设有500 t麦芽汁,其中麦芽糖的质量分数为8.00%,发酵后最多能生产酒精浓度3.20%(质量分数)的啤酒多少吨?

  师:本题是一道化学和生物联系的理科综合试题,前三问是生物问题,后两问涉及化学知识,如何解决呢?

  生:前三问是生物问题,考查了呼吸作用和生殖方式知识。后两问涉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知识

  和简单计算,容易得到结论。

  例2.现有五种有机物:①甲苯 ②乙酸 ③葡萄糖 ④淀粉 ⑤蛋白质。其中除甲苯外其余均为水溶液。可分别用五种试剂加以检验。试将选用的试剂、对应现象的代号和结论填入表格

  用心 爱心 专心

  课堂小结:由于课时有限,内容较多,设计的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组成

  特点,知道他们共同的性质,并能简单地加以鉴别即可。教学中应以学生的活动和讨论为主。 布置作业:p76t5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探究实验:如何证明淀粉已开始水解?如何证明淀粉已水解完全?注意检测时溶液酸碱性的调节。

  2. 有关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小论文评选和专题演讲。

  3. 可放油脂水解的录像,或实验室中制取肥皂的录像;也可以将制取肥皂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在课外进行。

  用心 爱心 专心 4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10

  知识与技能:

  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化学能与热能的探究性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思考的能力

  2、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完成科学探究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本节教学重点:

  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本节教学难点:

  1、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2、学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定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首先让学生观看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录像、图片等,或提出一个有关能源的社会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进入实际应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所**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意义。

  [板书]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学生实验]课本实验2-1

  [思考]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片?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止铝片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进行。

  [分组探究]实验中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热量变化,那我们应换什么方法去了解热量变化呢?

  [学生思考]讨论出多种方案,同时纪录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 眼睛看到的现象 用手触摸的感觉 用温度计测量的数据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 6mol/L的盐酸溶液

  向含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

  结 论

  [演示实验]课本实验2-2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1、为什么要将八水氢氧化钡晶体磨成粉末?

  2、为什么混合后要立即用玻璃棒搅拌?

  3、反应后有什么气体产生,应如何处理?

  [学生探究]根据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将晶体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 有NH3气生成

  用手触摸烧杯下部 感觉烧杯变凉 反应吸热

  用手拿起烧杯 烧杯下面的带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粘到了烧杯底部 反应吸收热量使体系温度降低,使水结成冰

  将粘有玻璃片的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一会儿再拿起 玻璃片脱离上面烧杯底部 冰融化

  反应完后移走烧杯上的多孔塑料片,观察反应物 混合物成糊状 有水生成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演示实验]实验2-3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要点]通过三组强酸和强碱之间的反应对比实验,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热”概念。在实验中要注意:

  (1)三组实验所处条件要相同,如使用的仪器、外界环境中温度和压强要相同;

  (2)三组实验酸和碱的用量要相同,以保证生成水的量相同;

  (3)**相同的反应时间。

  [学生活动]汇总实验现象和数据并列表比较。

  反应物

  及用量 酸 HNO3 50 mL 1 mol/L HCl 50 mL 1 mol/L HCl 50 mL 1mol/L

  碱 NaOH 50 mL 1 mol/L NaOH 50 mL 1 mol/L KOH 50 mL 1mol/L

  混合前温度 室温 室温 室温

  混合后温度 t1 t2 t3

  结 论 HNO3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HCl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HCl与K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对实验进行

  归纳和概括 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时放出热量

  [学生探究]对实验进行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强酸与强碱发生反应时都会放出热量?

  [本质分析]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HNO3+NaOH=NaNO3+H2O,H+ + OH- = H2O

  HCl+NaOH=NaCl+H2O,H+ + OH- = H2O

  HCl+KOH=KCl+H2O,H+ + OH- = H2O

  由此可见,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是它们的反应本质相同,都是H+与OH-离子反应生成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其离子方程式都是:H+ + OH- = H2O。所以,可提出推测,即中和反应都放热。由于三个反应中H+和OH-离子的量都相等,则生成水的量也相等,故放出的热量也相等(在上述三个实验中,温度上升的幅度接近)。

  [概念引入]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所**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课堂小结]

  热量变化是化学反应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为向环境放出热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出向环境吸热。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化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学生如果对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化学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化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能力。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教育。

  教学重点: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方法:

  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反应。

  教学过程: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下列物质中哪些能导电?为什么能导电?

  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2SO4溶液、Cu、NaOH溶液、盐酸。

  [小结]①石墨、铜能导电,因为*****移动的电子存在。

  ②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能导电,因为它们的溶液中有**移动的离子存在。

  [追问]在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里的**移动的离子是怎样产生的?可通过什么方法证明溶液中存在离子?

  [小结]①电离产生,其过程可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

  ②可通过溶液导电性来检验。

  [思考]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呢?

  [板书]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讲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讨论]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

  Cu、NaCl固体、NaOH固体、K2SO4溶液、C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

  [小结]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电解质应是化合物。而Cu则是单质,K2SO4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而CO2能导电是因C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CO3,H2CO3能够电离而非CO2本身电离。所以CO2不是电解质。

  ③酸、碱、盐、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为非电解质。

  注意点:

  ⑴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

  ⑵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

  ⑶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观察:五种电解质HCl、NaOH、NaCl、CH3COOH、NH3、H2O溶液的导电性是否相同?并分析结果。

  (结果: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不相同)

  [讲述]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溶液中**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而当溶液体积、浓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移动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的**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的**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比较以上五种溶液,显然,在CH3COOH、NH3·H2O溶液中的**移动离子数目较少。[设问]溶液中**移动的离子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

  [板书]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阅读]

  [图示]NaCl、CH3COOH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情况。

  [板书]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aCl、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H3·H2O、CH3COOH等。

  3、强弱电解质的区别。

  [讨论]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CH3COOH易溶,是否属强电

  解质?

  [小结]BaSO4、CaCO3、AgCl虽然难溶,但溶解的极少部分却是完全电离,所以它们为强电解质H3COOH体易溶于水,但它却不能完全电离,所以属弱电解质。因此,电解质的强弱跟其溶解度无必然联系,本质区别在于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

  [思考]利用溶液导电性装置进行实验,向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加以解释,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

  [分析]随着Ba(OH)2溶液的逐滴加入,灯泡将会由亮渐暗渐亮反应为:Ba(OH)2+H2SO4=====BaSO4↓+2H2O,随着反应的进行,离子浓度将会怎样变化呢?

  [板书设计]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一课时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aCl、NaOH等。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H3·H2O、CH3COOH等。

  3、强弱电解质的区别。

  [探讨]弱电解质溶于水的电离方程式如何表示?

  【总结】

  强电解质:

  强酸:如HCl、H2SO4、HNO3

  强碱:如KOH、NaOH、Ba(OH)2

  大多数盐:如:NaCl、AgNO3

  弱电解质:

  弱酸:如H2S、H2SO3、CH3COOH

  弱碱:如NH3H2O、Cu(OH)2

  水:H2O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12

  一、指导思想

  在认真学习《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明确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的方向,深刻理解课程**的理念,全面推进课程**的进行。

  在教学中贯彻基础教育课程**: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过去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课程观。

  二、教材分析

  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化学2》有三个一级主题: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对应的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包括四章,分别是:

  第一章: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2.《化学2》在《化学1的基础上突出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作用,强调化学变化与能量的关系,同时通过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来进一步认识化学结构和反应的'关系。最终将化学与可持续发展这一大背景相联系,更加显现化学对于现实社会的重要性。

  3.《化学2的主要特点是突出化学理论: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以元素知识为基础,将其应用于理论:化学反应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知识、化学与社会等。

  4.《化学2》在整个高中化学教材中起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是指《化学1》所学的元素知识在《化学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中、在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中又遇到,《化学2》的学习是对前面知识的一种复习和拓展。如在《化学1》中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学习了Na、Al、Mg、Cu的性质,在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学习了Cl、S、N等元素。在《化学2》的物质结构周期律中有碱金属主要是Na,有卤素,主要有Cl,而在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中Na、Al、Mg、Cu、Fe、Cl、Br、I等都有。

  而启后是指通过对《化学2》的学习,为学习后面选修模块的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化学2》所学的知识在选修模块中都要继续学习。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对应了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与能量对应了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合物对应了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对应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

  三、学情分析

  经过对《化学1》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和一定的化学理论知识(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实验的技能,结合本学期课程设置的特点和本届学生(共十六个班,分三个层次)的实际学习情况,做如下调整:

  基于普通班和尖子班、重点班的学生水*差距较大,,所以要区别对待。

  尖子班、重点班的同学在课上要多一些自主学习,在其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讨论,自己归纳、总结。自己动手探究等多种方法。同时,对优生强化学习,进行提优,对差生同样要做好补差工作。

  对普通班的学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知识点尽量简单化,力求学生能够理解。同时降低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也能适当放进一些学生活动以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工作措施:

  1. 备课方式

  我们教研组采取每周教材解读的的形式进行集体备课。每章节的教材解读由中心发言人重点发言,其他人员补充,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探讨教学中重点、难点及亮点的处理,研究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群体优势。

  2. 教学方式

  在学校80分钟课堂模式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渗透探究性学习,。我们一定要努力构建一个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实践和探究为主的开放的教学过程,对重点知识,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探索欲望,从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思维去解决问题。

  3.给予学生学法的指导

  我们准备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使学生对知识有系统的了解。

  比如在学生学习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可先给学生介绍学习方法:结构决定性质。

  具体到重点元素包括原子结构、原子半径、得失电子能力、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在具体的学习过程和总结时同时融入具体的学法指导。如研究元素的一般方法、个性的比较及共性的归纳等。

  到了有机化合物就要强调官能团来决定物质的性质了。

  4. 强调化学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针对人们的误解以及学生对学习化学知识的无用性的认识误区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化学学科知识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帮助的观念渗透。

  例如:(1)《化学反应与能量》灌输化学反应对人类所使用能量的贡献

  (2)《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利用化学反应

  (3)《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可以帮助人类更好认识物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5. 加强实验

  实验教学功能,应由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向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转换。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实验的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鼓励学生设计和创新实验。比如在设计化学能与电能实验时,可以联系设计生活电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案 (菁选3篇)(扩展4)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小编带来高中化学教案模板7篇,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篇1

一、教材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要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必须从微观粒子入手,才能寻找到原因。化学学科涉及分子、离子、原子、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多种微观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才可以进一步了解分子、离子结构,进而深入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在初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探索物质的奥秘。通过本节了解原子构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间的关系,为后续周期律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2.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提高同学们辨别概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难点: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有了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所以这节课原子表示方法比较容易接受,但对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知识。

五、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导学案

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读答案展示的方式)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离子、分子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都都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同种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原子的几个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

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带负电的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也就是说,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在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荷,其正电荷数由所含质子数决定。

(1)原子的电性关系: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3)离子指的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

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

当质子数(核电核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负电荷。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篇2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篇3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难点:

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师活动] **: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教师活动]**: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实验7-3]。[实验7-4],并思考以上问题。

[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总结该实验。

[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

(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2)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及所列数据,试判断正误。

[目的: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投影)提供数据: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硝酸铵:192克 碳酸钙:0.0013克 食盐:36克 氢氧化钙:0.17克

判断:

(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教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

(四)总结、扩展

(1)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2)扩展练习:试判断: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④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⑤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

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

(**)

①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②判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

(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板书)第一节 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

(演示)实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

①实验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

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讲解)

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空洞”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作业] 略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篇5

教学目标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能力目标

运用“对立**”的辩证唯物**观点分析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教育。

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教育。

教法建议

1.加强实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实验。可补充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Na2O2漂白织物的实验,以说明Na2O2的强氧化性。Na2O2 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实验来引入。

2.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可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

4.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是进行爱国**教育的好素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或参考有关我国纯碱工业发展的史料,宣扬侯德榜先生的爱国**精神。也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侯氏制碱法讲座。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钠的化合物

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过程

[**]钠与非金属反应,如Cl2、S、O2等分别生成什么物质?而引入新课

1.钠的氧化物

(1)展示Na2O、Na2O2样品,让学生观察后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

(2)演示课本第32页[实验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体的两只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气体(图2-6)。

演示[实验 2-6]用棉花包住约0.2g 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水。观察发生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出钠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①Na2O、Na2O2与水反应

2Na2O2+2H2O=4NaOH + O2↑(放出氧气)

Na2O+H2O=2NaOH(不放出氧气)

②Na2O2、Na2O与CO2作用

2Na2O2+2CO2=2Na2CO3 + O2↑(放出氧气)

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气)

[讨论]

①Na2O2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②Na2O2是否是强氧化剂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Na2O2与水作用除生成NaOH还有氧气生成,与二氧化碳反应除生成Na2CO3外也还有氧气,所以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由于与某些物质作用产生氧气,所以是强氧化剂。

[补充实验]Na2O2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织物的漂白实验,有色织物褪色。

②将酚酞试液滴入该溶液,酚酞开始变红,又很快褪色。

[结论]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本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Na2O2的用途

授课过程中始终要求对比的形式进行比较氧化物的联系与区别

2.钠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①展示Na2CO3 、NaHCO3样品,做溶解性实验。

演示实验第32页[实验2-7][实验2-8]

a.Na2CO3 、NaHCO3与盐酸反应,比较反应速率快慢

b.Na2CO3 、NaHCO3、CO的热稳定性实验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将二者的性质总结列表。

②让学生回忆将过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的反应现象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CO2+CaCO3+H2O= Ca(HCO3)2

[**]: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外因条件变化时,二者可否相互转化?

提示Na2CO3也具有和CaCO3相似的性质:

Na2CO3+CO2+H2O= 2NaHCO3

碳酸氢钠也具有Ca(HCO3)2相似的性质:

③“侯氏制碱法”及碳酸钠、碳酸氢钠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学生阅读课文后总结得出。

总结、扩展:

(1)总结

通过列表对比学习:钠的氧化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以及连线法表示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可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及用对立**的辩证唯物**观点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扩展

根据Na2O2的性质可知Na2O2与CO2 、H2O反应,则可增加可燃烧气体(如CH4、 H2、 CO……)与Na2O2共存于密闭容器,电火花点燃时反应以及酸式碳酸盐与Na2O2共热时的反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根据Na2CO3和NaHCO3的相互转化,不仅可掌握碳酸盐、碳酸氢盐相互转化的一般规律,同时要指出Na2CO3和NaHCO3在固态时和溶液中要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在固态时,可用加热法,在溶液中则需选用BaCl2溶液和CaCl2溶液,而决不能用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

布置作业:

1.补充作业

(1)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过量的CO2的现象及原因是什么?

(2)有一部分被氧化的钠块(氧化部分生成Na2O和Na2O2)5g,与水完全反应,生成气体1.12L(标准状况),将这些气体引燃后冷却到标准状况,剩余气体为0.0336L,求钠块中单质钠、氧化钠、过氧化钠各多少克?

(3)由Na2CO3·nH2O与NaHCO3组成的混合物28.2g,放入坩埚中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变时,将残留固体用足量的盐酸溶解可产生标准状况的气体3.36L;若将28.2g原混合物与盐酸反应则放出标准状况下气体4.48L,由此计算:①残留固体质量,②n值,③NaHCO3质量

(4)今向100g 8%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生成的盐的质量为13.7g时,通入多少克CO2?

(5)200℃时,11.6g CO2和H2O的混合气体与足量Na2O2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3.6g,求混合气体的*均分子量。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篇7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难点:

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师活动]**: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 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教师活动]**: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实验7-3]。[实验7-4],并思考以上问题。

[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总结该实验。

[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

(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2)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及所列数据,试判断正误。

[目的: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投影)提供数据: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硝酸铵:192克碳酸钙:0.0013克食盐:36克氢氧化钙:0.17克

判断:

(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教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

(四)总结、扩展

(1)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2)扩展练习:试判断: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④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⑤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案 (菁选3篇)(扩展5)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菁选3篇)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1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

  5、摩尔质量(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或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

  六、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

  溶液小于1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

  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

  浊液大于100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反应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反应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OH-和NH4+等

  C、反应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金属活动性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二、金属一般比较活泼,容易与O2反应而生成氧化物,可以与酸溶液反应而生成H2,特别活泼的如Na等可以与H2O发生反应置换出H2,特殊金属如Al可以与碱溶液反应而得到H2。

  三、Al2O3为两性氧化物,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都既可以与强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也可以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四Na2CO3和NaHCO3比较

  碳酸钠碳酸氢钠

  俗名纯碱或苏打小苏打

  色态白色晶体细小白色晶体

  水溶性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易溶于水(但比Na2CO3溶解度小)溶液呈碱性(酚酞变浅红)

  热稳定性较稳定,受热难分解受热易分解

  2NaHCO3Na2CO3+CO2↑+H2O

  与酸反应CO32—+H+=HCO3—

  HCO3—+H+=CO2↑+H2O

  相同条件下放出CO2的速度NaHCO3比Na2CO3快

  与碱反应Na2CO3+Ca(OH)2=CaCO3↓+2NaOH

  反应实质:CO32—与金属阳离子的复分解反应NaHCO3+NaOH=Na2CO3+H2O

  反应实质:HCO3—+OH-=H2O+CO32—

  与H2O和CO2的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

  CO32—+H2O+CO2=HCO3—

  不反应

  与盐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

  Ca2++CO32—=CaCO3↓

  不反应

  主要用途玻璃、造纸、制皂、洗涤发酵、医药、***

  五、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的特点;硬度一般比成分金属大而熔点比成分金属低,用途比纯金属要广泛。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硅元素: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主角,在地壳中含量26、3%,次于氧。是一种亲氧元

  素,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形式存在于岩石、沙子和土壤中,占地壳质量90%以上。位于第3周期,第ⅣA族碳的下方。

  Si对比C

  最外层有4个电子,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

  二、二氧化硅(SiO2)

  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称为硅石,包括结晶形和无定形。石英是常见的结晶形二氧化硅,其中无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是玛瑙。二氧化硅晶体为立体网状结构,基本单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玛瑙饰物,石英坩埚,光导纤维)

  物理: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洁净的SiO2无色透光性好

  化学:化学稳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与其他酸反应,可以与强碱(NaOH)反应,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2+4HF==SiF4↑+2H2O

  SiO2+CaO===(高温)CaSiO3

  SiO2+2NaOH==Na2SiO3+H2O

  不能用玻璃瓶装HF,装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木塞或胶塞。

  三、硅酸(H2SiO3)

  酸性很弱(弱于碳酸)溶解度很小,由于SiO2不溶于水,硅酸应用可溶性硅酸盐和其他酸性比硅酸强的酸反应制得。

  Na2SiO3+2HCl==H2SiO3↓+2NaCl

  硅胶多孔疏松,可作干燥剂,催化剂的载体。

  四、硅酸盐

  硅酸盐是由硅、氧、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分布广,结构复杂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溶于水。(Na2SiO3、K2SiO3除外)最典型的**是硅酸钠Na2SiO3:可溶,其水溶液称作水玻璃和泡花碱,可作肥皂填料、木材防火剂和黏胶剂。常用硅酸盐产品:玻璃、陶瓷、水泥

  五、硅单质

  与碳相似,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晶体硅结构类似于金刚石,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1410℃),硬度大,较脆,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是良好的半导体,应用:半导体晶体管及芯片、光电池、

  六、氯元素:位于第三周期第ⅦA族,原子结构: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

  氯离子Cl-,为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

  七、氯气

  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制法:MnO2+4HCl(浓)=MnCl2+2H2O+Cl2

  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2Na+Cl2===(点燃)2NaCl2Fe+3Cl2===(点燃)2FeCl3Cu+Cl2===(点燃)CuCl2

  Cl2+H2===(点燃)2HCl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Cl2的用途:

  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HCl+HClO2HClO===(光照)2HCl+O2↑

  1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

  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

  制漂白液Cl2+2NaOH=NaCl+NaClO+H2O,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

  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

  ⑤有机化工: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

  八、氯离子的检验

  使用硝酸银溶液,并用稀硝酸排除干扰离子(CO32-、SO32-)

  HCl+AgNO3==AgCl↓+HNO3

  NaCl+AgNO3==AgCl↓+NaNO3

  Na2CO3+2AgNO3==Ag2CO?3↓+2NaNO3

  Ag2CO?3+2HNO3==2AgNO3+CO2↑+H2O

  Cl-+Ag+==AgCl↓

  九、二氧化硫

  制法(形成):硫黄或含硫的燃料燃烧得到(硫俗称硫磺,是黄色粉末)

  S+O2===(点燃)SO2

  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容易液化,易溶于水(1:40体积比)

  化学性质:有毒,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H2SO3,形成的溶液酸性,有漂白作用,遇热会变回原来颜色。这是因为H2SO3不稳定,会分解回水和SO2

  SO2+H2OH2SO3因此这个化合和分解的过程可以同时进行,为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往正反应方向发生,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作可逆反应,用可逆箭头符号连接。

  十、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一氧化氮在自然界形成条件为高温或放电:N2+O2========(高温或放电)2NO,生成的一氧化氮很不稳定,在常温下遇氧气即化合生成二氧化氮:2NO+O2==2NO2

  一氧化氮的介绍:无色气体,是空气中的污染物,少量NO可以治疗心血管疾病。

  二氧化氮的介绍:红棕色气体、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

  3NO2+H2O==2HNO3+NO

  十一、大气污染

  SO2、NO2溶于雨水形成酸雨。防治措施:

  ①从燃料燃烧入手。

  ②从立法管理入手。

  ③从能源利用和开发入手。

  ④从废气回收利用,化害为利入手。

  (2SO2+O22SO3SO3+H2O=H2SO4)

  十二、硫酸

  物理性质:无色粘稠油状液体,不挥发,沸点高,密度比水大。

  化学性质:具有酸的通性,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吸水性和强氧化性。是强氧化剂。

  C12H22O11======(浓H2SO4)12C+11H2O放热

  2H2SO4(浓)+C==CO2↑+2H2O+SO2↑

  还能氧化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但不放出氢气。

  2H2SO4(浓)+Cu==CuSO4+2H2O+SO2↑

  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使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变红,与某些盐反应,与碱性氧化物反应,与碱中和

  十三、硝酸

  物理性质:无色液体,易挥发,沸点较低,密度比水大。

  化学性质:具有一般酸的通性,浓硝酸和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还能氧化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但不放出氢气。

  4HNO3(浓)+Cu==Cu(NO3)2+2NO2↑+4H2O

  8HNO3(稀)+3Cu==3Cu(NO3)2+2NO↑+4H2O

  反应条件不同,硝酸被还原得到的产物不同

  硫酸和硝酸:浓硫酸和浓硝酸都能钝化某些金属(如铁和铝)使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保护膜,隔绝内层金属与酸,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因此,铁铝容器可以盛装冷的浓硫酸和浓硝酸。硝酸和硫酸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实验室必备的重要试剂。可用于制化肥、农药、**、染料、盐类等。硫酸还用于精炼石油、金属加工前的酸洗及制取各种挥发性酸。

  3NO2+H2O==2HNO3+NO这是工业制硝酸的方法。

  十四、氨气及铵盐

  氨气的性质:无色气体,刺激性气味、密度小于空气、极易溶于水(且快)1:700体积比。溶于水发生以下反应使水溶液呈碱性:NH3+H2O=NH3?H2ONH4++OH-可作红色喷泉实验。生成的一水合氨NH3?H2O是一种弱碱,很不稳定,会分解,受热更不稳定:NH3、H2O===(△)NH3↑+H2O

  浓氨水易挥发除氨气,有刺激难闻的气味。

  氨气能跟酸反应生成铵盐:NH3+HCl==NH4Cl(晶体)

  氨是重要的化工产品,氮肥工业、有机合成工业及制造硝酸、铵盐和纯碱都离不开它。氨气容易液化为液氨,液氨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还可以用作制冷剂。

  铵盐的性质:易溶于水(很多化肥都是铵盐),受热易分解,放出氨气:

  NH4Cl==NH3↑+HCl↑

  NH4HCO3==NH3↑+H2O↑+CO2↑

  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氨气:(干燥铵盐与和碱固体混合加热)

  NH4NO3+NaOH==NaNO3+H2O+NH3↑

  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是否收集满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2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5)、酚醛树脂的制取(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

  (1)、实验室制乙烯(170℃)(2)、蒸馏(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5)、中和热的测定

  (6)制硝基苯(50-60℃)

  〔说明〕:(1)凡需要准确**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

  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质。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加成)

  (2)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

  (3)含醛基物质(氧化)

  (4)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

  (5)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

  (6)有机溶剂(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已烷等,属于萃取,使水层褪色而有机层呈橙红色。)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3

  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Z+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案 (菁选3篇)(扩展6)

——广东高考原电池反应化学方程式 (菁选2篇)

广东高考原电池反应化学方程式1

  (1)不可逆电池

  苏打电池:Zn—Cu(H2SO4)

  Zn极(-)Zn–2e-==Zn2+(氧化反应)

  Cu极(+)2H++2e-==H2↑(还原反应)

  离子方程式Zn+2H+==H2↑+Zn2+

  化学方程式Zn+H2SO4=ZnSO4+H2↑

  铁碳电池:Fe—C(H2CO3)

  Fe极(-)Fe–2e-==Fe2+(氧化反应)

  C极(+)2H++2e-==H2↑(还原反应)

  离子方程式Fe+2H+==H2↑+Fe2+(析氢腐蚀)

  铁碳电池:Fe—C(H2O、O2)

  Fe极(-)2Fe–4e-==2Fe2+(氧化反应)

  C极(+)O2+2H2O+4e-==4(还原反应)

  化学方程式2Fe+O2+2H2O==2Fe(OH)2(吸氧腐蚀)

  4Fe(OH)2+O2+2H2O==4Fe(OH)3

  2Fe(OH)3==Fe2O3?nH2O+(3-n)H2O(铁锈的生成过程)

  铝镍电池:Al—Ni(NaCl溶液、O2)

  Al极(-)4Al–12e-==4Al3+(氧化反应)

  Ni极(+)3O2+6H2O+12e-==12(还原反应)

  化学方程式4Al+3O2+6H2O==4Al(OH)3(海洋灯标电池)

  干电池:Zn—MnO2(NH4Cl糊状物)NH4Cl+H2O==NH3?H2O+HCl

  Zn极(-)Zn–2e-==Zn2+(氧化反应)

  Cu极(+)2MnO2+2H++2e-==Mn2O3+H2O(还原反应)

  化学方程式Zn+2NH4Cl+2MnO2=ZnCl2+Mn2O3+2NH3↑

  (2)可逆电池

  铅蓄电池:Pb—PbO2(浓硫酸)放电

  Pb极(-)Pb+H2SO4–2e-==PbSO4+2H+(氧化反应)

  PbO2极(+)PbO2+H2SO4+2H++2e-==PbSO4+2H2O(还原反应)

  化学方程式Pb+PbO2+2H2SO4==2PbSO4+2H2O

  Pb—PbO2(浓硫酸)充电

  Pb极(-)PbSO4+2H+–2e-==Pb+H2SO4(还原反应)

  PbO2极(+)PbSO4+2H2O+2e-==PbO2+H2SO4+2H+(氧化反应)

  化学方程式2PbSO4+2H2O==Pb+PbO2+2H2SO4

  锂电池:Li—LiMnO2(固体介质)

  (-)Li–e-==Li+(氧化反应)

  (+)MnO2+Li++e-==LiMnO2+H2O(还原反应)

  化学方程式Li+MnO?2==LiMnO2

  银锌电池:Zn—Ag2O(NaOH)

  Zn极(-)Zn+2OH––2e-==ZnO+H2O(氧化反应)

  Cu极(+)Ag2O+H2O+2e-==2Ag+2(还原反应)

  化学方程式Zn+Ag2O==ZnO+2Ag

广东高考原电池反应化学方程式2

  焰色反应

  (以K元素为例)用洁净的铂丝蘸取待测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是否为紫色。(注:洗涤铂丝用盐酸溶液)。

  洗涤沉淀

  把蒸馏水沿着玻璃棒注入到过滤器中至浸没沉淀,静置,使蒸馏水滤出,重复2~3次即可。

  判断沉淀剂是否足量的操作

  在上层清液中(或取少量上层清液置于小试管中),滴加沉淀剂,若不再产生沉淀,说明沉淀完全。如粗盐提纯实验中判断BaCl2已过量的方法是:在上层清液中再继续滴加BaCl2溶液,若溶液未变浑浊,则表明BaCl2已过量。

  判断沉淀是否洗涤干净的操作

  取少量最后一次洗涤洗液,滴加相应试剂……

  萃取分液操作

  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将混合液倒入分液漏斗中,充分振荡、静置、分层,在漏斗下面放一个小烧杯,打开分液漏斗活塞,使下层液体从下口沿烧杯壁流下;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量气操作注意

  待温度恢复至室温时,调节量筒(或量气管)使左右液面相*。

  酸碱中和滴定终点判断

  如强酸滴定强碱,用酚酞用指示剂,当最后一滴酸滴到锥形瓶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即为终点。(拓展:氧化还原滴定如用KMnO4滴定草酸: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紫色,且半分钟不褪色。)

  有机实验中长导管的作用

  冷凝回流,提高反应物的利用率。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往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滴加饱和的FeCl3溶液,当溶液变红褐色时,立即停止加热。

  渗析操作

  将胶体装到半透膜袋中,用线将半透膜扎好后系在玻璃棒上,浸在烧杯的蒸馏水中,并及时更换蒸馏水。

  容量瓶检漏操作

  往容量瓶内加入一定量的水,塞好瓶塞。用食指摁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观察瓶塞周围有无水漏出。如果不漏水,将瓶正立并将瓶塞旋转180度后塞紧,仍把瓶倒立过来,再检查是否漏水。如果仍不漏水,即可使用。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案 (菁选3篇)(扩展7)

——高中化学必修二重要的基础知识 (菁选2篇)

高中化学必修二重要的基础知识1

  一、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二、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三周期元素

11Na

12Mg

13Al

14Si

15P

16S

17Cl

18Ar

(1)电子排布

?

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2)原子半径

?

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3)主要化合价

+1

+2

+3

+4

-4

+5

-3

+6

-2

+7

-1

(4)金属性、非金属性

?

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加

(5)单质与水或酸置换难易

冷水

剧烈

热水与

酸快

与酸反

应慢

——

(6)氢化物的化学式

——

SiH4

PH3

H2S

HCl

(7)与H2化合的难易

——

?

由难到易

(8)氢化物的稳定性

——

?

稳定性增强

(9)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

Na2O

MgO

Al2O3

SiO2

P2O5

SO3

Cl2O7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

(10)化学式

NaOH

Mg(OH)2

Al(OH)3

H2SiO3

H3PO4

H2SO4

HClO4

(11)酸碱性

强碱

中强碱

两性氢

氧化物

弱酸

中强

强酸

很强

的酸

(12)变化规律

?

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高中化学必修二重要的基础知识2

  1、硅酸(H2SiO3):

  (1)物理性质:不溶于水的白色胶状物,能形成硅胶,吸附水分能力强。

  (2)化学性质:H2SiO3是一种弱酸,酸性比碳酸还要弱,其酸酐为SiO2,但SiO2不溶于水,故不能直接由SiO2溶于水制得,而用可溶性硅酸盐与酸反应制取:(强酸制弱酸原理)

  Na2SiO3+2HCl=2NaCl+H2SiO3↓

  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此方程式证明酸性:H2SiO3

  (3)用途:硅胶作干燥剂、催化剂的载体。

  2、硅酸盐

  硅酸盐:硅酸盐是由硅、氧、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硅酸盐种类很多,大多数难溶于水,最常见的可溶性硅酸盐是Na2SiO3,Na2SiO3的水溶液俗称水玻璃,又称泡花碱,是一种无色粘稠的液体,可以作黏胶剂和木材防火剂。硅酸钠水溶液久置在空气中容易变质:

  Na2SiO3+CO2+H2O=Na2CO3+H2SiO3↓(有白色沉淀生成)

  传统硅酸盐工业三大产品有:玻璃、陶瓷、水泥。

  硅酸盐由于组成比较复杂,常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活泼金属氧化物→较活泼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水。氧化物前系数配置原则:除氧元素外,其他元素按配置前后原子个数守恒原则配置系数。

  硅酸钠:Na2SiO3 Na2O·SiO2

  硅酸钙:CaSiO3 CaO·SiO2

  高岭石:Al2(Si2O5)(OH)4 Al2O3·2SiO2·2H2O

  正长石:KAlSiO3不能写成 K2O· Al2O3·3SiO2,应写成K2O·Al2O3·6SiO2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案 (菁选3篇)(扩展8)

——高中化学必修1的知识点总结 (菁选2篇)

高中化学必修1的知识点总结1

  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

  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 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 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 O 32-,HCO3-,SO32-,OH-和NH4+等

  C 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A 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B 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C 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D 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E 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F 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高中化学必修1的知识点总结2

  一、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 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 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 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

  2. 钠在空气中燃烧:

  3. 钠与水反应: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5.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 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 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 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 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 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 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 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 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案 (菁选3篇)(扩展9)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菁选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化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1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内容。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茹下教学目标:

  A认知目标: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体协作的能力。

  C.情感和价值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

  A.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本课题的重点。

  B.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A.本章主张自主学习为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B.本课题是比较系统地认识一类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五、教学**及评价方式:

  实物呈现,实验探究,多**辅助教学;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

  以生活中的事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常被不法商贩用来冒充黄金牟取暴利,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引入,同学们能够想到的多数是利用其物理性质,告诉同学们除物理性质以外还可以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旧知:

  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提出问题

  在学习金属跟氧气的反应时,采取“回顾—引导—自学—讨论—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

  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总结课堂:

  总结性的让同学们先讲讲这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点,让后教师归纳一下。在以布置一些针对性的作业结束课堂。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2

  一、指导思想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3

  一、 教学目的:

  1. 了解钠的物理性质、结构及用途

  2. 掌握钠的化学性质、存在和保存方法

  3. 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存在、保存和用途的思维方法

  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化学美

  二、 教学重点:钠的化学性质

  三、 教学用品

  学生实验用品:钠、酚酞、小刀、镊子、滤纸、烧杯、玻片、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等

  教师演示用品:钠、酚酞、玻璃钠柱、锥形瓶、漏斗、导管(带尖嘴)、大头针、小灯泡、导线、电源、电极等

  四、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五、 教学过程

  (引言)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有一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的活泼金属,由于它们的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可溶于水的强碱,因此,又将它们统称为碱金属。

  (板书) 第二章 碱金属

  (设问)碱金属的家庭成员都有哪些呢?(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后回答,并写出其元素符号)

  (过渡)本节课我们就来讨论碱金属中具有**性的金属——钠。

  (板书) 第一节 钠

  (学生实验)请用镊子从你们桌上的试剂瓶中取出一小块钠,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的液体(注意:不可用手接触),放在玻片上,用小刀切割,并仔细观察新切面的颜色(把切下的一小块钠留在玻片上)。

  (设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钠的哪些性质?(钠的新切面呈银白色,有金属光泽,能用刀切,说明钠的硬度小)

  [板书]一、钠的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硬度 熔点 密度 导电性

  (展示)用玻管截取的钠的样品。

  [演示]钠的导电性实验。把电极两端插入瓶里的金属钠中,接通电源,可以发现串联在线路上的灯泡发亮,提起电极,灯泡熄灭。(说明钠的导电性很强)

  [学生实验]观察留在玻片上钠新切面颜色的变化(钠表面变暗,失去光泽。)

  (设问)为什么在密封的玻管内的钠能保持光亮的银白色,而我们刚才切割的钠却不能呢?(玻管隔绝空气,刚切割的钠却与空气充分接触,说明钠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了反应)

  [板书]二、钠的`化学性质

  1.钠与氧气等非金属反应

  (讲解)Na在常温下可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Na2O,纯净的Na2O是一种白色粉末。

  (教师)请大家写出钠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4Na+O2====2Na2O(白色固体)

  [思考]一块钠如久置在空气中会发生哪些变化?

  (教师)下面我们改变钠与氧气的反应条件,观察现象是否同上。

  (学生实验)切一小块钠用滤纸吸干表面液体,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请一个同学描述所看到的现象,其他同学补充)(钠首先融化成球状,然后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

  (现象分析)钠融化成球状说明什么?(钠的熔点低)生成淡黄色固体说明在加热时钠与氧气生成了一种与氧化钠不同的物质,这种物质是过氧化钠(Na2O2)。

  2Na+O2=△=== Na2O2(淡黄色固体)

  (思考)根据Na与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条件,分析比较Na2O与Na2O2的稳定性。

  (结论)Na2O2比Na2O稳定。

  [讲解]钠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现象,生成了不同的产物。

  (设问)钠除了能和前面所述的非金属单质O2反应外,还能和哪些非金属单质反应?

  (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Na与Cl2的反应)

  (讲解)另外,钠还可以和硫单质反应,甚至发生爆炸,生成Na2S。

  [过渡]钠在空气里很容易燃烧,如果钠着火,能否用水来灭火?

  (实验)向你们桌上盛水的小烧杯里滴入几滴酚酞,然后投入切下的一小块钠(注意钠块只要绿豆大小,不要用手接触金属钠),并盖上表面皿,观察发生的现象(浮、熔、游、红)。

  (教师)请大家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1.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2.钠为什么会熔化成一个小球?

  3.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游动?

  4.滴入酚酞后溶液为什么会变色?

  5.保存钠的无色液体是否是水?

  (学生讨论及回答)

  (教师)通过以上实验及讨论结果,请大家归纳出钠的性质。

  [板书]2.钠与水反应

  (讲解)由Na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可使酚酞变红可知,Na与H2O反应生成了碱,那么,反应生成的气体又是什么呢?

  (演示实验)在锥形瓶中装满水和带有大头针、漏斗和导管的胶塞做Na与水反应的实验,并检验生成的气体。

  (教师)由实验现象可知,钠与水反应还生成了H2。

  [板书]2Na+2H2O====2NaOH+H2↑

  (投影讨论)1.根据以上实验讨论及分析,你觉得钠的化学活性怎样?并与初中所学金属活动顺序表相比照。

  2.分析上面各反应中,Na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能否从原子结构方面来说明?

  (结论)1.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与金属活动顺序表相一致。

  2.钠在上述反应中,化合价均由0价变为+1价,这是由于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之故,因此,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具有还原性,是一种强还原剂。

  (设问)通过对钠的性质的讨论,并参阅课本有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投影)1.钠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态存在?为什么?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质中?

  2.怎样保存金属钠?为什么要这样保存?

  3.钠有哪些用途?

  (板书)二、钠的存在及用途

  学生回答,投影并板书)1.钠在自然界以化合态存在,主要存在于NaCl、Na2SO4等物质中,由于钠的性质活泼,所以须密闭保存,少量钠保存在煤油中。

  2.钠的用途

  a.制过氧化物

  b.Na—K合金用做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c.制稀有金属如Ti、Ta、Ni等

  d.制高压钠灯

  (小结)钠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有着广泛的用途。

  布置作业

  1.钠能否和CuSO4溶液发生置换反应?说出理由。

  2.钠着火以后能否用水来灭火?

  3.试分析钠在空气中久置所发生的变化及现象。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居室装修中常用的几种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应用。

  2.掌握水泥、玻璃、陶瓷的主要化学成分、工业制备及用途。

  3.学会根据居室不同房间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装饰材料。

  4.了解居室装修可能带来的污染及防止或减少污染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居室装修材料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及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1.了解居室装修中常用的几种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应用。

  2.掌握水泥、玻璃、陶瓷的主要化学成分、工业制备及用途。

  3.学会根据居室不同房间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装饰材料。

  【教学过程】

  【讨论】

  1.为什么要进行装修?装修材料的作用是什么?

  2.厨房、卫生间的装修主要用到哪些装修材料?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进行装修?

  3.起居室即客厅的装修主要用到哪些材料?为什么要选择这些装修材料?

  4.陶瓷、水泥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生产陶瓷、水泥的主要原料是什么?

  一、厨房、卫生间的装修

  【**】你知道家庭装修中都用了哪些人造石材吗?

  厨房、卫生间、 地面:防滑瓷砖

  墙面:玻化砖、抛光砖装修

  屋顶: 铝合金等光洁板材为宜

  卫生洁具:易清洗的陶瓷产品

  陶瓷

  【讲述】

  装修的目的是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保证室内使用功能,创造一个舒适、温馨、安逸、理想的居住环境和工作场所。除此之外还能改善环境功能、声音功能和艺术功能。优美的环境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厨房、卫生间、起居室的装修都要用到瓷砖。瓷砖坚硬、耐磨、耐水,不会腐朽霉变,便于清洗。瓷砖的种类、花色品种也多,便于选择使用。 (展示陶器和精美瓷器的照片或看投影、录像)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合称。陶瓷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大约距今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陶器。

  生产陶瓷的主要原料是:黏土、长石、石英。黏土是自然界的硅酸盐岩石经过漫长的风化作用形成的。黏土的主要化学成分可表示为:xAl20,ySi02yH:O。不同的.黏土X、Y、Z的比例不同。高岭土是黏土矿物中的一种,又叫瓷土,瓷土的质量和烧制技术决定着瓷器的质量。

  瓷砖的优点:坚硬、耐磨、耐水、不会腐朽霉变,便于清洗。

  陶瓷的制作原料:主要是以黏土、长石、石英为主要颜料经过粉碎、成型、煅烧等过程的制品.

  陶瓷的种类、性能与应用

  1.釉面砖:是用陶土或瓷土淋上釉料后烧制成的面砖.釉面细腻,光亮如镜,便于擦拭清洗.尤其适用于厨房、卫生间以及卫生条件要求非常严格的环境的装修.

  2.通体砖:是不上釉,烧制后对表面打磨,使其有很好的防滑性和耐磨性的面砖.一般说的“防滑地砖”大部分是通体砖。

  3.抛光砖:通过通体砖抛光处理而成的面砖,薄轻但坚硬,非常耐磨。

  4.玻化砖:是一种高温烧制的瓷质砖,是所有瓷砖中最硬的一种。

  人造石材的应用:

  人造大理石:厨房、卫生间装修常常使用人造石材.例如,厨房的台面和卫生间的台面和盆材等使用的人造大理石就是人造石材.用不饱和树脂加入矿物填料、颜料和少量引发剂,经过一定的加工,可以制成色彩美丽的人造大理石.

  人造大理石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性,以及耐水、耐腐蚀、耐老化、无辐射等优点.

  人造玛瑙:以氢氧化铝代替其他矿物填料制成的具有一定透明性、色彩柔和的仿玛瑙制品.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氢氧化铝、颜料制成的人造石,质量则更好.

  二、起居室的装修

  1.玻璃

  思考:生产普通玻璃的主要原料是什么?普通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写出制造普通玻璃时发生的比学反应方程式。

  [讲述】生产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石英砂、纯碱、石灰石,玻璃成分可表示为:

  6Si02.Na2O.CaO。

  2.涂料

  【讲述】涂料可分为天然涂料和合成涂料两大类。天然涂料的使用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天然涂料资源有限,在建筑装修中几乎都使用合成涂料。合成涂料中的关键材料是成膜物质——高分子合成树脂。为减少溶剂对环境的污染,现在家庭墙面装修大量使用的是水溶性乳胶漆。

  【学生活动】根据烯烃双键能发生加聚反应的原理,自己写出醋酸乙烯酯和丙烯酸发生聚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讲述】醋酸乙烯酯一丙烯酸共聚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涂料的应用非常广泛。装修中制作家具或购买的家具都要使用涂料,涂料中的有机溶剂挥发存在着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因此光固化涂料是性能优良的环保涂料。

  思考:涂料的种类、性能与应用?

  作用:涂料涂覆在墙壁表面,能形成牢固附着的连续薄膜,可以起到保护、装饰和标志的作用.大多涂料都是有机高分子材料.

  分类: 天然涂料 和合成涂料

  涂料的成分: 包括成膜物质、颜料、溶剂和助剂

  (1)成膜物质:又称基料,是构成涂料的基础.它的作用是将涂料中的其它成分黏结成整体,当涂料干燥硬化后,能附着于被涂物表面形成均匀而坚韧的薄膜.

  (2)溶剂:包括有机溶剂(如二甲苯、甲苯、醋酸丁酯等) 和水,主要作用是使基料溶解或分散成为黏稠的液体, 以便施工.

  三、卧室的装修

  1. 木地板

  分类:实木地板和复合地板

  高档的实木地板多为硬木。木质结构疏松额度实木地板多为桦木、松木、杉木等。在安

  装前做淋漆表面处理。

  经济适用的地板:速生杨木涂上耐磨的聚氨酯硬膜漆做成的木地板。 制取:锯末、木

  屑、小径材料粉碎后用脲醛树脂或糠醛树脂黏结、模塑、热压成型形成基层,然后再起上面

  再黏结**一层印刷纸基的三聚氰氨树树脂装饰面。

  【讨论】卧室的地面装修都有哪些方法?黏合剂都有哪些用途?黏合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讲述】卧室的地面装修可以铺木地板,木地板又可分为实木地板、复合木地板、竹木地板。也可以采用镣地砖,然后贴地板革或铺地毯。生产复合木地板和各种复合板材时都要用到大量的黏合剂,黏合剂又叫胶黏剂,简称胶。生产家具和进行装修时也要用到黏合剂。

  2.粘合剂

  种类:

  1.天然黏合剂 糨糊 胶水 骨胶 皮胶 鱼鳔胶

  2.合成黏合剂 一般由黏料(基本组成,决定黏合剂的黏结性能)、固化剂、填料和其

  它添加剂组成.

  常见黏合剂 热固性树脂、 热塑性树脂、 合成橡胶、 混合型黏料

  【讨论】起居室和卧室的墙面都有哪些装修方法?你认为哪种装修方法好?说出理由。

  【讲述】墙面装修主要有三种方案,最经济的是刷白灰。白灰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另外加入少量烧碱增加牢固性:氢氧化钙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后变成坚硬的碳酸钙白色固体也具有很好的装修效果。第二种方案是贴壁纸,壁纸有塑料壁纸或塑料与金属复合壁纸。第三种方案就是刷涂料,现在家庭装修很多都采用此方案。[活动探究】通过参观访问、**研究,分析家庭装修会带来哪些污染物?家庭装修复杂化对健康是否有利?是不是越贵的材料越好?你都了解哪些因家庭装修不当而造成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实例?如何使装修带来的环境污染减小到最小的程度?

  四、室内环境污染

  化学污染:来自人造板材、涂料和黏合剂等**的有机物如甲醛、苯、甲苯、丙酮等。

  物理污染:可吸入颗粒、电磁波

  生物污染:细菌、病毒

  放射性污染:氡

  随着生活水*的提高,进行居室装修的人越来越多,但装修后的居室美观却未必舒适。装修用的材料越多,可能带来的污染物就越多。使用劣质装修材料,有的造成主人长年患病,有的甚至造成施工人员中毒晕倒。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监管力度的加大,绿色环保型装修材料会越来越多。为确保健康,一定不要购买劣质材料进行装修。装修好的房子最好请环保部门进行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并通风换气一定时间以后再居住。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5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现代教学论认为:一个理想的教学过程应该是问题循环的过程。心理学则告诉我们,青少年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要求,即渴望有尝试和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多层面、多维度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探究,当学生产生思维障碍时,应为学生提供支撑性问题,使学生克服思维障碍,保持思维的连续性,是一种优良的教学方法,是可以让学生动起来的方法。

  本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紧密联系生活,创设出多层面、多维度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探究,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化学的乐趣、奥妙与价值。

  (二)教学背景分析

  1。 学习内容分析

  (1) 课标要求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化学Ⅰ中规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有以下内容:

  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2)本节内容组成及模块教学要求

  了解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性质以及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备,认识铝的重要化合物在化学性质上与其他常见金属化合物的不同,能书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

  (3)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铝的重要化合物》是第三章第二节第二个框题,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学习该知识,不仅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离子反应等基本概念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也可以为必修2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因此,本部分内容实质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内容之一。

  2。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已有基础:

  初中已学内容“铝合金应用、铝与氧气、盐酸的反应”,高中必修1铝单质内容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 “物质的分类”和“离子反应” 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本节内容的理论*台,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生认知关键点

  学生已经学习过钠、镁、铁等金属元素,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因而对一般物质性质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困难;但是氧化铝和氢氧化铝具有两性,这是它们的独特性,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因而两性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点。

  (3)学生认知障碍点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关键点,对两性的教学采用了实验探究的方法,探究实验最关键的就在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最后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生的`已有认识中还没有两性的相关认识,这些决定了在探究实验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是本节课的主要障碍点。

  (4)学生认知发展点

  学生在学习之后,可以对“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更全面的感性认识,对金属元素的活动性顺序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对非金属元素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对元素的性质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而,对元素性质规律的理性认识飞跃是学生认知的发展点。

  3。 教学方式与教学**说明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多**辅助教学

  4。 技术准备

  实验药品:氧化铝、浓盐酸、稀盐酸、10%盐酸、浓氢氧化钠溶液,6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氨水(NH3·H2O)、蒸馏水、Al2(SO4)3溶液、氢氧化铝(提前制备)

  实验仪器:试管12支、烧杯2个(1个装胶头滴管数支、1个装废液)。

  学生分组:5人/组,共十组;小组长一人,负责本组的纪律,协调组员的具体分工

  搜集铝的化合物的相关资料并结合教学设计制作成多**课件(PPT)。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 知识与技能

  (1)以氧化铝和氢氧化铝为**掌握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和化学性质;

  (2)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氧化铝、氢氧化铝的性质及制备氢氧化铝的较优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用类比的方法认识事物和全面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深化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

  本节课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Al(OH)3的制备

  难点: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形成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过程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评价设计:

  教师自身教学评价:

  (六)教学反思

  本课时教学设计体现了“实验探究”的新课程理念,采用问题教学法,实现了“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目标,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以下三个特点:

  (1)整节课我重视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重视由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归纳问题。比如关于氧化铝的性质,我是通过生活中的问题来引导他们实验探究归纳氧化铝的性质;对于氢氧化铝的性质,我是通过两个探究实验 “氢氧化铝是否有两性?” “如何制备氢氧化铝?”来开展,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想,并由学生自己做实验来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我整节课紧紧地联系生活,从红宝石蓝宝石、酸菜鱼火锅、明矾净水、胃舒*等事例来设置问题,突出了“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目标,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验学习的价值。

  (2)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实验探究 “如何制备氢氧化铝?”这一部分,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法,力求让每个学生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不这么做会怎么样。对每个活动都力求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和师生交流,由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把以往的机械讲解变为活的思维过程。

  (3)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本教学设计以问题教学法结合实验探究法实施对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引导,使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并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从而全面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

  【总评析】

  本案例可以说是突出体现新课改的一个典型案例,虽说内容是高中的,但同样适用初中的课程教学设计。案例的分析涵盖了指导思想、教学背景、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的核心内容,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很好的参考范例,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是需要考虑到本案例涉及的这些方面的,大家可以结合本案例及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的学习和研究本案例,为自己的教学设计积累素材。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由于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没有必要将本案例所有的内容都呈现,必须要呈现的有: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有这些基本内容足够,如果时间允许,能力够强的话,可以适当增加本案例的其他部分内容。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6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让学生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并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本质。

  (3)通过设计探究性实验得到离子反应的实质和离子反应条件,并能分析离子共存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和设想验证得到离子反应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从实验现象出发探寻反应本质。

  (2)通过分析离子共存问题,让学生形成从现象到本质再到运用的思维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奠定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二. 教学重点、难点

  电解质的概念、离子反应及其条件、离子的共存问题。 三.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实验 四.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我们在学习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时,简单介绍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生成了离子的知识。那么,请问:是不是所有的酸碱盐都能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呢?哪些物质能发生电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学习新知识——离子反应。要学习离子反应的知识,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电解质的问题。

  〔讨论〕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概念: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分析:1.强调关键字。2.强调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溶液)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讨论1: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那些是非电解质?

  稀硫酸、氯化氢气体、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碳酸钙、铜、石墨、氧化镁固体、甲烷、蔗糖、酒精、葡萄糖。 小结:化合物:1、电解质:(常见的电解质)酸、碱、盐和许多金属氧化物。

  2、非电解质:(常见的非电解质)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如蔗糖、酒精等。

  讨论2:二氧化碳、氨气是否电解质? 强调电解质必须自身电离而导电。

  讨论3: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

  注:判断物质是否属于电解质: 一看:是不是化合物; 二看:是不是导电;(熔化或水溶液中) 三看:是不是自身电离。

  〔讨论〕酸、碱、盐的水溶液导电的原因。(学生阅读教材P30页)

  酸、碱、盐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物质溶于水时,离解成**移动的阴、阳离子。 〔问题〕相同条件下,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导电能力都相同吗?(引出强弱电解质) (二)强、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小结] 电解质的分类:

  1. 强电质 (全部电离)强酸:如HCl、H2SO4、HNO3强碱:如NaOH、KOH、Ba(OH)2 大多数盐:如NaCl、AgNO3 2. 弱电解质(部分电离)弱酸:如H2S、H2CO3、CH3COOH 弱碱:NH3·H2O、Cu(OH)2 其它:H2O

  〔讨论〕 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

  思考:金属和溶液导电原因的区别? 金属导电**移动电子

  溶液导电?**移动离子

  思考:电解质在一定条件下导电能力是否相同呢? 影响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主要因素 :(见点金训练P30 二 3)

  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多少(离子浓度的大小)和离子所带电荷数的多少。 练习 :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

  (1)浓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稀溶液的强。

  (2)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强。

  (3)导电性强的溶液里**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性弱的溶液的多。 练习:下列各组关于强电解质、弱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分类完全正确的是()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李季全)

  知识回顾:

  (四)电离的表示——电离方程式(见点金训练P30 二1、2)用化学符号表示电解质电离成**移动离子的过程。

  表示电解质电离的方程式叫电离方程式,简称电离式。 注意事项:书写电离方程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式子左边书写化学式,表示电解质还未电离时的状态;右边书写离子符号,表示电解质电离产生的离子;强电解质用“=”表示,弱电解质用“?”表示。

  (2)电离出的离子要标明所带的电荷数以及电性,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应等于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数。

  (3)在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且遵循质量守恒。如:Al2(SO4)3

  (4)多元弱酸分步电离,多元弱碱一步电离。如:H2CO3 FeOH) 3

  碱的电离: 酸的电离: 盐的电离:

  NaOH=Na++OH-HCl=H++Cl- Na2CO3 =2Na+ + CO32- KOH=K++ OH-HNO3= H++NO3- NaHCO3=Na+ + HCO3- Ba(OH)2=Ba2++2OH- H2SO4=2 H++SO42- K2SO4 =2K++ SO42-

  KHSO4 = K+ + H+ + SO42

  思考 · 交流:请参考酸的定义,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问题〕 请书写CH3COOH,NH3·H2O的电离方程式。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二、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离子之间进行的反应) (30页教材实验2-2)及分析 定义: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反应。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 2. 离子方程式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3.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见点金训练P32一:1、2、3) (1)写 出化学方程式(基础):

  例:2AgNO3 + CuCl2= 2AgCl↓+ Cu(NO3)2

  (2)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 写成离子形式(关键),难溶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

  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2+-2+- 2Ag+2NO3+Cu+2Cl =2AgCl↓+Cu+2NO3

  (3)删 去方程式两边形式相同的离子(途径)

  2Ag+-2++2Cl- == 2AgCl↓2+3-

  (4)整理方程式并检查 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

  相等(保证)

  + - 2Ag+ 2Cl =2AgCl↓

  Ag+ Cl = AgCl↓

  步骤口诀:一写、二拆、三删、四查拆写的规则: (1)可写成离子的物质: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 A. 强酸:H2SO4、HCl、HNO3 B. 强碱:NaOH、KOH、Ba(OH)2

  [说明:Ca(OH)2微溶于水,溶液中一般写离子,悬浊液则写化学式] C. 可溶性盐(注意记忆课本后的溶解性表) (2)仍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

  +

  -

  A. 难溶物质:BaSO4、Cu(OH)2、CaCO3、AgCl等 B. 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氨水、难溶碱)、水等 C. 气体:CO2、H2、SO2等 D. 单质:H2、Na、Fe 、O2等 E. 氧化物:Na2O、Fe2O3等

  4.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生成难溶物质,如Cu(OH) 2、BaSO4、AgCl等。 CuSO4+BaCl2=BaSO4↓+CuCl2

  (2)生成气态物质,如:CO2、SO2等。 CaCO3+2HCl=CaCl2+H2O +CO2↑

  (3)生成难电离物质,如弱酸、弱碱、水等。 NaOH+HCl=NaCl+H2O

  离子反应总是向着使溶液中某**离子数目减少的方向进行。 5.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见点金训练P32 二:1、2)

  [练习]1. 请指出下列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加以改正。

  (1)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2-+

  CO3+2H=H2O+CO2↑ 对 (2)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2-+

  CO3+2H=H2O+CO2↑ 错

  +2+

  正确写法: CaCO3+2H=Ca+H2O+CO2↑ 2.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澄清石灰水中滴入硝酸:H + OH= H2O

  +2+

  (2)氢氧化铜溶于盐酸:Cu(OH)2 + 2H =Cu +2H2O

  - 2-(3)SO2气体溶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SO2 + 2OH= SO3+H2O

  ++

  (4)向氨水中加入稀盐酸:NH3·H2O+H=NH4+H2O

  -+

  (5)碳酸氢钙溶液与盐酸反HCO3+H=H2O+CO2↑

  3. 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对不正确的指明原因。

  2-2-A. 硫酸铜溶液与硫化钾溶液反应:CuSO4 +S = CuS↓+SO4B. 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溶

  +-液反应:Ag +Cl = AgCl↓

  +2+

  C. 碳酸钡放入稀盐酸中:BaCO3+2H = Ba +H2O +CO2↑

  +3+

  D. 铁片放入稀盐酸中:2Fe +6H = 2Fe +3H2↑

  +-E、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 + OH = H2O4. 操作顺序或反应物相对量不同时离子

  方程式不同。

  例:(1)少量烧碱滴入Ca(HCO3)2溶液 2+--Ca+HCO3+OH=CaCO3↓+H2O

  (2)足量烧碱滴入Ca(HCO3)2溶液 2+--2-Ca+2HCO3+2OH=CaCO3↓+CO3+2H2O

  《离子反应》第三课时(李季全)

  思考:NaHCO3溶液与Ca(OH)2溶液混合? 1、⑴NaHCO3少量时:

  2+--Ca+HCO3+OH=CaCO3↓+H2O ⑵NaHCO3过量时: 2+--2-Ca+2HCO3+2OH=CaCO3↓+CO3+2H2O KHSO4溶液与Ba(OH)2溶液混合? 2、⑴KHSO4少量时:

  2+2-+-Ba+SO4+H+OH=BaSO4↓ +H2O ⑵KHSO4过量时: 2+2-+- Ba+SO4+2H+2OH=BaSO4↓+2H2O

  3、请写出以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①Ca(OH)2和HCl ②KOH和HCl ③ H2SO4 和NaOH④ KOH和HNO3 并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见教材32页表下) H+ + OH- == H2O( 强酸+强碱 可溶性盐+水) 思考:下列各反应中,能用离子方程式 H++OH-=H2O 表示的是()

  A、硫酸氢钠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 B、盐酸和氨水反应

  C、稀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D、醋酸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 6、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2+ 2-① 揭示了离子反应的实质 (例:Ba+ SO4 = BaSO4↓)

  ② 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 (例:H+ + OH- = H2O) 教材P3410题

  三、离子共存(见点金训练P33 三:1、2、3、4) 离子能大量共存则表示离子间不发生离子反应。

  讨论:在无色透明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2+2-+-2-2-

  A、K、Cu、NO3-、SO4B、Na、Cl、CO3、SO4

  2+、2+-- 2+3+--

  C、CaBa、Cl、NO3 D、Mg、Fe、OH、NO3

  +- 2--2--与 H不共存的离子:OH;弱酸酸根,如:CO3(HCO3)、SO3(HSO3)、 - CH3COO等

  -+2+

  与 OH不共存的离子:H ;弱碱阳离子,如:Cu+、NH4等;

  - - 多元弱酸酸式根,如:HCO3、HSO3等 练习:

  ―

  1、下列反应不能用离子方程式Ba2++SO42====BaSO4 ↓ 表示的是( ) A.Ba(NO3)2+H2SO4==BaSO4↓+2HNO3 B.BaCl2+Na2SO4==BaSO4↓+2NaCl C.BaCO3+H2SO4==BaSO4↓+H2O+CO2↑ D.BaCl2+H2SO4==BaSO4↓+2HCl 2、在无色透明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篇二:离子反应教案

  离子反应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学会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

  (3)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

  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

  学习重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法 教学用具:多**、、盐酸、醋酸、氢氧化钠溶液、氨水、灯座、灯泡、导线、酚酞试液。 用实验导入新课

  实验:浓度相同的盐酸、醋酸、氢氧化钠溶液、氨水 按课本图2-14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接通 电源,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

  填写实验报告:

  讨论:1、通过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2、为什么相同条件下的导电能力有强有弱?

  3、什么原因造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不同? [板书]一、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概念: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2举例: 强电解质:

  强酸:HCl、H2SO4、HNO3 强碱:NaOH、KOH、Ba(OH)2 大多数盐类NaCl、BaSO4

  弱电解质:弱酸 H2CO3醋酸(CH3COOH)

  弱碱:NH3.H2O 水

  -+

  3、电离方程式:CH3COOH CH3COO + H

  +-

  NH3.H2O NH4 +OH

  -

  H2O H+ + OH

  实验 用试管取2ml氢氧化钠溶液,滴酚酞试液,一边滴盐酸溶液一边观察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产生该现象原因。 [板书]

  二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写:依反应事实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基础)

  改:仅把强酸、强碱、可溶盐改写成离子符号;其它的(单质、氧化物、难溶物、弱电解

  质以及气态物等)仍用化学式表示。(关键)

  删: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并使方程式中系数为最简整数比。(途径)

  查:根据质量守恒和电量守恒,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保证)

  以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硫酸与氢氧化钾反应为例讲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讨论1:以 NaOH 溶液与盐酸的反应和 KOH 溶液与硫酸的反应为例,分析中和反应的

  实质。H++OH-=H2O

  [板书]②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揭示了离子反应的实质、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 [小结] 1、

  2、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写、改、删、查) ②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板书设计

  一、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概念: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2、强、弱电解质比较 2举例: 强电解质:

  强酸:HCl、H2SO4、HNO3 强碱:NaOH、KOH、Ba(OH)2 大多数盐类:NaCl、BaSO4

  弱电解质:弱酸 H2CO3醋酸(CH3COOH)

  弱碱:NH3.H2O 水

  -+

  3、电离方程式:CH3COOH CH3COO + H

  +-

  NH3.H2 NH4 +OH

  -

  H2 H+ + OH 二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写、改、删、查) ②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揭示了离子反应的实质 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

  篇三:离子反应教案

  第二节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3.使学生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4.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难点

  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四、课时安排

  共2课时

  五、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设疑、讲解等。

  六、教学准备

  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实验的仪器和装置。试管、胶头滴管、烧杯、量筒、铁架台、漏斗、玻璃棒、滤纸。

  0.1 mol·L-1的HCl、NaOH、NaCl、NH3·H2O、CH3COOH溶液。 1 mol·L-1的BaCl2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稀HNO3。

  七、教学过程

  [引入]回顾化学反应的分类知识。 [投影]

  [小结]化学反应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今天我们学习离子反应。 [板书]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下列物质中哪些能导电?为什么能导电?

  盐酸、NaOH溶液、NaCl固体、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2SO4溶液、Cu。 [小结]①石墨、铜能导电,因为*****移动的电子存在。

  ②盐酸、NaOH溶液、K2SO4

  溶液能导电,因为它们的溶液中有**移动的离

  子存在。

  [追问]在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里的**移动的离子是怎样产生的?可通过什么方法证明溶液中存在离子?

  [小结]①电离产生,其过程可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 ②可通过溶液导电性来检验。

  [思考]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呢?

  [板书]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讲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

  [讨论]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

  Cu、NaCl固体、NaOH固体、K2SO4溶液、C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 [小结]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电解质应是化合物。而Cu则是单质,K2SO4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而CO2能导电是因CO2

  与H2O反应生成了H2CO3,H2CO3能够电离而非CO2本身电离。所以CO2不是电解质。

  ③酸、碱、盐、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为非电解质。

  [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1—1]观察:五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是否相同?并分析结果。 (结果: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不相同) [讲述]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溶液中**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而当溶液体积、浓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移动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的**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

  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的**

  比较以上五种溶液,显然,在CH3COOH、NH3·H2O溶液中的**移动离子数目较少。

  [设问]溶液中**移动的离子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电解质的电离程度)

  [板书]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阅读]

  [图示]NaCl、CH3COOH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情况。

  [板书]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aCl、NaOH等(写出电离方程式)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H3·H2O、CH3COOH等。

  3.强弱电解质的区别。 [投影]强弱电解质的比较

  433是否属强电解质?

  [小结]BaSO4、CaCO3、AgCl虽然难溶,但溶解的极少部分却是完全电离,所以它们为强电解质H3COOH体易溶于水,但它却不能完全电离,所以属弱电解质。因此,电解质的强弱跟其溶解度无必然联系,本质区别在于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

  [思考]利用溶液导电性装置进行实验,向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加以解释,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

  [分析]随着Ba(OH)2

  熄灭 渐亮,反应为:Ba(OH)2+H2SO4=====BaSO4↓+2H2O,随着反应的进行,离子浓度将会怎样变化呢?

  [投影总结][

  【布置作业】复习、预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aCl、NaOH等。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H3·H2O、CH3COOH等。

  3.强弱电解质的区别。

  [探讨]弱电解质溶于水的电离方程式如何表示?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课时 离子反应

  教学目标:

  1.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2.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复习重点、难点: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 2;电离指电解质 ,电离过程不需要通电。 3.酸、碱、盐的电离

  酸:电离时, 的化合物。 碱:电离时, 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能生成 的化合物。 4.写出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1)HCl:; (2)NaN03: ; (3)Ba(OH)2: ; (4)CH3COOH: ; (5)Cu(OH)2: ; (6)H2S03: 。

  5.(1)电解质;在 或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2)非电解质:在或都不能导电的 (3)强电解质:在的电解质 (4)弱电解质:在的电解质

  6.离子反应指 、 之间发生的反应都是离子反应。

  7.(1)离子反应可用表示,离子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一样,也是描述化学反应的一种。

  (2)离子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都能描述 ,但离子方程式的描述更加 ,所表示的已 , 并揭示了这类化学反应的 。

  8.书写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NaOH溶液和H2S04溶液反应:;

  (2)NaCl溶液和AgNO3溶液: 。

  (3)Ba(OH)2溶液和H2S04溶液: 。

  9.利用某离子的特征反应进行检验。如Cl—跟Ag+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 ;SO42-跟Ba2+反应生成不溶于 的;C032-跟H+反应生成能使 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 。

  一、电解质中的“是与非”“强与弱” 1、“是与非”

  (1)电解质概念中的或,两种情况任取一即可;非电解质概念中的无论和都,两种情况必须同时满足。

  (2)无论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阐述的对象都是化合物。因此单质即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因此也即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3)氨气,二氧化硫溶于水均能导电,但并非它们本身能电离出**离子,而是它们与水反应的生成物NH3?H2O、H2SO3能电离出离子而导电,所以氨气,二氧化硫都是非电解质。

  (4)电离不需要通电,电离是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前提。

  (5)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等;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食盐晶体。

  (6)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故溶液显电中性,称电荷守恒。 2、“强与弱” (其所带电荷的多少。

  (3)难溶性盐(如CaCO3、BaSO4等)在水中的溶解度极小,导电能力很小,但由于它们是离子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溶解的那部分能完全电离,故它们属于强电解质。 (4)溶液导电性的强弱与电解质的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导电能力强的溶液不一定是强电解质溶液,强电解质溶液不一定导电能力强。 二、电离方程式书写注意的几个问题

  1、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强电解质用“=”,弱电解质用“ H2S HS+H H3PO4—+ ” —+ —

  2、多元弱酸的分步电离,分步书写,且第一步电离为主,各步方程式不可叠加。

  H + H2PO4+

  3、多元弱碱,分步进行,但一步书写到位:Mg(OH)2

  Mg2+2OH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7

  一、设计思想

  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具有**思考能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人才。

  化学*衡属于化学热力学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教材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要求、学生的发展和认知水*,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学生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化学*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衡的观点。

  教材以固体溶质溶解为例,分析溶质溶解过程中结晶与溶解速率的`变化,并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衡状态,以此顺势引入化学*衡状态概念,并强调在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熟悉的例子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借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化学*衡是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延伸,也是以后学习有关化学*衡的移动等知识的理论基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衡、电离*衡、水解*衡等知识的基础与核心,因此《化学*衡》是一节承前启后的关键课。化学*衡概念的建立和化学*衡特征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接触化学*衡前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可逆反应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要接受和理解化学*衡这一抽象概念并非易事。因此在学习中应集中***,采用自主学习,积极想象等学习方式提高自己观察、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方法和**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建立化学*衡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化学*衡的特征

  (3)掌握化学*衡状态的判断

  能力目标:

  (1)通过回忆比较已学知识,掌握新的知识

  (2)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习惯

  (2)结合*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衡的建立及其特征

  3、教学方法和**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引导探究、比较发现、推理论证等方法,通过复习联系旧知识,架设探究桥梁,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在引导探究、启发讨论中让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掌握知识。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引发冲突”“引导探究”“讨论交流”“答疑点拨强化拓展”“变式探讨体验归纳”“联系实际讨论应用”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讨论

  教师有目的地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各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产生质疑和提出各种假设,并寻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引入】大家都喜欢喝糖水,你们知道一块糖投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吗?糖在水里面能无限度溶解吗?为什么会饱和?饱和的实质是什么?

  【探究】实验一:以蔗糖溶解为例(结合flas***),探究溶解*衡的建立及特征,微观过程,宏观再现

  [意图:通过简单的实验演示,借助浅近的类比关系,作知识的填补,以取得学生知识基础与认知水*之间的同步,获得化学*衡的最初认识。]

  【问题】

  ①蔗糖晶体溶解时存在哪两个过程?

  ②随时间推延,两种过程速率如何变化?

  ③当两种过程速率相等时,溶液有何特征?溶液浓度是否发生变化?

  ④用何种实验可以证明饱和溶液两种过程仍然存在?

  ⑤将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是加入溶剂,原状态有何影响?

  [意图:以蔗糖溶解*衡为例,设计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2)答疑点拨,强化知识拓展

  教师引导、**好前述探究活动的讨论交流工作,并进行必要的答疑点拨;学生回忆,讨论,归纳得出溶解*衡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申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做好知识的强化与拓展。

  【探究讨论】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探究讨论,形成如下共识:

  ①蔗糖晶体溶解时存在溶解和结晶两个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

  ②随着溶解进行,溶解速率逐渐减小,结晶速率逐渐增大,最后达到相等。

  ③两种过程速率相等时,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在“外观”上晶体不再溶解也不再析出,溶质的浓度不变,即达到了溶解*衡状态。

  ④(提示:初中CuSO4晶体的制备实验)向饱和溶液中加入一颗不规则形状的晶体,放置一段时间后,晶体的形状变成规则,但质量不变,由此可以说明,溶解*衡时,溶解和结晶并未停止,仍在进行,只是速率相等。因此,溶解*衡不是静止的,是一个动态*衡。

  【flas***】再现溶解*衡时,V溶解=V结晶≠0

  将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溶解速率增大,继续溶解;在饱和溶液中加入溶剂,继续有固体溶解。所以,外界条件改变时,溶解*衡会被破坏。

  [意图:以溶解*衡为例,探究溶解*衡的特征;多**动画演示晶体的溶解、饱和溶液中晶体形变质不变、晶体溶解微观解释等,使学直观形象的探究、分析问题,并得出溶解*衡特征]

  【板书】化学*衡

  溶解*衡的建立

  1、溶解——结晶——可逆过程

  2、V溶解=V结晶≠0→溶解*衡

  (动态*衡、浓度不变、条件改变,*衡破坏)

  【探究】实验二:对比溶解*衡,探究化学*衡状态的建立:

  【投影】下表是CO+H2O(g)CO2+H2反应中起始和反应不同时间时各物质的浓度的变化(催化剂1200℃)。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8

  一、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过滤、结晶、萃取、分液、蒸馏等分离物质的实验技能,能**完成一些简单的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操作,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2.初步了解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的实验方法。

  3.结合实际事例讨论遵守实验安全守则的重要性。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分离物质等基本实验技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三、设计思路

  本课重点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让他们体验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初步了解实验方案的设计。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一个有过滤网的茶杯)让我们继续用化学家的眼光来观察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这个茶杯比普通茶杯多了一个金属网,其作用是什么?在泡茶时茶叶中能溶于水的成分形成了茶叶水,为饮用方便,我们加了一个金属网,实现茶叶和茶水的分离。

  这种分离方法就是我们曾经学习过的——过滤,哪种混合物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加以分离?用这个金属网能将化学反应生成的沉淀和溶液分开吗?实验室使用的滤纸必然具有一些——小孔,其大小刚好能使溶液通过,而留下沉淀。为了保证过滤的效果和速率,实验操作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过渡] 我们所接触到的物质往往是混合物,化学上要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首先需要将其中各组分分离**,以实现物质的提纯。分离与提纯,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分离是通过适当的方法,把混合物中的几种物质分开(每一组分都要保留下来,且与原状态相同)的过程。提纯通过一定途径获取混合物中的主要成分的过程。

  [讨论1] 现有含MgCl2和泥沙的粗食盐,请设计实验方案,由粗食盐提纯NaCl。

  实验方案:

  粗食盐混合物 粗食盐水

  食盐水(含NaOH、泥沙、Mg(OH)2)

  食盐水(含NaOH) 食盐水 精制食盐

  [过渡] 两种固体,一种可溶于水,另一种不溶,我们就可以利用其溶解性的差异,通过过滤的方法实现分离。可加入适量化学试剂,将杂质其转变为沉淀,并通过过滤的方法除去。若两种物质都能溶解于水,例如硝酸钾与氯化钠,我们如何实现其分离呢?

  [讨论2] 现有KCl和KNO3的固体混合物,请设计实验方案提纯KNO3。

  混合物中各组分都溶于水,但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降温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物质主要以晶体的形式析出。

  [小结] 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取决于混合物各组分性质的差异。

  [观察] 对比饱和溴水的颜色和溴在CCl4中的.颜色,为什么颜色深浅不同?

  分析:溴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

  思考:向溴水中加入少量CCl4,预计会出现怎样的现象?

  所谓萃取,是指利用溶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将物质从溶解度较小的溶剂中转移到溶解度较大的溶剂中,从而实现物质的富集。

  如何将水层和四氯化碳层分离?萃取之后一般通过分液的方法将互不相溶的液体分离。在实验室中,萃取和分液通常在分液漏斗中进行。

  哪些物质可以从水中提取出溴?

  萃取剂与原溶剂互不相溶;溶质在萃取剂中有较大的溶解度;溶质、原溶剂与萃取剂不发生任何反应。

  分液操作应注意什么问题?

  充分静置;保持漏斗内压强与外界大气压一致;下层溶液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上层溶液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过渡] 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是利用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实现分离,萃取则是利用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这两种分离物质的方法都与溶解性有关,我们还可以根据物质哪些性质的差异实现混合物的分离?

  粗盐的提纯中最终蒸发食盐溶液获得食盐晶体,蒸发是利用物质挥发性的差异实现分离。若我们需要的是蒸出的水分,则应如何操作?将蒸出的水蒸气通过冷凝管,再收集起来,这种方法称为蒸馏。

  蒸馏装置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需要哪些仪器?

  液体的加热、蒸汽的冷凝和冷凝液的收集。(和学生一起组装仪器)

  [结课] 此外,层析法也是一种重要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进行相关阅读。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9

  【学习目标】

  1、知道范德华力的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

  2、知道氢键的形成及对性质的影响。

  【课前预习】

  1、分析影响范德华力、氢键的因素。

  2、比较下列物质熔点的大小。

  CCl4____CBr4 NH3____PH3

  【新课学习】

  板块一、范德华力

  【问题探究一】大家知道,自然界中水存在三态变化,有固态、液态及气态水,三种状态的水,其组成与化学性质有何不同呢?分子之间是否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如有如何证明其存在?

  【结论】分子间存在着将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称为 ,是一种 作用,常见的类型有 。

  【问题探究二】参看卤化氢分子的范德华力和共价键键能的比较,分析两者的强弱关系。

  【结论】范德华力是存在于分子间的一种 的相互作用力,比化学键 。

  1、定义: 。

  2、特点: 。

  3、范德华力与化学键的比较。

  作用微粒 作用力强弱 意义

  化学键

  范德华力

  【问题探究三】参看卤素单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熔、沸点的数据,交流讨论以下问题:1、卤素单质的熔、沸点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2、导致卤素单质熔、沸点规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它与卤素单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规律有怎样的关系?

  【问题探究四】观察下表,

  分子 相对分子质量 分子的极性 熔点/℃ 沸点/℃

  CO 28 极性 -205.05 -191.49

  N2 28 非极性 -210.00 -195.81

  思考:相对分子质量相同或相近时,范德华力还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归纳整理】二、影响范德华力的因素

  1、 。

  2、 。

  【拓展视野】几种类型的范德华力:

  板块二、氢键的形成

  【知识回忆】1.解释同温同压下,O2在水中的溶解量比N2在水中大。

  2.比较熔点高低:

  (1)CH4、SiH4 (2)H2S、H2O

  【问题探究一】氧和硫同为ⅥA族元素,H2O和H2S的结构也很相似。从相对分子质量对分子间作用力和物质性质影响的角度分析,应该是H2S的沸点高于H2O,但通常情况下,H2O是液体(沸点为100℃),H2S是气体(沸点为-61℃)。你知道导致H2O沸点“反常”的原因吗?

  (结合图:一些氢化物的沸点)

  【介绍】氢键的形成过程

  【归纳整理】1、氢键的形成过程

  2、氢键的形成条件

  3、氢键的特征

  4、氢键的强弱(与范德华力相比)

  5、氢键的表示方法

  【问题探究二】1、写出氨气溶于水后,可能存在的氢键。并指出溶质与溶剂分子间最可能的氢键。

  2、醋酸分子在气态时常以二聚体形式存在,请写出二聚体分子,并标明氢键。

  3、试分析下列两个物质分子可以在什么部位形成氢键?

  【归纳整理】6.氢键的类型

  邻羟基苯甲酸和对羟基苯甲酸的氢键类型分别为: 。

  【问题探究三】1、冰的熔化热为5.0kJ/mol,冰中的氢键键能为18.8kJ/mol,液态水中有氢键吗?

  2、比较HF与H2O的沸点高低,请推测可能的原因。

  【归纳整理】7、氢键的存在

  【问题探究四】1、解释氨极易溶于水的原因。

  2、比较氟化氢与氯化氢熔点的高低。

  3、比较下列两种物质的熔点的高低。

  【归纳整理】8、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氢键对物质熔沸点的影响:一般来说,有 无;分子间 分子内。

  (2)氢键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交流与讨论】见书P53

  【课时训练】

  1.当干冰气化时,下列所述各项中发生变化的是( )

  A.分子间距离 B.范德华力 C.分子内共价键 D.化学性质

  2.固体乙醇晶体中不存在的作用力是( )

  A.离子键 B.极性键 C.非极性键 D.范德华力

  3.下列物质性质的变化规律与分子间作用力有关的是( )

  A.HF、HCI、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

  B.金刚石的硬度大于硅,其熔、沸点也高于硅

  C.NaF、NaCl、NaBr、NaI的熔点依次降低

  D.F2、Cl2、Br2、I2的沸点依次升高

  4.共价键、离子键和范德华力是构成物质时粒子间的不同作用力。下列物质中,只含有上述一种作用力的是( )

  A.干冰 B.氯化钠 C.氢氧化钠 D.碘

  5.下列物质,微粒间只存在范德华力的'是( )

  A.Ne B.NaCl C.SiO2 D.Na

  6.常温下三氯化氮(NCl3)是一种淡黄色液体,其分子结构呈三角锥形,以下关于NCl3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中N—CI键是非极性键 B.分子中不存在孤对电子

  C.它的沸点比PCl3沸点低 D.因N—Cl键键能大,它的沸点高

  C.共价键 D.金属离子与**电子间的作用力

  7.分子的范德华力为 ,化学键为 ,则 、 的大小关系是( )

  A. > B. < C. = D.无法确定

  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极性分子中的化学键都有极性

  B.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

  C.HI分子间作用力比HBr分子间作用力大,故HI没有HBr稳定

  D.双键和叁键都是重键

  9.下列物质内部微粒间既存在极性键又存在非极性键还存在范德华力的是( )

  A.CO2 B.H2O2 C.H2O D.CH3CH2OH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间作用力是分子间相互吸引力的总称

  B.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的液化起一定作用

  C.分子间作用力只存在于化合物之间

  D.分子间作用力是一种特殊的化学键,只不过比较微弱而已

  11.在解释下列物质的变化规律与物质结构间的因果关系时,与化学键的强弱无关的变化规律是( )

  A.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

  B.金刚石的硬度大于硅,其熔点高于硅

  C.NaF、NaCl、NaBr、NaI的熔点依次减小

  D.F2、Cl2、Br2、I2的熔沸点逐渐升高

  12.分析下列各物质的物理性质,判断构成固体的微粒问以范德华力结合的是( )

  A.氮化铝,黄色晶体,熔点2200℃,熔融态不导电

  B.溴化铝,无色晶体,熔点98℃,熔融态不导电

  C.五氟化钒,无色晶体,熔点19.5℃,易溶于乙醇、丙酮中

  D.溴化钾,无色晶体,熔融时或溶于水时能导电

  13.下列各组物质汽化或熔化时,所克服的粒子间的作用力属于同种类型的是 ( )

  A.碘和干冰的升华 B.二氧化硅和生石灰的熔化

  C.氯化钠和铁的熔化 D.苯和乙烷的蒸发

  14.在单质的晶体中,一定不存在 ( )

  A.离子键 B.分子间作用力

  C.共价键 D.金属离子与**电子间的作用力

  15.下列四组物质中,两种分子不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总数的是 ( )

  A.H2O2和CH3OH B.HNO2和HClO C.H2O和CH4 D.H2S和F2

  16.共价键、离子键、分子间作用力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间的不同作用力,下列晶体中,存在两种作用力的是 ( )

  A.氯化银 B.过氧化钠 C.干冰 D.金刚石

  17.现有如下各说法:

  ①在水中氢、氧原子间均以化学键相结合;

  ②金属和非金属化合形成离子键;

  ③离子键是阳离子、阴离子的相互吸引;

  ④根据电离方程式:HCl=H++Cl—判断HCl分子里存在离子键;

  ⑤H2分子和Cl2分子的反应过程是H2、C12分子里共价键发生断裂生成H、C1原子,而后H、C1原子形成离子键的过程;

  上述各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②⑤正确 B.都不正确 C.④正确,其他不正确 D.仅①不正确

  1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氧气的沸点低于氮气的沸点 B、稀有气体原子序数越大沸点越高

  C、分子间作用力越弱分子晶体的熔点越低

  D、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小越易失去电子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10

  【学习目标】

  1.掌握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强、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的差异及原因;

  3.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物质结构的关系。

  4. 通过对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学习,掌握学习概念性知识的常用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5.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预习】

  1、你能解释下列事实吗?

  (1)、潮湿的手触摸正在工作的电器时,可能会发生触电事故。

  (2)、电解水制H2 、O2时,为什么要向水中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或H2SO4?

  2、电解质——在 能够导电的 。如 等;

  非电解质——在 都不能导电的 。如: 等。

  3、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①铜 ②氨水 ③CuSO45H2O晶体 ④盐酸溶液

  ⑤石墨 ⑥酒精 ⑦碳酸钠 ⑧蔗糖

  【课堂教学】

  为什么我们电解水制H2 、O2时向水中加入的是少量的NaOH溶液或H2SO4,而不是氨水或醋酸呢?

  分析可能原因,设计实验、讨论方案。

  【活动与探究】

  1.我们将相同浓度的盐酸和醋酸来举例,根据经验,你认为它们的电离程度有无差异?

  2.若按如下方案进行实验,请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①测量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mol/L的盐酸和醋酸的pH;②在两支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mol/L的盐酸和醋酸,在两个气球中分别加入经砂纸打磨过的长度相同的镁条,然后将气球套在锥形瓶口,同时将气球中的镁条送入锥形瓶中,观察、比较气球鼓起的快慢等现象。

  盐酸和醋酸的性质比较

  醋酸 盐酸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溶液的pH

  与镁条的反应

  【重点剖析】

  1.金属与盐酸等酸溶液反应的本质是金属与 反应;

  2.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和醋酸分别与金属镁反应, 与镁的反应速率明显较快;

  【学生归纳】

  当两种不同强度的酸浓度相同时, 是不同的。

  【阅读课本后分析】

  第59页的图 盐酸与醋酸在水中的电离示意图

  实验研究表明,有一些电解质(如硫酸、氢氧化钠、氯化钠等)在水溶液中能 ,而有一些电解质(如醋酸、一水合氨等)在水溶液中只能 。

  【归纳总结】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学生归纳】

  强 、弱电解质的比较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电离程度

  存在形式

  化合物类型

  【问题探究】

  (1.)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强吗?

  (2.)难溶物一定是弱电解质吗?

  (3.)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强于弱电解质溶液吗?

  (4.)CaCO3、Fe(OH)3的溶解度都很小,CaCO3属于强电解质,而Fe(OH)3属于弱电解质;CH3COOH、HCl的溶解度都很大, HCl属于强电解质,而CH3COOH 属于弱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其溶解性有无必然联系?怎样区分强弱电解质?

  【学生归纳】

  强、弱电解质的判断标准:(关键是)

  【课堂巩固】

  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_ __,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_________ ,属于弱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 __.

  a.铜丝 b.金刚石 c.石墨 d.NaCl e.盐酸

  f.蔗糖 g.二氧化碳 h. 浓硫酸 i.硫酸钾 j. 醋酸

  k. 碳酸 l.碳酸氢铵 m.氯气 n.硫酸钡

  【问题解决】

  相同浓度的氢氧化钠和氨水的电离程度有无差异?提出你的假设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完成下表。

  实验假设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结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