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潮》板书设计

《浙江潮》板书设计(精选12篇)

《浙江潮》板书设计 篇1

  《浙江潮》板书设计

  浙江潮     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  平静

  声    形            色

  远  闷雷   一条           白线

  稍远      长 粗 横贯

  潮来时    再近                   白色城墙

  更近      千万坦克 千万匹白色战马

  潮来后  平静

  《浙江潮》教后反思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学生审美、爱美、创造美的精神素质,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极为重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语文教材中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有很多美好的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景物,美好的情境……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涵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之美。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目标呢?诵读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手段,通过朗读对情操的陶冶、对心灵的感染、以及对思想的启发教育作用,往往比单纯的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它在提升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体验美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熟读精思才能领会文意,品读赏析才能体会语言的音律美,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既加速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又使学生在受到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提高了审美情趣。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没有读,就不能称其为语文课。

  对于《浙江潮》这篇以文言文为主体的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更不能忽视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浙江潮》所表现的自然之美、语言之美、气势之美是我的初衷。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读贯穿,导读、泛读、自读、品读、比较读……形式多样。视频的展示、作批注的方法、语言文字的训练、写作方法的贯彻、情感态度的表达都是为了更好的促进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收获,在读中提高,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一课我前后上了四次,对于读书重要性的认识一次比一次深刻,我们教研组的北京市学科带头人陈延军老师说过一句话“最是基础应该抓,最是读书不能放。”我对此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当然还有很多遗憾和不足,比如语言文字的训练还显得薄弱,以及教师的语言应在总结学生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更丰富、更真实、更以学生为本,等等。教无定法,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讨的还有太多,但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和根本应该是永恒的。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愿意踏下心来,不停钻研。

  《浙江潮》研究教学反思

  在教学《浙江潮》一课后,我进行了认真地反思,认为本课的亮点之一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通过对比阅读,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练的特点,体会到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本课的亮点之二是:能适时地运用学生收集的资料和图片突破重难点。让学生通过资料和图片来了解离自己生活实际较远的浙江海宁,感受到浙江潮的壮观,缩短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种不完美的艺术,一节课后总有感觉遗憾之处,如有些学生在学习古文过程中读错字较多,并不能按古文的节奏去读,因本课容量大,为了节约时间,我们没有过多地去关注,忽视了关注每个学生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浙江潮》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奇观里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的内容节选自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文言文《观潮》,《浙江潮》是周密根据钱塘江大潮写的一篇文言文,教材在《浙江潮》这篇文言文后面附加了一篇现代文的《观潮》。这一篇文言文和一篇现代文编写在一起,成了教材编写的独到特色,这两篇课文在内容和选材上都有共同的地方,他们都描写了号称“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但是它们在言语表达上有着天壤之别,偏偏正是这种巨大的区别学生在预习时便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文言文对他们来说虽然以前在课后阅读积累中见过,可并不要求学习理解,只是阅读一下了解一下有文言文这么回事就行了,这次把文言文编入了主体课文要求理解学习,看着这些难以理解的说话书写方式,学生犯了愁个个束手无策,怎么才能降低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感呢???我思考着对付这个拦路虎的方法。

  恰好在那天上语文早自习的时候解决了这一难题,也让我体会到什么是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随时开动脑筋,体现教学的灵活实用性。在上早自习的时候,我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去背背课文,可是学生对于《浙江潮》这篇文言文只是简单的读了一下便不闻不问了,他们对《观潮》还比较的感兴趣,读地津津有味,这时一个灵感从我脑子里一闪而过:何不先让学生通过阅读现代文《观潮》了解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之后,再带领着学生疏通文言文《浙江潮》的文句意思,最后再让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在现代文《观潮》的语段中找出与文言文《浙江潮》词句相对应的句段。这样不是降低学生学习古文的难度了吗?这样也有效的保护了学生学习课文中文言文的积极性。对!就这么做!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先学习现代文《观潮》,概括课文的写作顺序,作者从声、色、形等不同的角度和大潮到来之前、之时、之后等不同时间段描写了江潮的壮观雄奇。非常细致入微地把大潮展示在了学生面前,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真切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壮观的气势。在此基础上学生也了解了什么叫“天下奇观”。在学习文言文《浙江潮》的时候,我先范读课文因为学生初学文言文对停顿和语气的正确把握有困难,不容易读通顺,接着我又带领学生读课文,让他们感受读文言文的韵味,后来我便让学生冲《观潮》中找出与《浙江潮》词句相对应的句子,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除了杨诚斋说的那两句诗之外,学生都找到了《观潮》中与《浙江潮》词句相对应的句子,最后,我便让男女生对比朗读文言文和现代文,在一古一现地比较朗读中,学生对文言文意思的理解不讲自通,同时对文言文用字措辞高度的概括性和简洁精辟的特点有了深刻的体会,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现代文遣词造句的细致入微、明白实用的特色。这也正是语文课标中,强调语文要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优美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所倡导的。

  记得小时候我父亲曾对我深有感触地说:“做事情啊!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关键所在,不能干着急,越着急越不能解决问题,”我在心中深深地记住了父亲的这句话,我想在教学工作中也是这样的遇到问题及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想办法解决,一定会让自己的教学进步不少!!!

《浙江潮》板书设计 篇2

  《浙江潮》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奇观里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的内容节选自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文言文《观潮》,《浙江潮》是周密根据钱塘江大潮写的一篇文言文,教材在《浙江潮》这篇文言文后面附加了一篇现代文的《观潮》。这一篇文言文和一篇现代文编写在一起,成了教材编写的独到特色,这两篇课文在内容和选材上都有共同的地方,他们都描写了号称“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但是它们在言语表达上有着天壤之别,偏偏正是这种巨大的区别学生在预习时便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文言文对他们来说虽然以前在课后阅读积累中见过,可并不要求学习理解,只是阅读一下了解一下有文言文这么回事就行了,这次把文言文编入了主体课文要求理解学习,看着这些难以理解的说话书写方式,学生犯了愁个个束手无策,怎么才能降低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感呢???我思考着对付这个拦路虎的方法。

  恰好在那天上语文早自习的时候解决了这一难题,也让我体会到什么是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随时开动脑筋,体现教学的灵活实用性。在上早自习的时候,我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去背背课文,可是学生对于《浙江潮》这篇文言文只是简单的读了一下便不闻不问了,他们对《观潮》还比较的感兴趣,读地津津有味,这时一个灵感从我脑子里一闪而过:何不先让学生通过阅读现代文《观潮》了解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之后,再带领着学生疏通文言文《浙江潮》的文句意思,最后再让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在现代文《观潮》的语段中找出与文言文《浙江潮》词句相对应的句段。这样不是降低学生学习古文的难度了吗?这样也有效的保护了学生学习课文中文言文的积极性。对!就这么做!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先学习现代文《观潮》,概括课文的写作顺序,作者从声、色、形等不同的角度和大潮到来之前、之时、之后等不同时间段描写了江潮的壮观雄奇。非常细致入微地把大潮展示在了学生面前,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真切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壮观的气势。在此基础上学生也了解了什么叫“天下奇观”。在学习文言文《浙江潮》的时候,我先范读课文因为学生初学文言文对停顿和语气的正确把握有困难,不容易读通顺,接着我又带领学生读课文,让他们感受读文言文的韵味,后来我便让学生冲《观潮》中找出与《浙江潮》词句相对应的句子,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除了杨诚斋说的那两句诗之外,学生都找到了《观潮》中与《浙江潮》词句相对应的句子,最后,我便让男女生对比朗读文言文和现代文,在一古一现地比较朗读中,学生对文言文意思的理解不讲自通,同时对文言文用字措辞高度的概括性和简洁精辟的特点有了深刻的体会,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现代文遣词造句的细致入微、明白实用的特色。这也正是语文课标中,强调语文要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优美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所倡导的。

  记得小时候我父亲曾对我深有感触地说:“做事情啊!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关键所在,不能干着急,越着急越不能解决问题,”我在心中深深地记住了父亲的这句话,我想在教学工作中也是这样的遇到问题及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想办法解决,一定会让自己的教学进步不少!!!

《浙江潮》板书设计 篇3

  课时目标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主动积累"吞天沃日,若隐若现,人山人海"等词语.

  2, 背诵《浙江潮》,熟读《观潮》.

  3, 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4, 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5,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培养热爱自然,亲近的自然的情感.

  教学媒体

  课件

  教与学活动过程

  学习内容

  教师导学

  学生主体活动

  导入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出示钱塘潮图片)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文章《浙江潮》

  背诵.

  看钱塘潮图片

  学习内容

  教师导学

  学生主体活动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交流汇报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师:这是一篇古文,读起来不像现代文那样容易理解,现在请大家比较《观潮》一篇文章自由读.读准字音.

  1.你能根据《观潮》的描写大体弄懂《浙江潮》的意思吗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读浙江潮,思考:文章写得是什么

  疏通文意,大概了解文章内容.

  4.再次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①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 作者是怎样描写浙江潮的

  作者从形,声,色,势等方面描写了大潮.

  形:仅如银线 等 色:玉城雪岭 等

  声:如雷霆 势:震撼激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③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浙江潮 (比喻,夸张)有什么作用

  5.体会文章严谨的结构特点.

  文章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否可以删掉,它们有什么作用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自由朗读课文.

  指名读浙江潮,思考:文章写得是什么

  再次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 作者是怎样描写浙江潮的

  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交流自读疑难

  学习内容

  教师导学

  学生主体活动

  布置作业

  导入

  检查背诵《浙江潮》点面结合,随机抽取

  自读自学《观潮》

  对比较阅读《浙江潮》和《观潮》

  写作指导

  布置作业

  2,学生交流有关资料,探究奇观的成因

  这么雄伟的景象都是我们这些身在海边的人所不曾看到的,你知道这雄伟壮丽的浙江潮的成因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浙江潮》

  2,写会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第二课时

  导入

  我们上一节课共同学习了《浙江潮》一文,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文章只用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检查背诵《浙江潮》点面结合,随机抽取.

  自读自学《观潮》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现代散文《观潮》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全班共同学习"潮来时",课文4—5节.

  放映大潮到来时的食品资料,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潮的声大,浪高)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潮声:声像什么 响声怎么样 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 "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形:一条白线 拉长变粗 白色城墙 白色战马

  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3,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四,对比较阅读《浙江潮》和《观潮》

  1,教师范读《浙江潮》指名朗读《观潮》,思考,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只要说出一个是古文,语言很简练,一个是现代文,描写细致即可.

  五,写作指导

  1,这两篇文章用到了一些相同的写景的办法.比如说比喻,夸张;渲染烘托等.读文章,感受这些方法的.

  2,片段练习《课间一瞥》

  六,布置作业

  查阅关于钱江潮的各类资料,进行研究学习,收集关于钱江潮的古代诗文.

  学生交流有关资料,探究奇观的成因

  背诵《浙江潮》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现代散文《观潮》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习"潮来时"

  学生读4—5节,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回答.

  有感情朗读.

  指名朗读《观潮》,思考,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作业设计

  必做:

  1.生字4,2,2,划出词语抄一抄.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写摘录笔记.

  4. 预习《红树林》

  选做:

  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板书设计

  浙江潮

  远观 仅如银线 闷雷

  近看 玉城雪岭 雷霆 奇观

  样子 声音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样才保证学生更好地投入到主体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学中,教师既重视教法又重视学法.引导学生复习了过去是用过的金钥匙朗读方法,同时掌握一种新的快速阅读的方法.

  "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疑而思,由思而悟."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创造质疑难,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教学中让学生比较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养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发扬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浙江潮》板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主动积累“吞天沃日、若隐若现、人山人海”等词语。

  2、背诵《浙江潮》,熟读《观潮》。

  3、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4、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5、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培养热爱自然,亲近的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古文文意。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钱塘潮图片或播放视频

  2、板书课题《浙江潮》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你能根据《观潮》的描写大体弄懂《浙江潮》的意思吗?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读浙江潮,思考:文章写得是什么?疏通文意,大概了解文章内容。

  4.再次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①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作者是怎样描写浙江潮的?作者从形、声、色、势等方面描写了大潮。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③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浙江潮?(比喻、夸张)有什么作用?

  5.文章严谨的结构特点。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2.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3.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交流有关资料,探究奇观的成因)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浙江潮》

  2、写会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观潮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你认为哪些生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学生进行交流,纠正读音

  2、指名朗读本课生字新词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4、学生质疑

  三、学习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学习潮来前课文1—3自然段

  找出写大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江面平静人们急切)

  3、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

  播放录像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知潮声、知潮形、知潮序、

  训其说解其情

  4、自学“潮过后”学习课文第六节。

  5、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四、对比赏析:

  浙江潮和观潮两篇课文的不同之处?

  语言文字方面朗读感受方面内容结构方面

  板书设计:

  浙江潮观潮

  形:仅如银线潮来之前

  声比喻

  色:玉城雪岭潮来之时

  形夸张

  声:如雷霆

  潮来之后

  势:震撼激射

《浙江潮》板书设计 篇5

  《浙江潮》教学反思

  在教学《浙江潮》一课后,我进行了认真地反思,认为本课的亮点之一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通过对比阅读,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练的特点,体会到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本课的亮点之二是:能适时地运用学生收集的资料和图片突破重难点。让学生通过资料和图片来了解离自己生活实际较远的浙江海宁,感受到浙江潮的壮观,缩短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种不完美的艺术,一节课后总有感觉遗憾之处,如有些学生在学习古文过程中读错字较多,并不能按古文的节奏去读,因本课容量大,为了节约时间,我们没有过多地去关注,忽视了关注每个学生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浙江潮》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学生审美、爱美、创造美的精神素质,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极为重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语文教材中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有很多美好的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景物,美好的情境……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涵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之美。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目标呢?诵读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手段,通过朗读对情操的陶冶、对心灵的感染、以及对思想的启发教育作用,往往比单纯的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它在提升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体验美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熟读精思才能领会文意,品读赏析才能体会语言的音律美,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既加速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又使学生在受到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提高了审美情趣。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没有读,就不能称其为语文课。

  对于《浙江潮》这篇以文言文为主体的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更不能忽视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浙江潮》所表现的自然之美、语言之美、气势之美是我的初衷。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读贯穿,导读、泛读、自读、品读、比较读……形式多样。视频的展示、作批注的方法、语言文字的训练、写作方法的贯彻、情感态度的表达都是为了更好的促进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收获,在读中提高,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一课我前后上了四次,对于读书重要性的认识一次比一次深刻,我们教研组的北京市学科带头人陈延军老师说过一句话“最是基础应该抓,最是读书不能放。”我对此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当然还有很多遗憾和不足,比如语言文字的训练还显得薄弱,以及教师的语言应在总结学生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更丰富、更真实、更以学生为本,等等。教无定法,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讨的还有太多,但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和根本应该是永恒的。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愿意踏下心来,不停钻研。

  《浙江潮》教学反思

  《浙江潮》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奇观里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的内容节选自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文言文《观潮》,《浙江潮》是周密根据钱塘江大潮写的一篇文言文,教材在《浙江潮》这篇文言文后面附加了一篇现代文的《观潮》。这一篇文言文和一篇现代文编写在一起,成了教材编写的独到特色,这两篇课文在内容和选材上都有共同的地方,他们都描写了号称“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但是它们在言语表达上有着天壤之别,偏偏正是这种巨大的区别学生在预习时便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文言文对他们来说虽然以前在课后阅读积累中见过,可并不要求学习理解,只是阅读一下了解一下有文言文这么回事就行了,这次把文言文编入了主体课文要求理解学习,看着这些难以理解的说话书写方式,学生犯了愁个个束手无策,怎么才能降低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感呢???我思考着对付这个拦路虎的方法。

  恰好在那天上语文早自习的时候解决了这一难题,也让我体会到什么是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随时开动脑筋,体现教学的灵活实用性。在上早自习的时候,我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去背背课文,可是学生对于《浙江潮》这篇文言文只是简单的读了一下便不闻不问了,他们对《观潮》还比较的感兴趣,读地津津有味,这时一个灵感从我脑子里一闪而过:何不先让学生通过阅读现代文《观潮》了解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之后,再带领着学生疏通文言文《浙江潮》的文句意思,最后再让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在现代文《观潮》的语段中找出与文言文《浙江潮》词句相对应的句段。这样不是降低学生学习古文的难度了吗?这样也有效的保护了学生学习课文中文言文的积极性。对!就这么做!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先学习现代文《观潮》,概括课文的写作顺序,作者从声、色、形等不同的角度和大潮到来之前、之时、之后等不同时间段描写了江潮的壮观雄奇。非常细致入微地把大潮展示在了学生面前,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真切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壮观的气势。在此基础上学生也了解了什么叫“天下奇观”。在学习文言文《浙江潮》的时候,我先范读课文因为学生初学文言文对停顿和语气的正确把握有困难,不容易读通顺,接着我又带领学生读课文,让他们感受读文言文的韵味,后来我便让学生冲《观潮》中找出与《浙江潮》词句相对应的句子,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除了杨诚斋说的那两句诗之外,学生都找到了《观潮》中与《浙江潮》词句相对应的句子,最后,我便让男女生对比朗读文言文和现代文,在一古一现地比较朗读中,学生对文言文意思的理解不讲自通,同时对文言文用字措辞高度的概括性和简洁精辟的特点有了深刻的体会,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现代文遣词造句的细致入微、明白实用的特色。这也正是语文课标中,强调语文要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优美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所倡导的。

  记得小时候我父亲曾对我深有感触地说:“做事情啊!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关键所在,不能干着急,越着急越不能解决问题,”我在心中深深地记住了父亲的这句话,我想在教学工作中也是这样的遇到问题及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想办法解决,一定会让自己的教学进步不少!!!

《浙江潮》板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古文《浙江潮》中作者用散文的形式,绘声绘色的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现代散文《观潮》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在更深刻的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的景象的同时,对古今语言的异同产生感性认识,感悟到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语感和对祖国语言的由衷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的景象,对古今语言的异同产生认识。

  教学构想:

  先学习《观潮》,现代文比较容易理解,按潮来之前、之时、之后的顺序去理解大潮的壮观,然后再学习《浙江潮》,通过对比阅读,感受古文虽然简洁,但仍能体现大潮的壮观,并知道古文与现代文的语言、内容结构上的不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内容,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目标教学法)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

  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

  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

  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感悟发现法)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

  d.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

  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3.师生共同评价

  七、总结

  板书设计:

  观潮

  闷雷滚动出白线

  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

  钱塘奇观天下传

  作业设计:

  预习《浙江潮》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浙江潮》,并与观潮作一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大家领略了钱江大潮的壮观。这节课,我们来读读古人眼中的大潮——《浙江潮》。

  介绍作者周密。

  二、学习新课

  1、师范读古文,学生听后说说与现代文的不同。生试读《浙江潮》,并指名读。

  2、学生小组学习

  (1)共同学习古文中对大潮的描写。

  (2)找出描写大潮样子和声音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样子: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成雪岭,际天而来

  声音: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4、学生谈这几句的感受,并有感情的朗读。

  5、找出《观潮》中与之相对应的句子,读读并说明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

  读古文时,要符合古文的语言习惯,虽然其语言干练短小,但也要把大潮的气势读出来。

  6、因此,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进一步感受大潮的雄奇壮观。

  7、比较《观潮》与《浙江潮》在内容结构上的异同

  《浙江潮》只写了潮来之时的景象,对其声音、样子都作了描写;《观潮》对其声音、样子也都作了描写,但它不仅写了潮来之时的景象,还对潮来之前、之后的景象作了略写,恰恰更衬托出大潮的壮观。

  8、再读课文,感受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感受大潮的壮观。

  三、总结

  学习了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我们的祖国还有更多的美景等待我们去饱览,让我们用最美的语言来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吧!

  板书设计:

  浙江潮

  样子:仅如银线玉城雪岭

  天下之伟观也

  声音:大如雷霆震撼激射

  作业设计:

  预习《红树林》

《浙江潮》板书设计 篇7

  教材简析:

  “际天而来”、“吞天沃日”,这该有多么雄伟、气势磅礴啊,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潮”。课文带领学生走近浙江潮,感受那磅礴的气势,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美观书写本课生字6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好古文的读法。

  3、运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通过古今文字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古今文字的对比,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语感和对祖国语言的由衷热爱。

  教学难点: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作者的思路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今天我们将首次接触到文言文,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2. 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能说说第一次读古文的感觉吗?

  3. 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吗?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 各小组分两步来解决问题:第一,认真读课文,先把课文的大概意思读明白;第二,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时间暂定五分钟。(生合作学习。教师很认真地逐组巡视辅导。)

  2.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评价,纠错)

  3. 指读课文:课文读通顺了吗?谁来试一下?(评价)

  4.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把握古文的韵律读法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 围绕着“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来感受浙江潮的伟大。

  从哪里能看出浙江潮是伟观呢?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

  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2. 指名回答:远——近——气势—诗歌评价

  3. 指导美读: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4.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练读,指读。(古筝曲)

  5. 再读古文,说说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

  6. 指导朗读:将你感受到的浙江潮读出来,注意读出气势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律。

  四、拓展运用

  1. 其实描写浙江潮的文章有很多,老师又给你带来一篇。出示《钱塘江大潮》,请你读读,感受一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 指名读,说感受。

  五、课堂小结:虽然本课只有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把你的感受朗读出来吧!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古文描写的浙江潮,简洁、传神。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现代散文

  板书课题:观潮

  看看两者有哪些不同?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你认为哪些生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学生进行交流,纠正读音

  2、指名朗读本课生字新词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4、学生质疑

  三、学习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学习潮来前课文1—3自然段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大潮来时的景象。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找出写大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江面平静人们急切)

  3、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

  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呢?播放录像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知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

  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

  知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训其说:根据板书叙述潮来时的经过。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

  解其情: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4、自学“潮过后”学习课文第六节。

  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带着这一问题自学第六自然段,自学后交流。

  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

  “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5、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四、本课小结:

  这正是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你认为这里所引用的天下指什么?

  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中国,也可以泛指全世界。

  学生理解“天下无”为中国之最,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中国独有”,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浙江潮

  2、齐读:观潮

  二、学习写作方法:

  1、从“思路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静——动——静”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观录像。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4、在描写中作者运用那些修辞方法?

  5、文章开头与结尾一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对比赏析:

  浙江潮和观潮两篇课文的不同之处?

  语言文字方面朗读感受方面内容结构方面

  四、全文总结:

  同学们还曾记得,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浙江潮》板书设计 篇8

  一直以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被灌注了这样一种思想:语文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读课文。

  暑期在苏大附中“毛虫与蝴蝶”研修班上,王林老师的一句话却让我振聋发聩:“语文课上要少些无意义的朗读。”

  那么,到底该不该读?怎样读?

  上完了《浙江潮》,对“读”,我有了新的认识。

  《浙江潮》原文: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周密)

  教材说明: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节选自南宋文学家周密的《观潮》,文章用散文的形式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色。多场面描写,如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原文还有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游泳健儿水中表演的精彩场面,以及观潮时的盛大场面。描写生动、形象、细致入微。而且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江潮的壮观、江上活动及观潮场面的盛大,写得有形、有声、有色。 ——摘于网络

  怎样处理这篇课文呢?课前真没想出满意的方法。这是一篇古文,理解与诵读应该同时进行吧?

  没有既定的模式,也没有设计好流程。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即时调控。课毕,竟感觉畅快淋漓。

  简单回顾:

  1、请学生练读,齐读课文。学生的声音高、直、硬,一点味道都没有。

  2、老师范读,指导学生一句一句地读。提醒注意:“之”,“也”,“者”等字,它们在句中不代表具体意思的时候,要读得轻而短。

  练习了几遍之后,掌握得基本不错。

  3、学生再读,情绪挺高涨,开头声音大且声调高。

  师:“开头别太高,就像唱歌,太高了后面的拔不起来。”

  于是,声音小了,但也散了,轻飘飘的。

  师:“不是这样的,音调别太高,并不意味着声音全部放松,或者没有一点声音,而是更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气息。就像身体,有适度的紧张,才利于你的学习。如果太放松了,身体就趴下了,就没骨头了。人就显得懒。从声音里也有感觉的。”

  声音大了些,也显得有点灵气了。

  但读到“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时,声音真的震耳欲聋。但高而平,缺少变化,只感受到声音外在的力度。

  师:“不是声音越高,感情越充沛;不是声音越大,感情越充沛;有时,赞叹的声音可以是虚的,但感情可能更深。读到高处时,我们的声音就像一列高速行驶的快车,你要能控制它,需要时能紧急刹车,要能调控声音(音调和音量)。”

  范读;

  重读描写大潮声势的几句话。

  师:“读书要用心读,而不只是用嗓音表达。声音里要有心灵感受到的东西,声音里要有心。”

  4、老师用手势指挥同学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地朗读。

  师:“老师现在不指挥,不提示,看同学自己能不能做个出色的驾驶员。”

  声音里有了思考、感悟,尽管有些地方读得还不是很到位,但声音不再高、直、硬了。

  5、读完之后,有的学生两眼放光,想给自己鼓掌了,一副陶醉、兴奋的样子。

  看着张张洋溢着光彩的笑脸,我也激动,灿烂地笑:

  “瞧,语文课多么有意思!古文多么有趣!只要你愿意投入其中,我们每节课都在旅行,每节课都让人激动、愉快、兴奋,每节课都像在玩,不知不觉就下课。”

  对句子的理解贯穿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

  一节课下来,学生既读熟了课文(至少半数学生能够背诵),理解了文章所描写的景象,又兴奋地感受到了声音(老师、集体、同学和自己的声音)的魅力及自己通过学习可以拥有的声音的精彩,体验到了语文课的快乐及师生情感交融的愉悦。

  不由想到了王林老师的那句话:“语文课上要少些无意义的朗读。”去掉的朗读应该是“无意义”的那部分,把节省下来的那部分朗读时间用在读课外书上,对学生可能会更有好处。而有意义的那部分朗读,是无论如何不能去掉的。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任务。语文课上,让学生听,让学生读,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并对这种表达方式产生兴趣,愿意去琢磨,去实践,这不也是语文课的成功吗?声音也是一种艺术啊!

《浙江潮》板书设计 篇9

  这是一篇比较特别的课文,由两篇文章组成。前面是古文《浙江潮》,后面附现代文《观潮》,乍一看,好像重点在前面,其实不然。因为教学的难易程度,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

  该单元以奇观为题,所选课文都是与自然界的雄伟奇观有关的文章。所以这篇课文教学目的重点,应该放在体味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壮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丽上。当然,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完全凭借对古文的感悟,去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是不可能的事情。要完成这个任务,只能靠深刻地、比较全面地品读、想象、感受现代文《观潮》。所以,《浙江潮》只要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能整体感知把握,能够背诵即可,而现代文《观潮》则是细细品赏的对象。最后在感受现代文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古文。

  这组课文我准备3课时上完。第一课时重点是读,然后做感性认知。在读这个教学环节上,古文的朗读有一定地难度。但还是应该把主动权教给学生,先让学生自己解决字词读音问题,自己确定语感,自己读。然后老师才去引导学生解决读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还有通过领读、范读帮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熟读课文后,学生自然会对古文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现代文《观潮》的朗读比较容易,因为有许多事情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自己就能解决,这节课只需要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朗读问题加以解决便行。再来让学生谈整体认知,理清文章地叙述顺序等来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描写潮来时的第4、5自然段细心品读、想象、感受,身临其境地感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领略自然界的神奇美丽。第4、5自然段的教学应该抓住描写江潮声音和形象的重点句子及里面的一些词语,调动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细细品味感受,让文字的描写形成画面,作用于学生的大脑,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美感。再利用好多媒体提供的优美的画面和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感悟体味文字后,如身临其境,从内心深处亲切地、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壮观,为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叫绝。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多遍读,整体感受——精心品读第4、5自然段,想象潮来时的声音、景象——听光盘范读,观看画面图景——感悟自然界的雄伟壮观,用心来感悟。另外,有些看似不重要的句段同样重要。第5自然段的最后两句,也不要轻易地放过,它的正确适时地出现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我把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安排在了学生观看画面图景之后,因为光盘上恰有桥上的行人被浪潮无情地冲走的图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在配上文字地解说,很容易实现这个教学目标。

  第三课时,在品读感受完现代文后,再去朗读古文,与现代文进行对照,学生对古文又有新的更全面的理解。然后把学生确实理解不了的字词和句子再让学生提出来,特别是文言词望、方、城、沃等,教师帮助理解。接下来让学生在小组内选小组长,讲解古文该怎么理解。教师将前面的路铺平了,这些任务学生也可以自己完成了。

  《浙江潮》教学设计(修改篇)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识记本课的6个生字,并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词语。

  2、理解望、方、城、沃等文言词语,读懂周密的《浙江潮》。

  3、背诵周密的《浙江潮》和《观潮》中描写潮来时景象的段落。

  方法与过程目标:

  1、引导学生诵读、想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组织学生感悟重点词句,利用范读光盘亲切、形象地感受钱塘江大潮地雄伟奇观。

  3、采用对照学习的办法,让学生整体形象地理解文言古文。

  情感价值目标:

  1、体味海潮的雄奇壮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丽。

  2、感悟祖国的发展进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难点:

  1、读懂周密的《浙江潮》。

  2、亲切感受“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美景。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背诵古诗两首,引出《浙江潮》。

  二、初读课文,熟读品味

  (一)、古文朗读。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会读的字,查字典。再次朗读。

  该环节应安排在课外预习时。

  2、同桌一人一句互读,并指正。

  3、指名读。

  (注意纠正停顿等朗读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4、师领读。

  5、自由读。

  6、齐读。

  7、男女比赛读。

  (二)、古文感悟。

  设疑:通过多遍朗读,请把你知道的古文里面的知识和大家交流。

  学生可以浅显地将自己的阅读所得和大家分享。

  (三)、现代文朗读。

  1、课前布置预习,解决读音问题。

  2、指名逐段读,并纠正。

  (注意的地方;大堤、薄雾、闷雷、猝不及防等。)

  (四)、现代文感悟。

  1、通过朗读,你了解到了钱塘江大潮的什么?

  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归纳整理,还可以先和前后桌交流,再在班上交流。)

  三、生字教学。

  浙:读zhè,而不读zhé。

  鼎:上面是“目”,而不是“日”。

  贯:着重注意书写笔顺,并与形近字“惯” 区分。

  指导识记这三个生字,是生字教学比较关键的。先让学生自己发现书写时容易出错的地方,并寻找可行的方法技巧,然后教师辅助指导。

  生字教学应边指导,边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指名范读。

  二、逐层理解体会,重点品读感悟。

  1、寻找各层次描写的文字,整体感受。

  (1)、请你找出描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各层次的文字。

  (2)、指名读各个层次的文字,并思考读完这些文字后,你知道了什么。

  1、品读第4、5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4、5自然段。

  (2)、用不同的记号标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声音、形象的句子。

  描写声音的句子: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在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

  “那声音犹如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令人惊心动魄。”

  描写大潮形象的句子:

  “过了一会儿,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层楼高的白色城墙。”

  “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3)、描写优美的句子感悟。

  感悟描写声音的句子:

  这是两个比喻句,分别把潮声比作雷声、山崩地裂的声音,很形象。

  你听过闷雷响吗,你有什么感觉?(听起来比较远,虽然声音很大,但不清晰)

  你还能用哪些词来修饰闷雷?

  由“山崩地裂”一词,你会想到什么?你见过可以用“山崩地裂”一词来形容的声音吗?

  (教师可以用“千万辆”、“同时开动”、 “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些词和短语来补充说明)。

  大潮的声音由“闷雷”变成“山崩地裂的响声”可以说明什么?

  (潮声先低后高,先弱后强,先远后近……)

  指导朗读。

  感悟描写形象的句子:

  这是三个比喻句,把浪潮分别比成了“白线”、“白色城墙”、“ 齐头并进的白色战马”。

  “一条白线”你能感受到什么?(潮刚起来,不猛烈,潮头细、小)

  指名读第5自然段1、2句。(用读促理解,用理解来指导有感情朗读)

  “白色城墙”说明了什么?(潮猛了,近了,潮头高了,粗了,厚了……)

  “ 齐头并进的白色战马”看到这句你会想到什么?

  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

  三、欣赏光盘范读。设疑:

  1、听了范读,看了画面后,你觉得这篇课文好吗?说说你的感觉。

  2、当看到画面上潮水冲走行人时,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

  五、作业布置

  背诵《观潮》

  第三课时

  一、全班齐读《观潮》第4、5自然段。

  二、自由读《浙江潮》,对比两篇课文写钱塘江大潮的内容有什么相同点。

  (指导学生注意前者描写江潮的顺序。)

  四、重点词句讲解。

  1、再读古文,找出文中不懂的地方。

  2、师引导学生解疑。重点讲解文言词望、方、城、沃。

  五、小组内选老师,讲解古文的意思。

  六、背诵《浙江潮》。

《浙江潮》板书设计 篇10

  教材分析

  《浙江潮》这篇课文的编排形式比较新颖,它的主体课文《浙江潮》是南宋文学家周密创作的《观潮》节选,不足80字。在这短短80字的文章中描写了潮来之时的形、色、声、势四个层次,文章生动传神、一气呵成,贴切的比喻(仅如银线、玉城雪岭……)、传神的夸张(际天而来、如雷霆、吞天沃日……)、精当的用词(震撼激射、势极雄豪……),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潮的特点,刻画了浙江潮的雄奇壮观,传情之处只用一两个字就表达出强烈的感情色彩。在它后面附了我们大家熟悉的那篇现代散文《观潮》。文言文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是陌生的、晦涩的,其中的语法和每一个虚词实词的字义并不是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内容。怎样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到文言文的精炼之美、严谨之美、音律之美以及怎样处理文言文和现代文之间的关系成为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是第一批参加教改实验的学生,一直在学习北京师大新世纪(版)小语教材。学生的特点是理解、表达、想象能力很强,但是基础不是很牢固。学生之间差别也比较大。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感受文章中词语句子的精确美妙,感悟到恰当地运用语言和修辞方法所带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认识古今语言的异同,增强语感,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

  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感受文章中词语句子的精确美妙,感悟到恰当地运用语言和修辞方法所带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认识古今语言的异同,增强语感,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

  教具准备

  自制幻灯片课件,浙江潮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度过了中秋节,相信在这一天你感受到了合家团圆的天伦之乐。你知道吗?每年从中秋节后的第二天起,一浪浪海水受到了月亮的召唤聚集到了浙江江口,它们的“团圆”造就了一个闻名天下的自然奇观——浙江潮。你对此感兴趣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孩子们还陶醉在中秋节快乐的回忆里,老师的话让他们立刻提起了精神,饶有兴趣的拿起了书。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渲染特定的背景,可以牵动学生的情感积累,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深入体验文章的美感。)

  二、初谈感受

  观看浙江潮视频。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景象。

  (设计思考:由于小学生受生活阅历和审美经验的限制,要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就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使学生在图、声、乐的共同作用下感受其中之美,产生和作者同样炽热的爱和心理共鸣。因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适当采用直观手段,如图片、声音、影像等,可以增强课文中描述的美的感染力,把学生领到美境中去,使其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养成良好的爱美情趣。)

  学生用词:雄伟、神气、很有气势、气势磅礴……(对学生的概括给以适当评价,不适合、不优美的给予建议,规范提高学生的语言。)

  三、初读课文

  让我们看一看宋朝着名的文学家周密是怎样来描写他眼中的浙江潮吧。再看视频,自己放声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字、词、句,质疑提问。

  老师范读,指导学生断句抑扬。

  (设计思考:因为这篇课文是文言文,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时不知道该怎样去读,这时候老师的范读让学生知道了该如何断句,什么时候抑什么时候扬,为下面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在下面的学习过程中有的时候找几个学生读不好的地方由老师范读,如描写江潮由远及近的这个过程的时候声调也应该是由弱到强的,在“继而渐进”这个词上也要表现出这个变化,学生没有体悟到,经老师的范读点拨学生较好的把握了这种气势的变化。)

  四、浏览课文

  哪一句是概括写浙江潮的?(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抓住“天下之伟观也”中的“伟”字让学生体会作者用字之妙。“伟”,罕见的、奇特的、壮观的、有气势的。

  五、再读课文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伟观”?拿“信号笔”作批注。

  (设计思考:作批注的过程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很有好处。五年级的学生应该开始此项训练。但是批注的形式和方法并不。)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你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能读出来吗?

  (自读,指读,谈体会,再读,老师范读,齐读,老师引读……)

  在读远观大潮时,老师轻声而喜悦地说:“盼望着、盼望着,远远的,潮来了……”学生会意轻柔跟读“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师(渐强,振奋):“大潮越来越近了!”生(大声,振奋):“继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师(短促有力):“那声音……”生:“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师:“那气势……”生(充满激情):“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设计思考:这句话是课文的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领会文章的描写之妙。“势极雄豪”中的“极”字让学生体会作者用字之妙。“极”,极致的、的、不可比拟和超越的。体会之后再回到诵读中,通过重读表现出作者用意,同时也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并读出了“浙江潮”之奇。为了让学生通过不断地诵读体会文章意境,老师的语言穿针引线,一波接一波地造势,老师几个字的引导使学生读得激情四射,把孩子的情绪推向高潮,如大潮汹涌于眼前。)

  六、体会写法

  形:银线、玉城雪岭。

  色:银、雪。

  声:大声如雷霆。

  势: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通过朗读反复体会古汉语的凝炼、精当,积累词语。在下面和现代文的比较阅读上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繁简之妙。

  文章结尾运用了杨诚斋的诗“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体会作者以此作为结尾的用意。

  1.体会诗句对浙江潮的高度概括。体会语言和韵律美。

  2.浙江潮的伟观被广为称颂。

  (第一点作用是老师在教案中设计好的,第二点却是学生自己在思考后提出的,很出老师意料。可见学生是学进去了,动脑筋了,而且有着良好的分析、思考和想象力。)

  七、浏览现代文

  找出和古文相对应的句子。和古文中的句子对照着读一读,体会二者的不同(从语言文字、内容结构、朗读感受上体会)促进对课文的朗读。

  1.过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层楼高的白色城墙。”

  “继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3.“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令人惊心动魄。”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设计思考:使学生在比较阅读后从语言文字、内容结构、朗读感受上体会出了两篇文章的不同,对古今语言的异同产生了感性的认识,感悟到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了语感,反馈到诵读上就更加充满激情。)

  八、再看视频

  再看一次浙江潮视频。假如你就是周密,站在浙江边观看气势磅礴的浙江潮,通过朗读,抒发出你的感慨吧。

  (这段视频在课上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导入时,学生在观看时不断发出唏嘘赞叹之声,马上有兴趣走进课文。第二次是在理解语言文字之时让学生通过观看体会,学生对“银线”、“玉城雪岭”、“大声如雷霆”有了形象的体会,转化到读的时候就更加到位。第三次是在学习完课文内容之后,学生这时通过反复读书已经基本做到了熟读成诵,并且对大潮的整个过程有了到位的理解,在读的时候学生有的手指录像画面,有的摇头晃脑诵得有滋有味。

  当然,这种资源在语文课上的作用只能是辅助的,所以在考虑运用时一定要明确用的目的,避免搞花哨走形式。

《浙江潮》板书设计 篇11

  教材简析:

  “际天而来”、“吞天沃日”,这该有多么雄伟、气势磅礴啊,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潮”。课文带领学生走近浙江潮,感受那磅礴的气势,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美观书写本课生字6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好古文的读法。

  3、运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通过古今文字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古今文字的对比,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语感和对祖国语言的由衷热爱。

  教学难点:

  δ※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作者的思路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今天我们将首次接触到文言文,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2. 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能说说第一次读古文的感觉吗?

  3. 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吗?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 各小组分两步来解决问题:第一,认真读课文,先把课文的大概意思读明白;第二,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时间暂定五分钟。(生合作学习。教师很认真地逐组巡视辅导。)

  2.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评价,纠错)

  3. 指读课文:课文读通顺了吗?谁来试一下?(评价)

  4.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把握古文的韵律读法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 围绕着“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来感受浙江潮的伟大。

  从哪里能看出浙江潮是伟观呢?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

  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2. 指名回答:远——近——气势—诗歌评价

  3. 指导美读: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4.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练读,指读。(古筝曲)

  5. 再读古文,说说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

  6. 指导朗读:将你感受到的浙江潮读出来,注意读出气势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律。

  四、拓展运用

  1. 其实描写浙江潮的文章有很多,老师又给你带来一篇。出示《钱塘江大潮》,请你读读,感受一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 指名读,说感受。

  五、课堂小结:

  虽然本课只有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把你的感受朗读出来吧!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古文描写的浙江潮,简洁、传神。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现代散文

  板书课题:观潮

  看看两者有哪些不同?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你认为哪些生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学生进行交流,纠正读音

  2、指名朗读本课生字新词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4、学生质疑

  三、学习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学习潮来前课文1—3自然段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大潮来时的景象。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找出写大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江面平静人们急切)

  3、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

  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呢?播放录像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知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

  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

  知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训其说:根据板书叙述潮来时的经过。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

  解其情: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4、自学“潮过后”学习课文第六节。

  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带着这一问题自学第六自然段,自学后交流。

  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

  “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5、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四、本课小结:

  这正是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你认为这里所引用的天下指什么?

  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中国,也可以泛指全世界。

  学生理解“天下无”为中国之最,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中国独有”,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浙江潮

  2、齐读:观潮

  二、学习写作方法:

  1、从“思路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静——动——静”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观录像。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4、在描写中作者运用那些修辞方法?

  5、文章开头与结尾一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对比赏析:

  浙江潮和观潮两篇课文的不同之处?

  语言文字方面朗读感受方面内容结构方面

  四、全文总结:

  同学们还曾记得,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板书:

  浙江潮     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  平静

  声    形            色

  远  闷雷   一条           白线

  稍远      长 粗 横贯

  潮来时    再近                   白色城墙

  更近      千万坦克 千万匹白色战马

  潮来后  平静

《浙江潮》板书设计 篇12

  教材简析:

  “际天而来”、“吞天沃日”,这该有多么雄伟、气势磅礴啊,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潮”。课文带领学生走近浙江潮,感受那磅礴的气势,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美观书写本课生字6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好古文的读法。

  3、运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通过古今文字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古今文字的对比,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语感和对祖国语言的由衷热爱。

  教学难点: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作者的思路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学情分析:本班有学生60人,其中男生37人女生23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个别学生阅读能力很差,成绩不稳定,好差生两极分化严重。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今天我们将首次接触到文言文,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2. 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能说说第一次读古文的感觉吗?

  3. 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吗?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 各小组分两步来解决问题:第一,认真读课文,先把课文的大概意思读明白;第二,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时间暂定五分钟。(生合作学习。教师很认真地逐组巡视辅导。)

  2.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评价,纠错)

  3. 指读课文:课文读通顺了吗?谁来试一下?(评价)

  4.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把握古文的韵律读法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 围绕着“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来感受浙江潮的伟大。

  从哪里能看出浙江潮是伟观呢?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

  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2. 指名回答:远——近——气势—诗歌评价

  3. 指导美读: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4.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练读,指读。(古筝曲)

  5. 再读古文,说说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

  6. 指导朗读:将你感受到的浙江潮读出来,注意读出气势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律。

  四、拓展运用

  1. 其实描写浙江潮的文章有很多,老师又给你带来一篇。出示《钱塘江大潮》,请你读读,感受一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 指名读,说感受。

  五、课堂小结:

  虽然本课只有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把你的感受朗读出来吧!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古文描写的浙江潮,简洁、传神。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现代散文。

  板书课题:观潮

  看看两者有哪些不同?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你认为哪些生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学生进行交流,纠正读音

  2、指名朗读本课生字新词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4、学生质疑

  三、学习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学习潮来前课文1—3自然段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大潮来时的景象。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找出写大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江面平静人们急切)

  3、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

  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呢?播放录像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知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

  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面又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

  知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训其说:根据板书叙述潮来时的经过。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

  解其情: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4、自学“潮过后”学习课文第六节。

  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带着这一问题自学第六自然段,自学后交流。

  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5、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四、本课小结:

  这正是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你认为这里所引用的天下指什么?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中国,也可以泛指全世界。学生理解“天下无”为中国之最,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中国独有”,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浙江潮

  2、齐读:观潮

  二、学习写作方法:

  1、从“思路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静——动——静”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观录像。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4、在描写中作者运用那些修辞方法?

  5、文章开头与结尾一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对比赏析:

  浙江潮和观潮两篇课文的不同之处?

  语言文字方面朗读感受方面内容结构方面

  四、全文总结:

  同学们还曾记得,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板书: 浙江潮 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 平静 声 形 色 远 闷雷 一条 白线 稍远 长 粗 横贯 潮来时 再近 白色城墙 更近 千万坦克 千万匹白色战马 潮来后 平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