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现象
对称现象(精选5篇)
对称现象 篇1
“自学互帮导学法”课堂教学设计
课 题
对称现象
课时
课 型
修改意见
教学目标
1、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初步建立起“对称”的概念。
2、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等过程,在此过程中有积极的学习心态。
3、感受生活中物体的对称美,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对称现象,探索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识别简单的对称图形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后,能以新的视角去观察物体,研究图形,体会它们的对称美。
学法指导
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
补救措施
修改意见
一、初步感知“对称”
二、找对称现象
三、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对称”的认识
四、在辨析中深化对“对称”的认识
五、通过生活中的反例进一步深化对“对称”的认识
六、小结
……
开门见山,指出学习课题:对称
你还发现过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要求学生边搭边说
(1)书上第117页第2题“做墨渍图”。
(2)书上第117页第3题:“搭积木”,
用书上第119页练习二十第1题的素材,让学生辨析哪些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并简述原因。
教师要引导点穿:不对称的事物也有!但有些事物不对称的话就不美、不谐调、不方便。如:缺了一只眼、一只耳朵、一只手、一条腿的人或其他动物。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
1、独立看书第115~116页
2、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
学生在生活中(室内、室外、校外)找对称现象,小组交流。
生小组合作边搭边说
能闭上眼睛想一想对称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吗?(可以分为两部分,两部分完全一样)
……
抽代表全班交流,相互学习。
我搭了一口箱子,是对称的……
……
1、抽代表在全班交流,有不同的发现时,其他小组派代表补充,相同发现不重复发言。
在解释为什么说它是对称时,要求不宜过高,只要说出基本意思即可。
指出:正因为生活中有许多对称现象,我们这个世界才会这样美丽、漂亮,想知道关于对称的更多知识吗?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它。
……
板书设计
对称现象
参考书目及
推荐资料
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对称现象 篇2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现象共同特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3.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它的丰富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理解轴对称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折纸、图形欣赏、印墨汁等数字活动过程,提高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宣纸、墨水、剪刀、生活中的一些轴对称图形(如:剪纸、图片等)、常见几何图形、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
在生活中,许多事物与图形紧密联系在一起,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生活中的图案,首先请大家来欣赏.(多媒体显示)
2.这些美丽的图形来自生活.认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学生从图形中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3.举出几个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并与同伴交流.
4.你能将图中的窗花沿某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吗?
5.通过动手实验,你发现这些对称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6.出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相互交流
1.做“扎纸”活动
(1)动手实践
将一张纸对折后,用一根大头针在纸上任意扎出一个图案,将纸打开后铺平,观察、欣赏各自所得到的图案.
(2)观察探究,相互交流
观察图案,位于折痕两侧的部分有什么关系?与同伴进行交流.
2.定义展示
3.练一练
4.做“印墨迹”实验
(1)动手实践
取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能好的纸,在纸的一侧滴一滴墨水,将纸迅速对折、压平,并用手指压出清晰的折痕,再将纸打开后铺平,观察所得到的图案.
(2)观察探究,相互交流
位于折痕两侧的墨水迹图案彼此之间有什么关系?与同伴交流.
三、观察图案,获取发现
1.向学生展示几组图案.如:、两个“囍”字,两只小脚丫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2.观察每组图案,你发现了什么?与同伴讨论交流.
四、巩固应用
1.从优美的风景画中寻找成轴对称的图形.
2.辨别熟悉的几何图形是否轴对称图形?
3.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向学生展示几幅国旗,请学生观察是否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对称轴.
六、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外延伸,激发求知欲望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生活中许多轴对称图形,它们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对称美,但它们对称的形状不仅是为了美观,还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你们知道吗?
如:闹钟的对称保证了走时的均匀性;
飞机的对称使飞机能在空中保持平衡;
人的眼睛的对称使人观看物体能够更加准确、全面;
双耳的对称能使听到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这节课我们探讨了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在生活中,还存在各式各样的图形,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要做个有心人,认真观察,去感受生活,相信你会有更大的发现!
八、自我创作,发展思维
刚才,我们通过“扎纸”、“印墨迹”的方法,得到轴对称图形,想不想自己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来?
请采用任意一种方式(扎纸、印墨迹、剪纸等)自己设计一个具有特色的轴对称图形来.
对称现象 篇3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对称现象》说课稿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数学第六册第115页的《对称现象》。 2、说教材编写意图 这节课内容主要是结合生活情境和现实题材,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现象的事物,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轴对称图形做好准备。 3、说教学目标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实物或图片,知道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对称现象,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判断对称现象。 情感目标: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4、说重难点 重点: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难点:认识对称现象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使学生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的特征,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因此将其作为难点。主要将采用“观察发现——实践验证——操作应用”的方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学生 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是他们已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及初步认识的简单图形,如学生已经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是学习对称图形的知识基础。对称这一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还有些陌生,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具有对称现象的事物学生也看见过,对三年级学生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好动心理和实践操作能力,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进行教学。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发现——实践验证——操作应用”的教学流程。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把教材内容与电教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新知欲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等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针对新课程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首先要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其次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采取的手段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安排动手操作,验证讨论,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习,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3、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题材和图形让学生观察、操作,既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 四、说教学程序 总体思路 :“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订为“初步感知——实践验证——操作应用”努力构建操作探索型课堂教学模式。 一、初步感知 引入: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大家要善于观察、发现,从中就能学到很多知识,胡老师就从生活中学会了一个魔术,大家想不想看老师表演一遍?(想)(魔术:印花) 老师把白纸贴在黑板上,用毛笔在纸上画一幅画,然后将纸对折,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现在会产生什么现象?(两边一样的画)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幅画,你发现了什么?(两边一样)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印花”魔术的方式引入新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让学生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这种特殊现象,初步感知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是“两边一样”。 二、探索新知。 1、看一看: 像这种沿着中间这条折痕对折后,两边一样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下面请同学们随老师一起去看一看。 (大屏幕展示常见的对称现象,学生欣赏。) 像我刚才所看到的这些两边一样的现象,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对称现象。(揭示课题:对称现象)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观察大量的现实生活的对称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中存在许多这种对称现象,通过学生的“看”,引出对称现象的“两边一样”同时揭示新课。 2、折一折: 请同学观察老师给带来的两只蝴蝶图片(一只对称的,一只是残缺的),它们是不是对称图片呢?(一只是,一只不是)为什么?(有一只是两边一样,有一只两边不一样) 那么我们又怎么知道蝴蝶左右两边是不是一样呢?(沿着中间这条线对折,看能不能重合) 请同学先说一说沿哪条线分开,蝴蝶两边一样,然后请同学上台动手折一折。 我们通过对折,看两边能不能重合,能重合的就说明两边是一样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对称的。 提问:请同学看一看这两只蝴蝶,你更喜欢哪一只?(对称的哪只)为什么?(因为它对称的)为什么喜欢对称的?(因为对称的很美) (板书:美) 我们大自然中的很多事物都是很美,同学们一定要爱护它们,不要随意破坏我们美丽的大自然。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为了验证学生的观察是否正确,学生刚才通过“看一看”看出对称现象是两边一样,通过两只蝴蝶进行对比来看,然后让学生通过对折,看是否能够重合,从而验证学生的观察出“两边一样”的正确性。同时通过两只蝴蝶的对比,引出对称美,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育学生要爱护大自然。 3、判一判。 师:我们学过很多的平面图形,请同学来判断一下哪些平面图形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对称图形?(出示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等) 请同学上台折一折,看两边是不是一样,能不能重合? 得出:长方形、正方形、圆等是对称的。 (教师将对称的图形纸贴在黑板上) 本环节在学生认识了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后,让学生应用对称现象的特征检查我们生活中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圆等是否是对称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找一找 同学们知道了怎样来判断对称现象,下面请同学来找一找我们校园里的对称现象。 (1)出示校园操场图 学生观察,并从中找出对称现象,并说一说沿哪条线分开两边一样。 (2)找一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图形或物体都是对称的,你能找一找吗?请同学之间相互说一说。 (学生讨论,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再请学生说一说。) (教室两边的窗户、坐的凳子、黑板、人的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伸出的双手等) 师:同学们,伸出你的手,它们是对称的吗?你能用我们的手做出一些对称的动作吗? (学生比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如:学小兔、举双手、做有趣的舞蹈动作等。) 师:同学们,对称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同学们刚才所说的对称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生活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对称现象?(对称很美) 本环节是让学生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生活中大量存在对称现象,并让学生体会到因为对称美,所以生活中才会有这么多的对称现象。 5、做一做。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都是那么美丽,我们要学会利用对称,美化我们的生活。下面请同学随老师一起来动手制作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呢。 (1)画 先将纸对折,将一张复写纸夹于中间,任意在纸上画一幅画,请学生猜想打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两幅一样的画) 请几名学生上台动手画一画。 (2)剪 先将纸对折,先用笔画一些简易图形,然后沿边线剪开,得到一些对称图形。(如衣服、花瓶等) 请学生上台剪一剪。 (3)折 学生拿出老师先发的纸,自己动脑折出一些美丽的对称物体来。 选择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做出评价。本环节设计了“画”、“剪”、“折”三种简单的制作对称图形或对称物体的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之中,同时又应用于生活。 五、课后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同学们开动脑筋,做出了这么多美丽的对称物体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我知道了什么是对称,我认识了生活中许多的对称现象)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天我们不但感受到了对称美,而且还能创造对称美。其实呀,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同学们注意去观察、发现,从中就能学到很多数学知识。 1、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 2、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3、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 回到课前引入的话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同学们注意去观察、发现,从中就能学到很多数学知识。数学知识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了从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 六、板书设计: 为了将教学重、难点清晰的呈现学生面前,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我将板书设计如下: 对称现象 印花 印花 两边一样——美 板书设计主要体现本课的知识重难点,使学生认识到对称现象的特征是两边一样,更着重体现出对称的美。 七、全课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扎根与生活,又运用与生活。教学中注重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实践,亲自体验,主动探索,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以落实与发展。 一、背景分析 1、教材背景:《轴对称现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学生生活在丰富的图形世界中,许多美丽的事物往往与图形的对称联系在一起,教材提供了建筑物、动物、植物等图片,由学生观察、分析,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留有很大的空间。 2、学情分析:学生综合素质较好,家长文化素质较高,班级多媒体及网络设备齐全。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创设了有利条件。 二教学反思 1、教材提供的素材较多,但还不足以充分挖掘数学的人文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用教材上下功夫,要能预见到学生在课堂上会举什么例子,做好应对准备,比如车标、国旗、民间艺术、银行行徽、中英文字等等,学生要什么,我们可以给它什么,同时学生在课前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查询、搜集一些资料,虽然前期准备工作较辛苦,但效果肯定更好。 2、教学时比较关注非数学化的图形操作(动手剪字等),也比较关注非标准化的几何图形(以实物为载体,感受轴对称现象),这就是新课程的独到之处。从双喜剪字、车标、国旗、民间艺术、银行行徽、中英文字等切入,多方位、多角度进行人文教育,真正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既反映数学的生活化,又能让学生在兴致高昂的状态下学习有用的数学,融入社会时也能体验到生活中的一些数学情境,甚至可以终身受益。 3、我用大量的flash图片进行演示,给学生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旨在培养学生养成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现象的习惯,主动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课后我随机作了调查(本节课其它环节的设计大致相同),我问学生这节课到底学到了什么?一位学生的回答很有代表性:“说实话,老师,这节课我学到的数学知识并不多,但我学到了其它很多非常实用的生活常识,真的使我大开眼界,另外我考虑问题的角度也多了,思路也开阔了。”——我暗自庆幸,也许这就是我教学观念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所致吧。 4、此案例是《轴对称现象》的一个片断案例,案例形成之前经历过多次试教,是原汁原味的自我反思,这期间也获得过同伴的诸多帮助,也受到过一些专家在理念层面和实践层面所赐予的专业引领,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原动力,是我本人一次真正的元心理体验。我坚信:只要有行为跟进的全过程自我反思,新课程理念就容易转化为教师的实践行为,从而缩短高位理念和低位实践之间的落差。 湖北公安县胡家场中学 刘小平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轴对称现象”,下面,我就教材、学生、理念、教学过程等进行说明。一、 说教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的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表面上杂乱无章的数据和现象的收集、整理,获得对数据和现象的科学认识,从而更准确、更清晰地认识、描述、把握和改造世界。“轴对称现象”是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的第一节,教材通过丰富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并自觉加以数学理性上的分析,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人文价值,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为后面研究轴对称的性质和其它数学知识打下基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2、 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以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课时的教学应力求达到以下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实例和典型图形的过程,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会找出简单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联系和区别。能力目标:通过折纸、剪纸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与思考问题的习惯。情感目标:通过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3、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现实生活实例和典型图案的观察与分析,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会找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学难点: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为了很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点:(1) 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如说,在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时,我不仅打算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而且还让学生动手剪纸真正理解什么是轴对称图形。(2) 关注方法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我打算启发学生抽象出生活中的实例的基本图形,展开数学探究。在得出轴对称的概念时,要求学生先将纸片对折,中间放一张复写纸,画出一幅轴对称图形来,然后展开,观察折痕两侧的图案,进而归纳出轴对称的概念。让学生形成“实践——观察——归纳”的方法。二、 说学生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对他们作如下心理预测:(1)对生活中的丰富的现实情境具有强烈的好奇心;(2)缺乏学习的方法和语言概括能力;(3)对基础知识重视不够,因而对概念分析不清,把握不透。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心理(2),避免学生心理(3)的出现。三、说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新课程理念:1、 数学知识的探索与获得来源于对生活的感悟。情境中游览世博园后,学生感悟了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学生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了解了轴对称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2、体现“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位的主体教育思想。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扬教学民主,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活动、合作交流,充分进行鼓励与引导,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3、 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无论是在情境的创设,还是在开放性习题的设置,每个学生看到的和想到的都不一样,教师都给予肯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如何画和剪轴对称图形,如将纸片对折两次后,剪大红的“双喜”,这种利用轴对称的知识剪纸,在学生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4、 现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理念。通过让学生观看美好的风光,感受到我们的地球原来如此美妙,诱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设计、美化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当然首先要保护好环境。四、说过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为:观察思考——探讨特征——归纳总结——动手实践。教学内容由以下四个问题逐步深入:1、 观察思考本节课首先把学生带入到央视栏目“正大综艺”节目现场,让学生到美丽的云南参观后,以小组为单位抢答问题:影片中各景点和图案的最大特征是什么?这样的引入创设了一个愉悦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看到的,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后回答问题。接着,教师顺势给出几个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分析这些图形有何共同特征?2、 探索特征,形成概念学生针对上面提到的问题,举出生活中具有这种特征的图形,并动手折叠、动手剪纸,交流讨论得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这样,即让学生关注了生活,又关注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生建立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为了避免前面所说的心理预测(3),对概念分析不透,把握不清,这里要求学生在对折后的纸片上(其间放了复写纸)把生活中自己认为最美好的轴对称图形画出来,全体学生都能画出不同的轴对称图形来,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不仅可巩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还让全体学生都能体验成功。接着让学生展开矩形纸片,分析折痕两边的图案,从而得出轴对称。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概念,分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设计了一组习题:第一题中,有的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认为不是,面对这样的认知冲突,就形成了新的认知需求——寻求解决方法。学生很自然地在下面先裁剪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折叠后惊喜的发现,平行四边形竟然不是轴对称图形。在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之后,不仅悟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形成了科学的数学研究方法:猜想——实践——归纳——验证。第二题是一个开发性题,学生观察一建筑物及其在水中的倒影后,有的说是轴对称图形,有的说是轴对称,实际上都有道理,把水上部分和水下部分看成一个整体,就是轴对称图形,把水上部分和水下部分看成两部分,就是关于水面成轴对称。这里向学生初步渗透辨证统一的哲学思想。第三题是从四个图形中找出不同类的一个图形,因学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不一样,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尊重了学生。3、 归纳总结学生小组交流,小结本节课在知识、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收获。4、 动手实践让学生利用轴对称的知识剪“双喜”,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综上所述,在教案的设计中,我突出了以下三点:一是贯穿一根暗线,以学生的认知需求为整堂课的逻辑顺序,推动课程的进行;二是体现一种理念,新的课程理念;三是达到一个目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对称现象 篇4
对称现象 篇5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