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观潮片段教学设计(14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观潮片段教学设计篇一
1围绕"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句话进行读和悟
2突出"善哉","知音"两个词的教学
二,教师教法
1,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增强语感
2,点拨引导,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三,学生学法
1,自读自悟,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2,自由探究,学会联系生活实际,用变通的方法,来感悟文言语言
3,展开联想和想象,学会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
四,教学步骤
(一),延续前文,读文引入
(提前板书课题)同学们,通过前文的学习,你一定能将课文读好了吧,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请大家注意听他的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学生点评
老师点评:(点评中突出:课文中最难读的两个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本文中最容易读破的一个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生读好了课文,随机总结孩子们是如何读好的,进行方法的指导:读准字音,读对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正确读出语气等)
(在前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
(二),联系实际,理解善哉
1,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这样赞叹 ——指课件
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怎么赞叹 ——指课件
2,换位体验: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高山,你会怎么赞叹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流水,你又会怎么赞叹
(让学生说三到四个不同的答案,对于"善哉",学生会说"真棒","太妙了"等,也同样让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然后小结:真是太好了!你们的回答"善哉")
3,指导学生读
总结学法:其实看字面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变通它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我们联系生活来理解古文中的.词语,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感觉到了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这样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检查与训练)
4,作为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肯定不止表现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学生自由回答)
5,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课件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6,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炊烟……子期会怎么赞叹 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课件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想象,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三),联系课文,感悟知音
一,相遇知音
1,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引读)——"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示)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无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2,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让我们再读课文这些文字,一起感知知音相聚的欢乐与融洽齐读
(此时学生定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间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像这样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二,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课件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预设答案: 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终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手指课件)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 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段话(课件示,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层层推进,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观潮片段教学设计篇二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最后一自然段,再互相讨论一下,该怎样读好些。(学生反复朗读后讨论)
师:谁能把这一段读一读?(学生朗读)
师:读得真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高尔基不愿意见记者,但他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所以前一句要读得平淡一些,后一句要读得热情一些。
师:确实是这样。你从哪里可以看出高尔基非常希望小男孩再来?
生:前面有一句“是个小男孩吗?”还有这一句中的“一定”。
师:对!那么高尔基为什么不愿意见记者,却又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呢?(学生讨论交流)
生:记者来肯定是为了宣传高尔基,高尔基不感兴趣,所以不愿意见。小男孩来照像是为了给班级办墙报,是为了学习,所以高尔基尽管忙,还是热情接待了他。小男孩子没有能照成像,肯定会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来。
生:不光是小男孩失望,班里的同学们也肯定会失望的,高尔基是不会让同学们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来。
师:是啊!你看高尔基多么关心孩子们,爱护下一代啊!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小男孩子会再来吗?
(生读课文)
由读入手,在读的过程中领悟情感,体验高尔基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爱护;在读中想象,让这浓浓的情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受到情感的熏陶。
试用修订版大纲中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阅读教学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上面的.两个教例,在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
“吩咐”一词在文中包含着的内涵: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爱所感染,因而也就听从“吩咐”,任其“摆弄”。从中足以看出高尔基的童心童趣和对小男孩的喜爱。一般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因而这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学生很难体会出来的。教例中紧扣“吩咐”一词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爱之情,这就是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情感是附载在语言文字这一客体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如果说“吩咐”一词着重表现的是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的话,那么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则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整个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这种情感是那样的强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教例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情和“一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达到了“在读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有了这种体验和感悟,“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而热切希望小男孩能再来”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再读全文并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的想象,进一步把他们引进课文规定的情境之中。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学生会自然地由此想到高尔基还会等待小男孩来吗?可以想见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更加深刻。在他们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让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浓浓爱意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观潮片段教学设计篇三
1、揭示课题:
同学们,学完了安徒生著名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优秀的外国短篇小说《凡卡》。
2、补充资料,了解背景: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出示资料,默读思考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是分哪几个部分来写的?
(课文主要写了凡卡写信给他的爷爷,告诉爷爷他在莫斯科鞋匠家里当学徒的生活很痛苦,想让爷爷接他回去。课文大致可以分成准备写信、写信、寄信三个部分。)
2、交流初读课文时遇到的困难,扫除阅读障碍:
⑴ 读准读通外国名字。齐读,先把它们读正确,然后说说他们是故事中的什么角色。
课件出示:
⑵ 理解生僻词语,了解多音字的字音、字义。如,“楦头”“摩平”。
⑶ 交流生字表中容易写错的`字:
如,“蘸”字是上下结构的字,不能写成左右结构。“撇”字的右边不能写成“宽敞”的“敞”等。
1、初读信的内容,整体感知:
⑴ 凡卡在莫斯科当学徒,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为什么请求爷爷把他接回乡下?快速浏览课文,把信的内容标出来,看看是哪几个自然段?
⑵ 把信的内容连起来自由读一读,读后讨论,看看凡卡在信中都写了什么。
2、细读信的内容,感受凡卡的痛苦生活:
⑴ 通过读信,你了解到凡卡在老板家过着怎样的生活。联系课文具体谈谈。
⑵ 学习第8自然段和第15自然段中写凡卡痛苦生活的部分,了解凡卡挨打、挨饿、睡不好觉的痛苦。
① 课件出示第8自然段,自由读,注意用红线标出的词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第8自然段,红线标出“揪、拖、揍、捞、直戳”等词语。)
② 教师范读第8自然段写凡卡挨打的片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象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③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④ 经常挨打还只是凡卡痛苦生活的一个方面。除了挨打,凡卡还经受了哪些痛苦呢?
(挨饿、睡不好觉。)
⑤ 小结:
9岁的凡卡在老板家过的就是这样痛苦的生活:挨打、挨饿、整天干活还睡不好觉。没有自由,没有尊严,连做人的基本权利都没有。所以,凡卡才写信乞求爷爷赶快带他离开,逃离这种非人的生活。
3、学习第8、10、15自然段中写凡卡乞求爷爷接他回家的部分,进一步感受凡卡的痛苦。
⑴ 他是怎样乞求爷爷的呢?找出凡卡乞求爷爷带他离开的段落和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⑵ 指导朗读信中凡卡乞求爷爷带他离开的三段话。读出他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4、自由朗读课文第11自然段,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莫斯科是个很繁华热闹的城市。)
5、既然莫斯科这么繁华热闹,凡卡为什么还要苦苦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呢?
6、小结:
现在我们读完了凡卡的信,知道凡卡在城里当学徒,挨打,挨饿,整天干活,睡不好觉,生活非常痛苦,所以他哀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
7、质疑:
关于凡卡的信,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相机说明第10、11、12自然段引号的用法。)
8、凡卡小小年纪就受尽了苦难,那么他的命运将会怎样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同学们课后把本课的生字组成词语抄写在作业本上。
观潮片段教学设计篇四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作者是丰子恺,是一篇有趣而意味深长的散文。全文以拟人手法写出一只手,五根手指各有不同。丰子恺手指片段教学设计,我们来看看。
教师:听说大家都喜欢漫画,今天来欣赏一下。(欣赏丰子恺人物漫画)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有趣)
教师:这几幅漫画幽默风趣,充满了生活气息,让我们看见忍不住就想笑。
一、漫画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这些都是丰子恺的作品。介绍丰子恺:著名作家、漫画家。以前学过的《白鹅》。揭题《手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词句概括最喜欢的一个手指的主要特点,写在练习纸的表格中。
2、交流反馈:同学们都完成了,我们来看一看这一位同学是怎样填写的。请你来读一读,认真听,仔细看,评一评他所写的词句有没有概括了这个手指的特点。(学生交流评议,教师即时用红笔修正)
出示部分学生的作业。
请生补充;教师引导概括。
3、学生修改自己的表格内容。
三、介绍五指,感受语言。
1、教师:丰子恺先生写的课文,如同他的漫画一样让人忍不住想笑。今天我们要来介绍一下他笔下的手指。
2、第一次介绍:屏幕出示要求:介绍你喜欢的手指。大声读一读相关段落,用笔画一画重点的词语,记一记生动的句子。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第二次介绍:向同桌介绍你喜欢的手指,可以看看自己填写的表格,可以用上自己的语言。
4、第三次介绍:请学生来介绍,认真听,好在哪?还有什么地方需要补充。 (学生的介绍比较概括、理性,干巴巴。没能运用生动的语言。)
(1)教师:他把中指的特点介绍得非常有条理,清楚。
教师现场采访介绍同学:你为什么把中指的这个特点介绍的这样具体?
出示: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高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品味语言。
教师:关公和周仓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民间传说中,他们都以关羽护卫的形象出现,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让我们由手指联想到了人,三指的关系描述的相当传神。
教师小结:用上趣味性的句子,可以把我们的介绍更加生动。
(2)介绍食指
徐老师发现他在介绍的时候声音清楚响亮,落落大方,介绍的时候就就应该这样。
(3)介绍小指、无名指。
学生:舞蹈演员。(请学生演示舞蹈中的兰花指。)
学生评议:他介绍的非常具体,而且说出了他们的用武之地。
5、第四次介绍:有条理、有趣味,落落大方地向大家介绍你喜欢的手指。 请学生上台介绍。
学生评议:说出了优缺点。用上了自己的语言。
6、小结:五个手指各有所长,正所谓——(出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四、练习仿写,学会运用。
1、教师:(图片出示身上的五官)不仅仅是我们的手指,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事物会让我们有所感悟。看,老师给我们大家带来了一些有趣的图片,提出要求:我们身上的五官也同样具有不同特点,我们学着幽默风趣的语言,选择其中一个来写一写。出示要求:仿照文中的一指,选择其中一个,写一写我们的五官。
2、交流:
介绍鼻子:让我们生存,让我们呼吸的第一高手,我看非鼻子莫属。他是由两个双胞胎兄弟组合而成,或矮矮的,扁扁的??
(学生评价:特点介绍出来了;语言幽默风趣。)
介绍眼睛:眼睛位于五官的最上方,是非常忙碌的器官。这花花绿绿的大千世界靠他传递到我们的脑海中??
边读边修改自己的习作片段。
3、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通过介绍手指再一次领略了丰子恺幽默传神的语言风格,而且还学着进行了创作,了不起。
同学们,真实生活中到处充满着美,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平凡的.小事、普通的事物常常会让我们有所启发。
4、推荐阅读: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丰子恺儿童漫画选》《小学生丰子恺读本》送给班子的图书角,大家可以轮阅。感受丰子恺漫画的而幽默和他漫画般简练传神的语言风格。
5、课外作业:学习课文的写法,完成习作《五官》
板书:
手指
有条理 有趣味 落落大方
幽默传神
今天我们学习《手指》一文。我先把几个层次不同的问题列出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老师适当微调,然后分组活动。学生积极性很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一组:
题目: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找出它们的短处和长处。
(1)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2)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3)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4)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第二组:
题目: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体会作者不同的表达方法。
大拇指:……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这里作者运用了排比句式表达出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
食指:……拿笔的时候,全靠它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这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奋麦粒、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点。
中指: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
无名指和小指: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这里用的是设问的句式。
第三组:
题目: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作者用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的全体,说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
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是“手指”。来,伸出你的一只手,让我们来叫出这五根手指的名称吧!
2.引导学生依次说出五根手指的名称。
3.师:这五根手指我们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却很少有人去仔细想他们,我国著名作家丰子恺先生就仔细研究过他们,并且把他们想象成具有不同姿态、不同性格的人。不信?请看文中插图(引导学生看插图,)有趣吗?你能用一两个词语描述一下他们吗?(学生描述教师点评)其实,不仅插图有趣,丰老先生对这五根手指的描述更有趣,并且还向我们阐明了一个人生的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入文中。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看看文中都写了哪些内容,然后将屏幕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大屏幕出示)这篇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指出;接着以风趣的语言具体描写;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 。
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这篇文章结构非常清晰,首先—— (大屏幕出示)这篇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以风趣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不同的特点;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 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
这样的写作顺序属于总——分——总,使整篇文章清晰严谨,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三、 细读课文,感悟写法。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从中找出最能概括全文的一句话。找到了吗?来,让我们来齐读这一句话。(板书: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2.师:这一句话概括指出五根手指姿态不同,性格不同,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那么,五根普通的手指,在作者眼中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长处与短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对大拇指的描写吧。
(二)研读第2自然段,了解大拇指
1.师:下面,老师找一名同学朗读一下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找出最能概括大拇指短处与长处的词语来。
2.全班交流。(大屏幕出示表格)谁来说说大拇指的短处是什么,长处是什么(随机填写表格:形状不美最肯吃苦)
3、感悟写法。
师:作者是如何描写大拇指的短处的?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重点引导:(大屏幕出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他只有一个。 作者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寥寥几语便使大拇指的姿态跃然纸上。大家注意“他”这个字,你有什么体会?(生说)一个“他” 字让大拇指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的人,有趣吗?你能读出这句话的趣味性吗?(生读)这个“他”字贯穿全文,突出了丰老先生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大家要注意品读、感悟。 师: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大拇指的长处的?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重点引导:(大屏幕出示)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由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
观潮片段教学设计篇五
认知目标的达成:
懂得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能力目标的达成:
在老师的重点讲解下,学会描写人物外貌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习作水平。
情感目标的达成:
通过微课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写作的积极性、自主性。
这堂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有着五年的写作功底,积累了一定的词语,但是,文章的创新意识不强,千篇一律,没什么特色。怎样通过外貌的描写就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外貌描写要注意什么?如何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地描写?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却是有难度的。希望通过这短短的视频,紧紧抓住外貌描写的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人物描写需要掌握的几个要点:有顺序、抓特点、用修辞、积词语。
学会观察人物的特点。
由于是采用“一对一”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简单,重点突出,简单易懂,教学的有效性高。老师总结描写方法,直接传授习作技巧,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什么是外貌描写?外貌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喜好。(微点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明确本次微课目的。)
方法一:描写有一定的顺序。
片段对比,思考喜欢哪个片段描写?为什么?
出示两个片段:
(1)门一开,班主任领进一位女生。她长得很好看,衣着朴素。“我叫小丽,请多关照。”简单的开场白后,她被分到我的旁边,以后我们成了同桌。
(2)门一开,班主任领进一位女生。她中等个儿,梳着两根羊角辫,黑里透红的脸上,有一对明亮的眼睛。穿着一身洗的褪了色的学生装,裤子的膝盖处还缀着两个像眼睛一样的补丁。“我叫小丽,请多关照。”简单的开场白后,她被分到我的旁边,以后我们成了同桌。
我们不难发现,在第二个片段里对人物的外表进行了透彻地分析,从整体到局部,从上至下,让读者一下子就记住小丽。
总结:人物片段描写首先要注意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上至下。(微点评:从片段中寻找差异,迅速掌握观察的顺序。片段简单易懂,适合微课方式的学习内容。)
方法二:抓住人物特点。
1、游戏:“猜猜他是谁?
出示三个片段,让学生猜一猜描写的是谁?
(1)只见他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件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衣服,系一条花布手巾,提一柄九齿钉耙。
(2)他有三头六臂,脖子上套着乾坤圈,脚踏风火轮,威风八面。
(3)他身穿金光闪闪的战袍,头戴金冠,手持从东海龙宫掠来的金箍棒,显出一副威武霸气的样子。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透露出铲除一切妖魔的决心。浑身透露出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
没错,就是猪八戒、哪吒、孙悟空。因为这三段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这点是最重要的,就像画漫画一样,要能够让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是谁,那是因为作者仅仅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进行夸张化,写作文也是一样的。
总结:外貌描写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人物的特点。(微点评:选取学生熟悉的人物,更便于学习人物描写的技巧——抓住人物特点。)
2、练习巩固:诊断毛病。
出示片段:走到镜子前面看一看:浓密的`眉毛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还有一张红红的小嘴巴能说会道,这就构成了一个这样的我。
分析:外貌描写模式化,没有突出特征
修改:我呀,小头长脸像母亲,浓眉大眼像父亲。不够白净的脸上有许多褐色的雀斑。由于读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我成了近视眼,这不,最近我的鼻梁上又多了一副眼镜。别看我不漂亮,我可从来没为我的容貌烦恼过。
总结:抓住外貌特征具体描写,文章不仅形象生动,读者对主人公也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微点评:在前面简单而有针对性的学习后,学习分析片段并进行适当的补充,让文段更具体。有了之前的铺垫,学习者会有更多的想法。)
3、片段赏析(一):
(1)金豆才七岁,头发披散着,垂到脖子边,见人就羞得把头低下去,或者跑开了又悄悄地望着人,或者等你不知不觉时猛然叫一声来吓唬你。
(2)她大概叫琅琅,一头柔软的卷发,凸额头、塌鼻梁,穿一件红底白点小罩衣,总是不声不响,像个静默的小哲学家似的。
(3)女儿长得像她娘,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清,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
总结:抓住特点的外貌描写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以上三个片段我们发现金豆是个怕羞但天真、活泼的小女孩;琅琅则是个非常文静的小孩子;而片段三的小女孩应该非常聪明。
4、片段赏析(二)
除夕晚上,儿子、孙子都来到她身边,她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就像盛开的菊花瓣,每根皱纹里都洋溢着笑意。
一天,她的老伴儿病倒了,她脸上珠网般的皱纹更深了,两道眉毛拧成的疙瘩锁到一块儿了。
她望着老伴儿的遗像,嘴唇微微抖动着,刀刻般的皱纹里,流淌着串串泪珠。
总结:人物的外貌描写不仅能体人物的性格特点,还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情感。仔细欣赏一下三个片段。你能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吗?(微点评:选取了表现人物性格明显的片段,让学生知道外貌描写不仅是外貌的描述,更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与之前的片段不同的是,体现出更深的层次。)
方法三:妙用修辞手法
片段对比,突出运用修辞的优势
运用前:你也带孩子,人家也带孩子,你带的孩子又脏又瘦,人家带的孩子又白又胖。
运用后:你也带孩子,人家也带孩子,怎么你带的就跟才从垃圾堆拣出来的似的,人家带的就像才剥壳的鸡蛋心子,又白又光鲜。
总结: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微点评:让学习者知道,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能使人物更形象。教学目的明确,片段的选取有针对性。)
方法四:积累词语
出示描写人物各部分特点的成语,有描写脸部、头发、身材等,为学生提供参考。(微点评:不仅能给学习者提供适当的资源,也让他们能积累一定的学习素材。)
希望你拥有一双发现个性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有一支神笔去描绘生活,都有一颗盲人似的心灵去感悟生活,这样我们的文章就会多姿多彩形象生动。(微点评:用鼓励的话语结束本次微课学习,希望学习者能以积极的、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习作当中,掌握描写人物的基本技巧。)
观潮片段教学设计篇六
案例:
学生顺利学完了《荔枝》这篇课文后,我问他们: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起初,教室里没有反映,沉默了一会儿,有同学举手,犹豫地说:老师,我觉得我懂了,可是我不理解肖复兴的母亲为什么明知儿子在安慰她而已,却依然很高兴。这个问题,学生们刚才已经讨论过,现在她再次提出来,是为什么呢?我问其他学生:你们明白吗?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原来,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他们懂了,但是从精神层面来说,他们是不理解作者母亲的心理的。于是,我结合课后的一个选做题,提出这样一个要求:回家给妈妈洗一次脚。注意观察妈妈的动作、神态、语言。
习作课上,我问他们:你们为妈妈洗脚,妈妈有什么反映?教室里热闹起来,他们兴奋地说起了自己为妈妈洗脚的事。
我给妈妈洗脚,我妈妈特别高兴,说我长大了。
我妈妈高兴得合不拢嘴,她一直夸我懂事了!。
我给妈妈洗脚,觉得她皮肤是那么的苍老,我感觉妈妈太累了!。
我妈妈昨天干活累了,我给她洗脚,妈妈问我怎么想到的,我说是老师布置的任务。有同学说。
我一听,有趣,就问他:你妈妈很失望吗?
他说:我以为妈妈会不高兴的,可没想到我妈妈还是很高兴。
这时我瞅住时机,继续对他发问道:既然母亲知道这个是你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做的,那她为什么还这么高兴呀!
是这样的。别的同学插嘴说,我妈妈也是这样的。我还问妈妈为什么明知儿子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才那样做的,她却依然很高兴,我妈妈说,做母亲的都是这样的,这就是母爱。
教室里又沉默了下来。我很欣慰,孩子们终于真切地理解了母爱,我说:是的,母爱就是这样无私,你们高兴母亲就高兴,你们的孝心,哪怕是被动的孝心都会让母亲很高兴。母亲的爱天天如此,只是我们以前没有用心去感受。
然后,我请他们把自己为妈妈洗脚的事写下来,并把自己的感受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学生埋头写起来,一篇篇优秀的日记便交到了我的手里。
反思:
著名教育家于永正老师说:语文学科要让学生学会依凭语言领悟语者的思想感情,依凭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一学习过程本质上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过程。忽视精神搞语言训练,丢开语言抓精神培养,都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我的这个教学案例,就是努力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去感受思想,在实践中获得真知的。回顾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发展,可分为这样几个层次。
一、阅读文本,认识母爱。原定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去认识母爱,他们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以及教师的讲解,模模糊糊地感受母爱是这样的。然而由于他们的年龄和阅历,让他们无法从情感上去理解。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此结束,似乎也不能算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然而这是多么遗憾!
二、创设情景,感受母爱。我根据学生的困惑让他们为自己的妈妈洗脚,孩子们很懂事,都认认真真地去做了,他们无一例外地得到了母亲的赞许,感受到了自己的母亲同文中的母亲一样会为了孩子的孝心而高兴。其实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孩子们的身边发生,可是孩子们往往忽视,这个作业让学生认真地感受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同时许多学生也理解了做母亲的.辛苦,当学生看到母亲赞许的眼神、幸福的表情,他们对母爱的感受深了一层。
三、实践中获得真知,理解母爱。学生亲身感受了母爱,再回到文本,他们发现原来母爱就是这样的,天下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原来的困惑消失了,他们终于理解了文本,理解了天下的母亲。这样的理解就不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表面解释,而是透过语言文字,联系生活实际,认同了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发了孩子们心中深出的共鸣。
四、凭借语言,赞美母爱。如果在学生理解了母爱后,就此打住,那么,这将是不伦不类的课,学生在语文素养上的进益会很小。我提供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说,让学生依凭口头语言表达思想情感,进一步让学生写下来,让学生依凭书面语言表达思想情感,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因为作文来自生活实际,大多数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幸福地赞美着自己的母亲。
观潮片段教学设计篇七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认识后天的教育对于成才的重要性。
2、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导入:
我们学了《伤仲永》,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个神童变成庸人的故事;一个白天鹅变成“丑小鸭”的故事;一个天才的悲剧。)
二、探究:
(一)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等式:天才=人才?
你认为这个等式成不成立?
从《伤仲永》着篇课文里我们知道这个等式是不成立的。
同学们,根据你们的了解,方仲永是天才吗?
当然是。他五岁还不认识书写工具时就能写诗,并“自为其名”,他才思敏捷,“指物作诗立就”,而且诗的“文理皆有可观者”。
不过他后来怎样呢?十二三岁时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七年后“泯然众人矣!”这位天资过人的.神童最后并没有理所当然地成长为人才。
(二)仲永由神童变成众人的悲剧是怎么造成的呢?(你认为是谁的错?)
1、是方仲永的父亲错了,因为他“不使学”。
(他的父亲也没有错,因为他家里很穷,人在不能生存的情况下,肯定要想办法来生活啊。)
2、是他同乡造成的这个悲剧,因为他们“宾客其父亲,以钱币求取方仲永的诗”。(都是金钱惹的祸,做为父亲当然也期望聪慧的儿子有朝一日,也能前程似锦。可如果不是乡亲们用钱来买仲永的诗,他父亲也不会那么去做。这也是当时封建社会下农民阶级的悲观命运的映射。)
反对:宾客也没错,难道花钱欣赏别人也有错吗?
3、是方仲永自己的错,因为他没有极力的.吵他的父亲送他上学。
(方仲永没错,从“日攀仲永环谒于艺人”中的“攀”可以看出,是他父亲强迫他去的,并不是他自己想去。)
追问:假如他极力的吵着要上学能如愿吗?(封建家长制下,忠孝伦理下,仲永再怎么反抗也是徒劳的。封建社会中有很多的贫困子弟如果能接受教育,都能够成才,可事实上他们都读不起书啊!)
4、作者、作者的舅舅错了。
他们应该劝仲永的父亲送他去上学。
追问:那么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或作者的舅舅,你会怎样劝仲永或仲永的父亲。
观潮片段教学设计篇八
1. 学习《荷花》一文的写作方法,能对事物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
2. 学会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3. 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能对事物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
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一课时
多媒体课件
1. 出示荷花图片,谁来说说:这是些什么样的荷花?
2. 要怎样才能把一种事物说具体、写生动,一直是个让我们头痛的问题,对吧?可是有人却能把一件普普通通的事物写得详细而生动,我们今天也来学学他把事物写生动、写具体的方法吧!
1、(出示第二自然段)大家快速地看一看,这段话出自那篇课文?
2、对,这段话出自叶圣陶爷爷写的《荷花》一文,接下来咱们边读它,边思考:这段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荷叶和荷花? (指名答,板书:颜色 样子 )
3、颜色描写的指导
(1)句子中的哪些词是写它们的颜色的?(指名答后,变色显示)
(2)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写颜色的词?(指名说)
(3)老师也搜集了不少写颜色的词语,我们来读一读吧(齐读)。
(4 )这些词语可以随便乱用吗?对,我们要学会选择合适的词语来对事物进行描写。比如:玫瑰,我们可以说( )的玫瑰……
(提示孩子:同一种颜色用不同的词语来描绘,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4、样子描写指导
(1)我们再来看看哪些句子是写荷叶及荷花样子的。(指名答,变色显示)
荷叶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把荷叶比作了什么?(大圆盘)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修辞手法?(板书:比喻)
(2)你会说比喻句吗?那我们来试着说几个比喻句吧!
太阳像个_________。
荷花的花瓣全展开了,看上去就像_________。
那一个个的花骨朵好似_________。
荷花
(1)这些荷花有几种不同的姿态?
(2)为了把这几种不同的姿态描写,更好地组合在一起,作者用了一组关联词,你能把那组关联词找出来吗?(有的……有的……有的)
5、抒情指导
看到这么迷人的景象,作者忍不住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抒发自己的——感受。(板书 感受)来,我们一起来读读作者的感受。(出示范文第三自然段,齐读。)
1、(出示范文二、三自然段)你看,刚才我们只能用一句话来描述的内容,现在变成了那么生动具体的两个段落。由此可见,写一种景物时,我们只要认真观察,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把它的颜色、样子写清楚,最后再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就可以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了,对吧? 现在就让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出示图片)请你认真观察一下,图上出现的是什么花?它有几种不同形态?(指名上台指出,老师用小标题做记录。)
2、现在我们把同学们观察到的这几种花的姿态用“有的……有的……有的……”这组关联词将它串起来读一读吧!
3、和叶圣陶爷爷写的荷花比起来效果怎么样?(干巴巴的,不生动)那我们就得用“比喻”的方法来帮忙了。(引导孩子逐句的说比喻句。)
4、看着这么漂亮的桃花,你有什么感受呢?(指名说)
1、大家说得真棒。其实,我们刚才进行的就是对《荷花》这篇课文的一个片段口头仿写。现在,只要将刚才我们说的或是心里想的内容按板书上的顺序写下来,就可以成为一段很棒的景物描写了。咱们赶快拿出作文草稿本,把它写下来吧。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同学们,美丽春天已经来到了,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有许多景物值得我们去写。今天回去后,就请你用老师教给的方法,选择一种春天里的景物来写一写,好吗?
颜色
写清 样子 用好比喻
感受
观潮片段教学设计篇九
1、经历探索面积单位进率的过程,能用图示等方法解释相邻面积单位的进率,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解决问题的情景,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提高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初步培养学生操作、分析能力。
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和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和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摆一摆: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里摆一摆,看可以摆多少个?学生尝试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可能有学生会说自己的小正方形不够,这时教师让学生自己想法解决。)学生可能会采取小组合作或者只摆两个边,再算一算有多少个的方法。说一说:这个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比较概括:师:我们知道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知道了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也是100平方厘米,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借助学具操作让学生形象的感受到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让学生体验合作交流学习的好处,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方法上的基础。】
2、想一想: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内说一说,汇报讨论的结果。(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也可以这样想:1米=10分米,正方形的面积可以用10乘10等于100平方分米,可知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看一看,说一说: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明白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运用知识、方法的迁移让学生独立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能让学生体会到自主探究的乐趣与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填一填: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3平方米=()平方分米200平方厘()平方分米500平方分米=()平方米学生自己填一填,说说是怎么想的。
总结换算方法:进行单位换算时,要先确定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再看是把较小的单位换算成较大的单位,还是较大的单位换算成较小的单位,从而确定是该添上几个0还是去掉几个0。
4、再出示开始时的问题:明明家要装修厨房,厨房的长是30分米,宽是27分米,用面积是900平方厘米的地砖铺地,需要地砖多少块?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说说怎么解决。
板书:900平方厘米=9平方分米30×27÷9=810÷9=90(块)学生说说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建立在长度单位基础之上的,通过前面学到的1平方分米、1平方米定义的得来,借助图形卡片,再次重现这些较大面积单位的得出过程。如边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1分米乘1分米=1平方分米,同时还可以写成10厘米乘10厘米=100平方厘米,从而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教学中,尽量借助较直观的物体与课件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两个相邻面积单位之间进率的得来过程。有些学生在面积第一节课给出的“面积格子卡片”学具中,早已有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发现,他们有的是通过数的办法看出来的,有的通过数后自己结合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将“为什么?”化解开来。
所以,我们的教学仍旧需建立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之上,这样的教学更容易被学生们所接受与理解。在用同样的方法得出三个相邻面积单位的进率后,我们对面积与长度单位间不同的进率进行了小结,让学生由直观上升到理性的知识体系,形成总结与经验,明确各级单位进率的化解办法。
但有些同学仍然很容易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弄混淆,更有很多学生在学了面积单位的进率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也有了负面迁移,自觉地将长度的进率也都变成了百进制。同此我得出这样一个感觉:光说不练的数学是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只练在当下的数学教学更是空洞的,数学知识有仅像盖楼房走阶梯,更应该是一个链条,紧密地联系,长期地转动,知识才能持久地被掌握与拥有。
观潮片段教学设计篇十
师:请大家齐读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想一想“吩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齐读后思考交流)
生:“吩咐”在这里是说小男孩让高尔基按他要求的姿势坐下。
师:是啊!这是怎么回事呢?再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
生:我认为这里高尔基按小男孩的要求去做,说明他没有一点架子,把小男孩当作朋友看待,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
生:高尔基被孩子的天真感染了,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说明他很喜欢这个小摄影师。
师:说得真好。高尔基确实很喜欢这个孩子,所以才那样与小男孩配合。
点评:抓住“吩咐”一词,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让学生揣摩其中包含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之情。
观潮片段教学设计篇十一
1、抓住菲利普夫妇态度变化,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培养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人生观。
(一)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
师:刚才xx同学根据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把课文非常完整地复述了一遍。(教师指着板书说。)
细心的同学们肯定会发现,整篇文章围绕着(生略)。对!围绕着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来展开的。
那么,这位我们全家人盼望、等待已久的叔叔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略)
师:哦,有的同学说他是个正直的人,好心的人;可也有的同学说他是坏蛋、流氓、无赖,有什么依据么?xx你说。
(生:略)
师:好,你真会发现。因为叔叔决定还钱,买别墅给我们,还要和我们过好日子,所以他是个正直的、好心的、有良心的、有办法的人。总而言之,他是我们家的(生略)嗯,救星和希望(教师边说边板书)。
师:那为什么还说他是流氓、坏蛋、无赖呢?xx你说。
(生略)
师:大家同意吗?我们说于勒叔叔是流氓、坏蛋、无赖是因为他年轻时好吃懒做、挥霍财产,最关键的是他——?
(生略)
师:哦,你反应真快!是他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财产。这致使我们家陷入了困境,这才是关键!所以他简直是我们家的恐怖(教师边说边板书)。
后来呢?我们在船上相遇后,情形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叔叔在父母口中又成了怎样的人了?
(生略)
师:这个好心人一下子又成了“这个小子”、“那个家伙”、“那个讨饭的”、“贼”,当希望破灭时这个“救星”又成了“恐怖”、“灾星”。(板书)
(二)追究根源
师:为什么菲利普夫妇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生略)
师:因为叔叔的贫穷和富有!(教师边说边板书)。你说得真好,老师想奖励你,那就请你上来把这两个字写出来吧!
师:好,大家看黑板。(教师边画边说)当叔叔贫穷时,他是我们家的恐怖,父亲甚至把他打发到美洲去;而当他发财了,他又成了我们的希望;最后当我们发现叔叔是*卖牡蛎为生的穷光蛋时,我们离开了他。
同学们,这条曲线除了表示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还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
(生略)
师:大家真会动脑筋!它还告诉我们于勒叔叔坎坷曲折的一生,其实这就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
师:于勒叔叔的种种遭遇,菲利普夫妇的不同态度,其幕后肯定有一样东西操纵着,那是什么呢?我先不说,大家一看就明白。(教师板画)哦,有的同学猜到了,是——金钱!大家说对吗?
看到这东西时,你们想说什么呢?
(a生略)
师:好,请坐。是金钱使菲利普夫妇像变色龙一样地变化着他们的态度……xx你说。
(b生略)
师:哦,他说是金钱使其乐融融的手足情深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很好,请坐!中国也有这么一句俗语:“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教师边说边写)
那么有钱不好么?xx你说。
(c生略)
师:嗯,确实钱可以买很多东西,很实用,还可带动经济发展。真有经济学家的头脑!xx,你还有什么想法?
(d生略)
师:可算一语道破天机!钱很可爱,但我们不能成为钱的奴隶!
像菲利普夫妇这种崇拜金钱、金钱至上的思想就叫“拜金主义”。文中的“拜金主义者”还有谁?(生略)
师:小职员,你怎么看出来?
(生略)
师:你真细心!小职员和二姐结婚也是因为这个东西!(教师指着板书说)
是啊,连世间最圣洁的爱情也沾染上铜臭味儿,你们说这个社会不可悲吗?
我的叔叔于勒
躲
盼遇富赞
穷
恐怖希望恐怖
观潮片段教学设计篇十二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积累动词,运用动词。
3.通过恰当的修饰更加生动地展示人物的内心。
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展现人物的心理。
:
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展现人物的心理。
课件。
(一)说收集到的动词
1.老师昨天布置同学们收集表示动作的一个字词语和四字词语,你们都按要求去做了吗?
2.用一个数字说出你收集到的动词有多少?(请四、五个同学说)
3.还有很多同学在举手,我们一起说出收集了多少动词。
大屏:我收集了个动词。
4.很想听听你们收集到了哪些动词。现在开火车交流。
(二)猜一猜
看来同学们都是爱动脑勤动手的孩子,为了奖励大家,我们现在做一个游戏,首先是。
1.看动作猜一个字的动词(六个)
推 举 压 喝 跳 拍
(难度增加罗。)
2.看表演说一个表示动作的四字词语。(举十个)
东张西望 挤眉弄眼 又蹦又跳
东倒西歪 拳打脚踢 大摇大摆
小结:同学们,人物的动作我们可以用动词把他描述出来。在作文中,我们必须学会准确捕捉人物的动作,这样就可以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了。
1.请闭上眼睛,我们先来听一听老师收集到的一个描写动作的经典片段。
6岁的小表妹看见了几只飞舞的蝴蝶,便调皮地奔过去。有一只蝴蝶停在了一朵花上,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它,躬着背,小心翼翼地踮起脚尖,蹑手蹑脚地走到蝴蝶旁,猛地用双手一捧,可蝴蝶却飞走了,她气得撅起小嘴,但马上又像只小鹿似的蹦跳着追赶另一个目标去了。
(1) 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看到?(因为文中有了动作描写。)
(2) 说出文中所用动词。
(3) 我们看到小女孩捕捉蝴蝶的动作,是因为作者细致观察,准确用词。
(4)调换动作顺序,行不行?(描写人物地动作,要注意顺序,细化动作。)
(5)巧用修饰,突显特点。
(6)根据场景,妙用修辞。
2.这段精彩的动作描写,用了哪些有效的写作方法呢?
细致观察,准确用词。
注意顺序,细化动作。
巧用修饰,突显特点。
根据场景,妙用修辞。
3.小结: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这就叫做动作描写。写好人物动作,首先要进行细致地观察,准确地运用动词,注意顺序,再适当地运用修饰语或修辞方法,就能更加生动地展现人物的特点。
1.现在,该轮到同学们小试身手啰。
请填上准确的动词或修饰语。时间2分钟。
天啊!要迟到了。我( )开被子,从床上 ( )下来, ()地 ( )过校服,( )上鞋子,几步 ( ) 进卫生间,()地 ()出牙刷,( )上牙膏,在嘴里胡乱地( )了几下,然后,()下毛巾, 在脸上( )了两把,飞快的 ( )出屋子。
2.大展身手
片段演练:主题1、斯文女士的吃相
主题2、粗鲁男士的吃相
主题3、胆小的他放烟花
要求:
1.运用人物动作描写方法,选择本小组对应的主题进行刻画,字数50字——100字。 时间5分钟。
2.小组成员交互作品修改,选取优秀习作在班级上展示。时间3分钟。
(五)读一读(注意按老师的要求去听。)
大屏展示: 所用到的动词是、 、,这些动词得好的原因是
细致观察人物动作,准确地用上动词进行描写,就能使人物象放电影一样,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而且能从他的一举一动中体会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1. 交流收获从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
2. 师总结
人物动作描写
细致观察,准确用词。
注意顺序,细化动作。
巧用修饰,突显特点。
根据场景,妙用修辞。
观潮片段教学设计篇十三
师:生字认识了,下面咱们就来写一写,看谁写得正确、规范。第一步,“读帖”。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生字,然后书空,记住每一个字是怎么写的。然后,请大家在书上描一描“春、冬、花”这三个字,这就是“描红”。再在书上的田字格中写一写,这就是“临帖”。做到“一看二写三对照”。
师:写字,要认真“读帖、描红、临帖”。刚才我们已经做好了,现在找三位小朋友来展示他们写的这三个字。(班长推荐)
师:我们来看这三个字,大家先看字帖,再看看同学写的字,做做小老师,说说他们写得怎么样。如果好,说说好在哪里;如果不好,说说该怎样改正。
生1:这个“春”字写得很好,一撇一捺很舒展。整个字写得稳稳当当。
生2:“冬”字写得不太好看,上面太大了,下面的两点没地方了。
生3:“花”这个字写得还可以,但是最后一笔竖弯钩太长了,可以缩短一些。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的确,“春”字最容易把三个横写得一样长,“日”写得小小的。我们要把第三横写在横中线上,撇捺舒展开,“春”字这样写就漂亮多了。我们要把每一个笔画都写好,看好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还要注意起笔、运笔和收笔。看老师来写一写。
师:记住:一看二写三对照,一个要比一个好。
赏析: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在第一学段中教师更应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本案例中,教师的指导是扎实有效的。老师严格按照“读、描、仿、临”的规律去做,通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字帖,认真书写,再通过学生做小老师的方法,指出学生写字的优缺点,教师点拨,指出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地方,让学生“恍然大悟”。教师还非常注重示范的作用,通过现场书写,为学生直观呈现了整个字的书写过程,让学生有“法”可依。
观潮片段教学设计篇十四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2、过程与方法
(1)在充分交流各自的识字方法,并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给学生多提供一些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或句子,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2)读课文时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既表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情绪,也表达出自己从文本中体验到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1、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极其好处。
课时:2课时。
《赵州桥》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过渡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高度概括的语言不足以让学生真正感悟到它的这两大特点。一位教师在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处理“成千上万”一词给我很多启发,于是有了以下片段:
师:通过刚才对第二自然段的交流,大家的感受一定很深,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吗?
生:创新;节约;独特;坚固……
师:是啊,如果说十岁是可爱的孩子,20岁是年轻的小伙,40岁是不惑的`中年人,80岁是白发苍苍的老人,那么1400岁的赵州桥在你看来是什么?
生:一位记不清年龄的老人;一位吃了长生不老药的老神仙……
师:想象一下,就是这位老人,1400年的岁月里曾经经历过什么?发生过什么变化?
生1:成千上万的人曾经在他背上来了又去,可是它还是那么坚强,只是稍微显得陈旧了些。
生2:一次次的洪水曾经从它的身上流过,人们都为它担惊受怕,但是它还是稳稳地站在那里,因为它有四个小桥洞为它减轻洪水带来的冲击力。
生3:一辆辆车从它身上踏过,可是赵州桥仍然屹立不倒。
师:是啊,那再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个词──“坚固”,相信你们一定体会得更加深刻。(生读)
赵州桥不仅很坚固,它的栏板上还有许多精美的图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播放配有音乐的具体描写图案的几句话),仔细地感受与想象。
师:你的眼前似乎出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两条龙缠绕在一起,一边还在吐水花呢!
师:想象真丰富,什么叫缠绕,你能做给同学们看吗?
生2:我仿佛看到了两条龙在飞,前爪还相互抵着,回首遥望。
师:你说得那么形象,能用你的肢体语言让大家明白“抵着”和“回首遥望”吗?(生做动作)
师:你们对于龙的动作、形象体会得那么好,读一读,你一定会对语言也有所感悟。(生读)
感悟,在想象中激活。正如罗丹所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言文字本身常常是简单的,教师拥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语言文字背后东西,想办法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语言符号为鲜活的可以感知的形象。学生真正开始用心想象时,他们独特的感悟才能被激活。《赵州桥》在教材里是一座文字的桥,只有当这座文字的桥化为学生可以凝神注视的桥时,感悟才是真实存在于学生的心灵深处的。在教学中,我抓住“坚固”和“美观”两大词让学生感悟,让学生换个角度将这座桥想象成一个人、一个老人、一个忘记了年龄的老人,学生的想象被激活了,他们自己在感动、在自豪。至于桥的“美观”显然在文字上就比“坚固”来得生动些,教学中我创设了一种氛围,让学生闭目想象。学生的想象力被充分调动,使文本本身更具有张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