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意义(通用17篇)
比例的意义 篇1
2.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两张照片 教学预设: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3、化简比: 10:12 25:30 2:8 9:27 4、求下面比的比值: 0.9:3 1/5:1/15 1/4:1/8 1/8:1/16 师:请你说说求比的比值的方法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教学例3 (1)观察、分析: 呈现放大前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图2是图1放大后得到的。 师: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 (2)比较、发现: 比较写出的两个比,提问:这两个比相等吗?你有什么办法证明? (3)明确概念: 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 6.4:4=9.6:6 6.4/4=9.6/6 问:这两个等式表示的是怎样的式子? 揭示: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 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或化简后的最简整数比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或化简后的最简整数比相等。 2、学以致用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 (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3、活学活用。 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说出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可以看他们的比值是否相等,也可以把两个比化简,看是不是相同的比)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 2、做练习九第3题。 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3、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4、做练习九第7题 (1)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如240米是4分钟走的路程,所以240米与4分钟是相对应的两个量。 (2)分组完成,同时四人板书,再讲评。 四:补充练习: 从12的因数中任意选出4个数,再组成两个比例式: ( )︰( )= ( )︰( ) ( )︰( )= ( )︰( ) 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关知识?能和同学做个交流吗? 六、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的相应练习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6.4:4=1.6 9.6:6=1.6 6.4:4=8:5 9.6:6=8:5 6.4:4=9.6:6 6.4/4=9.6/6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1、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2. 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在教师的此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1) 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2) 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3) 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4) 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1) 出示例题情境图。问:你看到了什么?生: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2)出示表格。高度/㎝24681012体积/㎝350100150200250300底面积/㎝2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板书: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2) 说明正比例的意义。①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② 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 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3) 用字母表示。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4) 想一想: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学生举例说明。如: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2.教学例2。(1) 出示表格(见书)(2) 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3) 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4) 看图回答问题。① 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生:175㎝3。② 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生:9㎝。③ 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生:水的体积是350㎝3,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5)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往。3.做一做。过程要求:(1) 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 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成正比例。理由:① 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② 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③ 种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3) 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4) 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5)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4.课堂小结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七第1~5题。 2、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内容:成反比例的量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回答要点:(1) 两种相关联的量;(2) 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相应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相应减少;(3) 两个量的比值一定。2.举例说明。如:每袋大米质量相同,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理由:(1) 每袋大米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随着袋数的变化而变化;(2) 大米的袋数增加,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增加,大米的袋数减少,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减少;(3) 总质量与袋数的比值一定。所以,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板书: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反比例。两种量是什么样的关系时,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呢?板书课题:成反比例的量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3。(1) 出示课文例题情境图。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① 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② 杯里水的高度不相同。③ 杯子底面积小的,水的高度比较高,杯子底面积大的,水的高度比较低。(2)出示表格。高度/㎝302023105底面积/㎝21015203060体积/㎝3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不难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底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30×10=20×15=15×20=……=300(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反比例的意义,并板书。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4) 用字母表示。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可以怎么表示?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y=k(一定)2.想一想。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举例说明。如:(1) 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2) 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3)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3.你还有什么疑问?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你知道吗”中的图像。(1) 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2) 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所连接起来是一条曲线。(3) 图像特征不要求掌握。4.课堂小结。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七第6~11题。 3、练习课(一)教学内容:练习课(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提高学生的人析能力。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填一填,说一说。(1) 每箱木瓜的个数一定,运来木瓜的箱数和木瓜总个数如下表。箱数/箱481632总个数/个3264① 把表格填写完整,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② 说一说箱数和总个数的变化情况。③ 这里哪一个量不变?④ 箱数和总个数成什么比例?(2) 木瓜的总个数一定,每箱个数与所装的箱数情况如下表。每箱个数481020箱数5025① 你能把表格填写完整吗?② 说一说每箱个数和箱数的变化情况。③ 这里哪一个量一定?④ 每箱个数和箱数成什么比例?(3) 看一本书,每天看的页数和所看天数的情况如下表。每天看的页数48101620所看天数804032① 把表格填写完整。② 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③ 这里哪一个量一定,你是怎么知道的?④ 每天看的页数与所看天数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4)征订《学习报》,征订的份数与应付的钱数如下表。征订份数/份5040302023应付的钱数/元15001200① 请你把表格补充完整。② 征订的份数与应付的钱数成什么比例?说明理由。2.正、反比例意义。问: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正反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不同?过程要求:(1)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归纳。(2)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学会表达。(3) 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确几个要点:正比例:① 两种相关联的量。② 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相应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相应减少。③ 两种量的比值一定。反比例:① 两种相关联的量;② 一种理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反而增加;③ 两种量的乘积一定。二综合练习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下比例或反比例。(1)每袋面粉的质量一字,面粉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年龄和体重。( )(3)长方形的周长和宽。( )(4)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与宽。( )(5)三角形的高一定,面积与底。( )(6)圆的面积与半径。( )过程要求:(1) 逐一出示以上各题。(2)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3) 教师小结。(方法,关键) 4、练习课(二)教学内容:练习课(二)教学目标: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正、反比例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3.生产总时间一定,生产一个零件所用时间和零件总数。4.中国儿童报的订数和钱数。二引导练习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比较弄清成正、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课题:正、反比例的比较出示表格。表一:路程/千米4080160200320时间/时12458表二速度/每时行多少千米12090604030时间/时3469121.说一说。提问:从表1中,你怎样发现速度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从表2中,你怎样发现路程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2.想一想: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师: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关系?3.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通过前面的例子,比较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你能写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学生同桌或前后桌讨论,教师提问并板书如下: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不同点:正比例: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关系式y=k(一定)4.小结;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判断两种量是否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方法是什么?作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教师提问复习. 1.什么叫做比? 2.什么叫做比值? (二)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5∶2.7 10∶6 教师提问: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三)教师小结 4.5∶2.7和10∶6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它们可以 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4.5∶2.7=10∶6 二、新授教学. (一)比例的意义(课件演示:比例的意义) 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1.教师提问: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相等) 2.教师明确: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80∶2=200∶5或 . 3.揭示意义:像4.5∶2.7=10∶6、80∶2=200∶5这样的等式,都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关键:两个比相等 4.练习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3) 和 (4)0.6∶0.2和 5.填空 (1)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 )比例. (2)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 )的.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演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以80∶2=200∶5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2.练习: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10∶6 6∶10=9∶15 3.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 外项积是:80×5=400 内项积是:2×200=400 80×5=2×200 4.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6.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板书: 7.练习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组成比例. 四、巩固练习. (一)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二)填空. 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 )和( ),内项是( )和( ).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 )=( )×( ). (三)根据比例的意义或者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 2.1.4∶2和7∶10 3.0.5∶0.2和 4. 和7.5∶1 (四)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五、课后作业. 根据3×4=2×6写出比例.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该教学设计教学目的具体明确,重点突出,概念呈现程序合理,层次清楚,逻辑性强,符合已知到未知、个别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等认识规律,教学效果好。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两张照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3、化简比: 12:4 8:18 4、求下面比的比值: 12:4 8:18 5.4:0.9 4.4:4 说说求比的比值、化简比的方法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教学例3 (1)观察、分析:呈现放大前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图2是图1放大后得到的。 师: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 (2)比较、发现: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 师:你是怎样发现的? (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明确概念: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 6.4:4=9.6:6 6.4/4=9.6/6 问:这两个等式表示的是怎样的式子? 揭示: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2、学以致用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 (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3、活学活用。 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说出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可以看他们的比值是否相等,也可以把两个比化简,看是不是相同的比)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 2、做练习九第3题。 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3、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4、做练习九第7题 (1)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如240米是4分钟走的路程,所以240米与4分钟是相对应的两个量。 (2)分组完成,同时四人板书,再讲评。 四:补充练习:从12的因数中任意选出4个数,再组成两个比例式: ( )︰( )= ( )︰( ) ( )︰( )= ( )︰( ) 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关知识?能和同学做个交流吗? 六、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的相应练习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6.4:4=1.6 9.6:6=1.6 6.4:4=9.6:6 6.4/4=9.6/6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10:12和25:30 因为10:12=5/6 25:30=5/6 所以10:12和25:30能组成比例:10:12=25:30 课前思考: 教材借助例题3中两张不同尺寸的照片的长与宽,来组织学生先思考放大前照片的长和宽的比,接着写出放大后的照片的长和宽的笔,然后探究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最后揭示比例的概念。这一环节处理结束后,教材又提供了这样一个问题的探讨: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面对这些问题可能很多学生被搞得有点头晕了。在分析了教材和学生学习情况后,我想能否在这里做一些改动,让课堂适当开放些,如出示了例题3的两张照片后,提问:同学们你能写出几个不同的比吗?然后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看看这些比有什么特点,能否有所发现。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很自然地引出比例的意义。 课前思考: 比例的意义是传统内容,教材上还是承接第一课时中的放大与缩小来得到两组比例。在教学方法上我还是比较倾向于采用潘老师的方法。分两次提问,每次提问后可让学生说说要我们写什么与什么的比?等学生弄明白要求后再写。如果放开,写比估计学生是可以得到的,但对这4个比的处理要复杂了。 第二,在比例的导入中,潘老师的设计是: (2)比较、发现: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 师:你是怎样发现的? (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我觉得上面的提问指向不明确,学生可能很难想到,是否改为:这两个比相等吗?你有什么办法证明? 第三:为了节省时间,是否可以将化简比与求比值的数据换用练一练中的题目,这样学生可直接根据复习中的结果进行判断。 课前思考: 和高老师一样,我觉得求比值和化简比可以采用练一练中的题目,一方面是可以节省时间,另一方面是由于求比值和化简比是上学期学过的内容,有一部分学习困难生肯定遗忘了。整数比学生都会化简,小数比和分数比需要和学生强调一下。练一练中正好安排了小数、分数、整数求比值。 在练习的过程中应该和学生强调,如果要写出两个数之间的比,特别是填空题,一定要是一个最简整数比。 练习第7题,相对应的两个量可以让学生谈谈对这话的理解,然后教师再指出什么是相对应的量。 课后反思: 因为曾经教过以前的教材,所以感觉这一课的学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应该不存在太大的问题,教学时应在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这两个教学重点处多花时间,多从学生角度来设计教学。 结果实际教学时,我遗漏了一个环节即复习比值和化简比,所以课堂上有些学生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花费的时间较多。新授部分,我在出示了例题3的图片后,就让学生根据已知的一些信息写出不同的比,然后计算一下这些比的比值,再谈论一下这些比又什么特点。学生们基本都能写出不同的比并计算出比值,然后发现其中有些比的比值是相等的。这时,我就顺势向学生介绍了比例。这一部分的教学比较顺利,紧接着就处理了后面的练习。教材安排的练习较多,第7题还未详细讲评下课铃声就响了。所以学生在完成作业中类似第7题的时候,还是存在一些困难。现在想来,在教学例题3时,我应该就渗透“相对应的量”,让学生理解那些数量是相对应的,这样就会避免在出现很多数量时不知道该如何入手。 课后反思: 比例的意义这课其实很好掌握,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其实只要判断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或者说是最简整数比是否相等。从学生课上的反馈来说,掌握得不错,可一到写作业的时候,总有格式上的错误或者是书写语言上的不完整。 正如高老师所说,在一个班级教授例题的时候,当我提问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时?学生是一脸茫然,不能说到点上,但在另一个班级我提问;这两个比相等吗?怎么样来证明?马上有学生提出把他们化简成最简整数比来比较。不同的问法得到了不同的效果,看来,教师的语言组织在课堂上对学生很有影响力,话不在多,而在精练、精准。这也使我有了一定的思考:平时课堂上我的语言其实很罗嗦、很贫乏,一直怕学生记不住,一再的强调和重复。这或许也是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的原因,是该好好反思一下了。 课后反思: 在学习比例意义时,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才能组成比例,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为强化理解让学生进行判断和自己写比例。最后还增加观察比较: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课后反思: 因为从放大照片导入,学生还是能比较容易理解找相对应的边的比,例题中可以找到很多组比,并理解它们的比值相等才能确保不变形,所以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比例的意义。在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学习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学生的思路基本正确,但书写格式不规范,还需强调。并要引导学生体会用比较清晰的表达方式来表示思考过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两张照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3、化简比: 12:4 8:18 4、求下面比的比值: 12:4 8:18 5.4:0.9 4.4:4 说说求比的比值、化简比的方法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教学例3 (1)观察、分析:呈现放大前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图2是图1放大后得到的。 师: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 (2)比较、发现: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 师:你是怎样发现的? (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明确概念: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 6.4:4=9.6:6 6.4/4=9.6/6 问:这两个等式表示的是怎样的式子? 揭示: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2、学以致用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 (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3、活学活用。 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说出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可以看他们的比值是否相等,也可以把两个比化简,看是不是相同的比)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 2、做练习九第3题。 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3、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4、做练习九第7题 (1)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如240米是4分钟走的路程,所以240米与4分钟是相对应的两个量。 (2)分组完成,同时四人板书,再讲评。 四:补充练习:从12的因数中任意选出4个数,再组成两个比例式: ( )︰( )= ( )︰( ) ( )︰( )= ( )︰( ) 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关知识?能和同学做个交流吗? 六、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的相应练习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6.4:4=1.6 9.6:6=1.6 6.4:4=9.6:6 6.4/4=9.6/6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10:12和25:30 因为10:12=5/6 25:30=5/6 所以10:12和25:30能组成比例:10:12=25:30 课前思考: 教材借助例题3中两张不同尺寸的照片的长与宽,来组织学生先思考放大前照片的长和宽的比,接着写出放大后的照片的长和宽的笔,然后探究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最后揭示比例的概念。这一环节处理结束后,教材又提供了这样一个问题的探讨: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面对这些问题可能很多学生被搞得有点头晕了。在分析了教材和学生学习情况后,我想能否在这里做一些改动,让课堂适当开放些,如出示了例题3的两张照片后,提问:同学们你能写出几个不同的比吗?然后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看看这些比有什么特点,能否有所发现。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很自然地引出比例的意义。 课前思考: 比例的意义是传统内容,教材上还是承接第一课时中的放大与缩小来得到两组比例。在教学方法上我还是比较倾向于采用潘老师的方法。分两次提问,每次提问后可让学生说说要我们写什么与什么的比?等学生弄明白要求后再写。如果放开,写比估计学生是可以得到的,但对这4个比的处理要复杂了。 第二,在比例的导入中,潘老师的设计是: (2)比较、发现: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 师:你是怎样发现的? (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我觉得上面的提问指向不明确,学生可能很难想到,是否改为:这两个比相等吗?你有什么办法证明? 第三:为了节省时间,是否可以将化简比与求比值的数据换用练一练中的题目,这样学生可直接根据复习中的结果进行判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能够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高学生综合概括推理的能力.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运用变化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昨天老师买了一些苹果,吃了一部分,你能想到什么? (二)教师提问 1.你为什么马上能想到还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三)教师谈话 在实际生活中两种相关的量是很多的,例如总价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和 数量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二、新授教学 (一)成正比例的量 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8 ……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720 …… 1.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并计算比值. (1) (2) 2表示什么?180呢?比值呢? (3) 这个比值表示什么意义? (4) 360比5可以吗?为什么? …… 2.思考 (1)180千米对应的时间是多少?4小时对应的路程又是多少? (2)在这一组题中上边的一列数表示什么?下边一列数表示什么?所求出的比值呢? 教师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3)速度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板书: (4)路程比时间得到了速度,速度也就是比值,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 (5)在这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如何相关联的?举例说明变化规律. 3.小结:有什么规律? 教师板书:商不变 (二)成反比例的量 1.华丰机械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如下表. 工效(个) 10 20 30 40 50 60……时间(时) 60 30 20 15 12 10 …… 2.教师提问 (1)计算工效和时间的乘积. (2)这一组题中涉及了几种量?谁与谁是相关联的量? (3)请你举例说明谁与谁是相对应的两个数? (4)在这一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如何变化的?(举例说明) 3.小结:有什么规律?(板书:积不变) (三)不成比例的量 1.出示表格 运走的吨数 10 20 30 40 剩下的吨数 90 80 70 60 总吨数(和不变) 100 100 100 100 2.教师提问 (1)总吨数是怎样得到的? (2)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它们又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运走的吨数少,剩下的吨数多;运走的吨数多,剩下的吨数少;总和不变 (四)结合三组题观察、讨论、总结变化规律. 讨论题: 1.这三组题每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在变化过程中,它们的异同点是什么? 共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第一组商不变,第二组积不变,第三组和不变. 总结: 3.分别概括 4.强调第三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叫做不成比例 5.教师提问 (1)两种量成正比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2)两种量成反比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五)字母关系式 三、巩固练习 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一种圆珠笔 总价(元) 1.2 2.4 3.6 4.8 6 7.2 支数 1 2 3 4 5 6 单价(元) 1 2 4 5 10 支数 100 50 25 20 10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说出几组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 (3)每组等式说明了什么? (4)两种相关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当速度一定,时间路程成什么比例? 当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当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长方形的面一定,长和宽 4.修一条路,已修的米数和剩下的米数.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关系还是反比例的关系,要抓住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这是本质. 五、课后作业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4.长方形的宽一定,它的面积和长. (二)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六、板书设计 用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突出重点,有措施,突出难点有策略,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具体而言,有如下两大特色: 1、活了教材,设计者将教学内容分解成20多个问题,每个问题既有侧重,又都围绕着重点来进行,使原先教材上的死知识变成了课堂中的“活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2、搞活了课堂。课堂的活有两种形式,一是形式上的活,一是内在的活,即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前一种活是显性的,后一种活是隐性的,比较难以达到,它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以及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本课的活就属于后一种,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自学、讨论、数量演示等多种方式,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故而能事半功倍,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一种较高的教学教育观念————教是为了不教。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0页.练习四的第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复习。 (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教师: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 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1 4·5:2.7 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2.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然后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0:2=40, 200:5=40。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 “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 “所以这两个比怎么样?”(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80:2=200:5或 = )像这样(指着这个式子和复习题的式子4. 5:2.7=10:6)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80:2=200:5,提问: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学生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 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限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1: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10:12= ,35:42= ,所以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2)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3)巩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 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 : : 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第10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做练习四的第3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形式。 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第10页看第6行到9行。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80:2=200:5)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出的比例的外项、内项。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板书如下: 80 :2=:200 :5 内项 外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式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 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如: =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板书: = 80×5=2×200 3.巩固练习。 教师: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教师:我们可以这样想:先假设3:4和6:8可以组成比例。再算出两个外项的积(板书:两个外项的积:3×8=:1)和两个内项的积(板书:两个内项的积:4×6=24)。因为3×8=4×6(板书出来).也就是说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所以 3:4和6:8可以组成比例。(边说边板书:3:4=6:8) (2)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1题。 三、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四、作业 练习四的第2题。 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省义务教材第十二册)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体会数学的规律美。 2、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审美愉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出示CAI课件(一张微型照片)。你能看出这是杭州哪一个景点的照片?的确,照片太小了,那现在老师将这张照片按一定比例放大一些,[师将照片逐渐放大]。由此出现一张平湖秋月的风景照。【诱发审美注意】 我们的祖国方圆960万平方公里,幅员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建筑设计师可将滨江四区的设计构想展示在一张纸上。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比例的一些知识。 二、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 教学比例的意义 1、 8厘米 出示 6厘米 4厘米 3厘米 (1)根据表中给出的数量写出有意义的比。[生汇报] (2)哪些比是相关联的?[生说,师板书] (3)根据以往经验,可将相等的两个比怎样?(用等号连接) 教师并指出这些式子就是比例。 2、 让学生任意写出比例,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例的意义。 3、 教师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也可用分数形式表示。 4、 写出比值是1/3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二) 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 比例和比有什么区别? 2、 认识比例的各部分 (1)让学生自己取。 (2)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板书: 8 : 6 = 4 : 3 内 项 外 项 (3)让学生找出自己举的比例的内外项。 ( ) 12 2 ( ) = (4)找出分数形式比例的内外项位置又是怎样的? 3、 出示 【启迪学生思维,展开审美想象】 (1) 这个比例已知的是哪两项,要求的又是哪两项?学生试填。 (2)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 (3) 你发现了什么? (4) 指导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 4、 用比例性质验证你所写比例是否正确。 5、练习 8 : 12 =X : 45 0.5 X 20 32 =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如何证明你的解是正确的? (三) 小结: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 巩固练习 1、下面哪几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4 1 12 : 24 和18 : 36 0.4 : 和0.4 : 0.15 14 : 8 和7 : 4 5 2 2、根据18 x 2 = 9 x 4 写出比例。【体会到数学的逻辑美,规律美】 3、从1 、8、0.6、3、7五个数中 (1) 选出四个数,组成比例。 (2) 任意选出3个数,再配上另一个数,组成比例。 (3) 用所学知识进行检验。 四、 实际应用 不久前,汪骏强家的菜地边高高矗立起一个新铁塔,这天午后,阳光明媚,邻居家刚读一年级的小明又拉着汪骏强来到铁塔下,玩着玩着,小明问道:“强强哥哥,这铁塔干嘛用?”“铁塔嘛,架设高压线用的,以后等电线架好了,可不能再来玩了,更不能攀登,高压线可危险了!”“那这个铁塔有多高压呀?” 同学们,如果你是汪骏强,你准备怎么办? 执教者 方 艳 教学内容:课本第1~2页例1、例2,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2.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使学生进一步受到“实践出真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 教学难点:应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关键: 观察众多的实例,概括出比例意义的过程;找出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相等的规律。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一)教师出示投影,结合画面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看了我们祖国各地的风景图片,美吗?我们的祖国方圆960万平方公里,幅员之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科学家在研究很小很小的生物细胞时,想清楚地看见细胞各部分,就要借助显微镜将细胞按比例放大。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比例的一些知识。 教师板书课题:。 (二)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页复习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6=4.5:2.7。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合作互动,探求共性。 先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完成“活动内容1”。 活动内容1: (1)根据表中给出的数量写有意义的比。 (2)观察写出的比,哪些比能用等号连接,为什么? (3)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这样的式子还可以怎样写? 然后让学生汇报活动情况。结合学生回答,教师任意板书几个比例式。(如80:2=200:5, = ,2:5=80:200,5:200=2:80……)并指出这些式子就是比例。 2.抽象概括,及时巩固。 (l)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以上比例式,概括出共性。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例的意义。并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完成第2页“做一做”,并说明理由。 (4)让学生自己举出两个比例,并说明理由。 (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l)让学生查阅教材,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内项”、“外项”。 (2)让学生观察自己刚才举的比例,找出它的内项、外项。 (3)引导学生观察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外项和内项的位置又是怎样的?教师板书: 2.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让学生小组活动完成以下活动内容2: 活动内容2: ①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与两个外项,用算一算的方法,找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②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是否也有如上面发现的规律? ③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律,请你再举出这样的例子来。 ④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活动情况,认识到任何比例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都存在相等的关系。 (3)指导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完成板书。 三、分层练习,辨析理解 1.完成练习一第1题区别比与比例。 2.先让学生解答第2页“做一做”第l题,然后引导学生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不仅可以应用比例的意义,而且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3.完成练习一第2题。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四、全课总结 先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谈感想说收获,教师再进行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一第3题。 课题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什么叫比? 2、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小黑板) 12:16 1/4:1/3 和9:12 4.5:2.7 10:6 二、教学新课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例1:同学们能写出多少个有意义的比?观察这些比,哪此能用等号连接?把能用等号连接的比用等号连接起来。这些式子都是比例,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比例吗? (2)归纳比例的意义 (3)2:5和80:200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4)完成第45页“做一做”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在一个比例里,有四个数,这四个数分别叫什么名字? (2)请同们分别找出80:2=200:5和2分之80=5分之200的内项和外项。 (3)你们任意找一个比例,把它们的内项和外项分别乘起来,双可以发现什么? (4)指导学生归纳后,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5)指导学生完成第一46页“做一做”第1题。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创意作业: 有一房间,窗子的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门的长和宽分别是21分米和14分米,你能用已知的四个数组成多少个比例?比一比哪个同学组成的多。 【教学内容】p69页复习1—3题。【教学目的】进一步认识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概念,比较熟练地求比值、化简比、解比例,理清知识脉络和联系,能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二、梳理知识,整理列表。1、谈话:这个单无我们学习了些什么?2、板书列表: 比 比 例 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各部分名称 3 : 5 = — 前 后 比项 项 值 3 : 5 = 12 : 20 内 项 外 项 基本 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例:3 : 5 = 6 : 10 = 9 : 15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例:3 : 5 = 9 : 153×15=5×9三、组织练习。1、求比值。 6 : 1.5 — : 3 0.2 : — — : —2、下面每组能不能组成比例?怎样判断? 1 : 2和2.5 : 5 1.2 : 0.3和6 : 1.5 3 : —和2 : —3、根据5×a=6×b写出8道不同的比例式。4、完成p69页第1题。5、判断:⑴解比例就是解方程。( )⑵表示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⑶因为a×b=c×d,所以a:c=b:d。( )6、解下列比例。 2.5 : 1— = x : 2 — =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掌握了什么?五、课堂作业。 p69页2、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21页,练习六的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能够根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初步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投影片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板书: =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板书: =单价 3.己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板书: =工作效率 4,已知总产量和公顷数,怎样求公顷产量?板书: =公顷产量 二、导人新课 教师: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板书课题:) 三、新课 1.教学例1。 用小黑板出示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提问: “谁来讲讲例1的意思?”(火车1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行驶120千米……) “表中有哪几种量?” “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是多少?当时间是2小时,路程又是多少?……” “这说明时间这种量变化了,路程这种量怎么样了?”(也变化了。) 教师说明: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呢?” 教师指着表格:我们从左往右观察(边讲边在表格上画箭头),时间扩大2倍,对应的路程也扩大2倍3时间扩大3倍,对应的路程也扩大3倍……从右往左观察(边讲边在表格上画反方向的箭头),时间缩小8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8倍;时间缩小7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7倍……时间缩小2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2倍。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怎么样的呢? 让每一小组(8个小组)的同学选一组相对应的数据,计算出它们的比值。教师板书出来: =60. =60, =60…… 让学生双察这些比和它们的比值,看有什么规律。教师板书: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然后教师指着 =60, =60 = 60……问:“比值60,实际上是火车的什么:你能将这些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写成一个关系式吗?板书: =速度(—定)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我们知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什么样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呢?(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速度)总是一定的。) 2.教学例2。 出示例2: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让学生观察上表,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米数扩大,总价怎样?米数缩小,总价怎样? (3)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当学生回答完第二个问题后,教师板书: =3.1, =3.1, =3.1…… 然后进一步问: “这个比值实际上是什么?你能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它们的关系吗?”板书: =单价(一定)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思考和分析,我们知道总价和米数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的,米数扩大,总价也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3.抽象概括。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刚才这两个例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都有几种量? (2)这两种量有没有关系? (3)这两种量的比值都是怎样的? 教师小结:通过比较,我们看出上面两个例题,有一些共同特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板书出教科书上第’20页的倒数第二段。) 接着指着例1的表格说明:在例1中,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值(速度)保持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随后让学生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最后教师提出:如果我们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你能将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K(一定) 4,教学例3。 出示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师引导: “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有什么关系?它们的比的比值是什么?这个比值是否—定?”(板书: =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 “已知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就是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所以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成正比例。” 5.巩固练习。 让学生试做第21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其中(3)要求学生说明这个比值所表示的意义,学生说成是生产效率和每天生产的吨数都可以。 四、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六的第1—3题。 第1题,做题前,让学生想一想:成正比例的量要满足哪几个条件?然后让学生算出各表中两种相对应的数的比的比值,看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如果比值相等就可以列出关系式进行判断。第(3)小题,要问一问学生为什么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不成比例。(因为相对应的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的比的比值不相等。)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判断,再订正。其中(1)一(5)、(7)、(8)成正比例,(6)和(9)不成正比例。 第3题,可先让同桌的同学互相举例,然后再指名举出成正比例的例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的变化规律,并能初步运用。 2.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为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出示幻灯) 一种练习本的数量和总页数如下表: 师: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哪个量是固定不变的量? (2)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它们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3)表内相关联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填空。(小黑板(一))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________,这两种量叫做成________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________关系。 3.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1)文具盒的单价一定,买文具盒的个数和总价( )。 (2)水稻产量一定,水稻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 )。 (3)一堆货物一定,运出的和剩下的( )。 (4)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 (5)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 )。 可选其中一、二题,说一说为什么? 师:通过刚才的复习,我们对正比例的意义理解得很好。你们想一想,有正比例就一定有反比例。什么时候成反比例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反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反比例的意义)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4。(小黑板(二)) 例4 华丰机械厂加工一批零件,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如下表: (1)分析表,回答下列问题。(幻灯出示) ①表中有哪种量? ②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如何变化的? ③你能说出它们的关系式吗? ④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⑤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学,然后分组讨论以上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2)同学们发言。 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什么是比?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3/4:1/8 4.5:2.7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②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2)这几面国旗的形状一样,但长和宽却各不相同。请大家算一算它们长和宽的比,看看能发现什么? (3)(指教室里的国旗)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0:40=3/2 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长、宽比值。 2.4:1.6=3/2 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2.4:1.6=60:40 也可以写成:2.4/1.6.=60/40 (4)找比例。 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等式? 如:5:10/3=15:10 5:10/3=2.4:1.6 15?10=2.4/1.6 15/10=60/40 (5)什么是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6)1:2是是比例吗?你能把它组成一个比例吗? (7)完成教材“做一做”。 第1题。 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 第2题。 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3.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1~3题。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复习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对求比值出现知识遗忘。特别是对于如何求两个小数或两个分数的比值,而这部分知识是本课判断能否组成比例的关键,所以在复习中必须舍得花时间,夯实基础后才能继续推进新授学习。 在总结比例概念的时机上,我对教材稍做修改。因为仅从一个例子就要求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含义,对他们而言难度较大。因此,我在教学完2.4:16.=60:40后,请学生们把四面国旗长和宽的比,也根据比值相等的组成等式.在此基础上再提问“怎样的式子叫做比例?”明显感觉学生们能够根据实践经验较准确地抽象出概念。同时,建议在巩固练习中补充概念的判断题,如:6:10和9:15,(虽然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但因为没有组成式子,所以不是比例。) 做一做第2题隐含着初中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教参给出了4个比例,“2∶4 = 1.5∶3、4∶2 = 3∶1.5、2∶1.5 = 4∶3、1.5∶2 = 3∶4。”其实应该共可写出8个比例。交换等号两边的比,还可以组成4个不同的比例1.5:3=2:4、3:1.5=4:2、4:3=2:1.5、 3:4=1.5:2。为什么仅仅相换了等号两边的比,就应该算作不同的比例呢?(必须结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来解释)怎样才能将4个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写出8个比例来呢?(我觉得在学习完比例的基本性质后更容易理解)。因此,将此题下移至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完成。 练习六第1题必须特别关注,因为其中第2、4小题体现了正比例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要求学生判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能否组成比例”,还补充要求他们回答相应两个量的比值表示的含义。如第2小题,有的学生用箱子数量:质量,那么比值的含义应该为每千克的箱子是多少个。也有的学生用质量:箱子数量,那么比值的含义则为每个条子的质量。通过练习,强化数量关系,为后继学习作好铺垫。 练习六第2题,如果将4个数两两排列求比值,有12种情况,再从中找出比值相等的组成比例太麻烦,有没有比较方便快捷的方法呢?有!孩子们发现:将的数与第二大的数组成比;将剩下的两个数也按大数比小数组成比,就能够较快判断出所组成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内容:补充有关比例意义和比例基本性质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练习,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措施:帮助学生系统整理前几节课学习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练习过程中注重分析学生练习情况,加强课堂上对学习困难生的辅导。 教学准备:上传补充练习 教学过程: 一、整理知识 1.提问: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两部分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请你和同桌交流一下。 2.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3.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 4.揭示课题: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内容。(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判断。 (1)比例是一个等式。 (2)甲数和乙数的比值是2/3,如果甲、乙两个数同时扩大3.5倍,它们的比值还是2/3。 (3)比例的两个内项减去两个外项的积,差是0。 (4)任意两个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都可以组成比例。 (5)如果a╳9=b╳6(a、b均不为0),那么,a与b的比是3:2。 组织学生思考、交流,鼓励学生完整地说出自己的分析推理过程。 2.根据下面的等式,写出几个不同的比例。 3╳40=8╳15 (1)现在已知的是一个等式,等式左、右两边的两个数分别是写出的比例中的什么? (2)你能有序地写出所有的比例,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交流思考过程,教师及时讲评:可以先把3和40作为比例的内项,写出四个比例;然后再把8和15作为内项写出另外四个比例。 3.判断四个数10.5、5/4、20/21、8能否组成比例? (1)要判断四个数能否组成比例有哪些方法?(根据比例的意义或比例基本性质) (2)你认为这里选择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3)指名学生交流后,学生写出比例。 小结:如果给我们四个数,要让我们判断能否组成比例,一般,我们可以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比较简便。基本方法是先将这四个数从大到小排列,然后用最大数乘最小数,中间两数相乘,看看乘积是否相等,最后根据比例基本性质来写出不同的比例。 4.按要求组成比例。 (1)从2、10、4.5、9、5五个数中选出四个组成一个比例。 (2)从18的所有约数中选出四个组成一个比例。 (3)把8和9作两个外项,比值是1/2的一个比例。 (4)给5、8、0.4三个数分别配上一个不同的数,组成两个不同的比例. 逐个出示题目,学生练习之前先要弄清题目要求。 学生完成后进行交流,要求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及时评价。 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辅导。 5.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 ):1 2:0.5=12:( ) 0.3/4=( )/32 7/9:( )=1/2:3/5 ( )/12=3/18 ( ):4.5=0.4:9 先让学生根据比例基本性质来思考并求出括号中的数,然后请学生交流思考过程。 三、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明白吗? 四、布置作业 补充相应练习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课后反思: 课堂上,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前几天学习的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有关知识,然后和同桌交流。在参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准确、流利地说出这些数学知识,也就是说对于这部分概念的学习和理解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当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话,问题更大了。 整个的练习过程中,我都让学生先思考每一题练习的要求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依据是什么。在学生交流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灵活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决问题。特别是在练习第4题“按要求写比例”时,我一再强调要根据比例基本性质来思考。而在最后一题中,虽然题目的要求是根据比例基本性质来填空,但从每一题实际情况出发,其实有些题目从比例的意义来思考也比较简单,更有很多学生把分数形式的比例看做分数,然后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思考。这样做也未尝不可。当然,本题的出发点是为下节课学习解比例打下基础。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p53—55页成正比例的量,练习十一1—3。【教学目标】1、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复习。说说下面各组中已知两种量,怎样求出第三种量。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导入:在第一组数量关系中,数量之间都存在着相依关系,现在我们来研究这种相依关系。二、新授。1、教学例1。⑴出示例1题目及表格,由学生口头填空。⑵观察研究:表中有哪几种量?它们在变化吗?变化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从左往右看:同时扩大;从右往左看:同时缩小,是谁在变化引起了谁的变化?⑶说明:我们把“时间和路程”在变化中相互有联系的两种量叫做“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⑷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样变化的?它们在变化过程中什么一直没变?数量关系是什么?⑸概括: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一定。2、教学例2。⑴学生根据问题(书上的3个问题)讨论解决。⑵揭示变化规律:总价随着支数的变化而变化,但总数与支数的比的比值(单价)是一定的。3、揭示正比例的意义。用正比例的意义说明例1、例2是成正比例的量。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k(一定)4、教学例3。说明理由注意两个要点:⑴相关联;⑵与一定的量的数量关系。三、总结。今天学习了哪些知识,请举例说明正比例关系的意义。四、巩固。练一练,说明理由。五、作业。练习十一 2。比例的意义 篇2
比例的意义 篇3
比例的意义 篇4
比例的意义 篇5
比例的意义 篇6
比例的意义 篇7
比例的意义 篇8
比例的意义 篇9
比例的意义 篇10
比例的意义 篇11
比例的意义 篇12
比例的意义 篇13
比例的意义 篇14
比例的意义 篇15
比例的意义 篇16
比例的意义 篇17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