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菁选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
《姥姥的剪纸》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中,我通过抓住姥姥剪纸的“神”,让学生找出体会到“神”的语句,并从中体会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例如“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一句,就引导学生紧抓住“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无所不能”进行对比,突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娴熟。然后紧扣环节设计问题“姥姥的剪纸为什么那么神呢?”又带领学生围绕“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一句进行引导学习,品味语言,从中感悟姥姥的话是经验之谈,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勤练不止!姥姥为什么如此熟练,下面的“总剪”二字就透露端倪,因为老是不断地剪,岂能不熟练?手都有准头了,因为总剪,再熟练不过了,日久天长,剪起来就心中有数,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要注意什么,剪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岂不是有了准头了。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学生很容易明白。再抓住“身心入境”一词,深刻表现剪纸给姥姥带来的投入与快乐。
本课由于在前一个环节花的时间偏多,以至于教学的后半部分从“牛兔图”体会我和姥姥之间的情感不够深入,特别是出示了三幅剪纸图,应该让学生说说姥姥所剪的这三幅图的寓意是什么,明白姥姥对我的疼爱。但是,我只是集中起来理解,缺少深入的挖掘体会,为后面对以“姥姥的剪纸”为题的理解产生了一点阻碍,特别是学生的语言**上明显有了障碍,而一部分中等生和后进生在理解上就要再花一点时间才行,这也是我在挖掘语言文字上最大的问题,常常点到为止,应该多考虑理解能力差的学生。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学生的说话练习还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像姥姥剪纸那样,因为不断地练习,反复地实践,达到了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从而进一步体会姥姥的话中寓意!教学设计,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渗透了学法指导。
总之,从这节课让我看到自己在教学中急需要注意的地方,为了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充实起来,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活跃起来,我要尽快解决不足之处。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
今天,有幸得到教研室贺老师和镇教办孟老师的指导,我讲了《姥姥的剪纸》一课。我将落脚点放在“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和他们之间浓浓的亲情”上。
上课时,我结合了《新方案》设计导读中的问题和巩固练习进行了学习。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感受姥姥剪纸艺术的高超。书中左邻右舍对于姥姥剪纸的评价怎么样?文中一至三自然段主要描写别人眼里姥姥的剪纸是个什么样子。让学生尝试着在书上进行“批注”,试着用一个句子,或者一个词语甚至一个字来概括。学生的答案如下:“无所不能”“啧啧赞叹”“神了”。接着,问同学们为什么姥姥的剪纸水*那么高?把同学引向第4-6段的.学习。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同学们找出句子“数九隆冬,三伏盛夏,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通过师生赛读,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然后让同学们与姥姥一起剪纸——通过多种形式的赛读,大家读得越来越有感情,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
然而,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一个“拴”字,让学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纸图,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姥姥的勤劳,作者的贪玩。学生在交流这三幅图片的含义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对自己家人的感恩。通过抓词语“定定地”、“出神地”,读出姥姥内心又是希望朝夕相处的外孙儿能留在身旁,又想让外孙儿去更广阔的田地发展的矛盾心情。姥姥舐犊情深,对儿孙们是如此的牵挂深深打动了作者,也使读者的内心也掀起了情感的波澜。最后以:幼年时,姥姥的剪纸拴住了我贪玩的心;长大后,姥姥用剪纸拴住了我思念的心、依恋的心、回归的心。让学生再次感悟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姥姥的剪纸》的教学结束了,但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一系列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思索。有思才有所得,发现不足才能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面对这些不足,努力改善,竭力超越。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2
《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熟能生巧,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从中感悟姥姥的.话是经验之谈,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勤练不止!姥姥为什么如此熟练,下面的“总剪”二字透露端倪,因为老是不断地剪,岂能不熟练?手都有准头了,因为总剪,再熟练不过了,日久天长,剪起来就心中有数,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要注意什么,剪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岂不是有了准头了。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学生很容易明白。而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学生的说话练习还需老师进一步引导,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像姥姥剪纸那样,因为不断地练习,反复地实践,达到了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从而进一步体会姥姥的话中寓意!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3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主要描述了作者“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说她普通,她实在又不普通,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所有的人都赞不绝口。姥姥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说她不普通,她实在又太普通,每天洗衣、择菜、淘米、喂猪,与所有的姥姥一样,朴实*凡,日夜操劳,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全文总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其中“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沿着这条主线,就可以披文入情,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通过动情地读就可以感受到姥姥对“我“的深情及“我“对姥姥的`思念。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说她普通,她实在又不普通。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说她不普通,她实在又很普通,每天洗衣、择菜、淘米、喂猪,与所有的姥姥一样,朴实*凡,日夜劳作,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4
师:这是我们对姥姥的一个初步印象,让我们再读课文,姥姥的形象就会更加清晰,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用铅笔画出表现姥姥心灵手巧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你的体会。
生读。
全班交流。
师: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太*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姥姥光结善缘,剪出来的窗纸贴满了太*原托着的小屯里。
生2:左邻右舍的窗户上都贴着姥姥的剪纸,说明奶奶人缘好,有求必应,同时也告诉我们姥姥的心灵手巧。
师:还有哪些句子?
生: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子,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师:哪些词体现了奶奶的心灵手巧?
生:“普普通通”、“翻来折去”、“要什么有什么”、“无所不能”。
师:你能把这一句话读一读吗?
生读。
师:评价一下,他哪儿读得好?哪儿读得还不够?
生:“无所不能”读得好,“普普通通”还不够。
师:你能再把他读一下吗?
生读。
师:还有什么句子?
生:我从小就听人啧啧“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师:你也找到这样的句子了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体会到了姥姥剪什么像什么,真神了。
生2:我知道别人一直对姥姥啧啧称赞。
生3:姥姥竟然能把纸剪活了,真神,我真佩服她!
师:说得真好。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体现了姥姥的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深入人心。姥姥能把普普通通的彩纸剪纸栩栩如生的东西,这多神啊!你能把这句读好吗?
生读。
师:我相信大家会比他读得更好。
生齐读。
……
……
[反思]
这个片段是王龙老师重点讲解姥姥心灵手巧的一个片段,我觉得这一部分上得很精彩,让整节课有了一个精彩的开始,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去分析课文,体会重点,把握重点。
教者在指导朗读时体现了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评价,自己改正,使学生少了很多的'依赖,完全靠自己把课文读好、读细,读得有感情。
在整个教学中,他始终围绕“心灵手巧”来讲,让学生自己找句子,自己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写在相应的句子旁边。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很好,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有些体会,如果不写下来,读过后就会忘记,如果写下来,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笔头,一举两得。
在分析句子的时候,老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但这个体会并不是漫无目标的,老师在学生问答的时候,总提醒“心灵手巧”这个词语,让学生在缩小的范围内寻找答案,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让学生能更详细地分析课文。
虽然这一片段仅仅是整节课的一小部分,但值得我去学习。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5
《姥姥的剪纸》课文为我们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说她普通,她实在又不普通。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所有人都赞不绝口。姥姥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说她不普通,她实在又太普通,每天烧饭、择菜、淘米、喂猪。与所有的姥姥一样,朴实*凡,日夜劳作,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化不开的亲情。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通过这剪纸的高超技艺,姥姥那纯朴、善良、热情的形象,以及与“我”之间浓浓的亲情,似在我们眼前清晰、丰满起来。
教学中,我通过抓住姥姥的“剪纸”,让学生找出“剪纸”图的语句,并从中体会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例如“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突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娴熟。然后紧扣环节设计问题“姥姥的剪纸为什么那么神呢?”又带领学生围绕“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一句进行引导学习,品味语言,体现姥姥的技艺的高超是付出了努力练成的,再抓住“身心入境”一词,深刻表现剪纸给姥姥带来的投入与快乐。
前一个环节,我所讲的较多,让学生自己体会理解的较少,我授课时表达的语速也较快,这给学生造成一定的障碍。在一个是教学的后半部分从“牛兔图”体会我和姥姥之间的情感不够深入,特别是出示了三幅剪纸图,应该让学生说说姥姥剪这三幅图的寓意是什么,明白姥姥对我的疼爱。但是,我只是集中起来理解,缺少深入的挖掘体会,为后面对以“姥姥的剪纸”为题的理解产生了一点阻碍,特别是学生的.语言**上明显有了障碍,而一部分中等生和后进生理解上就要再花一点时间才行,这也是我在挖掘语言文字上最大的问题,常常点到为止,应该多考虑理解能力差的学生。
这一课,个别老师给我提出了建议,应抓两条线,一个是“神”,一个是“情”,把文章结成一个整体,让学生挖掘文字,至于这样的设计可能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但是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总之,从今天的这节课我看到自己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为了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充实起来,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动起来,我要尽快解决不足之处。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6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载体是文本,对话的主体是师生、作者及文中的人物,对话又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师生间、生生间相互启发、提高的过程。因此,本教学设计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以文本语言为依托,积极搭建“对话”*台,触动情感,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尊重其独特体验,感悟文中至真至纯的情怀。
【教材简析】
课文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所有人都赞不绝口。姥姥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情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的语言文字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激发学生对亲人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课件、剪纸实物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教学
1、激趣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姥姥的剪纸》。(学生齐读课题,师点评。)欣赏激趣。多**配乐出示优美剪纸图片,学生欣赏。再出示剪纸实物,学生传看。(学生交流欣赏后的感受。)
2、回顾讨论:姥姥的剪纸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交流)
二、学习课文4-6小节,深悟高超技艺
1、(过渡)课文中说,姥姥的剪纸技艺深入人心,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做上标记、批注等。
2、自读交流。预设:
相机出示:“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 ‘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1)你能具体说说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姥姥的神奇吗?
(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一幅“喜鹊登枝”图?
(学生**说,引导理解“形象生动”和“无可挑剔。)
看到姥姥被蒙着双眼也能剪出如此生动形象的“喜鹊登枝”,我的心情一定是的?你能读出这种惊喜吗?
(指导朗读,读出姥姥的技术高超,以及我的敬佩之情。)
3、我服了,可是还找借口,我怎么说的,姥姥又是怎么说的?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
相机出示:“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你差点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4、从这段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
姥姥神不神?看着这栩栩如生的剪纸,你有什么想要问姥姥的吗?
结合学生回答,引读并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1)引读“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指名说。
(2)姥姥的剪纸技艺是天生的吗?靠的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引读:姥姥就是这样——(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这就叫做(“熟能生巧”)。
(3)你自己的生活中有“熟能生巧”这样的体验吗?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
5、姥姥剪纸技艺高超,除了经常练习,熟能生巧,还有什么原因呢?
相机出示:“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之极。”
姥姥剪纸是什么神态呢?指导结合插图理解“身心入境”的神态。
6、有感情地齐读这一部分。
三、学习7-12小节,体味祖孙情深
1、(过渡)姥姥的剪纸不光惟妙惟肖,还能表达情意呢,默读课文7-12小节,把你觉得甜蜜的、温馨的、感动的地方画出来,批注自己的感受。
2、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学生**说。
相机出示并引读:“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1)这看似*淡的一句话,有一个字却用得很传神,你认为是哪一个字?(拴)
(2)是用绳子拴吗?用什么拴住了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推荐同学说。(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用剪纸拴住了我那颗贪玩的心。)姥姥的剪纸竟然有这么大的魅力,可以牢牢的吸引住我,抵挡得住游泳的**!可见姥姥的剪纸技艺多高啊!
3、你们能读出作者对姥姥的感情吗?指读,齐读。评价。
(1)从哪些句子的字里行间中看出我被姥姥的剪纸拴住了?你来读,要读得让我们真的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拴住作者的是什么?开始,姥姥是用剪纸来“拴”住我的心,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姥姥的剪纸技艺多么高超啊!这些兔子和老牛形象各异——引读——(相机理解省略号的作用。)
姥姥剪的兔子和老牛,无论形象怎么改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引读——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从此段话中你体会出作者饱含了什么感情呢?(赞美、依恋)
(3)想走进这温馨的盛夏午后吗?指导朗读。(生**对读。)
(4)请学生表演读?(师生共同点评:他们表演得怎样?你们感觉到文中的“我”被牢牢地拴住了吗?)学生再齐读。
5、哪一个字眼强烈地表达了“我”被牢牢地拴住了?(缠)
“我”怎么缠的?可能有哪些动作,说了哪些话?来,把我当姥姥,你来缠缠我。(师生表演。)
交流:从我们的`表演中你更能体会到什么?
四、学习13小节,再悟浓情
1、(过渡)姥姥一直用她的剪纸拴住了我的幼年时代,拴住了我上学前的一个个密云多雨的盛夏,后来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的剪纸,***一幅是——(引读写剪纸的语句)
2、谁再来读读描写这幅剪纸的文字。如果,让你给这幅剪纸取个名儿,你会取什么名儿?
3、这头定定站着的老牛,你从她的眼神中读出了什么?(思念、期望、回忆、关爱)期待什么?对身处外地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期待呢?(身体……工作……家庭……)
4、谁愿意再满怀感激地读一读写这幅剪纸的句子?
5、后来“我”越长越大,越走越远了,姥姥的剪纸还拴得住“我”吗?
指名读。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讨论两个“无论”的表达作用。
6、你能想象到,他还会梦到什么?(老牛……和姥姥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五、总结升华
1、说一说。此时此刻,如果你是文中的“我”,当你又忆起与姥姥在一起的童年生活,想起姥姥的剪纸,会对姥姥说些什么呢?
2、写一写。同学们,也许在生活中,我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并没有一手令人啧啧称赞的绝活,但是他们有着和文中的姥姥一样的永恒的动作,永恒的爱。你能不能也像作者一样,用手中的笔把那美丽的瞬间变成永恒的记忆呢?(写出他们令你感动的瞬间。)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继续完善小练笔。
【板书设计】姥姥的剪纸
心灵手巧熟能生巧
拴——缠
牵挂 ↓ 期待
情
【参考书目】参考书目为4号楷体,
【教学反思】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说她普通,她实在又不普通。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说她不普通,她实在又很普通,每天洗衣、择菜、淘米、喂猪,与所有的姥姥一样,朴实*凡,日夜劳作,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备课时,我感觉文中的姥姥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仿佛从字里行间分明能看到我们自己慈祥、勤劳的姥姥,我想孩子们也应该有这种感觉吧,于是我决定抓住“情”字不放。文本中的“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的载体。在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教学时,我带领学生抓住这两根一明一暗的主线,努力地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
在前一课时了解姥姥的剪纸的段落里,我通过让学生朗读,结合关键词句谈体会,感受姥姥剪纸的高超技艺,感受那么多人喜欢姥姥的剪纸,称赞姥姥的剪纸,作者当时内心的自豪与骄傲,体会姥姥剪纸为什么那么“神”。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由学生已知的姥姥的高超技艺引入学习,一方面引导学生还能从哪些方面发现姥姥的心灵手巧,技艺高超;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姥姥的剪纸水*那么高?把同学们引向本节课重点的学习。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讨论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这一句话。学生找出了相关语句“数九隆冬,三伏盛夏,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并且列举了很多生活实例,诸如电脑打字、打算盘等等,气氛活跃。悟出了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从而解决了这一教学重难点。
在后面的教学中,我努力以“情”引领,体味祖孙情深。抓住“拴”“缠”“期待”等字处理文本,我认为也较为到位。文中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的“拴”,引导学生体悟“拴”的传神,理解“拴”的含义。再学生通过充分的分角色朗读和讨论明白:无论怎么剪,无论老牛和小兔的形象怎么改变——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就好象姥姥对“我”的喜爱与呵护。这样顺其自然,学生就会明白牛**什么,兔**什么,从促进理解其中饱含的“情”。
我还通过和同学表演作者是如何缠住姥姥为她剪纸的?引出剪纸怎样“拴”住了上学前的“我”,拴住了作者的什么?只是拴住了作者的人吗?只拴住上学前的作者吗?……加深领悟祖孙俩那浓浓的“情”。最后一幅剪纸,通过抓词语“定定地”、“出神地”,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说话练习,感受姥姥内心,又是希望朝夕相处的孙儿能留在身旁,又想让孙儿去更广阔的天地发展的矛盾心情。姥姥舐犊情深,溢于言表,从而解决了对于“期待”的理解。
教学中也存在诸多遗憾。特别是对于“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这些词语的处理上有些仓促,只是简单跟学生交流了这些词语和作用,但不够深入。再者,在深研教材,总体把握上我还需要下苦功,因为在教学中我还不能游刃有余的把学生真正的带进文本,有时候仅仅是在文本的边缘游离。以后教学中对每篇文章的语言都要进行精心揣摩,即使是一个标点、一个字也不能忽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得引导学生学习、感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深知:虽然带领学生学习的这一课结束了,但是我自己的努力提升教学水*的课堂永不结束!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7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采用了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整篇课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表现了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课文中的插图也较为形象地表现了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
纵观整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因此如果抓住这条主线,披文入情,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去感受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姥姥与“我”相处时浓浓的亲情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胸有臆,入境始觉亲。”如果创设出文章中所描绘的那种意境和氛围,唤醒学生以往的感知体验和美的记忆,学生才会渐入佳境,体会到作者的胸臆。为此,教学中,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精巧细致,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
然而,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还是抓住剪纸,让学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纸图,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姥姥的勤劳,作者的贪玩。读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姥姥与“我”的对话,使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我”由看不懂剪纸的意思,不解地发问,到看得懂剪纸的意思,热情地交谈,以至到后来缠着姥姥剪更多的牛和兔,剪纸把“我”与姥姥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让学生进行动情地朗读来感受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为了加深学生对姥姥与“我”情感的理解,我还将这部分内容中的几幅“牛兔图”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加以想象,学生明白这些“小兔骑牛图”“老牛小兔啃草图”等等,意思是说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就好象姥姥对“我”的喜爱与呵护。学生在交流这三幅图片的含义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对自己家人的'感恩。所以,当我读着作者后来写的对姥姥临终前的回忆时,教室里一片安静,有的学生感动得甚至要流泪了。我想这正是我要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由此看来,阅读本篇课文我们只要引导学生透过课文中的文字,展开丰富而又美好的想象,学生就能感受到作者对姥姥勤劳的赞美和对姥姥的依恋。学生一旦展开了梦幻般的翅膀,就能激起他们思维的灵性火花,从而达到语文感觉的细腻敏捷,促进心灵的诗化。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8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
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我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精巧细致,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然而,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我先让学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纸图,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姥姥的'勤劳,作者的贪玩。学生在交流这三幅图片的含义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对自己家人的感恩。我想,通过课文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到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9
《姥姥的剪纸》围绕剪纸展开了“我”与姥姥之间的故事,表现了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剪纸”这条主线,引领学生走进“我”与姥姥的内心情感世界。由开始的欣赏剪纸作品到“喜鹊登枝”这幅剪纸,使学生体会到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并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姥姥为什么会有如此高超的技艺。进一步感受到姥姥的心灵手巧。整篇课文不仅写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还写了姥姥与“我”之间浓浓的亲情。这在“老牛兔子”剪纸中有了集中的体现,我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并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姥姥对“我”的疼爱和“我”对姥姥的深切思念,从而激起学生对亲人的感恩之心。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分成两个部分: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和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剪纸技艺的高超显而易见暂且视为“明线”,祖孙亲情虽不强烈外显,但是绵延深厚,可以看成文章的“暗线”。双线交织,“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齐头并进,叙事与抒情携手向前,合成课文的“主脉”。教学时,我们依照这条“主脉”前行,一定能够达到理想教学目标实现的彼岸。
题目《姥姥的剪纸》明确告诉我们,剪纸是中心词。适当的进行剪纸知识的.介绍,对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有帮助的。我们可以展示播放剪纸的图片,配上高山流水的音乐,简介一下剪纸艺术的来龙去脉。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剪纸的美,还能极大的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课文很长,如果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那么教学起来一定显得杂乱的。让明线更“明”。我们可以先来感受一下姥姥剪纸艺术的高超。第一层次,书中左邻右舍对于姥姥剪纸的评价怎么样?文中一至三自然段主要描写别人眼里姥姥的剪纸是个什么样子。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在书上进行“批注”,尝试着用一个句子,或者一个词语甚至一个字来概括。预计学生的答案如下:“无所不能”“啧啧赞叹”“神了”??然后我们一起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更深刻的理解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情感。进而了解姥姥在邻居们的眼里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心灵手
巧”、“广结善缘,有求必应”、勤劳善良??这些关键词通过咀嚼,让姥姥的形象在孩子们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然后再次通过朗读让这种情感感受“宣泄”出来。真正在语言文字中走上一个来回。
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句子的感**彩和表达效果。
在了解姥姥的剪纸的段落里,老师通过让学生寻找并反复朗读描述姥姥剪纸的语句,体会姥姥剪纸“神”在哪里,例如“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无可挑剔”等语句,坚持以读为主,恰当安排好“读、讲、练”,增加学生的积累,逐步将文中的好词句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
教者在指导朗读时体现了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评价,自己改正,使学生少了很多的依赖,完全*自己把课文读好、读细,读得有感情。
在整个教学中,他始终围绕“心灵手巧”来讲,让学生自己找句子,自己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写在相应的句子旁边。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很好,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有些体会,如果不写下来,读过后就会忘记,如果写下来,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笔头,一举两得。
在分析句子的时候,老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但这个体会并不是漫无目标的,老师在学生问答的时候,总提醒“心灵手巧”这个词语,让学生在缩小的范围内寻找答案,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让学生能更详细地分析课文。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我上课的整体是思路:以一颗*淡之心、一颗童真之心走进课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做好对学生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的引领,让语文学习与生活融合,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
这一课,“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抓住这条主线,就能披文入情,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
首先,对课文的导入,我以很简单、朴实语言走进课文。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姥姥的剪纸》。看老师写课题。作者的名字很好听,叫做笑源。北方人管外婆叫姥姥,我们一起学着笑源,来叫一声——姥姥。作者的姥姥还有一样拿手绝活儿呢!那就是——剪纸。
其次,抓住剪纸发出的“刷刷”声音来统领课文的生字词教学。查字典的本领,特别是对语境中字词意思的把握,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近段时间,在我们明星教师培训中导师们都强调了要重视第一课时的生字词教学,最近在各类教学大赛中,老师们在课堂上老老实实地指导学生查字典,以培养学生对语境中字词意思的把握能力,因此我重点指导了“爽”的书写及理解在句子中的意思,还让学生对“驮”字书写时该注意些什么,进行了指导。
接着,以一个体现“长文短教的教学思路”来进行课文教学。我向学生提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书上哪些地方写出了姥姥剪纸技艺高超”,来统领课文第1—6自然段的教学。又以一个词语“熟能生巧”对课文的4-6自然段进行探究,做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教学中以学生多种多样的“读”,来体悟姥姥在各时各地的“剪”,体现出“人文就在语文中”的**融通。还结合学生的生活中的体验,回忆学过的俗语、谚语来说说对“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理解。
在上课的过程中还有些地方我做得不到位:1、“啧啧赞叹”一词的教学时,学生读不出那种口语化的赞叹,我没有进行模仿性的示范,指导学生读好这个词。2、当学生在向我汇报“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句子时,为了顺着我自己的教学思路,我打断了学生的发言,遏制了学生表现的欲望,今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处理问题时要学会一些尊重学生的技巧。3、在即将下课时向学生总结“熟能生巧”的道理,由于本人的疏忽,如果能将“熟能生巧,才能做到技艺高超”来课末点题,那这节课就完整了。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1
张博文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采用了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整篇课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表现了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纵观整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因此如果抓住这条主线,披文入情,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
教学中,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精巧细致,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在这部分,我让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语以及感叹号的使用,体会姥姥剪纸的“神”,在读的基础上,品悟语言,感受技艺高超,学习之后,让学生会用,我设计了仿照句子,写句子的题目,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完成了这部分的学习。我还让学生用几个词语来形容姥姥技艺高超。不足之处是,当我加入写作特点时,引导的不够好,学生答非所问。
然而,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用这样的一句话过渡,姥姥的剪纸不光栩栩如生,她的剪纸还有神奇的力量呢?这句话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二部分,“拴”住我童年的剪纸都有哪些?让学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纸图,我还将这部分内容中的几幅“牛兔图”展示给学生,
当时,在这块,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过多的去强调,让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情酝酿的`不够强烈,所以,当我读着作者后来写对姥姥的回忆时,个别的男同学还忍不住笑出声来,我想就是因为在这一部分的教学,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体会不到亲人的关爱,在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时,学生跟我一起读,我应该再让学生多读几遍。
学生的感情是需要老师去激发,我应该捉住时机,适时的“煽风点火”。这两部分的内容,前者是在欢快中度过,后者则需要陷入深深地回忆中,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到姥姥对孙儿的疼爱。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加强朗读,通过读,来体会感情,一切尽在不言中。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2
《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20xx年11月3日我非常有幸聆听了陈叶青老师执教的《姥姥的剪纸》第二课时,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紧紧抓住“姥姥的剪纸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姥姥心灵手巧、勤劳善良”这条线索,带领学生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
片断一:
师:“刁难”是什么意思?
生:故意为难别人。
师:文中的刁难是指——
生:一天,我用双手死死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黑剪窗花。这就是一次“刁难”。
师:挑剔
生:在细节中过分的找毛病。
师:耍赖
生:使用无赖的**、抵赖。
师:调皮蛋
生:顽皮
师:为什么文中用这些词语?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反衬了姥姥剪纸的技艺娴熟……
反思:对于以上四个词语的理解,光理解词语是浮于浅表的,陈老师并没有停住,而是深入地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的效果”。课文是“姥姥的剪纸“,作者着力描写的主要对象自然是姥姥。可作者为什么要花上较多的笔墨,用上“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等词语,来表现“我”的顽皮、淘气甚至于近乎无赖呢?陈老师切入时机,引导学生理解这里运用的是反衬手法,目的还是表现出姥姥的剪纸技艺,“我”的“刁难”、“挑剔”、“耍赖”,有力的证明我是个“调皮蛋”,而我越是调皮捣蛋,越是能够显示出姥姥的心灵手巧。其高超的剪纸技艺,非同寻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令人由衷赞叹。另外,“我”的“调皮蛋”形象地表现了“姥姥”的温顺、敦厚和慈祥。陈老师这样的教学教学设计>设计,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渗透了学法指导。显然,教者的处理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片断二:
师:“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结合你生活中的体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师:“熟能生巧”是什么意思?
生: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从中找到窍门。
生:姥姥如此熟练,因为老是不断地剪。
生;姥姥“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就是对“总剪”的具体说明。
师;“准头”的意思?
生;心中有数
师:出示练习说话:
熟能生巧,总,。
生:熟能生巧,总背,就能默出来了。
生;熟能生巧,总学习,就能考上大学了。
……
反思:陈老师这样的教学教学设计>设计很好。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熟能生巧,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从中感悟姥姥的话是经验之谈,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勤练不止!姥姥为什么如此熟练,下面的.“总剪”二字透露端倪,因为老是不断地剪,岂能不熟练?手都有准头了,因为总剪,再熟练不过了,日久天长,剪起来就心中有数,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要注意什么,剪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岂不是有了准头了。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学生很容易明白。而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引导学生练习说话,我觉得学生的说话练习还需老师进一步引导,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像姥姥剪纸那样,因为不断地练习,反复地实践,达到了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从而进一步体会姥姥的话中寓意!
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向陈老师学习,就《姥姥的剪纸》这课,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勤练不止的道理,同时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3
“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抓住这条主线,披文入情,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
在学文前,我将几张剪纸工艺品展示给学生们看,漂亮的剪纸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在了解姥姥的剪纸的段落里,我通过让学生寻找并反复朗读描述姥姥剪纸的语句,体会姥姥剪纸的高超技艺,例如“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无可挑剔”等语句,坚持以读为主,恰当安排好“读、讲、练”,增加学生的积累,逐步将文中的好词句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我还让学生仔细观察剪纸的.细微处,深感剪纸之难,由此联想到姥姥的手艺之精巧。
我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姥姥与“我”的对话,使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我”由看不懂剪纸的意思,不解地发问,到看得懂剪纸的意思,热情地交谈,以至到后来缠着姥姥剪更多的牛和兔,剪纸把“我”与姥姥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其中,作者对幼时自己的描写:“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等含有明显的贬义成分,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走进文本去体会,从而更深刻地了解“我”的调皮是用来反衬出姥姥的宽容和慈爱,学生也能够进行动情地朗读来感受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
为了加深学生对姥姥与“我”情感的理解,我还让学生回忆自己身边的老人对自己的关怀照顾,激起孩子们感情上的共鸣。透过课文中的文字,再加上学生展开的回忆,从而我们深切感受到作者对姥姥勤劳的赞美和对姥姥的依恋。由此,孩子们读起来更入情入境了。
让我心存遗憾的是,文中“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是教学的难点,它不仅是姥姥在讲述自己剪纸的经历,还是在教自己的孙儿做人做事。可是我感觉这句话在我们的两三句讨论中就滑过了,理解得不够深入。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4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设计时,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精巧细致,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然而,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还是抓住剪纸,让学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纸图,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姥姥的勤劳,作者的贪玩。学生在交流这三幅图片的含义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对自己家人的感恩。所以,当我读着作者后来写的对姥姥临终前的回忆时,教室里一片安静,有的学生感动得甚至要流泪了。我想这正是我要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我们不禁被这份浓浓的爱所打动,被感动了。之所以还历历在目,是因为作者独巨匠心地用剪纸把这份情串联起来了。
剪纸不光展示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更体现了姥姥对作者的疼爱牵挂,寄托了作者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它如同桥梁沟通了姥姥与作者之间的感情,宛如纽带,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份浓浓亲情的见证——姥姥的剪纸!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5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课标指出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根据这一阶段目标的要求和这篇课文的特点,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在第一课时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相关词语;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语言材料中感受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我把难点和重点定为: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本节课我采用朗读感悟法,让学生充分诵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让情感在朗读和体验中升华。
教学中,我通过图片再现剪纸,让学生先从剪纸图片中感受到姥姥技艺的高超,再让学生找出“剪纸”图的语句品读感悟。例如抓住第1自然段的“都”字,抓住邻居的啧啧赞叹声“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突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娴熟,然后紧扣环节设计问题“姥姥的剪纸为什么那么神呢?”又带领学生围绕“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一句进行引导学习,品味语言,体现姥姥的技艺的高超是付出了努力练成的,再抓住“身心入境”一词,深刻表现剪纸给姥姥带来的投入与快乐。7-12自然段,我让学生**读,找出“我”与姥姥的对话,然后再利用课件展示牛兔图让学生结合生活想象牛的勤劳、兔的顽皮,看到图想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最后抓住姥姥与作者的.对话进行朗读训练指导。为了加深学生对姥姥与“我”情感的理解,我还让学生回忆自己身边的老人对自己的关怀照顾,激起孩子们感情上的共鸣。透过课文中的文字,再加上学生展开的回忆,从而我们深切感受到作者对姥姥勤劳的赞美和对姥姥的依恋。由此,孩子们读起来更入情入境了。
让我心存遗憾的是,文中“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是教学的难点,它不仅是姥姥在讲述自己剪纸的经历,还是在教自己的孙儿做人做事。可是我感觉这句话在我们的两三句讨论中就滑过了,理解得不够深入。再一个是教学的后半部分从“牛兔图”体会我和姥姥之间的情感不够深入,特别是出示了三幅剪纸图,应该让学生说说姥姥剪这三幅图的寓意是什么,明白姥姥对我的疼爱。但是,我只是集中起来理解,缺少深入的挖掘体会,为后面对以“姥姥的剪纸”为题的理解产生了一点阻碍,特别是学生的语言**上明显有了障碍,而一部分中等生和后进生理解上就要再花一点时间才行,这也是我在挖掘语言文字上最大的问题,常常点到为止,应该多考虑理解能力差的学生。
《姥姥的剪纸》的教学结束了,但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一系列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思索。有思才有所得,发现不足才能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面对这些不足,努力改善,竭力超越。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0篇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
我选中这篇课文缘于一个冬日的午后,我牵着女儿在商业街逛的时候发现在商业街偏僻的角落里有一位老奶奶在卖剪纸,她身旁的匾里摆放着许多剪纸有各种各样的生肖,有还有鱼、喜鹊、老鼠等图样,我们停下来静静地欣赏,老奶奶还在剪着,边上有几本是很旧的杂志,显然那是剪纸的原材料,她的那把剪刀就是普普通通的“张小泉”剪刀,不一会儿工夫,一副生动形象的剪纸诞生了,引来了许多围观的人,其中年轻人居多。女儿也被吸引了,缠着要我帮她买,我买足了她喜欢的几样小动物,欢欢喜喜地回家了……
当拿到教材看到《姥姥的剪纸》这一课文时,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当时吸引我的是姥姥的那些生动的剪纸。可这几天备课备下来,我觉得心里一直很难过,我记起了我的外公,外公对我很是疼爱,可外公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就因为肺癌过世了,最近几天我也几次梦见了外公,梦见她给我做陀螺,梦见他用竹子给我制作风筝……我知道这篇文章打动我的正是作者和姥姥之间相互牵挂的情,所以文章在教学时候,我想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和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这篇课文,我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课标指出: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根据这一阶段目标的要求和这篇课文的特点,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知识目标、在第一课时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相关词语;
能力目标、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从课文的语言材料中感受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目标的定位,
我把难点和重点定为: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本节课我将采用朗读感悟法,让学生充分诵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让情感在朗读和体验中升华。
这一课时我主要设计以下三个环节:初读文本,走近姥姥——品读感悟,走进姥姥——读背结合,升华情感
第一环节:初读文本,走近姥姥
播放剪纸的图片,配上高山流水的音乐,简介剪纸。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姥姥剪纸技艺高超,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再次走进姥姥的剪纸,去认识这位可亲可敬的姥姥,重温那浓浓的祖孙亲情。
我通过图片再现姥姥的剪纸,让学生从剪纸图片中感受到姥姥技艺的.高超。抓住第1自然段的“都”字,抓住邻居的啧啧赞叹声来让学生感受姥姥的剪纸技艺是多么的“神了”!再通过姥姥摸黑剪出“喜鹊登枝”这件事,感受姥姥剪纸技艺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通过理解“刁难、耍赖”等词感受作者的顽皮和姥姥的爱孙之情。学生在朗读和感悟后,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认识了这位技艺高超、可亲可敬的姥姥。
第二环节:品读感悟,走进姥姥
让学生**读7-12自然段,找出我与姥姥的对话,然后再利用课件展示牛兔图让学生结合生活想象牛的勤劳、兔的顽皮,看到图想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最后抓住姥姥与作者的对话进行朗读训练指导,一个对孙儿关爱有加的姥姥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抓住两幅画面,进行朗读感悟、想象,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从而感受姥姥对“我”的疼爱、呵护。
第三环节:读背结合,升华情感
通过抓词语“定定地”、“出神地”,读出姥姥内心又是希望朝夕相处的孙儿能留在身旁,又想让孙儿去更广阔的田地发展的矛盾心情。姥姥舐犊情深,对儿孙们是如此的牵挂深深打动了作者,也使读者的内心也掀起了情感的波澜。
好的语言、动情的话语就应该让孩子能当堂积累下来,让学生把课文段落背诵下来,这样既积累语言,有加深了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领悟。
本人的教学经验有限,设计思路肯定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2
《姥姥的剪纸》围绕剪纸展开了“我”与姥姥之间的故事,表现了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剪纸”这条主线,引领学生走进“我”与姥姥的内心情感世界。由开始的欣赏剪纸作品到“喜鹊登枝”这幅剪纸,使学生体会到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并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姥姥为什么会有如此高超的技艺。进一步感受到姥姥的心灵手巧。整篇课文不仅写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还写了姥姥与“我”之间浓浓的亲情。这在“老牛兔子”剪纸中有了集中的体现,我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并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姥姥对“我”的疼爱和“我”对姥姥的深切思念,从而激起学生对亲人的感恩之心。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分成两个部分: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和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剪纸技艺的高超显而易见暂且视为“明线”,祖孙亲情虽不强烈外显,但是绵延深厚,可以看成文章的“暗线”。双线交织,“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齐头并进,叙事与抒情携手向前,合成课文的“主脉”。教学时,我们依照这条“主脉”前行,一定能够达到理想教学目标实现的彼岸。
题目《姥姥的剪纸》明确告诉我们,剪纸是中心词。适当的进行剪纸知识的介绍,对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有帮助的。我们可以展示播放剪纸的图片,配上高山流水的音乐,简介一下剪纸艺术的来龙去脉。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剪纸的美,还能极大的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课文很长,如果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那么教学起来一定显得杂乱的。让明线更“明”。我们可以先来感受一下姥姥剪纸艺术的高超。第一层次,书中左邻右舍对于姥姥剪纸的评价怎么样?文中一至三自然段主要描写别人眼里姥姥的剪纸是个什么样子。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在书上进行“批注”,尝试着用一个句子,或者一个词语甚至一个字来概括。预计学生的答案如下:“无所不能”“啧啧赞叹”“神了” 然后我们一起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更深刻的理解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情感。进而了解姥姥在邻居们的眼里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心灵手巧”、“广结善缘,有求必应”、勤劳善良 这些关键词通过咀嚼,让姥姥的形象在孩子们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然后再次通过朗读让这种情感感受“宣泄”出来。真正在语言文字中走上一个来回。
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句子的感**彩和表达效果。
在了解姥姥的剪纸的段落里,老师通过让学生寻找并反复朗读描述姥姥剪纸的语句,体会姥姥剪纸“神”在哪里,例如“要什么就有什么了, 无所不能”、“你姥姥神了, 公鸡能打鸣”、“无可挑剔”等语句,坚持以读为主,恰当安排好“读、讲、练”,增加学生的积累,逐步将文中的好词句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
教者在指导朗读时体现了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评价,自己改正,使学生少了很多的依赖,完全*自己把课文读好、读细,读得有感情。
在整个教学中,他始终围绕“心灵手巧”来讲,让学生自己找句子,自己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写在相应的句子旁边。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很好,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有些体会,如果不写下来,读过后就会忘记,如果写下来,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笔头,一举两得。
在分析句子的时候,老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但这个体会并不是漫无目标的,老师在学生问答的时候,总提醒“心灵手巧”这个词语,让学生在缩小的范围内寻找答案,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让学生能更详细地分析课文。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3
我选中这篇课文缘于一个冬日的午后,我牵着女儿在商业街逛的时候发现在商业街偏僻的角落里有一位老奶奶在卖剪纸,她身旁的匾里摆放着许多剪纸有各种各样的生肖,有还有鱼、喜鹊、老鼠等图样,我们停下来静静地欣赏,老奶奶还在剪着,边上有几本是很旧的杂志,显然那是剪纸的原材料,她的那把剪刀就是普普通通的“张小泉”剪刀,不一会儿工夫,一副生动形象的剪纸诞生了,引来了许多围观的人,其中年轻人居多。女儿也被吸引了,缠着要我帮她买,我买足了她喜欢的几样小动物,欢欢喜喜地回家了……
当拿到教材看到《姥姥的剪纸》这一课文时,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当时吸引我的是姥姥的那些生动的剪纸。可这几天备课备下来,我觉得心里一直很难过,我记起了我的外公,外公对我很是疼爱,可外公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就因为肺癌过世了,最近几天我也几次梦见了外公,梦见她给我做陀螺,梦见他用竹子给我制作风筝……我知道这篇文章打动我的正是作者和姥姥之间相互牵挂的情,所以文章在教学时候,我想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和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这篇课文,我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课标指出: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根据这一阶段目标的要求和这篇课文的特点,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知识目标、在第一课时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相关词语;
能力目标、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从课文的语言材料中感受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目标的定位,
我把难点和重点定为: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本节课我将采用朗读感悟法,让学生充分诵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让情感在朗读和体验中升华。
这一课时我主要设计以下三个环节:初读文本,走近姥姥——品读感悟,走进姥姥——读背结合,升华情感
第一环节:初读文本,走近姥姥
播放剪纸的图片,配上高山流水的音乐,简介剪纸。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姥姥剪纸技艺高超,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再次走进姥姥的剪纸,去认识这位可亲可敬的姥姥,重温那浓浓的祖孙亲情。
我通过图片再现姥姥的剪纸,让学生从剪纸图片中感受到姥姥技艺的高超。抓住第1自然段的“都”字,抓住邻居的啧啧赞叹声来让学生感受姥姥的剪纸技艺是多么的“神了”!再通过姥姥摸黑剪出“喜鹊登枝”这件事,感受姥姥剪纸技艺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通过理解“刁难、耍赖”等词感受作者的顽皮和姥姥的爱孙之情。学生在朗读和感悟后,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认识了这位技艺高超、可亲可敬的姥姥。
第二环节:品读感悟,走进姥姥
让学生**读7-12自然段,找出我与姥姥的对话,然后再利用课件展示牛兔图让学生结合生活想象牛的勤劳、兔的顽皮,看到图想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最后抓住姥姥与作者的对话进行朗读训练指导,一个对孙儿关爱有加的姥姥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抓住两幅画面,进行朗读感悟、想象,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从而感受姥姥对“我”的疼爱、呵护。
第三环节:读背结合,升华情感
通过抓词语“定定地”、“出神地”,读出姥姥内心又是希望朝夕相处的孙儿能留在身旁,又想让孙儿去更广阔的田地发展的矛盾心情。姥姥舐犊情深,对儿孙们是如此的牵挂深深打动了作者,也使读者的内心也掀起了情感的波澜。
好的语言、动情的话语就应该让孩子能当堂积累下来,让学生把课文段落背诵下来,这样既积累语言,有加深了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领悟。
本人的教学经验有限,设计思路肯定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4
《姥姥的剪纸》的教学结束了,但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一系列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思索。
1、“对话”问题。
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彼此分享对文章的理解,探讨重点问题。作为教师,比孩子早一步解读教材,其实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更应该是充当“引路人”的角色,也就是说教师对“对话”在备课中是早有预设的。对于预设,在备课中我是相当细致的,从学生角度出发,设想了许多情境,同时也设计了必要的引学过程。但课堂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上,我总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预设,有一味地领着学生走的感觉,还没有做到真正的完全放手,让学生的思维没有拘束的**驰骋。
2、鱼与熊掌可否兼得?
何为舍得?《现在汉语词典》解释为:愿意割舍。但如果将这个词分**看却很有意思:舍,即为割舍,得,意为收获。在我看来,这个词饱满着一种辩证的哲学思想和生活真理:没有舍哪有得?
今天,以这个观点看这堂课,我仍然没有学会舍弃:各个突破,面面俱到。却显得整节课容量过大,各环节如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而像我这样的教师不少。为什么会这样?细想来,有这样几点原因。一是应对考试,教学中怕有遗漏;二是面对大纲,恨不能大纲中提出的要求每堂课都要落实;三是自己好不容易对文本理解透彻,也要求学生在每个难点精彩点上作停留,每个环节留给学生思考品味的时间不足。
有人说,语文是一门遗憾的学科,语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材,无论是颇受赞誉的时文,还是经典名篇,篇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可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教学时不得不舍弃很多内容。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遗憾,留下较大的空间,才可能让学生觉得“盛宴散而意无穷”,才能让学生饶有兴趣地继续钻研。问题是,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规定的任务,留给学生所谓的“充分时间”从何而来?我想,对教材大胆取舍,不求满载而归,但求课课有得,不失为一良策。
3、时间的把握。
一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但作为教师总想在课堂上渗透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训练。因而时间的**就尤为重要,一节课里哪些环节要处理的祥,哪些环节有处理的略,教师必须心中有数。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往往前松后紧,一进入创设的情景就忘记了时间,对学生的收放还不够自如,对时间的把握还有待加强。
有思才有所得,发现不足才能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面对这些不足,努力改善之,竭力超越之。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5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设计时,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精巧细致,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然而,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还是抓住剪纸,让学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纸图,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姥姥的勤劳,作者的贪玩。学生在交流这三幅图片的含义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对自己家人的感恩。所以,当我读着作者后来写的对姥姥临终前的回忆时,教室里一片安静,有的学生感动得甚至要流泪了。我想这正是我要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我们不禁被这份浓浓的爱所打动,被感动了。之所以还历历在目,是因为作者独巨匠心地用剪纸把这份情串联起来了。
剪纸不光展示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更体现了姥姥对作者的疼爱牵挂,寄托了作者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它如同桥梁沟通了姥姥与作者之间的感情,宛如纽带,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份浓浓亲情的见证——姥姥的剪纸!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6
《姥姥的剪纸》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中,我通过抓住姥姥剪纸的“神”,让学生找出体会到“神”的语句,并从中体会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例如“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一句,就引导学生紧抓住“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无所不能”进行对比,突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娴熟。然后紧扣环节设计问题“姥姥的剪纸为什么那么神呢?”又带领学生围绕“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一句进行引导学习,品味语言,从中感悟姥姥的话是经验之谈,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勤练不止!姥姥为什么如此熟练,下面的“总剪”二字就透露端倪,因为老是不断地剪,岂能不熟练?手都有准头了,因为总剪,再熟练不过了,日久天长,剪起来就心中有数,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要注意什么,剪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岂不是有了准头了。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学生很容易明白。再抓住“身心入境”一词,深刻表现剪纸给姥姥带来的投入与快乐。
本课由于在前一个环节花的时间偏多,以至于教学的后半部分从“牛兔图”体会我和姥姥之间的情感不够深入,特别是出示了三幅剪纸图,应该让学生说说姥姥所剪的这三幅图的寓意是什么,明白姥姥对我的疼爱。但是,我只是集中起来理解,缺少深入的挖掘体会,为后面对以“姥姥的.剪纸”为题的理解产生了一点阻碍,特别是学生的语言**上明显有了障碍,而一部分中等生和后进生在理解上就要再花一点时间才行,这也是我在挖掘语言文字上最大的问题,常常点到为止,应该多考虑理解能力差的学生。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学生的说话练习还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像姥姥剪纸那样,因为不断地练习,反复地实践,达到了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从而进一步体会姥姥的话中寓意!教学设计,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渗透了学法指导。
总之,从这节课让我看到自己在教学中急需要注意的地方,为了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充实起来,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活跃起来,我要尽快解决不足之处。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7
《姥姥的剪纸》的教学结束了,但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一系列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思索。
1、“对话”问题。
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彼此分享对文章的理解,探讨重点问题。作为教师,比孩子早一步解读教材,其实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更应该是充当“引路人”的角色,也就是说教师对“对话”在备课中是早有预设的。对于预设,在备课中我是相当细致的,从学生角度出发,设想了许多情境,同时也设计了必要的引学过程。但课堂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上,我总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预设,有一味地领着学生走的感觉,还没有做到真正的完全放手,让学生的思维没有拘束的**驰骋。
2、鱼与熊掌可否兼得?
何为舍得?《现在汉语词典》解释为:愿意割舍。但如果将这个词分**看却很有意思:舍,即为割舍,得,意为收获。在我看来,这个词饱满着一种辩证的哲学思想和生活真理:没有舍哪有得?
今天,以这个观点看这堂课,我仍然没有学会舍弃:各个突破,面面俱到。却显得整节课容量过大,各环节如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而像我这样的教师不少。为什么会这样?细想来,有这样几点原因。一是应对考试,教学中怕有遗漏;二是面对大纲,恨不能大纲中提出的要求每堂课都要落实;三是自己好不容易对文本理解透彻,也要求学生在每个难点精彩点上作停留,每个环节留给学生思考品味的时间不足。
有人说,语文是一门遗憾的学科,语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材,无论是颇受赞誉的时文,还是经典名篇,篇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可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教学时不得不舍弃很多内容。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遗憾,留下较大的空间,才可能让学生觉得“盛宴散而意无穷”,才能让学生饶有兴趣地继续钻研。问题是,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规定的任务,留给学生所谓的“充分时间”从何而来?我想,对教材大胆取舍,不求满载而归,但求课课有得,不失为一良策。
3、时间的把握。
一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但作为教师总想在课堂上渗透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训练。因而时间的**就尤为重要,一节课里哪些环节要处理的祥,哪些环节有处理的略,教师必须心中有数。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往往前松后紧,一进入创设的情景就忘记了时间,对学生的收放还不够自如,对时间的把握还有待加强。
有思才有所得,发现不足才能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面对这些不足,努力改善之,竭力超越之。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8
《姥姥的剪纸》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中,我通过抓住姥姥剪纸的“神”,让学生找出体会到“神”的语句,并从中体会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例如“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一句,就引导学生紧抓住“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无所不能”进行对比,突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娴熟。然后紧扣环节设计问题“姥姥的剪纸为什么那么神呢?”又带领学生围绕“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一句进行引导学习,品味语言,从中感悟姥姥的话是经验之谈,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勤练不止!姥姥为什么如此熟练,下面的“总剪”二字就透露端倪,因为老是不断地剪,岂能不熟练?手都有准头了,因为总剪,再熟练不过了,日久天长,剪起来就心中有数,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要注意什么,剪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岂不是有了准头了。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学生很容易明白。再抓住“身心入境”一词,深刻表现剪纸给姥姥带来的投入与快乐。
本课由于在前一个环节花的时间偏多,以至于教学的后半部分从“牛兔图”体会我和姥姥之间的情感不够深入,特别是出示了三幅剪纸图,应该让学生说说姥姥所剪的这三幅图的寓意是什么,明白姥姥对我的疼爱。但是,我只是集中起来理解,缺少深入的挖掘体会,为后面对以“姥姥的剪纸”为题的理解产生了一点阻碍,特别是学生的语言**上明显有了障碍,而一部分中等生和后进生在理解上就要再花一点时间才行,这也是我在挖掘语言文字上最大的问题,常常点到为止,应该多考虑理解能力差的学生。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学生的说话练习还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像姥姥剪纸那样,因为不断地练习,反复地实践,达到了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从而进一步体会姥姥的话中寓意!教学设计,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渗透了学法指导。
总之,从这节课让我看到自己在教学中急需要注意的地方,为了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充实起来,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活跃起来,我要尽快解决不足之处。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9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是张菊燕老师上的。她为了校际交流反复试上,反复磨课。现把参与磨课的一些反思记录下来。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去感受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姥姥与“我”相处时浓浓的亲情呢?在教学中,张老师紧紧抓住“剪纸”这条线索,带领学生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把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们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课堂片断:
师:“刁难”是什么意思?
生:故意为难别人。
师:文中的刁难是指——
生:一天,我用双手死死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黑剪窗花。这就是一次“刁难”。
师:挑剔
生:在细节中过分的找毛病。
师:耍赖
生:使用无赖的**、抵赖。
师:调皮蛋
生:顽皮
师:为什么文中用这些词语?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反衬了姥姥剪纸的技艺娴熟……
对于以上四个词语的理解,光理解词语是浮于浅表的,老师应该深入地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的效果”。课文是“姥姥的剪纸“,作者着力描写的主要对象自然是姥姥。可作者为什么要花上较多的笔墨,用上“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等词语,来表现“我”的顽皮、淘气甚至于近乎无赖呢?张老师切入时机,引导学生理解这里运用的是反衬手法,目的还是表现出姥姥的剪纸技艺,“我”的“刁难”、“挑剔”、“耍赖”,有力的证明“我”是个“调皮蛋”,而“我”越是调皮捣蛋,越是能够显示出姥姥的心灵手巧。其高超的剪纸技艺,非同寻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令人由衷赞叹。另外,“我”的“调皮蛋”形象地表现了“姥姥”的温顺、敦厚和慈祥。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渗透了学法指导。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0
《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广结善缘,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通过教学,要让学生读懂故事情节,准确把握人物特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分成两个部分: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和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剪纸技艺的高超显而易见暂且视为明线,祖孙亲情虽不强烈外显,但是绵延深厚,可以看成文章的暗线。双线交织,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齐头并进,叙事与抒情携手向前,合成课文的主脉。教学时,我们依照这条主脉前行,一定能够达到理想教学目标实现的彼岸。
题目《姥姥的剪纸》明确告诉我们,剪纸是中心词。适当的进行剪纸知识的介绍,对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有帮助的。我们可以展示播放剪纸的图片,配上高山流水的音乐,简介一下剪纸艺术的来龙去脉。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剪纸的美,还能极大的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课文很长,如果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那么教学起来一定显得杂乱的。让明线更明。我们可以先来感受一下姥姥剪纸艺术的高超。第一层次,书中左邻右舍对于姥姥剪纸的评价怎么样?文中一至三自然段主要描写别人眼里姥姥的剪纸是个什么样子。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在书上进行批注,尝试着用一个句子,或者一个词语甚至一个字来概括。预计学生的答案如下:无所不能啧啧赞叹神了然后我们一起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更深刻的理解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情感。进而了解姥姥在邻居们的眼里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心灵手巧、广结善缘,有求必应、勤劳善良这些关键词通过咀嚼,让姥姥的形象在孩子们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然后再次通过朗读让这种情感感受宣泄出来。真正在语言文字中走上一个来回。
第二个层次,我们来寻找我眼中姥姥的剪纸是什么样子,这个应该是文章的四到六自然段。在我的刁难映衬下,姥姥的剪纸技艺反而得到更大的展示。这里要特别注意我的所作所为对于姥姥的映衬作用。调皮鬼刁难耍赖等词语形象地描绘出我天真的顽童形象。这个形象越是逼真,越能衬托出姥姥的慈祥,和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对熟能生巧含义的把握,这是一个难点。文中有一段话是最好的解释: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难怪最熟悉不过了,难怪熟能生巧了。这不仅是剪纸的学问,还是干好其他事情的学问。
这里也可以看出*人对于文字的崇拜是根深蒂固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喜鹊登(梅)枝取其谐音喜上眉梢,尤为*老百姓的喜爱。图个吉利,是咱们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姥姥其实正是*广大劳动妇女的缩影。她的身上具有的特点大多也是*劳动妇女都具有的。勤劳,善良
第三层次:感受祖孙之间浓浓的亲情。课文的剩下部分,以剪纸中的牛和兔**姥姥和我的形象,通过剪纸作品中牛和兔子之间的关系,揭示姥姥和我之间的依依亲情。兔子是顽皮的,老牛是温顺的;兔子是活泼的,老牛是敦厚的。我也由最初的不解,到知道,并充满了好感。
最后,兔子长大了,老牛更老了,但是仍然满是期待。此时,童年的剪纸已经融进了我的生命,姥姥的爱也已经深深的植根于我的脑海。
剪纸不光是指姥姥拥有的一种高超技艺,还是一座我和姥姥情感联系的桥梁,更寄托了我对姥姥无尽的思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当然,这里还是可以弥补的,以《姥姥,我想对您说》为题,进行续写,不仅能积累语言,还可以升华我们的情感。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0篇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
《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广结善缘,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通过教学,要让学生读懂故事情节,准确把握人物特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分成两个部分: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和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剪纸技艺的高超显而易见暂且视为明线,祖孙亲情虽不强烈外显,但是绵延深厚,可以看成文章的暗线。双线交织,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齐头并进,叙事与抒情携手向前,合成课文的主脉。教学时,我们依照这条主脉前行,一定能够达到理想教学目标实现的彼岸。
题目《姥姥的剪纸》明确告诉我们,剪纸是中心词。适当的进行剪纸知识的介绍,对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有帮助的。我们可以展示播放剪纸的图片,配上高山流水的音乐,简介一下剪纸艺术的来龙去脉。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剪纸的美,还能极大的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课文很长,如果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那么教学起来一定显得杂乱的。让明线更明。我们可以先来感受一下姥姥剪纸艺术的高超。第一层次,书中左邻右舍对于姥姥剪纸的评价怎么样?文中一至三自然段主要描写别人眼里姥姥的剪纸是个什么样子。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在书上进行批注,尝试着用一个句子,或者一个词语甚至一个字来概括。预计学生的答案如下:无所不能啧啧赞叹神了然后我们一起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更深刻的理解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情感。进而了解姥姥在邻居们的眼里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心灵手巧、广结善缘,有求必应、勤劳善良这些关键词通过咀嚼,让姥姥的形象在孩子们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然后再次通过朗读让这种情感感受宣泄出来。真正在语言文字中走上一个来回。
第二个层次,我们来寻找我眼中姥姥的剪纸是什么样子,这个应该是文章的四到六自然段。在我的刁难映衬下,姥姥的剪纸技艺反而得到更大的展示。这里要特别注意我的所作所为对于姥姥的映衬作用。调皮鬼刁难耍赖等词语形象地描绘出我天真的顽童形象。这个形象越是逼真,越能衬托出姥姥的慈祥,和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对熟能生巧含义的把握,这是一个难点。文中有一段话是最好的解释: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难怪最熟悉不过了,难怪熟能生巧了。这不仅是剪纸的学问,还是干好其他事情的学问。
这里也可以看出*人对于文字的崇拜是根深蒂固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喜鹊登(梅)枝取其谐音喜上眉梢,尤为*老百姓的喜爱。图个吉利,是咱们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姥姥其实正是*广大劳动妇女的缩影。她的身上具有的特点大多也是*劳动妇女都具有的。勤劳,善良
第三层次:感受祖孙之间浓浓的亲情。课文的剩下部分,以剪纸中的牛和兔**姥姥和我的形象,通过剪纸作品中牛和兔子之间的关系,揭示姥姥和我之间的依依亲情。兔子是顽皮的`,老牛是温顺的;兔子是活泼的,老牛是敦厚的。我也由最初的不解,到知道,并充满了好感。
最后,兔子长大了,老牛更老了,但是仍然满是期待。此时,童年的剪纸已经融进了我的生命,姥姥的爱也已经深深的植根于我的脑海。
剪纸不光是指姥姥拥有的一种高超技艺,还是一座我和姥姥情感联系的桥梁,更寄托了我对姥姥无尽的思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当然,这里还是可以弥补的,以《姥姥,我想对您说》为题,进行续写,不仅能积累语言,还可以升华我们的情感。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2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设计时,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精巧细致,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然而,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还是抓住剪纸,让学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纸图,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姥姥的勤劳,作者的贪玩。学生在交流这三幅图片的含义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对自己家人的感恩。所以,当我读着作者后来写的对姥姥临终前的回忆时,教室里一片安静,有的学生感动得甚至要流泪了。我想这正是我要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我们不禁被这份浓浓的爱所打动,被感动了。之所以还历历在目,是因为作者独巨匠心地用剪纸把这份情串联起来了。
剪纸不光展示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更体现了姥姥对作者的疼爱牵挂,寄托了作者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它如同桥梁沟通了姥姥与作者之间的'感情,宛如纽带,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份浓浓亲情的见证——姥姥的剪纸!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3
《姥姥的剪纸》一文中,“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通过这剪纸的高超技艺,姥姥那纯朴、善良、热情的形象,以及与“我”之间浓浓的亲情,似在我们眼前清晰、丰满起来。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情味来。读着语言文字,有一股北方特有的民风民情迎面扑来。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走进语言文字,走进姥姥的剪纸艺术世界,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建立起姥姥的人物形象,并通过用心品读语言文字,在鉴赏中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特点的,对文中具有浓浓的北方风情的词句表达效果,有所感悟,并对习作语言表达有全新认识。由此,品读、揣摩语言文字,感悟作者是如何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特点的,鉴赏作者充满情味的语言表达是教学重点。
教学本课,我尝试了从姥姥的“剪纸”入手,也花了较多课时,只为走进那片开阔的草地,和学生一起慢慢品味,发现情,体味美。
一、先体会姥姥剪纸技艺高超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剪纸”这个题眼,**阅读全文,找找文中哪些语句具体介绍了姥姥剪纸作品。
1.一副“喜鹊登枝”便完成了。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2.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
3.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4.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以及: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这些作品以什么居多?为什么?
姥姥为什么会剪这么多牛和兔?(姥姥生肖属牛,而我属兔。我总是缠着奶奶剪更多的牛和兔。)
可见我非常喜欢姥姥的剪纸。姥姥的`剪纸作品究竟有什么魔力,使我总是缠着姥姥剪这么多牛和兔?
学生**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相应的特点。
(1)“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这个句子写出了姥姥剪纸的内容广泛,题材对偶,也说明了姥姥的确是剪纸行家,(抓住“无所不能”。)
(2)“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这句话生动地说明姥姥的剪纸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突出的显示了姥姥的神剪纸技艺高超。(指名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读)
(3)“嗬无可挑剔”这句话是“我”发自内心的赞赏。由此可见,姥姥的剪纸形神兼备,是完美无缺的工艺品。
姥姥的剪纸除了“我”很喜欢,还有其他人喜欢吗?
“大*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 “开口求剪纸的人乐颠颠地走了。”
让学生寻找并反复朗读描述姥姥剪纸的语句,体会姥姥剪纸的高超技艺,例如“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无可挑剔”等语句,坚持以读为主,恰当安排好“读、讲、练”,增加学生的积累,逐步将文中的好词句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我还让学生仔细观察剪纸的细微处,深感剪纸之难,由此联想到姥姥的手艺之精巧,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精巧细致,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
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再加上《卖油翁》、《庖丁解牛》等故事的补充,更增加了学生对“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的理解。学生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
二、体味姥姥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姥姥的剪纸》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剪纸”这个题眼,**阅读全文,找找文中哪些语句具体介绍了姥姥剪纸作品,体味姥姥和我浓浓的祖孙情。
1.一副“喜鹊登枝”便完成了。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2.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 3.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4.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以及: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想象,也许姥姥还给我剪了哪些关于小兔子和老牛的作品?这些作品图案有什么特点?(以牛和兔子居多。)
姥姥为什么会剪这么多牛和兔的作品?兔子和老牛各**什么?(姥姥生肖属牛,而我属兔。我总是缠着奶奶剪更多的牛和兔。)
剪纸中的老牛和兔子各有什么特点?(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从这些作品中,你感觉到了什么吗?(就好象姥姥对“我”的喜爱与呵护。感觉到了姥姥和我之间甜蜜、温馨、依恋的情感。)
甚至连“喜鹊登枝”这幅作品,也是我故意刁难姥姥,姥姥顺着我剪出来的作品。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我故意刁难姥姥,可姥姥仍然剪得形象至极。”这个生动例子。找找这些文字中是否也藏着姥姥对“我”的喜爱,“我”对姥姥的依恋。引读学生交流4-5自然段;
师:“刁难”是什么意思?
生:故意为难别人。
师:文中的刁难是指——
生:一天,我用双手死死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黑剪窗花。这就是一次“刁难”。
师:挑剔
生:在细节中过分的找毛病。
师:耍赖
生:使用无赖的**、抵赖。
师:调皮蛋
生:顽皮
师:为什么文中用这些词语?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反衬了姥姥剪纸的技艺娴熟
我用双手死死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黑剪窗花。姥姥剪出了一张无可挑剔的作品,我却还要耍赖。面对我的顽皮捣蛋,姥姥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你差点儿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
我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姥姥与“我”的对话,使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大家对姥姥说的‘按冒了’是怎么体会的呢?“‘冒’在字典中的解释为:突出,向外涌出。” “‘冒’可以组词‘冒烟’。”
“《泉城》一课描写趵突泉时候描写到‘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咕噜咕噜’地从泉底往上冒,如同三堆白雪。’这里的‘冒’和‘冒烟’的‘冒’,联系生活实际,我们都很容易想象出来是怎样一副情景,你们说这里作者是不是用词不当呢?”
“因为我太用力了,那么使劲按,使姥姥感觉眼珠儿都要蹦出来了。” “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姥姥”
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
“你差点儿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我死死地捂住故意刁难姥姥,姥姥摸着剪好窗花,一句话“你差点儿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一个动作“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一言一行都藏着姥姥对我的喜爱与呵护。剪纸把“我”与姥姥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作者举这个例子的时候,对幼时自己的描写:“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等,这些词含有明显的贬义成分,我通过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走进文本去体会,从而更深刻地了解“我”的调皮是用来反衬姥姥的宽容和慈爱,再用心品味了姥姥的言行,学生易于动情地朗读来感受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再体味这个生动事例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姥姥与“我”情感的理解,我还让学生回忆自己身边的老人对自己的关怀照顾,学生切身感悟了只有在自己真正喜爱的人面前,才会无拘无束地刁难、耍赖、调皮,一下激起了孩子们感情上的共鸣。透过课文中的文字,再加上学生展开的回忆,从而我们深切感受到作者对姥姥勤劳的赞美和对姥姥的依恋。由此,孩子们读起来更入情入境了。
三、抓细节品字词,让语文课堂充满花香
继续品词品句,体会这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在寻找文中细节描写时体会到人物内心那至深至爱的情意,从而理解作者的匠心。
作者除了这个“冒”字用得巧,还有此类的妙词妙语吗?轻声读文,画出品味交流!
1.读后交流:“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朗读,说说理解,再思考:作者怎么具体表现出“总剪,熟能生巧”的?
2.交流“数九隆冬剪摸黑剪。”
联系生活谈体会:姥姥的剪得多、时间长、长年累月练习使姥姥的技艺娴熟如此生动的语言文字,用心揣摩,眼前看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能读好这一段吗?
3.读后交流:“姥姥的手就是手指。”
品评这一比喻如何表现出姥姥的这一特点的?你能体会出什么?(体会出剪纸在姥姥的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剪纸,已成为姥姥的重要休闲、娱乐方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了!)
联系自己的生**验,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其实,作者在描写同一个事例时,充满情感的语言展示了姥姥很多方面的特点,这样的文字是最有魅力、富有内涵的,作者是如何表现姥姥借着剪纸在表达着对他的关爱与期盼的?
4.读后交流:“拴”字
文中写道“我是一个出名的调皮蛋”,“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且剪刀把我拴在屋檐下。”
拴的是什么?姥姥是如何用剪刀把我拴在屋檐下的?从文字上看,这里拴的是孩子调皮地野性。姥姥正是用她的剪纸,为“我“营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剪纸世界,为我打开了剪纸的艺术之门,让我感受到了来自于她的关爱体贴之情,让我享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有了姥姥,有了她剪刀下的“老牛”和“兔子”,有了这样一个艺术天地对“我”的熏陶,才让我迷**剪纸,让我缠**姥姥。
姥姥的剪纸和她剪出的艺术形象,是作者一生的难忘,那有声有色的梦境是回味,是思念,也是缅怀的心境。姥姥的剪纸里藏着浓浓的祖孙情。那是**倾心地像牛一样地付出,是后来者在**的关爱之下像兔子一样快乐成长。是感悟亲情之后的美好回味。姥姥的剪纸,他对我的关爱,剪纸艺术的种子,剪出的美好形象,已经是一粒粒饱满的种子,在我长大**之后的心田里萌发,萌发出一片充满绿意的思念。而这,正是纠缠着的浓浓亲情之感。而这,恰恰让“我”多少次梦回故乡,梦回那剪纸的世界,而姥姥,成为“我”梦中的主角。于是,姥姥的剪纸,带给的不仅是我,还有的是乡亲们的浓浓的爱。这是亲情,也包着乡情。
5.交流:“缠”字
一个“缠”字,说明了什么呢?
“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蹦蹦跳跳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儿,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对活泼的兔子与敦厚的老牛充满了好感。 “缠”什么呢?启发学生想象说话;
A “我”看不懂剪纸的内容,不解地发问,热情地交谈,表现出姥姥对我的亲昵、关心。
B想象,也许姥姥还给我剪了哪些关于小兔子和老牛的故事?
C姥姥只是剪着玩耍的兔子、干活儿的老牛吗?
“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对活泼的兔子与敦厚的老牛充满了好感。”其实,姥姥是在借着剪纸表达对“我”的喜爱、呵护,传递着对我浓浓的亲情。
表面上看,这些语言文字都在写姥姥对我的喜爱,透过这些文字,你还悟到了什么?(“我”对姥姥勤劳善良的赞美、对姥姥依恋之情。)这样内涵丰富的语言,我们该怎样读好它?先**练读,再指名读。
这里的“缠”不是纠缠,而是情深意长的“缠”绕。这个“缠”字,是喜爱,是依恋。这个“缠”字,是我对剪纸的迷恋。一个“缠”字,说的是我迷**姥姥的剪纸,迷**剪纸艺术,也迷**姥姥与我剪纸聊天的亲情。我忘记了,夏天那密云多雨的盛夏,忘记了那河里自在的游泳。
在剪纸的天地里,“我”体会到了兔子的快乐,那不就是童年的我的快乐吗?我也体会到了老牛的敦厚,那不就是姥姥的敦厚与朴实吗?姥姥的关爱,让我拥有了别样的童年快乐。
6.交流学习:“有声有色”
“我”与姥姥浓浓的亲情伴着我的成长经历。
当我忆起姥姥的剪纸声时,我眼前、梦境会出现怎样的景象?我的心境会变得如何?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这种感受的?引导学生联系具体语言文字谈。
满怀着依恋、不舍、思念。
文中值得细细品味的词句还有很多,如“清清爽爽”“啧啧赞叹”等,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地方特色,匠心独运,使这些看起来*淡无奇的文字,品味起来却蕴含万千真情。
四、适时进行写法指导,让文本回味无穷
在课文感知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是很重要的。文中对姥姥的描写,作者从:
家家户户贴满姥姥的劳作;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从小听人啧啧赞叹,引用大家说的话证明;广结善缘,有求必应的事例;我的故意刁难;姥姥用剪纸把一个调皮爱玩的孩子“拴”在屋檐下;
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默读找出体现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词句,让学生逐步感受语言的份量,感受到刻画人物围绕主题循序渐进描写的好处。作者在表达上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既有夸张、比喻修辞手法应用,又有反面衬托;既有引用、想象,又有事例列举。层层铺垫,层层递进,有声有色地把“我”对姥姥的美好情感直接表达了出来,从而让姥姥的立体形象沁入学生心灵,让学生感悟到姥姥对“我”浓浓的爱。
语文教学本就应拿出时间,拿出情感,拿出耐心,同学生慢慢品味,引导学生发现、感受汉字之美,在学生纯净的心田留下汉字的故事,使学生能喜欢上汉字,喜欢上语文。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4
我选中这篇课文缘于一个冬日的午后,我牵着女儿在商业街逛的时候发现在商业街偏僻的角落里有一位老奶奶在卖剪纸,她身旁的匾里摆放着许多剪纸有各种各样的生肖,有还有鱼、喜鹊、老鼠等图样,我们停下来静静地欣赏,老奶奶还在剪着,边上有几本是很旧的杂志,显然那是剪纸的原材料,她的那把剪刀就是普普通通的“张小泉”剪刀,不一会儿工夫,一副生动形象的剪纸诞生了,引来了许多围观的人,其中年轻人居多。女儿也被吸引了,缠着要我帮她买,我买足了她喜欢的几样小动物,欢欢喜喜地回家了……
当拿到教材看到《姥姥的剪纸》这一课文时,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当时吸引我的是姥姥的那些生动的剪纸。可这几天备课备下来,我觉得心里一直很难过,我记起了我的外公,外公对我很是疼爱,可外公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就因为肺癌过世了,最近几天我也几次梦见了外公,梦见她给我做陀螺,梦见他用竹子给我制作风筝……我知道这篇文章打动我的正是作者和姥姥之间相互牵挂的情,所以文章在教学时候,我想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和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这篇课文,我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课标指出: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根据这一阶段目标的要求和这篇课文的特点,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知识目标、在第一课时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相关词语;
能力目标、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从课文的语言材料中感受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目标的定位,
我把难点和重点定为: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本节课我将采用朗读感悟法,让学生充分诵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让情感在朗读和体验中升华。
这一课时我主要设计以下三个环节:初读文本,走近姥姥——品读感悟,走进姥姥——读背结合,升华情感
第一环节:初读文本,走近姥姥
播放剪纸的图片,配上高山流水的音乐,简介剪纸。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姥姥剪纸技艺高超,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再次走进姥姥的剪纸,去认识这位可亲可敬的姥姥,重温那浓浓的祖孙亲情。
我通过图片再现姥姥的剪纸,让学生从剪纸图片中感受到姥姥技艺的高超。抓住第1自然段的“都”字,抓住邻居的啧啧赞叹声来让学生感受姥姥的剪纸技艺是多么的“神了”!再通过姥姥摸黑剪出“喜鹊登枝”这件事,感受姥姥剪纸技艺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通过理解“刁难、耍赖”等词感受作者的顽皮和姥姥的爱孙之情。学生在朗读和感悟后,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认识了这位技艺高超、可亲可敬的姥姥。
第二环节:品读感悟,走进姥姥
让学生**读7-12自然段,找出我与姥姥的对话,然后再利用课件展示牛兔图让学生结合生活想象牛的勤劳、兔的顽皮,看到图想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最后抓住姥姥与作者的对话进行朗读训练指导,一个对孙儿关爱有加的姥姥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抓住两幅画面,进行朗读感悟、想象,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从而感受姥姥对“我”的疼爱、呵护。
第三环节:读背结合,升华情感
通过抓词语“定定地”、“出神地”,读出姥姥内心又是希望朝夕相处的孙儿能留在身旁,又想让孙儿去更广阔的田地发展的矛盾心情。姥姥舐犊情深,对儿孙们是如此的牵挂深深打动了作者,也使读者的内心也掀起了情感的波澜。
好的语言、动情的话语就应该让孩子能当堂积累下来,让学生把课文段落背诵下来,这样既积累语言,有加深了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领悟。
本人的教学经验有限,设计思路肯定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5
《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熟能生巧,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从中感悟姥姥的话是经验之谈,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勤练不止!姥姥为什么如此熟练,下面的“总剪”二字透露端倪,因为老是不断地剪,岂能不熟练?手都有准头了,因为总剪,再熟练不过了,日久天长,剪起来就心中有数,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要注意什么,剪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岂不是有了准头了。
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学生很容易明白。而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学生的说话练习还需老师进一步引导,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像姥姥剪纸那样,因为不断地练习,反复地实践,达到了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从而进一步体会姥姥的话中寓意!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6
本学期,我执教了《姥姥的剪纸》一课,课文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我们全体师生佩服不已,姥姥和作者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又让我们感动,我们都久久地沉浸在这份亲情之中……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剪纸离孩子较远,课堂上教师如果恰当运用多**技术,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在栩栩如生的画面中,优美的音乐中,做到目观其行、耳闻其声,快速进入课文情境,借此学生对自己家人表达感恩之意。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抓住这个主线,在教学设计时,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我们知道,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一、借助声像设备,感受剪纸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作用于视觉、听觉的刺激最能吸引人的***。当视听感官并用时,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因而上课伊始,我首先用多**出示大*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惟妙惟肖的窗花,并配上动听的音乐,学生一下子进入那剪纸的情境中。
在优美的乐曲中,我让学生走进文本,寻找姥姥剪纸“神”的语句。在品读这些语句时,配上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适时出示“公鸡打鸣、母鸡下蛋……喜鹊登枝”等剪纸画面,对课文重点语句进行品读。
通过多**课件,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生动的视听画面,让学生与文中的姥姥对话。让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把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评价中把课文读懂、读细、读出感情。同时读懂了姥姥用精湛的.剪纸技术,剪出了乡村的吉祥,为乡亲们送去了祝福,使整个屯子里弥漫着浓浓的亲情与和乐。
二、展现优美画面,品析祖孙情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姥姥的剪纸》一文语言生动,富有诗意,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品赏。在教学时,运用相应的多**技术,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语言环境,细细品味文章。如在教学“祖孙情浓”一段时,我引导学生自主朗读,相继找出“A、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B、一头老牛和一只小兔子在地上啃食青草。C、: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乱跳着远去的小兔子。“等姥姥剪纸“拴住”了作者的语句。然后适时为这些句子配上相对应的视听画面,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明白姥姥对小孙子的浓浓爱意。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发言。
在发言中,我对着多**画面引导学生抓住“拴、缠”等词语去品味小作者顽皮、可爱,对姥姥的依恋;品出姥姥把全部的心血和爱全部倾注在牛和小兔的剪纸里,从而感悟出姥姥对小孙子的关心、疼爱、默默奉献;品味到小作者的快乐童年;品味到浓浓的祖孙情;品味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让情感熏陶和人文滋润落到实处。
三、启发开拓想象,表达感恩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用好语言这个工具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姥姥的剪纸》一文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因素,再次利用多**课件,展现姥姥与作者生死离别的视听画面,并配上《感恩的心》乐曲,让学生用“假如我就是文中那位小孙子,面对即将离世的姥姥,又忆起与姥姥在一起的童年生活,此时此刻会对姥姥说些了么呢?”这个设想进行遐想。这时,形象、声音齐全,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沉浸其中,体会意境,余味无穷。学生联系课文,插上想象的翅膀,情动而辞发。每一种设想自然精彩极了。
这样利用多**技术展示的形象营造出的氛围,让学生从中体验祖孙情深,很多学生由文中的姥姥联想到自己的姥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恩教育,此时老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课后观察或回忆姥姥对自己关爱的语言、动作或点滴小事,用手中的笔表达对姥姥的依恋与感恩之情。让文本教学与生活紧紧相连,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陶冶,不仅发展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现代语文教学,呼唤以人为本,强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其自觉学习的能动性。而巧用多**技术,让课堂教学中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种刺激,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因而我们应把握住多**技术的特点,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入情。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7
在上《姥姥的剪纸》第二课时,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披文入情 环环相扣
经过这反复思索,我将落脚点放在“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和他们之间浓浓的亲情”上。把握了这个重点,就以“神”为线索展开教学,我采用圈画关键语句、读、批、悟、谈等方法进行了有效的突破。上课就按着“这是一位怎样的姥姥”——感受姥姥的技艺高超;“姥姥是如何练就这一手绝活的”——让学生知道姥姥不光是在剪纸,也是在用剪纸教育我,感受姥姥对我的疼爱;“姥姥剪得最多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剪这么多呢?”——进一步感受姥姥把对我浓浓的爱倾洒在一幅幅剪纸中。这样学生就深刻体会到姥姥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
二、利用好电子白板辅助教学
虽然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使用电子白板的机率不是很高,但我还是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使用电子白板中的“笔”圈画重点词“剪”,通过反复引读,体会姥姥剪的时间长、次数多;使用放大镜效果出示“乡亲们对姥姥赞叹的话语”,放大镜更能吸引学生的***。
三、富有教学机智,注重课堂的生成性
本来板书“神”是在教学完1-3自然段后请学生概括,课堂上有一位学生在读相应的句子时就把这个字读好了,我就相机板书。
对“拴”的处理,我认为也较为到位。结合当时是“密云多雨的盛夏”的危险和作者的活动,文中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的“拴”,引出课文中的“拴”,与学生进行热烈地讨论“课文中用什么拴住了什么”,经过追问明白了姥姥用剪纸拴住了我的身体,更用剪纸拴住了我那颗贪玩的心……为领悟祖孙俩那浓浓的情作好辅垫。
在快要结束课文时,因时间还有多余,我就灵机一动,增加了一个板块“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谁?说说你的理由”,将感恩教育推向了一个**,学生在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孩子对自己家人的感恩,我想这正是我要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四、板书既体现了人文性,又体现了工具性。
“神”这一个字是对姥姥剪纸的高度概括与浓缩:姥姥的剪纸的神奇不仅在于本身剪纸技艺的高超,更在于她把对外甥的爱倾洒在一幅幅剪纸中,让作者的心境与梦境都变得有声有色。“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是学生习作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对例文写作方法的剖析,目的在于让学生今后习作中使用好这个方法。
五、让学生敢于**。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班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非常强,据此,我为了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在欣赏姥姥的多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后,请学生**,并顺利成章的引入到了下文的学习。
但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1、在处理“这是一位怎样的姥姥” 时,因课前对此部分的教学时间估计可能会比较长,因此课上想抓紧时间。所以当学生结合“一张普普通通……要什么便有什么了”回答到“技艺高超”,我就急于让学生谈“还有哪些地方也体现了技艺高超”,而没有让学生很好的体会这句句子:材料*常,方法简单,姥姥却无所不能以及讲正面描写,到后来才补上去。
2、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精彩,理解到位,感悟深刻,但在朗读上不能很好的将自己的体会融入到情感朗读中,今后在指导朗读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此外今后将进一步研究电子白板,尽量让学生**使用电子白板,增强师生的互动性。
我想如果在以后的课堂中,教师用心地解读教材,努力挖掘课文的训练点,精心设计,争取让每节课都精彩。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8
《姥姥的剪纸》的教学结束了,但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一系列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思索。
1、“对话”问题。
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彼此分享对文章的理解,探讨重点问题。作为教师,比孩子早一步解读教材,其实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更应该是充当“引路人”的角色,也就是说教师对“对话”在备课中是早有预设的。对于预设,在备课中我是相当细致的,从学生角度出发,设想了许多情境,同时也设计了必要的引学过程。但课堂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上,我总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预设,有一味地领着学生走的感觉,还没有做到真正的完全放手,让学生的思维没有拘束的**驰骋。
2、鱼与熊掌可否兼得?
何为舍得?《现在汉语词典》解释为:愿意割舍。但如果将这个词分**看却很有意思:舍,即为割舍,得,意为收获。在我看来,这个词饱满着一种辩证的哲学思想和生活真理:没有舍哪有得?
今天,以这个观点看这堂课,我仍然没有学会舍弃:各个突破,面面俱到。却显得整节课容量过大,各环节如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而像我这样的教师不少。为什么会这样?细想来,有这样几点原因。一是应对考试,教学中怕有遗漏;二是面对大纲,恨不能大纲中提出的要求每堂课都要落实;三是自己好不容易对文本理解透彻,也要求学生在每个难点精彩点上作停留,每个环节留给学生思考品味的时间不足。
有人说,语文是一门遗憾的学科,语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材,无论是颇受赞誉的时文,还是经典名篇,篇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可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教学时不得不舍弃很多内容。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遗憾,留下较大的空间,才可能让学生觉得“盛宴散而意无穷”,才能让学生饶有兴趣地继续钻研。问题是,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规定的任务,留给学生所谓的“充分时间”从何而来?我想,对教材大胆取舍,不求满载而归,但求课课有得,不失为一良策。
3、时间的把握。
一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但作为教师总想在课堂上渗透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训练。因而时间的**就尤为重要,一节课里哪些环节要处理的祥,哪些环节有处理的略,教师必须心中有数。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往往前松后紧,一进入创设的情景就忘记了时间,对学生的收放还不够自如,对时间的把握还有待加强。
有思才有所得,发现不足才能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面对这些不足,努力改善之,竭力超越之。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9
本篇课文后的练习题中,第三题要求结合上下文理解“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这四个词语;第四题要求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说说对“熟能生巧,总剪,收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理解。《课标》“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向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所以,教学本篇课文,必须舍得花时间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上下功夫。理解重点词句,固然要明白其字面的意思,但更要体会其内涵。
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调皮蛋“、”刁难“、”挑剔“、”耍赖“等,其实是表现了姥姥的”温顺“、”敦厚“,衬托了她的心灵手巧、技艺精湛。
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重点词句,学生才能够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0
师:这是我们对姥姥的一个初步印象,让我们再读课文,姥姥的形象就会更加清晰,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用铅笔画出表现姥姥心灵手巧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你的体会。
生读。
全班交流。
师: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太*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姥姥光结善缘,剪出来的窗纸贴满了太*原托着的小屯里。
生2:左邻右舍的窗户上都贴着姥姥的剪纸,说明奶奶人缘好,有求必应,同时也告诉我们姥姥的心灵手巧。
师:还有哪些句子?
生: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子,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师:哪些词体现了奶奶的心灵手巧?
生:“普普通通”、“翻来折去”、“要什么有什么”、“无所不能”。
师:你能把这一句话读一读吗?
生读。
师:评价一下,他哪儿读得好?哪儿读得还不够?
生:“无所不能”读得好,“普普通通”还不够。
师:你能再把他读一下吗?
生读。
师:还有什么句子?
生:我从小就听人啧啧“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师:你也找到这样的句子了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体会到了姥姥剪什么像什么,真神了。
生2:我知道别人一直对姥姥啧啧称赞。
生3:姥姥竟然能把纸剪活了,真神,我真佩服她!
师:说得真好。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体现了姥姥的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深入人心。姥姥能把普普通通的彩纸剪纸栩栩如生的东西,这多神啊!你能把这句读好吗?
生读。
师:我相信大家会比他读得更好。
生齐读。
……
……
[反思]
这个片段是王龙老师重点讲解姥姥心灵手巧的一个片段,我觉得这一部分上得很精彩,让整节课有了一个精彩的开始,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去分析课文,体会重点,把握重点。
教者在指导朗读时体现了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评价,自己改正,使学生少了很多的依赖,完全靠自己把课文读好、读细,读得有感情。
在整个教学中,他始终围绕“心灵手巧”来讲,让学生自己找句子,自己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写在相应的句子旁边。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很好,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有些体会,如果不写下来,读过后就会忘记,如果写下来,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笔头,一举两得。
在分析句子的时候,老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但这个体会并不是漫无目标的,老师在学生问答的时候,总提醒“心灵手巧”这个词语,让学生在缩小的范围内寻找答案,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让学生能更详细地分析课文。
虽然这一片段仅仅是整节课的一小部分,但值得我去学习。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0篇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是张菊燕老师上的。她为了校际交流反复试上,反复磨课。现把参与磨课的一些反思记录下来。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去感受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姥姥与“我”相处时浓浓的亲情呢?在教学中,张老师紧紧抓住“剪纸”这条线索,带领学生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把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们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课堂片断:
师:“刁难”是什么意思?
生:故意为难别人。
师:文中的刁难是指——
生:一天,我用双手死死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黑剪窗花。这就是一次“刁难”。
师:挑剔
生:在细节中过分的找毛病。
师:耍赖
生:使用无赖的**、抵赖。
师:调皮蛋
生:顽皮
师:为什么文中用这些词语?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反衬了姥姥剪纸的技艺娴熟……
对于以上四个词语的理解,光理解词语是浮于浅表的,老师应该深入地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的效果”。课文是“姥姥的剪纸“,作者着力描写的主要对象自然是姥姥。可作者为什么要花上较多的笔墨,用上“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等词语,来表现“我”的顽皮、淘气甚至于近乎无赖呢?张老师切入时机,引导学生理解这里运用的是反衬手法,目的还是表现出姥姥的剪纸技艺,“我”的“刁难”、“挑剔”、“耍赖”,有力的证明“我”是个“调皮蛋”,而“我”越是调皮捣蛋,越是能够显示出姥姥的心灵手巧。其高超的.剪纸技艺,非同寻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令人由衷赞叹。另外,“我”的“调皮蛋”形象地表现了“姥姥”的温顺、敦厚和慈祥。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渗透了学法指导。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2
《姥姥的剪纸》的教学结束了,但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一系列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思索。
1、“对话”问题。
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彼此分享对文章的理解,探讨重点问题。作为教师,比孩子早一步解读教材,其实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更应该是充当“引路人”的角色,也就是说教师对“对话”在备课中是早有预设的。对于预设,在备课中我是相当细致的,从学生角度出发,设想了许多情境,同时也设计了必要的引学过程。但课堂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上,我总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预设,有一味地领着学生走的感觉,还没有做到真正的完全放手,让学生的思维没有拘束的**驰骋。
2、鱼与熊掌可否兼得?
何为舍得?《现在汉语词典》解释为:愿意割舍。但如果将这个词分**看却很有意思:舍,即为割舍,得,意为收获。在我看来,这个词饱满着一种辩证的哲学思想和生活真理:没有舍哪有得?
今天,以这个观点看这堂课,我仍然没有学会舍弃:各个突破,面面俱到。却显得整节课容量过大,各环节如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而像我这样的教师不少。为什么会这样?细想来,有这样几点原因。一是应对考试,教学中怕有遗漏;二是面对大纲,恨不能大纲中提出的要求每堂课都要落实;三是自己好不容易对文本理解透彻,也要求学生在每个难点精彩点上作停留,每个环节留给学生思考品味的时间不足。
有人说,语文是一门遗憾的学科,语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材,无论是颇受赞誉的.时文,还是经典名篇,篇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可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教学时不得不舍弃很多内容。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遗憾,留下较大的空间,才可能让学生觉得“盛宴散而意无穷”,才能让学生饶有兴趣地继续钻研。问题是,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规定的任务,留给学生所谓的“充分时间”从何而来?我想,对教材大胆取舍,不求满载而归,但求课课有得,不失为一良策。
3、时间的把握。
一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但作为教师总想在课堂上渗透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训练。因而时间的**就尤为重要,一节课里哪些环节要处理的祥,哪些环节有处理的略,教师必须心中有数。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往往前松后紧,一进入创设的情景就忘记了时间,对学生的收放还不够自如,对时间的把握还有待加强。
有思才有所得,发现不足才能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面对这些不足,努力改善之,竭力超越之。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3
教学本课时,我紧紧抓住“剪纸”这一贯穿全文的线索,带领学生随着“姥姥的剪纸”走进课文,然后一步步走近姥姥,去细细体会姥姥对“我”那浓浓的爱和“我”对姥姥那深深的思念之情。
上课之初,我先点到通过本课我们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剪纸,再通过剪纸认识了“我”的姥姥。接下来我将主动权交给学生,问:“你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什么?”学生纷纷回答知道了“姥姥的剪纸手艺高超”等等,因为这是最直接、最明显的一个内容。下来我以学生为出发点,让他们欣赏了几幅剪纸作品,先在头脑中稳固了“姥姥剪纸手艺高超”这一点,再引出“我”一直魂牵梦绕、不能忘怀的一句话,学生立即找出来是课文最后一句。接下来我以这句话为突破口,先指导学生在读中初步体会“清清爽爽”和“有声有色”的含义。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最能表现姥姥“手艺高超”的句子,通过作者具体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以及“我”用双手捂住姥姥的眼睛让姥姥剪纸这件事,学生不由得深深感叹:“姥姥的剪纸真的是手艺高超啊!”同时他们也明白了姥姥剪纸手艺高超的原因——熟能生巧。
这一重点学生比较容易就掌握了,接下来的难点便是引导他们体会姥姥和“我”之间的深情。情是文章要表达的重点,剪纸是桥梁、是纽带,把“我”和姥姥牢牢地连在一起。首先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到姥姥怕我出危险,是用“剪纸”这一方法来对我进行束缚的,再让他们分别找到姥姥给“我”剪的最多的那些剪纸作品,细细体会每幅剪纸所蕴含的.姥姥对“我”的爱。其中“牛望兔”这幅剪纸是重点,寄托了姥姥对“我”深深的牵挂。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我让他们想着前文姥姥和“我”之间相处时的种种,同时又让他们联系自己来体会作者对姥姥的思念。于是,他们被身处两地的祖孙俩之间的感情打动了,走进了文中和作者一样深深地思念起了家乡的姥姥!在这时,我适时地出示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并配以音乐进行朗诵,那字里行间露出的爱与悲痛瞬间感染了学生,好多学生流下了眼泪,那是同作者一起表达对姥姥的爱啊!接下来我再一次让他们读了文中的“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一句,并让他们写出此时自己心中的感受,学生们沉浸在浓浓的爱与牵挂中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很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想。然后我对课堂做了简要总结,以“感恩的心”教育学生珍惜身边的人、感谢身边的人,让他们以“姥姥的剪纸——我心中永远的回忆”为题,写一篇小练笔。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4
本学期,我执教了《姥姥的剪纸》一课,课文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我们全体师生佩服不已,姥姥和作者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又让我们感动,我们都久久地沉浸在这份亲情之中……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剪纸离孩子较远,课堂上教师如果恰当运用多**技术,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在栩栩如生的画面中,优美的音乐中,做到目观其行、耳闻其声,快速进入课文情境,借此学生对自己家人表达感恩之意。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抓住这个主线,在教学设计时,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我们知道,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一、借助声像设备,感受剪纸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作用于视觉、听觉的刺激最能吸引人的***。当视听感官并用时,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因而上课伊始,我首先用多**出示大*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惟妙惟肖的窗花,并配上动听的音乐,学生一下子进入那剪纸的情境中。
在优美的乐曲中,我让学生走进文本,寻找姥姥剪纸“神”的语句。在品读这些语句时,配上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适时出示“公鸡打鸣、母鸡下蛋……喜鹊登枝”等剪纸画面,对课文重点语句进行品读。
通过多**课件,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生动的视听画面,让学生与文中的姥姥对话。让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把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评价中把课文读懂、读细、读出感情。同时读懂了姥姥用精湛的剪纸技术,剪出了乡村的吉祥,为乡亲们送去了祝福,使整个屯子里弥漫着浓浓的亲情与和乐。
二、展现优美画面,品析祖孙情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姥姥的剪纸》一文语言生动,富有诗意,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品赏。在教学时,运用相应的多**技术,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语言环境,细细品味文章。如在教学“祖孙情浓”一段时,我引导学生自主朗读,相继找出“A、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B、一头老牛和一只小兔子在地上啃食青草。C、: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乱跳着远去的小兔子。“等姥姥剪纸“拴住”了作者的语句。然后适时为这些句子配上相对应的视听画面,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明白姥姥对小孙子的浓浓爱意。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发言。
在发言中,我对着多**画面引导学生抓住“拴、缠”等词语去品味小作者顽皮、可爱,对姥姥的依恋;品出姥姥把全部的心血和爱全部倾注在牛和小兔的剪纸里,从而感悟出姥姥对小孙子的关心、疼爱、默默奉献;品味到小作者的快乐童年;品味到浓浓的祖孙情;品味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让情感熏陶和人文滋润落到实处。
三、启发开拓想象,表达感恩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用好语言这个工具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姥姥的剪纸》一文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因素,再次利用多**课件,展现姥姥与作者生死离别的视听画面,并配上《感恩的心》乐曲,让学生用“假如我就是文中那位小孙子,面对即将离世的姥姥,又忆起与姥姥在一起的童年生活,此时此刻会对姥姥说些了么呢?”这个设想进行遐想。这时,形象、声音齐全,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沉浸其中,体会意境,余味无穷。学生联系课文,插上想象的翅膀,情动而辞发。每一种设想自然精彩极了。
这样利用多**技术展示的形象营造出的氛围,让学生从中体验祖孙情深,很多学生由文中的姥姥联想到自己的姥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恩教育,此时老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课后观察或回忆姥姥对自己关爱的语言、动作或点滴小事,用手中的笔表达对姥姥的依恋与感恩之情。让文本教学与生活紧紧相连,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陶冶,不仅发展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现代语文教学,呼唤以人为本,强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其自觉学习的能动性。而巧用多**技术,让课堂教学中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种刺激,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因而我们应把握住多**技术的特点,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入情。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5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设计时,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导入新课之后,我让学生欣赏了一些剪纸图片,让他们初步感受“剪纸之美”。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从文中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中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精巧细致,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对熟能生巧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富有教学机智,注重课堂的生成性,这点很重要。本来板书“神”是在教学完1-3自然段后请学生概括,课堂上有一位学生在读相应的句子时就把这个字读好了,我就相机板书。
对“拴”的处理,我认为也较为到位。结合当时是“密云多雨的盛夏”的危险和作者的活动,文中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的“拴”,引出课文中的“拴”,与学生进行热烈地讨论“课文中用什么拴住了什么”,经过追问明白了姥姥用剪纸拴住了我的身体,更用剪纸拴住了我那颗贪玩的心……为领悟祖孙俩那浓浓的情作好辅垫。
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还是抓住剪纸,让学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纸图,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姥姥的勤劳,作者的贪玩。学生在交流这三幅图片的含义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对自己家人的感恩。最后当我让学生写写并读读作者的梦境时,有的学生感动得甚至要流泪了。通过这样的读写结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6
《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熟能生巧,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从中感悟姥姥的话是经验之谈,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勤练不止!姥姥为什么如此熟练,下面的“总剪”二字透露端倪,因为老是不断地剪,岂能不熟练?手都有准头了,因为总剪,再熟练不过了,日久天长,剪起来就心中有数,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要注意什么,剪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岂不是有了准头了。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学生很容易明白。而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学生的说话练习还需老师进一步引导,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像姥姥剪纸那样,因为不断地练习,反复地实践,达到了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从而进一步体会姥姥的话中寓意!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7
本节课,我上课的整体是思路:以一颗*淡之心、一颗童真之心走进课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做好对学生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的引领,让语文学习与生活融合,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
这一课,“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抓住这条主线,就能披文入情,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
首先,对课文的导入,我以很简单、朴实语言走进课文。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姥姥的剪纸》。看老师写课题。作者的名字很好听,叫做笑源。北方人管外婆叫姥姥,我们一起学着笑源,来叫一声——姥姥。作者的姥姥还有一样拿手绝活儿呢!那就是——剪纸。
其次,抓住剪纸发出的“刷刷”声音来统领课文的生字词教学。查字典的本领,特别是对语境中字词意思的把握,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近段时间,在我们明星教师培训中导师们都强调了要重视第一课时的生字词教学,最近在各类教学大赛中,老师们在课堂上老老实实地指导学生查字典,以培养学生对语境中字词意思的把握能力,因此我重点指导了“爽”的书写及理解在句子中的意思,还让学生对“驮”字书写时该注意些什么,进行了指导。
接着,以一个体现“长文短教的教学思路”来进行课文教学。我向学生提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书上哪些地方写出了姥姥剪纸技艺高超”,来统领课文第1—6自然段的教学。又以一个词语“熟能生巧”对课文的4-6自然段进行探究,做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教学中以学生多种多样的“读”,来体悟姥姥在各时各地的“剪”,体现出“人文就在语文中”的**融通。还结合学生的生活中的体验,回忆学过的俗语、谚语来说说对“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理解。
在上课的过程中还有些地方我做得不到位:1、“啧啧赞叹”一词的教学时,学生读不出那种口语化的赞叹,我没有进行模仿性的示范,指导学生读好这个词。2、当学生在向我汇报“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句子时,为了顺着我自己的`教学思路,我打断了学生的发言,遏制了学生表现的欲望,今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处理问题时要学会一些尊重学生的技巧。3、在即将下课时向学生总结“熟能生巧”的道理,由于本人的疏忽,如果能将“熟能生巧,才能做到技艺高超”来课末点题,那这节课就完整了。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8
《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姥姥的剪纸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姥姥心灵手巧、勤劳善良”这条线索,带领学生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熟能生巧,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从中感悟姥姥的话是经验之谈,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勤练不止!姥姥为什么如此熟练,下面的“总剪”二字透露端倪,因为老是不断地剪,岂能不熟练?手都有准头了,因为总剪,再熟练不过了,日久天长,剪起来就心中有数,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要注意什么,剪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岂不是有了准头了。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学生很容易明白。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学生的说话练习还需老师进一步引导,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像姥姥剪纸那样,因为不断地练习,反复地实践,达到了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从而进一步体会姥姥的话中寓意!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9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课标指出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根据这一阶段目标的要求和这篇课文的特点,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在第一课时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相关词语;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语言材料中感受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我把难点和重点定为: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本节课我采用朗读感悟法,让学生充分诵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让情感在朗读和体验中升华。
教学中,我通过图片再现剪纸,让学生先从剪纸图片中感受到姥姥技艺的高超,再让学生找出“剪纸”图的语句品读感悟。例如抓住第1自然段的“都”字,抓住邻居的啧啧赞叹声“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突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娴熟,然后紧扣环节设计问题“姥姥的剪纸为什么那么神呢?”又带领学生围绕“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一句进行引导学习,品味语言,体现姥姥的技艺的高超是付出了努力练成的,再抓住“身心入境”一词,深刻表现剪纸给姥姥带来的投入与快乐。7-12自然段,我让学生**读,找出“我”与姥姥的对话,然后再利用课件展示牛兔图让学生结合生活想象牛的勤劳、兔的顽皮,看到图想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最后抓住姥姥与作者的对话进行朗读训练指导。为了加深学生对姥姥与“我”情感的理解,我还让学生回忆自己身边的老人对自己的关怀照顾,激起孩子们感情上的共鸣。透过课文中的文字,再加上学生展开的回忆,从而我们深切感受到作者对姥姥勤劳的赞美和对姥姥的依恋。由此,孩子们读起来更入情入境了。
让我心存遗憾的是,文中“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是教学的难点,它不仅是姥姥在讲述自己剪纸的经历,还是在教自己的孙儿做人做事。可是我感觉这句话在我们的两三句讨论中就滑过了,理解得不够深入。再一个是教学的后半部分从“牛兔图”体会我和姥姥之间的情感不够深入,特别是出示了三幅剪纸图,应该让学生说说姥姥剪这三幅图的寓意是什么,明白姥姥对我的疼爱。但是,我只是集中起来理解,缺少深入的挖掘体会,为后面对以“姥姥的剪纸”为题的理解产生了一点阻碍,特别是学生的语言**上明显有了障碍,而一部分中等生和后进生理解上就要再花一点时间才行,这也是我在挖掘语言文字上最大的问题,常常点到为止,应该多考虑理解能力差的学生。
《姥姥的剪纸》的教学结束了,但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一系列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思索。有思才有所得,发现不足才能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面对这些不足,努力改善,竭力超越。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0
一、复习课文结构。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文章写了三个部分的内容:剪纸赞人,我们看到了姥姥的心灵手巧,剪纸喻理,姥姥通过剪纸告诉我熟能生巧的道理,剪纸传情,小小的剪纸却传递着浓厚的祖孙情。
2、三个部分都在写情,作者又有所偏重,把祖孙情放在第三部分着重描写。好,今天我们进一步来学习课文。
二、剪纸赞人。
1、先看第一部分剪纸赞人。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第1-3段。
2、姥姥的心灵手巧具体表现在哪儿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句子一: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姥姥心灵手巧呢?
普普通通、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无所不能
(这个句子写出了姥姥剪纸工具虽然简单,但作品内容广泛,也说明了姥姥的确是剪纸行家,“无所不能”。)
句子二:
“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同学们,这句话中乡亲们仅仅是在赞叹姥姥剪什么都剪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形象逼真)
除了动物,姥姥还会剪什么?书上怎么说的?
(人物、植物、器物等等。)
句子三:
大*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你从哪儿看出姥姥的心灵手巧?(体会“左邻右舍”、“都”)
句子四:
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
你又是从哪儿可以看出她的心灵手巧呢
三、剪纸喻理。
1、过渡:姥姥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在剪纸的过程中还教会我一个道理——到底是什么道理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部分。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一部分,想想教会我一个什么道理?
3、通过什么事例写清熟能生巧的道理呢?
4、学生试着说一说。
5、课文为什么要着重刻画我的“调皮蛋”、“刁蛮”、“耍赖”呢?
6、过渡:同学们到这里作者觉得还不能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为了使道理更加明白还加了一段。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0篇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
本学期,我执教了《姥姥的剪纸》一课,课文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我们全体师生佩服不已,姥姥和作者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又让我们感动,我们都久久地沉浸在这份亲情之中……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剪纸离孩子较远,课堂上教师如果恰当运用多**技术,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在栩栩如生的画面中,优美的音乐中,做到目观其行、耳闻其声,快速进入课文情境,借此学生对自己家人表达感恩之意。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抓住这个主线,在教学设计时,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我们知道,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一、借助声像设备,感受剪纸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作用于视觉、听觉的刺激最能吸引人的***。当视听感官并用时,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因而上课伊始,我首先用多**出示大*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惟妙惟肖的窗花,并配上动听的音乐,学生一下子进入那剪纸的情境中。
在优美的乐曲中,我让学生走进文本,寻找姥姥剪纸“神”的语句。在品读这些语句时,配上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适时出示“公鸡打鸣、母鸡下蛋……喜鹊登枝”等剪纸画面,对课文重点语句进行品读。
通过多**课件,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生动的视听画面,让学生与文中的姥姥对话。让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把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评价中把课文读懂、读细、读出感情。同时读懂了姥姥用精湛的剪纸技术,剪出了乡村的吉祥,为乡亲们送去了祝福,使整个屯子里弥漫着浓浓的亲情与和乐。
二、展现优美画面,品析祖孙情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姥姥的剪纸》一文语言生动,富有诗意,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品赏。在教学时,运用相应的多**技术,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语言环境,细细品味文章。如在教学“祖孙情浓”一段时,我引导学生自主朗读,相继找出“A、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B、一头老牛和一只小兔子在地上啃食青草。C、: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乱跳着远去的小兔子。“等姥姥剪纸“拴住”了作者的语句。然后适时为这些句子配上相对应的视听画面,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明白姥姥对小孙子的浓浓爱意。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发言。
在发言中,我对着多**画面引导学生抓住“拴、缠”等词语去品味小作者顽皮、可爱,对姥姥的依恋;品出姥姥把全部的心血和爱全部倾注在牛和小兔的剪纸里,从而感悟出姥姥对小孙子的关心、疼爱、默默奉献;品味到小作者的快乐童年;品味到浓浓的祖孙情;品味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让情感熏陶和人文滋润落到实处。
三、启发开拓想象,表达感恩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用好语言这个工具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姥姥的剪纸》一文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因素,再次利用多**课件,展现姥姥与作者生死离别的视听画面,并配上《感恩的心》乐曲,让学生用“假如我就是文中那位小孙子,面对即将离世的姥姥,又忆起与姥姥在一起的童年生活,此时此刻会对姥姥说些了么呢?”这个设想进行遐想。这时,形象、声音齐全,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沉浸其中,体会意境,余味无穷。学生联系课文,插上想象的翅膀,情动而辞发。每一种设想自然精彩极了。
这样利用多**技术展示的形象营造出的氛围,让学生从中体验祖孙情深,很多学生由文中的姥姥联想到自己的姥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恩教育,此时老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课后观察或回忆姥姥对自己关爱的语言、动作或点滴小事,用手中的笔表达对姥姥的依恋与感恩之情。让文本教学与生活紧紧相连,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陶冶,不仅发展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现代语文教学,呼唤以人为本,强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其自觉学习的能动性。而巧用多**技术,让课堂教学中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种刺激,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因而我们应把握住多**技术的特点,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入情。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2
《姥姥的剪纸》围绕剪纸展开了“我”与姥姥之间的故事,表现了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剪纸”这条主线,引领学生走进“我”与姥姥的内心情感世界。由开始的欣赏剪纸作品到“喜鹊登枝”这幅剪纸,使学生体会到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并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姥姥为什么会有如此高超的技艺。进一步感受到姥姥的心灵手巧。整篇课文不仅写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还写了姥姥与“我”之间浓浓的亲情。这在“老牛兔子”剪纸中有了集中的体现,我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并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姥姥对“我”的疼爱和“我”对姥姥的深切思念,从而激起学生对亲人的感恩之心。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分成两个部分: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和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剪纸技艺的高超显而易见暂且视为“明线”,祖孙亲情虽不强烈外显,但是绵延深厚,可以看成文章的“暗线”。双线交织,“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齐头并进,叙事与抒情携手向前,合成课文的“主脉”。教学时,我们依照这条“主脉”前行,一定能够达到理想教学目标实现的彼岸。
题目《姥姥的剪纸》明确告诉我们,剪纸是中心词。适当的进行剪纸知识的介绍,对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有帮助的。我们可以展示播放剪纸的图片,配上高山流水的音乐,简介一下剪纸艺术的来龙去脉。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剪纸的美,还能极大的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课文很长,如果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那么教学起来一定显得杂乱的。让明线更“明”。我们可以先来感受一下姥姥剪纸艺术的高超。第一层次,书中左邻右舍对于姥姥剪纸的评价怎么样?文中一至三自然段主要描写别人眼里姥姥的剪纸是个什么样子。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在书上进行“批注”,尝试着用一个句子,或者一个词语甚至一个字来概括。预计学生的答案如下:“无所不能”“啧啧赞叹”“神了” 然后我们一起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更深刻的理解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情感。进而了解姥姥在邻居们的眼里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心灵手巧”、“广结善缘,有求必应”、勤劳善良 这些关键词通过咀嚼,让姥姥的形象在孩子们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然后再次通过朗读让这种情感感受“宣泄”出来。真正在语言文字中走上一个来回。
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句子的感**彩和表达效果。
在了解姥姥的剪纸的段落里,老师通过让学生寻找并反复朗读描述姥姥剪纸的语句,体会姥姥剪纸“神”在哪里,例如“要什么就有什么了, 无所不能”、“你姥姥神了, 公鸡能打鸣”、“无可挑剔”等语句,坚持以读为主,恰当安排好“读、讲、练”,增加学生的积累,逐步将文中的好词句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
教者在指导朗读时体现了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评价,自己改正,使学生少了很多的依赖,完全*自己把课文读好、读细,读得有感情。
在整个教学中,他始终围绕“心灵手巧”来讲,让学生自己找句子,自己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写在相应的句子旁边。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很好,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有些体会,如果不写下来,读过后就会忘记,如果写下来,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笔头,一举两得。
在分析句子的时候,老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但这个体会并不是漫无目标的,老师在学生问答的时候,总提醒“心灵手巧”这个词语,让学生在缩小的范围内寻找答案,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让学生能更详细地分析课文。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3
我选中这篇课文缘于一个冬日的午后,我牵着女儿在商业街逛的时候发现在商业街偏僻的角落里有一位老奶奶在卖剪纸,她身旁的匾里摆放着许多剪纸有各种各样的生肖,有还有鱼、喜鹊、老鼠等图样,我们停下来静静地欣赏,老奶奶还在剪着,边上有几本是很旧的杂志,显然那是剪纸的原材料,她的那把剪刀就是普普通通的“张小泉”剪刀,不一会儿工夫,一副生动形象的剪纸诞生了,引来了许多围观的人,其中年轻人居多。女儿也被吸引了,缠着要我帮她买,我买足了她喜欢的几样小动物,欢欢喜喜地回家了……
当拿到教材看到《姥姥的剪纸》这一课文时,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当时吸引我的是姥姥的那些生动的剪纸。可这几天备课备下来,我觉得心里一直很难过,我记起了我的外公,外公对我很是疼爱,可外公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就因为肺癌过世了,最近几天我也几次梦见了外公,梦见她给我做陀螺,梦见他用竹子给我制作风筝……我知道这篇文章打动我的正是作者和姥姥之间相互牵挂的情,所以文章在教学时候,我想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和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这篇课文,我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课标指出: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根据这一阶段目标的要求和这篇课文的特点,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知识目标、在第一课时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相关词语;
能力目标、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从课文的语言材料中感受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目标的定位,
我把难点和重点定为: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本节课我将采用朗读感悟法,让学生充分诵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让情感在朗读和体验中升华。
这一课时我主要设计以下三个环节:初读文本,走近姥姥——品读感悟,走进姥姥——读背结合,升华情感
第一环节:初读文本,走近姥姥
播放剪纸的图片,配上高山流水的音乐,简介剪纸。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姥姥剪纸技艺高超,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再次走进姥姥的剪纸,去认识这位可亲可敬的姥姥,重温那浓浓的祖孙亲情。
我通过图片再现姥姥的剪纸,让学生从剪纸图片中感受到姥姥技艺的高超。抓住第1自然段的“都”字,抓住邻居的啧啧赞叹声来让学生感受姥姥的剪纸技艺是多么的“神了”!再通过姥姥摸黑剪出“喜鹊登枝”这件事,感受姥姥剪纸技艺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通过理解“刁难、耍赖”等词感受作者的顽皮和姥姥的爱孙之情。学生在朗读和感悟后,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认识了这位技艺高超、可亲可敬的姥姥。
第二环节:品读感悟,走进姥姥
让学生**读7-12自然段,找出我与姥姥的对话,然后再利用课件展示牛兔图让学生结合生活想象牛的勤劳、兔的顽皮,看到图想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最后抓住姥姥与作者的对话进行朗读训练指导,一个对孙儿关爱有加的姥姥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抓住两幅画面,进行朗读感悟、想象,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从而感受姥姥对“我”的疼爱、呵护。
第三环节:读背结合,升华情感
通过抓词语“定定地”、“出神地”,读出姥姥内心又是希望朝夕相处的孙儿能留在身旁,又想让孙儿去更广阔的田地发展的矛盾心情。姥姥舐犊情深,对儿孙们是如此的牵挂深深打动了作者,也使读者的内心也掀起了情感的波澜。
好的语言、动情的话语就应该让孩子能当堂积累下来,让学生把课文段落背诵下来,这样既积累语言,有加深了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领悟。
本人的教学经验有限,设计思路肯定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4
《姥姥的剪纸》的教学结束了,但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一系列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思索。
1、“对话”问题。
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彼此分享对文章的理解,探讨重点问题。作为教师,比孩子早一步解读教材,其实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更应该是充当“引路人”的角色,也就是说教师对“对话”在备课中是早有预设的。对于预设,在备课中我是相当细致的,从学生角度出发,设想了许多情境,同时也设计了必要的引学过程。但课堂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上,我总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预设,有一味地领着学生走的感觉,还没有做到真正的完全放手,让学生的思维没有拘束的**驰骋。
2、鱼与熊掌可否兼得?
何为舍得?《现在汉语词典》解释为:愿意割舍。但如果将这个词分**看却很有意思:舍,即为割舍,得,意为收获。在我看来,这个词饱满着一种辩证的哲学思想和生活真理:没有舍哪有得?
今天,以这个观点看这堂课,我仍然没有学会舍弃:各个突破,面面俱到。却显得整节课容量过大,各环节如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而像我这样的教师不少。为什么会这样?细想来,有这样几点原因。一是应对考试,教学中怕有遗漏;二是面对大纲,恨不能大纲中提出的要求每堂课都要落实;三是自己好不容易对文本理解透彻,也要求学生在每个难点精彩点上作停留,每个环节留给学生思考品味的时间不足。
有人说,语文是一门遗憾的学科,语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材,无论是颇受赞誉的时文,还是经典名篇,篇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可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教学时不得不舍弃很多内容。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遗憾,留下较大的空间,才可能让学生觉得“盛宴散而意无穷”,才能让学生饶有兴趣地继续钻研。问题是,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规定的任务,留给学生所谓的“充分时间”从何而来?我想,对教材大胆取舍,不求满载而归,但求课课有得,不失为一良策。
3、时间的把握。
一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但作为教师总想在课堂上渗透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训练。因而时间的**就尤为重要,一节课里哪些环节要处理的祥,哪些环节有处理的略,教师必须心中有数。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往往前松后紧,一进入创设的情景就忘记了时间,对学生的收放还不够自如,对时间的把握还有待加强。
有思才有所得,发现不足才能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面对这些不足,努力改善之,竭力超越之。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5
《姥姥的剪纸》围绕剪纸展开了“我”与姥姥之间的故事,表现了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剪纸”这条主线,引领学生走进“我”与姥姥的内心情感世界。由开始的欣赏剪纸作品到“喜鹊登枝”这幅剪纸,使学生体会到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并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姥姥为什么会有如此高超的技艺。进一步感受到姥姥的心灵手巧。整篇课文不仅写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还写了姥姥与“我”之间浓浓的亲情。这在“老牛兔子”剪纸中有了集中的体现,我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并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姥姥对“我”的疼爱和“我”对姥姥的深切思念,从而激起学生对亲人的感恩之心。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分成两个部分: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和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剪纸技艺的高超显而易见暂且视为“明线”,祖孙亲情虽不强烈外显,但是绵延深厚,可以看成文章的“暗线”。双线交织,“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齐头并进,叙事与抒情携手向前,合成课文的“主脉”。教学时,我们依照这条“主脉”前行,一定能够达到理想教学目标实现的彼岸。
题目《姥姥的剪纸》明确告诉我们,剪纸是中心词。适当的进行剪纸知识的介绍,对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有帮助的。我们可以展示播放剪纸的图片,配上高山流水的音乐,简介一下剪纸艺术的来龙去脉。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剪纸的美,还能极大的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课文很长,如果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那么教学起来一定显得杂乱的。让明线更“明”。我们可以先来感受一下姥姥剪纸艺术的高超。第一层次,书中左邻右舍对于姥姥剪纸的评价怎么样?文中一至三自然段主要描写别人眼里姥姥的剪纸是个什么样子。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在书上进行“批注”,尝试着用一个句子,或者一个词语甚至一个字来概括。预计学生的答案如下:“无所不能”“啧啧赞叹”“神了”??然后我们一起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更深刻的理解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情感。进而了解姥姥在邻居们的眼里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心灵手
巧”、“广结善缘,有求必应”、勤劳善良??这些关键词通过咀嚼,让姥姥的形象在孩子们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然后再次通过朗读让这种情感感受“宣泄”出来。真正在语言文字中走上一个来回。
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句子的感**彩和表达效果。
在了解姥姥的剪纸的段落里,老师通过让学生寻找并反复朗读描述姥姥剪纸的语句,体会姥姥剪纸“神”在哪里,例如“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无可挑剔”等语句,坚持以读为主,恰当安排好“读、讲、练”,增加学生的积累,逐步将文中的好词句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
教者在指导朗读时体现了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评价,自己改正,使学生少了很多的依赖,完全*自己把课文读好、读细,读得有感情。
在整个教学中,他始终围绕“心灵手巧”来讲,让学生自己找句子,自己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写在相应的句子旁边。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很好,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有些体会,如果不写下来,读过后就会忘记,如果写下来,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笔头,一举两得。
在分析句子的时候,老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但这个体会并不是漫无目标的`,老师在学生问答的时候,总提醒“心灵手巧”这个词语,让学生在缩小的范围内寻找答案,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让学生能更详细地分析课文。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6
《姥姥的剪纸》课文为我们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说她普通,她实在又不普通。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所有人都赞不绝口。姥姥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说她不普通,她实在又太普通,每天烧饭、择菜、淘米、喂猪。与所有的姥姥一样,朴实*凡,日夜劳作,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化不开的亲情。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通过这剪纸的高超技艺,姥姥那纯朴、善良、热情的形象,以及与“我”之间浓浓的亲情,似在我们眼前清晰、丰满起来。
教学中,我通过抓住姥姥的“剪纸”,让学生找出“剪纸”图的语句,并从中体会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例如“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突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娴熟。然后紧扣环节设计问题“姥姥的剪纸为什么那么神呢?”又带领学生围绕“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一句进行引导学习,品味语言,体现姥姥的技艺的高超是付出了努力练成的,再抓住“身心入境”一词,深刻表现剪纸给姥姥带来的投入与快乐。
前一个环节,我所讲的较多,让学生自己体会理解的较少,我授课时表达的语速也较快,这给学生造成一定的障碍。在一个是教学的后半部分从“牛兔图”体会我和姥姥之间的情感不够深入,特别是出示了三幅剪纸图,应该让学生说说姥姥剪这三幅图的寓意是什么,明白姥姥对我的疼爱。但是,我只是集中起来理解,缺少深入的挖掘体会,为后面对以“姥姥的剪纸”为题的理解产生了一点阻碍,特别是学生的语言**上明显有了障碍,而一部分中等生和后进生理解上就要再花一点时间才行,这也是我在挖掘语言文字上最大的问题,常常点到为止,应该多考虑理解能力差的学生。
这一课,个别老师给我提出了建议,应抓两条线,一个是“神”,一个是“情”,把文章结成一个整体,让学生挖掘文字,至于这样的设计可能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但是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总之,从今天的这节课我看到自己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为了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充实起来,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动起来,我要尽快解决不足之处。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7
《姥姥的剪纸》是作家笑源的作品。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透过剪纸我们感受到*凡普通的农村老太太的不*凡,姥姥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这“我”的心,课文配以插图,形象地表现了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
课文是是一篇情感类的文章,我的教学以指向内容的阅读教学为主。指向内容的阅读教学,不是流水账的教学,不是逐段逐段字地讲解,“指向内容”的内容应当有选择性。
如何选择内容来教学呢?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自己能掌握的内容不交,教师教了学生也不懂的内容不教,学生不懂但是教了能懂的知识要教。就拿《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对于姥姥剪纸受欢迎的'表现,学生自己会掌握,教师只需要**学生解答即可,但是受欢迎的原因,学生能说出具体的,却不会概括总结,因此需要教师教学指导概括;再如在如何刁难姥姥,学生一眼就能看到明白,“喜鹊登枝”如何精致,学生也能找到,但是后者对已理解姥姥剪纸技艺的精湛这个线索有辅助作用,因此教师需要提及,而前者可忽略;还有对于姥姥剪纸所传达出的情感,是后半部分学习的重点,因为情感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学生体会文本内容,因此后半部分应重在朗读,让学生读书体会,而不是教师一味讲解灌输,但是新教师的我似乎在这块教学生仍功力尚浅,有待进步。
指向内容的阅读教学,还应当注意方法的选择,如何选择呢?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点:一、重点语段注重朗读。朗读应当注意方式的多样化、趣味化,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乐意去接触文本,从朗读中观察学生是不是有所体会。朗读方法选择上,需要学生找关键语句的可以选择默读,便于安静思考;需要注意角**感的,可以分角色朗读,特别是一些对话类的文本;需要有感情朗读的,教师可以范读,让学生有模板可以效仿;需要集体感悟的,可以齐读,特别是一些表现壮阔的语句,齐读会更有气势。
二、关键词语理解,可以让学生学会查字典,但是最好是能让学生学会字面解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是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训练,也是理解课文的一个环节。如《姥姥的剪纸》*的“耍赖”、“调皮蛋”等,原本贬义的词语,在这里却能褒用。
指向内容的阅读教学,对于文中精彩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教师也应当提炼,让学生学习,并利用小练笔来运用,这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部分。比如《姥姥的剪纸》中的夸张、比喻、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
以上便是在教学《姥姥的剪纸》后的一点思考。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8
《姥姥的剪纸》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中,我通过抓住姥姥剪纸的“神”,让学生找出体会到“神”的语句,并从中体会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例如“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一句,就引导学生紧抓住“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无所不能”进行对比,突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娴熟。然后紧扣环节设计问题“姥姥的剪纸为什么那么神呢?”又带领学生围绕“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一句进行引导学习,品味语言,从中感悟姥姥的话是经验之谈,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勤练不止!姥姥为什么如此熟练,下面的“总剪”二字就透露端倪,因为老是不断地剪,岂能不熟练?手都有准头了,因为总剪,再熟练不过了,日久天长,剪起来就心中有数,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要注意什么,剪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岂不是有了准头了。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学生很容易明白。再抓住“身心入境”一词,深刻表现剪纸给姥姥带来的投入与快乐。
本课由于在前一个环节花的时间偏多,以至于教学的后半部分从“牛兔图”体会我和姥姥之间的情感不够深入,特别是出示了三幅剪纸图,应该让学生说说姥姥所剪的这三幅图的寓意是什么,明白姥姥对我的疼爱。但是,我只是集中起来理解,缺少深入的挖掘体会,为后面对以“姥姥的.剪纸”为题的理解产生了一点阻碍,特别是学生的语言**上明显有了障碍,而一部分中等生和后进生在理解上就要再花一点时间才行,这也是我在挖掘语言文字上最大的问题,常常点到为止,应该多考虑理解能力差的学生。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学生的说话练习还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像姥姥剪纸那样,因为不断地练习,反复地实践,达到了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从而进一步体会姥姥的话中寓意!教学设计,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渗透了学法指导。
总之,从这节课让我看到自己在教学中急需要注意的地方,为了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充实起来,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活跃起来,我要尽快解决不足之处。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9
《姥姥的剪纸》的教学结束了,但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一系列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思索。
1、“对话”问题。
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彼此分享对文章的理解,探讨重点问题。作为教师,比孩子早一步解读教材,其实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更应该是充当“引路人”的角色,也就是说教师对“对话”在备课中是早有预设的。对于预设,在备课中我是相当细致的,从学生角度出发,设想了许多情境,同时也设计了必要的引学过程。但课堂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上,我总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预设,有一味地领着学生走的感觉,还没有做到真正的完全放手,让学生的思维没有拘束的**驰骋。
2、鱼与熊掌可否兼得?
何为舍得?《现在汉语词典》解释为:愿意割舍。但如果将这个词分**看却很有意思:舍,即为割舍,得,意为收获。在我看来,这个词饱满着一种辩证的哲学思想和生活真理:没有舍哪有得?
今天,以这个观点看这堂课,我仍然没有学会舍弃:各个突破,面面俱到。却显得整节课容量过大,各环节如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而像我这样的教师不少。为什么会这样?细想来,有这样几点原因。一是应对考试,教学中怕有遗漏;二是面对大纲,恨不能大纲中提出的要求每堂课都要落实;三是自己好不容易对文本理解透彻,也要求学生在每个难点精彩点上作停留,每个环节留给学生思考品味的时间不足。
有人说,语文是一门遗憾的学科,语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材,无论是颇受赞誉的时文,还是经典名篇,篇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可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教学时不得不舍弃很多内容。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遗憾,留下较大的空间,才可能让学生觉得“盛宴散而意无穷”,才能让学生饶有兴趣地继续钻研。问题是,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规定的任务,留给学生所谓的“充分时间”从何而来?我想,对教材大胆取舍,不求满载而归,但求课课有得,不失为一良策。
3、时间的把握。
一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但作为教师总想在课堂上渗透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训练。因而时间的**就尤为重要,一节课里哪些环节要处理的祥,哪些环节有处理的略,教师必须心中有数。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往往前松后紧,一进入创设的情景就忘记了时间,对学生的收放还不够自如,对时间的把握还有待加强。
有思才有所得,发现不足才能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面对这些不足,努力改善之,竭力超越之。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0
教学本课时,我紧紧抓住“剪纸”这一贯穿全文的线索,带领学生随着“姥姥的剪纸”走进课文,然后一步步走近姥姥,去细细体会姥姥对“我”那浓浓的爱和“我”对姥姥那深深的思念之情。
上课之初,我先点到通过本课我们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剪纸,再通过剪纸认识了“我”的姥姥。接下来我将主动权交给学生,问:“你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什么?”学生纷纷回答知道了“姥姥的剪纸手艺高超”等等,因为这是最直接、最明显的一个内容。下来我以学生为出发点,让他们欣赏了几幅剪纸作品,先在头脑中稳固了“姥姥剪纸手艺高超”这一点,再引出“我”一直魂牵梦绕、不能忘怀的一句话,学生立即找出来是课文最后一句。接下来我以这句话为突破口,先指导学生在读中初步体会“清清爽爽”和“有声有色”的含义。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最能表现姥姥“手艺高超”的句子,通过作者具体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以及“我”用双手捂住姥姥的眼睛让姥姥剪纸这件事,学生不由得深深感叹:“姥姥的剪纸真的是手艺高超啊!”同时他们也明白了姥姥剪纸手艺高超的原因——熟能生巧。
这一重点学生比较容易就掌握了,接下来的难点便是引导他们体会姥姥和“我”之间的深情。情是文章要表达的重点,剪纸是桥梁、是纽带,把“我”和姥姥牢牢地连在一起。首先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到姥姥怕我出危险,是用“剪纸”这一方法来对我进行束缚的,再让他们分别找到姥姥给“我”剪的最多的那些剪纸作品,细细体会每幅剪纸所蕴含的姥姥对“我”的爱。其中“牛望兔”这幅剪纸是重点,寄托了姥姥对“我”深深的牵挂。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我让他们想着前文姥姥和“我”之间相处时的种种,同时又让他们联系自己来体会作者对姥姥的思念。于是,他们被身处两地的祖孙俩之间的感情打动了,走进了文中和作者一样深深地思念起了家乡的姥姥!在这时,我适时地出示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并配以音乐进行朗诵,那字里行间露出的爱与悲痛瞬间感染了学生,好多学生流下了眼泪,那是同作者一起表达对姥姥的爱啊!接下来我再一次让他们读了文中的“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一句,并让他们写出此时自己心中的感受,学生们沉浸在浓浓的爱与牵挂中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很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想。然后我对课堂做了简要总结,以“感恩的心”教育学生珍惜身边的人、感谢身边的人,让他们以“姥姥的剪纸——我心中永远的回忆”为题,写一篇小练笔。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姥姥的剪纸》的教学反思5篇
《姥姥的剪纸》的教学反思1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设计时,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精巧细致,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然而,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还是抓住剪纸,让学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纸图,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姥姥的勤劳,作者的贪玩。学生在交流这三幅图片的含义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对自己家人的感恩。所以,当我读着作者后来写的对姥姥临终前的回忆时,教室里一片安静,有的学生感动得甚至要流泪了。我想这正是我要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姥姥的剪纸》的教学反思2
本学期,我执教了《姥姥的剪纸》一课,课文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我们全体师生佩服不已,姥姥和作者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又让我们感动,我们都久久地沉浸在这份亲情之中……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剪纸离孩子较远,课堂上教师如果恰当运用多**技术,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在栩栩如生的画面中,优美的音乐中,做到目观其行、耳闻其声,快速进入课文情境,借此学生对自己家人表达感恩之意。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抓住这个主线,在教学设计时,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我们知道,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一、借助声像设备,感受剪纸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作用于视觉、听觉的刺激最能吸引人的***。当视听感官并用时,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因而上课伊始,我首先用多**出示大*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惟妙惟肖的窗花,并配上动听的音乐,学生一下子进入那剪纸的情境中。
在优美的乐曲中,我让学生走进文本,寻找姥姥剪纸“神”的语句。在品读这些语句时,配上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适时出示“公鸡打鸣、母鸡下蛋……喜鹊登枝”等剪纸画面,对课文重点语句进行品读。
通过多**课件,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生动的视听画面,让学生与文中的姥姥对话。让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把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评价中把课文读懂、读细、读出感情。同时读懂了姥姥用精湛的剪纸技术,剪出了乡村的吉祥,为乡亲们送去了祝福,使整个屯子里弥漫着浓浓的亲情与和乐。
二、展现优美画面,品析祖孙情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姥姥的剪纸》一文语言生动,富有诗意,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品赏。在教学时,运用相应的多**技术,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语言环境,细细品味文章。如在教学“祖孙情浓”一段时,我引导学生自主朗读,相继找出“A、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B、一头老牛和一只小兔子在地上啃食青草。C、: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乱跳着远去的小兔子。“等姥姥剪纸“拴住”了作者的语句。然后适时为这些句子配上相对应的视听画面,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明白姥姥对小孙子的浓浓爱意。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发言。
在发言中,我对着多**画面引导学生抓住“拴、缠”等词语去品味小作者顽皮、可爱,对姥姥的依恋;品出姥姥把全部的心血和爱全部倾注在牛和小兔的剪纸里,从而感悟出姥姥对小孙子的关心、疼爱、默默奉献;品味到小作者的快乐童年;品味到浓浓的`祖孙情;品味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让情感熏陶和人文滋润落到实处。
三、启发开拓想象,表达感恩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用好语言这个工具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姥姥的剪纸》一文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因素,再次利用多**课件,展现姥姥与作者生死离别的视听画面,并配上《感恩的心》乐曲,让学生用“假如我就是文中那位小孙子,面对即将离世的姥姥,又忆起与姥姥在一起的童年生活,此时此刻会对姥姥说些了么呢?”这个设想进行遐想。这时,形象、声音齐全,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沉浸其中,体会意境,余味无穷。学生联系课文,插上想象的翅膀,情动而辞发。每一种设想自然精彩极了。
这样利用多**技术展示的形象营造出的氛围,让学生从中体验祖孙情深,很多学生由文中的姥姥联想到自己的姥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恩教育,此时老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课后观察或回忆姥姥对自己关爱的语言、动作或点滴小事,用手中的笔表达对姥姥的依恋与感恩之情。让文本教学与生活紧紧相连,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陶冶,不仅发展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现代语文教学,呼唤以人为本,强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其自觉学习的能动性。而巧用多**技术,让课堂教学中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种刺激,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因而我们应把握住多**技术的特点,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入情。
《姥姥的剪纸》的教学反思3
在上《姥姥的剪纸》第二课时,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披文入情 环环相扣
经过这反复思索,我将落脚点放在“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和他们之间浓浓的亲情”上。把握了这个重点,就以“神”为线索展开教学,我采用圈画关键语句、读、批、悟、谈等方法进行了有效的突破。上课就按着“这是一位怎样的姥姥”——感受姥姥的技艺高超;“姥姥是如何练就这一手绝活的”——让学生知道姥姥不光是在剪纸,也是在用剪纸教育我,感受姥姥对我的疼爱;“姥姥剪得最多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剪这么多呢?”——进一步感受姥姥把对我浓浓的爱倾洒在一幅幅剪纸中。这样学生就深刻体会到姥姥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
二、利用好电子白板辅助教学
虽然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使用电子白板的机率不是很高,但我还是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使用电子白板中的“笔”圈画重点词“剪”,通过反复引读,体会姥姥剪的时间长、次数多;使用放大镜效果出示“乡亲们对姥姥赞叹的话语”,放大镜更能吸引学生的***。
三、富有教学机智,注重课堂的生成性
本来板书“神”是在教学完1-3自然段后请学生概括,课堂上有一位学生在读相应的句子时就把这个字读好了,我就相机板书。
对“拴”的处理,我认为也较为到位。结合当时是“密云多雨的盛夏”的危险和作者的活动,文中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的“拴”,引出课文中的“拴”,与学生进行热烈地讨论“课文中用什么拴住了什么”,经过追问明白了姥姥用剪纸拴住了我的身体,更用剪纸拴住了我那颗贪玩的心……为领悟祖孙俩那浓浓的情作好辅垫。
在快要结束课文时,因时间还有多余,我就灵机一动,增加了一个板块“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谁?说说你的理由”,将感恩教育推向了一个**,学生在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孩子对自己家人的感恩,我想这正是我要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四、板书既体现了人文性,又体现了工具性。
“神”这一个字是对姥姥剪纸的'高度概括与浓缩:姥姥的剪纸的神奇不仅在于本身剪纸技艺的高超,更在于她把对外甥的爱倾洒在一幅幅剪纸中,让作者的心境与梦境都变得有声有色。“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是学生习作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对例文写作方法的剖析,目的在于让学生今后习作中使用好这个方法。
五、让学生敢于**。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班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非常强,据此,我为了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在欣赏姥姥的多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后,请学生**,并顺利成章的引入到了下文的学习。
但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1、在处理“这是一位怎样的姥姥” 时,因课前对此部分的教学时间估计可能会比较长,因此课上想抓紧时间。所以当学生结合“一张普普通通……要什么便有什么了”回答到“技艺高超”,我就急于让学生谈“还有哪些地方也体现了技艺高超”,而没有让学生很好的体会这句句子:材料*常,方法简单,姥姥却无所不能以及讲正面描写,到后来才补上去。
2、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精彩,理解到位,感悟深刻,但在朗读上不能很好的将自己的体会融入到情感朗读中,今后在指导朗读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此外今后将进一步研究电子白板,尽量让学生**使用电子白板,增强师生的互动性。
我想如果在以后的课堂中,教师用心地解读教材,努力挖掘课文的训练点,精心设计,争取让每节课都精彩。
《姥姥的剪纸》的教学反思4
《姥姥的剪纸》一课,我把重点和难点定为: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在学课文前,通过学生回忆自己跟姥姥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激发学生学文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质疑问答,以学定教。如此一来,带着学生不明白的问题走进课文。本文并不是单纯写姥姥的剪纸,而是透过写剪纸来诠释姥姥是怎样的一个人,在了解姥姥的剪纸的段落里,我通过让学生朗读,结合关键词句谈体会,感受姥姥剪纸的高超技艺,例如“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无可挑剔”等语句,感受那么多人喜欢姥姥的剪纸,称赞姥姥的剪纸,作者当时内心的自豪与骄傲,体会姥姥剪纸为什么那么“神”。然后在作者“刁难”姥姥的那一部分,我出示了“喜鹊登枝”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剪纸的细微处,由此联想到姥姥的手艺之精巧。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考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更加佩服。
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围绕剪纸,让学生把7—12自然段中具体描写“牛兔图”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并为剪纸起名字,用自己的话说说剪纸的内容。我还将这部分内容中的几幅“牛兔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小兔骑牛图”“老牛小兔啃草图”,并进行换位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加以想象,如果自己就是姥姥,也要剪纸,还会剪什么内容的牛兔图?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想象明白到,无论怎么剪,无论老牛和小兔的形象怎么改变——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就好象姥姥对“我”的喜爱与呵护。这样顺其自然,学生就会明白牛**什么,兔**什么,这牛兔图的剪纸**的是作者和姥姥生活场景的再现。
最后一幅剪纸,通过抓词语“定定地”、“出神地”,感受姥姥内心又是希望朝夕相处的孙儿能留在身旁,又想让孙儿去更广阔的田地发展的矛盾心情。姥姥舐犊情深,对儿孙们是如此的牵挂深深打动了作者,也使读者的内心也掀起了情感的波澜,所以最后一部分配乐朗读,很多孩子有感而发,甚至有的眼含泪花。我想这正是我要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姥姥的剪纸》的教学反思5
本学期,我执教了《姥姥的剪纸》一课,课文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我们全体师生佩服不已,姥姥和作者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又让我们感动,我们都久久地沉浸在这份亲情之中……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剪纸离孩子较远,课堂上教师如果恰当运用多**技术,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在栩栩如生的画面中,优美的音乐中,做到目观其行、耳闻其声,快速进入课文情境,借此学生对自己家人表达感恩之意。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抓住这个主线,在教学设计时,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我们知道,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一、借助声像设备,感受剪纸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作用于视觉、听觉的刺激最能吸引人的***。当视听感官并用时,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因而上课伊始,我首先用多**出示大*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惟妙惟肖的窗花,并配上动听的音乐,学生一下子进入那剪纸的情境中。
在优美的乐曲中,我让学生走进文本,寻找姥姥剪纸“神”的语句。在品读这些语句时,配上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适时出示“公鸡打鸣、母鸡下蛋……喜鹊登枝”等剪纸画面,对课文重点语句进行品读。
通过多**课件,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生动的视听画面,让学生与文中的姥姥对话。让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把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评价中把课文读懂、读细、读出感情。同时读懂了姥姥用精湛的剪纸技术,剪出了乡村的吉祥,为乡亲们送去了祝福,使整个屯子里弥漫着浓浓的亲情与和乐。
二、展现优美画面,品析祖孙情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姥姥的剪纸》一文语言生动,富有诗意,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品赏。在教学时,运用相应的多**技术,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语言环境,细细品味文章。如在教学“祖孙情浓”一段时,我引导学生自主朗读,相继找出“A、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B、一头老牛和一只小兔子在地上啃食青草。C、: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乱跳着远去的小兔子。“等姥姥剪纸“拴住”了作者的语句。然后适时为这些句子配上相对应的视听画面,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明白姥姥对小孙子的浓浓爱意。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发言。
在发言中,我对着多**画面引导学生抓住“拴、缠”等词语去品味小作者顽皮、可爱,对姥姥的依恋;品出姥姥把全部的心血和爱全部倾注在牛和小兔的剪纸里,从而感悟出姥姥对小孙子的关心、疼爱、默默奉献;品味到小作者的快乐童年;品味到浓浓的祖孙情;品味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让情感熏陶和人文滋润落到实处。
三、启发开拓想象,表达感恩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用好语言这个工具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姥姥的剪纸》一文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因素,再次利用多**课件,展现姥姥与作者生死离别的视听画面,并配上《感恩的心》乐曲,让学生用“假如我就是文中那位小孙子,面对即将离世的姥姥,又忆起与姥姥在一起的童年生活,此时此刻会对姥姥说些了么呢?”这个设想进行遐想。这时,形象、声音齐全,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沉浸其中,体会意境,余味无穷。学生联系课文,插上想象的翅膀,情动而辞发。每一种设想自然精彩极了。
这样利用多**技术展示的形象营造出的氛围,让学生从中体验祖孙情深,很多学生由文中的姥姥联想到自己的姥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恩教育,此时老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课后观察或回忆姥姥对自己关爱的语言、动作或点滴小事,用手中的笔表达对姥姥的依恋与感恩之情。让文本教学与生活紧紧相连,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陶冶,不仅发展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现代语文教学,呼唤以人为本,强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其自觉学习的能动性。而巧用多**技术,让课堂教学中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种刺激,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因而我们应把握住多**技术的特点,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入情。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3篇
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一位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形象。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课文既要表现姥姥精湛的剪纸技巧,又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这是一篇新课文,像这样的新教材,怎么教?
毛成老师献出了她的智慧。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了解课文大意,梳理作者思路,同时扫除生字词障碍。为了避免“零碎”,整体把握教材,本课采用的是词语引路,块状解读的方案。这个构思很好,巧妙地将学习词语和理清作者思路结合起来了。
初读课文之后,我就出示了两组词语:
左边一组:啧啧赞叹、刷刷刷刷、悦耳至极、清清爽爽;
右边一组:左邻右舍、择菜薅草、喜鹊登枝、牛驮小兔。
让词语做桥梁,将文章的内容有情有致地串联在一起了。学习第一组词时我问:
(1) “刷刷”一词在课文中出现了两次,老师把它们放在了一起,课文中指什么发出的声音?剪刀剪纸时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你听过吗?感觉怎样?(轻快,短促,好听,有节奏)
(2)这种“刷刷刷刷”的声音在作者心目中真是——悦耳至极, “悦”,竖心旁,跟“心”有关。这美妙的声音让人听来觉得无比得愉悦、快乐。
(3)这种“刷刷刷刷”的是声音在作者听来还是——清清爽爽的。清清爽爽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师:“爽”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点击课件,呈现“爽”的三种解释:① 明朗、清亮;② 率直、痛快;③ 舒服。)你认为清清爽爽的“爽”应该选择哪一种?为什么?第一种。
(4)师:这种“刷刷刷刷”的声音还引来了乡亲们的——啧啧赞叹,“啧啧”一词是从口语中而来。谁也来模仿一下?
看,抓住声音“刷刷刷刷”,姥姥剪纸的精湛技艺一下子就由虚空变得直观起来。而模仿啧啧赞叹声又能让学生从理性的理解直接转化成感性的品味。课堂上抓住这些词一路学来,学生口到心到,学得轻松愉快。
学右边这一组词语时我让学生通过对这四个词的品析品出姥姥不但剪纸技艺精湛,而且勤劳能干,同时还感受姥姥与“我”的浓郁的'祖孙情。
我让学生认读这些词:左邻右舍、择菜薅草、喜鹊登枝、牛驮小兔。
从“择菜” “薅草”中感受姥姥的勤劳能干。再由此引导学生知道课文中还写到了姥姥干的哪些活儿?(洗衣服、纳鞋底、淘米、喂猪……)让学生知道后边的两个词语其实是姥姥的两幅剪纸作品,一幅叫—— “喜鹊登枝”;还有一幅叫—— “牛驮小兔”。品词读文,感受姥姥与“我”的浓郁的祖孙情。这样删繁从简地学习,学生形兴致很高,效果很好。
通过“选择这两组词语当中的一个或几个,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围绕着剪纸,作者回忆了他和姥姥的哪些往事?你看到了哪几个镜头?请大家先准备一下,自己在心里想一想。”的要求很自然就过渡到块状理解课文上来了。
把长长的一篇课文读成了几个镜头和一串声音,这本应该很容易就把课文内容读懂,但是由于自己没有把握好具体细节,课堂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真遗憾。由此也深深地感到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后要认真地钻研教材。虚心的向青年教师学习。做到无愧于教师的职业,不误人子弟。
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2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设计时,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在作者的记忆里,姥姥的剪纸声“清清爽爽”:没有什么功利,只是生命的享受。作者每一忆及,便心境豁达,梦境澄明,“有声有色”的生活于是启航。我的教学也以“有声有色”为突破口,扣住“神”和“栓”两字,引领学生走进姥姥的剪纸,走进姥姥。
课题虽然是以剪纸为中心,但是这篇文章不是介绍剪纸,是写人的。当然,剪纸在文中的作用却是很大的。剪纸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抓住这个主线,披文入情,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整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饱满。我觉得孩子们读这样的文章,孩子们可以读出“人”,悟出“情”,并能学会欣赏语言文字的表达上的妙处。
利用贬义词,来表达褒义,这是本文的一个写作特色,由于课文太长,所以在第二课时的教学时,我把他舍弃了,在第一课时中就渗透了。象征的手法运用,是本文突出的表达方式,比如老牛象征敦厚的姥姥,剪纸象征姥姥对我的浓浓亲情。在理解、感悟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捕捉到了,达到了预定的教学效果。
一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但作为教师总想在课堂上渗透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训练。因而时间的**就尤为重要,一节课里哪些环节要处理的祥,哪些环节有处理的略,教师必须心中有数。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往往前松后紧,一进入创设的情景就忘记了时间,对学生的收放还不够自如,对时间的把握还有待加强。
《姥姥的剪纸》的教学结束了,但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一系列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思索,有思才有所得,发现不足才能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面对这些不足,努力改善之,竭力超越之。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菁选(扩展7)
——套色剪纸美术教学设计3篇
套色剪纸美术教学设计1
课题:套色剪纸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设计 应用
教学目标:了解剪纸的一般知识和*民间剪纸的特点,并学习套色剪纸的制作方法,锻炼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套色剪纸的制作过程。
2、剪纸的设计方法。
教具学具:草稿纸、彩纸、剪刀、刻刀、胶、白纸、垫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剪纸来自民间,它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作者多为劳动人民,内容题材也常常是周围的现实生活。
2、新授:
(1)剪纸分类:单色剪纸、套色剪纸、分色剪纸、染色剪纸。
(2)剪纸的形象处理:
多用象征性手法来表现富足、吉祥、长寿等内容。如:用鲤鱼、荷花、胖娃娃表现“年年有余”。用仙鹤、青松表现长寿等。民间剪纸常被用来装饰窗户(即窗花),还有灯花、喜花、鞋花,民居装饰及其他民俗喜事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书籍装帧,贺卡设计等,也常采用剪纸的形式。
(3)介绍套色剪纸制作方法:
A、设计主体剪纸纹样,选择自己喜欢的形象,选择容易表现物象特征的角度。
B、把单线稿变成双线稿。留线:以阳刻为主。
C、把设计好的剪纸双线稿放在深色纸上,用大头针别好。
D、剪刻,从内到外,先细后粗。最后外轮廓,注意剪刻要准,不要走重刀,不要连角。
E、分别把所选的彩色纸放在剪刻好的主体剪纸下。用铅笔轻轻勾出形状。为了套色时严整,要稍稍大出勾线。
F、把剪好的各色彩纸按主体剪纸的形状和各部位置拼贴在白衬纸上,
J、把深颜色的主体剪纸套在上面,摆放合适后粘贴,完成。
三、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套色剪纸美术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剪纸语言的审美特征,用发展的眼光、开放的思维学习剪纸技法并能注意运用最适合的剪纸技法表现作品。制作有特点的剪纸作品。
过程与方法:激励学生在探究剪纸语言特点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灵活地使用剪纸技法制作作品。
教学重点:
体验剪纸艺术的独特美感,制作有自己想法的剪纸作品。
教学难点:
学生对不同剪纸技法产生的效果的感受和实际的使用。教具准备:多**课件、范画、刻刀、垫板。
学具准备:
**剪纸工具、深色纸张。
一、导入
展示鱼的剪纸作品,揭题:《鱼的剪纸》。鱼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水中动物,形态多样,学生的创作的兴趣点比较广,容易发挥想象观察、欣赏感受、分析剪纸语言。
二、课题展开
民间剪纸作品欣赏
2.现代儿童剪纸欣赏
在欣赏中锻炼自我感悟图形的能力,体验民间剪纸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风格。在欣赏中使学生对同龄人的剪纸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创作欲望。
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与观察培养学生的发现与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作品分析
民间剪纸和儿童剪纸的共通之处是:通过夸张、**、多变、诙谐、自然的艺术形式来体现真、善、美。
1.欣赏美术品。
2.讨论其他表现点的方法和材料。
充分运用直观的视觉形象,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学生练习
剪纸技法分析、示意
分析感悟上述剪纸作品的技法。出示有不同剪刻技法的剪纸作品,请同学们研究分析“用什么方法做的?‘这样做有什么特点?认识到不同的技法有不同的视觉效果。“最合适的技法,就是最好的技法”。教师再对每一种技法进行归纳,示意,并鼓励学生创造新的表现方法。
演示作业过程:
选用深色彩纸→用铅笔构思起稿→刻制作品→调整作品→粘贴作品→各自、小组合作创作。
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利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美术造型的能力。
五、学生作品评价与教师总结。
1.**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感受自己的作品,或分组、或个别。
2.教师和学生一起对作品的分析、修改、调整。
让学生作简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选一选哪一小组在学习中比较认真,作业效果也比较好。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价与欣赏感悟能力。
套色剪纸美术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这课的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对称图形,感受对称美感,所以课文为“折一折、剪一剪,对折剪出有趣的图形,拼一拼,摆一摆,拼摆组成奇妙的画面。在自然界里,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物体都是对称的。例如,植物的.叶就是对称生长的;昆虫的触角、眼、足,鸟的翅膀,鱼的胸鳍、腹鳍,哺乳动物的眼、耳、足等,也都是对称生长的;还有家中的物品等,也往往是对称的。指导低年级儿童了解什么是对称,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
剪纸的形式很多,最常见的是对称剪纸,简单易学。其造型简练,夸张适当,变形有趣。学生们不仅喜欢,而且还爱剪。它能美化我们的环境,丰富我们的生活,还可以当礼物送人。
二、教学思路
本课可以分为“导入—创作—组合”三个部分。先是指导儿童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衣服、花瓶)和小动物(如蜻蜓、螃蟹、虾),使他们认识这些物体的造型特点,即对称。从而使儿童得到关于对称的感性认识;再指导学生学习对折剪的基本技法。所以导语的第一句是:“折一折,剪一剪,对折剪出有趣的图形”。进一步,可以将自己的多件作品或同学们的一组作品进行组合,拼摆成更丰富有趣的作品。所以导语的第二句是:“拼一拼,摆一摆,拼摆组成奇妙的画面”。
三、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发现规律,认识对称形
(1)出示花瓶实物同学们,你们仔细看看花瓶的造型有什么特点?左右两边的样子相同吗?(花瓶两边包括“耳朵”的形状、大小都相同)
(2)出示对折剪的图形同学们,这件衣服左右两边的样子相同吗?(衣身、衣袖的样子、大小完全一样)用同样的方法了解蜻蜓、螃蟹、虾等图形。你发现这些图形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制作?
1.教师总结:物体如果从中间折起来,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甚至颜色、斑点、花纹等都完全一样,这样的物体或图形,我们就可以用对折剪的方法来制作。这些对称的物体结构完美,造型好看。出示课题《对折剪纸》
2.说说生活中可以对折剪的物体
请同学们找一找,在我们的身边,你还发现了哪些物体,它们的哪些部分是一样的?
(二)实践探究,学习技法
1.同学们找到了许多可以用对折剪的方法剪出的图形,请同学们先试着剪出苹果造型,注意只要剪出外形就可以了。比一比谁最快剪好。
2.同学们已经发现了规律,都懂得先将纸张对折,然后剪出半个图形后,将纸打开会出现有趣的图案。再试试,你还能用对折剪纸的方法剪出什么图案,并将剪好的图案贴在纸上。
3.技法指导
许多同学们运用对折剪纸的方法剪出漂亮的图案,但有些同学剪得不够好,我们一起来找找原因。如,将纸张对折后,对称线位置拿反了,结果剪成两半;对折后,纹样画得过小,剪坏了;对折后剪纹样时,纸张没有捏紧,剪的图形不够对称;
(三)学生实践活动
用各色彩纸运用对折剪纸的方法剪出有趣的图形,还可以试一试,重复剪出多个对折剪纸图形并拼摆成一幅画。
(四)展示与评价
每个小组选出自己认为满意的一件作业,进行展示交流。
(五)收拾与整理
引导学生收拾好工具和材料,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与整洁,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评价建议
1.能否**设计制作一个对折剪纸的造型。2.作品设计是否新颖独特。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菁选(扩展8)
——小学剪纸教学计划 (菁选3篇)
小学剪纸教学计划1
一、本学期教学总目标
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使学生认识民间剪纸艺术,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制作剪纸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理解和掌握剪纸的造型装饰手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能力。
二、计划教学内容简要分析
剪纸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是广受大众所喜爱的艺术形式,也是小学艺术、美术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它制作材料、工具极其普通,制作方法方便简单,集审美与实用于一身,深受学生尤其是农村孩子的欢迎。本年级的教学是让学生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美,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本课知识点与第一册的图案有相通之处,学习时可相互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典型作品启发学生发现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创造力,将民间剪纸艺术发扬光大。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它向产生发展同古代的风俗有直接关系,人们用它作为迎春、喜庆的装饰品,还广适应用到刺绣、印染、陶瓷等工艺中。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北方剪纸粗犷朴拙,南方剪纸精巧秀丽。剪纸题材广泛,表现劳动人民生活、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其形式有阳纹、阴纹、点色、套色、分色、衬色等。剪纸使用简化、夸张和添加的造型装饰了法,着意艺术情趣和意境的表现。构成形式呈均衡或对称式。剪纸经起稿、剪刻和贴裱完成。剪刻时按先细后粗、先密后疏、先内后外、先上后下、先在后右的顺序进行。在剪刻时阳纹要“剪剪相连”阴纹“剪剪相断”注意剪刻刀味。
教学目的: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使学生认识民间剪纸艺术,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制作剪纸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剪纸的造型装饰手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能力。
教学难点:是创作和正确把握纹样好连接与完整性。
1、剪纸的艺术特点:单纯、明快、简朴、朴实、富装饰性。
2、剪纸的`题材:花鸟虫鱼、人物、自然景观、吉祥图案、传说、神话。
3、制作方法:剪、刻。
4、表现形式:阴刻、阳刻、点色、套色、分色、衬色。
5、造型手法:简化、夸张、添加。
6、纹样的构成形式:对称、均衡。
三、学生情况简要分析
学生对剪纸较有兴趣,能带好学习材料、学习认真。本期将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提高剪纸水*。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好每一节课教案,**并上好每一节课。
2、认真批阅学生作业,注意以鼓励为主,认真耐心,定期定计划辅导教育后进生。
3、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差异进行教育辅导。
4、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5、**丰富多彩的剪纸活动,提高学生对剪纸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营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活动和学习的氛围。
6、积极钻研教学教育,并投入到剪纸教研教改的实验教导中,努力探导科学的教学方法。
小学剪纸教学计划2
手工课程的开设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与课堂教学相比更具灵活性、可塑性,因而学生非常乐意参加。地方课程的开设,在于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今后培养美术人才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现将本学期手工小组的活动安排制定如下:
一、 活动目的
本次开设的手工课程活动为一部分有特长爱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个性才艺的机会和空间,使他们的一技之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以点带面,促进全校的美术活动。进一步了解美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及创造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创作的乐趣。
二、活动要求
**学生按时参加活动,严守纪律,并保持室内清洁。
三、活动内容
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面剪贴和立体手工制作。
2、卡纸和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均可作为创作材料。
3、给学生自己创作作品的时间和空间。
4、欣赏优秀手工作品,开拓学生眼界。
5、及时用相机拍摄活动内容。
小学剪纸教学计划3
剪纸是*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是一种在纸上剪出来的画,人们将剪好的图案贴在门楣、窗面、灯笼等上面,以表达喜乐的感情及生活感受,因此,我们又称剪纸为“剪书”或“窗花”。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所以根据本学期学生年龄特点,我在选材方面作了调整选择了剪纸。
一、指导思想:
提高我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我校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积极培养学生的剪纸兴趣,锻炼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力,了解民俗风情、熟悉生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努力开拓我校校本课程的广阔空间与美好前景。
二、内容及目标:
1、认知:了解剪纸的发展、工具、步骤及表现手法、技法、种类
2、操作:能熟练使用剪刀,明确对称图形的特点和不同的折纸方式,会用折-画-剪的方法剪双喜、树木叶子花鸟鱼昆虫动物图案、日常生活用品、交通工具及简单的人物、服装、建筑、灯笼、水果、蔬菜、食品等。
3、情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中渗透剪纸的相关知识。
剪纸是手工制作中的一种,,本学期主要训练学生用剪刀、刀刻的能力。我根据不同学年设定了不同内容与要求。学期初剪刻简单的植物、剪刻简单的花鸟、剪刻人物,本学期分别**两份作品。
为了让家长看到,了解到孩子在校本课程中有哪些收获,在学生每做完一份作品时,我会将其缩封好后让学生带回家。让家长看看学生的作品,更进一步了解我校校本课程。
三、在为学生评价时,我从一下几点进行:
1、学习态度,上课的参与状况。
2、学习效果,作品的**情况。
因为本科涉及到剪刀与刻刀的使用,所以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学生的安全,强调安全第一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菁选(扩展9)
——小学剪纸课程教学计划 (菁选2篇)
小学剪纸课程教学计划1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剪纸的方法和步骤。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运用简单的手法剪出简单的剪纸作品。
3、情感与态度目标: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制作剪纸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进一步提高对形式美的认识和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剪纸的造型装饰手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能力。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纹样好连接与完整性。
教具准备:
示范作品、红色纸、剪刀、刻刀、复写纸、胶水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l、教师出示多种类的美术作品。(课件出示)
师:这些都是什么美术作品?
学生回答:绘画、剪纸等;
师:哪些是剪纸作品?(学生回答,教师出示课件)
师:剪纸作品与其它美术作品有什么不一样,有哪些特点?生答:单纯、简朴、朴实、富装饰性。(教师板书)
师:今天老师与你们一起走近剪纸艺术。(板书课题:民间艺术――剪纸贴花)
二、剪纸的基础知识讲解。
1、教师讲述:这些剪纸作品都出自农村老人之手,它不仅表现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也反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2.请学生欣赏课本剪纸作品。
3.结合剪纸作品教师讲: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剪纸的样式很多,这是窗花、墙花、枕花、礼花等。具有单纯、简洁、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出示课件)4.教师将剪纸展示给学生问:这些作品是运用哪些工具制作出来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剪刀、刻刀等)
5、让学生认真观察图1图2,指出阳刻时应“剪剪相连”,阴刻时要“剪剪相断”。再让学生观察图3图4,指出对错。经过比较议论得出画纹样时必须注意纸的连断的结论,突破难点。
6、用课件出示贴花的剪纸作品。
9、下面老师先尝试一下,你们看老师是怎样剪的。示范时配以讲解,注意扩展学生的思路。
10、教学制作方法和步骤
(1)同学们拿出一张彩纸。
(2)拿出笔在纸上画出动物的外形
(3)第三用剪刀沿着笔画过的痕迹剪纸。
三、学生创作过程
让学生把作品拿起来检查、及时指出优缺点
四、展评作品
**学生把作品粘贴到黑板上集体讲评。
五、总结
剪纸作品无论是简洁的、还是复杂的、细致的都各有特色,都是同学们辛勤劳动的果实,我们要珍惜。
小学剪纸课程教学计划2
指导思想:
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有很大的作用。通过剪纸作品的学习欣赏,尝试剪纸工具、材料与制作过程,塑造体验剪纸学习的乐趣、方法,促进学生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表现与创作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热爱民间传统工艺的热情。
教学目的:
重在培养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培养承传民族文化的意识,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初步掌握剪纸艺术的.四大技法。
教学方法:
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临摹和创作合二为一,剪制、贴合、绘画有机操作。
**:
每周二、周四下午两节课后活动,时间为30-40分钟,地点美术三室。
教学措施:
一、挖掘育人因素,发挥育人功能
1、注重个性培养。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之间存在着智力、性格、气质等许多方面的个性差异,而每幅剪纸作品都有着作者的个人形象和心灵明晰的影子,真所谓“画如其人”。一幅剪纸作品将会毫不掩饰地暴露作者的内心世界,充分流露出作者的某种感情。在剪纸教学中,能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正确引导,学生会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作品,从而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
2、培养审美能力。一幅剪纸作品,作者在创作的整个过程中,必然融注自己某种美好的情感。为创作一幅剪纸作品,作者要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观看美丽的校园、丰收的田野,去寻觅生活中的人和事,经过无数次的情感交流,学生便具备了创作的思想基础,同时也确定了造型“以意与神”的基本条件,产生了联想造型“以意与神”的基本条件,产生了联想的诱发体,形成了对当前或过去的记忆表象进行组合、改造,重新铸成新的意象的主观意象。总之,作者在情感的推动下,依靠想像力的作用,并循着特定的逻辑,将它们改造成新的审美意象,这无疑是审美的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的充分体现。
3、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教育心理学明确指出:小学生不能只限于对知识的掌握,还要具备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的能力。只有形成一定的技能,才能进一步提高学习质量,才有助于掌握相关知识,促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剪纸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剪纸的创作过程中,作者首先要对周围事物进行实地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确定创作素材,勾勒剪纸画稿,这是智力技能的训练;然后再依据画稿动手剪刻。在剪刻的过程中,刀法或细腻流畅,或粗犷豪放,这是操作技能训练。可见,剪刻创作构思形成的依据和外部体现的标志,构思则是剪刻的调节机制,两种技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4、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机,剪纸作品是学生根据观察、理解、想像组合而创作的,有过创作成功的愉悦感,因此,将剪纸运用于教学中,学生会更乐学、好学,会学得更好。
二、具体课时:
一、剪纸的历史、意义、四大技法:方、圆、尖、细的具体要求:方如转、圆如月、尖如芒、细如须。折纸,二折及四折法,主要剪双喜字。
二、折纸:三折及五折:主要剪五角星及五瓣花,发挥学生创新剪法。
三、折纸:八折:主要剪八喜莲花图,初步认识团花的意义及技法。
四、观摩优秀作品,让学生认识剪纸的造型
如:方形、圆形、三角形、棱形、多边形等。
五、扇形喜联,巩固花喜字的剪法,技法“方”。
六、蝴蝶剪法及花纹设计,掌握身、触角、翅膀、眼的主体结构、技法“园”。
七、巩固蝴蝶剪法,诱导学生创作花纹技法“尖”与“园”的基本功练习,特别是半圆花纹。
八、临摹动物兔的剪法,认识夸张眼睛的古绝传神。并突出兔耳朵的夸张,兔尾巴的小而上卷,腚部“旋子”的剪法主练“双兔吃萝卜”。
九、临摹动物“鱼”的剪法:掌握鱼的基本造型“8”及鱼的身体结构:鱼身、鱼尾、鱼翅、鱼口、鱼鳞等。主练“连年有余”注意谐音“余”即“鱼”。
十、棱形双喜及喜花的初步剪发:主练“蝴蝶双喜”。把学过的喜字剪法玉蝴蝶剪法相结合在一起,加深学生对应用剪纸的认识。
十一、十二生肖“牛”的剪法。20XX年是牛年。让学生为迎接牛年做剪纸准备。初步掌握牛的生理结构:牛头、牛角、牛身、牛腿脚及牛尾巴。牛半身花纹按民族意识去创作。
十二、继续创作生肖牛的剪法。掌握牛的勤劳习性。主练“打毛”技术。参观老师的几种牛的造型,诱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十三、在学习花、蝶、鱼、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团花创作。把喜字、春字、花、鱼、蝴蝶、兔、牛等有机巧妙的组成各种迎新春的图形,以备学期末搞一次小型剪纸展打基础。
十四、临摹团花、棱形、三角形剪纸,如“牛踏春”,双蝴蝶,喜花等。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及热情。为新春剪纸展进一步做准备。
十五、新春剪纸展,互相交流、学习,总结成绩。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0)
——姥姥家的小狗作文菁选
姥姥家的小狗作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姥姥家的小狗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姥姥家的小狗作文1
我最喜欢的动物是姥姥家的小狗,它一身乌黑的毛,像缎子一样光滑,还有一双黑豆似的眼睛,所以我叫它黑毛。
星期天,我和妈妈去姥姥家住。我刚进姥姥的家门,黑毛就跑出来凶猛地对着我和妈妈大叫,幸亏姥姥出来不让黑毛叫了,让我们进去,要不黑毛不知要叫到猴年马月呢。
到晚上吃饭的时候,我为了和黑毛增进感情,就掰了一点馍喂黑毛,可黑毛不吃我的馍,还对我大叫几声。慢慢地,黑毛对我的态度由凶狠到温和。上午我喂它吃饭的时候,他不再对我大叫,每次我出去玩时,它跟着来保护我,不让我受欺负;每次我伤心的'时候,它跑到我身边,来安慰我……
到了晚上,我该回家了,当我要走的时候,黑毛咬住我的裤腿,不让我走。我转过身摸摸黑毛的头,说:“黑毛,过不久我还会来看你的,我该回去上学了。”黑毛松开我的裤腿,摇摇尾巴,依依不舍地走开了。回到家后,我还真想念黑毛呢!
可是,有人嫌小狗脏,而不喜欢小狗。你可知小狗是通人性的,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看家护院,而且还可以做我们的朋友,请不要伤害小狗了,我们还可以经常给它洗澡,这样小狗就不脏了,请大家都喜欢小狗吧!
姥姥家的小狗作文2
姥姥家养了一只小狗,我看见它的毛色一块白一块棕,很花,就给它取名叫做花花。花花有**的棕色的眼睛,黑鼻子(别看小,可灵敏了),**的嘴巴。
花花很称职,每当有人姥姥家门口,花花就要引吭大叫,甚至有人在门口开车,花花也要厉声叫嚣,好象是在说:“这是我的家,你们来干什么?”
有一天傍晚,花花趁门开着的时候跑了出去,正好那天老姨的车子没有推进院子里来。花花还不错,记得回家,可是一到门口,咦?门关**。花花东看看西看看,咦!那不是老姨的车子嘛!花花起了鬼主意,如果我帮老姨看一夜车子,老姨会不会给我好吃的.?一定会的!就这么办!第二天早上,姥姥一开门发现老姨的车子在门口,再一看,花花趴在车子旁边。这时老姨出来了,看见花花在帮她看车子,很高兴,就给了花花一大块肥肉,这回花花乐坏了。这时姥爷又出来了,对花花说:“花花,你还想着回来啊,怎么那么贪玩!”姥爷批评了花花,它夹着尾巴,委屈的走了。
花花虽然称职,但它也有缺点,那就是又馋又懒。说花花馋吧,花花确实很馋,每当姥姥切肉的时候,花花就在腿边汪汪的叫,好像在说:“快给我一块!”花花还很懒,每天都趴在它暖和的小床上睡觉。白天,姥爷把它的小床拿到暖和的地方晒一晒,可它还是不肯下来,非要姥爷连它一起搬,真是太懒了!
我真喜欢这只称职的可爱小狗,虽然它又馋又懒!
姥姥家的小狗作文3
今天星期四,妈妈说带我去姥姥家看小狗花花,我迫不及待地想飞到姥姥家。
每一次我到姥姥家,不管我有没有下车,花花都会站在我后边摇头晃脑的,就像一个听话的“小跟班”一样,特别的乖。
花花的头是白色的`,身体上面还有些棕色的斑点。它很通人性,我一看到它不在我的后面,只要叫一声“花花”它就立刻跑过来,我觉得它是世界上最可爱的狗狗了。我好想摸摸它,它仿佛能看懂我的心似,把头低着,蹲下来让我轻轻地抚摸它那柔软的皮毛,可真舒服呀!
花花不仅乖巧听话,还很贪吃。到了午饭时间,它立刻跑到了餐桌的下面,让我给它偷偷的扔上一块香喷喷的肉骨头。我把碗里的肉骨头和其他人吃完的骨头都扔给了它,它吃起来狼吞虎咽的样子特别逗人。吃完饭,是我的睡觉时间,花花可是一只特别勤劳的狗狗,我睡觉的时候花花就像一位士兵一样站在旁边,像是在保护我。只要有人靠近我。花花就“汪汪”地叫起来,只要我没有发出指令它就不会让其它人靠近我。我醒来了就是花花的游戏时间,游戏是我来决定的,游戏一,是捡骨头,我拿了一块骨头,它不但没有去捡还把它吃掉,可真贪吃呀!游戏二练习游泳,我把它放到水中,它来回游喷了我一身水,弄得我哭笑不得。
我爱小狗花花,爱它那柔软的皮毛,爱它那吃饭时逗人的样子,爱它的乖巧勤劳……
姥姥家的小狗作文4
姥姥家有两只漂亮的小狗!
上半年回姥姥家的时候,姥姥家有两只小狗崽。学会走路还没多久呢?一只小狗是黄色的,肥嘟嘟的,眼睛**的,可爱极了!它还常常耷拉个舌头,尾巴还不停地晃着。它是一只母狗,常常懒洋洋的躺在院子里晒太阳。另一只狗是白色的,它看起来体型非常匀称,不胖不瘦。他还非常的淘气。爱乱蹦乱跳,喜欢爬到高处,不停地叫着,好像想让所有人都看见它。小狗还非常的威风,每次有狗在家门口,它都会挺身而出,不让其他的狗进家门。因为它俩一只很可爱,一只很淘气。所以,我给它俩取名叫“可爱”,“淘气”。
在刚放暑假没几天,我又回了一次姥姥家。这次它俩变化可太大了!他们两个都变得健壮、成熟,感觉非常威武。“淘气”的四肢变得更长,胳膊上还有几块强壮的`肌肉,感觉像是一个狗界的大帅哥。“可爱”也不像原来那么胖了,现在他变得苗条,似乎更加可爱了!这次我刚回来,它们两个就扑到我的腿上,扯着我的裤子,好像很欢迎我的再次到来!我把一块鸡肉骨头,放在它们面前。它们好像发了疯似的,好像有了最快速度冲向前方,眼里只有肉骨头,因为“淘气”跑得快一些,所以它先抢到了肉骨头。抢到肉骨头,它昂首挺胸,好像在赤裸裸的炫耀。“可爱”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淘气”吃着骨头。我又拿来一根骨头喂给了“可爱”,它们两个开心的吃着骨头。
我喜欢姥姥家的两只小狗!
姥姥家的小狗作文5
姥姥家有一只可爱的小狗,叫“黑龙”。黑龙全身上下的毛色是黑的,两个似弹珠一样的眼睛,两只耷拉下来的耳朵。耳朵里的`毛是金色的。一个肥胖的身体,四只又肥又大的爪子,一个翘起来的大尾巴。
暑假的时候我和妈妈回姥姥家,黑龙大老远的看见我们就跑过来,用前爪抱住我的腿,还不停地摇着尾巴,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黑龙非常可爱。在我们吃零食的时候,黑龙就会跑过来蹲下,用恳求的眼光看着我,好像在说:“别光顾着自己,给我一点吧!”之后,我又拿起一块肉来逗它,我把手中的肉往上,他就往上跳,我把肉往下放,它就往下蹲,我把肉仍出去老远,他就迅速的跑过去,还做了一个漂移的动作。捡到肉后,它就把肉叼到一个角落,用爪子把肉摁住,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吃完,去水缸里喝水,喝完水,就去门口卧下了。
它不仅可爱,还很调皮。有一天,我起床后,发现袜子不见了,我找了好久,才发现,原来被黑龙叼走了,在一个角落里咬,好像在吃美味佳肴一样,我过去后,大喊:“黑龙,干什么呢?”他抬头一看,感到自己犯了错误,灰溜溜地跑了。
临走的时候,黑龙跟了我很远,不愿离去,我也不愿离开它。
姥姥家的小狗作文6
我姥姥在老家养了一只小狗,名字叫花花,每次寒暑假我和爸妈去姥姥家,还在路口,花花就来迎接我们呢!
花花全身黑白相间,耳朵一只白,一只黑,可好玩呢!花花的眼睛像两颗**的宝石,身体很瘦小,可爱的它总是能给我的家带来许多欢乐。
现在,就给你们讲一个花花的故事吧!
一次,我放了假回到老家,我和爸妈刚到路口,花花飞快地跑了过来,好像在替姥姥迎接我跟爸妈了。到了姥姥家,我跟妈妈说带花花出去玩一会儿,中午就回来。花花一出门就朝河的方向汪汪大叫,好像在对我说:“我们去河边玩吧!”我不让花花带路,可花花一直跑在前面,我们来到河边,一眨眼的'功夫,花花就跳进了河里。原来,花花是想在河里洗澡,一晃就到中午了,等我跟花花两个回到家以后,花花感冒了,动物医生给花花看病时,花花一动也不动地看着我,好像在说:“不要紧,我没有事。”
更有意思的是,妈妈在姥姥家给爸织毛衣,线团不小心滚了很远,当我准备去捡的时候,花花跑了过来咬起线团一摇一摆的走过去把线团给了妈妈,妈妈摸着花花的头说:“花花可真乖啊。”花花好像听懂了妈**话似的,开心的叫唤着呢!
你如果喜欢花花,就来我老家做客。看一看这可爱又顽皮的花花吧!
姥姥家的小狗作文7
姥姥家有一只非常可爱的小狗,起名叫小黑。它有一身黑色的皮毛,头又圆又大,一双亮晶晶的眼睛像黑宝石,眼睛下面有一个圆圆的鼻子,虽然很小却非常灵敏,有一丁点气味它都能分辨得出来。它的四肢很发达,体格矫健,再加上那威武的神态,简直就像一名保卫家园的战士。
小黑很调皮。有一次,我去姥姥家,一进家门就把我的鞋脱下来,坐到了姥姥床上吃东西。这时,我的好朋友雨洁(东邻居)在外面喊我出去玩,我高声地答应着,急忙就找我的鞋,可奇怪的是,我的一只鞋没有了踪影。真是见鬼了吗?刚刚一会,鞋子怎么就不翼而飞了呢?全家都找遍了整个屋子,也没有见我的鞋。就在全家人纳闷的时候,小黑慢吞吞从窝里爬出来,嘴里叼着正是我的一只鞋,摇着尾巴,讨好地在我的`腿边蹭来蹭去。哎哟,原来罪魁祸首是小黑呀,弄得我这是哭笑不得。
小黑还会捉老鼠呢!有一次,一只老鼠从洞里把头伸出来,东瞧瞧,西望望,见没有动静了才大胆地走出洞。小黑一见,嗖的一下,就像离弦的箭一样蹿过去,把老鼠捉住了。我禁不住失声大笑,原来“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这句话就是这样的由来吧!
这就是姥姥家的小狗,我非常喜欢它。
姥姥家的小狗作文8
姥姥家本来有两只活泼、可爱的小狗,养了两年多了,姥姥、姥爷和它们有很深的感情,可惜不久前被一个无情的没爱心的人给毒死了,姥姥和姥爷都非常伤心,恰好弟弟在他家楼下捡到了一只没人要的小狗,带到了姥姥家去了。
姥爷给这只小狗起名叫妞妞,妞妞和刚死掉的两只小狗一样的活泼、可爱,它的毛是棕白相间的,配上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和身后的尾巴,摆来摆去的`,可爱极了!让人一看就喜欢**它!它的到来给姥姥、姥爷带来了很大的快乐的同时也伴随着担心。它刚到姥姥家没几天,就病了,那天晚上十一时左右,妞妞就在屋子里乱跑乱叫,姥姥姥爷听了,马上打开灯,把它抱起来,摸了摸,妞妞的全身冰凉,好像随时都会死掉的样子,姥爷急坏了,不过姥姥猜它可能是感冒了,就给它喂了点药,然后把它抱进了窝里,给它盖好,守候了一夜,到了第二天上午九点多妞妞才好。姥爷说它的命大,从鬼门关爬回来了。
妞妞不但活泼可爱而且还特别的聪明。那天,我在姥姥家呆着没事,就教它握手。我让妞妞坐在地上,把它的右前爪放在手里,上下摆动,一边摆,一边说:“握握手,握握手!”然后把我的手放在它的头下说:“妞妞,握握手!”没想到,它竟然能听懂,它慢慢的抬起右爪,放在了我的手心里,从那一刻我发现了妞妞的聪明,所以,以后我一有空就教它学动作。
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乐趣,请不要伤害它们!
姥姥家的小狗作文9
我姥姥家里养了一只小狗,它的名字叫“点点”。
点点刚被送到姥姥家时,它还是一只小狗仔。那时的它,瞪着**的眼睛,好奇地东张西望。它那时非常淘气,喜欢咬人的鞋子。
听妈妈说,她在前几天去了一次姥姥家,点点看见妈妈,就“汪汪”地叫起来。而这次,我和妈妈一起去姥姥家,点点不但没有叫,还高兴地摇着尾巴。可能是它咬我鞋时,记住了我的味道吧!
点点不像小时候那么漂亮了。它现在身穿褐色与白色结合的“衣服”,尾巴是纯白的,脸上是黑色的,眼睛边上有一圈淡淡的白毛。那圈白毛不明显,需要仔细看。
点点很通人性。它知道姥姥家哪是厕所,哪是厨房。姥姥说过,点点上厕所会去厕所,吃东西会去厨房。
它还是一只“小馋狗”。点点拥有一张什么都吃的嘴,有什么好吃的.,人们不给它,它就用绝招,让人给它吃。它两条前腿扑在你的脚上,后腿紧紧抓住地。只要被他抓住,无法前进后退,只能用食物**它放开。
我与点点玩时,我故意用脚去轻轻踩它,它并不反抗,而是用前爪也踩我一下。妈妈看了这情景,顿时哈哈大笑。点点朝妈妈叫了几声,好像在说:“笑什么,没见过狗踩人吗?”
我离开了姥姥家,心里却还在想着小狗点点。
姥姥家的小狗作文10
我最喜欢的动物是姥姥家的小狗,它一身乌黑的毛,像缎子一样光滑,还有一双黑豆似得眼睛,所以我叫它小黑豆。
记得在我小时候,我去姥姥家度寒假。我刚进姥姥家门,小黑豆就跑出来凶猛地对着我和妈妈大叫,幸亏姥姥出来不让小黑豆叫了,让我们进去,要不小黑豆不知要叫到猴年马月呢。到晚上吃饭时,我为了和小黑豆增进感情,就掰了一点儿馍馍喂小黑豆,可是小黑都不吃我的馍,还对我大叫几声。慢慢地,小黑豆对我的态度由凶狠到温和。每次我喂它吃饭时,他不再对我大叫;每次我出去玩时,它跟着来保护我,不让我受别人的欺负;每次我伤心时,它跑到我身边,来安慰我……
过了不久,我该回家了,当我要走时,小黑豆咬住我的裤腿不让我走。我转过身摸摸小黑豆的'头,说:“小黑豆,过不久我还会来看你的,我该回去上学了。”小黑豆松开我的裤腿,摇摇尾巴,依依不舍地走开了。回到家后,我还真想念小黑豆呢!
可是,有的人嫌小狗赃,身上有种怪味,而不喜欢小狗。你可知小狗是善通人性的,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看家护院,而且可以做我们的朋友,请不要在伤害小狗了。我们还可以经常给它洗洗澡,这样小狗就不会太脏了,请大家都喜欢小狗吧!
姥姥家的小狗作文11
姥姥家有一只小狗叫乖乖。它全身上下都是棕色的毛,还有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它的脸蛋总是一板,眼睛瞪的溜圆好像在看什么东西似的。
它还非常乖。有时候,它会找个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自在,什么事也不过问。
它要是一玩起来那可不得了了。它会把玩具撕、拽、咬,如果你亲眼看到的话就会觉得不可思议的。
它要是高兴,比谁都温柔可亲。它会躺在你的腿上,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专心写作业的时候“汪”大叫一声跳出来吓你一跳。它不高兴呢,只要你离它近一点,哪怕你只走近一点儿它也“汪汪汪”用这种低沉的声音来告诉你:“我不高兴离我远一点。这时候你就要快点走了。不管你和它的关系多要好,搞不好的话,说不定它冲上来咬你一口呢。它什么都不干的`时候还会”呼呼呼“地给自己解闷。
它休息的时候直接躺在地上睡大觉,你如果碰它一下的话它立马跳起来惊奇的看着你。它吃饭的时候都不吃**只吃肉。姥姥经常为此伤透了脑筋。
我特别喜欢我姥姥家的小狗,不光是因为它的可爱还因为它的性格很好。
姥姥家的小狗作文12
我十分喜欢小狗,是因为它的忠实、人性和母爱。
姥姥家的小狗,皮毛灰不溜秋,眼睛小的好像两粒小巧克力豆。它吃饭的样子十分好笑,在人们给它食物之前立刻两条后腿着地,前腿拜佛似的放在胸前。人们把食物送到食盆里时,它就狼吞虎咽的大吃起来,那情景像一只三天没吃东西的饿狼在啃食一只猎物。
别看它吃东西时狼吞虎咽,玩起来可谨慎的很。
如果你从背后抛给它一件小东西,它就立马转身,与那件东西保持一段距离屏息观察,一两分钟后它才开始小心谨慎的玩起来。
白天它是那么安静,老老实实的趴在那儿,听见人们的.脚步声也不管。到了晚上它又是那么的警惕、尽责。刚刚躺下,只要听见一点动静,即使是风吹树叶沙沙的微声也会立刻惊醒。并且狂吠不止,直到把别人吓跑。
最警惕的时候还要数有了宝宝以后,只要有人靠近它的孩子,它一定会把那人撕咬得手举“白旗”、仓皇而逃才肯罢休。有一次我想摸一摸它的孩子,谁知狗妈妈把眼睛瞪得像鸡蛋一样,身上的毛像钢针直倒立,那架势像即将出战的猛虎。
我喜欢有责任心的小狗。
姥姥家的小狗作文13
姥姥家有三只活泼可爱的小狗,其中一只叫小白是我最喜欢的,也是最活泼可爱的一只。
小白身上是黄白相间的毛,头上有一对小耳朵,耳朵是三角形的,它的耳朵特别灵敏,每次我们回家时,离家还有几十米远时,它就跑过来迎接我们。他的眼睛**的,像一对黑色的玛瑙,老是水汪汪地望着我,好像是要向我要吃的,每次吃完饭时我都会把剩下的骨头给它吃。它的鼻子很灵敏,有一次,我亲眼看见小白在垃圾桶哪里,把后退立起来,身子抬得老长,前腿搭在垃圾桶边沿上,把头伸进垃圾桶里找东西。我去问姥姥它在干什么,姥姥说:“昨天的一点剩菜仍进垃圾桶里了,它的鼻子很灵敏,很少的异味它都能闻见。”它的嘴巴是**的',如果张开很吓人,有时我都有点怕它了。它的牙齿十分尖利,姥姥家有些玉米粒,它轻松地就吃了几粒。我不知道玉米粒有多坚硬,就拿来一粒玉米放在脚下,我用全身的力气踩,可还是没踩坏。
有时,我和姐姐在地上用粉笔画画,画错了,就在地上洒些水,将画错的部分去掉。小白想喝水了,于是,它就跑过来用舌头舔了起来,一会儿就喝够了。把我们地上画错了的画也全舔没了。这件事我和姐姐俩个都没想到。还有一次,我去买东西,小白跑来了,想和我一起去。在去便利店的路上,它找了点东西玩,还交了几个“朋友”,它的收获真不少!
小白是多么活泼可爱呀!
姥姥家的小狗作文14
我姥姥家有一只小狗,叫黑黑。黑黑真是名符其实,全身黑得发亮。眼睛又大又圆,一条大尾巴翘起来像一把扫帚,尖尖的牙齿形状像小山,叫人一看就有点害怕。
黑黑性格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确实很乖。每当天气晴朗时,它就会找个阳光充足的地方睡大觉,什么事也不管。说它不乖吧,有时它出去一天也找不到它。如果有谁进家它便叫个不停,确实是很会看门。
我和黑黑的'关系很好。每次去姥姥家,黑黑总是摇头摆尾得迎接我,嘴里咕噜着,但一声也不叫,好像在说:“你可来了,快陪我玩吧!”我回家时,它便会站在那里远远的望着我,好像在说:“怎么这么快就要走了,我还没玩够呢!”
黑黑也很淘气。姥姥家有一个大皮球,我每次都爱玩皮球,可是有一次皮球却找不到了。我费了好大劲才发现黑黑在一间放杂物的小房间里滚球呢!我刚一出现,它就马上停下了,看看球,又看看我,好像在说:“我可没拿你的球。”
黑黑有时也爱管闲事。记得去年夏天,我和姥姥在院子里乘凉,突然黑黑一下窜到了墙根,一口咬死了一只耗子。以前我只知道猫会抓耗子,没想到狗也会,我看它这闲事是管对了。
黑黑很可爱吧!我爱它!
姥姥家的小狗作文15
姥姥家有一只小狗,叫点点,浑身乌黑,爪子、腹部是白色的,头很大,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像是两粒水晶。我很喜欢它,它只要看见我,就往我身上印梅花。
一天下午,我抓了一只大甲虫,这只甲虫有墨水瓶盖大小,头上长了一只角,角上分叉,我很喜欢它,放在手心里摆弄。点点也和往常一样,围在我身边转圈子。谁知,我一不小心,甲虫掉了,点点跑过来,一口把它给吃掉了。
我又气又急,抄起一块砖头,向点点扔去。只听一声惨叫,点点的头歪了,狼狈的向灶台里跑去。
姥姥说心疼地说:“点点肯定死了,头都歪了。”在回家的路上,爸爸说:“多可惜,一条多好的小狗啊!”
其实我的心里也后悔极了。整天都在想,点点真的死了吗?就是没死,它不会记我的仇吧?要是真死了,我该多想念它呀!就这样,一天都心神不宁,又后悔又难过。
第二天,姥姥打来电话,说点点没有死,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
我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好好爱护点点,和它成为好朋友。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1)
——教学的反思菁选
教学的反思
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那么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的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的反思1
《假如》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使学生懂得应该关心他人,增强团队互助的意识,《假如》是一首清新感人的儿童诗,小作者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首小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适宜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产生共鸣,感受到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美好愿望,产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化心灵”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净化美化学生心灵的过程。在教学中我确立了“以读为主线”的思想。在读中找出含有生字词的句子读一读,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第一次朗读找出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这句话,使学生对课文层次有了初步了解。再次朗读找出小作者想用这支神笔做什么的句子读一读。第三次朗读想想小作者为什么这样做。这样使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目的也一步步的实现。学生口念成诵,感受着清新活泼的文字,想象着美好动人的图景,语言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情感在潜移默化中生成。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多角度互动对话。在对话中,学生进入文本,触动心灵,获得独特的体验和真切的感情。
教学的反思2
《赤壁》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最著名的七言绝句,在讲这首诗时我也是精心准备,讲完之后感觉教学中有创新之处但也有些不足,反思如下:
优点:
这首诗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怀古诗内涵的同时当堂背诵,从教学过程的检查中全班很多学生能够背诵。
关于咏史诗历史背景的渗透也很到位,很多学生能够通过这首诗再把赤壁之战这段历史捡起。
本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介绍讲的很详细,学生能够通过老师的讲解理解并总结这首诗的主旨。
不足:
1、学生读的少。
讲这首诗时,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背诵,但教学环节中还是存在不足,朗读的部分太少,学生读的少,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背诵。例如:在我范读完这首诗后,直接就叫学生***读,而没有给学生时间自己在下面出声的朗读,还有在讲完这首诗后,应该给学生时间带着感情去读并背诵,这个时间我也没给,还有很多学生没带有感情去背诵,当时我也没有给纠正。
2、我讲的太多。
在教学中我讲的内容太多,学生思维和课堂活动较少,这不符合语文课标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课堂上,老师是导演,而学生是主角,在构建高效课堂上我存在很大不足,很多知识点学生可以完全自己总结出来,而我都自己代劳了。例如:在讲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时,有很多学生都预习了,找学生说就可以了,而我也找学生了,但自己说的很多,还有在讲赤壁之战这段历史时,几乎都是我自己讲的,而学生只是一个简单的听众,这不好,关于这段历史有些学生完全可以讲出来,最好让学生去讲讲赤壁之战,这样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能够激励其他同学课余时间多读书。
3、未注重生成。
在课堂上学生自己生成的东西是最珍贵的,学生自己总结的东西是经过自己思考的,这是老师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而我处理的不好,当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我没能及时解答,当学生有不同答案或者有创新答案时,我没能及时鼓励,并且没有及时拓展,当学生在总结概括主旨时,我还有抢话的时候,这些都是不好的,也是我以后需要加强的。例如:**“东风不与周郎便”这句诗写了什么人物?班里的闫朕同学说曹操,当时我是这么回应他的回答,我说你要回归文本,再好好看看,讲完课后我认为这个环节处理的.不好,我只是一味的认为是周瑜,其实他的回答是正确的,只是我没有鼓励他,没有进行拓展。改进措施:语文教学讲究以读代练,读在语文教学中排第一位,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朗读的环节。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内在潜质,让他们体会读的乐趣,读的多了自然在培养语感上和理解文章主旨上有所帮助。
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只是引导,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交流思考中完成,而不要自己***,逐渐做到将老师的语言和思维转化为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当他能够**完成老师所给的问题时,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才真正的锻炼和培养出来,在以后的教学中才会更顺手,学生成绩也就会提高。
在讲课时,有时学生会有出人意料的创新答案,这时就要求老师课堂的驾驭能力了,如果他回答的是错的,那么你要及时将他引向正确的方向并且用委婉的语言,对他给予鼓励,让他不要失去信心,如果学生回答的是正确的,那么一定要多鼓励,并进行适当的拓展,这样课堂就有亮点,这样的课堂才能称之为高效课堂。
教学的反思3
《天窗》是一篇名篇,但对于四下的孩子们来说比较难理解。为了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调动孩子们上的积极性主动性,我结合单元导读中的语文要素“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想”,围绕课后习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孩子们从文中找出来:哪个句子在文中说出了天窗对于孩子们的意义。
孩子们很自然地找到了“这时候,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这句话。同时产生质疑:为什么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围绕着这个问题,我们在课上展开了讨论、交流,重点解析4—7自然段。
孩子们通过理解“这时候”分别指的是“夏天阵雨时”和“夜晚上床后”的两种情景。通过在文中找到有关描写孩子们在这两种情形下所看到的、所想象到的景的相关词句,借助多种朗读方式,让孩子们进一步理解天窗对于孩子们的意义。
同时,为进一步帮助孩子们体会天窗不仅让孩子们看到了更加真切的景象,更打开了想象的大门,让他们接触到更加广袤的想象的天地。在理解的基础上,借助动态图片,让孩子们想想画面,给孩子们自我表达的机会。
最后,更是结合天窗,让孩子们的思绪拓展到其他的'观看世界的“窗口”,把自己所看所想象到的分享给小伙伴并及时记录下来。既锻炼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打开了他们想象的大门。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一方面,教师的评语太单调。如若结合孩子回答的内容加以点评,效果想必更好。另一方面,教师的*翘舌音及个别字词的发音要多注意,不要慌,要字正腔圆,做好表率。再一个,朗读技巧方面要多加指导,切记把句子读得太碎。
在以后的教学生涯里,我能以此为戒,再接再厉!
教学的反思4
《白鹅》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里的一篇讲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抓住文眼“高傲”一词顺藤摸瓜;第二:想象白鹅内心活动,用语言表达;第三:大胆让学生角色表演。
一、抓“高傲”这根主线,讲写作方法
王崧舟老师每次上课都会找到文章的一根提纲挈领的主线,抓住主线会使学生学起来层次清晰,体会深刻,感悟透彻。于是我也每学一篇课文都善于抓文眼。这篇课文的文眼是“高傲”。课文围绕白鹅高傲的性格特点。从那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刻描述?学生很快找到:从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写白鹅的高傲。哪些自然段描写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3、4、5、6、7自然段写这三个方面内容。哪些方面是略写?叫声、步态略写。哪些方面是详写?吃相花了5、6、7三个自然段来详写。采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写叫声步态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来写。写吃相采用了反语明贬实褒的方法、拟人方法、对比方法。层层深入,学生学得清楚明白。
二、想象白鹅语言,理解透彻
1.在学习白鹅叫声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凡有生客进来,鹅厉声叫嚣,好像在说什么?篱笆外有人走路,它引吭大叫,好像在说什么?有的说:“你是谁?你到我家来干嘛?快滚出去!”还有的说:“这是我家,你休想闯入!”在孩子们大胆的想象中,一只傲慢、忠诚的白鹅跃然纸上。
2.“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鹅昂首大叫责备人们什么呢?学生说;“主人啊主人啊!你们搞的什么名堂嘛?把我的饭食都看守不好,让狗把我的饭食吃光了,让我**吗?”
三、大胆让学生表演
例如:学三自然段鹅的叫声时,也会跟狗一样看守门户。让学生模拟鹅的叫声、语言。学生在学习四自然段鹅与鸭的步态时,让学生表演鹅是怎样走的,鸭又是怎样走的。学六自然段鹅狗争食时,鹅吃食时,狗是怎样窥伺的.。鹅走开喝水吃泥的当儿,狗又是怎样悄悄遛来偷食的。鹅发现后怎样伸颈子咬狗的。狗又偷吃干净后是怎样扬长而去的。鹅看见底朝天的食盆后,伸长脖子怎么骂主人的。所有动作让孩子们表演得淋漓尽致。
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表演等方式,使他们感受到了白鹅的高傲,也知道了作者是通过对比、拟人、反语等写法把白鹅的高傲写得淋漓尽致的,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不能较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时间的把握上欠妥,导致学习白鹅“吃相”部分仓促;课堂上的教育机智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的反思5
回顾《荷花》这堂课的教学,觉得有成功更有不足,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按照备课思路进行的,从导入到新授再到重点突破,较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让学生在情境中品读语言,欣赏语言。不仅要让学生领略到荷花的美,更要让学生领略到语言的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比我出色。他们对词句的品读和感悟有一定的深度,而且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尤其是对“挨挨挤挤”、“冒”、等词的探究,让课堂实现的真正的“对话”,给课堂带来了生机。
文章语优句美,充满想象,让人读后能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为了让学生能好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了多**课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的荷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个人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似乎自己也变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
在教学中,我积极创设情景,营造**、*等、开放的'氛围空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通过讨论,把各自在**探究中的发现进行交流,从而生生之间互相启发,互动地学。然后,**学生之间的交流汇报,学生在悉心倾听中发现见解的异同,比如让学生谈谈欣赏荷花后的感受、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书。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使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
教学的反思6
人们常说:经历是人生一大财富。我想:经历过,并深刻地去反思其中的得失,汲取经验,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工作,才真正算是人生的一大财富。
这次到顺阳中学参加“自主互助,展示反馈”研讨活动,并尝试着**《春酒》这堂课。这次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对“自主互助,展示反馈”这种的教学模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堂课教学目标基本完成,学生配合也很积极,课堂气氛热烈、融洽。反思这节课,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了对语文知识的传授。
作为初二学生,对于生字词仍还处在积累阶段,如果淡化了字词教学,学生的基础知识也就不牢。比如“如法炮制”的“炮”和“挑剔”的“剔”这两个词的注音,学生虽然预习了,但不到位,所以就出错了。课堂上我让小组长检查组员预习时,自己也进行巡查,及时指出了学生的错误,加深了他们的印象。再如作者介绍,它属于语文的文学常识的内容,了解了作者,有利于把握作者的风格,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情感,同时加大积累后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堂课上,我较为巧妙地把二者有机地融于课堂中,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得到落实。
2、创造了轻松、*等的交流氛围,活跃了课堂气氛。
首先,在导入部分,我通过显示大量的过年图片:贴“福”字、放鞭炮、挂灯笼、舞龙……熟悉的场景,再配上热闹的鞭炮声,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了对**传统节日——春节的回忆,学生的话匣子随之打开,在讲过年的情景时津津乐道。欢乐的氛围随“图片”和“鞭炮声”而“潜”入课堂。
其次,在“整体感知”及“品读细节”阶段,我大胆放权,给予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当发现有少数学生把参考资料带进课堂,发言时照搬资料回答时,我马上给予否定,鼓励、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他们个人的感受和独特见解。
3、注重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课堂上,设计了三个小组合作的环节——字词互查、整体感知时讨论问题、细节品读时交流感悟。这三个环节都要求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在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我参与到了几个小组的学习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小组学习,课堂参与度高。
总体上说,这堂课还算是成功的,但仍有一些地方不够完善,需要改进:
1、容量偏多,时间略显不够。
《春酒》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设计为一课时。但本文值得品读的内容很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文中许多精彩的细节描写。短短的40分钟,学生交流讨论用了近20分钟,因此,展示环节便略显仓促,对文中一些充满情趣的细节,只是作了朗读指导及范读,却把学生的**朗读环节删掉了,这的确是一“败笔”。
2、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不够凸显。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学生学习的方式还较单一。尽管也有自主探究方式的运用,但学生仍以讨论、回答老师预设的问题为主,而**的探究、品读没有明显体现,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感受没有得到充分的张扬。
透视本课教学,我深刻认识到:课程**不仅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需要有新思想、新理念的支撑,更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大胆付诸于实践,勇于尝试,努力创设一个能促进学生学习、师生互学、**交流的*台,在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水*。
语文,因情感的滋润而变得春意盎然。在语文教学中,触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对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油然而生热爱、向往、追求的欲望,是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这堂课,我想构筑的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情感化生活化的语文课堂,采取相应的教学**,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教师充满情感的教学中始终处于愤悱状态,从而和文本和作者和教师激起情感共鸣。
在本课教学中,我认为最成功的一点就是用情境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尝春酒——品春酒——回味春酒”三个环节。三个环节,环环相扣,逐步引领着学生体悟文章的情感。首先,在舒缓的“思乡”主题音乐中,学生通过深情的朗读,能很快融入课文特定的情境,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从而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其次,在品春酒这个环节中,我设置了“我喜欢xxx因为xxx。”的句式,让学生活动起来,真正从课文之中去发掘去品去味体悟作者浓浓的乡愁之情。第三,回味春酒,介绍作者生*时,我把它放在学生已体验了蕴涵在春酒中这些美好丰富的情感后,已品尝了这充满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后,希望作者思乡难回的感伤情绪能弥漫在他们的心间,让故乡一步步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为了加强学生对故乡情结的进一步的'感悟,我泛读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在感伤的旋律中,让情感的渲染达到了一个**。最后,拓展训练中,让学生仿写“故乡的情节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回顾整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内容,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让我对这节课的教学有了一些反思:
一、教学环节的衔接处理不够自然。
课堂环节的紧凑、自然,更能突出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凸显教师扎实的教学能力。在课堂中,我忽视了教学环节的衔接,处理略显生硬。
二、教学中,学生朗读不够充分。
语文课堂少不了读书声,有了朗朗读书声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由于学生的朗读不足,才导致了在后面环节中学生的活动虽热烈却不够深入。
三、课堂活动中,学生对文本的发掘不够充分。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悟那份故乡情结是蕴涵在春酒中的另一种滋味,它让春酒的味道变得更醇厚,而生活中任何一个细节如果蕴藏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都是一杯香甜的“春酒”,让这些蕴涵其中的美好情感真正地成为丰富学生情感世界的活水。而在本节课的活动中,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仅能把握语言的文本意味,对于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意蕴体会不够,这主要基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领不足。
浅陋的思考但却是我最真实的心声。恳请得到各位同行的热情指教,同时对给予我鼓励、**和指点的教师们致以最真诚的感谢。我知道这些言辞已化为一束温暖的光,照亮我执着前行。
对于思乡学生的理解仅限于文本,在思想上没有共鸣,在讲课中,我将作业1又改为,思念某人,使得学生更加生活化,有感而发,比写过节的片段更好,对于余光中的《乡愁》时间关系,只读了一遍,学生有些意犹未尽,虎头蛇尾,对于拓展收效不是很好。
教学的反思7
“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模式它符合“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能面向全体学生,培优补差,并且很好的把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落到了实处。
因此,整堂课的教学我都是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进行的。如在课文的开始部分,我设计了这样的自学提示:**朗读课文,要求:(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3)再读课文,想一想文中的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间:3-4分钟)文中的主要环节,重点部分我设计了这样的自学提示:1、**朗读第10至12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检阅隆重的语句。
2、把博莱克的表现用“—”画出,体会他的心情,加上批注。
3、**朗读第2至9自然段,用“—”画出能说明他们很为难的词、句。
4、小组交流讨论,儿童队员为什么会为难。
由于此次是初次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进行的教学。教学中也有不足、疏忽的环节。如让学生小组讨论时,学生小组讨论的兴趣不是很浓,对这种学习方式还是运用的较少,有的学生觉得很陌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给学生讲清合作学习的方法、目的。多练习,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教学的反思8
于是反复阅读教材,认真研究教参,也网上搜索相关的教学设计,有启迪亦有困惑。最后确定教学思路是通过直观演示,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观察、比较,总结出一位小数的意义。然后放手学生利用百格图自主探索出两位小数的意义,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于三位小数的学习,是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等活动,推理出三位小数的意义,然后利用课件的直观演示加以验证。
对于本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两点:
1、充分利用直观演示,构建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对于小学生来说,形象直观优于抽象概括,他们的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理解概念的意义。所以,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正方形、百格图、正方体,通过*均分、涂一涂、数一数的方法,让学生直观的理解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由0。1组成;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由0。01组成;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由0。001组成。有效的构建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2、做到讲练结合,及时巩固。
课堂不是一味的满堂灌,而是要有动手操作活动或者冷静的思考,我认为除此之外,还要有必要的练习,尤其是数学课,必须做到讲练结合。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让老师和学生自己了解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接下来的学习和教学。
对于本节课缺憾的地方亦有两点:
1、缺乏与生活的联系,对学习小数的意义渗透较少。
小数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数之一。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日常生活中几乎可以不接触分数,却不能离开小数。元、角、分的货币自不必说,老式的“几尺几寸、几斤几两”仍在使用。“0。5千克”、“身高1米63”等现代说法都离不开小数。在这方面本节课渗透的比较少。
2、教学设计不新颖。
对本节课的教学,潜意识里存在一种模式,虽然每个环节的学习力度不同,学生学习方式也不同,但是还是感觉没有新意,没有强烈的质疑问题,没有思维的拓展。
对于本节课还有一点困惑:
关于计数单位,曾学过“个”、“十”、“百”、“千”……本节课学习小数的计数单位,教材上这样说的: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记作0。1、0。01、0。001……
也曾和几个老师交流过小数计数单位的问题,一直没有确切的答案,希望看到的老师参与讨论。
疑惑: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
在这里填是不可以的,按照书上所说填“十分之一”是最合理的。那么能不能说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1。
教学的反思9
这段时间,发现学生的作业很多时候地一边做不对,而当改错时,则做得很快,只要有一个同学做的全对,很快全班就全都会了。而当考试考察同样的问题时,还是有很多同学不会,数学老师也发现了同样的情况,经过**,很快发现,学生有照抄作业的毛病,有的时候即使不照抄,也互相问,很快雷同的作业就出现了。静下心来,细细地思考一翻,于是有了对这些抄袭作业同学**的念头。经过**,发现学生抄袭作业原因有三:
一是这部分同学上课大多不喜欢听课或者说听不懂老师讲的课,激不起他们的.听课的兴趣,因而学不到知识,不懂得做就产生抄袭;
二是小学生正处于好玩的年龄,而部分学生往往迷于玩电脑游戏或者无聊的电视节目,为了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腾出更多的时间玩,他们就选择了复制;
三是由于各科的作业太多,学生为了按时完成,就想到了节省时间的“copy”。
四,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目的性,完成跟会不会没有多大的联系。写作也就是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完后,我突然觉得学生有太多的“苦衷”,学习也够辛苦的,同时也让我对教学进行了反思:
反思一:在目前新课程的环境下,在实施“减负”的今天,为什么学生的学习还会如此辛苦?这固然有学生本身自己的原因,如学习态度、自觉性等,但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是否也要有所反思呢?学生不喜欢听课,激不起听课的兴趣,教师是否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呢?为什么学生会不爱听课,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老师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指导者的角色是否到位等都需要教师好好反思,有些教师对教材研究得很透彻,语言点讲得很仔细,可是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得不够,心中没“装”有学生,因而就形成教与学的脱节,学生学不到知识,不懂得做作业,也就难怪学生会想到“复制”了。K
反思二:反思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些学生的自觉性不高,自主合作学习不到位,他们往往迷上电子游戏等,出现这种情形,老师就有必要对学生加以学习方式的指导,对那些自主合作学习不强的学生,正确地引导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他们也就不会“复制”作业了。K
反思三:新课程强**师之间的合作,要求教师之间要互相沟通、协调发展,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讲究实效性,要求质不求量。教师之间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学生的学习不会感到压力很大,教师布置的作业不一定都是书面作业,也可以是学生喜爱的一些动手制作、绘画、上网搜集材料等作业,这样也就可避免某些学生“复制”作业了。K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习,努力改变教学方法,创造让学生乐于学习的气氛,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加以学法指导,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能自主合作学习,同时教师之间要加强协作,各学科之间要协调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才能得到遏制,也就不会再出现部分学生 “复制”作业了。
教学的反思10
《陀螺》一文以儿童的眼光和心理写出了玩陀螺、制作陀螺、得到一只赠送的陀螺、进行陀螺比赛等方面写出了作者童年时期的快乐的生活,课文通过生动的描写表达出了作者对陀螺的喜爱之情,也表现出了作者在童年时期的快乐生活,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本文语言优美,结构清晰,读来让人回味无穷的,贴切学生的生活,引人入胜。
在教授这节课时,我始终以“陀螺”为线索,让学生们初读课文,分析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进而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接着出示陀螺的图片,让学生们说一说陀螺的玩法,以及玩陀螺时的不同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启学生的知识积累库,加深印象,体会文中蕴涵的作者的感情。
语文教学首先是从字词句段开始的,这样让学生从易到难,一步一步开始。因此在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我加强生字词汇的认读书写,接着,就是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最后是优美句子的欣赏。从字词句段到整篇课文,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而理解段落文章大意。
在教学中,我采取勾画法、合作交流讨论等教学方法,例如勾画出文中的重点语句,讨论交流作者制作陀螺的流程等,启发学生自主对课文内容进行研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尤其对作者描写作者心情的变化的语句要勾画出来,交流感悟,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们的兴趣很高,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在本文的目标中,还有一项即是学会做批注,因此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只是要勾画文中的内容,还可以把自己的想象、问题、启示、感想等用批注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更深刻地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对陀螺的情感。
在本文教学的最后,我进行了拓展,引导学生回忆、想象自己所玩过的游戏,仿照着文中的.段落写一写,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学生模仿陀螺这一课的描写片段,生动有趣地写出了自己童年游戏,并把游戏的快乐也蕴涵在了字里行间,真正的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在这节课中,我的教学还有很大的不足,由于给学生朗读的时间、思考的时间、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学生很可能思考的少,没有真正读出作者所蕴涵的感情,没有真正理解文章内容。我在生硬地分析课文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也使学生的想象空间不足,朗读时知道不够,使得学生对文中蕴涵的作者对陀螺的感情体验不足。
今后,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读、说、听的能力,做到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注意向老教师学习,积累经验,认真备课,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争取将更多的更高效的课堂呈现出来。
教学的反思11
《绿》是朱自清一篇“金相玉质”的写景抒情散文。每次读此文,我都被深深的吸引,叹服朱自清生花的妙笔。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描写,让人深深陶醉在梅雨潭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绿意里。
本文教学不宜以分析散文为主,这样容易破坏文章的整体韵味和优美意境,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适宜站在初步鉴赏的高度,用“读、赏”结合的形式**教学。在形式多样,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梅雨潭绿的美,挖掘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所以我把教学目标锁定在对文章赏读品味上。
课堂设计环环紧扣,首先展示三幅绿的图片,老师以诗意的语言导入感染学生走进课堂,接着简介作者,检测字词,然后重点放在对文章的赏读品味上。对文章的赏读品味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针对这一特点,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是读绿(初读感知)———赏绿(赏读感悟)———谈绿(品读情感)———写绿(小试牛刀)。
其中“赏绿”环节是难点,这一环节我采取的是让学生以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语言之美,然后小组成员之间交流读书感受,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感受到梅雨潭的绿之美,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赏绿的基础上“谈绿”环节学生自然品读出了作者的情感。接着让学生用学到的写景方法写一种景物的颜色,达到学以致用。四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水到渠成。
最后我以诗意的语言结束课堂,带领学生重温本节课的绿之美,与导入新课诗意的语言想照应,使课堂结构严谨完整,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感受语文之美。
原本以为九年级的学生鉴赏能力很是欠缺的,但整个课堂教学的实效还是非常满意的。成在导入设计特别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验。由已知到未知,提升了学生接受知识的信心。其次是在教学中不急于求成,而是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真正从内心感受到绿之美,语言之美,从而归纳绿之写法,学生水到渠成自然学到写景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但整节课来看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赏绿”环节同学们在交流读书感受时不能做到尽情发言,畅谈感受。在以后教学过程中应在这个地方多下功夫,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投入情境,用心用情读书,努力做到达到预期的效果,达成预设的目的。
教学的反思12
《琥珀》一文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通俗易懂而又生动活泼的文笔,充分展开合理的想象,假想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判断它在科学上的研究价值,让我们了解与琥珀有关的科学知识。
1.教学效果(思效)。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的必备条件,并从这块琥珀推想出它形成的过程,需要孩子们发挥想象和推理能力。为了激发孩子们对琥珀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我在课前作了如下布置: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包括图片),了解关于琥珀的科学知识。孩子们做得非常好,他们汇报琥珀的相关资料,有的用文字介绍,有的根据图片介绍,有的利用电脑视频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由于我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录音等,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中,加强了对语文信息的理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在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我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这种“半自主性学习”有成效,就要留好预习作业。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自主性学习”。***些懒于预习的孩子是跟不上节奏的。
2.教学收获(思得)。
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推测”一词的教学,先是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地深刻理解“推测”的词义。然后以琥珀的特点为根据,紧紧抓“根据……推想……”的练习,引导学生深入地感受琥珀形成的环境,使学生了解琥珀的科学价值,进一步理解“推测”一词在句中的意思,学习由已知推想未知的思维方法,有层次地展开琥珀的特点、形成、发现的教学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就要针对重点难点的词句展开重点教学,而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我们不应该面面俱到,而是有所侧重,课堂内容的安排有详有略。可能我讲得不全面,但是我们应该力求把每个探究的问题研究透。并非老师自己,而是在课堂上多点拨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
3.不足之处(思失)。
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针对学生朗读的情况,没有做过多的指导,也没有展开范读、引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一些重要的段落和句子,更不应一带而过,应当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读出情感,读出滋味。
4.改进措施(思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引导孩子们多朗读,进行多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后朗读,老师和朗读水*高的学生可以多进行范读,以点带面,活跃全班学生朗读的氛围。
教学的反思13
在这节课当中,充分运用了动手操作这个**,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师生共同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列表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后问:能用图形来表示鸡兔头和腿之间的关系吗?
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操作活动,但是,在画图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这时候再介绍假设法就水到渠成了。也实现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就本堂课而言,还存在以下问题:
(1)、在创设完情景引导学生用什么方法解这个问题时,学生的`一些回答,没有预想到。
如有学生认为可以通过数鸡和兔的头或一只只放出来数从而知道鸡兔各有几只。说明在情景创设上有漏洞,需进一步完善。
(2)、我在假设之后怎么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分析得较细,但对怎么假设觉得没有引导好,过程中出现了学生只假设了鸡的只数,然后根据腿的数量去推算出兔的只数,误解了题意。
(3)、由于时间练习量不多,最后一个练习题应有多种结果,也没有一一罗列。今后教学中要紧凑课堂结构,要少讲,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于练习。
教学的反思14
《寒号鸟》一文是一篇运用对比手法写的民间故事。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好吃懒做,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
本课教学时我是以描述带入情境的,因为面对着是二年级的学生,我就以一个生动的引入课文,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在引入了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了课题,很好地让学生注意了“号”这个多音词。接着我是要学生去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我当时要求学生进行两次阅读课文,第一次是解决生字词,在这里我顺便联想了新旧词语,让小学生注意字的写法。还有实现了我的目的,整体感知,同学基本了解了文章大意,都谈了自己的`感受,他们都说出了不同的感受的,得出了不同的道理,不过我感觉到自己在这里没有很好地去评价不同的学生,有点赶。
第二次阅读我是要学生找出描写季节转变的句子,目的是让他们弄清时间的顺序是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很自然地让学生分段,理清文章的脉络。并且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对比特点。不过,这里后来我觉得可以合并为一次阅读好了,这样第一次阅读,就达到了整体感知,清扫字词,理清脉络。显得简洁点。
教学的反思15
《陀螺》课文是四年级上册第六的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以“童年的回忆”为文本,来让学生学习“批注”的阅读策略。
《陀螺》是这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经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们已经能够对文中的字词句进行简单批注,也能够对文中不理解和有所启发的地方进行批注,但批注“有所启发”的地方,同学们掌握的还不够好,或者说同学们对“有所启发”还住不住要点,批注无从下手。
本节课,我就以这么一个教学点为突破口,让学生以文中作者对心情描写的句子为练习文本,来将自己所感悟到的内容,批注到课文内。并引导学生总结,“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抓关键词”“猜想”等方式都能给我们带来“启发”,让我们有所收获。本节课还有一个教学难点是对“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一句话的`理解,学生们通过课前对该句话预习性的批注,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以文中插图为着手点,重点引导学生进行练习运用,从而进一步深刻感受该句话的含义。
在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思考,并及时的批注,这是本节课的靓点。但也有美中不足之处,比如课堂上学生没有兼顾到课文的整体性,这也在教学设计时的一个有待完善的地方。
“边阅读边思考,边思考边批注”是很好的阅读方法,“边教学边思考,边思考边整理”是一种提高自我的好方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