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原文及赏析3篇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原文及赏析1

  宋朝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错喜欢一作:空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政入一作:正入;围子一作:圈子;放出一作:放过)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译文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

  好比行走在群山的包围之中,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出现阻拦去路。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注释

  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莫言:不要说。

  赚得:骗得。

  空喜欢:白白的喜欢。

  拦:阻拦,**。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鉴赏

  诗的内容很*常,读来却有一种新鲜感。它的佳处,就在于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里人们习见的现象中,**地发现和领悟某种新鲜的经验,并用通俗生动而又富于理趣的语言表现出来,能给人以某种联想与启示。

  第一句当头喝起。“莫言下岭便无难”,这是一个富于包孕的诗句。它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历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岭看得容易和轻松。开头一句,正像是针对这种普遍心理所发的棒喝。“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

  第二句申说、补足首句。“赚得行人错喜欢。”“赚”字富于幽默的风趣。行人心自中下岭的坦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只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

  三四两句承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山本无知,“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而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拦”一“放”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创作背景

  本篇收在《江东集》,原为六首,这是第五首,是绍熙三年(1192)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之作。松源、漆公店,当在今皖南山区。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原文及赏析2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朝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错喜欢一作:空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政入一作:正入;围子一作:圈子;放出一作:放过)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译文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

  好比行走在群山的包围之中,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出现阻拦去路。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注释

  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莫言:不要说。

  赚得:骗得。

  空喜欢:白白的喜欢。

  拦:阻拦,**。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鉴赏

  诗的内容很*常,读来却有一种新鲜感。它的佳处,就在于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里人们习见的现象中,**地发现和领悟某种新鲜的经验,并用通俗生动而又富于理趣的语言表现出来,能给人以某种联想与启示。

  第一句当头喝起。“莫言下岭便无难”,这是一个富于包孕的诗句。它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历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岭看得容易和轻松。开头一句,正像是针对这种普遍心理所发的棒喝。“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

  第二句申说、补足首句。“赚得行人错喜欢。”“赚”字富于幽默的风趣。行人心自中下岭的坦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只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

  三四两句承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山本无知,“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而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拦”一“放”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创作背景

  本篇收在《江东集》,原为六首,这是第五首,是绍熙三年(1192)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之作。松源、漆公店,当在今皖南山区。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阅读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1)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原文翻译及赏析1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错喜欢一作:空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政入一作:正入;围子一作:圈子;放出一作:放过)

  译文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

  好比行走在群山的包围之中,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出现阻拦去路。

  注释

  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莫言:不要说。

  赚得:骗得。

  空喜欢:白白的喜欢。

  拦:阻拦,**。

  赏析

  诗的内容很*常,读来却有一种新鲜感。它的佳处,就在于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里人们习见的现象中,**地发现和领悟某种新鲜的经验,并用通俗生动而又富于理趣的语言表现出来,能给人以某种联想与启示。

  第一句当头喝起。“莫言下岭便无难”,这是一个富于包孕的诗句。它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历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岭看得容易和轻松。开头一句,正像是针对这种普遍心理所发的棒喝。“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

  第二句申说、补足首句。“赚得行人错喜欢。”“赚”字富于幽默的风趣。行人心自中下岭的坦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只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

  三四两句承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山本无知,“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而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拦”一“放”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创作背景

  本篇收在《江东集》,原为六首,这是第五首,是绍熙三年(1192)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之作。松源、漆公店,当在今皖南山区。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原文翻译及赏析2

  朝代:宋代

  作者:杨万里

  原文: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放过 一作:放出)

  译文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

  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以后,

  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注释

  ①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②莫言:不要说。

  ③赚得:骗得。

  ④空喜欢:白白的喜欢。

  ⑤拦:阻拦,**。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的时候。诗人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故一直不得重用,宋孝宗**后,便被外放做官。作者途经松源时,见群山环绕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代: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错喜欢:空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政入:正入;围子:圈子;放出:放过)

  译文: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课本版本)

  好比行走在群山的包围之中,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出现阻拦去路。

  注释: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zuàn)得行人错喜欢。

  莫言:不要说。赚得:骗得。错喜欢:白白的欢喜。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课本版本)

  拦:阻拦,**。

  赏析:

  诗的内容很*常,读来却有一种新鲜感。它的佳处,就在于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里人们习见的现象中,**地发现和领悟某种新鲜的经验,并用通俗生动而又富于理趣的语言表现出来,能给人以某种联想与启示。

  第一句当头喝起。“莫言下岭便无难”,这是一个富于包孕的诗句。它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历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岭看得容易和轻松。开头一句,正像是针对这种普遍心理所发的棒喝。“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

  第二句申说、补足首句。“赚得行人错喜欢。”“赚”字富于幽默的风趣。行人心自中下岭的坦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只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

  三四两句承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山本无知,“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而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拦”一“放”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2)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原文及翻译赏析1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错喜欢 一作:空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政入 一作:正入;围子 一作:圈子;放出 一作:放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

  好比行走在群山的包围之中,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出现阻拦去路。

  注释

  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莫言:不要说。

  赚得:骗得。

  空喜欢:白白的喜欢。

  拦:阻拦,**。

  鉴赏

  本诗朴实*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第一句当头喝起,“莫言下岭便无难”,这是一个富于包孕的诗句,它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山看得容易和轻松。开头一句,正像是对这种普遍心理所发的棒喝。“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

  第二句补足首句,“赚得行人空喜欢”,“赚”字富于幽默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

  三四两句承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山本无知,“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而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拦”一“放”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的时候。诗人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故一直不得重用,宋孝宗**后,便被外放做官。作者途经松源时,见群山环绕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3)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原文及赏析 (菁选2篇)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原文及赏析1

  一、原文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错喜欢 一作: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放过 一作:放出)

  二、译文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三、注释

  ①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②莫言:不要说。

  ③赚得:骗得。

  ④空喜欢:白白的喜欢。

  ⑤拦:阻拦,**。

  四、鉴赏

  本诗朴实*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第一句当头喝起,“莫言下岭便无难”,这是一个富于包孕的诗句,它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山看得容易和轻松。开头一句,正像是对这种普遍心理所发的棒喝。“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

  第二句补足首句,“赚得行人空喜欢”,“赚”字富于幽默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

  三四两句承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山本无知,“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而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拦”一“放”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原文及赏析2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宋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诗人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自号诚斋野客,吉水南溪(今吉水县黄桥乡湴塘村)人。历任太常丞兼礼部右侍郎、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左司郎兼**侍读,官至宝谟阁学士。他是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南宋四大家”。

  绍兴***年(1154)春,杨万里进士及第,授赣州司户参军。二十九年(1159),调任永州**县丞。乾道三年(1167)春,杨万里至临安,上政论《千虑策》30篇,深刻总结了靖康之难以来的历史教训,直率批评了朝廷的**无有,提出了一整套振兴国家的方针策略,充分显示了杨万里的**才能。

  杨万里是一位热忱的*、清醒的***。他一生力主抗战,始终反对屈膝议和。在进奏**的`许多“书”、“策”、“札子”中,他一再痛陈国家利病,力排投降之误。他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谪时弊,无所顾忌,因而始终不得大用。

  杨万里是我国古代闻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走过的是一条由广学博取、转益多师而至面向现实、师法自然的道路。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创造了他新、奇、活、快、风趣、幽默的“诚斋体”,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建立了自己的诗派。

  杨万里晚年忤**韩侂胄,家居吉水十五年,忧愤而死,享年80岁,赐谥文节,追赠光禄大夫。

  *生著作甚丰,相传有诗2万余首,现存诗4200余首。今存《诚斋集》有诗文133卷,有《杨文节诗集》、《杨文节易传》、《杨文节文集》等著作传世。

  解说

  莫说从岭上下来就不难,在下山之前经常让那些行人空欢喜一场。走入到崇山峻岭之中,你才从一重山里出来,可是又被另一重山拦住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沉醉。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诗道

  莫说下山轻易无艰险,这只不过是你的错觉,未免兴奋的太早了,小心诡诈的群山骗了你!下句一个“赚”字,一个“空”字,把行人在山间跋涉的刹那感受写得惟妙惟肖。不是吗?你兴致勃勃地爬过一道山峦,以为目的地就要到了,可是一山刚过,一山又横越面前,拦住了你前进的道路,原来你又陷入群山的重重包围之中。这不令人扫兴得很吗?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4)

——柳枝原文及赏析3篇

柳枝原文及赏析1

  吴王宫里色偏深,一簇纤条万缕金。

  不愤钱塘苏小小,引郎松下结同心。

  翻译

  昔日的吴王宫里,柳色总比别处深,一簇簇鹅黄的细丝,如阳光洒下万缕黄金。

  不服那钱塘的苏小小,她为什么哟,偏偏要去松树下,与情郎缔结同心。

  注释

  吴王宫:此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造的馆娃宫,今江苏苏州西南灵岩山上有灵岩寺,即其故址。

  色偏深:指柳树多而色浓郁。

  万缕金:指柳枝上初发嫩芽,似万缕金黄。

  不愤:不*,不服气。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才倾士类,容华绝世,其家院多柳。

  赏析

  这首词是借柳咏情。一、二句写柳色,一簇簇,一条条,如缕如金,形象娩媚。三、四句是借题发挥,写柳色与松色一样,而苏小小偏偏要在松下与郎定情,却不在柳下,对此,一般有情之物都将怪怨苏小小厚此薄彼。而词中的柳却“不愤”,可见柳之宽厚温柔,能对苏小小之情的体谅。从咏柳中,也称道了人的情操。

  此词提到馆娃宫和苏小小,周啸天教授认为是说苏州之柳胜于钱塘,似乎与白居易的《杨柳枝》词唱着反调。前两句是说吴王宫柳非常繁富。后两句是说,要是钱塘的柳色更好,苏小小就不会约郎到松柏之下去“结同心”了。周啸天把“不愤”解为不服,认为词人是根据古乐府《苏小小歌》,对白词进行了反讽,词意是说苏州宫柳胜于杭州。

  不过,这首词的意味还不止于此。它留有丰富的想象余地。杨柳枝柔,本来是可以绾作同心结的,但苏小小却和她的情人为何不来柳下。刘禹锡《杨柳枝》“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缕万条丝。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原来柳下结同心,乃有与情人分别的寓意。而松柏岁寒后凋,是坚贞不渝的象征,自然情人们愿来其下结同心而作山盟海誓了。如果作者有将宫柳暗喻宫人之意的话,那么“不愤钱塘苏小小,引郎松下结同心”就不但不是贬抑,反倒是是羡慕乃至嫉妒了。

柳枝原文及赏析2

  馆娃宫外邺城西,远映征帆近拂堤。

  系得王孙归意切,不关芳草绿萋萋。

  翻译

  馆娃宫外,邺城西面,都是杨柳依依。远方柳影辉映征帆,近处柳丝轻拂长堤。

  杨柳依依,牵系远游的人思归之心甚切。这思归之心,并非那春草萋萋所引起。

  注释

  馆娃宫:春秋时吴国宫名。此宫旧址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南灵岩山上。

  邺城:三国曹操作魏王时的都城,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曹操曾筑铜雀台在此。

  远映征帆:指馆娃宫外之柳,宫南即太湖,故云。

  近拂堤:指铜雀台之柳。堤,指魏王堤。

  系:连结,拴着。

  王孙:贵族的后裔,泛指富贵人家的子弟。古时也表示对青年人的敬称。

  不关:不相关。一作“不同”。

  芳草:一作“春草”。

  创作背景

  温庭筠的《杨柳枝》词描写的是京城长安的杨柳。“杨柳”,多指柳树。每当春天之时,微风吹拂,那万千长条的杨柳枝犹如十三女儿的舞腰一般妩媚动人。于是,《杨柳枝》成为唐代诗人乐于吟咏的题目之一。温庭筠也不例外,写下了八首《杨柳枝》,这首即是其中之一。

  赏析

  这首词写思妇望着柳条而产生的纷繁思绪。“馆娃宫外邺城西,远映征帆近拂堤。”首句写柳树所在之地,“馆娃”和“邺城”,都是古时与美女有关的地方,西施曾居于馆娃宫中;邺城有铜雀台,杜牧《赤壁》诗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之句,曹操姬妾歌女,都住在此地。这里用这两个地名,不仅使人想见其树,更想见住在那里的美人。树与人暗自映衬,柳的娇美自在不言中,并含有思妇以美人自况之意。越觉己美,春思愈切,于是举目眺望,所见只是远近垂柳,拂堤映帆。次句写江岸之柳沐浴春风,飘拂多姿,思妇由征帆而想起远去的征人。“馆娃”和“邺城”,一南一北,构成跨度很大的空间,配合着流水征帆、大堤杨柳,构成一幅广阔渺远的离别图。而“馆娃宫外”与“邺城西”、“远映征帆”与“近拂堤”,句中自对,则 又构成一种回旋荡漾的语调,渲染了一种别情依依的气氛。

  “系得王孙归意切,不关芳草绿萋萋”二句,是思妇由柳条而产生的奇异想象:芳草可以使游子怀乡,柳条虽不是芳草,然而它也像芳草一样碧绿,而且还有袅袅长丝,它足以牵住远游的人儿,使他思归更切。这种意境是很新颖的。但上文既然说杨柳拂堤,枝条无疑是既柔且长,用它来系住游子的心意,又是一种很合理的推想。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正是为了加强对方对于己方的系念。有这种习俗,又加上柳枝形态在人心理上所唤起的感受,就让人觉得 柳枝似乎真有此神通,能系住归心了。由此在趁势推进一层:“王孙游兮归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作者巧妙地借此说芳草没有能耐,反衬出柳枝神通之广大。

  这首词不仅扣住《杨柳枝》这个词调咏杨柳,而且加以生发,决不沾滞在题上。词中的杨柳,实际上是系住游子归意的女子的化身。词中处处有伊人的倩影,但笔笔都只写杨柳;写杨柳亦只从空际盘旋,传其神韵,这是词写得很成功的地方。

柳枝原文及赏析3

  柳枝

  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消魂感旧游。

  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态拂人头。

  注释

  1、消魂,别作"芳魂"。

  2、旧游:以往游览过的故地。

  3、多谢:别作"多见"。

  4、长条:柳枝。

  5、烟穗:柳枝下垂如雾般朦胧,一说柳枝被雾气覆盖。

  赏析/鉴赏

  这首词是李煜写给宫女庆奴的,因此是以庆奴的口吻写的。属前中期作品。

  女主人公,伤感自己风情渐老,青春不再,看见明丽的春色,便自惭形秽,不敢与之相比。回到以前青春年少之时与情郎游览的故地,触景生情,不胜唏嘘感慨。因为景色依旧,而人已年老色衰,旧情不再。

  只有柳枝,好像还认识她一样,勉强垂下柳条,算作回应。此处"似相识"与上文"感旧游"呼应,其实杨柳本无"强垂"之心,而反观人却有怀旧之意。不免感慨自己青春老去,再也无法邀宠了。

  整首词以一名宫女的口吻写来,感叹韶华已去,青春不再。以柳喻人,柳无心而人有意。更添感慨。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5)

——一剪梅·舟过吴江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一剪梅·舟过吴江原文、翻译及赏析1

  一剪梅·舟过吴江 宋朝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渡一作:度。桥一作: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剪梅·舟过吴江》译文

  船在吴江上飘摇,岸上酒楼酒旗飘摇,我那满怀羁旅的春愁只能用美酒来消除了。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江风迅疾,落雨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清洗衣袍,在家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型的盘香呢?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一剪梅·舟过吴江》注释

  吴江:今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

  浇:浸灌,消除。

  帘招:指酒旗。

  秋娘渡:指吴江渡。

  秋娘:唐代歌伎常用名,或有用以通称善歌貌美之歌伎者。又称杜仲阳,为唐德宗时镇海军节度史李侍女。

  渡:一本作“度”。

  桥:一本作“娇”。

  萧萧:象声,雨声。

  银字笙:管乐器的一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

  心字香:点熏炉里心字型的香。

  《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

  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词人的愁绪因他而发,这片春愁缘他而生。接着便点出这个命题。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上片这五句,用跳动的白描笔墨,具体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这“江”,就是流经吴江县的吴淞江,即吴江。一个“摇”的,刻画出他的船正逐浪起伏地向前划动,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漂泊之感。一个“招”的,描写出江岸边酒楼上悬挂的酒招子正在迎风飘摆、招徕顾客,也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这两句都着笔于景物的动态。句中特思点出了吴江的两个引人注目的地名,表现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的。这个渡口和桥都是用唐代著名歌女的名的命名的,船经此处,很容易使人产生联想。作者偏偏挑出这两个地名,这里透露出他触景生情,急欲思归和闺中人团聚,漂泊思归,偏偏又逢上恼人的天气。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并连用两个“又”的。表示出他对这“不解人意”的风雨的恼意。

  “他日归家洗客袍?银的笙调,心的香烧”。首句点出“归家”的情思,“他日”之出飘泊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他日归家”四的,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客袍”,旅途穿的衣服。调笙,调弄有银的的笙,烧香,点熏炉里心的形的香。这里是白描,词人想像归家之后的情景:结束旅途的劳顿,换去客袍;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娇妻调弄起镶有银的的笙,点燃熏炉里心的形的香。白描是为了渲染归情,用美好**的家庭生活来突出思归的心绪。作者词中极想归家之后佳人陪伴之乐,思归之情段段如此。“银的”和“心的”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的意味。

  下片最后三句非常精妙。“流光容易把人抛”,指时光流逝之快。“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也是渲染。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词人在词中逐句押韵,读起朗朗上口,节奏铿锵。**地加强了词的表现力。这个节奏感极强的思归曲,读后让人有“余言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味。《一剪梅》这个词牌,有叶六*韵和逐句叶韵两种写法。作者采用了逐句叶韵的格式,读起来更加铿锵悦耳。他还充分发挥了这种格式中四组排比句式的特点,加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节奏感。这都使它更像一支悠扬动听的思归曲,增添了它的余音绕梁之美。

  《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二

  这是一首写在离乱颠簸的**途中的心歌。明艳的春光与凄楚的神魂在强烈地对照着,春深似海,愁深胜似海,在时光的流逝中,“春愁”却无法排遣。于是从看似浏亮的声韵中读者听到了夹杂着风声雨声的心底的呜咽声。

  词大致作在南宋亡后蒋捷飘零于姑苏一带太湖之滨的阶段。这里原是个山柔水软的江南秀丽地。一个彷徨四顾,前程茫茫,时光空抛,有家难归的游子置身在此境地里,怎能不惆怅莫名呢?词的上片初一看无非写春愁难解,借酒浇愁而已。略加细察,可以看出此中有大起伏,情思在跌宕中激越波荡。词人的一腔“春愁”待酒以浇的渴望,在“江上舟摇”的飘流中是得到瞬间的满足的。“楼上帘招”这江村小酒店的或许写有“太白一醉”字样的青布帘招知词人,可来醉乡小憩。在这一“摇”一“招”之间,情绪是由愁而略见开颜了的。可是当江上小舟载着这薄醉之人继续行去,醉眼惺忪地在眼帘上映入“秋娘渡与泰娘桥”的景色时,风吹酒醒,雨滴心帘,只觉风入骨,雨寒心。转而“秋愁”复涨,而且愈涨愈高了。情绪的起伏就是如此激转湍漩。“秋娘渡”、“泰娘桥”指的是吴江一带地名。蒋捷的《行香子·舟宿间湾》词就有“过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桥”之句。词人在此处以“秋娘渡”与“泰娘桥”指代苏州吴江一带景物之美——秀婉妩媚令人愉悦的美。正是这美景愈触发其愁思,思念起了在家的“笑涡红透”、“软语灯前”的妻室。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句式正是一种暗示法的句式,是某种特定心态借助意象的表现方法。它让人可以产生听觉上的风声雨声,视觉上的潇潇绵绵、飘飘扬扬,触觉上的寒意、潮意、湿润意,一直到心态上的感知:酸辛感、苦涩感。这手法在下片中也出现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红”一“绿”,将春光渐渐消逝于初夏的来临中这个过程充分表现了出来。这是时序的暗示。但细加辨味,芭蕉叶绿,樱桃果红,花落花开,回黄转绿,大自然一切可以年年如此,衰而盛,盛而衰,可是人呢?绿肥红瘦对人来说意味着青春不再,盛世难逢。再进一步推去,家国呢?一旦破败,还能重见么?“流光容易把人抛”的全过程,怎样抛的,本极抽象,现今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明示出来。所以,如果说,暗示具体时序由春而夏,那是“实”的表现,那么将抽象的流光抛人揭示**就是“虚”的具体化。这八个字真是妙极了的。至于色彩的自然绚丽,语言的准确性那是可以不言而喻的。

  明白了这些,“何日归家洗客袍”之问就显得不只是一般的游子之家情了。从词的脉络说,这一句暗接上片的因风雨之声而强化了的触景生情,即使内心的愈发高涨的“春愁”由心底浮出来,具体化,外现。但从内在情思看,这“洗客袍”即结束飘流的不安定生活,重新过着由佳人相伴,素手调笙,烧起心字形清香的宁静怡乐的生活——可能吗?“何日归家”正是无望之叹!莫说有家难归,即使归家了,“客袍”洗涴得了么?国已破,家难在!对一个忠贞之士来说,从此将是无尽的**生涯,往昔温馨雅事都已在“何日”之问中一去不复返。失落了这样的心境,也就结束了这样的情事,这是肯定的,所以“何日”之间,其实他已是自答了的。由此而读下去,“流光容易把人抛”已如前面分析,在这看似明畅的词句中包裹的是怎样一颗紧缩的心,岂非一目了然。

  这里有意把下片诸句倒过顺序来谈,又将“何日归家洗客袍”置于上下片的关联点上去理解,是想从具体的句式和情思上说明这首短词形似明快,实则苦涩,在艺术上具有似“流”实“留”的特点,情韵在回环周转地流荡,呈一种漩涡状。这种艺术**最能将“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意充分表达出。“流”,是流畅少停蓄,而“留”则有顿挫,有吞吐,有抑扬之势。蒋捷确有一些词写得稍嫌“流”,但这首《一剪梅》却不属此类作品,不可匆匆浏览,不细辨味。

  《一剪梅》词牌的特点是在舒徐(七字句)与急促(四字叠句)的节奏较整齐的交替中显现动人的音乐性的。自周邦彦以来,有不少名句,如李清照“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等。后又经辛弃疾的创作,使四字叠句完全由散而整,构成排句重叠的规定性,音乐性更强了。而且往往突出画面的重叠或心境的重叠。到蒋捷手里,特别是这首《一剪梅·舟过吴江》传世,《一剪梅》的表现手法更为丰富,四组四字相叠的排句也往往写得灵动流丽,名篇更多了。

  《一剪梅·舟过吴江》创作背景

  南宋消亡之初,也就是公元1276年(元十三年)春元军破临安后,词人开始流浪,在流浪途中舟行流经吴江县的吴淞江时,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思乡之情以及伤国作者写下这首词。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6)

——过沙沟店原文翻译及赏析

过沙沟店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过沙沟店

  王恽〔元代〕

  高柳长涂送客吟,暗惊时序变鸣禽。

  清风破暑连三日,好雨依时抵万金。

  远岭抱枝围野色,行云随马弄轻阴。

  摇鞭喜入肥城界,桑柘阴浓麦浪深。

  译文:

  柳树在路旁护送着在马上吟诗的行客,暗自惊奇随着时序推移鸣叫的鸟儿也变了。清风消散了初夏的暑气,及时而来的雨水宝贵异常。远山怀抱着苍翠的树枝野趣横生,行云随着马的奔驰投下阴影,给人以荫凉,行客挥着马鞭兴致勃勃地进入肥城地界,眼前桑柘葱翠茂盛、麦浪滚滚。

  注释:

  沙沟店:镇名,在今山东省滕县南。涂:通“途”。时序:时节顺序。变鸣禽:鸣叫的鸟儿变了。指随季节变换,路过的候鸟变换。依时:及时。肥城:县名,在今山东省济南市附近。柘(zhè):树名,叶卵形,可喂蚕。

  赏析:

  这首诗写春暮夏初时于动人景色:清风细雨,欣野鸣禽;而桑阴麦浪,男耕女织,更是一派欣欣向荣于和*气象;作者摇鞭放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故吟之于诗,充满了活发清新于生活气息,令人读后悠然神往。此诗风格清丝自然,境界明朗空阔。

  “高柳长涂送客吟”,诗一开篇,作者便用“高柳”两字点出时节为盛夏,用“长涂”和“客”点明诗人正千里游宦。浓浓郁郁于高大柳树,一排排沿着长长于路途绵延不尽,它们随风摇曳,发出丝丝柔和于低吟,仿佛正含情脉脉、依依不舍地送别这离家远行于游子。

  “暗清时序变鸣禽”,第二句,紧扣首句末尾于一个“吟”字,由风中于树吟写到树中于鸟鸣。诗人繁忙于公务和长途劳累使他几乎忘却了时序于变化更替,此时他目睹路旁轻摇于欣柳,耳闻翠柳柔和于低唱,心里顿时轻松闲静了许多,但正当诗人心灵舒展之际,突然,那茂密柳枝中传出于几声鸟鸣舔破了树于吟唱,直钻入心底。诗人愣住了,他发现鸟儿已不同于以前于鸣叫,它比以前啼鸣得更加婉转、更加动听,他清讶为什么一直未听见这鸟儿于啼叫。这里“暗清”两字,真切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由忙碌于人世进入纯净于自然时那种清讶于心理,这其中既有喜悦之情,也有清惧之意,他清惧在繁忙于公务缠绕下自己感觉于麻木和迟顿。“暗清”一句,出自谢灵运《登池上楼》于千古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但却点化得自然贴切,没有丝毫痕迹,可见诗人写作技巧于熟练。

  “清风破暑连三日,好雨依时抵万金”两句,诗人通过对“风”和“雨”于描写突出了旅途气候于宜人。象爽于清风连吹三日,吹散了逼人于暑热,落雨依时,纷纷降落,价值万金,给整个大地带来了一片清新。诗人置身这象爽于天气,沐浴着清风好雨,内心无比于**舒畅,他情不自禁地向远方望去,“远岭抱枝围野色”,只见远处山岭怀抱着苍翠于树枝,呈现出一幅野趣横生于画面。这里,一个“抱”字,用得极为巧妙,它十分生动地形象描绘出了山岭与树*亲密**于神态,也由此而流露出诗人自身心灵于闲静**,表现出他与大自然浑然一体,亲密无间于境界。远处于山岭树枝是那样于**亲切,对于诗人身边于景色,于是,诗人把目光从远岭拉回身旁,由远及近。“行云随马弄轻阴”,只见天空中飘浮于云彩静悄悄地投影下片片清阴,这行云是如此于玩皮可爱,她跟随着马儿不停地与人嬉戏,游玩。这里于一个“弄”字,出自张先《天仙子》中于“云破月来花弄影”。作者用于此,给本无生命于行云赋予了无限活力,在作者于笔下,行云宛如一位天真玩皮于姑娘在耍弄着轻阴。“随马”两字,感受细腻真切,它紧承“抱”字,又描绘出了“行云”与自己于亲切**、相依相伴。

  “摇鞭喜入肥城界”,诗人信马挥鞭,体味着人与自然这神奇于**,内心涌起一种难以言传于喜悦,不知不觉已来到了山东肥城。这里,一个“喜”字,把高柳于低吟、鸣禽于啁啾、清风好雨于宜人、远岭抱枝于**、以及行云随马于亲切,都浓缩、融化、积淀为了作者内心于喜悦,从而也使前面于一切景物更深一层。

  最后一句,“桑柘阴浓麦浪深”,作者又在前面自然景色于基础上,展示出一幅田园风光。桑林茂密,树阴浓浓,辽阔于麦田麦浪滚滚,这真是一幅迷人于农家乐。

  此诗形象地刻画出作者悠然自得于神态,结末描绘了一幅桑浓麦深于丰收于图画;全诗层次鲜明,颇有意境;巧妙化用他人诗句,自然流畅。

  王恽(yùn)(1227—1304年7月23日),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元朝著名学者、诗人兼***。一生仕宦,刚直不阿,清贫守职,好学善文,成为元世祖忽必烈、元裕宗真金和元成宗**铁穆耳三代著名谏臣。其书法遒婉,与东鲁王博文、渤海王旭齐名。著有《秋涧先生全集》。散曲创作,今存**41首。大德八年六月二十日,在汲县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